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通用12篇)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篇1
1 早期康复的定义
康复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1]。因此,将脑卒中发病后3 d内开展的康复定义为早期康复。
2 早期康复的措施
2.1 鼓励并协助患者早期活动
脑卒中的早期康复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早期活动,主要包括下床、坐下、站立和行走。脑卒中后绝对卧床与吸入性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等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有关,是不良预后和死亡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应该鼓励并协助脑卒中患者尽早开展早期活动,协助能下床的患者下床、坐下、站立,提高正立位置的耐受;对于没有主动参与能力的患者,护理人员则应该给予患者姿位的摆放、缩短患侧卧位时间、进行按摩和被动运动、翻身训练和桥式训练等康复护理措施,以促进自主神经恢复,防止患肢挛缩和关节畸形。
2.2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步态训练和功能前训练使用最频繁。步态训练中主要进行平衡和姿势意识训练,功能前训练中主要进行力量训练。训练装置的使用有助于减轻患者活动时的困难感,提高患者的自信和独立性。
2.3 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是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一部分,与独立性训练直接相关,旨在帮助患者达到最佳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最大限度的独立。认知、吃饭、个人卫生、穿上衣、在床和轮椅间相互移动的能力相对较早获得提高;独立地穿裤子、洗澡、上厕所的能力则恢复得较慢。性别、年龄、损伤程度、脑卒中类型会影响作业治疗在早期康复中的有效性,对于男性、59岁以下的人群、轻度偏瘫和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更好。
2.5 语言疗法
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进行早期语言疗法是合理并且可行的。语言疗法对脑卒中后构音困难有效性的系统综述表明没有良好的证据证明或者驳斥语言疗法的有效性。
2.6 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动作完成质量、强化认知功能恢复和降低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负性情绪等方面[2]。在15 min常规步态训练基础上加上音乐指导反馈,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步态长度、行走速度、旋转路径,减少选择性偏离。每天听1~2 h最喜欢的音乐的患者,其文字记忆和注意力集中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且抑郁和情绪混乱水平降低。护理人员应该运用音乐治疗的方式来促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尤其是在一些更为积极的康复方式还无法运用的时候。在患脑卒中的早期阶段,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选择适当的音乐或协助患者每天听其最喜欢的音乐来强化认知功能的恢复及预防负性情绪;另外,护理人员应该在相应治疗的基础上帮助患者选择适当的音乐类型,如在进行运动治疗时让患者聆听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以提高动作完成质量。
3 小结
早期的院内康复对于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是极其重要的,可以提高患者的感觉运动反应和运动功能,同时降低长期花费.其中早期活动是早期康复中最重要的部分,语言和运动功能的康复是主要内容,音乐治疗作为辅助手段促进了早期康复。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吴秀英, 孙瑞霞, 李长贵.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研究进展.齐鲁医学杂志, 2005, 20 (4) :371-374.
[2]李靖, 王旭东.国外音乐运动疗法的研究现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6, 28 (3) :204-206.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篇2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04月~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运用计算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46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46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康复护理;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1],如果早期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治疗,不但会导致营养成分摄入不足,而且还会造成误咽性肺炎,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能由于窒息而危及生命安全。所以,一定要及早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给予充足的水分及营养,提高机体抵抗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现选择月~20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一步探析康复护理作用于临床的效果,研究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04月~年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运用计算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干预组46例患者中,25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49.89±5.76)岁。才滕氏吞咽障碍分级:5级者15例,4级者21例,3级者7例,2级者3例。对照组46例患者中,26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48.49±5.68)岁。才滕氏吞咽障碍分级:5级者16例,4级者22例,3级者6例,2级者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试验可比性特别显著。
1.2方法 对照组:46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对吞咽障碍严重且无法进食的患者,进行鼻饲进食。
干预组:46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脑卒中发病突然、致残率较高,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偏瘫等后遗症,特别是合并吞咽障碍时,患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严重影响,很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等情绪[2]。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勤于沟通,及时疏解患者的心结,加强疾病的健康教育,建立患者治疗的信心。②直接康复训练:对于轻度吞咽障碍可以咀嚼的患者,患者无法用舌向口腔深处吞咽食物,可利用汤勺把少许食物送至舌根处,建议患者吞咽进食时不要说话,不给予任何处置,防止患者由于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呛咳,或是拒绝进食。对于中度吞咽障碍的患者,进食前让患者保持端坐位,或是侧卧位,先喂一勺温开水,湿润口腔及食管。并且,试验患者吞咽功能,如果吞咽顺利,可先喂四分之一勺稠粥,送至健侧舌后方,鼓励患者用舌搅拌食物,然后抬起舌头,用舌顶住上颚。培养患者先有吞咽意识后进行吞咽动作,患者可以完全咽下食物后暂停10s,等到呼吸平稳后咳嗽,以便清洁食道。患者若出现误吸、喘鸣、呛咳症状[3],可轻叩患者的后背,或是进行体位引流,避免坠积性肺炎的产生。对于重度吞咽障碍的患者,应及早进行鼻饲饮食,并且指导患者摄食前锻炼。
1.3疗效评价 根据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价[4],分值范围0~10分,分值越高说明吞咽障碍的程度越低,10分表示吞咽功能恢复正常。参考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的改善程度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痊愈:提高至7级,能够正常摄食咽下。显效:吞咽障碍提高了3~5级,但是未达到7级。有效:吞咽障碍提高了1~2级,但是未达到7级。无效:吞咽障碍无任何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计量资料,应用方差±表示,并使用配对样本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用百分比(%)表示,然后利用χ2进行检验。当P值小于0.5时,说明试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 干预组患者的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5.10±0.7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1±0.77)分,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疗效对比 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约为89.13%(41/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67%(32/46),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三、讨论
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病率约为47%左右,通常是因为吞咽、舌下以及迷走神经核性,或是核下性损伤,导致真性延髓麻痹、双侧大脑皮质,或是皮质脑干束手损造成假性延髓麻痹。一般表现为随意性舌运动时间延迟,与吞咽相关的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活性明显下降。及时而有效的.康复护理,能够增强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活性,同时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神经网络重组、侧枝芽生进行刺激,进而最大可能的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本研究结果见前文详述,这与胡学军等人的试验得出了相似的结果[5]。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曾志.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23(10):106-107.
[2]钟美容,蔡超群.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医学文选,,25(3):457-459.
[3]龚桂平.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临床康复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2,6(6):6-7.
[4]马自萍,杨丽娜,白向东,等.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2,21(1):48-49.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3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31-02
脑卒中是我国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现象。急性期的患者经过积极地治疗后,正在会逐渐的好转,但很大一部分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脑卒中后的幸存者中,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大约占70%-80%,已得过脑卒中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严重影响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专业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偏瘫患者肢体肌力恢复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对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通过对照组的对比,发现治疗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1、资料
选择我科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病人中的60例,患者全部经过临床的诊断及CT和MRI检查,符合标准。干预组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40-65岁,其中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18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左侧偏瘫14例,右侧偏瘫6例。
2、方法
2.1早期康复训练方法
干预组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保持患侧肢体功能位:偏瘫发生后即保持关节功能位,选择合适的床垫,预防关节挛缩与畸形。手呈半握拳,肩关节呈“敬礼”位,肘关节90度,腕关节背屈30-40度,膝下放枕头,髋关节伸直防止下肢外旋,踝关节90度。患肢被动运动:定时变换体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体位是健侧在下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或半侧卧位。帮助患者做患侧上、下肢各关节的被动屈伸、内收、外展、内外旋转等运动。由肢体近端逐渐活动到远端,每个关节每天运动3-4次,每次20分钟左右。床上训练肢体活动:让患者学会自己翻身、使用便器等。首先,患者双手十指交叉握手,行肩关节被动活动。在练习翻身时做伸髋动作,如双桥运动。锻炼抬高臀部,学会自己或在护士协助下使用便器。在有人搀扶或保护的情况下,鼓勵患者沿床边或扶墙壁来回行走,或者坐在床上进行摆手及摆腿的运动,尽量恢复肢体的功能。
2.2效果评价方法
采用Brunn strom分级测定法评定上下肢和手的功能,全部患者进行两次评定,第1次入选时进行Brunn strom分级评定,第2次在患者住院8周时进行评定,分级:4级为显效,提高2级为有效,提高1级为好转;治疗前后分级无明显变化为无效。用评定指标在入选时和住院8周时对患者肢体功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1]
3、结果
干预组:显效33例(82.5%),有效5例(12.5%),无效2例(5%)。
对照组:显效12例(60%),有效5例(25%),无效3例(15%)。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两组在Brunn strom分级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康复治疗在脑卒中的整体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康复意思缺乏,还有其它的社会因素及经济原因,绝大部分脑卒中患者不能及时得到康复治疗,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而,脑卒中后的早期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早期康复,是指病人在患者脑卒中后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即可进行的康复。早期良好的康复护理可有效的预防废用综合征的发生,明显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有助于患者早期回归家庭和社会,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2]
参考文献
[1] 胡盼.早期的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吉林医学,2011,32(3):587.
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4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复发病,具有起病急、恢复慢、后遗症多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使脑卒中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是治疗的关键[1]。据报道,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生活能力的提高以及并发症的减少等方面有良好的效果。我科开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3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48~76岁,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卒中的类型和病变部位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医嘱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早期康复护理。
1.2.1 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1.2.1. 1 良肢位摆放:
早期良肢位摆放是指早期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是急性期护理的重要内容,对患者预后有着重大的影响[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每2h翻身一次,(1)仰卧位患侧肩关节外展,下垫一小枕抬高肩部,肘、腕、指关节自然伸展,掌心向上,手心可握一毛巾卷以防止手指屈曲,在患侧和大腿下面放一棉枕,其长度要足以支撑整个大腿外侧,宽度放置不能超过大腿中间线,以免造成内旋,髋、膝关节伸直,踝关节背伸90°,足趾垂直向上,足底抵住足板,足跟悬空,这样可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及足下垂和足外翻[3]。(2)健侧卧位是最舒适的体位,患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放在胸前的枕上,上肢向头顶上方举约100°,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支撑枕上,髋关节自然屈曲,足不要内翻,躯干应垂直于床面。(3)患侧卧位,使患肩前伸,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伸,肘关节伸直,前臂外旋,指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
1.2.1. 2 被动运动:
是增加瘫痪肢体本体感觉,刺激屈伸反射,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如前臂对外旋转,腕及手部关节的伸展,拇指的外展,髋部的伸展及内旋等。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上肢多进行伸肌锻炼,下肢多进行屈肌锻炼。时间从短到长。活动幅度从小到大,循序渐进。
1.2.1. 3 主动运动:
待瘫痪肌体肌力有所恢复,可逐渐减少被动运动,向完全主动运动过渡,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活动度应从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原则。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反复屈伸膝关节和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等[4]。
1.2.1. 4 语言功能的康复护理:
要保持安静的环境,利用听觉和语言刺激进行训练[5],应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单到复杂。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要注意在练习中对患者及时予以鼓励,以增强信心。
1.2.1. 5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患者平衡训练时,要求患者躯干尽量向患侧移动,以诱发平衡反应,每天要按时耐心和详细地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坐位、立位平衡训练、步行上下楼梯的训练等,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然后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四肢协调性及精细协调动作的训练如自己梳头、握笔、洗脸、刷牙、进食、穿脱衣服、如厕等自理活动。
1.2.1. 6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社交功能受损,可能会感到无望,不幸,自卑,导致抑郁状态[6]。护理人员此时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减少患者的应激,抑郁,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评价方法:
两组患者连续8周,对其肢体运动功能评定(Fuel-Meyer,FMA)、ADL能力进行评定(改良巴氏指数MBI)。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FMA、MBI评分比较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脑卒中又称中风,常由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引起,多以偏瘫形式出现,俗称半身不遂,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150万人,幸存者中约70%~8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因此,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患者发病早期对神经损失进行修复,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并能明显促进患者肢体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充分实现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建,且训练越早患者功能恢复越好,就能明显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本文在5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早期康复护理组(FMA和M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这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智琴.早期康复护理及指导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状况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22(4):14-15.
[2]何成奇.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99-200.
[3]史长青,沈晓莲.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2):79
[4]王娟.116例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外文摘,2013,10(21):307-308.
[5]张春霞.脑卒中致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3):120.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篇5
【摘 要】目的:探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的实际效果。方法: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均接受系统性康复训练,对照组于出院当天护理人员需提供常规出院指导,研究组除提供常规出院指导外加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服务。结果:两组随访成功率100.00%,出院时两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对比P>0.05,出院2个月后研究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较出院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康复效果,有利于保障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运动性失语;临床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多发的脑血管疾病,其中高达30%左右患者将出现失语,尤其以运动性失语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发病后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本文将选取我院于2017年8-10月期间收治的56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的实际效果,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详述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49-88岁、平均(68.16±2.27)岁,疾病类型:脑梗死41例、脑出血15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56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均分为研究组(n=28)、对照组(n=48),各组上述相关数据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均接受系统性康复训练,内容包括口腔动作训练、发音训练、描述、对话等。对照组于出院当天护理人员需提供常规出院指导,即告知家中康复训练的重难点、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及家属按时前来复查病情等。研究组在常规出院指导基础上加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服务,其中常规出院指导同对照组,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组建延续性护理服务小组,组员均经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②出院后定期通过电话掌握患者于家中自行实施语言康复训练情况,及时纠正其不良做法,将电话随访结果反馈至康复治疗医师处从而有利于其根据患者近阶段实际情况调整训练方案;③不定期上门回访,通过与家属及患者交流从而掌握其现阶段针对语言康复训练的心态、实施效果,针对依从性较差、家属无法配合的患者而言,护理人员可通过及时的语言及肢体干预从而提高其康复训练积极性、依从性;④组建微信群、建立微信公共号平台,通过科技手段及时与患者及家属分享语言康复的前沿信息,便于患者间实现康复经验交流。
1.2.2 效果评价标准 利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评价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该量表共涉及两部分,即一般语言状况(12小项)、听理解(9小项),量表总评分0-100分,分数越高则被评价者语言功能越好(正相关)。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出院时、随访2个月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均属于计量资料,经()表示,数据传入SPSS.19软件并实施相应检验(t、),若P<0.05则提示相关数据差异存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均顺利完成2个月随访(随访成功率100.00%),经分析可知两组出院时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出院2个月后研究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较出院时显著提高,对照组出院2个月后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较出院时改善效果并不理想,?稻荻员龋ㄗ榧洹⒆槟冢?P<0.05(如表1)。讨论
运动性失语(即Broca失语)发生率约占脑卒中失语患者总数1/3,此类患者卒中病灶位于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Broca区,发病后以口语表达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将具有良好的听理解能力。研究表明[1],运动性失语患者大多可理解他人所表达的文字意思,但无法通过自身语言表达想法,因此提示此病将对其日常家庭生活、社会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将对家庭、社会产生较大负担。
系统性、科学性、周期性的康复训练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主要方式之一,此过程以口语表达为主,从简单发音过度至词、句、段落,其最终目的在于改善患者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2]。但有研究显示[3],以往脑卒中运动性失语康复训练主要由院内完成,而此类患者的康复过程漫长,多数患者待病情稳定后需出院接受后续治疗,一旦出院康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患者及家属在家中行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依从性,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注意。延续性护理是近年来于临床推广的新型护理理念,指患者从一个健康照顾场所向另一个健康照顾场所转移后仍能够接受到原场所提供的具有协调性、连续性的护理服务[4]。研究表明[1],延续性护理服务时限打破以往院内护理限制,即使出院也将对患者提供专业性的护理服务,从而对提高患者家中后续治疗依从性、积极性均具有重要价值。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针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出院后实际情况,护理人员在提供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后将显著提高其康复效果。本文也已通过分组研究后证实,接受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的研究组语言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此结论与马洪卓[2]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利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康复效果,有利于保障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篇6
【关键词】 脑卒中 ; 吞咽障碍; 康复护理
【中国分类号】 R26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83-01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吞咽障碍可造成营养成分摄人不足,且易出现吸人性肺炎、窒息,同时易引起患者悲观失望的心理,致使自我生存信心下降,影响脑卒中整个治疗过程[1]。因此尽早实施康复介入,改善其吞咽功能,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显得尤为重要,我科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00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有效地以吞咽饮食训练为中心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均为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住院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界心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2],并经颅脑CT或MRT确诊的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入选标准:经过筛查有卒中相关的吞咽困难,无明显智障或感觉性失语等影响患者理解指令情况,并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康复护理组100例,男 56例,女44例,年龄为39~76岁,平均为年龄为51.4±l0.1岁;对照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为34~78岁,平均为年龄为51.8±9.8岁。吞咽功能评价标准参照日本洼田氏饮水试验:让患者按习惯饮下30ml温水,根据饮水结果进行分级:1级:能不呛地一次饮下30ml温水;2级:分两次饮下,能不呛地饮下;3级:能一次饮下,但有呛咳;4级:分两次以上饮下,有呛咳;5级:屡屡呛咳,难以全部咽下。康复组中评价结果是5级26例,4级40例,3级20例,2级14例,对照组5级28例,4级38例,3级18例,2级16例。两组在性别、体重、病情程度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
1.2 方法:① 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康复护理组入院后第一餐即进行以吞咽饮食训练为中心的康复护理训练。②心理护理 脑卒中发病急,致残率高,且伴有多种障碍并存,尤其合并吞咽障碍时,患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影响,易出现烦躁、易怒和抑郁情绪,甚至拒食等心理。有效的沟通与良好的护患关系、适时的健康教育和舒适的住院环境可以使患者增强自信心,配合治疗。③ 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 (1)功能康复训练:一般安排在饭前,每日三次,每次20分钟。训练时,先清洁口腔,再用蜂蜜按摩口腔粘膜及舌。颈部活动度训练,即做头颈部前曲、后伸,左右旋转,左右侧头;呼吸训练,深吸气-憋气-咳出;面颊、唇等吞咽相关肌群的功能训练,即做吸允动作,张口、闭口、鼓腮、吐气动作;咀嚼动作,即舌运动训练:舌向前、左、右、上、下各方面的主动运动,训练者用纱布包住患者舌头,各方向牵拉的被动运动,舌在口内将两侧面颊顶起,也可以在面颊稍加阻力;下颌向两侧运动,逐渐加速。唇力量训练,包括闭唇、撅唇和嘴角上抬,每个动作维持5s。冷刺激,即在患者吞咽前用冰冻的棉棒沾少许水,轻轻、长时间触碰软腭、舌根和咽后壁,然后做吞咽动作。(2)发音运动:发音与咽下有关,先利用单音、单字进行训练,让患者从“你、我、他”开始每字每次两遍,通过张、闭口动作,声门开闭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3)特殊的吞咽技巧训练:空吞咽、侧方吞咽,当患者吞咽时,咽喉上提,让患者在上体位时停止吞咽动作,保留5s。④ 摄食训练 (1)体位:可抬高床头30~90度,颈部垫一靠枕,使头颈轻度20度向前,这种体位可以到达最大的气道保护[3];偏瘫者以垫枕起,身体也可倾向健侧30度,使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道,若患者头部能转向瘫痪侧80度,此时健侧咽部扩大[4],使食物容易进入,防止误咽;(2)食具选择:宜用薄而小的勺子从健侧喂食,尽量把食物放在舌根部;(3)入口量:先以3-4ml开始,然后酌情增加至1汤勺大小为宜,约10-20ml;(4)食物的形态: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程度选择,原则是先易后难。糜烂食物最易吞咽,固体食物最难吞咽,糊状食物不易误吸,液状食物易误吸。患者如能够咀嚼,但不能向口腔深处送进食物,可用汤勺每次少量将食物送至舌根处,让患者吞咽,偏瘫患者应向健侧送食。如为中度吞咽障碍者,可将少量稠粥至健侧舌后方,指导患者用舌搅拌食物,抬起舌头,舌顶向上腭。教患者先有吞咽意识,后做吞咽动作。重度吞咽障碍者及早实施鼻饲。进食环境安静,少说话,不能进行任何处置,避免分散注意力而引起呛咳。患者食物应食细、软、易消化、密度均匀、有适当粘性而不易松散、易变形为原则。煮好的粥用搅拌机搅匀,可以扩大食物范围,同时避免了因为骨刺、大的菜丁不能吞咽的问题。喂食者要耐心,应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进食时间,进食后清洁口腔。禁食辣椒、芥末等刺激性食物。⑤ 观察指标 每天记录进食后疲劳感及程度,是否存在呛咳、误咽及程度,每次进食所需时间,进食后口腔残留食物的数量,每次进食食量及种类,需帮助程度等。⑥疗效评定 根据吞咽功能恢复状况及日本洼田饮水试验等对吞咽功能训练疗效进行评价。显效: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饮水试验提高1~2级,营养状况良好,无并发症;有效:吞咽障碍症状明显改变,饮水试验提高1级,营养状况好;无效:吞咽障碍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变化,饮水试验无变化或在3级以上。⑦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检验水准a=0.05,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 检验和 x2检验。
2. 结果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14 d后康复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別为88%、62%,其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康复组的总有效率高。
3.讨论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5],其发生率可高达30-65%[6]。正常吞咽分为口腔、咽、食道三个时相。食物入(口腔相)时,需要舌上举,使食物沿着硬腭从舌尖被推至舌根,抵达诱发咽反射的部位,随之发生吞咽动作。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越早越好,此时患者还没忘记自己的咽下习惯,咽下肌群还未发生废用性萎缩,及早进行发音,舌及咽下肌群的的锻炼,细致耐心地教会患者正确的吞咽方法,不但能有效的防止误咽,而且对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大有益处。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康复干预是最大限度降低残疾的方法,同样对于吞咽障碍进行早期康复锻炼亦能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我们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点。
参考文献
[1] 贾海燕,肖爱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1):12—15.
[2] 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79—380.[3] 张连菊.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2007,22(20):1911-1913
[4] 朱小玲,何红.循证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1A):15-16
[5] 袁智敏,黄利荣,陈紫玲.凝固剂加肠内营养剂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834—3835
[6] 方丽波,王拥军.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及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l(5)404-405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的探讨 篇7
1 临床资料
选择的70例脑卒中患者全为住院患者, 均经颅脑CT或MRI证实, 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40例, 女30例;最大年龄为80岁, 最小年龄为36岁, 平均年龄58岁。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38例为观察组, 3个月后再进行康复护理的32例为对照组。2组平均住院天数都为45d。
2 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2.1 脑卒中发生后, 应以临床抢救为主
目前认为, 在患者生命体征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平稳, 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 并且要加强口腔、呼吸道、尿道、皮肤等部位的护理, 有效地防止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 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 以侧卧位为主, 患侧卧位最重要。仰卧位时, 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 异常发射活动较强, 可加重异常痉挛模式, 所以要尽量缩短仰卧位时间。
2.2 按摩
在活动前进行按摩, 每天1~2次, 每次20~30min, 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 防止或减轻浮肿, 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 有利于它的功能恢复。按摩时应从近端到远端, 由轻到重, 由浅到深, 由慢到快, 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 (如上肢屈肌) 采用安抚性按摩, 使其放松;对肌张力低者 (如上肢伸肌) , 则给予按摩和揉捏, 按摩还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3 被动运动
应在全关节范围内活动上下肢各个关节, 每日2次以上, 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肢体近端关节到肢体远端关节, 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幅度由小到大, 循序渐进, 缓慢进行。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 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当患者神志清醒, 生命体征平稳后及时开展床上的主动运动, 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1) 可结合Bobath疗法, 按脑卒中的功能特点, 循序渐进, 2次/d, 每次20~30min, 活动度从小到大, 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 (2) 桥式运动:此法可锻炼腰背肌、臂肌、股四头肌, 有助于防止甩髋, 拖步等不良反应发生; (3) 床位抬高30°坐位训练; (4) 患者承受时间超过30min后床增高10°再训练, 直到维持90°超过30min后开始训练床边健侧、患侧起床练习。 (5) 站立平衡练习, 协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 两腿分开, 与肩同宽, 双手相应交叉尽量向前伸直, 低头、弯腰、收腹, 重心渐移向双下肢, 站立时教患者挺胸, 抬头, 放松肩、颈部肌肉, 不要耸肩, 腹部伸直, 伸髋, 双下肢尽量伸直。 (6) 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随着患者站立时间的延长, 即可开始迈步训练。先练习原地踏步, 尽量抬高前肢, 护士站于患侧, 患者健手扶手杖, 嘱患者先出手杖, 迈患肢, 向患侧移动身体重心, 护士辅助患膝关节支撑, 再迈健肢完成一个步行周期, 反复练习直到独立行走。同时, 在训练中穿插一些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如穿脱衣服、进食、刷牙、洗脸、梳头等, 每天3~4次, 每次30min。
3 结果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后70%~80%的患者达到独立步行, 2/3的患者生活能够自理。
4 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 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并不都是偏瘫导致, 也有因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 致使产生体位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 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 就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7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 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 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 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 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关骅.临床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22, 36.
[2]余绍卫.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规范实用手册[M].长春:银声音像出版社, 2005:287.
[3]尤景春.偏瘫的康复评定 (讲座) [J].中国康复, 2001, 15 (1) :50~51.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篇8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
脑卒中在我国由于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1]。脑卒中发病急骤, 恢复较慢, 且存留不同程度肢体偏瘫, 语言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针对这种情况, 早期进行康复护理, 经实践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研究所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脑卒中患者52例, 男32例, 女20例年龄42~82岁, 其中脑梗死43例, 脑出血9例。除了2例因急性期脑疝形成抢救无效死亡外, 其余患者病情稳定, 但多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2 康复内容
2.1 心理护理
康复护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从生活, 心理功能锻炼方面给患者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照顾,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参与早期肢体功能锻炼, 尽早恢复肢体功能及减轻因疾病导致的心理创伤。患者神志不清时及时与家属沟通, 详细说明脑卒中所引起的后遗症的严重性及早期康复护理发热重要性, 以取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 并指导家属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患者的疾病, 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情绪时, 神经抑制结束, 这是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2]。
2.2 早期康复护理的依据
早期康复的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姿势和观念, 为患者今后肢体康复和回归社会奠定基础。目前在患者生命体征 (BP、R、P、T) 平稳, 神经症状不再发展48h以内即可进行[3]。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必须结合患者肢体功能的受损程度和内容, 合并症、年龄、体质、心理特点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按照循序渐进, 主动和被动运动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 安排合理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运动内容。
2.3 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
2.3.1 早期肢体运动康护理
早期运动康复可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继发障碍为肢体恢复创造条件, 故应: (1) 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置, 患者与仰卧位或健侧患位, 将上肢放在一软枕上, 肩外展50°, 内旋15°, 屈曲40°, 防止肩内收;肘关节屈曲30°~40°, 腕关节背伸40°防止肘内收, 手握纱布卷或小球, 保持腕、指轻度伸展, 防止屈曲挛缩, 膝关节下方软枕, 外侧给予支托, 保持伸膝, 防止髋内收, 外旋、足底放一个托板或“丁子鞋”, 使踝背曲90°防止足下垂[4]。 (2) 病后3~7d开始按关节方向进行被动运动20~30分钟/次, 3次/天, 幅度由小到大, 由健侧到患侧, 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 注意活动的强度 (开始关节活动不宜>90°) 肘至踝关节最容易发生强直, 注意其关节屈伸活动, 鼓励患者健肢带动患肢一起活动。 (3) 将痉挛肌按摩揉捏与拮抗肌的按扶、握拿相结合, 并按摩胸大肌15~20次/分钟, 每天1~2次, 以减轻其痉挛性收缩, 以免妨碍肩关节活动。2~3周以后采用协调、综合训练, 以主动运动为主, 行、卧、坐、立位等平衡练习及分类运动, 如搭肩上举、夹掌夹肘、只忒太高20~30分钟/次, 1~2次/日, 配合以神经肌肉治疗仪治疗, 30分钟/次, 每日1~2次, 通过对偏瘫肢体, 关节疼痛范围的活动, 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 经传入、传出冲动的刺激, 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路, 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谢作用, 从而建立肢体由高级中枢控制的运动模式[5,6], 为整体功能恢复创造了一个有利条件。
2.3.2 早期语言康复护理
通过语言训练, 可提高患者理解和表达能力, 促进语言功能恢复。向患者家属讲解训练方法和技巧, 使其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 并对每一点进步给予鼓励, 克服患者羞涩与自卑心理, 增强信心。语言康复的循序, 应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单音—双音-单词—词组—简句—繁句;先从生活用语掌握, 再过度到社会用语;根据患者文化水平、、生活情趣, 灵活掌握, 亦可借助收拾、动作、放录音等形式进行;不能发音的患者先学“啊”、“我”, 能发音的患者让其对着镜子发音, 依次学说双音词, 短语, 逐渐过渡到句子, 不能很好理解语言的患者采取用视觉逻辑法, 如吃药与拿药片的手势与张口失意想结合或看图说话等, 使语言与视觉结合训练。语言对答训练, 护士或家属先说出句子的前半句, 令其说出后半句, 10~15分钟/次, 5次/天, 整个训练过程要做到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吞咽功能训练:训练前先清洁口腔, 用蜂蜜按摩口腔黏膜及协助吞咽肌群的活动, 嘱患者吸气做鼓腮、吸气运动, 以使颊肌收缩有力, 行舌水平移动, 抬高舌背, 做后缩运动及咀嚼动作, 以加强舌肌、咀嚼肌的活动, 用力哈气、叹气, 加强软腭运动, 以上训练10~20分钟/次, 3次/天。嘱患者做空吞运动, 促进吞咽力度, 3次/天, 餐前进行。
3 护理体会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组功能和可塑性, 在条件适宜时, 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 早期康复护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而且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降低残疾程度。笔者认为早期康复护理是配合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手段, 也是临床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52例患者在医院时及病情稳定48h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 经过平均35d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后, 其中41例能独立行走, 34例能生活自理使患者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中恢复, 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龙浩, 王文治.脑血管病防治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199.
[2]张棒玉, 荀风阁, 周群拉, 等.早期强化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88, 13 (60) :252.
[3]马锐华.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及护理[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2) :78-79.
[4]秦爱玲.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身心康复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1) :25.
[5]郭国际, 郭铁成.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 1997, 12 (4) :171.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4],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不伴有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及言语、认知功能障碍。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41~75岁,平均(59.00±14.27)岁;脑出血34例,脑梗死4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
1.2 护理
1.2.1 基础护理
1.2.1. 1 饮食护理
脑卒中患者消化功能减退,饮食以低盐、低脂低糖、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多食含高纤维素的蔬菜、水果。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易发生便秘,患者可进食香蕉、蜂蜜等,多饮水。
1.2.1. 2 预防压疮
压疮的好发部位多在骨隆突处及身体受压处,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换、勤整理。建立翻身卡,2 h翻身1次,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必要时睡海绵垫,气垫床。
1.2.1. 3 预防感染的护理
预防呼吸道感染,更换体位时帮助拍背,嘱患者做深呼吸,每日协助行口腔护理2次,保证口腔清洁。预防泌尿系感染,注意会阴部清洁,留置导尿者每日行尿道口护理2次,保持引流通畅。
1.2.2 康复护理
1.2.2. 1 良姿位
主要是防止压疮、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或静脉炎,防止、对抗异常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4]要求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即肩伸展、关节屈曲、外展,肘、腕、手指诸关节均伸展),下肢为屈曲位(髋、膝于屈曲位,踝关节于中立位,防止髋内、外旋转),用软枕帮助置放。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交替摆放,无论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均应注意,还要定时翻身,经常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更好地预防肌痉挛的出现。
1.2.2. 2 肢体训练
在发病后2~3 d开始,肌力<3级者,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依次活动肩、肘、腕、指、髋、膝、踝、趾各个关节,先做大关节,后做小关节,由上到下,由近到远,先健侧后患侧,动作应轻柔、缓慢,强度以勿引起患者疼痛为度,各关节5~10遍,每日2次。患者肌力达3级者,鼓励患者做主动训练,练习抬头、挺腰、抬臀、上下肢抗阻力训练,指导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翻身坐立等训练,再让患者扶床架或椅背站立。
1.2.2. 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在训练中穿插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训练,如练习患手用勺或筷吃饭、穿脱衣服、穿鞋、入厕浴、梳头、刷牙、拧毛巾等。每日3~4次,每次30 min,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训练,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提高患者各种自理能力。
1.2.3 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脑卒中起病突然,患者短时间内由健康人变成了残废人,生活无法自理,再加上漫长的康复过程,患者易产生悲观、抑郁、失望等情绪。康复护士对患者要耐心开导,多关心、理解患者,利用鼓励、支持等方法进行心理调节,强调康复训练的好处和不锻炼的严重后果,只有坚持不懈地治疗与锻炼,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列举康复训练后痊愈的实例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积极配合,增强康复训练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心理护理应贯穿在整个康复过程中。
1.3 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均由专人在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对ADL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方法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别比较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定,Fugl-Meyer评分治疗前为(16.31±3.00)分,治疗后为(38.98±3.96)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arthel评分治疗前为(20.51±3.71)分,治疗后为(45.51±5.02)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在我国,脑卒中早期多集中于药物治疗,治疗脑水肿、减少脑损伤、改善脑血供、神经保护等方面,而在急性期进行康复训练的较少。对功能训练重视不够,导致患者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使工作、生活能力部分或全部丧失。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住院期间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得到显著的提高,早期成功的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5]。同时康复训练对患者的呼吸、消化、免疫功能和心理活动都产生有益影响,康复的临床疗效是肯定的,早期康复疗效优于延时康复[6]。
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从发病后数天开始,1~3个月恢复达最大限度,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只要不妨碍治疗,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越大,预后越好,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即可开始[4]。早期康复之所以有效就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结构和(或)功能上的重组织能力,即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7]。康复护理训练促进了代偿和重组的产生。3个月后因各种继发性障碍恢复减慢,故康复治疗应早介入。
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在急性期能为下一阶段的康复做好心理和身体上的准备,通过早期积极的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对促进大脑皮质功能恢复,促进大脑可塑性有益,可杜绝或减轻废用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形成、胃肠反流、吸入性肺炎、挛缩的形成)的发生,缩短康复疗程。
早期若不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继发性功能障碍,阻碍神经功能的恢复,失去最佳的康复时机。康复训练进行的越早,越有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ADL的恢复,使肢体运动功能再现。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对预后起重要作用,可使肢体残存功能得到恢复,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率,调动自身潜能,为改善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为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介入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对8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的康复护理介入,通过良姿位摆放、早期肢体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及ADL的恢复,并在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进行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的比较。结果 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使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得到显著的提高,缩短康复疗程,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周敬华,梁华忠.脑卒中早期康复对运动功能及肩手综合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0):750-751.
[2]饶汉武.急性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治疗[J].临床荟萃,2007,22(2):123-124.
[3]李尧,卞绍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04,19(1):36.
[4]杜春萍,包芸,刘素珍.康复医学科护理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
[5]王喜全,张京.急性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1):29.
[6]王淑文,陈水平.脑卒中偏瘫患者急性期体位护理对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9):25.
[7]王静.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934.
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探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60例, 男42例, 女18例, 年龄47~75岁, 平均 (65.8±4.6) 岁。均与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符合, 并经MRI或CT证实。均无失语, 伴一侧肢体活动障碍。脑出血24例, 脑梗死36例;排除多脏器功能衰竭、意识障碍者。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划分, 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 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行脑血管疾病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入院48h, 基本病情处于稳定状态时即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正确床上体位摆放
(1) 健康卧位:躯体与床面呈直角, 上举偏瘫上肢约100°, 用枕头垫置。健侧可于任一舒适位放置;偏瘫侧下肢向前屈膝、屈髋, 并给予枕头垫置起到支持作用[2]; (2) 患侧卧位:保持头部姿势舒适, 获得良好支撑, 上颈段作屈曲状。充分前屈患侧肩带及上肢, 使肩胛骨内缘与胸壁平靠, 向后稍旋转躯干, 用枕头支持并稳固后背。可于枕头或胸前放置健侧上肢;患侧腿保持稍屈膝、伸髋位, 健康下肢呈迈步位, 膝、髋屈曲, 并给予枕头垫置起到支持作用[3]。 (3) 平卧位:胸椎保持伸展, 头问垫置的枕头高低程度需适宜。用一枕头垫于患者肩胛下, 起到前伸的效果。将上肢抬高, 腕、肘、下肢得以伸展。体位每隔2~3h行一次变换, 患者可主动移动或自行翻身时, 相对延长间隔时间, 至患者自觉不适可对体位行自行调整。上述3种体位宜为患侧位, 以为患侧手活动提供条件。并采用挤压、牵拉、拍打等辅助手法, 减轻痉挛。
1.2.2 肢体功能锻炼
(1) 运动意识训练:对偏瘫患者指导患者行意念活动, 精力于患肢集中, 努力进行运动, 患者关节即使无法完成活动, 但需让患者建立活动意识。 (2) 被动关节活动:运动幅度由小及大, 由大关节向小关节过渡, 包括踝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肘关节、髋关节及指关节的抬举、伸展、屈曲活动, 每个关节至少6~8次。患者意识清醒, 可在实施被动运动操作时, 与意念主动运动配合, 提高患者自信心, 以确保训练质量。 (3) 按摩:包括捏、按、揉、摩等, 由远心端起始, 渐按摩至近心端。20min/次, 2次/d, 收慢及快、由轻及重[4]。 (4) 主动运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 可在床上开展主动运动训练, 如坐位平衡训练、坐位练习、站立及步行等, 锻炼躯干平衡能力, 站立平衡能力, 以达到可独自行走的目的。 (5) 日常生活训练:依据功能锻炼程度, 行技巧性训练指导, 2次/d, 包括刷牙、写字、洗脸、用厕等, 使患者生活能力提高, 用加强患侧应用, 提加快相关功能康复进程。
1.2.3 心理干预
患者肢体突然瘫痪, 意识不清, 生活失去自理能力, 均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和精神负担, 易产生抑郁、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故护理人员需主动和患者沟通, 耐心开导, 避免言语刺激, 行细心的生活照顾, 解决患者顾虑问题, 创造安宁温馨的环境, 给予精神安慰。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和康复知识、注意事项等, 消除患者不良心理,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保持乐观情绪, 提高配合依从性。
1.2.4 针对性护理
(1) 日常护理:家庭环境需温馨舒适, 以使患者心情愉悦, 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间, 温度约为20℃, 空气清新, 通风良好。穿衣以纯棉为主, 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5]。 (2) 口腔护理:早晚均嘱患者行1次漱口, 加强吞咽异常患者的每餐后口腔清洁操作, 避免口腔内有残渣滞留引起感染。 (3)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可起到镇静、安眠、促进循环的效果, 卧床患者需定时翻身, 衣着整洁。 (4) 二便干预:定时排便, 鼓励患者多饮水, 给予易消化、低盐、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饮食应用, 多食水果和蔬菜, 应用蕃泻叶行通便干预, 必要时应用开塞露。 (5) 饮食干预:保证蛋白质充足供应, 膳食需全面, 多食维生素丰富的水果和蔬菜。糖尿病者禁食糖, 给予降糖药物应用并控制饮食。饮水发呛和吞咽困难者, 可在饮水或吃饭时应用坐位、半卧位, 劝导患者进食以米粥、面条为主, 豆制品、鱼类等为辅, 以获得足够的营养。
1.3 效果评定
参考Fugl-Meyer相关运动功能评分法对两组患者康复前及康复后6~8周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评定,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 组间计量资料采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 干预后均有所升高, 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在脑卒中发生后具有一定的重组和代偿能力,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 脑功能重组为重要的机体功能恢复依据[6]。大脑皮质功能自发重组存在一定限制, 积极开展功能训练是使功能恢复程度提高的关键, 运动功能可通过训练和学习的方式改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脑的功能重组和可塑性为重要的功能恢复依据, 康复训练是患者可独立生活、适应环境, 提高功能恢复程度的因素。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 存在一定可逆性, 部分神经元在适宜条件下可再生, 为早期开展功能锻炼促使功能恢复的实施基础[7]。现代康复理论认为, 越早开展康复训练效果越好, 脑出血在病情稳定后48h, 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展康复锻炼, 脑梗塞患者为发病次日即可行肢体功能锻炼。需渐增强训练量, 以免导致异常步态。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通过开展床上体位正确摆放、肢体功能锻炼、心理干预、针对性如饮食、口腔干预等早期康复护理,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干预前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 干预后均有所升高, 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加强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可显著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 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朱玉莲, 胡永善, 吴毅, 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3个月功能恢复的可能性[J].中国临床康复, 2008, 8 (1) :18-19.
[2]杨丽萍.脑梗死患者70例康复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 :103-104.
[3]杨这兰, 田洪德, 吕凤兰.早期介入床上体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6 (11) :153.
[4]衣晶, 李丰升, 陈俊红, 等.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7, 7 (4) :291-293.
[5]陈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 2011, 35 (7) :537-538.
[6]张西菊, 王琼, 宋微香.老年期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19 (7) :68-69.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篇11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出血性脑卒中;循环障碍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9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19-01
人们在医学中将脑血管意外分成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意外两类,是通过在临床表现所定义的。脑卒中被称为中风,也称为脑血管意外,它容易骤然发病毫无预兆,导致发病的各种因素是动脉的堵塞、窄小或者由于破裂而引发的脑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人们之所以注重脑卒中病人患肢功能的复健状况是由于此病的复发率很高,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也相对非常高,致死率下降了是由于目前医学技能的不断进步而影响的。将本院关于2011年9月——2012年9月患有脑卒中通过CT检查确诊的80例患者临床护理的材料实行分析,并将治疗的效果状况陈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经过诊治的80例脑血管意外导致偏瘫的患者中挑选出80例,每40例患者为一组,分成两组。所存在的统计学含义是因为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的位置有差别性。将80例患者按比例分配后其中48例为男,32例为女,他们的年龄在34-81岁区间,平均年龄范围在(62.5±3.3)岁,通过病例资料能够得出发病时间是相对不同的,其平均发病时间为(2.2±1.5)天,发病最长的为4天,最短的1天。
1.2 方法 分成两组,其中A组运用普通护理,B组运用早期康复护理:①心理疏通的指导:对于患者而言需要护理人员用心指导其了解疾病的有关常识,与患者家属共同激励和关怀患者的状况,并认真疏导病人,避免造成情绪波动。②按摩和被动活动的实施:为了使患肢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得到促进的作用,应当对于患侧肢体从近端关节向远端关节用50%乙醇进行按摩,各个关节按摩的次数需要控制在10-15下,并坚持按摩2-3次/天。③处理好患肢卧位的问题:对于患者为了避免压疮,应当处理好患肢的卧位,卧位包括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以及仰卧位,对于患者来说护理工作者应当每2小时进行更换1次卧位。④实行康复培训:护理工作者要逐渐教导患者每天运用简易的道具如棍棒、绳索实行双手十指交叉、握拳、抬腿等简单的运动2-3次/天,并保持20-30min/次。患者实行床上翻身、坐位培训、站立培训以及行走培训等这些自主培训是当在早期康复培训的过程中有所改善并且肌力恢复达到三级的时候。⑤出院健康教育的指导:告知患者应当按时回访,为了取得更好的治疗成效,护理工作者应当告诫患者在恢复自理能力的状况下,出院以后仍然实行对于日常生活能力的培训。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的根本指标:患者病残程度为0级,表现为运动自若,肢体功能恢复。明显康复:患者致残程度若为1-3级,则表现为肢体功能康复现象改善情况良好;无改变:患者诊治前后无明显改变,肢体功能无恢复现象;恶变:患肢发生感染而引发其他并发症。共有成效=根本治愈率+明显进展率。对于患者神经功能方面的损坏程度我们应当通过第四届国内脑血管医学研讨会的评判标准来执行。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因为具有差别性所以其具有统计学方面的含义P<0.05,我们应当实行解决的时候可以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材料、计量材料运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出来,以便于进行明显分析。
2 结 果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之后所产生的临床成效对比:患者经过护理以后两组之间存在差别性,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含义(P<0.05),相对比较而言B组(42.00%)的治愈率高于A组(16.00%),两组的共有成效通过对比之后,则表现为B组(86.00%)高于A组(32.00%)。
3 讨 论
中风也称为脑血管意外,它容易骤然发病毫无预兆,导致发病的各种因素是动脉的堵塞、窄小或者由于破裂而引发的脑血液循环受到阻碍。致残率在脑卒中中尤为突出,患者的疼痛感能够经过药物诊治和普通护理进行降低,但是对于致残没有任何意义。脑卒中患者病发后的神经系统重组的关键作用在于康复护理。使患者的致残性降低以及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早日恢复应当尽早的实行康复护理干预。首先,为了使诊治成效得到改良,使患者的情绪平复,焦虑、紧张、躁动等症状缓解,并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康复诊治,增强康复的自信心,因此早期的康复护理诊治很重要。其次,如果想防止患者患肢发生肌肉萎缩和静脉血栓的现象产生,我们应当对患侧肢体实行有效的按摩每天2-3次,护理工作者在患者入院后应当每2小时进行更换1次卧位,包括采用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以及仰卧位。防止患者水肿、痉挛的发生、关节畸形及失用性综合征主要在于患者患肢的体位摆放。再次,护理工作者在患者未能主动活动前要逐渐教导患者每天运用简易的道具如棍棒、绳索实行双手十指交叉、握拳、抬腿等简单的运动,通常实行合理的康复培训是根据患者的本身状况来决定的。为了让患者逐渐恢复运动能力,护理工作者根据患者的恢复状况实行如洗脸、刷牙、吃饭、穿衣服、沐浴、如厕等适当的日常自理能力的培训。
参考文献
[1] 梁笑笑,李丽秀,王赫男.早期康复干预在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的运用成效[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4):379.
[2] 王新桥,李秀丽.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软瘫期患者褥疮治疗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5):422-424.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对象均经过临床诊断、血清以及血液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后确诊为脑卒中临床症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脑缺血或脑供血不足、动脉阻塞等。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3例。观察组4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5.5±3.5)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58.5±4.0)岁,两组患者在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患者入院之后向其家属介绍患者基本情况,告知患者及家属一些注意事项。
观察组50例患者在给予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患者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护理。①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和家属心理护理,安抚患者及家属的心情,平复情绪,并且赢得患者家属的配合,积极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②监护与帮助肢体活动,护理工作人员保持每天巡查,严密检查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且帮助患者活动肢体,每天给患者按摩两次,保持患者各个关节的血液循环。③保持患者肢体正确位置,避免肢体出现压疮现象。④做好康复训练,护理人员要让患者适当的运动,护理人员要借助握力器或拐杖等一些简单的设备,让患者能锻炼一下手指和肢体等关节。⑤加强饮食和生活护理干预,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脑卒中患者一定要注意早期饮食习惯,尽量给予患者清淡的食物喂养,促进患者胃肠蠕动,保持大便畅通,有助于降低血清浓度。同时,还应该给予患者生活护理,帮助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要求患者坚持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帮助患者康复,并且能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两组患者在接受上述护理干预之后,观察其护理效果。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治疗后,患者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基本能自理,生活质量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提升;好转:治疗后,患者肢体功能有所恢复,但是,还需要继续治疗,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经过上述治疗和护理之后,患者各种病症均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经过上述综合方式精心护理后,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观察组43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痊愈、好转、无效的患者人数依次为18例、22例和3例,痊愈率为41.9%,总治疗有效率为93.0%;对照组43例患者治疗效果为治愈、好转、无效的患者人数依次为15例、18例和10例,痊愈率为34.9%,总治疗有效率为76.5%;两组间上述两项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1。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疾病,并且引起患者脑卒中的原因有很多,如患者脑供血不足,或者是由于患者动脉闭塞,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脑卒中的死亡率很高,药物治疗与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治疗,并且能减少患者痛苦。本次研究选取的86例患者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精心的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43例患者中,基本痊愈、好转以及无效人数分别为18例(41.9%)、22例(51.2%)和3例(7.0%),其中总有效率和基本痊愈率均比对照组的高,观察组患者取得更加理想的护理干预效果。
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残疾的可能性,在患者住院期间,给予患者积极的肢体护理和心理护理,使患者能通过简单的运动,快速恢复自理的生活能力。通过给予精心的护理干预,患者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能积极配合临床上的治疗,在住院期间,护理工作人员应该监督患者坚持正确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引导患者健康饮食,建议患者早日下床运动,尽快促进血液的循环,避免出现压疮现象。通过积极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进而能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脑卒中是一种死亡率比较高的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而经过相关资料和统计得知,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护理、肢体护理以及生命体征监控。通过专业的护理干预,减少患者痛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因此,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护理人员重视和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服务水平,让患者能尽早出院。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和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共86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3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给予患者一些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43例患者在接受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护理之后,其中基本痊愈患者18例(41.9%),好转22例(51.2%),无效3例(7.0%),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患者中痊愈患者共15例(34.9%),好转18(41.9%),无效10例(23.5%),总有效率为76.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痊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上在治疗脑卒中偏瘫疾病时,可以在治疗中给予患者科学的、系统的护理,加强患者心理护理,进行全面、系统性的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护理干预,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付婷婷.对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2]钟丽容.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卒中肩部并发症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08):130-132.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推荐阅读:
脑卒中早期筛查06-14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进展06-22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09-28
脑卒中康复11-13
运动康复疗法:脑卒中06-27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06-02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09-12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进展05-14
脑卒中并发症护理08-26
脑卒中的优质护理方法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