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2024-09-25

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精选12篇)

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篇1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纵观近几年高考的命题, 现代文阅读题一直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重点的板块, 同时, 也一直是学生感到最没有把握的内容。尽管很多老师在现代文阅读复习和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方面花了大量时间, 但是由于复习不得法, 致使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究其原因, 主要是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缺乏了恰当的复习策略。因此, 必须采用恰当的复习策略, 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技巧, 提高学生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能力。

策略一:着眼整体, 建立阅读的全局意识

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章, 通过分析文章抓住中心信息, 再紧扣中心信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 这是考场解题的基本的策略。

所谓整体阅读, 是说通过阅读能抓住中心信息, 从整体上把握语料。至少包括如下几项:

(1) 内容——所写事件、所述道理、所抒情感。

(2) 立意——作者的立场、观点、情感、态度。

(3) 构思——作者实现其立意的手段、技巧。

(4) 结构——布局谋篇的顺序, 段落之间的关系。

同时, 不同的文体又有不同的要求。阅读科技文, 要明确说明的对象的内容及其特点, 对象的价值及其作用, 说明的顺序、方法等;阅读社科文, 应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明确议论说理的角度与论证结构, 把握语言特色与文体风格等;阅读文学作品, 要从作品的体裁特点出发, 弄清作品写作内容 (什么人或事) , 把握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策略二:明确思路, 重点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

分析:即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 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当我们根据需要筛选出相关的语言信息时, 分析便已开始, 许多所筛选出的信息只有经过我们合理分解, 才能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

综合:即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部分之间各个部分、个别特征、各个方面结合起来思考的过程。信息的整合, 文章中心意思、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把握等都需要综合能力。综合需要分析为基础, 分析透彻到位了, 综合才能水到渠成, 在综合思考上之所以出问题, 往往是分析存在不细致造成的。

分析、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 考生做语文试卷中多数题目 (个别识记题目除外) 都要使用分析、综合的方法。一般地说, 现代文阅读题目中, 对词语句子的理解, 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 信息的筛选, 多用分析的方法;而对信息的提取, 对文章中心思想,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 则需综合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高考现文阅读试题中, 随鉴赏评价内容的加强, 有时“分析、综合”不单是“手段”“方法”, 而是作为“目的”出现在考题中。如2005年福建高考题, 第16题要求从“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 对本文做简要赏析”, 这类题目虽然是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但同时也直接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策略三:强化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层级的训练

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单独命题的省市卷, 都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的考查力度。其命题表述多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好处) ?”“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好处) ”等。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认为:这样做更能体现对文艺作品阅读能力考查的特点。可见, 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已成为一个重点, 而且鉴赏、评价考测的分值也高。07年课改省区卷还考探究能力题。因此, 这两种层级能力的训练必须强化。

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 首先应了解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 因各自的特点不同, 阅读理解也各有侧重。小说阅读就是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环境、情节、人物) 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明确小说的主题, 体会小说的表达技巧;散文的阅读则需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技巧, 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等。

探究能力的考测包括三个考查点: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丰富的意蕴;二是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三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在训练学生解答探究能力中, 要让学生明确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发掘必须要依托文本, 注重点面结合。强调发掘其中的时代特征和反映出的人生价值。能够通过研究文本的疑难问题, 根据自己的现实积累提出见解。

同时,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与复习过程中, 要让学生明确评价标准。例如, 不同的鉴赏内容, 其评价标准不同, 如选材、组材是否典型, 文章结构是否完整, 过渡是否自然、恰切, 前后照应是否合理;表现手法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语言表达是否准确、连贯、得体、是否简练、生动、丰富多彩等。

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篇2

2014年3月10日

从2013年7月14日确定高三任课教师以来,学校按照“积极备考、全面备考、科学备考”的要求,努力扎实科学有效地开展2014年高考备考工作。现在距离2014年高考只有90天了,也就是说2014高考备考工作到了最为关键的节点上。我校全体师生将共同努力,不畏困难,艰苦奋斗,争取2014年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前一阶段高考备考情况总结

1.建立了一支德高能强的高三教师团队

⑴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主要利用班主任例会开展工作。每周召开班主任碰头会,总结工作,推广经验,布置任务;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共商对策。在工作当中,学校进一步加强楼层一体化管理和楼层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挥高三带班经验丰富、埋头苦干骨干班主任的引领作用。

⑵加强备课组建设。每周举行一次高三教师集体办公会活动,总结一周来的工作,布置下一周的工作,积极讨论学科教学方法,交流各地的高考信息。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的协同行进能力得到提升,高三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⑶每月召开一次月考或联考分析会。在质量分析会上,校长和年级部领导对一个月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明确下阶段的努力方向;组织班风好学风好成绩好的班主任或者学科成绩优秀的任课教师作经验介绍,让联考学科总体成绩突出的学科组备课组长介绍好做法。

⑷推动教师学习活动。一是学科组内听课观摩活动,二是组织高三全体教师于10月下旬奔赴**中学学习,三是3月上旬组织高三备课组长奔赴杭州参加高考复习研讨会,等等。这些学习活动,对于提升学校高三团队的战斗力都有很大的作用。

2.加强复习备考的计划性科学性,明确备考复习的方向,统一进度

为了科学高效地组织备考复习,我们将高三一年分为基础复习、专题讲练、模拟冲刺三个各有侧重的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复习,构建知识网络(第一轮复习2013.7--2014.3月中旬,分为两小段)

⑴新课结束至期末考试,要求完成对主干内容、重点知识的复习,迎接十二校和十校联考,并且要求重点班和文科提高班完成自选模块的教学任务。

⑵下学期开学至3月中旬,开学后即进行文综、理综的合科综合训练和考试。要求完成全部内容的复习。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提升综合能力。(第二轮复习2014.3中旬-5月初)

第三阶段:综合复习,模拟冲刺,提高应试水平。(第三轮复习2014年5月初-高考前)

3.营造氛围,强化管理,磨砺意志,昂扬学生的学习热情

⑴充分利用每周主题班会、高考专栏、讲座、高考倒计时、横幅、标语等形式,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在紧张、快乐、和谐的环境中学习。

⑵举行不同方式的励志活动,如“齐心奋战两百天,高三拔河最给力”的高三班级拔河比赛、以“进教室即安静,入座位就学习”为主题的行为规范整治集中活动、“我的高考,我做主”主题征文、学生优秀答卷展示活动、以“迎元旦,新年送祝福”为主题的高三教师为学生送祝福活动、高三成人仪式暨百日冲刺宣誓活动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

⑶举行颁奖活动,奖励优秀学生。学校颁发和银奖学金,颁发忠星奖学金,每一次联考成绩突出的学生都予以奖励,以此激励优秀学生,并且引领更多学生刻苦学习。

⑷三次召开大型的家长会,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和管理学生。学校注意向家长宣传高校招生政策,帮助家长了解备考办法。学校注意利用家长会,通过让优秀学生家长介绍经验的做法带动其他的家长配合学生做好学生工作。在自主招生宣传工作中,学校花了较大的气力,使得一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积极参加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

⑸学校、年级、班主任还利用重要考试,及时召开高考备考动员大会、备考学习经验交流会、树立典型表彰会,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班主任抓住机会教育学生,做好成绩起伏较大学生的思想工作。

⑹狠抓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要在学生考试和作业答题的规范上与自习课的质量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坐得住,静下心,学起来,试卷作业上尽量做到规范解题。学校多次举行优秀答题卷展示活动,还展出**中学学生的优秀答题卷,供高三学生观摩学习。

4.强化学生管理,注重管理出成效

学生管理是高考出成果的关键所在,这是我们关于高考的一个重要认识。在工作当中,我校制定了《高三学生一日常规》,特别加强各个时间段的管理。学校强化学生的纪律和卫生管理,严格管理,精细化管理。

在每一次考试前,学校都要开展考风考纪教育,同时抓好教师监考工作,在重点考场放置无线电信号屏蔽仪器,使用金属探测仪检查学生是否带手机进入考场,力求通过好的考风推动好的学生形成,提高学习成绩。

5.积极开展楼层文化建设,注重楼层一体化建设

在学生管理方面,本学期明确了楼层文化建设内容和具体的方法。

1.楼层管理要求的一致性。(范-文-先-生-网)比如四楼四个班级要求学生早自习6:20前进教室,而三楼和二楼则统一要求学生早上6:25前进教室。

2.同一楼层个班级互相工作互相支援,又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

3.鼓励各个楼层创新工作,积极探索新的办法。比如,每一次大考之后的励志展板由各个楼层的层长负责。

6.注重业务学习,积极研究高考

高三年级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更好的把握高考方向和高考节奏,并且研究寻找适合**三中的教育教学新办法。

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育局、研培中心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参加县、市等高考研讨会,注意借鉴利用兄弟学校的办法。同时研究各地的模拟考试卷,把握高考的变化情况。学校积极收集各个名校各个地区的实时的考试试卷,并且在第一时间提供给高三教师,供全体教师研究。

二。下一阶段高考备考工作和策略

1.开展高考研究月,务求备考的针对性

2月中旬各科考试说明都已经下发到各个老师,年级部将认真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考试说明》、《命题解析》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高考文件,引导教师积极研究各地的高考模拟试题,及时了解高考最新信息,正确把握高考方向。在各阶段复习过程中,测试题、课堂练习、作业的题目,我们主要以历届高考试题为主,对于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做到教师和学生都心中有数。

年级部将组织各科教师积极随堂听课和认真评课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整体优化,共同提高。

2.加强理/文科综合和自选模块训练

目前学校施行的不同于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主要是加强综合学科和自选模块的学习。

⑴每周周二下午2:30-5:00,高三进行理综或文综全卷训练。试卷由三门科任课老师轮流组卷。分科目设计、分页印制答题卷,以便于阅卷。

⑵每周周日理科重点班学生周日于8:00-9:30组织自选模块考试。任课教师完成阅卷工作;并且在周一或周二完成试卷讲评和学习指导工作。

⑶每周周日理科普通班和文科班学生8:30-9:30组织综合科目的客观题考试,试卷题量和高考接轨,按照理综20题、文综35题组卷。组卷时控制试卷难度,多安排基础题。

⑷重组文科重点班,确定一本理想坚定、成绩优秀的学生加入文科重点班。文科考重点班学生每周周日在8:00-9:30参加自选模块考试。试卷批改后安排专门的任课老师和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评和学习指导工作。

⑸组建理科实验班,平时各次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加入理科实验班。每周周日在8:00-9:30参加自选模块考试。试卷批改后安排专门的任课老师和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评和学习指导工作。

⑹文科综合科目早读安排,每周周五、周六7点后的早读时间安排文综科目背诵,7点之前由班主任指导学生早读。

4月十校第二次模拟考试结束后,学校将对课程安排和考试安排作出新的调整,以求有更好的高考复习节奏,做好冲刺阶段的复习工作。

3.组建周六晚自习班

学生和家长反映周六在家学校习效果不好,效率低,要求周六晚自习能留在学校学习,所以经学生申请和家长同意,安排周六晚自习,时间为18:00-21:10(晚自习三节课下课),由年级部,政教处和班主任轮流管理,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周六晚上学生留校自习,自上个学期后半段就已经开始。在摸索的基础上,学校于本学期扩大了规模,安排更多的学生周六晚上留校自习。

4.迎接三月的英语听力考试

英语备课组老师认真组织好每次听力训练,每次听力训练要求英语老师到岗。每天集体训练2次,平时上课听一次,确保每天听3次,每次听力都收上来批改。改完后针对错误率高的题目在上课时再听一遍再分析。对每一个学生的每次成绩进行记录比对,早上早自习让学生背一些听力高频词汇,确保3月22日英语听力考试考出好成绩。

5.开展边缘生纠偏工作

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校出台《**县第三中学2014高考边缘生工作计划》。该计划根据不同类型班级情况和高考目标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要求,目的是全力提高2014年学校的高考成绩。

在边缘生工作中,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一本边缘生的纠偏工作上。学校三个理科重点班、试行走班制学习自选模块的文科重点班和理科实验班,都是为了有更多的学生一本上线而设置,因此它们的边缘生工作也都在此。

在边缘生工作中,学校要求高三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担任导师,利用作业整理课及课余时间为学生服务;学校要求很具体,一是导师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面谈辅导工作,二是每次模拟考试后针对考试成绩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三是平时教学中尝试作业面批,把课堂上发言、上黑板做题等机会交给边缘生。

为了落实边缘生工作,学校设计制作《2014年高考边缘生工作手册》。关于此项工作,较大的一个变化是边缘生工作手册由教师保管,而今年学校做了创新,把边缘生工作手册交由学生保管,主要内容由学生填写;年级部每次模拟考试前检查一次,并反馈有关情况。

6.精选试卷和二轮复习资料、多渠道收集高考备考信息

选好、用好二轮复习资料是学生出成绩的重要保证,近段时间以来,各地各校的模拟考试卷纷至沓来,要求备课组精心组卷工作,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参加各地市的复习研讨会,不断地收集高考信息,3月底安排好课表,加强各门科强化训练。所使用的试卷都要求老师重组,不用现成的试卷。

7.分解高考指标,制定高考教师奖励制度

根据教育局下达的重点指标(一级45人,二级52人,三级65人和本科454人),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重点和本科指标科学地分配到12个班级,同时提倡班级负责制和备课组负责制,把高考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教师,在目标引领下制订和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并且根据我校实际制定高考教师奖励制度,激励每一位高三任课老师认真教学,为完成教育局下达的各级指标而作出不懈努力。

8.安排好励志教育和心理辅导活动

学生励志教育和心理辅导是学生考出好成绩的重要手段,接下来学校将组织考前60天励志活动-----临考60天动员大会、以“家校携手,共创辉煌”为主题的家长会等一系列励志活动,同时利用好宣传栏和可移动标语等,聘请励志专家对学生进行激励和鼓舞士气,使学生时刻保持高昂的斗志,投入紧张的高三复习迎考中去。

我校将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2014年高考备考工作中去,力争再创**三中2014年高考辉煌。

为了更好反映学校2014年高考备考工作,我们选择了一些备考工作材料,作为本报告的附件。主要附件如下。

1.《高三简讯》第24期

2.关于第二学期第一阶段综合和自选训练安排

3.关于高三学生周六留校自学安排

4.2014年高考百日誓师大会暨高三成人仪式活动方案

语文高考备考策略漫谈 篇3

一、 整理语文知识,绘制归类图表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往往教师很费力的讲解却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学生语文成绩提高也并不明显。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讲究复习方法,既要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又要快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高中生能够以最佳的状态参加高考。教师应该根据考纲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复习策略,系统整理语文知识,对于需要记忆却比较分散的知识,可通过绘制图表的方式进行归类,便于学生掌握。

诗词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针对诗词内容繁多的情况,学生可以根据作者进行分类整理,如分别找出李白的诗、杜甫的诗、李清照的词等。还可以根据诗词中的景物进行分类整理,如分别找出诗中有“月”字的,诗中有“雨”字的,诗中有“春”字的等。当学生能够在心中形成严密的知识网络以后,就能够轻松自如地答题了。高考语文中对易错字词和注音等内容的考查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类题型考查学生的语文功底。对此,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制作图表,如分别归类常见的易错两字词语、常见的易错三字词语、常见的易错四字成语等,还可以将易错注音按照字母的顺序进行划分,以便于在备考复习时查找。

二、 做好专项复习,掌握答题技巧

高考考查的是高中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的时候,语文教师要正视学情,立足现实,为学生建立专项复习计划,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做好专项复习工作,以促进高中生牢固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只有高中生把各个知识点都理解透彻,才能提高解题速度,确保正确率。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是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考查的不仅是高中生的阅读能力,还涉及到修辞手法、写作技巧、字词段落分析等知识。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详细全面的复习,注重探究式和开放式题目的答题技巧指导,抓住典型的例题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再如作文,备考时可以进行专题训练,选取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掌握作文写作要求。同时,要求学生作文书写要做到字迹清晰,切忌字迹潦草;要做到主题突出,切忌流水账式写法;要做到有个性,切忌抄袭克隆。

三、 明确复习重难点,提高备考效率

语文教师要根据每个高中生的实际水平确定复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帮助每位学生提高语文水平,为高考做准备。对于语文优等生,要让他们提高对于发挥题和探究题的解答能力,突出提高其语文素养。对于语文学困生则要让他们从基础出发,确保基础题的得分率,不断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在高考备考阶段,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减少不必要的弯路,节约复习时间,提高备考效率。教师不要搞题海战术,因为这样会使学生找不到重点,还会使他们产生厌烦心理,对语文失去兴趣。学生应该做到精练多思,学会归纳和总结,形成全面的思维视角。

在带领学生复习时,教师应彻底扫除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障碍,帮助他们查缺补漏,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应试能力。如很多学生对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语病题感到困惑,找不到答题的突破口。其实这类题并不难,大致分为六种语病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语病题大多是复句形式,学生在做题时要看清句子的主干,分析修饰成分,从而快速、准确地找到答案。

四、 重温历年真题,明确命题思路

在备考时,重温历年高考语文试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些试题包含了众多考点和语文知识难点,能够找到高考试题的新走向,是最宝贵的复习资料。高考题型的设计相对稳定,而且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学生在复习时也能够切实感受到高考语文的难度,对自己的真正实力做出准确的估量。如进行作文复习时,教师可以找出近年来各省高考试卷中的作文题目训练学生,给他们展示高考满分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给学生做出详细的写作技巧指导。

2015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的作文给出了一则乡间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缠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可以多角度立意。从父亲的角度,可以写注重结果,尊重自然规律,分清主次等;从小孩的角度,可以写鼓励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从整体来看,可以写认准目标,懂得放下必能成功。

总之,只要高中生能够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在备考时做重点的训练,同时根据语文教师的指导合理有序地进行模拟测试,掌握高考语文答题的策略和技巧,就一定可以提高高考语文成绩。

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篇4

关键词:重视“双基”,知识网络,消除盲点,纠错

根据《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 (广东卷) , 高考将会遵循“平稳过渡, 稳中求变”的原则, 确保命题的选拔功能, 同时体现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 反映化学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普通高中一般存在生源素质起点低的情况, 面对目前理科生竞争日趋剧烈的局面和新的高考方案要求, 要想取得良好的高考成绩, 就必须在教学中讲究科学, 打破常规, 勇于探索, 方法得当。下面笔者谈谈高三化学备考工作中的一些策略。

一、重视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教与学

据初步统计, 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20多个, 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 也就是说, 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以下简称“双基”) 的复习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 “双基”不过关, 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而2010年新高考方案要求的“双基”约占42%的比重。“双基”掌握不好, 不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还会直接影响考试的成败。因此,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切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 讲究方法, 注重实效, 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到位, 学生要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都真正弄清楚, 尤其要与实际问题融为一体。

但是, 大多数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学习“双基”时, 只是去背诵、记忆概念和原理的定义, 虽然下了很大功夫,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不知如何运用;有些学生则反映概念和理论抽象、难懂, 不如元素化合物好学。心理学研究表明, 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 对各种各样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概括, 从而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过程。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概念的具体例证越丰富, 关键特征越明显, 就越能排除非本质特征, 从而有利于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而这种学习方法是很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的。

例如, 对“勒沙特列原理”的认识, 教材是这样表述的:“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 , 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背诵, 但往往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如果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其深入研究一番, 抽象的理论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 对影响平衡的外界条件而言, “改变”一词是指增大还是减小 (升高或降低) ? (2)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 , 平衡是否一定会移动?为什么? (3)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两个条件或多个条件, 能判断出平衡移动的方向吗? (4) 在我们的生活中, 许多状态都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 如大气平衡、水平衡、生态平衡、贸易平衡、人口发展平衡等。一条原本清澈的河流日益受到污染, 虽然河流有一定的自净功能, 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污染, 但河流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的清澈了, 这难道不是一个可以说明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减弱”影响, 而非“消除”影响的实际例子吗?

经过一番研究历程, 学生对勒沙特列原理中关于“改变”、“一个条件”、“减弱”等本质特征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就能通过不断探究和反思最终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复习课就变得生动有趣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师就能通过驾驭课堂, 让学生感到复习课有真正的内容, 知识点有了升华, 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就得以提高。

二、善待教材

教材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是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是师生复习的蓝本, 是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替代的纲领性文件。而一些普通高中的高考复习, 总喜欢盲目地用一两本教辅资料代替教材的复习, 造成本来基础就薄弱的学生难以消化教辅资料中归纳的知识点, 对知识点的理解往往断章取义。学生经常是因为只记住了结论却不理解过程和实质, 造成一听就懂, 一考就不知从何下手的局面。如学生对喷泉实验现象印象很深刻, 但哪本书上学的, 什么样的情况可以做喷泉实验, 喷泉形成利用的是什么原理学生却不知道了, 不加指示剂学生也认为做不了。而透析2007-2010年全国部分省市理综高考试题中化学实验题的特点, 我们更可以深刻领会高考“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的含义。例如:

[例1] (2007广东10) 下列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是 ()

A.钠与水反应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 切下绿豆大小的钠, 小心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

B.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钾溶液1000mL准确称取氯化钾固体, 放入到1000ml的容量瓶中, 加水溶解, 振荡摇匀, 定容。

C.排除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的气泡将胶管弯曲使玻璃尖嘴斜向上, 用两指捏住胶管, 轻轻挤压玻璃珠, 使溶液从尖嘴流出。

D.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 关闭活塞, 换一个接收容器, 上层液体继续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

[例2] (2009广东21) 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K3[Fe (C2 O4) 3]·3H 2O可用于摄影和蓝色印刷。某小组将无水三草酸合铁酸钾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 对所得气体产物和固体产物进行实验和探究。请利用实验室常用仪器、用品和以下限选试剂完成验证和探究过程。

限选试剂:浓硫酸、1.0mol·L-1HNO3、1.0mol·L-1盐酸、1.0mol·L-1NaOH、3%H2 O 2、0.1mol·L-1KI、0.1 mol·L-1CuSO 4、20%KSCN、澄清石灰水、氧化铜、蒸馏水。

(1) 将气体产物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 (A) 、浓硫酸、灼热氧化铜 (B) 、澄清石灰水 (C) , 观察到A、C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 B中有红色固体生成, 则气体产物是______。。

(2) 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后推知, 在固体产物中, 铁元素不可能以三价形式存在, 而盐只有K2 CO 3。验证固体产物中钾元素存在的方法是___, 现象是___。

(3) 固体产物中铁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

(1) 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___;假设2:___;

假设3:___。

(2) 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 (不要在答题卡上作答)

(3) 实验过程:

根据 (2) 中方案进行实验。在答题卡上按下表的格式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从例1可知, 题目内容几乎完全来自课本的基本实验的再版;而例2的命题意图也是考查考生对CO、CO 2、焰色反应和铁及其化合物等物质性质的掌握, 与它们有关的实验及如何对实验提出假设都能从课本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找到想法和思路。

新高考方案中化学实验的分值有22分, 而学生实验题的得分率一直很低。普通中学的学生往往“望题轻叹”。但是, 如果在复习实验时不是靠题海战术让学生去记结果, 而是注重让学生回归教材, 真正理解来自课本的每一个实验, 把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都做到能口述实验的目的、原理、仪器, 实验的过程、现象、结论;然后让学生以课本的典型实验为载体, 亲自动手实验, 去提高学生的实验知识和技能, 从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这样, 学生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迁移应用, 不但能保障选择题中的实验题的得分率, 也能大大提高非选择题的准确率。

三、注重归纳总结, 掌握规律, 把握知识网络

化学记忆性内容纷繁复杂, 在课时不多、学生基础不好、精力有限的普通高中, 教师要通过研究考点, 在备考中着力放在考点所对应的学科知识、核心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和纵横联系上。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依照《考试大纲的说明》的要求, 对每一个知识点逐一落实, 不留盲点, 全方位复习。例如, 2010年的整个化学试卷虽然只有8道选择4道大题, 但重要的知识点几乎没有遗漏。同时, 当学生把课本知识弄懂后, 要及时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 将知识点加以升华, 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 化学学习, 要注重归纳总结、注重掌握规律。例如, 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 (氢化物) →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 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 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 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弄懂其实质。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 “乙烯辐射一大片, 醇醛酸酯一条线”, 按照有机化学反应的七大类型 (取代、加成、消去、氧化、还原、加聚、缩聚) , 归纳出何种有机物能发生相关反应, 并且写出化学方程式。依照官能团的顺序, 列出某种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和反应, 这样交叉复习, 可以达到基础知识熟练的目的。熟练的标准为“三个一”:一提到某一有机物, 立刻能知道它的各种性质;一提到某类有机特征反应, 立即就能知道是哪些有机物所具备的特性;一提到某一官能团, 便知道相应的化学性质。

通过多种途径的归纳总结, 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而且有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 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 就象一堆零部件没有组装成整机的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一样, 因而学生就经不起考。所以, 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老师指导学生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 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 结成网, 纳入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 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深入研究高考, 敢于号脉高考

2010年高考已经降下帷幕, 从《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 (广东卷) 》可以看出:新高考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 但考查的知识内容、各板块知识比例与往年差别不大。纵观近几年全国部分省市理综高考试题,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考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广东省考卷的命题风格也基本保持稳定, 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很明显, 命题者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号:要重视研究历年高考题, 要敢于号脉高考!新高考方案中的八道选择题 (六道单选、二道双选) 考查的知识应该主要是绿色化学、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共存、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等知识;四道非选择题很有可能分别是实验探究题、工艺流程题、无机综合题、有机综合题各一道。基本技能的考查必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横向联系及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 对历年高考典型试题“陈”题新做, 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 推陈出新, 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同时, 鉴于普通中学学生生源特点, 对于做习题, 应该要注重做后反思, 不提倡一题多解, 方法太多容易给学生造成负担。

五、把握基础, 消除盲点, 敢于取舍, 切实做好纠错

针对普通中学的学生的情况, 教师要要求学生“打好基础拿好基础分”。

教师要研究考点, 精选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进行教学, 可以通过《教学案》把《考试大纲说明》的知识点逐一落实, 消除盲点, 抓好课内、课外练习的整合和落实, 使《教学案》有效成为课内、课外的桥梁。

教师要研读好《考试大纲说明》, 该舍弃的知识点要大胆舍弃, 不要给学生加重负担。如物质结构的选修知识、化学反应的方向知识、沉淀溶解平衡的复杂计算、复杂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技巧型的化学计算、工业合成的设备、等效平衡等等知识要大胆舍弃。

同时, 复习过程中要切实要求学生做好纠错工作。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 要对错题做出详尽的分析, 教师尤其要帮助学生找出错根源, 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 还是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失误。对出现的错题要作记录, 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再检查, 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 哪些“顽症”尚未根除, 哪些“毛病”是新犯的, 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要求学生每人都有一本错题本, 平时反复多看错题集。每次模考后, 针对学生在考卷中出现的重点问题, 在批改后及时出一份类似题目, 在评讲试卷时把这些题型重新让学生练习, 过一段时间再用滚动的强化训练直到学生正确掌握。通过这样形式的纠错, 让学生在以后解答此类题型时出错误率尽可能的降低。

高三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篇5

1、坚持练字,坚持背书,练好语文学习的基本功;

2、要练到位,学生作题的全过程实施细心观察,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下工夫;

3、要改到位,学生练过的东西要评改,老师或详或略都要有评价,不要留下知识漏洞,评改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

4、要讲到位,讲到学生的疑难点上,讲到知识的关键点上,讲到试卷的失分点上,讲到考纲的赋分点上;

5、要补到位,步步为营;

6、落实到位,盯住学生,摸清每个学生的增分点,因材施教,落实补差;

7、每个学生都要有作文材料库,积累鲜活论据;

8、抓好阅读课,开阔学生视野。

9、强化合作意识。做到精诚团结,艰难与共。做到六个统一:统一资料,统一教学安排,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方法,统一教学时间,统一教学检测。为学生提供作文范例;研究复习备考发现的新问题,交流复习备考经验。

二.高三语文应该怎样复习

一、查漏补缺,狠抓薄弱环节,突破难点。

一模考试结束后,应该认真总结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回避,反而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出现问题的地方往往是自己掌握不够扎实或者恰好是自己薄弱的环节。所以一模后应在具体分析总结问题的基础上查漏补缺,狠抓薄弱环节,突破难点,使各知识点能均衡提高。

从历年考生答题情况来看,除作文外,失分较多的是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表达、古诗文阅读。一模之后不妨把重点放在这几块上。具体来说:

(一)现代文阅读怎么答题?

1、快速解读,把握选文的主旨

(1)不要急着去做题,现代文阅读首先要注意理解题目,从题目中大致把握文章内容、类型甚至主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速读文章,提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2)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3)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2、如何进行全面的解答

(1)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2)、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3)、对应题旨,不能遗漏答题要点,甚至可以在不确定有几点的情况下多写一两点。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评分办法一般是“要点给分”,而绝大多数考生在现代文阅读上失分严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只答一鳞半爪,不全面,所以掌握进行全面解答的一些要领,至关重要。

3、关注变化

新闻阅读属于新设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考查角度,尤其是探究题的命题,还在摸索中。一般选择内容比较丰富、新闻价值比较突出的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形式的新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高考选文要求1200字左右,通讯和特写的篇幅比较适合,所以应重点关注。

(二)语言运用题如何答?

1、语言运用题,关键应弄清每题考查的是什么考点。一般来说,有语句扩展,压缩语段,正确使用修辞,仿用、变换、选用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等等。

从题型来说,可能有下列形式:

修改文段(相应点是:标点、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等)

赠言、短信、网评

开场白、总结发言、对对子

排序题、衔接题、点评题、编者按

颁奖词、墓志铭

图文转换题、广告语、画外音、宣传语

拟标题、拟导语、下定义、一句话新闻

扩展语句、仿写、变换句式

(记住:无论哪种题型,“万变不离其宗”。一定要抓住那个“宗”!)

2、语言运用题特别强调的就是审题意识。审题包括要审清楚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特别是隐性要求,更要仔细理解。如果在审题上出了问题,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不得分。

语文高考病句板块备考策略 篇6

【关键词】语文 病句 备考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148-02

病句是高考的必考点之一,怎样在高考总复习中收到高效低耗之效,依己浅见,制订和实施“引领、高效、科研、攻关、致胜”的备考策略极为重要。现分点阐述如何辨析改正常见病句和指导练习、复习的策略和技巧。

一、各种常见病句类型和辨析改正的策略和技巧

(一)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指句子语序混乱,主要有7类语序不当:多层定语排列顺序、多层状语排列顺序、定语状语混淆(位置不当)、虚词位置、主客体颠倒、词语排列顺序、分句次序。

例句1 我市人才济济,教育系统有优秀的大量的教师。

后一分句有“多层定语排列顺序不当”的语病,应改为“我市教育系统有大量的优秀的教师”。

例句2 《亮剑》这部电视剧对我很熟悉,我非常喜欢看。

本句有“虚词位置不当,主客体颠倒”的语病,第一分句的主体应是“我”,客体应是“这部电视剧”,主客体颠倒了。本分句可改为“我对《亮剑》这部电视剧很熟悉”。

解题策略和技巧 :(1)通读全句,弄清句子的定语、状语及虚词排列顺序是否准确无误;(2)这类句子常出现并列关系的短语、连词或标点符号:“同、和、与、及、或等词或者顿号等”,此时应着重分析句子的并列语序是否妥当。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指一个句子的各成分之间搭配不符合语言习惯。主要有8类搭配不当:主谓、动宾、主宾、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介词与宾语、关联词语、一面与两面、否定与肯定。

例句3 学校办公室今天发布通知,我校篮球赛将于明天在学校运动场召开。

主语“篮球赛”不能与谓语“召开”搭配,主谓搭配不当,应将“召开”改为“举行”。

例句4 教育教学改革牵动广大师生的心,我们密切注视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动词“注视”不能与宾语“实施效果”搭配,动宾搭配不当,应将“注视”改为“关注”。

例句5 能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能否”是事物的两方面,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一面,本句子有“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删除“能否”。

解题策略和技巧:(1)提取句子的主干及关联词和修饰语,查看句子主干、关联词和修饰语之间是否搭配得当。(2)寻找病句关键性标志(词语、短语),常见的两面性标志词语如“胜负、输赢、得失、成败、是否、能否、好坏”等,当句子出现两面性标志词语时,极易产生搭配不当语病。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或赘余指一个句子缺少或多余了应有的成分。主要有6类成分残缺:主语、谓语、宾语、附加成分、介词、关联词语。

例句6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全班成绩的差距越来越小。

本句滥用使动句式导致主语残缺。去掉本句的“使”即可。

例句7 我校领导班子最近召开会议,具体布置评选学校优秀教师。

本句子宾语残缺,“布置”后缺宾语,可在本句子末加“工作”。

解题策略和技巧:(1)第一步采用提取主干法检查句子的主干成分是否有语病;如果句子由多个分句组成,常会出现暗换主语导致主语残缺;(2)第二步查其余附加成分及介词、关联词语等是否残缺或多余。尤其是句首出现“由于、为了、从、对于、通过、经过、使、当、在”等介词或词组时,句子常常会缺少主语,这是判断句子成分残缺的一个技巧。

(四)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指两种句式杂糅而导致句子句意不通,结构混乱。主要类型有句式杂糅和暗换主语。

例句8 张三和李四是语文课代表和数学课代表,他们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本句式杂糅,语意不清。应分别说明,可改为:“张三是语文课代表,李四是数学课代表,他们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例句9 老师的一番话极大地触动了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

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一分句的主语是“心”,在这个句子中已暗中转换了,造成句子结构混乱。可改为:“老师的一番话极大地触动了我的心,使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

解题策略和技巧:(1)通读句子,是否通顺、流畅,是否有歧义产生;(2)从文理、语法、修辞等方面分析句子是否有语病。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指一个句子由于用词、结构和语音等原因导致所表达的句意不明确产生歧义和指代不明现象。

例句10 准备高考报名了,小张想报考大学,小李想报考高职院校,他的想法很好。

本句子产生了指代不明的语病,产生了歧义,“他”到底是指小张或小李?末尾分句应改为:“小张(或小李)的想法很好。”

解题策略和技巧:(1)审读全句,是否通顺;(2)从句子的用词、结构和语音等方面分析句子是否有歧义和指代不明现象。当句子出现代词(他、他们、你、你们、我、我们、其他等)时,极易产生歧义和指代不明现象。

(六)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是指句子从语法结构上分析没有异常,但句子的表达通常会出现5种情形:(1)自相矛盾;(2)分类不当;(3)不合事理;(4)否定不当;(5)滥用数词。

例句11 自从整顿工作作风后,我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整整一倍多。

本例句出现了前后矛盾的语病,后一分句既说“提高了整整一倍”,又说“多”,句子就自相矛盾了。应删除“多”字。

例句12 小明非常乐于助人,他不仅经常帮助同事完成工作任务,而且自己还常常超额完成工作任务。

本例句出现逻辑顺序错误,语序和关系颠倒。应改为:“小明非常乐于助人,他不仅自己常常超额完成工作任务,而且他还经常帮助同事完成工作任务。”

解题策略和技巧:(1)从逻辑、文理方面分析句子是否出现语病,带有数量词的病句在使用“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时常常用倍数;(2)从逻辑判断、推理等方面去分析句子的语序、关系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常理。

二、指导练习和复习病句板块的策略和技巧

采用自查、自检、自纠和自评的办法让学生完成病句辨析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逐步掌握辨析病句的方法、技巧及规律。具体做法是教师将高中阶段易错、易混的六种常见病句的类型归纳整理成册,然后打印四份发给学生自主练习。具体操作步骤:第一阶段(第一份)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类病句的基本类型,做到会辨别、会改正及理解运用;第二阶段(第二份),让学生用来进行自我测试,自己检查复习效果;第三阶段(第三份)让学生对自我测试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修正;第四阶段(第四份)让学生对自我测试中的得失进行评价。

高考对病句的考查方式主要是选择题,每题设有四个备选答案,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备选答案极具迷惑性,这就要求学生解题思路清晰,逐题排查,逐个排除,直至筛选出正确答案。简而言之就是要用“审、缩、理、析、排”五步法解题。第一步“审”:审读全句,句子是否通顺、流畅,是否符合语言习惯。第二步“缩”:压缩句子,将长句压缩为主干成分(主谓宾),然后将句子的主谓宾连起来读,检查是否拗口、别扭。第三步“理”:理清枝叶,即检查句子其余附加成分(定状补)及介词、关联词语等是否有语病,尤其要寻找病句关键性标志:介词、关联词、否定词、多音多义词、人称代词、数量词、两面词等,病源往往出现在这类词语和短语上。第四步“析”:分析句子的逻辑结构是否存在语病,句子前后、句间关系是否符合逻辑等。第五步“排”:逐个对句子进行语法和逻辑分析及排查后,排除迷惑,准确选择正确答案。

三、实施“引领、高效、科研、攻关、致胜”策略

(一)引领策略

狠抓课堂,注重实效。教师首先要吃透新课程标准,研究考试说明和近3至5年考题,明确考点和能力要求,掌握答题要领。其次是梳理知识点,指导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促使其掌握答题的要领,提高解题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再次是抽出各地高考试题中的典型题,通过讲练考评等环节引领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点。

(二)高效策略

讲练结合,精讲精练。要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和技能,必须进行强化实战训练,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教师精选题目以活页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训练,在训练中做到精讲精练,通过多角度、立体式的综合训练,让学生通过训练自主去探究、合作、实践、反思、评价、总结和提高。

(三)科研策略

科学备考,人文备考。备考应以科研为助力器,进行学情调研,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在教研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科培训和研讨会中,加强校际、班际、组际交流,教师不断提升科研和业务水平。注重分析学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

(四)攻关策略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易错、易混的难题其实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要建立一个高中阶段的病句难题库。题库包括以下内容:(1)分类列举病句难题原题,分析难题难解在何处;(2)分两步,第一步是正确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第二步将与本病句难题类型相同或相似的习题归类,剖析其解题思路和方法,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3)强化巩固,间隔10天左右时间要将病句库难题重做一遍,以完全掌握病句难题库。

(五)致胜策略

巩固强项,突破短板。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强项和短板,强项中有那些薄弱环节中的知识点通过努力可以攻克,把每次月考和周测都当成高考来看待,通过模拟演练,查缺补漏,取长补短,总结提高。师生、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沟通备考中存在的问题,巩固强项,突破短板,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来凝聚最强的战斗力,以取得最佳的战绩。

【作者简介】罗 云,男,现就职于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教学研究室。

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篇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高考的考查角度、试题模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新课程理念下, 试题开始由基础知识为主、能力考查为辅的模式向注重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的模式转变。这样的转变符合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那么, 在新高考形势下, 如何应对新的转变呢?“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我们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总结试题类型, 掌握基本答题技巧和方法, 一切会迎刃而解, 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复习在整个高三教学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清楚《考试说明》中历史知识的考查范围, 并注意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在教学中, 将大量时间用在基础知识的落实上, 依据考纲, 明确目标。《考试说明》强调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准确记忆基础知识。在高考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题都是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综合性较强的题型, 虽然我们仍很难清楚地划分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有多少, 能力分数有多少, 但不掌握相关历史基础知识, 再有能力也只能望题兴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是人尽皆知的至理名言。

1.打 好 高 三通史 复 习 的 基础 。

首先, 要立足于通史的整体要求确定复习目标。明确通史之大体, 立足于“通”的目标, 围绕揭示特征和演变线索两大主题, 努力体现每个历史阶段前后迭连间的异同, 突出阶段性的标志, 把握每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特征。

其次, 要从构建扎实的通史知识基础角度复习。复习目标确定后, 认真梳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深入挖掘每一个阶段历史间的纵横联系, 紧紧围绕阶段特征和发展线索整合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知识, 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实践表明, 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浮夸空洞的通史复习, 提高高三通史复习实效。

2.掌 握正确 的 历史观是 高 三 复 习 的 关键 。

现行高三岳鹿版教材, 必修ⅠⅡⅢ就是从人类文明史观分为《政治文明历程》、《经济发展历程》、《文化发展历史》三大部分, 有助于把握文明观, 正确掌握教材脉络, 构建历史整体结构, 亦是当今高考的试题特色。此外, 在学世界史时还应把握整体史观 (全球史) 和现代史观。

二、注重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

纵向联系: 就是从时间推移的角度考查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因果关系, 从而探索历史,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中居于重要地位, 涉及国家多、波及范围广, 同时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使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准确掌握这段内容, 最好按照背景、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方面进行纵向比较, 分析概括各自的特点, 才能找到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通过纵向联系、比较, 得出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生产的发展大大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向垄断 (企业制度) 过渡。

横向联系:通过空间拓展的方式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间其他类似或相反的现象进行类 (对) 比分析, 吃透教材。如中国明清批判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古希腊先哲们的人文精神起源;二十世纪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三十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

三、加强时序性教学

针对历史新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结构, 强调时序性教学不是指以前的通史模式, 时序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宏观和整体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模式。如何进行时序性教学? 笔者经过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解读, 在吸收传统历史教学精华的基础上,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反思, 认为时序性教学应该从宏观和微观等方面进行渗透教学。

1.微观时序性教学是指以单元或某个专题为单位进行的教学。以必修二有关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为例,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通过图表法展示民族资本主义的每一个阶段, 在图表法中分析其成因、现状及对中国民主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按照时序性原则对这一内容加以整合, 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2.宏观时序性教学 , 基于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结构特点 , 笔者认为宏观时序性教学应该立足于整个历史课程或者整个模块。立足历史这门课程, 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将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按照历史先后顺序进行整体规划, 注重必修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 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和全球史观。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 高三教师可帮助学生树立两条基本线索, 即: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另一条线索是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史, 从宏观上把握近代 (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先进化) 的过程, 形成完整的近代历史思维。

总之, 在新课程背景下, 加强历史的时序性教学已经引起了一些专家和部分一线教师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 渗透历史的时序性教学意识不仅是历史学科本身的客观要求, 还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笔者借此抛砖引玉, 希望广大高三历史教师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迁移能力

1.挖 掘教 材 隐性知识, 让 学 生 学 会 迁移 。

历史教材一般以专题或章节体为主, 教材编写时设计了很多隐性知识, 这就需要我们挖掘隐性知识, 解决问题。如必修三专题六的《启蒙运动》, 教材没有专门讲启蒙运动的影响, 我们在复习时就要通过知识迁移方法把这一隐性知识找出来:先让学生回忆必修一中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学生理清思路:对港澳、中国、世界等三个方面的影响, 然后引导学生对启蒙运动影响进行分析:第一层面是对当时法国的影响, 第二层面是对当时欧洲的影响, 第三层面是对世界的影响。还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加以分析。

上述例子让我们明白知识迁移的作用很大, 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对我们提高成绩、掌握应试技巧很有帮助。只有加强对教材知识的整合并注重挖掘隐性知识, 才能提高迁移能力。如何整合和挖掘教材知识呢? 可按纵向和横向方法整理教材知识, 从历史构成要素角度整理知识, 按照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阶段整理教材知识, 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注重规律性知识的总结, 注重共性知识的总结, 注重结论性知识的总结, 注重方法性知识的总结, 只有这样才能熟悉知识、迁移知识。在总结教材知识时, 譬如, 我们熟知的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 在解决问题时就可以利用这些原理感知和体会分析问题的角度, 进而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2.加 强 知 识 的 归类和概括 , 让 学 生 学会 迁移 。

凡是学生掌握的知识经验都是概括了的, 能从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迁移。对知识经验的概括性水平越高, 就越容易产生迁移作用, 因为概括化水平越高的知识, 越能反映同类事物间的共同性特点和规律性联系, 与具体事物的联系就越广, 迁移的相对性就越大。提高学生概括、分析能力是促进学习迁移的突破口。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概括, 从而促进迁移的发生。

比如, 中国近现代史是每年高考的“重头戏”, 在学习时我们可以根据“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发展史”四条线索及其内在实质性联系构建一个概括性的、清晰的、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网络。这样, 无论从哪个角度命题, 学生均可将该问题纳入、同化到这个网络中。2010年高考江苏卷中有一道题要求回答旧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变化, 即是一道典型的知识迁移题, 部分考生对该问题的回答不够完整和准确, 其实如果能够按照上面要求构建起一个知识网络结构, 此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3.变 更 问题 情境 , 将问题 类 化 , 实 现 知识迁移 。

教师应将知识归类任务交给学生, 指导学生自己整理归类。在课堂中, 教师把解题技巧、解题策略、审题和检查方法通过习题教给学生, 培养学生解题思路和技巧, 使书本知识得以活学活用, 从而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依据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 将问题进行“类化”, 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 利用构建的知识结构“类化”这个新问题。

必修Ⅰ第三单元西方资本主义的确立的复习过程中, 让学生自行对各国政体的建立、特点及对其本国及世界的影响进行归纳“类化”。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对各国的崛起过程进行知识迁移, 变更问题情境, 从而实现知识迁移。

在高考历史复习中, 教师应注意创设和利用有利于知识迁移的条件和契机, 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精选有针对性的例题和练习, 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确的迁移, 最终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 提高复习效率, 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许凌云.试论“通史家风”[J].历史研究, 1983 (4) .

[2]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许凌云.读史入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4]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5]陈独秀.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7.

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篇8

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中有这些话语:“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 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贴近现实生活, 富有时代气息, 着力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 探究能力是新课标极力倡导的能力之一, 在高考中被列为最高能力层级F级也就理所当然了。

高考语文大纲中的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 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 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 主要考查的内容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2012年高考中小说阅读的探究题就体现了这种命题精神, 展示了这种考查方式。

一、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小说探究题分析

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的是师陀的小说《邮差先生》, 其中第14题的题干为:作品叙述舒缓, 没有太强的故事性, 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试题解析:通过审题并对题目进行分析, 可发现题干由两部分组成:提示语和限制语。“作品叙述舒缓, 没有太强的故事性”, 是对文章故事情节特点的概括和提示;“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是对思考和答题角度的限制。“小说的内容”包括环境、情节、人物、主旨和情感等, “叙述舒缓, 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又和这些内容有关联。具体分析如下:

(1) 环境。自然环境:天气好、小城宁静、祥和、舒适。社会环境:1942年2月, 抗日战争时期。

(2) 人物。邮差先生和小城里的人们——乐观、热情、善良、讲原则。

(3) 情节。邮差先生日复一日送信。

(4) 情感。邮差先生对小城及小城生活的喜爱。

(5) 主旨。作者借笔下安宁祥和的小城生活, 表现了对邮差先生的赞美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见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

通过文本感知, 很明显可以看出《邮差先生》中的环境、人物、情感、主旨等小说内容都和舒缓的故事情节节奏有关联。

二、历年江苏高考语文小说探究题命题取向分析

1.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这是你的战争》

题干: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 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是一道常规题。解题思路是先在文本中搜寻相关自然景物的描写信息。文章开头描写“下雪”, 目的在于渲染一定的氛围, 因为当时处于抗战时期, 该处的描写是表现战争形势的严峻。描写“腊梅林”的信息出现在文章中间, 和小说人物紧密关联, 联系“梅”在古典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表现了知识分子的爱国之情和高洁坚贞的品质。文章中后部分又描写了腊梅林的变化:雪白、雪消、人梅映衬。可分别归纳概括景物变化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 要点归纳。环境, 揭示小说情节发生的具体时空, 对小说时代背景和主旨的展示具有重要作用。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探究自然环境的寓意要关联小说情节, 寻找情节与景物之间的相似点与关联点, 在此基础上再去归纳寓意。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1) 指自然物本身特点; (2) 渲染氛围, 象征某种社会特征; (3) 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活动的背景; (4) 凸显人物性格或精神品质; (5) 推动某个情节的发展; (6) 象征或暗示主题。

2.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溜索》

题干: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 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1) 试题解析。本题是对文本主旨内涵的理解和把握的考查。不管是探究“深刻意蕴”, 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 必须立足于文本, 从人、事、景、物及其它们之间的关联入手, 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 在二维四度的关照 (整体、局部二维度, 人、事、景、物四向度) 下, 对文章主旨情感的把握就较为准确而全面了。 (1) 深刻意蕴。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勇敢无畏。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 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 而不能像牛那样软弱、畏缩。角度四:“我”和领队。表明艰苦的环境能磨练人。 (2) 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 需结合“深刻意蕴”做多向度发掘, 体会出作者对文本中的人、事、景、物分别持何种观点态度即可。

(2) 要点归纳。小说的三要素都是为主旨服务的, 小说的主旨也寄寓在环境、情节、人物之中。因此一篇优秀的小说, 其主旨往往是多元、多向度的。小说的主旨把握就应从小说刻画的情节、塑造的人物、展现的环境等角度综合进行, 尤其要注意小说中的人物, 不仅要注意主要人物, 还要注意其他人物, 以及多种人物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物性格形成的环境因素和时代背景, 以及人物在情节中的具体行为表现等。

3.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侯银匠》

题干:小说题为“侯银匠”, 但写侯菊的文字多,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1) 试题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 本题重在考查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 但又限制了从全文谋篇布局角度分析。因此, 首先要结合文本分析两个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 从而明确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然后再从情节结构方面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从小说主旨方面考虑对主旨的什么进行突出, 从小说环境方面考虑作者的意图在强调什么即可。

(2) 要点归纳。小说阅读必然涉及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的分析。在三要素中, 人物又是主要的要素, 是表现主旨情感的主要凭据。主要人物是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结晶, 也是赏析、品读的对象;次要人物往往被我们忽略, 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其实他们在侧面衬托、推动情节、渲染气氛、升华主题等方面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主次人物之间的关联设计, 更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总之, 当人物形象塑造和全文谋篇布局结合在一起考查时, 可从人物性格、艺术手法、情节结构安排、小说主旨情感等方面去分析。

三、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小说探究题备考策略

其实, 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的阅读考查, 都不难看出一个基本特点:探究题越来越规范, 考查也越来越细致, 越来越全面, 相信2013年高考会进一步加大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 故提醒广大考生2013年高考备考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重视审题, 遵循“问什么, 答什么;怎么问, 怎么答”的基本原则。江苏高考在题干的设置上往往很有特点, 提示信息加限制信息成为命题的常态化。因此, 审题时要区分并圈画出提示信息和限制信息, 主抓两类信息之间的关联, 命题人的意图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关联之中。明确了题目类型、答题角度、要素关联, 拿高分也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2) 多角度文本感知。小说是通过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来表现作者所要凸显的主旨和情感的, 因此在小说的文本整体感知时, 要紧紧围绕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及关系、主旨情感等方面, 从二维四度去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联。从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来看, 命题人都是从环境、情节、人物、主旨情感这些角度去设计题干的。

高考作文备考复习策略 篇9

那么, 在以后的高考作文备考中,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加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训练

命题作文首先要强调准确审题, 防止偏题。如重庆卷“我与故事”不能写成“我的故事”, 虽一字之差, 但相差万里。必须注意“我”与“故事”二者之间的关系。材料作文内容体现人为因素, 弘扬个性, 鼓励创新, 注重培养考生品质, 强化责任意识。备考中首先要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人生感悟, 关注人格教育。在具体选题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社会热点、探索创新、责任爱心、诚信爱国等;其次要注意培养考生的思维能力、思辩能力。对一个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而言, 不但要有鲜明的个性, 还要有明辨是非和阐明事理的能力。第三要注意考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高考作文将在鼓励考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同时,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积累一定量素材, 特别是有新意的素材

高考满分作文往往材料充实、厚重、新颖, 阅卷者偏爱那种积淀丰厚的文章。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 材料丰富,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重视平时积累。可以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归纳, 构筑自己的知识仓库。可以从这几方面积累, 即“我与自然”、“我与社会”等。 (2) 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例如先从正面再从反面;或先说必要性, 再说可行性, 最后说效果;还可以从结构、过程、功能的角度分层思考;可以从个人、集体、社会的角度思考。平时要多进行相似联想, 对比联想等, 拓展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 (3) 树立正确的写作观。我们平时忙于学习, 很少有时间思考人生, 思考社会, 回忆亲情, 感受友谊。借作文备考之机, 认真想一想那些让人感动的生活片段, 整理那些给人启迪, 让我们觉醒的事件。这是提高生命质量的一个过程, 要珍惜练习机会。 (4) 要学会恰当地使用材料, 有对历史的回顾, 对现实的思考, 还可以展望未来, 拓展思维空间。

三.有个性, 有创新

作文尽可能做到有个性, 力求在某个方面有所创新。个性是作文创新的基础, 说真话、写真情、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力求写出自己的个性。举例来说, 主题方面, 逆向思维, 标新立异, 变换角度, 跳出小我, 大气高远;体裁方面, 旧瓶新旧, 与时俱进, 论坛网络, 编述故事, 大胆想象;结构方面, 时空迁移, 对照比较, 抑扬变化, 误会波澜;语言方面;讲究修辞, 细节传神, 绘声绘色, 名句点缀, 词语锤炼, 句式灵活, 注重情趣等等。

四.关注现实, 思考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写作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表达需求, 也要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生活, 不回避焦点、热点问题。今年高考题中, 江西卷“圆明园兽首拍卖”、天津卷“我说90后”、辽宁卷“明星代言”、江苏卷“品味时尚”等题目, 均引导考生考生密切关注现实生活, 思考社会现象。平时要注意关注观察积累这方面的材料, 并注意认真思考, 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五.善于为作文设置亮点

高考物理实验备考策略 篇10

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命题特点, 本文梳理了高考物理实验备考策略。 笔者对2007年宁夏试卷到2015年的全国物理实验试题, 从考查内容、考点项目、答题形式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发现新课标下的高考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特点一:实验题“稳中求新”

实验题一力一电模式已深入人心, 分值也定格在15分。 依然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基本仪器的读数与使用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基础。

特点二:实验题“遍地开花”

1.考纲内容 “遍地开花”。 考试大纲中列举了十一个实验, 除探究动能定理暂未考查外, 其他实验均已考查, 而且拓宽考查了学生演示实验, 这突出了让学生较全面了解学科知识体系的思想。 这样的命题思想有利于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 这要求考生既要熟悉教材中课标规定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拓展和提高。

2.考查内容 “ 遍地开花”: 力学中直线、 曲线, 电学中恒定电流、磁场均有考查。

3.仪器 “ 遍地开花”: 从题中可以看出大纲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主要仪器“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 除“秒表”外均有考查、突出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读数及操作规范、突出“过程与方法”考查的命题立意。

4. 答题方式 “ 遍地开花”: 有公式推导填空、 误差分析填空、作图、计算填空、仪器选择填空、分析实验步骤、分析待测量物理量等。

特点三:实验题“旧枝新芽”

如2014年全国二卷的22题, 这类实验题重视了课本实验, 但不再是简单地照抄课本上的实验, 而是对原实验给予改造、改进和创新。 此类题型回避了已学过的现成实验, 在考查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方面又有独特功能。 因此, 旧枝新芽的实验命题必然是新高考命题的切入点。

特点四:实验题“移花接木”

如2013年全国一卷的23题, 此考题同时考查了“练习使用多用电表”、“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两个实验, 具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呼应了《考试说明》的要求:考生应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 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所遇到的问题。 不弃课本, 跳出课本, 突出“出活题”也集中体现课标理念“知识与技能”考查的指导思想。

特点五:实验题“野花飘香”

如2015年全国一卷的22题, 此题有“移花接木”特点, 却给人一种做作、不接地气 (玩具小车太大、质量为0.4kg。如果说是用铁球替代小车会更好) 的感觉。 放着这么多测速度仪器不用却故意整出用天平加圆周运动测速度。 但此题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考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也应注重设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纵观历年试题, 一年比一年新, 年年都在变, 笔者只要抓住实验命题规律, 以不变应万变, 就能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如何有效备考,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稳端 “碗”里的

新教材更突出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更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性、研究性和创造性。 从近几年的高考物理实验试题看, 绝大多数都能在课本相应的地方找到出处。 这种命题的方式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一方面引导高考复习要重视课本。 另一方面很好地体现公平、公正的高考命题原则。

抓基础促能力, 应对高考实验题。 笔者的经验是:

1.“基础问题尽可能不丢分”。 对于实验的复习, 仍然强调基础性。

①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 要掌握每种仪器使用方法, 将读数与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结合起来。

②帮助学生弄清教材中每一个实验 (包括演示实验) 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做好误差分析, 以及强化解题表述的规范性。

③重视数学处理能力、作图能力的培养。

2.带领学生做好基本实验, 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 提高学生对实验的进一步认识。 (练习打点计时器、练习多用电表的使用)

3.适度设计或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 与基础知识紧密结合的、带有一定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通过亲自感知, 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和进一步理解, 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二) 盯住 “盘”里的

1.做好以下方面的归纳总结:

(1) 同一装置可做哪些实验:如利用打点计时器串联力学实验:可以测物体间的摩擦因素、做“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 测重力加速度、测小车的功率、测电动机的转速等。

(2) 归纳同一实验可以采用哪些不同方案。 当遇到一个实验时尽量从多个角度思考实验方案、 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如“电阻的测量方法”, 有伏安法、半偏法、 等效法、 电桥法、 直接用欧姆表测量等方法。

(3) 归纳同一实验有哪几种数据处理方法。 ”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一是可以联立方程组法;二是描点画图法。

(4) 归纳同一数据方法、 处理处理方案可在哪些实验使用。 归纳哪些实验要平衡摩擦力;哪些实验处理时采用了化曲为直图像处理方法。

(5) 全盘复习课本思考与讨论、演示实验、做一做、讨论题等。 高考试题有向演示实验和小实验拓展延伸趋势。

(三) 想到 “锅”里的

如果常与高考命题专家探讨问题, 那么你应该能够预知下一届高考实验试题的命制方向。 其实我们身边不缺命题专家。

1.《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就是你身边的专家。

2.“历年高考考试试题”也是你身边的专家。 以史为借鉴, 可以知兴替。 归纳历年试题命制特点, 大致能知晓高考命题思路。

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篇11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题;备考策略;广东高考语文

从近年来的广东高考语文卷中可以看出,古诗词是高考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题型,分值7分。而2012年该题的平均得分是2.61分,此平均得分远达不到全卷平均得分的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是此题涉及面广,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古诗词的意蕴。因此,许多学生对古诗词有几分惧怕。要解答好这类题,就应当认真研究古诗词鉴赏题的特点和规律,减少学生的迷惑和恐惧,做好下一阶段的复习准备。

一、积累是保障

1.积累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寄托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体,客观的自然景物又称为“物象”。不同意象有不同的内涵,所以要积累。这些意象一旦经过诗人的雕琢进入诗的意境中就会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例如,2013年高考中的一首古词《鹧鸪天》,通过简单的几个词——燕子、梨花、修禊、卖饧、苏堤、杨柳,各个词所代表的角度和具体含义不一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燕子代表春暖花开、冬去春来,“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或寄托相思,或渲染离愁,或惜春伤秋,或感伤时事,但是在整首词中汇集起来,就表达出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积累术语

不同的诗人喜好不同体裁的诗词,采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各有不同。有些技巧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可以总结出规律的,所以要注重积累。表达技巧指的是诗词的艺术特色,包括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要素。而古诗词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情等。例如,2012年广东高考古诗中的“一晴生意繁”与“风轻袖影翻”“寂寂昼门关”形成对比,借景抒怀。积累表达技巧的术语是为了明确古诗词作者怎么写的问题,有了这些积累,解决古诗词鉴赏的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审题是关键

审题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最终答案的对错以及学生的成绩。我们应当从初始阶段就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找准信息点,那么这些信息点主要有哪些呢?或者审题应当怎么审呢?

1.审标题

审标题,就是通过审读标题,可以大体把握诗词类别和题材内容。例如,标题带有“送”“别”等字眼,我们就知道它属于送别诗,从而把握诗词的主旨是表达离情别绪,如《送魏万之京》《别董大》等;标题带有“山、水、溪、涧”等字眼,我们就知道它属于写景诗,内容上主要是描绘山水景致以抒发情感,如《山居秋暝》《归园田居》《鸟鸣涧》《滁州西涧》等;咏物言志,如《咏梅》《小松》《蝉》《菊花》《石灰吟》等;还有标题带有“即事、有感、书怀”等字眼或直接以某事为题感怀诗,带有“题、曲、怀古”等字眼或直接以某古人古迹为题的咏史诗等。读懂了这些标题,对把握诗词的主旨就能事半功倍了。

2.审作者

知人论世是现代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一个法则。如果从题目和诗句中了解得不多,那么可以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作者的生平遭遇以及他习惯性的抒写手法和创作风格,这方面的辅助可以引导学生在方向上把握得准确一点。其实是在有意无意地提醒考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遗憾的是,许多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这些诗词作者不屑一顾。

3.审注释

在高考试卷中的注释是非注不可的,所以一定要看。这些注释或介绍写作的背景;或介绍作者;或用典,进行简单交代;或解释词语,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通过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如,2013年广东高考卷中,第一个“劳劳”做“遥远”解释,燕子在觅食安家,寒食节临近了,又是买糖粥的时候了,不是家乡杭州的柳条也令人紧锁眉头。这些晦涩的词语,通过出题者的注释就显得简单了。

4.审问题

问题是解题的重中之重。出题者如何问,就应当如何答,避免文不对题,或者画蛇添足的毛病。每年的高考古诗词题都有两个问题。如,今年的真题中,问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如果考生在前面几个审题方法都没有效果时,可以在问题中找关键词“借景抒情”,那么这首诗就是抒情诗,借的“景”就是笛声、山水、暝云、燕子、雨打梨花,从景中得出抒发的“情”是冷寂的、凄凉的,作者写到故乡和人千里,那么就是描写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情感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三、答题是根本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考阅卷老师对于这类题型,是着眼于各个得分点给分的,这就要求我们考生答题时要讲究解题的规范性。要做到规范,就要做到符合题目、鉴赏的要求,把握好答题的角度,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准确运用积累的术语,用先观点后理由、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分点作答的方式来“切中题意”。如,2012年广东高考中的“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道题,要先明确该诗使用了对比、渲染表现手法(总),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该手法的作用、效果(分)。

总之,在高考中要解答好古诗词鉴赏题,就要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去读懂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内容,渗透出思想感情;再认真审题,找准信息点,运用平时积累的意象和术语,按照一定的解题步骤规范作答,从而提高古诗词鉴赏题的得分。

参考文献:

刘春生.考场读古诗的关键:找准信息点[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1.

生物学科高考备考策略 篇12

一、策略一:结合高考大纲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科内支撑学科体系的主要内容是该学科内的主干知识, 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明确主干、掌握重点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比如细胞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细胞工程等是高中生物学科的主干内容, 在复习备考中要高度重视, 想办法设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将它们逐个击破, 确保学生在考试中万无一失。另外, 在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 尽最大努力打破章节之间的界限, 对相关知识点从内涵和外延上、结构和功能上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学科内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综合应用,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网络, 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深层理解,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以及在考试中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努力。例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涉及到生物的遗传规律、个体的生长和发育、减数分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以及基因工程等方面内容, 教师要对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讲解、分析;当然, 还可以将知识再次扩展、迁移。如将个体的生长和发育、减数分裂的内容迁移, 与有丝分裂、细胞工程等内容同步复习, 这样可再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多方面应用的能力。

二、策略二:结合新教材, 创新设计,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与实践和实验相结合的自然学科, 所以, 在近年高考中, 注重对实验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 当然, 这也是绝大多数学生失分最多的一项, 由此可见, 这是学生实验技能掌握薄弱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 加强实验设计理论的指导和实验设计的强化训练,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 我们的重点要是培养学生如何提出假设、怎样设计方案和设置对照, 如何依据实验原理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的能力。所以, 在备考复习中我们要对实验设计进行大量的专题训练, 促使学生提高对实验题的解题规律与方法技巧。例如, 在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的实验中, 结合教材中的著名实验, 创新设计相关问题, 让学生明确实验原理的同时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三、策略三:结合科学与社会的发展, 关注生物科学, 联系社会生活

生物高考注重联系联系生活实践, 这是新课程、新高考命题的方向之一。所以, 我们在备考复习中, 要注重基础、体现出学科本身的同时, 也应注重学科在社会生活上的应用性, 应多多关注教材中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比较紧的知识点。另外, 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如环境问题、基因工程产物、传染病和人类遗传病问题等。这样, 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另一方面使学生提高了科学素养。

四、策略四:加强信息转化能力训练

结合多年高考学生失分情况分析, 信息转化是学生普遍较为薄弱的一面, 这一方面已成为制约学生提高生物成绩的瓶颈。因此, 在平时的复习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转化信息的能力, 特别是对图文转换、图表转换、文表转化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从文字、图表中提取信息、整理信息, 并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如坐标图相关的题型, 应该让学生学会“三看”, 一看坐标轴意义, 二看曲线走向, 三看特殊点。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和能力, 在这种试题中就不会遗漏太多的信息。

五、策略五:精讲多练, 巧设问题, 回归课本, 注重基础

高考的原则是:“源于教材、深于教材”。在新课程考试中, 高考生物试题越来越注重对教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的考查。因此, 我们有必要“回归课本, 注重基础”。如在高考实验设计题考查中, 虽然或许是教材中从来没有见过的实验, 但是其实验原理和相关结论都来自于教材, 相当于“换瓶不换酒”, 只要学生在平时的实验设计中明确原理, 熟练操作, 该题应该会迎刃而解。可见, 熟悉教材是根本, 掌握基础是关键, 做题的绝招和方法离不开教材。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 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不能浪费时间, 教师更不能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因此, 我们要对学生课堂精心设计, 对学生的练习、作业和试卷中的试题要进行合理地筛选和科学地安排。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更要有利于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所以, 教师选择习题时, 应以中、低难度题为主, 对于过分强调技巧或过于综合的难题应予以删除。在课堂上,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宝贵时间, 精讲多练, 以学生为主体, 从而巩固基础, 提高应试能力。另外, 在试题评析中, 要重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思路、注意事项以及审题的技巧, 并注重解题规范性、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上一篇:反应堆功率下一篇:计算机课程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