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的语文作文

2024-11-03

大自然中的语文作文(共15篇)

大自然中的语文作文 篇1

大自然中的美多得不计其数,比如如火如荼的红日,冰清玉洁的明月,银河渐现的残星,朗朗乾坤的蓝天等等的天文气象,以及桃李争艳的新春,万木葱茏的酷夏,丹桂飘香的金秋,寒风刺骨的隆冬......

虽然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但我最喜欢的.就是四季了。

春天,赤裸了一冬的荒山开始披上了盛装,绿色的小草,绿色的树木,为人们带来了生机。刚刚钻出地面的小草,是那样的娇嫩,绿莹莹的;那粉红的山桃花,洁白的山杏花,清香醉人,引来一群群蜜蜂,它们"嗡嗡"地互相招呼着,不停地采集花粉。

夏天,碧水浓浓,青山葱葱,只是它的脾气太刚烈,要么艳阳天烤得你全身无力,要么狂风暴雨吹得你胆战心惊。

秋天,收敛了往日的燥热,变得宁和,淡远.它像一曲疏缓,优美的古典音乐,又像达观的智者在天地间悠闲往来,更像生命中友谊,让你时时感到一种温暖。

冬天,小河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冬爷爷已经给大地穿上了白皑皑的冬装.在这种奇特的衣服上,小朋友们脚踏着冰鞋,滑呀滑,小河上飞出一片欢乐的笑声。

大自然的中美,真是无处不在啊!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分析 篇2

关键词:初中 教材 自然美 原始美 人为美 象征美

什么是自然美?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自然美有哪些形态呢?

一、自然美的内涵

“自然美是现实美的一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今天所要谈的是广义的自然美。“广义的自然美指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自然事物的美。”

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自然美是师生在审美经验中常常接触到的。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形态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到,自然事物既可因其天然属性而表现出美,又可因其肯定人的本质特色而表现出美。因此,自然美能呈现出多种形态。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叙写自然事物的内容也蕴含着多种形态的自然美。在此,我根据“自然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把初中语文教材所蕴含的自然美分为三种形态进行研究。

(一)原始美

即表现为未经人类直接改造的自然事物的自然性的美。“这种自然性的美,主要是以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所构成的形式美而呈现出来。”

自然事物的原始美是欣赏者从对自然的形体、声音和色彩等本身的心领神会中,达到通达于万物神理,与自然物相契相通而获得精神畅快。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有写自然事物的内容,基本都以呈现其原始美开始,如果有必要再呈现该物其他状态的美。

例如《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

文中描写的大雁色泽的黑白相衬、翅膀的慢慢扇动、前进的静静滑翔,无不透出一种没有任修饰的本能的沉稳自信,一种自有其存在价值的原始状态美——大雁的原始美,让所有欣赏者从心灵深处震撼折服,产生欲与之同体自由翱翔的物我交融感,这是对人生命的价值的肯定和充实,是一种自我生命本质的享受。

又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内容都重在表现自然物质原始美。你看,在作者笔下,自然物色彩迷人:太阳的红,草的绿,花的红、粉、白,雨的晶亮、灯光的昏黄;在作者笔下,自然物形态多姿:小草刚“钻”出地面,浅而平整,花儿纷纷“赶趟儿”,野花“星星”般散发,鸟儿跳跃飞蹿,雨的密斜;在作者笔下,自然物质地舒适:草嫩而软,风轻而柔,雨柔润晶莹。在此文中,春花、春草、春风、春雨,充盈着的是自然美的原始状态,蕴含着的是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读到文中景物,让人想起人正有的生命和应有的活力,让人想到生活,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这,便是《春》中自然物原始美的魅力!

自然物的原始美是自然美中最基础的形态,其他任何自然美的形态都是以自然事物最原始的美改造或引申而成。

(二)人为美

是直接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烙印的自然事物所呈现的美,即“人类实践活动直接改选、加工过的自然物所表现出来的”,因而自然事物的人为美直接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

自然物的人为美与自然物的原始美的关系在于:自然物的人为美是对其原始美改造、加工的形态,以原始美为基础,自然物的人为美离不开原始美。区别在于审美意味不同,自然物的人为美,因其鲜明的人类实践活动的痕迹而直接表现出人的伟大,而自然物的原始美则不具备这一层含义。

例如《观潮》(周密):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这里的潮水本是原始自然物,但流入钱塘江已被人为加工改造,潮水身上所拥有的原始美便也被改造成了人为美,潮水的雄伟壮观正是伟大人为力量的结果。

因此,自然美的人为美形态是既以原始美为基础,又以自然物与人的功利关系为条件的。例如钱塘江大潮,如果未能被改造成功,当它仍以不可阻挡的雷霆之势奔涌而来,要吞噬人的性命、毁灭人的生活时,便无法令人体会到美了。

(三)象征美

“这种美的形态是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而显现出的美。”这种象征美是由于自然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一定的社会内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式结构而形成,并且主要是以其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而具有审美意义。

自然物的象征美与自然物质原始美和人为美都有关系:第三种形态美要从第一种或第二种形态美引申而得,是一种由物及人的审美转化与深入,是一种由形象到抽象的审美体验。

例如《紫藤萝瀑布》(宗璞):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这里细腻地描写紫藤萝的色、香、形,无不透着紫藤萝最原始的充盈美、最原始的生机美。然而,因为花儿由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与我国1966年到1976年十年浩劫历史和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的命运相似,所以文中表现的便是紫藤萝的象征美:不被厄运压倒,保持坚定信念,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阅读自然物的象征美形态的内容,既要联系自然物的原始美或人为美,又要联系写作当时的时代特征及作者的生活经历、个性品质,与阅读者本身的生活阅历、个性修养以及阅读当时的心境都有关联。因此,自然物的象征美有其表现的局限性、不确定性和再现方式的丰富性,是一种理论性很强的形态美。这是一种被强行赋予的美,是一种被动展现的美。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意义丰富、形态多种的自然美。“各种形态的美在同一审美对象身上并非截然分离的,而常常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构成审美对象的统一的、整体的自然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虽不必从理论上深入分析,却有必要引领学生去欣赏美、鉴赏美。通过美的感染,激发学生向善的意志力量,如奋斗的精神、高尚的节操、仁爱的情愫等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自然美教育,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磨砺学生的意志耐力,以实现现代教育的培养创造能力和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完人”目标。

作者简介:

杜引兰,大学本科毕业,中教一级,初中语文教师,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八中学。

保护大自然的初一下册语文作文 篇3

我和爷爷乘座旅行团的客车来到了森林公园的门口,爷爷就拿了照相机开始拍照,他让我站在拼成图案的花朵前,就拍了起来。拍完照,我们进入公园在一个锻炼身体的地方和爷爷玩了一会儿。突然,感觉有点饿了,我和爷爷就在不远处的石凳上座下来,我从背包里拿出事先准备的点心,开开心心、快快乐乐乐地吃起来。过了一会,一名导游经过,导游说:“现在我们已经参观完了,十点的时候我们的车就要开走了,所以你们在十点以前都必须上车,如果没上车我就不管你们啦。”说完就解散了。

解散之后,一名小男孩蹲在公园花丛边上准备采花,这时一名管理员阿姨立刻跑到他身边说:“住手!”这下可把小男孩给吓坏了,他连忙把手缩了回来。那位阿姨牵着小男孩的手,和他一起坐在花丛边的木椅上说:“这是园丁送给大自然的礼物,如果你摘了这朵花会让大地妈妈伤心的,大自然爸爸也会生气的。如果大自然爸爸和大地妈妈都不开心,那我们的地球就没有新鲜的空气了。”小男孩说:“阿姨我懂了,谢谢你!我保证以后再也不摘花了。”说完那位小男孩高兴地离开了。

我想:保护大自然很重要,我想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爸爸,我还想对大自然说:“大自然爸爸记住,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名叫《保护大自然很重要》”。

保护大自然的初一下册语文作文3

他背靠着无垠草原,面对着碧蓝长空,嘴角挂着最后一丝安详的微笑。他用自己的躯壳保护自然,保护纯净……

过了一座山岭,又是一座山岭,在四千米海拔的草原上,我们来到了天葬场。

兀鹰盘旋,朝阳撒下金辉,为大地镶上了一层金边。清晨,纯净的草原揭掉了夜的面纱,安静,纯粹。死者裹着白布,已然静静地躺在了草原上。兀鹰飞下,慢慢地啄食他的肉体。

从未见过这种场景的我,有些害怕,又有些疑惑。为何要让自己的身体死后被飞禽啄食,血肉模糊?但我很快得到了答案,扭头看去,几个藏族老人虔诚的低下了头,神情举止没有过多的悲伤,惋惜,更多的则是一份由衷的崇敬。

他们为何要崇敬?崇敬的是什么?一个一个的问题从我头脑中接连冒了出来。我不由的仔细观瞧,看看山上的经幡,又看看一旁的僧侣却越来越不解。爸爸看出了我的疑惑与好奇。走过来说道:“他们将死后的身体奉献给草原,用自己最后的躯壳保护养育他们的草原。他们相信这样,上天才会接受他们纯净的灵魂。”

我的心一下子被震住了。人们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这样做啊!我又看了看静静躺在大地上的死者,他背靠着无限的草原,面对碧蓝长空。如同婴儿般安详的躺着,躺在草原母亲的怀抱里无比安详。

尢鹰冲向天空,将他的肉体带向蔚蓝的天际。他则用他最后所拥有的东西保护草原,保护草原之魂——纯净。

大自然中的语文作文 篇4

秋风吹过一束花,枯萎了一片叶子。我的孤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冬天的阴郁和荒凉意味着冬天的风和雪是冬天的自然。突然间,像一夜春风一样,成千上万的树木、梨和雪的移动意味着风的传递和大自然的所有生物都应该休息。就像一只巨大的动物,一只提到气味和恐惧的动物。

他应该休息一下。不管动物有多大,它都必须像熊一样休息,像熊一样冬眠。这就是我从自然中得到的灵感。同样的事实是,忙碌的人必须休息,即使你有很强的意志力。意志力是一种力量,但如果你没有力量,你什么也做不了。我是个高中生。我喘不过气来。即使我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即使我有很强的意志力。因此,考试后的努力与回报成正比。当我冷静下来的时候,我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错误和一个致命的错误。我忘了存钱。我一直以为只有当我努力工作时,我才能成功。我以为我睡觉的时候失去了学习的时间。然后我牺牲了我应该睡觉的时间来学习,但我以为在课堂上打瞌睡会使我的课堂听起来不太好。在我学习的时候,我花了两倍的时间去理解我的。这项研究是艰苦的,但没有奏效。

现在我知道我也应该像熊一样冬眠。当我保持一定的能量时,我会努力工作,因为效率很高。所以从现在开始,你和我的朋友应该把工作和休息结合起来。当你加班的时候,你最好考虑一下你会在休息后再做一次。喝点水。休息一下。你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他在等待春天的到来,记得等待另一个机会。所以你的朋友在冬天长大。这是大自然的灵感。

大自然中的语文作文 篇5

写作前言

古人有过一句极深刻的话:师法自然。意思是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说得真棒!大自然给我们上过的课的确很多很多,且一节比一节美妙,一堂比一堂精彩。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持!蜜蜂在花丛间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含羞草默默地收拢叶片,那是在告诉我们切莫张扬!高耸着双峰的骆驼在教我们要适应环境进而改变命运!丑陋却异常芳香的花朵在教我们要发现自己的特长!是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肯学,天天都会有收获。大自然蕴藏着无数智慧,但它从不说话,而是等着我们去发现。挖掘自然哲理就是让我们深入观察自然景物与现象,从中获得感悟。同学们,赶紧行动起来,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思考吧!

专题训练

1.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④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感悟自然”这一话题是相当宽泛的。材料提供的意境,令我们驰骋遐想的空间十分广阔:人类之所以进步,是大自然的恩赐。自然给了我们智慧,给予我们生存的空间。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汲取科学的启示,人类因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同学们具体写作时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一是“化抽象为万象”。要让“大自然”变成可触可感的万千形象,奔涌到脑中。以花开花落为例:含苞欲放时,你能感悟到花朵的勃勃生机,感悟到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准备着将来为国家为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阳光灿烂时,你会联想到人生的美丽,感悟到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叶子飘落时,你会联想生命的奉献,感悟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

二是“万象之中取一象”。“取”自然之景,让自然与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要能从自然之“象”中获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启迪。感悟自然,要有较深的内涵,古人说,“意高则文胜”。总之,用自己的心去与自然沟通,用真情去拥抱自然,就会“在细微处显出才华”(老舍语),就会写出独特的感悟。当然,感悟自然,思考人

用心爱心专心

1生,所“感”所“悟”,不能漫无边际,或浮光掠影,要注意角度小,材料集中,语言有意蕴。

2.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蜘蛛结网„„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鱼一虫,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请以“______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标题补充完整,要写出对自然的某一独特感悟;②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题目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待填的修饰语,你可填自然中的某一物、景、事,这些都是具体的形象;一是中心词“启示”,它是抽象的,存在于你的思维中。整体理解题目,就是要求同学们观照自然某一物、景、事,通过联想明白某些道理。动笔前,同学们脑中要有一个具体的事或物及与其有着内在联系的道理。从文体角度看,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写记叙文,可叙述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某一难题,在自然的启示下获得解决的故事。写议论文,可先简述自然界的某一事或物,引出启示,也就是道理,然后再组织材料加以论证。在论证过程中要注意表述上要照应开头提到的自然中的那一事或物,从而使文章紧扣文题,结构紧凑,材料集中。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地物产丰饶,内涵丰富。我们汲取养分,濡染精神,时时与大地相连;幸福生活,诗意栖居,处处与大地相伴;翩翩联想,理性思考,常常与大地相关。脚踏一方土,就会感到踏实、充实、扎实;脚踏一方土,常会涌现美丽的故事、感人的经历、心灵的体悟、深沉的思索„„

请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④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土地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外在的,现实层面的意义,即土地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个是内在的,文化层面的意义,即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比如土地被尊称为大地母亲,被尊称为力量的源泉;比如居住地被称为故土家园,对于百姓来说,拥有土地就意味着拥有财富和幸福;对于国家来说,失去土地,就意味着遭受欺凌和屈辱。表达土地的文化意义无疑应是着笔的重点,但不应面面俱到,要选取经自己深思熟虑的、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切入。所抒写内容要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切忌空洞无物,夸夸其谈。写这类感悟性、象征性强的文章,重在写出自己的心灵感悟和深刻思索。精品素材

【名人名言】

1.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

——[古希腊]埃斯库罗斯

2.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法国]雨 果

3.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英国]培 根

4.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

——[德国]叔本华

5.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德国]黑格尔

【事例素材】

1.一句古训挽救一个渔村

当大海啸席卷泰国南部时,当地一个渔村的181名村民却早已逃到了高山上的一座庙中,从而躲过了这场劫难。是什么赋予这些渔民神奇的预感?村长卡萨雷说,祖辈们留给他们一条古训:“如果海水退去的时候速度很快,那么海水再次出现时的速度和流量会和退去时完全一样。”专家认为,大量海水迅速退去的确是海啸即将发生的迹象。这个时候,许多渔民只是忙于捡拾那些被海浪冲到沙滩上的鱼,而听从古训的渔民已经向山顶出发了。

2.嫁接的来源

A、B本是两棵无关的树,只因被青藤紧紧地缠住,便在不知不觉中长到了一起。而自打长到一起,A树就结出了一种全新的果实,外形仍然是A果,但味道却酷似B果。瞧,大自然多奇妙!就这么一启发,园艺学家就恍然大悟,从它们身上学会了嫁接的技术。

3.珍珠的诞生

珍珠瑰丽得像一颗颗星星,可它们的诞生却像一场极可怕且极漫长的梦。自打一颗小石子突然掉进了珍珠贝那柔嫩的躯体,这可怕的噩梦就开始了!粗粝的石子不分昼夜地折磨着它,刺痛着它,但它坚强无比,不仅接受了这突如其来的苦痛,还毅然地咬紧了它,不声也不响,就这么过了一年又一年,直到把它变成了一颗璀璨的珍珠。

4.让大自然自己工作

永定河被北京人称为母亲河,但这条河历来脾气暴躁,不时改道,频发洪灾,不见母亲的一丝温情。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河水断流,河床遍布大小不一的挖沙坑,飘荡着漫漫沙尘,成了不折不扣的“永痛河”。“事实证明,‘硬治理’的老路走不通。”北京市永定河改造工程的总设计师邓卓智介绍,历朝历代对永定河的治理都带来了不同的“后遗症”。

利用现代水利工程技术,能否一劳永逸地解决水患?上世纪50年代,永定河上游修建了官厅水库,并筑起许多大坝。由于大坝截流,永定河变成了一条干涸的“死河”,河道堆积了大量泥沙,为北京沙尘暴提供了1/5的沙尘。水灾不再,“黄灾”又起,人工治水又走入了一个死胡同。“治水不能把水治死,要高度重视生态因素。”邓卓智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永定河治理采用了“柔性修复”的办法,让大自然自己工作。例如,在岸边设置透气的“网箱石”,防止洪水对岸基的冲击;采用“连柴捆”、扦插柳枝、种植水生植物等办法,解决固堤、清污等问题。

治水,不仅仅是一个有关“疏”与“堵”的工程问题,也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名‘河道整容师’,不能光想着当‘硬汉’,还要有更多的‘柔情’。”邓卓智感慨地说。

5.人类探索的力量

人类拥有超越其他物种的智力,借助这种智力,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不那么悲惨。例如,我们发明了医学,延长了人类寿命;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海啸发生之后可以及时发出警报,避免重大的伤亡;科学家正在初步登记可能威胁地球的小行星,它们曾经摧毁了上一个占全球统治地位的物种——恐龙。我们的智力和建立在其上的科学,可以对未来的风险发出警报,并设法避免这颗星球遭到破坏。

◆片段欣赏

1.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遒劲的枝,枝上持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羞脸。柏树或矗立于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凛冽寒风中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却无人光顾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柏的骄傲。他们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依然尽情地展现着盎然的绿意,孕育着蓬勃的生机。

——梁 衡《香山冬日》

点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本段主要描写冬日香山的松柏。写松,分别写了松的干、枝、叶、皮,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松树旺盛的生命力,尽显松的风采。写柏,虽简略些,但柏树葱茏茂盛的特点还是表现得十分鲜明。作者还用衰草败枝与无人光顾的石板路来衬托松柏,从而生发出做人也应像松柏,永葆做人的本色,既不应畏惧困难,也不应有邀宠

之心的感悟。

2.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要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这样才能安身立命,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苏沧桑《淡竹》

自然生成语文的韵味 篇6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内容,景是形式,从而成“韵”;言为心声,情由心生,才是真“味”。语文教学的韵味来自于情感的自然生成,“如水在口,冷暖自知”,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小学语文中除了诗歌外,最有韵味的莫过于词串识字了,而词串又往往与诗歌有着紧密的联系。以第三册语文的《识字1》为例,词串介绍了金秋十月,江南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借助插图,让学生还原并丰富词语的形象;再读词语,使其感知水乡的秋天是那么的丰富、生动和美丽,在读中产生一种意境,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意境,我还将词语进行了扩充,许多四字词语简洁明了,琅琅上口。如“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江南水乡,烟波浩淼。夕阳西下,渔歌唱晚,月光如水,树影婆娑,万家灯火,荷塘月色。”

我让学生结合曾经学习过的古诗、课文、儿歌等,由这10个词语深化开去:“你好像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部分古诗,所以当学生发现词串中描绘的意境与许多古诗有关,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首首古诗信手拈来。

说起“江南水乡”,立刻有学生想到了曾经学习过的古诗《江南》,很多学生当即背诵起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眼前出现的是一幅荷塘美景,拓展开去,大家想到关于荷花的很多古诗,如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谈到“烟波”这个比较难于理解的词语,有位学生背诵了杜牧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帮助大家营造一种烟波浩淼的意境来理解。联系水中植物“芦苇”学生想到了上个学期学习到的课文《小池塘》中的比喻句:“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一个学生还打了个谜语:“春天头发青,秋天头发白,远看像棉花,风来起白浪。”词串中描写秋天夜晚的景色,用了“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就有学生自然的想到了《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枫桥夜泊》中的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舟夜书所见》中的:“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莹。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通过古诗名句的背诵,学生将词串进行了深层次的、有人文情感的丰富,使得词串不只是词语的串联,更是一首包含着情感的小诗,一篇有意境的文章。这时,我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词串的人文理解,闭上眼睛想象并描述出自己心目中的水乡。孩子们浮想联翩,对水乡充满了向往:一望无边的湖面烟波浩淼,水汽袅袅婷婷,像是给湖面穿上了了一件朦胧的纱衣,仿佛置身于瑶池仙境;金色的桂花散发出醉人的香气;娓娓动听的歌声仿佛从天际飘来,时近时远;夜晚,皎洁的月光洒满水面,微风拂过,水面上波光粼粼;满天的繁星闪烁着,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在词串、词语、短句、古诗的描述中,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金秋水乡那美丽生动的景色被充满立体感地勾勒出来,仿佛看着是一幅画,听着是一首歌,闻着就置身与芬芳甜美之中,闭上眼睛就可以切身体会到,如临其境。

描写一处自然美景的初一语文作文 篇7

走进东门,小路两旁参天的松树,柳树,臭椿,密密的织成一张大伞。伞阴中,金黄的连翘花在迎风歌唱,粉红的桃花在吐露它的芬芳。再向前,就到槐树的领地,他像是战士,守卫着身下的小花小草。

过道两旁,种着几株贴梗海棠。它红胜火焰,比其它花更加艳丽,成为花海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人纷纷在这里留影,而蜜蜂也被这迷人的芳香吸引来,纷纷钻入5片“火焰”般花瓣中心的那金黄的花蕊,吸取甜丝丝的花粉。

来到湖边,只见那高大的垂柳,古色古香的石桥倒映在那碧绿的湖水之中。湖上,人放下平日里的工作重担,坐在船上享受这湖上春景,或一人享受这独自的幽静;或一对情侣坐在船上谈心;或是一家人聊聊平日里的趣事。“吹面不寒杨柳风,”一阵凉爽的春风拂面而来,将心头的一切苦闷吹至千里之外,垂柳也在风中翩翩起舞,炫耀自己嫩绿的长发。

再向前,槐树下种许多美人蕉,约有上千棵。从东到西,越靠东长的就越好,最东面的已经开出花,黄色的像金,白色的像玉。花在风中轻轻的摇摆,向游人打着招呼。人看着这些可爱的花,心情别提有多舒畅。

西北面,有一座小山。上面栽着许多桃树,有似火的深红,还有那粉红的碧桃。那些没有开放的小花苞,更是惹人喜爱。它就如小婴儿的脸,胖乎乎粉嘟嘟的。登上小山的最高处,有一座亭子坐落在小角落里,好像是一位世外隐士隐居山林之地。

大自然中的发现作文 篇8

我和家人到公园里散步。我想,今天一定有太阳,带把伞避光吧!

我们来到公园里,走着走着,突然,我感觉头上滴水了。过了一会儿,又感觉头上有水,可看看爸爸,他还在正常地走路呀!我以为我出现幻觉了,突然,我大叫起来:“你们看!花上有水,地上也有水,这不表明下雨了么?”可奶奶却不以为然地说:“花上的水是园丁浇花时留下的,地上的水是浇花时滴的。”

“是啊。”外公补充道。

“我看,这水是天上滴下来的,天上滴下来的……哦!是雨!”妈妈说。

“大晴天儿的哪儿来的雨啊?”外婆问。

“别大惊小怪的,这确实是雨,这种有太阳还下的雨叫做太阳雨。”爸爸讲解道,“有的太阳雨是远方乌云下的雨被强风吹到有太阳的地方,有的是天气转变开始降雨,雨还没落地乌云就散了……”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

大自然中的语文作文 篇9

“……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挺漂亮的一个妞,啧!啧!”一声轻浮的怪叫清晰地在后排响起。——教者充耳不闻。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打狗棒法,丐帮帮主,我挺你!”一个男生挑衅地说。——教者神情漠然。

“你放着罢,祥林嫂!”“就是,晦气!”又一名男生模仿四叔语气肯定地应和,面有得意之色。——教者唅首微笑。

……

听着这样的解读,悲哀和愤慨充斥着我的胸膛,如鲠在喉。也许不是偶然,那个备受蹂躏的弱女子,在震耳欲聋的祝福新年的鞭炮声中悲惨地死去,可天地却以一场洁白的大雪献给她作为祭礼。而今天这位教者却以所谓“陌生化”的解读再次将其早已腐烂的躯体践踏。如果鲁迅先生在世,这位“90后”的教者必将受到炮轰。

人类对弱势生命的悲悯情怀是每一个时代都不能丢弃的一种品质。但遗憾的是对罪恶的无关痛痒却使教者与高效课堂擦肩而过,对弱势生命的恣意亵渎使教者与新课改精神背道而驰,对健康心灵的漠然视之使丑恶的灵魂暴露无遗。这样的教学无效费时,又怎能“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评委,笔者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失望和愤恨。

“教师应当使学生心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溢热爱人的激情。”语文课是生命的绿地,生命教育是每个语文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语文应关注学生的课堂成长情态,积极倡导指向生命关怀的教学,让生命智慧自然升腾,从而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一、传达正义,关注崇高的生命价值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语文是人学,是美的殿堂,是让一个个健康的生命快乐升腾的园地。

《报任安书》一文中司马迁把生命独立的意志、自由的精神看作生命的本体,把传播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勇毅担当,构成了文章的至高至大的美好价值。在课的尾声,一名学生吟唱《隐形的翅膀》,歌声由小到大,伴奏由弱而强,继而变成了全体师生合唱,激越的歌声顿时令气氛高涨,震撼了每一个心灵。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生命有价值、有尊严地活着,高效的语文课堂应充分重视自身的美学价值,传授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根植意识,体验高尚的人性之美

“语文学习是学生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经历,是其人生中生命力焕发的重要阵地。”语文课应注重情感、人格领域,根植意识,体验生命,内化精神。

《项羽之死》记叙了项羽的最后生涯,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使人为之折服,他的失败命运令人扼腕叹息。在赏析课文时,一位教者恰当地做了调整,立足于生命化的发展,渲染点拨,学生踊跃发言,精彩纷呈。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生命之美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项羽无论为什么而死,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根植意识,在学生心灵播下人性之美的火种,使课堂生活溶入生命化的光环之中,对学生进行生命化评价是语文课堂新的追求和期待。

三、传播思想,体悟缤纷的生命情怀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达生命的气息。”生命因思想而美丽,课堂因思想而精彩。健康的语文课应传播正确的思想,充盈着人性的悲悯和善良。

《大铁椎传》是一篇小说式的人物传记,以淋漓尽致的形象摹画,蕴含了作者真挚深沉的人生感慨。预设教学时,教者以感悟生命为立足点,在诵读中“观其文,想其人德”。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深刻体味了侠义侠客缤纷的生命情怀、身在江湖无奈的悲情和壮志难酬无尽的绝望。三处“吾去矣!”可谓酣畅淋漓,慷慨激昂。在教者的点拨下,学生放声诵读,直呼“过瘾”!

语文不应仅拘于认知范畴,更应引导学生体悟复杂的人生感悟和多样的生命情怀,融通古今对生命质量的相同体认。

四、尊重个性,倡导多样的价值取向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智慧升腾,从多元解读文本,使学生心灵得以放飞,思维得以激活,心智得以提升。

《荷花淀》是篇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佳作,它以深刻的思想内容、感人的艺术形式和优美的语言给人无限美好的享受。一位教者在讲到“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时,他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设计了三个性格迥异的女人:一个是性格泼辣要强,拖丈夫后腿的女人;一个是深明大义,刚柔相济的女人;一个性格软弱,生活依赖性很强的女人。学生自由地诵读,模仿她们的语气、声调,充分发挥想象,给听课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课堂是智慧升腾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才能拓展思维,发展生命,也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大自然中的声响作文 篇10

大自然的声音是动听的,大自然的声音是优美的,大自然的声音是寂静的,大自然的声音是欢乐的`。只要你细心聆听,就能发觉。

春姑娘来到了森林里,她像一位慈祥的母亲轻轻地抚摸着一切生命,发出温柔的声音。她把自己的雨滴浇在树上,落到河里,地上,使小树茁壮成长,使河水变得晶莹剔透,使土地变得肥沃。小青蛙也唱起了欢乐的歌。春姑娘看到这一切开心极了,悄悄地走了。

夏叔叔听到消息赶过来了。他用自己的光芒照耀大地,还不时地发出几声粗犷的声音来到我们的身边。小溪里传来了孩子们的嬉笑声。瞧,原来作文她们在打水仗,玩耍,翻跟头呢。此时,耳边不时地传来“咔嚓咔嚓”地吃冰棍。啊,这一切是多么美好!

秋阿姨来到了森林里,一边抚摸菊花小姐,一边弹着琴。桂花跳起了欢乐的舞蹈。小鸟开心地歌唱,小鹿飞快地奔跑,鱼儿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里。森林变得欢快起来。

冬爷爷吹着喇叭,敲着乐器来到了森林里。“嗖,嗖”下起了一场大雪,给大地穿上了一件雪白的大棉袄。满世界都是白色,好看极了。河水结冰了,小动物们在上面玩耍,河水上一片欢声笑语。

大自然中的声音作文 篇11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种很独特的声音。听,风伯伯用他的手风琴,演奏出了美妙的声音。哗——哗——声音时而缓,时而急,时而温柔,时而磅礴,时而悲痛,时而欢快;多么美妙的声音!

叮——咚——叮——咚,小溪妹妹弹奏着一首首优美的小曲。她的音乐是那么的出神入化,刚才还叮咚叮咚,现在变成哗啦哗啦跑向大海去了。大海也有自己的歌声,他的歌声,他的歌声是那么豪迈,给人一种勇往直前的动力。

咕咕——咕咕,小杜鹃唱着欢快的歌儿飞向远方。蟋蟀也情不自禁地亮开了嗓门…

大自然中的语文作文 篇12

【关键词】自然分材;语文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一直是教学的主导,学习什么内容,要实现怎样的学习目标,都取决于教师的教案设计。自然分材则要求教师由课堂主导变为学生学习的帮手,要让学生通过自学、互帮、释疑、练习、反思等环节实现学习目标。

一、自然分材教学概念解读

自然分材尊重学生学力差异,让教学任务随着学生差异自然分化,即学习进度由学生自己的学力决定,而不是教师指定的硬性指标。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进度,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目标,这就是个性差异。从同一起跑线出发,肯定不会一起撞线到终点,有快有慢才是正常的。既然存在个性差异,我们就要正视这个差异,并找到解决的方法,自然分材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促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承认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满足每一个学生进步成长的需要,这就是自然分材教学法追求的基本点。

二、自然分材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

自然分材教学超越同质均衡原则。我国中小学目前普遍实行的都是同质化教学,即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进度和教学方法均衡。可这表面上的均衡掩盖了更多的不均衡。学生学力存在差异,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教师照顾哪一群体都会造成顾此失彼的结果。而自然分材恰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各尽所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也尊重学习规律。

自然分材比分层教学更合理。分层教学还是离不开教师的灌输,学生学习还是被动式,而自然分材体现的是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进步。主动学习相比于被动学习,其效果当然不可同日而语。自然分材教学法体现的是因材施学,这其实是对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三、自然分材教学法在语文课堂的实际应用

自然分材教学法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但并不是要教师放任自流,而是要教师跟上去,开展更贴近的教学,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进步和成长。特别是语文课堂自然分材教法的具体实施应用,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发掘,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完善自然分材教法。

(一)“自学”要体现主动学习精神

“满堂灌”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被摒弃,但“隐形满堂灌”教学现象依然很普遍。所谓“隐形满堂灌”教学,就是教师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要求,都是一个尺度下来,这也是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做法。自然分材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学有关内容,教师负责提出自学方法和具体要求,对学生学习效果不做统一要求,教学效果评估也不按照统一标准测试。教师通过安排自学环节,把学习权力放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自学效果肯定有差异。学优生也不必停下来等,可以继续下面内容的學习;学困生没有硬性指标的压力,学习也不再那么辛苦。

(二)“互帮”要营造协作学习氛围

自学之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但差异性会比较突出。学力差的学生当然是需要帮助的群体。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互帮,让学困生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援帮助。互帮活动不仅帮助学困生脱困,还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在班级中营造和谐气氛,这对提高教学质量肯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释疑”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释疑解惑当然是常见的事情。自然分材中的释疑,包含的内容还要更广泛一些。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解内容上的难点,还要负责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在自学、互帮的基础上,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和学生一起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不同学生实际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促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习效果。因为班级中学生个性差异比较大,人数也众多,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找到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也可以让学优生能够协助教师给学困生释疑解惑。

(四)“练习”要针对个性差异安排

自然分材的课堂练习没有硬性指标的限制,学生根据自己能力解决相关题目。要组织好这个环节,教师还是要多想想办法。练习要求学生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而不是想做多少就做多少。如果教师指导不到位,就会出现一些混乱。因此,教师要注意掌握练习进程,还要有比较科学的评价机制。

(五)“反思”要注意前瞻后顾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法,教学反思都是不可缺少的。自然分材要的反思,不仅是教师对控制教学效果进行的反思,还要求教师能够组织学生对学习进程和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反思不是专门找不足和缺点,而是要找改进的方法和措施,要注意前瞻后顾。这样才能让学习成为不断修正不断进步的成长过程。

虽然自然分材教学理念带有很强的理想化,但教学探索就是要百花齐放。自然分材教法是对因材施教的别样注解,运用得当也一定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自然分材带有很强的时代色彩,非常适合现代课堂教学,肯定会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尹国徽,胡海云.语文课堂自然分材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08).

[2]张志勇.自然分材模式下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校本研究[J].学苑教育,2012(11).

[3]李涛.自然分材教学课堂操作模式[J].中外教育研究,2009(10).

大自然中的发现小学作文 篇13

小蝌蚪刚生出来时只有3——4毫米,到生长期就有一厘米左右了。小蝌蚪喜欢吃水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

我们用一个鱼缸装了一些水,把8只小蝌蚪放在里面带回了酒店。回到酒店,我们顾不上吃饭,把装小蝌蚪的鱼缸端到洗手间,用酒店赠送的四只杯子各装了一杯湖水、一杯矿泉水、一杯过滤水和一杯自来水。我把八只小蝌蚪放进四杯水中,每杯放两只。然后定时十分钟,看看小蝌蚪会有什么反应。

十分钟后,我们发现,在湖水里的小蝌蚪依然是那么精力充沛自由自在。在矿泉水里的小蝌蚪显得好像没有朋友,很孤单的样子。在过滤水里的小蝌蚪静静地躺在水底,只有摇动水杯,才会动一动。而在自来水里的却惨不忍睹:那两只小蝌蚪早就已经肚皮向上,一动不动地浮在水面上了。我们吃惊极了。经过查阅资料,我们才知道,自来水里含有大量的消毒药水,小蝌蚪没有过滤掉消毒药水就吸入体内,导致中毒死亡。我和表姐后悔不已。

大自然中的一员作文 篇14

我来到溪水上,溪水用他那亮晶晶的大眼睛望着我,我热切地和他打招呼,他也唱着一首首动听的小曲儿,好似在邀我给他伴舞呢!

我来到幽静的峡谷里,几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正围坐在石桌旁下棋。我闭上眼睛,细细聆听他们欢乐的谈话,我好像也在和他们津津乐道地下着象棋,聊着家常,多么其乐融融啊!

我来到热闹的街市,一些忙碌的人们正挑着担子到菜市里卖菜。他们坐在小板凳上卖力地吆喝着,浑然不知汗水已经浸湿了衣衫。

我来到一片草原上,那里的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湛蓝。正当我感到惬意时,忽然,风停了,我落在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从此我深深地扎根在泥土里,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

大自然中的语文作文 篇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86-02

在一次讲课当中,我突发奇想,将一个完整的文本横刀立截,一分为二。讲课的内容是《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我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且看我的教学现场:

我的“奇招”就是大胆地分割原有的文本,分步二次呈现教材。在故事情节急转处“横砍一刀”,第一次印发给学生的教材中隐去了文章的后半部分,只呈现“我们催着向导抢救探路的幼龟”部分。请看以下的教学片断:

1.出示发生在沙滩上那令人紧张的一幕的句子,读读这段文字,哪些词语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2.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学向导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指导读出我们的焦急来,读出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

3.师:“‘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吗?

生1:不能见死不救啊,向导,求求你快救救小海龟吧!

生2:向导,这些小生灵也是有生命的啊,不能让它成为食肉鸟的美餐!

生3:向导,你怎么可以这样若无其事呢?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啊!

4.师:同学们,故事到这还没有结束,在我们的努力下,小绿龟得救了。(齐读)面对此情此景,我和同伴、向导,幼龟又是怎样的?请你们给这个故事编个结尾吧!(生补写结尾)

生1:得救的小幼龟在波浪中伸出脖子,不住地点头,好像在向我们表示感谢哩。

生2:我们高兴地看着小幼龟在快活地游向大海深处,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舒服。

生3:向导在我们的指责中惭愧地低下了头……

此时,所有学生的心都和作者一齐跳动,他们和作者一样为小幼龟的命运而着急、担心、揪心;都对向导的无动于衷、铁石心肠、冷酷无情的表现义愤填膺;都在为我们所做的拯救行动而高兴万分。

学生也以为这个故事与平常看到的环保故事一样有着美丽的结局了。这时我见时机已经成熟,情感基调突然下沉:

“从同学们写的文字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那颗善良、真挚的心!但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其实故事的结尾还在老师手中,请同学们快速地把结尾部分传下去,静静的看,默默的读!看看他的结局和你的结局有什么不一样?”

此时,课堂中孩子们读着读着,先前的那种热烈高兴的参与氛围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双双震惊哑然的眼睛,一张张神情凝重的面容。

5.我心情沉重地说:老师注意到了同学凝重的表情,听到了同学们发出的叹息声,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1:天呐,太想不到了,我们竟干了件愚不可及的事!

生2:太悲伤了!太令人触目惊心了意想不到了!真是让人震惊啊!

生3:海滩上的这一幕,真是惨不忍睹啊!我们错了,我们是好心办坏事啊1

6.师:是啊!这3个自然段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读读这3个自然段,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

7.师: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刚才说的那句话(出示),还会劝告他吗?你还会哀求他吗?还会去指责他吗?你现在对向导的话,对“自然之道”这四个字,有更深的理解了吗?

生1:小幼龟们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所以我们不能破坏它。

生2:如果不尊重动物的生活规律,一厢情愿地保护它,反而适得其反。

生3: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能逆天而行。

这一节语文课便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结束了。从教学情况看,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实现,教学的难点“自然之道”的内涵也深入人心。

曾经听过周边的老师讲过这一课,也看过网上很多教师执教的课堂实录,综合分析,均是抓住“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此理解我们救幼龟反而害幼龟的过程,从而体会违反自然之道最终的道理。

各种课堂实践有其成功和失败之处,那么针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我又应该运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呢?很显然,“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作为文章的切入点非常清晰,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当我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以他们的心理来走进故事,就会发现这个切入点不适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因为首先它是倒装的,其次它太富有理性。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小幼龟从龟巢进入大海的整个过程,他们的内心及情感更愿意随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而起伏,在起伏中他们会懵懂地感受到一些道理。因此,我舍弃了成型的套路,切合文章的实际,立足我的教和学生学的实际,最终确定了“抓住我和向导心情的变化”这一线索,引导学生融入人物的情感波动中,使自己成为文章的主角共同关注小幼龟的命运。

在课堂中,我引导孩子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能体现我和向导心情语句,并以批注的方式进行概括。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刚刚发现幼龟时的心情,抓住“突然”感受我们当时的惊喜之情,感受小幼龟的“欲出又止”,感受我们那种备感新奇的心理。接着引导学生发现之后我们的情感变化,感受嘲鸫突然而至时我们内心的焦灼与向导的若无其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为向导的“极不情愿”以及“自然之道”的揭示做下铺垫。在我们的反复催促下向导将一只幼龟抱向大海,此时,学生情感再次沉浮,由救一只幼龟后的平静转为害一群幼龟后的震惊和懊悔。在血色夕阳下,在幼龟被食肉鸟啄食的悲惨情景的想象中,学生的思考再次聚焦向导若无其事的那句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在情感的强烈变化中,在内心的强烈挣扎中,孩子们终于主动地去思考:幼龟离巢进入大海的“自然之道”是什么?我们违反了“自然之道”结果是什么?在疑问与思考中,在引导与点拨中,孩子们走进角色进行了真正的心灵体验与行为的审视,而这种体验与审视并不是教师强加于他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发自震撼后的思索。

上一篇:《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学反思下一篇:放射科2009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