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上添花--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

2024-11-20

锦上添花--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通用10篇)

锦上添花--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 篇1

锦上添花??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 宜春三中吕衡 [内容摘要]:

运用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背景资料指的是与诗词内容相关的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资料。多媒体提供的动态资料,可形象地再现历史风云;静态资料,可直观地分析领悟,利用它们,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突破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描绘诗词画面,创设教学情境。1绘画论画:学生细观投影,评议画面。将单幅画面叙述完整或将数幅画面连缀成篇,便于学好叙事诗。②绘画叙画:教师绘声绘色描绘画面,再现诗的意境,可让写景抒情诗给学生完满和谐的美感。③绘画展画:指导学生自学诗词并画出蕴育心中的山水,选出佳作,实物投影,一可激趣,二可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的特征。

精心选择乐曲;真情朗读诗词;调动记忆内存;撷取诗词佳句;利用动画激趣等,都是多媒体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巧妙运用,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本文就这些方面,也谈了一些体会,作了一些阐述。

[关键词]:诗词•多媒体•情境•教学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新版的中学语文课本中,独占一席之地。古诗词教学的情境,是与古诗词内容有关的课堂气氛与情感体验的总称,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必备因素之一。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手段在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方面更具有优势。无论是音乐、录像,还是幻灯投影、录音,都能短时高效创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品读的兴趣,融入诗词的境界,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使用这些途径,学生们会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古诗词闪烁千年的异彩。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那么,怎样创设古诗词教学的情境呢?

一、用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1、动态资料,生动形象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为当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彼时彼地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者。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采用多媒体先播放“安史之乱”的史实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玄宗骄奢,不理政事;奸臣当道,权倾天下的社会现实。亲眼看到安禄山起兵反唐,潼关失陷,尸横遍野,长安混乱,百姓逃散,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之后,教师可补充描述道:“乱世之中的诗人,一路西行,颠沛辗转,来到成都,一时无处栖身,只好求助亲友在成都的浣花溪边搭起一座茅屋,暂避风雨。不想,到了八月间,一场秋风,无情地卷走了屋顶上的茅草,接着一场大雨,瓢泼如注,诗人彻夜难眠,凄苦之中,感慨万分,写下了这篇不朽之作。”设置这样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此诗开了个好头。

2、静态资料,直观明了

古诗词还牵涉到不少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借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图片、幻灯片等创设情境,在此情境中,潜心分析,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如教王维的《送元二使西安》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可借用历史学科的《盛唐时期疆域全图》。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两人在渭城话别,然后穿越阳关,远去西安,千里迢迢,关山万里,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在图中标出古渭城(今陕西西安西北),古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古阳关(今甘肃敦煌一带)。孟浩然与李白在黄鹤楼告别,顺江而下去广陵,在图上标出黄鹤楼所在地(今湖北武昌)、标出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从图上学生 可以直观地比较,元二向西去,去苍凉荒远的安西,孟浩然向东,去繁华富庶的扬州;难怪王维满含忧伤凄凉,李白满心高兴欢畅。在此情境中,无须教师多讲,学生的所学所得却过目不忘。

二、描绘诗词画面,创设教学情景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使思想渗透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所追的艺术境界。一首首好诗、好词创造了我国古诗词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我们不妨以此特色设置教学情景,师生亲自动手,用丰富的色形,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无形的诗词形象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在愉快的情境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里,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的高妙。

1、绘画论画 比如《卖炭翁》一课,可以用PowerPoint制成四幅幻灯片;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尘灰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佝偻着身子蹲在泥中牛旁卖炭;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低头的眼呆呆地看着。上课时先让学生观看投影,论说故事,讲出四幅图所表现的故事内容,接下去进入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2、绘画叙画

教师把握准古诗词的感情基碉,运用相应的语调、语气、语态,绘声绘色地描述画面,把学生的心绪,牵进教师构建的情境中,悟其情,会其意。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在开讲时,可先以亲切柔和的语调描述银幕上的画面:“有一个如画的地方,一抹斜阳将余挥播撒在清澈的湖面上,湖中藕花盛开,绿叶如盖;湖面小舟飘荡,鸥鹭飞翔;湖边垂柳倒映,亭台静卧;有一个年轻、快乐的女子,和她的伙伴们在此嬉戏玩耍,举杯畅谈„„_轻缓、动情的导语,可将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使他们仿佛看到了摇曳多姿的绿荷,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莲香,听到了欢快划动的桨声。

3、绘画展画 杜牧的《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虽时代不同,但同是歌咏春天,同是富有哲理,诗中都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江南春》里的啼莺、绿叶、红花、山村、水郭、洒旗、楼台;《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翠竹、桃花、鸭子、江水、蒌蒿、芦芽等。课前可安排几位学生画出几幅鲜艳明丽的水彩画,课堂投影展示时既加深了“江山如画”的印象,又能更好地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画外之意。讲解时可让观看的学生选出佳作并给予奖励,这可激发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三.精心选择乐曲,创设教学情境

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在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可播放为这首古诗谱写的歌曲《阳关三叠》。那反复咏叹的歌词,优美沧凉的旋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深切体会出诗人对朋友远去的惆怅之情。

有一位老师,上白居易《琵琶行》一课,为了真切地感受琵琶女所弹奏的音乐妙处,播放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与〈〈梁祝〉〉“草桥结拜”一段大提琴与小提琴互相对话及其相似;诗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同〈〈梁祝〉〉“抗婚”一段大管、小提琴、锣鼓齐鸣又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包含几分冷涩的乐章,似乎更印证了琵琶女的“忧愁暗恨”的凄苦身世,用音乐语言诠释了诗歌语言,使学生对本诗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音乐与诗词结合,让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扩大了思维的空间。

四、真情朗读诗词,创设教学情境

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朗读磁带,音色纯美,读音准确,感情充沛,播放适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它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令诗歌形象更有立体感,使诗歌情感更能震撼人。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 _明月几时有》是可播放录音,那顿挫有致,声情并茂的男声朗诵,将感染每一个学生,“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幽怨,令人感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更令人激越振奋。

有时,教师若能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配音朗读,那么学生会更易受感染,效果会更佳。也可以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在音乐与课文共同交融的审美氛围中,或激越高亢,或轻慢舒缓地诵读,会对诗词有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

五、调动记忆内存,创设教学情境

有些古诗词所写的景和物,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为历代诗人、词人所钟爱,对于这些较熟悉的事物,不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搜索记忆,调动相关信息,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呈现有关名诗佳句。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可顺流而下,自然驶向新知识的彼岸。

例如初中课文《爱莲说》中,清新脱俗的莲花就是文人笔下的爱物,同学们可以说出一连串与莲花有关的词句:

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如同风儿吹皱一弯春水,课堂上激起阵阵涟漪,有的同学边读边会意地点头,唤醒了原有的记忆;有的同学还不甘示弱,继续说出老师没想到的诗句,莲花洁净清幽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刻入同学的脑海中,接下来再由形上升到神,理解莲花高洁傲岸的品质就不难了。

六、利用动画激趣,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计算机的制作动画功能。将适用于动画展示的古诗词内容做成动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开启智慧,调动思维,增强参与意识。

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可以用PowerPoint的动画功能或Flash制作有声有色的动画片,上课时让学生观看片中江南村景,低矮的农舍,流淌的小溪,溪边的春草,农家老公公老婆婆说笑打趣的场景;再看三个男孩,一个男孩正田间锄草,一个男孩正编篾筐,一个男孩正剥开莲蓬的生活场景,然后让同学各自用最简洁,形象的语言概括画面,再打开课本,与诗人的语言作比较,体味古诗词语言的生动形象,简洁合韵的特点。

总之,多媒体的运用为古诗教学的情境创设提供了极大得便利。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声响。”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就是为了调准音调,拨动学生的心弦;就是为了让诗人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就是为了让一首首好诗、好词像一串串快乐的音符,流进学生的心田。

锦上添花--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 篇2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生教育教学中, 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所以, 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美术课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 是实现形象教学, 寓教于乐的最好选择, 它能清晰形象地显示美术的图画, 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单调性, 使学生在欢乐愉悦的形式和气氛中得到知识, 还能形象地表现出语言难以描摹的情状, 让学生理解更透彻, 思维更活跃, 思路更开阔, 反馈也更迅速。

在星海小学肖建广老师执教的人美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画汽车》一课中, 开课老师便打开课件, 屏幕中立即出现森林中许多小动物准备外出旅行的画面, 师:“它们坐什么能离开森林到外面去旅行呢?”生:“汽车。”老师随即又开始点击鼠标, 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台消防车来到小动物们的身边。师:“做这一辆行吗?”孩子们都大声地喊:“不行。”就这样老师点击鼠标不时地在屏幕上引来一辆又一辆不同种类的汽车, 直到出现了一辆面包车的时候孩子们兴奋地喊起来:“就坐这一辆!”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 思维都凝聚在一起,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这样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达到了“课伊始, 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突破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难点问题, 由于小学低年段孩子年龄小, 生活经历少, 接触的事物不多, 脑子里储存的素材也少, 只要教师课下精心背课, 按照课的设计环节制作合理的教学课件, 课上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 鼠标一点, 学生虽身在课堂, 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 驰骋中外, 跨越古今, 在绘画长廊漫步, 在想象空间飞翔, 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所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较直观地把各种图形显示在同学们眼前, 比单听老师讲, 构图要新, 题材要奇, 主题突出, 色彩鲜艳, 效果要好得多。根据有关专家科学实验的结果, 人类感官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 视觉83%, 听觉11%, 触觉3%、味觉2%、嗅觉1%, 而综合刺激才能产生最佳效果。音频、动画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 使原本单调的内容变得更为生动有趣,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再现情境, 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的思维融在一起, 帮助学生使其受阻思维顺畅发展, 达成对事物深刻理解, 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进而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增强理解效果。

如:中心小学张堃老师执教的人美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百变团花》一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中大量的民间剪纸团花图片的欣赏, 进行细致分析讲解, 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团花的历史及不同的色彩、花纹等特点。在本课难点问题如何折和剪这个环节上, 教师将如何折纸的几个步骤制成步骤图, 通过大屏幕展现出来, 使学生一目了然折纸的具体步骤, 随后又通过大屏幕演示剪纸的具体过程。总之, 教师通过课件的使用, 使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 由感性的认知→思维的发散→知识的接受, 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 突破了难点, 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为学生的作品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升华情境拓展提高

课堂拓展可以说是巩固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 也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会被个别教师忽略而使整堂课虎头蛇尾。一位课程专家指出:“你要把学生领到你要他去的地方, 你必须知道他现在在哪里。”好的教学情境一定是要学生熟悉的, 是学生在其个人经历中可以找到或相似的、可以理解的东西。也就是说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我认为一节有效的美术课, 应该是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让每个学生能用心去体悟和感受并主动参与美术学习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后面有关联的学习中, 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到其他的学科中, 给学生的美术学习与教师的美术教学留下更大的创造空间。

在春柳小学高波老师执教的人美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泥条头像》一课中, 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目标, 在课件的每一个环节设计上都能为本课要解决的知识点服务, 尤其在最后的拓展环节, 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面与立体的区别, 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了一个平面的剪纸头像和一个立体的泥条头像的对比,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面与立体的区别。最后又出示了友好广场的圆形雕塑、麦凯乐门前的雕塑作品等图片进行欣赏, 图片的选择都是孩子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样的情境设计让孩子们充分懂得, 艺术来自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升华了教学情境。

总之,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只要我们不断地优化电教媒体的组合, 充分发挥其作用, 就能优化课堂教学, 突破教学难点, 解决教学重点,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开阔视野, 激发兴趣, 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而更好地推进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因为它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巨大的表现力, 具有生动形象、交互性强、反馈及时等明显的优势。所以, 多媒体的运用能大大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很好地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如何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教学情境 篇3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多媒体;创设情境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拓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两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的教学,讲究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让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学习古诗、吟诵古诗,使学生乐学古诗。

如何为学生创设符合诗意的诗境呢?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可以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可以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可以想象漫游,深入情境;可以指导朗读,体会情境等。但小学生喜欢直观的事物,而古诗中所描述的情境大都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意境时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他们的特点。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日益普及化,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尝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出更加直观、更加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促进学生的古诗学习。

一、图解文意,创设情境

古诗教学中常见的写景诗,诗句优美,仿佛能带领人们走入一幅幅图画当中,给人无限的美感。这时,我们运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创设情境,如《乡村四月》里“绿遍山原白满川”一句,展示的是江南农村的美景。很多孩子从未见过那里的景象,当老师出示了满山遍野的桑树及泛着白光的稻田图时,学生对“绿遍山原”和“白满川”产生了直观的印象,朗读起来会带有强烈的向往之情和赞叹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展示的是西湖美好风光。我们都知道西湖的景色堪称一绝,如果我们能带领学生亲身到西湖边走上一圈,亲眼看看那里的美景,学生体会“好”和“奇”又有何难?当老师出示西湖风光图后,学生在图中景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深深陶醉其中,犹如走进了仙境。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古诗里所描绘的故事和画面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如一些反映农民生活的诗、送别诗等,这就更需要我们运用有效的媒体手段尽快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便他们与文本对话,体会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四时田园杂兴》里“昼出耘田夜绩麻”一句体现了农民辛苦劳作的场景。但“耘田”和“搓麻”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似乎远了点,光从字典上来解释还不足以形象了解。当教师远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农民耘田图时,图中的老汉跪在田中伏下身子的样子加上教师深情的引读,学生很快就产生了对老农辛苦耘田的赞美之情,再读诗句时就自然而然能读出赞叹和敬佩的语气。

二、音乐激活,创设情境

创设古诗情境仅有图来辅助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得好:“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一幅画中如果能有动听的声音或美妙的音乐,就能更大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画的形象就能更清晰、更生动地展示在大家眼前,学生学习古诗也就更能贴近诗境了。

以往,我们运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创设一种适合诗中气氛的感情,如教学《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能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现在,我们还要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多媒体的影音资源,让美妙的声音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望庐山瀑布》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认为,仅仅观赏庐山瀑布的样子是远远不够的,就好比在看一幅没有生命的画。如果试着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心聆听瀑布流水的声音,如此雄浑震撼,我们又能从瀑布声中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呢?恐怕这比有形的景物更能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乡村四月》里子规鸟的叫声在烟雨蒙蒙中显得无比的欢快,这种叫声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些遥远,我们不如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耳听一听。“空旷的田野中传来一两声鸟叫,声音越来越近,你听到子规鸟在唱些什么呢?”这些问题一出,就引发了学生对文字和图画以外的无限遐想。而在本课结束前,教师为了让学生将古诗记在心中,设计了一个环节——将古诗配上音乐让学生欢快地唱一唱。别说,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学生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回家还想唱给父母听。这让我想到,在古代古人的确有为古诗谱曲的做法,为什么我们不运用多媒体音乐为学生带来这种更简单有趣的学习呢?

三、再现情境,创设情境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动画的产生将图画、声音等过往多媒体常使用的元素融合在了一起,不仅有声有色,还能更准确、更有效地传达出诗中想表达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以杜甫的《绝句》为例,动画中有视觉上的黄鹂、翠柳、青天、白鹭,有听觉上的黄鹂的鸣叫,有近景“万里船”,远景“千秋雪”等,作者从多角度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声、色,动、静,远、近,线、点、面结合的绚丽而生动的春的立体图景。只要教师启导得当,这幅美丽的图画便会通过学生的想象映现在他们的脑海里,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令他们经久难忘。

教学古诗《所见》时,让学生边看森林的美景和牧童捕蝉的动画片,边听森林中潺潺的溪水声、悠扬的笛声和知了的鸣叫,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快就能体会到古诗中迷人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强烈兴趣,从而轻松愉快地走进文本之中。

其实,运用动画创设情境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牧童》里小童在林中欢快歌唱的情景,小童脸上那欢快的表情、手上拿着枝条一甩一甩轻快的动作,无不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小童当时的心情;《小池》中蜻蜓绕着荷叶飞舞,立在枝头的样子,看上去它们是多么喜爱这儿的美景啊;《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从百花中慢慢探出头来伸出墙外,诗中所表达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解词达意,创设情境

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还能有效地解决诗中的一些难点字词,扫清学生的学习障碍,以便学生能更入情入境地学习古诗。如《草》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句,对“又生”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冬天百花凋谢和春天花草茂盛的对比,告诉学生只要“根”还在,旺盛的生命力是扼杀不了的,这样学生的心就更贴近“小草”的心,以心换心,更能读出对它们的敬佩之情。《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对“尽”“唯”的字义理解较易,而对文字后面所包含的情感却难体会。因此,我们可以播放课件:一只小船在江上慢慢驶过,越来越远,直到不见,只留下滚滚流去的江水。这时,学生仿佛站在了江边也在看着这一切,想着自己的朋友即将离去,这些词透出的伤感就会很快涌上心头,学生再读这两句,从而读出对好友的不舍。

其实,要想在古诗教学中创设出诗境,还需要教师能深入钻研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文本,再加上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就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古诗学习的快乐。

锦上添花--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 篇4

武宁县新宁五小 卢 陈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美,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能力。可以说,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学生语文古诗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教师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呢?结合本人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把握好如下几个环节:

一、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古诗中的情境,往往需要教师运用语言加以描述,把学生带入其中,因此,教师导语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如在进行《早发白帝城》教学时,我在导入时以谈话激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很美的画面。白帝城笼罩在彩色的云霞之中,长江之水白浪滚滚,一泻千里,两岸青山层层叠翠,江畔传来猿猴啼叫声声。这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的长江三峡美景图真令人陶醉。想学这首诗吗?”学生听后受到感染,学习兴趣会马上被调动起来。

诗歌往往借景抒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早发白帝城》一诗中诗人的感情,在学习了第一、第二句诗后,转入学习第三、四句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清晨,蒙蒙的雾气还未散尽,诗人便按捺不住思归之情,从缤纷的云霞笼罩中的白帝城出发,沿长江之水顺流而下。近了,近了,快到江陵啦,在江水拍岸声中,他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心情如何? 现在再来学习第三、四句诗。”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很快进入诗的情境。

二、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情境。

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展开想象和联想,可以揣摩诗句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从而进入意境。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序,富于韵律美和节奏美,读来琅琅上口,最能激起学生感情。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朗读。如教《泊船瓜洲》时,首先我抓住关键词“绿”,让学生更换上“到”“来”“入”“满”等词,并要求学生换字朗读,使学生体会“绿”字用得好,不仅写出春风又一次吹遍了江南岸这一事实,而且把春回大地,江南岸披上了绿装这一幅春天美景图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我充满感情地范读诗句,把学生带入意境,体验感情。然后我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细心体会诗句情境,学生也很快理解了诗句的内涵。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置身其境。

通过想象活动的展开,学生面前便会展开鲜艳绚丽的画面。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让学生读读诗句,再要求学生说说:你眼前出现了一道怎样的瀑布?画面是怎样的?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出生动的画面:高山上笼罩着紫色的云雾,一道瀑布从山顶喷涌而出,水雾蒸腾,瞬间,瀑布飞速沿陡峭高壁落下,飞珠溅玉,气势壮观。又如在教《早发白帝城》时,我让学生闭目想象:如果你此时站在一片小舟上,沿江东下,小船驶过了浪急滩高的三峡后,你会有什么感觉?学生都认为松了一口气,感到非常轻松愉快。这时适时讲述诗人被贬谪的经历,学生就又不难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四、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诗中情境。

诗句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如教学《泊船瓜洲》的“绿”字时,我运用多媒体放大课文彩图,将学生带入情境:春风又一次为长江南岸披上了绿装,这是一幅多么生机盎然的春天美景图啊!眼前的图画,一下子罩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充满了春天田野的气息,学生愉快地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桃花盛开了,一片粉红,象天上的彩霞;小河解冻了,哗哗地奔流着„„。这样,“绿”字变得形象化了,学生的情感也调动了起来。

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在古诗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是理想的手段。《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景色:树头花落,黄蝶飞舞;儿童嬉戏„„诗歌节奏轻快活泼,读来琅琅上口,在教师朗读诗歌时,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也可以渲染情感,丰富情境,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感悟诗意美。

浅谈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5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由此“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因此,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中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一、在实验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1.创设兴趣小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针对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究和求知欲这一特点,化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实验.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趣味实验的新奇现象,进一步分析现象原因,从而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表面兴趣转化为对学习、探究化学知识本身的兴趣.例如,在初三化学第一课时,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习化学?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我的魔术表演:(1)拿一张白纸,让大家观察上面什么也没有,然后在白纸上喷一种“水”,纸上立即显示出“化学真奇妙”这几个字.(事先用酚酞在纸书写上“化学真奇妙”几个字,然后用碱液喷.)(2)水能灭火,难道还能点火?实验:取干燥的蔗糖粉末5克与氯酸钾粉末5克在石棉网上混合,用玻璃棒搅匀,堆成小丘,加入过氧化钠3克,滴水,半分钟后,小丘冒出白烟,很快起火燃烧.看了我的表演,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达到了极点,从学生的表情上不难看出大家都想了解其中的奥妙.这时我说“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好好学习化学知识.”这样的开场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的欲望.2.创设探究性实验情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获得了以下三种结果:①在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②在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中,通过天平仪器的测量,发现反应后容器内的物质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③在镁带燃烧实验中,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要大.不同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决定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与参加反应物的性质有关?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继续实验并开展讨论,最后,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在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中,质量减少的原因是反应生成物中二氧化碳已从反应容器里逸出;镁带燃烧实验中质量增加的原因是我们在称量反应物时忽略了氧气的质量.然后让学生改进实验装置再进行实验.通过这种情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3.用家庭小实验情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家庭小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通过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讲碳酸钙的性质之前,我事先布置回家作业,《化学新教材》九年级第一学期家庭实验观察:把一只鸡蛋洗净后,浸在醋酸中,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放置三天,再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实验后,谈谈你对鸡蛋壳的性质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会发现鸡蛋壳周围产生气泡,慢慢的鸡蛋壳变软最后几乎消失.这意外发现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求知欲大增,一定要解开蛋壳之谜.他们查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教教师,再次做实验等,不断寻找答案.二、联系生产、生活,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关的化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化”问题情境.例如,在能源利用这个问题上,让学生比较沼气、煤气、氢气、天然气等燃料哪种更好时,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氢气,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的思想是环保.可为什么我们现在不使用氢气呢?这就让学生从氢气的生产(消耗大量能量,经济成本高)、氢气的存放(常温下是气体,所占体积非常大)、氢气的泄漏(氢气以液态存放时极容易飘散出来)、氢气的爆炸(爆炸极限大,易爆炸)等多角度思考氢气的利用问题.三、利用新教材中的科学史话、拓展视野,创设情境

化学发展的历史就是科学探究的历史,化学史料十分丰富,在化学教育中充分应用化学史料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形成结论的能力以及评价与反思的能力等基本要素,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新教材两册书中共有六处科学史话,有33处拓展视野,这是老教材所没有的.怎样合理的利用这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使这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是我们教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例如,在讲到空气中氧气的测定这节内容时,直接让学生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很困难,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科学史话“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或者补发一些关于拉瓦锡的科学事迹的材料,然后介绍拉瓦锡的钟罩实验,及实验过程和实验精神.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得到启发,而且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参考文献:

[1] 杨丽君,李德良.建构主义理论与化学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与学,2007(2).[2] 毛新勇.情景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5).[3] 高文,王海燕.抛锚式教学模式.外国教育资料,1998-3-5

锦上添花--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 篇6

【摘要】低年级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而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原因,加之本身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我们不能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确实有效的措施,则不仅不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会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厌倦的所在。

【关键词】语文;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情境。”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应是我们教师必要的教学手段。的确,对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情境创设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本文谈谈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优化教学效率的体会。

一、创设生动的语言情境,激起学生情感

课堂语言是最富感染力的教学手段,语文课堂的语言更是最富魅力的。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生动的教学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为学生创设情境,能够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氛围中,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创设语言情境时,必须要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巧妙借助学生已经有的经验,引发学生展开想象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正确的意象,吸引学生自然沉浸在课文的情感氛围中去感知文本、体会文本。同时,教师要融入自己丰富的情感去诠释课文、解读课文,实现以情传情、以情染情。唯有教师全身心投入、全情投入,才会吸引学生动情。如教学《陈毅探母》《朱德的扁担》《司马光》等课文时,学生对陈毅、朱德、司马光等历史著名人物缺乏了解,不能形成感性认识,自然也就很难相通相融。课前,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解了他们的伟大品格,让学生深刻感受了这些人物的伟大之处,学生在语文学习之前先奠定了浓厚的情感基础,他们自然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从而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营造优美的图片情境,吸引学生注意

直观优美的图片是低年级小学生的最爱,可以迅速锁定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配有许多色彩鲜丽、学生喜闻乐见的插图,每一幅插图都浓缩了课文的精髓,可谓图文并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这些插图或制作一些图片,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给学生,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更可引发学生展开无限的遐想、触景生情。此时,如果我们教师再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学生必然会被带进神秘而又充满奇妙之美的情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月亮湾》一课时,我将教材中优美的画面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仿佛置身美妙的画卷中,体会到大自然的美景,不仅油然而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更助推了对课文中文字的理解。再如二年级的识字教学,课文中的插图即对应着识字教学的全部内容,教师利用这些图片对生字进行说明,利用图片将学生引入与之对应的情境之中,再反过来由文字去理解图画,感受图片的意蕴。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不仅轻松积累了语言,还体会到语言的优美,心灵得以美的熏陶。

三、巧用丰富的表演情境,牵引学生参与

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好表现,他们在课堂上无拘无束,毫无顾忌,针对这一特点,我们教师可以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孩子们玩的天堂,寓教于乐,既让他们获取知识,更体会快乐。特别是低年级课本中有很多学生喜爱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表演,从而让学生深入角色之中,领会角色的内心,从而轻松理解课文。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我安排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老虎,再让几个小同学饰演森林中的小动物,学生表演的煞有介事,有板有眼,表演者演得认真,小观众看得投入,课堂俨然成了学生的游乐场,充满了欢笑。不仅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更让学生收获了不一样的体会,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有些课文也可通过教师的扮演,吸引学生悉心体会课文,促使他们去理解和掌握课文知识。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瓶口很小的瓶子,在里面装了少量的水,又准备了一些小石子,将手当做乌鸦的嘴。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学生在讲述创设的情境中,轻松理解了乌鸦喝水的过程,而且还对课文中“渐渐”“一个一个”等词语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借助奇妙的多媒体情境,优化教学效果

低年级小学生,他们对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更感兴趣,多媒体技术可以一改传统课堂中依靠教师的语言、教具创设情境的局限,它能为语文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轻松突破时空界限,将生动形象的画面与生动的语言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吸引低年级小朋友们的注意,使小学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多姿、栩栩如生。如教学一年级《识字6》时,我结合教学内容,制作了江南、塞北、高原、海岛四地美丽风光的展板,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通过展板出示给学生具体的学习要求,将学习任务置于学生感兴趣的画面中,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内心依赖,更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图文对照中深化了对字词的认识和识记。

总之,情境创设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将天真活泼的小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语文课堂中,促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我们广大教师应针对低年级小朋友的喜好与心理特点,创设贴近他们喜好的情境,引导他们主动投身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以情激学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开展学习。

教学情境在古诗中的创设初探 篇7

一、从激发兴趣入手, 在导入中让学生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在课堂的导入部分, 能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尽可能地让古诗课堂的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中来,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便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使他们在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所以, 结合教学实际, 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导入。让学生们开启学诗兴趣的大门, 为进入古诗的情境搭建一座桥梁。如曹植的《七步诗》, 这首诗蕴深意浓, 情味更是隽永。因它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学生在理解时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 可有采用讲故事或放录像的方式导入。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再现历史, 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故事中了解到诗人的创作背景, 感受当时诗人的心境。为学诗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如, 孟郊的《游子吟》,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 感情却真挚饱满, 字里行间却处处流露着真情。为了让学生进入这浓浓的情意包含的情境当中。可以采用播放歌曲《母亲》的形式导入。以歌激趣, 以声传情。学生随情入境, 使他们在歌声中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与无私。

由此可见, 巧设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朗读来催促学习, 在读中让学生入境

古诗的显著特点是想象丰富, 文字洗炼, 富有音乐美和意境美。读起来韵律十足, 琅琅上口。因此, 教学时一定要注重朗读与反复吟诵的训练, 以读领其意、感其情, 从读中入境。

教师要身先士卒做好示范朗读, 让学生感知诗的韵味。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 并做好指导朗读, 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读出意境。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诗人用一种浅显生动的语言, 描写出了春暖花开、蝶舞莺啼的美妙的春天景象, 全诗给人一种轻快喜悦之感, 根据诗的特点。可以指导学生划出诗的节奏, 弄清字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 读出轻快喜悦之美感。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吟诵的训练, 以多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可谓“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同时, 学生被琅琅的读书声所陶醉, 仿佛眼前就是繁花锦簇、蝶舞莺啼的景象, 感受到诗的意境美。可见, 教学古诗只有把握好古诗的韵律, 抓住诗人的心境, 才能目视其文, 口发其声, 心同其情, 耳醉其音, 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组织好课堂讨论, 在议论中让学生入境

学生是学习的探究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 在教学中应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或探究性的问题, 让学生去讨论。这样, 才能大大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起他们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领悟诗意, 体会诗的意境。如前面提到的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 学生借助注释就能大致理解字面的意思, 但浅显的意思之中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学生在领悟时有一定难度。为此,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议论, 比如“对于一个同学, 我们应怎么看”“是只看他的缺点呢, 还是只看他的优点”“是从他的角度来看呢, 还是从别人的角度来看”等问题来进行讨论。还可以让学生举一些其他的事例来讨论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 再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议一议: “作者浏览庐山时为何会看到不同的景象”“诗人从中司出怎样的哲理”。在这样的引导下, 学生定会各抒己见, 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当中, 他们会感到自己就是苏轼, 并且置身于庐山之中。眼前的一切, 心中所感与诗人的思想达成共识, 进而揭示出人生的哲理。

四、在深化中进行拓展, 在拓展中让学生入境

在教学古诗中, 学生已经理解了诗的内容, 以此为基础, 要因诗制宜, 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 如故事情境、绘画情境、模拟表演等。以些来深化拓展古诗的教学。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学诗之后让学生感受到春天景色的美好,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再动手画一画想象中的园中春色。虽然他们不是专业的画家, 但通过这样的激趣拓展, 他们一定会画得很投入, 陶醉在多彩的春光里。可谓入情入境。又如, 曹植的《七步诗》, 可以在课后创设模拟表演, 让学生进入情境, 让他们把角色进行尽情的发挥。这样不仅使他们的其他方面得到锻炼和拓展, 而且又再现了诗中的情意, 加深了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其实, 古诗教学的拓展有很多种方式, 只要能深化古诗的教学, 拓展学生的思维, 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都是可取的。

总之, 注重教学情境在古诗中的创设, 不但有利于从思想上感染学生, 而且使学生的情境联想得到升华, 这样才能走到诗人心里, “身临其境”地与诗人的思想达成共鸣。最终达到教学的深入浅出、事半功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锦上添花--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 篇8

一、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具生动性

在语文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集图文、动画、色彩及音乐于一身,形象生动,避免流于枯燥、教条式的说教,不仅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求,还能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而激活课堂氛围。

例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积累很难想象出英国康桥风光的魅力,笔者利用多媒体,搜集下载一组介绍康桥的图片,让学生领略康桥优美独特的风景,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节奏舒缓的《月光曲》,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整个过程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仿佛置身于康河岸边,看河畔金柳,水底青荇,从而对课文产生了更浓厚的探索欲望,化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情境生动真实,适当的选取素材就能够更好地展现文学的意境,如临其境,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具多样性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先进,模式多样和内容丰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想象情境等,进而实现高效课堂。

1.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高中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疑立障,让学生陷入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笔者教授《动物游戏之谜》时,精心设计了“动物为什么会有游戏?”和“游戏的目的是什么?”两个问题板块,用两组多媒体图片展示动物游戏图片和嬉戏短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地了解说明对象,看着那些可爱、有趣的画面,学生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探究热情浓烈,对于动物为何游戏自有其深刻的感悟。

2.创设想象情境

语文教学中,由于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教材中的有些课文素材对学生来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比如大海、月球、宇宙、太空、战争等,这就大大制约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也会受限,课文的学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碰到这种情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想象情境,大大缩短了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感。

如学习《宇宙的边疆》时,笔者先播放了大型科学电视系列片《宇宙》的节选,片中介绍了宇宙、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结合电视画面,引导学生想象: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从来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要了解宇宙的奥秘,有人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人类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境地?我们在宇宙的中心还是边缘?宇宙的边疆在哪里?通过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发展到了高潮。接下来再学习卡尔·萨根的《宇宙的边疆》也就事半功倍了。

3.创设故事情境

多媒体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尽可能多的感官去感知、去猜想、去探索发现和建构知识,在多感官的刺激下,也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和迁移。

如教学《荆轲刺秦王》时,由于战国离学生年代久远,战国七雄的争斗的残酷场面,百姓的流离失所,各国谋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令学生理解困难,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也无法感受。于是,笔者从网上下载大量有关《战国策》和荆轲刺秦王故事的相关资料,并节选《英雄》这部影片中刺秦(荆轲刺杀秦王的场面)的片段,还有文章故事的脉络关系图及荆轲、秦王、秦舞阳的图片一并放给学生赏析。整个过程中,学生如同穿越时空回到战国走了一遭,看完后笔者便伺机的抛出问题:看完电影,你有什么看法和感想?其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或者你最欣赏谁?你对荆轲刺秦的行为是怎么理解的呢?带着问题去欣赏课文,看是否对他们又有新的认识?这样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思考探究的空间,既加快了学生对课文人物形象的理解,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三、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具有高效性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课堂情境,可以很好的发掘教师和学生潜力,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古诗词的意境表现效果更是远胜于传统模式。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很难想象古诗里所描绘的人、物、景及风土人情,因此,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原诗人所创造的艺术意境,强化学生的感受,激起他们热烈的情绪,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人物思想等,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能在课堂情境设置中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迅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话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课堂氛围活泼而富有感染力。但对于掌握并要有效利用多媒体的教师来说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最大化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 篇9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33-02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电脑程序处理图形、图像、文字、影音等的电脑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就是将这些技术有效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能用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表达书本中那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文字,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习情境创设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是一节课的开始几分钟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看一遍课文,然后标注下段落,教师再带学生读一遍课文,提问学生哪些是文章中心句、文章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让学生讲讲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读后感之类的。这样的语文课毫无生趣、枯燥乏味,也难怪学生一上语文课就昏昏欲睡。笔者认为课堂是一个智慧碰撞的地方,只有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让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大家的智慧才能得到开发,才能达到让学生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目的,试问大家上课只听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一言不发,或者单纯的一问一答,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更不用说开发学生的智慧了。

教师把课文中文字描述的情境用生动形象的视频图片、配上优美的讲解或者音乐呈现到学生面前,就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习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技术更能创设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和趣味性。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本的理解,更能扩大知识面。

2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习情境创设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更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当前正处在一个积极创新的时代,传统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多媒体技术正是通过生动有趣的课件让学生的思维激情四射,形成一种亢奋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如临其境。这样更能触发学生的想象,更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创新。

多媒体技术更能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家对一件事物感兴趣了,才会自主去探索去了解,不然只是死记硬背,枯燥无味。学生最初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语文学习中确立,所以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多媒体技术运用生动有趣的画面、悦耳的配音让学生在有兴趣地观看丰富多彩的课件的同时记住了教师想传授的知识点。多媒体技术的趣味性、生动性是传统教育模式无法相比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更能增加讲课内容 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想要扩大知识面只有利用课后阅读课外书,但是现在的学生的课后多被家长安排去上舞蹈、钢琴之类的辅导班,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看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课外书,因此更要求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无需在黑板上书写,整篇内容也不用带学生朗读,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学生已理解大意。这样就节约了课堂时间,在学习情境的创设中就能更多地增加课堂的内容。

多媒体技术能减轻学生负担 现在家长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后会为学生安排各种辅导班,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压力就更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掌握所学知识,能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

3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习情境创设中的应用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2]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学生想要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对于情感丰富的学生,会觉得写作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也能写出来很优美的语言;但是对于情感欠缺的学生来说,一看到作文就感到无从下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对于情感欠缺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对其进行学习情境教育,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度,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感情。

教师之间运用多媒体技术也能互相借鉴和学习。教师在备案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优秀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有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笔者至今对中学学过的一首李清照的词《一剪梅》记忆尤深,那是因为语文老师在教这首词的时候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这首歌曲的歌词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歌曲的开场先缓缓响起安静柔和的曲调,让听者一下子就能沉入其中。安雯用温柔细腻的声音配合复古的乐调反复吟唱李清照的这首词,整首歌婉转动听,惹人怜惜,让人沉浸在李清照思念丈夫的感情中无法自拔。教师用一首歌曲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下整首词。不用多说,学生已经在听歌的过程中明白了词人是出于何种感情写下的这首词,也明白了词人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还有一次对语文课记忆尤深的是有机会听到一位教师的讲课,他讲的是《罗曼底号遇难记》,课文讲述的是一位船长在遇到海难的时候,临危不乱地指挥船上乘客和船员逃生,自己却和心爱的船沉入大海的故事。这位教师没有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轮船进水快要沉入海底时的一段影像。学生明显都很感兴趣,在整个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发现他们都专心致志地观看视频。在播放到灾难来袭时,船上有的乘客胆小惊慌想要先逃走时,学生会露出鄙夷的眼神,影片的音乐更加渲染了在大难来临时人们高度紧张的气氛。

播放完后,学生再对比罗曼底号的这位船长,更被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所折服。笔者也深深钦佩这位教师的智慧,因为对于有些没坐过甚至没见过轮船的学生来讲,单纯地给他讲在海难面前这位船长多么多么的大无畏,想来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他才会知道海难的可怕,才会深刻理解这位船长的精神是多么的大无畏。

4 结束语

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把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应用到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中,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一枝粉笔打天下的教育模式,在讲课的过程中利用符合课文内容的图片、视频、语言、音乐等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罗静兰.浅谈信息技术在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学习,2012(5):15.

中学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 篇10

一、教学情境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教学的创设,通常是让学生先感知形象,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体验感受边促进内部思维积极活动的一个过程.创设情景,就是借助一定物质媒介,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组织课堂教学.化学情景教学是指,在化学教学中能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化学学习过程的各种景物.这里的景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境素材,指的是与化学学习主题相关的、能够激起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背景知识和学习材料.

1.情境教学有利于解决问题

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特别是为了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求新知,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显得更为重要.情境教学提供给学生各种接近生活或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各种生活情景,显然有助于学生在碰到实际问题时迅速识别问题.

在学习蛋白质的性质这节内容时,可创设如下教学情景:

情境一:游泳池中的水呈碧蓝色,是因为加入了胆矾.为什么要加入胆矾?

情景二:为什么开水可以煮熟生鸡蛋?

情景三:医院里为什么可用75%的酒精消毒?

情景四:被子为什么要经常在太阳下暴晒?

这些生活中的情景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帮助他们理解蛋白质的有关性质.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的根本目的,结合化学课程内容,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对人们生活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化学发现和发明等为情景素材,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情境:2005年3月29日深夜,一辆装满液氯的危险品运输车在京沪高速淮安段翻车,车里的液氯大量泄漏,严重威胁着周围村庄群众的生命安全.淮安市消防支队的官兵接到命令后,火速赶往现场.在奔赴现场的途中,官兵们接到的信息是液氨泄漏.由于事故发生时是深夜,他们到达现场后,现场情况无法详细察看,官兵只能凭嗅觉去判断.某消防中队的指导员,根据自己在中学所学的化学知识,果断作出判断,泄漏的物质不是液氨,而是液氯.于是,消防官兵便根据液氯的性质进行了现场紧急处置,由于处置有效、及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事后,在进行抢险总结时,大家一致认为如果不是指导员的正确判断,后果将不堪设想.该情景的描述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重要作用,从而热爱化学,提高了化学学习兴趣.

3.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设一定的来自于生活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上习题课时,可以通过创设典型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境:为了预防碘缺乏病,国家规定每千克食盐中应含有40 mg~50 mg的碘酸钾.为检验某种食盐是否为加碘的合格食盐,某同学取食盐样品428 g,设法溶解出其中全部的碘酸钾.将溶液酸化并加入足量的碘化钾淀粉溶液,溶液呈蓝色,再用0.030 mol/L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用去18.00 mL,蓝色刚好褪去.试通过计算说明该加碘食盐是否为合格产品.有关反应如下:

IO-3+5I-+6H+=3I2+3H2O

I2+2S2O32-=2I-+S4O62-

这些直接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形成学化学为生活的态度及价值观.

二、化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

1.以日常生活事例来展现情境

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的前提是要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把联系生产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作为教学情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把千变万化的化学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教学情境展示给学生,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自主探究知识.

例如在讲“盐类水解的应用”时,可创设如下情景:明矾为何能净水?热的碱液去污效果为何更好?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什么?实验室配制FeCl3溶液时,为何要加少量的稀HCl?

2.用实验来演示情境

当代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从事新的有意义的学习时,必须有适于新知识学习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学习就是一个同化和发展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它既是新知识习得的心理机制,也是新知识被保持的心理机制.教师创设认知情境就是要创设一个具有诱惑力的认知结构,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学生认知价值的最大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知化学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好的实验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适当而巧妙地运用实验手段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对教学会有极大的帮助.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情境:“盐类的水解”问题情境.通过实验来学习盐在水溶液中的变化情况,并联系实验现象分析解释部分事实.

[组织实验]请用自己实验台上的试剂分别做两组实验.

实验1:测定NH4Cl溶液、NaCl溶液、CH3COONa溶液的pH.

实验2:往3 mL 0.5 mol/L CH3COONa溶液中滴入2~3 滴酚酞,观察颜色.加热,再观察颜色.

通过以上实验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思考、好奇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3.用生动故事创设情境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习者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活中许多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都是化学变化,有趣味的化学故事、能吸引学生自觉融入学习活动中.故事情境就是利用语言、图象、漫画、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等把教学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且多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利用丰富的资源和多种多样的手段,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的形象整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心理体验.如在学习“原电池”时,可以利用故事情境去组织教学.

情境: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她有一口整齐的牙齿,但其中镶了两颗假牙,一颗是黄金的,这是格林太太富有的象征;另一颗是不绣钢的,这是一次车祸中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从车祸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痛,夜间失眠,心情烦燥.尽管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绞尽脑汁,但格林太太的病症未能有丝毫减轻,而且日趋严重,她的病真的就没有治了吗?后来是一位化学家开出了一张处方,为她解除了痛苦.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处方呢?我们今天来学习原电池.这样引入,学生一下子就产生极大的好奇心理,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

4.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情境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为我们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来创造一些声像具备的画面,配以声音的刺激,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如讲到晶体结构时,由于要涉及到微观结构,学生很难把握,那么电教手段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充分利用课件来展示晶体的内部结构,这样所起到的效果,远比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又如,在讲述化学变化的本质时,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较难理解,如能配以电脑的动画展示,让学生看到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之间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一过程,学生就会理解得更为深刻.

上一篇:六年级幸福作文:时光里那幸福的凝望下一篇:支教工作心得体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