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典诗词教学

2024-10-03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精选12篇)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 篇1

中国古典诗词是人类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一线教师都非常重视古典诗词教学,但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有必要予以反思。

一、古典诗词教学现状反思

(一)教学现状

1、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畏难情绪加重,学习兴趣日趋低下。

2、大多数学生认为古典诗词的简答题和名句题,分值小,影响不大,还可碰运气,以至漠视古典诗词。

3、答题时,答案格式不明,思路不清,术语不准,语言表述不规范,脱离文本,或套用答题格式时未引用具体赏析,得分偏低。

(二)原因分析

1、课本所选某些诗篇与学生距离太大,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如《离骚》。

2、呆板的教学方式冲淡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部分教师教古典诗词,逐字逐句串讲,古典诗词鉴赏课变成了文言文精读课。

3、学生学习心理日渐功利、浮躁,应付现象普遍。

二、古典诗词教学对策

1、以美感享受为目的统驭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美表现在意境和神韵,外在美表现在辞采、声律和结构,既如此,就必须将享受美感作为诗词教学的最终目标,不能疱丁解牛,肢解诗词美感。诗词独特的韵律美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韵律美,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在朗读指导的基础上,可采取名家范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范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若学生兴致高,还可以引导学生仿写或填词,扩大学习成果。

2、以明确的诗词知识建立古典诗词知识架构。进入高中,学生学过的古典诗词并不少,可要让学生说出古典诗词发展史、不同时代的特点、代表作者、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生往往是一头雾水。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老师的有意肢解和概念堆砌,分不清意象和意境,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更难以说清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联系和区别了。学生获取的知识难成体系,无法支撑古典诗词的深入学习,因此,教师要在进行诗歌单元教学时,有意识地分期讲述相关知识,让学生建立起知识架构,从而逐步消除学习的盲目性,让学生从容学习,不再感到古典诗词高深莫测,无所适从。

3、以背景故事为抓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讲宋朝陆游的《书愤》时,特意设问:陆游一生写了九千三百多首诗词,为什么多以“痛击狂胡”的爱国主义诗篇居多?学生无从作答。我便从陆游的爱情说起,谈及其和唐婉都著有的《钗头凤》,告诉学生他们原是表兄妹,两人婚后不但情投意合,唐婉的才情更是让二人亲密无间,但陆游母亲从中作梗,逼陆游休掉唐婉,另娶一妻,还修改了陆游给唐婉的情书“重圆有日,待我三年”中的“三”为“百”,致使唐婉心死再嫁。三年后二人再聚沈园,非常伤心,陆游在墙上题写《钗头凤·红酥手》,唐婉看后,唱和《钗头凤·世情薄》,此后不久抑郁而终。婚姻的失败,成为陆游转而从军,痛击狂胡的原因之一。讲罢,学生成了作者的知音,走进了诗人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与其进行心灵对话。

4、以关键字词和诗句为突破口鉴赏诗词。古人讲究炼字,把复杂的感情浓缩在关键词句里,因此,对重点字词和诗句的赏析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的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着一“空”字,渲染出了一幅雨后山村清新宁静的自然画卷。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助了六种景物和六个修饰词,渲染了环境,对仗极其工整。学生对诗词的学习重在鉴赏,教师不必逐字逐句分析,可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字词、诗句,表明自己的看法,不必急切追求答案的统一和规范。

5、以诗词意境为灵魂把握古典诗词。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学会通过意象把握古典诗词的意境,就掌握了理解的关键。意境是诗词的灵魂,把握诗词的意境不能照本宣科,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细品味和体会。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起句便以“寒蝉”“凄切”“骤雨”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气氛,为后文的恋人分别做铺垫。进而让学生理解、掌握和归纳古典诗词中不同意象的含义,并通过这些意象来体会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古典诗词教学效果。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 篇2

【摘要】: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相关策略。【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古诗词 提高鉴赏能力

古诗词是人类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能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文学样式。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情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教学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语文诗词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融入感情的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韵律的优美是诗词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首要和最大的特点。诗歌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铿锵有力、和谐悦耳的韵律。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体味那种优美的节奏和旋律。有节奏的朗读能够引起学生朗读诗词的兴趣,反复朗读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诗词大意的理解。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先播放名家录音,让学生根据录音进行模仿,学生在聆听和模仿中就能感受到诗词的基调,或抑扬顿挫,或温柔婉约。学生在朗读中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语感,品味诗歌的节奏,而且能够通过词句想象诗词中描绘的场景和抒发的感情,锻炼思维能力,在感情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诗词,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学生读这句时能感受到气势的雄伟壮阔,眼前呈现出赤壁大战时的情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笔锋急转,作者通过自己和周瑜的对比,不禁悲从中来,学生通过句子的描写能够体会到作者苦闷的心情。在学生朗读之前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二、从写作背景入手,发挥想象力。

古诗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了解作者,认识作者,是理解作者作品的前提条件。只有对作者的生平阅历、思想品质、政治主张、成功失败等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才能对其作品有比较深刻的解读,才能成为作者的知音,才能走进他们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和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诗词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作者写这首诗时的社会情况。这样,才能明白作者创作的缘起,才能明白诗歌内容和思想的指向,也才能对之真正理解到位。比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作为婉约派的代表,感情细腻、手法独特,经常书写一些伤感缅怀的诗词,比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条件优越,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她的写作能力打下了基础,婚后与丈夫赵明诚夫妻恩爱,志同道合,生活幸福,这时的作品多描写爱情、景物,韵调优美。但在金兵入主中原后,赵明诚病死,李清照的悲苦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一生动荡,经历了世间百态,作品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也分为两种类型。再如宋朝的陆游和唐婉,两个人都著有《钗头凤》,陆游和唐婉原是表兄妹,两人结合后不但情投意合,唐婉的才情更是让两个人亲密无间,没想到这却引起了陆游母亲的不满,命令陆游休掉唐婉,并另娶一妻,两人再次见面都非常伤心,陆游就在墙上题了《钗头凤·红酥手》,唐婉看见陆游的诗词,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此后便抑郁而终。他们两人的悲情故事感动世人,学生在了解了写作背景后,可以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更深入地了解诗词内涵。

三、抓住关键字词和诗句,学会理解鉴赏。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仅是理解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古人讲究遣词造句,作者把浓厚的感情浓缩在几句诗词里,每一个字都饱含深远的意义,因此,对重点字词和诗句的鉴赏能够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着一“空”字,渲染出了一幅雨后山村清新宁静的自然画卷。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 1 助了六种景物和六个修饰词,渲染了环境,不仅这两句是工对,并且句中还有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句法严谨、工整。学生对诗歌的学习重在鉴赏,教师不必逐字逐句的带领学生分析,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最喜欢的字词、诗句,表明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四、体会诗词意境,把握诗词灵魂。

在掌握了诗词的基本内容后,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意象。在分析意象和意境时,先要让学生弄清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意象与意境都是诗歌中用来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自然附着物,它们的作用都是化抽象的情感为形象可感的具体形象,使得自然之物脱离了原来客观物象和性质而上升到了一个艺术层面,都是作者人为地突出了某一特征而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思想感情的印记。但意象是单一的物质,如秋风、落叶、大雁、游子,这四个意象不能说是四个意境,只能说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意境。古典诗歌通过这四个意象的组合,从不同的角度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以最大程度的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古典诗歌中组成意境的单个“物件”是意象,意境就是一个个单个“物件”组成的有机的“景观”。意象既是自然之象,也是作者感情之象,意境既是由意象构成的自然之景,同时也是作者的心中之境。

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探求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可以说,学会通过意象把握古典诗歌的意境,就掌握了理解古典诗歌的枢纽。因为意象和意境是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直接附着体,是经过作者高度浓缩了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艺术载体,对它的准确领悟和把握,是对古典诗歌艺术特点、思想内容和审美特征深刻理解的关键。诗词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词的意境不能照本宣科,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细去品味和体会。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头就用“寒蝉”“凄切”“骤雨”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气氛,为后文的恋人分别做铺垫。古人往往习惯借助一些固定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月”是用来思乡的,“落日”表达凄凉失落的情感,“杨柳”怨别,“松”正直,“菊”高洁,“梅”坚贞等,学生可以抓住这些意象来体会意境。《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黄花”“秋风”“细雨”等意象都能表达出作者凄苦孤独的心境。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前提下,在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词和诗句的特点,找寻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词意境,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把握住诗词灵魂。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 篇3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趣

成功源于良好的发端。诗词教学中,导入新课运用得精彩,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首先教师自身须充分备课,吃透教材,然后采用新颖灵动、极富情趣的开场白,营造“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高高兴兴学习古诗词。

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时,我给学生播放了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凄楚哀怨的歌声,直抵学生内心深处,引起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使他们初步理解了诗词的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

多媒体电教手段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它的使用具有事半功倍之效。在导入新课环节,放映一段和诗词文本内容相关的幻灯片,学生调动视听感官,欣赏有声有色的图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伸张思维的触角,捕捉到有价值的动态信息,为更好地解读诗词奠定了基础。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出示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赤壁风景图,并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恢宏壮阔的画面,浑厚沉重的音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赤壁古战场,与词人一起领略长江奔腾浩荡的磅礴气势,聆听惊涛拍岸的轰轰鸣响,何等惬意!

二、反复诵读,其义自见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个体朗读、自由读、分组读、学生齐读,在一节课中不妨交叉进行。教师应对学生朗读进行正确的引导,需要指出的注意事项:一是学生朗读时要心无杂念,忘我投入;二是要读出诗词的韵味,尤其是高低起伏和抑扬顿挫;三是把自身情感融入到诗词中,与诗人对话,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我先示范给学生读一遍,然后找两名同学分别读上下两部分,接着让学生整体齐读。下个环节是对诗歌内容的研习,经过点拨、讨论、探究等几个步骤,学生梳理了诗人的人生轨迹,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脉络。最后进行诵读,“披文而入情”,他们根据诗歌的情感踊跃吟诵,吟诵过程中大多注意到了重音、快慢、强弱,读的声情并茂,读出了几分“醉”意,几许“狂”味。

三、分成小组,合探解疑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扮演引领者的角色,而高中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应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展现自我。现在语文自主高效课堂操作流程常见的是:分成小组,合作探究。诗词教学也不妨采用这种模式。高中古诗词需要关注的几个内容板块: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内容情感。因此,在学习诗词鉴赏时,我首先把班级同学分成五个小组,让每组选择上面的其中之一,然后小组成员组内讨论疑难问题,归纳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图。接着分小组展示讨论后的成果,其他小组补充质疑,将知识树搭建起来,提出自己解决疑难、重点知识的办法,做到资源共享。这一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热情,他们就问题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从而提高了诗词鉴赏能力。

四、知识迁移,拓宽思路

事物之间总是有联系的。古诗词也概莫例外。所以,在关于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教某一首,要实现高效的知识迁移和变式训练,以达到巩固提高、拓宽思路的目的。例如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我引入他的另一首《水龙吟》,让学生就两首词进行比较鉴赏。学生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找到了两者的相似点,又揣摩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借助这样的迁移比较,不仅锤炼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让他们更深入体味辛弃疾其人其词。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 篇4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趣

成功源于良好的发端。诗词教学中,导入新课运用得精彩,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 首先教师自身须充分备课,吃透教材,然后采用新颖灵动、极富情趣的开场白,营造“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高高兴兴学习古诗词。

在学习李煜的 《虞美人》 时,我给学生播放了邓丽君演唱的 《虞美人》,凄楚哀怨的歌声,直抵学生内心深处,引起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使他们初步理解了诗词的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

多媒体电教手段具有直观 、形象、生动的特点,它的使用具有事半功倍之效。在导入新课环节,放映一段和诗词文本内容相关的幻灯片,学生调动视听感官,欣赏有声有色的图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伸张思维的触角,捕捉到有价值的动态信息,为更好地解读诗词奠定了基础。如学习苏轼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时,我出示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赤壁风景图,并播放 《三国演义》 主题曲, 恢宏壮阔的画面,浑厚沉重的音乐,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赤壁古战场,与词人一起领略长江奔腾浩荡的磅礴气势,聆听惊涛拍岸的轰轰鸣响,何等惬意!

二、反复诵读,其义自见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个体朗读、自由读、分组读、学生齐读,在一节课中不妨交叉进行。教师应对学生朗读进行正确的引导,需要指出的注意事项:一是学生朗读时要心无杂念,忘我投入;二是要读出诗词的韵味,尤其是高低起伏和抑扬顿挫;三是把自身情感融入到诗词中,与诗人对话,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学习李白的 《将进酒》,我先示范给学生读一遍,然后找两名同学分别读上下两部分,接着让学生整体齐读。下个环节是对诗歌内容的研习,经过点拨、讨论、探究等几个步骤,学生梳理了诗人的人生轨迹,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脉络。最后进行诵读,“披文而入情”,他们根据诗歌的情感踊跃吟诵,吟诵过程中大多注意到了重音、快慢、强弱,读的声情并茂,读出了几分“醉”意,几许 “狂”味。

三、分成小组,合探解疑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扮演引领者的角色,而高中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应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展现自我。现在语文自主高效课堂操作流程常见的是:分成小组,合作探究。诗词教学也不妨采用这种模式。 高中古诗词需要关注的几个内容板块: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 内容情感。因此,在学习诗词鉴赏时,我首先把班级同学分成五个小组,让每组选择上面的其中之一,然后小组成员组内讨论疑难问题,归纳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图。接着分小组展示讨论后的成果,其他小组补充质疑,将知识树搭建起来,提出自己解决疑难、重点知识的办法,做到资源共享。这一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热情,他们就问题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从而提高了诗词鉴赏能力。

四、知识迁移,拓宽思路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篇5

第一,古诗词对提高人文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高中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倘若以古诗词作为培养人文精神的手段,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遗产丰富,把这一资源利用好,使其为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化服务,可以增强学生抵制腐朽文化腐蚀的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和人文精神,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利用这些美好的作品来塑造学生灵魂,陶冶学生情操,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古诗词对完善学生人格具有积极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而古诗词的教学活动可以完成以上要求。曹操的《观沧海》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以及宽阔的`心胸;李白的《赠汪伦》可以使学生重视友谊;陆游的《游西山村》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现出悲壮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诗人为了自身坚守的信念和生命的尊严,毅然舍生取义,如此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古诗词对提高语文的审美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美并且感受美,进而获得情感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以及身心的平定,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厚的精神积淀和健全的品质特征。而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审美的重要途径。古诗词用凝练的语言就可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可以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生活环境或者遭遇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等。另一方面,倘若教师具备深厚的古诗词文化功底,那么他的美学素养水平也会很高,这样的教师可以更好地把审美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从而调动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1、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诗词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不读,安能体会得出?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不仅指出了诗词的可读性,而且向我们暗示了学习诗词的一种方法积累。积累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词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功夫。教学时在课堂上开辟“每课一诗”、“专栏”等,要求全班学生轮流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诗,谈谈自己的心得,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到两点:第一,讨论该同学的分析是否中肯,谈自己的见解;第二,在短时间内背诵这首诗。这样日积月累,三年下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品味意境

司空图说诗词创作要做到“思与境偕”,说的就是意境。意境是由一系列意象营造出来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交融的产物。简单来说,意境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高中语文教材中节选的诗词大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空限制,根据古诗词中的景物描绘、感情抒发或者事件叙述,结合自己的想象,感受诗人创造的意境,是每一位高中教师必须深思的重要问题。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诗词表达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描绘想象诗词画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的感受到了“大江东去”的宏伟气魄;有的感受到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气势,从而把握住整首诗词的意境,深入理解作者的豪放之情,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3、扩展延伸,提升能力

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①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涵咏中感悟陶冶。②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象与情感、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③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书刊,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名家大师,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④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传记(评传),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从而深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和宇宙哲理。生命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手脚架搭建的高度。搭好手脚架,重在让学生积累文化,掌握方法,使其知识和能力相生相长。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探究 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典诗词 教学情感 教学技巧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然而一些老师在教学古典诗词时,总是对教材中的每首诗词按照介绍作家背景、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分析诗歌、背诵默写诗歌等环节按部就班教授学生,到了高考复习才发现,之前所讲解的知识除了积累一些诗词名篇之外几乎作用不大,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一、我国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学习存在兴趣不浓厚的现象,此外,学生的阅读面较狭窄,知识的积累不足。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少有学生能够将阅读古典诗歌作为爱好,很多学生甚至是被迫进行阅读,内心存在抵触情绪,从而失去了自主阅读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样就使得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时,学生普遍存在惰性,在学习过程中,变得十分被动,很少同教师进行交流,使得知识的迁移受到了限制。

(二)教师的教学目标功利。

近几年来,对于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几乎成了必考题,就使得高中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目标变得比较功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切都以教材和考试的重点为基础展开教学,只是将自己认为的重点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需要做的仅仅是将这些知识记下来并且加以背诵,应付考试。通常都是考试考什么学生背什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怎么欣赏古典诗歌中的美,领略古典诗歌中的美。

二、提高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几种方法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诗歌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譬如说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其他诗人如王维、杜牧、李商隐、苏轼、辛弃疾、陆游等,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做研究性的总结概括。

(二)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

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信息。这些提示性信息很重要,有的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例如:朱庆余的《近试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只看这首诗的内容,似乎只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中的“近试”,我们就知道是作者朱庆余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把好友张水部比作新郎,从而含蓄地表现自己应试时内心的不安与期待,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考试过关心情。还有典型的例子,如张旭的《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就可能使人错误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是赞扬山中的美景,或劝人留下来欣赏山中美景。只有看了诗歌的题目,才能明白。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并蕴含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

(三)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

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是诗歌。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品味出诗歌中所抒发的情。诗歌中的情是隐含在各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目的性明确地从各个角度剖析诗歌。例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首诗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诗歌,自古诗人伤离别,作者在表达离别之情时,寓情于景,以景衬情,达到了极好的效果。

(四)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

古诗常用典故,用典故可达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例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例如,严蕊的《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抒发的是什么感情?回想初中所学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知道了“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并由此推知这首宋词苗描写的是桃花,表达了作者心地高洁、超越世俗的感情。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诗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兰”、“梅”、“菊”等。

此外,还要注意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掌握一些常用的名词术语帮助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在情感。

浅谈高中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 篇7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 对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加强诵读涵咏, 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获得情感的体验, 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 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一、重视吟诵诗词, 教授朗读方法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我们总有这样的体会, 一些隐晦复杂的文章, 在一遍遍的阅读、吟诵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之间, 原本的迷雾散开, 文章的内容与情思化为自己的东西了。

朗读吟诵是学习诗歌的传统方法, 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 如“四步阅读教学法”, 即通过朗读———美读———品读———诵读, 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所传达的情感, 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 也能同时加强语言积累, 丰富写作语言,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介绍作家生平、作品所处背景

通过阅读诗词作品, 我们能从中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学到做人的道理, 洞察到国运兴衰的规律。一首首古典诗词的背后, 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在诗词作品有着他们的叹息、忧虑, 有着他们的思念、爱恋, 有着他们的思考、哲学。古典诗词, 是一座跨越古今的桥梁, 通过桥梁, 去感受千百年前的社会风俗、人文风情。

古代诗人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是他之所以成为“他”的根源, 也是读者界定“他”的理由。屈原崇高的“美政”思想和“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情操;李清照“惊起一滩鸥鹭”的少女情怀和“凄凄惨惨戚戚”的闺中怨妇形象;辛弃疾“把吴钩看了, 无人会, 登临意”的壮志难酬、悲怨愤慨, 这些诗句如果不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认识, 学生是难于对作品作出准确的分析评价的, 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 是难以体会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深厚情思的。

教材里选的诗词曲赋是静态的、个别的、孤立的, 教师完全可以作者的人生轨迹为经, 以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为纬, 让这些诗词曲赋成为动态的、整体的、互有联系的、有着鲜活内容的生命体。

三、分步进行作品鉴赏, 感受诗词之美

古典诗词中往往写得情真意切、深情婉转, 或是英雄豪迈、荡气回肠, 具有情感美;古典诗词讲究平仄, 讲究押韵, 富有音乐性, 具有语言美;绝句律诗, 对仗工整, 字数统一, 曲子词, 长短不一, 具有形式美;古典诗词强调“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常常呈现“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和谐统一, 具有意境美。只有会审美, 才能感受到诗词多层次的艺术感染和美的熏陶。

1. 反复琢磨关键字句, 品味语言风格。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诗人贾岛苦思“僧推夜下门”还是“僧敲夜下门”引发了“推、敲”的美谈:典诗词语句之凝练精巧。因而在学习古典诗词的时候, 必须让学生体会“名句”之所以流传千古的原因, 从关键词句, 掌握词人所要表达的主题。

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样的, 有的清新, 有的古朴, 人称李白的诗是“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这便是一种清新美。有的诗绚丽多彩, 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 有的却含蓄, 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 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 就要体会其语言的美, 体会其内蕴。

2. 充分想象联想, 身临其境。

诗词曲是语言艺术, 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来表露诗人的情感, 好的诗词曲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故要欣赏, 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在审美的各种心理因素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审美升华的翅膀, 失去想象, 审美感受只能停留在感知的初级阶段, 审美情感, 审美理解都无从发生。读优美的诗文, 就是要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优美意境,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想象可以使审美对象不断具体、鲜明、生动, 使审美活动更加丰富、活跃, 文学作品通过想象而呈现出的优美意境, 更增添了作品的韵致美、情境美、诗意美。在教学中, 审美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能以第一文本提供的基本信息为基础, 对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内容等进行永无止境的“开放”的理解、想象和体味, 在有限的文学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四、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营造快乐高效课堂

不同于数理化学科, 教材内容即学习内容, 语文学科更多讲究的是“功夫在书外”。“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教学只是以教材内容的教学为跳板, 其目的是通过举一反三的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教材内容本身不能成为知识点、能力点, 语文教学注重的应是教学的过程。如何让语文课堂更活跃, 更高效, 需要教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计有意义的课堂活动, 让学生参与进来, 并且能够确实学到知识。

1. 创设情境, 营造学习的氛围。

心理研究显示, 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的强烈审美愉悦, 而作为文质兼美的诗歌通常也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教师应掌握这个理论, 运用语言、音乐、画面等手段, 创设课文所需要的情境, 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上《春江花月夜》一课, 可以播放此曲, 让同学配乐朗诵;也可请班级会乐器的同学上讲台进行现场演奏, 同学们相互配合做个汇报小演出。

2. 合作解惑, 辩出真知。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经过学中有探, 探中有学的过程, 一般问题自行解决了, 不理解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 教师不必过早解释, 综合大家的提问, 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同桌合作探究;二是四人小组 (前后两排) 合作探究;三是全班合作探究。我经常喜欢用第三种合作探究, 在试用过程中, 教师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 而要学生争辩, 教师在关键处指点或导拨。

3. 激发阅读, 扩大阅读面。

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 让学生有更多读书、动脑。从课堂到课后, 从教材到图书馆、阅览室, 把书本上学到的生命意识和社会哲学放到实际生活中去探究。激发学生去阅读, 对课本以外的古典诗词作品进行鉴赏, 可以检验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他们自身探究性学习能力。学习完苏轼的《前赤壁赋》,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同样是写赤壁, 前后两篇文章有何区别;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在“赤壁”同一题材上, 又有何不同的生命体验。

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 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 “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探究学习的方法。

摘要:在新课标指导下, 本文探讨了在“新课程”理念上, 通过教授朗读方法、介绍作者生平背景、传授诗词鉴赏方法、设计有意义的课堂活动四个方面, 提高学生对诗词学习的能动性, 让学生掌握并娴熟运用诗词鉴赏的方法, 从而促使学生多阅读诗词, 热爱古典文学, 培育优雅气质。

关键词:高中,古典诗词,教学

参考文献

[1].曾凡娟.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探究.语文教学.

[2].邓爱丽.谈高中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语文教育, 2007.

古典诗词教学对高中生的有效教育 篇8

“诗言志, 歌咏言”。几千年来, 我们的祖先用诗歌记录生活, 表达思想, 抒发情感, 留下他们喜怒哀乐的人生体验。因此, 一直以来, 古典诗词以其优美的画面, 鲜明的节奏, 深远的意境, 委婉的音韵, 简约的形象, 给人以“情”的陶冶和“美”的享受。一代代炎黄子孙吟咏着、聆听着这民族文化的天籁之音, 从牙牙学语的婴儿到白发苍苍的老人, 从幼儿园到大学课堂都在传唱着民族的精神之声。高中生通过十多年的语文学习, 对古典诗词已有一定的积累, 但如何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审美情趣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则需要语文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 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全面的探究实践。

一、体悟古典诗词的情感, 创设文化氛围, 陶冶学生的精神操守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1]任何形式的美其功效都在情感方面, 古典诗词也不例外。古典诗词的广度、深度、厚度, 决定了进行诗词教学绝不只是停留在读读、背背的表层肤浅的活动, 特别是高中教学更应是进一步挖掘、升华诗词的内在意蕴, 以帮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崇高美感。因此, 体悟古典诗词的情感, 创设文化氛围, 陶冶学生的精神节操成为古典诗词教学的首要任务。高中教材选编的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 而且大都按年代编排, 先从《诗经》到《楚辞》, 到秦汉、魏晋南北朝, 再到唐宋元明清的各代名家流派作品, 精彩纷呈, 博大精深, 给高中生打开了一个广阔、神奇的天地。徜徉在这几千年的诗风词韵, 祖先劳动的号子, 男耕女织的欢歌, 游子征夫的思念, 村夫民妇的爱恋, 贤才隐士的风流, 将士良才的豪情, 谪人怨妇的悲愤, 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为之动情。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在喧嚣尘世独留一份超然、淡远, 让世人仰慕、追寻;汉魏曹孟德的“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这种问鼎中原的自信, 让后人怀念、铭记。

二、揣摩古典诗词意境, 传承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性格情趣

所谓意境是作家、艺术家把难状之声、难描之形、难绘之景、难传之情用作品表现出来, 达到声如耳闻, 形如耳睹, 景如亲临, 情如身受的境界。在古诗词教学中,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揣摩, 通过想象和联想, 学生在头脑中展现出古诗词中的场景。古人高雅朴素的喝酒赏花, 把酒临风, 登高远眺, 望月抒怀, 乘舟漫游, 拨弦弹琴, 怀古伤今无不拨动学生的心弦。李白在《将进酒》中高呼:“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于青山绿水中举起美酒畅饮;苏轼在《定风波》中吟咏:“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于艰难困苦中荡起小舟漂流。

三、品味古典诗词语言, 拓宽视野, 丰富文化积淀, 开掘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曾经说过:“作品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 语言真正的美, 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这些言辞描绘出作品中的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2]因此,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 品味古诗词的语言, 再通过诗词语言本身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在朗读吟咏、品味揣摩、领悟鉴赏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给学生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底子, 形成丰富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 诗词语言的精炼性和跳跃性造成诗词本身空白很多, 思维的跨度很大, 学生通过对省略内容的合理添加, 对跳跃内容的捕捉连缀, 再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可以使高中生的想象能力更丰富, 更为形象真切地再现诗词的情感意境。品味李清照《如梦令》的“应是绿肥红瘦”, 仿佛看到潇潇雨后酒醒, 一名摇曳生姿, 万千风情的美少女在独自沉醉;马致远《天净沙》的“古道西风瘦马”, 漫漫乡间小道, 一位羁旅异乡、漂泊无依的断肠人在偊偊独行。这一幅幅画面开掘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再创造力。

四、感受古典诗词形象, 发挥主体效能,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高尔基说:“艺术作品是用形象来描写现实的, 成功的艺术形象往往能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3]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古诗词艺术美首先表现在形象上, 总是通过描绘刻画生动的景物、简约的人物或作者形象给学生以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感受。因此, 鉴赏分析感受诗词的形象时, 必须突出诗词形象美的特征, 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思想为指导, 欣赏诗词的形象, 揭示其具有独特而普遍意义的美, 通过美的艺术形象、对高中学生产生影响, 激发引导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如花鸟草虫、乡村田园、小桥流水、高山大海、风雨云雪、塞外风光, 这些旖旎秀美的风光, 雄伟壮阔的场景无不让学生陶醉向往。再有《诗经》中温柔美好的年轻女子, 美丽而又忠于爱情的刘兰芝, 技艺高超的琵琶女, 忠心明理的屈原, 满腹经纶的贾谊, 雄韬伟略的曹操, 高洁淡远的陶潜, 闲情田园的王维, 纵马塞外的岑参, 豪放飘逸的李白, 忧国忧民的杜甫, 隐晦哀伤的李商隐, 含蓄婉约的李清照, 乐观旷达的苏轼, 豪迈激昂的辛弃疾, 慷慨悲歌的陆游, 羁旅异乡的旅人, 怀才不遇的骚客, 建功立业的将领, 风流倜傥的墨士, 情窦初开的少女, 缠绵悱恻的才子等。这些真实鲜活的身影将永远存活在中华儿女的记忆里, 引导高中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当然, 古典诗词也有不少表现消极遁世, 及时行乐, 晦涩颓靡, 怀才不遇、空虚寂寞等不良情感的, 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耐心、细致地分析, 知人论世、辩证客观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 理解人性的另一面, 不偏颇、不过激, 做到以人为本地正确解读古典诗词, 品味丰厚苍凉的社会人生。

总之, 古典诗词的教学应有效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为学生的人生烙上美好的印记, 让学生走出坦荡从容, 走出绚丽精彩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2]高尔基.家庭教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 篇9

1.保证对诗词创作背景及作者资料的了解

诗词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创作时的状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学习文章作者的资料及文章创作背景是极其有必要的。如在作者处在忧伤困境时, 所做文章大多为抒发悲伤情怀, 并且借此表达自己的远大理想及幽怨的抱负。下面以一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如我们学习古典诗词《过零丁洋》时, 要重点介绍作者的经历及本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文天祥, 南宋末代爱国主义诗人, 1277年在江西西阮兵败, 经惶恐滩退守到今天的福建境地。于1278年被元军俘虏, 囚于零丁洋的战舰中, 1279年元军统帅张弘范攻打崖山, 逼迫文天祥招降崖山守军, 劝说张世杰投降, 于是文天祥作了此诗。文中前两句“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讲述的是诗人对自己前半生的总结。在这种悲凉痛苦的环境下诗人作了此诗, 表达了自己对大厦将倾的事实和无助心情, 同时有对自己悲伤处境的感叹, 那就是在诗词的中间四句:“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虽然已经无能为了, 但是也要有自己的气节及坚信自己心中的理想与追求, 这就有了诗词的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通过这样的简单讲解, 相信学生一定会对本诗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明白此诗的创作意图及中心思想, 有助于接下来的细致化学习。

2.关注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专业术语的具体应用

专业术语 在实际教 学中是有 着极其重 要的作用 的 , 老师专业术语的使用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及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要更专注专业术语的使用,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我们还以具体诗词为例做出说明。

如我们在教学《离骚》这一篇文章时, 首先老师可以通过一段由专业术语组成的文章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离骚》这篇诗词主要应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 老师可以通过对文中比喻的介绍展开今天的课程: 作者用香草比喻自己的高尚品德及清秀人格;利用美女类比自己心中理想君王的形象;将佩戴丽江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磨砺性格的过程;利用婚期将至, 而爽约比做失信的君王……通过对文章的简单讲解, 将文中主要的比喻手法表现出来, 同时也将本文的大致意思表达出来, 便于学生的后续学习。

3.加强对民族文化及历史精神的深入学习

我国古典诗词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最好展示, 因此要提高古典诗词的教学效率, 首先深入学习我国古典文明及历史精神, 同样我们在这里用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如我们教学《诗经·关雎》时, 要对我国当时社会风俗及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其中有句话是家喻户晓的:“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有的学生很好奇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人们为何思想如此开放, 怎会有这样直白的诗词? 老师这个时候就可以介绍一些当时的社会民风, 诗经的创作年代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那个时候人们向往爱情, 迷恋音乐, 也就更加大胆浪漫。之所以有了后来的男女授受不亲, 是因为儒家思想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这事实上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文化就是这样, 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 百花争艳, 但儒家思想为了维持我国的大一统, 要求人们放弃思想上的奔放一面, 不得不说这与我国中原地带长期的封建统治、思想禁锢有着极大的关系。

4.结 语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历史、重视传承的国家, 其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最好体现就在经典的古诗词, 因此为了让我们的 下一代更 好地了解 灿烂多彩 的文化及 热爱我们伟 大的国家 , 不断提高 古诗词教 学效率是 极其必要 的 , 意义重大。

摘要:古典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体现,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宝藏, 见证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文化印记, 在历代教学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同样在我国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也有着重要地位。古典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及文学涵养, 还有利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历代传承。本文总结作者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经验, 针对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做出论述与思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黄淑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探索[J].语文学刊, 2011 (10) .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 篇10

体育是人生教育中的必修科目。

诗词以其特有的韵律和音律使人身心愉悦, 手舞足蹈;使人吞吐抑扬, 神清气爽;使人健脑健心, 健手健身。吟诗颂词就是体育, 有益身心。陶公云:“临清溪而赋诗, 或登高以吟啸。”

本人从教20多年来, 由于自己对古体诗词的偏爱与对体育教学的不断探索, 略有所得。

一、激起兴趣, 加深印象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每期语文课本上都有一定篇幅的诗词内容。我要求学生掌握并且自己也熟记在心。在开学的第一堂体育课时和学生说明:当期语文课本上的诗词也是体育考试的内容之一。不给学生另增添负担, 只要记当期的内容, 记体育成绩5~10分。

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要求, 是他们熟悉的内容, 又不增添其负担。听说体育课要用古体诗词, 学生也感到很奇怪。这个体育老师有啥怪招, 能把古典诗词运用到体育课中来———勾起了他们学习和了解的欲望呢?

二、灵活运用, 简单为主

灵活运用是最重要的, 也是要达到的目的。

1. 在课的开始部分的运用

我所教的年级是高一, 常组织学生做的是诗词接龙游戏,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诗词接龙比赛。限用高一语文课本上现学的诗词或者说以前学过的简易的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忌太长太难, 学生不熟悉自然就没有了兴趣。

练习步骤:教师说出诗词的名字, 学生从一组开始往下接至最后。

练习要求:用普通话, 声音要大, 尽最高嗓门, 呼喊出来, 不要受任何约束。所以在练习时学生没有顾虑, 尽兴玩游戏, 错了也不要紧, 常常练习时哄堂大笑, 师生极尽快乐之至。

2. 集体练习时用的多

在以往的课间练习中, 在进行接力游戏时多采用黑板上按顺序写数字或者在小纸条上写名字等方式。做这些学生不用动脑筋, 只管速度, 不计质量。

我另辟蹊径, 每组 (15~12人为一组) 以完成一首诗词为内容。字写得好, 诗词没写错, 每个人至少要写两个字, 最多可以写3~5个, 超写算违规。

举例如下:

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春晓》《夜思》《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

3. 穿插到现有的体育教材中

有很多的诗词已谱了曲, 许多是耳熟能详的流行曲了。我就把有些诗词编成能跳橡皮筋的曲子。像毛泽东的《咏梅》: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编成一段边跳边唱的皮筋操, 效果很好, 还有《红军不怕远征难》、李清照的《月满西楼》……都能用到。

举例如下:

步子拍节: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1~2句为第一小节,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3~4句为第二小节,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5~6句为第三小节,

待到山花, 它在丛中笑。7~8句为第四小节。

4. 在最后放松时的运用

一番拼抢奔跑之后要进行放松。要调整好心态作好上文化课的准备, 不能断然地停顿, 而应巧妙地过渡。这就需要教师这个指挥者的指挥了。

唱一首熟悉的古体诗词歌, 边唱边舞, 有录音机的可放带子, 常规情况我一般采用学生自唱, 或者说由善唱的学生唱。教学中我用得多的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苏东坡的《念奴娇》“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岳飞的《满江红》、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

还要学生自己也收集了一些他们喜欢的诗词。像儿歌、流行曲也可以用来编成诗词的调子演唱, 还加了动作, 其效果特别好, 让大家开心不已。

有一组同学就编了这样一组动作:

诗歌:

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动作图谱:

(1) 左手做成鹅头状;

(2) 双手侧后摆成翅膀状, 面朝向天;

(3) 双手在体侧两边做上下摆翅膀状;

(4) 双手在体前合掌做前拨动波状前行状。

因为没有观众, 没有约束, 学生们唱得投入、随心, 放松的目的达到了, 又开心愉快。

三、在教学中注意之处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诗词应注意:选用简单扼要朗朗上口的古体诗词;可以相互提示, 不必限定学生必须一个人背出来;读诗词的形式不必作要求, 喊、叫、朗读、唱读都行;一堂课中不宜多次做这游戏, 做滥了学生就没兴趣了;高中学生中用效果好些, 因为有了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和欣赏水平。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 篇11

(一)创设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典范,含蓄的意蕴,深远的意境,往往吸引着读者又让读者难以深入体会其深刻内容。建构主义学认为,知识不是单靠教师传授,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得来的。因此在古典诗词鉴赏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古典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创设情境时,可创设视觉、听觉和一些现实情境,也可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想象一些情境。

(二)涵泳诵读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感知诗词内容,鉴赏古典诗词行之有效的手段,是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一份宝贵而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诵读,以昌其气”,还讲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咏,歌也;吟,呻也。在高声朗诵之后,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进一步人诗境、悟诗心、品诗味,探究诗歌的旨意。古典诗词,所以久为传诵,主要是因为作品用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能把读者引入想象空间的美好意境,通过诵读,我们在鉴赏时能充分地领略作品的意境美。其次,诵读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古典诗词本身很美,再加上这种美读,便是美上加美。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和形象,在西方,诵读已经成为了一门艺术,也是戏剧学校的一门必修课。还常常成为青年人聚会时的一种表演节目。梁实秋先生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诵读。”他回忆老师朗诵时“咬牙切齿,声震屋瓦”“轻描淡写,如行云流水”,而学生“细心聆听,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前,已经相当的体会到文章的美妙”,“老师讲解之后,立即要我们朗诵,于是全班同学高唱,如鼎沸,如蛙鸣,如鸟喧,如蝉噪”。这是契合诗歌特点的极为生动的诗歌教学范式。

(三)知人论世

孟老夫子说过一句影响深远的话:“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孟子在这里提出的“知人论世”的原则。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是人格的焕发,充实而有光辉的完美的诗是人格涵养的自然结晶。一部文学作品,一首诗的产生过程,实质上就是作家的气、才、性、情、志等主观因素对象化实现的过程。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叙》中说:“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可见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感都带有鲜明的创作主体的个性特征。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古典诗词产生的年代离我们比较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蕴藏的深意,诗人在创作时会有自己的情感注入,但由于创作的需要,比较隐晦,我们只有了解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性格及人生历程,才能真正理解作品。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用典“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们将典故还原,根据辛弃疾炽热的爱国情怀,我们知道这是作者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仍可上场杀敌,为国效力。有的作品意旨深远,作者只是通过一些手法含蓄的表达情感,如李商隐《锦瑟》,意境朦胧,多层典故,对它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历代的诗评家和注家都试图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所以对它的主旨甚至有六种说法,有咏物说、爱情说、悼亡说、政治说、寄寓说、论诗说,以上的这些理解,无不掺杂着作者曲折的人生历程和复杂的社会背景。通过知人论世,学生还可发现新意,不一味盲从前人的鉴赏结果。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选了李白的《蜀道难》,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在正文前的导读里说这首诗“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这首诗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没有错,但“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便值得商榷,学生们通过细读文本,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友人人蜀而望其早日归来,诗人并未亲历剑阁蜀道,便发现“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是没有根据的话。

“知人”和“论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知人就是研究作家的身世和性格,包括作者的家庭、职业、朋友等,“论世”就是把作家、作品放在一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中去考察。但我們不能把它们分开来解释,清代学者章学诚曾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速论其文也。”所以在诗词鉴赏时,要把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才能全面客观的对作家的作品做一个评价。

(四)联想想象

古典诗词词约意丰,蕴藏着深思与情感,在鉴赏时我们只有借助于联想想象,穿越文字空间,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情感的跳动。黑格尔认为“文学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著名诗人艾青曾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是运用想象”因此读诗必须思考,思考就会引起联想,思考越深刻,联想越丰富,诗歌的境界就越完美。

联想,就是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类似,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联想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应多鼓励学生运用联想的思维方式进入诗词的意境。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的作品。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全诗语言朴素,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在教学中学生主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对诗作进行推理扩写,从而还原和再现诗作。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诗歌创作中,把话说得太尽,则无诗味,在诗歌鉴赏中,学生要抓住意象,通过想象还原诗歌空白,把作者隐去的部分补出来,才能更好地入神入境。

(五)体悟意境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 篇12

在新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 基于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领域存在生态受损, 原貌无存的现象, 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主张, 比如生态语文, 比如绿色语文, 比如有效教学, 这些都引发了很多教师对古典诗词教学的思考。

(一)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教师现状

1. 文本的分析多于诗词的诵读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 随着新兴思想的进入, 古典的诗词吟咏逐渐淡出私塾, 淡出学堂。此后虽有夏丏尊和叶圣陶等人的提倡, 但收效甚微,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传统的吟诗方法濒于灭绝, 新时代的年轻教师更是一窍不通, 现在面对着美好的经典诗词, 更多的教师用的是朗诵的方式, 而且在朗诵的课堂, 是类似于文言的分析串讲法。

文本的分析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是有必要的, 如果说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那就是即便不用疏通, 诗中美感和韵味也是可以领略的, 于是, 在课堂上有必要呼吁教师都能重视诗词的美读, 而不是简单的诵读和赏析, 应是遵循诗词教学规律的美的呈现。

2. 教师的讲解多于学生的感知

进入一些教师的课堂, 即便是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堂, 也常会看到一言堂的出现, 虽然现在提倡对话教学, 提倡有效教学, 但就算是所谓的生成, 也不过是教师预设的有步骤的问题, 在问题中引着学生慢慢进入, 高明的教师可能润物无声, 了无痕迹地将讲解渗透, 可听课的人还是看到, 这样的课堂学生仍是那被摆布的木偶, 在预设的问题里步步为营, 逐渐进入教师的圈套, 然后彼此完成任务, 开怀大笑。

古典诗词的教学, 需要学生自觉的感知, 教师可以预设, 可以生成, 但不可以包办。在交流中, 要看到许多教学参考书以外的理解, 不断赞许, 并引导其进入更高层次的鉴赏。

3. 配乐的诵唱多于传统的吟诗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 教师对于诗词的表现的方式多样, 有朗诵, 有的借助音乐手段, 用古曲配乐朗诵, 或者就用现在流行音乐的翻唱。传统的私塾教师通常一书在手, 吟诗玩味, 沉醉其中, 学生便知一二了。

但在如今的教学中, 能够把吟诗之法引进教学的, 并不多见,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选用了习见的朗诵方式, 或者是唱诗。诵诗和唱诗也可以表现诗词的音乐美, 在情感的传达方面有时甚至优于过去的吟诗, 但就诗词本质而言, 其节奏, 其平仄, 其韵律, 诵诗和唱诗却是很难表现出来的。

4. 僵化的程序多于生动的演绎

能够丰富地诵和唱, 对于诗词的表现也是不错的, 但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一节诗词教学课, 只有开头和结尾将诗词用声音再现, 然后便是一句一句, 一联一联, 上阙下阙地分析, 从结构到句法, 从表达到内容, 从情感到主旨, 很多的优秀教案几乎就是一套模式的复制。

如果对诗词多一些生动的演绎, 力求让诗词焕发出其诗人的个性魅力, 无疑是对诗词最好的诠释。

(二)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现状

1. 学生对文学审美的鉴赏需求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 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 是一门具有审美效果的学科, 如果学生进入语文学习, 尤其是进入最有美感的诗词教学时缺乏美的享受和愉悦, 那分明是对其天性的扼杀。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美, 不妨可以方法多样, 除了诵和唱, 可以还原吟之法, 让学生感受诗词最本真的美, 结合学生的审美水平, 在师生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 让吟诗结合时代进行合理的变式, 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审美需求。

学生在高中需要培养的智力因素中, 其中最难的就是想象力和思维力, 同时正由于学生此时的审美需求, 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词, 在诗词的想象中又实现了智力因素的提高, 可以说, 高中学生对于诗词鉴赏的审美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学生对多感官表演的兴趣

具体到实际学习生活中, 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尤其是兴趣, 因为只有学生感到兴趣了, 教学才可以顺利进行。

诗词教学中, 可以借助多种手段, 调动起学生的多感官, 让他们进入到身心愉悦中来, 真正地学。

学生的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 尤其是精神兴趣, 精神兴趣主要指人们对精神生活, (如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知识) 的兴趣和追求。但继续单一的教学方法, 显然是不能提高他们的兴趣。而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发, 知识得以丰富, 眼界得到开阔, 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 对生活充满热情。那么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就要想法让学生感受到兴趣, 并最终达到长期的情趣, 成为他们一生的智慧。

能够用吟法辅助教学,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用吟法丰富教学, 让其他的诵与唱, 讲与练, 都能进而丰富起来。

3.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接受心理

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拥有特色的领地。学生们是可以接受古典诗词个性教学的, 但如果古典诗词等同于文言文, 未免过于枯燥;等同于现代诗教学, 必然丧失古典韵味;等同于诗词鉴赏课, 那更是荒谬的。

但在很多的中学课堂, 古典诗词教学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尤其是高中的很多课堂, 当我们审视学生的接受心理时, 可以感受他们的厌倦和逃离。这时, 当我们再反复告诉他诗词是多么的好, 但在教学中只是没有特色地串讲, 或者其他, 那岂不是对学生接受心理的忽视吗?

通过调查发现, 90%的学生希望古典诗词教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可以深入并且有独到之法。谈及吟法, 学生也很茫然, 但在教师的引导和师生的学习中, 他们还是体会到诗词的别样教法, 别样世界的。

二、高中古典诗词“声情吟赏”教学法的概念内涵和理论依据

(一) 古典诗词“声情吟赏”教学法的概念

1.“声情”的概念

“声”与“情”是古典诗词教学中需要渗透的两大重点, 古典诗词本身就是声与情的结合, 具有韵律美和音乐美, 也具有情感美。

“声”即声音, 诉诸听觉, 在具体实践中要求教学者重视学生的审美需求。诗词的语言蕴涵着“声”, 平平仄仄的韵律是“声”, 四声八音的合辙押韵是“声”。诗歌中的“声音”, 体现在音节方面, 有大小, 有长短, 有快慢, 有高下, 有刚柔, 有断续, 有抑扬, 有顿挫。“声音”的表现方式是多样的, 有诵, 有读, 有吟, 有唱, 不一而足。关于诵与读, 《说文解字》曰:“诵, 讽也。从言, 甬声。”“讽, 诵也。从言, 风声。”先秦典籍中, 多把“诵”和“读”分开运用。一般说来, 对韵文是“诵”, 对散文是“读”。

既然诗词是有声的语言艺术, 那么在教学中便需要重视其的“声”, 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 利用他们的审美趣味, 让学生在“声”中品味诗味。

“情”, 包含喜怒哀乐, 爱憎好恶。诗词都是写作者表现情感的文字, 不管是民歌, 还是文人写诗, 都是可以寻到情感的烙印的, 在起起伏伏的情感里沉淀出历史沉浮。在诗词鉴赏中, 应以“情”为切入点, 赏析文句, 探讨主旨, 在情感共鸣处升华, 最终引发学生的“情”之共生。

2.“声情吟赏”的概念

“声”与“情”体现在古典诗词教学中, 是多种形式, “吟赏”作为其中的一种, “吟”为传“声”, “赏”可传“情”。“吟”是“赏”之手段, “赏”是“吟”之目的。

《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 长言曰咏, 做诗必歌, 故言吟咏情性也。”

“声情吟赏”作为教学方式, 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会吟诗, 然后结合教学, 根据学生接受, 改编吟谱, 从四声八音、合辙押韵、对仗节奏等方面进行吟诗, 在吟诗过程中揣摩诗词内容主旨, 品味言外旨趣情感。

“声情吟赏”首先强调教学的有效性:诗词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 如果吟赏只是一味地实现传统的继承, 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那是不合理的。因而在教学中, 要不断结合教学的反馈, 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在吟赏中, 要关注学生的接受, 关注课堂的呈现, 关注教学的效果。

“声情吟赏”教学还体现为教学的工具性:诗词教学中, 努力营造诗词的本色氛围, 无管弦, 无丝竹, 也可以吟出其中韵味, 此时, 吟赏主要是声情的工具, 五绝可以重要把握韵脚与平仄;律诗则可把握其中的起承转合;宋词强调上下阕中平仄相间的和谐。课堂上, 用吟赏的方式, 试图对诗词教学进行工具式的多角度再现。

“声情吟赏”教学也突出教学的艺术性: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说诗词教学很见教师的功力, 要不上得索然无趣, 要不上得趣味盎然, 明显后者是注重教学的艺术性的, 那么在“声情吟赏”中, 就不能将课堂当做简单的吟诗课, 反复学吟必然无味, 唯有“声”与“情”结合起来, 将吟赏淡然无痕地融入教学, 才可突出教学的艺术性。

(二) 古典诗词“声情吟赏”教学的内涵

1. 吟诗是教学的第一要素

(1) 吟诗细味形式丰富

吟诵在古代, 如同人们说话, 信手拈来, 教小孩子学诗, 就是“兴、道、讽、诵、言、语”的训练。如同识字, 写字, 是文化的基本技能, 只要上过几年私塾, 就会吟诵。因此, 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的吟诵, 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

但可以明确的是吟诗者必不是字正腔圆的美声唱法, 一定有很多民族和地方的韵味, 所以不管吟诗者和后来的胡乱吟者, 都无法离开经典传承的蕴涵, 因而在吟的形式上, 我们发现在吟咏律诗绝句时, 一方面必须遵守平仄节律, 体现格律诗所固有的声律美;另一方面, 在吟咏腔调的产生和流传过程中, 民歌、方言、宗教音乐、戏曲都对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因而我们在尝试吟诗时, 在遵循一定的平仄格律后, 是可以利用我们民族的很多艺术形式的。

(2) 诗之吟法独一处

人们对于古典诗词的表现是多样的, 台湾大学曾永义教授对诗歌韵文的音乐化, 他认为有诵、吟、歌、唱四部曲, 分之较细, 亦颇具见解, 其论点是:第一部曲“诵”, 就是朗读, 依据字音四声的掌握, 音节韵脚的拿捏和意象情趣的感染, 然后运转声音的高低, 长短、强弱而表现出来。第二部曲“吟”, 就是曼引其声, 通过声音的曼引, 把诵读所具备的条件, 所表现的情味更加强化出来, 其与声音的结合又向前推进一步。第三部曲“歌”, 就是徒歌, 也就是不用乐器伴奏的山歌民谣, 它有由方言音乐化所形成的“腔调”。第四部曲“唱”, 就是透过作曲及作词所呈现的作品, 由歌者诠释及演唱之。

我们想老调重弹的吟诗之法, 应该就是此提法中“吟”和“唱”的结合, 吟是诵的“延伸”, 唱是歌的“加强”;吟唱乃是语言的再创作, 更是语言的音乐化。只有将语言的文学性和音乐性结合才是诗词鉴赏的真谛。

吟不同于诵。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前者是“畅其气”, 后者是“得其韵”, 相较于欣赏诗的境界而言, 后者更佳。吟不同于歌唱。在上古时代, 以音韵发声而吟称之为“歌”, 群人共歌为“乐”, 领头唱歌者为“唱”, 和歌者为“倡”、“叹”。《说文解字》中说“吟, 呻也”, 可见, 吟需要深情, 需要低声入心。《苍颉篇》中说“吟, 叹也”, “一唱三叹”中的“叹”有吟之妙。

吟自有妙法。吟出古典诗词的平仄、韵律、章法, 需依字行腔, 可套戏剧曲调或民歌曲调。可依一定的唱谱来, 也可自由发挥。

其实无论是哪种形式, 都需要把握古典诗歌的情感, 并要有节奏感, 体现诗词的内容和形式美。

(3) 吟诗吟词应有别

古典诗词的主要特色是文采和音律。文采美可见可感, 音律美是需要声音来表现的。

诗中的“声音”, 体现在音节方面, 简单地说:有大小, 有长短, 有快慢, 有高下, 有刚柔, 有断续, 有抑扬, 有顿挫。抑扬顿挫, 是音律美的关键所在, 而其中又体现内容和精神即诗歌境界的高下, 因而在品味诗中, 当吟之得法, 诗味也就了然于心了。

诗的欣赏, 泛泛而读是难以体会的, 需要反复吟咏, 不断体会。《沧浪诗话》言“孟浩然之诗, 讽咏之久, 有金石宫商之声。”吟诗需要时间长久, 拖长声音。最终, 要使声音和感情高度结合, 音节如从肺腑出, 情动而意切, 声音便自然显现, 力求达到龚自珍的“高吟肺腑走风雷。”

词中的“声音”, 要首先关注词的形成,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是一种和音乐共生的艺术形式, 当时一方面因为民族的歌谣, 另一方面因为字句中加衬字使之圆转, 自此到了宋代, 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 进入了全盛时期。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 但诗只供吟咏, 词则入乐而歌唱。词区别于诗, 最初是配音乐唱的。长短错落, 不同的词牌, 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总而言之, 实践时, 在吟诗环节, 吟咏结合;在吟词环节, 吟唱结合。

2. 鉴赏是教学的必备要素

(1) 吟诗品词情感美

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 吟诗是对诵诗的深化———要“诵”出诗的情性, 即吟出其情其感。我们知道, 诗歌就其本身而言, 它是作者的想象的表现。因此品味诗歌, 就必须调动读者的丰富的想象力, 唯此才能步入作者的内心, 体会作者的情感, 达到“吟咏情性”。或摇头晃脑、或念念有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 心鹜八极的吟咏状态、氛围, 进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细嚼慢咽的品味古诗词, 才能更好地品出其景其情, 其意其感。

吟诗的方式更易实现由物境到情境至意境的升华, 情感最终就可做到忘我。

进而言之, 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

(2) 吟诗吟词吟文化

吟诗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 是历代文人师生欣赏与教学古典美文的独特手段, 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绝学。

首先, 从传统文化说, 吟诗提高了传统内涵, 在今天可以成为当众表演的才艺, 是我国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其次, 从文学欣赏看, 吟诗提高了欣赏古典美文的层次, 调动起欣赏者的内心情绪, 它从声音入手, 能更好地欣赏诗词文的意境, 古典诗词的音乐美通过吟诗更能表达出来。再次, 吟诗可以帮助我们神奇地记住古典诗文, 了解民族音乐。最后, 吟诗作为一门绝学, 继承弘扬它可以提高民族自豪感, 扩大对外文化的交流。

随着时代的进步, 尤其是在网络时代, 中国人不能淡忘自己的传统文化, 而中学语文的学习阶段, 正是拨乱反正的好时期, 运用朗诵方法, 或者用流行的中国风曲调演唱古典诗词, 都是不错的。但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 更多地关注其本真的因素, 提倡声情吟诗的方式, 希望可以对于中学教学产生积极作用。如果仅是为了标新立异, 是没有意义的, 这项重拾文化的工作, 在很多地方以活动和课题的形式在展开, 是否可将它真正地实践于语文教学呢, 这是具有文化思索的。

但我们不能只作文化前沿的观望者, 很多真正的古诗词曲谱已根本无法获得, 而古人的言语方式, 已不再适合如今的审美需求, 如果让现代人以嬉笑的心情来面对古诗词, 那岂不是邯郸学步, 因而在最终的古诗词吟咏上建议要体现文化的扬弃意识, 古为今用, 才是最科学的教学观。

摘要:针对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形式多样但不能体现诗词教学特色的情况, 研究者结合地域特色, 以传统吟诗唱词的形式作为主要手段, 依据已有的诗词吟谱, 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加工或者二度创作,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吟、唱、诵, 鉴赏古典诗词, 形成有特色的“声情吟赏”教学法。并不断在实践改进, 以更加适应学生。

关键词:吟诗唱词,“声情吟赏”教学班,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曹勇军主编.叩开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2]常华.唐诗密码.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3]黄燕.浅析吟诵在诗歌教学中的价值.文教资料, 2008, 16.

上一篇:电容器不平衡保护下一篇:国际营销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