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深化教学

2025-01-05

运用多媒体深化教学(共8篇)

运用多媒体深化教学 篇1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环节,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新的形势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怎样把握实践教学环节, 将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题实习等结合起来,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去, 基层去, 这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都在思考和探索的事情。

一、“两课”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我国各高校都在探索社会实践教学, 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 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但效果却各有不同。以下几个问题一直困扰和妨碍“两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第一, 整体与个别的矛盾。实践教学在走出去的环节上缺乏广泛性。受经费、人员保障、社会接待、交通工具等因素的制约, 社会实践往往以个别班级或小分队的形式来实施。在整个年级或全校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是不现实的。因此, 参加实践的毕竟是少部分学生, 这与实践教学的宗旨是不符的。

第二, 时间上的中断与持续的矛盾。在许多高校, “两课”社会实践不是作为一种必要的、经常性的教学环节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 而是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断断续续地开展的, 难以坚持下去。

第三, 在成果上出现期望值与走过场的矛盾。许多高校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但是, 在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主题、如何选择合适的社会实践方式、如何进行具体的社会实践、如何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等问题上, 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而很多学生则抱着应付交差的心理去对付这一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如何切实解决这些矛盾呢?作者提出“三结合”方法, 尝试解决“两课”社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

二、“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第一, 内容的结合。即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性的结合, 树立“两课”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的思想, 从理论课的讲授方式与实践的联系着手, 找出理论本身的实践性和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

“两课”内容广泛、博大精深, 构建了两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 简明扼要地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品德原理。通过教学活动, 使学生对“两课”理论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因此, 大学生学习“两课”而不接触一定的原著, 是很不够的, 难以有好的效果。从原著中找出有理论的实践观点, 很有必要。

根据新方案要求, “两课”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 坚定政治信念, 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内容, 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要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 全面反映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 着力于提高教学效果, 并且强调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 做到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减少重复。现行教材包括部颁和省颁教材, 都基本上体现了上述要求。“两课”应当着力于向学生传授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观点、方法, 为学生提供工具和武器, 而不应过分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应着重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运用这些理论观点和原则去分析、解决革命与建设中的具体问题的, 即既要教给学生基本观点和原理, 更要教给学生去寻找理论的实践性、来源的实践性, 从而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其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包含了很多重要的应用性很强的思想方法和分析方法。

这要求我们换一个角度, 即从课堂、教材入手, 透过课堂、教材本身实践性的研究, 来进行“两课”实践性的改革。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通过对教材的处理, 打破原有教材章节限制, 抓住若干专题, 不面面俱到, 着力讲深讲透, 打出这一专题的实践意义。

第二, 空间的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在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前提下, 明确社会实践指导的作用和检验的作用, 以当地实情为依据, 确立社会实践的重点, 进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两课”教学的核心内容, “两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就是要使当代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理解社会生活, 培养他们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将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推进社会进步。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 通过引导, 促进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 使其个性的发展与社会的总体规范和谐发展。联系丰富的社会生活开展“两课”教学, 是实现“两课”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各高校目前探索和尝试的“两课”社会实践教学主要有哪些方式呢?“两课”社会实践按照校内和校外环境的不同, 可分为校内社会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两种;按照安排在学期和假期时间的不同, 又可分为学期社会实践和假期社会实践两种。概括起来, “两课”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归纳为四种具体方式, 即学期校内社会实践、学期校外社会实践、假期校内社会实践、假期校外社会实践。按照“两课”社会实践的可行性要求和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方式的“两课”社会实践教学, 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利弊和可行性。

相对校内社会实践而言, 校外社会实践的实践资源更丰富, 学生参与的空间更广阔, 社会性更强, 更能突出社会实践的主旨, 应该成为“两课”社会实践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主要方式。这也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两课”社会实践的现状相吻合。相对校外假期社会实践而言, 校外学期社会实践可利用的时间有限, 一般只能就地就近进行, 因而实践资源有限, 不便长期坚持, 特别对高校集中的城市更是如此。因此, 作为一种普遍的方式, 校外学期社会实践的可行性很小, 相反, 以学生返乡为特征的校外假期社会实践, 其可利用的时间充裕、方式灵活, 实践资源丰富, 组织要求弱, 经费投入低, 学生全员参与性强, 考核容易, 便于长期坚持, 因而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应该成为“两课”社会实践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主要方式。“两课”教学中, 只有抓住了实践环节, 才能为其他各教学环节的改革找到一个施展的广阔平台与合理的凝聚点。实践活动使师生的教学与丰富的社会生活相联结, 使教师的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干枯的理论说教, 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和死板的记忆, 它能促使教师首先去关注和研究现实生活, 促进“两课”教师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第三, 方法的结合。即课堂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结合。重构“两课”教学方法体系, 除了更新课堂教学方法外, 还需要配合其他教学形式。展望新世纪的“两课”教学, 我们不能满足于几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教学手段,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将电视、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声像兼具、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必将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方式, 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及效果。然而, 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 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 有些学校多媒体教室并不多, 有些正处于建设中, 而关于“两课”教学的课件制作也比较滞后。要想使这些情况得到改善, 除了“两课”教师的努力外, 更需要学校及有关专业人士的大力扶持与帮助。

目前, 各高校虽然普遍采用了电视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 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为大多数电视教学没有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而多媒体教学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并不起主导作用。实际上, 真正的电视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应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 由教师自由控制播放的段落与时间, 应是边讲授边观看, 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电化教学应有的作用。目前的情况还不尽人意, 这与“两课”录相材料的编制及有些课程缺乏录相资料有关, 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课, 政治经济学课等。这需要有关部门及教师下大力气, 多制作一些有关“两课”教学的录相带及光盘, 供教师上课使用。如果达不到上述几方面的要求,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就是空的, 而不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就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社会实践的引入, 推动了整个教学环节的改革, 启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但它的成功是以教学方式的相应改变和教师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的。我们只有紧紧把握当前“两课”发展的有利时机, 从“两课”本身的课程特点出发改革、创新, 才能使“两课”教学走入一个新天地。

运用多媒体深化教学 篇2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 审美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职高专院校招收的学生的基础素质较差,于是,思想涣散、学生的纪律性差、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一切都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其中一个途径就是通过大学语文课堂加强美育引导,让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感悟生命价值,从而唤醒自己的灵魂,激励自己去追求与奋斗,克服心理压力,找到人生奮斗的目标,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花木山川的美,人情世俗的美,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语文教材中有歌颂祖国美丽山川风物的诗文,有赞美英雄模范人物高尚情操的故事,有讴歌光辉历史和风云人物的篇章等等,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形象中体现出语言、艺术、自然、社会、心灵、行为、生活的美。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丰富内容和良好题材。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直观、更立体的把文字、声音、图像等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深化美育的内涵。高职高专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老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从而打动学生的心灵。在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有意识的把多媒体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能使美育教学事半功倍。

一、利用有声语言更深入地感受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视听感官并用时,能入情、入境,激发愉悦的心情,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课本上的文章是由一个个的无生命的文字构成,一般地朗读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而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情绪的感染,只有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到一定的高度,才会驱动着他们去探索语言背后的生活美。如在教席慕容的诗作《出塞曲》时,我尝试利用了录音教学手段。《出塞曲》是席慕容乡愁系列的代表作,诗歌中流淌着无法克制的民族情和草原爱,如果仅仅靠学生朗读可能不能深刻感受到诗歌之情。于是我先让学生听了蔡琴的同名主打歌《出塞曲》,她磁性又沧桑的嗓音把草原的雄浑与辽远演绎得大气磅礴,唤起了大家对草原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惦念。通过歌曲再去朗读诗作,透过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那清透的蓝天、美丽的草原、圣洁的河水,听到了那悠扬的长调,于是就更能理解浸透在我们生命中的草原文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又如在《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中,我先播放了一段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关音乐,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伤感之情,由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内心悲伤的感情,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利用真切画面更直观地理解美

有声的语言教学只能激起学生的听觉而产生形象思维,直观的画面则给学生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它可以让学生在脑海里立即产生一个完整的图像,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便于学生对内容的迅速了解与把握。一般说来,审美活动是从对事物中美的形象初步感知开始的,如人在感受到悦耳的声音、清晰的画面、优美的形象,并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就产生了初步的美感,然后再逐步上升到内在的美育感受,从而激发出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如教材上选择的作品王维的《终南山》,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仅用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描写终南山的雄伟奇观,进入视野的,都是阔大、广远的景象。全诗突出主峰的巍峨宏伟、群山的连绵不断、白云的迅速变幻、山表的青霭多变、天气的阴晴不定。我在讲授的时候通过多媒体把诗中的图像投影出来:宏伟的高山、飘渺的白云,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学生眼看画面,口吟诗句,迅速地掌握了诗人的意境并了解了诗的主旨,对照画面几分钟便可成诵。

三、通过自我实践更全面地创造美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叶圣陶说:“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因此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通过自我实践创造美。比如在对第一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聆听了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对神奇瑰丽的大自然的深情讴歌,同学们深深陶醉于大自然的灵秀美景,陶醉于诗人们如痴如醉的真情,于是不再满足聆听诗人的歌唱,而要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心灵去歌唱大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同学们以大自然为主题创作了诗歌、散文等作品,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便是作文。在此基础上,我让同学们举办了一场诗歌朗诵会,以自己动手创作有关自然的诗歌为主,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富有美感的语言,也就同时流入了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了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朗诵时再配上多媒体的音乐、图画等效果,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积极参加,有的热衷于诗歌创作,有的热衷于多媒体制作,大家互相配合,互相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语文审美教育是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把语文课堂变成美育的殿堂,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具体实施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中,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已经走入我们的课堂。它打破了几百年来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更具吸引力的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增加了课程容量和课程密度,从而能够达到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的生动效果,使审美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莫道才.大学语文[M].国防科技大学大学出版社,2012 .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同.落实“人文性”,应着力于思维与审美[J].语文月刊,2010(2).

运用多媒体深化教学 篇3

一、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任教师的结构, 确立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合适目标

发展信息技术教育, 必须要从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出发, 量力而行。在争取上级有关部财政拨款的同时, 学校也可以采用合法渠道自筹资金, 购买计算机、幻灯机, 建立校园网, 可以分期投入, 分阶段建设, 不能一次性求大、求全。发展信息技术教育, 必须科学分析学校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 找到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计算机教师。专业的计算机教师能够有效地推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同时, 学校应该加强计算机校本培训, 提高全体教师的计算机水平, 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各个学科、各个教师中的广泛应用。

二、从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规模、班级机构出发, 大力建设多媒体教室

办学经费和学校规模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制约因素。因此, 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硬件设施配备上要注重实效, 不能片面求新、求全。多功能多媒体电子教室虽然具备多种教学功能, 但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初次投入也比较大, 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来说并不符合实际。即使是多功能多媒体电子教室建成了, 如果教师计算机水平比较低的话, 利用价值也不会太高, 反而是一种变相的浪费。从经济实用的角度来讲, 广大农村中小学应该大力建设多媒体教室。只需用一台多媒体电脑、一部多功能投影仪和音响设备就可以组成一个多媒体教室。建成费用较低, 操作也非常简便, 使用教师只需要将电脑中的课件通过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就可以使用, 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播放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室完全可以达到优化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果。

三、普及电脑知识, 加强电脑培训, 提高广大教师的计算机水平

提高广大教师的计算机水平, 是推行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条件。农村中小学可以由本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负责, 对学校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 提高本校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培训地点可以在多媒体教室, 也可以在电子备课室进行。培训过程中, 计算机教师可以一边讲解, 一边指导培训教师进行实际操作, 让培训教师能够直观、生动的理解和领会各种电脑知识和操作。对教师的培训内容, 应该侧重于教学应用软件, 有利于教师将学到的知识直接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 为教师以后进行多媒体教学奠定基础。

四、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合理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中小学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一定要分清主次, 不能喧宾夺主, 不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不管是否适合多媒体, 都采用多媒体教学, 结果学生只被多媒体教学的声音、动画所吸引, 而忽略了教学内容, 没有实质性收获。中小学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 不能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作为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实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广大农村中小学应该创造条件, 推广多媒体教学, 深化教学改革, 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深化教学 篇4

健康信息传播理论指出:要将健康知识和信息传播给社区人群, 让其相信、了解、掌握并自觉转化为健康行为, 以促进自身健康, 而了解和掌握受传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 是健康信息传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能够了解和利用受传者求近、求新、求真、求实用这些共性心理特点, 就能使健康教育取得更好效果。笔者将这些理论运用于预防医学教学中。

1 具体做法

1.1 善用求近心理, 引导学生重视预防医学

求近心理是指人们一般喜欢知道发生在自己周围的, 同自己或亲朋好友关系密切的事情, 包括生活、情感、知识上的接近。

1.1.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力求情感上的接近

教育界同仁都知道学生对某一学科学习兴趣的有无和学习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主观喜欢程度, 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伙伴, 让学生觉得教师可亲、可敬, 愿意、喜欢学习其教授的课程, 就应重视自身形象的展示。 (1) 开学第一节课向学生作自我介绍, 告知办公地点。 (2) 按端庄、大方、洁净准则着装, 让学生觉得可敬。 (3) 做好教学准备, 上课时提前进教室, 精神饱满、面带微笑, 声音宏亮, 举止大方, 让学生觉得可亲。 (4) 答疑态度和蔼、有耐心, 课余时间多与学生交谈, 让学生敢于提出教学建议。教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态度严谨、和蔼, 作风正派又不失幽默的形象, 使学生敬重、喜爱教师。此外, 青年教师还可与学生分享自己学医的经验和实习、就业经历, 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让其在情感上更加接近教师, 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1.1.2 明确学习目的, 力求贴近工作就业需求

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预防医学与以后职业生涯的密切关系: (1) 将来大部分学生是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疗工作, 临床预防医学内容是工作重点之一, 即使到专科医院工作, 预防医学仍是专科医生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2) 统计学、流行病学等知识是临床科研的方法学基础, 是开展科研、撰写论文的必备知识。 (3) 现代医学模式强调疾病呈多因多果、立体网络式发生、发展, 解决医学问题时, 临床治病与预防保健应配套进行, 预防医学知识不牢固, 将影响医护效果和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评价等。通过引导, 及早纠正学生“重临床治疗轻预防医学服务”的错误想法, 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预防医学。

1.1.3 因时制宜, 善用课后3分钟, 力求知识改善生活

为使学生更了解预防医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笔者常利用课后3分钟, 根据季节变化、疾病流行情况, 给学生介绍相关预防小知识, 如期末考试时给学生介绍备考营养知识, 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介绍预防方法、正确洗手步骤等知识。这样, 一方面, 能让学生及时学到有用的知识, 促进健康;另一方面,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 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1.1.4 分层安排课后学习, 力求符合学生学习水平

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课堂教学无法兼顾各层次学生, 教师可在课后学习指导中采用分层管理方法。要求普通学生掌握课内知识;指导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选读相关专业书籍, 利用专业网站搜索相关知识, 以了解更多知识和学科前沿动态。对于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志愿者活动, 为社区居民宣传健康知识。

1.2 灵活运用求新心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求新心理是指人们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这里的“新”不仅指内容的新颖, 也指表达方式的新颖。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年轻、好奇心强、活泼的特点, 灵活运用求新心理。

1.2.1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讲好绪论课

传统的绪论课多按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任务、发展简史等顺序进行授课, 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讲好绪论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将“SARS疫情”、“一元预防支出节省百元治疗费用”、“健康100工程”、“高等医科大学评估体系中预防医学占有重要比例”、“医生医术水平相似, 患者口碑不同, 原因何在”等引入预防医学绪论, 教学效果良好。

1.2.2 合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在多个版本的预防医学教材中, 前半部分内容较枯燥、难学, 而后半部分是学生感兴趣的营养卫生、疾病防治等内容, 如果依照传统的按教材章节顺序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 经常会出现学完前面章节后, 多数学生因内容枯燥, 产生厌烦心理, 学习积极性不高, 严重影响后面章节学习的情况。鉴于此, 根据预防医学各章节内容相对独立的特点, 笔者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对章节进行调整, 穿插安排易难章节, 使之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让学生保持学习新鲜感。1.2.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使课堂教学新颖有趣 (1) 目前, 社会上健康类杂志很热销, 其文章题目和讲述方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深受读者喜爱。笔者认为可借鉴杂志的做法, 根据预防医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知识, 如营养卫生章节与日常点餐、配膳相结合, 化妆品卫生章节与日常化妆品的真伪鉴别、质量把关相结合, 环境卫生章节与汽车尾气危害、自制滤水器、自来水形成相结合, 这种做法能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好奇心, 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2) 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式, 尽量从学生角度出发选择教学方式。如采用类似记者招待会形式介绍卫生法学, 以专家咨询热线方式开展预防接种内容的教学, 用专家健康知识科普讲座的方式进行慢性病防治内容的教学等。这些教学方式新颖, 有一定的娱乐性, 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增进师生交流, 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1.2.4 善于运用教学媒体, 由演示工具转变为认识工具

教学媒体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 它能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技能。但如果总是按课件进行分析、说明、讲解, 就无法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为让学生从被动听课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究部分教学内容, 使多媒体的作用发生了质变, 由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如营养学中利用膳食宝塔图引导学生分析膳食比例分配、合理搭配, 找出日常生活饮食误区或由疫苗接种意外引出疫苗接种禁忌证等。

1.2.5 合理使用教学视频, 践行快乐学习理念

教学视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导工具。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 更接近生活, 为此笔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搜索一些内容正确、制作精良、趣味性较强的视频资料 (如动画版) , 由于其描述方式更适合学生特点, 学生观看热情高涨, 记忆效果好, 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

1.3 教学、考核双向改革, 满足学生求实用心理

求实用心理是指人们对于能帮助自己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相关健康信息关注度更高, 记忆更牢。笔者充分运用这种心理, 在教学中多处体现知识、技能实用性, 让学生学以致用。

1.3.1 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可行性

讲解内容应强调实用性、可行性。如肥胖程度除用BMI指数评价外, 还可加用腰围尺寸进行评价, 食盐量限制以普通汤勺用量代替6克/ (人·日) 等, 教学生如何指导家人和朋友在生活中运用预防医学知识, 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性, 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此外,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毕业后需参加的各类执业、晋升考试挂钩, 做到重点突出, 强调相关知识在工作中的实用性。

1.3.2 学习内容实用, 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巩固学习效果

针对预防医学知识点繁多、零散的特点, 笔者指导学生利用编制歌诀、图表对比等多种方法简单、快捷地掌握和记忆相关知识;参照医护人员执业考试相关要求, 编写预防医学复习精华笔记, 让学生学习、记忆, 巩固学习效果。针对统计学计算、营养学膳食调查等实习课中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计算的情况, 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Excel进行图表、数据处理, 简化繁琐计算, 提高工作效率。

1.3.3 联合使用新型考核方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 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 而是让学生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 进行生动的创造。”为培养技能型人才, 笔者突破传统问卷型理论考试的框架, 对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除传统的理论考试和命题方式外, 根据学生专业和班级实际情况灵活使用考核方法。如借鉴国家职业技能证书考试方式, 借助多媒体创设医学工作情景, 要求学生找出视频中错误操作的地方, 给出正确做法;或借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以预防医学相关案例, 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职业病事件等为线索, 对学生进行考核;也可要求学生进行健康调查, 针对校园日常三餐、学生零食消费情况等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与分析, 以考核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知识应用能力。如将社区健康宣传活动作为考核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家乡、家庭情况, 宣传水井卫生、科学装修预防室内空气污染、常见慢性病等健康知识, 活动后书写心得体会, 鼓励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提出质疑并制订解决方案, 以考核学生健康教育执行能力。如要求学生将预防接种、高血压预防知识制作成科普小海报等, 将考试与学生第二课堂相结合。考核方式总体原则是强化实用性, 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应用比死记硬背更重要。

1.4 及时更新学科知识, 满足学生求真心理

求真心理是指人们希望获得真实可信的信息或通过传播能分辨信息真伪的心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预防医学涉及的相关标准越来越国际化, 国家常有新标准和规定出台, 教材老化情况明显。鉴于此, 教师应更新知识, 将学科新进展告知学生, 并将新旧标准进行比较, 了解差异和修改目的, 让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接轨。有些群众的医学认知可能存在误区, 如早晨是最佳锻炼时间等, 为此,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的真伪。

2 教学体会

通过合理运用健康心理学理论, 改革预防医学教学,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 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 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2.1 增强学习效果

通过合理的启发方式, 科学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对预防医学产生较大兴趣, 认识到预防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 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2.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利于实用型人才培养

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不仅利于学习预防医学课程, 还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课后的生活实践作业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快速运用于日常生活, 向亲友、邻居进行宣传教育, 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业, 也间接地影响了他人, 促进了他人健康。据调查, 一个学生一般能影响3~10人, 按一个班60人计算, 可影响几百人, 取得了教学之外的社会效益和健康效益。同时, 学生反映, 在帮助亲友解决健康问题时, 实践技能得到强化, 增强了学医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3 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利于学生养成尊敬师长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 敢于向教师提出建议。

2.4 促进教师提高自身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了解学科新进展、新动态, 认真选择教学内容, 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听取学生的建议, 布置有趣、可行的课后作业。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实现了自身能力的提高。

运用多媒体深化教学 篇5

1. 计算机教学现状

1.1 缺乏计算机教学的实践

我国教育一直受传统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导致如今计算机教学依然没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式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已满足不了如今计算机教学发展的需求, 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 致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这是因为高校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计算机教学的实践需求以及实践价值, 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殊不知, 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应试教育对计算机课程的影响

应试教育是如今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一个很大弊端。计算机教育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为了考试而教学的教育方式严重影响当代教育发展。迄今而至, 计算机课程一直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 同时学校对计算机教育的意识不够强烈, 设备跟不上当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 所以计算机课程在职业中学中并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了如今的应试教育, 学生只能将对计算机的学习变成应对考试而不能系统学习, 这样就导致了恶性循环。

1.3 缺乏合理的计算机课程设置

如今, 我国高校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上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所沿用的教学书本内容陈旧, 计算机教学属于复合型教学, 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以及实践性。但是, 如今的职业中学中都没有统一且规范的教学大纲和学生教材, 很多问题都要靠老师的讲解去体会, 使得学生很难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机问题, 使学生出于懵懂状态, 无法在实际操作中处理计算机问题, 也局限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想象和创造思维。

2. 计算机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2.1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进行计算机全面教学

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求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的办法来使学生了解和具备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中, 枯燥的理论知识单纯靠教师用语言去传授缺乏了与实践相配合, 这样的教学也和如今对计算机的教学目标不统一。在计算机实际教学中, 这样的枯燥教学一定会影响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重视, 提不起兴趣。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学习, 然而理论学习又是保持学生良好发展的前提。在如今新课改的指导下, 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都有着各自的作用, 切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统一, 不仅考验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也是计算机教学中不断完善的需求。

2.2 以学生为本, 师生配合完成

所为教学, 顾名思义老师教、学生学, 教师在备课时过于重视形式化课程设计, 而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根本需求。一堂有意义的教学课, 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完成, 同时也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过程。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及时做好总结, 更改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思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改理念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依然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的探索、大胆创新和及时总结。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时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师生配合完成教学, 达到教学目的。

总结

通过新课改的影响和指导, 高校计算机教学正在改革与创新中, 但与此同时新课改下的计算机教学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教学理念不够新颖、学生配合不够积极等各方面问题, 阻碍了计算机教学的开展。本人通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来看, 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改变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对策及方法, 希望能实现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小军.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 2006, (3) .

[3]李淑飞.职院校计算机类实践课教学改革与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5) .

[4]李继红, 秦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09) .

[5]高波.浅谈新课改下计算机的教学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21) .

运用多媒体深化教学 篇6

1 技工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现状

1.1 传统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是一门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都比较强的学科, 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口头授课为主, 大多数的课程实践都安排在学习理论知识上。学生接触实体计算机的机会并不多, 而且理论课和实践课是分开的, 即上完理论课一段时间后再安排学生到机房去实习, 然而很多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很多学生都忘记了理论课的知识了, 导致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严重脱轨。再者, 有些教师对课程的管理并不严格, 一些自觉性不够的学生在上机课期间玩游戏、上网、浏览一些与课程无关的信息, 这种教学模式不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使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

1.2 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 但是学校的课本及其考核方式一成不变, 十年如一日,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与现代社会脱节。当前很多教材的编写都比较古板, 追求面面俱到, 没有及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没有及时对一些落后的内容进行删除、修改, 也没有对一些新的知识点进行更新, 学校几十年来的历史一直都沿用同一本计算机教材, 这是非常古板的, 注定要被时代所抛弃。试问, 一个不愿与时代共同进步、不愿意创新的学校又怎么能教出满足社会市场需要的学生呢?

1.3 师生沟通交流少

当前很多计算机技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导致了学生在实践的时候遇到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在上理论课的时候教师只给学生灌输知识, 在实验课的时候教师只玩自己的, 学生就“自由发挥”, 即教师不管学生的行为。例如, 有的学生在机房学习数据库的时候, 忘记了如何输入公式来弄出一个对称形状的算式了, 但是看着教师在上面玩得很开心的样子又不好意思去打扰他, 教师也没能及时发现学社有问题, 责任心不够强。

2 如何深化计算机教学改革

2.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应当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来给学生上课, 如计算机、投影仪这些多媒体可以增强课程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和投影仪来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的实际操作, 在授课的过程中加以讲解, 然后让同学进行实验, 要求同学对课程进行总结, 并在实践课上布置作业并要求同学务必在课堂上完成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经过不断的实践, 学生会主动发现问题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就改变了以往枯燥的理论课, 又使得学生在实践课上通过自己的动手能力学到实用的知识,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2.2 合理设置课程

创新模块, 有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对于发展速度惊人的计算机技术, 学校要及时关注社会的发展情况, 选择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教材, 制定满足社会需要的教学计划, 教学方向要与计算机未来的发展方向相吻合。构建合适的模块, 例如在计算机专业中, 可以划分为多媒体模块、电子商务模块、网络硬件维护模块;与此同时, 在计算机基础应用模块中的办公自动化课程中还可以设置Word应用模块、Excel应用模块、PPT应用模块和办公硬件设备使用与维护等几个小模块。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例如, 有些学生对数据库和编程类的知识很难接受, 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学生的情况适当地压缩该类课程的讲解, 不做过于深入的研究。而开设一些既简单上手又实践性强的课程如网页制作和3DMAX等, 市场上对这些专业知识的需求又比较强烈, 实践性较强, 就业容易, 因此教师可以教学生熟练掌握这类知识。

2.3 加强交流

网络化教学是一种加强师生交流的教学方式, 同时学生还能更加有效地学习, 教师也可以通过这宗教学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进行监督。通过网络化教学, 教师可以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 然后再综合这些反馈信息,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再对这些共性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 这样不仅能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还督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案作出必要的改进, 同时这种沟通方式还提高了学生参与度, 是一种可取的教学方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技工院校中深化计算机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只有通过有效的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技工院校作为专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学校, 必须要结合学生的自身需要和兴趣探索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学习的课本到实践课, 都要经过精密的筛选和不断的探索, 致力于培养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强的新一代青年人。

摘要: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工作生活中重要的工具, 学习好计算机技术对人们有着重大的意义, 计算机水平逐渐发展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一把标尺。当前, 我国技工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为了满足我国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要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以培养具有更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改革,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董芳.如何深化计算机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J].才智, 2015 (05) .

[2]刘军燕.如何有效深化计算机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J].神州, 2013 (05) .

运用多媒体深化教学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活动模块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引言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是合作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内分工, 共同合作, 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学习过程。这种有创意的学习方式, 能够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长进行分工,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够发挥群体的积极作用, 分享交流, 互帮互助, 受到中小学教师的欢迎。高中地理学科以培养具有合作能力的公民为目标, 作为一门集人文和社会以及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高中地理涉及多领域的知识。在我们高中地理教材中出现的“活动”内容, 就是新课与各领域知识融合的体现。知识涉及的范围越广, 其难度自然也就越大。

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们单凭一人之力, 往往很难解答并应对课堂中出现的探究性任务, 这个时候, 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便可以发挥出其教学优势:既能降低抽象化地理问题的难度, 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集众人之所长, 合力解决教学与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难题。我在教学中, 尝试通过活动解读、资源共享、深化主题的形式, 开展地理活动模块, 设计课堂中的探究任务, 以活动激活学生们的小组合作, 以合作促进我们的地理活动教学。

一、活动解读, 加强巩固相关性知识积累

高中地理课本中的“活动”环节, 相当于这节课的课后作业, 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整理和考核。不同于一般的课后作业, “活动”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 往往不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在学习中,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 进行活动解读, 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相关知识, 进行积累, 从而尝试完成活动要求。例如,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这节课的活动内容是通过收集信息, 讨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期,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方式、范围和强度上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涉及面较广, 需要收集的信息较多。教师可以按照题目提示, 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合作收集不同信息, 从有关媒体中提取中外人类对地理环境认识的各种说法、观念或典型事迹, 并联系当下时期的社会历史、经济、政治等情况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对活动的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地理问题需要用于各领域的相关性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最好地做好知识的积累, 解决问题。另外, 在活动解读的过程中, 我还经常借助“微课”的模式, 插入一些以活动内容、话题内容相关的背景视频,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微课”视频的方式, 帮助他们更进一步了解话题内容, 明白活动的内在要求。如在“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中, 我就通过“微课”的形式, 插入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在这样的“微课”背景下, 学生们对这个话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给他们之后的活动探究提供了方向, 为他们的实践打开了一个窗口。

二、资源共享, 头脑风暴促进多角度理解

针对活动内容,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相关的知识储备, 并且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得到更多相关信息。例如,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这节课的活动安排是请学生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 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同学之间去交流, 如果有可能, 再将作品给低年级同学或家人欣赏, 向他们生动形象地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将合作成果以汇报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由于地球的圈层结构涉及多个细节, 每个同学可能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也可能出现一些细微的差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完成作品后, 在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 每一同学先给组内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 其他同学给予他的设计不同的建议, 促进多角度理解。在聆听了几个同学的不同设计之后, 再结合同学给予的建议取长补短, 对自己的设计和介绍进行完善, 最后再将它完美地展现在低年级同学和家人面前。小组合作使得活动内容的完成得到来自各方的支持和帮助, 资源共享、头脑风暴能够促进自己对于这个地理问题的多角度理解。

三、深化主题, 探讨地理现象现实性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中的活动, 都是针对本课的主题, 根据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设计, 既扣紧我们的教学内容, 又触及学生们的生活实际, 话题轻松, 操作性强。因此, 在活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化主题, 发现活动中的现实问题, 联系实际进行探讨, 研究地理现象的现实性意义。

例如,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 这节课的活动是要求同学仔细阅读四幅扇形统计图, 回答关于人口迁移的几个问题: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 人口流动的原因, 你家里有过这样的迁移吗?这几个问题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 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 引导学生探讨现实意义。

师:同学们, 大家都看出来了, 2000年后, 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是从内陆地区流向沿海地区, 从农村流向城市, 城市里有哪些条件吸引人们迁入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 深入探讨, 讨论结束后推选代表发言。

生:改革开放政策倾向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 所以人口往那边迁移。

师:你能从地理现象联系到政治问题, 思考深入, 很好。

生:在政策倾斜下, 沿海地区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很多人到沿海地区工作, 能够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

师:确实, 地理现象的产生也受到经济现象的影响。

生:农村教育落后, 城市教育水平高, 所以父母带着孩子迁移到城市, 是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这在未来也是一种趋势。

师:你从地理现象联系到文化现象, 还做出了自己的预测, 很棒……

这个问题, 表面上看是一个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 但是人口迁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脱不了关系。在小组合作探讨中, 学生深化了对于主题的理解;全班的分享与交流将这个地理问题分析透彻, 挖掘出了它与社会其他层面密切相关的联系, 体现了地理研究的现实意义。

结语

高中地理学科的“活动”, 常常都是一个综合性探究的问题, 单凭一己之力很难完成。在实际教学中, 如果我们纯粹地把问题抛给学生, 要求学生给出满意的答案, 显然是要碰壁的。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 可以充实学生的知识积累, 引导他们以多角度看待问题, 并通过探讨、交流、分享、尝试等方式, 经历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活动形式, 比起将知识强塞给学生, 更加有效, 学生们不仅印象深刻, 而且身临其境, 学到的、收获的知识与技能, 会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周有开.“合作”的关键是“合理”——提高高中地理小组合作探究有效性的三点建议[J].文理导航, 2010 (09) .

[2]刘夕语, 刘恭祥.小组合作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02) .

运用多媒体深化教学 篇8

1. 运用电教媒体业务不熟。

在课堂教学中应运多媒体时, 体现出诸多电脑业务不熟现象, 课件制作粗糙, 图片设置不合理, 效果不能充分展示。

2. 课前准备不充分。

一堂课的成败, 备课是关键, 其中准备好所用的电教媒体是备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 时常出现备课不充分的现象。如播不出声音或播放出与教学无关的内容;还有的进了教室使用电教设备时, 才知道课件不能进行正常工作等等。

3.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在教学中运用了电教手段, 将实验现象通过课件的形式做出来, 既分散了学生精力, 又浪费了时间。如在进行大气压强的实验教学时, 用马德堡半球演示, 实验简单, 操作方便, 易被接受。但有的人花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程序来模拟, 在屏幕上画上马德堡半球, 再画上几匹马拉不开, 虽然设计生动活泼, 但华而不实, 令人难以信服。

4.用录像代替实验。虽然它形象直观生动, 能够较好地帮助老师分析和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有很大帮助。然而, 学生由于没有见到实物只觉得是在看电视, 真实感不强, 亲切感不足, 不少学生对其内容半信半疑。由于没有亲自动手, 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物理课实验教学的意义也就失去了。

鉴于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教师积极参加相关培训, 努力学习电教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教育技术是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 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能正确选择、恰当组合、熟练掌握各种电教媒体, 从而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就必须努力学习教育技术理论, 积极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 加强交流, 开阔视野。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身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

2.做好课前准备。一是要备好课, 写好优化课堂教学的教案, 教学过程思路清晰。二是熟悉所用媒体的性能、作用, 掌握使用方法, 保证操作规范熟练, 运用自如。三是制作好课件, 使课件不空、不乱、不糙, 不用则静, 用则迅速, 声音清晰, 画面清楚。四是掌握好成品软件的使用尺度, 不要过多, 也不要过足, 力求做到恰到好处。

3. 科学地运用电教媒体。

一是符合教学规律, 就是课的结构合理, 运用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得当, 要充分认识到电化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不可以替代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更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二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就是要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如在利用听觉和触角加强教学效果时, 应丰富视觉刺激的内容, 增加视觉的强度和提高视觉的有效性。三是正确掌握应用媒体的时机, 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 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准备因素, 恰当地掌握电教媒体的演示时机是搞好课堂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演示技能的有机组成部分。

4. 运用电教媒体要直观。

就是让学生对具体事物和现象用感官直接接受, 直接观察。一是能够运用实物教学的, 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 实际操作, 这比机械地将实物制成一些投影片投影到银幕上效果要好得多。二是正确对待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特别是学生实验, 直观形象, 既能培养学生实验的各种能力, 又对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大有帮助。学生通过实验, 可以直接得出新理论、新概念的结论。因此, 实验教学是任何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

总之, 只有科学合理地将电教手段与教学规律及其他教学因素揉合在一起, 才能使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摘要:教育技术中电化教学技术是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 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能正确选择、恰当组合、熟练掌握各种电教媒体, 从而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就必须努力学习教育技术理论, 用教育技术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并积极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 加强交流, 开阔视野。

上一篇:女性音乐形象下一篇:观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