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

2024-07-07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精选10篇)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 篇1

脑卒中属于临床中脑血管疾病,有较高发病率,脑卒中英文名称为cerebral apoplexy,指人体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1]。导致此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肥胖、吸烟、糖尿病、冠心病、饮酒等,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头痛、意识障碍、头晕、呕吐等。此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则为吞咽功能障碍,有资料显示,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发病率大约高达40%左右,不仅给患者在治疗期间整体康复效果带来了严重影响,也对患者正常摄取营养带来影响。也有研究报告称,脑卒中吞咽功能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吞咽训练,其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为证实此观点,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1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92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吞咽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1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92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所选研究对象入院时均接收明确确诊,符合临床中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2]。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57~78岁,平均年龄68.87±3.2岁,平均病程10.7±1.4天;研究组男32例,女14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9.11±3.1岁,平均病程10.2±1.5天。所选研究对象均符合本研究课题,均无沟通障碍和智力障碍,都可积极配合治疗。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医护人员首先需了解患者的各项状况,如心理、疾病史等等,积极向患者讲解与此疾病相关的知识,让患者对吞咽功能障碍有一定认知,提高对本次治疗的配合度。同时患者需保持口腔清洁,保证颈部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度,进行被动和主动的颈部运动,次数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研究组在此护理基础上给予吞咽训练,具体方法为:①间接吞咽训练法。吞咽、空吞咽小冰块进行训练,练习颊、舌体、口唇的被动和主动活动,模拟吞咽进行训练;②直接吞咽训练。患者疾病状况稳定后,呈坐姿势,若患者口干,可给予1mL水,叮嘱患者30s内连续进行吞咽三次,患者进食期间需保持安静环境。护理人员主动指导患者进行多次点头吞咽、空咽等方法,若患者进食过快,需将食物咀嚼充分后再进食,每口食物咀嚼次数一般在25次左右。

1.3 观察指标[3]

患者治疗4周后,饮水状况分为重度障碍、中度障碍、轻度障碍、正常等几个等级,重度障碍:患者无法经口饮水;中度障碍:患者可经口缓慢饮水量在50mL;轻度障碍:患者经口饮水量在100mL内;正常:患者正常经口饮水;饮食分级分为正常:患者可经口食用普通食物;轻度障碍:可食用糊状食物;中度障碍:可食用果冻状食物;重度为:不能经口摄食。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饮水状况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饮食状况

治疗4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容易引发脱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康复状况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多种并发症中最为常见的则为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此类疾病在治疗期间采取有效治疗和护理相当重要,而建立切实可行和有效的摄食方案又是护理的关键,可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并将经口摄食作为最理想的方式[4]。临床上常规的护理方式所达到的康复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为改善此种状况,我院有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给予吞咽功能训练护理,其临床疗效显著。有研究报告称,吞咽训练课避免吞咽肌群萎缩,提高适应能力和活动度,同时可通过吞咽产生刺激的作用,使协调性增加[5]。

综上所述,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给予吞咽训练,其护理效果明显,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可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邵秀芹,冯珍,郑茶风,等.冷热口腔刷洗对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患者防止误吸的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4):361-363.

[2]刘云华.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9):147-148.

[3]杨贵青,廉泉穴药线埋植加舌针点刺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吞咽功能障碍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106-109.

[4]崔俊晔,于淑燕,曲锦莲,等.临床康复护理路径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1):115-117.

[5]宁静,冯春.综合康复训练护理对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3):521-522.

[6]柯映雪.49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3):122.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 篇2

一般护理

1心理疏导: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会产生紧张、悲观、厌食甚至拒食的心理,易激怒或抑郁。要尊重患者,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使用巧妙的语言积极暗示患者,同时取得家庭、社会的支持,让更多的人关爱患者,使患者感受到温暖。树立康复的信心。

2口腔护理:吞咽障碍患者食物容易残留在口腔内。每周上门服务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进食情况,检查进食后有无食物残留。观察有无口腔异味,及时发现口腔黏膜病变。指导家属口腔护理的方法,每次进食后及时帮助患者清洁口腔,以防口腔感染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轻中度吞咽障碍患者进食指导

1进食体位:床头抬高30°-60°,家属站在患者健侧,喂食时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有利于食物向舌根运送,还可减少向鼻腔逆流及误咽的危险:能坐起的患者尽量取坐位,头向前倾20°。身体可向健侧倾斜30°,使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管。防止误咽。

2食物类型及进食方法:家属宜选用容易吞咽、密度均一、有适当黏性的食物,如米糊、藕粉等。指导患者咀嚼食物时用鼻呼吸,避免用口呼吸易吸进食物渣而引起呛咳:对能咀嚼但舌不能将食物送至口腔深处者,可用汤匙将食物送至舌根处。

3进食量及速度:进食原则为少量多餐。每口进食量要适中,过多会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残留导致误咽,过少则会因刺激强度不够而难以诱发吞咽反射。开始时进食速度宜慢,要待口内食物完全咽下后再给予下一口。禁止使用吸管饮水,以防液体误入气管。

呛咳及窒息的处理

饮水及平卧位进食易引起呛咳,表现为突然咳嗽、面色紫绀、呼吸急促。此时应立即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使头前屈,给其拍背:如为固体食物引起的窒息。当食物在咽喉壁时,可用手掏出:若食物已进入咽喉下,可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抱患者,一只手握拳,使拇指掌关节顶住患者腹部正中部位,另一只手的手掌压在拳头上,连续快速向内、向上推压冲击6—10次,直至异物被排出。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 篇3

1 对象

1.1 选择标准

符合以下标准: (1) 脑卒中患者均有吞咽功能障碍; (2) 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2]; (3) 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 (4) 全部病例患者意识清楚, 无感觉性失语, 生命体征平稳。

1.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我院两个神经内科病区2008年1~10月住院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56例, 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护理治疗组28例 (简称对照组) 和康复护理干预组28例 (简称干预组) , 对照组28例, 男15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 (60.1±4.2) 岁;干预组28例, 男14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61.5±6.3) 岁, 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既往史及合并其他疾病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 方法

2.1 评价方法

吞咽功能障碍的评价方法有几种, 如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才滕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和洼田饮水法等。饮水试验法是临床常用且评价方便的一种评价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全部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法[1], 饮水试验的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坐位, 饮温开水30 ml, 观察经过, 记录时间, 注意有无呛咳。正常:1~5 s内饮完无呛咳。异常:Ⅰ级, 一次5 s以上饮完, 或2次以上饮完;Ⅱ级, 一次5 s以上饮完, 有呛咳;Ⅲ级, 2次以上饮完, 有呛咳;Ⅳ级, 多次呛咳, 不能饮完。56例患者经评价为吞咽障碍在Ⅱ~Ⅳ级。疗效判定用护理前后吞咽障碍改变的程度代表临床效果。痊愈:饮水正常;显效:吞咽障碍提高2级, 但未愈;有效:吞咽障碍提高1级, 但未愈;无效:吞咽障碍无变化。

2.2 护理方法

干预组的训练方法:分为摄食前训练及摄食训练。

2.2.1 摄食前训练

28例患者全部接受摄食前训练, 即针对与吞咽有关的器官进行功能干预, 以下方法每日2次。具体方法, (1) 口咽部中药涂抹与空吞咽:中药方取乌梅、冰片、半夏、皂荚、石菖蒲等用适量醋酸及酒精浸泡5 d后, 咽部用棉棒沾中药水, 于软腭、舌根、舌面中心部、两侧颊部, 每个部位每次涂抹2下, 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中药的豁痰开窍、滋阴生津功能以刺激和提高咽部吞咽发生的敏感性和速度, 使吞咽功能障碍强化。 (2) 颈部活动度训练:活动颈部增强颈部肌力、呼吸控制、舌的运动和喉头运动, 利用颈部屈伸活动帮助患者引起咽下反射, 防止误咽。 (3) 口腔肌群的运动训练:指导患者做开闭颌关节5~10次, 然后做空咀嚼和空吞咽, 休息2 min后, 再进行笑和吹气运动训练, 每一训练, 需指导患者保持唇的位置几秒, 然后复原, 反复做10次。蒋琪霞等[3]提出加强磕牙、鼓腮训练队加强吞咽肌群力量, 对预防误吸有积极作用。 (4) 咳嗽训练:努力咳嗽, 建立排除咽喉部和气管异物的防御反射。摄食前训练时间一般以2周为宜, 并根据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再进行摄食训练。

2.2.2 摄食训练

脑卒中吞咽障碍者进行摄食前训练后, 经过调整进食姿势和改变食物形态能咽下食物者开始摄食训练。患者摄食的体位、食物的形态、食物在口中的位置、摄入食物一口量等应根据患者的吞咽功能情况来选择。 (1) 体位:能坐起的患者取躯干垂直, 头正中位, 颈轻度向前屈曲, 这种体位可达到最大的气道保护。不能坐者一般采用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 偏瘫侧肩部用枕头垫起, 喂食者位于患者健侧。此时进行进食训练, 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 有利于食块向舌根运送, 还可以减少食物向鼻腔逆流和误吸。进食结束后抬高床头30°~40°, 保持30 min, 防止食物反流。但是所有患者的体位并非完全一致, 实际操作中应该因人而异。 (2) 食物的形态:食物的形态应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程度,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 容易吞咽的食物其特征为密度均匀、有一定的黏性、不易松散、通过咽及食道时容易变形, 不在黏膜上残留的糜烂食物, 固体食物最难吞咽, 糊状食物不易误吸, 液状食物最易误吸而引起呛咳。一般进食程序以先进食糜烂食物或糊状食物, 吞咽功能明显改善后, 改为碎状食物, 如小米粥、玉米糁, 最后逐渐改为进食普通食物和液体食物, 同时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等。 (3) 食物在口中的位置:进食时应将食物放在患者口腔最能感觉食物的位置, 一般放在健侧舌后部或健侧颊部, 这样有利于食物的吞咽。 (4) 一口量:即最适于患者吞咽的每次摄食入口量, 正常人18~20 ml。如果一口量过多, 会出现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残留导致误咽;过少则会因刺激强度弱而不能诱发吞咽反射。一般开始一口量以3~5 ml为宜, 无呛咳现象再酌情增加。摄食训练时间为3周, 每天在早、中、晚饭时分别训练20~30 min。

注意事项: (1) 进食时间要充分:脑卒中吞咽障碍者多伴肢体功能障碍尤以上肢为甚, 进餐需要他人辅助或喂食, 所以协助者一定要有耐心, 应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进餐时间, 选用薄而小的金属匙喂食患者最宜接受。 (2) 鼓励患者尽量自己进食;在患者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鼓励患者自己动手进食, 以锻炼、促进、提高肢体和吞咽功能恢复与大脑的协调能力。 (3) 心理治疗:在吞咽训练过程中要吸引患者的注意力。如患者注意力常不集中或集中时间很短, 可采用强烈、简短、夸张性语言刺激, 待患者注意力集中时, 要抓紧治疗。 (4) 进食吞咽与空吞咽、交互吞咽相结合:每次进食吞咽后, 应反复做几次空吞咽, 使食块全部咽下, 然后再进食;亦可在每次进食吞咽后饮极少量的水 (2~3 ml) , 称为“交互吞咽”, 这样既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 又能达到除去咽部残留食物的目的。 (5) 保持口腔清洁:进餐结束后, 要清洁口腔防止食物残留, 避免口腔感染。

2.2.3 摄食-吞咽的综合训练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护理干预是综合性的, 患者仅有口腔功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应提倡综合训练、包括肌力训练、有效排痰法的训练, 上肢的进食功能训练等凡是与摄食有关的细节都要认真考虑。另外患者情绪常不稳定, 易出现烦躁、易怒、抑郁等, 要与患者做好沟通, 积极疏导, 以取得配合。对照组的方法是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治疗。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Radit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

3 结果

见表1。

按饮水试验法评价吞咽障碍疗效, 护理干预组治疗后评价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并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4讨论

近年来,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 发病率为100/10万~300/10万, 死亡率为50/10万~100/10万, 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4];发病率、死亡率, 致残率均很高,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50%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 其中33%的患者能进行训练, 但有效者只占2/3。本文护理干预组经过康复训练后有效率达91%, 说明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摄食训练的效果肯定。所以只要符合吞咽功能训练标准, 越早进行干预效果越好, 对恢复患者以口腔吞咽进食、减轻患者因不能进食而采用静脉营养的支出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岩, 张丽华.临床护理记录规范化书写指南[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9:213.

[2]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学杂志, 1996, 29 (6) :379.

[3]蒋琪霞, 耿利琼, 梁平, 等.预防脑卒中病人误吸的护理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5) :2.

[4]马家骥, 刘远厚, 王庸晋.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507.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4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可达29%~71%[1]。研究表明发病3d内的急性卒中患者有50%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伴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易出现并发症且死亡率较高[2],易发生脱水、营养不良、皮肤压疮、误吸性肺炎等,从而影响康复和预后。我院于2009年5月~2012年5月共收治101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患者,在常规治疗脑血管意外的基础上,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积极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101例患者,其中男75例,女36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6岁。所有病例均经头部CT或MRI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病例,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并发症,均伴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

1.2 纳入标准 (1)病程1~4周;(2)临床诊断并经头部CT或MRI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具有饮水呛咳、吞咽障碍的症状,多伴有构音障碍;(3)洼田氏饮水评级≥级;(4)患者能积极配合,完成治疗。

1.3 方法 康复护理包括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和安全警示。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不能经口进食或存在高度误吸风险者给予鼻饲。

1.3.1 基础训练方法 主要是通过口运动训练有意识地提高对唇、舌、声带的控制,从而有利于吞咽。(1)舌运动训练:舌向前、左、右反复伸展,反复紧抵住左右口角、上颚及上下牙龈;早期若患者不能进行舌的主动运动,可用湿纱布包住舌头,然后用食指、拇指捏住患者的舌头,引导进行各个方向的运动。(2)进行咀嚼肌、颊肌的训练,即最大限度地做鼓腮和咬合动作,反复训练5~10次。(3)软腭上抬训练:早期用压舌板下压舌暴露软腭,用冰冻过的棉棒接触以前腭弓为中心,包括后腭弓、软腭、腭弓、咽喉壁及舌后部的刺激部位。应大范围、长时间地触碰刺激部位,并慢慢移动棉棒前端,左右相同部位交替。寒冷刺激能强化吞咽反射[3]。(4)喉活动训练:早期用手进行喉的被动上下运动,患者利用发“啊、依、噢”等声音做喉的主动运动,也可以让患者做点头样空吞咽动作。

1.3.2 摄食训练方法 摄食训练以安全管理和口腔卫生为基础,随着基础训练带来的功能改善,以阶梯式推进,是一种综合性训练。患者取坐位,躯干前倾约20°,颈部稍微向前弯曲,使舌骨肌的张力增高,喉上抬,食物容易进入食道。不能坐起者可采用健侧卧位。选择容易吞咽的黏稠糊状食物(如豆腐脑、酸奶、蛋羹等),逐步过渡到固体、液体。注意每一口的量不要过多或过少,一般先以少量开始(1~5ml),应该在专业人员确定患者安全的一口量后,方可进行喂食。另外,推荐使用小的表浅的勺子,同时,进餐环境应尽量保持安静,使患者能集中注意力进餐,减少误吸。

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每次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4周为1疗程。

1.3.3 针灸疗法 令患者张口,用毫针点刺悬雍垂两侧的咽后壁,每次3~5点,有少量出血或不出血均可,不留针。配穴:上廉泉、上夹廉泉,此二穴均选毫针向舌根方向针刺,电流小幅度捻转,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4周为1疗程。

1.3.4 健康教育和安全管理 (1)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患者床头抬高25°,患者进食或饮水后保持坐位至少30min,每天进行肺部听诊,不要让患者使用吸管,吞咽时不要分散其注意力。(2)预防窒息:饮水或进食时,务必使患者处于90°坐位,给患者喂食物时要说“一次只喝一口”这样的话,当患者口中含有食物或液体时不要提问,接受心肺复苏的培训。(3)服用药物:让患者坐位吞服药片,一次服用一个药片,让所有药物成为流体形式。

2 结 果

本组101例患者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痊愈45例(44.5%),显效30例(29.7%),好转10例(0.09%),总有效率为84.1%。

3 讨 论

中风引起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或延髓损伤均可导致吞咽障碍,饮水吃饭出现呛咳,容易继发吸入性肺炎或严重营养不良而危及生命,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日,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以及健康教育和安全警示。通过对口面肌群的运动训练,腭咽闭合训练,体位及补偿技术来改善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可以防止吞咽肌群萎缩,提高其活动度和能力,增加吞咽肌的协调性,刺激吞咽反射的产生使之增加吞咽功能。健康教育和安全警示提高了医护人员及家属的警惕性,减少和防范了误吸误咽的放生。

参考文献

[1] 蒋琪霞,耿利琼,梁萍,等.预防脑卒中患者误吸的护理研究[J] .实用护理杂志,2003,19(4):121.

[2] Runions S,Rodrigue N,White C,Practice on an acute stroke unit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a decision—making algorithm for dietary management of dysphagain[J] .J NeurosicNurs,2004,36:200—207.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42例脑卒中伴吞咽困难的患者为观察对象, 纳入标准: (1) 临床症状、CT、MRI等检查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 (2) 符合吞咽困难标准: (1) 饮水时出现咳嗽或噎呛, (2) 吞咽后声音嘶哑, (3) 伴不同程度进食咳嗽、吞咽反射异常等, 3项中出现任何1项可确诊为吞咽困难。排除标准:近期服用影响吞咽功能药物、肝肾功能异常、认知功能障碍及局部咽喉疾病患者。其中男75例, 女67例;年龄43~72岁, 平均 (56.8±4.6) 岁;缺血性脑卒中69例 (48.6%) , 出血性脑卒中73例 (51.4%) ;病程4~78天, 平均 (42.4±16.8) 天。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1例, 两组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和病程等资料比较大体一致。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 包括降血糖、控制血压、调节血脂等;常规护理措施包括改善膳食结构、良好生活习惯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等。观察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 (1) 心理护理, 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多同患者沟通交流, 了解其需求并疏导, 讲述脑卒中相关知识和成功康复病例, 增强治疗康复信心。 (2) 基础训练, 包括发音运动训练, 颊、喉部内收肌运动训练, 舌肌、咀嚼肌运动训练, 寒冷刺激、呼吸道训练, 反复轮换吞咽等。 (3) 摄食训练, 营造良好进食环境, 加强口腔护理, 指导患者正确的进食体位, 少食多餐, 调整控制进食的量和速度。 (4) 针灸疗法, 取穴廉泉、风府、风池、人迎、天突, 针刺得气后留针20分钟, 1次/d。 (5) 定期评估, 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定期评估吞咽功能。

1.3观察指标

护理干预1个月后对两组吞咽功能进行评价。 (1) 采用Burk吞咽障碍筛查量表, 该量表根据5个症状计分, 包括脑干卒中、双侧大脑半球卒中、饮水或进食出现咳嗽或噎呛、进食时间延长、进食量大大降低。上述症状各计1分, ≥1分提示吞咽功能障碍, 分数越高吞咽功能障碍越严重。 (2) 电视透视吞咽检查 (VFFS) :患者吞咽稀流质、浓流质、糊状、固体4种钡餐, X线检查评价, 由放射科医生对口腔内的食物运送、咽喉部食物残留、误咽情况评分, 口腔期0~3分, 咽期0~3分, 误咽0~4分, 总分10分, 分数越高提示吞咽功能越好。

1.4 疗效评价标准

吞咽功能改善疗效评价以洼田饮水试验为标准, 基本痊愈:吞咽困难消失, 洼田饮水试验5分;显效:吞咽功能改善明显, 洼田饮水试验提高3分及以上;好转:吞咽功能有所改善, 洼田饮水试验提高1~2分;无效:吞咽功能未改善, 洼田饮水试验无提高。总有效率= (基本痊愈+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吞咽功能比较

护理前两组Burk评分、VFF 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 两组B u r k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VFF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Burk评分低于对照组、VFFS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1、2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自护理前后组内比较, 3、4分别为护理前和护理后组间比较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基本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9,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9.2% (42/71)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9.4% (28/7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2, P<0.05) 。见表2。

3 讨论

报道[4]指出, 常规神经内科护理措施对吞咽功能障碍的重视程度不足, 可能增加脑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综合康复护理指的是在吞咽功能障碍早期采取综合性康复护理措施来改善神经兴奋性, 以期在最佳时机形成传导通路, 从而达到恢复吞咽功能的治疗目的[5]。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护理后Burk评分、VFFS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 基本痊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表明其吞咽功能改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和已有报道[6]基本相符。Burk评分、VFFS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均是临床评价吞咽功能改善的标准, 在已有的报道中多是单独应用, 本文应用3项标准同时进行评价, 3项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说明综合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多数脑卒中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悲观的心理, 心理护理有利于减轻上述负面情绪, 调节神经肌肉, 从而提高患者接受训练的依从性, 对康复训练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全面性是综合康复护理的主要特点, 基础训练、摄食训练主要是用于协调口腔肌肉运动, 进而刺激中枢神经系统, 加速脑血流量, 目的是发挥脑细胞可塑性。针刺廉泉、风府、风池、人迎、天突等穴, 旨在改善或恢复被刺激肌肉、肌群功能。

综上所述, 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云华.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9) :147.

[2]夏文广, 郑婵娟, 朱遂强, 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综合康复治疗的评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9 (5) :614.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 (2) :146.

[4]枚慧, 武琪琳.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J].光明中医, 2013, 28 (10) :2179.

[5]骆莉, 王淑秀.综合康复训练联合酸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J].现代医学, 2014, 42 (8) :895.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本科收治的脑卒中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1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试验组, 各79例。对照组中男47例, 女32例;年龄49~77岁, 平均年龄 (60.1±9.2) 岁;洼田饮水评分为 (3.77±0.84) 分;试验组中男45例, 女34例;年龄43~78岁, 平均年龄 (60.4±9.3) 岁;洼田饮水评分为 (3.83±0.86) 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洼田饮水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试验组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焦虑和不安。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了解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 运用巧妙的语言和心理暗示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和希望,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配合治疗。

1.2.2 康复训练

通过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非进食状态下的模拟吞咽训练和凉性的外源性刺激, 可以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的协调性和刺激吞咽动作的敏感性[3]。坚持每天进行不同方位的伸舌、卷舌、弹舌、噘嘴、呲牙、鼓腮动作训练, 每个动作5~10次, 每次3~4次。不能自主锻炼的患者可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加强颈部肌肉锻炼来协调喉部和舌的运动, 刺激咽下反射防止误咽发生。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练习, 提高气管异物排出的能力, 有效的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1.2.3 进食训练

创造舒适安静的进食环境, 使患者能够集中注意力进食。从少量饮食开始酌情适当增加进食量, 宜从患者的健侧开始喂食, 保持患者坐位或者半坐卧位的体位, 保持身体略偏向健侧、身体略前倾, 有利于防止发生误吸或者造成食物从鼻腔流出[4]。根据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程度选择饮食的粘稠度, 较轻患者可选用正常饮食或者粘稠度低的食物, 较重患者宜选用粘稠流质饮食, 对于气道关闭缓慢患者, 应将食物送到舌根处并轻压舌部以促进主动吞咽动作, 并指导患者反复多次进行吞咽动作确保食物咽下。

1.3 疗效判定标准[5]

治愈: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彻底消失、可进行正常的摄食和吞咽、无饮水呛咳;显效:患者存在轻度的吞咽功能障碍、可进行正常的经口摄食, 但饮水不正常;有效:患者存在中度的吞咽功能障碍、可进行正常的部分经口摄食、仍需要辅助进行静脉营养支持、有饮水呛咳;无效:患者存在重度的吞咽功能障碍、不能正常经口摄食、饮水有严重呛咳。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满意度调查。护理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治愈20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36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55.7%;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治愈31例、显效29例、有效9例、无效10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洼田饮水评分为 (1.84±0.96) 分, 对照组患者洼田饮水评分为 (2.52±1.13) 分,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32例、满意27例、不满意20例, 护理满意度为74.7%;试验组患者非常满意45例、满意32例、不满意2例, 护理满意度为97.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能够造成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窒息、营养不良等多种不良后果, 其自然恢复过程缓慢且效果不佳, 直接影响到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6]。现代康复理论表明[7], 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残存脑组织细胞的兴奋性, 进而促进新的神经传导通路的形成、有助于重建大脑功能区、显著的恢复神经功能, 最大限度的减少后遗症的出现。本组研究中, 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的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洼田饮水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与潘文仙[8]研究相符合。

总之,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进行临床护理, 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显著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 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综合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数字表法将脑卒中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158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试验组, 各7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试验组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洼田饮水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5.7%,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3%,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洼田饮水评分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4.7%, 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 能有效的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显著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 增加患者护理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综合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孙俊, 管文娟.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研究.临床护理杂志, 2013, 12 (1) :27-29.

[2]秦立飞.脑卒中患者伴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1) :524-525.

[3]刘璐.喂食指导与吞咽功能训练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当代医学, 2013, 19 (20) :129-130.

[4]陆娟, 夏艳梅, 张林丽.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及效果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22) :84-85.

[5]刘丽, 曹红梅.康复护理对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4) :10-12.

[6]邓莉梅.护理干预对脑干梗死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 (4) :129-130.

[7]卢小华.吞咽训练在早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护理体会.吉林医学, 2013, 34 (33) :7092.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 篇7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主要是吞咽启动困难、口咽部肌肉无力致食物推进障碍,咽反射延迟及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等[4]。一侧大脑半球病变致单侧皮质脑干束受损者可出现一过性吞咽障碍[5,6],但大多数周内自然恢复。两侧病变引起的假性球麻痹常在准备期、口腔期障碍严重,咀嚼、食块形成、食块移送困难。但吞咽反射仍有一定程度残留,虽然移至咽部期后吞咽反射表现迟缓,然而一旦受到诱发,其后的吞咽运动会依次进行,这种时间差会引发误咽。脑干部病变引起的真性球麻痹障碍主要在咽部期,特征是吞咽反射的诱发极其软弱甚至消失。先行期、准备期甚至口腔期食管期没有障碍,故球麻痹往往误咽情况突出,多数病例治疗困难[7]。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管理。

1 吞咽障碍评估

随着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系统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临床出现各种筛查工具和评估方法。目前国内评估吞咽障碍多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但洼田饮水试验方法较粗略,VFSS虽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吞咽障碍的金标准,但需专门设备,要求受检者有一定的体力,可配合检查,并接受X线照射,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临床应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 A)[8]用于评定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定内容由易到难,可避免引起部分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强烈反应,且不需要专门的设备,使用方便,可定量反映患者的吞咽功能,国外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8]。侯莹等研究发现SSA适用于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床旁评估[9,10,11,12],但高龄患者吞咽功能护理评估的应用鲜有报道。常规的入院护理对患者“是否存在吞咽困难”这一项目的评估只简单询问患者,未进行全面的吞咽评估及采取相应的预见性措施。

2 康复训练

神经疾病的吞咽障碍是可逆的,但未及时采取康复治疗,丧失恢复时机就会转为不可逆。及早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废用性萎缩,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13]。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主要集中在摄食-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基础训练、摄食直接训练等),常用电刺激治疗、咽部冷刺激、球囊扩张术、高压氧治疗、针刺治疗、吞咽障碍康复体操、心理治疗等[14,15,16,17,18],各治疗手段均有独特的优点和缺憾。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程度选择针对性治疗方案,以节约康复成本并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是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重点。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脾失健运,气不化津,聚湿生痰,郁久化热或肝木素旺,木旺乘土致脾不健运,内生痰浊,肝火内热,炼津成痰,痰热互结,风阳夹痰,横窜经络,上蒙脉窍,经络闭塞致病。目前临床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很多,但康复效果均不太令人满意,廖喜琳等[19]研究发现康复训练+中药与冷刺激结合治疗吞咽障碍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其机制可能与中药与冷刺激结合能有效提高软腭和咽部的敏感性,增加感觉输入,兴奋运动通路上的各级神经元,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树突侧枝长芽及突触阈值改变[20],重建神经功能网络有关。

脑卒中残损中研究最多的是偏瘫的运动康复,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存在的吞咽障碍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应早期评估和早期治疗[21]。临床实践证明[22],早期、科学及合理的康复训练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或修复能力,并防止口腔和咽部肌群废用性萎缩,早期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有效率为93%,对照有效率为5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8例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治愈16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治疗有效率为75%[23]。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大脑的可塑性,利于调动脑组织内残余细胞发挥代偿作用,促进损伤区域组织的重构和细胞再生,有效预防脑神经萎缩,尽早恢复和改善患者各种功能,是临床上加以重视研究的部分。

3 护理

3.1 饮食护理

吞咽障碍患者进食困难,导致担心和营养跟不上,不利病人康复。患者进食过程中护士及家属要运用巧妙的语言积极暗示,增强其安全感;根据患者身高、体质指数,活动量、病情选择合适的食物,保证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素;按照吞咽困难的程度及阶段,就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食物性状;强调进食顺序,依次为胶冻样食物(果冻、布丁、蛋羹、豆腐等)、糊状食物(搅拌机制或米糊)、碎状、糜烂食物、正常食物与稀液。饮水可从少量开始,将水沿下齿前部倒入口腔,头抬至水平位,避免头后仰,一般不用吸管,防止误入气管引发咳嗽[24]。除鼓励能进食的病人进行饮食护理,还需加强鼻饲病人护理。

3.2 心理干预

脑卒中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肢体瘫痪或失语症状,语言表达不清、情绪欠稳定、烦躁、易怒、不易合作,部分严重抑郁患者甚至拒食,对其康复治疗造成严重影响。针对患者性格特点、文化背景及社会阅历采取不同形式的心理疗法及健康教育,尽可能消除患者不良情绪,通过积极引导使患者理解及掌握吞咽障碍训练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主动配合康复训练,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3 优质整体护理

按卫生部要求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指导思想下采取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护理措施,效果显著[25]。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促进康复进程、指导患者及家属回归家庭后护理及康复锻炼,对患者的康复预后有积极意义。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 篇8

资料与方法

2006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吞咽功能障碍患者40例, 随机分成药物治疗加康复训练组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康复组20例, 男13例, 女7例;平均年龄62岁;脑梗死、18例 (其中包括脑干梗死6例) ;脑出血2例。对照组20例, 男11例, 女9例;平均年龄60岁;脑梗死16例 (其中包括脑干梗死4例) ;脑出血4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训练方法[1]:间接训练: (1) 口唇部肌力训练:目的是加强唇的运动控制力量及协调, 从而提高进食吞咽的功能。a.咬紧牙齿, 说“衣”声, 维持5 s, 做5次。b.拢起嘴唇说“乌”声, 维持5 s, 做5次。c.说“衣”声随即说“乌”声, 然后放松, 快速重复5~10次。d.闭紧双唇, 维持5 s放松, 重复做5~10次。e.双唇含着压舌板, 用力闭紧及拉出压舌板, 与嘴唇抗力, 维持5 s放松, 重复做5~10次。f.压舌板放嘴唇左面或右面, 用力闭紧拉出, 对抗嘴唇咬合力, 重复5~10次。g.重复说“爸”、“好”音, 各10次。h.吹气练习, 吹风车或肥皂泡或纸片。i.唇肌张力低下时的训练:用手指围绕口唇轻轻叩击或用冰块迅速敲击唇部3次。 (2) 舌训练:加强舌的运动控制力量及协调, 从而提高进食及吞咽功能。包括训练做舌肌的侧方运动练习、舌尖和舌体向口腔背部升起、面颊吸入、舌体卷起、抗阻等动作。具体方法如下:把舌头尽量伸出口外, 维持5 s, 然后缩回, 放松, 重复5~10次。使舌头尽量贴近硬腭向后缩回口腔内, 维持5 s, 然后放松, 重复5~10次。张开口, 舌尖抬起到门牙背面并伸出, 维持5 s, 然后放松, 重复5~10次。张开口, 舌尖抬起到门牙背面, 贴硬腭向后卷, 即卷舌, 连续做5~10次。舌尖伸向左唇角, 再转向右唇角, 各维持5 s, 然后放松, 连续做5~10次。用舌尖舔唇1圈, 重复5~10次。伸出舌头, 用压舌板压舌尖抗阻力, 把舌尖伸向上、左、右, 与压舌板抗阻力, 各维持5 s, 重复5~10次。重复说:“da”、“ga”、“la”音, 各10次。 (3) 下颌、面部及腮部练习:a.把口张开至最大, 维持5 s, 然后放松, 重复5~10次。b.将下颌向左、右两边移动, 维持5 s, 然后放松, 重复做10次。c.张开口说“呀”, 动作要夸张, 然后迅速合上, 重复做10次。d.紧闭嘴唇、鼓腮, 维持5 s, 放松, 再作将空气快速地在左右面颊内转移, 重复做5~10次。e.下颌肌痉挛的训练方法, 牵张方法, 左手放在患者额部, 右手拇、食指分开向下按压下颌, 训练下颌的开口与闭口运动。 (4) 咽部冷刺激:用冰棉棒刺激腭咽弓, 同时发“a”音, 可起到以下作用:提高对食物知觉的敏感度, 减少口腔过多的唾液分泌, 通过刺激, 给予脑皮质和脑干一个警戒性的感知刺激, 提高对进食吞咽的注意力。方法:是可将喉镜 (或棉签) 在碎冰块中放置数秒钟, 将冰喉镜 (或棉签) 刺激软腭、腭弓, 咽后壁及舌后部, 应大范围长时间地接触刺激部位, 并慢慢移动棉棒前端左右交替, 20~30 min/次, 然后做1次空吞咽, 这样可使咽部期吞咽快速启动, 如出现呕吐反射则应中止。 (5) 咳嗽训练:有意识地进行咳嗽训练。 (6) 呼吸训练:腹式呼吸;缩口呼吸;声门闭锁训练。 (7) 门德尔松法训练:当患者吞咽时咽喉上提, 让患者在上提拉时停止吞咽动作, 保留3~5 s。 (8) 构音障碍训练:下颌、舌、唇的训练;发音训练;减慢言语速度;言辩训练。直接训练方法:通过调节食物形态、数量、进食体位、进食方法, 来进行训练。

饮食的注意事项[2]: (1) 进食的姿势:采取半卧位, 床头抬高30°~50°, 颈部前屈, 头偏向健侧,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坐位, 陪护人员在患者的健侧, 帮助患者进食。 (2) 食物的性状: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首选:糊状、蛋羹状、蛋糕泡牛奶、豆腐脑等。病情好转后, 可给予正常饮食。禁止给予干硬、难咀嚼、容易黏在黏膜上或滑溜的食物, 有导致患者发生窒息的可能。 (3) 食物的温度:有咀嚼障碍的患者, 给予冷食较好。 (4) 进食量及速度:3~5 m L/次较为适宜, 根据病情逐渐增加。速度应慢, 不宜过快, 避免2次食物在口中重叠现象。 (5) 进食后残留食物的处理:吞咽后咳嗽、饮1~2m L水, 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 清洁口腔。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讨论

脑卒中后所至的吞咽功能障碍, 不论是真性球麻痹, 还是假性球麻痹, 均会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窒息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康复训练, 并且严格遵守饮食的注意事项, 将大大降低患者的误吸、窒息的危险, 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功能, 使绝大多数患者能自主进食, 保证了患者的营养状态,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使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方法:将40例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 (康复组) 和单纯药物治疗组 (对照组) , 观察康复训练15 d1个月后吞咽功能的变化。结果:康复训练组有效率95%, 药物治疗组有效率65%,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 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李胜利, 陈卓铭.语言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 篇9

关键词:吞咽神经与肌肉电刺激 脑卒中 吞咽障碍Efficacy of dysphagia after stroke swallowing electrical stimulation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26-02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中风,每21秒有一人因中风而死亡,中风是神经性吞咽障碍最主要的病因,据国外文献报道,51%~73%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吞咽障碍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容易发生营养不良、脱水、吸入性肺炎,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存[2]笔者所在科室于2011年9月引进一台常州雅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吞咽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经过临床实践,均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我科收治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病人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脑卒中诊断标准按照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经CT或MRI确诊;发病三个月以内,神志清醒,无认知障碍,功能性(神经性)吞咽障碍口腔期和咽喉期病人。洼田饮水试验2级以上,吞咽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评定@≤2.0,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结构性吞咽障碍(进食通道异常),不主动配合吞咽康复训练病人。符合标准:98例,脑出血32例,脑梗塞66例;男52例,女46例,年龄43-89岁,平均年龄63±2.1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康复师指导下给予间接吞咽康复训练,如:改善咽反射,用冰棉棒反复刺激患者咽后壁和软腭,舌向前、左、右反复伸展,使舌肌得到锻炼;指导病人熟练掌握门德尔松法和声门闭锁练习,使颜面及咽部肌肉得到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上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每天2次,每次40分钟(治疗模式20分钟、训练模式20分钟),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最大刺激强度并引出吞咽动作为佳,电刺激同时要求患者做吞咽动作配合;12天为1疗程,每疗程之间间隔2天,共2疗程。

2 参考

陈胜云等[3]研究所采用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显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提高2级以上;有效:吞咽障碍改善,饮水试验评定提高1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饮水试验评定无进步。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两组98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分别于治疗12天、24天给予洼田饮水实验和吞咽神经治疗仪评定,结果见附表:

组别nt(d)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治疗组491292512491.8%24172110197.9%对照组4912213191569.4%2471915883.6% 结果表明:神经吞咽和肌肉电治疗刺激能有效促进神经性吞咽障碍的功能恢复,治疗组吞咽障碍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41),P<0.05,具有可比性。

5 讨论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吞咽康复是一个治疗手段,笔者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在治疗12天有效率为91.8%;24天有效率98.9%,均高于同期对照组。说明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上神经肌肉电刺激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一个有效方法,电刺激治疗时,低频脉冲电流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引起肌肉收缩可以使肌肉收缩蛋白含量增加,使有氧代射的酶含量增加,增加线粒体的体积和数量,增加毛细血管的密度,从而增加肌力,防止失用性萎缩,通过刺激受损部位的脑神经,使其活性增加,能帮助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弧,促进新的中枢至咽喉运动传导通路形成,从而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4];另外神经肌肉电刺激康复训练的方法,能尽早训练与吞咽功能相关的肌群,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反射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网络重组及侧支芽生,皮质感觉区扩大,同时可防止咽部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5]。综上所述: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明显改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

[2]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估与训练.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1-143

[3]陈胜云,张倩,赵性泉.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J].北京医学,2007,29(1)4-6

[4]张盘得,姚红等.针灸与吞咽障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989-993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 篇10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效果

脑卒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致病特点为高致残率与高死亡率[1]。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体征主要表现为发音不清晰、发音费力以及水电解质失衡等[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使高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本文特研究了集束化护理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现将研究结果进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4月~2016年10月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按照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66.30±5.24)岁;病程5~11 d,平均病程(7.70±2.32)d。对照组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54~81岁,平均年龄(65.80±5.11)岁;病程5~12 d,平均病程(7.60±2.52)d。100例患者均无其他影响实验的疾病;患者或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协议书。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其具体内容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吞咽功能护理三方面内容。其中基础护理指病房环境的护理、口腔护理等;专科护理是指对患者病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监测护理,同时对其吞咽功能障碍进行动态评估,进而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对肢体康复进行训练,以及用药的护理(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吞咽功能护理是指训练患者的口、舌部主动肌群和被动肌群、软腭、喉肌、咀嚼肌训练,对口、面、舌、下颌运动功能进行改善,使其主动收缩功能达到恢复。患者的吞咽护理可采用门德尔松手法、咽部冷刺激、空吞咽等[3,4,5]方式进行护理。饮食护理方面注意科学的选择食具及食物。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其护理内容主要为:①集束化护理小组的成立。根据需要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小组人员应包括神经内科专科医师、副主任护师、康复训练护士等专业的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之前需接受相关的培训,包括干预培训、效果康复训等,培训后需通过考核才能任职相关职位;②最佳时间护理。在患者的精神活性提高时间段内对其吞咽功能及心理情况进行护理,研究表明,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最佳训练时间为10:00、16:00以及21:00;③心理护理。根据每位患者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包括及时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掌握患者的疑虑,进而解决患者出现的各类问题,帮助患者缓解并改善不良情绪;④健康教育护理。对患者及其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包括讲解吞咽障碍引发因素、功能性恢复的内容、直接摄食的注意事项、正确的选择进食体位及工具、去除咽部残留的方法等,使患者在出院后能够自行解决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判定

采用HAMA、HAMD评分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分数在18分以上时可判定为焦虑、抑郁;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吞咽功能,Ⅰ~Ⅴ级分别表示为吞水顺利无呛咳、吞水一般且无呛咳、吞水一般且有呛咳、吞水较差有呛咳、吞水较差呛咳频繁[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AMA、HAMD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护理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吞咽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吞咽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吞咽功能均优于护理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5

注:护理后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脑卒中的并发症——吞咽功能障碍的致病机制主要为食物无法经口至胃部,这是由于患者的吞咽功能受损所导致,其中吞咽功能受损包括双唇、下颌、软腭、食管括约肌、咽喉及食管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4]。

本文研究了集束化护理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HAMA评分(9.4±4.9)分、HAMD评分(10.8±2.9)分低于对照组(13.7±7.8)、(16.4±3.9)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吞咽功能均优于护理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显著,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洪显钗,舒美春,留盈盈,等.集束化护理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5,18(8):950-953.

[2]胡迎春,莫翠芳,龙四妹,等.集束化护理策略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6):70-71.

[3]李华.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6):140-142.

[4]唐妮妮,宋惠,于力.探讨集束化护理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影响.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6):189-190.

上一篇:齐民要术下一篇:天然红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