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2024-10-03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精选12篇)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篇1

一、教学现状:忽视朗读教学

朗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学生一旦进入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朗读教学就失去其应有的地位,成为一个被人忽视的领域。

二、朗读的意义

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朗读”是这样下的定义:“朗,明也”,“读,诵书也”。由此可知,朗读,就是用清晰明亮的声音诵书,宋代大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由于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适时进行课文朗读至少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文章是由一个一个的汉字组成的。而学生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课文中每一个汉字的音、形、义。

(二)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特别是在诗歌、散文、文言文作品的教学中,朗读更显得至关重要。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进行感情、思想交流的过程,朗读的遍数越多,与作者进行的感情、思想交流就越深入,越有利于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常朗读课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从而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整体提高。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也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适当的时间来让学生朗读课文。

三、具体措施

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精华,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应是我们搞好高中语文朗读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首先,朗读于个人而言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解读、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次朗读于教学中具有调节节奏、对话交流的作用,能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及课堂氛围的调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

(三)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1. 范读。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首先教师的范读要正确标准。我教戴望舒的诗歌《雨巷》时,就自己示范朗读。那优美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 美读,即表情朗读。

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如我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先提问学生朗读,当学生无法读出那种少年同学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时。播放录音,借助录音使学生感受那幅绚丽的湘江秋景,体味“到中流击水”的壮志豪情。

3. 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多读才能把握作者的感情,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参与学习,这样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

4. 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如我教《庄周买水》这篇故事新编时,请几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文中的人物的语言,这些学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无奈的庄周、“西装笔挺”的办事员、“长发披肩”的女秘书、打着官腔的吴主任,《涸辙之鲋》令同学们拍掌叫好,从而也深刻地体会了文章的内涵。

5. 配乐朗读。

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如我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就选择班得瑞的《寂静森林》作为背景音乐,轻柔、舒缓的乐曲营造出淡雅的氛围,朗读时读出轻柔、深沉、淡淡的忧伤之韵,使学生在熏陶中领会到诗人与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6. 表演朗读。

这种方式适合于戏剧作品。如在教《一块钱国币》时,我就采用了这种表演朗读的方式,课堂效果极佳。

7. 诵读,即背诵。

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写作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8. 齐读。

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如《赤壁怀古》则由男同学齐读,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同学齐读,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致橡树》则可以男女生分角色齐读,形成对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其能。

(四)保持朗读的合理性和连续性。

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螺旋上升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应注意朗读在其中的连续性和合理性,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教学生朗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常抓不懈。端正对朗读教学的思想,并把它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去,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用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师生的朗读就能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语文学习.教育学.

[2]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篇2

【摘要】朗读教学对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很重要的作用。而如今,由于种种原因,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却逐渐被边缘化,存在很多问题。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将朗读教学做到实处,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朗读教学 问题 实践策略

一、朗读教学概述

朗读就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为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的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作品)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语言。朗读教学,就是使用朗读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教学方式。

朗读教学有很多的好处。第一,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当学生将书面语言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时,他需要用心去揣摩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而这一过程,则深化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第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必然会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语言表达更流畅,声音更动听,思维更敏捷。第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当学生朗读得多了,就会形成对文学作品独特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其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目前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思想上便不重视朗读教学,因为高考不考朗读,且朗读教学见效慢,教师便忽视朗读教学。殊不知,朗读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上有很大作用。在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流于形式,为了读而读的现象比比皆是,似乎只是一种习惯,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由于教师不注重朗读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地也忽视起来。学生课上不认真读,课下几乎不读,对朗读的兴趣越来越小。因此,造成了高中语文朗读教学逐渐被边缘化的结果。

(二)语文教师自身朗读能力不足

如今,高中语文课堂存在一种现象,许多语文教师在课上放音频给学生听代替范读,部分教师认为放音频既高效又便捷,也有部分教师说因为自己朗读能力不足,所以用音频代替范读。但是,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胜过任何形式的音频,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会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学生会因此对老师更加崇拜,并且会增加对朗读的兴趣。况且,语文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是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如今,这项基本能力却渐渐被教师忽略。试想,语文教师自身朗读能力不足,怎样去指导学生朗读,又怎能要求学生好好读呢?

(三)朗读教学的课堂目标不明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朗读与朗读教学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体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朗读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高中生朗读的要求太概括,太抽象,只给出了总的要求,没有给出每个阶段的具体要求,更不用说课堂目标了。这样让语文教师更加手足无措,该怎样去指导,朗读中应注意什么,该如何评价,都没有给出具体措施,全部需要教师自己探索,有些害怕麻烦的教师自然而然的将这些全部省略了,造成了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缺失。

三、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实践策略

(一)教师应在思想上重视朗读

朗读有很多好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提高朗读意识,增强理论知识,在思想上重视朗读。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为了读而读的现象,就是由于语文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朗读,因而,在行动上更加忽视朗读教学。古代有所建树的文人无不重视朗读,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语文教育大家就十分强调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范文的意味、情调和文气。在阅读教学中“忽视口、耳,只注重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不希望它开花的办法。

(二)教师应提升自身范读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可以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让学生对朗读充满兴趣,不再觉得朗读得好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而且,教师为学生示范朗读也是其基本素质之一,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做到。教师可以通过练习诵读一定篇目的文章,阅读有关朗读教学的书目,提升自身朗读能力,为学生做好榜样。并有效指导学生朗读,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探索高效的朗读教学模式

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不是不知道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但因为朗读教学见效慢,且在课堂上耗时多,便不重视朗读教学,这样做是不对的。既然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那么重要,又有那么多好处,我们应该探索高效的朗读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让朗读教学既省时,又有效果,真正做到高效。我们应该针对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朗读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达到高效。我们可以设定梯度目标,低等、中等、高等,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朗读现状,明确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这点很重要。还有,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热爱朗读,才有可能朗读好。总之,只要我们在朗读教学这条道路上坚持不懈,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找到高效的朗读教学模式,让朗读真正为学生服务,而不是一种形式。

参考文献:

[1]于敬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途径[J].科技世界,2013,(25).[2]林岩.高中语文朗读教学之实践策略探究[D].2014

谈高中语文朗读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朗读教学  多种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45-01

不难发现,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很难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朗读教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被不同程度的弱化,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高中阶段无需再进行朗读教学,朗读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收效甚微,且在应试中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我们都知道朗读教学在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等方面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一、朗读的作用

古时候,无论是太学,还是私塾,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语文教法的精髓。而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指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上应该重视它。”这个言简义赅的论断,说明了朗读教学对现在的语文教学仍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增强语感,培养语言艺术

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语感的形成来自长期、反复的语言实践,即朗读。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最有效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在朗读中就能分辨句子的正误、词语的好坏、表达的优劣,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感”。因而,语感的形成,离不开朗读。

(二)朗读有助于提高说与写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自古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至理名言,这是古人成功经验的总结。叶圣陶先生亦明确提出:“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可见,听、说也是一种“行为”,也“必须养成习惯才行”。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口头表达和写作的水平,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三)朗读有助于陶冶性情,完成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景物的美,教学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借助想象,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景,感受景之美以及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情怀。学生通过朗读,可以领略自然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与自然的感情;教师亦可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也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唤起对美的共鸣,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进行审美教育。

二、朗读的形式

既然朗读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上如此重要,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加强训练,进行这方面的养成教育。朗读要讲实效,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而是真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就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几种朗读方式的有效应用试做探究。

(一)范读

俗话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一堂娓娓动听、声情并茂的朗读课,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情感,发散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情趣,营造了艺术的氛围。教师的示范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感觉,更有感染力。

(二)齐读

有很大部分教师对朗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齐读,存在着错误的理解,认为齐读应该取消,或者尽可能慎用齐读。他们认为“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因为齐读读不出语速、语调、感情和个性,所以“课上齐读当休矣”。然而齐读作为朗读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它所起的作用决非其它朗读方式所能替代。齐读能提高效率教学,对一些后进生而言,齐读的过程就是他们向先进生学习朗读方法与技巧的过程,这样就达到了面向人人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三)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让学生进入角色的途径和形式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角色朗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譬如《雷雨》。笔者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就特地进行了分角色朗读教学这一实践。当学生读到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鲁侍萍:(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有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这一高潮时,在场的学生们再也按捺不住酝酿已久的激动,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这样无论是朗读的学生,还是只是在倾听的同学,他们都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不同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初探 篇4

一高中语文朗读学习的误区

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几乎都不再重视朗读, 大部分教师认为高中阶段无需朗读教学, 他们普遍认为, 朗读对于学生语文的考试成绩不起丝毫作用, 学生也认为朗读不如默读效果好。因而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 不难发现朗读完全处于不被重视和采纳的边缘地位。

首先, 学生缺乏主体性。长期以来,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 教师们往往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朗读的目的只是要求其总结文章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 导致学生找不到朗读的快感。朗读其实是一种享受和陶醉, 可惜的是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 声情并茂的朗读已成为一种奢侈, 老师对学生的朗读缺乏指导和要求, 只一句“自由朗读”要求学生大声齐读后便快速进入段落划分、中心思想的总结, 结果学生往往是阅而不读, 只是机械地朗读和总结。教师的这种硬性指导剥夺了学生享受朗读快感的权利, 也削弱了学生们的联想和创造能力, 使朗读教学名存实亡。

其次, 只有早读课才组织朗读。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把早读课专门用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因而早读课师生都重视朗读, 但这一做法却让学校管理者、语文教师及学生普遍认为早读课才需要朗读, 除此以外, 朗读可有可无。实际上, 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 对学生学习语文来说,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 它有助于强化记忆和增强语感, 光靠早读课40分钟的朗读远远不够。因而, 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课堂和课后的时间, 让学生勤朗读、会朗读。

再次, 教师放任学生随意朗读。语文教学中, 相对来说, 小学、初中阶段的朗读训练针对性与目的性较强;高中阶段, 对朗读几乎没什么要求, 大部分情况下是放鸭子式的随意朗读, 而部分学生并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甚至应怎样朗读, 结果是朗读变为默读, 自然体会不到朗读的美感, 久而久之使朗读激情和朗读水平逐步减弱。

二提高朗读教学的策略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朗读存在种种误区, 以致语文教学中师生都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 而实际上朗读对语文学习者来说相当重要。根据新课改要求, 我们应重视朗读教学, 那么我们应从何入手呢?

首先, 将朗读教学提上课堂教学日程。在进行新课教学之前, 要求学生预习, 让学生预先利用一些工具书对陌生的字、词进行查阅并标注, 然后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 让学生朗读之前教师最好先进行范读, 只有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抑扬顿挫、舒缓有度的音韵美感, 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及主动学习的意愿, 并会有意识地模仿教师的朗读, 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 选取几个朗读水平不错的学生作为典型, 树立学生的信心, 再辅以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学生便会对朗读充满兴趣, 勇于朗读, 等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愈加浓厚时, 教师应对所朗读的内容配以详细解析, 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其次,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潜移默化的提升。其提升主要包含文本认知、文本理解、文本赏析三个阶段。朗读是手段, 理解是目标。学生只有掌握陌生文字和发音标准, 才能流利地对文本进行朗读。然后就是对文本的理解, 若要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 还须从理解作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来进行解读, 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 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的情感表达。指导学生把握语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 在文字内容较为激昂的地方, 感情要释放, 声音要高亢、豪迈;在文字较婉约柔美的地方, 便应舒缓动情, 读出韵味和美感。只有体会到作者的意图和意境, 品读出文章的本色, 才算是真正把握了这篇文章, 也就能提升阅读能力甚至是语文能力, 因而提升朗读能力离不开其他能力的提高, 同样, 朗读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总体综合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语文总体水平的提升。

总之, 高中语文教学中, 朗读是重要的一部分。重视朗读, 可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和审美功能。通过各种文体和不同内涵的朗读渐渐激发学生热爱语言的情感, 让学生爱上语文, 学生有兴趣了, 又可激发其学好语文。本文通过对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误区分析, 进一步提出了提高朗读教学的措施, 以期能为同行们提供帮助。

摘要:朗读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却常常被教师忽视。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的作用。本文重点阐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及提高朗读教学效果的策略, 以巩固朗读教学的地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施策略 篇5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一直作为教学开展的主要内容,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影响深远。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朗读时间开展不够、不充分以及教学评价单一等。针对朗读教学的开展进行具体分析,进而提出改善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教学;优化策略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朗读时间少,未能达到预期效果。(2)朗读目的不明确,学生容易养成坏习惯。(3)朗读参与面狭窄,造成部分学生失去信心与机会。(4)朗读指导方法单一化,学生不能真正掌握朗读技巧,缺失范读,无法起到激励作用。因此,优化朗读教学势在必行。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朗读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朗读的效果好与不好,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朗读教学的态度。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还要让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般情况下,教师常常用到的就是创设情境法和朗读表演法。创设情境法是指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或者具有感染力的情境,进而刺激学生的视觉或者感觉等,快速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朗读表演法是指通过角色朗读扮演的方法促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以及思想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结合学生学段、文章文体的特点提高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等特点,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比如,朗读选择标准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也需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侧重点或者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其掌握的词汇量有限,而且小学生对句子结构没有全面的概念。对此,教师应该不用过多地注重语言的分析和解释。教师首要做的就是能够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并且促进朗读效果。低年级的学生适合反复的朗读并且背诵,也适合图文并茂的方法令其感知事物,指导朗读。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其语言基础水平略高于低年级学生,也有了基本的理解能力,词汇量也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就要适当地关注文体培养,对一些优美语句、经典语句等进行反复朗读,强调咏读,指导学生用心去读,用心感悟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以及每一句话。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设计的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诗歌、寓言以及童话等,对于不同的文体教师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引导。比如,在学习童话或者寓言文体时,对于人物形象的表述大部分都是采用拟人化的小动物形象,大概在一个到两个之间。教师可以采用夸张、幽默的语言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或者分角色地扮演课文内容,寓言课文侧重于对道理的描述,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深刻的道路。诗歌课文侧重于内容的节律性、情感性以及神韵性,其作为朗读教材最好的内容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培养学生达到朗朗上口的最佳效果。朗读过程中,学生对音节、音律等存在差异,教师要适当地给予引导,鼓励学生向个性化方向发展,深刻理解诗歌等文体的情感表达,进而体会内容的深层次含义。

3.强化朗读评价

教学评价是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不能缺乏的重要部分,朗读教学亦如此。在评价体系中,朗读评价可以是艺术性的评价,也可以是激励性的评价。艺术性的评价是指对学生的朗读表现不直接做出评价语言,而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做出的信息反馈之后,引导学生深层次领悟文章内容,促使学生形成一种高于一般性评价的自我评价。所谓的激励性评价是指通过学生对朗读内容的表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着肯定学生、激励学生的原则,对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语言。目的在于鼓舞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已经看到学生的优点和表现,促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鼓励学生不断努力改进。例如,学生的朗读表现并不如何好,但是教师依然可以夸赞学生朗读的认真、声音响亮等其他优点,促使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关爱以及期待之情,促使学生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技能。但是,教师也要适度地应用激励语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不能让学生产生自愧蒙羞、自愧不如的感觉。教师要尽量靠近真实性、艺术性的表达,带给学生更加真实、舒服的感受。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要彻底摒弃传统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创新,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朗读是将语文作品变成有声有色的阅读活动,它是口、眼、脑、耳并用的心智活动,同时也是书面语变成发音规范的语言再创造。它要求朗读人员在短时间内,通过感官活动对文字语言进行释义、认形、变音,对文章中的语速、节奏、停留作出精确的判断,并且利用生动的语言将文章情感、志趣、精神、意境都表达出来。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心理方面,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提高情感体验,优化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略了小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从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语文老师都只注重课文篇章、字词的理解,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内容分析上,却忽略了心灵沟通。事实上,只有将自身情感放在故事情节中,才可能和文本产生共鸣的效果,从而真正领会文本内涵。在朗读教学中,因为老师不明白朗读教学的要求与目的,所以学生对朗读方式的掌握少之又少。如果没有老师指导朗读教学,学生完全根据自身的学习方式,只会漫无目的地阅读,很难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朗读仅限于表层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大量应用,它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兴趣,对辅助学生理解课本具有很大的作用。其中,多媒体包含各种声音、文字与图像,以满足学生试听需求。在学生朗读与背景音乐整合的过程中,课文录音替代了传统的范读,多媒体课件成了教学主体,这也是当前学生课堂教学主体意识淡化的根本原因。甚至在小学语文朗读时,还出现了为了朗读而朗读的状况,在朗读时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和心情,这也是朗读盲目性出现的主要原因。

3.朗读教学缺乏针对性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为了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评价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常见形式。而“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成了廉价的评价方式,甚至还有老师将读得不够熟练作为评价语。在朗读评价缺乏针对性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对朗读产生兴趣,用心聆听,最后让朗读兴趣逐渐降低。

二、提高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1.使用多种朗读方法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为了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将美读、熟读、诵读整合起来。例如,在课文《桂林山水》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配乐的方式进行朗读,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将学生带到桂林实地游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在启发式朗读中,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或者通过布置题型,让学生思索,以完成简单的解答,体验成功乐趣。在讨论式阅读中,通过鼓励个性体验,以增强学生见解。在叙事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扮演角色,体验课本真情实感,在朗读中带领学生想象、联想,这样就能激发创造力,收到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效果。在每篇课文学习中,老师必须带着情感引导学生朗读,通过为学生做榜样,以提高学生朗读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最后达到提高精神文化和语文素养的要求。

2.增强学生想象力,让个性与共性相整合

听、说、读、写是积累语言和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语文知识的应用和积累。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朗读,围绕教材要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教学设施,大胆创新、想象。例如,在朗读《赏荷》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荷花形态,让学生领略荷花的美丽,再整合课文内容,在感受荷花的美丽的同时,让学生表述对荷花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想象和感悟能力。

只有学生掌握表情达意的具体方法后,语文学习才更具有人文特性与文学魅力。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来看:他们的心理与思维都处在成长时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情感领域。对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多元理解和感受有机整合起来,这样才能让朗读教学更加多元、有趣。

从教学经验得到的信息来看: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更有益于学生学习。例如,在《家》这篇文章中,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与交流机会,帮助学生拓展个性;可以从朗读着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在扮演与模拟中提高学习成果。通过设置“谁是白云的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学生很快就知道马儿、熊猫、文具盒、小朋友的家分别是草原、竹林、书包、教室。在这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融合,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开始向更深的层面发展。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它在语言学习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打破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还必须遵循新课改要求,将以人为本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及时发现朗读教学的缺陷,改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推动学生成长和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黄金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98-99.

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篇7

一、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充足的朗读时间

受旧教学观点的制约,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时候, 依然延续旧的学习模式, 这样在课上, 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上讲得非常具体, 学生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少得可怜, 这样学生的朗读就会少之又少, 就会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是很熟悉, 不能充分的掌握知识点。

(二) 没有明确的朗读目标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 往往都是学生齐读、默读或者是分角色朗读等等, 这样的教学方法表面上效果不错, 实际上学生未能掌握知识点。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就和教学一样要有明确的朗读目标,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 一定要围绕朗读目标来开展一系列的朗读活动。教师一定要将朗读目标明确化, 这样学生才不会出现找不到目标的情况, 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有目标, 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漫无目的对朗读失去兴趣。

(三) 没有巧妙的朗读指导

有的语文教师一味让学生朗读, 指导方法比较单一, 没有巧妙的指导学生朗读。在教学的时候, 多数的语文教师都会让学生打开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这样的表述会使学生找不到学习目标, 因为他们不清楚有感情地朗读是该怎样去完成, 这就会导致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胡乱地完成朗读练习, 达不到教师的预想目标, 还浪费宝贵的时间。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

(一) 保证充足的时间

小学朗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有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只是关心学习成绩, 对学生朗读指导的少之又少, 甚至有的教师直接将朗读忽略了, 所谓欲速则不达, 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指导朗读教学, 学生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成果。因此, 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朗读效果就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 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训练中提升朗读的效率。

(二) 扩大参与范围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 他们都比较自卑怕他人讥笑, 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时, 不但要读准字音, 还要有感情地朗读。比如, 在学习《台湾的蝴蝶谷》的时候,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生活在蝴蝶纷飞的环境中一定特别幸福, 班级里如果有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同学, 他一定可以能够有感情朗读出课文的真情实感。在教师的鼓励下, 一个不爱发言的学生大胆的站起来朗读课文, 他读的尽管不是非常准确, 但是他非常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完成, 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的教学就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 做到理解与朗读的结合

朗读和理解一定要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要想朗读的更加准确就一定要保证理解的透彻, 朗读准确了还会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因此理解和朗读是不能分开的。教师注重学生朗读效果的要求是正确的, 然而教师如果可以将朗读指导开展好, 那么学生的朗读效果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 在学习《春天来了》的时候, 教师可以给学生先播放有关春天的视频, 这样学生就会对春天有直观的认知, 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找到春天景物的特点, 这样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对春天有一些初步的印象。学生阅读课文两遍以后, 教师再给学生播放范文, 指导学生去体会自己朗读和范文朗读之间的不同, 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发现自己朗读不足的地方, 教师朗读教学也就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四) 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

学习兴趣是提升小学朗读教学的关键要素, 要想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 不但要从学生的特点着手, 还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素材, 给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 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的朗读方法会有不一样的朗读成效。例如, 在朗读教学的时候, 学习的内容是人物对话, 那么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需要烘托气氛的朗读内容可以让学生齐声共读;学生的朗读情绪不高涨的时候, 教师可以示范阅读等等, 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可以将学生朗读的热情充分的带动起来, 让学生爱上朗读。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朗读教学是实现学生与课文情感沟通的过程, 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兴趣的基础, 还是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朗读教学可以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较好的促进作用,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较好的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 加强朗读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优化, 推动学生朗读能力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卓嘎.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教学研究) , 2013 (7) .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篇8

一、朗读是一种体悟

语文是学习语言的学科。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和载体, 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的表现。对于文章的精义妙理, 作者的神思匠心, 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到, 而非教师的分析讲解所能替代。本来完整的一篇文章, 在分析之后变得支离破碎, 这不是语文教学所期望的。因此, 重视朗读教学是让学生体验语文无穷奥妙的重要途径, 也是让学生整体感知的主要方法。

(一)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朗读有助于理解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 通过朗读可以了解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文章的难点、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读, 在反复阅读中不断感受语言, 并不是只靠教师的讲授灌输就能得到的。学习语文反对死记硬背, 但如果因此而不记不背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远不如反复朗读理解得深透。记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文字信息、储存知识的重要手段, 这是语文的基础。其余知识的获得, 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没有这个基础, 其他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朗读的体验作用正在于加强理解, 促进记忆。

(二) 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朗读的体验

看看我们周围的高中生, 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不容乐观的, 一些高中生在公众场合说话结结巴巴, 辞不达意, 即使是上课回答问题也是支支吾吾, 不能简洁完整地表达,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败。而朗读能帮助学生克服怯懦心理, 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鼓励学生在平时将课文大声地读出来, 反复地朗读, 有助于语言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同时逐渐习惯文章的词汇, 使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语结合起来。传统语文教学重视书面语言的应试教学应该向重视口语的素质教育转变了。所谓的“出口成章”, 也是需要在不断的语言表达积累之上才能形成的。

(三)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朗读的体验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的真理, 也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读”与“写”之间的辩证关系, 说明只要有了朗读量的积累, 就会产生写作的质的飞跃。人们把到学校接受教育叫做“读书”或“念书”, 从另一侧面突出了读书对人的重要性。读写结合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更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 也是一种语感的实践, 而语感能力对于表达水平的高低又具有决定作用。没有认真读书这个大前提, 大脑空空, 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写出好文章, 因为读书是接受信息, 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根本没有信息的储存, 那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了。

二、朗读是一门技巧

为什么作为我国语文优秀传统教学法的朗读, 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 自然有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限于篇幅不一一指出。但是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却应该认识到朗读教学有技巧, 学生朗读也有技巧。我们不希望看到和尚念经式的朗读, 这样做只能是浪费时间, 对学生毫无裨益。因此, 朗读要注意方法, 找到朗读的技巧。

(一)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 才会快乐地去朗读。成功的范读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催化剂。研究表明, 教师富有艺术性的范读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它比录音教学更有效, 范读的正迁移效应也更为明显, 只有听到了有感染力的朗读, 学生的兴趣才会有所激发。学生自己参与的朗读比纯粹地听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同时还可采用竞争比赛等形式鼓励学生朗读。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的身上激发起来。”在教学中, 我们不妨卖点关子, 关键的时候点到为止, 有意留出相当的空间让学生思考, 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活力, 更有张力, 真正让学生“活”起来。如在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时, 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作者的观点, 即“为了如此秀丽迷人, 必须失去双臂”, 教师不必讲得太多, 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去体味, 谈感想。教师的不说, 带给学生的是一片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 以读代讲

在高中语文的课堂内, 更多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情形, 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开口说话”了, 这种情形是令人担忧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朗读更要以学生为主。因此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而不能只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静坐。有时我们也能感受得到, 语文的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古人云:“授之以鱼, 莫如授之以渔。”那么就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朗读, 去感悟吧。把讲的时间给学生去读, 并不是语文教学的不负责任, 而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好方法, 是对学生的高度负责。

(三) 重视检查

朗读教学之所以未被重视,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的检测机制, 它不能在卷面上直接表示出来, 但这不能说明它不重要。语文教师心中应有一个衡量的天平。学生朗读了, 教师就应该即时地反馈, 给学生积极的肯定, 采用朗读比赛或者演讲等都是对学生正向的肯定。在平时也可采用自读提问的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 对学生在朗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有所准备, 对学生的朗读效果不断地关注, 相信学生的语文水平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适当改善评价制度, 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 是保障朗读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

(四) 拓展阅读

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可能就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在学生的朗读时间上, 不应该只是语文课短短的几十分钟, 更要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地阅读、朗读。早读是很好的时机, 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这段宝贵时间, 选择适宜朗读的段落篇章, 将有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在课外自觉地朗读有意义的文章, 养成“读书”的习惯。此外, 在朗读材料上,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在课堂里朗读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片段, 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而且可沟通课内外的阅读联系, 开阔视野,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三、朗读也是一门艺术

语文是实施美育教学的主要科目之一, 朗读教学是让学生懂得美、欣赏美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 不仅可以把语言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 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 “意在言外”的储蓄。语文课文一经朗读, 更具有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感染学生心灵的作用。它往往比单纯的讲解分析更能使人体察入微、感受至深。

(一) 朗读可以感受语言美

散文语言流畅、优美, 通过朗读散文, 让学生自己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所在。比如说《荷塘月色》是散文大师朱自清的代表作, 文中写到“曲曲折折的荷塘, 密密田田的荷叶, 星星点点的荷花, 脉脉的荷香”都是以“淡淡的月色”为背景而出现的, 这就写出了景色的素雅、朦胧, 静美而有几分清幽。在写到荷香时“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作者把“荷香”比喻成“歌声”, 由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 通过朗读教学可以启迪学生去想象和联想, 去体会荷香时断时续、似有似无的情形, 从而感受到语言的美。老师的讲解和默读都不会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语言中的感情, 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 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看到语言背后的美丽景象。

(二) 朗读可以感受形式美

朗读还可以感受语言的形式美。古今中外富有生命力的诗词, 无不具有铿锵有力的语言和句式, 或排比, 或反问, 或对偶……工整的诗句, 对仗的言语, 优美的文句, 只有朗读, 才能感受得到那种气势和力量, 只有朗读才能领悟其美感和内在的神韵。语文教材的艺术形式有体裁、结构、语言、韵律、表现手法等, 这些艺术形式蕴含着众多的美育因素。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很好地进行评析, 学生就能从中学到丰富的文学知识, 欣赏到各种文学形式的艺术美。以语言来说, 词语的丰富精细, 生动传神;句式的规范整齐, 灵活多变;修辞方式的多种多样, 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艺术形式美,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认真地朗读, 积极地去感受和体悟, 那么朗读就会是一门学生喜欢的艺术。

(三) 朗读可以感受情感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 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朗读能唤起学生的内部体验, 感受到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意, 这是教师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因为情感的理解是需要自己体验而不能靠灌输的。情感教育, 是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 在潜移默化中, 心理功能上得到和谐, 感情上产生共鸣, 道德情操上得到陶冶, 思想境界上得到净化。特别是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朗读, 因为时间无穷无尽, 空间无边无际, 也就充满了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从有限的时空推向无限的时空, 可以获得人生的感悟。

如《前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 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 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 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 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赋分三层意思展开, 一写夜游之乐, 二写乐极悲来, 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 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 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 情则哀乐相生, 理则物我相适, 杂以呜呜箫音, 悠悠古事。体物写志, 妙在不离眼前景, 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 景以情显, 两两相触, 缥缈多姿, 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 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 而兼具哲理。学生读到这里, 就会随着作者的思路上升、再上升, 望远、再望远, 在那更广阔的天地里, 视野更开阔了, 心胸更开阔了, 精神境界不断地得到升华、净化。

试论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篇9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对于知识点的讲解, 而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 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通过朗读, 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课文进行理解。但是,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许多初中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 并没有养成朗读的习惯。正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 所以导致朗读渐渐地被人们所忽略了。但是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基础, 教师必须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得他们养成朗读的习惯, 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重讲轻读

要想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 首先必须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给学生时间来进行朗读, 而是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花在了知识点的讲解上, 从而使得学生没有时间来进行朗读。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于是就将课文逐字逐句地为学生进行了解读。但是语文学科往往更侧重于感性认识, 即使教师十分细致地对课文进行了解析, 学生也有可能会不理解。但是相反, 如果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将自己代入了课文的情景之中, 或许能够对课文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再加之许多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而并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所以就使得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讲解, 而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朗读。

(二) 朗读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

虽然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他们在进行朗读教学时, 却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大合理。一些初中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课文进行朗读, 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了一定的朗读时间, 并且专门增设了朗读环节。虽然看似学生进行了朗读, 但是大部分学生仅仅只是为了朗读而朗读, 并没有带着思考去读。再加之教师也没有就学生的朗读提出具体的要求, 没有明确朗读教学的目标, 从而就使得朗读教学流于形式, 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而且, 朗读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读, 教师也应该为学生进行朗读示范, 并向学生介绍朗读技巧。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使得朗读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即使是进行了朗读教学, 学生也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收获。

(三) 学生对朗读的认识存在偏差

许多学生对于“朗读”都没有准确的理解。他们认为“朗读”与“读”是一样的, 但实质上“朗读”与“读”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读”所强调的只是将课文读出来, 所以“读”往往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和思考的。但是, “朗读”不同。“朗读”要求学生有情感地将课文读出来, 并在读的过程中有所思考。正是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偏差,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 学生往往只是在读, 而没有进行任何的思考。这样的朗读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这种形式的朗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因此, 教师应当及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 从而使朗读教学能够正常开展。

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一) 让学生重视朗读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时刻记住这一点。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 教师必须先要让学生对朗读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学生正确理解了朗读的含义, 并对其引起重视, 朗读才能够真正发挥它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为此, 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朗读的含义以及一些朗读的技巧, 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朗读, 将“朗读”与“读”区分开。要让学生重视朗读, 教师应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只要学生对朗读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主动去进行朗读。对此,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示范, 或者举行一些朗读比赛,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使得他们发现朗读的好处, 进而对朗读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 要使得学生重视朗读, 教师还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营造班级良好的朗读氛围。如果整个班级都对朗读引起重视了, 那么即使个别学生不喜欢朗读, 为了跟上班级的步伐, 也会对朗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 在课前做好朗读准备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之前, 应该让学生事先做好朗读准备。课前的朗读准备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朗读时更加有自信, 而且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同时, 课前的朗读准备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 教师也需要做好课前的朗读准备工作。要做好课前的朗读准备, 教师和学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练好普通话。因为普通话是朗读的基础, 如果普通话水平有限, 那么在其进行朗读的过程中, 必然会影响到情感的表达。所以说,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都必须要有扎实的普通话功底。其次, 就是要掌握必要的朗读技巧。朗读有着很强的技巧性, 如果对于这些技巧不能够有效掌握, 那么朗读必然要受到影响。朗读的技巧主要包括停顿、语速、重音和语调等。只有注重这几个方面, 才能使朗读更加有感情和感染力。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朗读, 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这部分学生往往不敢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 因此, 他们在朗读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来自于他们的心理。对此,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时候, 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朗读的效果。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 那么他的朗读一定是自信和充满感情的。相反, 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差, 那么他的恐惧和不自信必然会影响朗读的效果。所以,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而使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 更好地进行朗读, 使朗读的过程更加轻松、愉快, 最终使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质的学科, 必须要注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由此可见, “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对朗读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 让学生学会朗读, 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 2010 (10) :77-79.

[2]黄永红.试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2 (12) :59.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10

一、朗读教学被忽视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部分教师不愿意频繁地使用朗读教学, 是由于朗读一篇书面文字需要花费很多时间。那些教师一味地追求语文教学效率, 认为与其让朗读教学浪费教学的时间, 不如用这个时间开展更有效的语文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学生觉得用眼睛能迅速阅读完一篇文章, 且学习的过程很轻松。可是朗读一篇文章却要花费很多时间, 会耗费大量的精力。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作用, 部分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变得非常边缘化。

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理解到, 朗读学习是一种能提高语文学习水平的办法。学生用眼睛阅读课文时, 有时会忽略掉一些陌生的字、词、句, 朗读的教学方式能提醒学生没有掌握的字词句;朗读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学生用眼睛走马观花地阅读完一篇文章时, 有可能没有认真思索文章的涵义, 然而在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边读边思考, 会注意到文章想要传达的思想。朗读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关注到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感情。以《端午日》一文为例, 教师要让学生用朗读的方法感觉到文章中传达出来的幸福和喜悦之情, 让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感觉到文章中描述的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和捉鸭子的快乐。初中语文教师只有让学生感觉到朗读学习的重要性, 他们才会愿意克服不愿意阅读的心理障碍, 以后学生就会愿意积极地开口朗读文章。

二、朗读品质很低下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开展朗读教学时, 发现学生的朗读质量极差, 很多学生用完成朗读任务的态度匆匆朗读完文章。这些学生朗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句就含含糊糊地跳过去;朗读的时候既不改变朗读的速度, 也不在朗读文章时投入感情;有些学生有口无心地把文章念完, 还“美其名曰”他们已经完成了朗读任务, 实际上他们根本就没有留意自己刚才在朗读什么。学生的朗读质量低下使教师的朗读教学根本不起作用。

要让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 教师就要从朗读兴趣、朗读技巧、朗读反馈三个方面着手, 让学生愿意自主吸收朗读艺术的要点, 自主提高朗读文章的水平。要达到以上的目的, 教师可以从“导→引→练”这三个环节抓起。所谓的导, 是指如果学生对要朗读的文章内容没有认识, 他们就不会有兴趣自主地朗读文章, 所以教师要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自己朗读的对象。比如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济南的冬天》一文以前, 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多媒体片段。多媒体片段播放济南的冬天山青、水秀、雪白的场景, 学生内心就会对课文描述的内容有神往的感觉, 他们的朗读兴趣被提高。引, 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注意到朗读艺术的美感。依然以《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朗读为例, 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时为学生的朗读配上优美的音乐, 使学生意识到朗读练习不仅可以单独展开, 还可以配合音乐、多媒体等声光效果一起展开。学生如果能理解到朗读就是为了用朗读的方法展现出艺术的美感时, 他们就有可能会主动地追求朗读的艺术。学生了解到朗读艺术是一种美的艺术, 愿意自己追寻朗读的美感, 他们就会注意到朗读过程中自己需要掌握的关键技巧。练, 是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经常朗读, 通过练习提高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阅读的内容用移动设备录下来, 然后听自己朗读的效果, 同时对比同一篇文章专业播音员朗读的效果, 教师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朗读技巧的不足, 学生才会去揣摩怎样朗读才能读出文章的美感。

三、朗读范围很狭窄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开展朗读教学时, 不注重筛选朗读的内容。他们让学生朗读的对象通常是初中课本中要学习的内容或者传统的古文诗词等。这让学生觉得因为教师布置的朗读内容自己已经非常熟悉, 所以自己没有兴趣把熟悉的文章反复朗读。学生感觉到朗读范围的重复性, 以后他们就不会愿意自主地完成朗读训练习。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在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的文章朗读录音。一些学生非常喜欢的轻小说现在全都有了电子朗读的版本。教师要让学生提高朗读的兴趣,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去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展开, 他们就会愿意因为兴趣朗读文章。比如很多学生都喜欢网络小说《鬼吹灯》和《茅山后裔》, 这两部书都出现了数个版本的朗读电子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听这两部小说的电子书, 了解专业的播音员是用怎样的朗读技巧读出了原小说的趣味性, 且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朗读自己喜欢的书。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朗读教学,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施策略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教学;优化策略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朗读时间少,未能达到预期效果。(2)朗读目的不明确,学生容易养成坏习惯。(3)朗读参与面狭窄,造成部分学生失去信心与机会。(4)朗读指导方法单一化,学生不能真正掌握朗读技巧,缺失范读,无法起到激励作用。因此,优化朗读教学势在必行。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朗读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朗读的效果好与不好,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朗读教学的态度。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还要让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般情况下,教师常常用到的就是创设情境法和朗读表演法。创设情境法是指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或者具有感染力的情境,进而刺激学生的视觉或者感觉等,快速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朗读表演法是指通过角色朗读扮演的方法促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以及思想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结合学生学段、文章文体的特点提高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等特点,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比如,朗读选择标准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也需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侧重点或者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其掌握的词汇量有限,而且小学生对句子结构没有全面的概念。对此,教师应该不用过多地注重语言的分析和解释。教师首要做的就是能够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并且促进朗读效果。低年级的学生适合反复的朗读并且背诵,也适合图文并茂的方法令其感知事物,指导朗读。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其语言基础水平略高于低年级学生,也有了基本的理解能力,词汇量也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就要适当地关注文体培养,对一些优美语句、经典语句等进行反复朗读,强调咏读,指导学生用心去读,用心感悟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以及每一句话。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设计的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诗歌、寓言以及童话等,对于不同的文体教师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引导。比如,在学习童话或者寓言文体时,对于人物形象的表述大部分都是采用拟人化的小动物形象,大概在一个到两个之间。教师可以采用夸张、幽默的语言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或者分角色地扮演课文内容,寓言课文侧重于对道理的描述,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深刻的道路。诗歌课文侧重于内容的节律性、情感性以及神韵性,其作为朗读教材最好的内容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培养学生达到朗朗上口的最佳效果。朗读过程中,学生对音节、音律等存在差异,教师要适当地给予引导,鼓励学生向个性化方向发展,深刻理解诗歌等文体的情感表达,进而体会内容的深层次含义。

3.强化朗读评价

教学评价是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不能缺乏的重要部分,朗读教学亦如此。在评价体系中,朗读评价可以是艺术性的评价,也可以是激励性的评价。艺术性的评价是指对学生的朗读表现不直接做出评价语言,而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做出的信息反馈之后,引导学生深层次领悟文章内容,促使学生形成一种高于一般性评价的自我评价。所谓的激励性评价是指通过学生对朗读内容的表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着肯定学生、激励学生的原则,对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语言。目的在于鼓舞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已经看到学生的优点和表现,促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鼓励学生不断努力改进。例如,学生的朗读表现并不如何好,但是教师依然可以夸赞学生朗读的认真、声音响亮等其他优点,促使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关爱以及期待之情,促使学生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技能。但是,教师也要适度地应用激励语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不能让学生产生自愧蒙羞、自愧不如的感觉。教师要尽量靠近真实性、艺术性的表达,带给学生更加真实、舒服的感受。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要彻底摒弃传统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创新,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懿.浅谈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若干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0):218.

[2]卓嘎.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3(07):23.

初中语文教学朗读优化策略研究 篇12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优化策略

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师要落实课堂语文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创新思维,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运用祖国的文字。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学的特征对学生各个方面发展的影响,进而在教学中将重点培养和整体把握有机结合。

一、明确朗读的目标

朗读目标是语文朗读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积极作用。教师在语文朗读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树立朗读活动的目标,以增强学生朗读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在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每篇文章和段落的朗读要求,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逐渐掌握不同的文章用不同的情感、节奏感进行朗读。通过明确朗读目标,可以减少学生进行朗读时的盲目性,挖掘学生的朗读潜力,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为学生设立朗读目标,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感知,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达到读准、读顺的效果。然后再让学生在朗读中注意文章段落的重音、停顿和情感的抒发,最后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感受和品位散文的优美。

二、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无论对于任何事物,只有当其能充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时,人们才会看重并试着研究与接触。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也是一样,教师要充分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这样才能顺利进行教学,达成教学目的。语文课程是一门拥有很多文字的学科,难免会让人觉得乏味,这就需要教师把死的文字变成活的,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在课堂教学前进行朗读比赛,在课中即兴发言、进行佳作赏析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情感的升华和受到文学的熏陶,进而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提问学生,让学生对某些段落进行朗读,而无论学生朗读得是否很好,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肯定的眼神,以增强学生朗读的信心。有了自信,学生才能逐渐对朗读产生兴趣,才能主动、热情地学习语文知识。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带着角色学习文章,以课文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情感触角,达到生本共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将自己与文中的角色调换一下,进而与课文人物融为一体,再进行朗读,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更好地把握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品味出文章的韵味。如在朗读《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资料为学生描绘紫藤萝盛开时的漂亮景象,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正在欣赏紫藤萝的作者,以感受紫藤萝的美丽,感悟生命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带着想象进行朗读,这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朗读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学习

教师要重视加强自己的示范朗读水平,在范读过程中加强对重音、音量和朗读节奏的准确把握,从而为学生的朗读起到良好的、正确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要从发音、添字漏字、复读唱法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正确的讲解与演示。如在教授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时,教师要在学生朗读时进行科学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朗读中的语调、停顿、重音的位置,从而凸显文中“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四人身上所具有的不同情感。对于教材中气势磅礴的诗歌类文章,教师可以采取小组齐读的方式进行教学。此外,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还要教他们正确的发音。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发音是否标准,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让学生讲好普通话,使他们能够和外界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会更加注重细节,朗读时也就更加认真,从而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逐渐培养朗读兴趣,进而把朗读当作爱好。

四、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仅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还是一项艺术,为了使这项艺术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彩,教师应先将自己的朗读水平提高到一定高度,再来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正确指导,加强对朗读方法的灵活运用,并通过朗读目标的明确和对学生的示范性朗读引导,提升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朗读训练中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艳芳.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5):98-99.

[2]胡静池.初中语文沉入语言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314-315.

上一篇:年工会改革创新下一篇:婴童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