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通用12篇)
高中古诗 篇1
中国古代诗词言简意丰,意境优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诗词鉴赏早已成为高考语文试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分值比重也有扩大的趋势,但对高中生来说诗词鉴赏却是一个难点。
学会诵读诗词,读懂诗词文本
1. 整体感知,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通过诵读破解文句、疏通字面障碍,把握重要词语,确认描写对象,明白诗词写了什么,从整体上来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
2.留意细节,通过表面信息了解诗词的相关内容
(1)看标题。
大多数的古诗词的标题一般能揭示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提示诗歌的类别,特别是感怀诗和怀古诗,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中就透露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题材上可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二是怀古的地点在京口北固亭。顺着这个思路下去,结合诗歌的背景,学生就能迅速地读懂这首诗了。
(2)看作者。
解读诗歌,诗人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因此我们要尽量多地了解与诗人有关的信息。“诗言志”,诗歌所抒发的是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我们了解了作者就对诗歌内容有了深入的把握,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如:杜甫的诗歌,浓厚儒家思想的浸渍,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所处的唐代由盛而衰的时代背景,整合成了杜甫诗歌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古道热肠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沉郁顿挫”。
(3)看注解。
诗后注解有两个作用:一是暗示背景,介绍作者这时的处境、诗歌的写作背景;二是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
了解高考对诗词的考查点,制定答题策略,规范答题模式
1.鉴赏诗歌中的意象
(1)“意象”概念。诗词中的意象就是指富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人物或客观景物。古诗词中常见意象有很多,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多积累一些古诗词常见意象。
(2)分析意象的解题步骤: (1) 明确诗词中的意象; (2) 根据诗词中意象的修饰语分析意象的特点,从而揣摩作者的情感; (3) 规范解题模式:“通过修饰语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烘托了……意境。”
2. 鉴赏诗词中的语言
古人创作诗词,特别讲究炼字,经常是一字传情、一字现境、一语显旨。高考的考查重点就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
(1)品味关键词句。 (1) 词句所蕴含的色彩、情味; (2) 运用了什么手法; (3) 作用是什么(写出了什么;表现出了什么;) (4) 点评妙处(该词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该词句在诗词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2)学习炼字。 (1) 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该字在原句中描述的景象; (3) 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分析语言特色。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要求学生在平常复习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答题术语,如: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自然、直率、清幽、雄奇、悲慨、质朴、沉郁等。
3.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
鉴赏表达技巧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表达技巧,很多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始终是模糊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
(1)“表达技巧类”解题要领: (1) 准确分析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 结合相关诗句点明这个手法的内容以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 理解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 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即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2)鉴赏表达方式的解题要领: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抒情、议论)、叙(描写、抒情、议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3)鉴赏表现手法的解题要领: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句意+文意+主旨情感)。高中考察范围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衬托、烘托、对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古抒怀、象征、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4)抒情方式: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同一首诗中可以同时具有两种抒情方式,例如以杜甫的《蜀相》为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用典来抒发情感:这都是间接抒情。“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直接抒情。
(5)赏析修辞手法的解题要领:主要通过揭示手法(什么地方使用了什么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写出了什么+表现出了什么)、点评妙处来完成题目。
4.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这种题型主要考察点在于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
(1)“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类”解题要领: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 (2) 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这种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如: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寄情山水、羁旅愁思、借古讽今等题材的诗词。
(3)“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类”解题功能?要领:
(1)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 (2) 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如果学生能熟悉这些命题方式,清楚各种答题技巧,再认真审读题意,根据试题要求,扣住原诗抓住要点组织语言,就能极大地避免失分。鉴赏古代诗词是一种艺术享受,只有用心诵读、感悟、揣摩、品味,才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才能让我们诗意地生活。
高中古诗 篇2
现代: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 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代: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阑 一作: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代: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 一作:阑干)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登快阁
宋代: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唐代: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 一作:一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度 通:渡)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终南山
唐代: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登楼
唐代: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 一作:梁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
唐代: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唐代:杜牧
高中古诗词教学探究 篇3
关键司:高中古诗词 以情感人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身临其境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至关重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神,其中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颗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魂的内核凝聚。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一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1.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古诗词可以增加文化底蕴,丰富其思想和大脑,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热爱祖国的一种表现。另外,通过古代诗词,学生还可以开阔视野,培养高尚的情操。
2.高中生学习古代诗词,有助于其了解更多的社会史实,读史可以明智,可以更好地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先人的伟大精神及智慧,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
3.古诗词以精炼见长,高中生如果能够较好地理解古诗词,那么,对于现代汉语的理解,一定可以更加游刃有余,从而提高自己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底蕴,甚至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4.古诗词在高考试题中的份额也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名句默写,还是古诗词鉴赏,能占到12分左右,更可贵的是,古诗词可以让学生的作文语言增添文采,打亮底色,提高得分率。所以,古诗词在中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举隅
1.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情感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古诗词的学习又是一般学生没有兴趣的版块,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导语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之前就能对诗中所写之事、所抒之情产生兴趣。在正式的授课中,教师要让枯燥的古诗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把导入激发起来的兴趣进行转化,转化为我想学好的动力,再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手段或者小组探究的形式进行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读古诗文是最重要的一关,只有学生能读懂古诗文,才可能理解,也才可能达到运用的程度。朗读古文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教师可以让学生轮读,也可以分角色朗读,还可以营造氛围来进行情感式的朗读比赛,只有通过多种多样读的方式,学生才可能在读中明意,读中理解,读中吸收,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古诗文本身的深意。
笔者在进行苏东坡《定风波》的讲解时,先对学生进行提问,平日遇雨是一件常事,那么你在途中遇到下雨,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教师运用赏识性点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想知道苏轼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做吗?接下去进行古诗词的讲解,既切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古诗词跟现代文一样,都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每一首古诗词都与作者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教师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其思考能力,陶冶其性情。
总之,随着我国国情的发展及教学改革的深入,古诗文的权重在高中教学中的权重越来越大,高中生学好古诗文是义不容辞的,这也是学生今后一大笔财富。古诗文并不难懂,只要教师用心思考,精心备课,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是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发展,处理好师生之间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关系,既注重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又让古诗文教学展现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2.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代诗词讲授的过程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
感人心者,莫始乎言,莫先乎情,莫深乎义。教师在进行古诗词讲授时,一定要善于创设情境,与作者产生心与心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笔者总是从形象入手,抓住诗词所表现出的客观物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像放电影一样把所讲的古诗想象出来,从而达到整体感知的效果。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已稍大,能够很好地理解各种境遇下的作者的情感,所以,教师一定不要把古诗文教死了,要还古诗文勃勃生机。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多演绎,从而积蓄更多的精力和原动力来吃透古文。当学生理解了古诗文的基本内容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像分析现代文一样来分析其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了。
3.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时要关注背景,体悟诗情。
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教师一定要带着学生多读、多念、多思,只有在熟知内容的同时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古诗词的教学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并从学习中热爱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古诗中有大量的佳句适合吟咏。如唐代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结合背景的诵读可以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诗文,感知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三、高中古诗词教学应该尽量避免的误区
在高中古诗词的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让学生以背为主,拿到一篇古诗词,不管学生读没读通,了解不了解背景,都是背过为主要任务,殊不知这背离古诗词教学的本质。学生学习古诗词不是以背过为主要任务,而是以能理解、会运用为首要重任。所以,教师在让学生背诵之前一定要作大量的疏通和讲解工作,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只让学生局限于能背过就可以,还要达到默写的程度。有不少学生背诗是没有问题的,答题得分却很有问题,因为他们能把诗倒背如流,可是很多字不会写,导致写错别字。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可以打亮学生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积淀,可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所以我们一线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搞活课堂,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学古诗的境界。只要我们认真钻研,一定可以让学生喜欢上学古诗,喜欢上用古诗句来表情达意。
高中生古诗鉴赏刍议 篇4
一、培养鉴赏古诗的兴趣
(一) 借助流行歌曲激趣
流行歌曲脍炙人口, 贴近我们的生活。从流行音乐入手渗透古诗的教学。比如中秋节时, 可先试着给学生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效果会出奇的好。
(二) 结合生活时令激趣
要求学生根据时令或节日去寻找相应的诗文佳句, 在课前用三五分钟来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例如:快到中秋节了, 便先要求学生总结以前学过的描写月亮的诗句;在课前讲解给其他学生听, 学生的主动性便被调动起来。
二、教给学生古诗鉴赏知识
(一) 文体知识
鉴赏古诗, 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 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 要熟知古典诗歌的流变, 明白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 了解诗词的格律知识诸如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再次, 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等。
(二) 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 按表达方式,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 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 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 可分为山水田园诗 (写景诗) 、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三) 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 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 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苏轼的旷达豪迈;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等。了解诗人的风格, 才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 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 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五) 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诗词中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 主要的修辞手法, 其他写作技巧如赋比兴、卒章显志、欲扬先抑等。
三、引领学生解读“诗家语”
(一) 认清诗歌语言的变形
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规律, 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 把握词的改变, 体会诗人所炼之“意”。古代诗人为了炼字, 炼意的需要, 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这些地方, 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例如:周邦彦“风老莺雏, 雨肥梅子”, “一“老”一“肥”, 当真浓酽醉人。
(2) 还原颠倒的语序, 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例如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 (晴朗的原野上) 汉阳树历历 (可数) , 鹦鹉洲芳草萋萋”。这属主语后置。另外有宾语前置, 主、宾换位等。不在一一举例。
(3) 注意诗词中的省略, 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例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 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 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二) 留心如下字词
(1) 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 既是曲中之情, 又是吹笛人之心。 (2) 形容词:例如,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曰细, 脉脉绵绵, 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 最为密切。 (3) 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 还有一些表颜色的词等。
四、强化读背能力的培养
有了理论, 不可能直接去鉴赏, 还要会听, 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然后是读, 更深一步的理解诗歌的音韵、内涵。多读多背, 定会加深对诗歌含义的理解, 同时也可在诵读中印证、消化所学的理论, 积淀意象、情感、技巧等。古人所云背会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加强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
诵读之后是认真品读古诗, 对诗歌的整体细处作深入的分析, 掌握古诗的特点, 明确写作规律, 为准确鉴赏古诗打下厚实的基础。诗是浓缩的艺术, 谢冕曾提出了五字鉴赏方法:泡——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浓缩的东西, 还原到他原先的状态中去;找——不仅努力把握少量字词包孕的丰富含义, 而且要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的不尽意味;进——读者要通过想象走进诗人所塑造的境界中去;猜——因为诗歌极简约极丰富的特点, 有时可先暂作猜测;补——诗歌的不连贯性决定读者要在联想想象时加以填补, 使鉴赏思路通畅。五字要诀综合使用, 不失为一种实用高效的鉴赏途径, 值得借鉴。
含英咀华的过程是困难的, 因为时代、语言的隔阂;鉴赏古诗又是愉悦的, 因为有读诗的兴趣, 科学的引领, 丰厚的积淀。让我们热爱古典诗词, 快乐品读, 真情感悟, 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 让人生多彩, 让生活斑斓!
摘要:培养高中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不只是高考的需要, 对他们完善的人格的形成和个人修养的提高也都是大有裨益。培养高中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应从兴趣, 鉴赏的种种方法入手。
高中古诗词 篇5
“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一、落笔对方
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这是诗词中“对写”艺术手法的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清人浦起龙谈到这首诗时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这两句话,突出点明了此诗所采用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对写法”。天宝十五年,杜甫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鄜州羌村。作者_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此诗之妙,在于从对方(妻子)写起,使意思深入一层。首联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闺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_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备受欣赏的是颈联描绘的情景:妻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无怪后人称《月夜》:“五律至此,无忝称圣矣。”
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往今来,漂泊异地的游子,羁縻他乡的旅人,读这首诗时,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艺术力量来自于它的质朴、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于它的超乎寻常的“对写法”。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对写法”,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二、移情于物
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或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而实质上作者对此人、此事、此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受到“倍增情感”的效果,这就是诗词中“对写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移情于物,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再如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国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怎能不无限眷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三、反弹琵琶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创作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即诗人本欲表现某一种情感,但在表达时却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是一反常人的正常心理,故意从反面落笔,通过反弹琵琶的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这其实也正是“对写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这首诗抒写作者登临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之情,而作者的情思在诗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和强烈的是“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该句也最为人称道。在这里,诗人借山寄愁,运用“对写法”,一反古人“登临送目”“登高望远”的惯常技法,独辟蹊径、琵琶反弹: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诗人通过望之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出了国耻难忘的极度悲愤的感情。
再如韦庄的《菩萨蛮》词: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词中运用“对写法”的是“未老莫还乡”一句,这里作者正话反说,写得“似直而纡,似达而郁”。说“莫还乡”,实则正是由于想到了还乡,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蕴涵的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郁结的感情。因为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所以,“未老莫还乡”一句,巧妙地刻画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另外,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同样运用对写法,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高中古诗文鉴赏要点探析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有数量可观、质量一流的古诗文,这些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精品的精品,是培养学生热爱语文、感受语言美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真正领悟语言美的切入点就是要在古诗文鉴赏上下工夫。
一、打下扎实古文功底,既鉴又赏
古诗文鉴赏首先要鉴,也就是鉴别鉴定,对汗牛充栋的古诗文做出鉴定,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有相当的古文功底。对古代语言文学知识有所了解,尤其是教师,在诗歌鉴赏上的功底必须足够 ,比如诗歌的体裁分类,表现手法、诗歌的意象、诗词曲赋的分类标准等等,这些基础知识是教师和学生必须掌握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提高鉴别能力,才不致于闹张冠李戴的笑话。鉴别古诗文还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和切入点,比如从意象、体裁、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剖析。大家熟知的北宋诗人王安石一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是点睛之笔和神来之笔,让这首诗的意境非同一般。其次要在赏。就是懂得欣赏诗歌,能够发现古诗文与众不同的文学特质。古诗文的美是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给人以充实的无穷无尽的想象。总之,面对我国浩如烟淼的古诗文,要全面鉴赏是不容易的,要先易后难,先鉴后赏,反腐鉴赏,才能把经典传承下去。
二、掌握正确的方法,突出鉴赏要点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古诗文鉴赏必须具有一定的方法,还要突出要点,才能抓住要害。具体来说要有八种意识。
1.“积累”意识 。 平日学习或复习时,一定要留心一些必要的诗歌知识,包括诗歌的题材、体裁、风格、流派都应该有所了解,尽管不可能了解得很全面很透彻。 2.“落实”意识。“落实”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3.“文本”意识。 文本指的是诗歌作品本身。4.“表达”意识 如诗歌鉴赏这道题,07全国卷全是表达题,北京卷一道填空题两道表达题。作为表达题,语言的准确、简洁、明晰、流畅是十分重要的。5.“比较”意识。 07年浙江、湖北、重庆、辽宁、江西等省区都是比较鉴赏题。面对两首或几首诗歌时,要能看出相同中有不同,也要看出不同之中也有相同。6.“咀嚼”意识。读诗要懂得咀嚼品味,对于一些感情色彩很强的副词、动词、形容词尤当如此。7.“点”意识。需要懂得利用试题提供的已有信息点,而且,这“已有信息点”对于完成眼前的试题往往是最现实、最直接、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点。8.“分层”意识。“分层意识”是答诗歌鉴赏题所必需的。
三、以揣摩典故為突破口的诗歌鉴赏法
我国古诗词用典故较多,如能从典故入手,则能准确把握诗歌本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四个历史典故来借古讽今,批判当时的掌权者韩 侂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抒发了自己满腔热血报国的热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四、古诗文鉴赏举例——以屈原《离骚》为例
屈原创作的《离骚》开启了我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传统,具有不朽的文学价值。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离骚》时要做到以下四点,也就是环境鉴赏法、文字鉴赏法、艺术鉴赏法和成就鉴赏法。
一是要明晰作者和写作背景,要把《离骚》放在历史的具体环境中去赏析。根据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可知作品创作于作者失意之时,屈原时代的楚国奸臣当道,忠臣受排挤迫害,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作为爱国诗人,屈原的内心世界是痛苦和悲愤的。全诗感情基调陈郁而悲壮,既塑造了一个杰出政治家和伟大爱国者的形象,体现了诗人勇于同黑暗腐朽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体现了诗人追求光明和真理的美好形象和坚持正义的刚毅不屈的伟大精神。二是古诗词鉴赏必须重点鉴赏作品的语言魅力,从字里行间体会独特的艺术效果。参差不齐的句子形式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离骚》吸取楚地民歌的语言特点,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长,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屈原不仅采用灵活变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战国时散文的句法,在作品中使用了“路漫漫”、“长太息”等,从而创造了一种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的杂言句式。《离骚》中出现了不少“言对”,即工巧的对偶。错落变化的句子结构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如“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蜿蜿”与“委蛇”是叠音词与连绵词相对,“掩涕”与“浪浪”是词组与叠音词相对,对应的词语或词组结构发生变化,是为了使语言形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诗歌语言的节奏变化。 三是要鉴赏《离骚》的艺术特色。在艺术上,《离骚》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深深植根于现实盼积极浪漫主义。运用了比兴和对比手法 ,在抒情中有故事情节的展现,寓情于事。百转千回,从而把叙事诗和抒情诗融为一炉。四是要把《离骚》放在整个文学史上去考察,重点考察它在中外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它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汉代以后,后世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究其原因,似可归功于屈原那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 屈原的艺术创造,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对后世的文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诗经》为代表的“风”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骚”,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石和古典诗歌的两个最高标准。屈原的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为全人类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也赢得了世界文化巨人的光荣称号。
总之,对于《离骚》的鉴赏应该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根据鉴赏者本人的语言功底和文学水平可以得到不同的鉴赏效果,无论如何鉴赏,《离骚》都是文学史上特别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五、结语
古诗文鉴赏是学生一项基本语文功底,也是判断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高中教师要对此有高度认识,让学生在掌握现代文的同时对古文也有浓厚的兴趣,让传统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秦训刚,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感想 篇7
一、语言环境陌生。历史的变迁使很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 优秀的古诗词, 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 深奥难懂, 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 所以语言环境的陌生, 使得学生们对它难以热爱。但这些古诗词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如果学生不喜欢就自然不会去读它, 那么就会出现如钱穆先生所说的“书不焚而自焚”的可怕现象, 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就难以传承下去。
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动力不足。班级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古诗词经常自觉阅读课外古诗词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没有养成情感诵读或自学古诗词的好习惯。而且, 高中阶段繁重的课业和升学压力, 使得学生对语文尤其是古诗词的学习劲头不足。
三、教师不重视文本解读。我们现阶段的古诗词教学, 很多老师急于从标准答案里去解读文本却忽视了阅读的本质、文学素养、阅读审美的培养, 这种把阅读看成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的方法, 无法让学生深入对文本的探究, 领悟其丰富内涵。
但是不管有多困难,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都必须引起重视和加强。《新课标》在明确“阅读浅易文言文, 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的课程目标的同时, 亦强调了“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 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的阅读教学要求。因此, 体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应是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而古诗词教学是促成学生了解、认同, 进而传承民族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高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的动力, 是对学习材料的兴
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形成同样是以兴趣为前提的。
利用多媒体技术, 借助于声、光、色的功能, 对古诗词的情景进行虚拟再现,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有效地提高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效果。如学习《琵琶行》《雨霖铃》《春江花月夜》等古诗词时, 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相关图片背景及歌曲, 制成图文音并茂的课件, 让学生观听之后, 感受阅读古诗词的良好氛围, 激发学习该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可以引导学生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源, 丰富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将搜集到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等图文资料制成幻灯片课堂交流, 激发其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只要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了, 老师再定期推荐学生阅读经典的古诗词, 如果每周3首诗, 一个学期就可以积累60首, 一年就120首, 那么高中三年下来, 至少有300首古诗词打底, 我们还用愁学生读不懂诗歌吗?并且只要有学生对古诗词感兴趣了, 自然就会影响周围的同学, 就能在班级形成良好的读诗的风气。
二、加强对古诗词的诵读
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诵读能增强语感, 促进理解课文, 应予重视!新课程改革目标也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古诗词语言整齐、节奏感强、音韵和谐, 非常适合朗读, 我们要让学生反复诵读, 因为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使学生不用等待老师讲解, 就理解了课文的意思, 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因此让学生通过诵读直接感受古诗词的语言, 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 进而去感悟诗文, 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和背诵是古诗词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学生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能力的高低, 也是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
三、立足文本,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我们现阶段的古诗词教学, 很多老师急于从标准答案里去解读文本却忽视了阅读的本质、文学素养、阅读审美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 不能把阅读看成是单纯的解题训练, 而忽视了文本的丰富内涵。应立足文本,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因为语文源自于生活, 语文的学习, 课内与课外应融为一个整体, 古诗词的教与学也是一样的道理。老师上课要善于引导学生调动他们的五官来联想和想象, 根据自己所读过的诗歌以及生活经验, 把文字变成一幅幅的画面, 就如《红楼梦》四十八回中香菱讲自己学诗的体会。“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据我看来, 诗的好处, 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 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 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 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 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 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 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香菱就是调动她的经验去联想和想象, 才能“见到这景”, 揣摩古诗词语言的优美, 进而慢慢品味诗中的意境。
总之, 我们要做好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 就应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立足文本, 感受到古诗词语言的优美、文章的意蕴, 确实提教学的效果, 提高古诗词的素养, 传承中华文化遗产。
摘要:古诗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象征与审美情感的象征, 对于滋养学生性情、陶冶学生精神、重铸民族灵魂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变迁, 语言环境的陌生, 高中阶段繁重的课业, 教师对文本的不重视, 使得学生们对古诗词难以热爱。要改变这样的现状, 我们应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加强诵读, 深入对文本的探究, 领悟古诗词的丰富内涵, 确实提高语文素养, 增强文化意识, 重视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文本,阅读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 语文》第一册——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5月版.
[2]钱穆.《中国文学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解析 篇8
从学者实际调研情况和笔者所在地区中学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当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仍存在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一言堂等教学方法上的缺陷,课标中提出的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课程体系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状况不容乐观。
一.客观环境缺失
1、语言环境缺失。
自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大众的常用语言从书面语到口头语都快速转变为白话,古诗文已经逐渐成为专业学者的研究对象和戏曲诗文爱好者自娱自乐的工具。作为一种语言,如果失去赖以生存的使用环境,那就必然是走向衰落。古诗文在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所谓“曲高和寡”,而是传承断代。
2、教育环境缺失。
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都是主要科目。尽管在今后的教育中,各科目学时和分值的安排还会有变化,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却不会改变。
但在高中实际教学中,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很多学校的课时安排是数学、英语的课时超过语文。语文学科的教学地位明显降低,教育环境缺失。白话文尚且如此,更勿论古诗文的教育环境了。
二.主观条件不足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古诗文教学不仅缺失客观环境,在主观条件上也有不足。
1、学生古诗文学习主观条件不足。
本人在实际教学中以普通高中平行班级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50%以上的学生对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经常自觉阅读课外古诗文的学生比例低于10%;学生没有养成情感诵读或自学古诗文的好习惯。
此外,高中阶段繁重的课业和升学压力,使得学生对语文尤其是古诗文的学习劲头不足;而高考语文试卷的开放式考试方式,也使部分学生认为作为母语的语文,在课堂上学不学成绩都难以稳定快速提升。诸多原因综合起来,直接导致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2、教师古诗文教学主观条件不足。
在当前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以教师为中心,以文本串讲和字词句的翻译为主。我国的高中课堂教学清一色地运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讲解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历年高考试题、布置作业”。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应试化的传统古诗文教学,其教学效果和反馈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不管客观环境、主观条件有何缺失与不足,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都必须引起重视和加强。因为即便是在现代视野下,古诗文教学也有其深刻的社会价值:“1.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2.凝聚和统一汉民族,3.涵养人文和改良社会,4.阅读鉴赏和语言雅化。”
为了在教学中完全体现古诗文的上述价值,全面实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端正态度,“变单纯的教与学之间的师生功能性关系为人与人之间的师生存在性关系”,提高个人对古诗文的学习动机和专业修养,从自己做起,自己先热爱古诗文,在教学中倾注情感和灵魂,然后才能主动自觉地研究摸索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率,以教师的境界来提升学生的境界。
法国文豪都德在著名小说《最后一课》中写道,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引导学生认识传统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热爱母语、热爱古诗文,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下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人格修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六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读本》第一册——第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20世纪后期语文学科教育概说,http://jscollege.com/ArticleInfo.aspx·aid=4516
[3]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编,《高中语文新大纲新教材辅导讲座》[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19页
高中古诗词文本品读微探 篇9
古诗词的阅读赏析是一个系统的审美过程,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在这个审美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审视古诗词的格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符号表象品味其背后的辛酸苦辣,挖掘其潜在的思想内涵。一首古诗词的赏析质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读者鉴赏的方法。古诗词赏析方式有很多,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对于细读古诗词大有裨益,在此行诸于文,求教于方家。
一、熟知背景,知人论世
若想对古诗词进行完整全面的赏析,首应要做到“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尽可能熟知作者的有关信息,比如作者的生平经历、居住环境、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等。而所谓“论世”,则是要把所欣赏的古诗词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如把作者所处朝代的风俗习惯,当时的时代背景等与古诗词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全局加以关照与分析,才会更好地把握作品的风格、特色及其思想感情。
众所周知,杜甫被称为“诗圣”,他所写的诗更被誉为“诗史”。他的作品就是社会变迁的真实见证。唐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政权岌岌可危,各地节度使各自为王。由此各地祸乱相继爆发,兵革之事不停,天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从此,唐朝走向衰落。公元762年冬末,唐朝军队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郑州等地。杜甫听到朝廷大胜,洛阳收复,不禁惊喜至欲狂,挥笔而写下了不朽名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开头描述了作者听到失地收复后的无限惊喜,后半部分则着重表达作者急于返回故乡的欢愉之情。此诗通篇奔放,一个“喜”字贯穿始终,将作者的情感抒发得酣畅淋漓。因此这首诗被誉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如果对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不了解,或者对杜甫其人不太熟知,那么也就不可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欢愉之情,自然也就无法对全诗做进一步的精读、细读。
二、诵读吟哦,默读品味
吟诵,作为朗诵的一种方式,在阅读中使用广泛,其也适用于古诗词的学习。吟诵是一种多个器官共用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玩味语言,体味语言的奥妙,将无声化为有声,在诵读的过程中,诵读者通过诵读,更好地接触文本以至更亲密地与之对话。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感受古诗词美的音韵和情感,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初步理解,同时也会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经历,也就是文本解读学中常说的“期待视野”。只有学生的“期待视野”和古诗词进行“视域融合”,才会激发学生的共鸣。而这获得的也就不仅仅是枯燥的单纯意义,而是美妙与绚烂的语言特色与情感表达。
在日常学习中,默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式,也是语文教学中用来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之所以重视默读,是因为其简便了发音动作,能够较快速地阅读文章或诗词,也便于在安静的环境中集中思考。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意识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能够正确地调动自己的大脑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去默读。
三、以诗解诗,化诗为歌
所谓“以诗解诗”并不是简单地把古诗词文本翻译成白话文,而是要把古诗词译成现代诗词的形式。译成的现代诗词应该力求押韵,吟诵起来要朗朗上口。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把有些字词的意思翻译一下,同时对某些字词进行深度的拓展,也就是把古诗词用解释加拓展的方式进行翻译。要真正地把诗人通过古诗词所表达的那份感动,对于哲理的深刻感悟,对于古诗词中美的内心感触完美地呈现出来。也就是说以诗解诗,要品出神韵。
然而,要想真正做到“以诗解诗”就应该掌握具体的方式方法。第一,注意各句字数相同或相近。第二,注意押韵。对于那些相对较短的诗歌尽量地全诗押一个韵。对于那些相对较长的诗词,也可以在一个小节内押韵。第三,注意保留原始文本的意象和诗歌的主旨。以温庭筠《商山早行》为例———“清晨悄悄来临离开梦乡,马车上的玲儿叮咚作响。外出的人儿还漂泊在外,忆起了故乡只内心悲伤。月光洒满茅店鸡鸣声声,板桥顶足迹上铺满寒霜。槲叶片片枯落洒满山路,洁白的枳花映亮了驿墙。瞬想起梦中杜陵好美景,大雁凫在池塘心向家乡。”可以看到,这种“以诗解诗”的方式可以对原文本获取一个更加直观、较为全面的了解。而且,译诗的节奏感强,韵味十足,不仅利于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会让古诗词学习者产生兴趣。
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我首先对于“明月之诗”“窈窕之章”作了补充说明——“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然后让学生用诗或歌解读,鼓励创新,结果异彩纷呈,有的学生写了七言绝句———“月儿东升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体态苗条姗姗来,惹人相思我心焦”。有的学生化成歌曲———“月亮出来明皎皎呀,美人容颜多俊俏呀,身材苗条惹人爱呀,相思缠心好烦恼啊”。用这种现代诗歌的形式对古诗词进行翻译,实际上来说是学习者在古诗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再创造。如果把这种翻译付诸于课堂的教学实践也大有裨益。他们会慢品细酌,翻译出节奏感强而且神韵十足的好诗歌,他们自然而然地也会感受到文学创作的欢愉。
四、圈点批注,巧用工具
“圈点批注法”作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时至今日,仍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学者鸿儒也非常青睐这种学习方式。比如金圣叹先生的评《水浒》《胭脂斋重评石头记》都是比较著名的批注学习的典范。所谓“圈点批注”,可以把其分开来看加以理解。“圈点”就是指一种标记手段。在对古诗词的精读、细读、深度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比较精彩、富于联想、比较能引起共鸣的词语、诗句用自己比较习惯的符号加以标注。这种符号可以是直线、曲线,也可以是圆圈、三角标示用以加深对诗词的记忆,表达重点。“批注”则是在阅读学习过的过程中,把自己对某个字词,某些诗句的见解或者不解疑惑写在空白处。帮助学习者加深对古诗词文本的理解,引发学习者深入探讨,从而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达到对所学习内容的由面及点的理解以及精读、细读的效果。“圈点批注法”作为一种传统的阅读学习方法,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有多种形式,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诗词篇章进行阐释。
一是由质疑而产生的“圈点批注”。比如南宋词作家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中有“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一句。在读到此处时,我们可以加以圈点,作出批注:“多景楼是一名迹,引无数文人墨客慕名而至。为何作者会产生如此感叹?”带着这些质疑,就可以引导学习者带着思考继续往下学习。只有质疑才会产生对于真知见解的辩论,才能使深入学习成为可能。
二是由联想而产生的“圈点批注”。李清照的《醉花阴》中写到,销魂、西风、人比黄花瘦,由此可批注:“西风正疾,伊人独倚门帘,孤零的身影更比黄花消瘦。那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只在心中默想诗句中景象,似曾相识。稍加联想,便可忆起原来作者在《声声慢》中也有类似场景。满地黄花堆积两句”此二种描述殊途同归。通过联想批注,可使学习者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的把所学所识用到实处,把知识学活。
三是由评价而产生的“圈点批注”。由评价所产生的圈点批注则是对于古诗词中的字词、诗句由自己的理解所产生或是褒扬或是贬斥的评价。学习者作为学习古诗词的主体,由于社会阅历、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的不同,对于同一首诗词会有不同的评价。每个人看待事情都有不同的看法,对此应该尊重每位阅读者的不同见解。如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有的人会注解:“这表达的是一种豪迈情怀”;有的人会标识:“虽有豪迈,观点略显偏颇”。通过评价的批注,可以使不同的见解得到表达,达到思想争鸣的效果。
古诗词由于时间久远,加上当时所处特定环境,会有许多晦涩的词语,且时至今日早已弃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细读古诗词时,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借用工具书来分析诗词的语言。遇到不认识或者不懂的字词时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工具书上都有关于某些字词的多项释义。要理解分析不同的词义,进而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如何赏读古诗词,定然不只上述几种方式。但若想深入地、更有质效地赏读出文本的深层意蕴,这几种方式却是不可或缺的。当然,这几种方法固然有些陈旧,然而往往越是耳熟能详的方法往往也越容易被人忽视。越是基础的东西,作用越大。因此,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这几种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在品读与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既要有谋全局的气概,也要有细嚼慢品的态度。真正做到把诗词读透、读细、读深。为了更好地传承古代优秀诗词文化的精髓,全面贯彻深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我们需要新的方法来改变高中古诗词教学。“文本品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史亮《新批评》,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31页。
高中古诗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篇10
一、高中古诗教学的现状调查
高中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 又是教育和管理的对象, 他们对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有何看法?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如何?……就这些问题笔者围绕高中古诗教学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课堂教学、考试与评价四个方面, 设计了选择题, 随机抽取徐州市三所高中的三个年级中的340名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一) 学生调查信息
1有自己阅读古诗的方法吗?
A、有 ( 35%) B、没有 (65%)
2遇到喜欢的古诗, 你会怎样?
A、多读几遍 (76%) B、当时背诵 (17%) C、摘抄下来 (7%)
3你认为古诗学 习的困难 是什么? (可多选)
A、理解古 诗的字词 (33%) B、体味古诗的意境 (55%) C、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63%) D、对古诗的背诵记忆 (28%) E、掌握古诗的艺术手法 (89%)
4你觉得怎样学习古诗的效果更好? (可多选)
A、和同学 讨论交流 (60%) B、老师提问和点拨 (65%) C、自己闭门研究 (28%) D、经常与老师探讨 (73%)
5你会主动向老师请教或者和老师讨论吗?
A、经常 (30%) B、有时有 (57%) C、极少有 (25%) D、从来没有过 (12%)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自己阅读古诗的方法, 在课堂上只是被动接受。平时的学习中, 即使遇到自己喜欢的古诗, 大多数学生也只是多读几遍罢了, 能够背诵下来或者摘抄积累的学生很少, 这就造成了高中生在古诗积累方面的薄弱。
虽然大部分学生意识到和同学的讨论交流、与老师的探讨可以促进自己的学习, 但在实际情况中, 能够经常向老师请教或者和老师探讨的学生并不多, 甚而有25%的学生极少向老师提问, 还有12%的学生从来没有向老师提问或探讨过。主动提问、主动探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在一部分高中生身上是缺失的。
(二) 教师调查信息
1你是否喜欢上古诗教学课?
B、是 (66%) B、有时是 (30%) C、不是 (4%)
2你是否觉得自己讲得过多?
A、是 (23%) B、有时是 (30%) C、不是 (47%)
3你是否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A、是 (19%) B、有时是 (28%) C、不是 (53%)
4上语文课时, 有多少学生经常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A、少部分 (16%) B、大部分 (70%) C、全班 (14%)
5你了解多元智能理论吗?
A、不了解 (30%) B、基本了解 (57%) C、很了解 (25%)
6在语文课上, 小组合作学习和你的讲授之间的比例是多少?
A、2:8 (30%) B、5:5 (56%) C、8:2 (14%)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绝大部分教师是喜欢上古诗教学课的, 对古诗教学大都充满热情。这和学生的兴趣比例形成了反差, 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很高, 而学生却不积极。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 47%的语文老师认为自己讲得不是过多的, 但只有14%的语文教师认为课上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讲授的比例是8:2, 认为两者的比例各占一半的有56%的教师。这说明我们语文老师已经意识到上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但在具体操作时, 小组合作学习的比例较低。
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比例较大, 这直接导致学生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只有13%的老师觉得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从表中还可以看到, 53%的中国教师准备课程不考虑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
没有关注学生的差异, 除了在分层反映在教学, 但还在使用多元智能理论辅助 学生学好 中文调查 反映 , 16%的中国老师不理解这一理论, 只有14%的教师很了解, 如何能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这个孩子, 然后用在学习借助智能优势呢?
二、高中古诗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一直是该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 当然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 并且适应高考考纲要求的教学模式, 在该模式的教学下学生在高考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 这些实质的成绩无法掩饰虽然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古诗的教学上, 但教学效果并不显著, 语文教学的实质要求并未达到的缺陷。
(一) 在客观上缺少有利的环境
1、现当代历史上环境的冲击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以鲁迅、胡适等人为代表的文学革命先驱使得白话文进入文学的殿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文言文的使用已经逐渐淡出国人的生活, 古诗文的研究和使用也已成为专业学者的研究对象。“作为一种语言, 如果失去赖以生存的使用环境, 那就必然是走向衰落。古诗文在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所谓曲高和寡, 而是传承断代。”
2、教育功利性的打击
虽然语文学科一直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 但是其不受重视的程度却越来越厉害。先是有“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言论, 再有对外语学科的非正常重视, 还有数学考试越来越难, 分值越来越高的现象, 使得学校、家长、学生渐渐把语文学科挤出了视线之外。高考的指挥棒, 教育的功利性使得语文学科的地位逐渐下降, 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的兴趣就更少了。
(二) 在主观上缺少支撑的动力
1、学生缺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快节奏的现代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潮文化和快餐主义横行对学生的思想和性格带来巨大的冲击, 对新鲜而有趣的事情, 学生更有可能去学习和接受, 但对古代诗歌缓慢艰涩不感兴趣, 可以说古代诗歌和当代的快节奏文化与学生思维模式是冲突的。
沉重的功课和学业压力, 让学生厌学, 尤其是缺少诗歌学习的动力;高考语文试卷, 也使一些学生认为语文成绩不能够迅速提高。共同的原因很多, 直接导致学生缺少学习诗歌的兴趣, 没有学习语文, 尤其是古诗的动力。
2、教师缺少古诗教学的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并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
虽然这些年国家从上到下都在谈新课程改革, 但真正取得的效果却不乐观, 在当前高中古诗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未得到完全改变, 还有不少教师, 甚至有不少青年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讲解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历年高考试题、布置作业”。在高考的高压之下, 进行应试化的古诗教学, 又怎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三) 教学方法固化
在当前的高中古诗教学中, 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固化, 课堂上师生缺少互动和交流, 教学效率低下。常见的高中古诗教学有这样几种误区:
1、教师缺少基本素养
在教学中, 教师缺乏责任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教学理念是非常落后的。教师教学取决于教学参考书, 而不是新的看法和认识、严重缺乏创造力。教师的观念和技术的传统落后, 大多数因为教师也相对缺乏基本的知识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所以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 以确保正常教学, 使用最安全的教学方法, 那就是使用参考书的刻板类型教育, 可以说,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一人扮演所有角色, 而学生的职责就是倾听和写下来。等等原因使学生远离诗歌欣赏和理解。
2、教学方法单调固化
在应试教育机制下, 许多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讲授。高中古诗教学, 目前它仍然是以大学入学考试的要求为要求。由于高考试卷古代诗歌分提高, 老师也越来越重视古代诗歌的重要性教学, 花大量的时间在古代诗歌专项训练, 却忽略了学习方法和意境掌握技能教授, 要促进的积累量质的飞跃。古代诗歌学习能力低, 在古代诗歌的积累变得软弱, 这对于学生的理解和审美能力和提高是非常不利的。
3、教学过程缺少创新意识
许多教师在解释中国古典诗歌时缺乏自己独立的意见, 经常使用古老的名言的诗歌来高端定位。突然将教学参考书和教学计划的内容注入, 忽视独立思想的差异, 导致学生进一步死记硬背, 缺乏灵活的能力。学生在这样一个枯燥的教学模式下变得很被动,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教室里45分钟, 完全取决于教科书的辅助, 老师的输液, 学生被动死记硬背, 这样的教与学的关系,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4、忽视理解的重要性
高中古诗词的意象教学 篇11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在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下,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学习古诗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诗歌是文字的凝练,是文学的精髓。学习古诗词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欣赏古人的精华作品,品味语言,感受艺术魅力。学习古诗词能够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感能力,诗歌鉴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感受人类社会的丰繁复杂。
同时学习古诗词还能学习历史传统文化,了解中华五千年来,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是语文学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李白的诗词《登金陵凤凰台》,我们通过赏析,可以了解到这首诗是唐代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诗歌以凤凰台传说起笔,紧接着用简短铿锵的词句来表达了作者被贬离开长安的愤懑与无奈。整首诗虽然文字不多,但是内容丰满,情感真挚,既传达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感概,又体现出运用文字精练娴熟的功底,同时了解到唐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二、诗词鉴赏方法——意象鉴赏
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灵魂,意象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却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在古代,古人写诗多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手法将自己要表达的情感熔铸到景物上,因此要想把握好一首诗词,必然要学会赏析意象。
一般情况下,我国古代诗歌的意象所表达的感情意义是固定的,因此鉴赏时,我们需把握并记忆具体意象所表达的意义,再结合意象所传达的情感去把握作者在整首诗当中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第一、根据传统古诗词中的意象的意义,来把握意象特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月光、月亮:常用来寄托情思。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整首诗围绕月亮来描写,表达作者思念之情。
菊花:花中四君子,表现高傲的一种风格。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的情感。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子规即杜鹃,此处用杜鹃来寄托自己内心凄凉、哀伤的情感。
例如:元代词人马致远著名之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整首词三句用十八个字,流畅地用九个意象描述,画面立刻呈现在眼前。枯萎的藤条爬上了枝叶凋零的老树,天空传来老了的乌鸦的声声哀鸣,流水潺潺,走过小桥,不远处可以看到村庄。“流水”,在古代诗歌里,水和绵绵的愁思联系在一起,多表达世事无常,命运多舛的哀愁与伤感。而“枯藤”“老树”“昏鸦”则表现的是秋天的意象。整首诗以乐景写哀情,烘托了离家的游子,沦落他乡内心无助忧伤的情感,体现了游子漂泊的羁旅愁思,无奈的思乡之情。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将作者的情感用意象表现传达出来。
又如,菊花、田园、风、鸟、酒、云等常常代表田园生活的象征。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云无心一出岫,鸟倦非而知还。”等,来表示田园生活的恬静以及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第二、分析个性,了解诗人惯用的意象群。所有的事物有共性也有个性,虽然大部分是常规的意象意义,但是有时候,感情色彩在个别诗词和诗人中存在细微的变化。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把握好作者的个性风格,以及养成整体理解的方法,甚至有时候还需要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朝代和历史背景,这样有利于更有联系的去理解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李白,诗人的性格是慷慨激昂并且浪漫的,因此多用黄河、大鹏、明月等。屈原是楚辞的代表诗人,惯用的意象群多为美人、香草等。虽然有传统的意义,但是也应该根据诗人的性格还有整首诗的情感来进行分析。
例如: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诗中的“菊”意象,表达的是一种闲适悠闲的情感,描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白居易,一生平淡。其常用的主要意象就是松竹、白发、笼禽、花、琵琶等意象。来抒发自己的心理。
例如,其诗歌《琵琶行》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等体现自己内心凄凉的感情。
杜甫,一生追求仕途,可是空有一身才能却屡屡怀才不遇。心中十分的愤慨。其主要用茅草、秋风、白发、雨等意象来体现自己的内心情感。
例如,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为断绝。”等体现了诗人内心孤苦的情感。
学习诗词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意象教学,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所在,是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意象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有利于学生把握诗词的意蕴,我们在教学或者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要利用正确的方法来把握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高中古诗文教育研究综述 篇12
一.关于高中古诗文教材的是与非
1 .科学拷问教材编写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直接体现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历来倍受关注。刘笑天在《高中教材文言选文准则例谈》(《山东教育》 (中学刊),2013.1/2) 中,对人教、苏教、粤教、鲁人四种版本高中文言文篇目进行了梳理,发现除了苏教、粤教等版本极少数篇目外,四种版本选文极其相似,几乎没有脱离课改前的人教版教材范围。文章从文化认知、语言表达、思辨意识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对高中文言文选文准则进行了探讨,认为教材对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定位存有问题,选文偏重儒家文化,重教化、训导和励志,内容单一,深度不够,思想滞后,充斥正统观念,思辨性不足,提出对教材选文典范性内涵的界定需要重新定位,认为选文一要向思想层面倾斜,从更多向度、维度选取具有更多人生范式意义的经典佳作,打造学生的精神底色;二要适度增加必修选文篇目,注释更加详细,便于学生自学;三要引导学生综合提升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
肖建云在《百年语文教育低效原因探析》 (《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 中认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白话文所占比例太大,而古诗文所占比例太小,白话凌驾文言,这是百年语文教育低效的根本原因,倡导并期盼对语文教育来一场革命,让古诗文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主体,把积累知识和背诵诗文作为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方法,改革高考内容和形式,看重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经验,慎取外国的做法,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育效率。
严寅贤撰写《让高中语文教材成为普及传统文化之根———高中语 文教材古 典作品编 写管见》 (山东教育 (中学刊),2012 .7/ 8),认为中国古典作品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着“节选”、“单薄”等几十年如一日的问题,而升入大学中文系继续深造学习古典文化的寥若晨星,导致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基本上是局限在高初中语文教材所接触到的“支离破碎”和“一鳞半爪”,不能全方位、立体性地了解把握,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过于隔膜、过于陌生,对高中语文教材文言部分的编写,主张在理念上应旗帜鲜明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内容上应动大手术,使之成为“大部头”,做到文言教材独立化,选文系列化、单元化、“详释”化,让高中语文教材成为普及传统文化之根。
2 .关注研究具体文本
熊言安、姜若虚的 《〈木兰诗〉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 (中学语文教学 , 2013.3), 从《木兰诗》的版本和年代、文 本结构、主题思想以及教师对文本的教学处理等方面,将前贤和今人对该文本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问题设计应具有系统性、层进性和生成性,提出了问题设计的具体的教学建议。
就高中语文选修教 材《〈论语〉选读》的阅读教学,林忠港在《〈《论语》选读〉教学如何突破国学瓶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高中版),2012.3) 中,认为教师应突破国学教育瓶颈,不断丰富国学知识,了解诸子思想以观照儒家;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参考名家注疏以解读孔子;不断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 联系后世 言论以反 哺《论语》。这样才能教好《〈论语〉选读》。而刘保华在《寻求 〈论语〉三味:趣味、意味、回味》(《教学月刊》 (中学版) ,2012 .5) 中 , 认为追求 《论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功利的角度看可能不难,而从人文的角度看可能很难,教学应避免传统的崇圣效应,去追求《论语》教学的时尚效应、共鸣效应、通关效应和 内化效应 , 努力让学 生从《论语》阅读教学中读出趣味,读出意味,读出回味。
3 .积极探索教材体系
针对现行高中文言文教材编写的问题,语文界纷纷开展专题研究,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吉林大学的崔燕飞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 (豆丁网 :2012 .2) 中,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2003年第1版和2007年第2版这两套教材进行了对比研究,系统分析了其在选文上存在着篇幅冗长、内容与初中阶段衔接不紧密、主体与当代社会缺少契合点等不足,并提出了选文要联系当今时代背景,充分结合教学实际,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连贯性,同时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等改进策略。
针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暴露出的弊端,陈相元、程国洁积极开展安徽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研究,编著出版了《古典诗歌鉴赏 (实验教材)》(现代出版 社 , 2013年11月第1版),力图构建适合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实际的教材体系。该书依据课程标准,吸取单元和专题教学的思想,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增加了课程标准规定必学而现行教材遗漏的篇目,如李煜的《虞美人》,舍弃了现行教材中有而不宜于高中阶段学习的篇目,如屈原的《湘夫人》、白居易的《长恨歌》等,分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以史为序,按照作家或朝代与体裁设置课程,组合教学单元,按一定体例组编成册。这是一线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所进行的一次可贵的实践探索和大胆创新。该书2014年荣获安徽省池州市第四届社会科学奖三等奖。目前,该书正在安徽省东至县5所普通高中进行实验推广与应用教学之中。
二.关于高中古诗文教育教学的对与错
1 .深入探讨教育理念
“互文性”原是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一种文学理论,其基本内涵是,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将这一理论引入语文教学,互文性解读古诗文已经引起语文界的高度重视。孙东香、胡奎平在《互文性阅读建构语文教学新体系》 (《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研天地),2012.4) 中,以古诗文教学为例,主张采用互文性阅读理论来构建语文教学新体系,论述了互文性阅读的必备要素 (操作思维的前瞻性、文本选择的有效性和目标达成的高效性) 以及求证式、烛影式、链接式和应用式等具体操作形式。
王建稳在 《互文性视 域下〈氓〉的解读与教学》 (《语文教学通讯》, 2012.4A) 中 , 以《氓》的教学为例,尝试引入互文性理论作为阅读教学策略,基本解决了学生前认知中对于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种种困惑,由原来最初的感性意识顺利走向了对文本、对形象、对主题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既丰富了知识,又活跃了思维,更扩充了个人感情的文化容量。孙婷撰写《古典诗歌的互文性解读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文学教育,2012.2) 一文,尝试将互文性阅读理论引入《武陵春》教学。
冯现冬、张伟忠撰写《古诗文教学中的唤醒方略》 (《课程·教材·教法》,2013.4),主张把唤醒教育的理念引入古诗文教学,可以考虑从语言文字、主题意蕴和审美体验等三个层面入手实施唤醒教育。首先,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溯源性解读,唤醒语言文字本身的文化魅力,要唤醒旧知 ,补充新知,在语言文字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以激发兴趣,丰富积累,理解文本;其次,要还原写作背景,知人论世,要重视并唤醒学生,引发学生心灵的震颤和情感的共鸣,自主感悟并理解主题意蕴,把握创作意图;再次,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美感 ,在探究中体悟美感,从而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发学生对世界、自然、人生的欣赏与探究。
2 .深入研究教育问题
冯为民在《语文教学的迷茫与混沌》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 .9上) 中,认为现代高中生的文言文功底普遍较弱,文言文阅读能力越来越差,也许语文教师会有一大堆主客观原因,但文言文教学的畸轻畸重却是难辞其咎的首要原因。认为只重“言”而忽视“文”或只重“文”而忽视“言”的文言文教学都事倍功半,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并 且指出 , 文言文教 学既要重“言”,又要重“文”,应立足于“言”组织教学,在教学“言”的过程中重视融合“文”的内涵。既要关注文言文语言形式的文化属性,又要关注文言文所承载内容的文化特性;既要关注文字的文化内涵,也须借助特定语境感知文本文化内涵,通过走进文本,在研读与探究中去感受文言的美,感悟文化的美,获得有意义的生命体验,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张君平的 《关注文体 特征感受文言之美———以《阿房宫赋》为例谈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学习》,2014.1),也指出当前“文言教学的现状是‘言’‘文’分离”,认为文言教学“文”“言”应该并重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美妙的文言本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文、言、艺术表现手法、作者之情志同样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文章赞同周振甫先生所提出的文言教学须追求“立体的懂”,即要解决一个字在不同文本语境中意义和用法的不同变化,并且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认为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 一是要“ 关注文体 特征———文与质之契合”,充分认识文体特征,挖掘文体的突出特点,从而体悟作品的独特感染力;二是要“感受文言之美———文与言之契合”,必须“咬文嚼字”,深入理解文言语句的背后深义,理解文言作品之意境。
冯善亮在《入境,古诗鉴赏教学的落点》 (《语文教学通讯》,2012 .6B) 中,针对目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缺乏诗意的现状,提出把“入境”作为教学落点的策略,即把“入境”作为重要内容、教学指向和调控教学的准则。
3 .讨论交流教学方法
王夫成在《属对,让文言文教学焕发神采》 (《语文建设》,2013 .7) 中,将“属对” 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引入文言文课堂教学,提出“属对”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或从景情入手,或从对比点入笔,或从情节 、环境和 人物落墨 ,“撮合语言,配对眷属”;将文言文中的“宽对”改为工对、拉长、缩短、调序等,同时开展对句比赛、有奖征对、集句成联等活动,以激发学习兴趣,蕴蓄文化素养,积淀情感认识,丰富生活积累,提高语言 运用能力 。傅惠钧 在《略说属对 的语文教 育价值》(《语文学习》,2013.1) 中,认为“属对”的语文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能让学生在动态的运用中综合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同时得到思维训练。
针对目前中学古诗文教学往往存在着教师放弃对学生“诵读”能力培养的弊端,黄春来在《因声求气 说与古诗 文阅读教 学》(《语文教学 与研究》 (教研天地),2012.10》中,提出必须重视对古诗文诵读水平的培养,论述了“因声求气”对于美感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以诵读而通古人之神气,因声而通其文法、句法、修辞,诵读是进入写作的第一法门,通过“因声求气”,可以感受古代诗文的音乐美,可以体味古人的人格美,可以促进古人优美生活形式的对象化,从中获得美感教育,达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何耀东在《古诗词虚实结合手法分类典例赏析》 (《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研天地),2012.11)中,将古诗词中常见的虚境分为“梦幻之境、预期之境、联想之境、遥想之境和暗写之境”等五类,并举例分析古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妙处,认为虚实结合是古诗词营造意象、意境以表达诗人思想情感时所常用的一种结构特征、一种艺术手法,常以虚境逼真、新奇而取胜,以虚实结合的自然和新巧而取胜,从而丰富诗歌形象、升华作品主旨、强化感情宣泄,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诗情悠长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