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期(精选9篇)
早期康复期 篇1
资料与方法
2014年4月-2016年5月收治脑梗死急性期患者78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1], 并经CT或者MR检查确诊, 获得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奇偶数字分组原理为依据, 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39例。试验组男21例, 女18例;年龄4~79岁, 平均 (66.32±4.18) 岁;病程7 d~5个月, 平均 (2.3±0.2) 个月。对照组男22例, 女17例;年龄44~78岁, 平均 (66.18±4.03) 岁;病程6 d~5个月, 平均 (2.1±0.3) 个月。两组病情、家庭状况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2]:①基础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②严重意识障碍的患者;③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⑤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⑥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⑦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的患者;⑧病历资料不全的患者。
方法:两组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包括口服阿司匹林片, 0.1 g/次, 1次/d;口服脑复康片, 0.8 g/次, 3次/d;血栓通300 mg, 溶于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静脉滴注, 1次/d。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早期神经康复疗法[3], 具体内容:①运动康复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最佳的运动治疗方法, 卧床期应注意体位摆放, 帮助患者做适量的关节被动训练。离床期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跨步训练、全身协调性训练、重心移动训练。步行期时, 侧重上下楼梯、站立平衡与普通步行训练。每次训练维持40 min, 1~2次/d。②电针康复治疗:指导患者取仰卧位, 并对委中穴、人中穴与极泉穴进行有效的针刺, 注意观察患者患肢的抽动情况, 评估针刺效果。患者取侧卧位, 消毒相关穴位, 针刺后按要求连接电针治疗仪。待启动治疗仪后, 选用连续波, 对患者进行电针康复治疗, 0.5 h/次, 1次/d。其中, 电针康复治疗的穴位主要包括手五里穴、合谷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臂膈穴、合谷穴、肩髎穴、阳陵泉穴、风市穴、承扶穴、太冲穴、足三里穴。
临床观察指标:①采用高级中枢损伤严重程度量表 (MESSS) [4]评估两组的神经功能。得分越高, 提示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差。②利用Barthel指数 (日常活动能力) 与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MA) 对两组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得分越高, 提示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越好。
疗效判定标准:严格参考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估两组治疗效果[5]:①痊愈:症状基本消失, 神经缺损功能评分减少91%~100%, 未出现病残情况;②显效:症状明显改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1~3级;③好转:症状有改善趋势,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效:症状未改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变化, 或者增加。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与好转率之和。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综合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MESSS评分比较:治疗前, 两组MES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治疗后MES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FAM评分与BI指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治疗后FAM评分 (72.0±17.5) 分, BI指数 (76.2±15.8) 。对照组治疗后FAM评分 (62.1±15.3) 分, BI指数 (66.9±14.2) 。试验组治疗后FAM评分、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痊愈14例, 显效9例, 好转15例, 总有效率97.44%。对照组痊愈7例, 显效7例, 好转19例, 总有效率84.62%。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高危疾病, 发病率高, 病情进展快, 病残率与死亡率较高[6]。目前, 常规药物与手术是最常见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两种方法, 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患者治疗后极易出现脑功能异常现象, 如运动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大脑和脊髓是人体运动及语言等功能的主要调控器官, 所以早期的神经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极其重要。早期神经康复是现代化的一种治疗方法, 可通过对患者进行电针康复与运动康复治疗, 达到促进患者运动与神经功能恢复、增强疗效以及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7]。现代研究表明,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给予早期神经康复疗法, 有助于控制患者病情, 缓解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缩短住院时间[8]。
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神经康复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常规药物治疗联合早期神经康复可提高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有利于患者脑功能的恢复, 值得临床借鉴。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神经康复对脑梗死急性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收治脑梗死急性期患者78例,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神经康复治疗, 比较两组总有效率、MESSS评分、FMA评分、BI指数。结果:试验组治疗后MES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治疗后FAM评分、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常规药物治疗联合早期神经康复可提高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有利于患者脑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早期神经康复,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吴杰贤, 余周伟, 林容杏.早期神经康复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功能重塑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4, 5 (2) :4-6.
[2]张冠雄.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 47 (7) :840-842.
[3]王艳莉.针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开展早期神经康复对其脑功能重塑的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3 (3) :180-181.
[4]刘波, 李志伟.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康复治疗的功能磁共振研究[J].重庆医学, 2011, 40 (29) :2967-2969.
[5]张依蕾.早期神经康复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功能重塑的影响分析[J].医学信息, 2016, 29 (8) :69-70.
[6]吴舟娜, 应红芳, 何松彬.早期神经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影响[J].浙江医学, 2014, 36 (11) :1023-1024.
[7]黎冠东, 胡荣亮, 刘婷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C].第四届粤港澳台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336.
[8]杨燕辉, 段继香.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15) :34-35.
早期康复期 篇2
癌症病人康复期包括身体恢复和精神恢复两个方面。是病人巩固各种治疗的延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精神饱满、情绪乐观,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这种可能争得与癌症斗争的胜利,为尽快重返工作岗位创造条件。
如果精神上高度紧张,情感上过于脆弱,情绪易于被动等都会引起食寝不安、身体抗癌能力下降,导致病情恶化。
2、生活要有规律,既不要卧床大养,也不要过度劳累,更不要随着性子来。无论作息时间、学习、娱乐都要有规律。规律的生活可使机体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这样,肿瘤的复发、转移也就无机可乘。
3、要注意调节饮食。癌症病人在康复期要设法增进食欲,饭菜要清淡可口、荤素搭配、粗精兼食,既不能单调乏味又不可过于油腻,以易消化吸收为宜。进食时要环境轻松、心情愉快、不偏食、不过多忌食,更不要暴饮暴食。
4、要积极治疗其他并发症。由于癌症病人一般体质较弱,往往伴有并发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肠炎、糖尿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在康复期要进行积极治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为全面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 篇3
【关键词】 中老年;脑卒中;偏瘫后遗症;肢体活动障碍
脑卒中在中医领域里俗称中风,是突发大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者因脑血管疾病堵塞血管导致大脑缺氧、缺血。分为脑出血和脑栓塞,前者临床表现通常为头部剧烈疼痛、出现呕吐等消化道反应、更有甚者出现昏迷不醒;后者临床上更为多见,常见症状有:一侧肢体突然发生麻木或者无力、反应迟钝、面部一侧突发口角歪斜或麻木、言语吞咽困难、失去平衡、意识产生障碍或者发生四肢抽搐等1。脑卒中具有发病、致残、复发和死亡等概率较高的“四高”特点。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近年来呈现日益年轻化的趋势,临床有报道称发现仅7岁的年轻患者。其主要发病病因为动脉硬化,最终以多次脑栓塞和脑出血导致死亡。本文对150例脑卒中患者经过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后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整理,总结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选150例脑卒中患者经过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后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整理,其中男92例,女58例,年龄35—74岁,平均(57.5±3.7)岁;患者经头颅CT影像检查+临床诊断确认;脑梗塞103例,脑出血47例;首次发病141例,有7例为二次入院,2例复发三次。
1.2 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1.2.1 患肢摆放保持其功能位 床垫选择合适的,预防患者出现关节的挛缩、产生畸形。卧床体位:最好选用患者健康一侧卧位,保持忠侧关节伸展位,肩关节内旋、外展、屈度分别为15度、40度、40度,腕关节背伸位,膝关节弯曲约90°。患者患侧卧位时:头部下放软枕垫,让头与肩同高,头稍向前屈,后旋转躯干,上肢与躯干成角在于90°以上,健與患侧交替联合使用。
1.2.2 按摩与被动运动 做康复护理之前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按、摩、捏、揉按摩,手法轻缓舒适有节奏规律,不建议使用刺激性大的强度手法,每次按摩20分钟,每天三次,肢体按摩方向为从近端到远端,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由慢而快,反复按摩。按摩后运动各个关节,首先活动大关节,注意使用柔和的手法,幅度不超过90°,每个关节运动4次/每天,反复10遍。
1.2.3 床上运动与座位训练 早期在床上让患者练习翻身,脑卒中患者作两侧双向摆动来带动躯干的左右移动,进行翻转时,患者健侧的手握住患手配合头移动。患者能独立进行翻身后,可提升到坐位训练,床头开始取30°卧位,每三天增加10°至90°时维持不变,有效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然后开展坐位平衡训练,侧移至床边,患者用健侧腿协助患侧腿移动到床边外,此时躯干旋转向患侧腿,健手协助推至坐位。当躯干的控制能力有所加强时,训练健手持物移动,增加坐位平衡难度。
1.2.4 站立训练 在有专人保护情况下进行站立训练。双足跟踩地站立于床边,身体重心先集中在健肢,然后慢慢转移身体重心至患肢,逐步循序渐进地增长站立时间。
1.2.5 迈步训练 患者站立时间达到一定程度是,增加其迈步训练,先原地踏步,尽量要求患者抬高其前肢,康复人员站于患侧,健侧扶手杖,出杖,迈动患肢,身体重心逐渐向患侧转移,康复人员辅助患者的膝关节支撑,步行周期完成,逐步进行上下楼梯活动。
1.2.6 心理护理 多数脑卒中患者会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对康复训练感到怀疑,认为没有治疗效果,康复无望,郁郁寡欢,甚至轻生。相关心理护理①医护人员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与病患沟通,进行心理疏导与扶持,使其认识到康复是需要时间来完成的,应该树立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战胜疾病的信心。②督促患者积极进行康复运动训练,克服长期卧床的依赖性,鼓励患者使用健手带动患手进行刷牙、洗脸、穿脱衣物、进餐等日常生活。③向患者以小讲座的方式灌输医学知识,消除他们对疾病的认知错误,主动接受康复运动治疗,保证康复计划的顺利实施。
1.2.7 让患者拍手、用手指快速指鼻、写字、画画、翻纸牌等作业方法加强手的动作协调控制能力。
2 护理体会
2.1 本文150例脑卒中患者发病抢救成功后,都在早期进行了康复护理训练。其预后情况,150例脑卒中患者的综合自理能力都有明显增强,降低了对他人的依赖性。其中恢复步行者79例(52.7%),恢复坐位站位平衡者139例(92.7%),完全康复自理者31例(20.7%),良好的康复护理训练大大减少了肌肉萎缩、关节孪缩畸形、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内翻等继发性肢体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的产生,降低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疗效明显。且统计分析越早接受康复训练的患者其预后情况疗效越明显。
2.2 康复护理训练能够刺激脑卒中患者脑细胞产生部分功能性代偿,使其尽早建立新的神经系统联系,一般在患者发病后3个月内,是其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佳最快时期。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该积极和病人沟通开导,抓住这一最佳时机,做好长期坚持不懈的备战康复计划。
2.3 做好出院指导 ①让患者家属熟悉学会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步骤,坚持出院后也每天进行功能锻炼。②嘱患者尽量避免一些脑卒中的诱发因素,控制血原发疾病,如糖尿病患者坚持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注意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内,按时吃药,定期复查。③改变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如抽烟、熬夜、多荤少菜、酗酒、久卧久坐。④一旦再次发生脑卒中,迅速拨打120,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同时清除口腔异物,保持脑卒中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切忌不可自行乱服药。
参考文献
[1] 热比亚,严会荣,李红.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的护理体会[J].新疆医学,2009,19:110.
[2] 王国荣,王景荣.100例脑卒中偏瘫早期肢体康复护理训练体会[J].吉林医学,2007,28(14):1574.
早期康复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4],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不伴有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及言语、认知功能障碍。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41~75岁,平均(59.00±14.27)岁;脑出血34例,脑梗死4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
1.2 护理
1.2.1 基础护理
1.2.1. 1 饮食护理
脑卒中患者消化功能减退,饮食以低盐、低脂低糖、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多食含高纤维素的蔬菜、水果。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易发生便秘,患者可进食香蕉、蜂蜜等,多饮水。
1.2.1. 2 预防压疮
压疮的好发部位多在骨隆突处及身体受压处,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换、勤整理。建立翻身卡,2 h翻身1次,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必要时睡海绵垫,气垫床。
1.2.1. 3 预防感染的护理
预防呼吸道感染,更换体位时帮助拍背,嘱患者做深呼吸,每日协助行口腔护理2次,保证口腔清洁。预防泌尿系感染,注意会阴部清洁,留置导尿者每日行尿道口护理2次,保持引流通畅。
1.2.2 康复护理
1.2.2. 1 良姿位
主要是防止压疮、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或静脉炎,防止、对抗异常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4]要求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即肩伸展、关节屈曲、外展,肘、腕、手指诸关节均伸展),下肢为屈曲位(髋、膝于屈曲位,踝关节于中立位,防止髋内、外旋转),用软枕帮助置放。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交替摆放,无论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均应注意,还要定时翻身,经常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更好地预防肌痉挛的出现。
1.2.2. 2 肢体训练
在发病后2~3 d开始,肌力<3级者,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依次活动肩、肘、腕、指、髋、膝、踝、趾各个关节,先做大关节,后做小关节,由上到下,由近到远,先健侧后患侧,动作应轻柔、缓慢,强度以勿引起患者疼痛为度,各关节5~10遍,每日2次。患者肌力达3级者,鼓励患者做主动训练,练习抬头、挺腰、抬臀、上下肢抗阻力训练,指导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翻身坐立等训练,再让患者扶床架或椅背站立。
1.2.2. 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在训练中穿插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训练,如练习患手用勺或筷吃饭、穿脱衣服、穿鞋、入厕浴、梳头、刷牙、拧毛巾等。每日3~4次,每次30 min,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训练,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提高患者各种自理能力。
1.2.3 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脑卒中起病突然,患者短时间内由健康人变成了残废人,生活无法自理,再加上漫长的康复过程,患者易产生悲观、抑郁、失望等情绪。康复护士对患者要耐心开导,多关心、理解患者,利用鼓励、支持等方法进行心理调节,强调康复训练的好处和不锻炼的严重后果,只有坚持不懈地治疗与锻炼,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列举康复训练后痊愈的实例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积极配合,增强康复训练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心理护理应贯穿在整个康复过程中。
1.3 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均由专人在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对ADL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方法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别比较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定,Fugl-Meyer评分治疗前为(16.31±3.00)分,治疗后为(38.98±3.96)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arthel评分治疗前为(20.51±3.71)分,治疗后为(45.51±5.02)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在我国,脑卒中早期多集中于药物治疗,治疗脑水肿、减少脑损伤、改善脑血供、神经保护等方面,而在急性期进行康复训练的较少。对功能训练重视不够,导致患者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使工作、生活能力部分或全部丧失。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住院期间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得到显著的提高,早期成功的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5]。同时康复训练对患者的呼吸、消化、免疫功能和心理活动都产生有益影响,康复的临床疗效是肯定的,早期康复疗效优于延时康复[6]。
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从发病后数天开始,1~3个月恢复达最大限度,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只要不妨碍治疗,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越大,预后越好,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即可开始[4]。早期康复之所以有效就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结构和(或)功能上的重组织能力,即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7]。康复护理训练促进了代偿和重组的产生。3个月后因各种继发性障碍恢复减慢,故康复治疗应早介入。
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在急性期能为下一阶段的康复做好心理和身体上的准备,通过早期积极的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对促进大脑皮质功能恢复,促进大脑可塑性有益,可杜绝或减轻废用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形成、胃肠反流、吸入性肺炎、挛缩的形成)的发生,缩短康复疗程。
早期若不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继发性功能障碍,阻碍神经功能的恢复,失去最佳的康复时机。康复训练进行的越早,越有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ADL的恢复,使肢体运动功能再现。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对预后起重要作用,可使肢体残存功能得到恢复,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率,调动自身潜能,为改善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为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介入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对8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的康复护理介入,通过良姿位摆放、早期肢体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及ADL的恢复,并在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进行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的比较。结果 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使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得到显著的提高,缩短康复疗程,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周敬华,梁华忠.脑卒中早期康复对运动功能及肩手综合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0):750-751.
[2]饶汉武.急性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治疗[J].临床荟萃,2007,22(2):123-124.
[3]李尧,卞绍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04,19(1):36.
[4]杜春萍,包芸,刘素珍.康复医学科护理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
[5]王喜全,张京.急性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1):29.
[6]王淑文,陈水平.脑卒中偏瘫患者急性期体位护理对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9):25.
[7]王静.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934.
早期康复期 篇5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4月入住我科的脑卒中患者100例, 男65例, 女35例, 年龄54~82岁, 平均69岁;发病5 h~9 d内入院, 入院时患者有肢体活动障碍56例, 语言障碍21例, 同时有肢体活动障碍和语言障碍23例;住院天数20~64 d, 平均26 d。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扫描或MRI检查和 (或) 腰椎穿刺确诊, 其中脑梗塞78例, 脑出血17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
2 护理方法
2.1 急性期护理
2.1.1 一般护理
急性期患者应避免搬运, 绝对卧床休息。病室内保持环境安静整洁, 空气新鲜。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抬高床头15°~30°,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变化。如果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由浅入深、血压持续升高、脉搏减慢、呼吸深慢且不规则、而且出现感染不能解释的高热, 可能是颅内出血表现;如果患者头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躁动不安、呼吸由浅入深且快、脉搏加快、体温和血压升高, 可能为脑疝前症状;出现一侧瞳孔扩大, 对光反射消失或迟钝, 则提示脑疝已经形成;双侧瞳孔针尖样大小、眼球固定, 提示桥脑出血。以上情况要及时向医生汇报。应预防压疮发生, 每2~3 h翻身1次, 翻身时应保持头部屈中立位, 保持床铺干燥, 平整清洁。为避免分泌物堵塞患者呼吸道, 应使患者头偏向一侧。重症脑出血急性期应禁食, 可留置胃管持续给予肠内营养, 神志恢复、吞咽功能恢复者可给予高蛋白流质低脂饮食。
2.1.2 肢体康复护理
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 异常反射活动增强, 患者仰卧位时可加重异常痉挛, 因此要平卧位和侧卧位交替进行。头偏向患侧倾斜约30°~40°, 肩胛、腰臀部垫一小枕, 肩关节保持最大功能位, 即外旋外展和肘腕伸直位, 为防上肢内收可于腋下置一扁枕, 肘后上方置一棉垫, 保持持续压力刺激肱三头肌腱, 前臂置于旋后或中立位, 手保持功能位, 使手握一毛巾卷或半球状物以防止手指畸形。在腰髋部后外侧放一高度适当的枕头, 避免骨盆向后倾斜, 使髋关节微屈、内旋, 防止大腿外展、外旋;可于腘窝处放一软棉垫, 使膝关节保持功能位, 15°~30°屈曲, 避免小腿受压和足屈曲加重, 防止压迫下肢静脉形成静脉血栓;软瘫期仰卧时膝关节屈曲15°, 平卧时可用护架支持被褥, 防止压迫足背, 预防足下垂[1]。为防止足下垂也可穿“T”形鞋。
2.2 恢复期护理
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 瘫痪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高达50%[2]。所以要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特点制订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计划, 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并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告之患者及家属锻炼的目的和方法, 便于出院后自行锻炼康复, 增强战胜疾病和恢复健康的信心。
2.2.1 被动康复护理
患者发病2周后病情趋于稳定, 即可开始被动的康复锻炼。此时患肢腱反射功能已经开始恢复, 肢体由软瘫而逐渐出现痉挛, 肌张力增高, 出现联合反应。患者在肢体康复训练的同时, 也需要同时加强对肢体肌肉收缩功能的康复训练, 遵循由近及远、先大后小的原则, 即由近端开始逐步向远端按摩, 先大关节后小关节。患者应取仰卧位, 从患侧的上臂、前臂、手用揉法进行按摩治疗, 按揉尺泽、曲池、手三里、谷穴等穴位。同时配合患肢的肩、肘、腕关节的活动, 继之在患肢腕部、手掌和手指用揉、按摩的方法, 手指可配合捻法。再用揉法作用于患侧下肢前外侧三阳经, 以大腿内侧中部及膝部周围为重点, 最后用搓法由上而下进行操作。以上康复训练1次/d, 20 min/次, 同时配合髋、膝、踝关节的被动活动。在治疗的同时, 教会患者家属, 以便出院后进行功能锻炼。
2.2.2 体位护理
(1) 侧卧位护理:是最重要的体位护理, 应首先指导患者患侧卧位, 可使瘫痪的肢体和关节承受到足够的压力, 使肢体增加输入本体感觉, 刺激肢体缓解和抑制痉挛。患侧上肢前伸, 肩部向前, 肘关节保持伸直位。手指张开伸直位, 掌心持物功能位, 手指握拳位临时交替固定, 以锻炼手指各关节。健侧下肢的应保持屈髋屈膝位, 下面放一大枕头, 患侧髋关节微后伸, 膝关节屈曲。健侧卧位目的是使躯干向健侧伸展, 抑制紧张性颈反射。可在患者胸前和腿下各放一平枕, 使患侧肩部前伸, 上臂伸展放于枕上成外旋位, 肘关节伸直位或微屈, 手指伸直。髋部内旋、屈曲位, 膝自然屈曲, 踝尽量背伸, 头下可置一扁枕为宜。 (2) 半俯卧位:目的是预防髋、膝屈曲挛缩。半俯卧位又分为健侧半俯卧位、患侧半俯卧位。方法是患者身体俯卧于与身体等长的枕上, 上肢呈上举位, 肩关节呈前屈外展位, 肘关节轻屈, 腕关节微背屈, 各指微屈, 髋、膝关节轻屈, 踝关节保持中立位。 (3) 坐位康复护理:适宜于意识障碍极轻、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训练应循序渐进, 交叉增加坐位角度和坐起时间。开始时, 半卧位角度可为20°~30°, 5 min/次, 以后每次增加10°为宜;坐起时间以每次增加5~10 min为宜[3]。坐位又分为床上和轮椅坐位两种。床上坐位要求基本脊柱垂直于床面;站立位时, 患者应使双足分离与肩同宽, 膝部垂直, 双足平放站立。轮椅靠背可使脊柱屈曲过度, 可在其背后置一硬板, 以保持躯干直立、髋关节屈曲[4]。
2.2.3 站立、行走训练
先进行辅助站立训练, 而后床边站立训练。患者双足略分开与肩同宽, 站立于地面上, 患者双手置于床头或家属扶持双侧腋窝, 以利于辅助站稳。训练时要循序渐进, 避免肢体萎缩, 不能急功近利, 也不能想做就做, 想不做就不做。站立时应教患者收腹、挺胸、抬头、放松肩、颈部肌肉, 双下肢尽量伸直。站立使血液流向下肢, 是血管静压的结果[4], 偏瘫肢体失去肌肉泵的作用, 静脉血回心速度更加缓慢, 更易促使静脉血栓形成。行走时先用健腿迈步, 陪护者站在患者两侧, 扶持其双上臂。开始用患腿迈步可能有困难, 要观察分析患者的步态, 改善其行走的姿势, 同时还要注意安全。在恢复一段时间后还要进行日常生活及室外活动等训练。
3 结果
10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压疮, 发生泌尿系统感染2例, 呼吸系统感染1例, 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死亡病例发生。治疗出院时步行恢复率为83%。
4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中老年疾病, 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是构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病因, 幸存者会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 重度致残率达20%以上[5]。由于致残率高, 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如果能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效地进行治疗, 尤其是在发病初期进行康复治疗, 使患者偏瘫得以最大程度的康复, 无论对生活和家庭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关研究表明, 维持治疗与家庭社会支持是脑卒中患者有效康复的两个主要因素。而且患者大多有肢体或言语障碍, 因此, 患者的康复无论是维持治疗还是家庭的继续康复治疗, 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一个和谐的家庭, 融洽的亲情环境, 对患者的康复极其重要。患者发病后, 产生焦虑、恐惧、抑郁、急躁、悲观等各种不良情绪, 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康复, 甚至可能产生轻生的念头。加之患者和家属文化层次参差不齐, 对患者的康复治疗也一知半解或感到无所适从,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 在康复期, 医护人员要加强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要启发患者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要用鼓励、赞赏、肯定的语言, 以影响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动, 激励起他们对疾病康复的欲望, 提高他们的康复意识, 让患者从一般的“替代护理”模式, 逐步向“自我护理”模式转换, 充分调动患者和家属的积极性, 训练患者发挥其身体的残余功能, 力争最大的康复效果。笔者还特别注重家属的健康教育, 提高家庭的支持力度, 教会其康复方法, 患者和家属既互相监督又互相配合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为保证脑卒中患者维持长期的治疗和家庭的有效康复治疗提供可靠保障, 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和再回归社会适应能力, 使患者康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 在发病早期的体位护理就应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侧支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可起到积极作用[6]。在早期根据患者的病情, 针对性地采取功能性体位, 使患肢既能保持功能性体位, 又不会导致压疮等并发症的产生, 更不会因为不恰当地功能训练而加重病情。康复过程中, 应遵循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先近端后远端的原则, 不能急于求成, 应循序渐进, 脑卒中康复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康复的。经过笔者热情而细致的健康指导, 密切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综合满意度。本组资料也显示, 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取得了83%的步行康复率, 而无死亡和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根据100例患者病情缓急、病程长短, 采取不同的体位护理、肢体按摩、功能锻炼、电刺激等康复治疗。结果:10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无1例发生压疮, 发生泌尿系统感染2例, 呼吸系统感染1例, 无死亡病例发生。出院时患者弃拐行走83例, 步行恢复率为83%。结论: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和缓解期采取不同的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是极其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戴宝珍.实用症状护理学[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060-1061.
[2]杨鸿群, 陈华证, 黄跃进.脑卒中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 (2) :37.
[3]王洪忠, 许健鹏.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J].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209-211.
[4]全国卫生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81-84.
[5]丁亚芬, 黄丹丹, 梁汉周, 等.脑病变住院患者抑郁情绪分析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04, 12 (3) :14.
颅脑损伤的早期康复治疗 篇6
关键词:颅脑损伤,康复,支持疗法
1 一般资料
选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收治的50例颅脑外伤患者,男36例,女14例。年龄14~71岁,平均 (36.4±1.89) 岁。颅CT及临床检查示:脑挫裂伤18例,颅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26例,原发脑干损伤6例。昏迷时间最长为5 d,最短为24 h。
2 康复治疗
一旦患者病情稳定48~72 h后,即使是患者仍然处于意识尚未恢复的情况下,康复性处理就可以和应当加以考虑了。
2.1 支持疗法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避免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创伤的恢复及神经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1]。可从静脉输入高营养物质,如复方氨基酸、白蛋白等。同时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当患者逐渐恢复主动进食活动功能时,应鼓励和训练患者吞咽和咀嚼功能。
2.2 保持良姿位
让患者处于感觉舒适、对抗痉挛模式、防止挛缩的体位。头的位置不宜过低,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偏瘫侧上肢保持肩胛骨向前、肩前伸、肘伸展,下肢保持髋、膝微屈、踝中立位。要定时翻身、变换体位,预防压疮、肿胀和挛缩。可使用气垫床、充气垫圈。预防压疮的发生。每天至少一次全身热水擦身,大小便后用热毛巾擦干净。
2.3 昏迷和无意识期的康复
尽可能排除影响意识恢复的因素,防治各种并发症,包括肢体挛缩、褥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营养不良、静脉血栓等。采用综合促醒治疗,除药物以外,给予各种感觉刺激以促进意识的恢复。
2.4 排痰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
每次翻身时用空掌从患者背部肺底部顺序向上拍打至肺尖部,帮助患者排痰;指导患者作体位排痰引流。
2.5 尽早活动
一旦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醒,应尽早帮助患者进行深呼吸、肢体主动运动、床上活动和坐位、站位练习,循序渐进。可应用起立床对患者进行训练,逐渐递增起立床的角度,使患者逐渐适应,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在直立练习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应让患者在其能耐受的情况下站立足够长的时间,以牵拉易于缩短的软组织,使身体负重,防止骨质疏松及泌尿系统感染。站立姿势有利于预防各种并发症,对许多器官的良好功能是重要的: (1) 刺激内脏功能如肠蠕动和膀胱排空; (2) 改善通气 (腹部器官向下移动给肺扩张足够空间、重新分布气流到基底叶,并改变灌注/通气比值) ; (3) 如果自动调节正常,由于脑静脉回流增加可降低增高的颅内压 (如果自动调节受损,患者站立期间,应监测血压和颅内压,因为直立位可导致脑血流的大幅度下降) ; (4) 改善心理等。
2.6 躁动不安的康复处理
躁动不安是脑外伤后患者表现出来的一种神经行为综合征,包括认识混乱,极度情感不稳定,运动活动过度,有身体或言语性攻击[3]。其康复处理包括:在适当镇静药物的前提下,排除引起躁动不安的一些因素,如睡眠障碍、营养不良、癫痫等。减少环境中的刺激因素,允许患者一定程度的情感宣泄,避免患者自伤或伤害他人。
2.7 颅脑损伤的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是颅脑损伤的一种日益重要的康复治疗手段。尽管脑重只有身体的2%,但它接受心输出量大约15%的血液供应,氧耗量占整个机体的20%。如果完全中断血流和供氧10~15 s,就可耗尽所有的氧,几秒钟就可出现意识障碍和脑电图异常。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高压氧治疗脑外伤造成的脑缺氧、脑水肿、颅内高压等效果显著。高压氧治疗是颅脑损伤的一种日益重要的康复治疗手段。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高压氧治疗脑外伤造成的脑缺氧、脑水肿、颅内高压等效果显著。
3 讨论
颅脑损伤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可涉及多个方面,其康复治疗是综合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除肢体运动、感觉、言语等方面的治疗外,不论脑的损伤程度如何,脑始终是学习的重要器官,即使损伤后认知能力降低,学习的速度变慢,但经过训练,仍可学习新的知识,因此,康复过程实质是再学习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训练,通过训练,使他们学会代偿的方法,其次是设法恢复其缺失的功能。颅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包括:暂时损伤因素的解除、神经再生、功能重组、神经突触改变及特定能力的学习等。颅脑损伤总的康复目标是使患者的感觉、运动、生活自理功能、认知功能、言语交流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恢复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
参考文献
截瘫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7
为患者创造一个好的治疗环境, 入院时护士应热情地接待患者及其家属, 详细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和病室环境, 消除患者的心理恐惧感。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对待疾病, 特别要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 避免家属在患者面前流露不安、忧虑的情绪, 争取家属配合, 多与他们交谈, 为他们讲解该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 鼓励、尊重患者的隐私;注意患者意志的培养, 树立其战胜伤残的信心, 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 并发症的防治
2.1 预防肺炎和肺不张
经常变换体位, 鼓励患者咳嗽排痰, 分泌物多时有窒息的危险, 应及早作气管切开, 保持呼吸道通畅, 每日定时雾化吸入, 稀释痰液帮助痰液排出, 上肢能活动者应鼓励患者做上肢及扩胸运动。
2.2 预防尿路感染及促进膀胱排尿功能的恢复
脊髓损伤后, 因损伤的部位、范围和不同时期, 膀胱功能可出现不同的变化, 护理上应根据不同时期对保留尿管进行护理, 在脊髓休克期, 持续开放尿管放尿, 以免膀胱过度膨胀而损伤, 脊髓休克期后或骶髓、马尾神经完全损伤时, 留置尿管应定时开放, 开始1~2h放尿1次, 以后逐渐延长到4~6h开放1次, 并在每次开放尿管时用双手按摩膀胱, 尽量把尿液排空, 使膀胱壁逐渐地、有规律地承受一定的压力, 训练膀胱肌的收缩力。
每日膀胱冲洗及更换无菌尿袋一次, 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膀胱, 如有感染改用1∶5000呋喃西林液冲洗, 并增加冲洗次数, 每次冲洗要达到流出的液体清亮无沉渣为止。鼓励病人多饮水, 每日饮水3000mL以上, 维持正常尿量。每周更换尿管一次, 在拔管前要尽量将尿排尽, 拔除导尿管后应让尿道休息数小时, 训练病人的排尿功能教会病人自己作膀胱区按摩, 充盈性膀胱排尿时, 适当压迫膀胱, 使尿液尽量排尽, 减少残余尿量, 但不能用力过大, 以防膀胱破裂, 如反射性排尿形成残余尿量 (排尽后立即导尿的尿量) 在100mL以下, 可不再插尿管。
每次插导尿管、放尿、冲洗膀胱等操作时要求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尿路感染。
定期送尿培养和抗生素敏感试验。
2.3 褥疮预防
卧气垫床或海绵垫, 高位截瘫头部垫软枕, 踝部垫小棉圈。每2h翻身一次, 必要时每30min翻身一次, 建立床头翻身定卡, 翻身时注意保持脊柱中心位, 抬起背、臀部、上身下身一起翻, 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侧卧位要用枕垫将病人胸腰部垫好, 防止脊柱扭曲, 两膝间垫软枕, 并按摩受压部位, 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大小便失禁, 出汗及分泌物多的病人应及时擦洗, 伤口若有分泌物, 要及时更换敷料。
2.4 腹胀与便秘的护理
脊柱骨折合并截瘫患者, 伤后由于腹后壁血肿刺激以及过伸位等原因, 常有腹胀, 对腹胀严重者用胃肠减压器或肛管排气。便秘早期可用灌肠法, 注意灌肠液的温度以39℃为宜。防止烫伤, 每周可灌肠2次。
2.5预防关节僵硬和挛缩畸形
每日早晚作肌肉按摩和活动关节, 以防肌肉萎缩和发生关节固定畸形, 足部用软枕支垫使踝关节保持90°位置, 以防足下垂畸形。
2.6预防烫伤
截瘫病人因感觉丧失, 可发生烫伤或冻伤, 告知家属慎用热水袋, 擦澡、洗脚等水温应低于正常人, 一般不应用热敷, 如病情需要时一定测量温度, 以50°为宜。
3饮食营养
给予营养饮食, 伤后早期, 多数病人有腹胀, 可暂禁食, 待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后先给予流质饮食, 患者无不适感再根据病情给半流或普食。高位截瘫病人特别是并发大褥疮者, 由于创面大, 丢失血浆蛋白较多, 必要时可多次少量输血并给予高蛋白饮食。恢复期多食含纤维量较多的食物, 刺激肠蠕动, 促进排便。
4功能锻炼
采用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的方法, 防止瘫痪的肢体肌肉萎缩、关节僵直, 防止关节挛缩及肢体畸形的出现, 保持各关节处于功能位。锻炼方法: (1) 被动活动:由护士或家属给患者活动、按摩关节; (2) 主动活动:每天定时帮助和督促病人锻炼, 如呼吸、腹肌锻炼、上肌各关节活动锻炼。活动量有小到大, 以不疲劳为度; (3) 病人足部放置护架, 防止足下垂, 同时应鼓励患者采用斜床站立训练, 以促进截瘫肢体的血管神经舒缩功能恢复。
颅脑损伤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8
1 早期康复的依据
根据康复护理“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颅脑损伤早期以抢救生命为主。严格检测患者生命体征, 并控制并发症。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实施早期康护理。早期的康复目标主要是提高觉醒能力, 促进记忆的恢复, 预防并发症, 促进功能恢复。为恢复期的功能恢复打好基础。
2 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
2.1 促醒治疗
(1) 听觉刺激:运用音乐电疗法, 或让家人定期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 通过患者的面部表情或脉搏、呼吸、睁眼等变化观察患者对各种刺激的反应。 (2) 针刺百会、人中、内关、涌泉、十二井、十宣穴等。 (3) 神经肌电刺激法运用K8832.T电脑中频电疗仪, 选择电体操处方和功能性电刺激处方刺激患者上下肢, 每次20min, 每天1次, 15~20次为1个疗程。
2.2 良姿位摆放
对于早期颅脑损伤患者医护人员应帮助其正确摆放好良姿位, 预防痉挛模式以及压疮、肩手综合征和坠积性肺炎等。仰卧位时, 患侧肩关节、患侧骨盆下方置软垫, 防止肩关节脱位及髋关节外展、外旋, 患臂放在体旁枕上。为防止足下垂, 足部应给予支持, 如使用木板、枕头等, 使足与腿成直角。保持背屈位。健侧卧位时, 患者肩胛应处于伸位, 使患侧上肢伸向前, 健侧上肢放枕旁, 肘部屈曲, 健侧下肢稍向后伸, 微屈患侧下肢放在健侧下肢前, 膝关节屈曲, 保持屈髋、屈膝位患侧卧位时应注意侧卧不可过度, 两下肢间垫软枕。患侧卧位时, 头部枕头适当地支持, 躯干稍后仰, 后方垫枕头, 患侧肩胛充分前伸, 肩屈曲, 患肘伸展, 前臂旋后, 腕关节自然地呈背屈位。患髋伸展, 膝轻度屈曲。足底不放任何支撑物, 避免刺激足底增加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手不握任何物品, 避免因抓握反射使手指屈曲。一般翻身1次/2h, 促进血液循环[2]。
2.3 关节活动度的维持和改善
2.3.1 被动活动
对昏迷不能做主动运动的患者, 早期康复护理应做患肢关节被动活动。对全身各处运动关节如肩、肘、髋等进行屈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活动。每日2次, 活动顺序应从近端关节至远端关节, 活动幅度由小到大, 缓慢进行。避免因粗暴动作而造成软组织损伤。
2.3.2 主动活动
早期颅脑损伤患者要进行主动训练是床上活动是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提高肌张力。临床常见训练方法如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髋控制能力训练、躯干牵伸训练、起坐训练、仰卧级俯卧位屈膝运动等。在训练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由易到难, 由辅助到主动地层层深入。
2.4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能升高血氧浓度, 改善脑循环, 保持脑血流相对稳定, 防治灌注不足或过多, 改善脑细胞代谢, 有利于减轻继发性损害, 促进脑功能恢复[3]。
2.5 心理护理
在患病早期患者会有很多痛苦, 护理人员要及时正确引导、安慰、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现实, 面对生活, 告诉患者通过积极的康复完全可能减轻残疾,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建立其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 使心理治疗发挥作用, 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家庭活动。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 指导患者重新建立病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内容。加强对家属的心理疏导, 解除家属的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等情绪, 以免刺激患者[4]。
3 体会
结合临床观察颅脑损伤患者产生深度昏迷、体位性痉挛、畸形缩、肌肉萎缩等残疾。这些残疾很多并不多是并发症所致, 而是没有得到及早康复护理介入, 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所致。对颅脑损伤患者及早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护理, 能明显促进记忆力恢复、提高患侧肢体运动功能, 预防费用综合征及其他并发症的产生。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给颅脑损伤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先进、更有效的治疗环境, 能有效的缩短病程, 减少开支, 减轻经济负担。给患者的后期肢体康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为患者重新回归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工具的增多, 颅脑损伤发生率逐渐增高, 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降低了生活质量,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笔者认为在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上, 遵循循序渐进、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原则, 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颅脑损伤患者意识和肢体功能恢复, 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颅脑损伤,早期,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胡继实, 朱新洪, 王峰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13 (2) :162-164.
[2]宦红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肢体的康复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 2009, 26 (7) :62.
[3]姜贵云, 张秀花.康复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169.
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9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复发病,具有起病急、恢复慢、后遗症多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使脑卒中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是治疗的关键[1]。据报道,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生活能力的提高以及并发症的减少等方面有良好的效果。我科开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3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48~76岁,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卒中的类型和病变部位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医嘱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早期康复护理。
1.2.1 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1.2.1. 1 良肢位摆放:
早期良肢位摆放是指早期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是急性期护理的重要内容,对患者预后有着重大的影响[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每2h翻身一次,(1)仰卧位患侧肩关节外展,下垫一小枕抬高肩部,肘、腕、指关节自然伸展,掌心向上,手心可握一毛巾卷以防止手指屈曲,在患侧和大腿下面放一棉枕,其长度要足以支撑整个大腿外侧,宽度放置不能超过大腿中间线,以免造成内旋,髋、膝关节伸直,踝关节背伸90°,足趾垂直向上,足底抵住足板,足跟悬空,这样可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及足下垂和足外翻[3]。(2)健侧卧位是最舒适的体位,患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放在胸前的枕上,上肢向头顶上方举约100°,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支撑枕上,髋关节自然屈曲,足不要内翻,躯干应垂直于床面。(3)患侧卧位,使患肩前伸,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伸,肘关节伸直,前臂外旋,指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
1.2.1. 2 被动运动:
是增加瘫痪肢体本体感觉,刺激屈伸反射,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如前臂对外旋转,腕及手部关节的伸展,拇指的外展,髋部的伸展及内旋等。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上肢多进行伸肌锻炼,下肢多进行屈肌锻炼。时间从短到长。活动幅度从小到大,循序渐进。
1.2.1. 3 主动运动:
待瘫痪肌体肌力有所恢复,可逐渐减少被动运动,向完全主动运动过渡,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活动度应从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原则。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反复屈伸膝关节和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等[4]。
1.2.1. 4 语言功能的康复护理:
要保持安静的环境,利用听觉和语言刺激进行训练[5],应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单到复杂。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要注意在练习中对患者及时予以鼓励,以增强信心。
1.2.1. 5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患者平衡训练时,要求患者躯干尽量向患侧移动,以诱发平衡反应,每天要按时耐心和详细地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坐位、立位平衡训练、步行上下楼梯的训练等,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然后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四肢协调性及精细协调动作的训练如自己梳头、握笔、洗脸、刷牙、进食、穿脱衣服、如厕等自理活动。
1.2.1. 6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社交功能受损,可能会感到无望,不幸,自卑,导致抑郁状态[6]。护理人员此时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减少患者的应激,抑郁,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评价方法:
两组患者连续8周,对其肢体运动功能评定(Fuel-Meyer,FMA)、ADL能力进行评定(改良巴氏指数MBI)。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FMA、MBI评分比较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脑卒中又称中风,常由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引起,多以偏瘫形式出现,俗称半身不遂,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150万人,幸存者中约70%~8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因此,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患者发病早期对神经损失进行修复,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并能明显促进患者肢体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充分实现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建,且训练越早患者功能恢复越好,就能明显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本文在5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早期康复护理组(FMA和M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这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智琴.早期康复护理及指导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状况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22(4):14-15.
[2]何成奇.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99-200.
[3]史长青,沈晓莲.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2):79
[4]王娟.116例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外文摘,2013,10(21):307-308.
[5]张春霞.脑卒中致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