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的诗歌特点

2024-07-21

华兹华斯的诗歌特点(共7篇)

华兹华斯的诗歌特点 篇1

His Heart Fills with

Pleasure

----About Wordsworth and His Poem

When we hear a real poem, it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power and long life of great poetry.Poet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novel, newspaper;it is more intense than other writing, which more intense with feeling.And it is the true language of emotion.At such time, I might wish I was a poet, but not.So I like read the poetry, especially the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for it is a pleasure to listen to, and it sounds naturally to the ear.William Wordsworth,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early romanticism, He was born in 1770 and in a lawyer’s family.He studied at Cambridge from 1787 to 1791.At that time, he was a warm supporter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In 1797, he made friends with Coleridge and they write the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Late, Wordsworth’s attitude to the revolution changed and he gave up his former political opinion, and he lived in the Lake Pistrict.He and Colerige, southey were called Lake Poet.Because they lived in the same place and shared the similar view of literary and social in their work.And, he was made Poet Laureate in 1843, and died in 1850.Such as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is the major works Wordsworth.The poem describes the poet’s own experience in his trip.In the poem, Wordsworth sings the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the poet himself.And it is written in iambic tetrameter and the rhyme of “ababcc” in each stanza.“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It is triggered the memories of poet.Everything is beautiful.His heart fills with pleasure.The poet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on high vales and hills.Suddenly saw the golden daffodils.Beside the lake, the daffodils seemly are dancing in the breeze.“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In this stanza, the poet enjoys the

music of wind and dance of the daffodils.He saw the daffodils with the new sight.He trie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beautiful scenery and feels back to nature.“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Then, the poet expressed his delight in the sun, the hills, the flowers, the wind, and the fragrance, in the innocence of everything.He achieves great success in his pleasure and the nature with enthusiasm to paint vivid picture of daffodils.In a word, it has the beauty of diction, the beauty of rhythm and beauty of imagery.And he remained a poet in his painting and a painter in his poetry.Beside, Wordsworth based his own poetical ways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good poetry is the unconscious overflow of strong feeling.He made his individual emotion, pleasure, and feeling, as the base in the creation and appreciates of poetry.

华兹华斯的诗歌特点 篇2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 (1) 生态诗的目的是展现理想的自然生存状态, 为我们提供“想象的自然状态, 想象中的理想的生态系统” (2) 。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巨擘, “湖畔诗人”的主要代表。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英格兰中西部风光旖旎的湖区, 大自然的灵性给他带来希望和活力, 带来创作的灵感。他说:“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 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 (3) 他创作出大量讴歌自然与人和谐关系的诗歌, 这些生态诗给后人以启示。

生态理论

华兹华斯的生态观里可以看到犬儒学派的影子, “他们蔑视正统的生活标准, 背着行囊携着拐杖四处漂泊, 生活得就像乞丐。他们希望轻松地旅行, 过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简单生活” (4) 。华兹华斯一生到处走走看看, 身体力行回归自然, 为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

“生命网”观点的提出改变了从前人与自然关系的界定, 该观点认为“自然是一张具有奇特结构的网, 由柔软的、易破的、脆弱的、精致的材料制成, 按照它的结构和目的把一切都连接成令人赞叹的整体” (5) 。华兹华斯诗歌大量讴歌自然, 他认为自然与人是和谐的整体。

达尔文进化论对生态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无法忽视的推动作用, 该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主宰、支配观。

恩格斯对人类生态思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在著名的生态思想“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说”中指出:“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 决不同于站在自然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 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 (6)

20世纪以来, 著名生态思想家泰勒提出了人类对待自然的四原则, 即“不伤害原则”、“不干涉原则”、“忠诚原则”、“重建正义原则”。 (7)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生态文学探讨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 两者是和谐统一的, 不以人类为中心, 不以人类的利益为价值判断, 而以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前提和最终的依归。华兹华斯认为大自然是他心灵的源泉, 人的灵魂与自然的灵魂共处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 不仅自然的灵魂影响到人, 自然的灵魂也带有人类灵魂的特点。 (8)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强调主客体统一, 体现了诗人一元论的思想。他提出, “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9) 。他又说诗人具有一种气质, 比别人更容易不被眼前的事物所感动, 言外之意是说诗歌是诗人回忆的结果。 (10) 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 诗人回忆的过程正是其情感不断累积的过程。在华氏眼中, 自然既是有形的, 也是无形的。在有形的自然中, 华兹华斯沐浴在她的怀抱中, 与她交流, 聆听她的教诲, 接受她的滋养。华兹华斯把无形的自然看做精神的象征。 (11)

华兹华斯作品中的生态观

自然对人的影响。在华兹华斯看来, 自然“有一些力量能使我们的心受感染”, 自然“会用宁静和美打动”人们, 能“引导我们从欢乐走向欢乐”。 (12) 诗人在彷徨孤寂时瞥见水仙, 心灵的创伤俨然得以治愈, “从此, 每当我倚榻而卧, /或情怀抑郁, 或心境茫然, /水仙呵, 便在心目中闪烁, /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 和水仙一道舞蹈不息”。作者把水仙看做一种象征, 它代表了一种精神, 代表了自然的精华。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和安慰, 大自然能启迪人性中善良的情感。当诗人离开水仙后, 心中充满孤寂;当其心里浮现水仙时又“欢情洋溢”,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

在《致杜鹃》中, 杜鹃成了诗人往昔情感的寄托, 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热爱。这样的情感穿越时空, 童年时, 诗人“为了寻觅你, 我多次游荡, /越过幽林和草地”, 此时的杜鹃在诗人眼中“是一种爱, 一种希望”。诗人对杜鹃的爱多年来不曾改变, “今天, 我还能仰卧在草原, /静听着你的音乐, /直到我心底悠悠再现/往昔的黄金岁月”。读书是苦闷的, 但好在诗人与蓝天白云做伴, 追寻杜鹃, 他把杜鹃视为大自然对自己的召唤。

诗人把无形的自然看做精神的象征, 他常常凝神观察万物, 如《致雏菊》:“我坐着, 对着你, 悠然遐想, /打各种不大贴切的比方, /以此为乐事。”在想象中, 他感到自己与雏菊浑然一体, 感到自然的整体存在, “你与我同享阳光和大气;/为滋补我的心, 请一如往昔/赐我以欢乐, 让我学到你/温良的品性”。他把各种想象联系起来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的统一, 并希望从自然身上学到恬适的生活态度。

在《转折》中, 他呼吁我们抛弃书本, 向最渊博的老师———自然学习, 做自然最谦恭的学生。“起来!朋友, 把书本丢掉, /当心会驼背弯腰。”“啃书本……无尽的忧烦”, 他告诉我们, “来吧, 来瞻仰万物的光辉, /让自然做你的师长。”自然丰富的资源可以使我们的心智受益, 生命熠熠生辉。《自然景物的影响》一诗诗人毫不吝惜地赞扬自然景物对人的心智、世界观产生的积极影响。万物皆受宇宙精神的制约, 又体现着宇宙精神。“无所不在的宇宙精神和智慧!/你是博大的灵魂, 永生的思想!/是你让千形万象有了生命, /是你让它们生生不息地运转!”

从生态文学的角度来看, 华兹华斯创作的大部分诗歌都体现了自然对人的美好影响, 让人心旷神怡, 让人的心智得到启发。

人对自然的责任。华兹华斯对人类征服自然提出了质疑, 《鹿跳泉》讲述了古代贵族为了自己的享乐肆意猎杀野生动物、恣意破坏生态系统本来面目的故事。瓦尔特爵士疯狂追赶一只公鹿13个钟头, 连他自己的坐骑都换了三头, 公鹿走投无路之下纵身跳下陡峭的悬崖, 惨死在泉水边。“旁边躺着那头鹿, 肢体横陈, /鼻孔紧贴着山下的一股清泉, /它在咽气时发出最后的呻吟, /泉水便颤抖, 泛起了涟漪一片。”公鹿死相极其惨烈, 瓦尔特爵士丝毫不为所动, “爵士兴头十足, 没法安静”, 为了炫耀他征服自然的成就和方便今后继续寻欢作乐, 他要在这里“盖一座游乐的华屋, 搭一座富有田园情趣的花亭”, “还要请来能工巧匠, 在这股泉水下面砌一个石潭”。肆意改造自然带来的是灾难, 美好的自然环境被破坏, 取代的是人工艺术品,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很快, 鹿跳泉毁了, 泉边的白杨枯死, “再没有狗儿、羊儿、马儿或小牛/到石潭边上来, 用泉水润润嘴唇”。公爵的一次猎杀, 造成了这里的荒芜, 诗人警示世人, “我们的欢情豪兴里, 万万不可, 羼入任何微贱生灵的不幸”, 不要再试图以征服或改造自然为乐, 害人终害己。这是诗人对征服、统治自然观的批判, 人类有责任保护多样性的生物,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

《责任颂》重申了人对自然的责任, 责任是“上帝之声的严峻女儿”, “是指路的明灯”, “是防范或惩罚过错的荆条”, “伸张了正义”, “叫人摆脱浮华的引诱”。万物只有回归自然, 听候自然的差遣, “万古苍穹因你而常新, 而常保坚牢”。

征服自然的恶果是人类的自我毁灭, 20世纪以来的生态危机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观点。诗人有惊人的前瞻性, 在《早春命笔》里, 他说:“内在的性灵, 由造化引导, 与外在的景物互通情状;/我不禁忧从中来, 想到/人把人弄成了什么样。”

欲望批判。工业化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紊乱及自然资源的匮乏, 华兹华斯对工业化的城市生活极其反感。

《迈克尔》讲述了牧羊人迈克尔一家三口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安居乐业, 突然灾难降临了。老人曾经给侄子当保人, 侄子家道败落, 他不得不替他偿还。老人舍不得变卖田产, 只得把儿子送走, 没想到“在那座荒淫浪荡的城市里, /他终于陷入了泥坑:丑事和耻辱/弄得他没脸见人, 最后他只得/逃到海外去, 找一个藏身之所”。我们看到华氏眼中的城市是让人腐化堕落的场所, 而乡村生活的人民心灵纯净, 由此也看出诗人对旧的小农经济的怀念。

田地、牲口是小农经济的象征。无独有偶, 《最后一头羊》描写了工业化导致乡村经济破坏。“又一头卖啦!再加上一头!/羔子刚卖掉, 它娘又牵走!”壮汉去教区求助, 却被认为是富户, 羊即产业, 但是“到昨天, 我那五十头绵羊/只剩这最后一头”, 他哭诉道, “我们完蛋啦, 成了穷鬼, 倒不如全家死光了干脆!”

华兹华斯对社会道德的倒退发出了愤慨。在《伦敦, 1802年》中, 他把当时的英国社会比做一潭污水, 他写道“世风日下, 我们都汲汲营私”;在《作于伦敦, 1802年9月》里, “侵吞掠夺, 贪婪, 挥霍无度……断送了伦常准则, 纯真信仰”。诗人没有避世, 而是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对社会的爱。呼吁人们重返自然, 回到那山水之间, 提倡物质生活的简单化、精神生活的富足感, 保留社会原有的面貌。

对人类的爱。华兹华斯的诗歌大部分描写自然景色, 通过描写自然探讨自然与人的关系, 着眼点是自然, 落脚点却是人, 人爱自然, 自然又引导人去爱人, 他由对自然的爱升华到对人类的大爱。对人类的爱体现在诗人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坎伯兰的老乞丐》、《布莱克大娘和哈里·吉尔》都属于这样的题材。

孤独的割麦女“独自收割, 独自歌唱”, “没有人告诉我她唱的什么”, 但她那歌声比夜莺、比布谷鸟更欢快、更令人振奋, 割麦女用歌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她在劳动中歌唱, 歌声徜徉于她手中挥舞的镰刀间”, 诗人把我们引入一个清新脱俗的世界。

《露西组诗》中自然与人的关系通过死亡的主题来展现, 死亡在诗人看来是彻底回归自然。露西是自然之子。“露西, 她活着无人留意, /死去有几人闻之?”重返自然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 这样的死不是消亡, 而是融入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我们是七个》也表达了相似的主题, 选择的对象却是天真无邪的孩童。孩子“只感到生命充沛在四肢, /对死亡, 她懂得什么?”。当被问到兄弟姐妹几个时, 她说, “我们是七个”, “有两个躺进了坟地”, “我们是七个”, 逝去的兄弟姐妹在孩子眼中仍然和他们是一体的、不曾分隔, 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结语

华兹华斯的生态诉求根源于他坚信自然与人的整体性, 在西方理性思维的影响下, 他强调人的作用。英国生态学家贝特这样评价他:“华兹华斯回到自然并不是逃避政治, 而是把政治放在新的环境中, 放在了对人类的爱和对自然的爱之间, 放在了人类的权利和自然的权利之间。” (13) 在今天我们从生态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华兹华斯的作品, 体味生命的变迁, 其作品必将绽放新的活力。

摘要: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歌主要赞美自然和讴歌生命。本文通过研究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价值观, 从自然对人的影响、人对自然的责任、欲望批判、对人类的爱四方面表现其诗歌作品中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华兹华斯,生态观,诗歌,自然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1页。

[2]Jonathan Bate.The Song of the Earth.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250~251

[3]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第43页。

[4]Peter Marchall.Nature’s Web:An Ex-ploration of Ecological Thinking.Simon&Schus-ter Ltd, 1992, P76

[5]Ibid, P48~49

[6]恩格斯著, 于光远等译:《自然辩证法》,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第305页。

[7]Paul Taylor.Respect for Nature, A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P172~175.

[8][10]赵光旭:《华兹华斯“化身”诗学研究》,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第6页, 第7页, 第25页。

[9]黄杲炘:《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版, 第2页。

Jonathan Bate.Romantic Ecology:Wordsworth and Environmental Tradition.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991, P33

华兹华斯的诗歌特点 篇3

关键词:王维 华兹华斯 自然诗 意象/主题 对比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255-02

1 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的意象对比

尽管华兹华斯的自然诗语言简单,却不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华兹华斯善于塑造生动鲜活的自然意象。比如,在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这首诗中,诗人写道:“The budding twigs spread out their fan/To catch the breezy air;/And I must think, do all I can,/That there was pleasure there”这里的“清风”就是一个自然意象,喻指对人的鼓舞和指导,自然界中的风类似人的呼吸,渗进人的心灵,把人的灵魂和自然的精神合二为一。此外,风还能帮助人摒弃傲慢自大麻木不仁,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云也是华诗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自然意象。在Daffodils(《水仙花》)中,诗人写道:“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在这里,云指代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正如我们所见,云在天空没有固定的位置,飘无定所。华兹华斯直到晚年才安定下来,云这个意象极好地表现了他在现实世界里毫无目的的游荡状态。除了风,云,山谷,华诗中还有许多自然意象,比如暴风雨,洪水,河流等等。华兹华斯非常善于在其诗歌中创造各种不同而又独特的意象来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和华兹华斯诗中的自然意象相比,王维诗中的意象更自然,换言之,王维自然诗中的意象更少打上诗人的情感烙印。

我们以王维一首著名的自然诗为例。在《山居秋暝》中,王维营造了许多自然意象,如空山,新雨,明月,清泉,莲花等等。所有的这些自然意象结合在一起,向我们呈现一幅静美的深山晚秋图。诗眼是个“空”字,笼罩全诗。王维用“空”来修饰山,其实山并不“空”,山中有许多景物:松树,清泉,石头,竹子,女孩,莲花,渔船等等。然而读罢全诗,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对山的“空”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因为诗中所采用的意象是如此静谧,纯洁,清透,丝毫不带人的感情色彩,给我们一种空灵的感觉。这正体现了诗人的人生哲学。一个秋日的夜晚,当王维在山间面对如此静谧的景象,他的内心如此宁静,没有任何杂念,不带任何个人感情和私欲,只是默默地享受着这份寂静。他心若无物地客观描写目之所见,因而所有的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空明的静的气氛。

王维生活在中国的盛唐时期,道教和佛教都已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的“诗佛”,王维深谙道教和佛教。道教认为人的情感,欲望,理性,以及任何主观的感情都是区分人与自然的特征,因而这些都会妨碍“天人合一”。与道教相似,佛教教义之一就是要求人们禁欲,对人的欲望和情感持消极态度。佛教教义把人在现世世界里所受的苦难归咎于人的情感和欲望,人因为太纠结于物质和情感因而达不到思想上的超然。因而,当王维在描述自然景物时,几乎不表现人的情感,人被认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遵从自然法则。在王维的诗中,自然是无意识的,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其间找不到人的理性和情感。故王维自然诗中的意象没有情感,只起到一种功能性的作用。他们的作用就是向我们传递诗人的人生哲学。

华兹华斯生活的时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非常迅猛,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华兹华斯受到基督教,泛神论以及卢梭倡导的“回归自然”的影响,因而把人和自然都看成上帝的创造,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以及人类都具有神性。在他看来,自然并不是指他生长的北部湖区,而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能够唤起人本来的人性。华兹华斯认为科学像一把枷锁,禁锢了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人性。他认为只有在自然中,人才是自由的,有人性的。然而,华兹华斯从来都不提倡人类摒弃自身独有的特点和大自然合而为一,因而,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自然意象从来不仅仅以自身的形象示人,而是明显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换言之,情感是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意象中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个自然意象都和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

2 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的主题对比

华兹华斯自然诗的主题大多是歌颂大自然的美景。对华兹华斯而言,大自然是纯洁思想的栖息所,是心灵的保姆,向导和守护神。作为一个成功的自然詩人,华兹华斯无可争议地以其对大自然的精妙描写而闻名,他创作了许多经久不衰的诗歌如 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Daffodils,Tintern Abbey等等。

华兹华斯自然诗的另一个主题就是表达对贫苦和不幸的人们的遭遇的同情。这些诗包括Michael,The Last of the Flock,Simon Lee, the old Huntsman等等。以Simon Lee, the old Huntsman为例,Simon Lee年轻时是如此强壮的一个猎人,现在却是老迈不堪,贫困潦倒,连老树的树根都掘不动了。

华兹华斯的自然诗中还描写了他对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To the Cuckoo向我们讲述了诗人同她妹妹在树林里度过的欢乐童年,在Tintern Abbey一诗中,诗人的怀旧情绪被勾起。

华兹华斯的自然诗体现了大自然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强大影响:在My heart Leaps Up一诗中,看见彩虹使诗人领悟到三岁定老(“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在The Simplon Pass一诗中,诗人去爬山游玩,突发灵感开始思索什么是永恒。自然成为永恒的象征和客观显现物,自然具有神性的力量,它以精神的永恒映照人的短暂。

王维的自然诗大多也是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题。王维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不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他的诗里事物是客观的。《山居秋暝》《鹿柴》《田园乐》等许多诗歌都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在王维的许多自然诗里,讴歌友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在《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中,诗人的朋友即将奉朝廷使命前往西北边疆,诗人描写了和朋友喝酒饯行的伤感时刻,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中,王维描写了和友人裴迪的闲居之乐。

描写隐居生活是王维自然诗中另一个常见的主题。在一些自然诗中,诗人表达了他对佛教和道教的信仰。如在《秋夜独坐》这首诗中诗人写道:“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在《终南别业》中作者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华兹华斯和王维都是伟大的自然诗人,他们的诗中充盈着对大自然美景的精妙描写。然而,两位诗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在自然诗主题方面存在许多差别。

首先,歌颂儿童的纯真是华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而王诗中并未言及此。华兹华斯许多著名的论断都来源于他的儿童观。最著名的就是他提出的“三岁定老”,而在王维的诗中,儿童从来都不是诗歌的中心。

其次,华兹华斯很少在诗中描写友情,而在王维的自然诗中,友情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王维喜欢描写和友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以及表达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感情。

再次,华兹华斯经常在诗中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以及他个人的情感。正如他自己所说“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他非常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王维只是欣赏自然美景,很少或几乎是不表露自己的情感。正如他在《终南别业》中所写到的那样“中岁颇好道”,也许只有“道”才是他关注的,而不是自己的情感。

最后,在华兹华斯的自然诗里,农民和普通民众在生活中遭受了大量的苦难,而在王维的自然诗里,农民却是生活在大自然中最怡然自得的一群人。这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华兹华斯生活在动荡的革命时期,而王维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中。

3 结语

本文对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歌的主题和意象进行了对比。受基督教和泛神论的影响,华兹华斯认为人与自然都是上帝的创造物,大自然的一切和人都具有神性,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的。因而,华兹华斯自然诗中的意象不是纯自然的,它们明显打上了诗人的情感印记,换言之,情是华兹华斯自然诗歌意象最突出的特点。而王维受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影响,视自然为无意识的存在,不具有理智和情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遵从自然法则自然化。因此,王维自然诗歌中的意象不掺杂人的感情却渗透着佛理和禅意。就两人的自然诗歌主题而言,华兹华斯多以儿童的纯真,劳动人民的苦难以及自己的回忆和沉思为主题,而王维多在其自然诗中描写友谊和禅理。

参考文献

[1]Chen Jia.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Page,Judith W.Wordsworth and the Cultivation of Women [M].Merkeley and Los Angeles,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3]Tang,Yihe.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300 Tang Poems[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Wang,Zuoliang.An Anthology of English Verse [M].上海:上海翻譯出版社,1990.

[5]姜明德.略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消极思想[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6(3).

[6]刘新民.华兹华斯儿童理念初探[J].外国文学研究,1999(2).

[7]聂珍钊.论华兹华斯的诗[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8]苏文菁.重读经典:本世纪60-90年代英美华兹华斯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 1999(2).

[9]苏文菁.批评者笔下的华兹华斯[J].广东社会科学,1997(5).

[10]王富仁.古老的回声[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1]谢文玉.论华兹华斯的妇女观[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6).

[12]许颖.论王维的禅风禅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华兹华斯的诗歌特点 篇4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对比赏析

摘要: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两位中西田园诗巨匠,共同用自然清新,不事雕琢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闲雅的田园生活,在中西诗歌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绝唱。两人跨越了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但却有着相似的诗歌风格,本文将对比赏析两大诗人的田园诗作的异同之处以及造成这种异同之处的文化背景原因。

关键词:陶渊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异同,文化背景,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第一人—陶渊明,以其质朴无华,大巧若拙,韵味隽永,意境清幽的诗文而著称于世。北宋大词人苏东坡赞誉陶诗“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南宋魏了翁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物观物而不牵于物,吟咏情性而不累于情”1高度评价陶诗。金代诗人元好问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精确概括了陶诗的独特魅力。而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唐代田园诗人也都受到了陶诗的影响。陶渊明本人更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范是许多文人的精神堡垒,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后,往往会从陶渊明身上重新寻找自己的价值。而奠定陶渊明崇高文学史地位的正是他的田园诗。陶渊明首创了田园诗,开辟了我国诗歌创作的新题材和新领域,是魏晋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贡献。陶渊明用清新质朴,自然天成的语言讴歌田园风光,其诗文无人工痕迹,淡雅脱俗无而无雕琢之弊。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这也是其田园诗能够名扬千古,备受历代文人骚客推崇的玄妙所在。

中国独特的文化氛围,瑰丽的地理风光孕育了陶渊明这样伟大的田园诗人,然而身处魏晋政治风云突变时代的陶渊明,为了不再“心为行役”,不惜息交绝游,高举辞世,他践行了简约玄澹的魏晋时代精神,所以他不免也是孤独的。

然而,当时光悠然跨越千余年的间隔,在大洋彼岸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的英格兰湖区,另一个在文学史上散发着清雅超脱气息的名字诞生了,他就是18世纪的浪漫主义湖畔诗人—华兹华斯。19世纪后期的权威评论家、诗人马修.阿诺德郑重指出: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也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华兹华斯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和柯勒律治共同编纂的《抒情歌谣集》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在诗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他提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为英国乃至整 1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二,《费元甫注陶靖节诗序》,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

—1—

“比较文学概论”学期论文

个欧洲的浪漫主义诗歌定下了基调。雪莱称他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他以丰沛真挚的感情咏赞美丽的自然,赞美大自然对人类心灵的影响。他将平民的语言高度提炼后入诗,语言清新,质朴,自然,素净,是深刻思想、真挚情感和朴素语言的完美结合,这一点与陶渊明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最初将华兹华斯介绍到中国时,就称他为“英国的陶渊明”,而美国人在编译陶渊明的诗歌时,也认为他是十九世纪诗人华兹华斯精神上的祖先。

一.清新淡雅,寓绚于素的诗风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白居易《访陶公宅》),公元365年,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诞生于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九十里处)。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在诗人居处,田园肥沃,竹林清幽,桑、柳、榆、桃,随着季节变换斑斓的色彩;奇骏青松古柏,显示着它们的孤直和高洁。这样的自然田园风光在给予诗人灵感的同时也在不断陶冶着他的性情。诗人出身名将之后,再加上儒家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务求实际和济世安民的好传统”2,生逢乱世,陶渊明希望能做一番事业,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然而在历经官场黑暗后,“心实有所守”的诗人最终彻底辞官归隐,“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性爱自然的诗人从此完全醉心于田园风光,躬身农耕,创作了不少风格恬淡的田园诗。在现存陶诗中,大约有50首田园诗。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怀恋,如“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又如,《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的“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俗情”。诗人用词简约淡雅,寥寥数笔,就表达了他内心对于田园生活深深的眷恋之情,因是他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虽看似平淡,细细读来,不难体会他的那份急切和向往。有的是描写田园的静美之景和诗人的闲适心情,如《和郭主簿二首》其一,“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又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描写了祥和静谧的田园生活,用词极为简单,清阴,凯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用这些平常不过的话语入诗,一幅悠然平和的田园图好似出现在眼前,最妙不过。再如《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二句真可谓“自然淡雅,最是渊明口吻”(袁行霈语)。

1770年,威廉.华兹华斯出生在英格兰西北部坎伯兰郡,童年就读于美丽的湖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说,温德米尔湖能让人忘掉生活中的区别,如年龄和财富。3这样一个风景优美的环境也使我们的诗人华兹华斯忘记了许多东西,把自己融入了自然之中。“儿童时期的 23 杜景华《陶渊明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p50

John Keats, Complete and Selected Letters of John Keats, edited by Edward Hirsh.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2001, p45.—2—

“比较文学概论”学期论文

诗人认为他已经完全融入了自然。他回忆说,在他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好像清秀的河水乐于在他的摇篮旁窃窃私语,还在襁褓之中的他就已经与生机盎然的宇宙结下了深刻的友谊;儿童时期,他不分白天黑夜在自然的怀抱里游玩。4”同样怀着对自然的真挚爱恋,华兹华斯才能谱出和陶渊明那样美妙的自然赞歌。他一改新古典主义典雅、平板的风格,弃用华丽的辞藻和繁琐的格律,不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那样充满对人生、理想、尘世的赞美,更不像玄学派的诗歌,读起来需要绞尽脑汁地思考其中的哲学和科学涵义。而是用普通人的语言,生活和感情去写诗。如在《致蝴蝶》中,诗人呼唤“别飞走,留下吧,留在我身边/多留一会儿,多让我看几眼”,又如在《麻雀窝》里,“快瞧,这绿叶浓荫里面/藏着一窝青青的鸟蛋/这偶然瞥见的景象,看起来/像迷人幻境,闪烁着光彩”,再如《致雏菊》,“我远远望见你闪闪发光/好比一颗星,玲珑清爽/却不如天上群星那样/皎洁而晶莹/还是像颗星,银盔闪耀/你安稳自如,仿佛在睡觉/谁敢刁难你,便不得好报/便不得安生中”,诗人用自然平实而又充满强烈感情的语言描绘了自然中常见的蝴蝶,麻雀和雏菊,平淡之中方显他对自然的依恋,这些诗歌非常清新淡雅,普普通通,对于诗和自然皆爱的读者来说,不会感到是多么佶屈聱牙,令人生畏的作品。

虽然同是描写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之处主要是二人所营造美学境界的差异,一个营造的是无我之境,一个是有我之境。二.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个概念,可以用来形容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区别。“‘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5

华兹华斯名作《水仙》共分四节,除了第二节没有“我”或“诗人”,其他三节都有着浓重的代入感,“我独自漫游,像山谷上空/悠悠飘过的一朵云霓”,“我凝望多时,却未曾想到/这美景给了我怎样的珍宝”,“水仙呵,便在心目中闪烁/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和水仙一道舞踊不息”,华兹华斯以“我”的眼光观察水仙的美态,把“我”的情感附在了水仙身上,以从水仙身上寻找心灵慰藉,是为有我之境。在命意恢宏、寄情深 45 赵光旭《华兹华斯化身诗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3,p14(清)王国维著 滕咸惠译评,《人间词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03月第1版,第5页

—3—

“比较文学概论”学期论文

远的《延腾寺》中,诗人以澎湃的激情赞美大自然,但也都离不开“我”的灵视,仍是以“我”观察自然之美,附“我”的情感于自然之中,“这样的美景/在多年阔别期间,对我也并非/莫无影响,如同对盲人那样/而是时常,当我孤栖于斗室/困于城市的喧嚣,倦怠的时刻/这些鲜明影像便翩然而来/在我血脉中,在我心房里,唤起/甜美的激动;使我纯真的性灵/得到安恬的康复/同时唤回了/那业已淡忘的欢愉”,诗人一再强调他从自然中获得的慰藉和安抚力量,大量运用主动语态,他所描写之物也就都罩上了浓重的个人色彩。反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著一“见”字而非“望”字,无我之境全出,“望”有主动去看的意味,而“见”字则体现出一种本自采菊,无意望山,当抬头看时,则悠然而忘情,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了诗人超然无欲的心境,正是无我之境的体现。陶诗中常用飞鸟作为意象,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飞鸟本就属于园林,理应回归自然,诗人用飞鸟自喻,也反映他愿同自然向融为一体的心情,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也就是无我之境了。

三.文化背景原因

陶诗和华氏田园诗歌风格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人都抵制其所处时代文坛的绮丽之风,提倡用普通人的语言描写最平常的事物。陶诗经常描写村舍、鸡犬、豆苗、桑麻,华氏所咏也不过是蝴蝶、麻雀、雏菊、水仙等自然中物,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新鲜的感觉。两人从小生活在风景秀美之地,性爱自然,崇尚赞美自然之美,并长期过着田园生活。其创作理念也都视诗歌为情感的自然流露,诗文直抒胸臆,不作无病之呻吟。

但相隔千年时光和遥远距离,二人诗歌境界的相异之处也在所难免。陶渊明在生活观念上深受中国传统老、庄的道法自然和抱朴归真思想的影响,并独创了性情自然说。这种观念既指导了他的生活,也体现在他的作品里。他作品中的一切环境和事物都带有性情,而不是虚空概念地描述,这样他的作品就更接近自然,合乎自然万物本身的情态。再加上,中国历来推崇天人合一思想,这是一种自然的世界观,也是一种浑融的思维方式。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中国人把自身看作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其相对立。在古人的思维里,要消除物我的界限,人与自然合二为一。

—4—

“比较文学概论”学期论文

西方历来奉行重分析的思维模式,其文化支柱为科学理性,基督神学和人本主义。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状态,人先是畏惧自然,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后则是疯狂征服自然。华兹华斯虽然持人性、神性、理性三位一体的自然观,是对18世纪理性主义的超越,但其仍将自然作为其思考哲学宗教命题,解决西方精神危机,进而拯救人类的一个渠道,所以仍与自然相隔。四.结语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两位不朽的田园诗人是中外诗歌史上两颗耀眼的明星,他们用朴实无华的诗语,抒发了对田园,对自然的真情赞咏,感染净化了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通过对他们两人诗歌的对比赏析,我们也能够进一步深入理解他们的作品,发掘他们各自的魅力,为中西比较诗学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晋)陶渊明著,徐正英,阮素雯注评.陶渊明诗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5 [2](英)华兹华斯著,杨德豫译.华兹华斯诗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3]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二,《费元甫注陶靖节诗序》,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 [4] 杜景华.陶渊明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5]John Keats, Complete and Selected Letters of John Keats, edited by Edward Hirsh.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2001

[6]赵光旭.华兹华斯化身诗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3 [7](清)王国维著,滕咸惠译评.人间词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03月第1版

[8] 许春翎.无我之境 ”与“有我之境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分析比较[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

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 篇5

李白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他的诗歌是其主要成就,被世人流传至今。小编整理了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希望爱好文学的你会喜欢哦。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诗歌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他的想象,极其丰富,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七言歌行篇幅长、容量大,形式自由,宜于表达诗人矛盾复杂的思想,抒发奔放恣肆的才情,而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

白居易的诗歌特点 篇6

白居易一生热爱种植,其生活的四周种满了各式各样的植物,但在其诗作中描述得最多的就是“松、竹、莲”。松、竹位列岁寒三友之列,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毅力,而莲出淤泥而不染,自珍自爱,正直坚贞。这些其实都是白居易自身人格的真实写照,白居易将自己的人格意于“松、竹、莲”之中,既含蓄又明显。

白居易闲适诗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闲适诗与养生诗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同点,所以本文关于白居易闲适诗艺术特色的描述着重于与养生诗的不同点,主要是遣词用句及修辞手法。

(一)白居易闲适诗的遣词用句

1.叠字的使用

叠词,顾名思义就是重复、重叠的词,例如“声声、皎皎”等。叠词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手法,它的特点就是利用汉语音节,使诗词在结构上显得更加工整,在节奏上显得更加有韵律美。使用叠词描述声音时,会使声音更具真实性;使用叠词描述景物颜色时,会使景物带给人们更多视觉上的美感。白居易的闲适诗中通过使用叠词,使其看似平淡的生活更显趣味,也更具有吸引力。

2.喜用数量词

数量词的运用,会使得整首诗更具带入感,“两只”“一双”等数量词的简单使用,会使得诗词所描述的画面更具真实性。读者在品读诗句时,可以在脑海中将诗句化作一幅图,形象又生动,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白居易闲适诗中常常使用数量词,这不仅与其描述的内容有关,更与其自身生活特点及人格特点有关。

(二)白居易闲适诗的修辞艺术

首先是浅显的比喻。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仍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讲究写实,虽然白居易不会过多地运用夸张的比喻,但白居易还是会运用一些浅显的比喻来给自己的诗词润色,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关注度。白居易主张平淡闲适度日,又不失对人生的思考,为了使其写作风格与其个人人格相符,白居易摒除了使用华丽及夸张的修饰,而是转用易于被大家所理解而又不失诗人风范的浅显的比喻。这种比喻方式在白居易的诗中经常可见。

其次是平易的典故。古代的用典就是运用各种典故来讲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为自己的诗词润色。如果只是粗略地品读白居易的闲适诗,很难发现有用典,但如果细细品味,其用典之处还是相当多的。这说明白居易有着丰富的典籍知识,能熟练透析地了解典故的内容,从而将其中更为平民化的小点运用到自己的诗词中,使得自己的诗词既能达到平易近人之效,又能运用典故阐明自己的观点。

白居易亲情诗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亲情诗主要是讲述白居易对亲人的关爱及思念,虽然其艺术特色也有与上述两种诗相类似的地方,但它也有其特殊之处,主要就是其在亲情诗的创作中,在抒情时不忘讲明道理,喜欢运用主客颠倒的“对写法”。

(一)抒情中偏爱说理

白居易的亲情诗从表面看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及关爱,但细致品读不难发现,其大多数诗词在后半段更加注重的是说理。也就是一首亲情诗的前半段描述思念,后半段以对亲人的思念有感而发,引出相关哲学、心理学甚至佛学的道理,使得思亲有情有理。白居易这种亲情诗的撰写方式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也不会被后人定位为“无病呻吟”,也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与其他诗词区分开来。

(二)“对写法”的运用

所谓对写法,就是“主客颠倒”,将原本的抒情主体和抒情对象相调换。这是古代描述思亲诗句中常用的写作手法。白居易的亲情诗中,绝大部分描述的都是白居易的友人或者亲人在某地思念白居易,很少描写白居易对亲人和友人的思念,这就是典型的对写法。这种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加强调诗人对友人与亲人的思念,有一层递进的关系,就是你在想念我的同时,其实我也非常地想念你。这种反弹琵琶式的抒情既达到了抒发思念之情的效果,又不会显得自己柔弱不堪,不会现出自己的寂寞与孤独。

华兹华斯的诗歌特点 篇7

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咏水仙》,诗歌理论,语言,想象力

威廉·华兹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 , 是英国乃至欧洲浪漫主义诗风的开创者。华兹华斯生于英国西北部昆布兰湖区的一个律师家庭。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 毕业后到法国旅行, 亲历了法国大革命风暴。后迁居湖区多赛特郡乡间, 结识了诗人柯勒律治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 并结下深厚的友谊。1798年, 两人共同出版了诗集《抒情歌谣集》 (Lyrical Ballads) 。1800年该诗集再版时, 华兹华斯为之作序, 提出了“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它源于宁静中积累起来的情感” 的创作主张。在序言中 (Wordsworth, 159) , 华兹华斯这样写道:

“在创作这些诗歌时, 我的宗旨是选择普通生活中的事件和情景 (incidents and situations from common life) , 自始至终竭力选用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 (language really used by men) 去叙述和描绘它们。同时, 还要给予它们想象力的色泽, 从而使寻常的东西能以不寻常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更重要的是, 要使这些事件和情景显得生动有趣, 其方法是要真实地而不是虚饰地描摹自然……”

从这些话, 我们不难看出, 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理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 诗歌创作的原材料 , 即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和场景;2) 诗歌创作的语言, 即普通人的语言;3) 诗歌创作的过程, 即利用想象力把描述事件或场景和表述诗人内心情感结合起来。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前的新古典主义诗歌是以德莱顿 (John Dryden) 和蒲柏 (Alexander Pope) 等人为代表的, 他们的诗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蒲柏等人重视“巧智”, 要求诗歌写得“正确”、“优雅”。华兹华斯提出的这些诗歌创作理念摒弃了以往对于诗歌形式和理性化的过度重视, 极大动摇了英国古典流派诗歌的理论基础, 引领了一大批年轻诗人的创作。毕竟, 当理性发展到极致, 情感就没有任何空间了, 诗歌也就随之变得枯燥无味, 也就走到了穷途末路。于是, 《抒情歌谣集》的这个序言就成了英国诗歌领域浪漫主义运动开启的宣言, 也就此奠定了威廉·华兹华斯在英国诗坛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华兹华斯在其大量诗作中饱蘸感情地讴歌大自然, 很多评论家也把他称作“大自然的崇拜者”。他把大自然看成是灵感的源泉, 以独特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不大为人所重视的小事, 把大自然真实地、充满激情地呈现给人们。《咏水仙》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就是华兹华斯描绘大自然的一篇代表作品, 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沉爱恋, 也让我们深刻理解了诗人的创作理念。在英国文学史上, 这是一篇备受推崇、广为传诵的浪漫主义经典之作。因此, 笔者将在下文中通过对《咏水仙》一诗的分析, 来进一步探讨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理论。

首先,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的主题。《咏水仙》生动地描绘了英国湖区的优美景色。在英格兰的西北角, 分布着大大小小15个湖泊, 较大的有汶德米尔湖 (Windermere) , 阿尔斯沃特湖 (Ullswater) , 德汶沃特湖 (Derwentwater) 等, 湖泊星罗棋布, 风光秀美, 是英格兰著名的风景区。1802年4月, 华兹华斯、多萝茜 (华兹华斯的妹妹) 和几位朋友一起沿湖散步。他们无意中发现了几株临水的水仙花, 继续前行时, 水仙花越来越多。最后在树荫下, 他们看到水仙花沿着湖岸蔓生成狭长的一带, 大约有乡村大道那么宽。“它们看来很是快活, 总在流眸顾盼, 总在变换姿态。风越过湖面, 吹拂着水仙。到处散落着小簇的花, 再远几步还有些散兵游勇, 但为数甚少, 不足于影响这条熙攘大道的简朴清约, 浑然一体和勃勃生机。” (Bloom, 276) 大家都沉醉于这一美景。回到家后, 多罗茜在自己当天的日记里就记下了这份惊艳, 而华兹华斯则是在两年后追忆着自己当日的感受, 带着自己在宁静中积累起来的强烈情感, 创作了这篇《咏水仙》。显然, 这篇诗作的主题就是长在湖边、在寒冷的春风里摇曳的一片野生水仙花。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场景了, 却也正是华兹华斯感兴趣的创作题材。

然后, 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首诗的语言风格。除了几个文学或诗歌措词 (“vales”, “jocund”, and “oft”) 外, 整首诗的语言极为清淡、朴素, 都是常见的民间口语。这和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理念是十分吻合的, 即要使自己诗作的语言尽可能接近人们实际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但是, 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清楚, 华兹华斯所倡导的在诗歌创作中使用普通人的语言并不是说要完全逐字复制普通人所说的话。笔者以为, 华兹华斯的这个创作原则主要是指诗歌的选词。我们都知道, 任何类型的诗歌, 不管是十四行诗 (sonnet) 、无韵诗 (blank verse) 还是颂诗 (ode) , 在形式上都是要受到一定限制的。而且, 诗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言方面的精妙, 这不仅包括诗歌的选词, 还包括其中语音手段、修辞手段、句式结构等的选择, 这些对于一首诗歌的表意和格律都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 在上文引用的那段序言中, 华兹华斯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写道:“自始至终竭力选用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也就是说, 诗歌的语言不仅要选自普通人的语言, 还要有助于诗歌的信息输出, 符合诗歌的韵律安排。下面, 我们就来详细地剖析一下在这首《咏水仙》中华兹华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这首诗基本是以四步抑扬格 (iambic tetrameter) 写成的。整首诗可分为四节, 每个诗节分六行, 每个诗节的韵律是:ababcc。具体来讲, 在每节诗中, 有三组押韵的对句, 即每节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 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 最后两行押韵, 这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节奏感, 使整首诗自然流畅, 和谐悦耳, 朗朗上口。也就是说, 它具备了音韵美。正如色彩具有感情一样, 声音也有感情, 不同的音色、音强、音高、音长、音调传达的感情色彩也是不一样的。从音韵学的角度来讲, 这首诗的成功还要归功于重音的巧妙安排, 语音的精心选择等。上面已经提到, 这首诗基本是以四步抑扬格写成的。但是, 如果诗人自始至终使用这种格律的话, 整首诗就会显得呆板严肃, 就无法呈现出水仙花在风中摇曳的灵动之美了。因此, 诗人在一些地方做出了调整。例如:在第一个诗节的最后一行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 只有三个重读音节:/t/, /si/和/bri:/。这个重音方面的调整是为了突显出作者心境的变化:就在诗人如浮云般独自漫游时, 一簇簇水仙花映入眼帘, 让诗人心动不已, 欢欣雀跃。还有第二个诗节的最后一行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 第一个音步变成了一个扬抑格 (trochee) 。这样一个变化突出了动词“toss”的意义, 生动地描绘了水仙在微风中摇首旋转、舞姿翩翩的动人画面。这首诗也因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当时无法自抑的兴奋与喜悦之情。华兹华斯在创作这首诗时, 在语音选择方面也是独具匠心的。例如:在重读音节中, 第一诗节主要是长元音和双元音居多, 使得第一诗节节奏缓慢;而在第二诗节, 出现的则是短元音居多的局面, 从而加快了诗歌的节奏。这个变化很显然是和整首诗的基调一致的。第一诗节主要描述了诗人如浮云般漫步在青山翠谷, 突然间看到了一片水仙花。诗人的行动是缓慢的、随意的, 而这一诗节的基调应该是漫不经心, 甚至是无精打采的。因此, 这一诗节的节奏应该是迟缓的。但是, 第二诗节主要是描述水仙花在风中的翩然舞姿, 这一诗节的基调就变成轻快、喜悦了, 节奏自然需要加快。节奏的加快, 仿佛把这首诗变成了一支节奏鲜明、欢快的舞曲, 花儿在舞动, 诗人的心也在舞动。这种节奏的变化和诗人的心境相符, 也与诗的主题和意境吻合。可见, 诗歌的韵律安排、声音选择对于诗歌的传情达意都是至关重要的。

事实上, 在诗歌的传情达意方面, 还有一个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这就是诗歌中句式结构的选择。例如:这首诗第一诗节第三行的开头 (“when all at once”) 。很明显, 这是本诗节第三行到第六行这个长句的状语部分。通过这个状语从句的前置, 清楚地表述了诗人漫步时注意力的突然转移, 与此同时, 也使其后对于水仙花的生动描述变得紧凑、流畅、浑然一体,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二诗节中, 主句 (“they stretched”) 的描述性状语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又被放在了句首。这样的一个变化是为了突出水仙花的“多”和“美”, 这也正是第二诗节的重点所在。当然, 在大多数情况下, 诗人对于句式的选择还是要依据整首诗的韵律作出的。

再者, 《咏水仙》一诗中标点的作用也是值得一提的。例如:在第三诗节的第五行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中, 出现了两个破折号, 放缓了诗歌的行进节奏。面对着如此众多、如此仪态万方的水仙花, 诗人已经完全陶醉其中, 目光驻足于此久久不愿移去, 同时, 诗人似乎也陷入沉思, 认真品味着这些水仙花对于自己的意义。这两个动作, 凝视和沉思, 都是持续性动作, 诗歌的节奏自然要慢下来, 因此诗人选用了具有延时作用的破折号。

《咏水仙》的美还体现在诗中修辞手法的使用, 尤其是头韵。头韵是诗歌创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可以让诗歌更具表现力和音韵美。在这首诗中, 头韵也多次出现, 使整首诗节奏鲜明、朗朗上口。例如:第一诗节第四行中, “beside”和“beneath”形成头韵。通过这种声音的重复, 既加强了诗中两个地点的联系, 又使整行诗的衔接更为紧凑。此外, 第二诗节第一行的“stars”和“shine”, 第四诗节最后一行的“dances”和“daffodils”也都是使用了头韵。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 华兹华斯十分重视诗歌的措辞, 不管是在语音的层面, 还是在句法的层面。在这首诗中, 诗人也充分展现了自己非凡的遣词造句能力。本着“选用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这一原则, 诗人在措辞上深思熟虑, 最终创作了这一语言简单质朴、风格清新淡雅的经典之作。

前面已经提到, 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还有第三个原则需要遵循, 即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 要利用想象力把描述事件或场景和表述诗人内心情感结合起来。或许, 在《咏水仙》一诗中, 最能体现华兹华斯想象力的就是他把水仙花和星星、波浪等自然界的其他事物联系在了一起, 从而达到了一种空间上的延伸, 既描绘了水仙的多如繁星、绵延不尽, 又突出了湖面波光潋滟、水仙迎风舞动的绝世美景, 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纵观全诗, 诗人的想象力可谓是无处不在。诗一开始的画面就是诗人“似浮云般独自漫步”。“云”这一意象自诗人的脑海跃然纸上, 这可以说是诗中第一次现实与想象的碰撞。尽管这一联想和诗的主题“水仙”并无关系, 我们还是要给予它足够的关注。因为我们从这里, 从整首诗的第一行, 了解了诗人彼时的心境, 或许有些低落, 或许有些欢欣, 只不过, 欢欣中带着一丝冷淡和漠然。这也是诗人后来心境变化的起点。接着, “水仙”这一意象就出现了 (“I saw a crowd/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第二诗节从表面上看就是为了加深花之多这个印象。“continuous”呼应了第一诗节中的“crowd” and “host”。但是, 实际上, 这里还有许多其他值得注意的呼应。如:“stars”和“twinkle”分别呼应了第一诗节中的“golden”和“fluttering”。毫无疑问, 正是诗人的想象力造就了“星星”和“水仙”的统一, 生动地再现了水仙如星般繁多、如星般璀璨的美景。第三诗节则是主要描述花之舞, 这里的“sparkling”呼应了上一诗节中的“twinkle”, 从而也呼应了第一诗节中的“fluttering”。“波浪” (“waves”) 这一新的意象自然也出自诗人的想象力。可以说, 诗中现实与想象的结合是逐步实现的。首先, 我们有了“fluttering”一词 (花在风中摇摆) ;然后是“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花在风中摇摆, 翩然起舞。“dance”是个关键词, 在这首诗的每一诗节的第一或最后一行都会出现) 。直到第三诗节, 才出现了比较清楚的表达 “glee”, “gay”, “jocund”, “pleasure” (高兴、快乐) 。也是在这里, 现实和想象的结合变得清晰起来。舞动的水仙花营造了一种欢快、自在、无忧无虑的气氛, 而诗人感受到了这种欢乐, 心情也变得轻松、雀跃。在最后一个诗节中, 诗人明确表述了这次经历给自己带来的精神财富:自那以后, 他都可以从这份回忆中汲取活力, 对他而言, 舞动的水仙俨然成为自己活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力, 这些意象根本无法进入诗中;没有这些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意象, 诗歌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所以说, 诗人想象力的充分调动是诗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 《咏水仙》一诗充分展示了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才华。在这首诗中, 诗人的快乐情绪源自舞动的水仙这一普通情境。经过两年宁静中的沉思, 诗人精心选用了朴实无华的语言, 把自己的感情全心灌注在诗的字里行间。在创作过程中, 现实与情感的结合依托于诗人非凡的想象力。这也正是本诗的魅力之源。正是这对想象力的翅膀, 让我们生活中的零星琐事变得如此非同寻常、意味深远。此外, 华兹华斯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展示了毫不雕琢的真实, 看似平淡无奇, 读来却是情深旨远、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Bloom, Harold, ed.Romanticism and Consciousness[M].New York:Norton, 1970.

[2]Gilpin, George H.Critical Essays on William Wordsworth[M].Boston, Mass.:G.K.Hall, 1990.

[3]Pinion, F.B.A Wordsworth Companion[M].London:Mac-millan, 1984.

[4]Wordsworth, William.Preface to Lyrical Ballads, With Pas-toral and Other Poems.In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M].New York:Norton, 1986.

[5]飞白.世界名诗鉴赏辞典[K].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0.

[6]刘若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7]苏文菁.华兹华斯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8]王佐良, 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

上一篇:小班玩沙观察记录下一篇:挫折高考满分作文800字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