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理论教学初探

2024-05-25

高中音乐理论教学初探(通用9篇)

高中音乐理论教学初探 篇1

1. 关注内心情感的体验式教学

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心弦的艺术形式。音乐中表现的, 通常是作曲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因此, 通过音乐体验情感, 是涉世不深的高中生了解人生、透视生活、剖析世界的重要窗口, 可使他们具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将来可能经受的一切情感考验。如聆听《江河水》, 那如泣如诉的音调使人感到无限的凄楚, 哀怨。在听《春节序曲》时, 我让学生踩着音乐模仿秧歌的舞步, 用动作体验音乐的情绪, 既锻炼了音乐的节奏感, 又发展了身体的协调能力。学生还根据音乐创编动作, 再把编创的动作连起来形成一个组合, 学生感到很有成就感。一节课下来, 学生们还意犹未尽。这种上课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因为学生不仅仅是观众或听众, 还是表演者、欣赏者、评论者、创造者, 是参与的主体。可以说, 音乐鉴赏的最初阶段是聆听阶段, 是欣赏阶段, 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鉴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鉴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 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 情感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鉴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过程。

2. 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辅助式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可使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的音乐画面中, 引发他们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音乐情景, 想象、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丰富多彩、细致的感情。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 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 增加了一些脸谱和其他剧目的彩色照片, 找到京剧唱段的视频录像和京剧有关的知识, 如生、旦、净、丑的角色, 唱腔旋律, 京剧的伴奏乐队等, 做成相关知识链接, 声形并茂, 形象生动, 一目了然, 学生兴致盎然,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因材施教, 突出个性化的教学

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发挥个性特长, 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到音乐中,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 享受音乐的乐趣。当学生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如在欣赏德国作曲家舒曼的钢琴套曲中的《梦幻曲》时, 请学生根据音乐要素以及音乐情绪上的变化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内容。课上有时会邀请有舞蹈特长的学生为《梦幻曲》配舞, 高雅的芭蕾很适合表现乐曲的意境, 舞蹈的韵律随着音乐的节奏展开, 乐与舞的融合更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学生用色彩来表现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受, 大多选择浅蓝色, 淡紫色, 不只选用一种颜色, 还有运用多种浅淡颜色描绘的。有绘画功底的学生还用画笔描绘了自己的梦幻世界。有写作特长的学生写了音乐随笔, 表达自己在音乐中的感受:“它以娴熟的浪漫主义手法, 把我们带进了温柔优美的梦幻境界。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 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 旋律几经跌宕起伏, 婉转流连, 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学生对音乐这种深入内心的理解不禁让我感动至深。

师生面对同一音乐审美对象, 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持信任态度, 对他们相对于艺术所处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教师不要在学生面前以音乐权威自居, 要持一种寻找优点并加以赞赏的态度。只有在这样的师生情感融合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音乐艺术所给予他们的愉悦。

4. 用非音乐的手段巩固音乐的收获

温故而知新, 需要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把所学知识串起来。我有时利用音乐作品中出现的数字, 做一个数字游戏, 把所学过的音乐作品回忆起来, 同时总结每一部作品的特点, 教师自制课件, 学生想到哪部作品, 就播放主题片断, 以加深印象。如合唱《阳关三叠》、琵琶独奏《十面埋伏》、编钟与乐队《梅花三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钢琴独奏《第一新疆舞曲》、室内乐《鳟鱼钢琴弦乐五重奏》、管弦乐《1812年序曲》等等。这些作品中都出现了数字, 利用出现数字这点相似性, 把这些作品串联起来, 所学的知识也不容易遗忘。对于音乐家的记忆方法可以利用他们生活年代的形似性和国家之间的关联, 如提到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 就会想到和他一样同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莫扎特、海顿、巴赫、亨德尔, 提到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就会想到舒曼、舒伯特、肖邦、门德尔松, 提到聂耳就会想到冼星海等等。趣味化的复习方式使知识的串联变得很容易, 并且印象深刻。枯燥的知识因为有了多样化的记忆方法变得轻松愉快。

5. 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与鉴赏音乐

“比较”的学习方法更具理性思维的特点。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正是在比较和鉴别中不断得到提高的。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 无论是作品思想性的高低还是艺术性的优劣, 只有经过比较和鉴别才能知道。我们所说的比较, 并不是指教师简单地将比较的结果告诉学生, 而是指教师提供合适的视听资料让学生自己进行各种审美比较。

如欣赏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鳟鱼》时, 先听歌曲独唱《鳟鱼》, 然后欣赏童声合唱《鳟鱼》, 由学生总结比较二者歌曲演唱形式的不同, 以及歌曲表现力上的差异, 演唱者音色的不同, 单旋律与和声的丰富, 都使同样的作品听起来有不同的感受。学生讨论总结艺术歌曲的特点, 通过欣赏声乐作品, 加深对主旋律的印象, 并了解歌曲内容。然后欣赏钢琴弦乐五重奏《鳟鱼》, 了解钢琴弦乐五重奏的音乐知识, 比较每一个变奏的特点, 让学生畅所欲言, 说出他们内心的感受。如第一变奏描绘河水清澈透明, 第二变奏中小提琴演奏对位声部, 以描绘小鳟鱼在清澈的水中无忧无虑地游动, 嬉戏。第三变奏音乐变得激烈而隐伏着危险出现。第四变奏音乐显得更为紧张不安, 以描写小鳟鱼遇到了不幸。第五变奏音乐显得悲痛凄凉, 结束段与乐章开头相呼应, 恢复了开始的明快、清澈、透明的音乐形象, 表现了欢畅的情绪。由学生比较器乐曲和声乐曲的特点, 总结出声乐曲由于有歌词, 内容具体形象, 而器乐曲变化丰富, 没有歌词的限制, 能够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题材、体裁、风格、流派的作品, 丰富学生的音乐曲目积累, 在进行音乐鉴赏的同时要指导学生认识各种音乐作品的题材和体裁, 要有较明确的归纳和提示。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归类, 如民歌、艺术歌曲、曲艺、歌剧、管弦乐、交响乐等, 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另一方面, 有些独具风格的音乐体裁, 或包含着作曲家对世界的认识态度, 或包含着一个时期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可以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中, 陶冶性情、锻炼人格、感悟生活。另外, 了解音乐中各种风格与流派的性质和特点, 是音乐鉴赏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音乐的风格与流派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 它既有多样性, 又有统一性。其多样性是由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如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主题的多样性, 文化思潮的多样性以及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等。所谓统一性就是一定的时代, 一定的民族在音乐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主导风格, 如莫扎特与贝多芬都属于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这是他们的统一性, 但是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汲取奥地利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营养, 作品清新, 充满诗意, 旋律纯朴、优美, 织体干净、细致, 配器注重音色效果, 在创作手法上开拓了动机性展开的结构原则, 和声充满活力, 节奏空前活跃, 旋律的表现力极其丰富, 增强管弦乐的交响性和戏剧性。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对音乐风格的理解是对音乐作品鉴赏的先决条件, 因为音乐的风格是通过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而呈现出来的, 它体现出独特的音乐美学特征。

高中音乐理论教学初探 篇2

关键词:重视  学前教育专业  音乐理论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政府明文规定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套建设幼儿园,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率遥遥领先。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学前教育专业被纳入到各级各类院校的招生专业中,出现了鱼目混杂的现象,这种不真正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精髓、一哄而上的做法,真的令人堪忧。尤其是在音乐教学课程设置中,淡化音乐理论课教学,甚至不开设音乐理论课,只开设一些诸如声乐、钢琴、舞蹈这些技能技巧课,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音乐理论课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

现在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素质远不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谓是经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学生素质较高,教师教起来省心省力。现在各级各类院校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一些本科院校相对生源好一些,其余大、中专院校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不容乐观。大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对音乐理论知识一窍不通,甚至大部分学生在进校之前都没见过钢琴……音符不认识,休止符不认识,简谱不认识,五线谱就更不认识了……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不开设基础乐理课,他们学起视唱、声乐、钢琴等这些技能课是不是如同天书、困难重重?

在目前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难觅音乐欣赏课的踪影,殊不知音乐欣赏课是帮助学生打开音乐大门,拓宽学生音乐视野的一门很重要的课。在这门课中可以让这些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音乐的孩子真正理解音乐。在目前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难觅踪影的还有“幼儿歌(乐)曲伴奏法”和“幼儿歌曲创编”。殊不知这两门课是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音乐理论素养,“幼儿歌(乐)曲伴奏法”主要讲述的是如何为幼儿歌(乐)曲配写伴奏,这是一门实用课程。“幼儿歌曲创编”主要讲述的是如何为一首孩子们喜爱的歌词或诗歌谱曲,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够掌握这门课,在幼儿园的工作中就能够积极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音乐理论课的意义

音乐理论课包括基础乐理、音乐欣赏、幼儿歌(乐)曲伴奏法、幼儿歌曲创编等。学生学习了基础乐理就可以了解音乐的基础知识,如:音的产生、音的性质、简谱记谱法、五线谱记谱法、节奏、节拍、音乐表情术语、力度速度记号、装饰音、音程、三和弦、七和弦、民族调式、西洋大小调式等等,有了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学生学习音乐就会轻松很多,再加上声乐课、视唱课、钢琴课对这些基础乐理知识的反复使用,学生一定能受用终身。学习音乐欣赏可以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看到、听到他们不曾看到听到的一些交响乐、优秀的民族音乐,中外歌剧、舞剧,了解中外音乐的发展,以及他们熟悉喜爱的通俗歌曲,由于通俗歌曲良莠不齐,通过欣赏可以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等等。

通过学习幼儿歌(乐)曲伴奏法,可以让他们认识到为幼儿歌(乐)曲配些伴奏需要掌握的常用伴奏类型、音型;正三和弦、属七和弦的基本功能及进行;为幼儿歌(乐)曲配写伴奏的基本步序;前奏、间奏、尾声的用法等等,为以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幼儿歌曲创编,可以让学生了解幼儿歌曲词、曲应有的特点;幼儿歌曲体裁、题材及演唱形式;幼儿歌曲的曲式结构;幼儿歌曲的创作过程等等。这些理论课都是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音乐素养,对学生尤为重要,离开了这些音乐理论知识,学生掌握的那些技能技巧犹如空中楼阁,没有根基,是不稳定、不坚固的,表达的音乐肤浅的、不足以动人的。

三、 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音乐理论课的阶段设计

一年级学生刚入校,对音乐知识一窍不通,可以在这个阶段开设基础乐理知识课,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了解,如:音是通过物体的震动产生的,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四种性质;音符、休止符、音值组合;协和音程、不协和音程;大三和弦的特点、小三和弦的特点;大小调式、民族调式等等。

二年级上学期可以开设欣赏课,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尤其可以开设幼儿歌(乐)曲欣赏课,则更有目的性、针对性,便于学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也便于学生在以后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二年级下学期可以开设幼儿歌(乐)曲伴奏法课,有了一年级半的钢琴基础,学生已可以弹奏一些儿歌,这时候加入伴奏法课,是学生从实践——理论——实践螺旋上升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定会在幼儿歌(乐)曲伴奏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上学期可以开设幼儿歌曲创编课程,有了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欣赏知识、幼儿歌(乐)曲伴奏知识和钢琴、声乐技能知识做铺垫,学生在学习幼儿歌曲创编的时候就会比较轻松,而且会比较感兴趣,在我们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有些学生创作的儿歌真的是很形象、生动,具有表现力。

综上所述,注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定会在综合能力上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学前教育专业也会越办越好。

作者简介:

创新音乐教学方法初探 篇3

厦门逸夫中学/何亚真

摘自:《厦门逸夫中学》

摘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无论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势素质教育所要求,尽快成为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音乐教学的成败。本文就音乐教学方法创新活动中感受较深的几个侧面粗略谈一谈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音乐;教学方法;创新;初探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为基本理念。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是当代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下面我谈谈自己在音乐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也是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反思。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获得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音乐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热爱、信任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具有促进作用。使他们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想象、展现个性、创造潜能。获得音乐美感和享受。具体做法:

1、问题设置艺术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启发学生随着音乐展开想象时,常常会煞费苦心地设计一些问题。如该曲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风格怎样?音色、力度、速度是怎样变化的?等等,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加上居高临下的发问,被动的回答问题模式,经过本人自我反思并换位思考之后,觉得此种模式有悖心理学认识规律,易产生不被认同的心理倾向,结果课堂出现“冷场”现象可想而知。

我尝试着改变这传统的提问方式,设制题目的语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我能感受曲子美在哪里”;“我感觉到了曲子的情绪及速度、力度的变化”;“我能分析曲子的结构”等,让学生欣赏音乐后选项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欣赏《二泉映月》时提问“阿炳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创作的?”改为“我能理解阿炳的心声”或“我能领略阿炳的不平凡人生”艺术的教学需要讲究艺术性,换一种语气来进行教学。那是由于平等和谐的新型关系在起着微妙作用,易于产生心灵的认同。这样的模式起乐于使学生感知、情感态度能自然流露,体现人与音乐的高度融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让学生参与备课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前备课,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选择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学习方法。如我教学“迎宾曲、进行曲、摇篮曲”等体裁的歌曲,让学生课前去寻找同类体裁的曲子,通过交流听赏、筛选确定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方案。这其中教师只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还能尊重到个体意识。在师生合作中探索一条教学路子,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二、富有新意的教学设计,是开发学生音乐潜能的有效举措

新课程呼唤着一种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力发展的开放、民主、活动、探究式的音乐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基础。我根据自身的能力、知识结构与性格,以及教室的设备与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很好的开发。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课堂情境的创设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二者合一,形成了音乐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教师创设一种融听、视、感、触为一体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如《梨园金曲》戏剧欣赏课,课前我在教室里张贴几幅剧照,有沙家浜里的《智斗》,《铡美案》、《红灯记》里的人物等,在教室里营造出戏剧院的氛围。上课一开始教师播放《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唱段,让学生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剧照,判断人物角色所属的行当。曲毕,学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踊跃发言,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以至顺利地引导学生直奔主题,顺利进行欣赏体验。

2、趣味性学习,审美、愉悦两不误

多年教学领悟出:娱乐的学习,开心的学习,是掌握知识技能最牢靠方法。创设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趣味中品尝学习的快乐。如教学“迎宾曲”引导学生感受区别顿音与连音在情感表现上不同的艺术效果时,感悟出音乐教学的愉悦性,创设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画若干棵茶树,每棵茶树分别代表一条旋律,让学生根据音乐听辨先采哪棵树的茶叶。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既训练听力,熟悉歌谱,掌握连音与顿音的表现方法,又获得了审美愉悦的体验。如欣赏《百鸟朝凤》之后,我布置学生模仿大自然的声响来表现音乐,看谁表演得最精彩。这下激发学生极大的潜能,发挥口技表现许多声响如雷声、下雨声、刮风声、知了、百灵鸟叫声等,不善于表演的学生有的帮助同学设计表现形式,有的互相模仿,还有的三两个合作表演。这样多人合作可以获得比平时更多的乐趣,共同分享表演的喜悦,在愉快中获得美的体验。

3、重组教材内容,创设专题性课堂教学形式

教师灵活组合教学内容之后,以专题性的课堂形式组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

趣和欲望,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的学习。我以作品的体裁为线索,组合教学内容,比如把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二胡协奏曲《春天的故事》(片断),让学生逐一听辨,逐一对比,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总结出协奏曲音乐体裁的特点,及其演奏形式。在一堂课内感受不同风格作品带给学生不同情感的体验:让学生一会儿进入《梁祝》真挚爱情的故事里,一会儿又加入到斗志昂扬的抗日队伍中,然后走进万象更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再如欣赏印象派大诗德彪的作品《大海》后,我就以大海为标题再播放电影插曲《大海啊,故乡》,接着是通俗歌曲《海港之夜》,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音乐。这种课堂形式深受学生欢迎,让他们在享受美的过程中理解音乐概念,启发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教学是交往、是教与学的统一

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师“教”向学生的“学”转变。由于音乐科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音乐学习不能依靠师讲授完成,从教学方法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学就需要交往互动。学生与学生由于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相互作用,能更快地获得知识、理念的共享。如学习创作歌曲《爱我中华》之后,安排如何为歌曲编排恰当的演唱形式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个环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形成个人见解的前提。接着是小组讨论,最后是组际交流,这时我就抓住契机,让学生在比效交流中结合自己的情感、审美、生活体验,自由选择,自己认定,形成适合自己的创造。

总之,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成长的机遇。参与音乐课改实验两年来的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最深的体会是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以前更高、兴趣更浓了。同时更觉得任重而道远,教学上有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研究:如怎样更好的处理音乐审美与技能训练;如何使学科综合性与音乐性的完美统一;对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度”的把握;在评价的过程中怎样巧妙地解决课时数少且班级人数多的矛盾等等。我们必须开拓思路,大胆创新,钻研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探新音乐教学的路子,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人民音乐》2003年第2期、第9期

小学音乐教学学具策略初探 篇4

【摘 要】 随着新课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音乐实践意在让学生运用基本的乐器进行音乐演奏并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进行音乐创作。电子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学具;电子琴

利用乐器进行音乐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音乐教学的热情。在乐器中电子琴的作用显得尤为明显,电子琴既可以让学生掌握识谱、演奏的基本技能也可以启发学生大脑中的音乐细胞,开启学生的音乐之路。小学音乐教师要利用电子琴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学习音乐,从而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

一、以琴引导,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音乐实践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小学音乐教育专家多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对开启学生的音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兴趣使得学生更加专注于音乐学习,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音乐教室的乐器越来越丰富,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小学音乐教室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电子琴,齐全的音乐设备可以为教师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充足的音乐设备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利用电子琴进行音乐学习和音乐创作,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当教师进行示范教学时学生可以跟随老师的指法进行弹奏,增加音乐实践的机会。随着学生对电子琴学习的不断深入,对电子琴的了解也会越来越细致。电子琴可以看作是全能型的乐器,它既可以弹奏出钢琴、小提琴、二胡以及一些管弦乐器的声音,又可以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例如:汽车鸣笛声、小猪吃饭声、小雨拍击地面的声音等等。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对这些奇特的声音会充满好奇,从而会主动探索这些声音是如何发出的,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学习音乐的音色和节奏。

二、丰富模式,突出多样课堂构建

小学生对于枯燥无味的课堂会有厌倦心理,他们喜欢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喜欢在舞台上表现自己,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信任和认可。因此,教师在利用教学学具进行音乐教学时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让学生在舞台上尽情地跟随音乐舞动并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教师在每教完学生弹奏一首曲子时,便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的方式考核学生对所学曲子的掌握情况。学生在表演时可以自由结组,教师要强调结组时每个小组要注意人员的搭配,优势互补以求团队合作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原则。学生全部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在课下排练,每个小组可以成立一个小乐队,乐队内的成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例如:两个同学负责利用电子琴进行音乐伴奏,另外两个同学负责舞蹈部分和演唱。在乐队表演中学生对电子琴的熟练程度增强,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更深入。经过课下努力训练,学生便可以正式登台演奏,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音乐才华。乐队式的课堂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在音乐演奏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通过不断学习得到改善。音乐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上台演奏的平台,学生通过在活动中坚持锻炼音乐曲目,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在每次音乐演奏中寻找自己存在的问题,例如:舞台心态、音高掌握不恰当等问题。

三、以琴辅导,优化音乐教学效率

电子琴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学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听觉训练并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听觉训练是训练学生对音色、音高、旋律等的掌握,它是音乐学习的关键。听觉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色和音高的感悟,因而教师应利用电子琴重点训练学生的听觉,让学生对音色和音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当学生的听觉能力提高,对音乐有了良好的感知时,学生的音乐素养也会得以提升。听觉训练需要借助于电子琴的乐谱,乐谱是书面音乐,它将音乐的发音、音高、旋律节奏等都直观地呈现在音乐学习者的眼前,学生对乐谱的掌握情况影响着学生的听觉分析,更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律动以及对音乐的感知。因此训练学生的听觉,加快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就要求学生熟练读谱和识谱。教师在锻炼学生的听觉时先要让学生进行电子琴辅助视唱练习。视唱的过程就是准确阐述音乐语言的过程,即让学生看着乐谱进行演唱,在演唱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乐谱的音高和音色以及旋律变化在电子琴上不断更换自己的弹奏指法并调整自己的弹奏速度。通过让电子琴跟随着自己的演奏速度,从而实现电子琴与学生本人演唱的高度协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会增强,听觉反应能力也会得到迅速提高。另外,学生在进行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对音乐创作背景的想象以及自我创作的能力也会提高。例如:小学二年级的电子琴入门曲目《两只老虎》,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做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边弹电子琴边唱《两只老虎》,当学生对两只老虎的乐谱以及节奏熟悉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两只老虎》的节奏自己编一首相同风格,但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的欢快小调,由此便达到了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

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初探 篇5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

关键词:学生.身心特点.音乐欣赏.音乐欣赏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因此,重视欣赏教学,关注传统欣赏教学模式的转变,摸索出一套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是著多音乐教师的困惑,尤其面对小学一二年级低龄儿童来说,爱模仿,好动,好奇心强,是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面对活泼好动的学生,在上音乐欣赏课时我寻找出以下方法。

一、激趣导入,营造氛围

导课如同序幕,揭开后面优美的乐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良好的导入方法要能够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基础。

(1)律动参与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所谓律动参与,就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参与音乐欣赏的律动环境,让学生置身于这种音乐情趣下,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迅速与音乐缩短距离,使学生在气氛的渲染下,引发兴趣,直接感受、体验音乐情绪。例如,在进行一年级音乐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我选择这种形式来进

行教学。我请学生扮演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走路,走路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正步走、蛙跳、双脚跳、跑跳等等,学生学得很开心,做到“玩中学”。再听《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请孩子们比较两首乐曲力度的不同,体验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雄壮有力,然后,又通过踏步走、队列的适当变化,让孩子们感受到这是一首进行曲。欣赏课中的律动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特性,而且帮助他们感受到了乐曲的内在情绪、风格特点。例如:在欣赏《口哨与小狗》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和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拍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吹着欢快的口哨,心爱的“小狗”在其身边摇着尾巴,蹦来跳去。“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通过表演,激发了孩子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乐曲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由于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佳,参与活动积极性高,活泼好动,选择这律动参与,让他们边听音乐,边分角色情景表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课堂。

(2)儿童化语言,抓住学生学习情绪

教学中我注意新课导入技巧,拒绝成人化语言与孩子交流,尝试着富于儿童化的语言,例如:在欣赏《赶海的小姑娘》这课时,我先创设一系列的童话般情境,语言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语言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中,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让孩子们不知不觉中投入歌曲情境。

(3)故事引入法、增加学生领悟能力

所谓故事引入法,就是通过讲述所要欣赏的音乐作品的故事情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作品的领悟能力,从而为进入新课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时,我先给学生讲一个发生在森林里的故事,以此通过故事引入,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动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进入下一个新的环节作好了准备。

二、走进音乐,学习新知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学生资源即是学生本身或后天培养后所具有的条件。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此,我充分认识学生,发现和挖掘学生本身的资源,使学生资源得以激活,从而表现出乐于学习、愿意参与、敢于创造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倡导自主学习,其真谛在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认识和挖掘他们的个体资源,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潜能。

(1)促使移情,表演音乐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表演故事。利用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内容用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能迅速地集中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故事表演中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又使他们因具有成就感而对欣赏产生兴趣,从故事的表演中还可以看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如在欣赏童声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学生通过聆听,产生了学习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精神,又通过表演英雄王二小与日本鬼子斗争,进而对自己处在新社会的学习生活感到幸福并懂得珍惜,发挥了音乐强大的思想教育力量。例如:听赏《火车波尔卡》时,我让小朋友们边听边跟着音乐做开火车表演。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火车的鲜明形象和欢快的音乐情绪。形式多样的游戏是培养儿童认识音乐世界,提高音乐素养的良好途径。

(2)哼唱主题,感受音乐

音乐欣赏虽然是以听为主,但是,“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和延伸,因为唱的过程就是 一次获得音乐形象的过程,同时使音乐思维真正地调动起来,增强独立的判断感受能力和音乐的表现能力。部分曲调具有歌唱性的特点,如《赞歌要比星星多》、《节日圆舞曲》曲调简洁,旋律优美,对比性强,强化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通过“唱主题”可以加强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体验。

(3)配合音乐,表现节奏

通过表演、哼唱后,学生对旋律有了一定的记忆,再让他们增加对音乐的理解。随音乐演

奏,最简单的就是打强拍或固定节奏型,学生可以分组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这样就可以形成合奏。在小学一二年级低龄儿童欣赏教学中,运用节奏乐,一方面可以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节奏,提高孩子拍击节奏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敲击打击乐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培养乐感,增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欣赏《钟表店里》,让孩子们用不同乐器三角铁、小铃、沙球分别敲击不同的节奏来表现大钟、小钟、秒表在钟表店里开音乐会的欢乐场面。学生既感到有趣又会有一种成就感,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学生的听觉、感知、技能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

(4)科技课堂,优化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效果。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愉悦的视听感受,学生情绪得到激发,就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所表现的意境表达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音乐欣赏课中,如采用多媒体,把视听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采用多媒体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如:在欣赏《丰收锣鼓》第一乐段主题时,第一遍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人们敲锣打鼓,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第二遍,可放慢速度,学生听后发现,欢快,喜庆的情绪没有了,乐曲变得面目全非。通过这样,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再如,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时,轮到哪种乐器吹奏,就在屏幕上出现这种乐器,如单簧管、圆号等,既让学生欣赏了乐曲,又听辨了演奏乐器的音色,认识了不少乐器。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扩大了学生视野。

三、画龙点睛,结束课程

教师既是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又是艺术情感的传播者。课堂上交流得最多的是语言,在结束时教师的语言显得更加重要。

(1)巧妙设计语言,结束课程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结束语教师要相应的生动形象,精辟而精练。巧妙设计语言,从各个层面多角度了解儿童音乐欣赏的思维方式、喜好及表达方式等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获得乐曲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形象。

(2)强化学生想象,结束课程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其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我们强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欣赏音乐,而不去束缚学生的思维。音乐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这个过程首要依据是想象。老师从激发到想象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活跃,同时也为欣赏主题音乐做了铺垫。“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见解是不同的。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只有通过想象思维才能得到锻炼,它是感知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在上音乐欣赏课时,我们应该时刻提醒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总之,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老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寻找新思路、新方法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思维,逐步提高音乐欣赏能力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参考文献:

《音乐欣赏教程》王伟任,王顺通,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01.09

《走进新课程》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2003 《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周卫勇,李雁冰,等.《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周卫勇.2002.07

基于微课理论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篇6

一、情境创设法

情境创设法是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中很值得采取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也非常适合微课条件下的音乐鉴赏教学。微课教学中的教学时间相对而言是较为有限的, 这就需要教师迅速将学生引入教学主题,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引发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感受与认知。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往往能够立刻将教学主题呈现给学生, 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立刻感知到所鉴赏的音乐以及曲目的风格、特征, 并且慢慢形成自己的主观感受。

在学习《黄土高坡》这首经典歌曲时, 教学重点在于要让学生感受与欣赏到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在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及不同民族风格的基础上, 让学生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和形式。民族音乐不仅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 其中也凝结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化元素。鉴于当下学生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的生长环境和成长经历, 大部分学生对于民歌的感受不是很深刻。民歌往往不是学生喜爱的音乐类型, 学生也很难在静静的聆听与欣赏中感受到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味。

在开展《黄土高坡》微课鉴赏教学时, 作者除了让学生重点学习这首曾经脍炙人口的歌曲, 还让学生赏析了两首最具代表性的西北民歌《花儿》和《信天游》。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环境, 在微课教学的开端作者首先给学生播放了《超级女声民歌联唱》的视频。学生看到这段视频后都很感兴趣。这显然是学生更为熟悉的音乐, 而且《超级女声》节目平时就是学生关注的焦点。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 通过对这段视频的欣赏作者很快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 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再让学生来欣赏这两首原汁原味的民歌, 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感受与体验也在一点点地形成与深化。

二、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在微课教学中发挥其辅助作用。分组教学法中通过给学生分配不同的教学任务不仅能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还能让学生更快地融入鉴赏课的教学氛围中。鉴赏课的教学中往往给学生感受的音乐素材都是同一类型或同一主题的, 这正好为分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前提与契机, 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 在每个小组内安排不同的鉴赏任务。音乐鉴赏的过程本来就较为主观, 在完成小组鉴赏后不同小组可以开展交流探讨。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欣赏同一主题的音乐作品后自己所形成的感受。这不仅促进了学生间的积极交流, 还能够深化学生在鉴赏课中的体验, 是对微课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

在进行“亚细亚民间风情”这一章的鉴赏教学时, 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感受与体验歌曲中蕴含的音乐情绪, 在此基础上逐渐认识民族音乐中蕴含的跨文化风情。亚细亚是和我国相隔较近的地域, 从文化根基来看都受到亚洲文化的影响, 这些也渗透到了音乐作品的创作与表达中。在学习这一章内容时作者会有意识地让学生既体验到亚细亚民族音乐和我国民族音乐间的联系与共通, 同时, 作者也会让学生慢慢体会其中微妙的差异。

为了更好地开展微课条件下的音乐鉴赏教学, 作者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 让每个小组分别来鉴赏《清津浦船歌》《晚上的拉格》和《塔尔即兴独奏》这三首曲目。学生在鉴赏时都非常认真, 赏析过后作者也会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交流互动。在沟通的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亚细亚民间风情的认识, 也加深了学生对民歌的地方风格的体验与感知。

三、归纳比较法

比较归纳法同样是鉴赏课教学中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模式。鉴赏课教学强调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与特点的感知, 而这些往往在比较的过程中更容易得以显现。教师可以在微课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相近或相似风格音乐作品的对比赏析, 这个过程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音乐风格的体验, 还能够让学生慢慢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独有特点。

此外, 比较后的归纳总结也很有意义, 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相同体裁及具有相同音乐元素的作品的特点有更好的总结, 还能够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

“走进非洲与美洲”是很有韵味的一章, 在微课教学中作者会有意识地将非洲民间音乐和美洲民间音乐两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放在一个课时内, 采用比较鉴赏法, 引导学生利用直接审美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 欣赏比较不同地方的民间音乐的不同风格, 引导他们探究音乐作品中的不同音乐特征。这个教学过程对学生而言非常受用, 在比较的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两种不同风格民间音乐的感受能力, 还慢慢形成了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民间音乐的统一体验。这种统一中有分化、相互融合而又各具特色的审美过程是对学生音乐鉴赏水平的一种很好的塑造。

四、延伸拓展法

鉴赏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对某个时代或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音乐作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认识, 更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拓展与延伸。音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千百年来音乐作品之所以可以一直流传下来, 并且不断带给人们新的影响与感悟, 都源于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与美学特征。要想让学生在音乐鉴赏微课教学中有更多的收获,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曲目鉴赏的同时也要适当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要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及艺术表达手法, 让学生在音乐鉴赏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审美趣味。

“音乐———从古典走向浪漫”是教材中很具价值的一章, 在这章的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鉴赏到人类近代音乐史中最为辉煌的一个高峰, 还能让学生慢慢领会鉴赏古典音乐的方式, 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作者会有意识地给学生介绍一些背景知识, 让学生和那个时代有更近距离的接触。作者会告诉学生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常被称为“古典乐派”。这一乐派有着非常典型的艺术特征, 强调对人的思想诉求的表达, 并且作品中渗透着对于美和高雅艺术的强烈追求。同时, 作者也会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些音乐人物。在欧洲十八世纪古典乐派中, 有三位杰出的音乐家为交响乐做出过重要贡献, 被人们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们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些背景知识不仅是对于微课教学的一种丰富, 还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让学生在鉴赏课教学中有更多的收获与领悟。

要想让微课理论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需要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在微课音乐鉴赏教学中采取情境创设法、分组教学法、归纳比较法以及延伸拓展法。这些方法都能够很好地在微课教学中发挥作用, 并且有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摘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微课教学,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涵养, 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从不同层面谈谈基于微课理论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关键词:微课,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参考文献

[1]黄秀花.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探讨[J].快乐阅读, 2011 (12) .

[2]周咏泽.高中音乐鉴赏的有效教学初探[J].音乐大观, 2012 (3) .

高中音乐理论教学初探 篇7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真诚、和谐、多元的互动,从而产生教学共振、共鸣,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样式,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者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觉悟、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的目的。为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互、交流,音乐课教学就会内容贫乏,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尊重个性

音乐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是“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让每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是我们音乐教师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也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真谛。

音乐学习是体验性的学科,只有学生主体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的成果。音乐教育的方式,最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抒发和个性的张扬,良好的音乐教学课堂应是学生个性解放、情感交融、想象与创造力驰骋的场所。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位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一位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音乐学习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是伴随人格完善的历程。每位学生生长的环境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感悟音乐的乐趣不同、表达音乐的方式不同,教师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三、创设情境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能否用心去倾听音乐,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甚至争论,直接影响着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其次,教师要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员参与互动。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

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同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体验的方式。现在是信息与网络的时代,使得计算机成了音乐教学与音乐学习的重要资源。音乐与计算机的结合,是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结晶,是感性与理性的互补,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对接。它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意义是带来了音乐学习中思维方式的变化。通过分析《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案例6《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这是一节同传统和常规完全不同的音乐课堂教学,而是一个精彩纷呈的网络世界,教师通过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同时也能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音乐欣赏教学的多媒体化增加了教学的魅力: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许多原来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音乐教学自然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音乐特有的语言,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所以想像是创造的先导。想像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而音乐又是想象和联想的源泉,因为,音乐以它特有的属性赋予了右脑无穷的想象。音乐具有音乐形象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模糊性”,反倒为创作者和欣赏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想象空间。音乐的语言分描绘性和象征性两种,描绘性语言能够通过模仿、联想等手段达到写景状物的目的。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欣赏并鼓励他们多多发表意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的游丝,让艺术想象在审美的天空自由翱翔,从而化音乐的间接性为无限性、变不确定性为艺术的再创造,把有限的音响变作自由的心境。

高中音乐理论教学初探 篇8

我国中职院校在音乐教学中通常更加侧重于音乐声乐方面的教学,从而导致专业学生在音乐理论方面知识相对匮乏,严重影响了学生音乐理论教学水平。事实上,音乐理论教学是音乐课程的基础部分,要想更好地帮助学前学生培养并建立起良好的音乐学习基础,就要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从而才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学习能力,掌握更多的音乐技能。

一、中职学前教育教学中音乐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在中职学前教育教学中,音乐理论课程是基础教学课程,通过对音乐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前学生掌握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并为学生进行其他音乐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1]。音乐理论知识内容在学生的音乐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只有在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之后,才能够更加深入地展开对音乐、声乐、器乐等其他音乐技能的学习。现阶段,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培养及形成,而音乐素养的形成又与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中职学前教育教学中,音乐理论课程教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教学意义。

二、中职学前教育教学中音乐理论教学的方法

1.掌握学前教育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及心理素质,并具备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儿童观以及教师观,同时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及施教能力[2]。因此,在进行音乐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并牢牢掌握学前教育教学特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进行音乐理论课程的施教,从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此,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还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音乐理论学习兴趣,通过兴趣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学习效率。

2.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专业教师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在对音乐理论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阶段性年龄特点。由于学前学生思想行为意识及学习意识都还处于萌芽时期,所以他们对很多的音乐理论知识都可能无法理解。为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及学习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以便于学生学习及理解音乐理论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进现代教学方法

新的教育背景之下,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及应用使学前教育教学工作更加便捷。在音乐理论教学当中,专业教师也应当充分地对现代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源进行利用,使得生硬的、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能够通过现代教学设备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进行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对某一歌曲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播放歌曲视频,并引导学生进行拍手及跟唱来掌握节拍,以培养学生形成准确的音乐分析能力及节奏判断能力。此外,还要注重引进现代教学方法,比如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展开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参与感及体验感,从而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及艺术创作能力。

三、结语

在中职学前教育教学中,音乐理论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对学前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重视,提高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教学水平。同时,要不断创新及灵活运用音乐理论教学方法、并引进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从而实现学前音乐理论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高中音乐理论教学初探 篇9

摘要: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就是以音乐教育为载体,培养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师,使其能够胜任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师工作,热爱幼儿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幼儿音乐教育人才。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音乐课堂教育是核心课程。因此,学前教育的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在新的时期里,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从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特点出发,简要探讨音乐课程教学的目标,并提出了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有效策略。

一、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目标

与其他专业相比,学前教育专业可塑性很强,实践教学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理论系统知识不需要太多,课程设置技能性大于理论性,“能学、够用、工学结合”才是教学的根本。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学,就是为了培养能编、能导、能演、能跳、能弹、能唱,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教育人才。学前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幼儿教师,培养应用型幼儿教育人才。所以,“传道授惑”不是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而是教会学生培养幼儿的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因此,学前教育音乐课,“实践课”应该占有很大的比重,教学目标应该以“理论课”为辅,“实践课”为主,传授一定的艺术技能,使其能够培养幼儿音乐、舞蹈、器乐等方面的兴趣。在声乐方面,能够培养幼儿演唱简单的幼儿和儿童歌曲,懂得怎样去正确发声歌唱,在钢琴演奏方面,能够培养幼儿弹奏简单的乐曲,并且能自弹自唱。“舞台表演”方面,能够培养幼儿跳一些简单的传统民族舞蹈,也能够跳一些简单的现代舞蹈,同时,还能够独自创编一些儿童舞蹈,能为各种风格的儿歌配上简单的即兴舞蹈。在器乐演奏方面,能够培养幼儿演奏葫芦丝、口琴、铃鼓等简单、常用的乐器。学前教育的音乐课堂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使学生具备传授一定的艺术技能的能力。同时,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还有耐心和爱心,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因此,还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上好每一门艺术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普遍提升。

二、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笔者认为,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应集体课为主,小组课为辅,对于那些学习比较好,或者相对较差的学生,采取个别课攻坚的教学策略。在集体课上,主要是声乐专业知识课程,奠定学生理论知识基础。将乐理、视唱练耳、合唱指挥等理论知识讲透,声乐集体课主要解决大的框架性问题,如声音概念、歌唱状态、气息等方面的一些问题。集体课程,不仅要解决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有一些实践课程。教师应以儿童心里为特点,设置一些实践性质很强的情景教学,以教学游戏的形式为学生们做示范,设置集体课音乐课堂情景教学示范,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更好的传授教学技能。小组课也是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模式,音乐专业技能传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为学前教育学生构建一个适合未来教育发展的音乐系统知识,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长期磨合实践。小组课模式,可以消化很多专业知识。一般我们将5至2O个人定为一个小组,小组课人数尽量要少,尤其是声乐课,人数少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查漏补缺、纠正错误,使学生们的发声可以相对纯净。个别课主要是针对学得比较好的或者对音乐反映稍微迟钝一点的学生,两种极端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攻尖”,学得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使其具备更好的“专业素养”,朝更高方向发展。成为更加优质的专业人才。对于那类音乐反映稍微迟钝一点学生,要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攻坚”。如果是该学生天生对音乐不够敏感,可以慢慢引导,如果是学习不够努力,可以强化训练,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成为社会所需幼儿教育人才奠定基础。

三、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内容的探索

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内容设置,要注意不能够“眼高手低”,不能够培养出来的学生音乐专业素质过硬,而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不足。笔者认为,学前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简单歌曲的“自弹自唱”。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自弹自唱”是其必备的音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将声乐课和配奏课的教材,选用简谱版《儿童歌曲集》,并要求学生在一学期之内,至少学会50至100首歌曲的自弹自唱。二是实践教学的“情景教学”练习。并要求学生在一学期之内,至少创设5至1O个情景教学,在情景教学中,教师组织观摩和讲评。三是创编简单的儿童歌舞音乐。对于学前教育学生来说,编配儿童歌舞音乐是必备的音乐技能。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一学期之内,必须创编5至1O个歌舞音乐为大家表演,教师定期组织观摩与讲解。四是开设器乐演奏、节目展演等其他音乐兴趣课程,如二胡、笛子、葫芦丝等乐器的演奏课。五是“合唱”教学内容。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合唱”教学是一种应该长期开设的课程。合唱有利于巩固音乐知识,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四、结语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自身性质,决定了其音乐课堂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要想开设好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我们还必须不断进行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提升。

参考文献:

[1]吴继彬.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目标的建构[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01).

[2]黄春蕾.浅谈高师学前音乐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05).

上一篇:齐老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意见下一篇:激励团队奋斗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