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的有效教学(精选4篇)
古诗阅读的有效教学 篇1
诗歌是文学艺术体裁之一,而古诗中大量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瑰宝。在高中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诗歌,加强对这些诗歌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高中课堂诗歌的阅读教学功利性过强,学习的目标就是分数,教师在课堂中重点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鉴赏方法,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掌握的只是做题的方法,其思考性没有展现出来,无法形成较高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课堂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死板也是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很多教师将诗歌内容剖析在黑板上,让学生死背,学生的厌学心理会不断增加,由于对诗歌语言和情感没有细细品味,学生无法从心底里认同诗歌的思想情感。另外,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一般都是从题目、诗人、注解等方面入手,将整首诗歌分析得支离破碎,在意象承载的感情讲解中过于理性,无法从整体上让学生对诗歌的意蕴有所了解。笔者以为,有效的古诗阅读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种形式读,体验语言之美
诗歌韵律感和节奏感均比较强,学生通过读能对诗歌整体的意境之美有所了解。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默读诗歌,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然后要美读,带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品味诗歌语言之美。例如在《琵琶行》学习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拼音注释默读诗歌,然后由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诗歌设置的情境中,最后由学生有感情地进行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品味诗歌情感,了解琵琶女之前和现在的生活处境,感悟作者目前“谪居卧病”的心态,深刻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学生朗读后,教师要检查朗读的效果,判断学生对整首诗歌的了解程度,从而确定之后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二、及时提供铺垫,了解诗歌背景
诗歌不仅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其中也蕴含了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了解诗歌创作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和作者的生活状态对于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有非常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对作者所处时代的了解能体味到诗歌中的情感,同时增加了文学知识准备,从而可以在其他诗歌的学习中有效应用。高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向学生分析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事迹。例如在《雨霖铃》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介绍柳永的生平,他不仅是屡试不中的才子,而且是经常出入秦楼妓馆的浪子,他自命不凡、敢爱敢恨等。让学生对他的一生有详细的了解后,再学习整首词,学生的兴趣会增高,对作品的风格、意境等的了解会更加深入,能实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深层次挖掘,准确把握意象
诗歌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不同的意象承载着不同的感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诗歌意象出发,让学生在了解诗歌意象所代表的内涵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例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秋风、大雁、黄花、秋雨、梧桐等均是作者心境的真实写照,这些景物充分体现了作者处境的凄惨、内心的煎熬,从而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哀愁、孤寂。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些意象,让学生对这些意象展开深层次的挖掘,就能形成对诗歌整体内涵的深刻把握。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搜集归纳诗歌中较为常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例如炊烟、大雁、秋风、月等。
四、结合艺术鉴赏,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很多诗歌是通过描述景物来表现作者情感的,学生对作者描绘的景象有全面的了解,能增加对诗歌内涵的掌握。例如在学习李白的《蜀道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绘制诗歌中描述的画面,以直观的形式表现蜀道的艰险,让学生结合画面对诗歌的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了解。这样不仅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信息,也能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音乐的体验能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愉悦,目前随着音乐事业的发展,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均被谱曲后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音乐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由于音乐的帮助,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感悟诗歌的内涵。例如在李清照《一剪梅》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歌曲,感悟音乐中表达的内容,反复几遍后,学生对整首词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另外,在诗歌学习中为诗歌准确配乐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课堂诗歌教学是艺术的教学,当前高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为高考服务的,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加强对诗歌背景的分析,将绘画艺术和音乐艺术充分融合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诗歌所表现内容的理解。
古诗阅读的有效教学 篇2
文昌市第一小学 吴小莉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含蓄凝练的手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中华民族营养丰富的精神滋补品。《语文课程标准》把“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对此,我们应有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多更好地去探索、去研究。但是目前仍有不少教师,还是没有脱离“释题目——解难字——译全文——说情感——齐背诵”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一单
一、机械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平淡无味,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限制了学生自主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培养。面对这一现状,再结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古诗词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一、故事激趣法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随古诗词作品流传至今的故事、传奇不少很有趣,若能把握时机,予以穿插,既可以帮助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情感,也可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生活中得到调节,享受轻松、愉快。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先讲唐代泾县农民汪伦,想请诗人李白来作客又怕李白不来,就写信给李白,“骗”他说,这里有“十里桃花”(其实是方圆十里的桃花潭),还有“万家酒店”(其实是一位姓万的开的独此一家的酒店)。李白后来不但没有责怪汪伦,相反他十分珍惜这份情谊。故事讲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已注入孩子们的心扉。
二、表演抒情法
在教古诗《鹅》,我在学生看完白鹅浮水的多媒体课件后,引导:“我们边读边做动作,想象白鹅在绿水上愉快戏耍的那种可爱的样子,好吗?”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我放起欢快的音乐。随着乐曲声,师生一起边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边伸出弯曲的右臂,再将右手高高地抬起,做出鹅朝天点头高歌的样子,然后将手平放两侧做“浮”的动作,读出“白毛浮绿水”,最后读到“红掌拨清波”时,将两手下垂在身后做“拨”的动作。自由练读时,学生更是踊跃参与,好像一只只小白鹅在水面上嬉戏玩耍。交流中,学生有的说:“读着读着,自己仿佛也是一只小白鹅在水里欢快地游。”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了鹅白白的羽毛,听到了它们的叫声。”……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氛围里,学生越读越爱读,他们不仅在自主性的体验中感悟了语言,而且创造出迷人的意境,把阅读活动不断推向高潮。
三、绘画悟情法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根据古诗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悟其意,绘其景。在教《锄禾》时,教师可一边让学生诵古诗,一边配上“一个太阳、一片禾苗、一个老农手拿一把锄头在锄禾”的画面,并适时加上几滴豆大的汗珠,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像插上了翅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古诗的兴趣。又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四、名句导入法
古诗词中有许多千古绝唱的名句佳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们是古诗词的精华。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等。这样的名句佳句举不胜举。这些名句佳句学生在课前都或多或少的有所耳闻,而用这些学生曾经接触过的,甚至是学生熟悉的诗句来导入对整篇诗文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很高。
高中古诗词的有效阅读 篇3
关键词: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
一首首优美的诗词往往被切割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 进行答题技巧的分析和指导, 严重影响《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整体效应的发挥。笔者从诵读吟咏、巧妙切入、个性解读三个方面寻求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策略一:诵读吟咏, 有效入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 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加强诗歌诵读, 是《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策略。
如李白的《将进酒》, 在初读的基础上感悟诗篇情感大起大落, 诗情由悲转喜、转激愤、再转狂放, 最后归结于万古愁。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 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 诗人无力改变, 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 发泄不满, 排遣忧愁, 反抗现实。再次诵读, “悲”部分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天上来、不复回、悲、尽欢、空对月”重读。“喜”部分, “天生”句掷地有声, “会须”句要读出豪气。“将、莫停、倾耳听”重读。“激愤”部分“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陈王”两句重音落在“恣欢谑”上。“狂放”部分“五花马”三句快读, “与尔同销”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 “万古愁”三字, 一字一顿, 语调夸张。
策略二:巧妙切入, 有效理解
《唐诗宋词选读》中所选的都是唐宋时期比较经典的诗词作品, 是一个凝练而内涵丰富的整体。然而这又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难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打开一扇窗, 就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口, 以此为抓手, 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1、扣住题目切入
我们知道诗歌的标题是“眼睛”, 所以我们扣住题目中提供的某一点切入, 就能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诗中, 形成由浅入深的教学步骤, 引领学生感悟。比如, 在教学杜甫的《旅夜书怀》时, 笔者抓住诗题, 设计了一组问题。 (1) 诗的标题是《旅夜书怀》, 从全诗看, “旅夜”体现在何处。 (2) “旅夜”与“书怀”有何关联?这样我们就对诗歌的内容、诗歌的主旨、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2、抓住关键句切入
很多诗词都会有画龙点睛之句。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句子, 设置问题, 激起学生的疑惑, 让他们去探究, 层层挖掘, 从而深刻地理解诗歌。比如, 笔者在教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这首宋诗时, 就抓住关键句“客行悲故乡”来设置问题:为何客行悲故乡?诗人一方面是由于早行。其二, 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中的景色形成对比,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抓住了这句话设置问题, 便能让学生对诗人的情感由浅入深地感悟。
3、结合诗论切入
古代大家对诗人及其诗歌所作的评论往往外最能够抓住诗歌及诗人创作特色、要旨。如教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笔者结合清人纪昀评价“语极凄切, 却不衰飒”设计问题: (1) 诗中有哪些体现“语极凄切”?学生自然就会找出“朝奏夕贬”, “路八千”, “衰朽残年”, “家何在”, “马不前”, “好收吾骨瘴江边”, 都是极为凄切的。 (2) 诗中哪些体现“不衰飒”, 为什么?学生便能找出“云横雪拥”, 境界雄阔, 气势磅礴, 原因是诗中融入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
策略三:个性解读, 有效探究
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比如笔者在教李煜的《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 时, 对“独自莫凭阑”中“莫”字的理解是“不要”。一学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莫”同“暮”。理由是:第一, 这首词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明写到黄昏, 作“暮”字比较自然。第二, 这里先说凭阑有所见, 而眼前的“无限江山”并不属于自己所有, 曾为自己拥有的“无限江山”却又无从见到, 这才引起下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这位学生所作的富有个性色彩的解读, 让师生都感到耳目一新。
古诗文阅读教学 篇4
叶圣陶先生有一段关于“读”的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所以,教师一定要把“读”的理念植根于心,改掉多“讲”的习惯,不能每首诗都按作者、背景、意境、写法的顺序去“讲”解而霸占学生的诵读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熟读吟咏,不仅可以成诵,可以创新,可以训练思维,还可以促进写作。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明确读的内容。
在诗歌教学中,不光是指导学生读诗句,而且应把诗人、诗题、诗序、诗的注解、课后习题、以及同题(或同内容)的诗和赏析文章,都尽可能地读到,使学生学得全面些,学得深刻些,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三)采用多种读的方式。
1、朗读。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表情地进行朗读,尽量做到正确、流畅,读出重音、节奏感和韵律美,以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自己受到感染。
2、范读。老师给学生作示范性的朗读,或聆听教学磁带的朗读。读时要强调“缓重轻急、抑扬顿挫”,以传达教师本人的情感,从而影响学生,使之产生共鸣。
3、齐读。对于那些抒发豪情壮志的诗歌,不齐读就不足以体现出雄浑豪迈的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4、赛读。比赛的方式可以是同桌、小组、男女生比赛,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5、唱读。有的诗词已谱有乐曲,可教学生们唱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经》中的《蒹葭》(歌名《在水一方》)。优美的旋律让学生回味无穷。
6、配乐读。结合所学的诗歌内容,配上适合的乐曲,在这种音乐背景中赏读诗歌,一番情趣让人陶醉其中。
7、方言读。有的诗也可允许学生用本地方言去读。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一句,用我们湖州方言读与古韵不谋而合。
8、自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行随意地读,可高声朗读、可低声吟读、可默读、可唱读、可速读、可表演读……。
【古诗阅读的有效教学】推荐阅读:
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实施06-26
古诗词阅读教学06-17
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06-05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09-01
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之我见10-09
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07-04
古诗词的阅读方法11-13
古诗词的阅读和欣赏08-07
词人苏轼的古诗词阅读07-07
古诗阅读分析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