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刍议

2024-10-16

高中英语教学刍议(精选12篇)

高中英语教学刍议 篇1

高中英语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 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 “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是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 也是落实交际实践性的主要途径。 笔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进行阅读教学实践,就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精选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学习动机,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与思维状态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有趣的课外阅读材料不仅能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而且能促使其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除鼓励小组成员之间或全班同学之间阅读资源共享外,还以题材广泛(如人物类、体育类、文化教育类、时事新闻类等)、内容丰富(涉及环保、娱乐、体育、历史等)、篇幅较短(300—800词)、难度适中(难度略高于学生的语言水平,生词率控制在3%~5%之内)、材料新颖有时效及针对性强等标准精选择各种课外阅读材料, 激发并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例如,《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校园、贴近中学生实际、贴近青少年心理,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等特点,成为笔者向学生推荐的课外阅读首选材料。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技巧

在语篇阅读过程中,困扰学生的不仅仅是词汇的问题,有的学生词汇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但是面对一篇阅读材料时却一脸茫然,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够透彻,甚至会偏离作者的观点,时间浪费了很多,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其实阅读是有法可循的,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阅读,学生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怎么做呢?

1.抓中心思想 。 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取一定长度而有趣的阅读材料,或面对教师提供的材料,不作预习,按速度要求限时读完后,对文章意思大致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对自己预测进行检验,重新阅读一遍,或与其他学生交流,或者向老师进行反馈,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中心大意。 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除读懂文章、领会意思外,还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 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归纳综合能力,有助于他们在阅读中更能明确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2.找主题句 。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 ,每个段落都是围绕中心而写的, 而每个段落里常有一个主题句表达这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其他句子则围绕主题句展开。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通过寻找每段的主题句理解段落的大意, 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 大多数的主题句位于段落开头,另一些位于段落中间或结尾。

3.猜词 。 在阅读文章时 ,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词 。 这时有些学生就会常查阅字典,这种习惯对阅读是很不利的,既影响了阅读速度,又打破了文章的连贯性,因此高中学生要学会猜词义。 这种猜词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地猜词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单词的记忆。 因为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东西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更深刻,同时阅读速度也大大提高。 文章中词的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中的同义词关系、反义词关系,理解整个句子或段落及词的构成方法等形式获得。

4.推断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 在读完文章 、 了解文章大意后, 还要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那就是根据作者使用的语言、叙述的事实、引用的例证、人物的对话及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等,推断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想要说明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及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这是一个通过表面文字推测文章深层结构含义的判断、推理过程,能推动学生积极地思考,培养较高的理解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果断的推理能力。

三、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英语是一门语言,对于母语非英语的高中生来说,英语学习最大的障碍来自于母语的干扰,这是困扰广大教师、制约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营造全英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摒弃以母语为中介的翻译式教学,最大限度地避免母语的干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核心环节。

1.教师用英语教学 。 我们要尽量用英语进行教学 ,即使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语法、 词汇等内容, 也尽量用英语解释,可以辅之以一系列肢体语言,采用多媒体等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结合具体的情景来理解,这样更利于学生抛开母语的干扰,用英语思维。

2.鼓励学生用英语 。 教师要突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开口说英语、用英语。 这样学生可以将具体的语境、语意结合起来,更利于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变以往的分析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以扩大词汇量为基础,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 切实推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

摘要: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涉及的体裁广泛,题材新颖。由于学生的时间、能力和活动范围有限,在阅读中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和技能,对强化阅读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阅读材料,学生兴趣

高中英语教学刍议 篇2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化教学手段已被越来越多地引人中学课堂,在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但是,于此同时,在语文课堂上单纯追求教学形式的现代化,过分夸大电教手段的作用,将电教形式简单化,甚至以电教手段冲击和替代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良现象也在滋生和蔓延.致使本来颇具积极意义的电化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走人了误区.

作 者:郑宝友  作者单位: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江苏,宝应,225800 刊 名:科技致富向导 英文刊名:KEJI ZHIFU XIANGDAO 年,卷(期): “”(6) 分类号:G63 关键词:高中语文   电化教学   素质教育  

刍议高中英语泛读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泛读教学

高中英语泛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英语阅读能力,提升词汇掌握量、语感形成以及有效拓展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此,高中英语新课标对英语泛读专门给出要求,课件泛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高中英语泛读教学仍没有得到众多高中的重视,要么是照抄照搬大学泛读教学模式,要么是短期突袭,匆匆了事,没能够充分发挥泛读教学功能。高中英语泛读教学应有其本身的特色,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其独特的特征。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性阅读

其一引导学生领略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英语报纸的新闻标题为了起到充分挖掘、提示和评论新闻的作用,不仅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显要的版面引人入胜,还经常借助词法、句法、修辞等手段,以简单扼要、立意新颖、精辟动人的文字形式浓缩新闻的基本内容,担任出色的“向导”角色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英语新闻标题的长度一般在8~17个词之间,有的甚至更短,最短的只有一个词。按照英语语法的规则,一般现在时表示习惯性、经常性的动作,表示现在的特征、状态和真理,但新闻所报道的大多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为了让读者对新闻事实有新鲜、生动和现实的感觉,新闻标题中经常使用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或现在进行时来减缩新闻事实,表述己发生的事情。这样可使动词既传神达意又具时间感。其二引导学生领略英语报刊的独特文体特征。英语报刊无论是文章的风格还是语言的运用都有别于其他一般的英语读物,具有英语报刊的独特性。报刊英语的独特的文体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报刊英语的词汇特征。一般说来,英语报刊词汇中大量的词称为“新闻词语”,这些词语用在报刊中,具有特定的含义。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报刊英语用词力求新奇,广泛使用拼缀词、强调词(夸张词)、典故词、比喻词、借喻词、生僻词、理语俗语等。为了适应各种阅读趣味,唤起各类读者的亲切感,报刊英语广泛借用体育、军事、商业、科技、赌博以及文学、娱乐业等方面的词语。二是报刊英语的句法特点。为了精简句式,浓缩结构,常采用前置定语或名词定语。为了醒目,又节省篇幅,大量借助副词变化句式和使用倒装句式。而且为了使报道具有“最大限度的客观性”,报刊英语文体,广泛使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从篇章结构上看,报刊英语文章采用“倒金子塔”的篇章结构。三是报刊英语的修辞特征。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报刊英语文章中还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技巧,如比喻、借代、仿词等,以产生明快犀利、生动幽默的表达效果。其三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报刊英语的新闻标题特点和文体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未知领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足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阅读的兴趣,然而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爱读,而且还要让他们会读。因此,要及时加强对学生阅读基本技巧的引导和训练,有重点地使学生使用某一项或几项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寻读,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同时,帮助他们克服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指读、出声读、心译等。

二、摒弃翻译式的词汇教法

传统高中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对词汇的讲解主要是采用翻译的方法,学生逐渐形成了借助汉语进行英语学习的思维,产生汉语式英语,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的形成,阻碍了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在开展泛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放弃这种学习习惯。高一开始,教师就要尝试采用英文进行词汇的解释,使学生由易到难地接受英语语言的环境,并且不断鼓励学生学习词汇时将其置于适当的语境中去,并尝试运用英语来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的想法等。由于高一学生刚从初中的英语学习中走出来,教师教学中要注意将初高中知识进行有机联系,使学生在精读课上学到的词汇继续用于泛读材料,尝试运用限时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速读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试着进行口头、书面的语言运用,可以试着采用转换角色述说、回答问题、缩写、续写课文等手段来加强练习;还可以试着按照阅读材料的风格种类,采用讨论法、问题法、串讲法等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泛读教学的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词汇、句子以及语段,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鼓励学生进行课外英语泛读的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留充足的课余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来进行一些英语泛读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尝试鼓励学生每周开展几次泛读训练,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英语文章,例如《英语周报》、《李阳疯狂英语》、《英语世界》等期刊杂志,由于篇幅短小,学生可以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其次,教师要做好对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的检查与监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后及时记录阅读文章的时间、题目、期刊来源等内容,在课前1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相互交流、讨论、提问等学习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故事概述等及时上交教师进行批改,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多加鼓励;还可以让学生做摘抄笔记,及时记录自己认为精彩、有用的词句篇等,并加强理解记忆、尽量背诵,形成自己的英语语言基本功。例如,读完《Who Moved My Cheese》后,学生有了一些感悟,教师让学生们写读后感并在批改后打印成册,供班级间交流。

总之,学生词汇量的增加、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系统了解文化差异都离不开优秀的英语泛读教学课程,通过广泛涉猎一些可读性强的英语资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也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英语语言的千变万化。由此可见,阅读材料吸引力强、阅读方法得当,英语泛读课程将变成一种身心享受,而高中泛读教育的难题就迎刃而解。在成功的高中泛读教育策略的指引下,高中学生在英语泛读学习中将更游刃有余,为学生进一步进行英语深造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刍议 篇4

朗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学生一旦进入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朗读教学就失去其应有的地位,成为一个被人忽视的领域。

二、朗读的意义

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朗读”是这样下的定义:“朗,明也”,“读,诵书也”。由此可知,朗读,就是用清晰明亮的声音诵书,宋代大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由于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适时进行课文朗读至少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文章是由一个一个的汉字组成的。而学生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课文中每一个汉字的音、形、义。

(二)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特别是在诗歌、散文、文言文作品的教学中,朗读更显得至关重要。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进行感情、思想交流的过程,朗读的遍数越多,与作者进行的感情、思想交流就越深入,越有利于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常朗读课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从而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整体提高。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也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适当的时间来让学生朗读课文。

三、具体措施

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精华,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应是我们搞好高中语文朗读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首先,朗读于个人而言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解读、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次朗读于教学中具有调节节奏、对话交流的作用,能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及课堂氛围的调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

(三)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1. 范读。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首先教师的范读要正确标准。我教戴望舒的诗歌《雨巷》时,就自己示范朗读。那优美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 美读,即表情朗读。

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如我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先提问学生朗读,当学生无法读出那种少年同学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时。播放录音,借助录音使学生感受那幅绚丽的湘江秋景,体味“到中流击水”的壮志豪情。

3. 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多读才能把握作者的感情,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参与学习,这样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

4. 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如我教《庄周买水》这篇故事新编时,请几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文中的人物的语言,这些学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无奈的庄周、“西装笔挺”的办事员、“长发披肩”的女秘书、打着官腔的吴主任,《涸辙之鲋》令同学们拍掌叫好,从而也深刻地体会了文章的内涵。

5. 配乐朗读。

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如我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就选择班得瑞的《寂静森林》作为背景音乐,轻柔、舒缓的乐曲营造出淡雅的氛围,朗读时读出轻柔、深沉、淡淡的忧伤之韵,使学生在熏陶中领会到诗人与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6. 表演朗读。

这种方式适合于戏剧作品。如在教《一块钱国币》时,我就采用了这种表演朗读的方式,课堂效果极佳。

7. 诵读,即背诵。

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写作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8. 齐读。

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如《赤壁怀古》则由男同学齐读,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同学齐读,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致橡树》则可以男女生分角色齐读,形成对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其能。

(四)保持朗读的合理性和连续性。

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螺旋上升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应注意朗读在其中的连续性和合理性,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教学生朗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常抓不懈。端正对朗读教学的思想,并把它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去,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用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师生的朗读就能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语文学习.教育学.

刍议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篇5

刍议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作者:王晶晶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2期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每一位一线教师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也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新课改下对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行创新,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语文素养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59-01

一、高中语文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坚持新课改长期性和艰巨性

高中新课程改革虽早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也都基本上适应了新课程教学要求,但也还存在着沿袭保守教学方法、教师凌驾于课堂和学生之上、极度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等现象。但是很多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没有仔细研读新教改,想当然、盲目地进行所谓的新课改教学。而在寄希望于目光短浅的改变教学现状的简单做法没有成功后,就陷入了语文教学课改的死胡同,并产生了畏难心理,使得新课改难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这种“盲目”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学会重新思维和探索。

高中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的精神,有机灵活地探求新的教育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仅要系统地掌握基本技能技巧,还必须学习教学科研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课堂

目前,普遍存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教师不能做到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过度重视课堂教学,而不是突破课堂教学的约束扩展到课堂外的社会之中,不重视语文同其他学科知识信息以及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学校还只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到高考现实和学生分数,而轻视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中新课改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养成健康人格。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师生关系,打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质疑精神。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在教学环节中的传授者、讲解者地位,而转变教学中处在配角地位的引导者。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调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把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习的收获作为判定教学效益的标准。新教改要以学生为本,语文

教师要始终牢记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变“传话筒”为“对话者”,变“单面教授”为“平等交流”,正确对待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提供在学习和交流中自我展示的各种机会,引导学生把感受和思考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培养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和能力,不断增长知识信息提高和素质能力。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一)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将走出教科书与请进课堂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思想引导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在学到丰富知识和文化熏陶的同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锻炼学生怀疑性思维能力

要在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养成怀疑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怀疑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逐渐适应自己知识探索者的角色,充分调动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课堂上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就如同抛砖引玉,激发同学们自主思考,逐渐自己解答出答案。

(三)设立情景式语文教学课堂

每一种课程都需要教具,语文也不例外。不过随着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在普及多媒体技术。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通过生动具体的环境或是道具,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投入到书本中的愿望。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图片,也可以使用实物道具,同时配上相应的对白和音乐,重现作者创作时的情境,让同学们犹如身临其境,产生联想,体会作者作文时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创新阅读

读和写是学习语文的核心,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水平。通过语文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指导,应选取一些具有文学代表性强,并能够锻炼创新思维的文章或书籍。也要加强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外阅读的机会,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四、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当今教学实践中,教学越来越多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达到使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变大、传授知识和吸收信息的效率提高的目标。在新课改形式下,在课堂内外创造出一种浓厚的趣味性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中学习知识,提高语文素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刍议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和技术为一体的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够很好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有很多内容是需要强化记忆的,因此,学生会觉得有一点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也会有所降低。如何很好地将知识深入浅出、生动地教给学生,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考虑。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参与和实践的意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激发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觉得要做好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大体可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一、应用情景教学,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只是简单地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在课堂上将一些信息技术的概念、特征、信息等一些基础的知识传输给学生,这种最普通最常用的教学方法,难免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所以在讲授过程中,如果教师创设情景,穿插一些健康益智性的游戏,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基础教学变得愉悦轻松一些,同时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最终学生能够很好地将基础知识掌握。

二、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知识是浩瀚无边的,学生是不可能全部掌握的,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提升和不断地获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做的就是能够很好地将知识进行限量的讲解,要着重把学生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很好的讲解。与此同时,学生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师,自我不进行提升和获取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去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学会自我进行探究,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要知道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欠缺的部分,才能真正对症下药,很好地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将信息技术知识学好。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锻炼自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检查,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养成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学会信息共享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在其中技术尤为重要,因为知识的掌握是技术操作的前提,是为了更好辅佐操作,所以技术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部分。真正地将学到的信息知识很好地融入技术操作中才是信息技术的主体部分。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提倡学生敢于动手操作。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逐渐成为自己的技能,并且能够熟练地进行操作。慢慢的,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并且增强了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信息共享的习惯,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让学生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而且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通过信息的交流和探索,学生的视野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这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将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掌握信息技术。

高中地理情感教学刍议 篇7

一、情感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 才能了解学生学习地理的不同心理, 从而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情感发展水平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调动学生在“知、意、行、情”等多方面的激情。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而富有激情的课堂氛围, 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教师只有讲究情感教学, 使学生以心平气和、轻松愉快的状态学习地理, 才能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同时, 还要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 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 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尊重, 希望教师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这就给高中的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打破传统地理教学模式中的教师教, 学生学关系, 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实施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 教师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角,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在高中阶段, 学生的求知欲很强, 并且充满了好奇心, 面对这么一群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 教师的素质就变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所以, 每一位教师都起着模范的作用。作为教师, 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与孜孜不倦的精神去教育学生, 因为教师的每一个举动都会对学生的情感与品质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高中的地理教师, 我们要勇于打破传统教学,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的工作, 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的课堂中, 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

(二) 建立融洽而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地理教学教学中, 实施情感教学, 建立和谐而融洽的师生关系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高中地理课的基础。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很大程度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氛围。如果教师营造了严肃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教师的不苟言笑与严厉呵责中, 就不能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灵气与个性, 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地理课堂中。相反, 如果教师的态度是亲切、和蔼的, 学生就会在教师的真挚感情下更加轻松愉悦, 在这种活跃的地理课堂氛围中学习, 教师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与兴趣。

(三) 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人的情感具有客观性、现实性与情境性的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情境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创设情境, 首先, 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课堂情境, 这是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地理这门学科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 所以, 教师要利用不同的的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实际来创设课堂情境。如果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的地理教材, 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问题与现象展开教学, 就可以满足学生学习地理的需要,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所以, 教师应该把高中的地理知识向学生身边的地理转化, 具备一双善于发现地理问题的眼睛, 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与自己身边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的地理现象和问题。例如, 教师在讲授气候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与自己家乡的地理现象相结合。再者, 现在的科技正在迅猛发展, 多媒体技术已经跨入了地理课堂,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教学抽象的内容制成课件, 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领略到具有动感、立体的视听效果, 给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享受乐感的过程中获取大量的地理知识。这样, 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 不仅可以巩固课本的地理知识, 还能利用课本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与现象。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觉得地理就在自己身边, 具有亲切感, 所以, 学生学习地理会很有成就感与趣味感。

(四) 利用饱含感情的语言, 以情促学

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 教材内容有很多地理事物与地理景观, 因为地理学科的抽象性,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感知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在这个信息经济发展快速的时代, 虽然高中地理教学引入了多媒体技术, 但能弥补的教学缺憾依然极其有限, 更多的地理教学还是依靠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所以, 教师要充分利用饱含感情的语言, 把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 生动形象地将学生引入地理的知识天地。除此之外, 教师要根据高中的地理知识特点, 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 从远及全球, 近及家乡进行饱含感情地讲解, 因为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谈天说地、谈古论今的高中生而言, 极其具有刺激性。例如, 教师在讲授高中地理教材内的旅游单元时, 可以借助多媒体, 为学生展示各地的旅游景点, 同时配上绘声绘色的讲解, 就会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结语

由此可见, 教师良好的形象与富有感情的语言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良好情绪。可见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学与其他学科对比, 既有教学的共性, 又不失其特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同样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 高中地理教学的情感教学还有很多缺陷, 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坚持不懈地做更深层次的研究, 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创建更具有推动性的情感教学模式, 以此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淑飞.情感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地理学习主动性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高中美术教学刍议 篇8

目前, 在校大多数高中美术教师在大学学的多是绘画专业, 传统应试教学模式在老师们心中打下的烙印恐怕是很难一时抹去的, 针对高中课堂模块教学, 我们可以借鉴传统专业教学的一些方法, 但不能按专业教学的思路去进行照搬, 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群体不一样, 通过教学所达到的目的归宿也不一样;在高中美术教学中, 我们应立足于学生的技法操作能力还是面向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应带给学生一些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的看法。

一、给学生一个看世界的方法

“看”也是一种能力, 如何引领学生去“看”应该是我们在教学中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 不同学科的学习往往形成的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蔡元培先生曾这样论述到:美育是教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 在各种教育中起到协调统一的作用。作为美术学科应该发挥学科本身的教育优势,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学生的观察能力一部分是由自身审美素质自发的, 但大部分则需要教师优化教学形式诱导引发的。在高中课堂教学中, 面对我们要施教的对象, 我们应引源而不是截流, 不要用程式化的要求去引领学生的观察, 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察方式。

1.换个角度看。

1909年, 康定斯基在自己家中发现了一幅难以描述的美丽图画, 一幅充满一种内在光芒的图画, 它除了形式和色彩之外什么也没有。一次不同以往的观察, 康定斯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抽象美的存在, 并从此走上了抽象主义绘画的表现。由经验式的观察走向发现式的观察, 能使学生在观察时积极地进行分析和思考, 并通过事物的表象, 从多角度的综合比较中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象, 改变观察模式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以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

2.看不一定只用眼睛。

用心感受、用思维去联想, 让看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美术是最富情感的艺术, 只有用心感悟、用心去触摸艺术作品中那点化融心灵的敏感与悸动, 才能让心灵穿越作品与大师的灵魂碰撞并相融契合, 让心灵化作一股清泉自然流淌。这种体验似乎是一次次圣殿中的洗礼, 洗去心灵上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灰烬, 洗出自然的亮色和心灵的一片净土。

3.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看。

在观察学习中要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 引导一种文化的联想。山川河岳、风花草木曾被历代多少文人吟咏过、歌颂过, 文化的联想会丰富看的内涵, 并且最终会丰富学生作品表现的内涵。

4.学会用审美的眼观去看。

有过这么一句话, 说一块矿石在商人的眼里始终是商品, 在艺术家的眼里却能发现美的存在, 这是一个需要引导和学习的过程, 也是美术教学本身与生俱来的一种使命。美的体验需要一种情感的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用充满情感的、美的意念去观察和感受。所谓“魂在艺存, 魂丧艺亡”, 作为欣赏者, 没有情感的投入, 就领略不到作品的内涵, 更体会不到画家创作时的心境, 这等同于艺术的丧魂失魄。因此,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利用情感的融入, 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5.让看变成一种习惯。

平时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 在课堂上我们让学生画一件作品, 即使你提供了素材, 学生还会老是问你:“画什么。”养成观察的习惯, 不仅仅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并且会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美术课堂教学中表现的过程就是把通过“看”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反馈, 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完成的。持续的针对性的训练能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 进而影响人的日常行为, 高中美术实践模块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成长,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1.科学意识。

艺术的表现需要感觉, 同时艺术也需要严谨, 尤其在西方传统艺术中, 造型和空间表现几乎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 对物象规律性的把握是进行表现的基础, 这需要一种严谨的科学的态度。即使是抒情达意的中国画, 从“搜尽奇峰打草稿”到“五日一石、十日一水”, 也同样需要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可染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曾深有感慨地说过:“潦草不可恕。”

2.大局意识。

艺术的美首先在于整体的美, 整体是我们在对学生的造型训练中说的最多的一个要求。所谓整体, 就是画面各种关系的协调。俗话经常说“大局为重”, 引用到美术教学当中来也是有道理的。学生在最初的表现过程中, 基本能力尚未确立起来, 顾此失彼, 没有信心所以不敢下笔, 下笔也不敢大刀阔斧地去表现, 我们一开始是直接要求形象的准确还是先要学生的一种状态体验?如果我选择, 我就选择后者。前者是一种通过时间的过程可以完成的, 并且一定要经过一个时间的过程, 后者是一种引领达到能力的方法, 两者之间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 只有先让学生拥有“大局意识”, 才能做到在表现时以“大局为重”, 引用到日常生活中同样是这个道理。

3.独立意识。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 表现自己眼睛发现的东西, 表现自己的思维所理解的东西, 发现不了精彩就表现不出精彩。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用自己的感受去进行表现。

4.创造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带有思考性的观察能让人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感受, 只有思维上的创新, 才会有能力上的创造性。创造首先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

三、高中美术教学, 我们应该带给学生什么

有益的学习应该使学生终生受益, 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任务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 我们在传授方法的同时, 应注重于传授知识、传授文化、传授一种意识和思想, 进而启发学生的一种创造意识, 要让学生能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看世界、看生活, 要让学生能够拥有艺术家的情怀去拥抱生活。

美术课堂教学首先应立足于对“人”的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获取人文知识, 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全面健康的发展。东方艺术注重人格的修养, 西方艺术注重人性的张扬。其实, 人格也好, 人性也罢, 美术教学最终面对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素养的一种丰富和提高。

摘要:高中美术新课标对教学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进行了重新定义。高中美术教学应面向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应给学生一个看世界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要让学生能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看世界、看生活, 让学生能够拥有艺术家的情怀去拥抱生活。

关键词:美术教学,观察方法,思考方式,创新精神,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刍议 篇9

1. 注意知识衔接,做到稳步推进

新编高中物理教材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教材相配套,许多知识都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引入并深化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对高一新生制定了“降低要求,放慢进度,单元过关,稳步推进”的十六字原则。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尽量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减小知识跨度,使知识合理迁移,并在迁移中得到深化。

1.1 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情境,提供学生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1.2 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其关键是通过对演示实验和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他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但是这一本质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

1.3 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

2. 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中一个易被人忽略的因素是成功的学习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体验越多,学生就会越倾向于认为自己能控制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有趣的、有价值的,能满足自我进取的需要。学习优秀的学生大都是在这种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中成长的,所以,他们的学习一般不用家长操心。心理学研究还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一书将自我实现刻了解使学生做出反应的重要性,从而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学生获得新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也有积极的作用,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要求。

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概念严谨、推理周密,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这样物理学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他们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学生在不能将老师所讲知识掌握、作业频繁出错、提问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常被老师责备为不努力、不认真学,从而感到自己比别人差,产生自卑感,特别是物理学习中接连出现失败时便会失去信心。加之部分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望生成龙”心切,教学中一味提高要求,更增加了学生失败的情感体验,其后果是使学生对物理学产生害怕、厌恶等不正常情感,甚至产生“反正学不会,干脆不学了”的想法。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就应当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教学内容设置的层次和梯度,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高一阶段,教学要求更应低一点,考试题目要容易一点。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在必修本以内,千万不能根据高考要求,过早补充内容企图一步到位,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我们曾在《力》一章后补充“物体的受力分析”内容,并配以比较复杂的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结果不仅多数学生没掌握,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后改为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进行受力分析训练,学生便容易接受。因此有些知识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逐步深入。关于考试,我们更应基于对“双基”知识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3. 开展物理探究教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下的角色定位,不断进行角色变换、角色适应、角色调整。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物理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不可能一步到位。目前,关键在于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认同和对有效的物理教学的责任感,同时,教师自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的方向发展。第一,将科学探究的思想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之中。例如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研究的先河,他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堪称科学探究的典范;牛顿经过对天体运动的长期思考,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将地球与天体的运动规律统一起来,这些都是科学探究历程中的丰碑。第二,就像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一样,学生的探究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而没有具体的模式和程序,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第三,科学探究并不一定要在实验室进行,教师要想办法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因陋就简,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

[1]辛卓宇.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看法.试题与研究,

[2]王万富.前概念与物理概念教学,2001(02).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刍议 篇10

高中地理学习的支柱是对教材的阅读理解, 地理不同于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 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 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所以学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 积极思考。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 可以少走弯路, 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 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 但知识更深, 更系统化, 更加复杂, 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 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 所以, 学生一定要利用好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 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 强调理解重于记忆, 以会用为目的, 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 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 重视解题思路, 特别要多画图, 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1.运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 课程中,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运用幽默风趣而富有启发性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造成欲知道理何在, 须看课文分解的心理状态, 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2.采取直观教学方式。直观教学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些抽象的问题, 学生往往会感到乏味而百思不得其解。如能加强直观性教学, 则能起到化难为易、形象具体、记忆深刻的作用。青少年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一个优美的造型或一幅美丽的插图展现在课堂上时, 同学们会感到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3.结合社会热点进行讲解。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通过自身的活动不断地改造自然, 影响自然, 而环境反过来又给人类活动以影响。因此, 人们对环境的变化密切关注, 也最容易产生兴趣。在教学中, 我会及时捕捉社会热点问题并引入教学之中, 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4.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习动机。在地理教学中, 通过多媒体、故事、游戏、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 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具体的和生动的教学情境。在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新奇性、激疑性的问题,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使学生心理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心理兴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问题来听课, 推动学生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5.利用情感力量, 引起学生心理共鸣, 主动参与教学。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 对事物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 其情感倾向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感基础。因此, 导课中要以炽热的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 用感情力度吸引学生。感动学生, 鼓励、鼓舞学生, 从情感和理智上唤起学生心理共鸣, 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和求知欲,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

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可以面带微笑、衣着整洁、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每一个动作表情都落落大方, 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感, 引起情感上共鸣。教师语言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它凝聚着教师对教材深刻体会, 饱含着学生殷切期望,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激情, 点燃智慧火花, 受到情感陶冶。

6.总结和归纳, 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知识体系, 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 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使学生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 其中节点表示概念, 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 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 主要属于文科内容, 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 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 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 善于总结, 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 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7.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形式, 引起学生兴趣, 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学中应了解学生心理特征, 采用适当方式吸引学生注意, 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转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应了解学生注意规律, 学生如果聚精会神, 点头微笑, 学生注意集中, 说明学生对你的导课已经接受;如果学生东张西望, 说明你的导课平淡, 内容乏味, 要考虑是否变换形式讲一讲精彩的东西, 把学生思维拉回来。再如,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思维规律, 导课可采用不同形式, 引起学生丰富联想, 展开积极思维活动。

高中语文梯度教学刍议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 梯度 教学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仍是围绕着高中对学生采取一样的教学方法,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达标的压力下经常会忽略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和对语文课程的独立研究。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开展和深入,对学生的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了,而是呼吁要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个性化发展进行培养,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向梯度教学模式发展。本文就将对高中语文梯度教学的含义、实行的重要性和策略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高中语文实施梯度教学的重要性

经过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是呈阶梯形式分布的。而语文教学其实也是具有阶梯性的,教学的难度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学的内容也是逐渐增多、变宽。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实施梯度教学是基于实践情况的,是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规律的。因此,在高中语文中实施梯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从教师方面来说,在梯度教学研究中也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更加关注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学生方面来讨论,实施梯度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来实施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提升,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二、实施高中语文梯度教学的有关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高中语文阶梯教学观念

思想决定了你的行为。因此,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实施阶梯教学模式,首先就要改变教师高中语文教学观念。教师在树立阶梯教学观念时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

(二)科学性、阶梯性的設计课堂训练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有难易之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不一致。教师应该依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阶梯性的设计课堂训练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只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语文知识点;有的学生则学习能力较强,能对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如果设计统一的教学训练内容,那么理解力较差的学生也许无法跟上班级教学进度,而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又会对训练内容产生无聊的情绪,降低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训练内容时应该采用阶梯的方式设计易、中、难三个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来选择。这样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也能激发成绩较差的学生向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进步。

(三)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有梯度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仅要使成绩好的学生变得更好,还要努力提高差生的成绩,要学会统筹兼顾。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学习水平的两极化存在,语文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应该要具有层次性,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保障自己教学原则的基础上灵活的变化题目条件,适时的提高题目难题。这样,不仅能满足差生对语文知识课后练习的需求,还能激励优生去挑战更高的知识难题,保持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知识是遍布我们生活当中的,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应该要以拓展学生语文思维广度为目标,要将课后作业与实践生活联系到一起,不断促进学生对课外语文知识的学习。

(四)评价梯度设计要科学

评价体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较为关键的一环,它能直接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反映出教师教学活动应该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高中语文评价体系的设计也应该要具有科学性和阶梯性,不能以同一个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学生。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评价应该是适时的鼓励加适当的打击,要避免学生出现骄傲自满的情况出现。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评价应该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在批评他们的学习态度时,更要积极鼓励和指正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其逐渐琢磨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模式,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五)不同阶段树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升入高中,或者是高二升入高三的过程中,经常有学生会觉得高中的知识学习难度要比初中要大,高三的语文知识学习效果不如高一、高二的学习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要做好年纪之间的语文知识衔接,注重高中与初中教学内容的转变,强化学生对教学方式转变的适应能力。并且,一定要注意区分高一、高二、高三不同的教学目标。高一、高二的教学目标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为主。高三的教学目标应该要以我国高考考试方向为依据,不断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学习发展规律,依据学生之间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改变,阶梯性的设计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树立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来保障每个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效益最大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小鉴.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刍议[J]. 新课程(教师版),2006,03:25.

[2]李燕飞. 试论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梯度教学[J]. 山西青年,2013,14:127.

高中地理课程有效教学刍议 篇12

一、有效教学的背景、概念与内涵

有效教学 (effective teaching) 的理念源于西方20世纪上半叶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这一概念的问世, 丰富和发展了教育效能理论。有效教学应具有以下几个标准: (1) 体现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2) 符合教学规律; (3) 其中满足特定社会和个体的教育需求。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标准;符合教学规律指既要符合人类已知的教与学的规律, 又要探索尚未认识的教学规律;满足特定社会和个体的教育需求, 就是要面对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基于此, 有的学者提出了有效教学内涵的再界定, 即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主旨, 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同时, 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 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 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 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

二、有效教学的模式选择

关于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 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种, 主要有: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三维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 等等。问题探究式又可细分为“问题式”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辅导为主的自学探究模式、互动—探究教学模式。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加以选择。

地理学按其研究的对象, 可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不同的领域。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在必修部分安排了三个“模块”来反映这三个领域的基本内容。 (资料来源:根据韦志榕所作图表改进)

根据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内容, 可以在不同的模块学习中有侧重地采用教学模式 (图1) 。必修1主要为自然地理的教学, 该模块旨在探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的地理过程和发生、发展以及变化的规律, 可采用自学—探究模式、互动—探究模式和“三维教学模式”;必修2主要为人文地理的教学, 该模块旨在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从而指导人类协调人地关系, 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本册学习中, 人类活动的学习与我们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可以很好地利用生活中的案例实施案例教学, 也可将所要学习的内容作为问题进行构筑, 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必修3主要为区域地理的学习, 该模块以区域为基础, 从区域面临的问题出发, 探究产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 达到因地制宜, 促进区域发展的目的, 故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根据具体的场景或氛围采用情境教学。

在高中地理必修模块的各环节, 编排者都精心安排了一些问题来进行研究, 这些问题的取材密切联系社会实际, 关注社会问题, 富有时代感, 可以采用问题—探究式进行有效教学。

三、有效教学的实施

地理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个体对地理的认知活动, 而这种活动是学生在地理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 离开地理教师的主导, 就不存在有效教学。因此, 地理教师有效的主导, 对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尤为重要, 而地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 还要让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 故地理教师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是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笔者认为, 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实施需要地理教师注重以下几方面:

1. 区域性。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表现在: (1) 任何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 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每个区域内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存在着特殊的内在联系, 并与其它区域互相影响。区域内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 综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 形成独特的区域地理特征。 (2) 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不同, 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根据地理学区域性的特征,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彰显地理特色。比如, 高中地理中的各个案例, 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的典型案例, 不同区域面临的类似灾害等, 都应注意其区域地理背景, 将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讨论。

2. 空间方位感。

地理学的另一基本特性为空间性, 它表现为地理学所研究的地理事物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具有空间联系。因此, 在教学中要突出地理的空间性, 揭示空间规律,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尤其是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教学, 由于涉及案例较多, 因此, 要在地图上明确空间区位, 让学生做到脑中有图, 这样才能较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3. 动态思维。

任何学科都是不断发展演变的, 地理学也不例外。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 但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将动态的思维贯穿于教学中, 将活的、动态的知识教给学生, 并让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如必修2中城市的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在城市发展初期, 其内部空间结构受到市中心的市场、交通优势影响而形成中心聚集的特征, 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其内部空间结构就不再只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而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发展变化, 呈现出与最初空间结构不一样的格局。

四、有效教学对应的学法指导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 也是自身学习行为的调控者, 因此, 教师的教只是一部分,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课堂的教学是否有效, 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根本标准。因此, 有效教学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法, 也要研究学生的对应学法, 注意以下几点。

1. 突出地理图表解读的能力。

地理图表是一种图像表格语言, 它是用各种图例、符号、文字、数字来记载和传递信息的, 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读图能力是地理学习中最具学科特点的能力, 也是包含观察、记忆、空间想象、思维 (分析、比较、判断、综合) 的综合能力。在有效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对不同图表的应用分析与解读逐步指导学生学会解读地理图表, 实现多种图表的配合使用, 从图表中提取正确的地理信息, 进行图图转换、图文转换和文图转换, 从而达到自我的进步与发展。

2. 学会提炼, 形成系统的分析方法。

高中地理知识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共性,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提炼, 形成系统的分析方法。例如, 必修2模块人文地理中, 农业地域和工业地域类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基本都框定在一定的模式中, 在学习中, 学生可以提炼一个模式, 将各种地域类型按点掌握。以农业地域类型为例, 人教版必修2模块要求学生掌握的农业地域类型共有5种, 包括混合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这5种农业地域类型都可以按农业地域分析方法学习掌握: (1) 农业地域类型名称; (2) 主要农产品; (3) 主要分布地区; (4)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5) 主要特征 (生产规模、机械水平、专业化程度、科技水平、商品率等) ; (6) 限制因素。

3. 联系实际, 活学活用。

这样, 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 教师引导学生将其落实到生活中, 地理知识更易理解掌握, 也就更持久。譬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学习,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性调查, 在学习之前调查本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 并落实到地图上, 让他们自己提炼总结, 从而得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在调查的基础上, 激发学生兴趣, 并引导他们进一步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和发展变化趋势;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 这样, 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究, 既达到了教学目标, 又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 真正使课堂实现了多样化。

摘要:围绕高中地理课程有效教学展开讨论, 从有效教学的背景、内涵、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模式选择、有效教学实施等几个方面对高中地理课程有效教学进行了诠释。最后, 对与有效教学相对应的学生学法指导进行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钟作慈, 杨德军.浅谈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兼及对内地课程改革的若干反思[J].地理教育, 2006, (4) :4-6.

[2]陈永裕.浅谈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2008, (44) :51.

[3]李鑫.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J].林区教学, 2007, (10) :50-51.

[4]魏培玲.新课标下如何有效实施地理教学[J].政史地教学与研究, 2008, (18) :178.

[5]胡文军.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研究, 2008, (2) :153.

[6]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N].中国教育报, 2006—11—19:3.

[7]王宏斌.新课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8) , 2:98-99.

[8]韦志榕.继承发展创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EB/OL].http://www.pep.com.cn/gzdl/jszx/jcpx/jcjs/wzjs/200501/t20050120_179321.htm

上一篇:肺气虚型下一篇:效率和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