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进展

2024-06-22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进展(精选12篇)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进展 篇1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脑卒中引起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高达71%[1]。吞咽困难可以引起脱水、腹泻、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颈后倾挛缩、心理障碍等并发症,还可因窒息危及到生命,这些因素均能增加病人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影响脑卒中病人的康复和预后。现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综述如下。

1 吞咽困难的康复评估方法

1.1 床旁筛查及评价量表

主要包括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反复唾液吞咽实验、医疗床旁评估量表、Burke吞咽困难筛查试验(BDST)、Smithard床边吞咽功能评价(BSA)、Daniels制定的吞咽障碍临床筛查系统、Logemann制定的28条筛查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临床护理用吞咽功能评估工具等。其中,临床护理评估有吞咽障碍三步评定法、阶梯评估模式等。刘海兰等[2]采用吞咽障碍三步评定法,第一步初查、第二步少量饮水吞咽测试、第三步中量饮水测试。经评估符合经口进食条件者,按常规进食,对不符合经口进食条件者给予鼻饲加静脉供给营养,并进行康复护理。叶秋兰[3]以阶梯评估模式对98例脑卒中病人依次进行初步筛查、洼田饮水试验和香蕉泥进食试验,通过评估指导进食,饮水试验阴性者即可正常饮食;饮水试验阳性但香蕉泥试验阴性者,及早进食同样性状的食物,能保证病人的营养;香蕉泥试验阳性者,说明误吸的可能性大,宜早期鼻饲。

1.2 仪器评估

仪器评估包括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纤维内镜吞咽检查(FEES)、超声检查、脉冲血氧定量法、视频测压技术、吞咽动作仪评估、咽下压检查、表面肌电图检查(SEMG)及磁共振成像(FMRI)等,其中目前应用较多的为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纤维内镜吞咽检查、视频测压技术及脉冲血氧定量法。

2 护理模式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2.1 时间护理模式

目前,时间护理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上尚未引起医务人员的广泛重视,康复治疗的时间是随意性的,护士总是在忙完了常规护理工作后才给病人进行康复治疗,虽然康复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不很明显[4]。另外,时间护理结合冷刺激在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也较单纯冷刺激的方法效果更加显著[5]。

2.2 聚焦解决模式

聚焦解决模式寻求和发展病人内在潜力和自身资源,培养病人应对和适应能力,寻求最大化挖掘个体的力量、优势和能力,激发病人的行为、参与和承诺。曾琨[6]等采用聚焦解决模式针对假性延髓性麻痹病人因吞咽障碍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行心理干预,解决问题的关注点集中在病人的吞咽障碍上,让病人按照自身情况提出适宜自己的目标,能明显降低假性延髓性麻痹病人的负性心理,可提高病人的心理社会功能及应对适应能力,提高病人康复训练的信心。

2.3 循证护理模式

李书琴[7]根据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结合病人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寻找循证支持,推荐出干预效果的最佳护理方案;应用该方案2周后,康复组的有效率(83.2%)明显高于对照组(49.1%),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康复。包艳等[8]将循证护理理念运用于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早期康复中,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2.4 运动再学习模式

运动再学习训练方法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看做一种再学习或者训练的过程。廖喜琳等[9]利用运动再学习法通过口唇、面颊部、舌部的主动及被动运动,促进吞咽及构音器官的血液循环,改善咽部肌肉的协调性并可兴奋对外感受器,通过残存的吞咽、迷走、舌下、三叉神经等反射,并通过对吞咽传导通路通过功能重组,以新的方式代偿失去的功能,促进受损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塑吞咽功能中枢,发挥了脑的可逆性,对吞咽功能的康复收到良好效果。

3 康复护理

3.1 康复护理的时间窗早期、科学和合理的康复训练,一方面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修复能力;另一方面早期训练还可防止口腔和咽部肌群失用性萎缩。于永侠等[10]报道吞咽训练越早越好,一般在病人发病后3 d~5 d,意识转清、生命体征稳定即可开始训练。

3.2 心理护理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心理痛苦,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合并疾病、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1]。在进行吞咽障碍功能训练的同时针对病人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和社会阅历等有的放矢进行心理疏导并早期介入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抑郁状态,提高吞咽功能训练效果。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同步实施家属系统化康复护理培训也有利于提高病人对生活的信心[12]。

3.3 康复护理方法

3.3.1 基础训练 ①运动疗法。舌体操:让病人将舌伸出,依次做左右运动摆向口角、舌尖舔上下唇、向上按压硬腭等,反复进行。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和下颌骨的张合运动,让病人空咀嚼、皱眉、闭眼、鼓腮、吹气、微笑、张颌、闭颌运动,伸舌做左右、前后、舌背抬高运动或阻力运动,对加强舌咽肌群的力量、预防误吸有积极作用[13]。②感觉刺激训练,如酸刺激、冷刺激、摩擦感、振动感、拍击感等,可提高神经系统对吞咽功能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肌张力使其正常化。近来有学者发现,餐前20 min咽部冰刺激比餐后2 h冰刺激更能改善脑卒中病人吞咽功能,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14]。

3.3.2 中医康复疗法 ①中药疗法。廖喜琳等[15]报道中药冰块刺激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痰热腑实型病人有良好效果。蔡超群等[16]对59例吞咽障碍病人实施中药与针灸结合疗法,有效率为81.25%。②针灸疗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改善病人吞咽功能和升高血氧饱和度,明显减少误吸,降低疾病危险性[17]。联合应用头穴丛刺和吞咽功能训练,也可有效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失用性萎缩,促进舌和咀嚼肌的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18]。③中医综合护理疗法。章王媛等[19]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在常规护理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针灸、中药、情志调护等中医综合方法,治疗组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69%)。

3.3.3 物理疗法 ①排痰机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进行排痰机治疗结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有效地促进脑卒中病人的功能康复和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20]。②吞咽治疗仪。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刺激,肌肉群受刺激后产生收缩,以重建吞咽反射的大脑皮层控制功能,同时可促进组织血液循环改善,提高咽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防止咽部肌肉萎缩,明显改善和恢复吞咽功能[21]。③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晋丹丹等[22]报道NMES治疗吞咽障碍有积极显著的效果;同时发现,单侧大脑卒中组疗效优于双侧大脑卒中组,脑梗死组疗效优于脑出血组。④经颅磁刺激(TMS):利用产生的磁场诱导皮层神经元去极化,随之产生一个运动诱发电位,增加食管诱发电位的振幅,促进吞咽反射的发生[23]。

3.3.4 联合高压氧治疗 胡吉庆等[24]在改良综合康复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总有效率为89.80%。刘光健等[25]研究显示,高压氧对改善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所致吞咽困难优于常规治疗。但目前有些医院或社区受特殊设备、场地的影响和病人安全因素的考虑,故此法很难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4 摄食护理

4.1 经口进食

①进食环境:宜轻松、愉快、安静,避免病人精神紧张或注意力分散,有利于自我把握进食量和进食速度,减少误咽的发生和对他人的依赖。②食物的选择:选择柔软、易变形、有适当黏性、不易松散、不易滞留黏膜的食物。③摄食训练:根据病人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个人喜好选择不同质地、不同口味的食物,并采用最适合吞咽的一口量标准;重度吞咽障碍病人在间接训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后,可循序渐进过渡到直接摄食训练。④呛咳和误吸的预防。预防呛咳:平时多指导病人进行有效的咳嗽;病人进食期间尽量不要讲话;为病人提供充足的进食时间并选用小金属匙喂食;进餐结束后及时清洁口腔。预防误吸:禁止采用吸管饮水;饮水时水杯内要加满水;进食前嘱病人吸足气,吞咽前和吞咽过程中憋气,在吞咽后咳嗽,可咳出残留在咽喉部的食物残渣。

4.2 胃管饮食

4.2.1 间歇经口胃管饮食

郭君等[26]研究显示,间歇经口胃管饮食可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并可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安巧等[27]采用间歇经口胃管饮食方法,舒适度明显优于留置鼻胃管期间(P<0.05),心理状态表现为明显放松,配合程度提高,对康复充满信心,吸入性肺炎及其他并发症明显减少、用于治疗相关并发症的费用明显降低,插管成功率高,而护理工作时间无明显变化。但也有研究指出,二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故口胃管饮食在吞咽障碍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还不确定。

4.2.2 鼻饲饮食的护理

①鼻饲液的选择:以清淡、少量为宜,以后可根据病人个体差异逐渐调整鼻饲液的质和量。②鼻饲液温度:鼻饲温度适当偏低,36 ℃左右为宜,以免发生应激性溃疡。鼻饲液过冷可引起腹泻,过热则损伤消化道黏膜。③灌注量及间隔时间:开始灌注量每次为50 mL~100 mL,无腹胀、呕吐逐渐加至每次200 mL~300 mL;鼻饲间隔时间2 h~3 h,每天5次或6次;根据病人病情、胃内残留量,随时调整灌注量及间隔时间。④鼻饲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泻、胃潴留、高血糖等症状。注意食物的量、性状、温度及注入速度;在病人经口进食量恢复一半以上,连续2 d无呛咳后,方可拔除胃管,避免长期鼻饲导致咀嚼、吞咽系统的失用性萎缩。

4.2.3 胃造瘘饮食的护理

①造瘘口周围皮肤的护理。术后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晚管饲后用生理盐水清洗胃造瘘的延长管,防止胃内容物腐蚀皮肤,并定时观察有无红、肿、热、痛及胃内容物渗漏等异常情况;病人淋浴时,将造瘘延长管拔出,敷上无菌纱布,并用3M透明贴密封,防止伤口感染。②造瘘管护理。术后2d后瘘管内固定较紧,以压迫胃壁防止出血。后期病人可根据自身的感觉,以造瘘管盘片与腹壁保持轻度紧张为宜;保持瘘管通畅,管饲营养物时,轻摇注食器,以免营养液沉淀在注食器底部发生堵管。③管饲的护理。管饲过程,病人采用半坐卧位,使胃内食物通过重力作用进入小肠,减少反流。管饲完保持半坐卧位30 min~60min,每次管饲量最大不超过300 mL。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治疗过程,且仍在不断完善中,根据病人吞咽障碍的程度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并做好饮食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但制订出规范化的康复护理方案仍需继续探索。

摘要:综述脑卒中吞咽困难的康复护理进展,包括吞咽困难的康复评估方法、护理模式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以及康复护理、摄食护理等。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进展 篇2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04月~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运用计算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46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46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康复护理;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1],如果早期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治疗,不但会导致营养成分摄入不足,而且还会造成误咽性肺炎,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能由于窒息而危及生命安全。所以,一定要及早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给予充足的水分及营养,提高机体抵抗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现选择月~20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一步探析康复护理作用于临床的效果,研究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04月~年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运用计算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干预组46例患者中,25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49.89±5.76)岁。才滕氏吞咽障碍分级:5级者15例,4级者21例,3级者7例,2级者3例。对照组46例患者中,26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48.49±5.68)岁。才滕氏吞咽障碍分级:5级者16例,4级者22例,3级者6例,2级者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试验可比性特别显著。

1.2方法 对照组:46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对吞咽障碍严重且无法进食的患者,进行鼻饲进食。

干预组:46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脑卒中发病突然、致残率较高,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偏瘫等后遗症,特别是合并吞咽障碍时,患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严重影响,很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等情绪[2]。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勤于沟通,及时疏解患者的心结,加强疾病的健康教育,建立患者治疗的信心。②直接康复训练:对于轻度吞咽障碍可以咀嚼的患者,患者无法用舌向口腔深处吞咽食物,可利用汤勺把少许食物送至舌根处,建议患者吞咽进食时不要说话,不给予任何处置,防止患者由于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呛咳,或是拒绝进食。对于中度吞咽障碍的患者,进食前让患者保持端坐位,或是侧卧位,先喂一勺温开水,湿润口腔及食管。并且,试验患者吞咽功能,如果吞咽顺利,可先喂四分之一勺稠粥,送至健侧舌后方,鼓励患者用舌搅拌食物,然后抬起舌头,用舌顶住上颚。培养患者先有吞咽意识后进行吞咽动作,患者可以完全咽下食物后暂停10s,等到呼吸平稳后咳嗽,以便清洁食道。患者若出现误吸、喘鸣、呛咳症状[3],可轻叩患者的后背,或是进行体位引流,避免坠积性肺炎的产生。对于重度吞咽障碍的患者,应及早进行鼻饲饮食,并且指导患者摄食前锻炼。

1.3疗效评价 根据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价[4],分值范围0~10分,分值越高说明吞咽障碍的程度越低,10分表示吞咽功能恢复正常。参考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的改善程度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痊愈:提高至7级,能够正常摄食咽下。显效:吞咽障碍提高了3~5级,但是未达到7级。有效:吞咽障碍提高了1~2级,但是未达到7级。无效:吞咽障碍无任何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计量资料,应用方差±表示,并使用配对样本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用百分比(%)表示,然后利用χ2进行检验。当P值小于0.5时,说明试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 干预组患者的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5.10±0.7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1±0.77)分,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疗效对比 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约为89.13%(41/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67%(32/46),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三、讨论

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病率约为47%左右,通常是因为吞咽、舌下以及迷走神经核性,或是核下性损伤,导致真性延髓麻痹、双侧大脑皮质,或是皮质脑干束手损造成假性延髓麻痹。一般表现为随意性舌运动时间延迟,与吞咽相关的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活性明显下降。及时而有效的.康复护理,能够增强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活性,同时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神经网络重组、侧枝芽生进行刺激,进而最大可能的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本研究结果见前文详述,这与胡学军等人的试验得出了相似的结果[5]。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曾志.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23(10):106-107.

[2]钟美容,蔡超群.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医学文选,,25(3):457-459.

[3]龚桂平.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临床康复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2,6(6):6-7.

[4]马自萍,杨丽娜,白向东,等.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2,21(1):48-49.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相关研讨 篇3

【关键词】 卒中 康复护理 方式

【中图分类号】 R 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340-01

医学上脑血管意外又名为脑卒中,俗称中风。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这种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目前有年轻化的趋势。临床上常突然发病、起病多变,由于医学领域治疗技术不断地提高病死率已显著的减少但致残率仍高达65-75%,使患者生活、工作能力部分或全部丧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脑卒中患者一般发病急骤,恢复较慢,并常伴有肢体活动不灵甚至瘫痪,以及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等后遗症,因此,在积极药物治疗前提下,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语言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

1 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训练及其护理

1.1 早期康复护理:在不影响临床抢救的前提下,做肢体被动运动(切忌粗暴)、按摩可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康复护理时绝不能完全排除患者自身的主动活动,应该给予患者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配合进行,其疗效会更佳。

1.2 软瘫期康復护理:此期应协助医生通过诱发患者的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促使患侧肌力、肌张力恢复,鼓励患者进行主动的床上运动,以对痉挛进行预防性康复,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

1.3 痉挛期康复护理:本期的治疗是整个康复治疗的关键时期。痉挛必然出现,患者只要想运动,就会因痉挛而以异常的运动模式出现。护理关键是配合医师在坐位、站位、行走时要牢记任何帮助者都要不去用力牵拉患侧的上肢。

1.4 康复训练具体操作要求:

一般在病后3天~3周即病人意识清醒,无进行性脑卒中表现,生命体症稳定便可进行康复训练应按照由易渐难,由简渐繁,顺序进行。运动时间由短渐长,运动强度由低渐高顺序进行,运动方式由被动、辅助到自主运动顺序进行。顺序如下:

床上移动翻身→坐位→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楼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强调的是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软弱肌力训练。训练中应包含患侧恢复和健侧代偿。

⑴床上训练:

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体位,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上下肢活动(例如为端正骨盆,在床上进行单侧和双侧桥式运动)以及洗漱、穿衣、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⑵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

先从半坐位(30度-40度角)开始逐渐增加角度、次数和时间→从床上坐→床边坐→椅子或轮椅坐。 接着应进行坐位平衡训练,从无依靠不能坐稳→躯干向不同方向摆动能坐稳→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能坐稳。

⑶站立和站立平衡训练:

先作站立准备活动(如坐位提腿踏步,患侧下肢肌力训练等,有条件可利用站立床训练),然后扶持站立→平衡杠间站立→徒手站立→站立平衡训练,要达到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仍能保持站立平衡。

⑷步行训练:

先作步行前准备活动(如扶持立位下患肢前后摆动、踏步、负重等)→扶持步行或平行杠间步行→扶拐步行→徒手步行。在步行训练中应强调,必须注意改善步态训练。

⑸上肢及手的功能需要强化训练。 训练内容:

①关节活动度训练:各关节功能活动训练,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活动强化训练,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及精细动作训练。

②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穿衣、洗漱、梳头、进餐、写字、握物等动作训练。

③回归社会职业训练。

2 言语障碍及其护理

2.1 语言训练宜早不宜迟。病人如不能讲话和阅读,可用能表达要求的图片、卡片,来训练表达要求,每次训练都应耐心,反复示范,不能轻易放弃训练。要使病人保持积极的态度。

2.2 对待命名性失语患者,护理时应有意识地反复说出有关事物的名称,强化记忆。运动性失语主要是发音困难,训练时应着重给患者做示范口型,面对面地说教。

3 心理和情感障碍的护理

3.1 脑卒中患者往往在早期表现出对疾病的否认和不接受,护士应该通过被动活动患侧,患侧卧位增加体位感觉刺激,使患者了解患肢的存在,不能操之过急,以免患者产生抑郁、失望等严重心理活动。

3.2 护理时对持久的抑郁状态要给予安慰劝说,诱导和支持,同时适当地给予抗抑郁药治疗有积极作用。

因此,必须对中风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障碍要及时了解状况,及时疏导做相关的健康教育,让患者认识偏瘫及其他功能障碍,了解偏瘫恢复的特点及康复治疗的流程,不要急于求成,采取各种方式与患者交流,列举成功案例,增强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康复训练。

4 合理预防脑卒中复发

①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戒烟戒酒。

②防治高血压、肥胖症。

③保持血压、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围

5 小结

脑卒中病人康复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护理及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着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认为,脑卒中在3个月内恢复最好,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通过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极大发挥脑的可塑性。功能训练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恢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参考文献

[1]上官守琴;杨志宏;陈光辉;徐鹏;柯尊宇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观察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3年第05期

[2]李晓晴;毕齐;王力锋;王力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3年第05期

脑卒中病人康复护理进展 篇4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

脑卒中与肿瘤、心血管病并称人类健康三大杀手。在我国,由于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而备受关注[1]。虽然在治疗过程中脑卒中病人病死率下降明显,但是病人的致残率却依然比较高,这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给病人造成痛苦的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2],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帮助并改善后遗症的恢复,这样才能使病人最大限度地从疾病中康复,回归家庭,重返社会。现就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脑卒中康复护理概述

1.1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目的

卒中康复的根本目的是运用医学手段改善病人运动、言语、认知和其他受损的功能,使其生理、精神、心理、认知和社交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的状态[3]。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病人进行早期的活动可以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加自信,减轻家属的负担,减少住院时间,减少费用。

1.2 脑卒中康复护理介入时机

康复治疗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后疗法,所谓后疗法就是疾病在经过临床处置后再针对遗留问题进行处置。但近年来,康复护理更重视早期进行。笔者认为主要把握以下几点:①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发展后48h就可以开展早期康复治疗;②病人应具备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如对痛和不适有反应[4];③重症脑出血病人,在监测、维持病人生命体征的同时介入康复护理,一般脑梗死后3d、脑出血后3d~5d介入。这样做有以下好处:更具有预见性和对症性;把握时间节点,提高脑卒中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相对更安全有效。

1.3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评价

有效的护理评价有助于脑卒中病人的康复,因此,建议在发病的24h内及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来评价脑卒中病人的严重程度,通过有效的筛选工具,由有经验的临床人员对病人总体情况进行筛选,并根据病人运动、感觉、认知、交流和吞咽障碍等程度来制订治疗方案,决定护理级别,并判断可能的疗效,同时将评价结果和预期结果告知病人及其家属。

2 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

2.1 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急性期大约50%的卒中病人有吞咽障碍,其中以口、咽为主,那是因为由于食道上括约肌和食道功能受损所致的进食困难[5]。大多数会因此出现脱水、营养不良、窒息、肺部感染,所以及时的诊断及评估吞咽功能有利于康复。病人入科后可进行洼田饮水试验[6]。也可以用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该方法适合于脑卒中吞咽障碍各期评价,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它是将症状与治疗手段相结合,目的明确,对吞咽障碍病人临床治疗作用大,指导性强,操作性可。

近年来针灸和电刺激治疗也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康复,研究表明,针灸通过改变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电刺激可兴奋咽喉部肌肉,防止失用性萎缩。所以需要多方合作,护理人员要起到协助与指导作用,给病人进行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如颈部的活动训练,即根据病人情况指导头颈进行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等动作。口面肌群与感觉刺激的训练也可以改善病人吞咽障碍,还有咽部冷刺激、直接吞咽训练、喉上抬训练也是。我们要教会家属改变食物大小、性质,使温度适宜,味道口感适合病人,并指导病人正确的进食体位,可以取坐位或半卧位,头略前倾,垫起偏瘫侧的肩部,速度宜慢,量适中,并且集中注意力[7]。有时候病人不能做到时护士要给予被动运动,也可用冷水轻触舌根咽后壁刺激并指导病人进行吞咽动作。

2.2 失语病人的康复护理

失语一般分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和命名性失语[8]。护士可以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耐心与之沟通,向其解释康复的重要性,给予生活的帮助,增加病人的信任感,让其主动参加训练。根据病人不同临床表现,可以给予不同训练。当病人出现表达障碍,护士可以给予口型示范,面对面地教或让病人照镜子练习。同时也可以刺激病人的唇、舌、喉部肌肉做协调运动。①口唇运动训练:指导病人反复张口、鼓腮、抿嘴、用嘴深呼吸,每天5次或6次,每次5min~6min。②舌运动训练:指导病人活动口腔肌肉,尽量往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做伸缩、卷动运动,由慢至快,每天5次~10次,每次5min~10min。③口型示范:指导病人张大口、反复发声,每天5次[9]。当病人出现理解障碍时,护士可以结合卡片,生活用品或者手势来让病人理解,也鼓励家属一起参与;当病人出现遗忘事物名称时,护士要反复说出有关事物的名称,强化病人记忆,同时要指导家属鼓励病人开口说话,每天询问病人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给予鼓励与微笑。

2.3 认知障碍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后约有95%的病人出现认知障碍,主要有记忆、定向力、知觉、思维及注意障碍等,最近发现康复训练可以刺激脑细胞,让其再生,从而有益于认知障碍的恢复。①记忆障碍的病人可采用身边的各类道具如手表、闹钟、积木、彩色图片等来训练时间记忆和物品的识别。②定向力障碍:对时间感知障碍的病人,应提醒病人遵守时间概念,如睡觉和起床的时间、三餐进食时间、吃药训练的时间等。对空间感知障碍的病人,可以训练其记忆自己的病房床号、各种行走的路线等。③知觉障碍的病人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自我介绍,让病人记住姓名,也可让他看与之有关的照片,利用其他感觉刺激触觉或听觉等。④思维障碍的病人我们可以帮助病人训练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问病人“今天想吃什么”或鼓励并协助他去病房之外的空间走走,在行走中让他或协助他解决问题等。⑤注意力障碍的病人我们可以选择病人感兴趣的事,吸引他的注意力,比如看电视节目、家庭照片等,并让病人讲述看到的事与物,也可以利用各种传媒工具,随时随地进行游戏训练,最后根据训练进程,逐渐延长病人注意时间,增加训练内容。

2.4 痉挛的康复护理

痉挛是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过度活跃的表现,是脑卒中后病人一个最重要的损害。绝大部分的脑卒中病人会发生痉挛,主要表现有肌肉萎缩、姿势异常、关节挛缩、疼痛等,这是受牵张力的影响,所以进行运动治疗前要降低肌张力,治疗时可以联合抗痉挛药物,以便进一步改善病人肢体功能。痉挛的康复关键是早期治疗,病人可以利用姿势反射来降低肌张力,使运动时动作平衡、协调。正确的体位和关节活动训练可以缓解痉挛,一般采用先保守后侵入的方式来进行。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会发生肌肉短缩和关节囊挛缩,所以每天要进行关节主动活动范围训练,来扩大关节活动度,不过此时应注意体位摆放,从而减轻肌痉挛。在此医护人员也可以通过让病人了解偏瘫后肌痉挛的基本常识,让病人切实知晓其原理,使得自身能控制和减轻症状的发生。

2.5 排泄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病人疾病恢复后经常遗留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其中一个常见问题是尿失禁,大部分病人在疾病急性期会出现尿失禁,而在恢复期半年内下降至一半。早期要指导家属保持床单平整,皮肤干燥清洁,同时给予排泄管理[10],减轻病人心理压力,给予鼓励,指导家属帮助病人,让病人学会正确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和盆底肌锻炼,让其早日恢复正常的排泄信心。因此在发病期,除了每3h左右训练排尿意识,控制小便,同时要给予针灸治疗,它可以刺激排尿中枢,改变尿道功能,对失禁有一定的改善[11]。由于卒中病人长期卧床,易致便秘,便秘时由于肠道蠕动能力下降,导致原本应该排出的废物滞留在体内,排毒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新陈代谢。应指导病人饮食上注意清淡、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教会病人腹式呼吸、注意切忌用力屏气,按摩耳朵、按摩脚底、如针刺足三里等[12]。

3 小结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进展 篇5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其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的特点,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死因[1]。脑卒中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3]。本研究通过对36例脑卒中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并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病例组进行对比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月至208月在本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72例作为观察对象。全部病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且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同时全部病例均能够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或造血等系统严重的原发病者。将全部患者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3.57±7.26)岁;病程最短8日,最长31日,平均病程(18.5±4.6)日;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9例,脑出血7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2例,糖尿病史7例,高血脂史3例。对照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2.81±7.54)岁;病程最短7日,最长30日,平均病程(19.7±5.2)日;脑卒中类型:脑梗死31例,脑出血5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4例,糖尿病史9例,高血脂史4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包括:①健康宣教:向患者发放健康科普宣传手册、向患者介绍脑卒中治疗的药物和新技术,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信息,使患者对脑卒中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培养其良好的遵医行为。②饮食指导:指导患者低脂、低盐饮食。③药物护理:遵医嘱,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④心理护理:护士多与患者进行床头沟通,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关心、支持、疏导其面对现实,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其疾病后焦虑、抑郁状态等负性事件的发生。

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包括:①良肢位摆放:患肢固定于枕头以上或躯干呈90度伸直,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患侧卧位:躯干略为后仰,患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内旋,患侧上肢和躯干呈90度角,肘关节尽量伸直,患侧下肢膝关节略为弯曲,臀部伸直。②定时健患侧翻身训练。③早期坐位平衡、健患侧起坐练习和站立训练。④床头移动训练,重心转移、床与轮椅间的转移。⑤跨步步行及平行内杠步行训练。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系鞋带、用厕、洗澡、进食动作等)。

1.3 效果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干预前及干预14日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篇6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摄食-吞咽障碍是急性脑中风最常见的并發症,据国外文献报道,51%-73%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摄食-吞咽障碍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容易发生营养不良、脱水、吸入性肺炎,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科住院急性脑卒中患者76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脑出血或脑梗塞病人,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男45例,女31例,年龄42-76岁,平均57±2.3岁,脑出血23例,脑梗塞53例。排除标准:结构性吞咽障碍(进食通道异常),不主动配合吞咽康复训练病人。

1.2 评价方法 洼田饮水试验是一种方便、有效的评价方法,评定标准参考陈胜云等[2]研究所采用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显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提高2级以上;有效:吞咽障碍改善,饮水试验评定提高1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饮水试验评定无进步。

1.3 训练方法 ①吞咽障碍基础训练包括:颈部活动度训练、咳嗽训练、口腔吞咽肌训练等。②在完成基础训练后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仪治疗2次∕天,40分钟∕次,同时在治疗仪引导下配合直接摄食训练。

2 结 果

经二疗程(24天)训练,按洼田饮水分级,评价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愈24例(31.5%),显效42例(55.26%),有效9例(11.2%),无效1例。

3 护 理

3.1 生活指导 ①食物的分配和方法:根据不同的需要量,每天进行适当分配,以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和少食多餐为原则。协助进食应控制病人一口量,一般为20毫升,可酌情加减。②正确姿势:应选择具有代偿作用又安全的体位,一般取躯干30°-60°仰卧位。头部前屈,偏瘫肩部以枕垫起,护士位于患者健侧。此时进行训练,食物不易从口角流出,有利于食物向咽部运送,可以减少向鼻腔逆流和误吸的危险。摄食的体位是起到保护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适用于病人的体位并非完全一致,要因人而异。③餐具的选择:采用勺底浅、匙柄较长,容量5-10毫升的匙子为宜。④食物的选择:食物的形态应根据患者吞咽困难程度来决定,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一般选择密度均匀、内张力高、通过口腔或咽喉时容易变形、不在粘膜上残留的糊状食物。服用汤剂类药物时可使用食物加稠剂(凝固粉)。⑤指导患者熟练掌握正确的吞咽方法。如:侧方吞咽能除去梨状隐窝部的残留食物;用力吞咽能帮助食物推进通过咽腔,以增大口腔吞咽压,减少食物残留;点头样吞咽时作空吞咽动作,可去除会厌谷残留食物。在吞咽过程中给予语言的提示和鼓励,如:用力咽、再用力咽等等,可增加患者信心。此外,还应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和病人的饮食习惯等。

3.2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脑卒中发病急,且多种障碍并存,尤其是合并吞咽障碍时,患者最基本生理需求受到影响,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何玉琴等[3]报道,脑卒中病人焦虑发生率为18.4%,抑郁发生率25.0%-60.0%,因此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康复训练环境,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与疏导,从生活、功能训练各方面给予正确的健康教育指导和精心照顾;减轻其心理负担,增强自信心,取得病人与家属的积极配合。

3.3 加强基础护理和安全设置 每次训练前及餐后要进行口腔护理,彻底排除口腔、咽喉部痰液及残留食物,有利于食物进入食管,防止误吸。训练前加强口腔黏膜、舌、咀嚼肌的按摩,并做好安全设置,床边备吸引器、氧气、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包等用物,以备误吸食物时急用。

总之,正确的康复护理措施有助于巩固疗效,护理过程中护士应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向患者讲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恢复过程;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问题,了解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每位患者应做好口头和书面康复指导,将康复处方亲自交给患者和家属;给予病人更多的耐心、关心、体贴和鼓励,调动病人的自身的潜力,主动接受吞咽功能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

[2] 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估与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1-143.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进展 篇7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康复护理,肢体功能,综述

脑卒中是一种骤然发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不省人事、突然昏迷,或智力障碍、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病理类型包括血管性痴呆、高血压脑病、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4类[1]。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虽然有所下降,但脑卒中后仍普遍存在失语、偏瘫等后遗症。近年来,临床为降低脑卒中致残率,加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不少学者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普遍认为早期实施康复训练可有效预防肢体挛缩,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3]。本文将从早期康复护理时机、康复护理体位、心理护理、运动功能康复等方面,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研究进行综述。

1 早期康复护理时机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是指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实施的康复护理。脑卒中发病后的3个月内是脑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因此宜尽早实施康复训练,以提高脑功能恢复效果。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可以在发病后几天开始恢复,发病后30~90天是康复速度最快的时期,3个月以后康复速度会逐渐减缓[4]。笔者认为,对于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48小时后即可实施康复护理,而脑出血患者则通常需要在发病后10~14天开始实施康复护理。需要注意的是,在脑卒中治疗全程中,均应始终贯穿康复护理理念,并尽可能地在第一时间开展康复护理[5]。

2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早期康复护理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心理康复护理。由于脑卒中均为急性发病,因此患者在发病后容易出现失望、焦虑、不安、抑郁等负性情绪,而这种负性情绪的存在又会对患者的康复治疗依从性产生直接影响[6]。鉴于此,护理人员应充分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首先在与患者接触时要以良好的形象、真诚的态度、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言语要谦逊,多予积极暗示,给患者带来积极的心理感受,有意识地与患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7]。同时,护士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情绪,关心、体贴患者,从生活、心理、功能锻炼各方面给予患者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照顾,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8];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还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多给予患者经济、情感、生活等方面的支持,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患者在发生脑卒中后,机体的一些神经受到损害,因此更容易发生抑郁症,故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中加强心理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的抑郁程度,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加快肢体功能康复具有重大意义[8]。

3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运动功能康复护理主要包括功能位摆放、被动运动、被动按摩、健肢主动运动,以及走、站、坐、生活活动等训练[9,10]。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效果会对患者今后的身体功能状况产生直接影响。

3.1 功能位摆放

良肢位是一种为预防或对抗痉挛姿势,保护肩关节功能,诱发分离运动所设计的一种临时体位。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制动3周以上,其关节周围的疏松组织就会转变为致密结缔组织,进而发生关节挛缩变形[11]。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摆放良肢位,能够较好地防止肌肉痉挛,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有效降低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早期即实施体位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国内有文献报道[12,13],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有效率可达到94%,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对患者进行恰当的康复体位护理,能够缓解肌肉痉挛症状,降低早期分离运动和关节受损的发生风险[14]。脑卒中偏瘫患者常用良肢位包括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半卧位、仰卧位和坐位,不论哪种体位,在摆放时均要注意避免屈曲腕关节,并使用绷带支持足踝,以免发生足下垂;还要注意避免牵拉过度,以免造成关节及周围结构损伤[15]。①仰卧位摆放是将患者的上肢外旋、外展,在患者肩关节下方垫枕,保持肩关节上抬,伸展肘关节,掌心向上,手中放纱布,在双下肢的小腿、大腿间各放置1个沙袋,以免髋关节外旋、外展;在床尾与足底间放一硬枕,让足部处于中立位,以免踝关节趾屈[16]。②患侧卧位是指健侧在上、患侧在下的侧卧体位,患侧上肢、肩部前伸,伸直肘关节,手指分开,手心向上,患侧髋关节向后略微伸展,轻度屈曲膝关节,踝关节保持中立,健侧髋部、膝部向前屈曲,在腿下垫枕,上肢自然摆放在身上。该体位能够增强患侧知觉刺激,拉长患肢,减少患肢痉挛。③健侧卧位是指患侧在上、健侧在下的侧卧体位。侧卧时,躯体基本垂直,肩胛充分前伸,伸直肘腕,上肢放于前方的枕头上,健侧下肢后身,屈曲髋膝[17]。

3.2 被动活动与按摩

每天对肢体进行按摩,特别要注意对下肢、手部、肩部的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止痛消肿,避免发生静脉炎和压疮,加快肢体功能恢复[18]。在进行按摩时,动作要缓慢、轻柔,对瘫痪肌和拮抗肌同时进行按摩,先从大关节开始按摩,再对小关节进行按摩,然后对所有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包括关节的外展、内收、屈伸、旋后、旋前等,每天20~30min,每天2次。

3.3 床上动作训练

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康复训练中,床上动作训练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要包括上下肢训练、平衡训练、翻身训练。其中上肢训练是指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交叉相握,由健侧前臂运动带动患侧上肢开始运动,每次5~10下;下肢训练是指患侧下肢在健侧下肢辅助下,进行抬腿练习,健肢在下,患肢在上,相互交叉,然后缓慢将双腿向上抬起,每次5下,每天10次;翻身训练是指将患者从仰卧位翻至健侧卧位或患侧卧位;平衡训练是指通过跪位、坐位借助一定的外力增强机体的平衡反应能力[19]。

3.4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日常生活训练是指训练患者进行吃饭、穿衣、洗脸、刷牙、入厕等日常生活能力的活动,具体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项目要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确定,并在康复护理中注意指导患者使用残存功能,学会借助工具翻身、起床、移动等技巧[20]。

4 结束语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进展 篇8

1 康复护理的意义

康复护理指的是医护人员通过一些专业的医学治疗手段, 用以帮助病人恢复由于疾病导致的生理或心理方面的衍生疾病[2], 使病人恢复正常的自理能力。早期、及时的康复训练对于病人的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近年来, 一些研究者提出于发病24h内开始进行超早期康复干预[3], 尤其是对于运动障碍方面的功能恢复。对于运动障碍病人, 在病情稳定后, 越早开始康复护理治疗, 则恢复自理能力的可能性越高, 效果也越显著。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为神经生理学方法、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作业疗法等。近年来, 随着医学护理研究及科技的发展, 也衍生出许多新兴的康复治疗方法。

2 传统的康复训练方法

2.1 神经生理方法

神经生理学方法是根据运动的神经发育原则, 通过抑制运动的异常反应, 促进正常运动模式而达到康复目的[4]。脑卒中病人的主要问题是运动控制障碍, 而不是直接的肌力的问题。正常的运动模式是不可能建立在异常的运动模式的基础上的, 只有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 才有可能诱导正常的运动模式[5]。因此, 治疗的重点在于改变病人的异常姿势和异常运动模式, 为此Bobath提出了治疗中的两个重要目标:减轻痉挛;引入更具有分离性的运动模式, 可以是自主性的, 也可以是随意性的, 并且将其运用在功能活动中[6]。

2.2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病人由于脑卒中造成脑部损伤后, 治疗运动机能肢体功能恢复, 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神经肌肉促进技术[7]。虽然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偏瘫康复治疗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段, 然而由于其实施方式繁多, 治疗方法多样, 故难以成为初学者的治疗手段, 并且大多数病人都是被动地接受康复治疗, 治疗过程乏味枯燥, 比较容易让病人缺乏康复治疗的信心及兴趣, 加之康复治疗师的工作量大, 更易产生疲惫, 导致康复治疗的效率下降[8]。

2.3 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是将日常作业视作一种治疗的方法, 于日常活动中, 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作业内容, 目的是帮助病人提高生活质量, 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9]。接受作业治疗的病人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更独立。但是, 对于达到最大效果的作业治疗的最佳形式仍不清楚, 有待验证。部分医学研究者发现, 如果在病人前期使用作业疗法治疗病人, 对于脑卒中导致的偏瘫病人上肢运动能力的恢复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故作业疗法也是初期病人康复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9]。然而, 如何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作业治疗的治疗方式仍未有定论, 需要进一步验证。

3 新兴的康复训练技术

近年来, 一些新的针对运动障碍的康复训练技术日益兴起, 对运动障碍康复治疗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1 强制性运动疗法 (constm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IMT) 强制性运动疗法是近期脑卒中运动恢复上肢运动机能的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实施方式是限制病人健侧上肢的日常活动, 以达到迫使病人使用患侧上肢进行日常活动, 增进患侧锻炼[10]。郭天龙等[11]研究结果显示, CIMT能有效地增进脑卒中病人上肢运动能力的恢复, 该方法效果明显好于一般的传统治疗方法。赵现等[12]研究结果同样表明了强制运动治疗对于脑卒中病人的上肢运动障碍的治疗存在显著疗效, 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 进行短期治疗即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建议病人出院之后坚持进行强制性运动疗法。张静等[13]研究表明, CIMT能更有效地提高病人患肢的运动机能提高, 加快患侧上肢运动机能的恢复, 然而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脑卒中恢复期 (大于30d) 实施的, 急性期使用该方法并不优于传统疗法, 因此, 在急性期可将该方法作为传统疗法的辅助疗法。与常规康复训练相比, 在一定程度上更有效地提高了国内脑卒中病人下肢运动功能[14]。也有研究表明,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运动疗法,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发病时间较长的病人治疗效果较之传统神经治疗技术效果显著提高, 而针对早期病人也具有促进康复的效果[15]。

3.2 减重步行训练

减重步行训练是对于病人下肢运动机能障碍, 逐步改善行走能力的一种新兴的康复训练方法[16]。由减重装置和电动活动平板两部分组成, 一般应用于脑卒中后病人出现行走机能障碍, 偏瘫侧膝关节活动不便, 双腿运动不协调等状况[17]。杨鹏远等[18]对80例早期脑卒中病人偏瘫的康复治疗的前后状况分析表明, 减重系统训练对于病人的下肢运动机能的恢复和传统治疗方案相比差异不显著, 而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和步行能力的提高及恢复有着相当显著的效果。减重步行训练被认为是有效的步态训练技术, 较传统的步态训练方法更有效, 但也有研究表明减重量过多, 病人患肢的抗重力肌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刺激效果, 会延缓运动机能的恢复, 因此, 需要在保证正确的步行方式和必要的安全性前提下, 如病人下肢功能逐步恢复的情况下进行减重, 以使病人患肢逐步达到负重恢复的效果[19]。

3.3 运动想象疗法

运动想象疗法是为了增强病人运动机能所实施的反复运动, 无任何实际活动, 只依据病人的运动记忆, 在病人大脑中产生虚拟运动形态, 达到提高病人运动机能的目的。章惠英等[20]研究结论表明, 运动想象疗法辅以常规的康复治疗对于平衡病人的机能恢复优于单一的进行常规运动机能恢复训练, 能更为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能力, 以达到提高运动康复训练的疗效。杨帆等[21]研究显示, 在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 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卒中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经济可靠、安全可行等优点。国内外医学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 运动想象疗法对于脑卒中病人上肢功能恢复锻炼有着良好的效果, 并且其产生的副反应比较小, 实施操作简便, 和脑卒中后一些其他的康复治疗方法比较, 成本也较低, 然而对脑卒中病人准确的治疗效果尚需要临床实验来进一步验证, 以找到最佳的方法和方式。

3.4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指的是基于减重步态训练治疗方法而衍生得到的更为智能的康复训练系统方法。赵雅宁等[22]研究显示, 下肢康复机器人开展的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病人患侧下肢的行走功能, 对病人的下肢恢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冯宪煊等[23]研究结果显示,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的下肢功能恢复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辅助训练会成为脑卒中康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3.5 肌电生物反馈仪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新兴的一种治疗方法, 近年来逐步开始被引入脑卒中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法[24]。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 病人病情相对稳定后可对其进行生物反馈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对于病人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相比治疗之前有显著的改善, 病人日常活动能力显著提高[25]。王亚辉等[26]研究表明,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可有效地提高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并且可达到缓解病人抑郁和焦虑的情绪, 改善病人ADL能力, 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岑红燕[27]研究表明,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于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有显著的效果, 病人的治疗满意度也随之大幅提高。临床应用上可一定程度提高治疗水平, 可推荐使用。

4 小结

脑卒中后虽然病人的神经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然而中枢神经系统在功能和结构上本身具有可塑性和重组能力, 这些为病人的运动康复训练后运动功能恢复提供了支持。因此, 合理的初期康复护理干预是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能一定程度减少病人的痛苦及病人家属的负担, 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急性偏瘫病人的运动机能、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 对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并使病人尽早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刘学红等[28]研究表明, 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康复, 并达到83%的步行康复率, 而无死亡和压疮等并发症发生。康复护理的方式及方法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发病情况拟定, 同时, 需要让病人了解到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治疗过程, 只有病人的坚持, 积极主动参与配合, 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29,30]。随着医学研究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兴的康复理论和康复技术逐步引入临床, 并取得更为显著的疗效。

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 篇9

l 急性期的康复护理

1.1 体位要求

正确的床上体位可避免病人将来出现异常的痉挛。让病人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 尽可能地减少患侧肢体的压迫。卧位应采取健侧卧位和平卧位交替的方法, 1 h~2 h翻1次身。病人平卧时, 要将患侧肩下垫一小软枕, 使肩胛处于伸展状态, 患侧上肢也应垫一平软枕, 使肘、腕伸直, 掌心向上。下肢由臀下至小腿垫一长软枕, 腘窝处再垫一小软枕, 使患腿微曲。足底与床尾之间放一硬枕, 防止足下垂。保持屈髋、屈膝、踝背在90°以下。双足之间也应垫一小枕, 防止小腿内收。侧卧位时, 背部垫软枕, 使身体倾斜60°~80°, 不可过度, 防止发生窒息。

1.2 被动运动

脑卒中急性期, 生命体征稳定后, 在不妨碍治疗时应开始进行患侧肢体的按摩和被动活动, 按摩应由远心端至近心端, 先轻后重, 由慢而快, 每天按摩2次, 每次20 min, 也可在患侧肢体关节处涂抹上红花乙醇后轻缓按摩。被动运动包括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高活动。如前臂的外展, 腕及手关节的外展及对掌, 被动活动每天2次或3次。对意识清醒的病人, 在被动运动时, 可配合意念主动运动, 嘱病人在心理上相信自己的肢体能活动。

1.3 主动运动

当病人意识清楚, 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运动训练。主动运动应在护士和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每天2次或3次。第一步锻炼上肢:让病人用健手活动患手, 护士帮助病人将患手的五指分开, 将健手五指分别卡于患手五指之间, 以健手带动患手上举, 由低至高, 视病人的情况, 要求病人每次保持5 min~10 min, 手不要晃动, 不要憋气或过分用力。第二步腰、臀部的锻炼:嘱病人平卧, 双手平放在身体两侧, 双足抵于床尾, 助手压住病人的双足关节, 让病人尽量使臀部抬高离开床面, 并保持不要晃动, 两膝关节尽量并拢。做此动作时, 抬高的高度以病人的最大能力为限, 嘱病人不要过分用力憋气, 保持呼吸平稳, 每次1 min~2 min, 每次5下, 有助于防止甩髋、拖足等不良步态的发生。第三步在床上移行:教会病人以健手为着力点, 健肢为支点在床上进行上、下移动, 健手握紧床头栏杆, 臀部抬离床面时顺势往上或往下移动。若病人健手肌力达5级, 可教会病人手抓床边栏杆, 健足插入患肢关节下, 向健侧或患侧翻身。

2 恢复期的康复护理

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1周~2周后, 出血性脑卒中发病2周至1个月后, 可对病人逐渐进行坐、立、行的训练。

2.1 肢体锻炼方法

教会病人将自己的健腿置于患腿膝下, 然后沿着患侧小腿向下滑至踝关节处, 用健腿来带动患肢上下运动, 或将弹力皮筋一端用健侧手拉紧, 另一端系套套在患肢的脚上, 用力蹬以训练下肢肌力。床尾系带子, 可以拉带子以协助抬起上身。在不引起病人疲劳的情况下, 进行床上举臂、抬腿、抬足等运动。瘫痪肢体不能主动活动时, 要帮助做被动运动, 由小关节到大关节进行屈伸、旋转、内收、外展等被动运动, 并进行肌肉按摩。对弛缓性瘫的病人要协助医师通过诱发病人的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促使患侧肌力、肌张力恢复, 以增强病人信心。但同时应注意弛缓性瘫痪必须对痉挛进行预防性康复, 以避免由于恢复肌力而错误训练和形成错误的痉挛模式, 一旦肌力、肌张力开始恢复, 就应停止大的运动。痉挛期会出现异常运动模式, 要通过静止性的反射抑制和反射性控制等方法对抗异常运动模式, 控制痉挛, 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从而逐渐建立起正常的运动模式。

2.2 言语功能障碍的护理

2.2.1 根据病人的失语类型, 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脑卒中病人如果病变损伤了优势半球的言语中枢可引起言语功能的异常, 会给病人生理和心理上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因此, 重建语言功能是康复护理的重要环节。运动性失语主要是言语表达受到损害, 构音困难, 护士应首先给病人示范口型, 面对面地教。命名性失语主要是遗忘症, 病人说不出物品的名称, 只能说出物品的用途, 护士应有意识地反复说出物品的名称以强化记忆。感觉性失语是听不懂别人的话, 护士应耐心细致, 应用图片、手势或实物促进病人的理解能力。

2.2.2 早期训练反复示范

一般来说, 语言训练越早越好, 首先应采取适当的方式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感情。如病人不能讲话和阅读, 可用一些画片、单词或短语卡片。如病人对口语理解很差, 则可采用手势和视觉信号配合1个或2个意义明确的单词, 避免用复杂长句。进行训练时护士应大方、和蔼、亲切, 说话时语速缓慢, 并给病人充分的时间回答, 要反复进行[5]。

2.2.3 动员社会支持系统加强言语障碍的护理

言语训练需要长时间进行, 因此, 要动员病人家属、朋友、同事等, 与病人进行言语的交流, 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使其能够多听、多说, 加快言语功能的恢复。

3 心理护理

3.1 运用技巧

实施因人而异的心理护理[6], 倾听并发现病人抑郁的言语标志及抑郁主题, 帮助其探索内心问题, 使之重新认识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7]。护士应告知病情能治愈, 说明积极主动锻炼的重要性,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许多病人的社会角色比较突出, 精神压力特别大, 所以应避免在病人面前流露出对家庭所遇困难的无奈, 避免在病人面前谈论医疗费用的拮据。

3.2 心理疏导

帮助病人建立正常的情绪反应模式[8]。鼓励病人倾诉内心的痛苦体验;对病人表达需要给予确认和支持, 使其感觉到心理寄托;给予病人安慰、解释与积极暗示, 指导其从正向、有利的方面看待问题[9,10]。

参考文献

[1]冯正仪, 张华, 胡永善, 等.社区脑卒中病人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的制定[J].护理研究, 2002, 16 (6) :367-368.

[2]周宏珍, 郭遂群, 蔡文智, 等.脑卒中病人不良行为的社区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 2006, 20 (3B) :661.

[3]智粉香, 张玉香, 高春娥, 等.卒中偏瘫病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11C) :3036.

[4]王玉龙, 吴向琼, 吴萍, 等.康复早期介入是现代康复的特征[J].中国康复, 2003, 18 (3) :1220.

[5]卓爱琴, 陈少娟, 吴兆怀.脑卒中人的健康教育[J].家庭护士, 2006, 4 (11C) :60-61.

[6]Anderson S, Marlett NJ.Communicationin stroke:The overlooked rehabilitation tool[J].Age Ageing, 2004, 33 (5) :440-443.

[7]Robinson Smith G.Verbal indicators of dep ression in conversa-tions with stroke survivors[J].Perspect Psychiatr Care, 2004, 40 (2) :61-69.

[8]孙海香, 梁芬, 于鸿滨.老年病人脑卒中后抑郁社会支持与相关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 2003, 10 (5) :13-14.

[9]李宇新, 张红瑞.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疗效及观察[J].护理研究, 2006, 20 (11C) :3029-3030.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进展 篇10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主要是吞咽启动困难、口咽部肌肉无力致食物推进障碍,咽反射延迟及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等[4]。一侧大脑半球病变致单侧皮质脑干束受损者可出现一过性吞咽障碍[5,6],但大多数周内自然恢复。两侧病变引起的假性球麻痹常在准备期、口腔期障碍严重,咀嚼、食块形成、食块移送困难。但吞咽反射仍有一定程度残留,虽然移至咽部期后吞咽反射表现迟缓,然而一旦受到诱发,其后的吞咽运动会依次进行,这种时间差会引发误咽。脑干部病变引起的真性球麻痹障碍主要在咽部期,特征是吞咽反射的诱发极其软弱甚至消失。先行期、准备期甚至口腔期食管期没有障碍,故球麻痹往往误咽情况突出,多数病例治疗困难[7]。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管理。

1 吞咽障碍评估

随着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系统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临床出现各种筛查工具和评估方法。目前国内评估吞咽障碍多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但洼田饮水试验方法较粗略,VFSS虽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吞咽障碍的金标准,但需专门设备,要求受检者有一定的体力,可配合检查,并接受X线照射,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临床应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 A)[8]用于评定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定内容由易到难,可避免引起部分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强烈反应,且不需要专门的设备,使用方便,可定量反映患者的吞咽功能,国外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8]。侯莹等研究发现SSA适用于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床旁评估[9,10,11,12],但高龄患者吞咽功能护理评估的应用鲜有报道。常规的入院护理对患者“是否存在吞咽困难”这一项目的评估只简单询问患者,未进行全面的吞咽评估及采取相应的预见性措施。

2 康复训练

神经疾病的吞咽障碍是可逆的,但未及时采取康复治疗,丧失恢复时机就会转为不可逆。及早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废用性萎缩,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13]。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主要集中在摄食-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基础训练、摄食直接训练等),常用电刺激治疗、咽部冷刺激、球囊扩张术、高压氧治疗、针刺治疗、吞咽障碍康复体操、心理治疗等[14,15,16,17,18],各治疗手段均有独特的优点和缺憾。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程度选择针对性治疗方案,以节约康复成本并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是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重点。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脾失健运,气不化津,聚湿生痰,郁久化热或肝木素旺,木旺乘土致脾不健运,内生痰浊,肝火内热,炼津成痰,痰热互结,风阳夹痰,横窜经络,上蒙脉窍,经络闭塞致病。目前临床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很多,但康复效果均不太令人满意,廖喜琳等[19]研究发现康复训练+中药与冷刺激结合治疗吞咽障碍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其机制可能与中药与冷刺激结合能有效提高软腭和咽部的敏感性,增加感觉输入,兴奋运动通路上的各级神经元,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树突侧枝长芽及突触阈值改变[20],重建神经功能网络有关。

脑卒中残损中研究最多的是偏瘫的运动康复,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存在的吞咽障碍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应早期评估和早期治疗[21]。临床实践证明[22],早期、科学及合理的康复训练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或修复能力,并防止口腔和咽部肌群废用性萎缩,早期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有效率为93%,对照有效率为5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8例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治愈16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治疗有效率为75%[23]。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大脑的可塑性,利于调动脑组织内残余细胞发挥代偿作用,促进损伤区域组织的重构和细胞再生,有效预防脑神经萎缩,尽早恢复和改善患者各种功能,是临床上加以重视研究的部分。

3 护理

3.1 饮食护理

吞咽障碍患者进食困难,导致担心和营养跟不上,不利病人康复。患者进食过程中护士及家属要运用巧妙的语言积极暗示,增强其安全感;根据患者身高、体质指数,活动量、病情选择合适的食物,保证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素;按照吞咽困难的程度及阶段,就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食物性状;强调进食顺序,依次为胶冻样食物(果冻、布丁、蛋羹、豆腐等)、糊状食物(搅拌机制或米糊)、碎状、糜烂食物、正常食物与稀液。饮水可从少量开始,将水沿下齿前部倒入口腔,头抬至水平位,避免头后仰,一般不用吸管,防止误入气管引发咳嗽[24]。除鼓励能进食的病人进行饮食护理,还需加强鼻饲病人护理。

3.2 心理干预

脑卒中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肢体瘫痪或失语症状,语言表达不清、情绪欠稳定、烦躁、易怒、不易合作,部分严重抑郁患者甚至拒食,对其康复治疗造成严重影响。针对患者性格特点、文化背景及社会阅历采取不同形式的心理疗法及健康教育,尽可能消除患者不良情绪,通过积极引导使患者理解及掌握吞咽障碍训练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主动配合康复训练,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3 优质整体护理

按卫生部要求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指导思想下采取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护理措施,效果显著[25]。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促进康复进程、指导患者及家属回归家庭后护理及康复锻炼,对患者的康复预后有积极意义。

脑卒中运动功能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11

【关键词】 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40-01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 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2 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1]。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2.1 预防并发症 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近年发展的适合临床应用的翻身床,交替充气床比较实用。

2.2 体位变换 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体位,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上肢应采取: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2.3 按摩 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4 被动运动 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合并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3 结果

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2]制定。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Ⅵ级;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数无变化。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4 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1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脑卒中患者55例, 男35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54岁, 脑出血8例, 占14.54%, 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 占30.91%, 脑梗塞30例, 占54.55%。平均住院天数48天。

1.2 护理方法

对55例患者进行了全面地、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

2 结果

耐心主动心理护理, 使患者减轻了的心理负担, 打消孤独、失望的不良心理, 解除思想顾虑, 积极配合治疗, 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精心细致、有针对性的生活护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55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经4~5 周实施康复护理后, 生活基本自理 (75~90 分) 25 例;部分依赖他人 (50~70 分) 19 例;大部分依赖他人 (25~45 分) 11 例。

3 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

患者脑卒中后发生了较大的心理变化, 多数患者出现焦虑、抑郁和悲观,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主动向患者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 介绍中西医治疗的多种手段, 使之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 增强患者的心理治疗效能, 稳定患者情绪, 打消患者孤独、失望的不良心理。解除思想顾虑, 积极配合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体位护理

患者肢体应处于功能位置。将肩胛骨及上肢放在衬垫上, 防止肩胛骨下坠, 上臂肘微弯曲, 腕和手掼轻度伸展, 患侧下肢髋及膝关节略曲, 在膝下置一小枕, 大腿外侧至膝关节放砂袋, 以防外展、外旋, 足底部顶住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

3.3 肢体功能护理

3.3.1 被动运动

目的维持关节韧带动度, 减轻肌肉痉挛。①利用健侧上肢的伸展训练患侧上肢的伸展, 方法是由健侧到患侧, 由大关节到小关节进行早期指、腕、肘、肩关节训练。坚持训练, 对患者以后的独立生活非常重要。②护理人员要着重按摩肌体受压部位, 动作轻柔缓慢、有节律的进行, 用指擦或掌擦。方向不定, 作用是使皮肤与皮下组织血运丰富, 改善营养, 注意多做小关节的运动, 防止小关节发生强直。③配合针灸, 理疗、高压氧治疗, 采用穴位按压刺激, 同时应用脑血管超声治疗仪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

3.3.2 主动运动

目的是保持肌力, 防止萎缩。①尽量让患者做关节屈伸、内旋、外展和肌肉收缩舒张练习, 锻炼肢体的肌力和关节的功能。增强患者自信心, 提高对康复护理的顺应性。②床下活动, 重点是进行站立及步行训练, 首先取半坐卧位, 适应后协助患者坐于床边, 两腿下垂, 然后护士站在患者患侧, 协助患者进行站立、行走练习。开始可用步行辅助器械训练步行, 走稳后改扶练习步行。要由护理人员协助, 循序渐进, 最后进行独立步行练习。练习行走时应平稳缓慢, 从床边移动逐渐过渡到室内走动, 直至室外散步。注意患者对步伐的练习, 培养正确的走路步态;③对失语症的患者, 制订训练计划, 要进行语言训练。④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及动作的精确性, 逐渐转变其依赖心理, 以实现自身功能代偿, 防止身心功能退化及合并症的发生, 最大程度减少致残率, 争取达到完全生活自理, 提高生活质量, 尽量恢复社会工作。

3.4 出院康复护理指导

科学的出院指导, 不仅可以减少脑血管病的复发, 又可达到连续康复训练的目的。①预防用药, 治疗相关疾病。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应长期规律合理服药, 控制血压, 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切忌血压忽高忽低。如血压过高, 降压不可过急, 防止供血锐减, 引起并发症。对有易凝倾向的患者, 要定期复查血液粘稠度, 改变血液流变状态, 并要适当长期服用防止血小板聚集的药物。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发生率10倍于一般人群, 严格控制血糖, 可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使用降糖降脂药物, 需按医嘱定时服药, 使其维持在正常水平;②合理饮食, 进食进应做到有限度、有规律、有范围、以清淡为主、多食蔬菜及新鲜水果, 适当控制脂肪、糖、盐的摄入, 给予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及高蛋白饮食, 合理搭配五谷杂粮, 三餐饮食适量, 不可过饱, 并应戒烟限酒, 饮食合理可增进脑营养代谢,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 有利于抗氧化剂的摄入, 以降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③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每天有规律排便, 防止便秘, 大便干燥, 避免排便时过度屏气, 可加强腹部按摩, 必要时给予缓泻剂;④注意气候变化, 天气突然变冷时, 血管收缩、血压增高, 应加强保暖, 防止血压突然升高, 引发脑出血。天气热时, 血管扩张, 血压下降, 可引起脑供血不足, 另外天热出汗较多, 体液丢失过多, 导致血液粘稠, 故应多饮水, 以利于稀释血液, 防止脑梗塞的发生;⑤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避免肥胖,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如户外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及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呼吸操。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 避免情绪激动, 不可过度劳累, 洗澡时间不应过长, 动作不应过急。适当的运动能健全机体免疫系统, 提高抗氧化能力, 提高肺活量, 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脑部供血, 可预防脑血管病的复发。

参考文献

[1]沈利平, 徐桂红, 钟月桂, 等.脑梗塞患者抑郁状况相关分析及护理.当代护士, 2006, (10) :12-29.

[2]高柏青, 邹德莉, 毕娜, 等.老年急性脑卒中早期出院家庭康复训练的有效性研究.现代护理, 2006, 12 (7) :632.

上一篇:柔性数据处理下一篇:电网光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