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病人的社区护理

2024-09-22

脑卒中病人的社区护理(共8篇)

脑卒中病人的社区护理 篇1

社区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探讨社区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将60例出院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以常规服药指导;观察组制定人性化的社区护理模式包括:持续有效的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生活饮食指导、康复指导。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7% 明显大于对照组66.7%。结论:社区护理模式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遵医行为,有效的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护理模式;康复护理;健康教育

脑卒中是当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约3/4的患者会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40%以上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是当今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其病情往往较长,很多治疗结束之后的康复工作都是在家庭和社区中完成。因此,有效的对脑卒中患者定期随访,制定健康档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社区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方法与效果。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按出院时间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3岁,平均69.3岁。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67岁。患者大部分有高血压病史,全部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后确诊为脑卒中。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健康指导,每月开展两次家庭健康讲座。主要途径是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护患直接面对面讲解,并让患者及家属主动学习,召集患者及家属进行脑卒中家庭护理基础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平时医务人员及家属督促患者积极参与配合康复训练,鼓励患者每天到社区服务中心的康复室进行功能康复训练。给患者建立康复健康档案。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生活习惯、遵医行为等,社区护理人员以及家属要密切的关注,及时进行家庭访视,并制定家庭康复计划。

(1)心理干预。脑卒中后因为大脑左前半球受损导致抑郁,加之由于沟通障碍,肢体功能恢复较慢,日常生活依赖他人照顾。如果缺少家庭和社会支持,病人发生焦虑、抑郁的可能性会加大,而焦虑与抑郁情绪又会阻碍病人的有效康复。[2]因此应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2)康复指导。此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经过功能锻炼,进一步恢复肢体功能,达到生活自理或部分自理的目标。

①肢体功能训练: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评估,制定训练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应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并可综合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等方法,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并在康复过程中,及时调整训练方案,以利于早日康复。②语言功能训练:语言障碍会影响心理和生理,要向患者解释语言锻炼的目的和方法。语言训练及早进行,要耐心细致地从一个单词、一个词汇教起,由简到繁坚持不懈,病人语言功能可望好转或恢复[3]。

(3)饮食干预。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鱼大肉的饮食习惯直接导致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注重饮食指导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尽量做到膳食平衡,嘱咐病人进食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豆类和粗粮,使能量的摄入和需要达到平衡。[3]限制饮酒并戒烟,多食含碘丰富的食物。

(4)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本病的病因,主要是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和危害,告知本病的早期症状和就诊时机。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适当运动,合理休息,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1.3 评价标准

生活完全自理视为基本痊愈,生活部分自理视为病情缓解,病情无好转甚至加重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自由度V=1,查卡方界值表P<0.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将两组患者经过6个月后的病情康复情况进行比较,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中应用和对照观察,对照组的患者经过一年护理,病情得到缓解只有66.7%,治疗周期相对较长,并且有些患者病情复发;然而经过社区护理干预的患者,病情得到缓解的占有96.7%,明显高于对照组。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易患的疾病之一,一直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生理能力、运动能力,甚至记忆能力。随着护理学和医学模式的发展,临床护理模式已不能全面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因此积极开展脑卒中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可保证患者在家庭和社区得到有效的康复指导。对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减少后遗症、减少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而社区护理模式切实以病人为中心,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更加方便,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要求。因此,做好脑血管疾病的社区护理管理工作,能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和治疗,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红梅.浅谈脑卒中患者的护理重点及方法[J].医学信息,2011,24(7):4300.[2]许延杰,齐梅英,刘方灵.脑梗塞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锻炼的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8(6):159-160.

脑卒中病人的社区护理 篇2

1 家庭随访

调查显示, 大约80%的脑卒中病人出院后由家人完成家庭康复及护理活动[3]。而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追踪治疗, 出院后给予及时的随访非常重要[4]。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1名全科医生和1名全科护士对不能到我社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病人实行家庭访视和督促管理, 第1个月每周1次, 第2个月每2周1次, 以后每月1次。对病人及其照顾者进行疾病知识、康复护理知识和基础护理知识的宣教, 教会他们具体的护理措施。通过访视了解病人在遵医行为控制疾病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便给予针对性指导和帮助。随访完成后及时将随访内容记录在病人的随访档案中, 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对于发现的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在下次随访时对上次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反馈总结。同时, 对病人的康复情况进行阶段性比较, 家庭康复护理指导对脑卒中病人的康复起重要作用[5]。

2 健康宣教

首先对不同阶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心理社会状况、日常生活方式、照顾者的照顾能力、康复环境改造情况进行评价。再根据病人及其照顾者的年龄、职业、文化层次不同, 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康复训练等知识。访视时将健康教育贯穿于家庭访视全过程, 并给予家庭技术指导。与病人保持电话联系, 经常提醒和监督病人的遵医行为, 病人也可以随时来电话咨询等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3 心理护理

脑卒中病人早期给予康复训练和有效心理护理, 可明显促进病人功能恢复[6]。脑卒中因发病迅速、致残率高、恢复期长, 病人极易产生特殊的心理压力, 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睡眠紊乱、食欲降低、缺乏自信、注意力不集中、恐惧、发怒、猜疑、悲观、抑郁和社会隔离感等, 因此, 对病人不能只偏重于瘫痪肢体的药物治疗, 还要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早期心理干预[7]。增加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亲切感, 有效减少和预防脑卒中病人抑郁症的发生, 充分运用希望与失望学说及相应的护理技巧做好心理护理, 调动病人内在主宰生活的力量[8], 使病人在治疗和康复训练中积极配合, 提高治疗效果。如帮助病人通过学会控制情绪反应的模式改变脑的功能, 其效果不亚于药物治疗。我中心医护人员经常与病人谈心, 了解病人的心理障碍, 克服各种负性情绪。在谈心过程中医护人员态度诚恳亲切、有耐心, 同时做好家属工作, 为病人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加之良好的医德和优质的技术, 使病人在心理上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 鼓励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个人生活照顾、家庭和社会活动, 提高其生活乐趣, 分散他们的不良情绪和注意力[9], 消除影响病人恢复的不良心理状态, 让病人正确对待问题,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功能训练及运动疗法过程中危险因素的管理

4.1 肢体功能训练

进行康复训练之前对病人进行客观、全面地评定工作, 依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方案。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和实施康复计划, 并在康复训练后再次对病人进行评定, 以对比分析其疗效, 以便拟订下一次的康复计划。对于肢体有不同程度活动障碍和瘫痪的病人, 按脑卒中康复程序进行训练。

4.1.1 针灸、按摩

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进行针灸治疗, 有助于阻止继发性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 使偏瘫侧肢体的肌力和关节的活动度提高[10]。瘫痪越重、卧床时间越长, 远端血流速度下降, 静脉血流滞缓, 易造成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因此, 在采取防范措施的同时尽早进行患肢功能锻炼, 利于病人在康复过程中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的发生。在活动前进行按摩, 包括按、摩、捏、揉, 每天2次或3次, 每次15min~30min。按摩时从肢体近端到远端, 由轻到重, 由浅到深, 由慢到快, 反复按摩[11]。经常检查患侧肢体远端脉搏搏动有无改变, 每3d测量患侧肢体周径有无增大。取坐位时双脚平放在台子上, 促进静脉血回流。经常检查患侧肢体有无压痛、水肿等情况, 并与对侧进行比较。

4.1.2 被动运动

在全关节范围内活动上下肢关节, 从大关节到小关节, 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进行, 每天2次或3次。被动运动特别注意患侧肩关节的外展、外旋活动, 防止肩关节挛缩疼痛[12]。给予被动运动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 如发现病人皱眉、表情痛苦, 说明被动活动幅度过大, 应避免关节牵拉过度, 以免关节脱位。

4.1.3 主动运动

当病人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及时开展床上主动运动, 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常见的方法为: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移行等。训练由简单到复杂, 着重训练瘫痪肢体。为防止脑出血复发, 在早期治疗中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注意观察病人对治疗的反应, 注意动作轻柔和缓, 不宜让病人过度用力;密切监测血压, 观察血压波动情况, 嘱病人及家属切勿让病人剧烈运动、用力排便、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等, 以免增高血压。在训练前做好病人的心理辅导, 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 并给病人说明注意事项, 取得病人的配合, 尽可能避免长期卧床, 早期开始床旁训练, 从坐位到站立位训练, 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步增加坐起和站起的角度。在进行斜床站立训练前先在床上进行双下肢的主动、被动运动以改善血液循环;胸部保护带不要系得太紧, 以免影响呼吸而导致不适。在站立训练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 如意识、面色、血压、脉搏的变化;询问病人自觉症状, 如有无头晕、恶心、疲劳感, 一旦出现, 立即降低站立角度, 情况严重者立即停止训练, 把病人置于平卧或头低脚高位。如发现下列症状:上身不适 (包括胸、臂、颈或下颌, 表现为酸痛、烧灼感、紧缩感或胀痛) 、无力、气短、骨关节不适 (关节痛或背痛) 等[13], 应停止治疗。严格掌握运动的适应证并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制订运动方案, 可减少危险性[14]。运动强度以心率为依据, 一般要求活动后心率不超过110/min~115/min, 或增高不超过静息时心率10/min~20/min为宜。特别在第2天清晨心率尚未恢复者, 即使体征并无加重, 仍表明运动强度过大, 应减量[15]。指导病人及其家属在较长时间平卧准备离床时, 或训练从卧位坐起时最少在床上坐1min以上, 以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下地后至少站立30s后再行走, 防止跌倒, 并在容易跌倒的地方设置醒目警示标志, 加强保护指导。每次训练要以病人能耐受, 不感到劳累为宜[16]。也可采用减重训练装置和电动活动平板训练进行早期训练[17], 改善病人的步行能力。

4.2 语言功能训练

对语言障碍者可采用示教、模仿等进行发音器官的训练[18]。从简单发音开始, 单字、单词、短语到日常用语、简单对话或给病人听喜欢的音乐、广播, 逐步训练。语言训练是个复杂的过程, 要遵循“字、词、句”原则[19]。在正常的康复锻炼之外病人多进行沟通, 让其进行自我的语言训练, 多说话、多沟通, 让其对说话产生兴趣, 逐渐锻炼自身的语言能力, 需要病人、家属与护理人员共同努力, 循序渐进, 不能急于求成。病人经1个疗程精心护理治疗后要对其的表现给予评定, 鼓励病人对治疗充满信心。

5 饮食护理与服药指导

社区护士向病人及家属强调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 注意不要干吞药片、药丸也不能用茶水或饮料送服, 应用温开水送服。根据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肾病等不同的情况, 遵医嘱给饮食。病人的饮食以清淡、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有鱼鳞的鱼、瘦肉、豆制品等, 少食动物内脏、蛋黄、奶油等, 忌暴饮暴食, 避免粗糙、辛辣、刺激性食物, 戒烟酒, 适当饮茶增加血管的韧性。对于有轻度吞咽困难者可以软食、半流质饮食为主, 取坐位或头高健侧卧位, 缓慢进食。重度吞咽困难者应予鼻饲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嘱病人多饮水, 以促进肠蠕动。注意食物的色、香、味, 使病人有良好的食欲。

6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6.1 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同时吞咽功能的锻炼也是一大重点, 可通过基础训练, 吸吮训练、喉抬高训练、舌肌、咀嚼肌按摩运动[20], 使用冰冻的棉棒刺激前腭弓、后腭弓、软腭、咽后壁及舌后部, 各处分别缓慢刺激10s, 反复进行, 然后做空吞咽动作、摄食训练、通过吞咽治疗仪的电刺激[21]喉返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等与吞咽有关的神经, 缓解麻痹, 加强吞咽肌群的运动, 缓解肌肉失用性萎缩, 实现吞咽反射弧的恢复与重建。

6.2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也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是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 部分病人甚至直接死于该并发症[22]。有资料显示急性脑卒中后合并肺部感染率为31.09%[23]。护理时应注意: (1) 脑卒中病人由于脑水肿常可出现呕吐, 应让病人取侧位或仰卧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误吸; (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时翻身、叩背; (3)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经常开窗通风, 室温20℃~22℃, 湿度60%~70%。

6.3 压疮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血液循环障碍, 不能供给皮肤及皮下组织所需营养, 局部失去正常功能而形成溃烂和坏死[24]。实践证明, 在压疮预防上最好的方法是避免一定部位长期受压而进行体位交换, 所以需要每隔2h变换1次体位[25], 病情稳定者可增加翻身次数。对骶尾部及髋部同时并发压疮的使用气圈, 足跟、踝部的小疮面使用自制小棉圈垫起, 以减轻局部压力[26,27]。社区护士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预防压疮的知识和技术指导, 正确评估已形成的压疮, 局部出现红肿的, 减轻受压, 促进血液循环;出现创面的给予抗感染, 预防感染治疗;局部有坏死的, 消除坏死组织, 配合预防治疗以促进新的肉芽组织和表皮增生, 同时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勤换洗, 对于长期受压的部位加强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6.4 便秘

告知家属使病人保持大便通畅的必要性。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嘱病人多运动, 加强腹部按摩、保持排便规律对于3d以上未解大便者及时给予通便指导。指导家属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如皮肤护理、大小便护理、口腔护理等, 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其痛苦。

7 小结

脑卒中病人常伴有肢体和语言功能不同程度的障碍, 造成病人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对康复失去信心, 不积极配合治疗, 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而影响了预后效果, 同时也增加了此类病人的复发率。对脑卒中病人进行社区康复护理过程中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 充分应用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把握时机, 采取正确的社区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进行康复管理, 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的自我照顾和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对近年来脑卒中病人社区康复护理过程中影响其康复效果的因素进行逐一分析和总结, 通过家庭随访、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功能训练及运动疗法过程中危险因素的管理、饮食护理与服药指导以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等综述, 认为根据脑卒中病人的实际情况, 把握时机、采取正确的社区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进行管理, 能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的自我照顾能力。

脑卒中病人的社区护理 篇3

关键词 脑卒中 社区护理 干预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脑血管病在全死因顺位中明显前移[1]。由于本病致死、致残率很高,医疗费用上涨,导致家庭、单位难以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这些因素迫切需要深化卫生改革,从服务体系等根本问题上寻求新的模式。为此,以安阳市社区脑卒中病人为主要对象,采取家庭护理为主要内容的“脑卒中病人社区护理干预模式的研究”,以探讨家庭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康复的影响,并与同期同病种的住院病人比较,对家庭护理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4月通过基线调查与预试验,确立研究对象。

社区病人:来自河南省卫校附属医院周边社区。要求符合下列标准:①年龄56~68岁,平均62岁;②轻度脑卒中病情加重,有住院指征、无意识障碍的病人。③排除病情危重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病人。

住院病人:按照与家庭护理组病人年龄相近、病种相似的原则,抽取同期在安阳市人民医院住院的病人作为对照组。

样本含量:根据预试验结果估计样本含量,每组50例。统计结果采用卡方检验。

两组病人退出研究标准:社区和住院病人采用相同的退出标准。①基本痊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②显效:症状、体征有改善;③无效:疾病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

两组病人护理干预模式:实验组采用家庭护理措施,并实施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健康干预。对照组采用医院常规护理。护理效果评价,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以调查表为基础与被调查者交谈,充分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由家属代为填写。

显著增长:有2项以上满意者;不显著:1项满意或不满意。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 果

疾病转归:实验组、对照组X2=0.2,P﹥0.05,差异无显著性。

护理干预:实验组、对照组X2=7.29,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

医疗费用:将病人治疗期间每日的诊疗费、药品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两组的医疗费用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

讨 论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包括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结果分析:社区病人在家庭进行治疗护理,与住院病人相比,可以得到同样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经济效益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在行为、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也有一定优势。

社区护理干预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美国从19世纪就兴起社区护理,发展至今已形成完整的社区护理知识体系及完善的社区保健服务网络[2]。德国、英国、日本也有比较完整的社区护理系统。社区护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工作辐射面较窄,对慢性病没有达到系统的一级预防。所以,建立有效的社区护理模式,可以减轻社会、家庭的负担,减少医疗费用。

社区干预模式有利于患者对环境的适应:家庭护理病人,在亲人的陪伴下,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不改变饮食习惯,得到适宜的、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可消除环境陌生这个压力源,有利于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

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对角色转换的适应:家庭护理使患者意识到自己在承担病人这个新角色的同时,仍承担着家庭的角色,从而避免增加其他人的负担。

家庭护理干预模式有利于广泛开展健康教育:脑卒中发病率在我国为0.3%~1.0%,近年来由于治疗技术提高,死亡率已大为减少,但致残率仍高达70%~80%[3]。他们中以老年人居多,由于各种原因,不便长期住在医院里,但随着群众经济条件改善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对生命质量期望值的提高,渴望得到方便、及时、高质量的医疗和护理。因此,护理工作要从医院走出来面向社区,承担这些患者的各种护理、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因人而异地举办一些基本护理知识讲座,同时对健康人和亚健康人群进行疾病预防保健教育。

中小城市开展家庭医疗与护理的工作模式及设想:一是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办好社区护理需要各级政府广泛支持与参与,在现有的服务体系中可参考香港经验,成立在社会服务联合会和社区委员会领导和支持下开展的社区护理[4]。二是建立保健档案,即医生通过检查,对病人健康状况所获得的资料,经综合分析后而作的记录。按社区范围把保健档案存入电脑,并与各医院联网,便于帮助诊断。三是普及医学知识,建立咨询中心,安排资深的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整体护理。应用的模式,与社区建立“契约式的服务关系”。此模式是实现WHO提出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21世纪护理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王文志.我国三城市社区人群开展干预9年脑卒中死亡的变化.中国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2002,10(2):26-27

2 范玲,刘义兰.试论社区护士的素质及培训策略.护理學杂志,2001,16(3):170-171

3 罗祖明,董佑忠.脑血管疾病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28-454

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管理论文 篇4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接收的136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在44~69岁,平均年龄(58.6±4.5)岁;合并高血压45例,合并高血脂32例,合并糖尿病25例。全部患者症状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指定的诊断标准,均经CT或MU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

1.2不安全事件

全部136例康复期患者中出现10例不良事件,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7.4%,患者满意度为96.3%。其中,走失2例,及时发现找回,跌伤6例,输液外漏1例,由长时间未翻身造成的皮肤红淤1例。

2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2.1疾病因素

由于疾病造成的中枢神经损害,患者意识障碍,反应迟钝,认知力差,容易走失;肢体协调能力下降,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跌倒等不良事件。

2.2环境因素

患者离开家人入院治疗后,由于对医院环境的不熟悉经常出现焦虑情绪。另外,由于医院地面湿滑,人员流动性大,床位无防护栏,患者在行走、如厕和取物过程中易跌倒摔伤。

2.3家属因素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患者家属在看护患者的过程中部分操作不合理也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如给患者使用高温热水袋使造成的烫伤或擅自调中频治疗仪引起灼伤。

2.4心理障碍

患者入院治疗期间经常出现焦虑、自责、偏执等不良情绪,脑卒中患者由于身体协调能力下降,多数情况下不具备正常的生活能力,部分患者不愿让别人协助,易出现摔倒等意外。

2.5护理人员因素

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工作压力均较重,部分护理人员的疏忽、专业知识不全面、病情观察和巡视不及时等原因均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3护理管理

3.1改善患者住院环境

保持患者住院环境干净整洁,避免通道、楼梯口处堆放杂物,地面加设防滑措施,病室周围的走廊和厕所安装扶手,危险地方设置警示标识,病床上设置防护栏。

3.2健康教育

对康复期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演讲宣教等形式向患者讲解脑卒中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不良事件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3.3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排解其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叮嘱患者行动过程中需他人相扶,避免独自行动。

3.4强化护理人员管理

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强化护理人员对脑卒中疾病的认知,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护理手段及应注意的安全隐患,强化专业知识,便于应对不良事件。

3.5预防并发症发生

严格监测并发症的发生,勤于帮助患者翻身、清洁、更换衣物,预防压疮和皮肤红淤;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服药和进水过程中避免发生呛咳;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

4体会

脑卒中病人的社区护理 篇5

因脑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脑动脉管壁逐渐变薄并异常膨出,在临床上称之为脑动脉瘤。脑动脉瘤的发生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等有关,并有家族倾向。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本病好发于40一60岁中老年人,青少年少见。

1.疾病病因

动脉壁先天缺陷学说认为,颅内Willis环的动脉分叉处的动脉壁先天性子滑肌层缺乏。动脉壁后天性退变学说则认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使动脉内弹力板发生破坏,渐渐膨出形成囊性动脉瘤。此外,身体的感染病灶如细菌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感染性栓子脱落,侵蚀脑动脉壁而形成感染性动脉瘤;头部外伤也可导致动脉瘤形成。但临床均少见。

脑动脉瘤是脑内动脉血管壁的局部存在特别薄弱的区域,在长期血流冲击下,逐渐向外膨胀,形成像小气球样的血管瘤。局部的血流压力越大,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越高。当发生破裂时,血液进入周围组织。有时候,动脉瘤虽然没有破裂,但因为体积的增大,可以压迫附近的神经,从而造成相应的症状。造影中的动脉瘤图像。

右图是血管

以下原因可能导致动脉瘤: ? ·高血压或脑内动脉硬化 ? ·脑血栓形成

? ·某些类型的感染(也叫做细菌性动脉瘤)? ·头部的创伤 ? ·遗传 ? ·吸毒如可卡因 2.脑动脉瘤病理生理

组织学检查发现动脉瘤壁仅存一层内膜,缺乏中层平滑肌组织,弹性纤维断裂或消失。瘤壁内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瘤壁弹力板消失。巨大动脉瘤内常有血栓形成,甚至钙化,直栓分层呈”洋葱”状。动脉瘤为囊性,呈球形或浆果状.外观紫红色,瘤壁极薄,术中可见瘤内的血流旋涡。瘤顶部更为薄弱,98%的动脉瘤出血位于瘤顶。破裂的动脉瘤周围被血肿包裹,瘤顶破口处与周围组织粘连。

依动脉瘤位置将其分为:

①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90%,包括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瘤,中动脉动脉瘤;

②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0%,包括椎动脉瘤、基底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瘤。动脉瘤直径小于0.5cm属于小型,直径在0.6—1,5cm为一般型,直径在1.6—2.5cm属大型,直径大于2.5cm的为巨大型。直径小的动脉瘤出血机会较多。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约占20%,以两个者多见,亦有三个以上的动脉瘤。

3.体征和症状 早期症兆?

头痛与常见头痛有何区别?

脑动脉瘤在发生破裂之前可以不引起任何症状,但约有半数的病人在动脉瘤发生大量出血之前有警兆症状,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由动脉瘤小量漏血所造成的突发剧烈的头痛,犹如头被棒子重击一般;其次是因动脉瘤增大压迫邻近神经组织而引起症状如眼睑下垂、一侧眼睛睁不开、复视、偏盲、视力丧失以及面部疼痛等。另外亦有因血管痉挛而出現缺血症状如头晕等。因此疑似上述的警兆症状出現时,应找神经外科医师诊治,脑动脉瘤出血前的诊治是減少死亡率和致残率的最佳方法。

一旦脑动脉瘤发生破裂,通常出现突发剧烈的头痛,这种头痛是瞬间且未曾经历过的头部犹如晴天劈裂样的剧烈疼痛,而不是一点一点慢慢的头痛;这种头痛可向颈肩、腰背和下肢延伸,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半数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短暂神志模糊,重者昏迷逐渐加深,严重时病人可因发生脑疝而丧命。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病人可能以突发剧烈的头痛为唯一的发病症状,因此对此情况必须作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4.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临床表现:

1.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 中、小型动脉瘤未破裂出血,临床可无任何症状。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剧,病人剧烈头痛,形容如“头要炸开”。频繁呕吐,大汗淋漓,体温可升高;颈强直,克氏征阳性。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部分病人出血前有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也有的无明显诱因或在睡眠中发病。约1/3的病人,动脉瘤破裂后因未及时诊治而死亡。多数动脉瘤破口会被凝血封闭而出血停止,病情逐渐稳定。随着动脉瘤破口周围血块溶解,动脉瘤可能再次破溃出血。二次出血多发生在第一次出血后2周内。部分病人出血可经视神经鞘侵入玻璃体引起视力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红细胞破坏产生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于脑血管,发生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1%一62%,多发生在出血后的3—15天。局部血管痉挛只发生在动脉瘤附近,病人症状不明显,只在脑血管造影上显示。广泛脑血管痉挛,会导致脑梗死发生,病人意识障碍、偏瘫,甚至死亡。2.局灶症状 取决于动脉瘤的部位、毗邻解剖结构及动脉瘤大小。动眼神经麻痹常见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的动脉瘤,表现为单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内收、上、下视不能,直、间接光反应消失。有时局灶症状出现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前,被视为动脉瘤出血的前兆症状,如轻微偏头痛、眼眶痛,继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此时应警惕随之而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出血如形成血肿;或其他部位动脉瘤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病人可出现偏瘫,运动性或感觉性失语。巨大动脉瘤影响到视路,病人可有视力视野障碍。动脉瘤出血后,病情轻重不一。为便于判断病情,选择造影和手术时机,评价疗效。国际常采用Hunt五级分类法:

一级 无症状,或有轻微头痛和颈强直。

二级 头痛较重,颈强直,除动跟神经等脑神经麻痹外,无其他神经症状。

三级 轻度意识障碍,躁动不安和轻度脑症状。四级 半昏述、偏瘫,早期去脑强直和植物神经障碍。五级 深昏迷、去脑强直,濒危状态。

脑动脉瘤破裂脑出血与高血压脑出血如何区别?是不是一回事?

高血压脑出血是由于长期血压高,脑部已经硬化的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瘤体可能破裂而引起脑出血。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也是脑动脉瘤破裂脑出血。但它又与一般的脑动脉瘤破裂脑出血有很大的不同:

(1)这些微动脉瘤多发生在小动脉的分叉处,这些微动脉瘤非常小,的检查手段是无法发现的;而一般的脑动脉瘤主要发生在管径较大的脑动脉分叉处,通过脑血管造影基本都能发现。

(2)高血压脑出血的部位常见于基底节区,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出血即脑血肿。而脑动脉瘤破裂脑出血一般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种出血不像脑血肿那样是形成一个血块,而是散布在脑表面有一层脑膜即蛛网膜的下面,虽部分病人也伴有脑血肿,但脑血肿的部位一般位于额或颞叶的表面。

(3)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都有高血压的病史,发病人群以50岁以上的人为主。脑动脉瘤破裂脑出血较多时候也会合并高血压,但也有一部分病人没有高血压,且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动脉瘤最常见的危险是破裂出血后血液进入脑周围的腔隙(蛛网膜下腔)中,也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能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

? ·突然发生剧烈的头痛,通常是有生以来最严重的头痛,感觉就像要爆炸或钳子紧紧夹在头上一样。

·常伴有恶心和呕吐。? ·头晕甚至失去知觉 ? ·出现复视或对光亮非常敏感 ? ·有时候会有颈部疼痛 ? ·可能会出现嗜睡和难以苏醒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最好立即寻求医疗帮助。5.脑动脉瘤诊断

如果怀疑有动脉瘤或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你应该立即住院,通常会接受以下检查。

? ·CT扫描:一种特殊的X线检查,可以看到流入脑组织的血液。? ·腰椎穿刺:对于CT扫描正常者,建议进行腰椎穿刺。首先用麻醉药注射在腰椎部位,然后用一根细针刺入椎管中,抽取其中的脑脊液进行化验。这一过程通常在床边

进行,需要15分钟,穿刺接受后应该去枕平卧4~6小时,以防止发生头痛。

? ·血管造影:是对动脉瘤诊断的一个重要的检查。在一间特殊的X线室内进行,需要大约

1小时的时间。是通过特殊的导管将造影剂注射到脑血管中去,然后在X线下可以看

到造影剂在脑内随着血液循环的过程,从而显示脑血管的形状,也能够看到是否有 动脉瘤或脑出血存在。脑血管造影是确诊颅内动脉瘤必须的检查方法,对判明动脉瘤的准确位置、形态、内径、数目、血管痉挛和确定手术方案都十分重要。DSA更为清晰。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可避免遗漏多发动脉瘤。病情在三级以下,脑血管造影应及早进行,三级和三级以上病人可待病情稳定后,再行造影检查。

·磁共振成像MR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DSA:是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诊断未破裂的动脉瘤。

首先进行CT检查判断脑部是否有出血的情況,确认脑部有出血情形,应争取在许可范围内尽早进行CTA、MRA或DSA检查,其中DSA检查是必须的,因为DSA检查目前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是最确切的诊断方法。

6.治疗

在医院中,病人可能会被送到重症监护室(ICU)中。在那里,有经过特殊培训的护士会经常性的检查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也可能每个小时都会叫醒病人,检查瞳孔和肌肉的力量,还会问问题来判断意识是否清楚。在开始时不能吃东西,当然,会通过静脉输液来输注大量的液体补充身体的需要。通常还会服用止痛药、镇静剂和软化大便的药物。充分的休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病人可能会处于一间非常暗的房间内,尽可能的保持安静和舒适。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可能在发病后的最初几天内进行,也可能被推迟直到病人的病情稳定下来,能够承受比较大的手术时才进行。外科医生会和病人以及家属讨论有关手术的详细情况。对于有的病人,可以利用特殊的导管穿过血管到达动脉瘤的部位,放入一个小的金属螺圈来进行治疗动脉瘤。医生会根据具体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动脉瘤的位置、是否存在出血、出血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总体身体状况决定了手术时间、手术风险、恢复时间和预后。

由于变薄膨出的脑动脉管壁极易破裂出血,严重威胁生命,因此人们把脑动脉瘤形容为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80%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脑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为15%~20%。如果第一次出血后病人没有死亡,也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很快就会发生第二次出血,这时的死亡率就高达80%。因此,脑动脉瘤治疗的目的,就是要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或再次破裂。如果临床诊断为脑动脉瘤,即使没有破裂也需要进行治疗。

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只能用于未破裂动脉瘤,主要措施是控制各种能够诱发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戒烟、避免紧张或者通过各种方法来放松,还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监测动脉瘤的大小和发展的情况。

外科夹闭术

外科夹闭术是1937年Walter Dandy发明的,当时他利用一个银质的V字形金属夹子夹在颈内动脉瘤的颈部而成功的完成了手术。现在的动脉瘤夹通常由钛合金制成,已经出现了数百种大小、形状和型号各异的动脉瘤夹,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选择合适的夹子。

具体方法是:在相应的部位切除部分颅骨,探查脑和血管的情况,在发现动脉瘤后,小心地将它与周围地脑组织分离开来,然后用动脉瘤夹夹在动脉瘤的颈部,使之与供血动脉隔离。随着手术显微镜的发明、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动脉瘤夹的使用,夹闭术逐渐成为动脉瘤的标准治疗方法,不过,它仍然是一种侵入性的、技术上相对复杂的操作过程。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 GDC是一种由钛合金制成的柔软的金属螺旋线圈。首先在腹股沟部位做一小切口,在股动脉插入一根导管,沿着血管一直延伸到脑动脉瘤的部位,通过导管将GDC放入动脉瘤腔内。这时,瘤腔内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和停滞,逐渐形成血栓而阻塞动脉瘤腔。

颅内介入治疗方法对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操作水平要求非常高,同时还需要技术娴熟的辅助检查人员(如放射科、麻醉科医生)的配合。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运用介入疗法治疗脑动脉瘤以来,经历了最开始的球囊技术、上世纪80年代的弹簧圈栓塞技术,以及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技术,操作性和安全性逐步得到增强。目前该项技术已经成熟。

介入栓塞

微弹簧圈

脑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器械和材料

1.经皮穿刺针:用于经皮股动脉穿刺,有些穿刺针和鞘组在一个包装内。2.鞘组:选择和引导导管直径相适应的鞘组直径。

3.两个Y型阀(Y型阀接头):(1)接在导引导管尾端,“Y”型阀有阀臂用于注射造影剂,或接入来自加压输液袋的肝素液体,需要用三通控制。带阀头一端,可插入治疗用微导管和导丝。(2)接在微导管尾端阀壁接三通,阀头可通过微导丝。

4.脑血管造影导管:取决于医生的经验,选用各种型号脑血管造影导管。

5.引导导管或长鞘:6~8F多用途引导导管或使用长鞘。(1)Guider Softip 引导导管(Boston Scientific Corporation)(2)神经介入引导导管(balt extrusion)(3)Cordis引导导管

6.普通导丝:用于协助造影导管或导丝进入靶动脉,目前多用亲水导丝。

7.加压输液袋:加压输液袋中0.9%盐水500ml加3000U肝素,接入引导导管阀臂,插入输液器排尽输液导管中的空气,将压力袋加压到51.1kPa,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此压力,进行持续输液滴注,以保持引导导管和血管内肝素化。

8.微导管: Boston Scientific Balt

COOK

Extrusion

prowler Cordis Fastracker 18 MAGIC1.2F MF Fastracker 10 MABDPE/TE M F-HC

Spinnaker Elite MAGICSTD

Tracker MAGICMP

Excel-14

Excelsior 1018 MAGIC1.5F

Excelsior SL MA1.5FMP

9.微导丝: Boston Balt

Cordis Scientific Extrusion Transend SOR007 ESSENCE Mizzen SOR009 INSTUNCT SOR014

AGILITY

10.微弹簧栓子 11.抓捕器 12.球囊 13.支撑架 14.血管闭合器 15.溶栓导管

16.GDC直流电解装置

泰尔茂

RF*RA系列系列

RF*RB 17.电热水壶:电热水壶烧开水,微导管头端根据动脉瘤和截瘤动脉的角度利用蒸汽予以塑形,使之能准确达到相应病变动脉。

18.微量注射泵:建立静脉通道,持续应用尼莫地平经微量泵以5ml/h输注,以预防脑血管痉挛,减轻脑缺血

19.监护设备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远期疗效可靠

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远期疗效可靠 脑动脉瘤治疗后再破裂(carat)研究组的研究表明,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接受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再破裂发生率以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stroke2006,37(6):1437]已有研究证实,弹簧圈栓塞治疗1年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低于外科钳夹治疗者。为了明确弹簧圈栓塞疗法的远期疗效,carat研究组进行了一项长期的双向定群研究。

该研究共纳入1010例于1996-1998年间接受治疗的囊状动脉瘤破裂患者。有711例患者接受了外科钳夹治疗,其余299例则接受了弹簧圈栓塞治疗,对前者随访最长达9.6年,对后者随访最长达8.9年。

对弹簧圈栓塞治疗者904人-年随访结果显示,治疗1年后有1例患者出现动脉瘤再破裂(年发生率0.11%),外科钳夹治疗者2666人-年随访结果则显示未出现再破裂,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11)。弹簧圈栓塞治疗者再治疗率高于钳夹治疗者,但前者再治疗时并发症发生率低,而且也较轻微,其致命或致残性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11%,而后者该比率为17%。

研究提示: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治疗后1年动脉瘤再破裂发生率和外科钳夹术治疗一样均较低。与外科钳夹疗法相比,弹簧圈栓塞治疗后虽然远期需再治疗者较多,但是并发症较少。考虑到外科钳夹治疗侵入性更大,导致脑组织受损危险也更高,因此,研究者建议弹簧圈栓塞疗法应成为脑动脉瘤破裂的一线治疗。

点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claibornejohnston教授分析:弹簧圈治疗组患者基线年龄偏大,可能会导致其并发症危险升高,但其年龄与外科钳夹治疗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弹簧圈治疗组患者多数动脉瘤较小,似乎远期并发症危险较低,但瘤体大多位于大脑后部动脉,这会使并发症危险升高。因此,该研究没有分组偏倚。将来需要研究弹簧圈栓塞对脑动脉瘤未破裂患者是否有相似的疗效。

手术的安全性和并发症

夹闭术和栓塞术有一些共同的并发症。动脉瘤破裂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准确的发生率还不清楚,但估计在2%-3%左右。破裂能够导致大量脑出血、昏迷甚至死亡。不过在外科夹闭术中能够迅速控制出血,因为这时能够直接看到破裂的动脉瘤和供血动脉。

缺血性卒中是另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和治疗方式决定了可能发生的卒中的类型和范围。

7.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

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的变化;

②警惕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采取控制性降压等措施,防止颅内压骤然升高,避免诱发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③早期发现,及时处理脑血管痉挛而引起不可逆功能障碍; ④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防止渗血及皮下血肿。1 临床资料

20例中男8例,女12例,年龄50~58岁,平均54岁。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17例有高血压病史。经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前交通动脉瘤5例,后交通动脉瘤10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瘤2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分叉处动脉瘤1例,左眼动脉瘤1例。其中18例血管内栓塞无并发症发生,治愈出院;1例大脑中动脉瘤栓塞后出现脑血管痉挛、脑缺血,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1例左眼动脉巨大动脉瘤栓塞后左眼视力下降明显,头痛,恶心呕吐,为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行止血脱水等保守治疗,后期高压氧康复治疗,2月后治愈出院。随访半年,生活能自理,无肢体偏瘫等症状。

术后护理

2.1 观察生命体征:术后观察生命体征,1/30min,并记录,4h后根据病情决定观察时间。测体温,1/4h,48h后按具体情况决定观察时间。注意病人有无头晕、头痛、呕吐、失语、肌力下降、癫痫发作等神经症状出现。同时应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在动脉瘤破裂的初期,血压往往持续在26 kPa以上,这是由于颅内压力明显增高所致,随着病情缓解,血压能恢复到术前水平。血压持续增高或突然增高,则有动脉瘤再次破裂的可能,故应严密监测血压,同时采取降压措施。本组20例病人中17例有高血压病史,术后采用硝普钠静滴,维持平均动脉压在10~11 kPa,使用血压监护仪持续监测血压24~72h,及时调整硝普钠输注滴数,防止血压过低或骤然升高。本组1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术后11h血压骤升至27/14 kPa,伴头痛,经CT诊断为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医 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2.2 预防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动脉瘤栓塞术后,由于导管和栓塞物的机械刺激及球囊过分膨胀,可导致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另外,各种因素引起周身血压急剧升高,也可成为动脉瘤破裂的诱因,如情绪激动、排便、剧烈活动时,周身动脉压突然升高、头部静脉回流受阻、脑组织及颅底动脉环与颅内固定结构的相对性移动,动脉瘤内压力在瞬间上升并持续增高,短时间内超过动脉瘤壁薄弱点的弹性限度,加之动脉瘤内的湍流压力,遂在薄弱点破裂出血,立即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安,颈强直,可伴有意识障碍和神经损害的征象。出现以上情况,须立即报告医生,并密切观察瞳孔,及时发现瞳孔散大等早期脑疝征象,以尽快采取紧急处置。本组1例左侧眼动脉巨大动脉瘤(直径3cm),用MDS-N栓塞术,瘤腔完全闭塞,患者术后11h突发头痛、恶心、呕吐,自诉左眼视物模糊,左眼眼前指数,颈抗三指。立即报告医生,及时给予20%甘露醇脱水降压,入CT室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因出血量较少,经脱水、止血等保守治疗,1个月后病情好转,行高压氧治疗,痊愈出院。

2.3 脑血管痉挛的观察:由于导管在脑血管内停留时间较长,加之栓塞材料机械刺激等因素,容易诱发脑血管痉挛。表现为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短暂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多于手术后12~24h发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避免因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本组1例术后4h出现左侧肢体瘫痪,肌力三级。使用尼莫通注射液经微量泵缓慢静注,持续10d,偏瘫症状明显缓解。其余病人亦用尼莫通预防脑血管痉挛,连续7~10d后改为尼莫通薄膜片口服20mg,3/d,未出现肢体麻木及偏瘫症状。

2.4 穿刺点的观察:本组18例血管内栓塞治疗穿刺点为股动脉,2例因血管弯曲度大而行颈动脉穿刺。股动脉穿刺术后沙袋压迫穿刺点6h,并伸髋静卧2d.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渗血、瘀斑及血肿,肢体皮肤温度、颜色、感觉,足背动脉搏动,腹部情况(因导管损伤或刺破血管可引起腹腔出血)。颈动脉穿刺术后沙袋压迫穿刺点8~10h后加压包扎,并去枕平卧2d.本组1例病人出现股动脉穿刺点渗血,用1%硫酸鱼精蛋白1 ml加生理盐水10 ml缓慢静注,以对抗全身肝素化所致的出血,渗血情况明显改善。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武汉 430070 [医 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参考文献

[1]马廉亭主编.实用神经外科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477

[2]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54

[3]史玉泉,王忠诚,薛庆澄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89~93

[4]刘承基.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9

脑溢血病人的饮食

病人除需药物治疗外,合理调配饮食对康复也具有重要作用。

病人康复期无吞咽困难,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

首先,应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肥肉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促进动脉硬化;可采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饱和脂肪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及转化为胆汁酸,从而达到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推迟和减轻动脉硬化目的。

其次,饮食中应有适当蛋白质,常吃些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以供给身体所需要的氨其酸。一般每日饮牛奶及酸牛奶各一杯,因牛奶中含有牛奶因子和乳清酸,能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及胆固醇的含量。饮牛奶时可将奶皮去掉。豆类含豆固醇,也有促进胆固醇排出的作用。

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维生素C和钾、镁等。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钾、镁对和因管有保护作用。

可多吃上结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等,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

每日食盐在6克以下为宜,因食盐中含有大量钠离子,人体摄入钠离子过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脏负担,并能增加血液粘稠度,从而使血压升高,对中风病人不利。

忌用兴奋神经系统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及刺激性强的调味品。此外,少吃鸡汤、肉汤,对保护心脑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有益,且需忌暴食。

家有中风病人,一般可选择下述辅助食疗方剂: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若中风并发糖尿病,不宜加蜂蜜。4.生食大蒜或洋葱10-15克可降血脂,并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5.中风病人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来源:医生解答疑问

脑溢血病人的饮食二

人们的食物中有些具有降低血压,软化血管等功效,平常多摄入以下食物可以很好地预防脑出血后遗症的发生。

高钾食物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每天进食较多新鲜蔬菜水果的人较只进食少量蔬菜水果的人,发生脑出血的危险性要低,表明富含钾的蔬菜水果具有防脑出血作用;这是因为高钾食物能调整细胞内钠和钾的比例,减少了体内钠水潴留,降低血容量,从而使血压降低,防止脑出血的发生。

富含高钾的食物有菠菜,番茄,青蒜,大葱,土豆及香蕉,柑橘,甜瓜,柚子等。

富含类黄酮与番茄红素食物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造成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及抑制其氧化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类物质类黄酮与番茄红素能捕捉氧自由基,阻遏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犭杀虫剂,对防止血管狭窄和血凝块堵塞脑血管有积极作用.

日常饮食中富含类黄酮与番茄红素的有洋葱,香菜,胡萝卜,南瓜,草霉,苹果,红葡萄,番茄,西瓜,柿子,甜杏,辣椒等。

多食优质蛋白食物

2013年脑卒中宣传 篇6

传计划

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脑卒中防控意识,倡导健康生活行为,实现脑卒中的早防,早诊,早治。我南咀卫生院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开展“世界脑卒中宣传日”活动通知精神,积极组织实施,定于2013年10月29日在南咀镇集贸市场开展“世界卒中日”宣传活动。活动的主题是“预防脑卒中,从今天开始”脑卒中防治知识宣传。工作计划如下:

一、活动目的活动当日我院设置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内容是重点宣传控制血压,预防卒中的积极意义,并当场开展了义务量血压服务。

1、提高居民脑卒中防治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2、宣传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早期症状。

3、提高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二、活动内容和形式

1、现场咨询:2013年10月29日上午在南咀集贸市场现场开设咨询台并宣传高血压防病知识,同时免费测量血压。

2、字幕宣传:在南咀集贸市场悬挂横幅。

3、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本次活动由公共卫生科负责组织实施

南咀镇卫生院

脑卒中病人康复护理进展 篇7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

脑卒中与肿瘤、心血管病并称人类健康三大杀手。在我国,由于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而备受关注[1]。虽然在治疗过程中脑卒中病人病死率下降明显,但是病人的致残率却依然比较高,这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给病人造成痛苦的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2],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帮助并改善后遗症的恢复,这样才能使病人最大限度地从疾病中康复,回归家庭,重返社会。现就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脑卒中康复护理概述

1.1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目的

卒中康复的根本目的是运用医学手段改善病人运动、言语、认知和其他受损的功能,使其生理、精神、心理、认知和社交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的状态[3]。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病人进行早期的活动可以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加自信,减轻家属的负担,减少住院时间,减少费用。

1.2 脑卒中康复护理介入时机

康复治疗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后疗法,所谓后疗法就是疾病在经过临床处置后再针对遗留问题进行处置。但近年来,康复护理更重视早期进行。笔者认为主要把握以下几点:①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发展后48h就可以开展早期康复治疗;②病人应具备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如对痛和不适有反应[4];③重症脑出血病人,在监测、维持病人生命体征的同时介入康复护理,一般脑梗死后3d、脑出血后3d~5d介入。这样做有以下好处:更具有预见性和对症性;把握时间节点,提高脑卒中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相对更安全有效。

1.3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评价

有效的护理评价有助于脑卒中病人的康复,因此,建议在发病的24h内及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来评价脑卒中病人的严重程度,通过有效的筛选工具,由有经验的临床人员对病人总体情况进行筛选,并根据病人运动、感觉、认知、交流和吞咽障碍等程度来制订治疗方案,决定护理级别,并判断可能的疗效,同时将评价结果和预期结果告知病人及其家属。

2 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

2.1 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急性期大约50%的卒中病人有吞咽障碍,其中以口、咽为主,那是因为由于食道上括约肌和食道功能受损所致的进食困难[5]。大多数会因此出现脱水、营养不良、窒息、肺部感染,所以及时的诊断及评估吞咽功能有利于康复。病人入科后可进行洼田饮水试验[6]。也可以用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该方法适合于脑卒中吞咽障碍各期评价,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它是将症状与治疗手段相结合,目的明确,对吞咽障碍病人临床治疗作用大,指导性强,操作性可。

近年来针灸和电刺激治疗也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康复,研究表明,针灸通过改变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电刺激可兴奋咽喉部肌肉,防止失用性萎缩。所以需要多方合作,护理人员要起到协助与指导作用,给病人进行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如颈部的活动训练,即根据病人情况指导头颈进行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等动作。口面肌群与感觉刺激的训练也可以改善病人吞咽障碍,还有咽部冷刺激、直接吞咽训练、喉上抬训练也是。我们要教会家属改变食物大小、性质,使温度适宜,味道口感适合病人,并指导病人正确的进食体位,可以取坐位或半卧位,头略前倾,垫起偏瘫侧的肩部,速度宜慢,量适中,并且集中注意力[7]。有时候病人不能做到时护士要给予被动运动,也可用冷水轻触舌根咽后壁刺激并指导病人进行吞咽动作。

2.2 失语病人的康复护理

失语一般分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和命名性失语[8]。护士可以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耐心与之沟通,向其解释康复的重要性,给予生活的帮助,增加病人的信任感,让其主动参加训练。根据病人不同临床表现,可以给予不同训练。当病人出现表达障碍,护士可以给予口型示范,面对面地教或让病人照镜子练习。同时也可以刺激病人的唇、舌、喉部肌肉做协调运动。①口唇运动训练:指导病人反复张口、鼓腮、抿嘴、用嘴深呼吸,每天5次或6次,每次5min~6min。②舌运动训练:指导病人活动口腔肌肉,尽量往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做伸缩、卷动运动,由慢至快,每天5次~10次,每次5min~10min。③口型示范:指导病人张大口、反复发声,每天5次[9]。当病人出现理解障碍时,护士可以结合卡片,生活用品或者手势来让病人理解,也鼓励家属一起参与;当病人出现遗忘事物名称时,护士要反复说出有关事物的名称,强化病人记忆,同时要指导家属鼓励病人开口说话,每天询问病人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给予鼓励与微笑。

2.3 认知障碍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后约有95%的病人出现认知障碍,主要有记忆、定向力、知觉、思维及注意障碍等,最近发现康复训练可以刺激脑细胞,让其再生,从而有益于认知障碍的恢复。①记忆障碍的病人可采用身边的各类道具如手表、闹钟、积木、彩色图片等来训练时间记忆和物品的识别。②定向力障碍:对时间感知障碍的病人,应提醒病人遵守时间概念,如睡觉和起床的时间、三餐进食时间、吃药训练的时间等。对空间感知障碍的病人,可以训练其记忆自己的病房床号、各种行走的路线等。③知觉障碍的病人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自我介绍,让病人记住姓名,也可让他看与之有关的照片,利用其他感觉刺激触觉或听觉等。④思维障碍的病人我们可以帮助病人训练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问病人“今天想吃什么”或鼓励并协助他去病房之外的空间走走,在行走中让他或协助他解决问题等。⑤注意力障碍的病人我们可以选择病人感兴趣的事,吸引他的注意力,比如看电视节目、家庭照片等,并让病人讲述看到的事与物,也可以利用各种传媒工具,随时随地进行游戏训练,最后根据训练进程,逐渐延长病人注意时间,增加训练内容。

2.4 痉挛的康复护理

痉挛是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过度活跃的表现,是脑卒中后病人一个最重要的损害。绝大部分的脑卒中病人会发生痉挛,主要表现有肌肉萎缩、姿势异常、关节挛缩、疼痛等,这是受牵张力的影响,所以进行运动治疗前要降低肌张力,治疗时可以联合抗痉挛药物,以便进一步改善病人肢体功能。痉挛的康复关键是早期治疗,病人可以利用姿势反射来降低肌张力,使运动时动作平衡、协调。正确的体位和关节活动训练可以缓解痉挛,一般采用先保守后侵入的方式来进行。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会发生肌肉短缩和关节囊挛缩,所以每天要进行关节主动活动范围训练,来扩大关节活动度,不过此时应注意体位摆放,从而减轻肌痉挛。在此医护人员也可以通过让病人了解偏瘫后肌痉挛的基本常识,让病人切实知晓其原理,使得自身能控制和减轻症状的发生。

2.5 排泄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病人疾病恢复后经常遗留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其中一个常见问题是尿失禁,大部分病人在疾病急性期会出现尿失禁,而在恢复期半年内下降至一半。早期要指导家属保持床单平整,皮肤干燥清洁,同时给予排泄管理[10],减轻病人心理压力,给予鼓励,指导家属帮助病人,让病人学会正确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和盆底肌锻炼,让其早日恢复正常的排泄信心。因此在发病期,除了每3h左右训练排尿意识,控制小便,同时要给予针灸治疗,它可以刺激排尿中枢,改变尿道功能,对失禁有一定的改善[11]。由于卒中病人长期卧床,易致便秘,便秘时由于肠道蠕动能力下降,导致原本应该排出的废物滞留在体内,排毒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新陈代谢。应指导病人饮食上注意清淡、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教会病人腹式呼吸、注意切忌用力屏气,按摩耳朵、按摩脚底、如针刺足三里等[12]。

3 小结

脑卒中病人的社区护理 篇8

【关键词】摄食吞咽障碍;急性脑卒中;摄食训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44-02

由于社会中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加上饮食结构不合理,当前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摄食吞咽障碍成为常见的并发症,若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会引发误吸性肺炎、营养不良,甚至窒息[1]。因此,临床中要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非常重要。文章对32例急性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情况进行了介绍,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急性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患者共3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为62.7岁。合并疾病:高血压11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3例。疾病类型:急性高梗死21例,脑出血11例。所有入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醒,具有咳嗽能力,能配合治疗。

1.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1.2.1进食训练①体位选择:患者能自行坐立的进食可以选坐位,患者身体前倾,喂食者处于便于操作的位置;患者保持坐位困难时,进食可以保持半卧位,将床头摇高30°,用软枕垫起患侧,喂食者处于健侧;患者病情严重,患者可取侧卧位,将食物送入健侧口腔中[2]。②食物选择:除了鼻饲患者之外,对于其他患者可以将食物做成糊状,不易松散,例如菜泥、果泥、肉泥等。保持适宜的温度,以偏凉食物为主,有助于产生冷刺激从而出现吞咽反射。③喂食方法:饭前用金属勺对患者咽部做10次冷刺激,喂食2勺凉开水后进食,1口量要保持在3-5ml,待患者吞咽完毕还要进行1次空吞咽动作。

1.2.2唇舌训练①声带训练:患者咳嗽,清嗓子,深吸气后憋气,然后用力发音。②舌肌、咀嚼肌训练:患者将口张大,尽力将舌头外伸,沿口分别舔上下嘴唇及左右口角,然后缩舌,上下牙互叩,并进行10次咀嚼动作。如患者不能自行伸舌训练,护士可以用纱布将其舌把持后进行。每次5min,每日三餐前进行。

1.2.3吞咽训练①咽部冷刺激:用冰过的棉棒刺激患者咽后壁、舌根、软腭,诱使咽喉肌出现收缩,然后做空吞咽动作[3]。每日餐前进行一次。②咳嗽训练:按照吸气—憋气—咳出的程序进行,要用手部按压腹部,快速咳出,增加呼吸系统对异物的防御能力。③吸吮训练:患者食指戴胶套后放入口中进行吸吮动作。

1.2.4喉抬高训练让患者感觉指导者吞咽时甲状软的骨运动情况,然后在对照镜子,让患者将食指放在甲状软骨上,模仿动作20次,每日训练两次,后期将吸吮和喉抬高结合起来,直到患者唾液不再从口中流出为止。

2结果

32例患者经过早期康复及护理,吞咽障碍治愈14例,明显好转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除了无效患者之外,所有患者在进食中均未出现误吸、窒息等情况。

3讨论

摄食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見并发症,根据相关报道,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有50%左右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摄食吞咽障碍。吞咽会影响患者的发音、心理、营养,可能会导致患者误吸,甚至死亡。在正常吞咽中一般是按照口准备—口传递—咽阶段—食管阶段四个阶段进行的,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出现摄食吞咽障碍主要是在口咽阶段,是因为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在发生脑卒中后出现障碍导致的。

目前临床中解决摄食吞咽障碍常见的是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吞咽康复训练能对患者脑细胞产生刺激,促进运动神经元树突的延长,同时还能有效提高神经肌肉功能的适应性。在进食训练中,保持合理的体位可增加食团的内压,也可以防止食物误入气道。舌肌、咀嚼肌训练能加强肌肉的运动活性。冷刺激是较常见的康复训练,它能提高咽部的敏感度。发声训练能改善屏气时声带的闭锁功能。通过一系列的康复训练措施增加了患者口腔肌肉的协调性,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反射性刺激,同时也能有效改善患者脑部血流量,从而促进病灶周围脑组织的重组。在本组病例的早期康复护理中,有31例患者吞咽功能得到了较高的改善,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对于改善急性脑卒中病人摄食吞咽障碍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维霞,孙慧芹,高从远.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综合康复护理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3):397-398.

[2]李银玲,刘秀芳.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234-235.

上一篇:国庆节国旗下优秀演讲稿下一篇:普法依法治市如何找准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