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的特点(共8篇)
各国的特点 篇1
摘要:从1948年1月1日起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开始实施到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已经形成了一套不断完善的多边贸易规则。尤其是现在的WTO规则,不但延续了GATT规则,而且也更具有强制性和通用性。正是由于多边规则的这两个特点,成员国也不断调整自己的产业政策、法律体系、贸易政策来配合多边规则,从而达到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多边贸易规则,产业竞争力,贸易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给(美国除外)资本主义国家以严重的打击,各国逐渐认识到保护性贸易政策只会对本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国际经济合作和贸易政策的协调势在必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关贸总协定成立了。作为国际贸易领域惟一的多边协定,它形成了一套指导缔约方贸易行为的国际准则,对各国贸易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不但完善了GATT的规则,更是建立了多边贸易体系的法律基础,形成了规范和严谨的法律体系。至此,多边贸易规则的体系和特点到了完全的体现。
一、多边贸易协议规则的体系的强制性与通用性特点
正是由于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良好的法律基础,所以世贸组织的成员不分大小,对多边贸易协议必须一律遵守,协议具有完全的约束力。多边贸易协议规则的强制性特点表现在:(1)规则实施的强制性。规则实施的强制性在各项协议中均有体现,这早在GATT时期就有体现。其适用的领土范围(GATT 1947第24条第12款)规定:“缔约方应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合理措施,保证在它的领土内的地区政府和当局能遵守本协定的各项规定。“而GATT1 994/WTO进一步规定:成员方的法律应与WTO要求相一致。WTO协定第16条第4款规定:“每一成员应当保证其法律、规则和行政议程与所附各协议中的义务相一致。”该条第五款规定:“不得对本协定的任何规定提出保留。对多边贸易协议任何条款的保留,仅以这些协议之规定为限。有关诸边贸易协议任何条款的保留,服从这些协议的规定。“地方政府遵守GATT1994/WTO的要求,否则该成员对其他成员承担责任。GATT1994/WTO关于第24条的谅解中在原来规定前面加上了“成员应遵守GATTI994/WTO的所有条款负全部责任”,而且还规定“在不能保证这种遵守时,有关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的规定适用”。这些补充规定使一成员努力保证了其地方政府遵循WTO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其他成员承担地方政府不遵循要求的责任,其他成员可以从该部遵守中得到补偿或中止对该成员的减让或其他义务。《服务贸易总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两个协议也要求成员通过国内立法来实施其义务。(2)依法成立专门机构和组织对协议的实行进行管理。依据《货物贸易多边协定》成立了货物贸易理事会,货物贸易理事会就是执行货物贸易多边协定的。而服务贸易理事会就是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及其附件的。同样的还有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此外,还有专门的委员会和工作组来具体负责协议的其它事物。(3)建立了解决争端机制对违规情况进行制裁。如果成员违反了规则和承诺,将遭受交叉报复的多边制裁,这也是强制执行的。这种司法裁决的形式也加强了多边贸易协定的法律权威和实现的可靠性,在维护多边贸易规则统一实施方面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多边规则的通用性指的是所有的规则适用于所有的成员,每一个成员都要无条件遵守多边贸易规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成员以一揽子方式接受多边规则。在关贸总协定时期,缔约方就要接受所签的各项协议,即是可以有选择的接受。而对于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协定的接受范围,成员国必须以一揽子方式进行,而不能选择性地参加某一个或某几个协定,也不能在没有得到同意的情况下对协定的某一部分提出保留。(2)多边规则在所有成员间通用,每一个成员通过制定修改其国内立法来履行其义务。世贸组织不允许两个成员之间达成秘密协议,所有成员国家的法律、法规都要让其他成员知道。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要统一实施,法律法规的变动要向世贸组织通报情况,以此保证规则的通用性。
二、多边贸易协议体制下各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世界贸易组织(WTO)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建设,通过一系列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定与实施,构筑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政策制定、审议、评价及争端解决机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了诸如提高成员国福利水平、扩大就业、资源在全球的有效配置、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许多既定目标。而在宏观层面上,多边贸易体制与其国际通行规则同时也产生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成果,即各成员国产业竞争力的普遍提升:发展中国家利用多边贸易协议(一般货物贸易、农产品贸易、纺制品与服装贸易)与投资措施协议,有效的进行了本国产业的升级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实现:发达国家则利用WTO服务贸易的多边规则适时调整了本国的产业结构,完成了经济增长点的转变。
1. 多边贸易协议规则与一国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分工的内在联系
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地区)及其产业经济系统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市场中表现出来的财富积累能力,也就是该国的产业经济系统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围绕资金、技术、创新进行的经营活动能力的总和,它反映了国家(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集中体现了国家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而WTO的成立无疑是把各个成员国置于一个更为开放的竞争环境下,因而在多边贸易体制的背景下研究各国的产业竞争力就更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目前,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现实基点,就是加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区际分工体系之中,获取更高的产业分工效益,也就是要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
WTO是具有广泛参与性与代表性的多边协议与制度安排,他的成立与运行无疑会对其成员国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对于多边贸易规则与各国产业竞争力的相互关系,则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WTO基本原则的强制性与通用性。众所周知,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关税保护原则以及透明度原则保障了各个成员方在一个相对公平的国际市场上竞争,通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获取贸易收益,优化国际分工;与此同时,在国际分工得以强化的基础上,多边贸易体制下的通行原则将反作用于各国的产业政策,使各国政府通过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促进其优化升级,从而带来在国际贸易当中的更多受益。其二,WTO项下公众多边贸易协定于相关制度安排。正是这些多边协定的出台,使得各成员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因势利导,使各自的产业结构朝着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
2. 多边贸易协议规则对各国相关产业竞争力的影响(1)《农业协议》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由于农业是每个国家的基础性战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长久以来各国对于农产品贸易一直采取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导致农产品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量中的比重逐年下滑。自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了艰苦的博弈过程,农业发展的前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①现阶段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多边协定。因为现阶段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的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石油农业”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价格优势,故而能否顺利开展农产品贸易对于他们来说便显得尤为重要。乌拉圭回合在农业贸易体制、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出口补贴等方面都作了较为细致的规定,而新一轮的多哈回合谈判之所以举步维艰正是因为在农产品价格扭曲政策方面各层远方存在较大分歧,可见发达国家对于农产品国际价格的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具有不容小视的导向作用。换言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农民利益存在冲突,而农民的利益正是国际制定农业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现行的WTO农业协议主要给予了市场开放,关税减让、削减出口补贴等优惠措施,以此来扩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市场的份额,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发展中国家成员对农业的投入(由农产品自身的技术含量低,易于发挥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的特点决定),进而提高了其在农业这一基础性产业的竞争力。
②各成员国针对农业协议所做出的产业政策调整。现行WTO多边农业协议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即为国内支持政策,因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着眼点均放在对国内支持政策的使用上,具体表现为:
A:对于农业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其政策调整的重点为将政府的直接补贴转化为相应的政府服务计划。它并不涉及从消费者的转移,因此,并未或仅从名义上对贸易产生了扭曲影响。例如,农业研究的继续与提高,其中就包括一般性农作物生产研究、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研究,某项具有优良特性的农产品的研究计划;害虫与疾病控制计划;农业培训服务与延伸和咨询服务;检验服务,包括健康、安全、分级或标准化目的而进行的特定产品检验;营销和促销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包括供电网、道路和其他运输工具、市场与港口设施、供水设施等等。以上这些措施使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在多边贸易规则的约束下走上了一条生态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综合发展道路,其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B:对于农业发展水平仍旧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农业协议设定了一系列的例外措施,主要包括发展中国家某些发展性措施和限制生产计划乡下的某项直接富矿,还有所谓的最低支持水平亦不受减让限制规定。例如,除了“绿箱”中的特殊与差别待遇外,使和发展性类型的支持:直接或间接的,用于鼓励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以及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计划组成部分的支持措施。它们包括一般用于发展中国家成员方的投资补贴,一般用于发展中国家低收入或资源匮乏生产者的农业投入补贴,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成员生产者用于鼓励除了种植非法麻醉性作物以外的农业产品多种经营而给予的国内支持。以上通行规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发展中国家成员方在现代化农业生产方面技术资源匮乏、发展理念落后的劣势,而有助于发挥其农业人口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以便能从多边贸易体制中有所收获。
(2)《货物贸易协定》与《投资措施协议》对各国产业调整的影响
从GATT1944到多哈回合谈判,在整个多边贸易体制下货物与投资方面的多边协定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影响最为明显。在一般货物贸易方面,发展中国家利用国营贸易规则、进出口许可证简化制度、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发展中国家例外原则以及原产地普惠制原则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贸易地位,扩大了贸易份额,进而带动了本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多边投资协议的制定也使国际直接投资(FDI)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过渡期规则的设立,能够令发展中国家成员方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有效的保护国内相关幼稚产业。
①发达国家一技术转移。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是成熟标准化技术,只是为其带来一些技术诀窍和生产工艺经验,并且这些工艺还不是完整的,很难产生溢出效应,带动其产业技术升级。发达国家天然没有转让技术的动机,为了追逐最大利润,甚至会千方百计阻碍技术外溢。他们从国内攫取大量利润,有条件进行技术创新和扩大市场排挤发展中国家本地企业。本地企业不但得不到技术溢出效应带来的好处,反而丧失生存的权利。此外,外商进入总应该带有一定的技术,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有限,这也是制约技术扩散的因素之一。技术引进后需要吸收、改进、创新,才能实现技术突破,才可能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而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主要以大量重复引进生产能力为主,对发达国家转让技术的进一步创新能力较弱。对引进技术的升级基本上处于跟踪爬行状态,本地企业过度依赖引进现成技术,失去自主研发的动力,被迫进入发达国家技术体系。而发达国家凭借强大技术优势,在发展中国家部分行业中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形成一定的行业垄断,从而抑制本地企业的研发活动,抑制了国内产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提高。
而从发达国家自身技术发展周期来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成熟技术有利于发达国家释放其技术上的人力资本,以投入到新一轮的产品研发当中,进而保证其垄断优势地位。从相关产业(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的竞争力角度观察,技术的输出与转移不仅不会削弱其拥有的比较优势,反而会增强其在产品成本控制、企业生产管理、工艺流程改进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使本应属于夕阳产业的初级产品制造业获取更多的竞争受益。
②发展中国家一工业化进程加速。从宏观层面上看,多边货物贸易规则为发展中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发展中国家货物贸易预期增长较快的原因之一,是其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织品、服装、其他轻工产品和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或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上,这些恰是乌拉圭回合中贸易自由化力度最大的领域。发展中国家从WTO多边货物贸易协议成果中获得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市场准入水平的降低为发展中国家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对世界纺织品和服装贸易自由化做出了一体化安排;对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待遇为发展中国家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时间。此外,—些协议还要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尽力给予照顾,提供技术援助,改善市场准入机会。这些为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繁荣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的国际环境(见表)。
单位%
从微观层面上看,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制造业产业转移中拓展了产业空间。因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向高度化调整而伴随出现的产业空间转移导致产业竞争优势的消长转换。这种转移呈现出三个层次;把以传统机械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把一部分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移到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把一部分以现代高技术为基础的下游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多说发展中国家把接受第一层次的产业转移作为重点,同时要把接受第三层次的产业转移作为推进技术进步、跟踪高新技术产业的契机,抓住机遇拓展产业空间,利用“借力”的后发优势,希望用比发达国家更短的时间,打造,完善新的产业体系,为跨越式发展奠定现实基础。·
此外,发展中国家还在加工中培育形成了特色产业。他们从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现状出发,扩大来料加工规模,鼓励引导来料加工向加工生产基地转变,促进家庭来料加工向来样加工、来单加工和自办企业转变;从定牌生产到自创品牌转变;从配套加工向掌握核心技术转变,逐步提升来料加工产业层次,不断提高附加值,通过加工,发展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
应该承认,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发展中国家均在多边贸易规则下加速了自身的工业化进程,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发展中国家固然面临新一轮关税结构调整引起产业在各个地区转移的机遇,但如果没有抓住机遇获取最有利的产业分工地位和效益,则也存在着国民经济内部被“边缘化”的危险。“产业空洞化”就是一定意义上“边缘化”的体现。“边缘化”、将导致常规经济增长难以为继,促使经济欠发达的进一步积累、发展。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增强主导产业的竞争力。。
各国的特点 篇2
一、欧洲国家信用证条款特点
欧洲国家的信用证,是指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希腊、挪威、瑞土、瑞典、奥地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西班牙、萄葡牙、芬兰、马耳它等国家)银行开出的信用证,其条款有如下特点: 1.信用证要求A式普惠制产地证的条款
例⑴:G.S.P.CERTIFICATE OF ORIGIN FORM A.翻译:A式普惠制产地证。(英)2.信用证要求产地证注明进口国为特定地区的条款
例⑵: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 OF ORIGIN FORM “A” SHOWING IMPORTING COUNTRY AS E.E.C.翻译:A式普惠制产地证显示进口国为欧共体。(英)3.信用证要求健康证由指定机构出具的条款
例⑶:INSPECTION CERTIFICATE OF HEALTH IN DUPLICATE ISSUED BY CCIB CONSIGNED TO AQUARIUS SEAFOODS LTD.翻译:健康证一式两份,由中国商品检验局出具,受货人为宝瓶海洋食品公司。(英)4.信用证要求由受益人一方承担费用的条款
例⑷:ALL BANK CHARGES INCURRED OUTSIDE THE UK ARE FOR YOUR ACCOUNT.翻译:所有英国外的银行费用由你方承担。(英)5.信用证要求以集装箱装运的条款
例⑸:CONFIRMATION THAT SHIPMENT EFFECT IN CONTAINERS.翻译:证明书证明以集装箱装运。(英)6.信用证要求提单作成空白抬头和空白背书的条款
例⑹:FULL SET CLEAN ON BOARD MARINE BILL OF LADING MADE OUT TO ORDER AND BLANK ENDORSED NOTIFY APPLICANT AND MARKED FREIGHT PREPAID.翻译:全套洁净已装船海运提单,作成空白抬头和空白背书,通知申请人并注明运费预付。(法)7.信用证要求保单作成可流通形式的条款
例⑺:INSURANCE POLICY OR CERTIFICATE IN NEGOTIABLE FORM EVIDENCING “PREMIUM PAID”PLUS 10% CIF-VALUE.翻译:保险单或保险凭证以可流通形式,注明“保险费已付”另加CIF值的10%。(德)8.信用证要求特定检疫证的条款
例⑻:SANITARY CERTIFICATE IN ORIGINAL AND 3 COPIES STATING THAT SKINS ARE COMING FROM ALIVE ANIMALS SLAUGHTERED AT LEAST 4 MONTHS BEFORE SHIPMENT.翻译:卫生证正本和三份副本,证实皮毛来自于装运前活宰至少四个月的畜牲。(意)9.信用证要求提供特定收据的条款
例⑼:PROFORMA INVOICE FOLLOWS BY POST.PLS ACKNOWLEDGE RECEIPT.翻译:形式发票随后邮寄,请回复收据。(希)10.信用证要求佣金和费用由申请人负担的条款
例(10):ALL CHARGES AND COMMISSIONS ARE FOR APPLICANT’S ACCOUNT.翻译:所有佣金和费用由申请人负担。(瑞士)11.信用证要求向第三家银行索汇的条款
例(11):REIMBURSEMENT:FOR PAYMENT(S)MADE PLUS YOUR COMMISSIONS AND CHARGES YOU MAY REIMBURSE YOURSELVES ON CREDITANSTALT,NEW YORK.翻译:偿付:在支款时请加上你方的佣金和费用向纽约信贷银行索汇。(奥)12.信用证要求受益人证实特别内容的条款
例(12):BENEFICIARIES CERTIFICATE STATING THAT GOODS ARE VARNISHED AND PLASTIC LINED, THAT THEY HAVE BEEN VARNISHED IN GOOD DRY CONDITION AND THAT THEY WERE NOT SHIPPED IN WET CONDITION.翻译:受益人证明,证实货物已喷漆和加膜,货物在干燥条件下喷漆且不在潮湿状态下装运。(比)13.信用证要求保单指定本国人作为赔付代理的条款
例(13):INSURANCE POLICY OR CERTIFICATE IN 2 FOLD ISSUED FOR 110% OF THE INVOICE VALUE,COVERING INSTITUTE CARGO CLAUSE, CURRENT INSTITUTE WAR CLAUSE AND CURRENT INSTITUTE S.R.C.C.FROM WAREHOUSE TO WAREHOUSE, STATING CLAIMS PAYABLE IN HOLLAND BY DUTCH CLAIMS PAYING AGENT.翻译:保险单或保险凭证一式两份,按发票值的110%出具,投保学会货物条款,现行学会战争险条款和现行学会仓至仓罢工、**险条款,注明可由荷兰的赔付代理在荷兰赔付。(荷)
14.信用证要求电索时间的条款
例(14):THIS LC IS PAYABLE 3 WORKING DAYS AFTER PAYING-NEGOTIATING BANK’S TELEX/SWIFT TO US CONFIRMING DOCUMENTS IN FULL COMPLIANCE WITH CREDIT TERMS HAVE BEEN PRESENTED.翻译:本信用证可在付款行或议付行以电传或环球电讯方式通知我行,证实所交单据全部符合信用证条款后的三个工作日内支付。(挪)15.信用证要求显示特定收货地点的条款
例(15):GOODS WILL ONLY BE RECEIVED IN GOTHENBURG OCTOBER 10-13,1991.翻译:货物仅可于91年10月13日在哥德堡收到。(瑞典)16.信用证要求由买方投保的条款
例(16):WE ARE INFORMED THAT INSURANCE IS HELD COVERED BY BUYERS.翻译:我行被告知保险由买方投保。(丹)17.信用证要求在特定时段装运的条款
例(17):SHIPMENT LATEST AUGUST-SEPTEMBER 1991.翻译:最迟在91年8月至9月之间装运。(芬)18.信用证要求保兑的条款
例(18):ADDING YOUR CONFIRMATION.翻译:加上你行保兑。(西)19.信用证要求装运期和交单期在同一天的条款
例(19):THIS CREDIT IS VALID UNTIL MARCH 31,1989 FOR SHIPMENT AND PRESENTATION OF DOCUMENTS.翻译:本证装运期和交单期最迟在89年3月31日。(萄)20.信用证要求出货按修改后的合同执行的条款
例(20):COVERING:IMPORT OF CORK PICTURES AS PER SALES CONFIRMATION NO.89SKPT13 DD 25-4-89 AMENDED BY TELEX DATED 12.6.89 AT 04.42HRS,FOR USD2844-C&F MALTA.翻译:装运:进口软木画,按照89年6月12日4点42分电传修改过的于89年4月25日签订的合同号89SKPT13出货,货值2844美元,成本加运费至马耳它。(马)分析:欧洲国家的信用证条款对产地证、健康证和卫生证要求较严,有些国家还对受益人证明、提单、保单、装运时段、收货地、保兑等单据及其内容有特定要求。例⑴至例⑸中的条款是英国的,例⑹中的条款是法国的,例⑺中的条款是德国的,例⑻中的条款是意大利 的,例⑼至例(20)中的条款分别是希腊、瑞士、奥地利、比利时、荷兰、挪威、瑞典、丹麦、芬兰、西班牙、萄葡牙和马耳它国家的。出口商需注意区分。
二、美洲国家信用证条款特点
美洲国家的信用证,是指美洲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银行开出的信用证,其条款有如下特点:
1.信用证要求提交特种海关发票的条款
例⑴:SPECIAL U.S.CUSTOMS INVOICES FORM 5515 SHOWING CIFC5% SAN FRANCISCO FOR EACH ITEM IN 3 COPIES.翻译:美国特种海关发票5515格式三份,显示每批CIF扣5%佣金至旧金山。(美)2.信用证要求提交特定受益人证明的条款
例⑵:BENEFICIARY’S SIGNED STATEMENT CERTIFYING THAT ONE COMPLETE SET OF NON-NEGOTIABLE DOCUMENTS INCLUDING COMMERCIAL INVOICE,U.S.CUSTOMS INVOICE FORM 5515,PACKING LIST,COPY OF CABLE OR TELEX,INSURANCE POLICY,NON-NEGOTIABLE COPY OF BILL OF LADING HAS BEEN AIRMAILED DIRECT TO CHINA ORIENT CORP.,PIER 19,SAN FRANCISCO,CA 94111 WITHIN 15 DAYS AFTER SHIPMENT.翻译:受益人签署证明,证实一套非议付单据包括商业发票、美国海关发票5515格式、装箱单、电报或电传副本、保险单、非议付提单副本已在装船后15天内直接邮寄给加州94111旧金山码头19号的远东公司。(美)3.信用证要求扣除不符点费用的条款
例⑶:WE WILL DEDUCT $20.00 FROM PROCEEDS ON EACH SET OF DOCUMENTS CONTAINING DISCREPANCIES.翻译:我们将从每套含有不符点的单据款项中扣除20美元。(美)4.信用证要求电汇偿付的条款
例⑷:REIMBURSEMENT WILL BE MADE BY TT UPON OUR RECEIPT OF DOCUMENTS IN ORDER.TELEX COST S ARE FOR A-C OF THE BENEFICIARY.翻译:在我行收到合格单据后,将通过电汇偿付。电传费用由受益人承担。(加)5.信用证要求检验证由某机构认可的条款
例⑸:INSPECTION CERTIFICATE APPROVED BY SOCIETE DE SURVEILLANCE GENERALE S.A.翻译:检验证由瑞士日内瓦通用检验机构认可。(加)
6.信用证要求提交一份额外单据给开证行留存的条款
各国的特点 篇3
( 一) 国际分工概念及分类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 地区) 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 地区) 经济联系的基础。
按照分工是在产业之间还是在产业内部,可分为产业间国际分工和产业内国际分工两种。前者指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后者指相同生产部门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生产专业化。按照参加国际分工经济体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国际分工分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三种。垂直型国际分工指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 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之间的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 如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 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可分为产业内与产业间水平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则是垂直型国际分工和水平型国际分工结合的产物。随着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在产业内分工的基础上产生了产品内分工,即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 生产环节) 之间的国际分工。这是一种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上的同一产品不同工序、不同区段、不同零部件的分工。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的主体。
( 二) 加工贸易的概念
在我国,加工贸易最早被称为新型贸易,后来改称为加工贸易。早期的加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进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简称“三来一补”,现在的加工贸易主要指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协作生产。
国际上与加工贸易相类似的概念很多,如美国20 世纪60 年代的“海外组装操作”( Offshore Assembly Operation) ,东南亚的“零件和部件贸易”( Trade on Parts and Components) 。再如,“对外加工装配业务”( External Processing and Assembling ) ,贴牌生产或原始设备制造商(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生产分享”( Production Sharing,UNCTAD,2002) ,“外包”或“外部采购”( Foreign Outsourcing) 等。
二、研究综述
国内外众多学者基于国际分工多视角对“加工贸易”或与之相类似的概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 一) 概念综述
1. 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加工贸易
建立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加工贸易,强调的是不同生产环节各国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即不同国家参与到同一个产品不同的生产环节中,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共同生产出一个产品。
2. 以产业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加工贸易
该观点认为,加工贸易是20 世纪60、70 年代以来产生的产业内贸易的一种,是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是产品制造链上、下游之间的贸易。
3. 基于对外投资和跨国公司视角的加工贸易
跨国公司是加工贸易的发起者和主要推动者,是跨国公司通过其分布在世界各国的子公司进行分工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的加工装配活动。
4. 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的加工贸易
1997 年,昂特( Sven W. Ardnt) 首次提出了产品内分工的概念,产品内分工是指同一产业或行业内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或生产环节之间的国际分工。加工贸易是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品内贸易,是把上游企业安排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不同国家,使下游企业能够分享到其比较优势。
5. 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的加工贸易
当代国际分工包括不同产业间、相同产业不同产品间以及相同产品不同增值环节间等多层次的分工,价值链上的国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深化的新成果,20 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生产过程某个环节或某道工序的专业化分工即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加工贸易。
( 二) 作用综述
对加工贸易的研究始于20 世纪末,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关系、加工贸易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就业的作用,以及对东道国国际竞争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Robert J. Carbaugh认为加工贸易是国际水平分工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Howard Chao则将水平国际分工分为初级和高层次两种模式,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是一种初级的水平分工模式,现代迅速发展并成为趋势的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则属于高层次的水平分工模式。
Feenstra和Hanson认为加工贸易既可以促进发达国家产业升级,也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同时扩大了参与国家熟练劳动力、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和相对就业差距。Jay Barney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工贸易中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和其中不可避免的技术外溢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Jacke Cukrowski认为加工贸易结合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和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形成了国内外优势互补,推动了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成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参与国际化生产的捷径。
Yener Kandogan认为加工贸易为东道国带来了一种技术溢出效应,体现为加工贸易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关联促进作用。Ge. W. 认为加工贸易带来的技术学习和适应效应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Kusago和Tzannatos则认为加工贸易是否有利于吸收剩余劳动力取决于东道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加工贸易的技术传播效应很微薄,但是加工贸易有利于促进东道国建立包含国际竞争因素的经济环境。Jayanthakakumaran运用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对几个亚洲国家加工贸易区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加工贸易区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国际分工中主要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特点
在加工贸易发展进程中,各国占据着价值链上自己具优势的特定环节,呈现不同的特色。
( 一) 美、日等发达国家
美国跨国公司的数目、规模、国外生产和销售额均居世界之首,美国凭借其众多的跨国公司参与到世界加工贸易中,而日本作为美国在东亚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最早成为承接美欧代工业务的东亚国家。
美国加工贸易始于20 世纪30 年代,一些公司将加工装配环节转移到美墨边境线附近,美国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墨西哥提供劳动力。50 年代开始,美国不断地更新其跨国公司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环节转移的承接国(地区),先是日本,60—70年代是亚洲“四小龙”,80—90年代随着“四小龙”向中国大陆产业转移而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印度和越南有产业链上取代中国的趋势,美国在中国的一些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相继迁离中国。
日本最早的加工贸易形式是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加工装配业务,而后随着大规模地走向国际市场战略的提出,其在国际分工的地位不断上升,逐步向产业链的中上游延展、向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业跨越。60 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70 年代再将小型设备密集产业转移到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80 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代工转移到泰国和印尼,小型设备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泰国和马来西亚,90 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印尼和越南,小型设备密集产业转移到泰国、印尼和中国,中型设备密集产业转移到马来西亚,大型设备密集产业转移到韩国和中国台湾。90年代后的日本加工贸易模式体现了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特色。
( 二)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指经济发展程度介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家和地区(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报告书》) ,其中,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加工贸易颇具特点。
韩国加工贸易起步于20 世纪60 年代初的加工装配,主要涉及纺织、成衣、制鞋和木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70 年代转移到钢铁、造船、电子、石油化工、金属加工和橡胶行业,80 年代迫于本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中国和东南亚等地进行委托加工,国内则转向高科技产业,外资企业成为韩国加工贸易的主体。
中国台湾的加工贸易是在20 世纪60 年代随着出口加工区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当时的做法是从日本或美国进口电子零部件和化学原材料,从美国引进机器设备加工生产成套家用电器、化学纤维和纺织品,再向美国出口。70 年代中期到80 年代中期,虽然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已开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80 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劳动密集型产业除成衣外全部被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所替代。20世纪末最后5年,台湾依靠为技术含量高的国际知名厂商做OEM而成为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全球信息产品生产基地。进入21世纪,台湾出口加工区再一次转型,积极推进创新和产品高附加值化,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1967 年新加坡开始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70 年代中期到80 年代中期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了劳动密集型产业,90 年代后以加工贸易方式同发达国家在IT产业进行水平分工,在部分具有优势的产品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研发合作。
( 三) 中国
中国加工贸易从开始以来料加工装配为主到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并重,再到以外商投资为主的进料加工,扮演着“世界加工厂”的角色。近年来,有迹象表明中国正在失去世界加工贸易中心的位置,但是中国仍然是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最大加工车间,加工贸易仍然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价值链底端。
纵观世界各国(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历程,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国家(地区)加工贸易转型的路径,中国的加工贸易将兼具加工贸易主动者和被动者双重身份,并以新的姿态参与到国际分工中。
摘要:加工贸易是国际分工的产物,对国内外众多学者基于国际分工多视角对加工贸易或与之相类似概念和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及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加工贸易,国际分工,跨国公司
参考文献
[1]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许军.中国加工贸易在世界产业链中的下位与上位——基于中国、印度和越南外包成本比较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116-120.
世界各国的禁止酒后驾车邮票 篇4
鉴于酒后驾车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的严重危害,世界各国都将其列入整顿交通秩序的重点打击对象,不但制定了相当严格的极限规定,而且还给予严厉的处罚,违章罚款、吊销驾驶执照、直至判刑坐牢。同时也通过各种方式广为宣传,用血的教训向人们敲响警钟,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为了宣传交通安全,一些国家还发行了以禁止酒后驾驶为主题的邮票,这些邮票构思独特,设计新颖,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司机酒后驾车的严重后果,深刻地揭示了禁酒在驾驶生涯中的重要性,借以引起社会、家庭和司机对禁酒的共鸣。
土耳其:“禁止酒后驾驶”邮票
土耳其发行的《交通安全》邮票中,其中有一枚是“禁止酒后驾驶”,画面以高速公路为背景,一个倾斜的酒杯被撞得支离破碎,红色的碎片如同鲜血一般,让人触目惊心。也给司机朋友敲响了警钟,如果经不起美酒的诱惑,饮酒之后还要驾车,其后果必然会导致魂断轮下的血淋淋的惨剧。
法国:“喝酒还是开车,请君选择”邮票
法国发行的《交通安全运动》邮票上,喝醉酒的司机已经分不清东西南北,稀里糊涂地开着飞车,一头撞到巨大的酒杯上,用夸张的手法揭示了邮票的主题:“喝酒还是开车,请君选择”。
匈牙利:“严禁酒后驾驶”邮票
在匈牙利发行的《交通安全》邮票中,其中一枚是“严禁酒后驾驶”,票图中间是一个盛满红酒的酒杯和一个直立的酒瓶,背景是行驶着的汽车以及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群,一名驾驶员的手伸向酒杯,而另一只手果断地拦住了这只“违法之手”,制止了他的冒险行为,从源头上杜绝了酒后驾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邮票上鲜红的标语和醒目的红色箭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告诉人们酒后驾驶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世界各国的禁止酒后驾车邮票 篇5
葡萄牙:“严禁酒后开车”邮票
葡萄牙发行的《严禁酒后开车》的邮票,图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酒杯图案,下部为表示停止的“STOP”警示图案,中间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变幻,就好像喝醉酒以后视线模糊不清、晕晕忽忽的感觉,形象地表达了“喝酒导致事故”的含义。邮票中的文字也同样表达了“喝酒还是驾车,要谨慎选择”的意思。
意大利:“交通事故”邮票
意大利发行的《交通事故》邮票上,我们看到了酒后开车造成的严重后果:一位警察正在处理一起交通事故,肇事汽车撞倒了一位行人,还在继续迷迷糊糊往前开,最后撞到一棵大树旁才停下,血的教训再次告诉我们:酒后驾车,害人又害己。
以色列:“交通安全”邮票
以色列发行的《交通安全》邮票,采用的是漫画手法。图案上一辆轿车的前轮已经冲出悬崖,驾车的司机已经是酒后失态、醉眼昏花,他一只手操纵着方向盘,另一只手却依旧还高举着一个酒杯,都这样了,还惦记着喝酒呢!真是一个“酒麻木”!如果再不悬崖勒车,那可就真是要粉身碎骨了。
德国:“禁止酒后开车”邮票
世界各国对醉酒驾车的处罚 篇6
为此, 世界各国对于酒后驾车都颁布制定了各种交规法令。其目的只有—个, 就是禁止酒后驾车, 确保他人的人身安全及道路交通安全秩序。
一、日本酒驾——处3年以下徒刑
根据日本新颁布的交通法规定, 要更加严惩酒后驾车、恶性逃逸以及隐瞒饮酒经历的驾车者。对酒后驾驶的处罚标准比以前则成倍加重, 均为3年以下徒刑及50万日元以下罚款, 相当于此前醉酒驾驶的处罚标准;对于醉酒驾车者的处罚则更是升格到5年以下徒刑, 及100万日元以下罚款的标准。
同时规定, 凡对饮酒驾车者提供车辆的人, 同乘者和供酒人都要处以相应的惩罚。如, 对于同乘者和供酒人, 如果驾车者发生醉酒驾车, 他们都要被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50万日元罚款;但如果驾车者属于饮酒驾车, 也会受到处以2年以下徒刑或30万日元罚款。与此同时, 对酒后驾驶中屡有出现的撞人肇事逃跑者, 其处罚条款也成倍提升到两罪并罚的15年上限。
二、新加坡酒驾——累犯处10年监禁
新加坡对任何驾车者在酒精或药物影响下, 不能正确控制车辆而驾驶, 或意图驾驶机动车辆者, 均处6个月以下徒刑或1 000~5 000新元罚金;再犯或连续犯处12个月以下徒刑, 并处3 000~10 000新元罚金。
同时也对任何驾车者在酒精或药物影响下, 不能正确控制车辆而有可能驾驶车辆但尚未驾驶者, 处3个月以下徒刑或500~2 000新元罚金;再犯或连续犯处6个月以下徒刑, 并处1 000~5 000新元罚金。醉酒驾驶初犯者将受到1 000~5 000新元的罚款, 或长达6个月监禁;重犯者强制监禁一年, 并处罚金3 000~10 000新元;累犯者的罚金为30 000新元及最长10年的监禁。
三、俄罗斯酒驾——5年内重犯者处终身禁驾
俄罗斯《反酗酒法》中规定, 凡驾车者酒后行车或在行车过程中饮酒如系初犯, 取消1~3年驾驶资格, 但如系重犯者则会受到3~5年不许开车的处罚。对于那些因饮酒造成交通事故的驾车者, 则分别给予判刑5年以内、罚款、吊销行车执照、剥夺终身驾驶权利等处罚。驾车者酒精含量超过每百毫升50毫克, 将被关3个星期禁闭, 初犯者吊销驾驶证1年, 5年内重犯者终身禁驾。
四、挪威酒驾——重犯处60天监禁
对于酒后驾车系初犯者处21天拘留, 没收驾驶证3年;重犯者处60天监禁及3 300美元罚款。同时, 对任何驾车者上路开车, 凡被发现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0.05%, 一律关3个星期禁闭, 初犯者吊销驾照1年, 5年内重犯者永远吊销驾照。还有一条特别的法规, 准许法官判醉酒驾车者每年入狱1个月时间, 若继续违反则时间将会持续为20年。
五、瑞典酒驾——驾照吊销1~3年
瑞典对于驾车者体内酒精含量超过50毫克/100毫升, 则被吊销驾驶执照1~12个月;若超过150毫克/100毫升, 则被吊销驾驶执照1~3年。在瑞典, 驾车者哪怕只是饮用了2罐啤酒后开车, 若被发现就得交出执照, 并收到一张出庭应讯的传票。若法官判决驾车者醉酒驾驶的罪名成立, 驾车者将会被送入复员中心, 改过自新时间至少一个月。
六、美国酒驾——吊销驾照
检测驾车者血液中酒精浓度超过0.06%时, 无条件吊销其驾照, 并将酒后开车的驾车者送到医疗部门, 专门看护那些住院的交通事故受害者。在洛杉矶酒后驾车若被发现, 除受到相应处罚外, 还要自费300美元在车内安装酒精检测装置。这种电子装置对酒味非常敏感, 只要车内有酒味车就无法发动。
加利福尼亚对酒后开车的普通处理是罚款、罚扫大街等。若罚后照喝不误, 便去参观城内的停尸房, 让其参观车祸中死亡者的解剖全过程。
七、德国酒驾——自由刑或罚金
德国酒后驾车则按照体内酒精浓度高低而适用于不同的法律。若血液中酒精浓度低于0.08%的正常驾驶者不予处罚;酒精浓度在0.08%~0.11%则视为行政犯, 处于500马克以下罚金;血液中酒精浓度在0.11%以上的驾驶者, 或虽未达到此酒精浓度但有具体危险行为时, 德国刑法规定又分为抽象危险犯与具体危险犯两类, 分别处于1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 与处于5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
凡是未满21岁或者尚在实习期的驾车者, 一旦抽检发现血液中含有酒精成分, 无论是否达到法定的酒精浓度标准, 均视为酒后驾车, 并将处于125欧元和扣2分的处罚。同时, 将其实习期从2年延长到4年, 并强制参加交通法规培训班, 直至毕业才能重新拿回驾照。
八、澳大利亚酒驾——重犯处10年徒刑
澳大利亚一向认为酒后驾车是一项犯罪行为, 轻者罚款扣分, 较严重的当场吊销驾照, 如造成人员伤亡则将面临牢狱之灾。交通法律规定, 血液中酒精含量每毫升超过0.05毫克就算酒后驾车, 大致相当于一小瓶啤酒或一杯红酒的量, 而新见习驾车者则必须严格遵守滴酒不沾, 公共汽车驾车者和载重卡车司机的血液酒精含量每毫升不得超过0.02毫克。
2009年4月出台一项新的法律, 驾车人体内酒精含量如每毫升超过0.1毫克, 将被当场吊销驾驶执照, 对醉酒驾车者系初犯罚款10美元, 如果重犯要判处10年有期徒刑, 同时还把驾车者的姓名刊登在《酒司机》报纸“酒醉与入狱”专栏的大标题下曝光示众。
九、西班牙酒驾——刑事处罚
西班牙交通法规对于酒后驾车者, 近年来逐渐加重了处罚。2007年西班牙议会修改了道路安全法规, 将酒后驾车列入刑事处罚范围。按照西班牙的现行法规, 如果司机的呼气酒精含量超过每毫升0.25毫克, 那就属于酒后驾车。对于职业司机和驾龄1年以下的新手来说, 这一要求则更加严格, 呼气的酒精含量不能超过每毫升0.15毫克。
交通执法人员在进行道路车辆检查时, 如发现司机呼气中的酒精含量高于每毫升0.6毫克, 那就不管有否造成交通事故, 驾车司机都会面临刑事处罚, 都将被判处3~6个月的监禁, 或者处以高额罚款加上31~90天的社区劳动, 同时吊销驾照1~4年。如果因酒后驾驶酿成事故, 司机还会被追加相应的刑事或民事责任。在审理与酒后驾车有关的案件时, 如果司机能主动认罪受罚, 在公诉方无异议的前提下, 可以获得减刑1/3的宽大处理。
十、英国酒驾——吊销驾照109年
英国对于酒后驾车者的处罚, 属于酗酒开车初犯者吊销驾照1年, 而重犯者吊销驾照3年, 外加1 000英镑罚款。在10年内若3次被判酒后驾车罪名成立, 法院将对他的屡教不改判吊销驾驶证109年, 酒后发生事故者将终身不能再开车, 并在经济上还将受到重罚。
各国的特点 篇7
一、离岸金融发展状况概览
(一) 离岸金融市场的历史沿革
历史的脚步以及科技不断的创新, 告诉世人一个鲜明的道理“每个时代产物都有它所具备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离岸金融市场是20世纪50年代的产物, 它的产生是国际上一系列事件的结果, 时至今日, 它仍旧在金融行业占有重要的位置并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许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和便利, 甚至带动该国经济的发展与飞跃。
离岸金融市场早期经过前苏联转移在美国的资产、英镑危机、美元外流三个阶段的发展后。在20世纪70年代, 迅速发展, 扩散至全球范围, 美国1981年开设的IBFs和日本1986年建立的JOM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离岸金融市场的地域观念, 离岸金融市场也可以出现在本土。在这一时期,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自己国际的离岸金融市场, 市场模式呈现多元化结构。全球离岸金融的资产规模从1970年代末不足万亿元美元迅速增长到1985年的29840亿美元。进入90年代后, 全球的离岸金融市场纷纷稳步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节凑的日益加速, 离岸金融市场也在与时俱进, 缓步调整, 以求长远的发展。整个90年代离岸金融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只有6.4%, 低于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平均发展速度 (7.0%) 。进入21世纪离岸金融也是开始恢复增长, 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 离岸金融资产在2000———2001年增长了11%, 新兴市场地区的离岸金融保持相对较快的发展势头, 故此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6月提出恢复国内有关商业银行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政策趋向, 阐明了现阶段是发展我国离岸金融的良好时机。
(二) 离岸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前景
1. 从历史看未来
上述离岸金融市场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 离岸金融市场这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产物, 和其他的时代产物一样, 都是经历了发现、局部发展和成长、扩散向全球、全球的适应调整、逐步稳定向上的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在世界整体环境相对和平, 不难看出, 无论是经济、科技、资源各个方面, 美国都是最大的赢家, 80%的国际大事件都是直接或间接由美国或其所属货币、权益等引起。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 离岸市场发展与美元流向关系密切, 同时伴随着欧元、日元、英镑等在离岸金融市场中占比上升。
早期建立的离岸金融市场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 如:内外一体型的伦敦, 它的离岸金融市场是自发形成, 在岸和离岸业务高度融合渗透;内外分离型的美国IBF和日本JOM, 对在岸和离岸业务实施隔离, 离岸业务专为非居民交易创设, 离岸市场建立来自政策推动;避税型的百慕大、巴哈马群岛, 以极低的税收吸引金融交易, 但是仅仅提供交易场所。它们都趋向于成熟, 业务种类独特, 有了固定的发展模式。同时,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开办离岸金融市场, 并且走向持续发展的成熟期, 所以今后的整体的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都将以一个稳定的速度增长。
未来是一个科技与经济同等重要的时代, 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对于中国来说, 是必要选择。目前, 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外资有强大的吸引力, 尤其是中国这个拥有庞大消费人群的市场, 但是可能会因为国家保护政策的实施, 导致国外的投资 (主要是资金) 在短期内完全进入国内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下, 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作为过渡, 既可以较大程度上吸纳国外投资者的资金, 满足他们的需求, 又避免了对国内现行政策的冲击, 从而达到既积极合理引进外资又防止外资流入干扰宏观调控的目的。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相比传统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上的业务种类有较大的潜力, 因为它既不受所使用货币发行国政府法令管制, 又不受市场所在国政府法令管制, 在执行上还是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实际情况, 所以说创新业务品种和发掘现有品种的潜力必然是未来离岸金融市场进行自我发展的方向之一。
2. 新兴离岸金融市场将保持较快的步伐
相对于早起建立的离岸金融市场,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建立的新兴离岸金融市场, 拥有更多的选择, 和更多的经验去学习, 这奠定了它们将会以较快的速度去发展。据统计, 1991~1997年间, 新兴地区的离岸资产占全球离岸金融资产的比例从1991年的58.5%增长到1997年的66.8%, 跨境负债从36.4%增长到了42.6%。而同一时期, 这些地区的金融资产仅占整个世界金融业的22.1%, 负债仅占29.8%, 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对于中国来说, 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起步较晚, 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尝试, 但最终因种种, 停止了。在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才发布了继续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通知。总体上讲, 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还部完善, 正因如此, 才需要不断的改革、前进, 离岸金融市场是我国内在的需要, 也是中国金融走向世界的开端。
二、各国 (地区) 发展情况
(一) 内外—体型—香港
1. 香港离岸金融发展现状
经过了170多年的发展, 目前的香港已拥有一套集银行体系、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债券市场、金银市场、保险市场等为一体的高度发达的金融运作体系、华尔街日报有个经济自由度指数, 香港已经20年位居第一 (由于该指数从1995年才开始统计, 香港只能连续20年) 。
从香港银行业的情况来看, 香港是目前世界上第十二大国际银行中心, 世界最大的500家银行中, 有160多家银行在香港设行。世界最大500家银行在香港设行情况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香港金融管理局
从表中可以发现, 近五年来香港境外银行及持牌银行的数目并没有多大的增加, 但观察在香港境外注册占所有认可机构数目的比重 (见下表) , 便不难发现, 在香港境外注册机构的比重逐年上升, 从2009的80.6%上升至83.7%, 这恰恰说明了香港对于外资银行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主要是由于香港是亚洲目前唯一没有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限制的金融中心。
近年来,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截止2013年年底, 香港人民币客户存款及存款凭证总数达到10530亿元人民币, 较2012年增加了46%;经香港银行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额38410亿元人民币, 较上年同样增加了46%。人民币融资市场同样保持活跃, 至2013年底, 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总额达到1170亿元人民币;人民币银行贷款余额达到1160亿元人民币。
2. 香港政府对其离岸市场的推动政策
香港政府在离岸金融方面一直以来都采取非常宽松的政策。香港政府允许境外金融机构从事任何香港境内的金融活动。以香港银行业为例, 香港银行业采取的是三级银行制, 银行结构分为持牌银行、持牌接受存款公司以及注册接受存款公司。本地银行和外资银行一视同仁, 获得同等的对待。另外, 香港政府对外资收购采取宽松的政策, 资本雄厚、信誉良好的外资银行甚至可以收购本地银行100%的股权。
(二) 内外分离型—日本
1. 发展状况
日本离岸市场自开设以后, 便以其优惠的税收及其他经营条件吸引了大量国内银行的海外资产, 新加坡, 香港等离岸金融中心的交易大量转移至东京离岸市场。仅1986年12月开业当月, 各地转移至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资金达710亿美元, 市场规模达到937亿美元。到1988年年底的余额已达到4142亿美元, 其规模已超过香港、新加坡、纽约, 成为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大离岸市场。此后, 虽然受到国际清算银行 (BIS) 有关规定的影响, 但到1994年底, 余额已达到了7262亿美元。同时, 日本政府又解禁了远期利率协议交易, 进一步的推动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由于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免利息税使投资收益率提高。因此各国政府外汇储备, 银行和企业的闲置资金都被吸引到该市场, 市场中虽然存贷利率差小但免税仍使离岸银行有利可图, 因此更多的资金交易选择在此进行。开设第二年, 国际清算银行成员所做的银行间业务有三分之二在日本进行。国际清算银行成员在东京离岸市场的国际资产占其国际资产总额的5%。仅次于纽约国际银行设施。
从资产负债情况看, 贷出款、贷入款的比例相当低, 而总分行账户及存款、按期归还贷款占了相当的比例。这反映了JOM市场主要是以银行间资金交易为中心开展业务的。交易对象是由于总行账户中日本银行海外分行与总行之间的交易占了大半, 所以几乎都是与非居民进行的交易。而在存款和按期归还贷款中, 对居民和非居民的比例大致相同。离岸金融市场框架主要内容包括:离岸账户的设立主体和设立方法、离岸账户的业务、金融税制上的措施。
2. 日本当局对其离岸市场的推动政策
所谓离岸市场, 严格来说就是非居民间的金融交易。因此, 在利率规定, 汇兑管理, 存款准备率和存款保险制度, 特别是课税制度方面, 不能跟国内金融市场相比较。这些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废除或放宽决定了离岸市场的吸引力。管理越宽松, 吸引力越大。
日本当局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从而来推动东京离岸市场的发展。一, 利率方面。日本金融当局规定, 离岸市场的存款利率不受日本银行的管制, 由自由市场根据资金供求关系自然决定利率水平。二, 存款保险方面。日本银行效仿美国银行制度, 规定商业银行存款要参加保险。但是, 离岸账户的存款不必参加保险。三, 存款准备制度方面。东京离岸市场废除了法定准备金制度, 各离岸银行无需向日本银行交纳准备金。但是, 从离岸账户向非离岸账户转账时, 转账总额要按照规定的比例交纳准备金。这意味着, 离岸银行在东京离岸市场上创造信用的能力远远超过日本国内金融市场上的银行。四, 课税方面。为促使离岸业务发展, 日本对银行及金融机构支付的离岸业务负债利息不征收利息税。但如果出现“入超”的情况, 当地税法要求按全部负债余额计算的利息补税。
(三) 渗透型—新加坡
1.发展状况
在业务范围上, 新加坡的离岸金融市场对参与其中的银行采取的是发放分类牌照的措施, 规定其离岸金融市场中的金融业务范围。从其发放牌照的过程来看, 分为两个阶段。
(1) 1970年开始, 新加坡政府对参与亚洲美元市场的银行停止发放全能型银行执照, 逐步创立限制型银行执照、离岸银行执照。全能银行是一种银行类型, 它不仅经营银行业务, 而且还经营证券、保险、金融衍生业务以及其他新兴金融业务, 有的还能持有非金融企业的股权。限制型银行仅在国内业务上受限制, 可以经营亚洲美元单位。1973年初, 金融管理局设立离岸银行执照, 此执照对银行国内经营范围有了更为严格的限制:不可设立分行、不得接受储蓄存款, 不可接受新加坡居民非银行客户计息存款, 不得接受非居民非银行客户25万新元以下的计息存款等一系列措施。
(2) 1999年, 新加坡政府提出了一项开放银行业的计划, 此计划为期5年, 分为两个阶段。在政府的种种扶持和优惠政策下, 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币种呈多元化发展。由最初的美元为主, 到英镑、德国马元、日元等国际货币交易份额不断攀升, 其市场范围也逐步扩大中。
2. 新加坡政府对其离岸市场的税收政策扶持
一般来说, 离岸市场的优惠政策中, 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是税收优惠政策, 这也是现阶段离岸金融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通常有印花税、所得税减免及其他各类税种减免。新加坡在此方面早期最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取消非居民外汇存款10%的利息扣除税。这条措施的实施吸引了众多借款人和放款人, 其中不仅包括美元, 还涉及很多其他货币, 这也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开始成为亚洲市场的核心。在此之后, 新加坡政府也逐步见面或者取消了多项离岸金融业务的各种税收。
免除了印花税, 使得离岸金融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 促使各种类型金融交易的蓬勃发展。
三、经验借鉴
(一) 深化金融改革
我国目前正努力将上海建设成又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进入21世纪以来的一系列政策都在为这一目标而出台, 2013年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又是一大举措, 不过在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包围之下, 不能光在形式上下功夫, 同时也要深化改革。历史证明了, 许多发展中国家最初的离岸金融只是在为了吸收国外资本, 成为了发达国家企业的避税港, 金融机构也尾随而至, 于是国家政府获得利益后采取宽松鼓励的态度。
为了让我国的离岸金融得以发展,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不仅要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处于合理均衡水平, 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 稳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加快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完善人民币全球清算服务体系, 开展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等方面加强改革, 同时也在金融政策上对外来投资者予以优惠。优惠的金融税收政策, 应该说是导致众多金融机构云集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原因, 无存款准备金、无存款保险金使融资的成本大大降低。分析了香港、日本、新加坡, 在税收方面都是采取的宽松政策。
(二) 加强法制建设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离岸金融市场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立的离岸金融市场, 它们的金融法律法规都十分健全, 并与国际惯例相统一。而对我国来说, 按照依法治国精神, 自贸区建设要立法先行, 所有改革措施都要在法治精神指导下完成。
继1989年我国离岸金融业务试办理之后, 为进一步规范银行经营离岸业务的行为, 完善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监管的框架, 1997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 1998年有颁布了《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但是在上海离岸金融市场提出后, 上述规定已显得尤为滞后, 主要体现在法律的适用主体范围狭隘, 对离岸银行业务管理的规定不全面。对此, 应该重新建立一部《离岸金融银行及办理业务管理法》。
(三) 监管与风险控制
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 给金融监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伴随着监管出现的便是风险, 风险控制又是金融业永恒的话题。离岸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较高, 在其运作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种类的风险, 所以监管的过程就相对复杂。
在相当长的时间, 我国的金融监管还处于新旧体制转接轨时期, 在还新的监管体制没完全建立期间, 利率仍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 市场调节程度不高, 信贷控制仍没有完全放开等一系列问题, 相对这些问题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资本外流风险、监管法律风险、操作风险。
我国新的监管制度应秉持着适度、效率的原则,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需要我国政府、中央银行及外管局等监管机构、商业银行三方共同进行, 以有效控制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 作为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国, 对它的监管应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对准入的监管, 二是对经营的监管, 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从传统的基本规则的监管逐步朝面向过程的监管转变, 从事后的静态风险管理转向事前的动态风险管理。除了国内的监管方,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际组织日益重视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活动, 并切实发挥作用, 维护我国金融领域的整体利益。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宜采取内外分离模式。离岸金融是日后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为天时;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都在沿海地区, 方便国外投资者的考察, 此为地利;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国, 人民也希望我们能尽快摆脱发展中国家的称号, 金融行业正是快速积累资本的行业, 离岸金融在被人们所了解后, 肯定会得到支持, 此为人和。
参考文献
[1]刘振芳.离岸金融市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http://www.imf.org/.
[3]罗国强.离岸金融交易关系的法律适用[J].国际经济法学刊, 2005, (02) .
[4]Hilton Mc Cann, 2006.Offshore Fin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82.
[5]Frank Graaf.Euromarket Finance:Issues of Euromarket Securities and Syndicated Eurocurrency Loans[M].Kluwer Lawand Taxation Publishers, 1991.
[6]国际清算银行网站:http://www.bis.org/各期论文资料及各年份金融统计.
[7]吴源从.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南金融, 2006, (09) .
各国反垄断法的实施对比研究 篇8
关键词:反垄断法,中小企业,保护,卡特尔协议
自由市场经济具有“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天性, 并且在竞争过程中容易产生“滚雪球效应”, 大企业利用其垄断地位大势扩张, “大鱼吃小鱼”, 挤压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空间, 导致强者越墙, 弱者越弱。如何防止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空间不被过度挤压, 各主要国家均通过反垄断立法, 以保护和促进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 禁止非法垄断, 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其二, 在某些方面放松对中小企业的管制, 如中小企业卡特尔豁免等适用除外制度。
一、禁止非法垄断, 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1、确立企业合并控制制度。
美国司法部《合并指南》在控制横向合并时, 将市场划分为高度集中的市场、集中的市场和有集中趋势的市场三类, 并对三种市场上的企业合并控制采取了由严到宽的态度。也就是说, 在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实力对比不是很悬殊的市场, 合并很少受控制, 因为此时的中小企业还是能够参与自由竞争的。而在集中度较高的市场, 企业合并则受到严格的控制, 因为此时中小企业存在的余地已经很有限, 如果继续允许大企业的合并扩张, 小企业很有可能因大企业的合并而丧失在市场中存在的余地和竞争的能力。 (骆小春、董新凯, 2003) 在垂直合并时, 美国奉行“大口袋 (deep pocket) ”理论, 规定如果合并企业的财力强大, 被合并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在另一个市场上占据了市场支配地位, 该合并就会因为加强了被合并小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而被禁止。这种规定主要是保证那些具有生命力的小企业不致从市场上被排除出去。在规制混合合并时, 美国曾奉行“事实上的潜在竞争”理论, 如果取得企业很有可能独立的或者通过购买一个小企业的方式进入市场, 则该取得企业与该市场上其他企业的合并将会被禁止。 (王晓晔, 1999)
2、确立规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制度。
由于大企业的合并对中小企业的损害未必是直接的, 现实的, 因而各国反垄断法对企业合并的态度以及宽严程度都有所不同;但是, 大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对中小企业造成的不仅仅是生存的威胁, 而是直接的损害, 因此, 无论哪个国家的反垄断法, 其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制都是绝对的和严厉的。更有甚者, 不仅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还要消除市场支配地位本身的存在, 以切实排除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威胁和损害。比如美国早期的反垄断法和日本的《禁止垄断法》就是奉行结构主义的代表, 其消除市场支配地位的存在, 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就是通过分割大企业和封建财阀的政策来实现的。
二、放松对中小企业的管制
1、限制竞争协议的规制制度。
表面上看, 对限制竞争协议 (卡特尔协议) 的规制并非直接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 但是, 实际上这种规制主要是为了避免中小企业因限制竞争协议而受到损害。在各国反垄断法关于限制竞争协议的规定中更为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卡特尔豁免适用反垄断法的规定。因此, 我们将限制竞争协议的规定归入反垄断法对中小企业的特殊保护而加以说明。如德国法律就直接规定了限制竞争协议的豁免制度, 其《反限制竞争法》第四条规定只要其旨在提高效率, 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并且未实质性地损害竞争, 中小企业间几乎所有形式的合作都是允许的。 (孔祥俊, 2001)
2、建立中小企业合并的例外规定。
各主要国家反垄断法对企业合并的控制范围都是以企业的规模和一定的市场份额为划分标准的。从这个角度而言, 达不到该标准要求的中小企业的合并将不受审查。不仅如此, 不少国家还在反垄断法的立法和实践中明确规定对中小企业自身的合并采取宽容的态度。
三、中国反垄断法对中小企业的保护
反垄断法对中小企业的保护是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和在某些方面给予特别照顾来实现的, 与之相对应的便是企业合并控制制度的原则上不适用和中小企业限制竞争协议的适用除外。纵观我国的《反垄断法》, 明文规定中小企业保护制度的只有体现在该法第二章第十五条第三款的规定, 即“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 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垄断协议不被禁止。而对于企业合并控制制度的相关规定上却难以找到相应的制度支撑。
我国《反垄断法》对于企业合并控制制度主要规定在该法的第四章——经营者集中当中。以例举的方式规定了经营者集中的三种具体情形, 包括经营者合并、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以及通过合同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同时在第四章第二十一条规定了我国对于经营者集中的控制是通过事前申报审查的方式来实现的。但是, 反垄断法却没有明确规定经营者申报的标准, 而只是笼统地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 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 至于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是什么, 反垄断法没有明确规定, 不申报应当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更加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王晓晔:《竞争法研究》第1版,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王晓晔:《反垄断法与市场经济》, 第1版, 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王晓晔:《欧共体竞争法》第1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4]、尚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理解与适用》第1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