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的特点

2024-05-26

风险的特点(精选11篇)

风险的特点 篇1

个人是教育投资中最直接的投资者,社会上的教育资源必须通过个人的投资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投资、形成人力资本,如果个人不进行教育投资,缺乏受教育对象,那么就不可能通过教育产出依附于个人存在的人力资本。研究个人教育投资对于我们更好的研究教育投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加直观的反应整个教育投资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有助于我们全面的了解教育投资、为教育问题把好脉、解决教育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个人教育投资中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带来的影响和如何应对解决风险是现在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想研究个人教育投资风险,就必须了解个人教育投资风险具有哪些特点。

一、更高的风险偏好

一般而言,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如果收益不足够高,那么没有人会冒着额外的风险去投资的,同样的收益越高风险就越大,没有高风险的阻拦,会有更多的资本进入,供给增加后降低收益。教育投资作为一种投资,也符合这一投资的基本规律,即便教育投资生产的是人力资本这样特殊的产品。教育投资有着较高的收益率,国际上在教育投资收益率方面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萨卡罗普洛斯,通过研究发现,教育投资在不同的国家都有很高的投资收益率,发达国家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达到14%,中等发达国家达到17%,发展中国家达到24%;美国的高中、大学、大学以上学历的教育投资收益率达到15.1%、22.0%、11.9%(Harley Franzis, 2002);我国2000年城市劳动力高中、专科、大学、硕士学历的教育收益率达到24%、37%、28%、21%(李春元,2004)。

机会总是与风险相伴,与这样的高收益相对应的就是高风险,教育投资的风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并不明显。由于在转型期间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少,人才处于稀缺状态,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个人接受完教育之后一般都能在主要劳动市场找到合适的工作,获取稳定、较高的收益,不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风险也较少,这成为人们热衷教育投资的一大重要原因。在我国完成经济转型之后,经济发展步入稳步发展的阶段,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同时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之前大量的教育投资造就的大量毕业生涌向社会,而经济的发展没有教育投资增长的速度快,新增的就业岗位不足以吸收新增的大量毕业生,造成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出现就业难、起薪低、学历要求提高、产业调整等等严重影响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的不利的不确定性因素,形成高风险。

人力资本依托于个人而存在,不像物资资本那样可以进行转移和转换,人力资本一旦形成,就会存在于具体的个人身上,无法转移给他人,也无法转换为其他资本或者其他类型的人力资本,而且个人的身体受到伤害或者消亡,由于承载体的缺损或灭失,会导致承载的人力资本相应的损失或消失。所以教育投资受到个人身体状况和生命安危的影响,存在随个人健康恶化和生命终结导致教育投资无法收回成本或收益降低的风险。教育投资跨越整个人生,投资期和收益期都是远超一般投资的漫长,投资期间过长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更何况在漫长的教育投资和收益期间,市场会有很多的波动,有着太多的意外和偶然可能发生,可能的损失更是数不胜数,风险比一般投资要大得多。

按理说,有着如此巨大的风险,投资者应该谨慎对待教育投资才对。但实际上,很少有人在教育投资的时候考虑到存在的风险,更遑论仔细分析风险、风险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风险,即便在如今教育投资风险广为人们所知,甚至教育投资风险造成的“教育返贫”“教育致贫”的例子活生生的摆在人们面前,人们进行教育投资的热情依然不减。贫困人群中有40%-50%提及家里穷的原因是“家里有孩子要读书”,这反映了个人教育投资的高风险性,但同时也反映了在教育投资上人们表现出了很高的风险偏好,即便因为子女教育导致贫穷,家庭仍然不放弃子女的教育投资。明显存在的高风险,仍然无法阻止人们投资的步伐,甚至于不惜倾家荡产也要为子女完成教育投资,很显然这种行为充分的演绎了个人教育投资的超高风险偏好性。

个人在教育投资上的这种高风险偏好性,一般的解释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观念所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等说法都反映了我国人们对教育的渴求,尤其是贫困家庭,更把教育投资看作是鲤鱼跳龙门摆脱贫困命运的绝佳机会,教育投资中感情因素较多。这种解释反映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对教育投资的重要影响,我国长期以来的思想都是家庭观念强,父母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要子女将来能够幸福,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罪,都是值得的。尤其是贫困家庭,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贫困之中,教育是能够改变世代受穷的命运的不多的途径之一,只要子女能够有接受教育投资的机会,相信任何一个期盼终结贫穷命运的家庭都会抓住这个机会,不惜任何代价。这是投资者在教育投资上表现出强大风险偏好性的社会原因。

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是,子女的教育在人们的观念里是父母的责任。自然界中任何动物都有教导后代生存能力的责任和习惯,这是保证种群延续的必要需求。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在人类世界中,就表现为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父母的责任,这一点在法律和社会观念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既然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那么风险就不再成为阻拦教育投资的因素了,如果有风险就放弃掉教育投资,就意味着抛掉父母应尽的职责,虽然保护了金钱不受损失,可是却会失去道德,被他人耻笑。金钱的损失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弥补,但是子女未来的命运和道德污点却永远无法改变,道德上的损失更甚于经济上的损失。所以即使明知道教育投资存在巨大的风险,出于对子女未来的责任和道德的压力,父母仍然会不顾风险投资子女教育。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可以看做是由父母购买教育子女的服务来代替父母的教育使命,就如同购买住房来代替自己建房一样,虽然这里面包含了投资的因素,但是最基本的消费性质是不容抹杀的。尽管能够获得投资收益,但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一种必需消费,从投资的角度看具有很大的风险,但从消费的角度看,收益不是追求的目标,风险问题不是消费行为所需要考虑的,所以父母在进行教育投资的时候很少会去考虑投资风险问题,即使风险很大。

二、更难被规避转移

对待投资风险,人们并不是束手无策,在长期的经济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规避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例如,可以通过保险的措施来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将不同风险的资产组合起来,将总体风险降低;对投资项目进行整体风险和全面风险管理,将所有的部门和因素纳入到风险管理之中,全面降低风险。

但是教育投资不同于其他投资形式,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而非对物品的投资,存在不同于物资资本投资的特性,这些特性导致了不能将管理物资资本投资风险的方法应用到教育投资上来。

教育投资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人力资本依托于具体的个人而存在,人力资本形成以后只能由一个人拥有、使用,无法进行分割,无法将人力资本从个人身上剥离出来单独存在,也无法进行转移。这种个人完全拥有人力资本的天然独占性,使教育投资丧失了投资应有的灵活性,无法在投资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进行调整,假如形成的人力资本不符合要求,也无法进行调换转移,只能停止投资或者继续投资学习其他知识技能。而且教育投资不存在退出机制,无法将已经形成的人力资本进行变现或转让以退出投资。

降低投资风险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保险,通过保险的措施可以降低风险发生时造成的意外损失,保险行业目前尚未对教育投资推出保险业务。由于教育投资的收益状况与个人的努力程度息息相关,只有付出最大努力才能获得最好的收益,如果有保险作为最低收益的保障,很可能存在个体为了获得保险的赔偿而放弃努力导致教育投资失败的行为。人们无法鉴别出教育投资失败是由于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造成的,保险本身有可能成为教育投资失败的原因,因此也无法推出相应的保险业务。因此教育投资风险是无法通过保险来降低的,最多可以通过人寿保险来降低健康受损带来的损失。

我们可以加大教育投资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但是受教育的个人的时间、智力、身体因素是有先天限制的,一个人最多只能拥有一天二十四小时,人不是机器,还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用来吃饭、睡觉、休息,一天用于接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用全部的生命来接受教育,受教育年限也是有限的;同时人的智力的限制使得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将这些综合起来就能知道,通过教育得到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随着投入的增加而无限增加,是存在极限的。只要具备相应的技术和条件,投入相应的资本就可以获得想要的产品,而人力资本的生产却不同于物资资本的生产,无法按照预先设想的那样得到想要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究竟能够形成什么样的人力资本,取决于个人的兴趣、个性等方面。而且由于时间、智力、身体因素的限制,我们也不可能无限量的生产人力资本,只能根据个人的特点形成相应的人力资本,无法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形成最佳的人力资本组合,资产组合理论在解决教育投资风险上能够起到的作用也是相当有限。

全面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但是全面风险管理需要专业的风险管理知识和经验丰富的风险管理团队来完成,一般应用在大型项目中。从政府和组织机构的角度出发,全面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无法将风险管理独立出来进行专业化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的成本过于巨大,显然不适用。

可见与物资资本投资相比,个人教育投资的风险不仅更高,而且更难被规避转移。

三、更加剧烈的影响

人力资本一旦形成,就无法再进行转移置换,只能通过继续投资来形成新的人力资本来满足需要,个人有限的生命也不允许人们无限的进行教育投资来获取需要的人力资本。所以个人在一生中进行教育投资的机会屈指可数,基本上只有一次,个人的基础知识、世界观、人生观等等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大都是通过教育投资而形成的,形成的人力资本会对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基础的人力资本不仅直接影响到进入劳动力市场和进行投资的收入,而且影响到日后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追加的投资都是建立在已有人力资本的基础之上的。虽然说,个人还可以在学校教育之后另起炉灶重新投资新领域的人力资本,改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构成,以便更加适合社会的发展,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一旦错过最佳的学习年龄,再进行学习,效果未必好,多半是事倍功半,而且浪费的时间是无法通过任何方式挽救回来的。教育投资影响着个人一生的收入情况,而且知识和技能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同样在生活的所有层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个人的整个未来都会受到教育投资的影响。由此可见,教育投资风险对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一旦风险化为现实,对于个人而言就有可能是灭顶之灾,损失是无穷大。

由于教育投资投入巨大,占据家庭收入的相当大部分,约占三分之一,教育支出成为家庭的主要负担,甚至成为家庭负债的主要原因。一旦教育投资风险发生,出现接受教育之后个人收入无法偿付教育投资成本的情况,将会由于教育投资收益不佳导致家庭经济陷入困境。教育投资风险不仅会影响个人的收入,而且会影响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

教育投资风险的存在,尤其是大量教育投资风险造成的“教育致贫”“教育返贫”和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状况不佳等现象的存在,形成了教育投资的负面示范效应,阻止人们投资教育,影响到个人人力资本的形成。从微观上看,这样的行为是私人的投资行为,是个人在面临风险时的理性选择,影响的是个人的投资和收益情况,但是从宏观上看,个人削减教育投资,降低人力资本的投入,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趋势的时候,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的增长将会减速,甚至出现人力资本存量的减少,劳动者素质的停滞不前甚至下降,必然会降低国民经济的活力,对经济的长期增长形成阻力。教育投资风险不仅仅是个人的风险,而且是会发展成为影响到国民经济的风险。

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均衡器,能够有效地降低贫富差距,是穷人心中的希望,也是贫困家庭摆脱祖祖辈辈贫穷命运的希望之光。在投资风险中遭到重创的一般是中小投资者,在教育投资中也是如此,中低收入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面临教育投资风险的冲击,最先无法承受的就是中低收入家庭,而高收入家庭由于教育投资在家庭支出中比例较低,受到的冲击较小,并且雄厚的家庭经济基础保证高收入家庭能够渡过教育投资风险带来的收入困境,等待投资形势的好转,重新获得高收益。可见遭受教育投资风险打击的主要是中低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受到教育投资风险的冲击微乎其微,基本不受影响。教育投资风险的影响是导致中低收入家庭教育投资减少,而对高收入家庭没有影响,这样的结果就是中低收入家庭不仅缺乏物资资本,而且缺乏人力资本,贫富差距不仅不可能降低,反而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穷人摆脱贫困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冯国有基于大学生就业的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3131-135.166

[2]贾汇亮我国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分析及改进策略咸宁学院学报2007.232-35

[3]赵宏斌赖德胜个体教育投资风险与教育资产组合选择教育研究2006.834-41

风险的特点 篇2

一、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1、多样性。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客体随工程总承包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如交钥匙总承包必须面对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和试运行服务全过程的风险;而设计-施工总承包面对的只是设计和施工阶段的风险。

2、复杂性。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所要处理的风险问题比设计或施工等单项承包复杂得多,风险量大得多。因此,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难度必然更大。相应的,其所取得的效益也更显著。

3、社会性。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所涉及的社会成员(利益相关者)多,相关关系十分复杂。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尤甚。

4、全局性。从事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是承包者从全过程(全局)的观点出发进行全局性的综合管理,而不是把各阶段或各个过程分割开来进行的项目风险管理。

5、发展性。我国目前进行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条件和环境尚不理想,经验相当贫乏,与国际承包商差距很大,容易因此而引发大的风险。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须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和创新。

二、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

1、总承包项目风险的识别难度大。原因是要识别众多阶段的风险,涉及范围广,预测时限长,可能产生的变化大。因此,风险识别便成了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最具特点、也是重点和难点之过程。

2、总承包项目风险评估时,风险量的估计和发生概率的估计都比单项承包难,即可预测风险和不可预测风险多。因此要特别注意收集风险评估的依据和定性方法的应用。

3、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规划的特殊性在于对风险应对方法有针对性的选择决策上。该决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既对风险控制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又隐含着巨大的经济意义。

4、总承包项目风险监控中需要编制大量附加的风险应对计划。这是因为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大量未曾预料到的风险因素,或风险因素的后果比已预料的更严重,使事先编制的计划不能奏效,必须重新研究应对措施,即编制附加的风险应对计划。

三、总承包项目的经济风险

从一般规律分析,总承包项目的风险来源广,风险因素多。识别总承包风险必须抓住重点。总承包项目风险识别的重点是经济风险,且所有风险均可导致经济结果。

1、经济观念滞后带来的风险。习惯了计划经济下的固定价格、政府定价、政府提供价格信息、政府保护国有企业的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对市场经济下的价格机制、价格运行规律、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合同风险等的认识,远远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滞后于国外的承包企业,这会带来很大的经济风险。

2、业主行为的不规范造成的经济风险。业主的管理无序、压价无度、索要回扣、强要承包商带资承包和拖欠工程款等,久杜不绝,愈演愈烈,给总承包企业造成了无限的风险。

3、传统的设计与施工分离,单一进行施工专业承包或施工总承包,使施工承包企业对设计项目管理陌生,设计企业对施工项目管理陌生,总承包企业发育缓慢,企业缺乏实行总承包的机制等,这些问题有可能造成总承包项目的大量潜在经济风险。

4、建设市场中的大量违法操作屡禁不止,激烈的竞争对承包企业的巨大压力,使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牺牲自身经济利益,是产生经济风险的巨大黑洞。

5、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社会服务能力不足,企业缺乏利用社会中介组织为自己服务的意识,使总承包企业缺乏识别和控制经济风险的社会支持,导致经济风险。

6、我国的总承包企业对国际工程承包规律不熟悉,经验不足,对加入WTO后的经济环境不熟悉、不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是产生我国总承包企业经济风险的新源泉。

7、我国的总承包企业对签订高质量的合同,利用合同进行经营,利用合同进行风险预防和风险转移的能力不足,进行工程索赔的意识不强、知识不足、能力不够、条件欠缺等,是导致经济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8、我国的总承包企业对风险管理知识、风险管理方法不熟悉,风险管理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体制迟迟没有发育,既是产生经济风险的原因,也是对风险管理乏力的表现。

四、总承包项目经济风险管理措施和对策

1、建立总承包企业不但要在组织结构上达到要求,更主要的是要在软件建设上满足要求。包括:具有满足工程总承包要求的人力资源,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合格的设计能力,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能力,在国内外市场中采购机械设备、成套设备和建设物资的能力,足够的工程总承包协调能力,善于利用社会中介组织的能力,应对风险能力,先进的企业文化等。

2、提高风险意识。要深刻认识风险对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危害性,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源的大量性,大部分风险的可预测性和可管理性,超前分析,认真识别,可靠评估,科学、慎重地进行风险管理规划、决策、控制和监督。

3、提高法律意识。依法竞争,依法签约和索赔,依法维权,依法经营,依法抵御风险,依法进行融资和结算等。

4、实施人才战略,进行大学习,向员工灌输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建造师知识、风险管理知识、合同管理知识、经济知识、金融知识、保险与担保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等,使企业具备大量有技术、懂法律、懂战略、会经营、通外语、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5、及早颁布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法规,颁布工程保险与担保的法规,制定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规范,编制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手册,建立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

6、积极采取技术性对策,回避、减轻、预防、分散和自留总承包项目风险:

1)总承包项目回避风险对策。如果项目威胁太大,风险量和发生的可能性都很大,企业难以承担和控制风险,便应当在承包之前放弃承包或在实施之前毅然放弃项目实施,以免造成更大的风险损失。制定并执行企业制度禁止实施某些活动、依法规避某些可能造成风险的行为,也是风险回避的有效对策。

2)总承包项目减低风险对策。这种对策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减少风险发生后的损失量。对于已知风险,可动员项目资源予以减少;对于可预测和不可预测风险,应尽量通过假定和限制条件,使之变为已知风险,再采取措施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风险可以被接受的水平。

3)总承包项目预防风险对策。采取技术组织措施预防风险对策的作用有三个:防止风险因素出现;减少已存在风险因素;减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

4)总承包项目分散风险对策。把风险分散给其他单位,包括业主、分包人、合伙人、投资人、供应商等。

风险的特点 篇3

关键词: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外资并购;特点;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09-02

1 我国证券市场外资并购环境

1995年,日本五十铃和伊藤忠商事会社成功受让北旅股份成为其大股东,开创了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的先河。此后,由于受政策限制,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案例并不多见。 但自2002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外资并购的法规,如《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引入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等,特别是在2006年政策松动力度更大,相继发布了《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外资可以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持有国内上市公司股份,进一步对外资并购提供法律依据和可操作程序。同时,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发育渐趋成熟,外资并购发展环境向好。历时一年多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国内证券市场即将迎来全流通时代,制约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也被扫除。全流通将是促使并购市场活跃的最大的“催化剂”,使市场的股权结构开始呈现分散化的趋势,也将进一步降低市场的估值水平,使得公司并购的成本得以降低,这些都为国际资本进入国内证券市场扫清了障碍。此外,对于最具有敏感性的国际产业的资本来说,人民币长期升值也是最大的背景,而我国证券A股作为人民币资产,也就具有了长期升值的基础。对于国际产业资本来说,目前A股市场上的很多公司,其账面价值已经低于重置成本,所以能夠借此进行包括行业整合和资源并购在内的战略布局,也将借此最大分享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带来的巨大收益,并获得实业资产和金融资本的双重收益。所以,近期的外资并购不仅在规模上大大超过以往,而且具有如下值得关注的新变化、新特点。

2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中外资并购的主要特点

(1)行业并购趋势明显。前几年,由于外资并购的数量和金额都很少,行业并购并不显现。但现在随着并购资金的大量涌入,对外资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证券市场中外资并购的行业集中度迅速提高。外资并购的重点行业主要是以下领域:①市场前景非常看好、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如汽车及汽车零部、机械、水泥、钢铁等。②规模效应明显的流通业。主要是批发与零售,以及大型综合超市、百货业等行业。③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如通讯设备制造、计算机软硬件、生物工程、新材料等。④正在取消限制的原垄断行业。主要是银行、证券、电信等服务业,这也是今后外资并购的热点。

(2)行业内领先企业将成为外资并购的主要目标。2006年是外资并购最为频繁的一年,其中一个显着的变化是外资更看重对一些行业龙头企业的“斩首式”并购。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已经或正在进入外资的视野。这些以行业排头兵为对象、以快速占-有市场份额为目标的并购行为,表明外资具有较强的产业整合意图,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也更为显著和深远。 

(3)谋求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上市公司由于股权相对分散,外资无须绝对多数便可获得该上市公司的控股权。通过对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统计分析,从持股比例来看,只有少数外资持股比例超过50%,达到绝对控股的程度,而大多数的外资持股比例少于50%,但是,从股东排序情况看,外资并购方大都排列在七大股东之列。可见,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倾向于掌握实际的控制权。

(4)代理并购初露端倪。代理并购是国际大型、超大型投资银行的重要业务。代理并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东道国及被并购企业往往很难把握其并购的真实动因,从而成为跨国并购的重要方式。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中,QFII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的持有出现集中倾向,国际收购基金巨头也加紧了大手笔收购的行动,他们背后可能就是某些觊觎中国市场的行业巨头。此外,我国企业对于投机性并购缺乏识别能力,为外资提供了机会。

3 当前证券市场外资并购主要风险

(1)市场垄断风险。以并购方式引进外资的最大的负面效应是会导致垄断。跨国公司的天性是追求垄断地位,谋取垄断特权。它一旦控制市场就可能压抑竞争,降低市场效率,扭曲市场结构。来自市场集中度较高国家的欧美跨国投资项目,会把投资企业所在国的相应产业结构“扩展”到东道国。研究表明,在欧美跨国公司居主要地位的东道国市场,集中率和外商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欧美等跨国公司大举进入我国市场,必然会引起市场集中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通过对重点行业、产业的企业进行兼并与收购,会使其对我国市场份额的占有范围明显扩大,从而达到垄断目的。目前,国内的上市公司一般都是规模较大,在所处的行业中市场占有率较高,处于领先的地位。

(2)危及我国的产业安全。行业排头兵企业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主题,产业竞争力的代表,关系到国家的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这些企业被大量收购,直接造成国家利益受损,加大了产业风险,使我们失去了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弱化了我国产业的竞争能力,固化了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有的企业不仅是行业龙头,而且承担一定的军工任务,这样的企业如果被外资并购控股,其对军用产品生产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3)证券市场股价大幅波动风险。兼并、收购一向是股票市场最重要的投机炒作题材,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亦是如此,而在我国证券法规尚不健全,证券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消息一经公布,目标公司的股票往往会受到过度炒作,主力券商借题发挥,疯狂拉价,散户从众投机,狂热追捧,极大冲击股市的正常秩序,加剧股市风险。近期,具备外资并购题材股都受到增量资金的大力追捧,股价连续暴涨,显示出强大的财富示范效应。这种纯粹由外资并购消息引发的股价剧烈震荡,如果监管措施不到位,最终受害的往往是中小投资者,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4)国际游资投机风险。伴随着外资战略性并购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国际游资的投机性并购,这些国际金融资本不关心被并购企业的经营内容,只是借用上市公司的品牌和产品的销售网络,在海外推销金融资本,并且运用现代资本运营方式,将上市公司股权转卖,抽走资金,投向他国,从中牟取巨额利润。这些国际游资的流进流出,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就会对我国各类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导致人民币币值的波动,并使我国外汇管理体制面临严峻的挑战。

4 外资并购的风险防范

(1)规范外资垄断性并购是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制定并完善规范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在世界范围内,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些国家将本国对于外资并购的立场、政策、审查标准、审查门槛、审查程序、审查期限,投诉方式等,都一一在法律法规中给予了明确的规定。我国也要抓紧制定以《反垄断法》为主体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跨国并购审查机构,确立外资并购管制范围。在赋予外资国民待遇的同时,确立限制外资并购的行业和领域,规范外资并购的审批制度。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的税收政策和监管政策,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在反垄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应像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样,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融资、技术市场、信息获得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扶持。

(2)加强证券市场监管,规范信息披露制度是抑制股市投机的有效途径。国家为了规范上市公司并购行为,在《证券法》、《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对信息披露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 外商和国内上市公司必须遵照执行。在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过程中,其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如下:①外资并购信息披露要及时。努力缩短洽谈、操作与公开披露之间的时差,使掌握内幕信息的机构与社会公众、中小股东基本站在一个起点上;②外资并购信息披露要全面。要将外资并购的目的、内容,风险因素、主要合同和重大诉讼等一并进行公告;③外资并购信息披露要规范。只有规范外资并购的信息披露制度,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外资并购题材大幅炒作,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

(3)防止投机性并购行为也要成为外资并购监管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外资并购中为被并购的中方企业开立外汇账户,汇入外方全部或部分的并购资金。跨国并购的外资兑换人民币可参照目前绿地投资的管理方式,指定专门银行办理。加强外汇监管,对并购的利润汇出和撤资进行必要限制,防止投机性资本流出,逐步完善汇率制度,加强对国际收支平衡的监测。

对于我们上市公司而言,也应从以下幾方面努力:

①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在并购中争取有利的谈判地位。与成熟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有自己的优势,如广阔的市场、潜力的增长前景、国内市场的运作经验、资源及人员等方面的优势。要充分认识到这种优势,并争取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有利的谈判成果。

②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反并购策略是应对外资投机性并购和恶意性的重要手段。按照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通行的方法,这方面的防御机制包括毒丸计划、帕克曼策略、管理层收购策略、白衣其骑士策略等。同时,企业应增强自身的识别能力,对并购企业的资质、核心竞争力、经营优势、并购意图等进行充分了解,力争实现并购中的双赢。 

参考文献

[1]白津夫.外资并购投资新动向、原因、后果及风险防范[J].理论前沿,2006,(7).

[2]吴学君.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6,(21).

[3]崔新建,李睿.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特征及成因[J].国际经济合作,2006,(2).

[4]沈士勇.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路径与趋势[J].当代经济,2006,(4).

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特点与防范 篇4

关键词: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特点,防范措施

现阶段, 我国的寿险公司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在变化着的环境下, 也面临着考验, 尤其是财务风险方面。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水平。因此, 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 成为寿险公司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这就要求企业应全面了解财务风险的特点, 并加大防范力度。为此, 以下主要就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

1. 寿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特点分析

1.1 客观性

客观性, 指的是财务风险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 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财务活动的存在, 都会面临着两种结果:预期目标顺利实现或不能实现, 这也意味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寿险公司在保费收入时也产生了负债, 这也成为了财务风险产生的最终原因。

1.2 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 指的是虽能事前进行评估与控制, 但因为财务活动会受多种变化着的因素影响, 故在事前并不能确定风险的大小。在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不断拓宽的前提下, 可投资的品种也不断增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固定收益的种类, 保险资金运用的变化会更加深刻, 不确定性也更显著。

1.3 全面性

全面性特点指的是财务风险贯穿于财务管理活动的各个阶段, 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在资金的筹集、运用、积累及分配等财务活动中, 都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在寿险公司的财务活动中, 最主要的体现是筹集活动。一般来说, 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以寿险保单的保费收入为主, 若利率波动过大, 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可能性则较高。因为寿险资金主要用于固定收益资产的投资, 资产价值会随着利率变化而变化, 这就造成了资金运用的风险。

1.4 共存性

财务风险的共存性, 指的是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 且两者呈正相关。风险越大, 收益也会更高。具体来说, 风险投资存在大的风险, 但因此而获得的风险报酬也会很高。因此, 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 应在进行经济决策前将风险列入考虑范围, 寻求风险和收益的一个平衡点。

1.5 激励性

激励性特征指的是财务风险的存在, 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企业管理者采取措施对风险进行防范, 并使其加强财务管理, 以规避风险带来的损失。一直以来, 风险管理与投资管理都是共存的。若想获得良好的收益, 则要加大对风险的控制, 只有保证了财务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才有可能赢得更多的收益。因此, 拥有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 也是寿险公司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2. 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2.1 确保资本金的充足性

寿险公司主要是经营风险, 对于承担的各种风险, 它必须具有足够的赔偿或者给付能力, 才能保持公司的财政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并获得较高的置信度, 使保险人的安全有保障, 以提高寿险公司的信誉度。因此, 寿险公司必须注重资本金的落实到位, 力求资金规模和业务规模的相适应, 并加大对偿付能力的监督力度, 保证资本金的充足。这就要求寿险公司应立足自身实际, 并结合国际惯例, 随时了解最低偿付能力的变化情况, 以保证公司对承担的风险具有足够的赔偿能力, 提高公司置信度。如果发现偿付能力不足, 应即刻采取措施补救, 如办理再保险、增加资本金、停止部分业务、调整资产结构等, 再塑公司财务信用体系, 为公司赢得新的发展机会。

2.2 注重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

对寿险公司而言, 若想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 必须先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风险管理体系, 其内容应包含以下几点: (1) 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为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活动营造氛围; (2) 加大对公司制度流程的建设, 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3) 重视治理结构建设, 形成包含治理结构、投资体系及风险控制体系在内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4) 注重对资源的整合, 健全风险管理工作执行体系, 包括风险控制的事前、事中及事后三个阶段的工作体系, 以提高风险防范工作的效率; (5) 积极采用先进管理技术, 对风险进行分类管理。

2.3 加大对资金运用的监管力度

近几年, 我国的通货紧缩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改观, 经过多次降息, 保险公司普遍出现了利差倒挂的现象, 加上过分依赖银行存款, 这不但增大了利率风险, 也使产品定价失去了主动性。因为没有和长期负荷相匹配的长期投资, 使资产和负债在期限上出现了严重的配比失衡现象。除此之外, 保险市场的竞争是无序的, 这也容易导致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率降到临界点, 若该现象长期长期存在, 保险公司则会失去偿付能力。针对这种情况, 放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就变得尤为重要及必要。因此, 寿险公司应积极借鉴国际的监管方式, 在监管范围内可适当扩宽资金的运用渠道, 并加大监管力度, 对高风险投资比例加以限制, 使资金的流向得到规范, 让保险运用方式趋于合理,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风险, 为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

2.4 对负债管理与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予以高度重视

对准备金的管理, 则称为负债管理, 主要包含两方面:对未决赔准备金与寿险准备金的管理。对于准备金的提取比例, 各国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务必提足各种准备金, 如果提取比例未达到规定的比例, 保险公司必须有合理的解释, 且要通过各种措施以达到规定比例。至于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主要是对资产与负债进行管理, 使两者相互匹配。然后, 根据现金流向及风险特点, 对资产及负债进行组合、分类, 再通过一系列的预测性指标, 实现对资产与负债的组合、分类及管理。在该过程中, 可利用模型预测可能出现的后果, 然后对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修正。资产负债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让保险公司投资的现金流入和赔款等现金支出相符, 以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控制, 最大限度地确保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定。实际上, 企业能够维持下去, 除了与盈利有关外, 还与公司的可支付现金有关。

2.5 加大对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

保险公司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与其自身保险产品的种类、功能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必须注重对保险产品的创新, 突破当前的产品模式, 增加保险品种。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 利率水平相对较低, 保险公司应立足自身实际, 争取设计出具有强大保险保障功能、投资预期收益合理及竞争力强的新产品。同时, 企业的产品研发部门应积极和投资部门进行交流、沟通, 了解市场的变化、利率的波动、投资可能面临的风险等情况。值得注意的是, 在对保险产品的设计过程中, 必须始终体现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 并通过各种创新方法以提升产品的防范风险能力。

小结

由上述可知, 在我国市场环境中, 寿险公司的经营会面临着很多挑战, 特别是财务风险。因此, 寿险公司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了解财务风险的种类、特点, 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通过财务风险管理, 能够进一步做好筹资、资金运用及利润分配等决策工作, 从而有利于减少经营风险, 提高企业的防范风险能力,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帅帅.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J].中国证券期货, 2013 (08) :13-14

[2]祁庆虹.浅析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与防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07) :84-85

[3]褚小林.寿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J].七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10 (06) :45-50

风险的特点 篇5

从目前国际和国内施工企业或者工程承包商在工程承包经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整个行业中的施工企业一直在沿着“管理层”和“劳务层”相分离的模式发展,也就是作为大型的施工企业在工程承包中处于“管理层”的地位,小型施工企业和劳务作业企业处于“劳务层”的地位。处于“管理层”地位的施工企业就是管理型的施工企业。

鉴于本文的目的在于透析管理型施工企业的风险,并据此加以防范,故本文在结合该种管理模式的相应特点的同时,加以风险分析。

1、合同主体身份的双重性

管理型施工企业在施工承包中,一方面要“拿工程”,即其在和业主的签订合同时,处于总承包商或者专业工程承包商的地位,即处于承发包法律关系中承包方的地位。另一方面管理型施工企业就要将部分工程“发包出去”,即管理型施工在“拿到工程”后,一般将工程的作业内容分解后,将其中的部分专业工程、劳务作业分别分包给不同的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分包企业),分包企业进行直接的施工。在专业工程分包和劳务分包中其又处于承发包法律关系中的发包方的地位。所以说在工程施工中管理型施工企业均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承包人,又是发包人),而且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又不断的在二者身份之间进行转换。

发包人和承包人之间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发包人和承包人在履行合同、管理模式、签证和索赔管理、准备工作等各个方面均存在不同之处,管理型施工企业本身兼具二者的身份,并且在工程施工和合同管理中又不断的在二者之间进行身份转换。这对于管理型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人员和合同管理人员来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于文件资料的准备、日常事务、签证和索赔等各个事项均需从两个截然相反的角度予以处理。

这种身份的双重性以及由此衍生的事项对于管理型施工企业来讲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风险,是每个管理型施工企业必须化解的风险,化解这种风险的方法就在于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项目合同管理。

2、掌握资料及掌控工程的非原始性

在管理型企业施工的管理模式下,由于直接施工方是分包企业,并非管理型施工企业本身,这就必然导致管理型施工企业难以掌握第一手施工中的资料,其所掌握的应在施工中形成的资料(或者说承包人为履行合同以及交验工程而准备的资料)绝大部分乃至于全部均是来自于分包企业。同样管理型施工企业对于工程的掌控也具有非原始性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管理型施工企业而言,就面临着如下问题:第一,管理型施工企业在资料整理、资料准备方面受制于分包企业,即使掌握了资料一般也是间接来自于分包企业;第二,一旦和分包企业或者业主产生纠纷,难以收集全面的资料;第三,容易为日后的工程资料向业主的移交留下隐患。众所周知,现在诉讼的本质就是证据,而证据在工程案件中就是资料,资料不能完全掌握将会在诉讼中风险。笔者在日前刚处理了一个这方面的案件,陕西省的某个大型施工企业在甘南有一个项目,由于项目部在日常管理中既没有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分包企业也没有按照合同约定向管理型施工企业报送资料,管理型施工企业亦未要求提供。最后由于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双方发生纠纷,由于管理型施工企业手头没有任何资料,不仅导致和分包企业的案件无法进行,同时也导致管理型施工企业在向业主索赔的时候,没有依据,导致索赔难以进行,最后只能赔偿了事。

3、索赔和签证的间接性

正是由于掌握资料的非原始性,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索赔,一般情况下是分包企业首先要求管理型施工企业进行索赔,管理型施工企业在看到相关资料后才以此为基础要求业主方进行索赔。同样,施工中的签证也一般是沿着这个程序进行的。这就是管理型施工企业在索赔和签证中具有间接性的根源所在。

此种方式对于管理型施工企业在索赔和签证中容易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风险:第一、管理型施工企业不注重自己收集资料,导致管理型施工企业对业主提出签证和索赔的能力和水平受到分包方对其提出索赔和签证能力、数额和水平的限制。更有甚者,某些管理型施工企业在分包合同中对于某些索赔和签证予以限制,而管理型施工企业和业主方的合同中对相应事项产生的索赔和签证却并未限制,可能导致管理型施工企业对于该部分索赔和签证没有办理;第二、尤其是签证,对于提出的时间性一般在合同中约定较为严格的期限,而由于管理型施工企业的索赔和签证的信息和资料来自于分包方,极易可能产生当管理型施工企业掌握该信息的时候,已经超出提出索赔的时效,导致无法索赔。

4、质量及安全管理的滞后性

管理型施工企业不直接进行施工,重在管理分包企业,而对工程质量、安全施工的直接负责人是分包企业。这就对管理型施工企业控制工程质量、保证安全生产方面提出新的挑战,一旦分包企业出现问题和事故后,管理型施工企业方可得知,这就出现质量及安全管理方面的滞后性。虽然说,出现质量问题或者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应为分包企业,但是对于施工性管理

企业而言,会有如下风险:第一、虽然分包企业应当承担责任,但是业主方一般会依据总包合同直接要求管理型施工企业承担责任,而管理型施工企业只能再向分包企业追索;第二、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或者安全事故,对于管理型施工企业的资质和信誉方面会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比如笔者所在律师事务所对某个高速公路建设的项目的管理型施工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时候,就出现过以下情况:分包企业和监理人员合谋后偷工减料,偷工减料后的工程完工后监理签字,这就是分包方谋取了不当利益。但如果一旦造成质量事故,管理型施工企业可能要承担质量责任。

5、施工队伍存在易失控性

目前虽然基础设施投资过热,但是整个建筑市场整体来讲依然是“卖方市场”,整体的施工环境对于承包方不利,施工企业在和业主签订承包合同时一般处于劣势地位,在合同条款约定以及实际履行合同中总是承担较多的风险。虽然有些合同风险或者市场、商业风险应当由业主承担,但是业主一般通过招标文件或者合同安排将相应的风险转移给施工方。

管理型施工企业也概莫能外,这就导致管理型施工企业在和分包企业签订分包合同时,将相应的风险转嫁、分流给分包企业。然而分包企业一般都是一些小型的施工企业、劳务分包企业,还有一些挂靠的施工队、民工队,甚至还有一些就是直接和施工队、民工队签证的分包合同。一旦在合同履行中出现资金不及时或者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导致分包企业施工队伍利润降低或者无利润的情况下,施工队伍在这种情况下极可能采取一些非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比如直接撤场、消极停工、更有甚者挑动民工闹事,而有的时候就是分包企业故意耍赖而为。一旦这些情况出现,必然造成管理型施工企业无法向业主交待,面临巨额的反索赔。

例如笔者所服务的前述甘南的项目部,在2007年年底的时候,施工队伍就无故消极停工、挑唆农民工以拖欠工资事项闹事,最后导致3家施工队伍全部失控,而这3家队伍又都没有收取履约担保。项目部拟让新的施工队伍进场,以保证按期完工,然而原3家施工队伍却拒绝交出工作面,最终导致项目部除了支付了农民工工资,又向3家施工队伍多支付了二百万元的补偿款,才解决了施工队伍的问题。与此同时,项目部还需要面临业主方对于工期的巨额索赔。由此可见,在目前的分包管理模式下以及目前整体的施工环境下,施工队伍存在失控性的风险比较大,而且一旦出现失控,对于管理型施工企业而言,其损失以及面临的索赔是不可估量的。

6、对农民工权益保障监控的困难性

由于管理型施工企业是管理型企业,并没有直接和劳务层农民工之间产生劳动关系,直接和农民工之间存在劳动或者雇佣关系的是分包企业,所以严格从法律关系的角度来讲,农民工并不直接受管理型施工企业的管理。然而,第一目前国家对于农民工保护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如果农民工工资出现问题,当地政府或者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可能要求作为总包方的管理型施工企业先行垫付,给管理型施工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在2004年做出的《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司法解释中,明确了实际施工人可以直接起诉发包方、转包方的依据,使得虽然农民工并未直接和管理型施工企业建立合同关系,但是如果一旦拖欠农民工的工资或者工程承包款,其可以直接起诉管理型施工企业、甚至业主方。正是整个层面的因素,就必然产生管理型施工企业对于分包企业农民工工资支付以及农民工权益保护监控的要求。笔者所服务的项目曾出现管理型施工企业已经将分包款项足额支付的情况下,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监控,导致施工队伍未及时将工资支付,农民工遂到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当地行政部门要求管理型施工企业先付清农民工工资,由于管理型施工企业已经按约给施工队伍支付工程款,仅此一项就带来200多万元的损失。

但是真正谈到农民工权益保护以及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监控,笔者目前服务的项目也都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监控,包括直付至农民工、监督发放、收取保证金等,但是目前来看,效果都不是非常好,就此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7、极易出现分包合同的无效

依据《建筑法》(规定了违法分包、非法转包以及肢解分包的条款)、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再结合计委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等法律法规,这就必然导致目前进行专业工程分包的合同很可能出现合同无效的情形,特别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的违法分包条款,以及《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中的“215”条款,将将绝大部分的工程分包、材料采购合同归为无效。

所以导致很多管理型施工企业将分包的模式向劳务分包层面上进行转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劳务分包、劳务分包和专业工程分包的区别等,有利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中明确了劳务分包合同的合法性。

风险的特点 篇6

沉稳应对海外风险频发,力助出口稳增长

据了解,近来海外信用风险频发的原因既有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导致的订单不足、买方流动资金紧张、银行投资受损、银根收缩等特定时期原因,也有国别信用风险和行业买方风险的特殊性、历史性原因。2013年下半年以来,印度货币持续贬值、意大利实施新破产法、巴西海关颁布新政,部分国家政策法规的调整,导致了相关地区海外买方偿付能力和偿付意愿严重恶化,使得出口商获得破产收益的可能性明显降低,对出口货权的控制力进一步削弱,这些地区的出口风险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信保的统计数据显示,7~9月,企业报损及索赔案件明显增多。从行业分布看,家电、化工、渔产品行业报损突出;从损因分布看,买方拖欠为最主要损因,其他损因还包括开证行拖欠、拒收、破产和政治风险;从地区分布看,南美洲、亚洲、欧洲的报损和赔付较为集中。

据中国信保专业人士介绍,三季度赔付金额上升,除海外市场上的信用风险因素外,也与中国信保的积极承保有关。尤其是下半年以来,面对严峻外经贸形势和海外信用风险高企态势,中国信保积极履行政策性职责,先后出台多项积极承保政策,帮助出口企业提振信心,扩大出口,以实现稳增长调结构目标。与此同时,中国信保进一步加强了对国别风险、行业风险和买方信用风险的监控,强化了与银行、律所等渠道的合作,确保了总体风险水平在可控范围之内。

积极承保,全面落实“国十二条”

自7月26日,国务院《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中国信保,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迅速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国别、行业、企业群体的承保措施,鼓励支持企业稳增长调结构的导向非常明显。尤其在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方面,中国信保采取的积极承保措施包括:积极培育出口竞争优势,支持出口企业拓展新兴市场,对于企业已经署订单的,积极、合理满足其信用限额需求;在企业自行掌握信用限额项下,放开了36个国家的承保条件限制;明确对自主品牌企业群体给予特殊的承保政策倾斜等。

国内某民营摩托车出口企业,2013年以来在委内瑞拉市场遭遇了总统换届、政局不稳、经济形势不明朗等严峻形势。针对企业面临的困境,中国信保及时加大了对企业在该国重点买方的信用限额支持力度,从1500万美元追加到3000万美元,有效帮助该企业保住了委内瑞拉市场份额。

7月份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先后发布了《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国信保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支持和融资支持,不断优化中小微企业信用保险服务方案,并与招商银行、民生银行联手推出了信用保险保单项下的小微企业融资产品。目前,适用于中小微企业的“中小企业综合保险”和“小微企业信保易”已成为中国信保客户数量增长最快的产品。

据中国信保有关专家介绍,积极承保措施,主要是指进一步扩大对高风险出口业务的承保。举例来说,以前有的高风险国家企业不敢去,现在因为有中国信保的风险保障,企业敢去了;或者针对某个高风险的海外买方,以前中国信保批给企业100万美元的赊销额度,现在批给企业200万美元的赊销额度;或者以前中国信保针对某买方为出口企业提供3个月的信用销售期限,现在新的承保政策允许企业的海外买方6个月以后付款等。

据了解,作为国家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中国信保出台积极承保措施的依据,主要是国家外经贸发展战略和形势的需要以及出口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不乐观和海外国家主权违约、买方违约现象频发的态势下,中国信保仍然会积极承保,通过为出口企业的海外买方提供优惠的信用交易条件,从而间接帮助出口企业赢得订单,站稳市场。

专业化解风险,为企业海外安全护航

2013年以来,针对疑难复杂案件增加的特点,中国信保组建了30个技术小组,着力提高理赔服务;共处理赔付案件2515宗,其中百万美元以上重案116宗。尤其是800万美元巴西工程机械代理商拖欠案、1200余万美元巴西工程机械买方拖欠案和1800余万美元委内瑞拉石油钻机买方拖欠案,案情错综复杂,中国信保积极发挥海外追偿渠道优势,有效帮助企业止损、减损,多管齐下为出口企业挽回了经济损失。

在快速理赔的同时,中国信保遵循“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损失,帮助企业维护交易关系”的原则,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展现了专业灵活的风险处置能力。

2013年8月,某国内企业的美国经销商正式申请破产,导致该企业出现2000余万美元货款逾期。失去这家经销商,将意味着失去最终买方和美洲市场。为了帮助该企业保住在北美市场的份额,同时解决数千万元的存货问题,中国信保同意该企业继续向已进入破产保护程序的经销商现金出货,确保了该企业与经销商的资产潜在购买方继续保持合作关系,进而保住了该企业辛苦打开的美洲市场。

同样在8月份,中国信保成功实现了在船舶风险处置领域的重大突破。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国际船运市场低迷影响,某丹麦船东陷入财务困境,被迫卖船,使我国某船舶企业已按订单造好的船无法交付。经过与多个船舶买家多轮融资方案谈判,中国信保承保的5条船售船方案成功达成,每条船以2600万美元的价格转卖。目前,中方债权人已收到首条船全款2600万美元以及剩余4条船10%预付款1040万美元。首条船的转移交付也已完成。历时一年多的艰苦谈判,中国信保终于成功帮助我国船企挽回了数千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面对当前复杂和动荡的经济环境,中国信保进一步加强了风险监控,强化风险应对和处置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渠道、信息和技术优势,加强对宏观经济、国别及行业风险的跟踪研究,实时监测海外买家风险,及时发现风险信号,尽早介入化解;另一方面及时制定和完善各类风险应急预案,强化风险系统排查和风险处置能力,有效应对可能的突发性集合风险。

我国互联网金融特点与风险的研究 篇7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机构的高度重视。谢平、邹传伟等 (2012) 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间接融资, 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模式。曾刚 (2013) 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最大的差距是二者服务的对象不同, 服务于小额分散的金融需求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张晶 (2014) 认为互联网金融为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带来了机遇, 也为金融运行和金融管理带来了挑战。洪娟等 (2014) 认为由于存在虚拟化、信息技术装备依赖、安全系统欠缺或失误以及法律监管与缺失等问题,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比传统金融具有更大的复杂性。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业态, 对现行金融监管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防范其产生的风险, 成为我国金融监管制度革新所面临的难题。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1. 模式多样化

信贷模式上, 包括个人依托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匹配的P2P模式, 即个人对个人的信贷模式, 还包括创意人采取“团购+预购”的形式为项目向公众筹集资金的众筹模式。支付模式上主要包括两种, 一种是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提供担保的第三方支付, 如支付宝等;另一种是仅为用户提供支付产品和支付系统解决方案的独立第三方支付, 以快钱、易宝支付为代表。业务模式上, 一是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在网上销售传统金融产品, 比如电子银行等;二是传统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直接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的电商模式, 如工商银行的“融e购”业务。销售模式上, 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高效的数据处理技术, 通过各类网络技术条件, 在线销售各种金融产品, 并提供金融产品网上咨询等服务, 发展成为新型金融产品销售模式。互联网金融的这种销售模式降低了销售成本, 可以使大众享受到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2. 方便快捷

丰富、方便、快捷, 是互联网金融受到广大客户欢迎的一大原因。随着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发展, 各种电商平台、社交网络, 以及手机客户端的发展, 使互联网金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让互联网金融拥有更高速、便捷、低成本的客户入口, 能为客户提供高效率的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的金融服务。

3. 信息化程度高

互联网金融依托便捷的网络收集、整理、加工、传输、反馈金融信息。互联网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 在此市场中, 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搜集到生产和流通的各种信息:关于货币、资产价格等资产价值的信息;关于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服务信息等,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模式。

4. 具有普惠性

金融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结合, 使得金融具有了普惠性。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以对贷款有稳定需求的大企业客户, 以及高端零售户为服务对象, 而互联网金融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和融资成本较高的问题, 满足了中小企业和普通大众的金融需求, 使金融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合理健康的互联网金融既帮助中小企业获得低息、稳定、快捷的贷款, 又给理财用户获得高息、安全、有保障的丰厚回报, 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还保证了平台安全运转。但不排除有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资金流向了高风险的证券、期货等资本市场, 不但没有用于支持实体经济, 反而增加了平台的金融风险, 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并不具备普惠性。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1. 流动性风险

由于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无法及时变现, 可能造成财务损失, 由此产生流动性风险。虽然大多数P2P网贷平台保证包赔本金, 不过实际上有些平台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来提供保障。由于大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平台的保障金总量远远少于交易量, 一旦坏账超出平台自身的偿付能力, 流动性不足有可能使网贷公司破产, 从而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

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贷人没有履行义务而导致潜在的财务损失。在传统借贷活动中, 信用风险是一个很主要的风险。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 一方面, 由于一些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对贷款人审核不严格, 又不对借款人提供担保, 导致一部分偿还能力不足的贷款人取得贷款, 而借款人的资金安全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 即使互联网金融管理和审核严格, 由于业务和服务提供者都具有不同于现实的虚拟性, 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者可能无法识别客户的隐蔽信息, 从而作出错误的决策, 导致其在选择客户时处于不利地位。

3.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价格和利率变动而引发的资产债务变动导致的损失。在传统借贷市场上, 若市场上利率降低, 贷款人会提前还款, 如此一来投资者的收益就会受到影响。反之, 若市场上利率降低, 投资者所持的收益权凭证价值会大打折扣。尽管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收益率变化灵活, 但仍有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由于收益率固定, 不能任意取出, 其收益可能会受利率变动的影响。

4. 网络与操作技术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完善, 其操作人员的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的潜在财务损失而产生操作技术风险。操作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平台密钥系统和加密技术的不完善、IP协议安全性较差和网络病毒的入侵等。互联网金融的实质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金融业务, 而互联网的虚拟和不确定性也使互联网金融业务带有这样的特点。

5.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由于我国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滞后和不完善而引发的风险。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是在近几年刚刚起步,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直处于“边发展, 边规范”的状态, 对于一些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有关部门还未来得及出台相关法律进行规范。尽管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支付业务风险提示———加大审核力度提高管理水平防范网络信贷平台风险》等法规, 但这些法规对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有限。因此, 在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时, 会因为相关法律的空白或者模糊导致交易成本增加。

四、互联网金融应对风险的措施

1.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互联网络, 所以网络安全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第一要素。网络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互联网金融黑客频繁侵袭、系统漏洞、病毒木马攻击、用户信息泄露等, 也包括用户由于移动应用软件操作的失误而产生的信息安全隐患。对于网络安全, 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加大对信息安全技术的投资力度, 采用防火墙、数据库审计等多种手段提升对用户和数据的安全保障能力。研究适合自身信息系统特点的安全保护策略和机制, 研发用于保护重点信息系统的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安全通信网络和安全管理中心的核心技术产品, 核心安全建设由可信队伍建设对我国的金融信息系统进行核心安全建设和保障的机构, 应具备专业信息安全服务能力及应急响应能力获得权威认证的、具有一定规模、具备专业扫描检测与渗透测试产品的安全服务团队。

2. 加强行业自律

对于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信用风险, 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成立相关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和行业自律组织, 通过加强行业协会的领导和示范作用, 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行为。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市场自发形成的业态, 行业自律比政府监管会更为灵活, 效果更明显。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的程度与效果、行业发展的有序或无序,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监管的态度和强度。应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的重要作用, 完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自律管理体系, 推动建立相关行业标准和制度规范, 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3. 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

与传统金融机构不同, 互联网金融面对的并不是特定的投资者与消费者, 大多是一般民众, 如果互联网金融经营者从事非法活动, 极有可能会损伤这部分人的利益。因此, 对互联网金融投资者的保护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投资的一般民众的教育, 尤其是提高其应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非常必要。投资者应当对互联网金融理财可能会产生的风险进行提防, 注重资金的安全性。投资者应当意识到, 高收益必将面临着高风险, 不管是互联网理财产品还是P2P贷款融资, 预期高收益的同时必将与高风险伴随, 且互联网金融投资的风险要高于传统金融产品。在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投资理财时, 投资者应做好充分调查, 选择有金融机构背景或者有第三方金融渠道进行监管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4. 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对相关监管机制升级带来的新要求。我国目前基本实行以行政监管为主、市场监管为辅的金融监管机制,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 这一监管机制已经逐渐难以满足金融行业发展的需求。应进行金融监管制度改革, 加强市场监管, 释放市场活力。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需要摒弃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应以市场监管为主, 行政监管为辅, 适度监管和协调监管并重。建立科学量化的风险评价机制, 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作为监管决策的参考和支撑。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应该根据行业发展情况, 逐步建立起分类分级管理制度, 对不同规模、不同风险特征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实行差异化监管标准。应建立市场退出和市场永久禁入等惩戒机制, 对于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严厉查处。

参考文献

[1]谢平, 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 :11~12.

[2]曾刚.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的比较[J].互联网天地, 2014, 01:74~76.

[3]洪娟, 曹彬, 李鑫.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及其监管策略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4, (09) :42~46.

风险的特点 篇8

关键词: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措施

软件企业的财务管理相对于传统经济更具有特色,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以物资为基础进行公司的资金周转的, 而软件企业中知识资本在企业基本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现在对软件企业的研究发现软件企业所遇到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投资风险, 二是融资风险, 三是应回收款以及回收风险。

一、软件企业中存在的独特的财务风险

1. 软件企业中所存在的投资风险

如果想让企业一步一步地壮大, 那么企业投资是必不可少的。而投资风险是软件企业最普遍存在的财务风险之一, 因为软件企业具有所面临的竞争较大, 技术更新换代快, 投入的时间和人力较大等特点, 如果软件开发不成功, 将会给软件企业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软件企业经常遇到的问题是软件系统的开发周期长, 为了缩短开发周期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就比较高, 但是技术人员的流动性大, 这样又提高了企业的投入资金, 那么所存在的投资风险就比较严重, 这样软件企业的投资的回报率又增加了许多的不确定性。

2. 软件企业中所存在的融资风险

当企业的流动资金较小时、进一步扩大企业发展的同时, 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软件企业, 通常采用的手段便是融资。可是软件企业的产品是无形的软件, 软件市场的变化特别的快, 一方面会导致产品被淘汰, 另一方面也会延长软件系统之内的开发周期, 不仅适用的范围窄, 而且更新换代的速度快, 正因如此软件系统一旦开发失败, 那么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将会是不可估量的, 最终只能导致企业没有偿还资金的能力。人力资源作为软件公司最主要的资源之一, 如果一个特大的项目开发失败, 软件企业可能无法偿还所欠资金。

3. 软件企业中所存在的回收账款的风险

上文通过分析软件企业中存在的投资风险以及融资风险之后, 我们在此接着分析软件企业中存在的回收账款的风险。由于软件企业的业务会不断的日益增加, 因此也会伴随着很多应收账款的问题也会不断的增多, 如果软件企业知识一味的追求业务数量而忽视了回收应收账回款的话, 如果这一问题软件企业不足够重视的话, 那么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回收账款的风险。软件企业的软件开发周期本来就很长, 由于技术人员的技术不过关导致开发效率低下从而增加企业的成本, 带来资金折现率风险。如果一味的追求业务数量而忽略回收账款那么将会很难收回资金。企业如果产生了资金缺口, 出现不确定的融资等等问题都会阻碍软件企业的发展。

二、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的管控措施

1. 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

第一,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 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避免, 所以软件企业的高层人员要充分认识并了解到本企业所存在的财务风险以及将遇到的财务风险。软件企业若要持续长久的发展, 企业的管理人员一定要特别重视企业的财务防范风险, 不断的提升工作人员控制财务风险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执行力, 不断促进形成最大化的企业利益。

第二, 风险防控人员是每个企业都必不可少的工作人员, 所以软件企业应该聘请专业的风险防控人员。在公司的重大业务执行之前让专业的风险防控人员进行相关的讨论并做出可行性报告。然后软件企业再通过开会的探讨做出最后的决定, 从而相对地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例如在进行重大融资和投资决策时, 软件企业应该聘请有关的财务分析行业内的大师对失败项目的风险以及缺口债务的风险定期进行相关的综合评定, 同时应该设立出几套完整合理的可行方案, 最终再根据软件公司的自身条件以及实际情况, 最终选择风险最低的方案开展项目。

第三, 软件企业的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源, 所以软件企业还应充分加强软件公司内的全体员工对控制财务风险工作的认识, 要求他们认真重视控制财务风险工作, 一方面使得软件的开发人员每时每刻注意风险的合理预测和控制, 另一方面还能在软件开发的日常工作中不断的提高开发软件的效率, 从而不断的提高软件开发的成功率以及质量。通过缩短开发软件的周期、提高开发软件的成功率, 从而降低由于软件开发所造成的企业财务风险。

第四, 软件企业应该建立起风险防控监督体制以及风险防控激励体制, 不仅能让员工在工作中随时注意着财务风险的防控, 还能很大程度上调动工作人员积极参与风险防控工作, 由于现在的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压力较大, 软件企业中的软件开发人员对风险防控的积极性不高, 为了提高软件开发人员对风险防控的积极性, 软件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建立员工的工资考评与风险防控的工作效果相挂钩的制度, 激励员工积极的参与配合整个企业的风险防控工作。同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主动提升优秀软件的开发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 同时也该在日常生活中多了解技术人员的需求关心他们的生活水平, 让他们真正的融入到公司中去, 这样才能留住真正优秀的人才, 降低优秀的技术人员的流失率, 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企业人力资源部招聘人员和培养人员的成本,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

2. 做好软件企业的事前评估

软件企业在进行一个软件开发和融资以及投资时不仅要处理好事前的问题, 更要对事前评估的全过程加以不断的规范, 不仅要借鉴优秀企业先进的经验, 不断的提升事情的可行性, 执行评估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评估方法的准确率, 在评估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评估的方法, 更加完整全面的进行可行有效的评估。

软件企业不仅要做好评估的可行性, 还要做好风险的正确评估与识别。软件企业也该不断的认识以及识别财务风险, 软件企业的领导人员与财务人员要详细的分析企业的经济环境, 同时也要不断关注企业财务活动中和软件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 要防范对企业盈利有所冲击的事情, 并据此评估出财务风险的大小, 提前做好企业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防控预案, 为以后的风险决策与控制提供有效的风险防控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三、控制好事中风险

在企业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软件企业应该都做好风险控制工作, 时刻提高警惕。只有做好风险的控制才能不断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中良好的风险控制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控制好财务风险呢, 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控制好企业的投资风险, 企业内健全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可以降低投资风险, 软件企业可以通过风险控制来加强对企业风险的预测和预警, 强而有力的防范投资风险。软件企业在于其他的企业合作前应该对合作的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并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来不断考查与之合作的企业的信誉问题, 全面考虑本公司的经济实力来承接开发软件的相关工作, 不断降低投资的风险, 从而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

其次是要控制好企业的融资风险, 通过研究我国软件企业的融资情况, 发现了我国大部分的软件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于自筹资金, 其次银行贷款也是企业的资金来源之一。相比其他需要融资的企业而言, 软件企业有相对较大的贷款难度, 相比之下融资比较困难, 融资风险也因此相对的较大。因此企业在控制融资风险时不仅要做好融资预算的相关工作, 首先对整个经济过程中企业所需的资金大小以及资金来源进行全面考虑, 再据此设定出一套完整的融资方案以及预算方案, 从而方便企业能够根据预算切实的开展融资活动。企业在融资前, 不但要对企业的各个环节所需的资金进行需求预算, 还要仔细考量评估相应的融资风险, 进而根据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的融资实力制定出完整的融资计划。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出适合企业自身的融资方式, 优先选择企业内部融资, 保证成本低、风险小的融资, 当内部融资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时再考虑外部融资。进行外部融资时也应该注意成本低、风险小的方式, 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有价证券来进行融资, 相对而言有价证券的成本较低而且速度也较快。最后, 要设计好融资的结构, 通过债务和股权融资的比例制作出相对合理比例, 降低整个融资的成本与风险。

最后, 企业应该做好资金回收方面的工作, 软件企业不但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监控管理企业财务的核心指标, 对于财务的支付能力, 合理进行管控财务的结构, 关注企业的现金比率,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以及净利率和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率。综上所述, 软件企业不仅要重视开发软件的创新, 还应该设立相关的部门进行资金回收的工作, 有效分析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结论

综上所述, 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 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对软件企业特别的重要。软件企业必须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防控, 软件企业应充分重视企业内部外部风险, 不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 调动公司工作人员风险控制的积极性, 不仅要做好重组过程中的事前以及事中风险控制, 提高软件企业的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让公司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彦.浙商特性、经营风险预警能力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2011.

[2]王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的内部报告体系构建研究[D].厦门大学, 2014.

[3]刘强.外资代工生产企业薪酬风险评价及管控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2.

风险的特点 篇9

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化产业, 电影院线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类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电影院线也应同其他实体生产企业一样, 主动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 推动自身发展。在其财务管理过程中, 由于电影院线自身的文化属性的影响, 使其财务管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规定。相较于其他行业, 电影院线的财务管理水平依然相对薄弱, 并存在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下, 研究电影院线的财务风险种类, 以及各类财务风险的自身特点, 提出具体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对我国电影院线的未来发展极为有利。

二、电影院线的财务风险分类及特点

笔者针对我国电影院线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分类汇总, 并针对每一类具体风险分析了其特点。目前, 我国电影院线的财务风险主要有筹资风险;流动性风险。其中, 筹资风险主要指资本弱化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有投资过热风险、结算资金占用风险。

(一) 电影院线财务风险之一:筹资风险 (资本弱化风险)

电影院线的筹资风险主要指资本弱化风险。资本弱化风险主要存在于电影院的设立行为之中, 是由于筹资不规范所引致。目前我国电影院的投资数额较大, 大多数都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回收投资。通常, 为了尽快回收成本, 电影院在设立时, 往往对注册资本的投资数额较低, 装修、设备购买, 以及日常营运资金等, 都是以借款形式注入。而对待这部分借款, 电影院基本都是以营业收益优先偿还。这种方式往往能够在短期内使影院获取快速收回投资和避税的好处, 但与此同时, 却也使电影院不得不面对较重的债务负担和流动资金长期不足的弊端制约。从而遏制了电影院线员工福利、更新改造等方面的发展和完善。而且, 第一轮投资回收期结束之后, 电影院线往往又接着迎来下一轮的更新、装修等。以此反复, 使电影院线长期处在借款还款的被动的财务循环之中。

(二) 电影院线财务风险之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以现金短缺作为其突出表现。流动性风险可能给电影院线造成资金短缺, 从而影响其支付能力, 给企业造成信用危机。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投资过热。

目前, 随着消费市场的发展, 我国电影院线为了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除了对电影院线之外, 还对电影产品等均投放大量资金。而大量资金的投放, 也使我国电影院线的大量资金被占用。然而目前, 我国整个电影产业都尚处于复苏阶段, 内部管理与营运水平依然有待提高, 创收创利能力依然不足。但是, 很多电影院线都呈现出投资过热的苗头。实际上, 目前无论是权益性投资还是债务性筹资, 都或多或少存在资金成本的问题。倘若投资过度, 可能会使电影院线出现资金流动性不足, 影响其日后发展。

2、结算资金占用。

目前在我国, 电影的票房收入依照“分账”的方式, 需要在发行商、电影院、片方等之间进行合理分成。倘若其中一方存在多个参与者, 则参与者之间还要再继续分成。比如, 倘若一部电影具有多个电影投资商, 那么投资商之间还要进行二次分成。如此一来, 电影院线的资金链较长。资金存在相互占用情况, 而且关系错综复杂。倘若其中一个环节的资金出现流转困难, 那么整条资金链都可能会面临断裂的危险。势必会影响电影院线的后续运营。 (见表1)

三、电影院线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 加强财务管理力度, 规范预算管理

电影院线若要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首先一点, 便是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力度, 每名员工各司其责, 并聘请专业人员负责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票务销售者、会计核算者、财务管理者之间也应相互扶持、相互监督。此外, 出纳人员在登记原始凭证时, 不仅需要仔细认真, 还应严格依据规范办事, 在登记相关凭证、账目时应连续、及时、准确, 决不能依个人习惯率性而为之。此外, 员工福利等各类补贴资金均须及时纳入相关的预算管理, 一经核定批准, 不得挪作他用。唯有从各方入手, 多管齐下, 加强财务管理能力与力度, 方能有效提高电影院线对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

(二) 深化认识, 进行有效督导

电影院线防范财务风险的另一种途径是加强各级管理者的督导。通过管理着的有效监督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而管理者能够实施有效监督, 需要其能够对电影院线的财务管理、财务风险等拥有一个正确且深入的认识。唯有充分认识加强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方能在电影院线正常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运行中进行有效督导, 亲自过问不合理现象, 督促各个职能部门与相关员工尽职尽责完成各项工作。同时, 加强出纳、会计核算等人员对财经法律法规的学习, 提高财务人员的账务管理能力与本领。此外, 在资金运用上, 要坚持专款专用, 切实杜绝不合理的各种开支, 有限的资金要坚决用在“刀刃”上, 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三) 通过完善内控, 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加强内部管控, 也是电影院线防范财务风险的一种有效途径。对此, 笔者建议我国电影院线应从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内部监督、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等方面制定相关机制并严格执行, 依据电影院线的特点建立适应自身的内控机制。完善的内控, 是电影院线防范财务风险的坚实保障。同时, 电影院线在内控执行中, 保持其更新与创新, 从而不断适应电影院线的新变化与新情况, 使制度保持动态性与适应性。此外, 电影院线的管理者还应不定期对内控机制进行考评, 对不合理部分及时进行调整。

(四) 加强电影院线的日常运营管理, 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电影院线还应从加强日常营运方面, 有效抵御与防范财务风险。据笔者汇总, 电影院线在日常营运中主要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详见表2。

(五) 实行财务公开, 做到财务管理清晰透明

电影院线实行的财务公开包括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公开、往来账项的公开、资金利用率的公开、借款明细的公开、工资扣除明细的公开等等。电影院线可以采用按月度或者季度公开的形式, 实现员工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财务公开有利于电影院财务管理的规范, 可以有效降低资金闲置和三角债现象的产生, 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有利于财务管理体系的形成。财务公开还有利于总部下拨资金的合理使用, 有效提高资金效益, 实现资金运用效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 财务公开还可以使员工更加了解和支持公司管理, 使员工更多的从公司的角度考虑问题, 从而形成公司上下一致、群策群力、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总之, 财务公开可以有效提高电影院线的财务管理水平, 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1]杨宁.基于电影产业的行业自治研究——兼及当下中国电影行业管理的转型[J].电影艺术.2013 (01)

[2]张宇飞.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12)

[3]朱勇.探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J].技术与市场.2012 (09)

[4]刘秀卿.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品牌 (理论月刊) .2011 (07)

[5]张萍.刍议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会计师.2010 (10)

我国风险投资业的特点及发展建议 篇10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强劲复苏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中国风险投资也继续了2004年以来的复苏态势,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我国政府不断出台的各种有利政策也吸引着众多国际大牌投资机构纷纷登陆我国市场,目光不仅仅盯引领全球潮流的新兴产业,对于潜在价值巨大的传统产业更是野心勃勃,这对于图谋国际化大发展的我国企业无疑是大好消息,此外,金融与产业的结合将极大促进我国产业体系的整体提升。然而,欣喜之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是,面对国际资本,面对全球化,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中国风险投资机构都将迎来一场新的挑战,我们要看到我国的风险投资还存在一些问题。总结中国风险投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对于进一步发展中国的风险投资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出了规范和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法规,极大地推进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中小板的开设,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完成为中国的风险投资提供了一条直接通过资本市场退出的便捷渠道,同时也为风险资本通过换股退出变现创造了机遇。《创业投资企业暂行管理办法》的出台激活了本土风险资本,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为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了各种税收优惠,极大地激励各类企业从事创业投资的热情[1]。新《公司法》和《证券法》,也有力的改善了创业风险投资多方面的运作条件。

据中国风险投资院2008年的调研报告显示,2007年度共有109家风险投资公司扩资或募集新的基金,筹资金额达893.38亿元人民币,是2006年度新筹集资金额的4倍以上。截至2007年底,内外资风险投资机构所管理的投资中国内地的风险资本总额高达1205.85亿元人民币,超过2006年度调研中管理资本总额的一倍以上。在投资方面,2007年投资总额达到398.04亿元,是2006年投资金额的2.5倍以上;投资项目数也高达741个项目,是2006年的2倍以上[2]。

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资本市场在风险投资中的重要性日益展现。

2007年风险投资基金在退出渠道上,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在91.75亿元的退出金额中,有50.24%的金额是通过资本市场上市交易实现,以股权转让方式退出的金额比例为45.46%;清算方式退出的占4.30%。在以股权转让方式退出的41.71亿元中,以转让给其它投资机构退出的金额最多,占全部的53.6%。原股东(创业者)回购以23.24%的退出金额比例居次。随着中国证券交易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公司计划在上海或深圳交易所上市。而在资本市场上,更多的是选择IPO的形式。

据统计,截至2007年12月31日,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中国企业总数达202家,其中,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上市企业就有50多家,占上市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多。2007年全年,有29家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在中小板IPO上市,这一数量是2006年的2倍多。资本市场在风险投资中的重要性日益展现。但是,这一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目前产权交易市场和证券市场还不够健全,主板市场还不够规范,许多机制不够健全,深市的中小企业板块对于中国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完善和畅通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仍然是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重要举措。

(2)环保行业受青睐,投资多元化格局浮现。

2007年,直接投向健康、环保领域的资金大幅增长。在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调研中,有20.78%的风险投资家认为能源环保行业是2007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紧随其后的是IT行业和生物技术行业。而传统行业提升为第四大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投资多元化的格局将日益深入。生物医药行业、文化传媒行业等新兴的行业都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以及政府对各高科技园区大力支持必将为风险投资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将会被撬动。

(3)外资风险投资机构将继续增加,行业竞争愈演愈烈。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奥运板块概念以及世博会等利好因素,中国创业投资领域的巨大想象空间,不仅仅点燃了创业者心中的热血,也使得各路风险投资纷至沓来。2007年,由外资机构主导的投资总量超过302.502亿元,占总投资额的76.0%,本土机构主导的投资总量仅为95.542亿元,占总投资额的24.0%。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市场日益受到国外投资资金的追捧。另一方面,也将导致资本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企业估值过高等问题。虽然制约“红筹上市”路径的政策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但这并未动摇海外风险资本坚定的中国战略,海外资本占据中国风险资本的半壁江山,相对充裕的基金,优秀项目的稀缺,导致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

(4)PE基金与VC的投资疆界不再泾渭分明。

China Venture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内地市场的VC投资案例中,早扩张期的投资总额和平均投资额相对高出早期和发展期很多。导致VC投资越来越倾向于后期项目的压力之一来自PE。在前所未有的资金流入下,VC和PE的竞争日趋激烈。PE一般只投资一个项目,而VC则是众多项目的投资组合,因此,PE比VC更具操作和管理优势,LP(基金出资人)和GP(基金管理人)更倾向于选择PE。而且,对引资企业来说,PE不仅有投资期长、增加资本金等好处,还可能给企业带来管理、技术、市场和其他需要的专业技能,他们的名望和资源在企业未来上市时还有利于提高上市的股价、改善二级市场的表现。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我们可以在许多成长期企业看见PE的投资,也可以在pre-IPO的企业看见VC的身影。

(5)对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需求进一步扩大。

风险投资家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又懂企业管理、财务和法律等相关内容,并且还要具有金融投资和高科技企业管理实践经验,能够有效地与风险资本提供者和创业家沟通。就需要有对风险项目进行评估的有关领域的专业机构和专家,对风险基金运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必须高。现行教育体制对专业的划分过细,学生的知识面过窄;用人制度缺乏弹性,人才难以流动,使得高素质的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难以培养出来,从而进一步制约了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 对我国风险投资的几点建议

为了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为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政策法规环境。

政府应该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制定和健全风险投资的法律和制度,明确风险投资的法律地位。建议政府加大对知识产权和智慧财富的全方位保护,同时应允许和鼓励风险企业建立新型产权制度,在明晰产权界定的前提下,应建立多层次的产权流动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按有关规定明确科技发明成果的产权归属,避免因产权虚而导致无法合理转让知识产权的问题。同时加快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使风险权益能够在产权市场上顺利流通,风险投资家也能够有效地出售自己的股份。制定有关管理层持股的法律安排,鼓励管理股等形式,调动风险企业经营管理层和全体职员的积极性;对风险企业适度放宽无形资产比例,允许管理层和职工持有一定量的经营股,作为一种优惠和激励。

(2)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资本运作平台。

目前,公司制仍然是我国风险投资的主要运作模式[3]。大部分风险投资公司筹资渠道比较单一,政府应深入普及风险投资知识、培养正确的投资理念,支持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各种性质的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风险投资,形成政府资金拉动民间资本、吸引民间资本经营风险投资业、政府与民间共担风险的局面。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形成银行、保险公司、大企业、私人资本等多个个渠渠道道的的资资金金来来源源,,实实现现投投资资主主体体的的多多元元化化。。并并逐逐步步按按照基金加管理公司运作模式来进行运作管理,实现专家理财,提高公司运作效率,为将来逐步转变为一个有限合伙制的公司做准备。

(3)完善资本市场,畅通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

风险资本最大的特点是流动性,风险投资追求超额的股权投资收益,这种主动承担风险的投资动机在客观上要求有一个顺畅的退出通道。一般认为,公开上市(IPO)是风险资本退出的最佳方式。尽管2007年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上市融资金额超过千亿美元,VC和PE支持的中国企业境内上市激增,A股IPO退出也渐成主流。但目前由于我国主板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要求仍过高,中小企业很难进入,我们还应继续加大资本市场的改革力度、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板向创业板平稳转换,尽快开设创业板市场,创建风险投资退出的主渠道,同时规范兼并收购行为,使兼并收购由政府行为转向市场行为,以利于风险资本退出。

(4)重视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需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风险投资企业提供广阔而优质的项目来源。

(5)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人才激励和人才约束机制。

人才的激励机制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4]。一方面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投资分析、资本运作知识和企业管理才能的职业风险投资家,建立健全对公司投资经理、业务骨干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与公司效益、工作业绩和劳动力市场价格挂钩的薪酬体系;建立长期有效的符合创投行业特点的考核机制;建立投资项目跟投制度。另一方面积极寻求海外合作伙伴,学习其优秀的运作模式、管理经验和资本运作才能,营造培育人才、凝聚人才、激励人才的的良好环境。

3 结束语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形势下,高科技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注定了中国风险投资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将逐渐成为国际风险资本投资的焦点,但是国外的风险投资公司还要积极熟悉本地的规章政策、行业规则和市场准入机制,寻求与良好声誉的企业合作,最大限度地避免运作中出现的各种风险。相信随着创业企业的进一步增多,投资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资本市场整体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创业板市场的推出,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将会更加引人注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风险投资的“焦点”战场,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风云再起。首先对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后指出了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风险投资,资本市场,投资主体

参考文献

[1]陈工孟等:《2006年中国风险投资业调研报告》[M];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2007:5-14。

[2]成思危等:《2006年中国风险投资年鉴》[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6:60-71。

[3]胡斌、蒋小兮:《我国近20年来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及其展望》[J];《经济论坛》2006(10):104-105。

风险的特点 篇11

一、关于高科技企业的界定

从20世纪70年代高科技企业诞生至今, 高科技企业一直为人瞩目, 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重点培育和研究的对象。但是究竟什么是高科技企业, 国际上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严格的、统一的、标准的、公认的定义。我国对高科技企业的界定则是将高技术和新技术放在一起, 不仅包括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企业, 也把一些传统企业中采用高技术的工艺过程的企业认定为高科技企业。

二、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及其特点

(一) 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

无论各国学者对高科技企业的认定有何不同, 所有的高科技企业都具有高投入、高成长、高风险、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特征。所有这些特征决定了高科技企业除了具有传统企业的财务风险, 还拥有高科技企业自身特有的一些典型财务风险。

1. 环境风险。

高科技企业受自然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共同影响。产业经济政策在不断的调整,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 都会对高科技企业在经营、税收、能耗、产品技术推广等方面推出新的政策和制度, 增加了高科技企业的不确定性因素。

2.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高科技企业具有的最典型的风险, 主要是因为技术产品开发的不确定性、技术产品寿命周期的不确定性、和技术产品效用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产品制造的不确定性造成企业实际收益严重偏离预期收益。

3. 市场风险。

技术性能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不等于能够被消费者接受, 即使被消费者接受了, 由于定价和销售渠道的原因也不一定能够收到预期的收益。

4. 管理风险。

高科技企业的管理风险不同于传统企业, 主要是指在企业的各个发展时期和环节经营决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管理失误产生的损失。具体包括: (1) 经营者决策风险; (2) 人力资源风险; (3) 知识产权风险; (4) 合作风险。

5. 资金风险。

高科技企业需要高投入来支持技术研发, 需要企业有足够资金支持和保证, 因此资金风险也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典型风险。具体包括: (1) 资本运作风险; (2) 资金回收风险。

(二) 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不同于传统企业的财务风险, 即使同一种财务风险发生在高科技企业和传统企业, 其财务风险产生的来源和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不完全相同。与传统的企业相比, 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大, 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 财务风险的变化更加难以预测。高科技企业的典型特点决定了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1. 风险放大性。

对一项高科技产品或技术的研发项目进行投资不同于一般的投资项目, 除受到企业内外部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之外, 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科技发展、智力发展、经济政策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高科技企业, 相互影响, 更加剧了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 传统的财务风险在高科技企业的经营环境下, 变得更加复杂。

2. 风险呈现阶段性。

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周期同技术研发周期是同步的, 通常要经历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扩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正因为高科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不同, 因此财务风险的特征和程度也呈现阶段性。

3. 损失递增性。

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决定其研发项目的投资过程是一个投入不断增加的过程, 随着项目的进展必须不断增加资金投入, 一旦研发项目中途发生失败, 之前的投入将全部归于损失。因此, 项目失败发生的时间越晚, 项目可能发生的损失也就会越大, 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随着研发项目进展而不断扩大, 相应的风险损失也将随着研发项目失败的时间挫后而递增。

4. 风险的损失和收益并存。

高科技企业进行的投资本身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创新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但是这种风险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投机性的风险, 它并不像是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只能给风险承担者造成损失, 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一旦成功, 将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 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于风险承担者来说并不完全意味着损失, 而是损失和收益并存, 只要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控制和管理好财务风险就能取得预期收益。

5. 风险多样化。

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既包括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等由于资金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风险, 也包括技术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市场风险等非资金活动产生的风险。其中技术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和知识产权风险是高科技企业的典型风险, 传统企业多因资金活动产生的财务危机直接引发企业破产, 而在高科技企业出现金危机能够导致企业破产外, 由于智力和人力资源是企业创新和竞争的关键因素, 技术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能够直接导致企业破产。

三、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策略

(一) 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高科技企业的经营环境比传统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受企业内外部诸多不确定因素相互的影响, 因此其形成原因也较为复杂, 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是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前提和基础。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成因从宏观上可以分为外部因素成因和内部因素成因。

1. 外部因素分析。

高科技企业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点, 因此经常会出台一些保护性和支持性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来推进高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 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对高科技企业的影响比传统企业的影响要大得多。此外, 技术环境、社会环境、资源环境、资本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复杂多变也成为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成因。

2. 内部因素分析。

我国的高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大多是技术人员出身, 缺乏经营管理经验, 而且企业的管理发展落后于企业规模的增长速度。决策者缺乏风险意识, 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够科学, 企业的制造工艺落后, 市场竞争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等等企业自身的因素也成为财务风险的重要成因。

(二) 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在对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了辨识和分析之后, 针对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和主要成因, 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规避和减少财务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1. 高科技企业技术风险的防范策略。

(1) 紧跟世界科技发展, 适时进行技术更新。高科技企业要不断进行企业的技术更新和知识更新, 及时搜集和掌握国际科技研究的最新动态, 适时地调整企业的研究开发方向。以市场需求引导产品技术开发。 (2) 开展企业合作, 提高工艺水平。高科技企业应该积极的开展与国际企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合作, 引进和提高制造工艺水平, 借助合作企业投入的先进制造设备完成技术成果转化的研发, 即缩短了技术成果转化时间, 又不必花费资金引进设备, 减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2. 高科技企业管理风险的防范策略。

(1) 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高科技企业始终处于高风险环境中, 因此从企业的决策者到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树立风险意识, 了解有关风险的知识以及学习和掌握应对风险的方法, 才能提高整个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 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 防范企业风险。 (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培养复合型人才。人才是高科技企业宝贵的智力资源, 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 建立适当的人才激励机制, 稳定技术人员队伍, 提高技术人员创新的动力;同时加强后备技术人员的培养, 引进和培养技术和管理复合型人才,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 建立市场竞争意识, 做好产品市场定位。与传统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更应该重视产品的市场需求, 因为创新的产品不一定具备广大的市场需求, 缺乏市场需求就意味着项目投资的失败, 因此, 高科技企业的营销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市场竞争意识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在企业的产品还处于研发阶段时充分了解市场需求, 事先进行产品市场定位, 引导企业的产品研发向着市场需求方向进行, 从而提高企业产品潜在的市场竞争能力, 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

3. 高科技企业资金风险的防范策略。

上一篇:我国政府改革下一篇:SD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