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策略

2024-06-18

古诗词阅读策略(精选12篇)

古诗词阅读策略 篇1

中国古典诗词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近100首古诗词, 多是脍炙人口之作。有描绘儿童生活的, 如高鼎的《村居》等;有描写四季风光和祖国大好河山的,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有反映边塞生活的, 如卢纶的《出塞》等;有歌颂母爱、朋友深情、思念家乡及亲人的, 如《游子吟》、《赠汪伦》等;有同情劳动人民和尊崇劳动的, 如李绅的《锄禾》等。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要从两方面入手, 即课内古诗词的教学和课外的大量积累, 我们来探讨一些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课内:以教材古诗为点, 精学精练, 学会方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要用好这个例子。一首古诗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知晓背景

课前要广采博览。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 必须对写作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

在李白写《早发白帝城》这首诗的四年前 (即公元755年) 爆发了“安史之乱”。在这次战乱中, 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后来, 唐玄宗便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李亨, 即后来的唐肃宗。玄宗又曾命儿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 李磷自树一帜, 当时李白在庐山隐居避乱, 出于报国的热情, 便加入了永王的幕府。肃宗怀疑永王争夺帝位, 重兵相压, 李磷兵败被杀。李白受到牵连, 以58岁的年龄, 被判长期流放夜郎 (今贵州遵义) , 当他行至巫山 (今四川境内) 的时候, 肃宗宣布天下大赦, 李白也被赦免, 立刻从白帝城东下, 返回江陵。在途中写了这首诗, 来抒发自己遇赦后无比欢快的心情。只有深入了解这一段历史, 才能体会诗中的情感。

2、解读诗人

如学习陆游的《示儿》, 可以介绍诗人的生平:陆游出生三年后, 宋徽宗、钦宗二帝被金所掳, 北宋灭亡。亡国之痛伴随他成长, 而南宋, 屈膝乞和, 使他更加念念不忘收复中原, 一心报国, 却从来得不到朝廷重用, 壮志难酬, 但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示儿》写于临终之年, 这是他的绝笔诗。有了这方面的知识, 才能深刻地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

3、品析词句, 在情境和想象中悟情

古诗语言高度凝炼, 所以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唤起学生情感体验, 才能入境悟情。

有教师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 抓住一个关键词“胡尘”, 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这里的“胡尘”, 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学生摇头。)

师:请同学们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 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生: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

生:我看到了破落的村庄, 摇摇欲坠的茅屋。

……

上述案例成功地把“胡尘”两字通过想象化成了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 铁蹄肆虐, 哀声遍野, 生灵涂炭, 试想, 此情此境, 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

4、重视朗读, 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读百遍, 其义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

读诗时, 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 像陆游的《示儿》;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

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 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 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 都已经不存在了。看到, 想到这一切, 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 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 学生再读, 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 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 孩子们觉得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 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三问”中, 孩子们每一次朗读, 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二.课外:以古诗文诵读为面, 模糊解读, 大量记诵

这里讲的是课外大量的积累, 我觉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

1、定专题诵读的时间, 比如每周五的早读课。

2、定年段记诵的大概数量, 前提是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有计划, 循序渐进。

3、对于课外古诗, 老师可做粗略的讲解, 也可就其中的名句作些说明, 更多的由学生自己去感悟。

丰富的课堂、多样的活动深深吸引着学生, 学生徜徉其中, 感受着古典诗文的无穷魅力, 并在它的滋养下夯实功底, 提升素养。让古韵奏着新曲, 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给孩子们一个诗画般的五彩斑斓的童年!

古诗词阅读策略 篇2

钗头凤

感悟退休

莫叹惋,青春过,

饱经风雨鬓飞雪。

童心在,身康乐,

纵跨长城,横渡黄河,

惬!惬!惬!

乘飞机,坐高铁,

游山玩水写寄托。

海南岛,蓬莱阁,

八仙过海,三山五岳,

乐!乐!乐!

七律

最美莫如夕阳红

离职退位身轻松,

自由飞翔出鸟笼。

海阔天空心清爽,

青山绿水任意行。

登门访友共诗话,

QQ博客忬真情。

老有所乐似做梦,

最美莫如夕阳红。

念奴娇

真正的男子汉

顶天立地,

男子汉,

内外镇定自强。

身材魁梧志向大,

文武双全倍棒。

上得厅堂,

下得厨房,

写得好文章。

德艺双馨,

谁敢与吾争抢?

社会工作楷模,

家庭榜样,

谁道不栋梁?

爱岗敬业讲奉献,

官民齐声赞赏。

一诺千金,

一品男人,

一等男子汉。

大千世界,

古诗词阅读策略 篇3

目前我校的课堂教学日益显现三大难题:一是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二是学生作业太多,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三是每个班级都有大量的后进生,许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束手无策。因此,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势在必行。

“研学后教”是基于近年来国内课堂改革的多种成功模式的合理内核,结合番禺区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提出的。自区从2012年3月启动课堂教学课改后,在理论学习《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等上层指导性的文件精神中,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以师生共同发展为宗旨,进行形式多样化的培训模式。

我校打算通过几个课例研究“对比阅读后教策略”的使用方法与过程,研究本策略使用的效果:

通过“对比阅读后教策略”,从外在语言走向内在语言。通读全文,开放学习空间,置悬念,教师自身要积极参与到与诗歌文本的对话中去,用自身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道德判断、审美情趣,对诗歌文本进行具有个性化的解读,用自己的慧眼找到诗歌文本中特有的空白和未定点,激发学生对诗歌文本深入探索的兴趣。学习的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新动向。在古诗词“对比阅读”后教策略中对意象相同,感情不同的古诗进行教学设计,如在设计贺知章的《咏柳》这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让学生通过质疑,找出本首诗的中心句,紧紧抓住“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诗,着重表现柳的形象美,巧妙地过渡到了本課的教学内容上来,引导语言、情境语言、评价语言等方面所表现出诗歌内容意识。而在设计曾巩的《咏柳》时,则让学生找出“倚”“狂”等词,表现作者的愤怒、嘲讽、憎恶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外在语言提供一条通道,引导学生走向作者的内在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情绪与经历背景等,实现外在语言走向内在语言的策略运用。

通过“对比阅读后教策略”,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景,丰富学生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锻炼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在古诗词“对比阅读”后教策略中对景物不同,感情不同,手法相同的案例设计,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诗歌的特点,通过“沉醉”这个词,把文中有关诗人感受的描写找出来,并用短语加以概括进行研读,最后找出诗中最有表现力的字、词并加以品读赏析,学生在阵阵读书声中感受到了词人泛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而在设计《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时,让学生积极去搜集诗歌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介绍,感受此词的语浅意深,孤寂凄凉之无穷意韵,让学生将诗歌文本视为了解作者并与之对话的渠道,要求学生在学的过程深入作者的内心,使学生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同一位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显现如此大的差别,引导学生去探究背后的历史,回到文本的事件,穿越时间与空间,实现与作者心灵对话。

“对比阅读”后教策略是实现学生发现文本深层意义和学生自我探究发展的双重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发掘或提出某些新见解、新意义、新答案、新思路、新思想,从而能超越作者和读物,形成自觉学习、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

从理论层面看:“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和学情、学法的基础上,编写引导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钻研知识和探求方法,提升能力。“后教”主要是在通过交流展示自学成果,生生互教,针对学生存留的困惑与发现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拓展和延伸,讲到实处,点到关键,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研学后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质量。“把时间还给学生,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还授人以欲。”

从实践层面看:以横向纵向延伸文本为工具,扩宽学生理解视野,主体的独立自主参与,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一方面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享受审美乐趣。

我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前后测验,数据证明对比阅读后教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学习兴趣也明显提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在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疑惑和不足:

存在问题与不足:

(1)部分教师对“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还是较模糊,思想观念跟不上。

(2)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研究和实践不够深入,部分“研学案”的编写仍需改进,“后教策略”的建设规范不足,评价要素有待健全,规范,要坚持系统地开展。

(3)学生的独立预习、思考方面的习惯仍需加强,课堂表达、概括能力有待提高。

改进策略、后续成果表达形式:

(1)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性“研学后教”主题活动,展示“研学后教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阶段性成果,交流“研学后教”的实践经验;

(2)配合番禺区教育局,南村镇教育指导中心,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校内课题研究交流展示现场会,发挥课题成果的推广作用。

(3)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背景及目标,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活动及成果,研究结论及观点,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设想。

(4)撰写校本课程:《研学后教“对比阅读”导学案汇编》(诗歌教学设计篇、活动案例篇、教育叙事篇)。

(5)全校内开展“一周一思”研学后教研讨活动,促进老师、学生全面学习与进步。

古诗词阅读策略 篇4

目前, 中学的古诗词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普遍存在阅读理解能力差、鉴赏水平低等问题。学生的精力、时间投入多, 但学习效果不明显。“高耗低效”现象较为突出。学生怕学古诗词主要是基于功利的学习观念、被动的学习习惯以及落后陈旧的学习方法。

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 同时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即自觉能动认知。具体到学生, 元认知是其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学习行为进行的计划、监控和评价。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将元认知付诸实施的具体做法、手段。

笔者尝试在元认知理论与古诗词阅读教学之间寻找一个切入点, 把元认知策略引入古诗词阅读教学实践中, 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转变学习观念,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效果。

二、元认知策略在古诗词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元认知策略在古诗词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可分为三个阶段: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

1. 阅读前策略

学生在阅读前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 阅读的兴趣也就越浓厚, 阅读时的思维就越积极活跃。所以阅读前策略的运用就是让学生根据古诗词阅读学习的特点和难点, 制定学习的计划,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阅读前需要积累相关的材料, 丰富相关古代文化知识。

(1) 师生讨论商榷, 制订学习计划

例如在制定7~9年级诗歌学习计划时, 笔者引导学生了解修订后的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所以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 在7~9年级是以使学生受到诗的熏陶为主要目标。这种熏陶和1~6年级的古代诗歌教学不同, 不能仅仅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 而要依次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师生经过讨论制定了7~9年级古诗词学习总计划:在初中的起始阶段让学生在诗歌的背景材料及读诗的方法上做探究性的讨论, 并结合诵读赏析培养学生情感感悟能力。由于在阅读前引导学生了解了古诗词学习的特点和难点, 明确了阅读任务, 学生就会根据计划安排合理的学习方法, 不会盲目阅读。

(2) 课前书面小结, 加强文化积淀意识

由于对古诗词语言的陌生感, 对古典文学知识积累不丰富, 对诗歌作者的生平和社会背景也不甚了解等原因, 许多学生仍然感到古诗词阅读困难重重。于是笔者指导学生在阅读前要做好准备, 进行广泛的资料搜集积累与分析, 为后续的阅读扫除障碍, 并有意识地进行课前的书面小结。

2. 阅读中策略

阅读中策略又叫自我调节, 是指通过对比辨析、观察监控、问卷调查、分组实验等手段来调节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效果。

(1) 对比辨析, 选择更佳学习方法

阅读教学中, 可让学生对不同学习方法进行比较。

实践案例:自己从诗歌本身的字里行间寻找依据来佐证观点的学习方法和教师逐句分析诗歌含义, 学生记笔记的学习方法相比较。

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诗, 我先让学生从诗句的字里行间寻找依据, 体会曹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学生举手回答很踊跃。

生:“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一句, 我觉得是非常壮观的, 雄伟的景象, 曹操就以这种壮美之景来抒发豪迈的情怀。

师:其他同学还可以从《观沧海》中找其他的诗句来分析吗?

生:“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一句, 我认为是诗人居高临下看的, 海面水波荡漾, 岛屿林立, 我想站在碣石山上的曹孟德, 一定有君临天下之感, 这也许就是作品中透露出的气势磅礴吧。

生:后一句“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有生机勃勃之势, 令人有振奋向上的感觉。

而在学习后一首诗歌《次北固山下》时, 则采用老师逐句分析诗歌含义, 学生记笔记的方法。

通过对比, 90%的学生认为从诗歌本身的字里行间寻找依据来佐证观点的学习方法要好于老师逐句分析传授。也有学生提出前者的学习方法虽然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但也有不足之处, 那就是不利于记笔记和系统的书面整理复习, 而后者恰好弥补了这样的不足。所以学生明白在阅读初期需要自主对诗歌逐字逐句地细致剖析, 这就是所谓的深入文本, 体悟情感, 而老师的系统讲解放在小结和复习的时候更有利于梳理巩固知识要点。

通过对比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哪种学习方法更为科学合理, 清楚何时进行更为科学合理。

(2) 共同进行课堂观测, 体悟诗歌学习特点

笔者在课堂中运用视、听仪器来观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课堂表现, 以此加强对课堂阅读进展的监控, 强化学习的效果。

(1) 老师的观测整理

实践案例:对《观沧海》课堂视频片段, 笔者进行了书面整理:

生:我对《观沧海》有不同的看法, “萧瑟”一词, 有冷落、凄凉之意, 这和刚才同学说的昂扬振奋似乎不合拍, 我倒认为曹操的诗有悲壮的感觉, 确切地说是气势雄伟, 慷慨悲凉。

生:我认为诗歌总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要不然, 就不会有“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的诗句了。

生:凡事要看主要的, 诗歌中的慷慨悲凉确实有, 我也在背景资料上看到作为建安风格的代表, 曹操的慷慨悲凉的情绪肯定是有的, 但诗歌的中心还是落在后几句, 所以我认为总的基调是豪迈激昂的。

生:我认为片面地说悲凉或是激昂都不好, 应该用慷慨豪迈来概括, 这样比较折中, 既不排斥悲的成分, 也不否定振奋的因素。

师:我认为大家的看法都有一定道理。我们研究事物时的认识不能绝对化, 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 使我们对诗歌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所以就用四个字作为结束语“诗无达诂”。对诗的理解是没有统一定论的。同学们只要是自己感悟出来的, 并能找到相应的依据, 都是值得肯定的。

(2) 学生的观测发言

实践案例:笔者安排学生阅读这些课堂实录的文字资料, 并再一次组织讨论发言:

生: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是我们讨论研究的时间, 我们组讨论得很热烈, 甚至对有些问题还争论了起来, 老师就把我们争论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 大家各抒己见, 都摆出了自己的依据, 我认为他们的话都有道理, 可诗歌的中心怎么会有歧义呢?后来, 老师告诉我们“诗无达诂”, 我赞同, 每个人体会各不相同。只要有根据, 他所体会出的情感就是值得肯定的。

生:诗歌的情感不是单一的, 因为人的情感是复杂多变的, 就拿曹操来说, 诗歌中就包含着慷慨悲凉和雄壮豪迈, 两种不同的情绪融合在一起, 就产生了诗歌如此的风格。此外, 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的风格也不同, 拿白居易来说。他早期的作品大都关怀现实政治、关怀社会问题, 而晚期由于仕途不得志, 就转型了, 寄情于山水。从一首诗歌可以看到作者的一生, 所以这堂课我可以说是受益匪浅的。

这些实录资料如同一面镜子, 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阅读进展中的得失, 所以笔者认为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再一次对古诗词阅读教学进行课堂观测对教和学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3) 问卷调查分组实验, 反思纠正不良习惯

笔者组织学生填写古诗词阅读调查问卷, 该活动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反思自己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呈现不同的学习观念和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它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意识, 帮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反思。

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积累的古诗词不少, 但仅仅停留在识记阶段, 绝大多数学生对在阅读古诗词中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技巧不大清楚, 因此依赖课外辅助读物, 抄袭作业是常见问题。于是本人让学生组织讨论这些不良习惯的特征、原因和弊端, 同时在自己所教的一个班做了分组对比实验:阅读时间相同。让A组在鉴赏诗歌前就翻阅辅助资料, 并且采用逐字逐句、查词语手册等方法帮助理解。B组则要求先快速阅读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 整体把握诗歌情感, 然后从分析诗歌语言、意象、艺术手法入手去鉴赏诗歌, 要求阅读中不能查阅任何资料, 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诗歌内容的揣摩和理解上。实验结果:A组同学明显感到脱离了辅助材料就无法独立鉴赏诗歌, 而且对诗词的理解比较零乱。B组的同学明显感到掌握了诗歌鉴赏的角度与方法有利于对诗词的整体把握。通过检测, B组学生自信心和诗歌鉴赏能力高于A组。

3. 阅读后策略

阅读后策略指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后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阅读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 以便不断改进。积极的自我评估是学生不断进行阅读活动, 并获得更多阅读实践的心理基础, 也是学生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阅读行为的原动力。

三、结束语

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在“自我计划→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再次自我计划→再次自我调节→再次自我评价”中呈螺旋上升趋势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唤醒学生的元认知意识, 激发学生古诗词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在阅读前积极地计划准备与积淀, 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进行自我监控与调节, 从而改善学习方法, 在阅读后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和认识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唯有如此, 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找到并有效地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最终成为管理和支配自己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晓慧、袁菲《培训元认知策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2009.5。

学生古诗词阅读篇目 篇5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题破山寺后禅院】 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1、【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2、【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青, 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七单元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生。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9、【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第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观沧海】(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

年级下册

六单元

1、【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3、【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4、【雁门太守行】(唐•李贺)第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七单元

6、【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7、【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

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7、【赤壁】(唐•杜牧)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0、【西江月】(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渔家傲 •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浣溪沙】(宋•苏轼)

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七单元

6、【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

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过零丁洋】(明•第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

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

9、【已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

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 “ 家中有阿谁? ” “ 遥望是君家,” 松柏家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待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2、【诉衷情】(宋•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3、【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4、【满江红】(当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峨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朝天子•咏喇叭】(明•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七单元

6、【归田园居】(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8、【终南别业】(唐•王维)

终岁破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第无还期。

9、【渔家傲】(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

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0、【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九年级上册

六单元

1、【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无题】(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浣溪沙】(宋•晏殊)第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5、【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七单元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7、【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约客】(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9、【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0、【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南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年级下册

六单元

1、【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

九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第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

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一封朝奏九重天,白沙堤。

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

4、【相见欢】(李煜•惜残年!

五代南唐)

云横秦岭家何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秋。剪不断,理还乱,瘴江边。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8、【咏煤炭】(明• 于谦)

第七单元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

6、【行路难】(唐•李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白)

沉。

金樽清酒斗十千,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心茫然。

林。

欲渡黄河冰塞川,9、【虞美人】(李煜)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春花秋月何时了,梦日边。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行路难,行路难,月明中。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10、【破阵子•为陈同甫济沧海。

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古诗词阅读训练 篇6

鹤冲天

□杜安世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绿阴浓,薰风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

2.词的下阕重在写人,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词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 尽

□韩 偓①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②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①韩偓:晚唐时曾任翰林学士,后被贬,唐亡后流寓各地。此诗即作于寓居南安时。②断云:片片云朵。

1.诗中的哪些景物描写能体现出“春尽”?请简要分析。

答:

2.颈联中有一个字是理解全诗情感的关键。请找出这个字,并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睦州四韵①

□杜 牧

州在钓台②边,溪山实可怜。

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

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

残春杜陵客③,中酒落花前。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任睦州刺史时所作,时已迁官外放多年。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县。②钓台:东汉名儒严子陵垂钓处,位于富春江畔。③杜陵客:杜牧自谓。杜牧家在长安万年县杜陵原。

1.请结合颔联和颈联,谈谈你对“溪山实可怜”一句的理解。

答:

2.尾联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古诗词阅读策略 篇7

应当说, 我们现在的小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古诗词还是比较多的, 教材中入选了一部分, 每个年级段都有这么几首。而除去教材所入选的古诗词以外, 我们的小学生人手一册古诗文读本, 每册上面都有近60首古诗词。阅读好这些古诗词, 可以使得我们小学生能够去感悟到诸多古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对光明前途的热烈向往。但就是这么比较好的阅读材料在平素的教学中不少的同仁是未能很好地利用起来的。总以为我们的教学时间是那么的紧, 没有那么多的功夫去理睬非教学课程内容中的东西的。再者, 我们的小学生大多比较幼稚, 他们的生活经历或是经验还不尽丰富, 自主阅读鉴赏古诗词其困难还比较多, 如果真正意义上去让学生自主了, 那既浪费了学生诸多的时间, 也是不太容易去达成目的的。事实果真如此吗?也不尽然, 教育教学的实践也已告诉我们:小学生创新阅读古诗词的潜能也还是有的, 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们总不难去发现, 一旦引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 小学生则可以爆发出不尽的思维活力, 而且是极具创造性的。学生多能够经过自己的探究和思维想象出“冰融化后就是春天的”诸多诗情画意的答案来。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小学生所接触到的这一首首古诗词一般说来都是浅显易懂的, 而且在每首诗文旁还有与诗文相匹配的画图, 可以说每呈现一首诗, 都是一个图文并茂的染色体。对此, 我们应当比较充分地相信我们的小学生, 他们完全有能力去解决好自主阅读鉴赏古诗词中的诸多问题。即使小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感悟有些或者说就是严重的不靠谱, 那也不用担心, 小学生是不断发展的, 也是极易转变的, 只要我们去稍加点拨, 就是有些错误的理解, 小学生也会很快地向正确的方向转化。

二、阅读鉴赏古诗词主体性的体现需要依赖小学生

教育教学之实践也已充分证明:无论怎样的学习或者探究信任我们的小学生是前提, 只有首先去解决好前提的问题, 其他的问题也才可以去得到理想的解决。教学应当说是教和学的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而主体应当永远是我们的学生。对于小学生古诗词的阅读鉴赏其活动的主体必须是我们的小学生, 其理念是不能变的, 因此, 平素的古诗词阅读鉴赏充分依赖于小学生的发现是笔者教学活动的唯一追求。阅读鉴赏的诸多程序都由学生自己去掌控, 尤其在让学生去阅读古诗文读本时, 让小学生极具自由还真获取了比较理想的效果。首先是自己选择要读的诗歌, 其次是自己选择什么时候去读哪首诗或者是哪几首诗。而学生在自主性阅读的基础上, 每天的晨读都划出专门的时间去让学生进行自由自主性的交流和表达, 当然我们教师自己亦深入学生当中, 其结果十分令笔者欣慰。为了能够巩固我们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笔者还要求学生去模仿我们教材中古诗的写作方法, 学生阅读时就让学生去展开丰富的想象, 由诗歌的跳跃性中去联系诗人当时的活动过程。

三、阅读鉴赏古诗词主体性的体现需求激励小学生

古典诗词有效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8

那么, 如何才能实施古典诗词有效阅读教学呢?

1. 加强诵读, 点燃热情

中国的古典诗词表达的主题多样, 各具特色, 但无论哪一种形式, 共同之处在于其中都有意在言外而不能尽陈的地方。隐藏在韵律之外, 意象之余的, 是属于诗人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性灵所悟, 而反复诵读是让学生走近诗人的必经之路。所以, 教学古典诗词师生必先吟诵, 要在理解诗意词意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词的语言美、音律美。

例如, 杜甫《登高》一诗中, 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 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 体现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读时节奏感要强, 感知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 要读得气势开阔, 感知包容宇宙之意,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 “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 有余韵。颈联上句写常年漂泊之苦, “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 “病”“独”二字要重读, 以加重悲苦情绪。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 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结束全诗, 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 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 感知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朱熹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可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

2. 捕捉意象, 品味意境

描绘意象、创设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关键, 而读者要深入领悟诗歌意蕴, 必须捕捉意象, 品味意境。因此, 在鉴赏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同诗人一同感受, 一同思考, 一同欢欣, 一同愤怒……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 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丽, 才有依托。因此, 引领学生真实感受诗词的意境之美, 领悟和把握诗词的内涵和精髓, 既是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目标, 又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 可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了哪些山行所见之景?如果让你据此画幅图画, 你将如何构图?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中景、画中人。学生思考后从诗中捕捉到鸡声、茅店、月光、人迹、板桥、霜冻这些具体而有形的物象, 感悟诗歌优美的意境, 眼前浮现出一幅旅人在荒凉的乡村道路上清晨踏霜的生动情景。不仅如此, 它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旅人“道路辛苦, 羁愁旅思”的内心境界。

3. 激发想象, 丰富联想

中国的古典诗词有一种特有的现象, 即浓浓的诗情中画意盎然, 这是先辈将诗和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渗透在艺术构思中的结晶, 使诗有了更广阔的表意空间, 而这一空间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 是一个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即诗的意境。既然意境是一个想象世界, 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想象, 通过丰富的联想, 把一个个方块字还原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 在脑海中重现触动作者心灵、激发诗人灵感的一幕幕情景, 从而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丰富情感。

如赏读《雨霖铃》一词时, 可在学生初读此全诗、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促其想象, 让学生根据上下片的内容, 展开联想, 分别作一幅画, 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有的学生将第一幅画命名为“长亭别离”, 有的学生将第二幅画命名为“羁旅长愁”。在丰富的联想中, 学生思维活跃, 把《雨霖铃》中的分别场面逼真地再现出来, 初步领悟诗的意境。

依据诗中的形象, 通过想象、联想, 我们就能在有限的篇幅里领略到无限宽广的艺术内容。

4. 感悟人生, 陶冶情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意义。语文教学应当把人文关怀思想具体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感悟人生, 丰富精神生活, 陶冶情操, 提升精神境界。在这方面古典诗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无论是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的诗词, 还是忧国伤时、建功报国的作品都会使学生受到熏染, 从而使精神得到滋养。

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会激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不断探求真理;欧阳修“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旷达襟怀, 使学生感触至深;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读来着实令人振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会激励更多中华儿女面对淫威, 威武不屈, 视死如归。

古诗词渗透了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和爱国主义思想, 有利于教育学生面对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某些社会现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做到洁身自爱。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一定要致力于用合适的方法使学生领悟到作品所具备的厚重精神内涵。

古诗词阅读策略 篇9

一、纵情诵读, 让学生陶醉在优美的韵律中

古诗难懂, 但好读, 因为古诗讲究韵律, 带有明显的声韵美、音乐美, 读起来琅琅上口。许多父母在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开始教诵古诗, 再经小学几十首古诗的熏陶, 这为古诗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爱上古诗, 可以先从诵读开始。

在中国古代朗声诵读诗文是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 “好诗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便是佐证。在新课改的今天, 诵读仍应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 它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尤其是有些古诗的难句、生僻句, 学生一时间难以完全领会, 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清晰, 甚至读着读着就会豁然开朗。

诵读有两层含义:朗读和背诵。在实际教学中,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 很多教师都在背诵上下功夫而轻视朗读,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古诗内容讲解过多, 指导学生朗读太少, 似乎学生能够背诵, 能够默写, 能够理解诗句的意思、写法和主题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想法。学生放声地纵情地读, 能对诗文的内容有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 也能充分展开想象, 在读的过程中, 他们会沉醉其中并深深地感受诗文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诗意之美。

此外, 纵情诵读的形式也可以多样, 或视频示范, 或教师引领, 或小组竞赛, 比一比谁最投入, 赛一赛谁最准确。学生若爱上了朗读, 何愁他们不爱上古诗!

二、精心讲解, 让学生迷恋在精彩的故事中

古诗肯定有故事, 或是诗歌本身, 或是作者本身。要让学生爱上古诗, 把古诗变成故事必不可少。

我们常说“知人论事”、“因世论事”, 所以学习古诗之前, 少不了介绍写作背景或是介绍诗人。很多教师往往把课前的必要介绍当作“例行公事”, 只介绍作者的名、字、生卒年、主要经历、都写过哪些作品等, 对于这些东西, 中学生是没有多少兴趣的。其实教师对背景的介绍是要讲究技巧的, 介绍时要注意选择重点, 尽量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同学们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如李白, 可以讲讲他为什么叫做“仙”, 甚至也可讲讲“力士脱靴, 贵妃捧砚”, 让学生爱上《行路难》之前, 先喜欢上李白这个人。

诗歌本身也是故事。有些诗歌, 本身就是故事, 如《石壕吏》;有些诗歌, 本身有故事,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历经坎坷的杜甫辗转到成都并盖起了一座草堂,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怒号的秋风卷走了草堂上的茅草, 一场大雨, 更是弄得屋漏床湿, 可恨的小孩也欺负作者人老无力, 把吹下来的茅草抱走。群童为何抱茅?一个小小的细节描写就足够让读者深思, 把故事拓展, 带领学生走进盛唐走进安史之乱, 就容易理解诗人仕途多蹇、衰老贫困之时也要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感慨;有些诗歌, 本身无故事, 如一些抒情诗,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 根据诗歌的情境, 把诗歌中的描写对象 (即意象) 加上色彩或声音, 把抽象的景色转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从而演绎成故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瘦弱羸马, 寒鸦枯树, 孑然一身, 漂泊异乡, 此时此刻的心情, 又怎能是简单的一句“思乡”了得?

三、唤起体验, 让学生沉浸在古人的智慧与情怀中

古诗的年代距离现在比较遥远, 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都和今人有很大的距离, 加上小朋友们的认知有限, 生活经历单纯, 所以很难真正理解古诗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许多古人所体会的情感, 所感悟的人生, 不要说是中学生, 即使我们这些成年人, 也是望尘莫及的。但古往今来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 在学古诗时, 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有限的人生体验, 去体味诗人的智慧与情怀, 去感悟诗人深沉的思想, 诚实的品德以及宽宏的怀抱, 从而充分发挥古诗的认识、教化、美感享受等功能。

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诗人俯仰古今, 深感人生短暂, 宇宙无限, 不觉中流下热泪。学习本诗, 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细细品读, 了解作者油然而生的悲壮苍凉;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就认真品读“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佳句, 从身边之例感受先贤舍身取义的决心及伟大人格。

如果我们的古诗教学能达到“在古诗的世界里读出自己”, “用自己的故事观照古诗”的这种效果, 就容易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 古诗教学也就活起来了。

高考古诗文阅读鉴赏题应试策略 篇10

学□校张

玉, 甘冰肃

兰州

7300) 30

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看, 全国卷的古代诗文考题分值为32分, 其中文言文阅读题19分, 诗歌鉴赏题8分, 古诗文默写题5分。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考生考试复习的重点、难点, 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 现笔者将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古代诗文阅读鉴赏题应试策略总结如下。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应试策略

文言文堪称当代学生学习语文的头等难题, 而高考试题中这部分最难的就是文言句子翻译题。文言句子翻译题是按“点”给分, 在做题时考生一定要本着一个“细”字认真答题。

1.把句子放到原文中了解大意, 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

2.看看句子有无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如果有, 按还原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后的意义用法翻译。

3.逐字翻译句子, 句中不理解的词语要根据上下文, 借助已有的词汇储备为该词选一个恰当的解释。

以2009年全国高考II卷的文言文阅读翻译题为例, (1) “自以不能广施, 至使此人颠沛, 乃于此植竹处沟上立小桥, 令足通行。”句中要注意的词是“施”、“颠沛”、“乃”、“立”。首先, 把整句话放到原文中了解其大意;其次, 发现此句无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第三, 逐字翻译全句, “施”可译为“施舍”, “立”可译为“建立”、“树立”等, 再根据语言习惯, 确定为“建起 (小桥) ”, 虚词“乃”套用它常见的两种用法:一承接, 一般译为“于是”、“就”, 这里应该是表承接关系。则全句译为: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 致使这人跌倒, 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 让人足以通行。 (2) “若以其贫老邪, 耋齿甚多, 屡空比室, 非吾一人而已。”句中要注意的词是“其”、“耋齿”、“比室”。“其”是指代自己的用法, 在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学过“而予亦悔其随之”。“耋齿”则可以联想“耄耋老人”一词, 可以判定此处意思为“老人”。古人习惯用“发”、“齿”一类的词表示年龄, 比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 《祭十二郎文》中的“而视茫茫, 而发苍苍, 而齿牙动摇。”“比室”的“比”在《促织》一文中学过“纳比笼中”, 意思是“并在一起”, 还有“比肩接踵”、“天涯若比邻”等, 那么“比室”就是“在一起的人家”。则全句译为: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 老人很多, 家家户户经常贫困, 不止是我一人而已。

二、古诗词鉴赏题的应试策略

下面笔者谈谈古诗词鉴赏题的选材规律和应试策略。

(一) 选材规律

1. 体裁以诗词为主, 兼有元曲。

2. 朝代多以唐宋为主。

3. 大多为名家的非名作或非名家的名作。

(二) 鉴赏步骤

第一步, “五读”。“五读”要读细读准。

1. 读诗歌题目。

仅仅是题目就能提供给考生很多重要信息, 如诗歌类别、主要内容、诗人的思想感情等。2009年的考题《军城早秋》, 从题目上可以得到两个信息:时间和地点。地点表明了作者诗情所起———“军城”, 要写军旅生活;而“早秋”一词与下文的“秋风”照应, 反映秋高马肥季节边关的紧张意味。由此考生能够初步判断本诗的题材和主要内容, 进而确定该诗的题材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读作者。

熟悉作者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诗词的语言风格及创作背景。

3. 读诗前小序和诗后注释。

2009年全国I卷中《次石湖书扇韵》一题对石湖、姜夔的注释不但让考生了解了该诗的创作背景, 还让考生大致了解到诗歌中的人物范成大归隐的思想倾向。

4. 读正文。

绝句要一句一句读, 律诗要一联一联读;词要先分上下片, 然后按句号读。

(1) 判断每句的表达方式 (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 。 (2) 分析诗词中意象的声、色、度以及各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3) 分析诗词意境, 把诗词中的意象联系在一起,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 感受诗词意境。 (4) 根据以上分析, 总结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

5. 读考题题干。

首先, 要明确每题涉及几问, 问的是什么, 题干中有没有提示语;其次, 要明确考题是单考一个知识点还是综合考查。

古诗词阅读训练 篇11

送梓州高参军还京

卢照邻

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露深。

北游君似智,南飞我异禽。

别路琴声断,秋山猿鸟吟。

一乖青岩酌,空伫白云心。

【思想内容】

好友高参军北还,可喜可贺,一路上,纵然山高路险,他也会觉得“驿路开花处处新”;我南滞在此,形单影只,实在痴愚,即便有鸿鹄之志也是枉然。高参军将从我当年南游蜀地的来路还京,真为他提心吊胆:这一路上,风尘滚滚,关山重重,那数不清的峭壁悬崖,急流险滩,不知他如何跋涉?远了,远了,好友的车盖早已在视线之外,我还在离别的高坡上挂肚牵肠:什么时候该过三峡,什么时候能越秦岭,什么时候才安抵京洛,“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的蜀道将如何穿越,“又闻子规啼夜月”的空山野岭又怎样入眠……恍惚间,琴声似断,高参军已离我而去,难以再见;秋山俱寂,夜空那“杜鹃啼血猿哀鸣”的悲声格外刺耳,令人毛骨悚然……猛一惊,直面惜别时的童山青岩,不胜感慨,志同道合的你我,千山万水隔不断我们的情谊,期待着重逢的那一天。

【艺术特色】

卢照邻性格孤傲,卓尔不群,由于悲苦,本诗景幽情苦,词冷曲哀,凄切有余而旷达不足,但其拳拳之心,眷眷之意却表露无遗。

【阅读测试】

1、哪两句诗最能表达诗人对高参军北还的担心和思念?简述理由。

2、完成下列与“送别”相关的唐诗名句:

(1),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2)春草明年绿,。(王维:《山中送别》)

(3),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归目并随回雁尽,。(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参考答案】

1、五、六两句最能表达诗人担心和思念之情。琴声已断,知音难寻,这是实写;秋山空旷,猿鸟悲鸣,这是虚拟。诗人想象好友在高山峡谷中行进的艰难,寓苦情于幽景,蕴思念于哀词。

2、(1)挥手自兹去

(2)王孙归不归

(3)山回路转不见君

(4)愁肠正遇断猿时

二、

会稽郡楼雪霁

张 继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望霁华。

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飘纱。

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初睛落景斜。

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

【思想内容】

登高望远,饮酒赋诗,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之所好。胸中垒块、喜怒哀乐,遐思迩想之后,往往与眼前景物合而为一,物我两忘,从而进入一个奇妙的境界。

云开雪霁之时,诗人登上古郡城楼,近观远眺,玉砌银妆,洁白、秀美、静谧、邈远,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心灵因之净化,愉悦非常。但避难而到吴越之郡的诗人,欣喜之余,却有特别的感悟:不远处的卧龙山上,有春秋越大夫文种的坟茔,想当年,他为越国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到头来却被勾践赐剑自杀身亡;远眺处,夏禹陵墓之前,分明积雪聚玉,洁美无比,这位治水有功,后东巡狩至会稽而卒的古贤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与尊敬。换一个方位看,西施浣纱的水滨似有素绢白纱在眼前晃动,只可惜这位受命于国难之时的绝代佳人香销玉殒之后,还遭世人非议责难……诗人缘情写景,已入有我之境,感情极为复杂难状,集赞叹、仰慕、惋惜、悲凄于一墨,进而对安史之乱后避难江南的颠沛生活忧恐不已,对日渐衰微的唐王朝有所影射。所以,向晚时分,倍觉清冷,只好放下窗帘,无心再去欣赏那落日余辉下的“红装素裹”之景;此时红日渐隐,卧龙山风光与镜湖景色尚清晰可辨,令诗人悲欣交集。

【艺术特色】

这首七律,意象深微,清纯素雅;寓情于景,跌宕起伏,故其情与景、意与像完美结合,浑然莫辨。

【阅读测试】

1.用4個动宾短语概括全诗四联的内容,每句不超过5字,要求基本整齐划一。

2.举例说明诗人表达情感的手法。

【参考答案】

1.①赏雪霁——叹古贤——悲风厉——悦微明(动宾式)

②赏古郡雪霁——叹会稽圣贤——悲向晚风厉——悦湖山微明(动宾式)

③雪霁胜境——会稽名贤——晚风凄厉——落日悲欣(主谓式)

2.诗人综合使用了比喻、对偶、映衬、象征等手法表达了他悲欣交集的复杂感情。以颔联为例,“聚玉”、“飘纱”俱洁白、纯净,前者清晰可睹,后者似隐似现。两两相对,均有所指,且有所喻,诗人的赞叹、惋惜之情跃然纸上。

三、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思想内容】

“破额山前碧玉流”,有山有水,明净幽雅,为奉皇命巡视监察各州郡的曹侍御登场精心设计了一个绝妙的背景。柳公与曹公都在“水”的背景下交织着一场心灵的碰撞与煎熬。而正是眼前这纯净明澈的碧流,却把二人切分于两端,留下咫尺天涯之憾,这就有了“骚人遥驻木兰舟”之象。“遥驻”一词,语意双关,既“驻”且“注”。看来曹公此举实有难言之隐,须知,曹公所过的象县距柳州并不遥远,故此“遥”并非地理位置上的距离,而是政治上的间隔,是人为的鸿沟。此句为一伏笔。

“春风无限潇湘意”,在情感表达上为一跌,含蓄曲折地表达了柳公在政治上受迫害之意,同时又蕴含怀念故友之情。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只好以文言志,作诗述怀,令人感叹不已

【艺术特色】

本诗的妙处在于:既有对山水花木穷形尽相的描摹,也有他自己处境、情怀、人格的曲折反映,可给读者以多层面的艺术享受和冷峻的理性思考。情含景中,意在言外。诗句虽通俗易懂,却含蓄委婉,意蕴颇丰,诗情浓,画意美,令人难以穷尽。

【阅读测试】

1、“欲采蘋花不自由”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完成下列柳宗元诗文名句:

(1),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2)烟销日出不见人,。(《渔翁》)

(3),独钓寒江雪。(《江雪》)

(4)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________,________,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

【参考答案】

1、老友曹侍御过象县,不但不能尽地主之谊,与之对饮畅叙,甚至连“欲采蘋花”相赠也“不自由”,诗人矛盾痛苦的心情可想而知。说“不自由”,也许拘于官守戒律而多有不便,也许因对方负有监察之责而避瓜田李下之嫌,也许心中悲苦不愿向友人表露……只好以诗酬答,曲折地表露了自己处境的困窘、内心的悲苦和对当朝的不满,希望老友理解。

2、(1)岭树重遮千里目

(2)欸乃一声山水绿

(3)孤舟蓑笠翁

(4)漱涤万物 牢笼百态

四、

赠别(其一)

杜 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思想内容】

诗人一生都在不停地寻觅情投意合的知己,可又极不情愿地重复着“相识—相知—相别”的三部曲,《赠别》为一典例。

芳龄二七的小歌女,体态轻盈,恍若仙子,其容貌演艺虽未及玩赏,然其娉娉袅袅之身姿已令人倾倒。早春二月的梢头豆蔻,花蕾初绽,仪态万方,其殷红暗香之风韵虽无从品味,但其随风摇曳的柔枝已让赏花人浮想联翩。春风十里的扬州街市,繁花似锦,歌舞升平,即使无缘尽观,而其丰饶怡人之景象已收眼底。扬州城里粉黛佳丽,浓妆艳抹,成百上千,其色艺俱佳者定不在少数,然较之“十三余”,则相形见绌,远远不如。

【艺术特色】

本诗用字平实,通俗易懂,但其韵味却悠远绵长。如首句状意中人,仅七字,且不正面描写,却能给人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娉娉袅袅”的姿态,“十三余”的芳龄,美人形象已跃然纸上,可感可知。又如“卷上珠帘总不如”句,究竟不如谁,谁不如,何处不如,均不言而喻。“卷上珠帘”亦大有讲究:不但使“总不如”有了依托,而且将昔日扬州的繁华作了渲染,从而奏众星拱月之效。

四句诗,一句一意象,蒙太奇般,似互不关联;但句句相承,浑然一体。全诗均紧扣一“春”:青春少女,初春豆蔻,春风十里,春光尽占;深蕴一“美”:少女姿态美,春花蓓蕾美,古城繁华美,众星拱月美。

【阅读测试】

1.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情思?

2.用一句话概括全诗的思想内容,不超过30字。

3.完成下列杜牧诗的名句:

①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赤壁》)

②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③江东子弟多才俊,________________。(《题乌江亭》)

【参考答案】

1.本诗集摹状、比喻、映衬、烘托等修辞手法于一体,极赞这扬州佳人的艳丽可人。全是围绕意中人的美貌着笔的。可以想见,与这位“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美人离别,其情感会有多么复杂微妙,难以名状,但诗人豪爽高朗、俊逸洒脱,以赞誉而表惜别之伤,有赠有别,一切尽在不言中,可谓空灵绝妙。

2.姿态优美如初春枝头含胎花般的小歌女,在扬州城里冠绝群芳。

3.①铜雀春深锁二乔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

③卷土重来未可知

【作者简介】

吴同和,湖南省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湖南科技学院客座教授。研究方向:诗词鉴赏,柳宗元研究,高考作文研究,师资培训,发表文章多篇。

考点八古诗词阅读鉴赏 篇1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段话包含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学习古诗词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二是学习古诗词的方式在于“积累、感悟和运用”。

【考点透视】

落实到考查,主要知识点有: (1) 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熟悉与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注意诗体及作家作品的风格;概括诗词的大意;体味诗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2) 会品析诗词的语言: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在语言上所寄寓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品味诗词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备考指要】

1.紧扣题干要求来答题。问什么答什么,做到有的放矢。一定要以“字”或“词”为阅读单位,悉心揣摩,切忌以“行”为单位,粗枝大叶,无谓失分。

2.过程要完整,感悟要清楚。要熟悉这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先揣摩诗题,再推敲词句,然后体味意境,最后明辨技巧。

3.强化分析。特别是做表述题时,写答案如同写一篇微型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应结合诗句逐点分析,要点要齐全,语言应准确。

【典例精析】

综合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常见题型有:

1.选择题

常见的拟题形式有:

选出对诗词句义的理解,对作品意境、对作者情感和态度的分析,对作品主题的评论和鉴赏等正确或错误的选项。

例1 (2007江苏镇江)对李商隐《无题》这首诗内容及意境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起笔不落俗套,从相见之难落笔来衬托别离时的痛苦。

B.诗人借窗外百花凋零的景象抒发相思的凄恻之情。

C.诗中尾联运用了典故,这是诗人借以安慰自己,表达希望能够再与亲人相见的情感。

D.作者写此诗其实不在写情,而是为表达被贬谪的痛苦与郁闷。

解析:解答此类型题目应从以下“五看”入手:一看是否曲解原意,是否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二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是否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三看是否以假乱真,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四看是否无中生有,是否能找到佐证备选项表述结论的材料;五看是否以偏概全,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

2.炼字析句型

常见的拟题形式有:

对诗词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从哪一句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例2 (2009江苏宿迁) 结合全诗, 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这类题目,首先,不能就字论字,应将该字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第二,要特别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第三,要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体会该字在诗词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

3.语言特色型

常见的拟题形式有:

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概括这首诗的语言特色;结合诗中语句,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例3 (2008江苏常州)请分析陶渊明《饮酒》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解析:作答这类题目,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首先,要了解诗歌有豪放、婉约、沉郁、恬淡等多种风格。第二,要把握著名诗人独特的诗风,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陆游的悲壮爱国等。第三,要准确使用评价诗歌语言特色的一些术语,如“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仗工整”等等。第四,要理解诗歌的情境与诗人的感情。

4.表达技巧型

常见的拟题形式有:

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有什么作用;请选择一个角度说说你的理解。

例4 (2007江苏淮安)杜牧《江南春》一诗中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能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第二,要善于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进行分析。第三,要准确说明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古典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有:从抒情方式看,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从表现手法看,有小中见大、化虚为实、动静结合等;从修辞手法看,有对偶、拟人、夸张、双关等。

5.情境描述题

常见的拟题形式有:

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或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图景描绘出来;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展开想像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例5 (2009江苏镇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杜牧的诗《江南春》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解析: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握准题干信息,切不可将题意中描述画面错误地理解为字面上翻译。描述比翻译更自由,发挥空间大,但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文采。其次,要反复诵读,品味语言,读懂诗句,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和表达的画意。第三,要结合语境中的内容进行合理想像,体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尽可能再现和重塑当时的情境氛围。

6.整体赏析型

常见的拟题形式有:

解释某一句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释诗词的含义,指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就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例6 (2007江苏连云港)杜甫《登岳阳楼》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首先,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的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其次,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像,防止片面答题、主观臆断。第三,题干中若无分析角度,则按“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什么表达效果”这一思路来回答,若有分析角度的提示,则按题目要求作答。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分析诗中“争”的妙处。_____________

(2)本诗描绘了早春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g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下阕写______________,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上一篇:村庄发展下一篇:品牌的情感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