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2024-07-28

课外古诗阅读题及答案(精选11篇)

课外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篇1

课外文生之喜悦阅读题及答案

生之喜悦这是一篇课外文,大家是否有阅读过的呢,相关内容介绍,我们来看看下文。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般若”读“bōrě”,智慧)。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甲小偷,一直站在门口乙,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决不能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丙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1.文中甲、乙、丙三处所填写的词最恰当的一组应是。

A.打扰窥视目送

B.惊动窥视护送

C.惊动等待目送

D.打扰等待护送

2.文中的`小偷自始至终,一言不发,但我们仍可以清楚地看见他转变前后的心路历程。请结合全文填空。

小偷初遇禅师感到____________,在禅师的感召下,____________,最后迷途知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老禅师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描写,塑造出禅师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也正是这种人格力量,唤醒了小偷迷失的灵魂,使小偷____________(成语)、迷途知返。

4.结合上下文,解释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绐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惊愕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将禅师披在自己身上的外衣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 3.语言动作善良宽容翻然悔悟

4.(1)小偷是个灵魂堕落的人。

(2)象征禅师如明月一样善良的品行、高尚的人格。

课外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篇2

一、趣味性的评价展现形式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前提

小学生因其年龄小, 心理还很幼稚, 他们既渴望有所得, 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 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 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可以采用“古诗蹦蹦跳”和“阅读步步高”作为课外阅读评价的展现方式,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本人在教室后面黑板报的两旁布置了两个展台 (如图1) ,

每个展台分为五级, 分别用五种不同颜色的小圆片代表相对应的一到五级, 具体规定了每一级的达成条件。当学生完成了某一级的古诗词背诵或阅读内容, 经考核达标后, 便将贴有学生照片的小圆片张贴在相应的等级上, 级数的不同代表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不同。可见, 这种展现形式可视性强、可比性强, 自己的阅读情况和同学的阅读情况可以一目了然, 从而鞭策自己不断地向新的一级攀登。一学期结束时, 给学生颁发等级证书 。

活动开始不久, 便经常听到展台前传来孩子们热切的声音:“你瞧, 我也蹦上一级啦!”“哈哈!我已经超过你啦!”“后来者居上, 我一定会跳得比你高!”…… 孩子们一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显然, 评价的展现方式激起了孩子们的参与兴趣。

二、导向性的评价内容是开展有效课外阅读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要得到落实, 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要得到关注, “古诗蹦蹦跳评价表”和“阅读步步高评价表”这两表的使用, 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评价表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阅读内容的评价

小学生受年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限制, 在选择课外读物上, 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 要将课外阅读的内容作为评价的要求之一, 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阶段特征, 本人编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书目上所列的书原则上应该是必读的书籍, 但学生也可把自己喜欢的书籍作为超额完成的任务参加考核。

2.阅读习惯的评价

因为是课外阅读, 所以学生在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阅读的态度等方面相对随意。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还需提出一些阅读习惯标准纳入考核表。

习惯要求:

(1) 每天读书。不能想起来就读, 想不到就一连几天不读。

(2) 读整本的书。阅读的书一旦选定, 就尽量坚持读完, 不能一会儿读这本, 一会儿又读那本, 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好习惯。

(3) 阅读过程中做到边读边想, 边读边随机圈、划、点、注、评、摘等。 (不同年级要求不同)

(4) 阅读与积累相结合。

(5) 阅读与运用相结合。每周布置两三次“词语大串联”的作业;关注所积累的语言是否运用到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上。

(6) 阅读的态度积极主动。要求自觉读, 无须家长督促。

开展评价, 更多的是要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把阅读的内容、阅读的习惯作为评价的内容, 必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有效。

三、灵活性的评价标准是学生人人参与课外阅读的保障

因为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基础的不同, 以及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均, 学生的阅读效果也一定存在差异。在评价时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那些阅读兴趣浓、能力突出的学生, 在阅读量和阅读效果等方面要求要高一些;对阅读有困难的学生, 则减少评价的内容, 逐步提高评价的要求, 使他们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不断地为实现下一个目标而努力。况且, 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的特点, 很难进行细微评价, 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难得糊涂”, 评价只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每位学生都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评价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是落实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

1.资料查阅法

(1) 查阅内容。

“古诗蹦蹦跳考核表”和“阅读步步高考核表” (主要是阅读习惯和阅读量的评价) 、“采蜜本” (阅读积累、运用和读书心得的评价) 、已读的课外书 (检查边读边随机圈、划、点、注、评的情况) 。

(2) 查阅时间。

刚开始, 每天查一次, 当学生渐渐喜欢看书后, 每周随机抽查。每次资料的查阅, 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 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不能以简单的等第草草了事, 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做具体的、有指导性的评价。

2.作品展示法

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把一些好词好句、自己的独特感受以随笔的形式 (不同阶段不同要求, 从一句话到一段话到一整篇) 记录在本子上, 这是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为了鼓励学生深入阅读, 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写随笔的活动中来, 要充分利用黑板报等渠道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

3.活动竞赛法

本人几乎每月都在班里开展一项阅读活动, 根据活动月的定向内容, 定期举行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或打擂, 评价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如“成语积累月”、“歇后语月”、“名言月”、“谚语月”等专项活动月。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而且使老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从而使课外阅读得到更有效地落实。

五、多元性的评价主体是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

课外阅读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 对其效果要进行评价, 势必要多元参与, 才能使评价更客观、更真实, 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首先, 课外阅读主要是在课外, 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 那么整个评价活动必须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 使评价活动成为真正的“亲子阅读”。每个学期开学初, 本人就课外阅读一事召开家长会, 对家长们怎样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 给家长下发《本学期必读书目推荐》、“古诗蹦蹦跳考核表”和“阅读步步高考核表”。家长们对评价内容、标准、操作方法都有了清楚的了解, 配合都非常密切。他们不仅定时评价, 还将在参与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想到的好主意及时反馈给本人, 使阅读评价不断得到完善。

其次, 每班还成立了古诗蹦蹦跳考核小组和阅读步步高考核小组。成员基本上是阅读兴趣浓、基础好, 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孩子。当学生经过自评、家长评后, 再由考核小组通过抽背古诗、检查读本上圈划情况以及随机抽取片段让该生即兴朗读等方式进行评定。然后, 考核组成员填写考核情况表, 对阅读情况给予肯定。

第三, 教师做全面评价。教师评价在整个课外阅读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 教师必须关注整个过程:孩子的阅读过程、家长的督促评价过程、考核组的评价过程等等, 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并给予激励和鞭策性的评价。

六、“开展有效评价, 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实践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预防“大跃进” , 扎实阅读

因为有些学生会急于在“古诗蹦蹦跳”或“阅读步步高”中升级, 可能会出现“大跃进”现象。他们急于求成, 阅读时走马观花、敷衍了事, 显然这样的阅读是劳而无获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 引领他们带着明确的任务读, 一步一个脚印地读, 扎扎实实地把课外阅读落在实处。

2.避免形式化, 有效积累

“书到用时方恨少。”一些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 只对故事情节感兴趣, 至于圈、划、注、摘, 往往会流于形式。为了避免学生的阅读形式化, 教师要反复强调课外阅读重要的是积累, 并且要利用好阅读指导课, 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好词、好句、好段, 保证摘录的质量。还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 对摘抄的语言材料的背诵要落实到位, 要关注学生阅读后的感想, 以此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积累。

3.防止“僵化式”, 灵活运用

一些孩子虽然有了一定的积累, 但在平时的语文实践过程中没有加以运用, 久而久之, 这些积累就像堆放在储藏室里的废品,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布置相关的作业, 引导孩子学会运用, 如“词语大串联”, 要求学生在当天积累的词语中选取一定数量的词语, 连成一句话或一段话, 第二天老师评出“词语串联大王”。同时要引导学生努力把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到平时的语文实践中来。

摘要: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多读课外书, 而没有相应的措施, 那么课外阅读必然会成为一种乏味的、低效的活动。开展有效评价是促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手段, 即趣味性的评价展现形式、导向性的评价内容、灵活性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多元性的评价主体;同时开展有效评价, 促进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过程中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即预防“大跃进”, 扎实阅读;避免“形式化”, 有效积累;防止“僵化式”, 灵活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评价,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黄国新.浅谈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J].小学语文教学, 2001 (3) .

[3]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关于课外阅读考级办法的探索[J].小学语文教师, 2006 (7) :95-102..

把课外阅读引进古诗词课堂 篇3

一、诗词同现,区分诗词结构异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词的教学。为了区别诗与词的不同,教师出示高鼎的同名诗作《村居》,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诗每句的字数一样,而词中的句子有长有短,教师就可告诉学生词为什么也叫长短句。学生发现诗只有一部分,词分为两部分,老师顺势指导什么是“上下阙”。学生发现词题前有“清平乐”三字,而诗没有,老师顺势解释什么叫“词牌名”……用一首课外阅读的同名小诗做对比教学,学生大致了解到古诗与词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也达到了小学阶段古诗词学习的目标。

小学语文姓“小”,意思是说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最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要认清古诗中的五言或七言绝句、五言或七言律诗等等,我们可运用对应对比的形式,这样学生容易区分,也利于记忆。

二、组诗同现,丰富学生积累

王冕所作《墨梅》收录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古人借花抒情的诗词很多,教师打通学生记忆之门,可以得到很多的佳作。如《题都城南庄》(崔护)、《咏梅》(王安石)、《浣溪沙》(晏殊)等,数不胜数。学生在汇报自己课外阅读成绩、重现旧知识的同时,周围的同学也受到教益,获得丰富的知识积累。

学习五年级下册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可带学生到志南和尚的《绝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去看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峨眉山月歌》可领学生到李白的《古朗月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去与月亮对话……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展现在学生眼前的,将是一个缤纷的世界。

三、紧扣诗、词眼,领悟语言锤炼功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在语言锤炼方面匠心独具。教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清平乐·村居》一文,要教会学生通过抓住一个统领全篇的“醉”字来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炼。诗人为什么“醉”?为小小的茅屋而醉,为清澈见底的小溪而醉,为茂盛的小草而醉,为相濡以沫的老夫妇而醉,为勤劳的大儿而醉,为乖巧的二儿而醉,为天真无邪的小儿而醉……说到底,是为恬静清远、悠闲自得的乡村生活而醉,表达了词人心中的美好向往。在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得以升华之后,可以引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柳宗元的《江雪》两诗,引导学生抓住“还”和“独”两个诗眼,体悟诗人的人格魅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古人锤炼语言的真实写照,学生在词语的赏析中知诗意明诗情,领悟语言与品味精神同构共生。

四、轻呷修辞,品味创作手法之妙

在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相当普遍。小学生只要了解其中的一些就可以了。像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这些显而易见的手法,不妨让学生理解领会。

“潭面无风镜未磨”和“白银盘里一青螺”出自刘禹锡《望洞庭》,收录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诗人用镜子比喻夜晚平静的湖面,把浮在水中的青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别出心裁。这时,引入学习贺知章《咏柳》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句,引领学生感受古诗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学习三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可以引入学习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学习六年级下册《石灰吟》中“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拟人。可以引入学习曹植《七步诗》中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学生学习古诗词中的修辞方法,加深了对诗、词句的理解,揣摩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了诗、词中深远的意境,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五、前后照应,展示诗人高尚人格

号称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收录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四课第一篇,此诗表现了诗人听到胜利喜讯之后欣喜若狂的情感,语言轻快活泼、爽朗奔放。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更多的是涉笔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其诗风沉郁顿挫、含蓄蕴藉。老师引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了解到诗人自己身处因屋破被寒风欺、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凄凉处境,却还心系处于类似处境的无数寒士。两首诗对比学习,学生们能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初中古诗词默写训练题及答案 篇4

七上诗文默写:

1、曹操的《龟虽寿》

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的句子是(抒发诗人年老雄心在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写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启示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被誉为千古名联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4、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杜牧的《泊秦淮》

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句是(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晏殊的《浣溪沙》

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诗表示慨叹。

8、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9、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0、朱熹的《观书有感》

借水之清澈是因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的句子是(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下诗文默写:

1、吴均的《山中杂诗》

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两句是(富有情趣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2、王维的《竹里馆》

诗中以动衬静,表现诗人悠然自得情怀的诗句(诗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体现了诗中有画的优美语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抒写峨眉山月色,即写月映清江之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4、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岑参的《逢入京使》

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韦应物的《滁洲西涧》

以横卧舟中的撑船人的悠闲,反衬有才人得不到重用的无奈而忧伤情怀的诗句(诗中运用对比手法,表现诗人虽有志改革却无回天之力,思归又不能的两难境地的诗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诗中描绘二人晚年重逢,彼此飘零异地、感慨万千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林寺的景色气氛,同时点明送别时间,且对仗工整的两句是(描绘竹林寺景致的诗句或描绘竹林寺幽静环境的诗句):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两句是(描绘灵澈上人披着夕阳的余晖,独自走向远方的诗句):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9、赵师秀的《约客》

常被用来形容江南梅雨季节的清新幽静的可爱景色的两句是(描写江南梅雨季节清新幽静的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诗人一直伴着孤灯,焦急地等待所约的客人,营造出孤灯、夜雨、独坐的清寂氛围的诗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八上诗文默写:

1、《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王绩的《野望》:树树皆春色,山山唯落晖。

3、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4、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5、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刘禹锡的《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梅尧臣的《鲁山山行》: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9、苏轼的《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八下诗文默写:

1、《赠从弟》

描写风狂的反复句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主旨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宽慰友人,表达送别情感的千古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生不逢时的句子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王维的《终南别业》

写出作者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的诗句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5、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运用想象写作者壮志豪情的诗句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描摹愁绪的千古名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的句子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7、李商隐的《无题》

赞美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9、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0、范仲淹的《苏幕遮》

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1、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虽只字未提送别,但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它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上诗文默写:

1、白居易的《观刈麦》

正面描写刈麦时的艰苦劳动与紧张(或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劳作)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刘方平的《月夜》

表现春气萌发,蛰虫涌动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3、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4、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5、晏殊的《破阵子》

描写碧苔和鸟啼的对偶句是: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6、苏轼的《浣溪沙》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细雨途中行路的辛苦的句子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7、李清照的《醉花阴》

形容人极度悲伤,愁苦的千古名句是(点明主人公愁绪难耐,揭示主旨的句子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的句子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9、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

表达作者对世事无常感悟的句子:赢,都变作了土;输,都变作了土。

10、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

形象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老百姓搜刮得倾家荡产的句子是: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九下诗文默写:

1、杨炯的《从军行》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的句子(写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的句子是)(表现作者投笔从戎的渴望句子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李白的《月下独酌》

写出旷达超脱的浪漫情怀,也写出了他孤独和苦闷的句子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杜甫的《登楼》

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写出了他登楼时的所见景象):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4、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5、白居易的《望月有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独在异乡的兄弟姐妹们自伤孤寂的感情的诗句是: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6、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7、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诗中推陈出新、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的句子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8、夏完淳的《别云间》

风筝阅读题及答案 篇5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 (15分)

风 筝

鲁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樵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1、文题“风筝”的.象征意义是( )(3分)

A儿童天性 B赤子之心 C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意 D人生的遗憾

2、文中写“我”对放风筝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保持这种态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引用原文回答) (2分)

3、“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从全文看,“只得”两字表明小兄弟认为——哥哥不许放这种做法是__________,其实这正是鲁迅先生__________的原因所在。(4分)

4、选文的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分)

5、“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个句子应该如何理解的?(3分)

答案

1、(3分)A(黄伟涛提醒:B项的“赤子之心”有提高之嫌,各位童鞋查查何谓“赤子之心”吧)

2、(2分)(1)不但不爱,并且嫌恶;(2)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伟涛提请注意题中的“请引用原文回答”,两个答案点,各1分)

3、(1)管得对(或填写“对”“正确”,语文阅读作文专题博客博主提醒注意不要弄反了) 悲哀(或填写“遗憾”“痛心”“悔恨”等等,意合即可)

4、与故乡放风筝的时令进行对比(1分),引出下文(1分),说明惊异的原因(1分)。

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篇6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最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6.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之道是指渗透这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 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 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 中国之道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原文是“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高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易错提醒】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备考提示】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即时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

【参考答案】B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注意联系题肢前后分析。

【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8. 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太绝对化。

【高考考点】依据文章进行判断和想象。

《鼓神》阅读题及答案 篇7

鼓神

那年腊月,我来到陕西略阳。这里是秦岭腹地,山深坡陡,地瘠民贫,是李白为之嗟叹的蜀道第一关。因为生意亏了本,我沦落到这个卑微之地,和卑微的山民混在一起,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直到年关还不敢有回家的打算。

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锣鼓从街巷小院传出,声声入耳,叫人心烦意乱。无奈中,我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山村,谁知这里也在操锣练鼓。

山里的汉子敦实威风,他们脱了棉袄,穿着对襟夹袄,舒张着血脉,喷红着脸膛,挥舞着铁臂,在一面五尺大鼓的`指挥下把小鼓、腰鼓、铜钹、铜锣敲得地动山摇,惊神泣鬼。

我看得正入神,只见掌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锁定我身边的一个老头,“张伯,你来耍一把。”“别,别……”

这个叫张伯的老头长相瘦弱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管里,听到喊叫,甚是羞涩地往后缩。这么个焉老头能敲出什么道道来,但姑娘媳妇儿却揪住他,直往前推搡。“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是满脸殷切……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

只见张伯像运气似的抡了抡双臂,脱袄,仍衣,几蹿,大步流星,就站稳在了大鼓前。他拉开架势,将双槌高擎过头,布满皱纹和胡碴的脸上顿时焕发豪气万丈。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普通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降临高耸在鼓阵中间;一个在群山中滚爬像山石一样平凡的山民一瞬间如金刚发威挺立在群峰之上。他双眼生辉,一脸神圣,在轻敲几下鼓沿后,双臂一挥,劈下一串天雷,直教石破天惊。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只见他急敲慢叩——急如狂风暴雨,缓似岚岗生月;重擂轻掠——重如万马奔腾,轻似惊鹿踏雪,把一面鼓指派得出神入化。

除了力的迸射,还有技的绽放。老人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铁马兵戈飞鸣镝,细雨轻风荷叶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机杼声……

轰鸣!呼啸!冲突!纠缠!齐整!狂乱!

我虽然肃立在山民中间,但精神却是跪着的。形似卑微而神不卑微,处身卑微而心不卑微——调度这阵势,创造这奇迹的老者已不再是一个焉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派无形的刚气!黄天在上,厚土在下,而张伯正立地顶天地矗立在中间!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给我以脱胎换骨的剧痛,赐我以荡涤灵魂的快感;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卑贱者豪迈,低微者挺拔,全在于自己。

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我,新生了!我,踏上了归程!

1、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2、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3、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

《客怀》阅读题及答案 篇8

客怀

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 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 雁声远过夕阳楼。

1、诗歌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5分)

2、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2分)写了 “声”和“夕阳”,夕阳下的楼景为视觉,雁声为听觉,,雁声为动。 夕阳下的.楼为静。大雁已飞过洒满夕阳的高楼而渐渐远去,唯有即将消失的雁声尚在耳畔回响,描写了一幅辽远却又寂寥的图景。(2分)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客思乡怀人的愁苦心情。(1分)(其他手法合理,亦可得分)

2、“愁”字。(1分)诗歌内容情感句句围绕“愁”字 展开,(1分)首句写诗人客居他乡,处处秋景引发游子的悲秋情怀;(1分)第二句写梧桐落叶的景象触动了异乡客寂寞、孤独的悲秋情思;(1分)第三句写诗人急盼见到亲人朋友的片语只言,结果却“无字到",杳无音迅,便是更添愁苦;(1分)最后一句写传书的鸿雁飞去,消失在酒满夕阳的高楼之外,只余雁声回荡耳际,更是愁上加愁。(1分)。

大意

旅客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不适宜秋天的,因为秋天到了,梧桐落叶让旅客更加愁苦。想念故人却没有书信到来,鸿雁声声,远在夕阳所在处的楼外。

简析

初一阅读题及答案 篇9

轻轻yín 诵着“永嘉四灵”的诗歌,我们仿佛进入江南水乡美丽的田园风光之中。徐照的《舟上》所描绘的是:坐在一叶轻舟上的诗人停下船jiǎng 举目tiào 望,江畔坐落着四五户人家,在朦胧的清晨中,晓光jìn 润着月色,逐渐发亮的晨光里,一片雾气弥漫在山色之间。

2.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的感悟,正确判断,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入横线上。(2分)

爱心是____________,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有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____________,使孤独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____________,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A、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B、一泓沙漠中的清泉

C、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D、一片冬日的阳光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B.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C.课堂上,老师对我们提出了“独立思考,积极合作”的要求。

D.初中三年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能力

4.填空:(9分)

①“山际见来烟,_____________。” 《山中杂诗》

②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论诗》

③《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滁州西涧》一诗中,被称为诗中有画,景中寓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⑥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5.根据语境回答问题(2分)

刘军同学到学校图书室去还书,管理员接过书翻了一下说:“呀!刘军同学看书可真认真,书上划了那么多杠杠,有的还作了旁批呢?”刘军听了,怪不好意思。

①管理员的言外之意是:

②如果你是刘军,你应该怎样说: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一) 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8分)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6、第 ⑥自然段与上文那句话相照应?(2分)

7、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用文中的原文回答)(2分)

8、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的理解。(2分)

9、“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2分)

(二)阅读《疼痛,是青春必须的一步》(10分)

之前,我并不看好他。他看起来有几分轻浮,也太虚夸。之前,我并不看好他。认为他太浮夸,而且带着80后的那种放浪。他是谢霆锋,一个正如日中天的歌手、演员。

可是那天,他感动了我。看完那个访谈,我知道,他,应该如此成功。①

17岁,他出道,为替父亲还债,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第一部片子,古惑仔系列电影,他和300多人打打杀杀,因为太过入戏,他不小心踢到了废钢,脚受伤了,血顿时流了出来。

导演立刻喊停,要送他去医院。

他知道,这一去医院,势必要换人,那他的“星路”也许从此就断了。

于是,17岁的他对导演说:“300多人找来不容易,耽误一天就是好多钱,我能坚持。”

于是,他将酒精直接倒在伤口上,再用塑料袋包脚然后穿上鞋子继续拍摄。换了四个塑料袋,倒出四袋血,戏拍完时,他几乎晕倒。②

送到医院,大夫说,再晚来—会儿,人就完了。给他缝针之前大夫让他签生死状。

在大夫给他缝针时,他就那样看着,不喊、不叫、不哭,没有打麻药,就那样一针一针地缝着。一个17岁的少年,知道自己面对的会是怎样的人生。他说,哭是没有用的。

最后一针,他对大夫说:“我来缝! ”

大夫看着他,他居然笑了,“没有尝试过的人生,我都想尝试一下。”

这句话多么豪迈,在场的人震惊了。因为大夫说,如果熬不过去,他也只有四天的生命了,所以,他愿意尝试生命中不曾尝试的痛,他要给自已缝一针。

那是他拍的第一部电影,他得了金像奖最佳新人奖。后来,他一直努力,不停地得奖。当他得了百花奖,当主持人问他想对家人或朋友说什么话时,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哭了。

多少年来,他没有哭过。被臭鸡蛋砸下台没有哭过,折断胳膊和腿也没有哭,可是这次他哭了。

从给自己缝那一针开始,他知道,所有的明天全要靠自己拼,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看到彩虹,而他,也由一个少年成为香港杰出的艺人,历经十年,终成大器。

没有人会轻轻松松就成功,即便是名人的儿子。他付出的努力和艰辛都得到了回报。自已缝的那一针让他明白,疼痛,是青春必须的一步!

(选自《读者》,有改动)

10、选文共叙述了谢霆锋演艺生涯中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11、画线句①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1分)

12、画线句②交代具体的数字“四”有何作用?(1分)

13、作者在开头说自己对谢霆锋印象并不好,到后文又开始赞扬他。这是什么写法?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3分)

清明阅读题及答案 篇10

清明

王亚

清明是一杯绿茶。浅尝便一股子清气,再深啜一口,有韵了,缓得长。人慢慢走着,走得久了就老了死了。所以,清明最能阅见人世,到这一日来看,都是清淡得有些余韵。或有回甘,或茶搁得多了,略涩了些。要不干脆茶质糙些,无论何种水都经得住,倒走得更长久。

多年前,我每天泡一杯绿茶慢慢读杨绛先生的新书《我们仨》,竟在大夏天读出了清明的味道。“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先生一个人在家里行走七千步,寂寞也浅,思念也淡,天地也清阔,却能把你逼得心酸起来。一只手探入胸腔轻轻压挤似的,你的心滴滴答答成了湿毛巾。可你看她那面庞,终是笑的。这是杨绛先生的味道,亦是清明的味道,没有不可收拾的哀愁。

清明的味道是迂回而含蓄的,宜怀人。

祖父毕业于国立某师范学校,四十余岁便殁了三任妻子,也不再续弦,他老了以后笑说:“命硬,就不祸害人了。”他开油坊,挑桐油下广州,为躲兵役以私塾底子考入师范,而后一辈子教书,一个人养活一家九口人。在某个风雨如晦的时期,因为几近成为民国时期某县政府官员的身份,被折磨十余年。他只在老了以后被梦吓醒,仍旧笑:“我还以为又回到那十年。”笑的时候还庆幸地眨眨眼睛。

自我有记忆起,祖父就已经老了。我像只小猫一样跟着他,白天跟他读书习字,夜里给他暖被窝。他脚长盈尺,睡觉时直挺挺伸着一动不动。手也纤长,一把抓住我的脚踝往被头那边扯。

“小孩子睡觉不要蜷着,挺直了,以后做人也这样。”

五岁那年去太原伯父家,半路在郑州转车,他去买票,嘱我乖乖地在广场守行李。我便做着乖小孩,在旅行包上坐了,一等就是很久。他买了票回来时,我揉着惺忪的眼看他,他一脸惊惧地紧紧抱着我,生怕我会从他怀里溜走似的。伯母很多年后还爱羞我,说在太原向祖父发脾气,大冬天的把一只棉鞋都扔到水缸里了,我一直讪笑。无论我多执拗顽劣,祖父从未生气过。

祖父自然也有呵责时。夏天的正午,小伙伴偷偷来唤,我趁他午睡,溜了出去,顶着太阳疯跑疯玩,往往过不了多久,他便用手半遮额头摇着蒲扇来了。

“女孩子不能做一个疯丫头,睡不着就回家读书!”嘴上诘责着,眼里依旧温和。

不记得几岁开始发蒙,父亲为我做了块小黑板,祖父从学校拿回来粉笔,我的小课堂就开课了。

我摇头晃脑跟着祖父读书背诗。李白、杜甫成了我儿时就熟知之人,“老刘食量大如牛”,薛丁山娶了樊梨花……祖父像一个书袋子,每天掏出一些儿来给我慢慢咀嚼,反刍,再咀嚼,咽下。祖父教了一辈子书,我成了他的“关门弟子”,将他的衣钵悉数接过来。是的,我的确接了衣钵,承袭了祖辈父辈的职业与性情,淡然地做着教书先生。

李杜们也种在了心里,和阅读的习惯一起。后来我写李清照、纳兰、仓央嘉措,写茶,写酒,写汉字闲时光,哪一样不是那时种下的呢?可是,祖父终究去了。

我有时清明回去“看”他,想着,是不是拿些我的文字烧给他,让他在那一边也看看他的孙女出书了。我终究是羞怯的,如那年错愕地看他搂着我的神情,紧张惧怕,却不曾有半句言语。我的`血脉里流着他的血,便有了家族式的内敛。

祖父一生迂回若此犹自清明,不染无边哀怨,无大喜亦不见大怒,不过事后淡淡一笑,到老脊背都挺直。

清明本该天清地明的淡然,何必牵惹出蚀骨的痛?大约我薄情,清明诗里最不爱杜牧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些凄风苦雨都受不起,如何过得清明?

《逸周书》写“清明之日,桐始华”。想着一路桐花故人般来迎你,凄苦也可抛了。也喜欢《逸周书》这个“逸”字,似古人施施然而来。

“清明风至,音比中吕”。这是《淮南子》里的话。古乐分十二律,“中吕”居各音律之中,是清音。大约就如清明风至,你在风里,会听见谁的一声唤?

今日正清明,我泡了杯徽地绿茶——岳西翠兰,名字俗了些,茶味却好,也经泡。一杯清明,算俗到了雅境。今日我没回乡,就以这杯茶遥祭祖父。

桐华,风至,你不慌不忙地走着。也好。

13.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二段的作用。

14. 祖父给了我怎样的人生影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5.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

16. 请探究作者以“清明”为题的意图。

【答案】

13. (1)写杨绛寂寞思念中的清阔、清净,表现老人坚韧的人生,与下文祖父的性情形成映衬。(2)为下文回忆祖父的人生做铺垫。照应标题与前文“清明”这一节气。

14. (1)让我懂得正直做人的道理:祖父睡觉时一丝不动,也要求我挺直了,做人也要这样。(2)种下我的文学种子与培养我的阅读习惯:祖父教我读书、写字、背诗。(3)我继承了祖父的职业:祖父用教师的职责感染了我。(4)对我淡然温和性格的影响:祖父一生坚韧、平淡、清和、内敛。

15. (1)桐华、风至,象征着祖父淡定、清正的人格魅力;(2)祖父从容面对一切;(3)既表达了对自己的安慰,也表达了对祖父人生态度的理解。

16. (1)清明是慎终追远的节气,作者表达了对祖父的思念;(2)清明是天清地明的淡然,作者赞美祖父清正、从容、淡定的品质;(3)体现了作者对在苦难面前能淡然处之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作用,侧重考查段落作用。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作答。从内容上看,第二段描写了杨绛先生在女儿和丈夫离世以后自己在孤单寂寞中的思念,虽然“心滴滴答答成了湿毛巾”,但“那面庞,终是笑的”,这种“寂寞也浅,思念也淡,天地也清阔”的境界展现了杨绛先生的坚韧,但也正是这种看似淡淡而请阔的思念却最让人动容,因为这“能把你逼得心酸起来”,从而让与清明有关的思念更深沉动人;从结构上看,这种在清明时的深沉动人的情感不仅照应了题目,而且引出后文对祖父的回忆,从而为展开下文做铺垫。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类题时,首先要对整篇文章的思路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可以明确答题的切入点。祖父给我的人生影响可从文中 “我”与祖父相处的事情和怀念祖父时的抒情议论的句子中概括,比如“小孩子睡觉不要蜷着,挺直了,以后做人也这样”,这是直接引用祖父的话来回忆祖父对我的教导,让我做人要正直有骨气;“我的确接了衣钵,承袭了祖辈父辈的职业与性情”,写出祖父对我的职业和性情的的影响,“我淡然地做着教书先生”可以看出我的职业和祖父一样——教师,而祖父的性情可以从“被折磨十余年他只在老了以后被梦吓醒,仍旧笑”“嘴上诘责着,眼里依旧温和”“不染无边哀怨,无大喜亦不见大怒,不过事后淡淡一笑”等句子中概括,即坚韧、温和、淡然。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分析概括,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最后一句中,“桐华”意思是泡桐花开,本身就带有诗意与清丽,而泡桐花本身又代表着淡泊、隐逸而寂寥,所以“桐华,风至”表面上在描写景物,实际是借物喻人,借桐华象征着祖父的精神;“不慌不忙地走着”又直接描写了祖父面对人生安宁淡定的形象特点;“也好”则是直接抒发了对祖父淡定从容态度的赞赏和认可,同时,斯人已去,而清明时节自己又无法返乡祭拜,一句“也好”也是对自己只能“以这杯茶遥祭祖父”的宽慰。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6题详解】

《忘川》阅读题及答案 篇11

忘川

聂鑫森

贺望川的肚腹里确实“藏”了不少书,读书博而专,《论语》《孟子》《庄子》《老子》《荀子》《韩非子》……他可以闭目诵读。你问某书某段话该如何正确评断,他会滔滔不绝地先说出自秦汉到清代名流的观点,末了才说:“敝人的见解是——”这是什么记性?简直就是一部活电脑。可他的忘性也令人匪夷所思。出门忘记带钥匙;别人问他的手机号码,他怎么也想不起来,不得不问妻子和同事;有时夜里回家,他找不到这条小巷,只好问人该怎么走。妻子取笑他:“你这是什么记性?别哪一天把自己弄丢了。”

他说:“我只记我该记的事,其余的就拜托你了。”

一星期前,贺望川请一位老朋友到离家不远的一家“百鱼斋”吃中饭。这里的菜品皆与鱼有关,各道菜都可口,两人尽兴喝了一斤酒。该结账了。贺望川一摸口袋,忘记带钱夹了。友人也和他一样,出来得匆忙,除了记得带香烟、打火机,别的都没带。

贺望川对服务员说:“对不起。我让我的朋友留下做人质。这个人质可得好好侍候,他是湘楚大学的著名教授。我家离此不远,我快去快回。”

回到家里,取了钱,贺望川正要出门,忽听有人喊:“贺教授在家吗?有快递。”

妻子说:“你盼望的小谢来了。”

“谢定山小友,星期天你也没休息?”

“因为有你的快递,我知道你想先睹为快,就赶快送来了。”

“快坐下。先喝茶。”

小谢是快递公司的送货员,专送文化街这条线路。贺望川购书量大,又有各地的友人、学生寄赠书籍、资料,所以每隔几日,小谢就要上门来送货。一送就送了两年,彼此变得相当亲稔。

贺望川用剪刀剪开塑料包装袋,取出几本书来,爱不释手地翻了一遍。说:“我的学生都成气候了,“新松恨不高千尺”,太好了。小谢,每次都辛苦你,令我铭感啊。”

“贺教授,您客气了,我干的就是这个活。说真的,能为你们这些大学者送快递,是我的荣幸。可惜家里条件差,我只读了高中,就从偏远的山区到城里来打工,可我从心里敬重你们,我爹我爷爷也是。我一回家,他们就问学者是什么样子,说了些什么话,我都一一告诉他们。”

贺望川忍不住大笑起来:“你就说,这些读书人不多一只眼睛不多一个鼻子,和大家没什么不同。”

“可他们不信,尤其是爷爷,我要他进城来看看,可他早已瘫在床上了,没法来。”

“什么时候你领我去,让他看看我——一个似僧似俗的人。”

“那会让爷爷乐翻天的。我就代爷爷先谢谢你了。”

小谢作古正经站起来,向贺望川深深地鞠了一躬。

他们正说着话,留在饭店里的友人领着服务员,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

“你真是个‘忘川’无疑!把我丢在饭店,也不拿钱去赎。我家住得远,要不我会领着服务员去取钱,免得又登你的门。”

贺望川这才猛醒过来,赶忙向友人谢罪,然后付款给服务员,再另加小费。

……

一眨眼,就过去了一个月。

盛夏,炎天暑地。

来贺家送快递的.,忽然换了另外一个姓马的小伙子。

贺望川很奇怪,问:“小谢呢?”

小马说:“他爷爷病重,恐怕熬不了几天了,小谢请假回老家去了,由我暂时代替他。”

“他老家在哪儿?”

“是本市管辖的株洲县朱亭镇大龙山村,坐汽车去要大半天。”

“你有小谢的手机号码吗?”

“有。”

贺望川赶快用笔把地址和手机号码记下来。

小马问:“贺教授记这些做什么?”

“我答应过小谢,要去看望他爷爷,这个事我忘不了。君子不能言而无信,我明天就去,让儿子开车送我去。”他转过脸问妻子:“你愿意去吗?”

妻子说:“有道是夫唱妇随,我也去!”(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概括地交代了贺望川令人匪夷所思的充满矛盾的记性好忘性也大的特点,为故事情节展开做了铺垫,为人物形象刻画奠定了感情基调。

B.贺望川请友人到饭店吃饭,他们竞都忘了带钱,这表面看似不合情理,但实质表现了老朋友相聚“相忘于江湖”的真性情,自有其感人、合理之处。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贺望川的一句“我只记我该记的事,其余的就拜托你了”就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学者、君子该铭记什么的个性特点。

D.小说主体部分的情节环环相扣,大起大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潮处故事戛然而止;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信守诺言,诚恳待人。

5.小说以“记性”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6.小说结尾,贺望川夫妇要去看望快递员小谢的爷爷。这样写合理吗?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4.(3分)D (情节有波折,但无“大起大落”)

5.(5分)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主要集中在“不忘"上;(2分)②集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使主题更突出。(3分)

6.(6分)示例一:合理。①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必然趋势,贺望川诚恳待朋友、快递员及服务员,自然会守承诺看望快递员小谢的爷爷;②突显人物特点,诚实守信,平等待人,有感恩之心;③形象地揭示主旨,做人要做诚信君子。

上一篇:林业遥感应用下一篇:教师角色的转换和课堂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