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教材

2024-10-15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共12篇)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 篇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新的高中音乐教材已全面推广并使用多年。新的音乐教材处处都体现着新课程的理念与精神, 突出审美体验,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教材是“死”的, 而学生和整个教学是“活”的。因此, 在新教材多年的实践过程中, 涌现出很多关于教材如何使用的不少“思考”。如:教材该如何使用才合理, 怎样能够更好地使凝固在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和理念转化成学生的知识、能力, 面对千变万化的学生和统一不变的教材, 教师该如何做, 等等。但很少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并引导学生主动利用教材的研究。而要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就必须对教师所选用的教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且能够懂得如何运用教材进行主动的学习。毛泽东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 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并学会主动运用教材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矛盾。

一、拥有“慧眼”———正确看待教材与教学

传统的教学观“重权威”, 教师是“权威”, 教材也是“权威”。新课程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 对待教材的观点也必须有更深刻的变化。

(一) 正确看待教材

1. 教材是工具

教材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它是实施音乐教育的媒介之一。“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工具, 教科书不仅力图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内容, 还逐步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如何从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和解决问题, 逐步从模仿发展到独立思考, 从接收发展到创新。” (1)

音乐学科有其特殊性。音乐音响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的特征, 使得学习过程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审美活动中来, 从而达到“提高音乐的感受力、具备基本音乐的表现力、提高音乐审美情趣、积累音乐文化知识和增加音乐学习的动力” (2) 。因此,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音乐教师不能只做音乐教材的“扬声器”, 而是要在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充分地研究教材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充分地、恰当地、创造性地、有选择地使用教材。使之成为教师开展音乐教学工作, 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和提高审美情趣的有力工具。

教师不仅自己要恰如其分地使用教材, 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在音乐课堂以外, 使学生能自觉运用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如, 以教材为内容, 针对自己的兴趣, 广泛涉猎相关的知识, 不断地扩展知识面。使教材不仅能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 而且成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工具。这对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主动地开展终身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

2. 教材是资源

教材是学生的知识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内容。从教学论的视角看, 教材的定义是:“ (1) 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念、法则和原理; (2) 同知识紧密相关的, 有助于各种能力形成, 并熟练地、系统地习得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方式与技术; (3) 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 奠定世界观基础的, 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 (3)

《音乐鉴赏》 (人音版) 新版教科书, 由中国民间音乐、中国创作音乐、西方音乐和亚非拉音乐四个板块构成, 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价值观。以音乐文化作为编写主线, 既强调弘扬我国民族音乐, 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 又重视对世界音乐的了解, 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音乐鉴赏》 (人音版) 新版教科书, 是目前高中音乐鉴赏课的主要教材, 内附光碟一张 (包含了课本中的所有音乐片段) 。在设计理念上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关注高中生的音乐兴趣,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结合音乐学习过程与方法, 融入音乐知识与技能, 在呈现方式上留有学生学习的空间。为广大学生提供了音乐学习的基本方法, 体现了《标准》的基本要求。

然而, 教材既然是资源, 就可供使用者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选择, 而不是当成教条来逐条地遵守。否则, 将有悖于教材编写的初衷。教材是在普遍性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 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性质学校的学生并不一定都适用,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对教材做出创造性的选择, 以使得教材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同时, 教材不仅仅指教科书, 还泛指与教科书作用相似的多媒体或网上教学资料。作为教师不能只把眼光盯在教科书上 (包括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 。而应该有“一双慧眼”, 有效地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 对教科书的不足及时有效地补充。并且帮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引导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这样做, 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适应学生现有水平。

(二) 正确看待教学

学校音乐教学活动是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目标、课程内容的标准及实施的建议等各方面的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对音乐课程价值的表述为: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音乐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音乐课程的价值, 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指出:所谓“教学”, 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4) 即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动机、使学生明白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要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等。怎样“教”与怎样“学”才能使教学达到高效, 是教师和学生都要考虑的问题。判断音乐教学活动是否“有效”, 首先看学生是否取得进步与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否提高、基本的音乐表现力是否具备、音乐审美情趣是否提高、音乐文化知识积累是否增加和音乐学习的动力是否被调动等。

二、开发“慧眼”———主动搜集信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与材料、能源并称为社会三大支柱。信息资源急剧膨胀、信息获取渠道多样是信息时代的特征。反映在音乐课堂教学上, 学生面对的音乐信息复杂多样。对音乐信息的搜集与选择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音乐教材除了教科书外,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因为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而学生的差异是特殊性。这种补充, 不应该只有教师的补充, 更应该是学生的自我补充。这种补充是自主的、探究的。

如:开展音乐研究性学习。

全班同学被分为四个小组, 小组成员有明确分工。组长、副组长、记录员、信息搜集员等。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课题:多彩的民歌

组织形式:四个小组分别选择不同地区的民歌进行研究, 搜集整理资料, 并做成PPT, 有小组推荐成员做展示。

小组A:飘逸的南国风。四位同学一起上场, 分别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基本特征、代表作品进行了介绍。除了音乐教科书所提供的素材以外, 还搜集了很多课本以外的资料。如:《茉莉花》、《采茶舞曲》, 等等。除此之外, 还有学生们更加喜闻乐见的民歌翻唱的资料, 如超女版的《民歌联唱》。

小组B:高亢的西北腔。两位同学负责讲解, 一位同学负责PPT演示, 对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以及代表作品做生动的展示。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学唱了《上去高山望平川》的片段, 班级气氛热烈。

小组C:独特的民族风。全组成员一起上场, 分别展示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傣族的音乐, 并对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做介绍。有舞蹈基础的学生还配上音乐起了各个民族的舞蹈, 叫全班同学做简单的舞蹈动作。

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愉快地学会了音乐知识, 且音乐文化知识积累是主动建构完成的, 效果好。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得到了提高, 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加强 (演唱、舞蹈等) , 音乐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音乐学习的动力被激发出来了。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 通过自己亲手组织资料、制作PPT, 并亲自讲解展示等活动。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信息的搜集和加工的能力等得到了锻炼。这样的教学过程, 教材不仅仅是教科书。教科书只是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工具, 而不是“权威”, 且不是唯一的工具。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删减。使得音乐的学习效果更佳。而且, 通过探究式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发展了思维, 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新教材存在的不足。如:知识的顺序性和连贯性安排不够恰当, 单元之间彼此缺少关联性等。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状况做适当的调整。

总之, 新课程的理念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才能真正改变学生被动学习, 低效学习的状况, 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获得知识, 更能提高能力。

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材的合理使用, 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教材是工具、是资源, 因此需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工具的优势和不足, 并主动地扬长避短, 合理运用教材进行主动的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纪永慧.高中音乐鉴赏 (人音版) 教材分析与思考.东北师范大学.

[4]郭声健.音乐教育新概念[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 篇2

——关于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的教学随笔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刘清峨

新课程理念对教材的影响很大。从原来的“一纲一本”发展到现今的“一标多本”,教材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在一个民主而开放的学术氛围中,教材版本百花齐放,当几个不同版本教材生机勃勃地同时摆在眼前,作为教师,选择和判断已经无法避免。

最初,那几次教研活动,主题是关于教材使用策略的话题。说的人多了,听的人也在意,关于教材的话题自然成了“主旋律”。也难怪,对走进新课程的老师们来说,教材是新事物,各版本的《美术鉴赏》教材都很好,大家愿意说出自己的感受,呈现各种声音。

部分老师明确表态,认为比较难教的是湘版,比较好教的是人教、人美版。教研员老师针对意见,一次次组织大家学习湘版教材思路,针对教材编写的主题进行研讨,我们达成共识——教材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课题,不实践就不了解,必须自我修炼。要教好这门课,与教师的专业修养有很大关系。

一、人的因素是关键——你在做什么?

人的因素是关键。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尤其如此。

1、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现在的学生难教,再好的教材拿在手里翻阅一遍,再也不愿意多看,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是常态。冷静想来这背后一定有原由,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不讨好”的背后一定有原因。教育的意义在于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面对课程内容,制定可操作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改变“不好教”的现状。

“崇洋”的孩子——现代社会的信息量犹如海啸,孩子的教育环境相对而言比较复杂。接受西方文化比本土文化更多……他们的价值观所在,我们难以把握,是非美丑有流行意义上的标准,不是“教材标准”。

薄薄的一本教科书,所选择的可视的图片文字资料,怎么能迎合到所有孩子的视觉?但是教科书所涵盖的教材理念和教学智慧,不经过课堂的交锋怎么能吸引学生?要想做好鉴赏教学,似乎需要把握好学生的价值观。如中国的绘画应该怎么讲?学生认为中国绘画黑白两色,画的不像,还“乱”的很,也没有那么值钱,远没有西方绘画的色彩华丽和丰富,有一种潜在的秩序和规则,在拍卖市场上独领风骚……

学生学习的目的——学生参与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考大学,上好大学。美术作品鉴赏强调分析理解、表达呈现,于学生来说是“虚无”的教学表现,决定了部分学生的兴趣难以调整到一个理想的兴奋点,学习状态难以保证。

有点小“功利”的孩子——不要盲目地乐观,以为学生对我们的东西很感兴趣,以为美术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其实学生正“坏坏”地盯着这些“没用” 的老师“唱大戏”。

摘录案例:阮玉芳笔下的美术老师

D

会写一手漂亮的字,充满艺术气息的老师,在讲台上唱着独角戏。整篇整章的台词,老师无奈地念完一段又一段。总要磨完40分钟,最后的时间会放映他搜索到的图片,古今中外。

讲台下的同学,各个埋头。大部分在忙着赶作业,每天忙到半夜总是不好的事。小部分在补眠,昨晚没睡好,等下又是数学课。

我偶尔抬头看看老师,毕竟自己是喜欢艺术的。但妈妈说,白天要抽时间做作业,别的同学会利用没用的课,你不会阿。

很多时候,老师不能预测的课程的作用和效果。教学行为与学生的注意力是否有“共振”,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2、教师的素养

教材对美术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悟性是保证鉴赏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知识“内存”影响教师看问题的态度:

对教材思路是否理解?理解和认识能力到了哪个层面?

个人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与教材思路碰撞时是否找到一个点来切入?

对教材编写者的思维导向持什么态度,怎样与实际结合……每一次自我审视,都有助于教师对课程有一个客观的把握,提升自己,加强自我修炼。

跟进教材思路,问题即课题——刚开始接触教材,肯定有一个跟进的过程。

若不了解教材思路,把教材当问题,这里会出现值得我们关注的分水岭——少部分教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停止了思考,用老观念教新教材;而另部分专业成长意识强的老师把遇到的困难当课题,促使自己不断的思考,贴近教材专家和资源,反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教材沟通的智慧,促使教师形成了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特色,教师的专业成长空间得带了大幅度的提升。

近几年,湘版教材发行所在地,各省市要求出版方对教师进行教材培训。我有机会参与,在这个特殊的培训现场,很容易找到一个契合点,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你在思考什么?

你在思考什么?用问题的方式呈现。借以判断各地老师的教学思路现状。

刚开始,很多老师的提问停留在伪问题层面:教学条件没有办法改善,怎么办?领导不重视美术教学工作,党群关系难以处理,怎么办?课件没有怎么办?学生不来上课怎么办……

逐渐的,老师的提问在培训中有了变化,这个台阶上得很有价值,体现出老师可贵的思考:“鉴赏为什么不用美术史或者美术主题的方式?湘版教材不好用备课要花大量时间,该如何教”?教材编排“不秩序”而是太“混乱”,如何把“没有秩序”变成“秩序”?

再后来,有老师问起关于湘版高中美术教材的编写思路问题:“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在各省高中骨干教师会上,也是一个很普遍的提问。我以问做答:“老师们的学历教育接受的美术史知识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试想:我们模块教学仅有的18课时,怎么可以完成中西美术史教学呢?”

就这样一步步地走进了教材,贴近了编写者智慧。

在笔记本上,我记录下这句话:“你的每一次提问,在考问别人的思考层面时,也在呈现你自己。”提问涉及人思维品质。对于有人呈现的“浅色”,你可以宽容对待,大家呈现了,是因为真诚,是积极进取的优秀教学品质,亮出自己的问题,因为大家在思考,所以有这么大的勇气“出卖”自己。

摘录案例:一位美术老师的学习笔记

“……在使用湘版《美术鉴赏》教材中,我们已经从最初的不理解,逐步感觉到教材的指导意义。尤其在教了几轮后,感受到教材思路带来的灵活、自由,带给学生主动寻找文化语境的快乐,同时也带给我更多的思考,提供了可贵的思考路径。这是其他教材不足以指导的。”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化无数,自主性强,对美术老师自身素养要求更好的一本教材。从茫然抱怨,到得心应手,到教学成果丰硕我们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

前几天,第二次到了贵州黔南州做高中教学培训,在互动环节中,接触到老师们写下的回条。看到老师们一次次的观念更新,学习跟进,谁说不是教材引领这教师的专业发展?

美术教师的眼光和境界——教师的素养决定教学成败。

于所有讲授高中鉴赏教学的老师而言,你是否分析到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眼高手低”不是什么坏事,倒也许是好事,因为这是个勤奋的问题,眼睛会看的人起点高。怕就怕“眼低手高”,这样的人错以为自己没有问题,所以用声音“轰炸”别人,这类人很危险,把没有主见的人都“炸”晕了,还怎么教书呢。

人做事的方式有很多。做美术教育,是需要教学理想和境界的。教师尤其需要把握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思考和加强交流,自我修炼,心胸坦荡。鉴赏教学是一项凭良心做的工作,用心教,谁都可以做好,得到学生的认同。

二、美术是视觉的——你看到了什么

早先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书中有几处记录让我沉思。文中写到作者请朋友们告诉她,在来时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她的朋友们真诚地说:“什么也没有啊!”

什么也没有?怎么会没有呢?

为什么看不见?

有视觉的人们,在匆匆忙忙的脚步中,忘记了视觉世界的丰富和美好。往往没有注意到生活细节,也无心顾及。海伦凯勒写下这篇感动世界的文章,每每读来,都觉得有如无形的鞭策,有一种责任,美术鉴赏课程的功能在哪里?教会孩子学会运用自己的眼睛。

1、“目之所及,无非美术”。

美术是视觉的。

美术鉴赏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而更要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美术鉴赏是培养学生“会看”的课程,在视觉意义中提升生活品位和观察品质。课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高考,追求目标也不是高考分数,课程的服务周期也不仅仅“服务”学生的高中三年学习,而是服务于人的一生,在生活的每个瞬间。

案例一 《泼墨黄山》。

黄山是很多人都去过的,黄山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的人说是迎客松,有的人也许就是黄山门口的那张纪念照片。在一个名叫《泼墨黄山》的光碟中,我们可以看见黄山云海在山间流淌……只要一分钟就够了!他说:“在教中国画的时候,给学生看看,学生会被震撼,有了感觉,也有画的愿望。”舍弃了那简单的色,可以看到一幅幅流动的泼墨山水。站在黄山山顶,谁能把握着云雾缭绕的美景?在这里,懂透视法是不管用的,因为西方人发现的透视法只能画到所见。在这里,你看不到云雾的尽头,山顶在云雾中躲闪,这里视觉无限!——这里是一个思想力无限开阔,想象力无限丰富的画面,这也就是中国画的境界,黑白亮色足以,山的轻重、皲裂,也就成就了笔触的肆意纵横。

案例二 《中国南方园林》。

很多人从苏州园林回来,那种“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美景,谁能说点什么?也许你还去过欧洲的园林,比较而言,西方园林的秩序美,在修剪齐整和统一造型中展示理性的美,也许你能说出什么。

但是我们中国南方园林艺术的美,是交给时间的,在你走进去时,美才会慢慢呈现!南方园林,把对自然的理解,已经玩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这里的设计强调取景,没有统一,却自然而统一,让你慢慢的品!这样诗情画意,无形中有形的美感,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无限向往,只有对热爱自然的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她营造了理想中的自然,有诗的情怀,有山水画的语境。

前几天,笔者有幸听马永建老师的讲座。马老师是教材编委,讲课中说到一些教学案例。讲这两个例子的时候,他有点激动。是很好的教学案例,我听着,觉得对老师们了解教材很有益处,很快记录下来。

2、读图时代已经来临

读图时代已经来临。把握经典作品的选择,是自我约束的开始。

现代生活告诉我们,视觉影响力将无处不在——广告和包装引导着我们的消费,媒体运用图像做尽文章……在科技力量的推波助澜下,视觉文化可以瞬间输出到全球。

在这惊涛骇浪的读图时代,态度取舍很关键。在教学中,教材为我们做了第一步甄选工作,选择经典作品,是编写者的态度。同时也给大家自由,提供了艺术话题,供大家自我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艺术主题和表现形式的作品充实课堂。

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接受经典艺术作品,同时感受现当代艺术的多样性。所谓经典艺术是经过历史的洗礼而沉积下来的艺术,一般具有较高的精神品位和艺术价值经典作品让学生接近美的距离更近。在教学中,高明的老师会用问题设计或者活动引领,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用读图的方式,让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认识。

案例片段:《蒙娜丽莎》

记得和山西的赵紫峰老师交流时,他说起他的一次课:老师走进教室,看见学生愁眉苦脸地坐在书本堆积的座位上,双目无神地看着老师。赵老师说:“大家会笑吗?”

学生看着老师,不明白老师说什么,就笑了。

老师说:“你们笑得很浅,和蒙娜丽莎比,你们笑得不一样。她已经笑了快500年了,而且她还要这样笑下去!”

学生哄堂大笑。

老师说:“看书,看她是怎样笑的?”

这就是一节课的开始,很简单,很有趣。

还有一位老师是这样上的。

老师问学生:“女性的手,一般在什么时候放在腹部,在这个位置?你试试看?”

这个问题叫大家很兴奋,大家很快能做出反应,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展开活动。

英国BBC拍摄的纪录片《当达芬奇遇到蒙娜丽莎》,篇中这样说道:“达芬奇观察事物的高度超越了一般人……用整整十年画成这件作品,为什么?”有条件的老师可以编辑视频给学生看,同时把问题抛出来,让学生讨论,或者把记录片介绍给学生学习了解。

再比如《托物寄情》教学中,老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走进艺术主题:

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什么是四君子?”

“画家为什么要画自然?”

“古代把人分类为君子和小人,而现代把人分类为好人与坏人,你怎么看?”

在一步步讨论中,让学生体会画家借助自然的力量,表达主题,想象的空间可以使人上天入地,出神入化。在接触作品中我们才能发现,托物只是话题,表达的是文化品质,美术真正意义上,把思想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美术作品与文字不同,读图时代给我们带来便利,当我们面对作品,很多东西就很直观,也变得简单。

运用自己的眼睛,图像丰富了我们的视觉。作品的直观性让人不用思考,瞬间的视觉反应,打动你,能感受到作品的无限美。

3、通过视觉的教学

美是不带标签的,没有古今、中外的界线。读图具有普遍意义的关键是,普通的人也能接触,无论文化结构发生什么改变,视觉影响力无处不在,只要把握读图的意义,对生活的问题有所觉悟,有自己的观念,鉴赏终将从形式走向观念。

美术鉴赏的意义就在与此,这是通过视觉的方式。它不会因为你记得多少东西而有用,你记住什么名字?记得书本上哪段文字?那都是“浮云”。美术鉴赏的视觉特性,就是通过视觉感触一些东西,只有通过视觉的教学,这才符合美术的特点。

是的,读图是美术鉴赏的特征。在灌述式教学和引导式样教学中,灌述的知识多了,往往学生的思考就少了。作品的无限美是在教师和学生在交互探讨情境中,在思考碰撞中,把问题理清,而鉴赏力得以提高。

三、沿着《美术鉴赏》教材的“轨道”

1、你探寻怎样的教材“轨道”

每个老师的心中都会有一个理想的教学“轨道”,也积极地在教材优化和处理课题上,探寻理想的教材思路。我曾经和同行交流这个话题:“美术鉴赏课程,你追求最理想的教学状态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得到大家的回应,值得关注:

“该讲的东西太多,怎样梳理?”

“课程给与的时间太少,怎样完成教学任务?”

“学校条件不好,没有办法保证该有的教学设备。”

老师们深陷教学细节和知识点的繁琐中,忘记了自己。在一次次沟通中,我们终于跳升到了教学策略层面。理想的教学状态,归纳为——有一本好教材,便于教师的教学,也便于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好的艺术主题,在教学组织上便于操作,在学生参与上学生有兴趣。教与学这两个动作能达到和谐。

一本好教材是可以解决老师们面临的琐碎问题,当我们脱离了应试环境后,终会有这样的一个感悟:“美术不因为你记得多少而有用,符合美术特点的,或者说判断一个人美学品位的是这个人的视觉特性和视觉感悟。”

正源于此,教材编写避免美术史的方式,不与历史挂钩,避免被历史约束;避免按照美术门类编写,因为美术家的创作没有受门类约束。用艺术主题的方式编写教材,方便教师的教学,方便学生把握艺术脉络。教师探寻的理想教学轨道,恰是教材思路。

2、湘版美术鉴赏教材的编写思路:

了解几个关键词——

教材特点:以文化背景为线,举一反三,将文化情境、学科知识、鉴赏方法自然融合;

编写体例:改变从历史发展顺序角度或者美术门类的方式,从文化情境或者艺术主题入手组织教材,分析艺术作品创作的内在动因;

教材结构:三个单元可以形成不同的组合关系,三个台阶,也可以看做是围绕学生经验而组合的三条线,辐射的24条线,自由的,可以与生活产生联系,也与生活经验关联。

所谓文化语境就是指湘版教材的第二单元的七课书,每一课都涉及艺术的一个发展阶段,从原始美术、到艺术成为政治工具(礼仪与教化)、宗教工具(心灵的蔚籍)、到艺术世俗化(人间生活)、到艺术家运用艺术表达自我(审美自律)、从传统到现代、后现代美术,这几个阶段是按照这些现象最早在美术史上出现的时间顺序组织起来的。这和以往的针对艺术家的生平以及单纯的艺术作品介绍不同,它从艺术语境,从艺术产生的社会空间和土壤的角度来分析艺术作品,而艺术家的作品只是这种土壤的一种显现,这就将艺术作品整体的串联起来,便于学生从大的文化背景入手去理解艺术作品。

比如宗教美术,不管是佛教美术还是基督教美术、伊斯兰教美术都有其共通性,就是在宗教大规模流行的阶段,宗教强烈的影响着美术,成为了这个时期美术发展的主流。这个阶段为了信徒有集会、参拜、修行的场所而修建庙宇,为强化信仰、传播教义而绘制或雕刻神灵的形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这个时期能够看到大量的宗教建筑以及宗教雕塑绘画的原因。你在其他时期能看到这么集中的宗教美术现象吗?肯定不能,这是在宗教有着强大影响力的情况下才能看到的。如果不能从总体上理解这一点,学生得到的将永远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相反,如果从这个角度入手,哪怕他只记住了部分作品,再遇到类似的作品的时候他也能够大致的了解这类作品的总体特征。

而第一、三单元的内容则更容易理解,每一个都涉及一个经典的艺术主题。

比如战争与和平,曾经看过一本美术史的书,名字就叫战争与和平,而且还是很厚的一本书,实际上人类的历史就是在战争与和平相互交错的过程中走过来的,它构成了一种历史发展的方式。所以有很多美术作品都是围绕着这一个主题而展开的。不同时代的艺术家都针对他们对战争的看法创作了作品,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期望。

实际上,艺术主题才是艺术的灵魂,艺术家可能用绘画、可能用雕塑、可能用摄影去表达这一主题,虽然表面形式不同,但是其内涵是一致的。而我们看艺术作品,除了形式因素,最终也要落实到艺术主题上,正是这个因素在打动我们,也就是所谓的“得意忘言”。过去我们的鉴赏只关注造型、构图、色彩等形式问题,但是打动艺术家的除了这些,更多的是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触动了他们的心灵,所以才会有这些作品的出现,如果缺乏对主题的理解,就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的东西。

3、鉴赏从形式走向观念

湘版教材改变了以往单纯运用记忆学习美术鉴赏的方法,强调美术鉴赏方法的获得;

教材从文化语境和艺术主题入手来组织材料,这和以前从线性历史发展角度和艺术门类角度组织材料不同。

我们在认真领会每一课的主题,对这个主题有深入感悟的同时,然后从这个角度组织材料,这就容易多了,教学要力图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性。这些主题实际上每一个都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围绕着学生的生活经验放散出的24条线。

比如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课中,教师对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深刻,在教学中做一下处理:

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教材把不同画风,不同时代的自画像放在一个主题,以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为语境,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画家的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伦勃朗自画像——浓缩人生的“传记”; 委拉斯贵支和维米尔的自画像作品——画家不同的艺术追求。通过系列的不同的自画像的赏析,我们了解“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鉴赏的意义在于通过作品,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通过作品看到的与生活相关联的自己。

结语: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薄薄的一本,借用一位美术老师的话说:“这本教材是有温度的。”

这本书需要老师们慢慢去体会,用熟悉了,就感觉到了很好用,很自由,也很条理。其实艺术是个很简单的事情,没有那么复杂,什么史论,什么门类,在这里都不过分强调。教材中选用的艺术家的作品,当时在创作初始,他们是为了艺术的感触和体悟,并且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的,不是为了能收入教材。呵呵。

所以我们讲课的时候,不要老想这去讲教材,而是要用教材。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方法,给我们一个比较有趣的角度看问题。

除了教材上的资料,它所“辐射的”相关资料,大家都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比如网络,那里的资料很多。教材已经给了我们方向和指引,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自己去找。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探析 篇3

【关键词】高中音乐 鉴赏教学 启发 互动 情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31

高中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个性、意志等都趋于成熟,需要教师为学生开展更加多样的、丰富的课堂教学,以此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为其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以前的音乐教学都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把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和引导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音乐课也一直不受重视,不仅课时很少,而且还经常会被占用,所以高中音乐的教学也十分的不理想。很多学校对于音乐教学极为忽视,在师资力量方面的投入也很少,但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现在很多高中已经逐步重视起音乐教学,其中音乐的鉴赏也受到学校师生的重视。但是面对当下各方面教学的局限,如何切实推进高中音乐的鉴赏教学呢?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谈几点意见,希望对各位教师有些许借鉴意义。

一、音乐鉴赏要遵循多样性的原则

第一,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尊重多样性。音乐本身作为一门视听艺术,每个人的理解和喜好都不相同,也就是不能只进行经典的曲目鉴赏,例如《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还要结合现在学生的鉴赏需求和兴趣方向,有所调整,以此来实现课堂的多样性。

第二,多样性的音乐鉴赏课堂还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感受。不能要求学生一定按照某一规则或者范式来进行鉴赏,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这才是最主要的。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理解进行二次鉴赏,这样学生鉴赏既保持了多样性,又能真正有所收获,看到自己的鉴赏水平与别的同学之间的差异和差距,从而在懂得多样性的基础上自主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第三,多样性的鉴赏课堂需要教师变换课堂形式。很多教师都是采取简单的我讲你学,多媒体播放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单一而僵化,学生一上音乐课不是充满兴趣,而是开始犯困,甚至有的学生在音乐课鉴赏的时候学习其他学科。所以教师要促进课堂形式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现场演唱,通过教师的演唱和多媒体的播放增强学生的感受力,这种多样的课堂开展形式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鉴赏兴趣。总之,多样性既包括教学内容也包括教学形式,这是开展好音乐鉴赏课堂的基本前提。

二、启发式教学

首先,音乐鉴赏还需要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也就是教师进行引导式教学,让学生自主进行音乐的鉴赏,在聆听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感受,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评价,而不是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完全忽视学生的接受和表达。不少教师发现,学生对于一些民族乐曲或者地方经典曲目并不感兴趣,甚至有很多曲目听不出基本的欢快情感,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为了基本能力测试的成绩而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样一来,音乐鉴赏就等同于考试和背诵了完全丢失了基本的艺术鉴赏气息。

第一,教师在课堂鉴赏过程中,可以借助于打拍子的形式来让学生理解基本的乐曲节拍与节奏,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然后再通过为学生讲解音乐的乐器使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一步步理解音乐的形式和情感。这种引导的启发过程最为重要,学生就能借此掌握如何进行音乐鉴赏。

第二,启发式的鉴赏形式还需要教师采取实物教学,因为音乐鉴赏本身就和乐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发音难以分割,教师为学生展示乐器,并且让懂得乐器的学生为同学进行演奏或者教师亲自为学生示范演奏的技巧和手法,对学生的鉴赏进行现场启发,激发学生的鉴赏思维,从而起到良好的鉴赏效果。

第三,启发式教学必须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仅仅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存在,所以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并且及时给出学生肯定和鼓励,积极鼓励学生敢说感想,教师还可以充分借助于自己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感受音乐的变化。例如,在鉴赏《二泉映月》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为学生展示声调的变化,启发学生情感的变化,从而促进学生更准确的把握乐曲。启发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可替代,要为学生营造自由的鉴赏环境,如此启发效果才能达到理想目标。

其次,音乐鉴赏离不开班级整体的互动,互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课堂状态,学生和教师的配合度以及彼此之间的默契、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之间的互相激发都达到一定的程度。但是当前很多高中音乐鉴赏课堂并没有实现互动而是比较沉闷的以教师为主讲人,学生只负责云里雾里地听一节音乐课,并不能对自己的情感和音樂审美起到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的互动。

第一,作为音乐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亲密关系,这是开展好互动教学的前提,很多教师因为音乐课不受重视,所以上完课就走,课下和学生没有什么接触,经常一个学期结束教师都不认识班级里的孩子,互相缺少沟通和交流,就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陌生,互动难以实现。所以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心理问题,做学生的朋友,音乐教师也应该及时与班级班主任进行沟通,加深对班级学生的了解。第二,互动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也就是教师要在开展教学之前对每节课的内容都有深入的了解,设置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适合学生的理解方式,从而促使学生的主动性一步步被激发出来,使之在建立信心之后会更愿意去主动表达,从而形成教学互动。第三,互动还需要教师对音乐课的课堂秩序进行维持。互动很容易使课堂产生混乱,所以教师应该在进行互动时候进行有序互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鉴赏的分组,方便对学生的想法表达进行有效规划,使每个小组都获得发表意见的机会。

最后,音乐鉴赏离不开情境的设置,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和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难以分割,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于学生的情感和视觉来更高效的开展音乐鉴赏。第一,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形象生动的图片,促进学生对于歌曲内容的理解。第二,充分利用作曲人或者歌唱家的人生经历和歌曲创作背景,来激发学生的鉴赏情感,这种情境是其他教学氛围都难以代替的。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策略 篇4

一、准确解读音乐作品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吃透”教材, 准确解读音乐作品是鉴赏教学的前提。在备课时, 教师要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 充分剖析、理解音乐作品, 要准确地理解、表达教材设计者的意图, 还应该从音乐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创作意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和研究, 最终准确把握乐曲情感的内涵, “吃透”教材, 挖掘更深更广的作品内涵, 才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 的鉴赏效 率及鉴赏 能力。如鉴赏 谭盾的《1997天地人交响曲》, 假如教师自己也不了解曲作家谭盾的文化背景, 很难理解他的作品意图。在鉴赏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内容、情绪和不同的教学对象等, 设计和营造不同的情景氛围, 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写出教学设计。

二、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 合理设定鉴赏教学目标是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条件。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和音乐知识的多少与音乐鉴赏的深浅度是成正比的, 所以鉴赏教学设定的教学目标难易程度要恰当。既要向他们提出具体的、可行的要求, 又不能奢望太高, 要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如在常态课教学中, 部分教师每每鉴赏完一个作品, 提问的大致都是音乐作品的情绪怎样?学生能反馈的往往是作品旋律好听或不好听, 节奏快或慢, 给人以喜、怒、哀、乐中的哪一种情绪, 成绩稍好些的学生会告诉你, 该作品的演奏使用了什么乐器。这些问题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高中生的求知欲了, 他们通常不能解释为什么这样的旋律会好听, 一些特殊的节奏型是怎样在作品中制造情绪的, 为什么不同的配器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 还有, 怎样进行正确的联想与想象而不是漫无目的的遐想。

三、创新鉴赏教学方法

1.结合各学科整合教学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 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来进行教学, 如音乐与美术的整合。在《伏尔加船夫曲》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美术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油画所描绘的内容、色彩、人物的面部表情及劳动状态, 以及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进行辅助教学。音乐鉴赏与语文学科也可以整合, 如《阳关三叠》, 可以让学生来读一读, 再配上旋律唱一唱, 令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的内涵, 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美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让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把虚幻的形象变得具体。这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受到作品美的感染, 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随着音乐边听边动, 能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 营造良好效果和课堂美感, 使学生更能投入音乐所展现的情景中。

3.结合舞蹈进行教学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 可以将音乐教育与舞蹈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 转化成生动立体的舞蹈教育, 使之形象化、具体化。把学生从座位上解放出来, 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 也要动脑, 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 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如在《保卫黄河》的鉴赏教学中, 就可以借助大型的舞蹈《黄河》让学生吹响号角后, 大家凝聚在一起, 无数双手臂伸向空中, 以此为无声的誓言激发战斗的豪情。让学生感受视听感观的震撼, 这是光鉴赏歌曲不能达到的。

4.结合学生的想象进行教学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 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联想进行有效的切入教学,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鉴赏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 也是鉴赏作品不可缺少的环节。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任何音乐美都蕴涵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中, 这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很不相同。如贝多芬的《命运》主导动机, 使人联想到命运急促的敲门声;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让学生一边倾听一边想象画面, 通过听觉器官, 引起人的视觉联想, 从而产生某种空间意象,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理.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景霞.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创新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7) .

音乐论文高中音乐鉴赏思考共 篇5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课程内容可以说得上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就类别来说,它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别的音乐作品,比如歌曲有民歌、戏曲、说唱、歌舞剧和艺术、群众歌曲等;乐曲有民族器乐、管弦乐、室内乐、交响乐和协奏曲等。按照中外不同的时期分类,也可以分为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和西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现代音乐等几个不同的时期,在每个时期都有许多非常优秀的音乐作品。谈到音乐这个艺术学科,我们不能把它单独的列出来,因为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和其他的学科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高中音乐鉴赏这一门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同样如此。所以只有在上音乐鉴赏这一门课程的时候注意将它和其他学科相结合,这样才能够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的效果。

【关键词】

音乐鉴赏;策略研究;乐感优化方法手段

在高中音乐鉴赏这一门学科的教学模块中,“感受与鉴赏”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主要是通过欣赏各类优秀的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从而发展学生们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达到乐感优化的目的。其中音乐感受能力是最为基础的,因为各个领域音乐的学习比如唱歌、乐器演奏或是音乐创作等都是离不开它的。在国家正大力进行新课程标准改革之际,本人有幸以音乐欣赏课《欢乐颂》参加了广东省第三届中小学音乐优质课高中组的现场比赛,又观摩了第四、第五届比赛。在此我来谈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策略研究之乐感优化。

一、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策略研究之乐感优化,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音乐放在第一位,从音响开始,坚持每天都要听音乐。要想培养人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最重要的就是音乐、音响和听觉三个要素,其中最主要的培养方式就是倾听音乐,并且还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虽然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帮助,比如图像、语言、道具等,但是这些辅助仅是一种媒介,而最重要的还是“倾听音乐”。而且在音乐鉴赏的课堂上所放出来给学生们听赏的都是最优秀、最具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潜力的音乐作品。比如歌曲有民歌、戏曲、说唱、歌舞剧和艺术、群众歌曲等;乐曲有民族器乐、管弦乐、室内乐、交响乐和协奏曲等。向学生们展示最顶级的音乐作品,使他们从中能够获得非常美好的音乐享受,这样就能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产生兴趣。之后再经过悉心的引导,让他们慢慢养成倾听音乐的好习惯,长此以往,他们就会积累下很多的音乐感受和对于音乐鉴赏的经验。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策略研究之乐感优化的形式并不是只有单一的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到其中的美妙。乐感优化要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合理安排,要能适应学生普遍不太爱唱、不太爱跳的情况。形式上可以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比如加上视频播放或者是他们喜欢的其他方式,调动起学生们的各个感官,特别是在思维方面,让他们积极的活跃起来,融入其中,得到更加深刻的体验。乐感优化单纯依靠听觉和讲解使课堂变得死板乏味,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不在乎表演技能的发展有多高,而侧重于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浓郁、活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策略研究之乐感优化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乐感优化是要是学生在听到音乐作品的时候,将作品的表现手段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没有想象力的话,知识就不能进化,世界也不能进步。而鉴赏音乐使学生产生想象力的形式有三种,分别是描绘性的音乐引起联想,情节性的音乐引起联想,还有就是音响情感和情感体验引起自由的想象。以描绘性的音乐为例,它其实就是对于外界的一些描述,它可以是生动形象的故事,也可以是动人的语言,或者是一些图像或者幻灯片等,让学生在自身生活经验上来理解音乐,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比如我国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有关于描绘性的音乐引起联想的描写,他之所以会泪下青衫湿就是因为在听过琵琶女的哭诉后联想到了自己遭贬后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而产生了共鸣。还有俄国的大文学家托尔斯泰之所以会在听过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之后泪珠满腮,是因为这部作品就是以俄国农民歌曲为素材,将农民们的苦难深刻具体的展现了出来,从而打动人心,引起共鸣。除了以上的三种形式之外,在课堂上还可以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的音乐情感、表现手段、演奏风格等,让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讲述每个人内心的审美体验。

三、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策略研究之乐感优化中老师的讲解是十分重要的,讲解的风格要做到简洁生动。在课堂上老师要对每个鉴赏的作品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讲解,最基础的比如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曲式结构、风格流派等要事先对学生们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同时,还要注意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到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其他多个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的话可以更加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简单的音乐课堂变得丰富有趣,这样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时,就可以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同时也让学生理解到“”的政治烙印;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可以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的音乐之外的其他知识。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策略研究之乐感优化中老师的讲解非常重要。要力求语言内容紧扣主题,语言表达生动干练、简洁。既不能像舞台表演那样夸张,也不能像和尚念经那样呆板。要多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可采用简要提示——倾听音乐——讨论探究,最后引导大家得出比较合理的答案。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4)。

[2]《新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9)。

[3]《中小学教学评价——音乐》北岳出版社,20xx(9)。

[4]郑莉。现代音乐教学论文与方法研究。20xx(7)。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艺术形式;性情培养;音乐鉴赏

一、现阶段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现状分析

1.从制度上来说其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根据我国现行的教学体系发展来看,音乐仅仅是作为一门辅助性质的学科,并不参加高考。所以很多的高中院校对于音乐课就存在一个非常不重视的态度在进行发展,常常会出现一个主要的科目例如语数外抢课占课的行为,使得原有的音乐课堂的教学计划不能够得到完整的实施。更有甚者在高中的课表当中根本没有设置音乐课,对于音乐课堂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够,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缺失都是由于目前我国对于音乐的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2.枯燥高中音乐的教学模式

我们都知道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高考所承受的学习的压力非常之大,因此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准备高考,所以对于音乐这种学科的投入的热情就不高,如果老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就很难提起足够的积极性去参与到高中音乐鉴赏的学习当中。

3.音乐欣赏取代音乐鉴赏教学

在高中音乐教学当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就是音乐欣赏和音乐的鉴赏。前者相对来说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操,对于音乐能力的培养,可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高中音乐的教学内容。但是我们不能够让高中音乐教学仅仅还停留在欣赏的层次,作为从事高中音乐教学的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完成音乐鉴赏的工作,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中真正的蕴含。

二、目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视觉艺术的依赖

一般来说出于吸引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兴趣性,从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老师会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之前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但是往往会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学生会被精彩的图片、视频资料所吸引,忽视了音乐鉴赏的初衷。

2.语言艺术的依赖

不管是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非常依赖教师的语言艺术,因为语言艺术作为知识传递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桥梁在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音乐鉴赏课当中,老师适当地利用语言艺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鉴赏的氛围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学生过分的依赖于老师的语言艺术,而就忽视了音乐鉴赏的目的。

3.主客关系破裂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违背现有的唯物主义的知识,相反地将音乐的作品看做是你认知的对象,由此去进行体会和学习,进而可以更加丰富地了解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但是目前只是简单地完成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鉴赏实践的要求,只是单纯的将音乐作品看成是存在的艺术品,就离不开我们个体的感知的影响。

三、提高高中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方法

1.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由于其专业特色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和非语言性,所以更多的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的发展不能够只依靠老师来进行讲解工作,而是需要自身去进行实践发展,亲身地感受到音乐内部的真正的含义,自身独立的或者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对音乐的鉴赏工作,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直接经验的发展。所以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当中,老师应该把教学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的魅力,而不是取代学生进行感受,然后通过语言或者其他的方式转达给学生。建立起互动式的教学课堂发展,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音乐的鉴赏发挥。

2.积极地构建出富有活力的高中音乐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音乐鉴赏课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传统的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的音乐课堂的要求。这就要求从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综合教材的知识、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的兴趣所在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活力和趣味的新式的高中音乐鉴赏的课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既有老师讲解的环节的存在,又会有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的存在,相互的协作发展才能够让高中阶段的音乐课堂的效率水平提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做好高中阶段的音乐鉴赏的工作对于学生的情操的陶冶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高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是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阶段,所以目前应当引导高中院校重视音乐学科,让学生在音乐鉴赏当中寻找到灵魂与美的真谛,构建丰富的精神花园。

参考文献:

[1]刘依依.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方音乐,2010(01).

[2]张花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法初探[J].青年教师,2009(05).

[3]张见.新课标下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鉴赏力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06).

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篇7

1.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 在音乐鉴赏课中, 恰当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良好情境,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对于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情感, 理解音乐内涵具有重要作用。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 作曲家用音乐的语言抒发内心情感, 而聆听者未必能读懂作曲家的意愿。 根据乐曲创设情境, 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 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从而让生硬的书本知识变为生动的教材, 弥补过去音乐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缺陷, 使枯燥的音乐教学富有趣味性。 学生在情境中聆听和学习, 犹如身临其境, 鉴赏音乐不再只是单纯地从声音中寻找作曲家的内心世界, 而是给乐曲赋予了更贴切、更真实的场景, 使学生更容易读懂作品, 读懂作者心声。

2.培养学生敏锐聆听和感知音乐的兴趣。 音乐鉴赏一般都是从音响感知入手, 而后进入情感体验、认知理解与想象联想, 直至完全领悟音乐思想和意境。 音响感知是指通过听觉获得的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印象和总体知觉。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更是听觉的艺术。 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音乐教学全过程。 因此, 在音乐学习中, 聆听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作为欣赏者,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 我们首先要有辨别音高、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基本要素的能力, 把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音乐的主题、旋律、乐段及整个乐章的音乐结构, 进而聆听一首完整的乐曲。 当我们聆听这首完整的乐曲时, 并不是把听到的音响当做一些互不相关的、孤立而没有什么意义的单纯音响, 而是要把它作为具有某种表现意义的艺术综合体加以感知。 只有这样, 欣赏者才真正感知动听的音乐音响, 这样的聆听和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我们可以从旋律入手, 引导学生全面聆听音乐音响内容。 旋律是表现音乐的主体, 音乐艺术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旋律实现的, 旋律的抑扬顿挫和起伏跌宕, 有效地传达音乐艺术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学生在聆听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时, 旋律会带领他们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大概印象, 这是由他们已经具备的音乐素养和先天的审美能力决定的。 在初次聆听之后, 要感知旋律中的真情实感, 则需要教师作进一步引导。 例如在上悲剧美这一节课时, 笔者选用了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作为鉴赏曲目。 由于很多学生对这首音乐作品比较熟悉, 再加上它的旋律非常优美动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并没有在聆听之前对乐曲作任何介绍, 但当乐曲旋律一出现, 很快就有许多学生能够说出曲名及作曲者, 即使不知道曲名的同学, 在听完一遍旋律之后也能够判断出乐曲的感情基调。 面对这样一现状, 教师在鉴赏时只需简略介绍一下乐曲的相关知识, 教学的重点则是引导学生分析旋律中的情感与内涵。

3.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整合。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对教材进行调整、补充、删减, 对同类题材或是同类题材不同体裁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采用比较式音乐教学方法, 使学生增加对音乐的积累, 加深对音乐的印象。比如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可以进行适当整合, 通过南方民歌和北方民歌的对比, 以引起学生对南北方音乐文化方面的风格、特色的关注, 学生对民歌的理解和把握也会更深入。对于补充的教学素材, 可以立足于本地区的音乐资源, 如当地的民歌、戏曲。 作品难度较大的教学素材, 可以通过分层教学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浅化、拓展。 适当选取一些学生喜爱的教材外的其他曲目 (健康积极的流行音乐) , 有机整合到教学内容之中。 针对教师和学生反映的比较偏、难、不典型、和学生生活实践相脱离的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应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新作品及时补充, 灵活调整部分教学效果不太好的活动设计, 使教材的内容与活动形式更能适应教学需求。

4.做好高中音乐鉴赏课堂的导入。 学生对音乐鉴赏普遍存在很高兴趣, 但是教师也不能忽视课堂导入。 有的音乐作品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 导致学生兴趣降低, 教师做好音乐导入可以降低学生的心理接受难度, 更顺利地进行音乐鉴赏。图像导入法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借助MTV、VCD、图片等影像资料, 选择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音乐作品, 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师在上课之前, 对音乐作品进行认真分析, 寻找相关图像资料, 给学生做好良好的课堂导入。 游戏导入法可以让学生动起来, 让思维和身体在活跃的状态中进行音乐鉴赏。 教师可以选择音乐作品, 采用合适的游戏方法, 让学生迅速进入游戏学习中, 过渡到音乐鉴赏中。 很多音乐作品都有深厚的历史背景, 利用历史故事做好音乐作品的导入, 可以提高学生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 《水调歌头》这首乐曲有优美的旋律、华丽的辞藻与细致的描述, 在进行歌曲导入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及人物形象特点, 给学生讲述出来, 这样学生就会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水调歌头的氛围中, 一边演唱音乐歌曲, 一边进行心灵的洗涤, 完成音乐鉴赏。

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篇8

一、引导学生成为鉴赏的主体

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教师教, 学生学;教师讲, 学生听”的陈旧模式, 而是注重于师生间的互动。特别是在高中教育上, 面对一群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更愿意表达自己想法的高中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听”

“听”是了解作品关键的一步, 老师可以利用预先提问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 使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听, 思维变得积极而主动。

2.“唱”

音乐鉴赏是以“听”为主, 但“唱”也是鉴赏作品中的必要阶段。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 引导学生唱主题, 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形象, 调动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3.“想”

“想”是指在欣赏作品后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通过音乐鉴赏过程中“想”的参与, 能开阔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拓展视野。

4.“说”

从音乐鉴赏的心理分析理论上来说, 音乐鉴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鉴赏者对乐曲做出的某种抽象的结论上面, 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 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 达到更深、更高的阶段。

二、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1. 多听音乐作品

听, 是音乐鉴赏的初级阶段。在这最初阶段, 或许只是觉得旋律好听, 听多了就会感受到节奏、旋律、音色等的变化和特点, 甚至能对音乐中的情感、意境也能有所领会。

2. 对背景知识的了解

欣赏音乐时, 了解所欣赏乐曲的背景是很有必要的。如作品处于什么时代、创作特点、风格流派、创作意图等, 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容。

3. 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

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 除了听音乐进行感性知识积累外,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让他们懂得节拍、节奏、速度变化、旋律行进、调式等, 有助于其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

三、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 利用不同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不想听教学欣赏内容, 甚至明确表示不喜欢, 缺乏对作品欣赏的积极性, 造成了一种尴尬的教学局面。面对这种形势, 教师应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来解决困境。如:

1.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创设直观的教学情景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音乐鉴赏教学的多媒体化增加了教学的魅力, 使学习内容与图文并茂, 栩栩如生。

2. 营造活动、表演、对话等互动教学的情景模式

音乐教学中, 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总是试图诠释音乐, 告诉学生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通过音乐的教学与实践活动, 以音乐为媒介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对造就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运用音乐特有的语言, 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

音乐的语言分描绘性和象征性两种, 描绘性语言能够通过模仿、联想等手段达到写景状物的目的, 但以声音作为材料的音乐更多地决定了语言表达上的抽象性, 更何况无标题音乐在音乐意义的理解上是存在很大空间的。为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听赏并鼓励他们多发表意见, 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方法初探 篇9

1. 关注内心情感的体验式教学

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心弦的艺术形式。音乐中表现的, 通常是作曲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因此, 通过音乐体验情感, 是涉世不深的高中生了解人生、透视生活、剖析世界的重要窗口, 可使他们具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将来可能经受的一切情感考验。如聆听《江河水》, 那如泣如诉的音调使人感到无限的凄楚, 哀怨。在听《春节序曲》时, 我让学生踩着音乐模仿秧歌的舞步, 用动作体验音乐的情绪, 既锻炼了音乐的节奏感, 又发展了身体的协调能力。学生还根据音乐创编动作, 再把编创的动作连起来形成一个组合, 学生感到很有成就感。一节课下来, 学生们还意犹未尽。这种上课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因为学生不仅仅是观众或听众, 还是表演者、欣赏者、评论者、创造者, 是参与的主体。可以说, 音乐鉴赏的最初阶段是聆听阶段, 是欣赏阶段, 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鉴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鉴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 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 情感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鉴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过程。

2. 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辅助式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可使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的音乐画面中, 引发他们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音乐情景, 想象、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丰富多彩、细致的感情。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 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 增加了一些脸谱和其他剧目的彩色照片, 找到京剧唱段的视频录像和京剧有关的知识, 如生、旦、净、丑的角色, 唱腔旋律, 京剧的伴奏乐队等, 做成相关知识链接, 声形并茂, 形象生动, 一目了然, 学生兴致盎然,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因材施教, 突出个性化的教学

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发挥个性特长, 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到音乐中,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 享受音乐的乐趣。当学生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如在欣赏德国作曲家舒曼的钢琴套曲中的《梦幻曲》时, 请学生根据音乐要素以及音乐情绪上的变化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内容。课上有时会邀请有舞蹈特长的学生为《梦幻曲》配舞, 高雅的芭蕾很适合表现乐曲的意境, 舞蹈的韵律随着音乐的节奏展开, 乐与舞的融合更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学生用色彩来表现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受, 大多选择浅蓝色, 淡紫色, 不只选用一种颜色, 还有运用多种浅淡颜色描绘的。有绘画功底的学生还用画笔描绘了自己的梦幻世界。有写作特长的学生写了音乐随笔, 表达自己在音乐中的感受:“它以娴熟的浪漫主义手法, 把我们带进了温柔优美的梦幻境界。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 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 旋律几经跌宕起伏, 婉转流连, 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学生对音乐这种深入内心的理解不禁让我感动至深。

师生面对同一音乐审美对象, 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持信任态度, 对他们相对于艺术所处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教师不要在学生面前以音乐权威自居, 要持一种寻找优点并加以赞赏的态度。只有在这样的师生情感融合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音乐艺术所给予他们的愉悦。

4. 用非音乐的手段巩固音乐的收获

温故而知新, 需要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把所学知识串起来。我有时利用音乐作品中出现的数字, 做一个数字游戏, 把所学过的音乐作品回忆起来, 同时总结每一部作品的特点, 教师自制课件, 学生想到哪部作品, 就播放主题片断, 以加深印象。如合唱《阳关三叠》、琵琶独奏《十面埋伏》、编钟与乐队《梅花三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钢琴独奏《第一新疆舞曲》、室内乐《鳟鱼钢琴弦乐五重奏》、管弦乐《1812年序曲》等等。这些作品中都出现了数字, 利用出现数字这点相似性, 把这些作品串联起来, 所学的知识也不容易遗忘。对于音乐家的记忆方法可以利用他们生活年代的形似性和国家之间的关联, 如提到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 就会想到和他一样同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莫扎特、海顿、巴赫、亨德尔, 提到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就会想到舒曼、舒伯特、肖邦、门德尔松, 提到聂耳就会想到冼星海等等。趣味化的复习方式使知识的串联变得很容易, 并且印象深刻。枯燥的知识因为有了多样化的记忆方法变得轻松愉快。

5. 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与鉴赏音乐

“比较”的学习方法更具理性思维的特点。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正是在比较和鉴别中不断得到提高的。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 无论是作品思想性的高低还是艺术性的优劣, 只有经过比较和鉴别才能知道。我们所说的比较, 并不是指教师简单地将比较的结果告诉学生, 而是指教师提供合适的视听资料让学生自己进行各种审美比较。

如欣赏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鳟鱼》时, 先听歌曲独唱《鳟鱼》, 然后欣赏童声合唱《鳟鱼》, 由学生总结比较二者歌曲演唱形式的不同, 以及歌曲表现力上的差异, 演唱者音色的不同, 单旋律与和声的丰富, 都使同样的作品听起来有不同的感受。学生讨论总结艺术歌曲的特点, 通过欣赏声乐作品, 加深对主旋律的印象, 并了解歌曲内容。然后欣赏钢琴弦乐五重奏《鳟鱼》, 了解钢琴弦乐五重奏的音乐知识, 比较每一个变奏的特点, 让学生畅所欲言, 说出他们内心的感受。如第一变奏描绘河水清澈透明, 第二变奏中小提琴演奏对位声部, 以描绘小鳟鱼在清澈的水中无忧无虑地游动, 嬉戏。第三变奏音乐变得激烈而隐伏着危险出现。第四变奏音乐显得更为紧张不安, 以描写小鳟鱼遇到了不幸。第五变奏音乐显得悲痛凄凉, 结束段与乐章开头相呼应, 恢复了开始的明快、清澈、透明的音乐形象, 表现了欢畅的情绪。由学生比较器乐曲和声乐曲的特点, 总结出声乐曲由于有歌词, 内容具体形象, 而器乐曲变化丰富, 没有歌词的限制, 能够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题材、体裁、风格、流派的作品, 丰富学生的音乐曲目积累, 在进行音乐鉴赏的同时要指导学生认识各种音乐作品的题材和体裁, 要有较明确的归纳和提示。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归类, 如民歌、艺术歌曲、曲艺、歌剧、管弦乐、交响乐等, 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另一方面, 有些独具风格的音乐体裁, 或包含着作曲家对世界的认识态度, 或包含着一个时期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可以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中, 陶冶性情、锻炼人格、感悟生活。另外, 了解音乐中各种风格与流派的性质和特点, 是音乐鉴赏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音乐的风格与流派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 它既有多样性, 又有统一性。其多样性是由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如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主题的多样性, 文化思潮的多样性以及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等。所谓统一性就是一定的时代, 一定的民族在音乐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主导风格, 如莫扎特与贝多芬都属于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这是他们的统一性, 但是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汲取奥地利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营养, 作品清新, 充满诗意, 旋律纯朴、优美, 织体干净、细致, 配器注重音色效果, 在创作手法上开拓了动机性展开的结构原则, 和声充满活力, 节奏空前活跃, 旋律的表现力极其丰富, 增强管弦乐的交响性和戏剧性。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对音乐风格的理解是对音乐作品鉴赏的先决条件, 因为音乐的风格是通过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而呈现出来的, 它体现出独特的音乐美学特征。

谈高中音乐鉴赏课愉悦教学 篇10

在传统的高中音乐欣赏中, 音乐欣赏课形成一种古板的标准教学程序:介绍作者生平、介绍作品时代背景、练唱主题音乐 (可先聆听一遍) 、介绍作品结构; (按段落聆听) 、完整欣赏全曲。这种讲解音乐、分析音乐, 我教你学, 我讲你听, 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 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传承式教学泯灭了音乐课程的自身魅力, 这种缺乏情感内涵, 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不仅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 甚至恐惧、苦恼、丧失了学习兴趣, 极易造成学生的“情感营养不良”。当然, 我们并不能对传统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一概否定。比如:介绍作者, 介绍作品时代背景, 练唱主题音乐等都是必要的。只是,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 教师该如何运用各种新颖有效的方法, 创设出愉快学习的情境, 融知识技能的学习于审美活动中。并且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状态下愉快地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愉快学习氛围, 让学生喜欢音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 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学生对作品的各种理解、想法和问题, 教师以鼓励支持的态度来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 合作解决。教师可在课堂中说“大胆说出来吧, 让我们共同来解决”。教师放下威仪的外表和学生交谈, 了解学生的需要, 让每个学生有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 让他们都乐于畅所欲言。艺术鉴赏也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要给学生有视觉上的和谐和美感。教师的衣着要得体, 美观大方;教态自然, 示范动作有美感;要进行“微笑教学”, 等等。总之, 要让学生尽可能喜欢你, 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友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育家杜威说过:要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真正愉快合作的相互的过程”。

二、创设课堂情境, 体验愉悦教学, 让学生融入音乐

由于受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 学生大多热衷于流行音乐, 追星现象屡见不鲜, 而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京剧, 却知之甚少, 甚至有陌生感和距离感。例如:在京剧欣赏《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这一节中, 课前我在教室里张贴几幅剧照, 在教室里营造出戏剧院氛围。我还请了部分学生跟随锣鼓的节奏“跑龙套”。动作虽简单, 但学生的兴趣很高, 课堂气氛活跃。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们在快乐体验的同时又学到了相关的知识。又如:在欣赏《非洲歌舞音乐》这一节时,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非洲鼓及其节奏, 非洲音乐的特征, 我让学生随着《鼓舞》的舞曲声, 由学生即兴创作“击鼓接龙”。学生即兴敲出一个乐句的节奏, 后面的学生接力敲出下一乐句的节奏。并且启发学生, 表现力丰富而独特的非洲音乐节奏可以借助于拍手、跺脚和敲击乐器等方式, 将其律动结构体现和强调出来。无论学生的即兴表现效果如何, 对于他们的积极表现, 我都给予了肯定。这样设计, 可以让学生享受表现之乐, 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感。

三、探究多种课堂途径, 鼓励交流合作分享, 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改的目标也是学生获得愉悦体验的过程。我通过和学生交谈了解到, 他们实际上并不满足于只是聆听音乐, 他们更乐于动脑动手, 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留一点给他们自主活动的时间和展示他们才艺及个性的空间, 以此来体验音乐的奥妙和创作的乐趣。

(1) 分组交流。我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组六至八人, 要求他们共同完成一些既定目标。在创作、表演、讨论过程中, 让学生们各自发挥聪明才智。因为他们在小组中容易产生集体荣誉感, 从而变得主动与活跃。例如: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这一欣赏课的教学时, 将音乐与绘画、文学、演奏有机地联系起来。课前我告诉学生会古筝或琵琶等乐器的可带来上课, 我让几组成员自己商量要用何种形式来表现音乐。有的小组绘画, 有的小组写一段对音乐理解的文字, 有乐器特长的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段乐曲, 有的小组朗诵了张若虚的唐诗《春江花月夜》。他们相互依托, 共同创作并且讨论商量表演中的艺术处理。当我把学生的作品收上来, 看着一幅幅具有创造性的画面和优美流畅的文字语句时, 我不由得感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文学色彩的词藻, 我把音乐图画等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 让他们在欣赏自己作品和分享他人的作品中, 充分感受合作学习的愉快。

(2) 故事引入。在鉴赏教学中, 往往会出现老师播放音乐, 学生思想开小差的局面。其原因是:学生听不懂旋律, 感受不到音乐形象。要解决这一问题, 办法之一就是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心理特征,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在生动有趣或曲折的故事中愉快地学习。 (1) 可以结合故事欣赏音乐。在京剧欣赏课的教学中, 我讲了《兰陵王戴面具破敌》的故事。因为脸谱是京剧中的精髓之一, 故事吸引了学生对脸谱的联想, 让学生了解到脸谱的来历及其在京剧中的重要性。在对梅兰芳的介绍中, 讲述梅兰芳为表达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决心所做的种种贡献和动人事迹;在欣赏古曲《流水》时, 我给学生讲了一个“俞伯牙、钟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通过小故事,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而且还可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2) 可以利用音乐来创编故事。如:在德彪西的作品《大海》一课中, 作品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 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响, 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要让学生直接地理解时就感到茫然和抽象, 因此, 我将此作品编成同学们暑假在海边进行夏令营的故事,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大海“狂怒”时的波涛汹涌、平静时的温柔可亲、活泼调皮时犹如孩子……这样效果大不一样,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愉快的遐想中完成作品的学习。

我认为, 遵循愉悦原则有一个度的问题, 不能盲目考虑学生的愉悦心境, 否则很容易形成一个误区。例如: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愉悦气氛, 准备了大量的同学们比较喜爱的题材做铺垫, 有时会让学生莫名其妙, 甚至还导致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如果一节课只是华而不实, 对该学习的知识没有掌握, 对欣赏的音乐没有领悟其内涵, 最终会冲淡教学目的。音乐鉴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既要有声色等感官的愉悦的教学, 又要有兼含美育和认知, 情智统一的审美态度, 这样才能有效地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以上的一些做法是我的一些教学尝试, 以期与各位同仁交流。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任重而道远, 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不断完善。

高中音乐鉴赏中的民族音乐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音乐  音乐鉴赏  民族性

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音乐多元化现状是构成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文化包含语言、风俗、音乐等等不同的内容,不仅具有地域性与时代性,而且同时受到语言、哲学、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多元化状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不尽相同的,并且彼此之间平等。所以笔者认为我国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课程应该立足于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族音乐,通过大量聆听的方式使学生对多样的文化遗产与多样的民族音乐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现在随着全球化、多样化脚步的加剧,民族的多样化更加凸显。在这种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凸显出教育需要多元化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这样教育才能够获得非常具有特色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便是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世界性的、民族性的音乐教育。多元化、民族化的思想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文化结构中,因而在现当代这样一个文化频繁交流的时刻,教育也不断在自我革新。尤其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中学音乐课程设置也随之进行了涉猎更多更广的民族化调整。

在美国音乐教育体系中,1994年便立法《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要求将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教育作为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规定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多民族的音乐。在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体系中,官方在1998年也开始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教育。在欧洲一些国家实施得更早。

近些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家们也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多元化民族音乐部分。尤其在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因为艺术是一个学生综合发展的一种显性表现,强调多元化的民族音乐,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多民族的音乐传统,更是让学生尊重多民族的民风民俗。并且,通过对中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树立平等的民族文化观。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新一代学习者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社会视为是一种智力视野的扩展,而是一种社会需求,它的功能是形成一种跨文化理解的均衡,并对国际社会的未来产生直接影响,多元文化教育要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每一种音乐传统都有其自身的传承过程,并根据其音乐概念产生自己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在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指出我国音乐教育的方向便是需要建立起多元化民族音乐课程,将民族音乐纳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进行广泛的传播。同时,中学课堂是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第一课,生动的民族音乐教育需要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价值。再者,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开展民族音乐的传播、散播民族文化的传承最为重要的便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如今信息化时代需要各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加强自身民族文化修养。

还要指出的是在中学阶段实施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是民族文化继承的现实需要。民族这个词是依赖于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独特审美等丰富的特征而形成的一种历史沉积下的文化。尤其是民族音乐,是建立在独特民族文化基础上的,体现出不同人群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体现着文化、传播着文化。在现如今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界中,人类越是要发展越要保护传统文化、越要继承延续民族音乐。只有不断的承接历史,才能够在充分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创造。因为,这才是个性创造力和社会创造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之源。

我国的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在各民族形成过程中沉淀应运而生,这鲜活的民族音乐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同时,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同世界各民族人民之间不断交流融合,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思想。正是这多样的文化创造出了伟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民族音乐。例如,我国音乐界现在使用的琵琶、唢呐、扬琴等乐器均是外来乐器,经过历时的沉淀逐渐变化,融合为我国的传统乐器。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自身包含主体性与开放性的特质,因而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授课教师传播两个概念,即:传承与发展。并且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将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引入进课堂,这不仅顺应时代发展的脉搏,也是教育体系中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从小浸润在民族音乐的母语环境中,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

另外,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民族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建立在多元文化视角上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引入民族音乐教育也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因而,工作在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向学生传播民族音乐的地位与功能,使学生真正爱上这朴素、纯净的民族音乐。

参考文献:

[1]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浅谈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 篇12

笔者曾对本校高一学生进行了音乐问卷调查:你认为什么样的音乐课才是好的?主要有以下答案:

1.希望老师在讲课时,多介绍音乐家的故事。

2.多一些音乐游戏活动,多一分师生间的互动,增加课堂的生机和活力。

3.欣赏课,听的时间太多,亲身体验不多。

4.音乐鉴赏课能够有唱,有跳,有听,结合多种元素的综合课。

5.教些乐器,学会1种乐器。

6.偶尔增加合唱作品,感受美妙的和声。

7.多放些流行音乐。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另一方面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对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作用体现在教师的指导、带领等方面,它通过学生的主体性显现出来。学生的主体性则表现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它通过学生自身的发展和不断发展变化中体现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自我调空、自我评价等能力,以求“主体发展”。

新课标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是:学生在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要教给学生关于方法的知识。音乐这门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作为创新性突出的一门学科,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加强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在课前准备上,教师应明确自己应该找什么材料,实施什么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结束后能学到什么知识要点。有了这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在教学结束后进行及时反思。

新颖的导入部分是成功的音乐鉴赏课的开端,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就向成功迈进了一步。对此总结如下几种导入方式:

1.一音乐故事导入式。音乐故事可以讲歌曲内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以及社会艺术价值等。

2.卡拉OK形式演唱导。卡拉OK这种演唱形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尤其是教师或学生的范唱,更能引起关注。运用卡拉OK形式演唱与主题密切相连的歌曲内容开场,不仅丰富了主题内容,而且增大了知识容量,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3.“应需”导入。“应需”导入就是教师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对本节音乐课的内容了解程度以及想知道的有关知识等,然后由学生的需要导入到课中。音乐课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可将几种形式组合起来,穿插进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知识为重,灵活运用。

另外,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是成功音乐鉴赏课的保证,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身心和教材的特点,符合认识规律,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完成教学任务。

1.室外教学法。音乐源自于生活,所以音乐课并不仅仅局限在音乐教室的。音乐课可以走出音乐教室,让学生感受自然中的音响世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水上音乐组曲》。上课前同学们在学校的花园集合,首先引导这节课的意图,“这节课,我们每个学生都要欣赏、感受、模仿大自然的声音。”然后,分组活动,引导学生一起在水池边用小石头或棍棒有节奏的击水,利用这一活动辨别强弱不同的节拍效果。这时,我再把乐曲《水上音乐组曲》用录音机播放音乐,利用音乐治疗原理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在这个环节结束后,请学生感受讨论积极性提高了许多。

2.互动娱乐教学法。当前,许多电视娱乐、联欢活动,(如:《快乐大本营》、《星光大道》《开心辞典》……)收视率高、火爆无比。之所以娱乐节目颇受大众喜爱的原因就在于它的逗笑性和竞争性,然而竞争性又在其中占着主导的地位。假设我们把原来的音乐课型改变像娱乐节目那样牢牢抓住学生们的心,那我们的教育前景又会是怎样的光明呢?那么,把逗笑的竞争性和音乐课堂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便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扣人心弦。实践证明,娱乐教学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3.幽默教学法。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有一次,在上浪漫主义音乐时,因为要讲到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区别,因为古典主义是比较严谨的作风,而浪漫主义是比较随意的态度,所以在上课时我看到学生那样很随意的坐着,我看了一下,马上脸一变,严厉地对学生说:“那几个没坐好的同学,马上给我坐好,不然给我出去。”结果话一说完,我就笑着说:“刚刚象你们这么随便坐着,翘二郎腿,就是浪漫主义风格,象我这样严厉地教训你们,就属于古典主义风格。”有个学生拍着胸口说:“老师啊,差点被你吓死了。”气氛缓和了下来,整个课堂异常活跃。

音乐教学于音乐作业是紧密相连的,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音乐作业得以延续,音乐教学效果通过音乐作业得以检验,所以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又颇具趣味性的音乐作业进行拓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通过音乐作业,可以让学生对下节课上课的内容得以好好准备;了解学生对音乐课堂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个性喜好;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拓展音乐思维空间、树立美好情操、让师生在互动中教学相长。主要有以下两种:

1.撰写音乐听后感,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还能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运用自我的语言来理解音乐的内涵,表现音乐。同时在这些写音乐听后感时,学生也会附上一些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对老师的意见,教师也会很好地从他人的角度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改善自己,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2.合作式进行调查音乐。在上《蛰龙飞起舞东方》的时候,重点学习学堂乐歌,所以在课前预习阶段我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们分组,第一组去市图书馆调查旧式学堂的历史,及当地的一些旧式学堂的学堂乐歌,把调查结果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公布上来;另外可以通过书上或者网络上搜索有关学堂乐歌的一些资料;还有可以到自己家里年纪较长的长辈那里打探下他们会什么歌曲,并学下来。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就给课堂上的顺利进行授课带来很大的方便。

二、提高教师人格魅力与创造性教学

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培养,与音乐教师的创造性音乐教学方法密切相关。所以说,教师创造性音乐教学与学生创造性地音乐学习,是音乐教学改革中相辅相成的两个层面。在任何时候,音乐教学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互动,否则无法构成教与学相辅相成关系。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在于:

第一,音乐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二,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已经步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当今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更需要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如果通过义务教育,连个兴趣都没有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那就不能不否认我们的音乐教育中在某种程度上是失败了。最初的“指引棒”也变成了泡影。如果连学生对音乐初始的兴趣也磨灭的话,音乐教师是难辞其咎的。

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不同于绘画、造型、雕塑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从而使人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而获得听觉形象,因而它具有“模糊性”的特征;同时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它又不象语言那样具有明确的语义,音乐语言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具有非语义的特点。所以,要采取创设情境法(情境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学习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氛围和场景。

合作教学是新课改以来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运用集体力量进行学习。其合作过程既是学生共同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双边互动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首先,应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音乐文化视野。具体、鲜明、生动的音乐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进想象力的发挥;恰当的媒体运用(电视、图片等)能帮助学生拓宽想象空间。其次,音乐的想象是自由的,要鼓励学生敢于动脑,善于动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以及同学之间互相问答等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索精神,并且给予充分的音乐表现和交流机会。再者,允许学生在准确感知、理解音乐的情况下,结合对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思想、体裁、风格的认识中,提出不同意见,提倡“标新立异”等,及时让学生尝试和体验动脑的成功喜悦,让学生养成锐意创新、独立思考和积极创造的良好习惯。

学习的过程是师生生命涌动和成长的过程,由于音乐的形象是模糊的,非语义的,在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没有标准答案,可以一题多解,音乐形象具有不特定性。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交流性教育,不仅学生可以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老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知识,师生双方可以信息共享,文化相融洽,当欣赏某一音乐作品时,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理解作品,教师的理解判断仅作为一个角度供参考。

五、协调统一教与学之间双边互动的关系

音乐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是贬低教师在驾驭整个教学活动方面所起到启发、诱导作用。学生之所以愿意主动参与,首先得归功于教师的启发与诱导。事实上,教师启发诱导作用的发挥,正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需要。一节课、两节课、学生对那种完全无拘无束的、没有干预的参与可能会有新鲜感,久而久之,没有新花样互动会给学生一种“玩腻了”的感觉。此时,如果得不到教师有效的引导,他们就会丧失主动参与的欲望。但是,教师的及时的引导应该是含有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这种引导发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国家新课标改革,通过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和新的音乐教学模式的对比,介绍了在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下,以及如何上好音乐鉴赏课各个基本因素,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摘要:文章主要围绕国家新课标改革,通过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和新的音乐教学模式的对比,探究在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下,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上一篇: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下一篇:多元化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