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教学内容(精选12篇)
古典诗歌教学内容 篇1
张志公先生曾说:“从小学到中学的12年或10年之间, 语文课所用的教学时间占全部教学时间的1/3左右, 居各门课程的首位。然而, 相当大的一部分中学毕业生, 语文没学通。”离志公先生说此话已30多年了, 但目前的语文教学实际没有多大变化, 其中关键问题在于教师在面对一篇篇选文时选择的教学内容是随意的。王荣生教授曾说过:“大量的事实表明, 语文教师所生产的‘教学内容’, 在‘教什么’正确性和‘用什么去教’的对路这两方面, 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同样大量的事实证明, 许多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上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 缺乏反思;有的甚至对‘教什么’的正确与否、对‘用什么去教’的对路与否, 缺乏自觉。”教师教学某篇选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 教师对此不甚清楚, 不同教师上同一篇文章所确定的教学内容是不同的, 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在这种盲目教学的状态下, 效率低下可想而知。出现这一情形的主要责任不在一线教师身上, 而在于我们的课程编制和教材编写的落后, 他们工作的缺失导致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无所适从。在当前的现实下, 我们语文教师为了孩子的发展又必须担当起这份责任, 依靠我们自己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力求确定合适对路的教学内容。本文主要讨论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内容的确定不是想当然的, 它应该有学理的依据, 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不同老师所确定的内容相差十万八千里。
王荣生教授讲过:“最近我讲‘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一篇课文教什么, ‘依据体例’‘根据学情’, 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确定的, 而且是应该确定的。”王教授所说的“依据体例”“根据学情”就是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
一. 文体自身的依据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有不同种类型, 有实用类文本, 有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主要包括说明文、议论文和新闻等, 我们主要教会学生抓住和整合作品信息的方法, 学会提炼作者的观点, 掌握作品的思路, 具体到说明文、议论文和新闻, 它们的教学内容又是有区别的。文学类文本主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它们的文体特征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具体到每种文体, 它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区别。诗歌这一文体与散文和小说有很大区别。首先古典诗歌语言形式有很大不同, 讲究平仄押韵, 特别富有音乐美。其次, 在语言逻辑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由于篇幅限制, 且要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 所以语句之间的逻辑有很大的跳跃性。再次, 由于篇幅限制, 诗歌中的每句话, 甚至每个词, 都要表达更多内涵, 因此, 诗歌语言意蕴特别丰富。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诗歌教学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内容。鉴赏诗歌的语言形式, 填补诗歌语言逻辑上的空白, 品味诗歌语言丰富的意蕴都应属诗歌教学的内容。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 感受这首词语言的节奏和抑扬顿挫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只不过这一教学内容与其实现方式——诵读是融合在一起的。这首词的上片极力写三国英雄周瑜的风流倜傥、少年得志, 而接着下片写自己的失落, 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作者没有说出来, 形成语言逻辑的空白, 填补这一空白应该是教学这首词的重要教学内容。这首词的语言很有表现力, 如“穿”、“拍”、“卷”这些动词的运用写出赤壁这一地方的雄伟气势,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写出了英雄周瑜在大战过程中镇定自若的神态。
二. 学生心理规律的依据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同的, 如果忽视其学生心理特点所确立的诗歌教学内容, 很可能会造成教学内容的无效。小学阶段, 学生的思维开始由感性为主的思维过渡到以抽象逻辑为主的思维, 即使在小学高年级, 其抽象逻辑思维的水平还不高, 所以在小学阶段, 我们对诗歌作品的探讨一般止于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如果去探讨作品中深层的意蕴就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也就成了无效教学。“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 并且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如果在高中阶段, 我们对诗歌作品止于基本思想内容的理解, 那是看轻了高中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 这样的教学内容同样是低效的。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 教学不能停留在作品中的景和情的把握, 要带领学生领会作者人与自然的融合才能实现永恒这一生命价值观的认识。
另外,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确立的教学内容也应有所区别。如果学生的层次较高, 所确立的教学内容可以偏难一点, 反之就偏易一点。这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高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同样要遵循这一教学原则。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 面对的是普通中学的普通班学生, 教学就可定位在“把握作品中的景和情”这一层次上。
三. 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人才培养规划, 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在学科上所作的统一规定, 对实际的学科教学起统帅作用。200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和2003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是新时期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南。因此,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还必须接受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分别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版块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在必修课程中有这样的要求:“在阅读鉴赏中,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 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如在选修课程中有这样的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 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 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一学段的诗歌教学应把鉴赏诗歌的创作艺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在鉴赏的过程中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这一阶段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应该向更深层次开拓, 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另外, 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能作出自己恰当的评价。因此, 探究作品的意蕴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应确立为这一阶段诗歌教学的内容。这一阶段要进一步教鉴赏诗歌的方法, 如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抓诗眼、移情等。而且多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己去鉴赏诗歌。意象、意境的把握和艺术手法的品味仍是这一学段的诗歌教学内容。如教学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其教学内容可确定如下:领会作品中的景、境、情的关系;学会通过知人论世和移情的方法, 利用同学们过去对杜甫的了解和教师对杜甫相关信息的补充和让自己的心灵走进当时杜甫的内心世界, 来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究作品中作者对生命的深度认识。
本文以三个维度为参照系, 试图确立高中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 但这只是从中观层面来确立教学内容, 不同类型的诗歌差别很大, 如边塞诗与怀古诗, 抒情诗与哲理诗, 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某一类诗歌时应考虑到这一类诗歌的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
古典诗歌教学内容 篇2
——七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顺德区龙江镇龙山初级中学
陈芳
【学习内容】: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第15课。【教学设想】:
1、课堂设计为板块教学,课堂显得条理清晰,目标明确,较容易完成任务。
2、通过语言渲染和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互助、互学、互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4、以展示学生作品、练习写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5、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如何理解诗歌的意境之美。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3、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学习重点】:
1、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学习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工具】:
PPT课件
【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给不会读的生字词注音。
2、学生自己会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读至少5遍。
3、读后思考,诗歌各描写了哪些景物,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4、上网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5、上网搜索四首诗歌相应的图片。
【课堂学习】:
第一板块: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百蝶图》(演示),并说说你的感受。(学生欣赏图片,学生举手说出自己的感受)
我们都被这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蝴蝶所着迷,自然陶醉于这图画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之中。正如郭沫若写道:“百日秀成百蝶图,看来真个费功夫。美中极致浑忘我,欲问庄生醒也无。”(演示),这节课,老师带领着同学们继续去欣赏诗歌带给我们的美感,继续陶醉于其间。
2、展示预习成果。
⑴ 选择优秀作业,展示有关诗歌的作者资料写作背景。(演示)
⑵ 选择优秀作业,展示有关诗歌相应的图片。(演示)
⑶ 明确:“审美陶醉”是这节课的主题。(演示)
3、明确目标:(演示)
⑴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⑵ 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⑶ 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⑷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设计意图:在导入的部分,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和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快地把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意境美中。】
第二板块:层次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律之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展示朗读。
⑴ 小组合作探讨四首诗歌的节奏划分和朗读时语感的处理。
⑵ 展示小组合作成果,老师明确四首诗歌朗读应注意的节奏和语感。(演示)⑶ 小组展示朗读。
4、学生配乐朗读。【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诗歌这一特殊的文体,更是要把朗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所以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通过明确要求自主、合作、多形式的朗读激发兴趣。教师的范读引领提升,让“读”真正落实到位。学生配乐朗读,更充分调动学生审美品味。】
第三板块:品析表达——品出诗歌的意境之美。
1、小组合作探讨,出示讨论提纲:(演示)
⑴ 感官品析《观沧海》 :
① 全诗以“观”字展开描写,作者“观”到什么景物?景物有何特点? ② 哪些诗句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⑵ 情景品析《次北固山下》 :
① 诗人的羁旅之愁是怎样寓情于景?
② 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⑶ 寻美品析《钱塘江春行》 :
① 诗歌描绘了西湖早春之美,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 ② 哪些诗句体现诗人陶醉于早春美景中? ⑷ 绘图品析《天净沙 秋思》 :
① 根据《天净沙 秋思》的内容绘幅图,并说说各自绘图感受。② 这首诗歌写景抒情有何特点。
2、小组回答,学生评价,教师点拨提升:(演示)
⑴ “观”到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波涛等景物。水——澹澹(动荡的样子);山岛——竦峙(高高的挺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巨大的波浪)——涌起(汹涌澎湃)。
⑵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汗灿烂,若出其里。”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3、小组回答,学生评价,教师点拨提升:(演示)
⑴ “客路”后写“行舟”,作者人在江南神驰故里,作者的羁旅之愁已显露出来。江面之“阔”,视野之“阔”,那帆顺着风,和着风,鼓成弧形,已达到“悬”(端端直直地高挂)的效果,“残夜”未消却“海日”东升,“旧年”未逝却显露春意。此景之美妙,蕴含自然理趣。自然乡愁愈浓,鸿雁以递。
⑵ 春潮涌涨,江面开阔,风轻和煦。放眼望去,平野直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一叶小舟,帆端正悬挂,行使青山绿水间。
4、小组回答,学生评价,教师点拨提升:(演示)
⑴ 水面——湖面与堤岸一样平,白云显得很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早莺、新燕——“早”、“新”、“几处”、“谁家”细腻地写出初春的景物之美。“争暖树”、“啄春泥”生动的把春天生机勃勃的动态之美表现出来。
乱花、浅草——“乱”写出花之繁多。“浅”写出草儿的鲜嫩。“渐欲迷人眼”把“乱花”欲绽未绽却整装待放的自然之美生动的表现出来。“没马蹄”写出了西湖的热闹,写出初春充满活力的景色。
⑵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体现诗人陶醉于早春美景中。
5、小组回答,学生评价,教师点拨提升:(演示)
⑴ 《天净沙 秋思》描写了九种景物,描绘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凄苦之情。
⑵ “古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个个让人刻骨铭心的凄凉镜头,正是天涯断肠人心境的直接反映。与“小桥流水人家”形成对比,凸显了背井离乡之人愁肠寸断的悲苦与寂寞。
6、诵读诗歌,领悟诗歌的音乐之美。
⑴ 配乐诵读,再现诗中画。⑵ 看画诵读,再现画中诗。(演示)⑶ 全班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习方式的变革。采用不同形式的学习方法,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一个合作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在任务中积极承担个人责任,让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互相支持、互相配合,遇到问题能互相探讨,并能协商解决问题。通过合作,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展出诗歌的再造之美。
1、拓展练习,再创造画中诗。
⑴ 展示学生预习作品,学生评价。(演示)
⑵ 选一作品,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演示)⑶ 展示学生课堂练习,学生评价。
2、布置作业:(演示)⑴ 背诵诗歌。
⑵ 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 秋思》的情景给父母听,与父母探讨一下诗歌的意境之美。
2、结语:
我们在诗歌美的意境中陶醉着,我们通过学习,感受到诗人心灵世界的美与现实世界的美、艺术形式的美与语言技巧的美,品味到丰富的美学道理。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能获得更多美的精神财富。
【设计意图:这板块主要是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背诵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而背诵能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诗歌。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再现美的能力,也就是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布置的作业让学生把美延伸到生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古典诗歌教学激趣 篇3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的抒情性是最强的,它是集形式美与情意美于一体的,此外,古典诗歌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抓住古诗的这些特点,运用诵读、音乐、绘画等多种激趣方法,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获得审美愉悦。
(一)诵读法
诵读是古典诗歌教学的前提。要想搞好古典诗歌教学,必须从诵读入手。
诵读训练常用的方法很多,按照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由读、轮读、领读等;按照诵读内容的差异,可以分为全篇读、层次分读与重点读等;另外,按照朗读者的不同,还可以分为教师范读、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分角色读、个别读等。上课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方式,既使学生能参与其中,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还能避免课堂单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诵读训练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要读准字音;第二,要读准停顿,读出节奏;第三,要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如在杜牧的《泊秦淮》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准节奏,其节奏的规律是:第一句为2-2-2-1,第二句为2-2-1-2,后两句是2-2-2-1,变化快慢明显。进而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其中的“笼”、“近”、“不知”、“犹”应该重读,前两句应该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尤其以“恨”的感情最为强烈,第四句的“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唱”字应该读的稍长一些,造成一种回味感,“后庭花”要一字一顿。
值得指出的是,诵读法是一种可以贯穿阅读教学始终的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遗余力地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反复品味,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在对诗歌理解的不断深入中提高诵读的水平。
(二)音乐激趣法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古典诗歌是最强调音乐性的,其产生的最初阶段,是与音乐、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且《诗经》、《离骚》、乐府、宋词、元曲等这些都是当时直接用来歌唱的歌词。古诗的音乐性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两方面,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不同的音有规律的重复。诗歌中的停顿也是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借助音乐歌曲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往往可以收到语言难以企及的效果。(1)可以采用背景音乐导入意境。例如,在教学《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时,可以套用《彩云归》的曲子,意境和风格都很协调,再如在鉴赏唐朝诗人张若虚的那首旷世之作《春江花月夜》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在悠扬的丝竹管弦中形成对古诗语言的顿悟,领悟诗中深远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采用背景音乐能制造一种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情,体悟诗意。(2)唱诗。现代的流行乐坛有一种唱诗的现象生成,教材中有不少古典诗词已经被著名的作曲家谱成了曲广为传唱。比如《诗经》中的《蒹葭》被翻唱为《在水一方》,还有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等,这些都可以拿来教唱学生,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使深奥的古诗变得通俗,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用音乐辅助古典诗歌教学,可以创设目的性很强的情境,优化课堂氛围,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这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方法,教师在借助音乐辅助古典诗歌教学时应有明确的目的,所选的音乐或歌曲的题材或表现的思想感情、意境,与所学古诗的题材、思想感情或意境相符或者相关。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以语文为主体,采用音乐教学只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不能把古典诗歌鉴赏课上成了音乐课。
(三)以画激趣法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立象尽意”,“象”,即客观物象,“意”即主观感情,意思是诗人将感情注入客观景物,而不直接的表达。所以就有了宋代文人张舜民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说法,苏轼曾评论王维的诗与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说古典诗歌与画在讲究神似上是一致的。诗与画都是借助描绘外在的景物来抒情写意、创造意境的,只不过画是用线条的组合和搭配来表情达意的,而古典诗词中的画境是通过渗透作者的主观情思的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表现的。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绘画手段,因为绘画更具形象性与直观性。(1)运用已有的图画。课文中有许多插图,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把诗歌的内容用画面展示出来。例如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我们可以制作这样的多媒体投影图画:茫茫的、辽阔无边的大海,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学生更能入景入情,领悟到曹操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把原来单纯的文字符号,用画面的方式表达出来,增强了形象性、直观性和立体感,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诗中的意蕴,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审美感知能力。(2)画图式教学。即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以诗作画。例如在学习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时,在学生初步把握诗歌的内容之后,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它像山峰也像波浪,然后依据诗歌的内容画出扁舟、以及舟上的白帆、高楼、秋雁,这样不仅把握了诗歌的内容,还明确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让学生把诗歌的内容和意境用图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陶冶性情。
(四)以典激趣法
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果教师能适时插入,让学生了解古诗中哪些诗句是有典故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把握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鉴赏李白的《行路难》时,我们可以为学生讲述年近八旬的姜尚在磻溪边用直钩钓鱼,后被文王得知,尊其为师,助周灭商,和伊尹梦到自己乘舟从日边经过,后被商汤重用,助商灭夏这两个历史典故,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教学札记 篇4
一.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为赏诗奠定审美的底蕴。
诗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审美的趣味无不在诗歌中觅到它们的踪迹, 在学诗的过程中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教者应在教诗前上好这一节思想品德课就显得极其重要。只有有了情感上的动员, 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观、价值观;“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不拔之意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顔”的铮铮铁骨;“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顔”的兼济天下的气魄……
只有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了做人明理的种子, 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的学习就一定会穿越时间的长河和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也只有这样, 才能教出情感, 带出气氛, 学生也才能在不自觉中受到启迪。
二.了解写作背景、作者人生经历, 为作品寻找情感的源头。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 任何一篇优秀的诗文, 必表现作者彼时彼地的情感, 这种情感因何而发, 会抒什么情就成了读者要解读的重要内容, 因此了解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就成了学诗的重要一环。
比如: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写于1188年, 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满怀家国之愁, 壮志未酬, 友人离去, 借酒浇愁, 空有凌云壮志, 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闲居近二十年。
只有了解了辛弃疾写作这首诗的背景, 才能透悟辛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悲”和“壮”, 才能体会那种想有朝一日驰骋沙场, 报国杀敌而坐立不安的爱国之心, 也才知道词人为何酒醉了还要挑灯看剑, 睡梦中还要骑马作战。
三.找出诗中所写物象, 发挥想象, 填充空白, 揣摩诗歌主旨。
所谓“物象”, 就是指客观事物, 是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写对象。作者塑造物象主要为言志、言情、言心声。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不错的, 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因此要了解作品的主旨不妨先从诗中的物象入手。
诗歌的语言精炼, 是高度浓缩的语言, 诗语讲究简洁含蓄, 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有时甚至于“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以达到“情在词外”的审美标准。而诗歌的这种空灵之美、含蓄之美正需要读者借助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来填充, 对字里行间的底蕴作深入的探究。
例:《天浄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以极其省俭的文字描写了一幅寒秋中游子思归的画面。曲中物象“藤、树、鸦、道、风、马”具体却并不清晰, 因此光光找出这些物象还不够, 只有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物象作具体的描绘, 才能透过“形”看到“神”, 挖出作品的主旨。
有两种方法可用:
(1) 绘画法
找出班上善于丹青的学生, 当然教师如有这方面的才能更好, 首先勾出这些物象:藤缠树, 树上落鸦;桥、桥下水、水边住家;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 是全曲的大背景, 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 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 这是第一步。然后点染成色, 枯黄的枝藤, 漆黑的鸦, 清澈的小河, 苍茫的古道, 落日的余晖……学生在绘画之时多用冷色调, 一股肃杀之气顿时充溢画面, 这是第二步。最后再赋予静态的画面动态感:枯藤是纠缠挣扎的, 昏鸦是瑟缩的, 村居里冉冉的炊烟, 古道上诗人的孤独与落寞……这样, 整个诗意立即变成活脱脱的画面, 真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学生在绘画中揣摩, 很多东西并不需教者苦口相教而不言自明。
(2) 作文法
确定好物象,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让学生活跃的思维填满作品留给我们的空白, 教师可在此曲基础上适当点拔, 多介绍一些与此情此景相似的佳作, 开拓学生的思维, 只有这样, 无声的铅字才会变成激情的语言, 无形的画面才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 诗歌至此才会达到它最大的张力。
正是通过这两种方式, 学生准确把握了作品中的物象, 领略透了作者笔下秋的味道:荒凉肃杀。再来揣摩作品的主题就显得轻松多了, 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画面与断肠人在天涯的巨大反差使游子思归的情绪不言自明, 正是由于前面景的铺写, 才使这一份情感有了依托, 也正是这些物象勾起了游子思归的情绪。
“情景相生”, “由景生情”, 诗歌创作至此达到最大的成功, 而读者也于想象中、作品的再创造中达到欣赏的最大满足。
四.反复诵读,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诗歌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较好的传情艺术, 是朗诵者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准确传神的诵读能很好地帮助读者了解诗作的内容, 是诗歌学习中很好的辅助方式。
古诗词讲究韵律, 乐感极强, 平仄声交错组合, 节奏鲜明, 因此要让每个学生在学诗中对诗的形象、诗的情味、诗中语言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在指导时要教给学生断句的规律, 平仄的规律, 千万不可读破句子, 读错字音。
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 真正进入角色, 诗既可以读得慷慨激昂, 又可以读得委婉含蓄, 只要与诗情诗境吻合教师大可不必强加干预。
正是通过诵读法, 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能力, 增强了艺术鉴赏力, 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陶冶性情, 开阔胸怀, 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通过诵读让学生学得快乐, 读得欢畅, 沉浸在诗意盎然的中华文化的氛围之中。
五.总结规律, 注重知识迁移
达尔文在《自传》中说:“我的智慧变成了一种把大量个别事实化为一般规律的机制。”是呀, 教学是一种智慧, 更是一门艺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教, 就是为了不教”, 如果我们教师只是为了教而教, 学生只是为了学而学, 辛辛苦苦十几年, 学生只能够记住课本中大部分课文而不能读报、写作, 那我们所花费的大量精力岂不是白费, 这是教者的悲剧。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 古诗词璨若星河, 一个学生不可能读尽所有, 教师必须授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普遍方法, 方可让学生在陌生的诗词面前不至乱了方寸。让学生在学习中概括那些拥有共同本质的不同材料, 形成普遍规律, 指导课外阅读, 这种概括越抽象就越有普遍意义, 这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一把剪刀让他学会了裁衣, 还要让他会用剪刀去剪精美的图案, 更要让他在不同的场合, 触类旁通会用手术剪、理发剪……这才是我们这些教者的成功。
诗歌内容虽然包罗万象, 风格各异, 但鉴赏它仍然有它的规律, 这些已在前面叙述过了, 在这里仅作简单概括,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联系背景, 了解生平。
2.寻找物象, 探究情感, 领悟意境。
3.熟悉诗歌基本结构方式 (一般情况下) :由景入情, 主旨常在后。
“腹有诗书气自华”, 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会读诗, 更会赏诗, 将来还会写诗。在古典文学的熏陶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品味和素养将一直是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议 篇5
塘尾万里学校 余泽薇
【摘要】古典诗歌鉴赏对学生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教学中存在着重背诵重默写轻品味、依赖教参而少个性解读、缺少诗意缺少激情、吟唱偏失、反馈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有必要加大鉴赏教学的重视力度,开发多种形式深入解读,唤醒学生学习热情,优化作业反馈形式。
【关键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方法
一、古典诗歌鉴赏教学重要性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诗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深远的中华文化载体和代表。30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古典诗歌仍能振奋我们的精神,陶冶我们的情感。古典诗歌的教学关系到文化的传承,个性的塑造。
古典诗歌的教学除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对学生的思想具有启迪作用。“它能纯洁、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具备基本文化人格中对人类整体关爱的那种悲悯、慈善的情怀”,“古典诗词古朴的意境,能使学生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古典诗词独有的音韵美、画面美,能带给学生美的滋养和熏陶”。[①]对初中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
(一)重背诵重默写轻品味
古典诗歌教学重背诵重默写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一则,在初中现行的学习考察中,古诗文默写占了较大的分值比例,并且有错一字整句不给分的评价标准。这种制度对于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意识、严谨的意识,都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须的。学生流行一句话:“靠靠靠,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学生重背诵中默写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二则,教师把“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条古训作为借口,剩下了引导学生进行品味的“麻烦”。在浏览论坛时,看到一教师自言其看法很传统:“古代诗歌需要的就是背诵!没有积累,什么都没有,至于理解和领悟,以后再说。”教师的这种重背诵积累轻理解领悟的意识也是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成为薄弱环节的原因之一。但强记强背的结果就是导致许多中小学生虽然会背诗歌,但已经失去了诗歌的韵味了。在诗词教学中遵循“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古训,在教学中一味让学生诵读,而忽视对诗歌的理解。诗词教学加强背诵是毋容置疑的,但仅仅让学生背过就万事大吉,这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对诗词的内容和形式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品味关键句子、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甚至可以以板书的形式形成“导学图”,理清层次,交代写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二)依赖教参而少深入解读
《中国教育报》曾披露:“目前语文教师的读书状况堪忧。许多教师只是在看一本参考书。一本参考书外加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仿佛有了永远的看家本领。”[②]照本宣科成了教师自我减负的“常规”途径。“当前诗歌教学过多的依赖教参之类的东西。对于诗歌,不外乎是作者生平介绍—写作背景—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这样的流水线操作。所谓教学策略只不过是变着法子贩卖教参。”[③]又有“最常见的模式是:引题—破题—简介作者—自读或范读—诗句解析—背诵—巩固练习”,诗歌教学一旦形成了某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那将等同于一滩死水。
而与深入的个性化解读相对立的就是,“背离科学化的过度多元解读”而矫枉过正。如果一味追求“个性化”解读而忽略诗歌的本真,那无异于哗众取宠。多元解读也应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既要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又要承认教学用书等权威阐释的历史合理性。
(三)缺少诗意缺少激情
如果一个教师上课时能激情投入,往往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并迅速呈现出一种兴奋的入境心理状态。语文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才能煽起学生的激情,唤醒他们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诗歌。在所听过的古典诗歌教学课中,至今有一节课让我记忆犹新,那位老师的魅力就是在我听了那节课之后,若干年直至现在,我的脑海里总会时不时浮现出一个豪情万丈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他的激情和语言感染了我。
(四)吟唱教学传统日益消亡
《诗大序》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汉人对诗歌源起的见解,诗歌是由情而发,于是带有音乐和舞蹈的符号,最初人们就是把它拿来吟唱的。诗歌之不吟唱者历来也久,但如果能把吟唱引进课堂中,无疑又为诗歌解读增添了一种乐趣。“如台湾师大教授潘丽珠的昆腔演唱古诗词别具特色,台湾师大王更生教授的古诗词吟唱录音,对我们的诗歌教学也很有帮助”。[④]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如能偶尔伴以吟唱,不仅可以呈现古诗词的文采之美,而且可以展现古诗词声情并茂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五)反馈内容和形式单一
对于诗歌的反馈作业,一般不外乎抄抄背背练练,内容和形式都较单一。这也容易师诗歌教学僵化,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作业的布置上也是有文章可做的,如有的教师把绘画或表演作为诗歌作业,有的把诗歌朗诵录音作为作业,有的把诗词的演唱当作作业„„成长期的青少年都较喜欢新奇的东西,这种不拘一格的古典诗歌作业就较贴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三、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思考
(一)加大对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视力度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指引着我们的行动方向。虽然我们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但在现有考核形式未有大的更改的情况下,考察内容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教学的方向标。如上面提到的,默写分值大,于是教师、学生都重背诵重默写而轻品味。从这点来说,要加大教师、学生对诗歌鉴赏的重视力度,相应的可以以加强中考古典诗歌鉴赏考查力度作为一种补充途径,或以引用或化用古典诗歌作为作文加分的重要依据。
(二)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深入解读
1、积淀文化,提高素养。“功夫在诗外”,这是陆游对诗歌创作的精辟见解,也是对诗歌鉴赏的最高要求。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如若不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难免会贻笑大方。掌握鉴赏有关的知识:首先,让学生了解格律,分清类别,积累古典诗歌常见的文学掌故。例如:“杨柳”在古代有离别之意。其次,掌握古典诗歌鉴赏一般方法:一读二找三析。读指读课文,标题;找即找诗眼,或是诗中最能表现出作者情感的词;析指分析诗歌的意象。再次,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一般方向,如作品语言、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作品形象,作品内容及主题思想等。
2、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所谓诗歌的比较阅读,即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认识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比较阅读,可以是诗歌与其他艺术样式间的比较阅读。在教授画面感比较强的诗歌时,可以让学生把诗歌与美术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特质与内蕴。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绘画的形式展示作品内容。可以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间的比较阅读。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级形式,是对美的一种极致追求,教授诗歌,可以把它和其他的文学样式进行比较,小说、散文、剧本,改写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一次意象的再创造。还可以是诗歌与诗歌间的比较阅读。如骆宾王《在狱咏蝉》是狱中之作,诗人将遭受不白之冤的悲愤与凄楚孤寂的思乡之情融在一起,蝉是诗人绝望中的呐喊,愤懑中的期待;李商隐《蝉》诗人借蝉来悲叹自己的处境,自己的悲哀要远胜于秋蝉。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借咏蝉来剖白自己的心境。题为咏蝉,实为自咏。可以是同“诗眼”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居秋暝》中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这些“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学生可以懂得。《鹿柴》中“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达了隐居者的安闲的心境;《山居秋暝》中“空”写出了秋雨过后,洗涤后的大山清新,将作者来到山中,离开那宦海的飘浮,远离市朝的吵闹、喧嚣,心中感到的特别的清净、空灵和惬意的情趣表达了出来。[⑤]
3、常规和个性化教学并重。一方面要重视诗歌教学的常教常新,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诗歌教学的常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展开诗歌专题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可以让我们有更大的空间选用诗篇。如李白诗歌朗诵专题、苏轼诗歌特色鉴赏专题、诗歌意象专题等。这些内容和方法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都较常规,除了继承传统的诗歌教学内容和方法外,还要敢于进行创新尝试。如善于写作的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帮助学生投稿;善于朗读的教师,可以组建诗歌朗诵小组,组织学生参加朗诵竞赛;口头表达能力强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动情的讲解打动学生。善于组织活动的教师,可以多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至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事实上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如对于朗读、写作、歌唱或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展示自己的特长„„
(三)唤醒学生学习热情
1、唤醒学生的激情。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学生接触到诗歌,很难一下子就被其打动,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情境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的是情读诗歌,品读出诗意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激情去体会情真意切的情感,还原诗歌的创作情境。
2、吟咏背诵,滋养语感。吟咏吟诵,是诗歌情感体验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对学生诵读技巧的指导。强调“三到位”“四步走”。“三到位”即眼到位,口到位,心到位,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四步走”指学生在“诵读”中“冥想”,在“冥想”中“揣摩”,在“揣摩”中“感悟”,在“感悟”中“体味”诗情。对诗歌的形象感知,仅有吟咏的工夫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积累背诵一定量的古典诗歌名著。根据内容的需要,让学生作一些“主题化”的归类背诵。.尝试发挥诗歌的吟唱作用。吟唱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形式,吟唱古诗词对提高中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熏陶情操,升华艺术趣味有积极影响。因此,应当让课堂上偶尔响起古诗词的吟唱声。上海师大附中特级教师彭世强。他开出了令许多同行震惊的 “古诗词吟诵唱鉴赏”课程,令学生从没想到还可以这样轻松学习古诗词,从而让诗词的韵味浸到了骨子里。吟唱资料可以购买或下载。如((古典诗词吟唱曲谱》(附光盘)是一部古代经典诗词的吟唱曲谱,全书收录了众多诗人如孟浩然、李白、王维、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陆游等人的诗词作品,旋律优美动听。另外,网上还能搜索到许多诗歌吟唱的资料及网站,如南京师大陈少松先生的《古诗词文吟诵》,国内叶嘉莹学术网还提供了几位先生吟诵的MP3。一方面要听别人吟唱,一方面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吟唱,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古诗词配的谱曲是否合适或恰当。[⑥]
3、课堂表演。课堂表演容易让学生在视听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课堂表演将书面的文字用身体语言、神情体态、情绪变化再现出来,是必须经过一番想象和联想的。
(四)优化诗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布置一个富有创意的作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设计趣味型作业,可以寓学于乐。设计探讨型作业,可以寓学于思;设计实践型作业,可以寓学于做。常给学生换新口味:时而抄背时而作文,时而观书时而品人,使学生的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扩写诗词类—诗词言简意赅,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给诗词补白,把一首诗词扩写成散文或记叙文等。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做课件,力求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可以让学生对对子,了解一点诗歌的平仄知识。可以鼓励学生为诗词谱曲或配画,这是品味诗歌意境的好方法。可以让学生上交自己的朗读带,上课时让学生猜猜是谁的录音,也较有趣。可以充分利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特点,布置古典诗歌作业时诗画结合等。内容和形式的多样追求,无非是保持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
【注释】
[①] 于德甫《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及方式浅探》,《语文月刊》,2010年第1期,第47页。
[②] 朱孝伟《让诗意流过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41页
[③] 虞黎明《一首诗从什么地方教起》,《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2期,第46页
[④] 陶有宏《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现状问题研究》,第19页。[⑤] 柳苏琴《刍议比较阅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科学教育》,2011年第1期。
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析 篇6
一.兴趣引路法
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诗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创设意境法
此法分为两种,一为意境再现法,即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字,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那么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二为意境再造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在课堂结尾,我来了个画蛇添足: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画一幅山水画,请同学们要把握意境,进行合理想像,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船,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的……通过再造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深入内心法
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学这首诗,把李白此时的“情”参透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理出本诗情感轨迹。本诗开始是写宴会的场面,有好酒好菜,李白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的,接着笔锋一转,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由高兴转为失落,为什么心情一下子不好呢?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心里感到憋屈,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李白毕竟是李白,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庭重用的,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出路又不知在哪里,心里不免沉重起来,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一下子振起全篇。通过深入内心法,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理出李白那喜怒哀乐、抑扬沉潜的情感轨迹。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李白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总之,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析 篇7
一. 兴趣引路法
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 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 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 《醉花阴》, 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 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 自己写的不如妻子, 但他不甘心, 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 写了十五首词, 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 然后拿给朋友看, 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 朋友欣赏了半天, 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 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诗的主动性, 课堂效果显著增强。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关键是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 创设意境法
此法分为两种, 一为意境再现法, 即是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 学生不难找出, 因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字, 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 那么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 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 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 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 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 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二为意境再造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 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 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 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 把握诗歌的意境, 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 在课堂结尾, 我来了个画蛇添足: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 画一幅山水画, 请同学们要把握意境, 进行合理想像, 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 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船, 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的……通过再造意境法, 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 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 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深入内心法
对于抒情性诗作, 教学时, 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 体验诗人的情感, 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 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 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 学这首诗, 把李白此时的“情”参透了, 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 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 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 理出本诗情感轨迹。本诗开始是写宴会的场面, 有好酒好菜, 李白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的, 接着笔锋一转, 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 由高兴转为失落, 为什么心情一下子不好呢?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 报国无门, 心里感到憋屈, 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 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李白毕竟是李白, 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 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庭重用的, 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 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 出路又不知在哪里, 心里不免沉重起来, 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 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 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一下子振起全篇。通过深入内心法, 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 理出李白那喜怒哀乐、抑扬沉潜的情感轨迹。经过这样的体验, 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李白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浅谈中学古典诗歌教学 篇8
一、反复吟诵, 品味诗歌的音韵美、语言美
诗歌的韵律美只有在诵读时方能感觉到, 所以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就应该是重视诵读。
首先, 要读得准。教师一定要做好标准的朗读示范, 或自读, 或借助媒体的帮助, 保证字正腔圆, 读音准确, 使学生在初步感知时就获得美感。
其次, 要读得抑扬顿挫, 把握节奏和重音。在五言诗中, 一般是一句三顿, 例如,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 ;七言诗中一般是一句四顿, 例如,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此外, 还要根据诗歌的意义把握重音。例如,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句中“悦”与“空”二字要重读, 这样才能突出美好景致产生的效果。又如,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一句中“残”与“旧”二字是表示形状的词语, 应重读。
第三, 要读出感情。诗歌的感情基调或欢喜或悲伤, 不同的情感要求用不同的语速语调来表达。例如,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的《望天门山》) , 这句诗感情基调明快高昂,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由衷赞美, 读的时候就可以抒发高亢、激动的愉悦之感。又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的《枫桥夜泊》) , 这句诗所反映出的情绪消极、沉闷, 诗人的一腔忧愁不言而跃于字里行间, 此时朗读的语速、语调应缓慢低沉。
二、通过联想和想象, 感受诗歌意境
诵读诗歌的最终目的是要“诵”出诗的情性, 即吟出其情其感。在教学中, 教师要想逐步引领学生步入作者的内心, 就要从景与情的关系入手, 进入诗歌创造的意境之中。此处可以归纳为两步:1.揣摩语言, 品味意象。2.展开想象, 再现画面。在此, 我将意象和意境进行一下分析: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 意境则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者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 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 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
如以白居易的七律诗《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为例, 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 应让学生紧紧围绕诗题“春行”, 并结合诗歌的上下文, 找出诗人在诗中列举的景物。这样, 学生就会抓住“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等字眼, 这些都是包含着作家喜悦情感的意象。通过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 在头脑中形成春光明媚、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画面:一个明丽的春日, 诗人信马来到钱塘湖畔, 温暖的春日以及和煦的春风令诗人心旷神怡。诗人看见春雨过后的湖水涨得满满的, 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 这些春天的使者们, 嬉戏追逐, 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 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 西一丛, 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 刚够遮住马蹄。这美丽的景色让诗人流连忘返, 绿杨掩映下的白沙堤更是他的最爱。当文字在头脑中转化成画面的时候, 意境美就更加具体形象了, 学生也就能从意境的感知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又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 更应该帮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 通过联想和想象, 扩大诗中描绘的场景, 这样我们仿佛就能看见:深秋的黄昏, 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 骑着一匹瘦马, 迎着阵阵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看见缠满枯藤的老树、即将归巢的暮鸦以及溪边的几户人家, 使他的想家之情更加强烈, 不悲从中来, 肝肠寸断。解读了景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揣摩了情, 我们就和作者达到了心灵的默契, 走进了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之中。
三、结合背景, 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句表面意义之下。要想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除了认真分析作品外, 还需要去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因此, 联系社会现实, 就成为了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捷径。
例如, 在八年级上册有杜甫的《望岳》《春望》《石壕吏》这三首诗, 因诗歌所写时期不同, 使得诗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截然不同了。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 以读书与壮游为主, 他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这时期所写的《望岳》,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安史之乱”爆发时, 诗人被迫北上避乱, 安置好家眷后, 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 他便只身前往投奔。途中被敌军俘虏解回长安。幸因官职卑小, 未被囚禁。杜甫在长安困居大半年, 后来逃离长安。在离开之前的一个月, 诗人写了《春望》, 表达了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情感。长安收复后, 杜甫携家入京, 可不到两个月, 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被迫离开长安, 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 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在这番经历中, 诗人创作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真可谓是离乱时世的悲歌。其中, 著名的《石壕吏》流露出诗人矛盾的思想:一方面顾念国家, 希望平息叛乱, 所以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同情人民, 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由此可知, 不同的生活背景使杜甫有了不一样的心情, 我们如能了解诗人创作诗歌时的经历, 就能很容易地体会他微妙的情感变化。所以说, 了解写作背景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
高中古典诗歌知识教学策略 篇9
古典诗歌因其与当前时空的“隔膜”, 造就了其独特的教学价值。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可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获取阅读和写作技巧, 甚至能够促成道德品质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古典诗歌, 是真正精华的作品。就教材安排来看, 选文为经典精华诗作, 其教学意义重大。高考作为重要的评价手段, 其对诗歌的考察也表现出了诗歌教学的重要性。考察内容多涉及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和能力。这就要求古典诗歌教学要摒弃其功利性, 进行能力培养和审美教育, 追求有效性。
然而, 古典诗歌教学还处在“老病未去, 新病又来”的状态。一直以来古典诗歌教学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古典诗歌教学重理性分析而轻感悟启发, 重实用考试而轻审美教育, 重死记背诵而轻理解运用。自《新课标》实施以来, 古典诗歌教学矫枉过正, 导致课堂对话是“流于形式”的“伪对话”, 这就使得古典诗歌教学面临更复杂问题。
二、古典诗歌中的知识类型
当代认知心理学普遍认为, 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指关于事物的特点和关系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 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 (1) 策略性知识则是关于如何学习和思维的知识。古典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知识的角度重新审视其陈述性知识内容, 加大古典诗歌教学中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将极有必要。正如韩雪屏所说, 人们对知识状况的认识, 对知识的选择和组织, 就成为编制课程和实施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 (2)
古典诗歌的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背景和情思、句式和语序、节奏和韵律、意象和意境、表现手法等五个方面。
(一) 背景和情思
背景指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其直接影响了诗歌的感情基调类型, 进而也影响了作品情思的内容。情思指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思想观点。教材选择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代表性, 从时代背景方面看, 写作背景大致分为太平盛景和战乱纷争;从个人环境看, 写作背景可分为“隐”和“仕”。在时代背景和个人环境的影响下, 诗歌的情思内容已经基本确定, 但是个体的性格和遭遇不同, 形成了作品独特的情思内容和审美效果。古典诗歌中表现的情思类型主要有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仕途不顺的惆怅、游子客居他乡的思家之情、渴望建功报国的宏大抱负、忧国伤时的惆怅, 等等, 另外, 也有诗人的一些生活杂感。
(二) 句式和语序
句式就是指句子的形式, 即语言的形式。语序指的是作者为了达到韵律和美好谐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而进行的句子成分的重新组合。唐诗的句式较为单一, 一般是五言和七言, 杂言体较少。宋词的句式相对丰富, 句式的选择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诗经》是四言体, 《离骚》是“楚辞体”。
(三) 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构成了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就节奏而言, 四言诗停顿是“二二”, 五言诗歌的停顿是“二二一”或是“二一二”, 七言诗的停顿是“二二二一”。就高中古典诗歌知识来说, 押韵即是指在诗句末尾的字有相同的韵母, 就可以将其视为押韵, 韵母即韵。节奏和韵律是诗歌情思的外化, 是诗歌美的表现。
(四) 意象和意境
意象由作者之意和客观物象构成, 是倾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意境是创作主体吸纳了宇宙人生万象而在内心阻嚼、体验所营造的、含深蕴于“言”内, 留余味于“象”外, 能唤起接受主体对于宇宙人生的无尽情思与体验, 以致形而上的领悟的召唤结构以及这一结构所引发出的艺术世界。 (3) 意象对意境的把握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还可以从诗歌的语言、节奏和画面等方面来体会诗歌的意境。高中古典诗歌常用意象有:月亮、黄叶、柳、红、松、梧桐、花落、兰、牡丹、草、红豆、菊、梅、莲、猿猴、鸿、鹰、鸿雁、寒蝉、鸳鸯、江水、烟雾、西风、霜雪、露、云, 等等。意境与作者的情感息息相关, 因此可以意境总结为两大类:“喜”的意境和“悲”的意境。
(五)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诗歌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而使用的方法。通常情况下, 表现手法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又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是使用抒情手法所达到的效果。描写手法有很多, 包括动静描写、虚实描写、白描、正侧面描写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衬托、互文、排比、反复、用典、铺陈等。
程序性知识是动态的, 能使静态陈述性知识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从而获得新知。应该承认, 较语文陈述性知识而言, 语文程序性知识在向语文能力的转化中存有先天性的优势。 (4) 当个体完成一类程序性知识并不断重复和更正时, 这类程序性知识就有了自动化特征, 表现为条件和动作之间的联系熟练化后能在无意识中自动进行。 (5) 古典诗歌的程序性知识包括:背景如何促成情思的传达, 句式和语序特征如何折射情思, 节奏和押韵如何促成诗歌的音乐美, 意象的组合如何营造意境, 表现手法如何指向诗歌的丰富性。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知识类型。韩雪屏认为, 学习策略是由学习方法、学习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三个层面的要素组成的。古典诗歌教学中的策略性知识多种多样, 具有很强的个人特征。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 是“自己”对“自己所知道的”进行的再认知。认知的过程不是一次就完成的, 先前正确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变得不正确, 那么学习者就应该对先前的认知进行修改, 以获得新知。
三、古典诗歌知识教学策略
叶嘉莹说:“我们在欣赏诗的时候, 必须把她看成一个活泼的生命, 绝不能把她搞成一个僵死的教条。” (6) 教师在帮助学生夯实古典诗歌陈述性知识的同时, 要引导学生实现向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转变, 培养其阅读诗歌的能力, 感受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内涵, 如此才能使诗歌避免成为“一个僵死的教条”, 而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
(一) 课前用学案呈现静态陈述性知识
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经验设计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方案。学案将学生视为中心, 充分肯定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古典诗歌知识教学中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可以用学案来呈现。首先, 将古典诗歌的基础知识有层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方便学生理解和识记;其次, 学生可以在知识的建构中发现问题, 从而实现更有效的学习;最后, 学案呈现的基础知识为诗歌的更深层次的学习开拓了空间。
学案的编制要遵循以下原则:层次性, 连续性, 个性化。
(二) 通过情境教学实现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在多样化的自然情境中建构新知是知识建构的有效策略。仝玉山认为, 在古诗教学中营造情境, 其实就是把古诗反应的生活和感情与学生的生活和感情联系起来。 (7) 这有利于实现古典诗歌中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促使学生完成审美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情境教学。
联系生活法。联系生活法就是将现实生活和诗歌中的事物和场景联系起来。例如, 古典诗歌中承载着作者情感的物象, 这大多很常见。学生通过学案已经完成了对意象这一概念的理解或者回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场景中的物象, 并通过音乐、绘画等手段渲染气氛, 让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 从而完成对意象内涵的理解。
想象法。通过想象来呈现陌生的场景, 实现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想象不是空想, 要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如在进行《蜀道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蜀道的艰险, 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想象身在其中会有怎样的感受。
诵读法。诵读法适合在完成对诗歌的理解后完成, 这样, 诵读中是充满感情的, 人类有共同的“诗心”, 学生的感情就易于被激发。诵读可以使学生走进诗歌中的世界, 真正完成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变, 领悟古典诗歌的美。
(三) 课后师生沟通交流确定合适的学习策略
如前所述, 古典诗歌的学习策略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要与学生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 确定适合学生的古典诗歌学习策略;另外,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有的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策略, 教师应当怀着尊重学生的态度进行指导。
注释
1 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110.
2 韩雪屏.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J].语文建设, 2003 (3) :96.
3 常洁.高中古诗词教学之意境挖掘[D].湖南师范大学, 2008:10.
4 屠锦红.论语文知识[D].硕士学位论文, 2014:47.
5 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169.
6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100.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 篇10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 是运用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 来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认为诗歌有“兴、观、群、怨”的功能, 对诗歌的美育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作为一种精湛的艺术, 渗透美育势在必行。
诗歌是个大的范畴, 其中包括诗、词、曲, 初中阶段基本涉及到了诗歌的所有形式。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的形成时期, 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思维在重视形象的基础上, 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想象力开始发展, 本文以整个教学系统为依托, 以中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 探讨实行美育的有效途径。
一.努力加强教师的审美素质
罗丹说过:“世上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面对诗歌, 如果我们的教师还不能发现其中的美, 何谈让学生去领会其中三昧, 所以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具体说来, 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一定要具备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 如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美学理论、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等, 还要深谙教育教学原理, 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拥有较高的教学艺术。初中诗歌教学不能再停留在小学阶段简单了解、识记、背诵阶段, 语文教师应转变观念, 本着为了给学生一碗水, 就要拥有一桶水的精神, 刻苦提高自身素质, 练就一双审美的慧眼。在备课时, 不仅要备教材, 备教法, 还要仔细揣摩教材的审美价值。并注意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以美的言行、美的服饰来感染与影响学生。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美育点
教材是我们进行美育的来源与支点, 也是审美的对象, 教材所选诗歌一般文质兼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感受的灵敏度和对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 如色彩、形态、音韵、节奏、修辞等感知的能力, 并进入情感的愉悦与感动。文学理论关于古典诗歌之美的论述比比皆是, 大致说来, 诗歌之美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音乐美
诗歌是语言文字的艺术, 诗歌在上古的起源就是入乐的, 只是后来分为入乐与不入乐的, 尤其是中国格律诗, 其严格的平仄押韵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即使是今音与古音差异很大的情况下, 律诗读起来依然是朗朗上口。诗歌的音乐美是由语言文字的不同读音造成的, 主要是指音节与韵律的和谐从而产生的美, 诗歌以声传情的特点是其打动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唐代白居易就提出“根情、苗言、花声、实义”的看法, 诗歌读之朗朗上口, 是诗歌之美的最直接体现。
(二) 绘画美
诗歌的绘画美重要是因为诗歌中的写景, 拥有了绘画的构图与色彩, 所以古代诗画不分, 唐代王维还创造了“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境界。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绝美的西湖春景图, 读之仿佛身临其境, 美不胜收。
(三) 建筑美
诗歌之美, 还在于它美的形式, 诗虽分古体、近体, 齐言、杂言, 而其形式的简练、繁复, 整齐或错杂, 都是一种美的形式, 尤其是律诗, 它的结构艺术更加精美, 对偶、平仄、押韵, 充分体现了诗歌的凝练性与含蓄性。古人为了追求文字的凝练, 非常注意锤炼诗歌的语言, 在浓缩的诗句中表现了丰富的想象与情韵。
(四) 自然、社会美
诗歌还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美好的自然画卷, 其中有山、有水, 有平原景致, 有塞外风光, 有时令变化, 有花草虫蝶, 有历史遗迹, 有个人命运、国家命运的悲叹, 有高尚的人格, 有崇高的追求, 有不屈的人性, 有欢喜悲伤, 有怡然自得的快乐, 也有九死一生的追求……这些都应该引导学生潜心地体会, 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五) 意境美。
诗歌艺术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意境。意境是由意象生发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 是情、景的高度统一, 意境是诗歌圆融的艺术境界的概括与总结, 欣赏诗歌, 只有领会了意境, 才能发现诗歌的无穷魅力。学习时要发动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由意象出发, 开掘与体会意境, 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运用恰当的美育教学手段
具备了较高审美水平的老师, 又有了审美的教学资源, 还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实施具体的美育教学。
(一) 激发兴趣, 重视情境创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 诗歌教学可以先以作者生平的逸闻趣事开始, 展示与之相配的书法作品, 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材料, 尤其是古典音乐, 使学生在愉悦中得到美的熏陶。如讲解《蒹葭》可以播放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 学生陶醉在邓丽君甜美与凄婉的歌声中, 本身是一种美的享受, 同时也激发了对本诗的学习兴趣。如讲解李白《行路难》, 可以先讲一段李白让高力士为其脱靴的故事, 也可以讲解一段“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嗜酒故事, 这激发了兴趣, 也对学生理解诗意, 了解李白其为人都有很大益处。
(二) 通过美读, 品味诗的情韵
“诗言志”, “诗缘情,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言志也好, 诗缘情也好, 都是表达人的内心活动, 情志二者尽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可是二者实质上是二而一的东西。故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说:“毛诗虽以情志为本, 而以成声为节。”刘勰也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夫才量学文, 宜正体制, 必以情志为神明, 事义为骨髓”, 在这两位文论大家看来, 情志就是一样的东西。说诗歌是表达情志的, 这就要求我们读诗歌时不仅是一种朗读, 而且需要怀着一种虔敬的心情, 对诗人诗作抱以理解之同情, 这样的朗读可以称之为美读, 美读是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手段, 叶圣陶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出来。”读, 出于口, 入于耳, 感于心, 提倡美读, 要把诗的节奏、轻重音、情韵、感情基调、意境融入其中, 还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只有大声诵读才能把诗的美领会。教师可采用范读、领读、齐读、个别读等方式把朗读做到位, 引导学生去感知与体味诗歌的美。在吟诵中, 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 陶冶学生的性情, 培养学生对诗歌美的欣赏能力。
(三) 教给学生诗歌的审美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还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审美鉴赏力是在较深刻的审美、感受、品位、领悟的基础上, 理性因素相对突出的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
叶圣陶说:“欣赏文学由教师指一点门径, 给一点暗示, 单教学生逐句听讲, 那么, 纵然老师的讲解尽是欣赏的妙旨, 在学生来说, 只是听老师欣赏罢了。”所以, 还要适当讲解诗歌审美方法, 如知人论世、文如其人、诗无达诂, 诗歌的风格流派, 唐宋诗的特点, 不同诗歌的省略、跳跃, 诗歌中的修辞, 对偶的原则与方法, 音韵的平仄, 不同诗体的特点,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这些都对学生理解与欣赏诗歌有重要作用。
四.适当点拨学生内化再现美
叶嘉莹说:“一个欣赏诗歌的人, 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诗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 便不能再有什么感受和生发, 那么, 即使他理解的丝毫没有误差, 也不过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创美是审美的最高层次, 就是按照审美规律构建美的精神世界、意象世界, 是人生诗意追求的最高境界, 是进一步对美的内化。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因势利导, 进一步开掘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 再现美, 以美启真, 以美求善, 让美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 走入学生的生活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
可以让学生选一句诗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为诗歌画一幅水墨画, 对诗人说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试着分析诗歌的美在哪里, 以毛笔字来书写诗歌, 动情地朗读, 开展诗歌朗诵会, 诗歌走进作文等。课本是流, 课外是源, 学习古典诗歌还要调动学生学习与积累古诗的积极性, 这样才能不断在积累与运用中,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高尚学生的情感意志。
高中古典诗歌知识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古典诗歌;知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18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117
一、古典诗歌的教学价值和教学问题
古典诗歌因其与当前时空的“隔膜”,造就了其独特的教学价值。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可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取阅读和写作技巧,甚至能够促成道德品质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古典诗歌,是真正精华的作品。就教材安排来看,选文为经典精华诗作,其教学意义重大。高考作为重要的评价手段,其对诗歌的考察也表现出了诗歌教学的重要性。考察内容多涉及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和能力。这就要求古典诗歌教学要摒弃其功利性,进行能力培养和审美教育,追求有效性。
然而,古典诗歌教学还处在“老病未去,新病又来”的状态。一直以来古典诗歌教学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古典诗歌教学重理性分析而轻感悟启发,重实用考试而轻审美教育,重死记背诵而轻理解运用。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古典诗歌教学矫枉过正,导致课堂对话是“流于形式”的“伪对话”,这就使得古典诗歌教学面临更复杂问题。
二、古典诗歌中的知识类型
当代认知心理学普遍认为,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指关于事物的特点和关系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① 策略性知识则是关于如何学习和思维的知识。古典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知识的角度重新审视其陈述性知识内容,加大古典诗歌教学中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将极有必要。正如韩雪屏所说,人们对知识状况的认识,对知识的选择和组织,就成为编制课程和实施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②
古典诗歌的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背景和情思、句式和语序、节奏和韵律、意象和意境、表现手法等五个方面。
(一)背景和情思
背景指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其直接影响了诗歌的感情基调类型,进而也影响了作品情思的内容。情思指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思想观点。教材选择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代表性,从时代背景方面看,写作背景大致分为太平盛景和战乱纷争;从个人环境看,写作背景可分为“隐”和“仕”。在时代背景和个人环境的影响下,诗歌的情思内容已经基本确定,但是个体的性格和遭遇不同,形成了作品独特的情思内容和审美效果。古典诗歌中表现的情思类型主要有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仕途不顺的惆怅、游子客居他乡的思家之情、渴望建功报国的宏大抱负、忧国伤时的惆怅,等等,另外,也有诗人的一些生活杂感。
(二)句式和语序
句式就是指句子的形式,即语言的形式。语序指的是作者为了达到韵律和美好谐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而进行的句子成分的重新组合。唐诗的句式较为单一,一般是五言和七言,杂言体较少。宋词的句式相对丰富,句式的选择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诗经》是四言体,《离骚》是“楚辞体”。
(三)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构成了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就节奏而言,四言诗停顿是“二二”,五言诗歌的停顿是“二二一”或是“二一二”,七言诗的停顿是“二二二一”。就高中古典诗歌知识来说,押韵即是指在诗句末尾的字有相同的韵母,就可以将其视为押韵,韵母即韵。节奏和韵律是诗歌情思的外化,是诗歌美的表现。
(四)意象和意境
意象由作者之意和客观物象构成,是倾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意境是创作主体吸纳了宇宙人生万象而在内心阻嚼、体验所营造的、含深蕴于“言”内,留余味于“象”外,能唤起接受主体对于宇宙人生的无尽情思与体验,以致形而上的领悟的召唤结构以及这一结构所引发出的艺术世界。③意象对意境的把握有重要的意义,学生还可以从诗歌的语言、节奏和画面等方面来体会诗歌的意境。高中古典诗歌常用意象有:月亮、黄叶、柳、红、松、梧桐、花落、兰、牡丹、草、红豆、菊、梅、莲、猿猴、鸿、鹰、鸿雁、寒蝉、鸳鸯、江水、烟雾、西风、霜雪、露、云,等等。意境与作者的情感息息相关,因此可以意境总结为两大类:“喜”的意境和“悲”的意境。
(五)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诗歌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而使用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表现手法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又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是使用抒情手法所达到的效果。描写手法有很多,包括动静描写、虚实描写、白描、正侧面描写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衬托、互文、排比、反复、用典、铺陈等。
程序性知识是动态的,能使静态陈述性知识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转化为能力和素养,从而获得新知。应该承认,较语文陈述性知识而言,语文程序性知识在向语文能力的转化中存有先天性的优势。④当个体完成一类程序性知识并不断重复和更正时,这类程序性知识就有了自动化特征,表现为条件和动作之间的联系熟练化后能在无意识中自动进行。⑤古典诗歌的程序性知识包括:背景如何促成情思的传达,句式和语序特征如何折射情思,节奏和押韵如何促成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的组合如何营造意境,表现手法如何指向诗歌的丰富性。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知识类型。韩雪屏认为,学习策略是由学习方法、学习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三个层面的要素组成的。古典诗歌教学中的策略性知识多种多样,具有很强的个人特征。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自己”对“自己所知道的”进行的再认知。认知的过程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先前正确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变得不正确,那么学习者就应该对先前的认知进行修改,以获得新知。
三、古典诗歌知识教学策略
叶嘉莹说:“我们在欣赏诗的时候,必须把她看成一个活泼的生命,绝不能把她搞成一个僵死的教条。”⑥教师在帮助学生夯实古典诗歌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实现向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转变,培养其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内涵,如此才能使诗歌避免成为“一个僵死的教条”,而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
(一)课前用学案呈现静态陈述性知识
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经验设计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方案。学案将学生视为中心,充分肯定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古典诗歌知识教学中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可以用学案来呈现。首先,将古典诗歌的基础知识有层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方便学生理解和识记;其次,学生可以在知识的建构中发现问题,从而实现更有效的学习;最后,学案呈现的基础知识为诗歌的更深层次的学习开拓了空间。
学案的编制要遵循以下原则:层次性,连续性,个性化。
(二)通过情境教学实现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在多样化的自然情境中建构新知是知识建构的有效策略。仝玉山认为,在古诗教学中营造情境,其实就是把古诗反应的生活和感情与学生的生活和感情联系起来。⑦这有利于实现古典诗歌中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促使学生完成审美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情境教学。
联系生活法。联系生活法就是将现实生活和诗歌中的事物和场景联系起来。例如,古典诗歌中承载着作者情感的物象,这大多很常见。学生通过学案已经完成了对意象这一概念的理解或者回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场景中的物象,并通过音乐、绘画等手段渲染气氛,让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完成对意象内涵的理解。
想象法。通过想象来呈现陌生的场景,实现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想象不是空想,要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如在进行《蜀道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蜀道的艰险,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想象身在其中会有怎样的感受。
诵读法。诵读法适合在完成对诗歌的理解后完成,这样,诵读中是充满感情的,人类有共同的“诗心”,学生的感情就易于被激发。诵读可以使学生走进诗歌中的世界,真正完成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变,领悟古典诗歌的美。
(三)课后师生沟通交流确定合适的学习策略
如前所述,古典诗歌的学习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与学生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确定适合学生的古典诗歌学习策略;另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有的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应当怀着尊重学生的态度进行指导。
注释:
① 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10.
② 韩雪屏.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J].语文建设,2003(3):96.
③ 常洁.高中古诗词教学之意境挖掘[D].湖南师范大学,2008:10.
④ 屠锦红.论语文知识[D].硕士学位论文,2014:47.
⑤ 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69.
⑥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00.
⑦ 仝玉山.情境教学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天地,2015
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思考 篇12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改之后,情境教学逐步得到推进与发展,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在新时期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内容适时适当的创设教学情境,将难懂的古诗内容形象化,拉进教学内容与学生间的距离,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断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
以小学语文《咏鹅》这首古典诗歌为例。诗人以孩子的眼光观察“白鹅戏水”的动作与神态后写下本诗。全诗共四句话,前两句写鹅的声音与形态,后两句写白鹅游水嬉戏时的动作与情景。语言生动、内容有趣,但由于小学生经验有限,故在学习与理解古人语言时存在一定难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应改变传统“开门见山”的教学方式,可以以教学情境导入课堂,如:“头戴一顶大红帽,身穿一件大白袍,说起话来伸脖子,走起路来摆架子。同学们可以猜出这是什么谜语吗?”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发学生好奇。学生猜出“鹅”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咏鹅》相关视频,并配上诗句范读。让学生将字、图、音相融合,加深学生对诗句理解,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营造学习氛围,品析诗歌意境
在传统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过于重视学生语文成绩,通常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古典诗歌知识内容强行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学生学习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升。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学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中带领并引导学生品析诗歌意境,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禅”,且语言清新淡远、内容自然脱俗。这一首是王维所作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前,教师应深入诗句,钻研内容抓住重点,然后在课间可以借助音频为学生播放《朋友》这首歌,邀请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与好友分别过吗?分别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通过这样的问引发学生思考。而后,教师可以引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毕竟我们可以借助飞机、火车与朋友再见,通过电话缓解我们的思念。但古人与我们不同,他们交通不便、没有电话、网络等工具,很多人说一声再见就是永别,不然也不会留下那么多经典的送别诗了。”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诗句,注重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的解析,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情感,感受到诗歌意境。
三、课件辅助教学,提升课堂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为当前教育提供了新的便利,有效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古典诗歌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将深奥、难懂的诗歌知识以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呈现,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以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古典诗歌为例,教学前教师应深入教材,明确目标、挖掘内容后借助网络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课件辅助教学。如: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作者,并同步为学生出示苏轼的画像,播放苏轼生平的简介。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古诗创作背景,为学生生动且形象的讲解相关的历史故事,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然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讲解该首古诗,以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的形势将教学知识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四、总结
古典诗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难点内容,对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当前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陆亚琴.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情感教育之探讨[J].情感读本,2015,29:62.
[2]冯淑连.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4:68-69.
【古典诗歌教学内容】推荐阅读:
古典诗歌教学札记05-25
古典诗歌鉴赏教学06-16
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08-27
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07-30
汉语古典诗歌08-03
古典诗歌论文05-18
古典诗歌意境的风格07-21
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05-17
透视古典诗歌意境美05-17
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