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古诗鉴赏刍议

2024-11-28

高中生古诗鉴赏刍议(精选12篇)

高中生古诗鉴赏刍议 篇1

钟嵘在《诗品》里说:“若乃春风春鸟, 秋月秋蝉, 夏云暑雨, 冬月祁寒, 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 离群托诗以怨。”优秀的诗歌, 像一位长者, 诉说人间的沧桑, 熏陶丰富着读者的情感。深藏在学生心中的诗, 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增加, 会慢慢成为他们精神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对于他们完善的人格的形成和个人修养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那么,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呢?

一、培养鉴赏古诗的兴趣

(一) 借助流行歌曲激趣

流行歌曲脍炙人口, 贴近我们的生活。从流行音乐入手渗透古诗的教学。比如中秋节时, 可先试着给学生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效果会出奇的好。

(二) 结合生活时令激趣

要求学生根据时令或节日去寻找相应的诗文佳句, 在课前用三五分钟来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例如:快到中秋节了, 便先要求学生总结以前学过的描写月亮的诗句;在课前讲解给其他学生听, 学生的主动性便被调动起来。

二、教给学生古诗鉴赏知识

(一) 文体知识

鉴赏古诗, 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 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 要熟知古典诗歌的流变, 明白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 了解诗词的格律知识诸如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再次, 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等。

(二) 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 按表达方式,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 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 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 可分为山水田园诗 (写景诗) 、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三) 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 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 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苏轼的旷达豪迈;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等。了解诗人的风格, 才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 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 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五) 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诗词中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 主要的修辞手法, 其他写作技巧如赋比兴、卒章显志、欲扬先抑等。

三、引领学生解读“诗家语”

(一) 认清诗歌语言的变形

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规律, 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 把握词的改变, 体会诗人所炼之“意”。古代诗人为了炼字, 炼意的需要, 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这些地方, 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例如:周邦彦“风老莺雏, 雨肥梅子”, “一“老”一“肥”, 当真浓酽醉人。

(2) 还原颠倒的语序, 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例如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 (晴朗的原野上) 汉阳树历历 (可数) , 鹦鹉洲芳草萋萋”。这属主语后置。另外有宾语前置, 主、宾换位等。不在一一举例。

(3) 注意诗词中的省略, 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例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 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 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二) 留心如下字词

(1) 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 既是曲中之情, 又是吹笛人之心。 (2) 形容词:例如,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曰细, 脉脉绵绵, 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 最为密切。 (3) 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 还有一些表颜色的词等。

四、强化读背能力的培养

有了理论, 不可能直接去鉴赏, 还要会听, 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然后是读, 更深一步的理解诗歌的音韵、内涵。多读多背, 定会加深对诗歌含义的理解, 同时也可在诵读中印证、消化所学的理论, 积淀意象、情感、技巧等。古人所云背会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加强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

诵读之后是认真品读古诗, 对诗歌的整体细处作深入的分析, 掌握古诗的特点, 明确写作规律, 为准确鉴赏古诗打下厚实的基础。诗是浓缩的艺术, 谢冕曾提出了五字鉴赏方法:泡——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浓缩的东西, 还原到他原先的状态中去;找——不仅努力把握少量字词包孕的丰富含义, 而且要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的不尽意味;进——读者要通过想象走进诗人所塑造的境界中去;猜——因为诗歌极简约极丰富的特点, 有时可先暂作猜测;补——诗歌的不连贯性决定读者要在联想想象时加以填补, 使鉴赏思路通畅。五字要诀综合使用, 不失为一种实用高效的鉴赏途径, 值得借鉴。

含英咀华的过程是困难的, 因为时代、语言的隔阂;鉴赏古诗又是愉悦的, 因为有读诗的兴趣, 科学的引领, 丰厚的积淀。让我们热爱古典诗词, 快乐品读, 真情感悟, 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 让人生多彩, 让生活斑斓!

摘要:培养高中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不只是高考的需要, 对他们完善的人格的形成和个人修养的提高也都是大有裨益。培养高中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应从兴趣, 鉴赏的种种方法入手。

关键词:古诗,鉴赏,兴趣,能力

高中生古诗鉴赏刍议 篇2

意义的含义及作用的分析

1.分析意象含义

步骤一:分析表层属性。

步骤二:探求深层含义。

2 分析意象作用

步骤一:描述意象,并指出意象的特色。

步骤二:分析作用,点出效果。

3 事物形象鉴赏

步骤一: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自然属性)

步骤二:链接“武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

步骤三:点出物象的意义(社会属性)

4 画面描述

步骤一:概述画面(一幅+修饰语+画面)

步骤二:描绘景物

5 意境赏析

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

步骤二:概括分析诗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步骤三:点明意境所蕴含的感情

6 人物形象鉴赏

步骤一: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性格+身份)

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形象

高中古诗鉴赏之我见 篇3

一、反复诵读,精心推敲

反复诵读诗词,可丰富学生文学素养,并将转化为能力,提高鉴赏水平,也為写作提供很好材料。叶圣陶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领略诗词意境的韵味、气势、情致,陶冶情操,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住不同诗词语言的独特风格。

比如,同写诸葛武侯,《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一个是杜甫在述惋惜之心与壮志未酬之愤;《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是陆游在抒爱国之情与收复中原之志。同登岳阳楼,杜甫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孟浩然则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一样的手法,不同的切入角度,通过吟诵推敲,我们发现诗词语言魅力——非凡的气势美和震撼力!

二、品味诗词中的意象

王国维说:“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鉴赏诗词,应该从意象出发,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比如,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予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在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最终把握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它以简淡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明净开阔的画面,将一缕淡淡的乡愁融化在朦胧的烟水之中。看似客观的描摹,实则包含深广的意蕴。它通过捕捉烟渚、日暮、旷野、清江这些意象,表现直觉的感受,含蓄而生动地写出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旅思之情”。

三、把握诗歌的语言特色

诗歌的语言凝炼、形象、抒情、乐感强,只有准确地理解了诗歌的语言,才有可能对诗作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诗词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作者往往将复杂而深刻间的情感凝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词之中。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诗词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做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快速把握诗词大意,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具体注意以下方面:

1.清新明快的语言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诗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平淡简洁的叙述

全用白描手法,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不为简陋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作者的真工夫,即为“平淡简洁”。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但一个“闹”字、一个“弄”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境界全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诗眼是“自然”二字,自然是恬静、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人生态度,所有的内容都围绕着它。

3.意在言外的表述

不少诗词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即为“含蓄”。历朝的咏史诗、怀古诗,更多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总之,在诗词鉴赏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作者单位 广东省兴宁市田家炳中学)

刍议古诗鉴赏的“入口” 篇4

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点, 就是讲究意境, 讲求情景交融。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诗人善于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 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而且景与情和谐统一, 水乳交融。这就是古代诗人所追求的寓景于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境界和表现方式。所以古诗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从“景语”入手, 来剖析诗人所寄寓的“情语”。

例如, 王安石的《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 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 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 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这是王安石罢相后隐居江宁半山后的词作。词中勾画了一幅的画面, 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幅动人的田园风光图。时间是从白天到入夜。画面中有临水的屋舍、劳动的农人, 有红花, 有绿杨, 清风微拂, 黄鹂婉转, 新月如钩, 这恬静、安逸、秀丽的乡村环境怎不令人流连忘返, 沉醉其中?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完全可用“怡然自得”来形容。当然联系到他当时的处境, 也许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故作放达以求超脱的因素在里边。

二、从“情词”、“情事”入手

古代诗歌除了通过景物的描绘来寄寓和表现思想感情之外, 很多的诗歌还在写景的同时穿插着叙事或在景物描摹之后直接抒情和议论的。这些叙事或抒情议论的成分带有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所以, 品味诗中的“情词”或“情事”也是我们能够迅速把握诗中的形象和题旨的重要途径。

例如, 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树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诗人见“惆怅东栏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惆怅”是诗中的“情词”, 充分表现了当时诗人的心情。要了解惆怅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诗人所见的景物的变化中得知。柳树由浅绿变为深青, 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 满城漾白, 也暗示盛极将衰, 一二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是“情句”, 直抒胸臆, 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叹。因此, 我们抓住“情词”和“情句”的感情线索, 在联系景物中探测到了诗人感伤春光易逝, 慨叹人生短促的情怀。

三、从“诗眼”入手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句, 犹如这首诗的眼目, 即全诗的主意所在。古人写诗讲求炼字、炼句, 力求一字传神, 一语惊人。被称为“红杏尚书”的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着一“闹”字, 就使静中显动, 把杏花怒放、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跃然纸上。即便普通一字, 而境界大不相同。而这也正是我们鉴赏古诗的突破口。

例如,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诗题中的“幽”字是本诗的“诗眼”, 全诗都围绕“幽”字展开, 请简析“幽”字的作用。首联写居处“幽”, 闲居一隅, 阒寂无人, 草径清幽, 荒园寥落。颔联、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为突出一个“幽”字, 诗人以响衬静, 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睡觉, 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 这一切都更显出环境的清幽来。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 还是从环境上着眼, 不过视野开阔多了, 过小桥, 绕巨石, 一路走来, 处处清幽, 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联才明白地透露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表示不负诺言, 一定与友人长期归隐。一个“幽”字浓缩了全诗的意境, 隐含了全诗的主旨。

从“诗眼”入手透视全诗, 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唐元稹的诗句“遍绕篱边日渐斜”, 一个“遍”字, 虽用语平淡, 但仔细咀嚼, 便能体会到诗人为赏菊花而流连往返的举止和心情;唐许诨的诗句“一上高楼万里愁”, 一个“愁”字笼盖全篇, 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 开头讲“愁”, 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 唐严维的诗句“一别心知两地秋”, “秋”字语意双关, 既交代了送别的季节, 又着重透露出分别的心情。

四、从“文化意象”入手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 宋代梅圣喻《续金针诗格》中说:“诗有内外意, 内意欲尽其理, 外意欲尽其象, 内外意含蓄, 方入诗格。”这是对白居易“意象”一说的补充和发挥。基本揭示出了“意象”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近代西方曾经出现过被称作“意象派”的文学艺术流派, “意象”一词曾风靡一时。根据现代诗评家的整合、诠释, “意象”包括抽象的主观“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个方面, 是“意”与“象”在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中的和谐交融和辨证统一。“意象”前冠以“文化”一词, 旨在说明这类意象带有浓厚的文化含义, 它并非诗人的临时创造而是对带有共同文化认知和文化心理的约定俗成的特定物象的选用。譬如说到杜鹃, 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神话中的带有悲剧色彩的蜀帝杜宇, 据说他死了之后, 化为杜鹃, 到了春天, 总要悲啼起来, 使人听了心酸, 而且它的啼声, 似在说“不如归去”。

目前, 虽然直接以“文化意象”为内容的题目不多, 但我认为, 通过对“文化意象”的积累和把握, 并以此为切入点, 对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 进而深入理解诗歌主旨是大有裨益的。

五、从“艺术手法”入手

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个方面。因触景生情, 有感而发, 诗人直抒胸臆, 表达内心感受的叫直接抒情;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面蕴涵或表达诗人感情的叫间接抒情。这两个方面前面都有涉及, 这里不再赘述。

弄清表现手法也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我们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如以静写动、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衬托对比、象征讽喻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借用修辞手法来表现。抓住了表现手法, 我们就能依此探求诗人运用表现手法的真实意图、诗歌内涵及诗人内心的情感。

例如, 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题为《画眉鸟》, 诗中所写的这只画眉关在“金笼”里, 不愁风雨, 不愁吃食, 但却心情抑郁, 向往着以前在山林中自由自在的生活。显然, 诗人是借画眉鸟表达自己的一种生活理想。从中我们可以意会到所用手法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将画眉鸟人格化, 赋予它复杂的思想感情。而林中之鸟又与笼中之鸟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强烈的反差中, 始知“金笼”舒适、安逸的生活远不及林间的“自在啼”。从而诗人的思想感情也浮现出来。他借画眉鸟的两中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 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颂, 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心灵的憎恶和否定。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见古诗文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介绍了古诗教学中品读古诗的几点做法, 并做了相关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篇5

第一,古诗词对提高人文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高中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倘若以古诗词作为培养人文精神的手段,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遗产丰富,把这一资源利用好,使其为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化服务,可以增强学生抵制腐朽文化腐蚀的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和人文精神,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利用这些美好的作品来塑造学生灵魂,陶冶学生情操,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古诗词对完善学生人格具有积极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而古诗词的教学活动可以完成以上要求。曹操的《观沧海》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以及宽阔的`心胸;李白的《赠汪伦》可以使学生重视友谊;陆游的《游西山村》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现出悲壮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诗人为了自身坚守的信念和生命的尊严,毅然舍生取义,如此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古诗词对提高语文的审美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美并且感受美,进而获得情感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以及身心的平定,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厚的精神积淀和健全的品质特征。而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审美的重要途径。古诗词用凝练的语言就可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可以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生活环境或者遭遇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等。另一方面,倘若教师具备深厚的古诗词文化功底,那么他的美学素养水平也会很高,这样的教师可以更好地把审美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从而调动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1、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诗词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不读,安能体会得出?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不仅指出了诗词的可读性,而且向我们暗示了学习诗词的一种方法积累。积累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词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功夫。教学时在课堂上开辟“每课一诗”、“专栏”等,要求全班学生轮流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诗,谈谈自己的心得,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到两点:第一,讨论该同学的分析是否中肯,谈自己的见解;第二,在短时间内背诵这首诗。这样日积月累,三年下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品味意境

司空图说诗词创作要做到“思与境偕”,说的就是意境。意境是由一系列意象营造出来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交融的产物。简单来说,意境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高中语文教材中节选的诗词大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空限制,根据古诗词中的景物描绘、感情抒发或者事件叙述,结合自己的想象,感受诗人创造的意境,是每一位高中教师必须深思的重要问题。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诗词表达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描绘想象诗词画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的感受到了“大江东去”的宏伟气魄;有的感受到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气势,从而把握住整首诗词的意境,深入理解作者的豪放之情,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3、扩展延伸,提升能力

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①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涵咏中感悟陶冶。②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象与情感、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③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书刊,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名家大师,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④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传记(评传),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从而深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和宇宙哲理。生命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手脚架搭建的高度。搭好手脚架,重在让学生积累文化,掌握方法,使其知识和能力相生相长。

高中古诗词鉴赏复习方略 篇6

【关键词】古诗词 ; 复习 ; 方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52-01

一、分类复习 夯实基础

诗歌鉴赏是以我们对诗歌的先验认识为基础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课外鉴赏诗歌,是因为我们平时在课内学习和积累了很多诗歌鉴赏的理论知识,习得了鉴赏诗歌的方法和经验。可以说诗歌鉴赏行为是我们对诗歌理论知识的激活和对诗歌鉴赏经验的唤醒。因此,要鉴赏诗歌首先要夯实理论基础,积累方法经验。而从题材入手,对诗歌进行分类复习,是夯实基础、总结经验的最佳选择。

诗歌因题材不同,不但表达的感情不同,就是选用的表达技巧和意象也会有差异。所以我们要读懂一首诗,弄清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弄清楚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是一首什么诗。复习时我们首先可以对从小学到高中所学过的古诗词作一个全面细致的梳理,按照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思乡诗、赠友送别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等进行分类,然后对这一类诗歌反复诵读,在头脑中留下这类诗歌的总体印象,从感性的角度明白这类诗歌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以这些诗歌为例,对这类诗歌的产生原因、题目标志、内容感情、常用意向、常用技法等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让学生对这类诗歌有理性的认识。知道了不同题材的诗歌“长什么样子”,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解读了。

二、教会方法 全面读懂

鉴赏诗歌的目的就是要读懂诗歌,明白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以读懂作为终极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诗歌做到“五读”。

一读诗题,明确题材。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够看清诗歌的题材、内容、情感,甚至表达技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读懂了诗题也就大致知道了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比如:《宿建德江》就点明了时间、地点、事件,看标题就知道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赤壁》很可能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而《送元二史安西》则无疑是一首赠友送别诗等等。通过读诗题明确了诗歌的题材类型,便可依据之前积累的各类诗歌的理论知识,对诗歌做出合理准确的解读。

二读作者,知人论世。正所谓风格即人,因为不同诗人的遭际、追求、理想、人格不同,所以他们的作品的风格也是不同的。比如陶渊明的诗平淡质朴、清新自然,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辛弃疾的词以文为词、善用典故等等。而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作品所呈现出的情感基调和旨趣也不尽相同。因为它要受诗人个人经历和人生境遇等方面的影响。比如早年的李清照沉浸在美好的爱情生活中,所以她的词乐观开朗,节奏明快;晚年遭遇国破、家亡、夫死的连续打击,词风也变得含蓄深沉、哀婉凄楚。此外,古诗词往往还反映着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比如同样是离别诗汉代多哀怨,而唐代多乐观。诗歌创作通俗点讲就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此人有此作”,了解了诗人的生平为人、诗歌风格和其所处的时代环境,那么我们解读起他的诗歌自然就容易得多了。

三读注释,扫清障碍。由于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又受篇幅格律、个人语言习惯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所以理解起来就有困难。而阅读诗歌下面的注释不仅可以为我们扫清文字障碍,还可以为我们揭示诗歌创作的背景,帮助我们更好地知人论世,更全面准确地解读诗歌。

四讀诗句,关注三点。对诗歌的解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具体诗句的理解上,解读诗句我们要具体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是时令季节。通常来说人的心情会受季候更替的影响,时令季节不同诗人的感情也不同,春则伤春惜春,秋则悲秋伤怀,早起多远行,夜深多乡思,时令季节往往为诗人的情感打上了鲜明的烙印,所以鉴赏诗歌一定不要忽视时令季节的特征。第二是关注景、物、人、事。其实景、物、人、事就是诗人表达感情所选取的意象,不同意象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思。杨柳长亭象征着送行离别,月亮鸿雁象征着思乡怀人,渔民樵夫象征着闲适隐逸,洗衣缝补象征着思念牵挂等等。通过景、物、人、事,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的内心世界。第三关注情语。诗歌是要表达思想感情的,情到深处自然流露,就会有直抒胸臆的词句出现在诗歌中,是为情语。这些词句往往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抓住这些词句,就能抓住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是这首诗的主旨句,而马致远的《秋思》的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便是这首小令的点睛之笔。

五读诗句,口译全诗。通过以上解读,我们就基本读懂了一首诗,但是理解上可能还有不够准确深入完整的地方,怎么办呢?因为诗人创作这首诗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此人有此作”,这就需要我们置身诗境,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当做诗人,走进诗中来一番神游,切身体会诗人当时的见闻感受和思想心境。具体来说,就是要添加还原要素,口译诗歌,将诗人创作过程中省略、倒装了的阅读要素添加、补充、还原到它应在的位置上,使诗词变成一篇精美的散文,从而对诗歌整体上有一个全面、清楚、明确的理解。

三、规范答题 针对训练

既然诗歌鉴赏复习最终要面对考试,那么弄清考什么、怎么考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诗歌鉴赏主要从诗歌形象、诗歌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我们要围绕这些考点从设题形式(提问方式、提问变体),答题思路,答题步骤等方面对学生的答题进行规范,并通过大量高考真题和全真模拟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我们就能够做到鉴赏有方法,答题有思路,做到读得清楚,赏得准确,答得规范,从而帮助学生在高考中斩获高分。

高中生古诗鉴赏刍议 篇7

1 高中生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值得探究的问题

1.1 应试教育下的诗词教学

一直以来, 书面作业和考试成绩都是检测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手段和标准, 中学生语文学习时间也往往处于其他学科的挤压之下, 从而古诗文的学习也就变成了一种字、词、句的简单操练, 少了诵读和感悟, 就没了赏析和品位。虽然学生在这种操练上也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但是收效并不大。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动因还受到高考语文古诗文分值增大和看涨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还随着老师布置的大量名言名句的背默练习不断放大, 最后几乎成了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全部动因。所以学生即使本来有一点审美情趣, 最后还是被字、词、句操练得兴趣全无, 古诗文学习变得十分功利。从而看来应试教育下的传统的诗词教学让学生厌学是迟早的事。

1.2 一言堂教学,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尽管人们已认识到了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目的也很明确, 但学生还远远不是古诗文学习的“好之者”和“乐之者”。这说明古诗文的教法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教师只是对古诗词进行理性的解读和分析, 完全忽视古诗词的审美韵味, 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在机械化的课堂教学中受到限制, 学生的想象能力得不到提升, 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例如苏轼的《减字木兰花》中对春的理解:千人千种风格, 有人看到春色, 有人看到春景, 有人陶醉雨中小草, 有人触目伤怀, 总之不一而是。然而我们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只是停留在老师让背就背, 让读就读, 学生自己从未真正去感受体验过作者的创作意境和真情实感。自然也就无法体会到古诗词学习的乐趣, 也就更无兴趣可言了。

2 高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与教学研究

2.1 树立大语文观念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古代诗词的篇章占很大的比例, 古代汉语在语法、语义和词汇等方面又不同于现代汉语, 所以, 对古代诗词的鉴赏, 无论从“教”的方面, 还是从“学”的方面来看, 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这就需要有一种切实有效的、操作性较强的理论来指导。而传统的古代诗词鉴赏理论多数是从诗词创作的角度阐释如何创作诗词的。这种理论虽然对古代诗词的研究比较精深, 但是在我们教学实践中还是不便于直接地运用指导学生学习的。所以我们应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出一个更适合于现代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性更强的理论来指导。

2.2 创新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高中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机械的把古诗词的答题技巧传输给学生, 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课堂的参与。有教育家曾经说过, 学习的内在的推动就是对所学材料产生兴趣。的确, 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 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实践活动的意义, 他可以使人的心理保持适当的紧张程度, 只要高中生对古诗词产生了兴趣, 就必然会激发进一步的求知欲望, 这就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的状态, 转化为主动学, 爱学。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适当的减少对子、词、句的机械式的孤立的分析, 适当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多一些对情感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还可以组织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 把自己融入作者的作品之中, 对于一些情景性突发的古诗词,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适当补充, 根据诗中描述的内容进行绘画。如果学生能够大致理解了诗意, 他们就会自己比较乐意去读去背。学生在阅读背诵的过程中, 吟诵着这些诗词时, 会自然而然的去体会它的情感, 去与作者共同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 喜怒哀乐;诉说人间的沧桑。这样随着学生阅读经验的增加, 情感的丰富, 他们就会对古诗词慢慢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 随着语文观念的更新, 教学方法的改进, 古诗词慢慢就会成为中学生精神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学生学习古诗词就会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 爱学。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使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形成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修养, 使古诗词的潜在价值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1]陆贵芹.简议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J].文理导航 (上旬) , 2011 (6) :55.

高中古诗词鉴赏的层次教学 篇8

一.悟象品意, 体味诗词意境

对诗词的解读, 应当从意象的感悟入手。在分析时, 要教给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词意境、感受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诗词中的意象分为三种, 有实体性意象、比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 而对诗词主旨起决定性作用的, 往往是比喻性、象征性的意象。在《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中, 这三种意象同时存在。明白了意象的内涵, 便可对词的意蕴理解得更为深刻。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主要意象有“缺月”、“疏桐”、“断漏”、“幽人”、“孤鸿”等。上述意象皆具有寒冷凄清的特征, 这就为全词笼上了一层萧疏凄冷的色彩。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的情感也同其笔下的意象一样, 忧伤而寂寥。而在众多的意象中, 作者似乎又对孤鸿情有独钟———受到惊吓, 心怀有恨, 拣尽寒枝不肯栖息, 大有孤僻高傲之姿。这是为何呢?显然, 作者并不是单纯地向读者描绘一只在寂静月夜下寻觅安身之所的孤鸿, 而是另有其深意。这层深意, 已不是简单的寻找意象、分析意境所能解决的了, 这也就无疑使鉴赏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二.知人论世, 品味诗词情感

苏轼为何要不惜笔墨描写一只孤鸿呢?这就需要知人论世。该词是苏轼元丰三年被贬黄州时所作。而此前, 他经历了“乌台诗案”:元丰二年, 苏轼因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 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 囚捕至京, 最终虽幸免一死, 却被贬黄州。九死一生的苏轼此时正如惊弓之鸟一般, 飘零失所, 孤独凄冷, 心怀幽恨, 惊魂未定, 但骨子里却又孤高自许, 洁身自好, 坚持操守, 不肯同流合污。

此时的苏轼, 不正和其笔下的孤鸿有着惊人的相似吗?可以说, 他与孤鸿同病相怜, 惺惺相惜, 故而借用了象征手法来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 含蓄地展现了自己被贬后的真实心境。

当然, 并非所有的诗词在解读时都需要知人论世, 许多诗词的主旨情感往往是与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密切相关, 有时知人论世甚至决定了诗词解读的方向。

三.探寻技巧, 挖掘诗词内蕴

黄庭坚曾经这样评价该词:“语意高妙, 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非胸中有万卷书, 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 得益于作者高妙的艺术技巧———象征。那月夜之下, 不知栖身何处的孤鸿, 心怀不安与幽恨, 不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吗?这一手法的运用, 无疑使该词具有了立意高远, 形象生动, 运笔空灵, 含蓄深刻的特点, 并以此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正因如此, 该词才“语语双关, 格奇而语隽, 斯为超诣神品” (黄蓼园《蓼园词选》) 。

四.学以致用, 实现知识迁移

教师在教学中, 要教会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 让学生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该词的教学, 教师不仅应让学生明白并掌握象征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鉴赏方法, 进行独立鉴赏。此时, 不妨把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拿来, 让学生照此方法独立分析。相信此时的学生定会发现:在色彩绚丽、热闹非凡、佳丽云集的元宵佳节里, 那个灯火阑珊处远离喧嚣的“那人”, 不就是政治失意后,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有着孤高淡泊品格的诗人自身吗?

在授之以渔之后, 学生一定会发现:自己竟然也能独立应对一首陌生的诗词了!如果教师能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引导和训练, 那么学生畏难古诗词的情绪定会烟消云散, 兴趣的火花也定会在其心中慢慢滋长!

高中生古诗鉴赏刍议 篇9

说到古诗词鉴赏, 从近几年来的高考可以看出, 古诗词在考试的比重上存在着一定的上升趋势, 而恰恰这一块内容也是学生失分率比较高的地方, 而之所以出现这个现象, 就是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我们应当怎样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下面我分别从三个层面进行剖析, 期望能给学生提供借鉴。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今, 很少有学生会对古诗词这种艺术形式感兴趣, 更不用说古诗词鉴赏能力了。很多学生一看到古诗词就感觉云里雾里地看不明白, 长此以往, 就对于古诗词丧失了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够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呢?

其实, 大部分的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 除了古诗词本身的一些知识特征所决定的以外, 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工作的时候,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枯燥。为此, 教师一定要多动些脑筋, 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现如今, 很多的学生对于一些流行歌曲往往比较感兴趣, 而现在的很多流行歌曲也会把一些古代的诗词拿来谱曲, 像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白的《静夜思》都被很多人拿过来谱曲, 然后制作成流行歌曲广为传唱, 这个时候, 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条件, 在讲到古诗词的时候, 可以用这些流行歌曲作为课堂导入, 这样会让学生立即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并借助于优美的曲调来更好地体味诗词中蕴含的美感。除此以外, 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诗词中的美好意境和画面, 把古诗词用图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这种直观的方法会让学生觉得既新鲜又有趣。

二、重视古诗词基础知识的讲授

要想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具备一定的古诗词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 要重视一定的文体知识的积累。我们要想对古诗词进行鉴赏, 首先就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古诗词的文体知识, 像是古诗词的两大基本派别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我们要对它有一个最初的判断, 又或者诗词中的格律知识, 像是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 我们也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只有在我们的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的知识以后, 才能以这些知识为基础来对古诗词进行鉴赏。其次, 要对诗词的分类有大致的了解, 例如, 在古诗词中, 我们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把古诗词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等, 按照语言又可以把诗词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这些根据不同的标准把诗词分为不同的类别, 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诗词, 帮助他们来对诗词进行鉴赏理解。最后, 要积累一些诗人风格方面的知识。每个作家无论自己的生活经历、艺术修养、思想情感等有多么不同, 他们都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而这些特点往往会反映到自己的作品中, 并形成了一定的风格。而如果我们对诗人的风格有一定的了解的话, 会有利于我们对其作品的理解。

三、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

1. 要学会阅读标题

诗词的标题往往就是整首诗词的“眼睛”, 我们在对诗词进行鉴赏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诗词的标题。一般来说, 诗词的标题主要包含这样几种信息, 一是解释诗词的基本内容, 像是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就属于这种情况;二是点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如王维的《相思》、杜牧的《叹花》等;三是交代写作的目的,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四是指出诗词描述的对象, 如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蜀相》等。由此可以看出, 小小的标题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 一旦我们在鉴赏诗词的时候能够抓住标题的内涵, 往往就可能触及到诗词的核心内容。

2. 要重视诗词的注解

很多学生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诗词的注解内容。事实上, 注解是命题人对于诗词内容的一种提示, 其中往往会交代一些诗词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以及相关典故等, 而这些信息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诗词的灵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注意规范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

知识是我们进行古诗词鉴赏的基础, 而一些鉴赏表达技巧就是我们进行古诗词鉴赏的工具, 因此, 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诗词鉴赏的表达技巧,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古诗词。例如, 我们可以让学生记住一些常用的鉴赏表达语言, 如准确、形象、生动、简洁、明快、清新、质朴等, 还可以让学生熟悉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 这些技巧性的东西一旦掌握, 学生在对古诗词进行鉴赏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 而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了。

总之, 古诗词鉴赏能力不仅仅利于我们继承优秀的古代文化, 更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作为教师, 一定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以便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古诗词鉴赏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高中生, 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也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本文分别从学习兴趣的激发、知识的累积和表达技巧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对于古诗词能力鉴赏的培养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论述, 希望能够为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有所裨益。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兴趣,文体知识,鉴赏技巧

参考文献

[l].薛镇芬, 钟发全《追求与众不同的课堂》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6.1

[2].林巨《教育的智慧》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1.1

也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 篇10

一、捕捉信息,读懂诗意

捕捉信息、读懂诗意是鉴赏古诗词的第一步,当我们拿到一首古诗词时,首先要掌握大概信息。要掌握古诗词的大概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标题、作者和注释。

1.看 标 题

对于一首好诗或者好词来说,标题是其“眼睛”,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首先要看古诗词的题目。有的古诗词的题目直接揭示了和古诗词有关的季节或时令; 有的直接点出了古诗词所要赞颂的对象;有的直接写出了故事事件等。

比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的“幽”一字就是全诗的“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 ,阒寂无人 ,草径清幽 ,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 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体现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依然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2.想 作 者

了解作者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之一,作者的生平、作者经历、作者的思想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都会影响作品的思想感情。其实了解作者实际上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文本,然后走进作者,走进古诗词。比如:在2014年新课标卷2中有这样一道诗词鉴赏试题(在此处只选取一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 ]韦庄1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释1: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

问题: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5分 )

本题中虽然在注释中对韦庄做了大致的介绍, 但是不全面。要把此题做好, 可以结合修教材中出现过韦庄的《菩萨蛮》,再了解他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他生活在唐王朝由衰弱到灭亡,直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在文学创作上,他面对天地翻覆的社会巨变,冷静而深入地思考,效法杜甫,写下了不少焦虑时难的诗篇。这样我们可以全面结合作者的生平解决试卷中的问题。

3.读 注 释

读懂注释,利用好注释,就能从一个点或一个面上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在2014年北京语文高考试卷中出现了这样一道诗词鉴赏的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 和辛弃疾 的“最喜小 儿无赖”,两处“无赖 ”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 谓韦曲的 满眼春色 , 让自感老 去的诗人也 觉得应借酒释怀,享受春光。

C.五六句通 过“石角钩 衣”、“藤梢刺眼”的 细致描写 ,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 了“反言”,如“恼煞人 ”,实际是爱 煞人 , 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 韦曲花 ,至今无赖 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 知何址 ,但苔深韦 曲 ,草暗斜川 。 (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 花无赖 ,独擅终南 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 春浩渺 ,酒香韦曲 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 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 文物尽 ,眼中多少 可儿坟。 (清 (此当作明 ,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本试题难度系数不高,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属于中等难度题。不难发现,本试题给了我们所需要的关键性的注释,这样学生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就可以结合补充内容进行解答。本试题的第三小题就和注释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二、抓住细节,悟出精髓

古人在作诗时,特别讲究炼字。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要教给学生从哪些角度鉴赏字词。

1.看 动 词

动词在古诗词中是装饰古诗词的,它能使作品化美为媚,使文学作品充满动态的美。比如刘永的《雨霖铃》中有这样一句“骤雨初歇”,这句中的“歇”字用得十分巧妙。“歇”,本来是人才有的动作,但是作者却说“骤雨初歇”,从这一个字中便会感觉到雨都活了,都有了生命。

2.形容 词

巧用形容词,可以绘景摹状,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在此举一个例子,这首诗虽然不是高中课本中的,但是这首诗中的那个形容词用得绝对精妙,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乱”字,可以理解为花的颜色繁多,所以看起来很“乱”;也可以理解为花长的不整齐,很无序所以“乱”;还可以理解为,因为是早春,所以花开得还不是太茂盛,所以“乱”。

3.数量 词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思考 篇11

一、知人论世,知其大略

知人论世是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指的是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须向学生传达文学史的概念,即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文学风格和诗歌风格的大致走向。文学是对现实的反映,了解时代更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杜甫,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他那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在“安史之乱”期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那深沉的家国情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都体现在诗歌中。“三吏”“三别”为读者重现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传统的有儒家济世精神的学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格调之高已经超越寻常人太多,在乱世能有如此情怀当真可贵;“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不顾个人安危,仍然记挂国家帝王,他的诗歌在今天读来,依然让人感动。他心系天下,心怀家人,心念好友,当得知李白被流放,心中悲伤,魂牵梦萦,写下《梦李白》,当听说李白在流放途中被释放,心中也放下一块石头,写下《不见》来表达对李白的理解和思念。

除了了解时代背景和作品背景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了解名家的性格、语言风格和他所尊崇的对象。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崇尚精神上的自由,他的诗歌风格受到了庄子逍遥游精神的影响。他情真意切,不雕饰,不矫作,如“清水出芙蓉”般那么自然。他推崇谢朓,认为古人中谢朓就是他的知音,他的诗中也常常出现“小谢”“谢玄晖”。如果学生不了解李白推崇的诗人,在做题的时候只能凭感觉,想当然。例如《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令人长忆谢玄晖”,让学生分析这句表达的作者情感。有些学生不注重积累,谢朓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所以他们想当然的认为谢玄晖是李白同时代的友人,认为本诗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但凡对诗人有所了解,知道谢朓于李白来说是偶像的话,不难看出此诗抒发的是知音难遇的感慨。

二、走进诗歌,确定基调

基调是作品中主要的音调,即风格、主要情感等。诗歌中的感情基调有悲喜两个大类,诗歌通读下来,得明确大方向是悲的还是喜的。确定主要旋律之后再进一步细读,诗歌的情感基调有忧愁、寂寞、伤感、思念、悲愤、闲适、恬淡、欢快等等,常见的主题不外乎怀古伤今、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离愁别恨、淡泊名利、归隐田园、寄情山水、怀友忆旧、思乡念亲等等。

确定诗歌情感基调需要用心品读,抓住诗歌中情感的关键词,如独、孤、喜、忧、愁、怜、思、莫、吟、泪、哭、阴、憾、恨等等。以汪元量的《潼关》为例,颈联“事去空垂悲囯泪,愁来莫上望乡台”,眼泪是为国家而流,忧愁因思乡而生,故国不再,因此对故国思念的泪水只能空流;家乡不再,有家难回,纵然诗人再思乡,也不能改变什么,不如不要上望乡台,以免更加伤感。“愁”这份情感太重太重,其中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感,毫无疑问,“愁”就是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把握意象,体味情感

意象本身是情感与物象的结合体,我们既可以通过诗歌意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也可以通过作者情感来理解诗歌意象。以冯延巳的《蝶恋花·几度凤楼同饮宴》为例,“阳关一曲肠千断”中“阳关”出自王维名篇《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送别诗,阳关曲即是送别曲。掌握这个意象,就能明白抒情主人公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是离别的不舍。再如雁,在古诗中意味着孤独、思亲、思乡。魏野的《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中“日暮北来惟有雁”,作者看到自北飞来的大雁,更加牵动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作者身处异乡,愁绪万千,心中孤独可以想见,此时的大雁为原本已经忧愁的内心再添几许烦忧,让读者不知是看到大雁才有的情还是本已有情,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四、立足题干,审清题意

古代诗歌鉴赏这一板块在新课标卷中呈现如下特点:第一,从选材内容上来说,以情景交融型的写景抒情类诗歌为主,羁旅行役型的怀归思亲类居多。第二,从诗歌的时代和体裁来看,以唐宋诗词为主,宋代作品尤多。第三,从考题题型来看,主要涉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四种题型,具备一定的综合性。

对于四种常见题型,各自有不同的应对策略。一般来说,诗歌鉴赏分为三步走,对于涉及分析形象的题按照总评、内容分析和作用说明来答,作用说明要具体落实到诗句当中。语言分析的题按照解释字义、句义,内容分析和作用说明三部曲来作答。表达技巧的题按照准确指明所诗句运用的手法,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效果或作者情感这个步骤来答题。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题可以做如下处理,指明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最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如何提高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篇12

一、注重积累, 夯实基础

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 无非是熟读、吟诵、背默, 重要的是理解、记忆, 然后才能够在发表自己看法, 也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够谈得上鉴赏, 最后能陶冶性灵、变化气质, 达到较高境界。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需把工夫下在平时, 借助课堂, 多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而后逐渐地提高其能力。

1. 课内指导学法, 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一般来说, 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 我们始终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 用读来带动背并加深领悟, 逐步形成语感。当然语感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背诵量作为前提,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古诗文背诵量为50首, 这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 也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因此, 我们在平时上课时就要注重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2. 课外进行比赛, 让学生赛一赛、争一争。

每学期开学之初, 我班第一节课进行的内容就是了解目录, 明确本册书要掌握的古诗文, 然后展开背诵比赛。不管老师有没有讲到这些内容, 学生都可以提前背诵。比赛不仅在小组之内, 也在小组之间, 获胜的小组将被评为本学期的“最佳背诵小组”, 获胜的同学则被评为“背诵之星”。对于此类张张嘴就能完成的任务, 学生还是很乐于做的, 老师的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发现有进步的同学时一定不要忘记表扬。

学生的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 将是不可估量的, 课内的古诗文背诵完毕之后, 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

二、知人知事, 分门别类

中考把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内容上。学生要想学会鉴赏古诗词, 首先就必须了解作者, 了解作者所处的广阔的时代背景, 因为只有把诗词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中, 才有可能看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比如诗仙李白《行路难》, 如果不了解李白被赐金还山的经历, 又怎能理解他“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茫与失落。再如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 如果不了解他作为亡国之君被囚禁于汴京的身世, 又怎能理解“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的愁苦与哀伤。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文学常识与时代背景的介绍,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另外, 学生在学习古诗歌的时候要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 因此, 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按表达方式,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 可分为古风 (古体诗) 、格律诗 (近体诗) ;按语言, 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 可分为山水田园诗 (写景诗) 、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词按风格, 又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三、掌握方法, 适量训练

1. 审清题干, 留意注释。

命题人设题时一般会在题干中给出提示。这些提示往往或点明考查要点, 或提示赏析要点, 或透露诗词的主旨。此外, 有些注释虽然只有短短一两句, 却会透露诗词的写作背景、内容、风格与意境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考场上所需要注意的。如2010年河南中招21小题: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这明确告诉我们要从“炼字角度”来对名句进行赏析, 但仍然有不少考生因没有留意到该关键词而失分。

2. 掌握角度, 科学答题。

(1) 赏语言

古诗词的有些词语生动传神, 起到挖掘本文的主要内容, 揭示文章的思想内涵, 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作用。这些词往往受到命题人的青睐, 常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首联中的某某字用得很好, 好在哪里?”“这句话中某个词能不能用其他词来替换, 为什么?”学生在回答此类试题时不能就某个字词孤立地来谈, 应结合情感意境来分析。例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诗句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 它表现了大自然景色的秀丽美好, 哪怕作者不是有意观看, 也会自然而然地映入眼帘。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的自然风光中, 淡泊名利, 安恬自适, 热爱美好的田园生活。

再者, 还可能出现分析语言风格的试题。这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不能单就词语运用的巧妙来答题, 而应结合本首诗风格来谈。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 然而结合词语来回答。

(2) 赏用典

典故是古诗词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者通过借用典故来表达一些特定的内涵。了解典故的出处及其在诗词中的含义, 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近几年的中考, 关于典故的考查备受出题人的青睐。如:2011年河南中考试21小题:“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时不仅要了解古诗词中所运用的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 而且要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3) 赏修辞

古诗词中, 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 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 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 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 领悟作者的感情。就中考而言, 比喻、拟人、夸张是常考的修辞手法。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就在中考试卷中频频出现。这就要求考生不仅准确判断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而且结合诗句来谈使用该修辞手法的好处。

(4) 赏感情

诗词的思想内容, 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指的是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学生则通过品读古诗, 跨越历史的门槛, 与诗人作心与心的交流, 去神游祖国的秀美河山, 去感受那雄壮的英雄气概, 去体味其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从中受到陶冶, 启迪和激励, 提高语文素养。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以下几种: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学生在平时可根据诗词所蕴含的感情进行分类记忆, 从而加深印象。

(5) 赏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 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 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 情感的熏陶, 心灵的净化, 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近年来分析意境型的试题逐渐增多。如: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而所谓意境就是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境界, 它包括景、境、情, 在答题时缺一不可。

上述备考技巧只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体会。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 也仅仅是入门, 要想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必须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所谓“观千剑然后识器, 操千曲然后晓声”, 学生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 多看多练, 自然能突破这一中考难点。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往往以精辟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 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本文谈谈提高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方法

参考文献

[1]高爱云.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上一篇:抛砖引玉论文下一篇:隧道大塌方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