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阅读答案

2024-10-22

高中古诗阅读答案(通用15篇)

高中古诗阅读答案 篇1

第八部分高考诗文默写自测

1.(1)白露为霜所谓伊人(2)而无车马喧(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君问归期未有期

(5)千金散尽还复来(6)气吞万里如虎(7)不拘一格降人才2.(1)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2)吴官花草埋幽径(3)说尽心中无限事(4)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5)不

识庐山真面目(6)为伊消得人憔悴(7)人情练达即文章3.(1)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

以成仁(2)白云回望合(3)玉垒浮云变古今(4)杜鹃声里斜阳暮(5)而智勇多困于

所溺(6)深巷明朝卖杏花(7)赏心乐事谁家院4.(1)朽木不折金石可镂(2)采菊

东篱下(3)澄江一道月分明(4)是处红衰翠减(5)每逢佳节倍思亲(6)八千里路云

和月(7)岂因祸福避趋之5.(1)任重而道远(2)一夜飞渡镜湖月(3)清辉玉臂寒

(4)三杯两盏淡酒(5)又岂在朝朝暮暮(6)留取丹心照汗青(7)去留肝胆两昆仑

6.(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奉命于危难之间(3)一骑红尘妃子笑(4)红巾翠袖,掘英

雄泪(5)人间哪得几回闻(6)天涯何处无芳草(7)落红不是无情物7.(1)阴晴众壑

殊(2)三山半落青天外(3)犹抱琵琶半遮面(4)驿寄梅花,鱼传尺素(5)思而不学则

贻(6)一枝红杏出墙来(7)粉骨碎身浑不怕8.(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飞鸟相与

还(3)万方多难此登临(4)楼船夜雪瓜洲渡(5)克终者盖寡(6)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7)只留清气满乾坤9.(1)于我如浮云(2)黄沙百战穿金甲(3)别有幽愁暗恨生

(4)关河冷落,残照当楼(5)春风不度玉门关(6)直把杭州作汴州(7)洒去犹能化碧涛

10.(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栗深林兮惊层巅(3)山顶千门次第开(4)今宵酒醒何

处(5)莫愁前路无知己(6)绝知此事要躬行(7)一枝一叶总关情11.(1)连山接海隅

(2)双照泪痕干(3)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4)断桥头卖鱼人散(5)患不知人也

(6)山重水复疑无路(7)心有灵犀一点通12.(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2)心远地自偏

(3)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4)竞无语凝噎(5)不患贫而患不安(6)千树万树梨花开

(7)冬雷惊笋欲抽芽13.(1)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2)总为浮云能蔽日

(3)青眼聊因美酒横(4)何事长向别时圆(5)达则兼济天下(6)浅草才能没马蹄

(7)心有灵犀一点通14.(1)善假于物也(2)迷花倚石忽已暝(3)塞上长城空白许

(4)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5)落霞与孤鹜齐飞(6)蜡炬成灰泪始干(7)明月何时照我还15.(1)孤城遥望玉门关(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何当共剪西窗烛(4)暮霭沉

沉楚天阔(5)路漫漫其修远兮(6)早有蜻蜓立上头(7)后天下之乐而乐16.(1)问苍

茫大地,谁主沉浮(2)青冥浩荡不见底(3)官盛则近谀(4)梧桐更兼细雨(5)福兮祸

之所伏(6)霜叶红于二月花(7)二月春风似剪刀17.(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2)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此心吾与白鸥盟(4)一番洗清秋(5)衣食足而知荣辱(6)烽

火连三月(7)赔了夫人又折兵18.(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西山寇盗莫相侵(3)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5)行成于思毁于随(6)病树前头万木春

(7)王师北定中原日19.(1)凤去台空江自流(2)师不必贤于弟子(3)为谁流下潇湘去

(4)两三航未曾着岸(5)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江枫渔火对愁眠(7)淡妆浓抹总

相宜20.(1)隔水问樵夫(2)幽咽泉流冰下难(3)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4)伤心秦

汉经行处(5)来者犹可追(6)气蒸云梦泽(7)春风送暖入屠苏21.(1)忆往昔峥嵘岁

月稠(2)仙之人兮列如麻(3)快阁东西倚晚晴(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哀民生之多艰(6)隔江犹唱后庭花(7)接天莲叶无穷碧22.(1)书生意气,挥斥方

道(2)怒向刀丛觅小诗(3)同是天涯沦落人(4)杨柳依依今我来思(5)天朗气清,惠风和畅(6)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7)万钟于我何加焉23.(1)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2)闺中只独看(3)都门帐饮无绪(4)觉今是而昨非(5)东风无力百花残

(6)歌诗合为事而作(7)铁马冰河入梦来24.(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渌水荡漾清猿啼(3)不知天上宫阙(4)观千剑而后识器(5)日出江花红胜火

(6)不畏浮云遮望眼(7)似曾相识燕归来25.(1)贤者能勿丧耳(2)日暮聊为《梁甫吟》

(3)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4)泉涓涓而始流(5)海内存知己(6)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万紫千红总是春26.(1)茂林修竹(2)人非生而知之者(3)千里共婵娟(4)独上

高楼,望尽天涯路(5)禅房花木深(6)青草池塘处处蛙(7)而臆断其有无27.(1)非利足也,而致千里(2)四弦一声如裂帛(3)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4)非宁静无以致远

(5)芳草萋萋鹦鹉州(6)逸豫可以亡身(7)为有源头活水来28.(1)万钟于我何加焉

(2)失向来之烟霞(3)传道受业解惑也(4)雾失楼台,月迷津渡(5)醉翁之意不在酒

(6)桃花流水鳜鱼肥(7)暗香浮动月黄昏29.(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2)未成曲调先

有情(3)乍暖还寒时候(4)勿以善小而不为(5)风正一帆悬(6)位卑未敢忘忧国

(7)为国牺牲敢惜身30.(1)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2)银瓶乍破水浆进(3)便纵有千

种风情(4)观海则情溢于海(5)月涌大江流(6)红杏枝头春意闹(7)反误了卿卿性

命3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似诉平生不得志(3)想佳人妆楼颐望(4)不

为尧存,不为桀亡(5)天街小雨润如酥(6)死亦为鬼雄(7)立根愿在破岩中

32.(1)云青青兮欲雨(2)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4)匹夫不

可夺志也(5)道是无晴却有晴(6)满川风雨看潮生(7)向阳花木易为春33.(1)金就

砺则利(2)嘈嘻切切错杂弹(3)却是旧时相识(4)池鱼思故渊(5)桃花依旧笑春风

(6)开窗放人大江来(7)千磨万击还坚劲34.(1)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2)湖月照

我影(3)应是良辰好景虚设(4)见贤思齐焉(5)人间重晚晴(6)马蹄催趁月明归

(7)风刀霜剑严相逼35.(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生而取义者也)(2)亦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3)休说鲈鱼堪脍(4)不预则废(5)水村山郭酒旗风(6)吹面不寒杨柳风

(7)只有香如故36.(1)脚著谢公屐(2)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3)中原北望气如山

(4)教然后知困(5)正是江南好风景(6)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7)妙手偶得之

37.(1)无以致千里无以成江海(2)东船西舫悄无言(3)千载谁堪伯仲间(4)暧暖远

人村(5)可笑不自量(6)叶底黄鹂一两声(7)雪却输梅一段香38.(1)醉卧沙场君莫

笑(2)初为《霓裳》后《六幺》(3)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4)悠悠我心(5)美人帐下犹

歌舞(6)鸡声茅店月(7)剪裁妙处非刀尺39.(1)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凝绝不通声暂歇(3)何事苦淹留(4)时不利兮骓不逝(5)天涯共此时(6)由奢入

俭难(7)山外青山楼外楼40.(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2)一日看尽长安花(3)把酒

问青天(4)行道之人弗受(5)犹是春闺梦里人(6)波心荡,冷月无声(7)冲冠一怒为

红颜41.(1)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移船相近邀相见(3)水随天去秋无际(4)积

毁销骨(5)光焰万丈长(6)不指南方不肯休(7)出污泥而不染42.(1)作《师说》以贻

之(2)寻声暗问弹者谁(3)断鸿声里,江南游子(4)足以极视听之娱(5)凭君传语报

平安(6)菊残犹有傲霜枝)(7)宫阙万问都作了土43.(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恍惊起而长嗟(3)何似在人间(4)群贤毕至(5)文章何处哭秋风(6)竹外桃花三

两枝(7)俯首甘为孺子牛44.(1)清流激湍映带左右(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如听仙乐耳暂明(4)足以极视昕之娱(5)谓我心忧谓我何求(6)俯察品类之盛

(7)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己

高中古诗阅读答案 篇2

关键词: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

一首首优美的诗词往往被切割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 进行答题技巧的分析和指导, 严重影响《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整体效应的发挥。笔者从诵读吟咏、巧妙切入、个性解读三个方面寻求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策略一:诵读吟咏, 有效入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 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加强诗歌诵读, 是《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策略。

如李白的《将进酒》, 在初读的基础上感悟诗篇情感大起大落, 诗情由悲转喜、转激愤、再转狂放, 最后归结于万古愁。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 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 诗人无力改变, 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 发泄不满, 排遣忧愁, 反抗现实。再次诵读, “悲”部分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天上来、不复回、悲、尽欢、空对月”重读。“喜”部分, “天生”句掷地有声, “会须”句要读出豪气。“将、莫停、倾耳听”重读。“激愤”部分“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陈王”两句重音落在“恣欢谑”上。“狂放”部分“五花马”三句快读, “与尔同销”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 “万古愁”三字, 一字一顿, 语调夸张。

策略二:巧妙切入, 有效理解

《唐诗宋词选读》中所选的都是唐宋时期比较经典的诗词作品, 是一个凝练而内涵丰富的整体。然而这又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难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打开一扇窗, 就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口, 以此为抓手, 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1、扣住题目切入

我们知道诗歌的标题是“眼睛”, 所以我们扣住题目中提供的某一点切入, 就能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诗中, 形成由浅入深的教学步骤, 引领学生感悟。比如, 在教学杜甫的《旅夜书怀》时, 笔者抓住诗题, 设计了一组问题。 (1) 诗的标题是《旅夜书怀》, 从全诗看, “旅夜”体现在何处。 (2) “旅夜”与“书怀”有何关联?这样我们就对诗歌的内容、诗歌的主旨、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2、抓住关键句切入

很多诗词都会有画龙点睛之句。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句子, 设置问题, 激起学生的疑惑, 让他们去探究, 层层挖掘, 从而深刻地理解诗歌。比如, 笔者在教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这首宋诗时, 就抓住关键句“客行悲故乡”来设置问题:为何客行悲故乡?诗人一方面是由于早行。其二, 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中的景色形成对比,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抓住了这句话设置问题, 便能让学生对诗人的情感由浅入深地感悟。

3、结合诗论切入

古代大家对诗人及其诗歌所作的评论往往外最能够抓住诗歌及诗人创作特色、要旨。如教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笔者结合清人纪昀评价“语极凄切, 却不衰飒”设计问题: (1) 诗中有哪些体现“语极凄切”?学生自然就会找出“朝奏夕贬”, “路八千”, “衰朽残年”, “家何在”, “马不前”, “好收吾骨瘴江边”, 都是极为凄切的。 (2) 诗中哪些体现“不衰飒”, 为什么?学生便能找出“云横雪拥”, 境界雄阔, 气势磅礴, 原因是诗中融入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

策略三:个性解读, 有效探究

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比如笔者在教李煜的《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 时, 对“独自莫凭阑”中“莫”字的理解是“不要”。一学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莫”同“暮”。理由是:第一, 这首词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明写到黄昏, 作“暮”字比较自然。第二, 这里先说凭阑有所见, 而眼前的“无限江山”并不属于自己所有, 曾为自己拥有的“无限江山”却又无从见到, 这才引起下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这位学生所作的富有个性色彩的解读, 让师生都感到耳目一新。

谈谈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古诗文;阅读教学;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48-01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课是一个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是一种审美教育。中国古诗词里蕴涵着极为丰富“美”的因素。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熟练地使用祖国文字——汉语,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要传承民族文化。然而,由于大多数人的急功近利心理、高考压力以及教师自身的一些原因,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一直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学科课程性质的定位。“课程目标”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这就要求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文化”底蕴。

一、古诗文中饱含着热烈的家国情怀

“楚臣去境,汉妾辞宫”,表现了对乡土的眷恋,对国家的执着深情;“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到新停浊酒杯”是杜甫的家国之痛;“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的无门报国之忧;“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苏东坡壮志难酬之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的用世之愿……它们无不存留着爱国、报国的情结,这是民族自豪、自爱、自信和凝聚力的心理基础。

这些以乡国之情为主题的古诗文,正是我国文化精神的再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和运用这些古诗文,进而领悟作品内涵,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从古代文学作品中解读出什么是中华民族,什么是炎黄子孙,把这种基于民族土壤中的文化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田,让他们放眼世界,胸怀祖国,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真正教好古诗文阅读就是架构民族精神,培植民族生命。

二、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世界

爱情、友情和亲情是我国文学作品中对美好人生追求的又一主题,是一份可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凝聚力的润滑剂。加强对学生人与人之间的高尚情趣、崇高的爱情观和纯洁的友情观的教育,让他们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最令人牵肠的爱情;“君当作磬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磬石无转移”是最感天动地的爱情。这些古诗文都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美好追求,都能给我们精神的震撼,让我们为人类纯洁的感情而感动流涕。

教《项脊轩志》,体会“庭院凄凄诉兰竹寂寂,桂影斑斑映血泪涟涟”之悲,追怀“枇杷树下思亡妻,爱亦渺渺,恨亦渺渺;项脊轩中听足音,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物是人非之痛。教《声声慢》,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体会黄花憔悴、落叶萧萧的超越个人感情的大悲大痛。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是李密在祖母“日薄西山”之际的真情眷恋;“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是张籍对亲人言之不尽的牵挂与嘱托。对亲人的牵挂、对亲情的眷恋使得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那么多经典的古诗文留待后人研读、体味。

三、古诗文中凸现着人生感悟

我国文化传统,有着天人一体的思想,反映到古诗文作品中,就有生命虽短促而宇宙永恒的感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哀人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些对历史,对人生的思索,实际上是对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作为个体的生命,最终总要逝去的,但“人”却是永生的。教《兰亭集序》,引学生追寻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感傲岸不屈的大丈夫精神;教《五人墓碑记》悟“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社会责任。这些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都是学生所需要的文化积淀。

在古诗文阅读教育中,我们要深入挖掘“语文”的内蕴,理解本土文化中凝重的精神,这也正是理解祖国统一大业的基础。在文质兼美的,悲壮激越的本土文化中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本土精神文化教育。

古诗《饮酒》阅读答案 篇4

【原文】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题】

7.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望”等字好吗?为什么?(2分)

8.“心远地自偏”道出了怎么样的.哲理?(3分)

【参考答案】

7.(2分)不好。“见”字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诗人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如熟友相见,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更好地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

诉衷情古诗阅读答案 篇5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问题】

1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是回顾自己早年的生活。

B.“尘暗旧貂裘”暗示自己收复失地的斗志未酬的内心苦闷。

C.“胡未灭”中“胡”原意是指北方少数民族,在词作中指的是金。

D.“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指的是自己在沧州隐居,慢慢老去。

12.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2分)

【参考答案】

11.D

《自嘲》古诗阅读及答案 篇6

自 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1.下面对《自嘲》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华盖,指像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这里指好的命运。因为“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

B.“破帽”一联是对自己过去处世态度的第一重回顾。上句言不改故装,下句言不识艰险。这是自嘲的`第一方面:客观形势是“未敢翻身已碰头”,主观上却依然故我,不识艰险,不作相应策略之改变。

C.“躲进小楼”两句是全诗总结。诗人在检讨、回顾、剖析了自己过去的人生观、战斗姿态后表示对目前情况的自剖、自嘲。

D.诗中这些自嘲中的矛盾、悲哀和伤痛绝不说明鲁迅畏怯或偷懒,也不说明鲁迅后期作品稀少或不伟大,这些却也包含一位伟大人物严于审视自己的自谦、自叹,绝非自誉则可以确信。

2“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一联运用了哪种写作(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实际效果。

3如何理解“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中加粗的字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

2.颔联以象征的手法抒怀言志,极富有幽默感。“闹市”,本是喻指敌人横行霸道的地方,而作者却能以“破帽遮颜”胜利穿过。“中流”,水深流急,异常危险,而作者却从容不迫,饮酒泛游,激流勇进,衬托出革命战士的英勇顽强,机智灵活。

拓展阅读古诗文 篇7

一、以课本为载体举一反三, 进行古诗文拓展阅读

语文不是靠教师教给学生的, 而是靠学生自己读出来的。我们的教学往往过多地拘泥于教材, 课堂容量过小。课本是教学的凭借, 但不是唯一的凭借, 我们不能过多地受教材的约束, 应将本该属于课外阅读的材料带进课堂, 融入教学过程。从作者或诗词的情感出发选择阅读材料, 是一条有效的拓展途径。

如, 在学完了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后, 我在课内组织了一次小小的朗诵赛, 让学生来背诵诗人的其他诗篇。如果是教材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就在黑板上写下来, 集体读一读, 背一背。这样的环节设计不局限于一节课、一首诗, 而是以点带面, 扩展了学习的内容,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如, 在教学《示儿》一诗时, 我先介绍作者及背景, 而后课件出示《题临安邸》, 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然后再告诉学生, 这些事发生在民不聊生的南宋时期, 那些“游人”是南宋的统治者, 学生的愤懑之情油然而生。接着, 我紧扣“悲”字, 引入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以及其他诗句, 如“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一闻战鼓意气生, 犹能为国平燕赵”……在学生心目中一个立体的陆游站立起来了, 其他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就水到渠成, 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 将课文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能够达到耗时少、效率高, 开开心心学语言的境界。

二、从学生兴趣出发, 进行古诗文拓展阅读

有人担心, 小学生能背诵, 不能理解, 这种做法好吗?是不是有点急功近利?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 我提倡先“吃”下去后“消化”, 应允许学生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逐渐消化以至顿悟。因为对于古诗文, “少小”时读, “老大”时会有自然而然的理解与诠释。有一次我外出旅游, 夜间坐车, 看到车窗外新月一轮, 山野清静, 顿感“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之语不虚。正如不登泰山不知“齐鲁青未了”, 不到西湖不知“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诗文阅读 篇8

首先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从开头的导读到课文,再到注释,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读。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

2.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特别是教古诗,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诵

以上的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升华。要朗诵好关键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主要从下面几步下工夫。

1.读作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文。体会作者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古诗文及作者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文作好铺垫。了解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介绍作者的文风。(2)介绍作者的评价。(3)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

在介绍作者时绝忌老师一人包办,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如在教《蜀道难》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蜀道难》。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或先让学生说作者,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读文本。这是学习古诗文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节的教法是灵活多样的,我比较喜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还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在小组内提出解决,解决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分析解决,老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面”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再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味古诗文的美。这一步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古诗文的情境 。古诗文的美,常常表现在它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

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滲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如散文描述法,配图激趣法,配乐法等,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涵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情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这样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就会产生共鸣,水到渠成地感情朗诵课文。

三、背

“诵”过关了,“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定要背诵,并且要当堂背诵。

四、延

指导学生参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语文学习时空。古诗文鉴赏虽然重在本身,但不囿于一篇,推及其他,联类比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温故而知新,可扩大阅读和拓宽视野,可映衬对比,加深认识,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教学相长古诗阅读答案 篇9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zhi一声)知道②教学相长(zhang三声)增强、促进

③虽有至道(sui一声)即使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kun四声)困惑,理解不透

2、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

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得不透。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阅读理解人称作用题

【知识储备】

三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

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

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

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阅读理解原因概括题

1、分条列出依据题

2、由果溯因题

3、简述概括题

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②综观全文,概括____的主要原因。

③概括文意,说说____为什么闻名遐迩。

其他提问方式:①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

③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

“原因概括题”虽说难度不大,但答案组织要求高:既要关注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且不要遗漏要点。

原因概括题型建模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注提问模式(常见提问模式见前面“命题特色”部分)

2、把握思维模式(1)、思考方法:由果溯因、一果多因。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

(2)、思考原则: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点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是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的结合,隐性要点易疏漏,作答时要有挖掘隐性要点的意识和原则。

3、规范答题模式:它无固定的答题模式,但根据题目要求不同,一般有几种具体的答题方法:

(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试题的答案。

(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

江月晃重山古诗阅读答案 篇10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①嵩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金宣宗兴定三年(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1、下列对本词的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开头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展现了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

B、下片开头两句,直接呈现了军队兵多势重,作战威猛,取得战斗胜利的壮观场面。

C、“春闺月”句照应上片“秋风”,写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望着丈夫秋天出征,春天能凯旋,却可能盼来丈夫的死讯;但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乐观情绪地写出了“不须啼”的坚强。

D、词后三句,虚写遥远后方的情事,边关战事转换成春闺佳人,一张一弛,情趣盎然。

E、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2、本词的词眼句是哪一句?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C

2、词眼句是“从军乐”。本句贯串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人物形象、场景描写和人物心境。

(1)本句奠定了全词乐观高昂的感情基调,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2)词中第2、第3、第4句刻画出了一位横跨战马、威武出征的少年英雄形象,突出的正是这种从军乐而澎湃着为国立功的爱国激情。

(3)词中第5、第6句写出了壮观的战争场面,这场面与这种少年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从军乐”气概一脉相承。

古诗词阅读训练 篇11

鹤冲天

□杜安世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绿阴浓,薰风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

2.词的下阕重在写人,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词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 尽

□韩 偓①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②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①韩偓:晚唐时曾任翰林学士,后被贬,唐亡后流寓各地。此诗即作于寓居南安时。②断云:片片云朵。

1.诗中的哪些景物描写能体现出“春尽”?请简要分析。

答:

2.颈联中有一个字是理解全诗情感的关键。请找出这个字,并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睦州四韵①

□杜 牧

州在钓台②边,溪山实可怜。

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

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

残春杜陵客③,中酒落花前。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任睦州刺史时所作,时已迁官外放多年。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县。②钓台:东汉名儒严子陵垂钓处,位于富春江畔。③杜陵客:杜牧自谓。杜牧家在长安万年县杜陵原。

1.请结合颔联和颈联,谈谈你对“溪山实可怜”一句的理解。

答:

2.尾联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汉寿城春望古诗阅读答案 篇12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华表:指路的路牌。④才:隐约。⑤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1. 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 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 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扯的景象。

D. 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E. 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2. 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案】1. AC 2. 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和破败、凄凉。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

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

⑧《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有误;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予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符人着石麟于陌止。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盼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D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有误;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E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无中生有。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内容。应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场面的特点。《春望》中,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这首诗描写的是战乱中的场景,且所写的是国都长安的景象。《汉寿城春望》中,首联的出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汉寿城,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这是战乱后的遗迹。

点睛:本题属于诗歌的比较阅读题。这类题目的特点如下:选材,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命题角度,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题型设置,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可以氛围“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比如本题中,主要是对两首诗歌中形象的比较,且属于“同中求异”,即既要答出相同点,也要答出不同点。

语文小说阅读揣摩人物形象

1、描写人物的技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⑥塑造次要人物: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

作用:①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②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寻读提高高考语文阅读速度

寻读又称查读,同略读一样,寻读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寻读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而对其它无关部分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寻读与略读不同,略读时,读者事先对材料一无所知,而寻读则是在读者对材料有所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有时对于某一个具体问题,读者可以采取寻读的方法来找到答案。寻读既可以保证阅读的速度,又做到准确无误,所以寻读技巧也很有实用价值。

扩大视距提高高考语文阅读速度

外家南寺古诗阅读答案 篇13

元好问②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夜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注:①外家:作者自幼过继给叔父,“外家”当指叔父的娘家。②元好问:金末元初诗人,金亡不仕。金哀宗天兴二年春,因汴京守将叛变而沦为亡国奴,被蒙古监管。直到蒙古太宗十一年,他才返回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此诗作于回乡不久。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高岸移深谷”一句虚景既比喻世事发生了巨大变化,暗指国破家亡,又与眼前的实景相映衬,虚实结合,更增悲壮之情。

B.诗歌的前两联寓情于景,情景相生。诗人选取“秋悟”“风暴”“残阳”“乱蝉”等萧瑟、肃杀的意象,准确而有力地渲染了悲秋的氛围。

C.诗的后四句侧重叙事,一方面沉痛中有甜蜜的回忆作为调剂,另一方面与寻栗觅梨的儿时欢乐相对照,抚今忆昔,无限感伤。

D.“去国”即故国,指已覆灭的金朝。诗人饱经丧乱,回到故乡,因眼前景物,勾起儿时回忆,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

E.这首诗所抒写的主要是一种身世之感,但由于作者遭遇与金源的亡国有密切关系,诗中把个人身世,放在世事沧桑的大背景下展开,显得深沉广阔,而不是一般的忧生叹老。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5分)A.D(A.应是“沉郁之情”。D.“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理解错误。答对一项3分)

古诗《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篇14

22.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3分)

23.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分)

参考答案:请参考:中小学 作文阅读 答案网

22.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23.示例: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9.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 (2分)

10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3分)

曾子杀猪古诗阅读答案 篇15

2、妻止之曰:“止”是“阻止”

3、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你现在欺骗他是在教他学会骗人呀

做阅读题的技巧和方法

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概括某段大意

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

阅读理解如何审清题意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上一篇:通防工区材料计划表下一篇:读专著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