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

2024-09-11

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共7篇)

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 篇1

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

摘要:华兹华斯诗歌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诗人不仅在对大自然的欣赏与礼赞中获得欢愉和宁静,更重要的是他着意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重新确立人生的永恒价值。文章从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对自然的吟咏,分析诗人淡泊、宁静、追求和谐的自然观以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华兹华斯;诗歌;自然观;启示

18世纪的欧洲,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旧世界土崩瓦解并失去了昔日的神性。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下,欧洲思想界追求知识,理性思想成了人类认识宇宙的最高判断。然而,那时欧洲人却在这种理性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自然界遭到破坏,人性受到扭曲,人的物质欲望不断膨胀⋯⋯物质文明的向前发展不但没有给西方人带来预想的幸福和安宁,反而使整个欧洲走向了堕落,信仰和传统的动摇与崩溃直接导致了人们精神的混乱。华兹华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感到恐惧和担忧,在他的诗中,他表达了对自然的信仰和崇拜,对物质和权力的淡泊。崇尚自然的华兹华斯对他所处时代的那种理性的破坏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人类的生存状态有了新的理解。

一、“物我合一’’的自然观华兹华斯在其诗学中曾提到“诗人是把自己的心声向人类叙述的人,他应比普通人对事物更敏感,更赋予热情⋯⋯”,认为“诗歌是人与自然的映象,[1]416;“所有的好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圳2r]417。诗歌创作是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华兹华斯的诗歌是他自己情感的流露,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中产生的。诗人漫步湖边时,曾看到迎风起舞的水仙花。这幅自然美景一直深深地印记在他心里,这美景给他带来无限的财富。他似乎找到了“那金色的时光”,回到了那天真纯洁的童年时代。可以看出,诗人把他在自然景物影响之下产生的强烈的感情激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呈现出来。诗人先写水仙,再写水仙对于诗人的魅力,写的既是客观之物(水仙),又是主观之情(诗人)。“这时我的心被欢乐充满,还随着那水仙起舞翩翩”。大自然的美完全进人了诗人的内心,尽管他远离自然,其心境还是在自然之中,孤寂的时候同样充满了欢乐,感到快慰。诗人称平静时对往事的回忆一共有两种声音,那就是内心的回声和朴质的诗歌吟咏,诗人从两种声音共同的音韵中汲取对未来的信念,并让这信念带来愉快的心情。诗人在《我好似一朵流云 独自漫游》中写道:独自漫游似浮云,青山翠谷上飘荡; 一刹那瞥见一丛丛、一簇簇水仙金黄; 树荫下,明湖边,和风吹拂舞翩跹水仙花使诗人如痴如醉,给诗人带来无限的喜悦,最后诗人与水仙“翩翩起舞”,将自己融入到自然景物(水仙)之中,使人与自然和谐为一体。诗人不仅仅从自然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而且还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透视出生活的本质,并向人们昭示永恒的真理。华兹华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是十分贫寒的。但是他所生活地区的美丽的自然风光,疗救和补偿了他在物质与亲情上的缺失,因而华兹华斯回忆起早年并不觉得贫苦。他对自然有着虔诚的爱。空间和时间的间离使他对自然和童年产生了美感,激励他努力去探索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人类发展的进程,使自己心灵得到平静、获得快慰,进而希望能使人类获得拯救。在诗人看来,大自然是至高无上的君王,他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发现大自然能给予人类很多启迪,使人们回想起快乐的时光。诗人在讴歌大自然中的湖光山色同时,又融入自己内心的主观感情。华兹华斯的诗充分体现出了他的自然观。成年后,诗人以饱蘸感情的诗笔咏赞大自然,讴歌自然界中的山水风景、田园乡土、花木虫、日月星辰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在自然与上帝、自然与人生、自然与童年的关系上,他以诗的形表述了一整套新颖独特的哲理。诗人认为,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的财富,大自然给人以欢乐和智慧;自然界中最卑微之物皆有灵魂,而且它们是同整个宇宙的大灵魂合为一体的,这就是诗人“天人合一”或“物我合一的自然观的主旨。

二、标举童心,天性永存的自然思想

华兹华斯生活在欧洲的动荡年代,他目睹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次大革命既作为启蒙思想的政治革命实践给法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也使人性中一切悖理的东西沉渣泛起。诗人曾两度来到法国,但在短暂的欢欣与激动后,他悄然离去。因为随着革命的激化,雅各宾派的恐怖政治把他推入失望苦闷的深渊,理性的幻想被新的暴力所取代,自由被新的专制蒙上阴影。失去理智的人们、流血的**、新的道德败坏,这一切都让他陷入理想落空的危机之中。所有这些情感与理想的危机都迫使诗人在震惊中对理性产生了怀疑,在反思中寻求人类真正的自由与归宿。华兹华斯重新来到大自然,其感受与先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他此次已经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了。在诗中,诗人标举童心,追求已逝的天真欢乐的童年。在诗歌《布谷鸟》(To the Cuckoo)中,诗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他孩童时期追寻一只布谷鸟的故事。在一片青翠碧绿中,行踪神秘、啼声忽远忽近的布谷鸟给他天真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和遐想。此时的布谷鸟不再是一只普通的鸟,而是能召回他失去童年的梦幻的一种力量。诗人通过回忆留在心中的五年前的美丽景致而处于愉悦的心境之中。与大自然进行和谐的交流,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欢愉和宁静,更重要的是学会重新观察自然。诗人崇高的思想给他带来了一种绝妙的感觉,那就是:落日的余晖!广袤的海洋!新鲜的空气和蔚蓝的天空!而这些景致在五年前还独立于诗人的心灵之外,现在它们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了。留在心灵上的景致再次苏醒时,过去的感官的狂喜一去不复返了,诗人的感受中增加了半明半灭的思想的火花,这使诗人既体会到现时的快乐,又高兴地想到此种感受能给未来的岁月增添生气和精神食粮。他感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时是这样,死后也返回到大自然中去,人与自然之间没有界限。自然既在身外,也在心内。在诗人看来,远离童年和远离自然的人们,可以通过回忆童年和与自然的亲和状态而返回自然,从而走向成熟。华兹华斯在其他一些重要的诗作中都这样引入了对童年的回忆与礼赞。这在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诗《序曲》中有更深刻的展示。诗人在作品中衷心感谢大自然在他童年时代为他孕育了纯净的灵魂,认为在儿童时代的早期印象中,如果谁不与人类所创造的粗鄙庸俗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而是崇高不朽的 自然联系在一起,谁就能获得永久的幸福。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始终把童心与大自然和上帝联系在一起。在基督教观念中,上帝创造了一切,包括自然与人。诗人因为爱上帝,故而他创造的大自然,进而推溯到只有童年时期才能与大自然最接近,故而童真中包蕴着不朽的信息。华兹华斯在诗意和哲理的诠解中对孩童的崇拜达到如此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连他的诗友、同样讴歌童心的柯勒律治都感到不免过分。不仅如此,华兹华斯还对孩童的无知和单纯加以赞扬。我们知道,在西方一直有崇尚智慧的传统,对儿童也主张把他们放在育儿室里灌输成人设立的书本知识与道德教义。华兹华斯偏偏对天性未凿的童稚倍加赞赏,这实际上与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主张人应摆脱文明的束缚返归自然的风尚是一致的。由此,在他众多歌咏自然的诗篇中,最受尊崇的是那些可以作为宇宙伟大的和声中一个音符,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这就是婴孩。作者意在寻真,表现出力求摆脱人的社会性、返归于人生初始时期的归根心态。

三、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对现代人的启示自然界是一切生命的基础与渊源,一切生灵都是大自然怀抱的婴儿。人在自觉意识开始以前也是自然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最初因为偷食了知识之树上的禁果而被逐出天庭,永远失去了目睹上帝圣容的权利,也失去了被创造之初流荡于体内的灵气,人与自然的异化便由此开始,从此人类便踏上漂泊的路程,开始苦苦寻求精神还乡之旅。欧洲文艺复兴通过复兴古希腊文化,重新发现了人和自然,然而却走上了人与自然分离的道路。人类把自己提到了近似于上帝的高度,人想真正成为操控自然的人。人类作为生命本体的存在,时时昭示着自身的强大,彰显着无限的欲望;人类在演绎着无限权威的同时,也演绎出了自身的悲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进程,人类不断改变着与自然原初的和谐关系。从“上帝之死”到“自然之死”,都诉说着人与自然异化的历史,预示着人类的明天。华兹华斯是一位有着现代意识的诗人,他早就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异化。他认为工业化使人跌人了可怕的物欲,从而道德沦丧、纯朴消失。诗人甚至发了“世界叫我们受不了”的愤怒呼声。诗人的忧虑也预见了人类今天的处境。人类通过科学驾驭自然、征服无限。科技创造了奇迹,奇迹演变成了神话。随着一个个现代神话的产生,自然也在一寸寸地被吞噬。从“寂静的春天”到“自然之死”,都验证着人类强暴自然的恶行。今天,生态资源的破坏、物种频频消失,人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生活的环境一天天地 恶化。自然的悲剧与人的悲剧紧密相连。从“自然之死”到“人之灭亡”,只有一步之遥。技术的进步似乎是以生态的破坏为代价换来的。科学技术给/ ’o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精神上的极度贫乏。技术与情感的失衡,给人类带来了苦闷与彷徨。现代神话主宰着社会生活,也主宰着人的意识形态。科技的机械性把人变成了没有思考能力的空心人,使人面临着严重的信仰危机,“自然之死”则使人陷入生存危机,人成了无根的存在。这一切都源于人类自身的罪孽。对自然的疯狂掠夺必然导致人性的堕落,恣意践踏的恶行注定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华兹华斯把归根返始作为摆脱近代文明困境 的一条出路,他企图通过回归自然来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诗人产生了重重的矛盾。而诗人的矛盾也预示了现代人的尴尬:人类一方面呼吁生态保护,一方面又在疯狂地蹂躏自然;一方面呼吁回归自然,另一方面又肆虐地践踏着自身的自然性。这给今天的人们以启示是:人类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同样是一个整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相互隔绝的生命。如果人类失去记忆,忘记历史,背弃大自然,就是对自己和对客观存在自然界的否定,而对传统的背叛、对根的疏离,就注定要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在技术与情感的跷跷板上,如果技术的一端太沉,情感便会离开生养它的土壤。没有了情感支撑,人类社会就会从荒原走向沉寂的历史。

四、结论

文明进步与人类命运的冲突到了华兹华斯所处的科学时代,呈现出了新的内容。科学作为一种主宰的力量几乎等同于万能的上帝。人们把科学技术变成了驾驭自然、征服无限的手段。但科学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又无时不在与人对抗着。一方面,随着科技对人类霸权意识的诱发和扩增,人类早已改变了与大自然的原始而和谐的关系。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也就注定远离了自然,最终失去了与大地的亲和感,变得无源无根。另一方面,科技又历史地解放了人,有效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条件,同时,人类也愈来愈依赖于这种异己力量,甚至把知 识、科学和权力意志凌驾于人之上,把人作为理性的动物或社会的动物,完全忽视了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探寻。正如宗白华先生谈论歌德及浮士德的意义时所说:“近代人失去了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谐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着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Cz]对自我的遗忘及物质文明对生命本原的压抑所造成的人的虚无感,这正是近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所以从近代开始,欧洲文化中反思文明、追问存在的拯救意识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思潮。华兹华斯的“物我合一”的观念可以说也是这个时代文明困境中的产物,其目的在于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重新确立人生的永恒价值。

参考文献: [1]Rubinstein A T.The Great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Volume II)C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8:416—417。

E2]宗白华.歌德之人生启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6—37.

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 篇2

1 批判“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

华兹华斯在诗歌中对人类工业文明的批判主要表现在, 其对人类在推进工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大肆破坏的抨击。华兹华斯所处的20世纪, 呈现出了工业迅猛发展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共存局面, 即人类工业文明的推进是建立在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发展状况促生了一批以“生态批评”为创作主题的诗作家, 华兹华斯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纵览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 其主题非常鲜明:即对工业革命以及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社会丑恶的极度厌恶, 对大自然景色的向往, 以及在自然之中探寻理想、寻求人性的归宿。 (朱林, 2007)

华兹华斯认为工业文明不但带来了丑恶的社会, 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灾难, 而且导致人性的泯灭, 埋葬了人性中的善良。例如, 华兹华斯创作的《鹿跳泉》, 主要描述了身为贵族的瓦尔特爵士为满足自己的私欲, 而不惜残忍捕杀大量动物, 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的故事。这位爵士用了近13个小时, 换了3匹马, 就是为了猎捕一只鹿, 而这只公鹿最终在瓦尔特爵士紧追不舍中, 选择跳崖而亡。公鹿死得极其惨烈, 然而这却丝毫没有引起瓦尔特爵士的怜悯之心, 他决定在这只鹿跳崖的位置修筑华屋与石潭。然而, 人类无休止的破坏, 最终对自然生态造成了巨大破坏, 美丽的鹿跳泉被毁, 周边的树木也都逐渐枯死, 以前小动物到石潭喝水的景象不复存在。华兹华斯创作这部诗歌的目的, 就是为了告诫人们肆意破坏自然、荼毒其他物种, 甚至妄图征服大自然等的思想与行为是极其错误的。还有诗歌《苏珊的梦幻》, 故事中的女主角苏珊在繁华的伦敦商业中心走过时, 突然听到了画眉优美的歌声, 令苏珊的内心五味杂陈, 同时也让故乡中的美丽峰峦、清澈小河等景象缓缓呈现在了苏珊的脑海里, 不仅凸显出了苏珊试图用梦幻掩盖麻木浮华的现实, 而且揭示出了苏珊内心的真正向往——令她魂牵梦萦、温馨且又自然美丽的故乡。这首诗歌通过对生活在所谓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工业世界中人们的内心世界对比, 揭示出了自己对自然生态生活的呼唤与追求。

从华兹华斯的诗作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对现代化工业文明激烈的批判, 其对工业社会中人们无限制的物质欲望极其排斥, 提倡回归自然的生态生活。喧嚣、无情、浮华的工业文明给人类原本美好的心灵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侵蚀, 唯有大自然才能够让人类真正获得尊严与保护, 而任何形式的自然破坏都必将会受到自然的报复与惩罚, 呼吁人类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与义务, 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赵昉, 2011)

2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华兹华斯笔下的自然被赋予了深厚的人性情感, 不但可以让人类压抑的心灵得到释放, 而且可以让人类挣脱物质欲望的奴役与羁绊, 创造了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人类作为自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必然属于这种和谐生活中的一部分。 (流利, 2012)

在华兹华斯创作的《水仙》这首诗歌中, 作者流露出了对自然哲学的深刻思考, 折射出了其鲜明的生态意识观。比如:“我独自游荡, 像一朵孤云……在阵阵微风中舞姿飘逸。”描绘出了一幅大地上勃勃生机、湖边金灿灿的水仙在轻风中愉快地翩翩起舞的美丽画面。诗歌中的白云被诗人给予了生命, 其将诗人的灵魂带出躯壳并化作白云, 漂浮在高空中俯视着自然万物。在这部诗作中, 华兹华斯将自己喻为空中漂浮着的孤独的云朵, 在高空中俯瞰着地面上的山谷与沟壑。诗歌中的大地与天空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 创造出了一派其乐融融的和谐意境。天空、大地与人在此情此景中交汇在一起, 展示出了一幅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这种无比和谐的自然之景深深地感染了诗人华兹华斯, 一切烦恼与忧愁都飘然而去, 并使其陶醉在这一番美景之中。眼前和谐自然的美景, 激发了华兹华斯的创作灵感, 使其通过比喻、拟人等多种表现手法为世人呈现出了一篇经典诗作。正是诗人由内而外的和谐情怀, 使得读者在品读这篇诗作的过程中, 也能够聆听到一首美妙自然的和谐之曲, 感受到其中难以自抑的快乐与轻松。

还有《转守为攻》这部诗作中, 华兹华斯在这首诗歌中呼吁人们丢掉书本, 走进自然世界中, 学会与自然交流, 并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比如, “读书可是件没完的苦事;来听听林中的红雀……她带来的知识多么美好……”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 华兹华斯对自然的领悟是深层的, 其更为注重人与自然的精神交流。在这首诗歌中, 诗人将书本、人类以及大自然三者之间的知识进行对比, 提醒人们自然之中有更为广博的知识可以学习, 反对人们视书本为唯一获取知识的途径, 尤其是以书本作为征服自然的武器等。同时, 从诗中可以看到华兹华斯坚信真善美是自然的本质与内在, 并将自然作为净化灵魂、定位人生目标的导师。诗人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过程中, 不但同时对人类自身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而且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给予了高度关注与巨大同情。华兹华斯主张人类应该超越性别、信仰以及种族等种种限制, 走向大同与和谐的大家庭中。 (尹静媛, 2009)

3 呼吁人类回归大自然

在华兹华斯的诗作中, 自然被视为人类的精神乐园与灵魂归宿, 更是汲取生命力量的源泉。大自然在华兹华斯笔下不但神圣伟大、和蔼亲切, 而且能够抚慰与呵护人类的心灵。华兹华斯之所以对自然如此崇拜, 与其成长背景与生活环境密不可分, 华兹华斯在英格兰西北部地区的湖区长大, 其在童年相继失去生父母, 由舅父抚养, 养成了敏感孤独的性格。湖区一带的自然景物是童年时期的华兹华斯的最好伙伴, 美丽的自然在其幼小心灵里种下了抹不掉的回忆, 而当其再次因法国大革命遭遇精神危机的时刻, 又是自然的慰藉与引领, 才得以使他走出了精神低谷。所以, 面对浮躁无比的城市生活以及工业文明带来的人性异化, 尤其是下层民众在工业潮流冲击下的悲苦和无奈, 华兹华斯的内心受到巨大触动, 提出了让人类回归自然, 从自然中汲取教训与力量, 找回原本的灵魂, 彻底回归到大自然之中。 (梁路璐、邱德伟, 2012)

诸如, 《孤独的刈麦女》这部诗作中, 诗人通过描绘在田间劳作的女人的歌声、无垠沙漠中飞翔的夜莺等多种形象, 构造出了一幅有景、有声、有人的天人合一风景图。诗歌中的人完完全全融入到了大自然之中, 成为相互统一的整体。还有《致雏菊》这部作品, 其中的诗句“我坐着, 对着你, 悠然遐想……赐我以欢乐……”华兹华斯把自己完全放置到了自然之中, 想象着自己已经与雏菊化为一体, 深深体会着回归自然的乐趣。另外, 华兹华斯在《丁登寺》这首诗作中, 则非常直白地声称自己崇拜自然且会不断努力回归自然的观点。其中, 这首诗作主要讲述了诗人在每个成长阶段中所受到的来自大自然的影响, 即诗人将童年时期的自己比喻成一只穿梭于峰岭间的小鹿, 此时大自然就是自己的向导, 让自己尽情享受着自然中的种种乐趣;青年时期, 大自然则完全主宰了其全部身心, 为其做全方位的引导;成年时期, 经历过人世间的种种沧桑之后, 诗人反而更加尊敬与热爱大自然, 因为在与自然的交流中, 诗人重新寻求到了精神的依托与灵魂的归宿。华兹华斯多以充满感情的笔调赞颂大自然, 表现出了其对大自然的深深爱恋与崇拜, 讴歌了自然世界中的山水田园、花草河流、日月星辰等等, 将大自然当作人类智慧与力量的本源, 视大自然为促进人类纯净与善良的伟大精神动力。

华兹华斯呼唤人类回归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以及汲取知识于大自然, 从大自然中寻找失去的淳朴与纯真,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从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能够看出, 其心灵成长的过程是复杂多变的, 有欢乐、清醒、秩序, 也有痛苦、迷茫与混乱, 尽管期间曾数次偏离大自然, 但其始终未彻底脱离大自然的引导、教诲与慰藉, 只是在不同阶段大自然对其心灵的影响程度不同而已。华兹华斯从自然中寻求滋养、指引与磨砺的努力从来未停止过, 其回归自然的决心也从未动摇过。尤其是华兹华斯经历了伦敦城市中纷乱嘈杂、麻木冷漠的世俗生活后, 更是对大自然的伟大精神指引给予高度尊重, 使得所有丑陋、浮华的现实生活也成为了磨砺与升华其心灵境界的平台。所以, 华兹华斯诗歌中流露出的回归自然情怀, 具有极强的号召力与感染力, 更有利于人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以及回归自然。 (韩利敏、梁晓东, 2011)

综上所述, 生态批评主要是对传统文化作品创作体系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缺失的深层反思。解读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意识, 可以感受到其中传达出的深刻思想, 即人类要与大自然亲近, 回归到自然环境中, 从自然生态中寻求人类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调整被贪欲驱使下对自然大肆破坏的工业社会状态, 逐步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关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人类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不断被破坏, 自然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当前的热点。再次挖掘与剖析华兹华斯的生态诗歌作品, 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其融于自然的思想境界, 能够对当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利敏, 梁晓东.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 .

[2]梁路璐, 邱德伟.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看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观——以“露西”组诗为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

[3]流利.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意识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4) .

[4]尹静媛.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伦理观[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5]赵昉.自然于心宁静致远——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中生态思想解读[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 篇3

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 语料库 自然观 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自然派诗人之一。华兹华斯在英格兰西北部风光迤逦的湖区出生,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对诗人日后趋向自然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和能量。“山林、岩石和树木”在他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动静皆有情。大自然的神奇让诗人无法抑制内心的向往,童年虽坎坷但美好的回忆造就了他对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价值理想。成年后,诗人也未曾忘记故乡的山水风景、花草鸟虫的天人相融的和谐景象,他对湖区的热爱超越了凡世的一切俗乐。在与妹妹多萝西一起领略了德国的浪漫主义新风后,华兹华斯于1799年选择定居在迷人的英格兰大湖区。诗人骚塞、柯勒律治也居住在同一区域,三人因诗作描写该地区的湖光山色而并成为“湖畔派诗人”。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使原本充满灵性的自然和和睦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面目全非,理性地对于知识的盲目追逐扭曲了人内心世界的安宁和幸福,变得一味崇尚物质财富带来的愉悦,忽视了以往最单纯的内在精神享受。外部世界的种种变化让诗人无所适从,堕落和混乱的社会秩序也催生了诗人重返自然怀抱的强烈愿望,淡泊名利、恬淡随性的生活追求使诗人成功地刻画了生命与自然紧密相连的朴素画面。

作为英国的“桂冠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纵观学术界对其诗歌的研究,多数从综合审美的角度评判了诗作中传达的自然观和浪漫生态观,揭示了诗人对物我合一、天人共生的艺术境界的追求。正如Richard Kerridge所言:“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接触大自然景物就是获得内心深处出乎意料的情感。山间的旅行者经历了由给人深刻印象的自然景色给人们激发的强烈情感,趋于认为自我和世界是融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分开的。”(李美华,2008:68)有些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语言技巧运用方式进行了讨论,包括诗中音韵的使用方式、画意的凸显以及修辞的美学效果等。这些研究的局限往往在于个案研究,即只选取诗人众多作品中的某一篇进行定性研究,而忽略了能够反映其全局思想和脉络的批量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使研究者发现作品的个性与共性特点,增强研究的有效性。近年来,语料库方法对语言处理的传统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语料库能够给研究者提供海量和客观的语言使用数据,通过观察、筛选和计算等方法找到语言使用者运用语言时的典型特点和个性变化,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学研究方法,旨在从不同角度分析华兹华斯的诗作,为其中传达的自然观提供客观的佐证。

二 研究设计

本文将通过收集华兹华斯创作黄金时期(1797—1807)的50首诗歌分析诗人关注万物生态的自然观及在诗作中的体现。语料库应用于诗歌研究中主要是通过观察词表、主题词检索和索引行分析等方面进行。自建语料库共有13785个形符(tokens)和3436个类符(types)。本研究使用的语料库软件是AntConc3.2.4。

1 词频统计

借助语料库技术,研究者可以通过词频统计就选定语料库建立词表。词频统计主要是统计语料库文本中各种词出现的频率。词频统计是语料库检索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对文本语言特征的定量描述。该语料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个词是the、of、and、a、I、into、that、with、is、as。除代词I是实词外,其余9个均为功能词。由于功能词数量有限,主要表达语法意义或行使语法功能,因此几乎在任何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都很高。在该语料库中,I作为第一人称指示词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高频出现,共计214次。第一人称指示词突显于英语诗歌中表明了诗人对于本我的追寻和探索。这也是英语诗歌有别于汉语诗歌的其中一方面,汉语诗歌中第一人称“我”往往处于隐匿状态。与东方人的谦虚和含蓄不同,西方的诗人偏重于追求真实美和强调个人经验对诗歌创作时的影响,因此在表现形式上倾向于把主观感受和情绪当作衡量诗作的价值参照。

在语料库中高频词的丰富信息是判断语料文体和主题的基本要素,低频词由于出现频率过于宽泛和分散,在研究中,其稀疏性分布可能不会提供太多实际的应用价值,因此研究者对于低频词一般采取忽略的态度,然而中频词作为语料库研究中重要的信息源应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中频词饱含丰富的扩深和延展意义,是具有特殊检索意义的关键词。它能够指示文本的意义范围,对于表达文章主题的贡献也往往最大。通过统计发现出现,10次以上的中度频率实词有heart、love、joy、sky、sun、earth、sound、thoughts、free、flowers,其中有5个和自然景物、声音密切相关。华兹华斯把自己视作自然的一部分,宣扬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思想,因此他把自然中的一切都记于笔下,俨然成了自然的代言人。华兹华斯有很多以天空中流动的云(clouds)、繁盛艳丽的花朵(flowers)、绿色葱郁的大地(earth)等为题的诗歌,用以颂扬自然界中的万物生灵与人同有着细腻的情怀。布谷鸟的鸣叫悦耳动听,仿佛是诗人与自然交流的纯净体验。林雀穿梭林间,自由徜徉的状态让诗人羡慕不已,禁不住让诗人无限遐想,而这也正是浪漫主义诗人所追寻的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命境界。中频词heart、love、joy、thoughts能够让读者清晰地感觉到诗人置身于自然中尽情享受山水、花草、鸟鸣、蓝天、云彩时的那份闲适和畅快。他所有的灵感都在这一刻迸发出来,没有束缚和羁绊,那份快乐和回味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是人与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最美丽的诠释。

2 主题词检索

主题词统计是研究语篇和语域特征的有效途径,在语料库语言学中指的是通过将观察语料库(observed corpus)和参照语料库(reference corpus)产出的词表进行对比而得到的超频词语。主题词表能够提供语篇层面词语的显著分布和文本主题的关系。本研究中的观察语料库是华兹华斯的50篇诗作,参照语料库是具有通用性质的BNC Baby语料库,包括学术语料30个,小说部分25个,共计55篇,类符数为68142个。主题词表统计中关键值显示的是该词汇在文本中的重要性,能够帮助研究者对语篇的意义及作者的意图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华兹华斯50首诗歌做主题词统计后得出居前30位的多为虚词,如the、and、to、of、with、in等。英语诗歌中多使用连词、冠词、代词等主要是由于意象密度不集中造成的。在前30个主题词中,共出现了7个实词:thee、my、heart、joy、bright、nature、love。在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中,名词一般都是最主要的关键词。名词能够表达一些特定和典型的意象,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独有的诗性功能。华兹华斯诗歌中普遍的自然观流露在每首诗的主题语言中,joy,nature和love的高频出现及突出的关键值验证了他对自然的无限宠爱,体味在自然中愉悦身心、享受浪漫的闲情逸致。通过检索发现,thee的关键值为988.353,表明了该词的使用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语言特征。Thee在古英语中意为“你”,是thou 的宾格形式。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诗人惯用呼语的修辞方式,将物拟人化并与其直接对话,这一手法有助于直接表达强烈的个人情感。My的紧密相连表明了诗人眼中的物我合一、共存永生的天性法则。语料库技术能够使研究者简便地建立起主题词表,找到关键词汇与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

3 索引行分析

词语索引是语料库检索最基本的手段,也是研究者分析和解释语料的重要途径。索引行一般呈现的是以节点词为中心的设定跨度内的词语或短语信息,能够帮助研究者分析节点词所在行内的搭配和语用意义,进而抽象概括为范式。在本节研究中利用索引分析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能够提供与节点词共现的语境词,突出展示该词所在的位置及篇章特征。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华兹华斯的诗歌主要集中描述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万物包括山川、河流、道路、植物等都被他当作不可多得的意象频密地表现在诗歌中。词频统计显示高频出现的实词中有直指自然对象的词语,托物寄兴,循道自然。通过观察nature和sun所在的索引行发现,诗人借助nature和sun对其心绪情感的抒发跃于诗行之间。那种在自然中寻求的最原始的快乐单纯却回味悠长,通过诗人毫不吝惜的赞美和推崇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真实优美的意境中。这种无法阻挡的幸福和爱意倒映在诗人喜欢的湖面上,缓缓地漂浮着,随着悠悠的涟漪荡漾在观赏者绵绵的灵境中。诗人笔下的自然具有不可剥夺的独立性,它和我们人类一样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在嘈杂的社会中,人需要用心灵和自然对话才能求得片刻的宁静,而这也是人类的本性对自然的回归。索引行中的“knowing that Nature never did betray”与“little we see in nature is ours;we have given our hearts away”,将诗人细密的自然情怀表露得淋漓尽致。

“太阳”作为自然描述的意象经常在诗歌中出现。它普洒在人间的光辉恩泽大地、抚慰众生。诗人满怀的心意和情思通过这个温暖和甜美的词得以传递,写实的描述和新鲜的比喻等都带给读者别样的诗的美感和神韵。清早湖边、山上徐徐升起的太阳把天空之城的帷幕缓缓拉开,伊人感受着太阳轻柔的抚摸,融融暖意涌上心头。在诗人的描写中,自然给予人类无法回报的善意与爱心。通过检索sun所在的索引行可以看出,诗人对“太阳”的特殊情感,这种虔诚和敬畏来自诗人内心强烈的呼唤:人类的激情只有在自然万物的润泽中才能得以展现和延续。人类也是万物中的一部分,诗人“万物一体”的自然观透过他用心选择的意象诠释得精妙绝伦。

三 结语

在语料库强大的检索功能等技术支持下,研究者能够捕捉到大量具有真实语境意义的语言实例及数据,发现这些相关形式在语篇、句式、词汇等层面的表现特征。本文利用语料库技术在语言信息处理和分析方面的优势,研究了华兹华斯诗歌中体现的自然观思想。自建语料库中的语料是为了研究者专门的目的而收集的语言材料,选取华兹华斯在创作全盛时期的50首诗歌有助于发现他歌咏自然的精神生态。通过词频统计、主题词检索和索引行分析等手段,语料库技术从静态的语言表述中提取出具有概括和表征意义的语言范例,使研究者把以往微观的聚焦点扩大到质、量并重的宏观研究。研究发现,华兹华斯的诗歌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偏重表现主观主义思想。第一人称I的高频使用,表明了诗人在创作时注重个人心灵气质与情感的表达。主题词表中的实词表现了诗人一贯宣扬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境界和他向往唯情论的朴素情调。对nature和sun的索引行分析,使读者体味到诗人笔下不同寻常的自然意象。这些带有丰富情感烙印的意象透露出诗人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尊崇万物的强大心声。诗歌分析和语料库技术相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定性研究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研究者注重选取具有普遍量化价值的实际语料,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注:本文系中国外语教育基金资助,项目编号:ZGWY

JYJJ2012Z01。

参考文献:

[1] Harold Bloom & Lionel Trilling.Romantic Poetry and Prose[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2] Palgrave.The Golden Treasuryof the Best Songs and Lyrical Poem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Z].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9.

[3]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华兹华斯:《湖畔诗魂——华兹华斯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5] 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6] 李美华:《英国生态文学》,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7] 苏文菁:《华兹华斯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 杨通进:《生态十二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田园诗歌比较 篇4

摘要: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西两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他们的田园诗歌浪漫而感情真挚,语言质朴,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他们的诗歌在描写对象、意象选择和自然观各不相同。本文重点对他们的诗歌不同之处进行论述。

关键词: 陶渊明 华兹华斯 田园诗 异同

Abstract:

Tao Yuan Ming, and Wordsworth is the pastoral West two great poets, their romance and the feelings of sincere pastoral poetry, language simple, but because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so that their poetry in the thoughtful, the choice of themes and imagery of not the same, and a reflection of their different view of nature.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oetry of their differences are discussed.Key Words: TaoYuan Ming,William Wordsworth,ldyllic Similarities

陶渊明(365-472)和华兹华斯(1770—1850)分别是中国和英国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作为东西方田园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田园诗有着相似之处:感情浪漫而真挚,语言质朴。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受不同的思想影响、不同文化的熏陶,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抱负,所以他们的诗歌更多的是相异之处,让我们跨越时间与空间去探究两位诗人的作品与思想,从而促进我们对中西方的文化的认识,提高我们的诗歌理论水平。

一、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共同点

(一)感情真挚的浪漫主义作品

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在1798年出版了著名的《抒情歌谣集》,该诗集的 ②一切。/我那时的心境难以说明。/喧嚣的瀑布向激情萦绕在心。/巨石、高山、幽深阴暗的丛林,/它们的色和形,都曾经使我倾心;一种爱和感情,不需要用思想赋予他们深奥的魅力,也无需增添不凭借视觉直观的情趣。”③从上面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华兹华斯对于自然的生动而敏锐地感受;对自然的真诚而深挚的情感。可见,两位诗人在描摹自然、表现自我情感方面极其相似。

(二)在诗歌语言方面朴素无华

语言是诗人情感表达的载体,两位诗人的田园诗歌感情极为真挚,常常与读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然而承载着强烈情感的语言却是朴素的,没有华丽词藻的装饰,不虚假做作,直接将情感展现在读者眼前,正是这质朴的语言才能更加体现诗人的情感,随意平淡之中带着悠长的回味。他们出色的诗作向读者证明在田园诗中用质朴的语言去表达真挚的情感是最好的搭配,就像烹饪时某道菜必须用主料和特殊的辅料搭配才能作出这道菜的特有香味。两位诗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却做出了如此相似的搭配——真挚的情感与质朴的语言。

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田园诗时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④作者以朴素无华的语言,使他的田园诗呈现出深远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像“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对劳动的感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写与朋友交往的乐趣,“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南风吹拂禾苗时孩童般的天真喜悦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陶醉自然的乐趣和远离尘俗的心境,“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⑤写雪的轻盈以及出乎意外见到大雪时的惊喜之情,这些诗句都写得清新自然,朴素简约。苏轼在《评韩柳诗》中称陶渊明的诗“凶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即以朴素的衣着妆裹着丰美的姿容,貌似枯槁而内在丰腴,寓丰采情味于平淡之中。表面平淡朴素自然,灵魂情感充溢波澜,以自然之风景饰内心的丰富感情,既平淡更着实。这种平淡的语言风格是因为滤去了杂质,更醇、更美,因而更耐人寻味,他诗歌语言的意蕴魅力正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华兹华斯在其《抒情歌谣集·序言》中说他的诗的主要目的,“是在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同时在这些事件和情境上加上一种想象力的色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 ⑥;他还说,“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找着了更好的土壤,并且说出一种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 ⑥。例如《我的心比天激动》中这样写到:

每当我看到天上的彩虹,我的心就无比激动;

过去是这样,那是我的生活刚开端,现在还是这样,我已成了男子汉,但愿未来也这样,当年我年岁已老,不然就让我死掉!

华兹华斯在诗歌创作上采用民间朴素、生动的语言来直接表达感情。他特别擅长歌颂优雅恬静的自然景物,喜爱描绘在大自然中活动的普通人形象。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形象生动,语言朴素,别具魅力。体现了深刻思想、真挚感情与朴素语言的完美结合。他们两人的诗歌都是用质朴的语言承载了强烈的情感,也正是因为朴实无华的语言使得诗人情感的表达更加到位,使他们的田园诗有着特殊的味道。胸中真挚的感情和笔下质朴的语言完美的结合也正是他们成为中西方田园诗代表的原因。

二、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不同点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田园诗人,其朴质恬淡的山水田园诗开启历代山水田园诗之先河,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也以优美恬静感情真挚的田园诗歌著称于世。两位诗人诗歌的相似性在前面已经提到,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二者在诗歌的题材选择,意象创造乃至思想主旨等方面所表现出的风格差异更大。接下来我们且放下他们在田园诗歌艺术上的相似之处,对他们诗歌在其他方面的区别进行比较研究。

(一)诗歌的描写对象的不同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在描写对象中各有特色。在陶渊明的诗作中,以饮酒为主题的诗很多。酒文化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备受青睐,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多次提到酒,但在诗歌里集中写饮酒,以至形成一种文学的主题,则始于陶渊明。酒、已成为陶渊明的生活与文学的标志。他生活中与酒有关的事迹可以举出很多,陶渊明饮酒是饮出了“深味”的。他对字宙、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所得出的结论,他的哲学追求,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返归自然的素心,有时就是靠着酒的兴奋和麻醉这双重刺激而得到的。前人说他“篇篇有酒”,虽未必然,但他的作品中写到“酒”字的频率确实很高,达到40处之多,将近其诗文篇数的三分之一。有的虽未出现“酒”字,但写的实际上是饮酒还不算在内,其政治诗也与其《饮

酒》诗、《述酒》诗有关。

华兹华斯的诗作中则大量存在描写儿童心理的诗篇。他是英国歌颂童真、深刻阐述儿童与成人关系的主要代表。在浪漫主义时期之前,英国社会对儿童的态度带有极为浓厚的宗教色彩。人们普遍认为,孩子接受洗礼之前一直处于有罪状态,即使在受洗礼之后亦必须修心养性,谨言慎行,方可保留其已获得的德行。英国十八世纪的文坛大师、书信体小说泰斗塞缪尔·约翰生(SamuelJohnson)便认为,儿童乃非理性生物,因其不可理喻而微不足道。但是华兹华斯的观点却与其截然不同,他关于儿童的诗篇以其清新的语言、深邃的哲理影响了英国社会。他提出的儿童天然纯真、人的灵魂潜在等理念深人人心,给现代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我们共七个》中“这是一个单纯的小孩子,她正在轻松的呼吸,她感到周身充满了活力,怎知道什么叫做死?” ⑧还如《每当看到天上的彩虹》一诗中,华兹华斯更是直抒胸臆,提出了“儿童乃成人之父”⑨(Child is the father ofman)的著名理念。更值得指出的是,华兹华斯的一系列理念受到19世纪初叶英国社会的广泛认同,因而成为当时社会思想潮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导致了儿童保护法先于成人保护法的诞生,这无疑是他对英国社会的重大贡献。另外他还创作了《为威尼斯共和国颠覆而作》、《一个英国人有感于瑞士的屈服》、《有感于蒂罗尔人的屈服》、《西班牙人的愤怒》等有关民族独立与自由的诗篇,这也是陶渊明所没有涉及的。

(二)诗歌中意象选择的不同

描写对象有所差异,二者在诗歌意象的创造上也体现出不同的匠心,折射出不同的诗歌深度内涵。陶渊明好用“风”“鸟”等创造意象,隐含了他冲破世俗的樊笼,返归自然的彻底性。可以说,“风”“鸟”就是他的象征。而华兹华斯则钟爱thing及其复合词something,anything等词。借用其意义的模糊性创设意象,这暗示出他矛盾的人格:祟尚自然.却又不能彻底抵制利禄的诱惑,摆脱世俗的束缚。

在现存的120多首陶渊明诗中,有40余首都涉及到“风”和“鸟”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有很深的内涵,给诗歌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意境美。其中“风”基本上呈现两种情感类型。一种是“寒风”——生活的印迹和自我的对立;一种“暖风”——心灵的抚慰和自我的获得。“寒风”包含着“长风”、“凉风”、“惨风”、“凄风”、“悲风”、“哀风”、“肃风”等诸多种冷色调的“风”。如“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饮酒二十》其十六),“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辛丑风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这种“寒风”意象让人体味到诗人早年为官时奔赴仕途上的风尘之苦或是诗人归依田园时所体会到的农家耕作之劳。他的诗歌中还出现暖色调的“风”:“凯风”、“和风”、“景风”、“清风”、“春风”、“融风”等等如:“平畴交远风,良苗示怀

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微风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十三道》其一等)。这些,“风”很平常,都不过是乡野之中的司空见惯之物,但陶渊明从中获得了自我,将自己那种欣喜之情交给了清风。“鸟”是陶渊明诗中自由的象征。陶渊明诗中有三种“鸟”:自由自在的“飞鸟”,有家可依的“归鸟”,受困牢笼的“羁鸟”。热爱自由,是陶渊明诗的重要底蕴,而天空中无拘无束的“鸟”正是自由的,所以他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与自由之“鸟”相对的则是受困之“羁鸟”,所以他才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里暗含了诗人淡泊名利、向往自由的思想在陶看来,生活本来应该像飞鸟般地自由自在,但事实却不尽如此,人们往往为外在于自我之物而奔波,失去了精神家园。正是由于对精神家园的呼唤,陶诗中才出现“归鸟”之意象,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二十首》其五)。

细读华兹华斯的诗歌,可看出诗人偏爱极普通的词语thing及其复合词。仅在TINTERN ABBEY一诗中,就用了6次:We see into the life of things,Flying from something that he dreads than one ,Who sought the thing he loved, Of something far more deeply interfused.All thinking things, And rolls through all things.(洞察万物生命的内里, 他的爱,倒仿佛在飞奔着, 逃离他的恐惧, 从更深刻的融合中升华。思想中的一切事物,滚碾过一切)⑩诗人充分利用thing及其复合词的语义模糊性,给读者以联想的空间。而在他的TO THE DAISY的头两个诗节中,这样的词语就出现了3次,原诗如下:

With little here to do or see/Of things that in the great world be,/Daisy!Again I talk to thee,/For thou art worthy,/Thouunassuming Commonplace/Of Nature,with that homely face,/And yet with something of a grace./ Which love makes for thee!/Oft on the dappled turf at ease/I sit andplay with similes,/Loose typesy of things through all degrees,/Thoughts of thy raising;/And many a fond and idle name/I give to thee,for raise or blame,/As is the humor of the game./While I am gazing,/(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既然我无事可做,没什么可看,雏菊啊!我又来和你闲谈,你听我谈话最相宜;你啊,大自然平凡的产儿,心地谦逊,面容朴实,却又带点优美雅致——爱心给你的赠礼!我常在缀满花朵的草地,悠闲地坐着,用比喻做游戏,用无拘无束的各类标记——由你引起的联想;我给你起了多少个亲昵、无谓的名字,称赞你,责备你,这是我来了兴致,老脾气——而我正对着你凝望。)⑩诗中

(三)诗歌的自然观不同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正是战争频繁,王朝更迭之时。根据《宋书·陶潜传》的记载,他本想过着平静悠然的躬耕生活,但是无奈家境贫寒,只得出来做官。进入官场的他发现所处的环境腐化黑暗,官吏逢迎上司、剥削百姓。因此,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在彭泽令任上仅八十余天的陶渊明“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⑪,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多年的隐逸生活。他在官场的“樊笼”外,发现了一个“天高任鸟飞”的宇宙,发现了一个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泉而赋诗”的自然,轻轻吟唱着《归去来兮辞》,“载欣载奔”地回到了自然的怀抱,成为自然间的一员。诗人将自己重返大自然的喜悦心情倾注在所展示的自然景象之中。陶渊明的诗所展现的是农村田园风光,这里有村落、炊烟、田野、月色,有绕屋的扶疏树丛,寄寓的欣欣鸟群,有“把酒话桑麻”的田夫,“言笑无厌时”的邻老,诗中洋溢着清闲,幽雅与舒适。如《归田园居》(之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总之,诗人采撷的自然风光、朴素人情的画面与片段,都显的平和淡然、和谐美好。

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中最年长的一个,也是最出名的一个。他出生于英国坎伯兰郡一个律师事务代理人的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在法国革命早期,他曾去法国旅并居住过一段日子。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作为启蒙思想政治革命实践,既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也使人性中一切悖理的东西沉渣泛起,交织成一幕幕人类历史的悲喜剧。它最终的失败标志着启蒙主义理性王国的破灭。华兹华斯作为时代的见证人,目睹了这一切希望与幻灭。随着革命的激化,雅各宾派的恐怖政治把他推入失望苦闷的深渊;失去理性的人们、流血的**、新的道德败坏,让他陷人理想落空的危机之中,他逐渐变为保守主义。另一方面,随着工业文明的进程,人们把科学技术变成了驾驭自然、征服无限的手段,同时科学作为一种异己力量,又无时不在与人对抗着。科技历史地解放了人,有效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条件,但也使人类改变了与大自然的原始而和谐的关系,失去了与大地的亲和感。正如宗白华先生谈论歌德及《浮士德》的意义时所说:“近代人失去了希腊文化中与宇宙的和谐,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着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正是以上这些原因,促使华兹华斯移居英格兰西北部的格拉斯米尔湖畔,早晚与大自然为伴,直到去世。他在诗中描写了拂面的清风,酣眠的绿野,薄云遨游的蓝天,潺潺的

⑫溪流,啡鸣的小鸟,闪光的湖水,吃草的牛群和犁田的孩童,这些更具文明、幽静的湖畔风光美得令人悠然神往。不同的是,华兹华斯深信自然背后蕴藏着伟大而永恒的灵性,因此把自然视为人类最好的道德教师,视为自己毕生的朋友、导师和乳母。他相信蹦跳戏耍的小鸟、张臂如扇去捕捉清风的嫩枝都能享受生命的宝贵与欢欣。

在大自然 的宁静中,陶渊明由于受玄学、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把对“无”的追求融人其山水田园诗中。通过消淡主体使之进入“无”的境界,来缓和主体和社会的冲突。老子“没身不殆”的思想以及庄子“法天贵真”的主张在陶诗中有深刻的体现。对个体“真”的强烈追求致使他鄙弃污浊虚伪的官场,而对自然充满了真诚的爱恋和向往,在回归田园后,便将自然作为自己安居的美好环境,以自然万物作为欣赏欢娱的对象,并将自我浑然物化于其中,视自己与“物”、“道”等同,而复归本源。《游斜川》诗写道:“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妨,闲谷矫鸣鸥”,澄澈的天空、清清的流水、鱼儿嬉戏、鸥鸟欢叫,从这幅美妙的构图中,足见诗人深深地钟情于自然,与万物一起畅游,主体随万物周流动转。在这种境界中,诗人容易脱尽俗累,超脱纷扰世事及物欲诱惑,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庄子日:“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⑬。再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⑭

诗中既有菊、山、日、鸟组合成的优美淡远的景,也有诗人悠然自得之情。诗中主体与自然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物我一体,主体真正地融人自然之中,形成一种和谐混融的状态,从而得到“无我”的宁静。这其中的奥妙便是诗中所说的“心远”,即一种不受外界干扰,不受外物驱役的超然心境。

华兹华斯处在与东方迥然的文化传统中,他的自然观是在西方文化中的主体意识经过历史的发展得以高涨、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之后,从主体的人的角度向本源的追问,受到个人生活体验、宗教神学信仰以及政治革命教训等多方面更为复杂的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诗人与自然客体的接近过程中,展现出颇为不同的特点。野外幽静的背景能使人产生“更加悠远的思绪”,美丽的景色往往给诗人带来“愉悦的心境”,并由此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使人做出虽非轰轰烈烈、令人缅怀,但却充满善意和爱的举动。”如(《致云雀》)中有这样的诗句: Alas!My journey, rugged and uneven, Through prickly moors or dusty ways must wind;But hearing thee, or others of thy kind,As full of gladness and as free of heaven, I, with my fate contented, will plod on, And hope for higher raptures,when life’ s day is done.(可叹我的旅途坎坷不平,荒漠上荆棘丛生,道路又十分泥泞,但当我听见你的充满欢乐和自由的歌声,我就不再抱怨命运,继续蹒跚前行;为寻求更高的幸福,在生命的终程。)

诗人在社会中遭受创伤,但当他投人自然的怀抱,听到云雀自由的歌声时,受到激发、昂扬,诗人的心灵因此重新振奋起来,恢复平衡。诗中,华兹华斯使主体与自然得到保持分离状态,二者间的界限昭然若分。诗人不但没有让主体意识遮没,反而让它充分显示出整合的功能,即通过回忆、想象等,把人与自然整合起来。大自然确证、还原、张扬着主体,因此诗中充满“有我”的振动。

虽然陶渊明的宁静中并非全然无我,不时夹杂着“我的”不安与躁动:‘旧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虽然华兹华斯的振动也常伴着一抹淡淡的忧郁,但大体上,两位诗人对自然的看法存有明显差异,前者将主体融人自然客体,而后者保持主体与自然分离,形成各自在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返朴之途。

以上我们谈了两位东西方田园诗代表的诗歌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他们的诗歌有相同的优点,同时也有各自的特征。他们都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强烈而真挚的情感,但是由于时代、地域,以及文化的影响,他们在各自诗歌的题材、意象、自然观、思想方面有着各自的特殊性。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对他们的诗歌有了一定地认识,促进了诗歌理论水平的提高,增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了解与交流。

注 释

①徐巍选注:《陶渊明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参考文献

[1]徐巍选注.陶渊明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12):24-29. [2]Donald Wesling Wordsworth and the Adequacy of landscape [M].New York,1970. [3][英]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英汉对照[M].杨德豫,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2.

[4][英]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黄杲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56. [5] JBPriestley, Josephine Spear.Adventur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M].Harcourt,Brace & World, Inc, 1963.[6]戴建业.静穆:陶渊明诗歌的主导风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3): 7.[7]葛桂录.道与真的追寻[J].南京大学学报,1999(2):16.[8]黄亚卓.试论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蕴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1):135-141.[9]聂珍钊.华兹华斯论想象和幻想[J].外国文学研究,1997(4):10.[10]苏文箐.情与理的平衡[J].外国文学评论,1999(3):78.[11]王木春.对英国湖畔派研究的误区[J].外国文学研究,1998(3):52.[12]周光庆.魏晋风度的人格内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4):80.

致 谢

本文是在xx学院各位领导、老师的特别是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关怀下完成的,本文的撰写倾注了陈老师的大量心血,老师不仅在学业中给了我耐心的指导,更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受益匪浅。在此,谨向陈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感谢辅导员xx老师和各任课老师悉心指导,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成长有着是十分重要的影响,他们精彩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将让我铭记一生、受用一生。同时,与四十名同窗好友一起走过的岁月,其间建立的珍贵友谊将会一直陪伴我。

最后,我特别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多年来默默的支持给予了我不断向上的动力。所有这些,我将铭记在心。

高考中准确猜读诗歌作品思想内容 篇5

一、从诗题入手。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从题材分析一首诗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

感。读了题目,就等于了解了诗歌的大意。如前几年高考试卷中的诗歌,有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其中的‚幽‛就是诗的一、二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写环境的特点的体现;赵师秀的《约客》,交待了诗歌里的事件;元稹的《菊花》、虞世男的《蝉》、刘禹锡的《望洞庭》、雍陶的《题君山》都点出了创作的对象;有的诗题,干脆还直接透露出了诗人的感情,如元稹的《遣悲怀》表明了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悲伤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表明诗歌写的是亲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及聚散匆匆的感慨。例1:有人说《夏意》一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说出具体理由

苏舜钦《夏 意》 别院深深夏席凉,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答:认同。第一句中的‚夏‛直接点明这是夏天,第二句中的‚石榴开遍‛是夏天特有的景象,第三句‚树阴满地‛、第四句流莺啼叫写的也都是夏天特有的情景,所以说这首诗‚无一句不切夏意‛。

例2:阅读下面的诗,思考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送‛的?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答:诗题里的‚送‛字透露了全诗所写之事件。诗歌紧扣‚送‛字着墨。楚江、建业点明‚送‛之地点,‚微雨‛点明‚送‛之天气,‚暮‛点明‚送‛之时间,从‚雨‛和‚幕‛中透露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中的景物描写,实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反映,表 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更是诗人心中之感受,表达出对友人的怀恋和担忧。‚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在送别时的伤心之情。

二.了解诗前的序。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如姜夔的《扬州慢》、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三、从注解入手: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例1:你认为《夏意》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答:诗中透露出的是一种悠闲宁静的环境气氛,而在这悠闲宁静的背后却隐藏着诗人遭排挤受压抑的深沉的苦闷和悲哀。

例2:《闺意献张水部》和《酌朱庆馀》都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酌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得水部郎中张籍赏识,他去参加考试之前写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张籍以酌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答: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比‛的手法,朱庆馀的诗把自己比作新媳妇,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把参加考试比作新媳妇第一次见公婆。张籍的诗把朱庆馀比作越女、采菱姑娘,把朱庆馀的作品比作菱歌,把其他人比作‚齐国的纨绔子弟‛,难以与朱庆馀相比。

四、从字词入手。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通过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了诗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和用意,才能正确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才能准确鉴赏诗歌。王安石称诗歌的语言为‚诗家语‛,可见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的用语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重点注意诗中的重要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特别要注意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分析重要词语离不开全诗的主基调、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所以还是得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例1:《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用得最妙的是‚闹‛,请你谈谈‚闹‛的妙处。

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分析:‚闹‛字把春意人格化了,把无生命的杏花化为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把杏花在枝头开放比作很多有生命有感情充满活力的生物在玩耍打闹,从而写出了杏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景象和情趣,写出了一派春意盎然蓬蓬勃勃的生机。因此王国维认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例2:你认为‚闲着中庭栀子花‛中的‚闲‛有什么妙处?

王建《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答:用庭院中的栀子花闲着来反衬农家的繁忙景象,村姑们忙着做这做那,只有院子里的栀子花才闲着独自赏雨。

例3:阅读唐代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体会‚秋‛字在诗中的作用。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答: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

例4:怎样理解《别滁》第三句中的‚且‛?

欧阳修《别滁》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答:‚且‛是‚姑且‛的意思。‚姑且‛和客人们一起开怀畅饮,借醉酒来进行自我安慰,来忘记别离的痛苦;写出了诗人表面轻快、坦然,实际上内心并不平静的痛苦心理。

例5:阅读《夜发分宁寄杜涧叟》,你认为应怎样理解后两句中的‚醉‛和‚愁‛?

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答:因为诗人内心有忧愁,所以便整日‚借酒浇愁‛,整日想沉浸在‚醉梦‛中;满川的风月本是美丽的景致,这时也因为诗人的忧愁而变得一派愁容,这满川风月的愁容不是景色本身有什么需要担忧的,而是她似乎也在为我发愁,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更突出了内心的忧愁。

例: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思考李清照为什么说‚绿叶‛‚肥‛了,而‚红(花)‛却‚瘦‛了?

例6: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诗中的‚绿肥红瘦‛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形容出叶的茂密和花的凋零,从而抒发了诗人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伤感情绪。

例:阅读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体会白居易为什么把蚂蚁说出是‚绿‛的、把泥土说成是‚红‛的?

例7: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答:泥土在火炉的烘烤下变红了,‚红‛是一种暖色调,从而渲染了一种温馨的气氛;只有‚红‛色似乎显得太单调,于是诗人又用绿来衬托,从而表达出主人邀请朋友的诚意。

五、从诗句入手。

散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分析诗歌时有善于抓住诗眼(重要句子)进行分析,弄清诗句含义。

例1: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回答‚百匝千遭绕郡城‛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答:从表面上看,作者所处的地方四面群山环绕,作者处于重重阻隔之中,这种景 9 象实际上暗示着作者的周围存在着重重包围他的敌对势力,使得他难以回归京城。

例2:汪莘《湖上早秋偶兴》坐卧芙蓉花上头,青香长绕饮中浮。金凤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

思考诗人为什么说坐卧花上,不说坐卧湖上?

答:芙蓉花即荷花,用荷花上能坐人,写出了荷叶之密、荷花之多,从而表现出了早秋的美好景象。坐在花上还给人一种超尘脱俗的美感。同时又暗点了题中的‚湖上‛二字。

六、从意象入手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之类的,都是诗中的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载体。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例1: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 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简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的景物的特点。

答:该句以“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组合成一幅富有层次的塞下秋景图,渲染出一种开阔苍凉的气氛。

例2:杜荀鹤《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分析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答: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出生平凡低微、不为人知,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的特征。

例3:白居易《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职》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幽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依帆樯立,婢嫔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简要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答:本诗描写了一位出生高贵但生活不幸、美丽、孤独、凄婉的歌女形象,寄托着诗人无限的同情。

七、从意境入手

不同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但意境的内涵又超越意象。意境传递了整首诗的气氛,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例:高适《听张立本女吟》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彻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

答: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吃一个鹅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歌女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

八、从写法入手

表达方式有描写、记叙、抒情、议论;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烘托、反衬、渲染、铺垫、象征、双关、联想、想象、照应等。

例1:戴叔伦《兰溪棹》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分析前两句与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前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从整体上描绘兰溪的优美景色,写的是静景;后两句着重于写某一天的情景,写的是个体(雨、鱼),体现了一种动态美。

例2:《题都城南庄》和《生查子》采用了哪两种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宵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答: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手法,崔护诗用‚人面‛和‚桃花‛作线索,拿去年和今年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情况进行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叹。欧阳修用去年和今年元宵、花灯、月亮依旧但不见去年人的情况进行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

九.从诗句内容的转换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脉络。

例1:北宋黄庭坚《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钓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这首词没有题目。但黄庭坚的生平却给人们透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老师苏轼一样,他一生缕遭贬谪。词写渔父生活。孤舟上一个蓑笠翁,垂钓于寒江之上,钩入水动。为了钓得深水中的‚金鳞‛,他不惜垂丝千尺。但仿佛感觉那鱼儿吞饵又吐饵,迟迟不 上钩。这何尝不是作者对官场政治的怀疑?下阙后三句辞色清朗,写满目青山,一船明月,景象澄静淡远。可见,渔父志不在鱼,而在享受这种臵身江天、脱离尘滓的逍遥生活。这是作者几遭贬斥,有感于人生的坎坷,在心中幻想出的一个逍遥超脱的境界,所谓‚渔父家风‛是也。

例2:唐朝岑参《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尽去,春来还发旧时花。‛

这首诗辞色偏冷,用以表现‚梁园‛的荒凉。用拟人,说‚庭树不知‛,将‚人尽去‛和‚庭树‛‚还发旧时花‛对比,抒发了憎恨战乱的思想感情。作者久在边塞,对战争的危害感触颇深,写来更加真切。

例3:袁正真《长相思》:‚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湖山图画中。采芙蓉,赏芙蓉,小小红船西复东。相思无路通。‛词人袁正真,本为南宋宫女。1276年,元军破临安,谢太后乞降。不久帝后三宫三千多人北迁元都。当时身为琴师的词人汪元真三次上书,求为道士而返回江南。在其辞 别元都将要南行之际,南宋旧宫人为之饯行,并赋诗相送。袁正真这首词即作于此时。这首词从题材、风格,乃至语言辞色,都很像一首描写男女相思的情诗。但从生平背景看,男女相思只不过是作者租用的一种形式而已,其深意在于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恨和思国之苦。从上阙对‚湖山图画‛的描写中,也能揣摩其意图。作者起笔自然,结笔高明,写景写事,娓娓道来。双关妙语,亮出心曲。多用比喻,委婉曲折地表达出家国之恨,故土之思。

十、从诗歌结尾句子入手。‚诗言志‛‚卒章显志‛,这一特点在古典诗词中尤为明显,我们可以通过诗歌结尾句子的理解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例1:比较阅读王之涣的《鹳鹊楼》比畅当的《鹳鹊楼》显然要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鹳鹊楼》比畅当的好在哪里?

王之涣《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畅 当《鹳鹊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答:王之涣的《鹳鹊楼》不仅写了在鹳鹊楼上看到的壮阔景象,更表达了‚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更加高远;而畅当的《鹳鹊楼》只是描绘了鹳鹊楼的特点和在楼上见到的景象。

例2:苏轼和苏辙在写《江上看山》时所用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不同?

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苏辙《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答:苏轼诗重在动态描写,以静写动,节奏急促、迅捷;苏轼诗中还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苏辙诗注重静态描写,层 层铺垫,色彩丰富,节奏舒缓从容;语言平实,没有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十一、从感情入手。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具体为:A.从褒贬触摸作者态度;B.从冷暖感悟作者的悲喜。

体会诗人蕴涵在诗中的情感,是鉴赏诗歌最重要的任务,无论从意象、从意境、从写法上、去风格上去分析,其实都是为了理解诗人体现在诗中的情感。

例1: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分析诗人以识途老马自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尽管诗人觉得自己是流落他乡的一个无用的腐儒,但仍对摆脱困境、实现抱负充满信心。

例2:曾巩《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品味尾句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千山急雨‛是自然界的狂风暴雨,更是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打击:‚卧看‛表明诗人根本没把生活中的狂风暴雨当一回事,从而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雍容坦然的生活态度。

十二、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论世 了解时代风貌即写作时代背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另外,要注意诗人固有风格之外的情感。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 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的怀古诗、苏轼的《江城子〃记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都是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一)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

例1:唐五代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诗题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其音凄苦。【简析】: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这话是不错的。开元中、晚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作者小传】: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太原)人。他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在当时‚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传世仅六首。

例2:唐五代 王昌龄《从军行》 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小传】: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

例3:唐五代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1]‚吐谷浑‛,晋时鲜卑族 慕容氏后裔,据有洮水西南等处,时扰边境,后被唐高宗和吐蕃的联军所败。这里的‚生擒吐谷浑‛,泛指俘获敌人,不必泥解。

例4:唐五代~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龙城: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作卢城。龙城也就是卢龙城。龙城飞将:指西汉时名将李广。《汉书〃李广传》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唐时改为平州,治所在卢龙,即今河北省卢龙县。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自治区,汉代为北方天然屏障。

【简析】:诗人抓住月照关塞的典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的名将的怀念,表现自己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全诗音韵铿锵,气势雄浑壮阔。

(二)中晚唐国势衰败,边塞诗夹杂了几许衰败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 衰。

例1:唐五代 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注释】:此诗写一个伤病退伍在还乡途中的军人,从诗题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为依据。诗人用集中描画、加倍渲染的手法,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诗中的这个伤兵退伍后,他很快就发觉等待着他的仍是悲惨的命运。

【作者小传】:卢纶(?—798?)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卢纶集》。

例2:唐五代~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例3:唐五代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释】: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但此诗的受降城所在地说法不一。回乐:县名,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

【简析】: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篇。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作者小传】: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任郑县尉。后弃官客游燕赵,从戎北方。宪宗闻其诗名,召为秘书少监,官至礼部尚书。其诗作音律各美,以写士兵久戍思乡知名,常被谱入管弦歌唱。有《李君虞诗集》。《唐才子传》卷4有传。

例4:唐五代 陈陶《陇西行》 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简析】: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

【作者小传】:陈陶(约812-888前)晚唐五代诗人。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祖籍岭南。早年游学长安,精究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大中(847-860)中,隐居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县西)。

(三)宋先天不足,外交处于弱势,儒家理学逐渐发展,诗歌讲技巧、重说理。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靡,诗坛和词苑交织救亡御辱的悲怆呼号。

例1:北宋苏轼《题西林壁》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这是作者初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正看庐山,高岭横空;侧看庐山,峭拨成峰;远近高低,形象各异。为什么总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恐怕只是因为自身在这山中的缘故吧!例2:北宋 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例3:南宋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 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小传】: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紫阳等。徽州婺源人。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对经、史、文学、乐律等有较大贡献。有《晦庵词》。

例4: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无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例5:南宋 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例6:南宋~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十三。了解诗人经历、思想及艺术风格——知人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意图。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 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如《破阵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也是不一样的。风格有豪放的、婉约的,有浪漫的、也有现实的,有华丽的、有新奇的、也有朴实的等等。一般考试出题选取的诗文往往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东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注意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例1:阅读下面两首词,体会这两首词的风格有什么不一样?

[甲]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乙]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答:[甲]词作者为李白,从诗中意象看,体现了博大的盛唐气象,同时也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但仔细体味那幽怨的箫声、秦楼的冷月及西风残照的汉家陵阙,又无不给人一种惆怅空寂的伤怀之痛。

[乙]词作者是毛泽东,从凛冽的西风、雁叫的长空、如铁的雄关、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中,分明感到词中所抒发的是红军战士那种昂扬、悲壮、豪迈之情。

1.李白:太白诗激越豪放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简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2.杜甫:少陵诗沉郁凝重

《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3.王维:摩诘诗形象如画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白居易:乐天诗雅俗共赏 《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5.李贺诗奇诡谲幻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1]黑云:喻敌军。[2]燕脂: 即胭脂,指塞上的红土,暗指将士的血迹。亦有说指暮色霞光。‚凝夜紫‛犹王勃《滕王阁序》所云‚烟光凝而暮山紫‛。[3]黄金台:燕昭王为延揽人才所筑。玉龙:剑的代称。传说晋初雷焕于丰城县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变为龙。

【作者小传】: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人,人称‚诗鬼‛。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从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多所汲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要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独创风格,并对中晚唐某些诗人发生了一些影响。

6.贾岛诗清寒峻瘦

《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简析]前两句写久居他乡,欲归难归,归心似箭;三四句写渡过桑干河水,眼见临近朝思暮想的故里,却又频频回首曾经生活 了许多年的并州,仿佛眷念中的故乡不在前方而在身后,在刚刚渡过的桑干河的另一边。

7.杜牧诗旷达绰约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8.李商隐的诗含蓄典雅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作者小传】: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谿(xi)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浓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

9.李煜词颓靡伤感: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

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2]离愁:指去国之愁。[3]别是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简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32 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作者小传】: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

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10.晏殊词明朗疏淡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注释】:[1]‚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2]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简析]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灸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臵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35 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作者小传】:晏殊(991-1055)字同

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11.欧阳修词清丽明媚

《采桑子》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作者小传】: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他在政治与

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的词主要写恋情游宴,伤春怨别,表现出深婉而清丽的风格。词集有《六一词》、《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编》。

12.范仲淹词苍凉悲壮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1]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2]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3]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

卷五十五。[4]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角:军中的号角。[5]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6]长烟:荒漠上的烟。[7]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8]羌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简析]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

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

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

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作者小传】: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13.柳永词缠绵自然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

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2]危楼:高楼。[3]黯黯:迷蒙不明。[4]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6]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7]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简析]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

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

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作者小传】:柳永(987?-1053?)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出身官宦之家,为人放荡不羁,留连于秦楼楚馆,终生潦倒。曾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称柳屯田。创作慢词独多,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擅长白描手法,铺叙刻划,情景交融,以俚语入词,多吸收生活中的语言。其词当时广为流传,影响颇大,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乐章集》。

14.东坡词雄浑豪放

《江城子〃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者小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

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15.秦观词小巧真切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作者小传】: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词集名。北宋秦观(号淮海居士)作。三卷。

见于《淮海集》中。又朱孝臧《疆村丛书》本,附朱氏所撰校记一卷。明末毛晋汲古阁刊本名《淮海词》,一卷。(同上书)近来作者,皆不及少游。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也。(晁无咎)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蔡伯世)今代词手,惟秦

七、黄九耳,唐诸人不迨也。(陈后山)秦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李易安)少游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胡元任)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张叔夏)观词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流传虽少,要为倚声家一作手。(《四库提要》)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后人动称秦、柳,柳之视秦,为之奴隶而不足者,何可相提并论哉!

16.黄庭坚词流畅自然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作者小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进士。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风格奇硬拗涩。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

17.李清照:易安词凄苦绰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

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小传】: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一则国破之之恨,二则亡夫之痛。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18.陆游诗雄浑厚重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

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三万里河:指黄河。【作者小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19.辛弃疾:稼轩词壮阔雄奇

《南乡子》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作者小传】: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

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读《感恩自然》有感 篇6

读《感恩自然》有感1

花儿沐浴着阳光,它开放是为了感谢阳光大树充满着生机,他蓬勃是为了感谢河流。鸟儿欢唱于天际。它高歌是为了感谢哺育它的青春森林。

这一切的和谐都是大自然构成的。在古代,我们曾经利用在大自然中得到的彩色石头做成各种漂亮的石器。我们用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礼物——树木.稻草.皮革制造出了纸.人们在纸上写字.画画.纸给我们带来了方便。我们还用自然中的草药治病.比如:天麻.人参.金银花.蒲公英······这些药材为我们医治百病,使人们更加健康。

蚕也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蚕吐丝后,人们把丝收集起来,纺织成丝绸,制成衣服。在大自然里,长满了奇异的花草,人们把它们放置在家里观赏,或把一些花草制成香水,或把它们晾干了放在袋子里做成香包,或用来泡茶。人们利用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饮用着大自然的清泉,现在我们还会利用水来发电,利用风来发电,利用木头,石头造房屋,利用石油等矿产资源进行冶炼……大自然送给人类许多,帮助了为人类许多。我们要感恩自然。

大自然是美丽的,大自然是奇妙的。它送给了我们无穷的欢乐,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非但不报恩,反而以各种贪婪的方式疯狂掠取。抬头仰望天空,候鸟凄厉的叫声,带来远方的战火依然的消息;俯视大海,海中漂浮着海兽的尸体;驰骋高原;难得见到藏羚羊奔跑的矫健身姿;进入密林,再也听不见猛虎的长啸。人类吃的是生猛海鲜,穿的是貂皮狼裘,鸟绒雀毛;戴的是鳄表蛇皮。

人类大肆砍伐树林,致使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恶化,生物种类急剧减少。这不仅是愚蠢,更是道德的沦丧,甚至是彻头彻尾的犯罪。举目四周,昔日低矮的平房已被夷为平地,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原有的大树杳无踪影,耸立起来的是一座座高得令人目眩的烟囱。小镇上的炊烟与厂区的浓烟相比显得那么衰弱无力;缓流的溪水与沸腾的钢水相比更是难与敌。

但是,在机器轰鸣,烟囱冒烟的同时,工厂的残渣废料同产品一起出厂了。残渣废料给周围的人们带来了忧郁与不安。花草失去了往日的舜润;溪水失去原有的清澈;花草为烟雾冲淡,鸟啼被噪声所淹没。每一个家族也渐渐笼罩在烟雾尘埃之中。

人本来是赤裸裸地来,享受自然后,却又狠心地离开。我们是否该停下来思考?我们是否该感恩自然?我们是否该为自然的伟大无私深深地感动,并为这份情而感恩?感恩自然。放弃所有伤害自然的想法。不破坏一花一草一树木。

不杀害自然的一虫一鱼一动物。不滥用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资源。感恩自然。报答自然母亲的哺育之恩,报答自然母亲孜孜不倦的辛勤,报答自然母亲的忘我奉献。

感恩自然。于感恩中升华思想的高度,于感恩中尽情忘我的付出,于感恩中将心灵的家园美化。

读《感恩自然》有感2

人与自然是两个不可分的朋友,他们曾感动,也懂得感恩。因为心存感恩,使原本普普通通的故事,显得美丽动人。

对太阳的“感恩”,那是对温暖的认可;对蓝天的“感恩”,那是对蓝的一无是处的纯净的认可,对草原的“感恩”,那时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叹服。

虽然植物不会动,但它是经历了多少磨难才推开沉重的石头,看到光明!植物小时候都很脆弱的,但它的意志是刚强的。在黑暗中屈辱与恐惧是它下定决心要见到光明。无论是受伤还是失败,都无所畏惧。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它见到了光明,见到了阳光。出来后,它又不辞辛苦的为人类制造氧气。人类会感恩它们的。

虽然动物不会说话,但他的一举一动都体现出它的用意。一只藏羚羊竟然为了肚里的小藏羚羊对着枪口跪下。一只普通牧羊犬竟为了两个主人能和好,在两个主人的住处来回跑了两年。一只猴王竟为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动员自己的“军队”,像海底捞月一样救它的恩人,从悬崖边拉了上来。

只要心存感恩,一粒干瘪的种子也能发芽,最终长成一片茂密的森林;只要心存感恩,一条涓涓细流也能壮大,最终汇成一片蔚蓝的大海;只要心存感恩,即使坚如冰山的心也能融化,最终漾成一丝吹绿柳少的春风。

一切都只因感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会感恩吧!

读《感恩自然》有感3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要学好,自然少不了勤奋,当然,也少不了一本好书的陪伴。你一定看过不少好书吧!现在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读的好书吧!

我读的书叫《感恩自然》,全书分为6块,分别是“春之怀古”、“黑色郁金香”、“绿”、“生命传递的悲壮”“向生命鞠躬”、“雨后”|、“一支生命进行曲”。全文紧紧围绕春天大自然中的各种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事,如:失去伴侣的鹅,诱杀,残疾豹,还有西伯利亚七匹狼等故事。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失去伴侣的鹅》,故事说的是:有一只鹅,它的伴侣在一年前死了,此后一个月,这只鹅都在寻找自己的伴侣。一天,它发现了自家主人的保险杠时,误以为保险杠中自己的映像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伴侣,便天天和自己的“伴侣”在一起。不久,保险杠被涂上了玻璃纤维,没了光泽,也不见了自己的“伴侣”。这只鹅非常思念自己的伴侣,在这之后活了七天就死了。它没了伴侣,生命也走向了尽头。

这是一对多么恩爱的夫妻呀!这是一只多么固执的鹅!虽然保险杠里的不是真的鹅,也不是真的伴侣,但也能抚慰一下这只爱护伴侣如生命的鹅,这只鹅只对自己的伴侣忠心,所以没有接近其它鹅。这说明,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酸甜苦辣。而我们人类却只把它们当做食物或玩具来看待,很多人不能理解动物的情感世界,甚至把动物们当做没有情感的东西,真是大错特错了。它们的爱情故事也让我想到了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照顾植物人丈夫十几年的女人,一个为给儿子换肝脏坚持暴走的妈妈,一个带着爸爸上学的大学生……我们人类有丰富的情感,也有很强的爱心,可我们却忽视了动物的情感,也不想想,我们人类不也是各种动物进化而来的吗?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的生态观 篇7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 (1) 生态诗的目的是展现理想的自然生存状态, 为我们提供“想象的自然状态, 想象中的理想的生态系统” (2) 。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巨擘, “湖畔诗人”的主要代表。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英格兰中西部风光旖旎的湖区, 大自然的灵性给他带来希望和活力, 带来创作的灵感。他说:“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 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 (3) 他创作出大量讴歌自然与人和谐关系的诗歌, 这些生态诗给后人以启示。

生态理论

华兹华斯的生态观里可以看到犬儒学派的影子, “他们蔑视正统的生活标准, 背着行囊携着拐杖四处漂泊, 生活得就像乞丐。他们希望轻松地旅行, 过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简单生活” (4) 。华兹华斯一生到处走走看看, 身体力行回归自然, 为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

“生命网”观点的提出改变了从前人与自然关系的界定, 该观点认为“自然是一张具有奇特结构的网, 由柔软的、易破的、脆弱的、精致的材料制成, 按照它的结构和目的把一切都连接成令人赞叹的整体” (5) 。华兹华斯诗歌大量讴歌自然, 他认为自然与人是和谐的整体。

达尔文进化论对生态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无法忽视的推动作用, 该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主宰、支配观。

恩格斯对人类生态思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在著名的生态思想“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说”中指出:“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 决不同于站在自然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 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 (6)

20世纪以来, 著名生态思想家泰勒提出了人类对待自然的四原则, 即“不伤害原则”、“不干涉原则”、“忠诚原则”、“重建正义原则”。 (7)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生态文学探讨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 两者是和谐统一的, 不以人类为中心, 不以人类的利益为价值判断, 而以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前提和最终的依归。华兹华斯认为大自然是他心灵的源泉, 人的灵魂与自然的灵魂共处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 不仅自然的灵魂影响到人, 自然的灵魂也带有人类灵魂的特点。 (8)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强调主客体统一, 体现了诗人一元论的思想。他提出, “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9) 。他又说诗人具有一种气质, 比别人更容易不被眼前的事物所感动, 言外之意是说诗歌是诗人回忆的结果。 (10) 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 诗人回忆的过程正是其情感不断累积的过程。在华氏眼中, 自然既是有形的, 也是无形的。在有形的自然中, 华兹华斯沐浴在她的怀抱中, 与她交流, 聆听她的教诲, 接受她的滋养。华兹华斯把无形的自然看做精神的象征。 (11)

华兹华斯作品中的生态观

自然对人的影响。在华兹华斯看来, 自然“有一些力量能使我们的心受感染”, 自然“会用宁静和美打动”人们, 能“引导我们从欢乐走向欢乐”。 (12) 诗人在彷徨孤寂时瞥见水仙, 心灵的创伤俨然得以治愈, “从此, 每当我倚榻而卧, /或情怀抑郁, 或心境茫然, /水仙呵, 便在心目中闪烁, /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 和水仙一道舞蹈不息”。作者把水仙看做一种象征, 它代表了一种精神, 代表了自然的精华。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和安慰, 大自然能启迪人性中善良的情感。当诗人离开水仙后, 心中充满孤寂;当其心里浮现水仙时又“欢情洋溢”,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

在《致杜鹃》中, 杜鹃成了诗人往昔情感的寄托, 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热爱。这样的情感穿越时空, 童年时, 诗人“为了寻觅你, 我多次游荡, /越过幽林和草地”, 此时的杜鹃在诗人眼中“是一种爱, 一种希望”。诗人对杜鹃的爱多年来不曾改变, “今天, 我还能仰卧在草原, /静听着你的音乐, /直到我心底悠悠再现/往昔的黄金岁月”。读书是苦闷的, 但好在诗人与蓝天白云做伴, 追寻杜鹃, 他把杜鹃视为大自然对自己的召唤。

诗人把无形的自然看做精神的象征, 他常常凝神观察万物, 如《致雏菊》:“我坐着, 对着你, 悠然遐想, /打各种不大贴切的比方, /以此为乐事。”在想象中, 他感到自己与雏菊浑然一体, 感到自然的整体存在, “你与我同享阳光和大气;/为滋补我的心, 请一如往昔/赐我以欢乐, 让我学到你/温良的品性”。他把各种想象联系起来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的统一, 并希望从自然身上学到恬适的生活态度。

在《转折》中, 他呼吁我们抛弃书本, 向最渊博的老师———自然学习, 做自然最谦恭的学生。“起来!朋友, 把书本丢掉, /当心会驼背弯腰。”“啃书本……无尽的忧烦”, 他告诉我们, “来吧, 来瞻仰万物的光辉, /让自然做你的师长。”自然丰富的资源可以使我们的心智受益, 生命熠熠生辉。《自然景物的影响》一诗诗人毫不吝惜地赞扬自然景物对人的心智、世界观产生的积极影响。万物皆受宇宙精神的制约, 又体现着宇宙精神。“无所不在的宇宙精神和智慧!/你是博大的灵魂, 永生的思想!/是你让千形万象有了生命, /是你让它们生生不息地运转!”

从生态文学的角度来看, 华兹华斯创作的大部分诗歌都体现了自然对人的美好影响, 让人心旷神怡, 让人的心智得到启发。

人对自然的责任。华兹华斯对人类征服自然提出了质疑, 《鹿跳泉》讲述了古代贵族为了自己的享乐肆意猎杀野生动物、恣意破坏生态系统本来面目的故事。瓦尔特爵士疯狂追赶一只公鹿13个钟头, 连他自己的坐骑都换了三头, 公鹿走投无路之下纵身跳下陡峭的悬崖, 惨死在泉水边。“旁边躺着那头鹿, 肢体横陈, /鼻孔紧贴着山下的一股清泉, /它在咽气时发出最后的呻吟, /泉水便颤抖, 泛起了涟漪一片。”公鹿死相极其惨烈, 瓦尔特爵士丝毫不为所动, “爵士兴头十足, 没法安静”, 为了炫耀他征服自然的成就和方便今后继续寻欢作乐, 他要在这里“盖一座游乐的华屋, 搭一座富有田园情趣的花亭”, “还要请来能工巧匠, 在这股泉水下面砌一个石潭”。肆意改造自然带来的是灾难, 美好的自然环境被破坏, 取代的是人工艺术品,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很快, 鹿跳泉毁了, 泉边的白杨枯死, “再没有狗儿、羊儿、马儿或小牛/到石潭边上来, 用泉水润润嘴唇”。公爵的一次猎杀, 造成了这里的荒芜, 诗人警示世人, “我们的欢情豪兴里, 万万不可, 羼入任何微贱生灵的不幸”, 不要再试图以征服或改造自然为乐, 害人终害己。这是诗人对征服、统治自然观的批判, 人类有责任保护多样性的生物,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

《责任颂》重申了人对自然的责任, 责任是“上帝之声的严峻女儿”, “是指路的明灯”, “是防范或惩罚过错的荆条”, “伸张了正义”, “叫人摆脱浮华的引诱”。万物只有回归自然, 听候自然的差遣, “万古苍穹因你而常新, 而常保坚牢”。

征服自然的恶果是人类的自我毁灭, 20世纪以来的生态危机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观点。诗人有惊人的前瞻性, 在《早春命笔》里, 他说:“内在的性灵, 由造化引导, 与外在的景物互通情状;/我不禁忧从中来, 想到/人把人弄成了什么样。”

欲望批判。工业化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紊乱及自然资源的匮乏, 华兹华斯对工业化的城市生活极其反感。

《迈克尔》讲述了牧羊人迈克尔一家三口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安居乐业, 突然灾难降临了。老人曾经给侄子当保人, 侄子家道败落, 他不得不替他偿还。老人舍不得变卖田产, 只得把儿子送走, 没想到“在那座荒淫浪荡的城市里, /他终于陷入了泥坑:丑事和耻辱/弄得他没脸见人, 最后他只得/逃到海外去, 找一个藏身之所”。我们看到华氏眼中的城市是让人腐化堕落的场所, 而乡村生活的人民心灵纯净, 由此也看出诗人对旧的小农经济的怀念。

田地、牲口是小农经济的象征。无独有偶, 《最后一头羊》描写了工业化导致乡村经济破坏。“又一头卖啦!再加上一头!/羔子刚卖掉, 它娘又牵走!”壮汉去教区求助, 却被认为是富户, 羊即产业, 但是“到昨天, 我那五十头绵羊/只剩这最后一头”, 他哭诉道, “我们完蛋啦, 成了穷鬼, 倒不如全家死光了干脆!”

华兹华斯对社会道德的倒退发出了愤慨。在《伦敦, 1802年》中, 他把当时的英国社会比做一潭污水, 他写道“世风日下, 我们都汲汲营私”;在《作于伦敦, 1802年9月》里, “侵吞掠夺, 贪婪, 挥霍无度……断送了伦常准则, 纯真信仰”。诗人没有避世, 而是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对社会的爱。呼吁人们重返自然, 回到那山水之间, 提倡物质生活的简单化、精神生活的富足感, 保留社会原有的面貌。

对人类的爱。华兹华斯的诗歌大部分描写自然景色, 通过描写自然探讨自然与人的关系, 着眼点是自然, 落脚点却是人, 人爱自然, 自然又引导人去爱人, 他由对自然的爱升华到对人类的大爱。对人类的爱体现在诗人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坎伯兰的老乞丐》、《布莱克大娘和哈里·吉尔》都属于这样的题材。

孤独的割麦女“独自收割, 独自歌唱”, “没有人告诉我她唱的什么”, 但她那歌声比夜莺、比布谷鸟更欢快、更令人振奋, 割麦女用歌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她在劳动中歌唱, 歌声徜徉于她手中挥舞的镰刀间”, 诗人把我们引入一个清新脱俗的世界。

《露西组诗》中自然与人的关系通过死亡的主题来展现, 死亡在诗人看来是彻底回归自然。露西是自然之子。“露西, 她活着无人留意, /死去有几人闻之?”重返自然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 这样的死不是消亡, 而是融入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我们是七个》也表达了相似的主题, 选择的对象却是天真无邪的孩童。孩子“只感到生命充沛在四肢, /对死亡, 她懂得什么?”。当被问到兄弟姐妹几个时, 她说, “我们是七个”, “有两个躺进了坟地”, “我们是七个”, 逝去的兄弟姐妹在孩子眼中仍然和他们是一体的、不曾分隔, 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结语

华兹华斯的生态诉求根源于他坚信自然与人的整体性, 在西方理性思维的影响下, 他强调人的作用。英国生态学家贝特这样评价他:“华兹华斯回到自然并不是逃避政治, 而是把政治放在新的环境中, 放在了对人类的爱和对自然的爱之间, 放在了人类的权利和自然的权利之间。” (13) 在今天我们从生态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华兹华斯的作品, 体味生命的变迁, 其作品必将绽放新的活力。

摘要: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歌主要赞美自然和讴歌生命。本文通过研究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价值观, 从自然对人的影响、人对自然的责任、欲望批判、对人类的爱四方面表现其诗歌作品中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华兹华斯,生态观,诗歌,自然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1页。

[2]Jonathan Bate.The Song of the Earth.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250~251

[3]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第43页。

[4]Peter Marchall.Nature’s Web:An Ex-ploration of Ecological Thinking.Simon&Schus-ter Ltd, 1992, P76

[5]Ibid, P48~49

[6]恩格斯著, 于光远等译:《自然辩证法》,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第305页。

[7]Paul Taylor.Respect for Nature, A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P172~175.

[8][10]赵光旭:《华兹华斯“化身”诗学研究》,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第6页, 第7页, 第25页。

[9]黄杲炘:《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版, 第2页。

Jonathan Bate.Romantic Ecology:Wordsworth and Environmental Tradition.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991, P33

上一篇:让读书照亮亲情的的道路作文下一篇:爱的色彩优秀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