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形式特点(精选12篇)
古典诗歌的形式特点 篇1
一、惊悚类电影招贴的形式特点
惊悚电影和恐怖电影被我一起归到这个类别下。惊悚电影, 运用一系列表现手法, 使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人内心恐惧的电影。
1、字体的形态
惊悚类电影的最大特点就是字体的形态, 任何一个惊悚电影的字体单独提取出来, 不用和图片结合也可以很容易地辨识出来是否是惊悚电影。一般会运用异型字体, 比如仿佛水样往下流淌的字体, 或烟雾样难以捉摸的字体作为惊悚电影的主要字体。
2、阴暗的背景
在绝大多数惊悚电影的海报中, 背景都是阴沉黑暗的。出于人类对于黑夜的恐惧, 惊悚电影也把黑暗当做一个恐怖元素运用到招贴中。《驱魔人》1976年版的招贴, 是在暗夜中的一位牧师的背影。牧师周围阴暗的环境中仿佛埋伏着无数未知恶意的恐惧形态, 但一束光打在他的身上, 代表了上帝的眷顾。惊悚电影《黑天鹅》记录的是一个舞蹈演员的心理活动, 招贴也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黑色一个白色。黑色为背景的招贴女主角是纯白色的, 白色背景下的女主角是黑暗邪恶的。在惊悚电影海报设计中的黑色永远代表着人类所不了解的世界。
3、弱者的形象
惊悚电影之所以使人感觉恐惧, 很大原因是使观众们有代入感的主角的柔弱。所以多数惊悚片的主角是女性。女性会唤起大多数人的保护欲望, 当恐怖情节来临时, 有代入感的女性形象会让人感到更无助, 恐惧感更强。
二、科幻类电影招贴的构成形式
科幻类电影的招贴形式感尤为强烈。科幻电影即科学幻想电影, 其中包含了人类对于未来的畅想、希望、迷惘和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科幻电影虽然是幻想为主, 但是有着独特的魅力, 人类对于希望的兴趣永远都不会消减。科幻电影参演的明星多数是大牌明星, 所以达到叫好又叫座的目的, 受众群体广泛, 从低年龄段到高年龄段都有大批观众, 电影招贴的体现形式也没有很明显的年龄区别。
1、高科技感的冷色主色调
从1969年的《2001太空漫游》到最新最卖座的《阿凡达》, 几乎所有的科幻电影招贴几乎都是偏冰冷的色彩为主色调, 其中又以蓝色为主。在百度百科中, 蓝色的注解为 :它是最冷的色彩。蓝色非常纯净, 通常让人联想到海洋、天空、水、宇宙。纯净的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冷静、理智、安详与广阔。由于蓝色沉稳的特性, 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 在商业设计中, 强调科技、效率的商品或企业形象, 大多选用蓝色当标准色、企业色, 如电脑、汽车、影印机、摄影器材等与科技相关行业。由此便可知科幻电影海报的设计中为什么如此青睐蓝色。
2、眩光的使用
科幻电影的年代一般都会选择未来, 而未来对于当下人们的感受是, 不真实、虚无缥缈, 所以在科幻电影的蓝色主色调中再加入梦幻般的眩光, 科学幻想的感觉就更明确了。
3、和现实世界的区别
喜欢看科幻电影的观众期待着对于能够给他们一场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观感, 招贴中当然也要把电影中精华体现出来, 不能有剧透嫌疑, 但是一定要有震撼效果。《阿凡达》中类似人类又不完全相同的外星智能生物的面孔, 《创世纪》中的装备, 《超级战舰》中的巨大外星飞船, 都在清楚明白地告知观众 :在我们电影中, 你可以看到这些。
综上所述, 虽然电影的种类繁多, 而且有相当大一部分甚至无法明确归类, 但是在电影招贴的设计上, 分类还是非常清晰可辨, 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深入分析现有的电影招贴设计, 我们可以发现各种电影类型与平面设计的结合是那么有趣和富有魅力。找到电影招贴设计的规律就可以找到新的方式去诠释, 也许可以打破现有的设计模式, 找到新的艺术表现途径。
古典诗歌的形式特点 篇2
关键词:宏观经济 发展形势 调控
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未来经济发展走向,对政府的调控政策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重视正确原则,会导致在判断宏观经济时出现分歧,从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充满随意性、盲目性,无法为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来说,相关部门要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准确把握未来经济形势,促进个人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让政府部门经济调控更具有效性。
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来讲,一方面是仍然存在着中部、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慢于东部地区的情况;另一方面是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发展成绩显著,并且农村公共设施、住房条件和人均收入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目前仍然难以跟随城市发展步伐。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期间存在着大量风险,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
(二)经济增长方式不优化
投资和出口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增加方式,所以并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转变。对出口的过分依赖,会造成国内出现消费不足的情况,投资过大,会提高货币供应量,让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1]因而投资和出口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必须对其进行宏观调控,运用有效措施刺激国内消费,最大限度扩大内需,在经济增长中提高消费的比重。
(三)宏观调控政策较局限
宏观调控政策在经济运行中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政策会干预市场,其自身稳定性不强。二是在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后,很多领域并未涉及。三是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只要政策出现偏差,会导致经济面临严峻问题,风险很大。例如,目前存在的通货膨胀、就业率低的问题。其中通货膨胀表现在劳动成本上升、物价上涨,就业率低表现在每年超过10%的大学生难以正常就业。
二、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
(一)将惠农政策落实到户
对于当前农业灾害频繁,导致粮食产量不高,价格上涨等问题,必须将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是各级政府要重视惠农政策,尽快将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如粮食补贴政策、农用机械购进补贴等。二是针对农业受灾地区,必须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可以适当增加受灾地区生产恢复资金。另外,在干旱地区要建设饮水、增雨工程,保障群众生活资金,帮助灾区平稳渡过难关。三是及时下发财政预算中的当期支农资金,提高农业生产资金配套能力。四是提升粮食最低收购价,科学合理调整粮食的储备,确保粮食能够正常供应。
(二)控制高耗能产业扩张
为促进经济的发展,现阶段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新的项目投资数量庞大。[2]针对这些现状,应主动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通过强化管理,提升投资效率。一是资金来源方面。对政府投资的新开工项目要进行严格限制,科学管理基础设施,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的投资金额加以限制,从而实现高耗能项目数量的逐渐减少。二是金融信贷方面,针对产业过剩行业、高耗能产业和新开工项目,要对其审批数量进行严格控制,不断规范贷款条件。三是土地使用管理方面,各级政府要合理使用土地审批权,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
(三)保持灵活的货币政策
在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基础上,严格把握后续政策力度,同时将退出机制的准备做好。这样既可以加强通货紧缩的预期,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还能够让币值更加稳定,避免存在中长期风险。目前,我国金融体制结构还有很多缺陷,银行贷款主要集中于政府项目、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中,更需要得到资金支持的创业项目、中小企业却无法得到资金扶持。因此,要加强对我国金融体制结构的深化改革,花费更多精力去打通金融梗阻,让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得到满足,让资金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发挥。
(四)财政政策要减税富民
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来看,有着企业和人民税费水平过重的问题,通常表现在:在我国GDP中政府收入比重很高,部分税种税率有待进一步降低。除此之外,我国财政负债相对安全,在经济复苏时期,要实行减税富民的政策。简单来讲,就是对现行税制进行改革,实现企业和人民税费的降低,从而刺激人民进行消费。这样一来,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充满活力,并获得快速的增长。
三、结语
论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 篇3
关键词:国画;表现形式;审美特点
在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当中,国画作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属于中国的独特绘画艺术,一笔一画之间都蕴含了中华韵味。国画和书法、皮影、京剧脸谱等众多的传统文化一样,具有较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与西方的注重色彩和绘画技法、通过对光影的掌握和运用来有效地增强画面的生动性不同,国画在创作的过程当中,除了要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技法之外,还需要融入绘画者的自身情感,通过所绘的事物来表现内心的情感变化,具有较强的融情于景的特点。国画的发展和形成都具有浓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因此,在与中国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之下形成的西方绘画体系是有着较大的差别的。
一、国画的内涵
国画的内涵十分丰富,即便学术界进行了较多专业的研究,仍然不能给出统一的界定,一般而言,人们习惯将中国画简称为国画。国画的分类一直沿袭传统的分类方法,根据其所画物象的不同,将其分为国画花鸟、国画人物、国画山水三类,而根据国画用笔、表现形式等的不同,可以分为写意国画和工笔画两种。国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的完善,同时也涌现出了较多在国画领域取得了较高造诣的国画画家。这些国画画家往往自成流派,他们的绘画风格成为了新流派的主要绘画风格。国画发展至今,其中虞山派、岭南派、黄山派的国画绘画风格,在美术界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部分学者通过对国画和西方绘画的深入研究,从更深层次方面界定了国画的内涵。西方绘画在绘画形式上主要是利用光线和色彩给人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国画往往是表现得较为含蓄,大部分的国画作品都是运用线条来描绘物象,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象,为人们营造一种精神的享受,让人们通过对画面的鉴赏能够展开一系列的联想。无论如何,国画对中国人的艺术审美影响十分深远,作为代表着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国画的传承和发展是毋庸置疑的。
二、国画的表现形式
(一)作画工具
国画的绘画离不开笔墨纸砚,在国画的绘画过程当中,往往有着笔墨不分家的说法,因此,国画的笔墨精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毛笔本身较软的特点,使得在绘画的过程当中笔锋能够根据用笔者所使用的力度、技法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国画优美而多变的线条因此而来,而宣纸本身良好的吸收性,为毛笔淋漓尽致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展现平台。即便都是毛笔,不同种类的笔也会产生不同的绘画效果,例如硬毫适合用勾勒线条、白描人物,则用软毫来挥洒墨汁,能够取得较好的色彩渲染效果。另外,墨的浓度不同,也会呈现出深层次的变化和浓淡变化。例如,国画当中最为常见的有泼墨、淡墨和积墨。国画画家对于墨和笔的灵活搭配及运用,能够使绘画物象跃然纸上,使得所绘画的作品神形兼备。宣纸和绢帛的吸收性也会使得色彩和笔墨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出不同的意境。而对于砚台的选择,也会影响绘画的最终效果,较为常见的端砚就具有色泽深沉、墨汁挥发较慢的特点。
(二)构图方法
国画的构图没有固定的形式,为了能够达到形散神不散的效果,在作画时多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来进行自由构图。散点透视的画法较为灵活,画家能够根据具体的做法要求,采用独特的方式来拓宽视野,整体的构图灵活性相对较高。张择端运用散点透视的手法,描绘了沿河两岸的各种生活情景,人物形态栩栩如生。在表现人们生活百态之余,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热闹景象呈现在《清明上河图》当中。在《韩熙载夜宴图》的五幅画卷当中,顾闲中运用高超的描绘技法,将韩熙载的形象生动地记录在每一幅画卷之上。在《匡庐图》中,画家荆浩分别绘画了行人、楼阁、庭院、小船、山峰、瀑布等景物,整幅画作不仅层次分明,构图也是错落有致,可以说是较为成功的全景式水墨画作品。
(三)艺术融合
国画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善于运用线条,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造型手段,使线条形成生动而形象的画作,每一幅画的线条都具有较强的张力,或是气势澎湃、震撼人心,或是灵动多情、温柔婉约。在国画当中,篆刻、书法、诗文等传统文化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画家在完成了一幅作品之后,通常都会自己或者请别人,根据画作的内容题诗裱字,借由画作来衬托诗文深刻涵义的同时,也通过诗文来加深作品的深刻内涵。而不同的国画画作,都会选用不同的书法技巧和诗文题材,以此来追求两者都能够达到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大部分的国画画家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画作的意境都会自己来题词、题字,也就是说,国画画家自身在篆刻、书法、诗文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造诣。优秀的国画作品不仅要具备高超的画技,同时还要能够为读者提供双重欣赏,这样才能有效地加深国画画作的内涵。例如著名的画家唐寅在完成绘画之后都会题诗、题字。
三、国画的审美特点
(一)意境美
国画在绘画时讲究写意,也就是对意境的追求。通过笔、墨、技法等的运用,在绘画过程当中注入绘画者的情感,为人们营造如梦似幻的绝佳体验。人们在鉴赏国画作品时,不仅欣赏到高超的绘画技巧,使心灵得到涤荡,同时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绘画境界。意境不仅仅是情景交融,同时也是画家借由水墨将情感呈现在绘画作品上,并传递给欣赏者,欣赏者通过鉴赏,作品,能够和画家达到情感共鸣。国画注重追求画有尽而意无尽的表现效果,因此也可以说,国画的意境就是赋予有限的景物描绘以无限的精神内涵。欣赏者在欣赏画面之余,还能够联想到画外之景、画外之画,从而能够使身心得到更好的体验,还能更加深入地感悟艺术的产生和艺术的真谛。在《墨葡萄图》中,画家徐渭寥寥几笔勾勒出的葡萄,栩栩如生,还题写了表现自己对葡萄看法的“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二)含蓄美
与西方人热烈奔放的感情不同,中国人的感情表达往往是含蓄而温婉的,这种感情表达方式也被渗透到了国画的创作过程当中。而画家在进行国画创作时,往往会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将这种含蓄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国画通过物象和绘画手法表现出来的情感十分含蓄,但这些含蓄的情感无疑都是十分真切而饱满的。这样欣赏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当中,往往因为对画面所表现的情感有更加深入的体会,从而能够使画作更为深入人心。国画当中所追求的含蓄美,是不需要对物象的外形进行深入刻画的,往往只用特殊的表现手法,表现出物象的神。也就是说在绘画的过程当中,追求含蓄美的国画作品,往往注重塑造物象的神韵。为了能够生动传神,有时候甚至会忽略物象的外形。而对于优秀国画作品的品鉴,往往是对国画作品的“神”进行评价,而“形”只是作为其中的参考部分。一般来说,过度追求形式的国画作品,是难以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的。《历代帝王图》中所刻画的十三位帝王之一的隋文帝,阎立本通过其的眼神描绘来表现出隋文帝患得患失、性格寡淡的帝王形象。而齐白石的花鸟虫鱼等的作品,往往会通过不经意的一举一动、一心一意色来传递微妙神韵。齐白石的作品无疑是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典型代表。
(三)气韵美
国画作品当中追求的绘画物象的生动形象,也就是国画作品当中的气韵美。气韵美不仅仅是一种意境,同时也是一种美感的追求。国画作品当中所呈现出来的气不仅来自于作家的元气,同时也来自于宇宙的元气。也就是说,国画作品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气,是融合了画家和宇宙之后从而形成的有机产物,同时也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生命价值。身韵和音韵都统称为韵,而在国画作品当中,“韵”则是一种独特而难以言表的美感,这种微妙的美感充斥着整幅国画作品。在国画作品当中,气和韵总是伴随出现,如果说气体现在韵的话,那么韵就是气的生命。画家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对单一的事物进行描绘,同时还要以单一的事物为出发点,将目光延展到整个自然和宇宙。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对单一事物的描绘而体现出富有生命力、自然而意境深远的气韵。画家创作的诗不仅要心存意象,同时还要心存天地,不仅要着眼于所画意象,同时还要将目光延展到大千世界。这样所创作出来的国画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悠长的意蕴,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才能够切身地体会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气韵美。
四、结语
国画的表现形式富有变化,而其独特的绘画技法和笔墨运用,都与其他的画种截然不同,因此在鉴赏国画作品时,需要按照国画的特点来进行鉴赏。国画作品的创作,不仅融合了高超的绘画技巧,同时也是画家的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因此,不同阶段的国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和意境,往往都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画家通过运用灵活的笔墨,将富有情感的线条表现在纸上,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形象、神似形似的优秀水墨作品。作品所传达的不仅仅是画家的绘画功底,同时也是文化艺术的凝练,还有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深厚情感和美妙意境。国画的独特魅力使得国画在历史悠久的传承过程当中不断地发展完善,延续至今,也将会传承未来。
参考文献:
[1]周可.论中国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J].中华少年,2016,(05):252.
[2]王晓落.论国画的表现形式與审美特点[J].艺术品鉴,2016,(05):209-210+223.
[3]杨亚南.关于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探究[J].芒种,2014,(21):221-222.
[4]方志伟.浅析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J].芒种,2015,(13):143-144.
[5]岑选炳.论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J].中国民族博览,2015,(08):152+157.
[6]黄秋莎.关于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的探讨[J].青春岁月,2015,(21):46.
[7]马晓东.国画在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上的构建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5):39-40.
[8]徐水淼,袁润东.浅析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J].品牌(下半月),2015,(06):134.
作者单位:
住宅楼板体系的形式及特点综述 篇4
住宅建筑楼板的主要功能是分割楼层,划分垂直空间,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居住、活动、工作和休息的平台。住宅楼板不仅应具有基本的结构强度以满足支撑使用荷载以及足够的刚度来防止颤动,并且要满足隔声、隔热和防火等功能的要求。
楼板结构体系直接承受作用于其上的各种荷载,并将其传递到梁、柱等主要承重结构构件。楼板在自身平面内要有足够的水平刚度和整体性。楼板还要与竖向构件可靠连接,保证竖向构件的稳定并传递水平力。
1 主要钢筋混凝土楼板形式和技术特点
1.1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楼板结构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按结构形式可分为单向肋板、双向肋板、井式楼板、密肋楼板和无梁楼板等。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性能特点如下:1)现浇结构刚度大,整体性好,与相邻楼板及下部支撑结构连接可靠,抗震抗冲击性能好;通常以热轧钢筋配筋,结构延性好。2)楼板的平面形状、尺寸、跨度及荷载都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调整,更容易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3)施工技术比较成熟,施工单位多。模板、商品混凝土和泵送技术的发展,使现浇楼板成本降低。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有以下几个缺点:1)现浇混凝土楼板自重大,因此相应的梁、柱截面需要增加,降低建筑整体的可利用空间比率。2)现浇混凝土楼板施工工艺复杂,工期长;大量的现场湿作业容易造成噪声及环境污染。3)现浇混凝土楼板的收缩、温差、沉降等裂缝比较难控制。
1.2 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
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在多层砌体房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应用较早,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肋形板、槽形板、Π形板、实心板、空心板、夹心板等,其中空心板应用最广。
预制装配式楼板具有以下特点:1)材料消耗少,节约钢筋。2)工厂预制,现场施工快,工期短。3)楼板质量稳定,尺寸准确,节约模板。
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有以下几个缺点:1)各预制板之间以及板端与支撑结构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整体性能差,楼板平面刚度小,抗震性能不佳。2)跨度较小,一般不超过5 m,所能承受荷载较低,为5 kN/m2左右,只能适应一般住宅荷载的要求。3)结构形式要求建筑平面比较规整,不适用于建筑平面复杂的情况,且楼板开洞受到很大的局限。4)冷加工钢筋强度低(650 N/mm2),伸长率小,易脆断。冷拔钢筋表面光滑,锚固性能差,预应力传递长度大,当工艺操作不良时易发生滑丝失锚破坏。5)构件按简支单向板设计和受力,板侧拼接处容易发生“错台”和纵向裂缝,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引起渗漏等问题。
1.3 现浇无粘结(或有粘结)预应力楼板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楼板比较多的应用于超高层和大开间的建筑中。按照预应力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结合方式不同,分为有粘结和无粘结两种形式。目前预应力钢材主要有高强度钢丝(碳素钢丝、刻痕钢丝)、钢绞线和热处理钢筋,其抗拉强度可达到1 800 N/mm2~2 000 N/mm2。为保证延性,按规范要求还必须配置相当数量的非预应力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为C30。预应力楼板的跨度为6 m~12 m,所能承受荷载为10 kN/m2,板厚为200 mm~250 mm。现浇预应力楼板有以下特点:
1)结构强度大,承载能力高,建筑空间跨度大,延性较好,整体性能强,抗裂及裂缝控制性能好,在自重和准永久荷载作用下挠度很小,几乎不存在裂缝。2)在高层和大跨度的建筑中较其他楼板方案可以有效降低层高和结构自重,便于灵活分隔,可改善室内视觉效果和使用功能。3)施工工艺复杂耗时,技术难度大,须有配套的现场预应力施工设备、技术和管理。4)预应力钢丝及预应力锚具费用较高,楼板本身造价高。技术难度大、配套设备要求比较高,建造成本比较大。
2 其他形式的住宅楼板及其形式特点
2.1 钢骨轻质混凝土新型楼板
该结构形式是钢结构住宅体系配套的楼板、墙板构件,综合考虑了轻质混凝土与钢材两种材料的材料特性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楼板形式。其主要材料为轻质混凝土及冷弯型钢。轻质混凝土用轻粗骨料、轻细骨料或普通砂和水泥配制。钢骨轻质混凝土楼板利用冷弯型钢做成骨架,用轻质混凝土填充。
钢骨轻质混凝土楼板在工厂预制,可通过合理的形式与墙板中的钢骨架或者钢结构框架连接,实现现场钢与钢的连接。在多层住宅结构中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它具有以下优点:
1)可提供较大的开间,承受较大荷载。2)该楼板全部由工厂预制,利用现场的施工构造措施,可实现对裂缝的严格控制。3)构件在构件厂中批量生产,成本低、质量高;现场湿作业量小,施工时间短。4)结构自重轻,有利于结构造价的降低;同时结构自重减小也提高了其抗震性能。5)楼板与墙板、钢结构框架实现了现场钢与钢的直接连接,结构整体性能好。
2.2 现浇空心楼板
现浇空心楼板是以“芯管”埋入楼板混凝土中,成为永久性的芯模而构成的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板。芯管材料一般是薄壁钢板、纸管、硬塑管、高强复合薄壁管等。芯管上下及肋间布置钢筋,然后浇筑混凝土而成。现浇空心楼板有以下特点:1)该楼板实现了大跨度不设梁,从而降低了层高,节约能耗。2)自重轻,施工速度快。3)能充分发挥材料的受力性能,抗震性能良好。
3楼板体系方案选择的原则
楼板方案的选择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受到的制约也比较多。方案选择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和保证结构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追求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和易实施性。衡量楼板体系的经济性,要看整个建筑物的综合经济指标和使用功能带来的附加效益。
4楼板体系的发展方向
4.1大跨、重载
随着人们对居住品质和住宅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住宅户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大开间户型能够满足户型内部的灵活分隔和业主二次设计。
4.2工业化生产
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是产业化的主要特征,建筑业的产业化趋势是经济、技术发展的产物。通过产业化可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实现效益。
4.3新材料、新技术
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给楼板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楼板具有更优良的性能,促进了楼板方案的多样化。
总之,应该结合现有的施工技术水平和经济、资源条件,在满足建筑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基础上,追求经济、快捷的结构方式。同时也应该注重建筑节能与环境保护,并且参考新的太阳能建筑理论。住宅楼板体系的发展应当做到功能与形式、结构与形式、技术与经济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赵建国,侯兆欣.住宅楼板体系方案综述[J].施工技术,2003,32(10):12-13.
[2]徐有邻,李晓明.关于我国住宅楼盖结构形式的讨论[J].建筑结构,2001(4):24-26.
[3]阎春林.我国户型发展变化趋势[J].住宅科技,2001(3):31-32.
[4]常婷,金凌志,田爱菊.某住宅楼现浇楼板开裂原因分析及处理[J].山西建筑,2007,33(30):91-92.
形式自由的诗歌 篇5
古镇的义务讲解员
他熟悉这座古镇的历史熟悉
它迷宫似的布局青石门楣上的典故
遗物上的尘埃
和木格花窗上的月光
就象熟悉他衣服上的皱褶
和指甲缝里的尘垢
他拥有可供夸耀的身世并且
从爱讲黄段子的历史学家口中获得了
先祖行踪
在梦中,他反复与衣冠图上的先祖相遇
有一回他在其中看到自己的面影
宗祠的.神龛供着写了他名字的牌位
他有了言说的欲望
大段背诵宗谱上的文字,他不由自己
在明朝的戏台和清代的官邸之间
他陷入了自我言说的困境
象门神伪装的一个梦魅,或者
陈年尘埃中的一个幻影
他总是尾随在游客的身后
或者突然出现在我们中间
哦!他的乡音多么难懂象是古音
与其说他在解说,不如说他在倾诉
而更多的时候,他在青石板上的阴影中
蹰躇,自言自语
周身充满凉意
象尘网上的一只蜘蛛
或是一个古代的幽灵显形
象一口古井凭籍一只木桶抵达井台边的阳光
一个古镇的义务讲解员绝望中
用舌头拯救自身
古典诗歌的形式特点 篇6
[关键词]知识时代;学习特点;企业学习形式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互联网、碎片化信息、移动应用……站在21世纪的头十年我们都能感觉到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我们进入了一个不同的时代——知识时代(Knowledge Age)。这个时代的现象是:网络把世界拉平、信息爆棚,但人们想得到优质信息并没比10年前更容易;人们变得没耐性读长文章、不愿多做分析、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而总有新鲜事物想要瓜分你的注意力;只要你愿意,你能在网上读完某个领域的所有已知知识;今天中国66%的人拥有智能手机,人们在公司、家、路上任何地方能快速接入互联网。
这些改变只是21世纪所有改变的开始,这些改变会给企业和工作带来什么影响,提出哪些新要求?在知识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代人对世界有什么不同的期望?如何能够能继续为这代人提供工作知识和技能?企业学习提供者应该如何理解这个时代的学习特点,因此要做出哪些改变?
1.知识时代对工作性质的影响
1991年,人们花在信息和沟通技术上的钱,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了花在工业产品上的钱。这意味着21世纪的工业会变得更自动化,制造业将继续向中国、印度、巴西等工资更低的国家转移,这类工业型工作在发达国家继续减少,而服务型的知识工作会增加。
那些只需要常规操作和简单思考判断就能完成的工作将变得更不重要,社会更认可的是那些需要更高水平知识和技能(如专家思维和复杂沟通)的工作,变化趋势见图1。
图1:今天的工作要求新技能(来源:Levy and Murnane, 2004)
Figure 1: Today’s Jobs Require New Skills
而对高技能水平员工的需求不断提高,就意味着教育、技能水平低的员工与教育、技能水平高的员工间的收入差距会不断加大。常规工作会不断变得自动化,企业将只愿意付基准工资给常规工作岗位上的员工。工作类型在较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分化见图1。常规型工作、操作型工作、复杂型工作的特点见表2。
对于企业而言,只要我们的教育系统改革仍保持现在的速度,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企业所要求的就仍会有很大差距,同时,新时代的竞争局势要求企业加快调整速度,现有员工的能力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差距不可避免地会拉大。
不论今天还是未来的知识工作都要求复杂的技能、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创意,并且还有许多未来的工作在今天还不存在!
两类关键技能在21世纪的工作要求中仍将很重要:
快速学习和应用新知识
熟练地在每个项目中应用问题解决、沟通、团队合作、使用技术、创新等技能,这些是21世纪非常重要的技能
2.知识时代对人的改变
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一辈不同,他们出生就“沐浴在数码里”。因此他们这代很不同,这些不同远不止他们习惯处理多任务、搜索网页、听音乐、更新博客、开网站、拍电影、玩游戏、聊天都在手机上。这些年轻人是历史上第一代比他們父母和老师更懂得使用数字技术——这一能改变社会的工具的。这改变了家庭和学校的平衡,他们从学生变成数码专家,而老师和家长变成年轻数码专家的学生。
网络时代的人早早地开始接触数码产品,这让他们比以前的人们对世界有许多新的愿望和期待。最近一项相关研究结果说明了这些愿望和期待是什么,这个研究调研了11,000多人,从11岁到31岁。结果显示这代人有八种普遍的态度和期望是和他们父母一辈显然不同的。他们想要的(比他们的1960年代的祖先)更多:
能自由选择他们认为对的事物,能表达个人观点、显现个人身份
要求客制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更想看到经得起推敲的、透过表面的分析,他们想要看到真实的故事
希望和他人正直而公开的互动,要求企业、政府和教育机构也和他们正直而公开地互动
把娱乐和游戏融入工作、学习和生活
合作和人际关系成为他们生活所有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要求速度,包括沟通、获得信息、得到问题的回应
要求创新,包括产品、服务、员工、学校和他们自己的生活
这些网络一代的期望意味着对企业培训的新要求,这些要求来自于培训的客户,也就是网络一代的员工。原来那套通行的工厂模式或单向传播的学习方式对这些员工不再有用。新的学习方式是互动、个性化、合作的、创新的,这才能让网络时代的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
3.知识时代的学习应具备的特点与企业学习的调整策略
最近30年关于学习的研究颠覆了人们原来对应该如何学习的理解。新的“关于学习的研究”与网络时代人们的期望、知识时代的工作要求惊人地一致。
学习科学的研究有五个重要发现,能够指导我们重新塑造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学习:
真实的学习(Authentic Learning)
心智模式建立(Mental Model Building)
内在动机(Internal Motivation)
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
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
3.1真实的学习(Authentic Learning)
nlc202309021053
研究发现学习的情境(context)和条件比我们原来所认为的要重要得多,学习情境和条件包括学员、学习目标、符号、环境,以及用什么方式把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帮助学员学习。
学习移转(transfer)指的是学员把所学的知识或技能从一个情境用到另一个情境中,如从课堂移转到真实工作。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环境是怎样的,将对学员能否在其他地方应用它们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满足这一学习特点,企业学习的调策略是:在企业学习中模拟真实工作情境,如利用媒体技术或搭建应用这项知识或技能的环境,这会提升学员的记忆,并且提升在相似情景中使用所学的可能性。为了让学员的学习更持久有效,学习培训中需要让学员解决更真实的问题、营建更真实的工作场景,以及想办法塑造其他真实的学习体验。这就可以解决企业学习培训的一大困惑:员工在接受学习培训后,不能把学到的技能用到工作中。
3.2心智模式建立(Mental Model Building)
研究发现学习是人们不断建立心智模式的过程。我们一开始关于这个世界的心智模式很少,随着我们不断获得新的、和原来模式不一样的经验,我们会调整心智模式。建立和改变心智模式,以及如何把我们脑中的数个心智模式联系整合在一起,基本上就是学习的过程。
当我们在学习新知时,我们需要从过去经验中识别自己已知的,这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第一步。但是,一般企业培训的做法是匆匆地向学员输入新知,而忽略让学员回顾他们已有的心智模式。而这一步没做踏实,学员通常无法有效对比新经验和原有心智模式的区别,影响了学员建立和调整心智模式,所以对新技能掌握不稳固。研究发现建立并操作外在模式,不管是有形的(如木头、乐高积木)或虚拟的(图画、虚拟人生、电子游戏),都能帮我们把内在心智模式外显化(visualize),从而发展心智模式。无论实操的、虚拟的活动都能让思考可见,把在脑中的内在模式反映出来。为了满足这一学习特点,企业学习的调整策略是:在学习培训的每一段设计充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让学员有足够的时间反映已知、把新的经验整理进自己的心智模式。这就可以解决企业学习培训的一大困惑:培训后,学员记得深刻的还是原来知道的,对新学的理解、掌握不透。
3.3内在动力(Internal Motivation)
研究发现大量有关情商的研究和报告明确地显示了,比起学员在受到外部激励下学习,如学习与绩效挂钩或公司强制规定,学员在受到自我内部激励时学习的效果会好得太多。当学员和所学的东西间建立情感联系时,如个人经验或困惑,学员的学习时间能更久、理解更深、记得更持久。设计巧妙的学习项目能够激发学员的兴趣和热情,内在动力能调动学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渴望学到更多。为了满足这一学习特点,企业学习的调整策略是:增加建立学员和所学内容情感联系的学习活动,在正式进入学习内容前提高这些学习活动的比例。为了设计出调动出情感的活动,需要突破理性思维,去设置感性的、能调动右脑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运用音乐或身体运动等。这就可以解决企业学习的一大困惑:员工对企业内部组织的专业培训不在乎,而又觉得外部软技能培训空空大大,不知道学了对自己究竟有何帮助。
3.4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
研究发现人们适合的学习风格很不一样,用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来匹配不同的学习风格,并给学员提供各种途径来表达他们的理解,对有效学习非常重要。如何把学习个性化,如何在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技术,是两个21世纪非常大的教学挑战。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对学习效果和学习的态度产生很积极的效果。为了满足这一学习特点,企业学习的调整策略是:运用学习设计方法与工具,结合热门的微信和移动应用,进行个性化学习设计,用小班化和小组式学习替代统一的通用学习,这样学习可以匹配每个学员的学习能力优势和弱势,学习风格和偏好,以及独特的天赋和能力。
3.5社交學习(Social Learning)
研究发现面对面的交流或在线合作都能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能够创造出质量更好、数量更多的创新成果,并提高社交和跨文化技能。工作后的学习其实是通过参加学习社区进行的,学习者在这样的学习社区里分享某个领域知识、技能、问题、学习进度和甚至热情。现在有各种线上沟通工具和线上环境,能支持我们进行学习社交与合作并建立学习社区。因为互联网是全球的,学习者能够成为全球学习者,和各地其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们请教经验。为了满足这一学习特点,企业学习的调整策略是:利用各种线上沟通工具和线上环境,进行学习社交与合作并建立学习社区。因为互联网是全球的,学习者能够成为全球学习者,和各地其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们请教经验。对企业学习而言,想要得到培训效果,建立学习社区可能已经不是“有更好”的选项,而是“必须有”。这就可以解决企业学习的一大困惑:解决真实的工作难题需要合作、持续使用和改进新技能需要学员间互助,回到工作中学员们就很少再讨论。
参考文献
[1]Bernie Trilling & Charles Fadel. 21st Century Skills[M].美国:Jossey-Bass, 2009: 9
[2]Autor, D., Levy, F., & Murnane, R. J. The skill content of recent technological change: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D]. Quarterly Journal(2003).of Economics, 118 (November 2003), 4.
[3]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2007).Tough choices or tough times: The report of the new commission on the skills of the American workforc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07
[4]Bransford, Brown, & Cocking, 1999; Donovan & Bransford, 2005
[5]Bernie Trilling & Charles Fadel. 21st Century Skills[M].美国:Jossey-Bass, 2009:29-34
微信语言的表现形式及特点浅析 篇7
关键词:微信语言,表现形式,特点
一、引言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工具应运而生, 并已广泛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是因为微信除具有QQ、MSN等聊天工具可以进行个人聊天的功能外, 还同时具有微博可以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表现出来与朋友分享的功能, 即微信朋友圈。然而与微博所表达的内容相比, 微信朋友圈更能直接地表达出消息发出者本人的想法或情绪。因此, 本文以微信朋友圈中的消息为研究对象, 分析这些消息所具有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语言特点。
由于本文只研究微信朋友圈中消息的语言形式及特点, 而不包括个人聊天时所使用的语言, 因此本文选取朋友圈中连续200条消息, 并对这些消息进行简单分析。通过对这200条消息的整理发现, 朋友圈中的消息可以分为自己有感而发的内容和分享的链接两种主要类型。在这些消息中, 分享的链接占所有消息的28%, 而另外的72%则为个人有感而发的内容。由此不难看出, 相比于分享链接, 人们更喜欢在朋友圈中与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
二、微信语言的表现形式
对朋友圈消息的两种类型进行进一步分类发现, 在分享链接的消息中, 对所分享的链接发表自己观点的仅占42.86%, 而其余的57.14%则只分享链接而并不对其发表自己看法。这说明, 尽管有时人们对于别人的观点持赞同或肯定的态度, 却并不喜欢表达出来;而在个人有感而发的消息中, 除文字符号这一重要的表现形式外, 对于图片的使用也占有很大的比例, 无论图片与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是否相关。
与分享链接的消息相比, 个人有感而发的消息更值得注意, 这些消息不止使用文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 表情、图片也可以用来进行表达。除此之外, 文字与表情、图片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更为常见。这些组合使消息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见下表) 。
通过上表不难看出, 单纯使用文字、表情、图片来表达内容的消息所占比例分别为12.5%、1.39%、4.16%, 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而同时使用文字、表情、图片进行表达的消息则占到40.28%, 其次是使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此外, 在所有消息中, 文字的使用率为93.06%, 表情和图片分别为48.61%和80.56%。这一情况说明, 人们在发朋友圈的消息时, 除使用文字进行表达外, 也同时使用图片或表情。
三、微信语言的特点
微信内容的这种使用文字、表情、图片及其相结合的新型表达方式, 就使其产生了独有的特点。
首先, 图片的使用成为一种趋势。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 在朋友圈消息中, 超过80%的消息使用了图片。对这些在消息中使用的图片与文字内容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 并非所有的图片都与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相关。尽管大部分图片的内容与文字内容相关, 但仍有超过17%的图片内容与文字内容并不相关。这些与文字内容不相关的图片, 其作用主要在于引起别人的注意。
这种在文字消息中广泛使用图片或以图片代替文字的趋势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解释: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 语言线性所表达的内容只是全部内容的一部分, 因此需要使用图片对其进行补充表达;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人们不愿看文字的心理也使图片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此外, 由于微信朋友圈中的消息具有时效性, 且其时效通常很短, 这也使图片的广泛使用有了现实的依据。
其次, 符号的创意性使用和组合也成为微信语言的特点之一。这里所提到的符号不仅指表情符号, 也包括颜文字表情及标点符号。为了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 在微信中, 人们经常在文字中穿插使用表情符号和颜文字表情, 如表示开心, (¯﹃¯) 表示流口水等。另外, 非常规符号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随意使用、任意组合、连用等情况, 在微信语言中也十分常见, 有时甚至会出现用某些标点符号直接代替文字的情况。在微信消息中, “~”“^”等一些非常规的标点符号使用频繁;句号、问号等的连用现象也十分常见。如几个句号连用来表示无话可说, 这既是句号连用代替省略号, 同时也是用标点符号代替文字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些符号的创意性使用, 使微信的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 同时也使微信内容更富有趣味性和复杂性。
结语
试析《战国策》中问对形式的特点 篇8
一.问对形式的内涵和发展状况
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对问对形式这样定义:“问对体者, 载昔人一时问答之辞, 或设客难以著其意者也。《文选》所录宋玉之于楚王, 相如之于蜀父老, 是所谓问对之辞。至于《答客难》《解嘲》《宾戏》等作, 则皆设辞以自慰者焉。”[1]萧统在《文选》第四十五卷中专设“对问”一类, 并把宋玉的《对楚王问》作为这一类题材的唯一代表。刘勰的《文心雕龙·杂文》篇中说:“智术之子, 博雅之人, 藻溢于辞, 辞盈乎气。苑囿文情, 故日新殊致, 宋玉含才, 颇亦负俗, 始造《对问》, 以申其志;放怀寥廓, 气实使之。”[2]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也做了相关的论述:“按问对者, 文人假说之词也。其名既殊, 其实复异。故名实皆问者, 屈平《天问》、江淹《递古篇》之类是也。名问而实对者, 柳宗元《晋问》是也。其他日难, 日谕 (宋刘敞有《谕客》) , 日答, 日应 (宋柳开有《应责》) , 又有不同, 皆问对之类也。古者君臣朋友口相问对, 其词详见于《左传》《史》《汉》诸书。后人仿之, 乃设词见志, 于是有问对之文, 而反复纵横, 直可以舒愤郁而通意虑, 盖文之不可阁者也。”[3]可见这种问对的形式历来众说纷纭, 或名实皆问, 或名问而实对, 形式多种多样, 但总归不变的都是指以问答的形式组织而成的文章。
早在上古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就存在着这种形式的萌芽。问对作为人际语言交际的基本形式, 由来已久, 李乃龙就说过:“卜辞是人神问对, 旨是决疑;《尚书》是君臣问对, 旨在择贤;《论语》是师徒问对, 旨在问道;《孟子》是君士问对, 旨在问难, 《庄子》是人物、物物问对, 旨在说理。对问体在以专论为特色的第三阶段诸子散文消失, 转移到以《战国策》为代表的史传散文中, 《战国策》也是君士问对, 旨在问计。”[4]问对的关系呈现出从天人关系向人际关系的变化的趋向。
二.《战国策》中问对形式的特点
《战国策》语言中的问对形式大多数已经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问对, 或辩丽横肆, 或巧舌如簧, 或切中恳请的解君王的燃眉之急, 或如诸葛孔明良计频出, 策士思维的敏捷和语言的精巧在此充分的展现。
首先从语言的形式来看, 较之前的作品更多样。《尚书》的问对处于萌芽的阶段, 以《夏书》四篇为例, 基本不存在一问一答的形式, 一般都是“王曰”或“告与政曰”的形式出现, 极具政府公告的特性。到了《论语》, 开始有隐问显答, 一问一答成篇的模式。之后《孟子》产生了连续问答成篇的模式, 形式较之更加的多样化了, 例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 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 以自己的口吻向别人转述他和君王之间的对话, 这样的形式在当时很少见。到了《战国策》之中很多的篇目以问为辅, 以对为主的模式, 主要突出的是策士应对的话, 并且对话的篇幅加长, 出现了多人对话, 多重主体间的对话, 转述的问对等等, 形式比《孟子》更多样。
其次从问对的内容来看, 《尚书》到《战国策》再到汉代的对问体赋, 谈论内容的范围是由大到小。《尚书》中主要是类似于政府公告式的文类, 政事的讨论主要以君王的观点为主导来展开。如《虞书·尧典》中的对话就是如此。《论语》中有少量的君王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政策的对话, 如《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5]《论语·子路》中:“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 远者来。’”[6]孔子的回答都是很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从大的社会秩序出发, 谈及治国原则, 但是仅仅是提出了原则, 并没有落实到实际的策略。而《孟子》开始渐渐关注实际的策略了, 如《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见梁惠王的一段对话。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 ‘何以利吾国?’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 弑其君者, 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 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 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何必曰利?”[7]
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了为政要讲仁义的道理, 相比于《论语》, 孟子的说明更加明白晓畅, 并且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 文辞更加优美。孟子与君王谈论的治国之道更加细化, 为君王提出了合理的应对之策。对君王的劝谏引经据典, 提出了假设性的对问来进行反证, 论辩色彩和论辩的技巧性加强。
《战国策》的对话同样有论辩的色彩, 几乎全篇都是在谈论为政的计策。但是出现了一些由特定社会环境所造成的特征。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人才需求极大, 纷纷推出各种政策以招揽贤士, 纳为己用, 人才质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本国的生死存亡。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超乎了儒家的行为规范, 为了生存, 道德信义早已被抛诸脑后。较之前, 经济的发展, 私学的盛行, 更加剧了士这一阶层的兴起, 尤其是专门为各诸侯国出谋划策的策士的地位急剧上升。策士们为了谋取私利, 常常周转于不同的诸侯国之间, 采用不同的策略以取得诸侯的信任, 因此这种游说大多具有了出于一己私利的诡辩色彩, 如在《秦二·齐助楚攻秦》。在这篇中张仪对楚怀王的游说, 既把握住了楚怀王贪婪的本性, 又以自己的计策把楚怀王骗得既失去了友邦, 又丢失了土地。在这样的问对中, 不同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展现。
词语的运用上是一个从政论性到纯文学性的一个过程。《尚书》中带有发布政令似的语气词, 叹词。如在《夏书·甘誓》中“王曰:‘嗟!六事之人, 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 怠弃三正, 天用剿绝其命, 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 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 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 汝不恭命。用命, 赏于祖;弗用命, 戮于社, 予则孥戮汝。’”[8]王在六军面前的训话, 告诫他们要绝对的服从他的命令。《论语》的说辞则简洁明确, 可以充分看出人物性格的果断与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如《为政》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9]《孟子》中君王首先就他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向孟子提问。孟子的回答婉而有力, 用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富有文采和理性的语言在提出解决办法的同时, 也向君王告知了他主张的民本思想。语气中不是一味的迎合君王, 而是有着士者独立的人格, 敢于评论和指责。从《孟子》开始这种语言的文学性加强了。而在《战国策》用词很丰富, 具有诡辩的色彩, 往往都是从小的地方出发引申出大的道理, 大量运用了排比和寓言的手法, 很切合君王的心理需要, 或讽谏, 或规劝, 或献计, 变化极为丰富, 策士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成为了“主角”, 可以称之为一部策士的教科书, 文学性充分的展现出来。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 《战国策》中的问对形式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问对形式从开始的单一, 简短, 单向性逐渐过渡到具有文采, 互动性, 思辨性, 完整性的特点上来。君王的话逐渐变少, 对答人的话渐渐的增多, 发展到了《战国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创新点就是, 在《战国策》的问对形式下展现出更明显的问对主体心理的变化。策士的语言铺张隽永下其实所代表的是策士的一种非正常状态下的心理挣扎, 是在困境中求得解脱的极大努力, 而绝不是表面上光彩亮丽的得势和得意。如果单纯地将战国策的艺术特色理解为语言字句的运用技巧就太过草率了。策士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语言游走在那个纷乱的社会之间, 只为求得一点容身之地, 创造和改变自身命运。从那些铺张扬丽而又诡辩幽默的言辞背后, 更多展现的是一种困境中理性的美。在这样的主导心理下, 策士们游刃有余的发挥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他们在君王面前“谨小慎微”而又切中要害的语言显示的是生存的大智慧。在与君王的对话中, 即使事实上是“国而不存其士, 则亡国矣”的局面, 策士们仍旧要主动的调低自己的身份, 君王作为国家的统治者, 具有无可替代的国政大权, 但他们仍旧还是国家的统领者, 掌握着生杀大权, 所以即使君王们的地位名存实亡, 现实依旧要维持原状。这种畸形的权利分属和利害关系, 造就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心理认知。因此这种问对形式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 承载的是千百年来无数策士的内心矛盾, 更承载的是那种绝处求生的人性光辉。
三.《战国策》问对形式的演变及其历史作用
正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自战国之后, 汉代出现了赋的文体, 对于赋体产生的渊源历来就引起了很多学者的争论。其中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下》曰:“赋家者流, 纵横之派别, 而兼诸子之余风, 此其所以异于后世辞章之士也。”[10]他认为赋的产生是受《战国策》语言影响的。对汉代问对体赋的大致创作情况,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中有如下的论述:“自《对问》以后, 东方朔效而广之, 名为《客难》;托古慰志, 疏而有辨。扬雄《解嘲》, 杂以谐谑, 回环自释, 颇亦为工。班固《宾戏》, 含懿采之华;崔骃《达旨》, 吐典言之裁;张衡《应间》, 密而兼雅;崔实《客讥》, 整而微质;蔡邕《释诲》, 体奥而文炳;景纯《客傲》, 情见而采蔚:虽迭相祖述, 然属篇之高者也。至于陈思《客问》, 辞高而理疏;庾敳《客咨》, 意荣而文悴。斯类甚众, 无所取裁矣。原兹文之设, 乃发愤以表志。身挫凭乎道胜, 时屯寄于情泰, 莫不渊岳其心, 麟凤其采, 此立本之大要也。”[11]可见当时这种形式的赋的创作之繁盛。
这种赋的特点, 以东方朔的《答客难》为例, 就是一篇典型的基于问对形式以设论方式而形成的文章。刘知几《史通·杂论》说:“自战国以下, 词人属文, 皆伪立客主, 假相酬答。”[12]。之所是会渐渐的演变为“设词自慰”的这种形式, 主要原因是倾诉对象的缺失。现实生活中对话的互动性加强之后, 对话间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增多, 倾诉欲也在这种互动之中渐渐的加强, 可一旦文人失去了倾诉的对象, 行文中自问自答的形式便成了他们心灵的调剂。问是出于设的, 是为论而设问, 这种独特的问对形式实际上就是作者为自我感情表达的需要所创设的一种文学形式。这种形式在楚国宋玉的《对楚王问》中初见端倪, 之后在东方朔笔下极为明显。东方朔生活的年代是武帝继位初年, 广招天下贤士, 根据文人才能的高低安排不同等级的官位。因为当时正处盛世, 人才济济, 僧多粥少, 大有郁郁而不得志的才智之人。东方朔迟迟得不到重用, 内心的愤懑编便诉诸于笔端, 他所创作的那些“假相酬答”之作, 便可以看作是他心灵的慰藉。
自这种独特的设问形式的问对体赋之后, 问对形式还融进了更多文学体裁之中, 比如杨雄的专著《法言》, 唐代的诗文, 宋代的词, 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算的上是一部谈兵的言论辑录;宋代邵雍《渔樵问对》论述的是天地万物, 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创作手法上藏有问与答的表现手法, 设问言志的抒情等等。
《文史通义·诗教序上》中说:“周衰文弊, 六艺道息, 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 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 至战国而后世至文体备, 故论文于战国, 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13]章学诚认为文章到战国, 后世的文体都具备了。战国时期是战火纷飞, 风云争霸的时期, 同时在文学上也是一个百家争鸣, 百花盛开的时期, 战国策的语言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时代孕育出来的, “千里辗转说人主, 帷握笑谈约王侯”战国策中独特的问对形式留给我们的将是无穷的韵味, 需要我们细细的去品味。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战国策》中问对形式的特点及其在这种形式下策士和君王独特的心理象征意蕴, 通过与先秦以来的其他作品中的问对形式进行对比, 阐述了《战国策》的语言对“问对形式”这种独特的行文方式的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 用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评析了《战国策》的语言。
论诗歌的形式特征及分类 篇9
形式, 即体式, 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 它是为内容服务的, 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朱光潜先生认为:“诗的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思, 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语言。”语言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 语言形式实际上也是诗人思想性格的外化, 是诗人的一种生命形式。人既是自然的人, 也是社会的人, 人的思想性格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因此, 诗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1.“风”“骚”并称
中国文学史上以“风”、“骚”二体并称, 源自《诗经》之“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作品, 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305篇。本只称《诗》, 因举成数, 又称《诗三百》, 又因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故称《诗经》。据《史记》等书记载, 《诗经》系孔子编纂。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 是产生于西周各国, 有不同地方风味的的民歌;雅, 是有关政事的诗歌;颂, 是统治者通过祭祀为自己歌功颂德的诗歌。赋、比、兴, 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静女》通篇用赋;《硕鼠》通篇作比;《关雎》中由“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兴起, 引出下文“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由禽之思偶鸣叫引出男子对美女的思慕。《诗经》的主要特点是: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章法上多重章叠句, 反复咏叹;至少隔句押韵, 有时换韵, 句末若有虚词, 在虚词的前一个字上押韵, 有时押入声韵;大多诗篇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楚辞, 亦称“骚体”, 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体。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这类作品篇幅、句式较长, 形式自由, 富有浪漫气息, 多用“兮”字助语势, 抒情气氛浓, 有南方地域色彩。汉成帝时, 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辞赋编为一集, 定名为《楚辞》。
2. 赋、乐府与歌行
赋, 原本为《诗经》“六义”之一, 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文学表现手法, 后来人们又把用这种手法写成的文章称作赋, 沿用其名至今, 成为一种文体名称。用华丽的辞藻进行铺陈描述, 是赋的表现形式;刻画客观事物, 抒写作者情怀, 是赋的内容。赋是诗歌的一种变体, 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 铺陈其事, 讲究文采, 多以四言、六言为主, 隔三夹五押韵。赋在汉代时最为兴盛, 故汉赋也称古赋, 与唐诗、宋词并称。其特点是篇幅长、多问答, 韵散夹杂, 喜用生僻字。六朝时称俳赋, 也称骈赋, 其特点是篇幅较短, 讲求骈偶和用典。唐宋时用于科考, 称律赋, 讲究格式、对仗、平仄、押韵等, 不超过四百字。中唐以后, 受古文运动的影响, 成为文赋, 其特点是句式参差, 多以散代骈, 押韵较随便, 行文流畅, 与散文接近, 越来越离诗歌远了。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等。另有一种说法, 认为赋分四类:骚体、骈体、文赋、杂赋。
歌行又称“行”, 是古体诗的一种, 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 句子长短参差。歌词音节较长的称“长歌”, 如汉乐府中的《长歌行》, 有“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的名句, 妇孺皆知。歌词音节较短的称“短歌”, 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此诗慷慨悲凉, 堪称千古绝唱。又如杜甫的《兵车行》, 没有沿用古题, 而是缘事而发, 即事名篇, 自创新题, 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 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3. 格律诗和律诗绝句
格律诗, 是按照固定的格式和严密的韵律写成的诗歌。所谓“篇有定数, 句有定字, 字有定声, 韵有定位”, 就是说在字数、句数、节数、平仄、对仗、押韵、变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格、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的律诗、绝句、词、曲, 日本的俳句以及西方的十四行诗等都是格律诗。
律诗, 一般每首八句, 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 通常押平声韵。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每句是几个字 (言) 就叫做几律, 如五律、七律;每首超过八句, 就叫排律 (长律) ;每首是六句的话, 叫做三韵小律;每首截八句的一半 (四句) 就叫绝句, 如五绝、七绝。唐以前已有绝句, 称古绝;唐以后的绝句称律绝。律诗和绝句内在的结构形式是起承转合。
4. 词
词, 亦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约起源于隋朝, 定形于中晚唐, 盛行于宋代。
曲子词的“曲子”是“燕乐” (宴乐) 曲调的意思;“词”是与这些曲调相谐和的唱词。依乐谱声律节拍写新词, 叫做“填词” (依声) ;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写, 与音乐分离, 就成为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词有词调, 每种词调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不同的词调, 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等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5. 曲
广义的曲, 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曲词。狭义的曲, 单指与诗、词并列的曲。即宋代及其以后的南曲、北曲, 盛行于元代。分戏曲 (杂剧、传奇) 、散曲 (小令、套数) 。曲和词都是依声而作, 体式相近, 但曲比词更为灵活。曲, 一般在字数定格外还可以加衬字, 较自由, 且多口语、俗语、俚语等。
二、诗歌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 以不同的标准, 可以给多种多样的诗歌大致分类: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对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作一些具体的介绍。
1. 抒情诗
抒情诗是以作者的口吻抒发主观情绪、情感的诗体。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即使有某些片断的景物描写, 也是为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根据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作品的内容, 可分为颂歌、哀歌、恋歌、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咏物诗等。抒情诗是最富有个性、最能体现诗歌抒情特点的诗。例如李清照的《武林春》, 以其委婉纤曲的艺术手法, 巧妙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从而成为后人盛传的抒愁佳篇。
2. 叙事诗
叙事诗是以叙述者的口吻讲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生活的诗体。它与抒情诗相比, 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能采用各种手法描写人物, 但与小说戏剧相比, 它的情节比较单纯, 跳跃性强, 人物性格比较单一, 细节较少, 叙述语言比较概括并充满激情。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上乘的叙事诗。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借历史人物和传说, 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 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 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 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3. 哲理诗
哲理诗重在哲理的揭示, 通过形象的比拟开掘生活中的道理与规律。以往是把它归入抒情诗的。如卞之琳的《断章》, 揭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处处存在“相对状态”, 作为群体的人与自然, 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
参考文献
[1]中国诗歌研究彭金山郭国昌季成家张明廉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
[2]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陈向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朱自清编:《新文学大系诗集》,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4]绿原:《人之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古典诗歌的形式特点 篇10
1. 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存在形式
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存在形式与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不同的教学发展阶段, 所需求的教育信息也不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教学信息主要表现为各种教学手段, 如言传口授, 纸质图书、黑板、口头语言等。从教育史上看, 最早的教学手段就是人自身的活动, 如口耳相传、动作示范、动作模仿、练习等。文字和书籍的出现、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改进了教学手段, 使得教学活动能够摆脱个人直接经验的局限, 学习以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为主的间接经验。粉笔、黑板、教鞭、模型、标本等, 大多是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逐渐出现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别于传统教学手段, 它还可细分为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其中电子视听设备教学手段也叫做“电化教育”。在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应用和普及的情况下, 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日益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这种形势下, “用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组合起来呈现信息, 图文声像并茂, 给学生提供多种外部刺激, 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在这种情况下, “运用各种电化教学手段, 许多过去在教学活动中无法办到的事情都变成了现实。”[3]
同时从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看, 所需要的信息也有非常大的差别。在培养学生情感、想象力、理解能力的教学内容中, 传统教学信息占有重要的地位。应用言传口授、板书等手段, “教师能敏锐地感觉到学生的思路所在, ……在课堂中随时调整授课思路。同时, 给予学生发挥的时间也增多了, 学生受重视的程度得到提升, 对教师和课堂的关注度和满意度就会上升, 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也会自然地发挥到最大效应。”[4]在培养学生形象能力、空间能力、重现各种场景的教学内容中。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所展现的教学信息“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课堂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大大提高, 并同时形成视觉、听觉刺激, 调动学生多器官的参与,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5]
因此, 必须对教学过程的信息存在形式进行分析, 以便为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提供依据。
1.1 教学过程中的语音信息
语音信息是人类教育最早的一种信息载体, 在人类教育活动的早期, 由于没有文字, 也没有正规的教育机构的存在, 人类生活经验和劳动经验的传授主要靠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的语音信息来获得, 同时在这种传授过程中还伴随着歌谣、舞蹈等形式, 这就是早期人类教育信息的存在形式。“在语言媒介产生之前, 人类是借助于人体媒介这种最原始的传播媒介来传递信息的。人类在创造自身特有的符号体系———语言之前, 一直在使用着与其他动物相似的叫声、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传播, 这些传播符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视觉通道所使用的手势符号 (如拍手、摆手等) 、动作符号 (如点头、摇头、舞蹈等) 、物体符号 (如用自然界中的植物表示某种情感) 。另一类是听觉通道所使用的原发性声音符号, 如哀鸣、哭声、笑声、喊声等表示特定情景中的情感与感受, 还有模拟性声音符号, 如人发出类似某种动物的声音表达某种意思, 或通过发出某种声音 (诸如敲击木头、石块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声音) 表示固定的意义。”[6]语言的出现要晚得多, 据考察, 语言大约起源于2万年前, 它最早的形式是有音节的音符, “人类最先产生了一般的表达思想感情的音符, 然后经过对这些音符的确定与组织, 最终形成让别人听到声音就能明白所指事物的语言。”[7]语言的出现和发展, 使得人类的各种知识和经验能够以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形式积累和发展下来, 并传递给后代。有了语言, 真正的教育才开始出现, 人们通过简单的语言就可以表达复杂的感情和事物, 而不必再用复杂难懂的人体媒介, 这就大大推动了人类教育的发展进程。
1.2 教学过程中的文字信息
作为语言的依附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标志着人类文明史的开始。“从铁矿的冶炼开始, 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8]文字的产生大大延伸了人际传播的距离, 人类社会的许多历史事实、生产生活经验都得以记录保存下来, 这就使文化传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也提高了人们改变现实生活的速度。“文字的应用,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有声语言的限制, 远方的信息可以相互沟通, 前人的经验也得以保留。文字符号的这一作用,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扩充了文化传播交流的范围, 对人类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9]文字的出现也是正规学校教育出现的重要前提之一, 有了文字人们就可以通过正规的教育机构来进行教育, 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化的进程, 增强了人类改变社会和自然的能力。但在人类社会的早期, 由于文字的记录主要依靠人工手段, 文字的记录和传播速度非常缓慢, 因此, 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仍需用大量的时间来记录和抄录大量的知识, 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也使教育成为少数人享有的特权。随着纸张的发明和印刷术的出现, 知识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尤其是以书籍、报纸、杂志等为载体的文字知识大量出现, 人类的思维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也大大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大大加快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文字出现以后, 学校教育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以语言为载体的信息传播, 但人们可以通过纸和笔记录各种教学内容, 摆脱了转瞬即逝的语言传授的弊端, 积累和保存了大量的人类文明成果, 大大方便了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并将教育从人际传播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 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限, 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发展。以文字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有利于信息发送者系统而有条理地总结自己的经验, 在文化积累上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相应地, 对于接收者来说, 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意味着他不必在规定场合与有限时间内情愿或不情愿地接受来自某一特定方向的信息。他可以花较长的时间, 准备更多的资料, 并在一个宽裕的时间内, 有选择地集中查阅来自不同方面的、对自己真正有用的各种信息。”[10]
1.3 教学过程中图像信息
图像信息是在人类文字出现之前人们用于表达各种信息的符号。图像信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得益于人们视觉器官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重要性。据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获得外部信息时, 不同器官所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通过视觉获得信息占83%, 听觉获得信息占11%, 其他获得信息占6%, 这有力地说明了视觉器官是人获得外部信息的重要途径。尤其在现代教育的过程中,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 各种图像信息就成为人们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从而使图像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所谓的图像化就是指“大众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特点。依赖于视觉图像而存在的世界, 既强调电影、电视、互联网在制造种种图像, 又着重于各种杂志、报刊、图片所导致的‘读图时代’来临的现实, 整个当代文化由此出现了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转向。”[11]
1.4 教学过程中数字化信息
数字化信息出现得较晚, 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综合产物, 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也开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教育的日益发展, 出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和引导地位, 主要是围绕着学生来设计教学内容, 采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 这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正在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产生着重要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各种教学资源开始以数字化信息的形式大量存在于教学过程中, 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视频服务、数字化教案、教育信息的数字化传播等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数字化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教学资源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资源。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存在方式, 数字化信息具有易压缩、易传递、不易失真, 能够在各种格式中进行转换, 并且具有占地面积小、容易携带、能够长久保存等便利性, 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特点
2.1 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多样性
从教学过程中信息存在的形式来看, 不仅有语言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 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之后, 各种数字信息也大量出现, 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信息形式。依据信息所存在的媒介不同可以把信息分为语言信息、纸质信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数字信息、多媒体信息、有线信息、无线信息等;根据信息的接收者接受的方式可以把信息分为视觉信息, 主要包括文字、书籍、报刊、印刷品、图片、视频等;听觉信息, 包括广播、电话、语言、录音机、CD等;视听复合信息, 包括电视、电影、录像机、VCD、DVD、因特网等。根据信息的来源可以把信息分为一次信息, 即原始信息、二次信息等。根据信息的共享程度可以把信息分为个人信息、共享信息、大众信息等。各种信息的广泛存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而且为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和丰富的来源, 有利于更好地展现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2.2 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复杂性
从影响教学过程质量的因素来看, 不仅涉及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学生接受的信息、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而且就信息的表现形式来看, 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有图片信息、数字信息、语言信息、文字信息等;就信息的传播渠道来讲, 有面对面的传播、视频传播、数字传播、无线传播等。就信息来源而言, 不仅包括教师、图书馆、网络、资源库等正规信息来源, 而且包括各种非正规的、隐性的信息来源, 如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换、班级或者学校已经形成的习惯、风格、校风、教风等, 还包括来自社会的各种教育信息等。在信息时代, 教学过程已经由过去的封闭型走向了开放型, 在旧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可以说是学生信息的唯一来源, 教师掌握着教学的所有信息, 学生也主要依靠教师来学习各种知识。但在信息时代, 教学过程已经走向了开放性, 教师不再是学生信息的唯一来源, 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学校、教师、同学、家庭、社会等都通过信息技术而成为学生的信息来源,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社会上各种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而获得。开放型的教学环境、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和信息都为教学过程的教学质量带来了多变性。
2.3 教学过程中信息的视听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信息的表达、获取、传递、接收主要依靠的是课本、板书、教师的授课、辅导等形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强大的视听性质也对教学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而使教学过程和教学信息也具有了强大的视听属性。“网络上的信息是多媒体的, 它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 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媒介 (报刊) 、声音媒介 (广播) 和视觉媒介 (电视) 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多媒体不仅能向用户显示文本, 还能同时显示图形、活动图像和声音。”[12]另外, 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习惯而言, 教学信息和教学过程中的视听属性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数字媒介集聚了所有的媒体形式, 它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视频等媒体合成一体, 构成了多媒体信息。多媒体信息图文并茂, 声情逼真,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多媒体信息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点于一身, 使传播信息的手段更具综合性, 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 增强了传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13]同时, 视听属性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也极大地减轻了教育者在备课、教授、辅导等方面的压力, 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整理和综合教学内容, 有利于增强他们授课和传递教育信息的效果。
2.4 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广泛性
现代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广泛性一方面来自知识本身的爆炸性增长, 从科学学学者普林斯的观点来看, 现代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增长, 大概是全世界的知识每七到十年就翻一番。学校教育作为社会知识正式传播的重要途径, 它必须把社会知识转化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而才能在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中使他们掌握和内化这些知识, 因此, 直接导致教育信息不断增加, 从而出现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另一方面, 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广泛性也来自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日渐把信息技术作为处理和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在现代的教育过程中, 各种教育信息和资源都逐渐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 庞大的信息资源和各种形式的信息逐渐在网络上形成了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发源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得全世界的信息资源, 从而为教学过程中共享全球信息资源提供了条件。
摘要:学习的过程就是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存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信息, 它们的特点和属性也各不相同, 教学过程必须充分分析信息的各种存在形式和属性,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针对不同的学生利用信息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为良好的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学过程,信息形式,信息特点
参考文献
[1]张华.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学信息与教学模式的应用及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2) :106-107.
[2]李文高, 孙丹鹏.教学设计的新领域[J].保山师专学报, 2006 (2) :60-64.
[3][4]黄轶.莫忘传统教学手段[J].科教导刊, 2009 (8) :7.
[5]邱静.微生物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1) :135-139.
[6][7]高洁, 李琳.信息传播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1997, 55.
[8]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版第2l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37.
[9][10]邢福义.文化语言学 (增订本)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218-220.
[11]胡倩倩.电子媒介时代的图像叙事[D].博硕士论文数据库.西北大学, 2008, 9.
古典诗歌的形式特点 篇11
教材 信息技术课程 初中 Excel 形式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曾同时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有200多种。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呈多样性、多层次、综合性等特点[1],但另一方面也说明适时提炼出教材的编写规范,对提升教材质量、更好地指导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形式内容分两类,一类是由出版社规定的字体、字号、行距、开本等,另一类是经教材编者商议决定的编写风格、栏目设置、示范方法、操作步骤呈现形式、单元实践活动样式等,本文的研究内容为后者。
一、研究概述
1.样本
本文选取了广东、广西、海南、广州和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对其中Excel章节的上述形式特点进行比较。之所以选取这五地的教材,一是有关教材的首次出版年份为2005~2008年,且地域上皆属华南,时间与人文习惯接近,有利于研究的关注点集中于教材本身,二是教材样本的使用地域包含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中心城区等,不但有点有面,且背后蕴含了学生特点、师资水平、使用习惯等的不同跨度,比较有代表性。
之所以将Excel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以Excel为载体的“数据分析”几乎是目前所有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必选内容,一致性最高。另外,工具软件仍是目前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内容,以其为样本也有利于紧扣学科教材的主要特点。
2.方法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5套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风格、栏目设置、示范方法、操作步骤呈现形式、单元实践活动样式等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出共性、发现不足,助力于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编写规范的形成。
二、研究结果
通过表1可知,五地教材篇幅相当(内容为5~7节),使用年级相近(前后相差1个学期)。此外,教材形式上还反映出以下一些特点。
1.编写风格稳中有变
“新课程”改革之后,信息技术教材一改以往偏“说明书”式的编写风格,吸收了案例式教学的优点,倡导任务驱动。这种教学上的改进也迁移到教材编写中,并由“任务”式衍生出“主题”式和“探究”式教材编写风格。
三种编写风格仍以“任务”为核心,“主题”式通过角色扮演深化学生的参与感。探究是“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材对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确实很有帮助,但探究教材的使用有其条件,如需要老师的辅导或监控,否则学生可能会因对问题、材料等的理解偏差,而使探究无法顺利进行;又如学生难以基于探究教材开展预习或复习,因此教材正文部分的内容表述还是要完整,以便学生全面了解操作过程,“探究”式的撰写特点可能更适合在练习部分呈现,尤其是在引导学生解决某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知识方面有着较明显的作用。
2.栏目设置差异明显
五地教材中,栏目设置最少的为3个,最多的为10个,共有设置了17种不同栏目,3套教材的栏目设置为5个或以上。有关栏目可以分为4类:
导入:问题、任务、主题、学习体验、案例等;
学习(方法):实践、交流、探究、观察、思考等;
练习:巩固练习、检测与评估、创作;
(教学)延伸:相关链接、拓展、阅读、提示等。
分析教材栏目的数量与构成,得到以下结论。
(1)学法有共识,特色初显现
数量上设置得最多的3个栏目依次是:实践、探究和交流,次数分别为:5、4、3,这透露出“动手做”“引导思考”“加强合作”是目前初中信息技术主要的学习方法。
上述4类栏目中,“学习方法”类最多,有5个。观察栏目名称发现,5个栏目——实践、交流、探究、观察、思考,虽然来自不同教材,但意义所指却各有侧重,并非可以互相替代。学习方法不但有做有说,还有看有想,较为多样化,说明不同教材编者在自身课堂上,教学具有不同特点。
(2)对“延伸”和“导入”环节重视不足
五地教材中,有3套教材没有设置有关“延伸”的栏目,2套教材没有设置有关“导入”的栏目,而是将它们与正文混编。这样做使得教材的必修部分与选学部分混淆,影响到学习的正确取舍。又令任务介绍部分不明显,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不利于学生参与到任务中去。
(3)对练习活动设计欠思考
五地教材合计才只有3个有关“练习”的栏目设计,与以教师为主导的导入、新授等环节的栏目数相去甚远,且不但数量少,名称所呈现的特点也不明显。说明“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触及“教”与“学”,但还没有深刻影响到“练”,至少教材中的这一点仍显得僵化,这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
“练习”是学生由“学”到“会”的必然阶段,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不容忽视。练习栏目的设计应着重考虑难度上的层次性,学习要求的多样性,指导与提示的适度性,达到循序渐进、均衡发展和切实可行的目标。
(4)栏目设置仍缺乏规范
①数量不合理
栏目设置不能过少,太少容易造成对教材处理的平均用力,不能清晰地指导教学。但也并非越多越好,不同栏目应有不同的学习要求,从不同角度完善学生认识。栏目太多会导致栏目界限不清楚,同样不能指明学生的学习方向。取中间值的话,可能设置6个左右的栏目数较为合适。
②内容重复,叫法不一
比较“导入”和“学习延伸”类的栏目名称可知,表面上的4、5种栏目,更多的只是称谓上的不同,意义上并无明显差异,说明这方面完全可以统一。
3.示范方法与步骤表达存在欠缺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初步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使用日常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技能[2]。因此教材的案例呈现与问题解决——这一正文中最重要篇幅的表述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构建知识网络。但表1却反映出各地教材所选择的示范方法分歧较大,操作步骤的表达效果并不利于有效学习。
(1)示范方法欠统一
五地教材都体现了示范方法的多样性,但从方法排序可知,各地的侧重并不一样,其中3套教材的示范方法都以“菜单法”为主,工具栏按钮和右键快捷菜单为辅。但另两套教材,一套的示范方法以“工具栏按钮”为主,一套则以“右键快捷菜单”为主要示范方法。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以“菜单法”示范操作是目前教材的主流,但教材中示范方法的选取似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者的操作习惯。进一步地阅读教材文本还发现,同一教材中的不同方法选择比较随意,如“工具栏”有该操作“按钮”的,就会通过“按钮”示范操作,像图表、函数、小数位数等;没有“按钮”的就会倾向选择“菜单”示范操作,像筛选、分类汇总等;而“插入工作表标签”,五地教材无一例外地选用“右键”示范操作。
不同的示范方法都能完成操作不意味着可以随意选取,一套教材不但应以一种相对固定的方法示范操作,适当说明其他方法同样有效,更要考虑到“菜单”中命令位置固定、数量齐全、兼有命令分类的特点,因此教材使用“菜单”示范操作是最适合初中学生的。
(2)步骤表达待完善
在操作步骤的描述上,图文并茂及利用鼠标指针的指向说明操作顺序是五地教材的共同特点,显示出目前的信息技术教材已从传统的文字课本走进“读图”时代。
为了精简篇幅,部分教材开始摒弃全图,采用截图、叠图来呈现内容,并以“标注”、“序号”等辅助形式说明操作顺序,突出图中要点,增强表达效果。应该说这是一种成功的尝试,相信会成为未来教材的主流表现形式。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叠图、标注等形式,需控制好被遮挡的篇幅,防止影响阅读。
与“图”设计得颇为成功相比,目前“文”的表达陷入了被忽视的边缘,表现为内容上越来越少,且不成体系,部分教材的正文甚至没有通过文字来叙述操作步骤。
笔者认为“文”仍是描述操作步骤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不能“因图废文”。其表达固然要突出精简,但更要和操作步骤有机结合,体现出“步骤归类,形成方法”的引领,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出每一个单一步骤。
4.活动促进学、用结合
除海南版教材,其余四地教材都给出了“借助Excel工具,运用单元所学知识,撰写研究报告”的单元实践活动任务,具体要求见表2:
分析表2可知,业内人士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不但认识统一,且较重视。体现在:内容单独成节;过程设计详细(至少包含4个环节)。在该活动的指导上,各地比较一致的做法是有明确的活动要求和具体的过程指引,但在是否有固定主题上存在着差异,大多数教材都为活动提供了评价标准,一些地区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与运用特定知识(COUNTIF)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设计问卷,获取数据,再撰写研究报告的活动要求,体现了活动的多样性。一个不足之处是较少教材为本节内容提供完整的研究报告及点评作为学生活动时的参考样例,也许部分编者怕因此而束缚学生思维,但其实只要主题不同,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就不会大。
“新课程”改革的十年是信息技术课程成长的关键期,信息技术教材通过“应用→反思→修正”,总体上更趋规范,更能体现信息技术教学规律,但仍存在某些共性问题和参差不齐的发展现状,部分观点虽然今天还有争议,但在融合中发展将是今后的趋势,一些优秀教材的部分做法应被及时推广,进而成为标准或规范,进一步引领我国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促进学科教学。
可以预见,基于“任务”的编写风格,仍是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最大特点,“探究”式表述应会被局限于练习。教材的栏目设计以6个左右为宜,在“练习”栏目上构思其表达特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将是它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菜单”法示范,合理地增加教材文字,让学生不要仅会读图,而忘记了如何读书,说明改革会向传统作理性回归。在学以致用的观点驱使下,实践活动将成为绝大多数信息技术教材必不可少的内容,趣味性、真实感将是教材开发时考虑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郭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存在的问题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7.
[2]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试行)[S]//广东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纲要汇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范谊(1970-),男,江苏泰州人,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初中部信息技术教研员,硕士。]
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的形式和特点 篇12
1 主题班会
思想政治课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具有自身的优势性, 可以针对不同的主题, 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空间和平台, 让学生充分参与进去, 教师起好引导、激励的角色, 让学生想之所想, 畅所欲言, 消除同学、师生之间的隔阂, 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培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 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当然, 主题班会一定要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否则容易成为空谈会, 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2 演讲辩论
演讲和辩论可以充分锻炼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和互助的精神。比如可以针对学习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尤其是和学科相关的话题, 这样可以让他们与科任老师之间合作, 让老师作为指导也参与进去, 让班与班之间进行比赛, 对表现优异的同学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明白, 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不再是单一的, 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平时要广泛涉猎。
3 视频资料
可以择机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 现实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结合, 比如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影片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 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 让学生在影片观看中感受国情世情、了解国情世情, 从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都给关心国家发展的学生更全面的收获, 对于正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世界, 能给学生带来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
4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是以问题的形式系统地记载调查内容的一种印件。问卷可以是表格式、卡片式或簿记式。设计问卷, 是询问调查的关键。完美的问卷必须具备两个功能, 即能将问题传达给被问的人和使被问者乐于回答。要完成这两个功能, 问卷设计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 运用一定的技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个性心理、情境心理、个体行为、法律道德意识等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较为直接、真实、行之有效的途径。
当然, 活动课的形式还有很多,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 要选择合适的形式我们可以先从充分了解活动课的特点开始:
(1) 主体性。学生是活动课的主体, 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活动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一种能力要求, 学生是否都参与进去, 是否都全程参与, 除此之外也要从时间上保证学生全面参与。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即通过活动课提高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意识存在于人的头脑里, 通过活动课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它, 用文字记录它, 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在不停在告诉学生, 应当做什么, 以及怎样去做, 在实践中, 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 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2) 目的性。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 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 要达到什么结果, 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可以说, 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目标可以被看做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 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思想政治活动课就是结合教学目标设置的重要教学环节和形式, 因此, 一切的活动课都要仅仅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而是通过活动课的形式, 达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3) 实践性。实践性教学是指一方面指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 另一方面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思想政治活动课应该把握实践性的基本原则, 因为要实现教学的“活”和“动”离不开学生的实践。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重在评价活动的方法与过程, 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倾向的过程, 评价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宁波.新课程中教学的开放性与创造性[J].人民教育, 2002, (12) .
[2]王毕珍.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评价初探[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4, (2) .
【古典诗歌的形式特点】推荐阅读:
古典文学的特点07-16
古典诗歌意境的风格07-21
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05-17
古典诗歌的艺术精神06-18
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08-27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10-02
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05-26
古典诗歌中的孤独07-24
古典诗歌鉴赏的关注点10-14
古典诗歌中的自然意象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