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

2024-10-23

高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共12篇)

高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 篇1

1.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特征

情境教学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其他学科和教学方法所不具有的特点。首先是直观形象性。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抽象性, 学生要真正理解古诗词, 除了理解文字的意思和表征, 还需要深入感受其所表达的意境, 传统教学主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 无法为学生提供直观化、形象化的情境。情境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再现文本的情境, 使学生可意会、可想见。其次是情感性。古语有“诗言志, 词言情”之说, 古诗词与情感的关系最为密切。不管是浪漫情怀的诗词也好、田园风格的诗词也好、爱国情怀的诗词也好, 作者都力图借助精炼的语言描绘生动图景以寄托心中情感。其中所蕴含的情境是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所理解和重构的, 也是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和对诗词的理解通过情境的创设与文中思想进行情感互动。再次是学生参与主体性。情境教学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 是学生充分发挥教学主体地位, 发展自身个性, 体验诗词内涵的过程。同时在古诗词情境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 不但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 还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

2.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现状

纵观目前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运用的现状, 依然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方面, 情境创设“唯考是从”、“唯己是用”。教师在对古诗词讲解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以考纲为准, 对诗词中用字、造句、意境的讲解穿插着考点的引入, 使整堂课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情境的创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 从诗词的导入、提问、多媒体展示、教学结构的安排等在课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假设和观念, 然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 使情境教学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 情境教学“唯文是教”、“唯读为上”。传统教学的影响, 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往往面面俱到、追新求异, 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多媒体的使用成了传统板书的替代, 学生缺乏必要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过多的注重文本内容反而淡化了创设情境的功能。

3.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具体措施

⑴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适宜的情境可以快速引起学生对所要讲解的古诗词的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在导入新课时情境的创设可以从背景导入、设置悬疑导入、直观形象导入等方式入手。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诗词的背景知识;或针对诗词内容巧妙的提出问题和任务,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利用实物或多媒体再现诗词意境, 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直观感知。例如, 在理解李清照的《如梦令》等音乐感比较强的诗词时, 教师可以以一段相关的音乐作为课堂的开始, 把音乐的感染力与诗词内容结合起来, 通过音乐对环境的渲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音乐相配合, 还可以展示一些图片或动画, 使诗词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⑵在理解古诗词的过程中创设情境

古诗词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文言文的理解, 对古诗词中字、词、句以及语法的理解是古诗词学习的必要方面也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在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时要学会熟练运用教学语言描述情境, 这其中包括诗词朗读的节奏、语调以及教师的肢体语言等。通过语言描述进行情境创设, 使学生学习时能身临其境、触类旁通。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古诗词中常有“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内容, 这些内容往往是诗词的内涵所在, 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无法完整表述给学生, 这时就需要学生通过有节奏的朗读, 领会诗词意境, 感悟作者的真实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通过教给学生正确的短句方法和诗词节奏的一般形式, 让学生通过对诗词意境的想象创设完成自主学习。例如, 在学习杜甫的《春望》一文时,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感怀之情, 这些言语无法准确表达的情感需要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和感悟。

⑶在想象中创设情境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抒情的诗词而言的, 经过作者的加工和刻画, 诗词展示出形象鲜明、意蕴深厚的生活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经由学生的想象得到创设和再现, 从而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在学习姜夔的《扬州慢》一文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述的那种萧条、凋敝的景象, 感受作者伤悼家国残破的感慨, 从而让学生自主完成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高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 篇2

一直以来,古诗教学就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特例。古诗所具有的严谨的格律,精炼的语言以及独特的意境,深邃的思想,是一般的现代文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的。

“辞情兼胜”、“意在言先”是诗的妙境,在古诗教学中,相对而言,“读”胜过“析”,“感性”胜过“理性”,阐释的多样性、模糊性胜过单一性、通透性。这样,“情”的教学自然成了课堂教学中相对的重点,以往的如:初读感知——次读释义——再读悟情的几近固定的教学模式固然能让学生熟诵熟释,却很难让学生达到深悟文情的目的。

在古诗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显得格外重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径直感悟到诗文的思想魅力,不失为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

首先,情境创设能使学生迅速摆脱对诗的隐晦、深奥的文言语言的理解障碍。当教师总觉得学生对诗的意思理解得不够的时候,一个疑问就产生了:对已经脱离了小学生所身处的现代语言环境的古诗句意的重点理解,其必要性我不敢妄度,但究竟对他们有多大的帮助呢?至少当他们不再需要写出象模象样的、完全意义上的古诗文时,在字词上的过多纠缠不仅耗时耗力,更重要的是削弱了整体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设一个情境会使学生将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诗的内在思想的感悟的同时,反过来又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诗的外在字词句意的理解。

其次,情境创设需要学生身心的双重投入,需要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协作,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面的能力锻炼。创设情境离不开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离不开相关的生活体验,离不开丰富的想像力,离不开目的性强的讨论和交流,一句话,学生在这个学习阶段会充分被激发和调动自身的潜能,体验到一种新奇的创造的快乐和刺激,其学习成效和能力的增长是不言而喻的。

再者,情境创设能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这种“美”,既包括诗歌外在的言词内容之美,更包括内在的情感、思想之美。在教学中,学生对这种美不是被动的接受,在情境创设中,以及在创设的情境的表演、感受等的过程中,学生会真正地融入到诗的境界里,这样的切身感悟效果,就算是老师再精心的教学设计、课堂分析也无法达到。也许,那是诗人与学生在进行着超越时空的交流。学生虽然是幼稚的,但是那种逐渐积累起来的似乎是无法用言语来说明的情感体验却是一笔再宝贵不了的学习财富。

需要指出的是,对师生而言,情境创设只是一个再明确不了的概念,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因诗而异,因人而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把握它,好好地利用它,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情境创设例谈之一

《游园不值》

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后三句明白如话,但首句“应怜屐齿印苍苔”由于字的古今义的不同,特别是学生并不能很容易理解作者为何要这样猜想的原因,因而造成了本诗

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一般认为,这首诗的重点是后二句,但首句中所折射出来的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精神意韵却十分传神,无疑,学生对其中的领悟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人热爱春天,热爱美好大自然时心中产生的喜悦,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美育熏陶。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这样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学生举出“柴门久不开”的几种可能之后,重点突破“主人在家,也听见了敲门声,为什么不开门”这一疑问。

创设1

“同学们,我们的班级就是一个小花园,大家衣着各异,色彩鲜明,而且各具形态,不正是花园中的一枝枝争奇斗艳的花朵吗?想一想,如果你是诗人,进入到花园中,你会怎样做呢?”

——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大家议论纷纷,并跃跃欲试,在表演的过程中,几位学生的表演极具感染力:到这个那个同学的头上闻闻,并不时点头微笑,更有调皮的,扯住一个同学的手臂轻旋一下两下,意思不言自明,令其他同学也忍俊不禁。

创设2 “主人平时会在园中干什么呢?”

——此时,学生的情绪更加高涨了。一个学生在课桌间的过道里大大咧咧地向两边作锄土、施肥状,其他同学马上说不像不像,点到其中叫得最响的同学表演时,手势倒相差不大,但他的脚步却显得极度小心,同学们顿时发出会心的微笑,——主人何止爱花,地上的青草、苍苔也十分珍惜,因为这也是他劳动的成果,它的充满生机的绿色看似不起眼,却也是春天的象征啊!

创设3 “主人看到刚才游人在他的花园里的所作所为会怎样呢?”

——此时,学生的表演一步到位,无须点出学生,几乎班上所有同学同时露出不满及怜惜之色。

创设4 “如果有游人慕名而来,主人会怎样做呢?”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个看似的难题立即迎刃而解。学生回答,也许会再三叮嘱客人,也许干脆置之不理,因为他太爱惜自己花园里哪怕是地上的绿色的青苔。

“一个多么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人啊!”学生此时都会心里这样想。

这样的教学过程所花时间不过十分钟,可难点就这样不经意被攻破了,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被激发了,而更重要的,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已经开始在学生的心灵孕育、萌发。

情境创设例谈之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如果说《游园不值》中的情境的分步创设有一点似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的话,那么在有些诗中,教师大可以将情境创设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像,去发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属于此类。这一首诗的内涵是学生童稚的思想所无法完全领悟的,因而更显出了情境创设的重要性。而且,通过这首诗,更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渗透,这在当今的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深入学习这首诗之前,教师应清楚地向学生介绍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以消除理解上的障碍。在结合有感情的朗读,书中的注释以及对作者还有诗的时代背景的了解的基础上学生或独自或小组学生本诗,以达到初通诗意的目的。

1自由创设

或个人或小组根据对诗的理解自由编演情境,只要与本诗有关,场面、时间、内容等均不加以限制。

学生表演例举(1):一学生先作“侧耳倾听”样,转而作哭泣状,频频以袖拭眼表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之态。

学生表演例举(2):一学生为表现诗中人物之喜,先顾与之配合的两位学生(“妻子”),二人故显喜悦,随后该生边大笑边将手中的书本胡乱卷起向上抛,又表演边口哼旋律边作举杯饮酒以体现诗中“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放歌”,“纵酒”之意。

学生表演例举(3):三学生将外套脱下缠成包袱状,奔走作“还乡”样,随后表演小心翼翼登舟,在“舟”上,不时将各自身体或轻缓或剧烈摇摆。另有一学生在旁边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行诗。

学生表演例举(4):两学生扮叛军,一学生扮诗人杜甫,三人联合表演“压解”前二人不断做出各种跋扈姿态,后一学生故显步履蹒跚,边走口中边诉说自己及老百姓所爱战乱之苦。这样的表演显然受到了关于战乱初期杜甫曾为叛军所掳的介绍的启发。

一段段的情境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例举(4)中学生的表演显然突破了诗的内容的限制,属于发散性的思维,的确难能可贵。应当说,这首诗的诗意对学生而言有它理解上的难度,但学生通过自己的一出出的情境创设表演或多或少消解了这一种难度。

2集体创设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情感产生及变化历程,使之更具有一种连贯的整体感,可指导学生集体创设一个情境。

⑴确定几个出场人物; ⑵确定几个故事片断; ⑶写好一段解说词。

——这样的情境创设,需要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它倾全班或几个大组之力,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象,一首诗的教学,既锻炼了个体的听、说、想、观、读、写,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可以说,它对学生是一种全面的能力挑战。

情境创设例谈之三

《泊船瓜洲》

宋代大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千古传诵,其情其境令人意往神思,读它,脑中活脱脱

出现了一幅淡墨山水画。作为小学生,自然不具备这样的情境想像力,如何让学生也不禁沉浸其中,领略并感受这种诗中有画,诗画双绝的意境和韵味呢?创设一个情境,对学生学好这首诗大有裨益,要达到这个目的,Flash课件为首选。

镜头1:诗人立在江边岩石上,脚下是浩淼的江水,岸边停着几艘船,随从、艄公可见,诗人面部特写后,镜头拉起,展现全景,直往对岸而去„„

(画外音:京口瓜洲一水间)

镜头2:对岸树影葱茏,几间茅舍点缀其间,随即,沿着江岸,镜头移动速度加快,一团团模糊的山、树等影子间或闪过,最后骤然定格,屏幕上出现繁华的都市景象„„

(画外音:钟山只隔数重山)

镜头3:诗人仍立于江边,胡须、衣裳、冠翅等随风轻扬,镜头拉起,以展现一片绿色,随后,镜头呈现出对岸远景,茫茫然一派绿意,天空中一排鸟儿掠过„„

(画外音:春风又绿江南岸)

镜头4:诗人仍立于江际,画面渐暗,一轮子圆月高悬,有顾月影,月人相吊„„(画外音: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了解了诗人及写作背景,初读诗文后,为学生创设出上述情境,首先对学生的视觉是一种冲击,简洁而色彩鲜明的动漫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其次,它能指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情境后的朗读,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它将诗意故事化了,诗意不析自明,使学生更能将注意力直指诗的情感中心,而且这种情感也是十分明了的,那么学生最主要的学习任务当然就是“悟”了。这样的情境创设看似减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任务,有一点让学生偷懒之嫌,不过,古诗的学习重在积累,重在感悟,重在用它自身的形神韵意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从中渐渐受益。

情境创设例谈之四

《游子吟》

古诗意境之远妙,意会为上境,似乎不可言传。学生如能深悟其境,教师再说一句便是多余。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应属此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学生而言,精妙的语言,再所谓准确的解释都只会冲淡其中感人至深的情味。在此时,感悟是第一位的。情境创设1:“游子即将远行,前夜,儿子仍在苦读诗书,苍老的母亲在油灯下为他缝补衣裳,她缝得是那样细密,为什么呢?——‘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大家闭上眼睛细细想像一下。”

——在学生反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后,教师要学生闭上双眼,想像诗中的那一幅情境,随后,教师刻意让教室里安静一段时间,之后再让学生诵读该诗若干遍,玩味其情其境。

情境创设2:“游子的母亲是那样关心即将远行的游子,那么,同学们自己的母亲呢?你们的母亲又是怎样关心你们的呢?大家再闭上眼睛,看,母亲就出现在你的面前了,回忆一下母亲关心你自己的历历情境,边回忆,边对母亲吟咏这首诗。”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再次闭上眼睛时,神情顿时变得专注。不难看出,虽然想像

力有高下之别,但对母亲的回忆使学生都沉浸在了一种亲情弥漫的境界中。我想,当学生从这种氛围中回味过来后,心中自觉或不自觉产生一些来自母亲关怀的温暖,一些报偿母亲恩情的愿望,一些因自己逆从而惹恼母亲后的歉疚„„从而让学生进入到想像的无限空间,将诗中的情景覆加在自己身上,使内心纯真的情感得到一次洗礼与升华。当教师再一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此诗时,变化不仅仅表现在声音上,一股浓浓的情意相伴其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意旨已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应当说,这样的情境是纯思维性的,它完全依赖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上想像力在头脑中构建起来的。况且思维具有不可抑制的流动性、创新性,因而对学生是一种新奇的尝试。在这样的情境中,感性是最重要的,它基于生活体验的真实性,所产生的情感趋向也更加鲜明浓厚。

情境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篇3

情境教学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其他学科和教学方法所不具有的特点。首先是直观形象性。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抽象性,学生要真正理解古诗词,除了理解文字的意思和表征,还需要深入感受其所表达的意境,传统教学主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无法为学生提供直观化、形象化的情境。情境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再现文本的情境,使学生可意会、可想见。其次是情感性。古语有“诗言志,词言情”之说,古诗词与情感的关系最为密切。不管是浪漫情怀的诗词也好、田园风格的诗词也好、爱国情怀的诗词也好,作者都力图借助精炼的语言描绘生动图景以寄托心中情感。其中所蕴含的情境是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所理解和重构的,也是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和对诗词的理解通过情境的创设与文中思想进行情感互动。再次是学生参与主体性。情境教学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是学生充分发挥教学主体地位,发展自身个性,体验诗词内涵的过程。同时在古诗词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不但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还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

2.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现状

纵观目前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运用的现状,依然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方面,情境创设“唯考是从”、“唯己是用”。教师在对古诗词讲解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以考纲为准,对诗词中用字、造句、意境的讲解穿插着考点的引入,使整堂课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情境的创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从诗词的导入、提问、多媒体展示、教学结构的安排等在课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假设和观念,然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使情境教学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情境教学“唯文是教”、“唯读为上”。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往往面面俱到、追新求异,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多媒体的使用成了传统板书的替代,学生缺乏必要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过多的注重文本内容反而淡化了创设情境的功能。

3.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具体措施

⑴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适宜的情境可以快速引起学生对所要讲解的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热情,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在导入新课时情境的创设可以从背景导入、设置悬疑导入、直观形象导入等方式入手。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诗词的背景知识;或针对诗词内容巧妙的提出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利用实物或多媒体再现诗词意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直观感知。例如,在理解李清照的《如梦令》等音乐感比较强的诗词时,教师可以以一段相关的音乐作为课堂的开始,把音乐的感染力与诗词内容结合起来,通过音乐对环境的渲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音乐相配合,还可以展示一些图片或动画,使诗词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⑵在理解古诗词的过程中创设情境

古诗词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文言文的理解,对古诗词中字、词、句以及语法的理解是古诗词学习的必要方面也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在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时要学会熟练运用教学语言描述情境,这其中包括诗词朗读的节奏、语调以及教师的肢体语言等。通过语言描述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学习时能身临其境、触类旁通。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古诗词中常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诗词的内涵所在,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无法完整表述给学生,这时就需要学生通过有节奏的朗读,领会诗词意境,感悟作者的真实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通过教给学生正确的短句方法和诗词节奏的一般形式,让学生通过对诗词意境的想象创设完成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望》一文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怀之情,这些言语无法准确表达的情感需要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和感悟。

⑶在想象中创设情境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抒情的诗词而言的,经过作者的加工和刻画,诗词展示出形象鲜明、意蕴深厚的生活图像,这些图像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经由学生的想象得到创设和再现,从而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在学习姜夔的《扬州慢》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述的那种萧条、凋敝的景象,感受作者伤悼家国残破的感慨,从而让学生自主完成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情境教学 篇4

一、情景教学的理论研究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上世纪末。该理论的四大要素主要是创设以学习者为主的认为情境、学习情境, 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协调这四大要素,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学热情和创新精神, 最终建构出整体的知识意境。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身认知结构的。因此, 作为建构主义四大要素之一——情境创设, 显得尤为重要。建构主义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 倡导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 关注学生智力和认知及情感的发展, 避免学生学习情境的被动化。构建主义三种教学模式分别为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它们都需要通过创设情境来实现。教师有必要把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帮助学习者增强建构整体知识体系。

(二)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 是当前在西方备受推崇的学习理论。《理论与实践中的情境认知》一书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出发, 批判了传统教育中对于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的认知的过分关注, 对文化和物理背景认知方面的缺失。他们认为知识是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 应该高屋建瓴地将学生放在更大的物理和社会的情境网络中, 从而将认知的研究重点从关注人转向关注人和环境。

二、情境教学的原则

(一) 自发自主原则

自主自发原则注重师生间彼此信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情境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从实际角度出发, 从激发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方面去考虑, 改善教学方案。

(二) 统一原则

统一原则指的是无意识与意识的统一以及非智力与智力的统一, 从状态上表现为轻松与精神集中并存且互补。高质量的教学课堂不但使学生思维集中, 还要充分调动其兴趣无意识潜能、愿望等能动因素。

(三) 愉悦轻松体验原则

学习效率与心理的激奋水平有着紧密的关系。轻松愉悦的环境更能让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意境时得到快乐感。

三、低龄段古诗词情景教学的方法研究

(一)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应用广泛。借助科技的力量, 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形象、直观, 与学科教学紧密相连, 并且相对独立, 便于与学生互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大力地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逐步地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在对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学习时, 开课时就选择明快的乐曲, 来激发学生对于古诗整体情境的想象。随着学习的深入, 则选用柔和富有意蕴的古筝曲进一步开拓意境, 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水、山、彩云、猿声、小船飞流而下, 学生在诗与音乐渲染氛围中, 入境入情地随诗人去领略文字中展现的风光。又如在学习《题西林壁》时, 空灵、静雅的古曲则带领学生走进寂静的古寺, 感受到诗人宁静淡泊、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二) 带领学生真情品读

王国维这样说过:“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这里的“境界”即“意境”。意境是诗歌的生命, 诗歌的灵魂。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在这方面就需要教师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启蒙作用。老舍也曾这样说过:“教师的语言要既有意思, 又有响声, 还要有光彩。”在教师的导读中, 语言描绘与直观手段的结合非常重要。在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中, 教师言语导向作用十分明显。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描绘, 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小学生对于诗歌的主观感受, 从而帮助他们领略诗歌的意蕴, 欣赏诗歌之美。

例如, 《赠汪伦》这首李白所著的离别诗。在“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中, “深千尺”与“送我情”相照应, 诗人将友情之深巧妙地用“潭水”来做比喻, 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踏歌送行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一首令人称道的名诗自有其过人之处, 一字一句慢慢品味细细推敲方显韵味。这一方面的教学显然离不开教师悉心的引导。

(三) 注重教学活动拓展

角色扮演是帮助学生进入情境的好方法。结合诗歌内容,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以角色表演来感受情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要表现的角色, 贴合诗歌但也不局限于诗歌本身, 充分调动活跃的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位置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自主地调换成诗词中相应人物的心理位置, 必然有全然不同的体验。这种教学互动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也使学生感到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及时联想也是帮助小学生复习巩固学习过的诗歌的方法。例如, 在学生外出活动过程中, 如看到有人垂钓, 即问:“咱们学过哪些诗句与眼前情境相似?”学生们可能联想到“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春天的时候, 看到枝繁叶茂, 可能会想起“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看见夜色中农民扛着锄头归来, 则“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绅《锄禾》) 脱口而出。将诗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能明显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力、掌控力。

四、结语

高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 篇5

武宁县新宁五小 卢 陈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美,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能力。可以说,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学生语文古诗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教师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呢?结合本人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把握好如下几个环节:

一、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古诗中的情境,往往需要教师运用语言加以描述,把学生带入其中,因此,教师导语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如在进行《早发白帝城》教学时,我在导入时以谈话激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很美的画面。白帝城笼罩在彩色的云霞之中,长江之水白浪滚滚,一泻千里,两岸青山层层叠翠,江畔传来猿猴啼叫声声。这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的长江三峡美景图真令人陶醉。想学这首诗吗?”学生听后受到感染,学习兴趣会马上被调动起来。

诗歌往往借景抒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早发白帝城》一诗中诗人的感情,在学习了第一、第二句诗后,转入学习第三、四句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清晨,蒙蒙的雾气还未散尽,诗人便按捺不住思归之情,从缤纷的云霞笼罩中的白帝城出发,沿长江之水顺流而下。近了,近了,快到江陵啦,在江水拍岸声中,他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心情如何? 现在再来学习第三、四句诗。”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很快进入诗的情境。

二、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情境。

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展开想象和联想,可以揣摩诗句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从而进入意境。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序,富于韵律美和节奏美,读来琅琅上口,最能激起学生感情。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朗读。如教《泊船瓜洲》时,首先我抓住关键词“绿”,让学生更换上“到”“来”“入”“满”等词,并要求学生换字朗读,使学生体会“绿”字用得好,不仅写出春风又一次吹遍了江南岸这一事实,而且把春回大地,江南岸披上了绿装这一幅春天美景图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我充满感情地范读诗句,把学生带入意境,体验感情。然后我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细心体会诗句情境,学生也很快理解了诗句的内涵。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置身其境。

通过想象活动的展开,学生面前便会展开鲜艳绚丽的画面。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让学生读读诗句,再要求学生说说:你眼前出现了一道怎样的瀑布?画面是怎样的?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出生动的画面:高山上笼罩着紫色的云雾,一道瀑布从山顶喷涌而出,水雾蒸腾,瞬间,瀑布飞速沿陡峭高壁落下,飞珠溅玉,气势壮观。又如在教《早发白帝城》时,我让学生闭目想象:如果你此时站在一片小舟上,沿江东下,小船驶过了浪急滩高的三峡后,你会有什么感觉?学生都认为松了一口气,感到非常轻松愉快。这时适时讲述诗人被贬谪的经历,学生就又不难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四、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诗中情境。

诗句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如教学《泊船瓜洲》的“绿”字时,我运用多媒体放大课文彩图,将学生带入情境:春风又一次为长江南岸披上了绿装,这是一幅多么生机盎然的春天美景图啊!眼前的图画,一下子罩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充满了春天田野的气息,学生愉快地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桃花盛开了,一片粉红,象天上的彩霞;小河解冻了,哗哗地奔流着„„。这样,“绿”字变得形象化了,学生的情感也调动了起来。

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在古诗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是理想的手段。《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景色:树头花落,黄蝶飞舞;儿童嬉戏„„诗歌节奏轻快活泼,读来琅琅上口,在教师朗读诗歌时,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也可以渲染情感,丰富情境,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感悟诗意美。

摭谈小学古诗词中的情境教学 篇6

【关键词】古诗词 情境 语文 教学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8-01

关于古诗词方面,《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小学语文教材选有三十多首古诗。这些古诗虽然短小浅显,学生学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但我觉得让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对学生理解古诗十分重要。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美,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

选入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史上经过锤炼的名篇,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本身就颇具情感性,如自然美、艺术美、道德美。这些具有美感的古诗词,都是作者的力作,无不是“情”的结晶。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的我们,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觉古诗词里面的真、善、美,把握古诗词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领悟诗词中跳动的感情的脉搏。只有这样,古诗词教学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才不再是枯燥的简单的文字,而是一个个栩栩如生、呼出欲出的有血有肉的画面了。所以说,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情境教育和情感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一、教学中用情感传染情感。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很容易感染到别人,因为情感具有极大的传染性。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感易传染的这一特点,以情育情。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信任感。这是因为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反之,如果学生厌恶老师,那么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也自然失去了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并爱护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时时给学生以微笑,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很可信,也很可亲。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再者,教师还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生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探讨古诗词内容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和错误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引导和启发,尽量让学生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重新认识自我,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敬佩老师,表现出更积极的学习热情。由此看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样才能实现以诚心唤醒真心,以情传情,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激发学生想象,入情入境学习古诗词。

爱因斯坦说过:“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古诗词教学将感情寓于一定的形象融于意境之中,启迪学生通过想象来体味与欣赏,令他兴奋,令他回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古诗教学时,我会引导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即让学生闭上双眼,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里呈现一幕幕古诗所表现的情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学生的脑海里会播放不同个性的“电影”,不管“电影”如何,学生们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学生熟读诗句并理解诗意后,我让学生做导演,演“电影”。看着学生自己导演的电影,老师和同学们也仿佛身临其境。又如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隐居桃源,在低头采菊花与抬头仰望见山这一不经意的瞬间,与篱笆与南山形成了一种若有若无的默契,让学生进入想象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这两首古诗词中的形象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几种形象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意境,需要学生对诗的背景和情调有所了解,并且进行想象,才能够进入情境。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直接讲解诗词的意思,而是通过点拨想象来自我感悟。对于学生的感悟,只要不违背诗人的表达意图,我们就应该给予肯定并且恰当的鼓励。

三、借助其他情景感悟诗词之情。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优秀古诗词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身临其境,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如我在教授《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诗中描绘了一幅村童扑蝶图。“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全诗的中心画面,这不是静止的,也不是转瞬即逝的,而是持续的活动,这个画面生动的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让学生演一演,借助演的情景,学生就能体会其中的乐趣了。另外,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中的意境,我还经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再如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及“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等,因为很多学生没有亲眼目睹黄河滚滚、奔流到海的气势以及动态的壮观,所以不会有豪迈的气概,就难以产生真实的感受,也更不容易体会到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在设计课件时,我先搜集到有关黄河气势逼人的录相,再找到一些展示黄河气势磅礴的图片,于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以及“山随平野尽”的画面生动的展开,将学生带入到忘我的情境之中,再来组织教学,就会让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作者的情感感悟地更加深刻。

高语古典诗词教学的情境导入 篇7

一、音画视频导入, 享受视听 盛宴

音画视频是现代网络中流行的一种将声音与画面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具有令读者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视听效果。上课伊始, 如果将从网络中下载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同或者相关的音画视频运用多媒体设施播放给同学们, 我们便可以很快地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 引导同学们在美丽的动态画面和悦耳的古典诗词诵读声中, 很快地走近作者、走近古典诗词文本, 继之与古代的作者、与山川美景等进行多层面、多维度、多视角的心灵沟通与交汇, 从而为我们教学古典诗词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 教学毛泽东的古典诗词《沁园春·长沙》时, 我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洪刚朗诵的精美的音画视频《沁园春·长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达到了很好的导入效果。很多学生在视听了音画视频后, 强烈要求我重新播放, 也有的同学在音画视频的导读下, 自发地吟诵起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有的同学甚至很快就将这首词背诵了下来。

可见, 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播放与教材内容相同或者相似的音画视频, 可以迅速激发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继之促使同学们很快地、饶有兴致地进入学习古典诗词文本之状态中。

二、预设问题导入, 激发多维思考

教学时, 如果通过结合古典诗词的相关内容有意识地预设几道新颖独特的预习题供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同样可以达到教学古典诗词的预期目的: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文本的阅读、理解、感悟、品鉴、审美等兴趣, 引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强烈的探究欲望等。

如执教《锦瑟》一诗时, 上课伊始, 我就在黑板上出示了下列两道预习题供同学们思考:

1.《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 关于诗中的象征意义历代诗家众说纷纭。请你在历代注家众多的观点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合理的观点告诉大家, 并说明你选择这个观点的原因。

2.有学者认为这是一首诗人悼念亡妻的挽歌, 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为一个名为锦瑟的侍婢而作的情歌。请问, 你倾向于哪种观点, 理由是什么?

看到上述思考题,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出来, 马上开动脑筋思考上述问题:有的边看课文边看文末的注释和课后的练习题, 有的边翻阅自备的学习辅导资料边在读书笔记本中写写画画, 有的与同桌轻声讨论甚至偶尔发出一两句大声争执的声音……不一会儿, 学生就纷纷举手畅所欲言自己的独特见解了。

可见, 创设精彩的预设问题导入课文, 不仅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激起学生极大的求知欲望, 营造具有活跃、竞争氛围的课堂氛围, 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或者相互交流中习得知识并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三、复习联想式导入, 思接千 载

复习联想式, 就是教师在教授文章时, 让学生联系学习过或接触过的背景、作者信息、相关篇目、名言佳句或者文学流派进行联想导入。这一方法符合学生的 认知规律, 也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是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体验出发, 通过简单的引导、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同学们通过温故知新继之引出新的学习内容的情境导入法。

比如, 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 我曾采用下列复习联想式方法导入新课。

师:说起“赤壁”, 同学们肯定会产生很多联想。比如, 唐代杜牧的——

生1:《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生2:我会联想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对,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现在, 请同学们翻到课文, 边看课文边和着老师为你们播放的配乐诗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节奏朗读课文:“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可见, 采用复习联想式导入, 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活动, 并引导学生从某一个知识点延伸出许许多多的知识链接, 从而达到引导同学们在古典诗词教学课堂中思接千载、文思泉涌之目的。

教学情境在古诗中的创设初探 篇8

一、从激发兴趣入手, 在导入中让学生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在课堂的导入部分, 能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尽可能地让古诗课堂的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中来,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便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使他们在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所以, 结合教学实际, 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导入。让学生们开启学诗兴趣的大门, 为进入古诗的情境搭建一座桥梁。如曹植的《七步诗》, 这首诗蕴深意浓, 情味更是隽永。因它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学生在理解时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 可有采用讲故事或放录像的方式导入。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再现历史, 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故事中了解到诗人的创作背景, 感受当时诗人的心境。为学诗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如, 孟郊的《游子吟》,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 感情却真挚饱满, 字里行间却处处流露着真情。为了让学生进入这浓浓的情意包含的情境当中。可以采用播放歌曲《母亲》的形式导入。以歌激趣, 以声传情。学生随情入境, 使他们在歌声中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与无私。

由此可见, 巧设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朗读来催促学习, 在读中让学生入境

古诗的显著特点是想象丰富, 文字洗炼, 富有音乐美和意境美。读起来韵律十足, 琅琅上口。因此, 教学时一定要注重朗读与反复吟诵的训练, 以读领其意、感其情, 从读中入境。

教师要身先士卒做好示范朗读, 让学生感知诗的韵味。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 并做好指导朗读, 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读出意境。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诗人用一种浅显生动的语言, 描写出了春暖花开、蝶舞莺啼的美妙的春天景象, 全诗给人一种轻快喜悦之感, 根据诗的特点。可以指导学生划出诗的节奏, 弄清字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 读出轻快喜悦之美感。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吟诵的训练, 以多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可谓“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同时, 学生被琅琅的读书声所陶醉, 仿佛眼前就是繁花锦簇、蝶舞莺啼的景象, 感受到诗的意境美。可见, 教学古诗只有把握好古诗的韵律, 抓住诗人的心境, 才能目视其文, 口发其声, 心同其情, 耳醉其音, 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组织好课堂讨论, 在议论中让学生入境

学生是学习的探究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 在教学中应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或探究性的问题, 让学生去讨论。这样, 才能大大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起他们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领悟诗意, 体会诗的意境。如前面提到的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 学生借助注释就能大致理解字面的意思, 但浅显的意思之中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学生在领悟时有一定难度。为此,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议论, 比如“对于一个同学, 我们应怎么看”“是只看他的缺点呢, 还是只看他的优点”“是从他的角度来看呢, 还是从别人的角度来看”等问题来进行讨论。还可以让学生举一些其他的事例来讨论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 再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议一议: “作者浏览庐山时为何会看到不同的景象”“诗人从中司出怎样的哲理”。在这样的引导下, 学生定会各抒己见, 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当中, 他们会感到自己就是苏轼, 并且置身于庐山之中。眼前的一切, 心中所感与诗人的思想达成共识, 进而揭示出人生的哲理。

四、在深化中进行拓展, 在拓展中让学生入境

在教学古诗中, 学生已经理解了诗的内容, 以此为基础, 要因诗制宜, 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 如故事情境、绘画情境、模拟表演等。以些来深化拓展古诗的教学。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学诗之后让学生感受到春天景色的美好,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再动手画一画想象中的园中春色。虽然他们不是专业的画家, 但通过这样的激趣拓展, 他们一定会画得很投入, 陶醉在多彩的春光里。可谓入情入境。又如, 曹植的《七步诗》, 可以在课后创设模拟表演, 让学生进入情境, 让他们把角色进行尽情的发挥。这样不仅使他们的其他方面得到锻炼和拓展, 而且又再现了诗中的情意, 加深了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其实, 古诗教学的拓展有很多种方式, 只要能深化古诗的教学, 拓展学生的思维, 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都是可取的。

总之, 注重教学情境在古诗中的创设, 不但有利于从思想上感染学生, 而且使学生的情境联想得到升华, 这样才能走到诗人心里, “身临其境”地与诗人的思想达成共鸣。最终达到教学的深入浅出、事半功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情境教学法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篇9

1、情景教学法在古诗教学中的优势

第一、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 因为古诗创作的年代, 其时代背景同现在有较大的差异,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 在理解古诗上存在的较大的难度。而通过创设情景, 可以在情景中感悟作品创作的年代, 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也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积极活跃学习气氛, 帮助学生开发大脑, 这样也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

第三、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因为创设情景, 可以使得学生对课堂内容更加感兴趣, 变为语文课堂的主体。

2、如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

2.1、分清古诗情景中意象的具体含义

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灿烂, 辉煌的艺术形式, 使得我国成为了诗的国度。从诗歌发展的历程来分析, 每一个意象由着自己固定、特有的含义。在诗歌中诗人使用这个情景中意象, 通过艺术手法的塑造, 而构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情景。比如说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比较常见的意象有“月”。在诗歌中“月”的意象一般代表着离愁别绪, 对家乡的思念。比如“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但是也有表示自己闲适的心情, 比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诗词情景的前提下, 指导学生理解其正确的含义。

2.2、通过诵读的方式理解情景

诗歌是高度概况、精炼的语言, 并且押韵, 因此在可以琅琅上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作者胸有境, 境始与亲。”所以通过反复朗读, 可以提升学生对古诗的印象, 同时在朗读中感受到诗歌索要表达的意境, 实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 真正做到身临其境。这样就可以实现艺术感染的目的。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可以体会到诗词中的具体含义, 不断使用丰富的想象, 将自己放在诗词特有的情境中, 更好的使得学会体会到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以及韵律美。

2.3、启发想象, 激活思维

古诗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形象美, 通过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可以生动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卷, 同时启发学生不断思考, 进而激活的思维, 促进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 同时使得学生在古诗的情景中陶冶情操、感悟生活, 同时不断提升思想境界, 进而帮助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人格的完善, 为日后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说是, 比如郑燮的 《竹石》, 就描绘了竹子坚毅的品格, 不管经历多大的苦痛和磨砺, 都不抛弃, 不放弃, 加持自己的品格。通过对竹子品格的赞美, 实现对自己人格的完善,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法来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积极的思考,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提升学习的热情, 使得在古诗学习中感受到古诗意境美, 通过也可以感悟到的诸多人生这里哲理,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提升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结语

在基本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运用以及学习情景教学的模式创建的古诗情景, 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同时综合应用多种形式, 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感官的多种感觉来接触到客观事物, 使用抽象的意境来理解诗词中的具体含义, 具有着显示教育意义。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起着基础作用, 而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是全部教学的难点, 因此, 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质量, 是当前关注的重点, 基于此, 本文论述了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 篇10

一、古诗是琴,是画,有声有色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先用古诗的韵律美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文字韵律上得到满足,接下来再领会诗句的意思。比如,学《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可把诗句内容讲成故事,然后配上音乐让学生体会,在音乐中出示画面:作者乘船回头遥望岸上,汪伦在岸上唱歌作别,水浮船起,一道道水波传递着汪伦对作者的嘱托和不舍。作者回眸之间流露出的感动尽情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时让学生想象一下两人之间会说什么,假如你是汪伦你会说什么,假如你是作者你又会说什么,说出你的感慨。 这样,整首诗的场景就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故事丰富了, 人物的感情鲜活了,诗句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明了,整个课堂就像情景演出,让学生身临其境。

二、自主创设情境,情景交融

古诗要表达思想感情都要借事或景,叙事就会有情节,写景就会有画面。叙事诗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述故事给大家听,自己发表见解评价故事中的人或事。比如《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讲述渔者怎样的艰辛,想象一下食鱼者的享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学生自己就是作者,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言而喻了。

动静结合,声情并茂古诗含蓄、深奥,有些情境不容易被小学生理解,但抽象的意境让学生感觉确实很美,却又抓不住,摸不着, 猜不透。比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感觉很美,可美在哪里呢?诗中的山没有特点,山中的小屋也没有描述,只有枫林似乎还是一处不错的景色,但它不能代表整首诗的意境啊!细细品味后引导学生:山中伸向远处歪歪斜斜的小路通往大山深处冒着炊烟的人家,袅袅炊烟和白云相连。可以想象,小屋主人归来沿青石板路回到小屋生火做饭的情景。而“我”当然要停车欣赏火红的枫林了。前两句虽然只是静态的景物描写,却给人足够的遐想空间。在这幅静态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任意的去勾勒动态场面。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动静结合,让学生去遐想,去感触,让诗的意境“活”起来,让诗的画面“动”起来。

三、注重诗句感情色彩的出处

诗人的每首诗都不是单纯的叙事写景,它主要是通过叙事写景来抒发个人感情。在教学中,讲解体会诗的感情色彩和诗人所在的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故事有它特定的历史环境,课堂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再从诗句中斟词酌句,品味诗意, 最后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学王安石的诗,诗人生活在那样一个腐朽堕落的封建王朝,诗人对现实生活极度不满,所以他的诗大多忧国忧民,具有政治色彩。而李白生活在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的盛世时期,所以他的诗多以赞美和思乡为主。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句,重点是要理解诗句的思想感情,了解诗句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诗句情境当中,这样学到的古诗才有血有肉,才能体会诗句所赋予的生命力。

四、情景交融,激发兴趣

小学生起初对故事的兴趣只停留在形式上,朗朗上口,和仄押韵,但小孩记得快忘得也快,原因就是不理解,背诵起来出口成章, 但不知所云,更别说所以云。在教学中,我们应借助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比如学《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青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出示画面,按画面去讲解体会, 让学生想象小孩垂钓时怕鱼儿不上钩时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在课堂上学生有交流,有表演,有欣赏,有想象,整个课堂在兴趣中开始, 在兴趣中进行,在兴趣中收获理解。

五、有感而发,理解诗句内涵

古诗是借描写抒发感情,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古诗句的意思作为重点,从而来解决抒发感情这一难点。让学生知道古诗词中没有单纯的描写,都要借描写表达一种思想感情, 无论借物咏志还是借景抒情。故事内容是载体,思想感情才是内涵。

古诗能激发小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兴趣。教学中以此为契机,教师用情景交融的教学手段,带学生走进古诗所展现给我们的意境, 产生感情,与古人交流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让学生由对古诗形式的赞赏升华到对古诗内涵的欣赏,这才是教学目的。

摘要: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展现古诗的深刻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诗配画,乐配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有形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诗的意境出发,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去感受,去思考。然后有所感,有所悟,欣赏之中出见解,思考当中有交流。在品味古诗内容的同时,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思想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增强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学习古诗的真正目的。

农村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农村初中;诗词;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古诗词教学始终是一种自发的活动。对小学和初中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长关注古诗词,就会自觉地为孩子购买相关读物;如果家长不关注古诗词,则不闻不问,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对于初中生,很多教师和家长仍然停留在小学的要求上,只是单纯地让孩子背诵和默写,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使得学生在古诗词学习当中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我们在教学当中,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背古诗、记作者,学生只会感到索然无味,认为古诗词只不过是一些文字符号而已,不会产生丝毫的兴趣。想要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就要另辟蹊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注意情境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贴近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创设教学情境,就会将学生从课堂带到自然和社会当中,使之结合自身的观察和体验,配合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将诗歌所描述的内容转化成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浮现在自己的脑海当中。

如在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当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听说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说法吧?试想,一个人出门在外,远离了故乡和家人,每到传统佳节就会更加地思念自己的父母兄弟。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团聚之日,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吃着瓜果、赏着明月,这是何等的幸福。但是,如果恰好这一天,你的爸爸或者妈妈因为有事出门在外,你会是什么感觉?会产生哪些想法?”这样导入,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思念、失落、惆怅等词语。我们再顺势介绍苏轼的坎坷经历:兄弟二人同年中了进士,虽心怀天下之志,但生不逢时,始终未得以重用,满心踌躇,再赶上中秋节,其内心感受自然非比寻常。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诗词的了解也变得更加自然、方便了。

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的讲解,就应该围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寒冷的塞外,北风肆虐,大雪纷飞,第二天起来树上挂满了雪花,好像是春天桃花盛开一般,让人欣喜。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梨花并非新鲜事物,教师通过对诗词中描绘情景的再现,可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塞外的寒冷与壮美,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感受,主动地完成了对诗词的理解,参与了诗词的赏析过程。

二、扩写诗词想象并完善诗词所描述的情境

诗词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凝炼是其最大的特征。相比城市初中生,农村初中生的语言积累要少得多,阅读面也明显偏窄。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搜寻身边的材料,主动整理诗词创作背景、作者的社会经历、艺术创作特点等,并在此基础上,对诗词进行扩写,使诗词—诗人—学生形成有机的整体,实现学生与诗人、诗词的对话。

如在唐后主李煜的作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的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联系李煜从国君沦落为阶下囚的人生经历,并想象作者当时的复杂心境,先在课堂上口头表达,而后形成文字。这样一来,所有的学生都会积极地理解诗词,体会得到亡国之君正在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突然听到兵临城下的消息,内心惊恐万分;亡国之后,妻妾受辱,国民流散……学生将这些往事写入对诗词的解读当中,更加体会到了诗词的真谛所在。如此教学,其效果比单纯地字词讲解要有效得多,而且还会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书写整理能力等多种能力得到锻炼。

三、配合音乐丰富诗词教学情境

音乐与诗词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微妙的,许多诗词配上音乐都是极其优美的艺术伤口。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将音乐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配合乐曲的节奏来体会诗词的音律之美,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农村生活相对贫乏,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比较单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音乐赏析能力,但并不影响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内心情感的变化。如果将音乐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会使许多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开始想象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音乐,使其内心更多了一份对语文课的期待。

如在讲解苏东坡的代表作《水调歌头》之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听当红歌后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在讲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听徐小凤的《别亦难》;在学习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之前,可以先播放邓丽君的《独上西楼》。从教学实践来看,将音乐引入到诗词教学当中来,可以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感觉满意。为了更好地引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教学当中,还经常要求他们帮助教师思考该选用哪首音乐来配合教学。这使得他们在课堂教学当中听得更认真,思考和回答问题更加积极。笔者感觉,借助音乐,学生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实现了精神层面的遨游,真正与诗词的作者完成了对话。

参考文献

[1]陈萍.初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策略例谈[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02).

[2]田雪杰. 7-9年级古诗词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D] .河北师范大学,2014 .

[3]朱玉霞.初中语文诗词的情境教学[J].华夏教师,2014(10).

[4]王霞.古诗词教学中创设情境化难为易[J] .新课程学习(下),2012(11).

高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 篇12

一、小扣心门, 拨动学生的心弦

教学这一课, 我准备按照古诗的一般教学步骤进行: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诵诗句。当初读诗句时, 我发现学生对于学这首诗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好奇和欣喜, 只是面无表情地唱读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诗, 因为这首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早已熟记于心, 甚至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由于学生对农民劳动的情景缺乏感性认识,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我结合课件将图画和诗句对应起来, 以对话形式拨动学生的心弦, 试图让学生从一幅幅画面中看到农民弯腰弓背、挥汗如雨的情景, 感受他们辛苦劳作的艰辛。“你从图上看到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到农民劳动十分辛苦?”学生仔细看图, 发现了感人的细节:“农民汗水直流, 他太热了!”“这个农民皮肤晒得很黑, 双手很粗糙。”……“孩子们, 你在烈日暴晒下能坚持多久?”所有的学生连连摇头, 甚至还表现出热得受不了的模样。我抓住机会让学生发挥想象:“农民伯伯在粮食的生长过程中, 还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又会如何克服?农民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什么呢?”在有的放矢的教学引领下, 学生的表情不再麻木, 惊讶、佩服、同情、激动显现于一张张小脸蛋上。随后一段教学视频的播放, 学生在声音、形象、色彩的感染下看得津津有味, 看着禾苗渐渐长高, 直至抽穗、成熟、收割、脱粒, 最终白花花的大米呈现眼前, 我因势利导:“这时你想说什么?”举手的孩子很多, 想必孩子们的内心一定不再平静, 情感的涟漪已悄悄激起……“你想怎样读好这首诗呢?”一个个学生的大声朗读告诉我, 他们已能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懂得要珍惜粮食, 不能浪费的道理。这正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但我觉得若教学到此, 接下来让学生带着对诗句的理解背诵这首诗, 会显得很苍白。这样一首有教育意义的古诗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更高境界呢?

二、打开心房, 浸润学生的心灵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 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朗读感悟, 感受劳动人民的辛勤,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时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让每个学生感受其中。课至中途, 我让学生合上书, 静静坐着, 学生莫名等待着。大约十秒钟后, 我问:“有哪些小朋友老家是农村的?请举手!”几乎都举了手。再问:“有哪些小朋友家吃的大米是老家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种的?”又是一大片举手。“知道你老家的亲人送的米、菜从哪儿来的?”学生脱口而出:“种的!”“怎么种的?”学生一下子答不上来了。我神情严肃、放慢语速, 一字字、一句句铿锵有力, 意味深长地告诉学生:“你爷爷奶奶经过风吹日晒, 吃了千辛万苦种了粮食自己舍不得吃, 把最新鲜的、最好的留给子女, 留给宝贝孙子孙女, 一天天, 一年年, 他们的背弯了, 腰驼了, 头发白了, 牙齿掉了, 身体有了病。孩子们, 当你捧着饭碗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 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最想对爷爷奶奶说什么话?”问到这儿, 我环视所有的学生, 有的举手激动得人已站起, 有的眼眶湿润悄悄低头, 有的陷入沉思……我强忍住内心的情感, 听着孩子们发自肺腑的心声, 连连点头, 不时竖起大拇指。“我以前不好好吃饭, 以后绝不再挑食!”“我以前不想到老家去, 以后我要经常去看看爷爷奶奶。”我以后要到乡下多帮老人做事, 让他们不再辛苦, 长命百岁!”……一张张笑脸涨得通红, 一句句话语让人惊叹, 每个学生徜徉在感动、幸福之中。别小看一首诗, 其中蕴藏着大道理;别小看年幼的孩子, 只要引领得当, 在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保持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主体性得以凸显、个性得以张扬。在师生对话互动中,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快乐有激情、充实有感触, 真是有滋有味。

三、倾听心语, 放飞学生的心愿

古诗的教学容易枯燥、乏味, 如何让学生从心底和作者共鸣, 从行为上指导学生, 这是教者需要慎重考虑的。抓住古诗背后闪动的灵魂, 彰显古诗的魅力, 才能达到古诗教学的目的。

我联系班级学生在校就餐的情况, 让他们当起了小老师。问:“学了今天这一课, 谁有办法帮助我班吃饭拖拉、总是挑食的同学改掉坏毛病呢?走到他身边去, 告诉他该怎么做。”立刻, 学生们围住了那几个吃饭问题大的孩子, 循循善诱, 一副教导有方的样子, 生生之间的互动融洽、和谐, 学生情绪高涨,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此时正是知识内化、深化之时, 欢快活泼的课堂氛围预示着优良的教学效果。

“除了我们吃的饭菜, 还有哪些东西也应该珍惜呢?先在小组讨论讨论。”学生立刻像小鸟一样唧唧喳喳, 个个说得眉飞色舞。他们禁不住挥动着举起的小手, 向老师暗示:“我知道”“老师, 请让我讲吧”, 这时, 学习已成为孩子的“自我需要”, 在他们内心深处, 《锄禾》埋下的种子已发芽、开花, 从身边的一支笔、一页纸说到窗外的一棵草、一棵树, 从一本本子、一件衣服说到一个人、一个家, 通过对话, 打开了一扇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户, 孩子们从一点一滴中看到劳动者的成果, 他们心中放飞的心愿达成了共识:所有的劳动者都是光荣的, 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因此所有的劳动成果都要珍惜, 拥有的幸福、美好的一切都要珍惜。针对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娇生惯养,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生活条件优越的特点, 对他们进行珍惜劳动成果教育, 就如一场及时雨润物无声, 播洒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田。

上一篇: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下一篇:林业生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