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疗法:脑卒中

2024-06-27

运动康复疗法:脑卒中(精选11篇)

运动康复疗法:脑卒中 篇1

脑卒中是一种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脑卒中可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 如语言功能障碍以及肢体活动障碍等[1]。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合并认知障碍的防治重点在于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因此本文旨在分析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强化认知功能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进程中的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取的临床资料为2011年1月-2013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4例, 其中男41例, 女23例, 年龄41~79岁, 平均年龄 (63.37±6.26) 岁, 入组的64例患者均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 均为首次发病, 排除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严重血液系统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 老年痴呆, 视力障碍, 精神障碍及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 分别为联合治疗组 (32例) 和对照组 (32例) , 经过相关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联合治疗组:

该组的32例患者采用的是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强化认知功能训练。首先对患者进行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 (1) 注意力训练, 对患者进行注意力训练, 包括注意力与观察训练、注意力与大脑抑制训练、注意力与反应速度训练; (2) 记忆训练, 让患者对几何图形进行记忆, 然后根据患者自身的记忆画出几何图形, 随着疗程的推进, 加大图形的数量以及复杂的程度; (3) 思维障碍的训练, 让患者进行逻辑思维; (4) 计算能力训练, 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计算。运动想象疗法:让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前先进行30min的运动想象, 之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30min;运动想象的内容主要有:转移、穿衣、进食以及步行等。康复师对患者进行讲解, 患者进行观察, 从而掌握正确的感觉及相关运动模式, 再进行想象训练。

1.2.2 对照组:

该组的32例患者采用的是单纯运动想象疗法。运动想象疗法参照联合治疗组。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的STEF评分、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进行分析。STEF评分 (简易上肢机能检查) 、FMA评分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3]:分数越高, 肢体功能越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4]: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值越高, 功能越差,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越高, 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采用的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PSS13.0, 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 ( ±s) 表示, 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对于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比较

联合治疗组的STEF评分及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结果比较

联合治疗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认知功能存在障碍可导致一系列正常活动异常, 如学习、工作以及正常的生活能力。临床康复的工作包括恢复及改善患者患病后的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能力, 且研究显示, 康复效果的优劣与认知功能改善密切相关。因此针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是疾病临床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知功能训练主要由三个方面即听觉、视觉及触觉构成, 对患者进行声音刺激、色彩刺激以及给予物体结构刺激均可引起患者做出相应的反应, 与此同时, 对患者进行一系列能够训练, 如运算和推理等, 均能够起到改善认知能力的作用。

运动想象疗法是一种新型的康复方法, 主要是指让患者进行反复的运动想象以帮助机体运动功能的改善, 在此过程中, 患者并不产生运动输出, 患者可以依据在大脑特定区域产生的运动记忆帮助运动功能的改善[5]。而运动想象疗法的基础在于认知功能正常, 因此尽早采用认知功能训练改善认知功能能够帮助提高运动想象疗法的效果[6]。本文结果显示, 采用了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的患者其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显著高于未采用联合治疗方法的患者。这说明联合治疗方法对于脑卒中患者有效, 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首先, 早期认知功能介入能够帮助患者调整好自身的心态, 能够提高康复治疗依从性, 从而提高运动想象疗法的效果;其次, 认知功能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学习力及执行力, 帮助加深患者对运动想象疗法的理解和执行;最后, 认知功能训练能够大幅度减少机体运动记忆存储所需要的时间。

综上所述,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强化认知功能训练能够显著帮助脑卒中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分析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强化认知功能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进程中的作用。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4例, 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 (32例) 和对照组 (32例) , 联合治疗组采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强化认知功能训练, 对照组采用单纯运动想象疗法。对两组的STEF评分、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的STEF评分及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联合治疗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强化认知功能训练能够显著帮助脑卒中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想象疗法,强化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安晓雷, 李传玲, 李晓宾, 等.脑卒中后早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2, 11 (11) :1106-1109.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 (2) :146-153.

[3]王文清, 张欣, 李艳双, 等.三种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 (8) :546-550.

[4]李国前, 杨小霞, 洪诸权, 等.舍曲林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12 (8) :716-717.

[5]胡永新, 王强, 孟萍萍, 等.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0, 32 (4) :273-276.

[6]王鹂, 马朝阳, 游菲, 等.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 36 (5) :353-356.

运动康复疗法:脑卒中 篇2

一、康复住院标准

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

1、神经学症状不再恶化;

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

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

4、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二、临床检查规范

(一)一般检查

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

1、脑脊液检查

适应症: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功能障碍等情况。需要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TCD检查

适应症:需要了解颅内血管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变化等情况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地形图检查

适应症:(1)需要明确癫痫诊断时,(2)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和颅内感染诊断时,(3)出现意识障碍时,(4)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和MRI检查

适应症:(1)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2)病情发生变化,有加剧或再次出血、梗死等迹象时,(3)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4)其它情况需要CT和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5、诱发电位检查

适应症: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6、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

适应症: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7、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症:疑有心、肺功能减退时,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三、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

2、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社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

3、改善语言、认知、精神、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4、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

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治疗;

2、痉挛:各类抗痉挛口服药、社经阻滞(或溶解)治疗、矫形器应用或手术治疗。

3、精神障碍:选用精神药物或行为心理治疗;

4、压疮:体位处理、换药或手术治疗等;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药物应用等。

5、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消炎镇痛药物,矫形器配置等。

6、其它合并症的防治:如肌萎缩、骨质松、关节挛缩、异位骨化、体位性低血压、水肿的防治等。

四、医疗康复规范

(一)功能评价

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评价项目如下:

1、躯体功能评价

肌力评价、关节活动度评价、感觉评价、肢体形态评价、协调评价、日常生活活动(ADL)评价、疼痛评价、辅助器具使用评价,上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评价、手功能评价,下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平衡功能评价、行步态分析等。

2、精神心理评价:存在相关问题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人格评价、情绪评价。

3、语言、吞咽功能评价:首先进行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筛查,对存在或可凝存在失语症和构音障碍者需进一步进行失语症标准检查和构音障碍检查,必要时需进行吞咽障碍评价、肺活量检查。

(二)康复治疗规范

1.物理治疗

(1)运动治疗:早期主要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翻身训练、呼吸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血管舒缩性训练等。

恢复期继续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牵伸训练、呼吸训练等,并进行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训练,以及各种体位的变换及转移训练,同时进行站立床治疗及坐、跪、站立位的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等。

后期在继续加强前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运动控制能功、肌力、平衡功能等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减重步行、辅助步行、独立步行等。(2)物理因子治疗:

选用超短波疗法、气压治疗、电磁波疗法、直流电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等。

(3)水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进行水中运动治疗等。2.作业治疗

(1)认知训练:对有认知障碍者根据认知评价结果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计算等训练,严重病人早期可进行多种感觉刺激以提高认知能力,有条件的音位可进行电脑辅助认知训练等。

(2)知觉障碍治疗:对存在知觉障碍者进行相应的失认症训练和失用症训练,训练内容根据知觉评价结果可选择视扫描、颜色辨认、图形辨认、图像辨认训练和空间结构、位置关系训练等,得供必要的辅助训练标认和器具,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进行训练。

(3)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早期 可在床边进行平衡、进食、穿衣、转移等训练,情况允许尽量到治疗室进行训练,内容包括平衡、进食、穿衣、转移、步行、入厕、洗澡、个人卫生等方面,并在患者实际生活环境中或尽量模拟真实生活环境进行训练。

(4)上肢功能训练:通过有选择的作业活动来提高运动控制能功,维持和改善上肢关节活动降低肌张力、减轻疼痛,提高手的灵活性和实用功能。

(5)功能训练指导: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指导,辅助器具使用训练和指导,并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环境改造指导和环境适应训练。

3、语言治疗:对构音障碍者进行构音训练、发音训练、交流能功训练等,存在失语症的患者需进行听、说、读、写、计算、交流能力等内容的语言训练。部份患者需进行摄食-吞咽训练等。存在言语失用者需首选进行针对性训练。

4、中医康治疗

(1)针刺治疗:采取分期治疗和辨证治疗相结合,取穴以阳经为主、阴经为辅。(2)推拿治疗:一般在中风后二周开始推拿治疗,以益气血、通经络、调补肝肾为原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以滚、按、揉、搓、擦等为主。

(3)其它治疗:电针、艾灸、头皮针、水针、穴位注射、火罐、中药治疗等。5.辅助技术

早期或严重病例需配置普通轮椅,足下垂或内翻患者需配置踝足矫形器,膝关节不稳定者需配置膝踝足矫形器,平衡障碍患者需配置四脚杖或手杖,手功能障碍者需配置必要的生活自助器具如进食自助具等,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可使用肩托,部份患者需使用手功能位矫形器或抗痉挛矫形器。

(三)康复护理规范 1.康复护理评估

包括皮肤状况、压疮发生危险因素评分、安全危险因素、二便功能、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2.康复护理

(1)体位护理:良肢位摆放、体位变换、体位转移等;(2)膀胱与肠道功能训练、二便管理;(3)康复延伸治疗:根据康复治疗师的意见,监督和指导患者在病房进行关节活动度(ROM)、肌力、日常生活活动(ADL)、站立步行、吞咽、语言交流等延续性训练。

(4)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预防继发性损伤的护理,各类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肩痛、压疮的预防及护理,尿失禁护理,预防深静脉栓塞、关节挛缩及用综合症的护理等。

3.心理护理、家庭康复及社区康复护理指导

五、职业社会康复规范

(一)职业康复 1.职业康复评价

进行工伤职工职业调查、就业意愿评估、工作需求分析、主动用力一致性评估、工作模拟评估、现场工作分析评估。2.职业康复

根据不同的损伤水平和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康复方案,四肢瘫患者可利用上肢残余功能,以个体化的技能培训为主,必要时须借助辅助器具或改良设备;截瘫患者按需要进行工作耐力训练、技能培训、就业选配等职业康复训练。

(1)职业咨询:协助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订潜在的工作目标。(2)就业选配:根据患者的残疾程度、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兴趣、教育、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选配合适的工作。

(3)技能培训:具体可根据患者认知、躯体功能状况及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电脑操作训练班、手工艺制作培训班等。

(二)社会康复 1.社会康复评价

行为评价、伤后应激障碍评价、社会功能评价、生存质量评价、社区独立生活技能进行评估、家居环境评估。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家居环境评估。

2.社会康复

主要采用个案管理的方式进行,由个案管理员(社会工作者或康复治疗师)对工伤职工提供由入院开始直至回归工作岗位或社区生活的全程个案服务。

(1)康复辅导:采取“一对一”或“小组”治疗的形式,对工伤职工进行包括工伤保险政策、合理康复目标的建立、伤残适应、压力纾缓、与雇主关系及家庭关系等的咨询和辅导。

(2)社区资源使用指导:包括向工伤职工提供相关的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残疾人优惠政策及有关的服务信息、社区医疗、社区支援网络的使用等。

(3)长期病患照顾者指导:主要针对长期病患照顾者的情绪压力纾缓、对工伤职工伤残的适应、家庭康复技巧及家庭护理等的指导。

(4)家庭康复技巧指导:一般在工伤职工出院前制订,根据工伤职工的实际情况,给予出院后的家庭康复计划与具体技术的指导。其有别于在康复机构中由专业人员实施的康复计划及技术。

(5)加减环境无障碍改造指导:由个案管理员协同作业治疗师或康复工程师提供咨询或指导,根据工伤职工的身体功能,对其家居和周围环境进行适当改造,尽量消除工伤职工家居和社区生活的物理障碍。(6)家庭财政安排与未来生计指导:协助工伤职工及家人合理安排家庭财政,探讨家庭未来生计,使工伤职工及家人有足够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对将来的生活做出调整和安排。提高他们应对未来变化的能力。

(7)工作安置协调指导:在工伤职工能够返回工作岗位前,与其雇主联系协商,对工伤职工原工作场所包括工作环境、岗位安排、同事关系等进行评估、协调,为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做准备,在出院后继续跟进,直至其适应工作岗位。或在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岗位后的2-3周内到其工作场所给予指导,协助其适应工作岗位。

(8)重返社区跟进协调指导:包括与工伤职工、其家庭成员、劳动保障经办部门、社区、残疾人互助小组等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协助患者适应社区生活。

六、康复出院标准

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并具备下列条件: 1.已达到康复住院时限。

2、无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控制。

结合运动疗法谈推拿治疗脑卒中 篇3

关键词推拿手法推拿功法运动疗法脑卒中

脑卒中所致的功能障碍是中医推拿临床治疗的主要病种之一。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推拿疗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以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康复医学,有着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学体系,其疗效已为人们认可,运动疗法也已成为目前脑卒中功能障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推拿也属于康复疗法的一种,并已受到康复工作者的重视,而了解康复医学中关于脑卒中功能障碍恢复的理论,也将有助于提高对推拿治疗脑卒中的认识。同时,推拿治疗中不仅只手法治疗。还包括功法训练。所以本文将从推拿与康复运动疗法的对比入手,并借鉴康复医学理论,结合推拿手法与功法自身的特色,探讨手法与功法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1推拿手法与康复手法的比较

中医推拿手法以手法种类丰富、技巧性强为特点。以脑卒中的治疗而言,常用的有一指禅推法、滚法、按法、揉法、捻法、推法、摇法等,治疗时根据不同部位而的选择应用。手法可分属为软组织刺激性手法和活动关节类手法。软组织手法的技术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运动关节类手法的技术要求是稳、准、巧、快。康复医学运动疗法中,也有丰富的内容以治疗师通过手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但其不强调手法形态的多样性及对手法本身的动作要求,而强调根据解剖结构、病理变化特点及功能恢复过程的规律等施以相应的治疗手段。这一要求与中医学中“辨证论治”的精髓是一致的。如在脑卒中弛缓期,可予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对肩关节的活动训练类似于推拿手法中的“摇肩”,但其强调根据肩关节运动学原理作动作,并注意肩胛肱节律。笔者以为,解剖学、运动学、病理学等知识应为中医推拿充分借鉴,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推拿自身的丰富理论、手法与经验,才可使推拿疗法取得跨越式发展。

2推拿功法治疗与主动运动训练

脑卒中患者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完全或部分的丧失了自主运动能力。康复运动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始终强调患者的积极参与,并以提高其自主运动控制能力作为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康复医学对主动运动的强调和临床中推拿主要通过手法治疗疾病,主动运动似乎成为康复医学的专利,而与推拿无关。实则不然。推拿疗法包括以手法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手法治疗和以功法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功法治疗,而其中的功法治疗,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即属于主动运动的一种。《导引养生法》别中即载有练习功法治疗中风。同时,功法训练较之康复主动运动又有其独到之处,训练过程中强调身心并练,全身各部位综合训练,以意引气。调身、调息、调心相结合。调身,要求练功者形体状态自然放松;调息,要求练功者呼吸自然平和;调心,即集中意念,使全身躯体与各脏腑器官都自然放松,促使气血运行通畅。这些要求均是功法训练所特有的。目前已有学者就功法训练治疗脑卒中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惜仍未引起推拿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3对推拿治疗脑卒中的思考

推拿治疗脑卒中,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平肝熄风、疏筋通络、滑利关节等”为治则.运用不同的手法和功法训练进行治疗。前已述及,刺激性手法的技术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运动关节类手法的动作要求为稳、准、巧、快。笔者以为,对推拿手法动作本身的技术要求,固然是其特色与优点,然而具体到脑卒中的治疗,在不同的病理恢复阶段,治疗原则不同,则手法的选择与具体的要求也不能千篇一律。如临床中常见脑卒中患者患肢关节“僵硬”,为达到“疏筋活络,滑利关节”的目的,而在患侧施以滚法、牵拉、屈伸等手法,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加重了患者的症状。从运动疗法的角度看,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治疗是完全不同的。Bobath疗法即认为被动牵张某一块肌肉的力量无益于缓解异常的肌张力和运动协调性障碍,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重新获得偏瘫侧躯干和肢体的正常运动模式,治疗中应强调抑制技术(手法和各种运动模式相结合以降低肌张力和阻断异常运动模式的治疗技术)与易化技术(运用各种手法或通过运动帮助患者诱发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应及运动模式的治疗技术)的选择性应用。运动关节类手法运刚的过程中,由于脑卒中患者存在肌肉弛缓或肌张力的增高等情况,“慢”的手法较之“快”的手法往往更为适宜。另外,如果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手法或功法动作本身的要求上,而忽视对中风本身病理变化特点及运动障碍恢复规律的认识,忽视推拿手法及功法产生作用的机理,则会形成“方法学丰富而理论基础薄弱”的现象,最终妨碍推拿学科的成熟与发展,这方面,康复医学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之处,忽视这些知识甚至视而不见将无助于推拿疗效的提高。就功法治疗脑卒中来讲,由于患者特殊的身体状况,而功法训练又有特殊的要求,患者往往无法像健康人一样去完成功法训练,可采用健侧帮助患侧或医者部分辅助的方法进行训练。

4推拿手法与功法治疗脑卒中的应用

根据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规律,康复医学中Bobath技术认为偏瘫恢复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弛缓阶段②痉挛阶段③相对恢复阶段。这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划分的目的是便于理解患者的主要运动功能特征,分别设计治疗计划。在这一分期模式下,可施以相应推拿手法并指导患者进行功法训练(手法治疗方案参照严隽陶教授脑卒中分期综合康复治疗方案)。

4.1 弛缓期这一阶段偏瘫肢体主要表现为弛缓性麻痹,无随意肌肉收缩,或仅出现轻微的联合反应。治疗的目的是防治出现影响康复的并发症(如肌肉挛缩、关节活动受限等),尽量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如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等)的出现,为后续治疗做好准备。推拿介入的时机,可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无进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推拿与治疗并进。以疏筋通络、滑利关节为治则。手法可施以束4激性手法(如按揉、滚法、拿法等),配合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此期通过手法刺激,也有助于促进适度的肌张力恢复。上肢的训练注意肩胛肱节律,配合关节挤压法,以利本体觉的恢复。肩关节忌用牵拉法,以防出现肩关节半脱位。手法操作如下:

运动康复疗法:脑卒中 篇4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5月- 2013年6月诊治的脑卒中患者92例, 选取标准: ( 1) 突发昏倒、口眼歪斜等症状, 经头颅CT或MRI检查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 ( 2) 患者首次发病, 神志清醒, 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 3) 无严重心、肝、肾等严重疾病。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 观察组男29例, 女17例, 年龄52 ~ 65 ( 55. 7 ± 4. 9) 岁; 对照组男25例, 女21例, 年龄53 ~ 66 ( 56. 4 ± 4. 8) 岁, 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溶栓、甘露醇降压、改善脑内血液循环及胞二磷胆碱营养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疗法, 具体内容如下: ( 1) 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康复: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 从患者进餐、着装及行走等日常活动, 展开针对性康复训练; 指导患者选取正确肢体功能位, 定时为患者翻身促进血液循环, 对久病卧床者, 给予有效肢体、关节及韧带按摩, 并指导患者进行伸展、屈曲或旋转等有效的肢体活动训练, 减少肌肉萎缩或关节僵硬造成的肢体运动障碍; ( 2) 语言及认知康复: 对语言功能障碍者, 可从简单字词开始, 逐渐过渡至长句进行语言训练, 增加患者语言表达能力; 对理解功能较的患者, 可借助动作、表情等方式帮助患者理解词句含义, 指导患者辨析生活常见物品及器具, 并协助患者反复进行说教练习, 提高患者生活适应能力; ( 3) 心理康复: 为患者讲解早期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功能恢复的重要意义,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 鼓励患者坚持治疗, 降低患者自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产生; 经常巡视病房, 及时发现患者不适反应, 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 使患者意识到医护人员对其的关心和支持, 增加患者对疾病治愈的信心。

1. 3观察指标患者神经功能评估采用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中有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分别采用Barthl指数法和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法进行评估[3]。

1. 4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 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以率 ( % ) 表示, 比较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比较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显著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见表1。

2. 2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见表2。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3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病情进展快, 患者病死率高[4]。存活患者中, 脑卒中病变对脑神经的不同程度损害, 可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为患者生活带来很多困扰, 严重降低生活质量[5、6]。因此, 探讨有效的脑卒中康复治疗措施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本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 10. 6 ± 5. 9) , 与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19. 4 ± 7. 2 ) 相比, 明显改善; 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为 ( 64. 8 ± 17. 5) 和 ( 73. 5 ± 16. 1 ) , 较对照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 42. 3 ± 6. 9) 和 ( 57. 2 ± 14. 2) 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 早期康复疗法联合常规治疗,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行早期康复训练, 有助于缓解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帮助语言及运动功能障碍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 提高患者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 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 有利于脑卒中患者恢复效果的改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 7% , 较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5. 2% 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通过以上观察结果我们得出结论, 早期康复疗法联合常规治疗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早期康复疗法联合常规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应用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疗法联合常规治疗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疗法联合常规治疗, 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变化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0.6±5.9) , 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 (64.8±17.5) 和 (73.5±16.1) 分, 好于对照组的 (19.4±7.2) 、 (42.3±6.9) 和 (57.2±14.2) 分 (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7%低于对照组的15.2% (P<0.05) 。结论 早期康复疗法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疗法,常规治疗

参考文献

[1]曹留拴, 庄卫生, 王笑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 2013.40 (21) :123-124.

[2] 上官守琴, 杨志宏, 陈光辉, 等.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观察[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3, 20 (5) :285-287.

[3] 李晓红.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3) :115-116.

[4] 吴雪飞, 孙桂军.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4) :27-29.

[5] 甄舒平, 马成利.综合康复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21) :152-153.

运动康复疗法:脑卒中 篇5

关键词:脑卒中 肌痉挛 电针 拮抗肌穴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19-01

卒中后肌痉挛约出现在发病后3周,痉挛一般持续3个月左右,如因为误治或失治等原因使痉挛状态被永久地固定下来,它严重影响卒中疗效的提高。因此寻找有效的抗痉挛疗法,在提高患侧机体肌肉力量的同时,减少病态模式的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医学领域中的重大课题。笔者应用电针拮抗肌穴位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132例住院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女54例,年龄58-69岁,平均(65.4±7.8)岁,病程(1.43±0.68)个月。脑梗死76例,脑出血56例,左侧肌痉挛38例,右侧肌痉挛52例,双侧肌痉挛42例。将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关于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1],并经CT或MRI确诊: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能够积极配合检查与治疗;病程在3个月内;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偏瘫侧肢体肌张力≥1级。

1.3 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者;在观察期间采用其他治法者。

2 方法

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法,待病情稳定后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采取电针拮抗肌穴位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单纯采用运动疗法。

2.1 拮抗肌电针治疗:针刺拮抗肌侧的穴位,上肢以阳经穴位为主,下肢取阴经穴位为主。上肢穴位为曲池、外关、支沟、合谷、肩臑、手三里。下肢取穴为殷门、委中、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冲。操作方法:患者平卧,患侧下肢胭窝处垫高10cm左右,上肢放置体旁,尽量伸直,掌心向下。皮肤应用75%酒精常规消毒,常规针刺得气后,连接针刺电极,设定好刺激参数后,打开电源,并调整输出强度,从零逐渐增大至患者能耐受,针体、受刺激肌肉出现细微颤动为度。每天1次,每次20min。

2.2 运动疗法。以抗痉挛手法和诱发分离运动的训练为主,包括:各种活动中抗痉挛体位,全身各个关节做全活动范围的被动(助力)或主动活动,对各部位痉挛肌优势侧施以缓慢持续的牵张;各种体位下的躯干肢体控制训练。具体训练内容包括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缓慢而持续的牵拉,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下肢搭桥训练和分离运动强化训练,坐下、站起训练,站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每次治疗20-30min,每日1次,共治疗1个月。

2.3 疗效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进行疗效评价。根据改良的Ashworth评级法评分对两组患者的总疗效进行评定比较。痊愈:肌张力恢复正常,恢复随意运动;显效:降低2级肌张力;有效:降低1级肌张力;无效:肌张力无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

2.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 两组治疗前后MAS评分和Barthel指数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MA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同组MA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明显(P<0.05);2组治疗后MAS评分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明显(P<0.05)。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出现的异常运动模式表现为上肢屈肌群优势的屈曲性痉挛,下肢伸肌群优势的强直性痉挛,原因是中枢神经损伤后肢体伸肌与屈肌在动能上的交互抑制失去平衡,肌张力增高,甚至出现痉挛[2]。寻求一种既降低异常肌张力,但又保留必要的张力,既消除妨碍正常运动的过高肌张力,又使运动功能得到改善的方法尚在探索之中。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素急,肝阳化火生风或劳伤过度,阴血受耗,肌肉失养而蠕动,治以熄风止痉、濡养经筋。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有较好疗效,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3]。针刺可刺激神经肌电,使之兴奋和收缩,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防止肌肉萎缩的发生,并使兴奋向中枢传导,使肌痉挛得以缓解,尤其是早期治疗可保持上肢关节活动度,促进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电针刺激通过感觉的输入,经脊髓投射到中枢,使高级中枢反复受到刺激,突触的结构发生改变和新生突触形成,轴突的侧枝长芽、重新对位,是神经功能重塑的重要物质基础[4]。针刺的同时借助电针产生的电磁波作用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运动中枢,使其将抑制信号传递到肌神经兴奋处,从而调整异常兴奋的肌纤维。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腧穴,能调和气血而养筋止痉,同时足三里、太冲、三阴交配合具有很强的解痉作用。运动疗法在缓解肌肉瘁挛中起着重要作用,或多或少利用了拮抗肌的互相抑制作用,在肌肉牵伸技术的收缩一放松一收缩步骤中,拮抗肌自我做向心性肌肉收缩,以对抗痉挛肌肉并帮助关节运动,使受限制的肌肉放松拉长。

我们的研究表明,电针拮抗肌穴位结合运动疗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水平、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单纯运动治疗。联合应用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易于推广等特点,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

[2] 刘伶俐,刘忠象.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2):34-35

[3] 张为民,郑鹏.拮抗肌侧取穴针刺结合现代康复训练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4):291-294

运动康复疗法:脑卒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4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参考《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1]中相关标准, 经病史、体针及影像学检查确诊, 所有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72h, 预计生存期>7天, 年龄<80岁, 格拉斯评分 (GCS评分) ≥6分, 且均为首次发病, 排除伴有肿瘤、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疾病所致神经功能障碍者。

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 对照组男46例, 女28例;年龄42~79岁, 平均年龄 (63.2±5.9) 岁;脑出血21例, 缺血性脑卒中53例;病程0.5~61h, 平均病程 (11.9±5.3) h;GCS评分6~15分, 平均 (11.3±1.4) 分。观察组男49例, 女25例;年龄41~77岁, 平均年龄 (62.9±5.4) 岁;脑出血24例, 缺血性脑卒中50例;病程1~64h, 平均病程 (12.2±5.6) h;GCS评分6~15分, 平均 (10.9±1.3) 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

1.2.1 对照组

患者意识清醒、病情平稳后即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具体措施参考《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1]中相关方法进行, 偏瘫早期以抗痉挛体位、被动运动训练等为主, 偏瘫后期以抗痉挛、协调性训练、行走训练、日常生活能力锻炼为主。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 (1) 头针:取患肢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神庭、百会、印堂, 30°斜刺进针, 落空感后平刺进针约4cm, 留针, 捻转补泻, 留针30min, 10min行针1次。 (2) 醒脑开窍针刺法:取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委中、尺泽等穴, 人中向上斜刺, 雀啄手法, 眼球湿润为度, 内关提插泻法, 三阴交提插补法;极泉、委中、尺泽以平补平泻法, 得气后留针30min, 10min行针1次;言语不利者配金津、玉液点刺, 肩手综合征者配天柱、天鼎、肩髃, 捻转泻法;痉挛性偏瘫者配太溪透昆仑、手三里透臂中。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 每周针刺6天, 每天1次, 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测定以下指标[2]: (1) 神经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NIHSS) 评价, 分数越低, 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2) 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分数越高, 运动功能越好; (3) 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 (SS-QoL) 从患者体能、情绪、性格、自理、运动、语言等12个维度评价患者生活质量, 分数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

1.4 疗效标准

参考《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1]疗效评价标准:显效:NIHSS评分减少>21分, 或病残度0~Ⅰ级;有效:NIHSS评分减少≥8分, 或病残度Ⅱ~Ⅲ级;无效:NIHSS评分减少<8分或加重。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8.11%、87.84%, 均高于对照组的37.84%、64.7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注:与对照组对比, ★P<0.05。

2.2 两组患者NIHSS、Fugl-Meyer、SS-QoL评分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Fugl-Meyer、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s,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 脑卒中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 但患者多因言语、肢体功能障碍而难以生活自理, 生活质量低下。康复训练利用大脑可塑性特点, 通过重复、适量的恢复训练, 向机体输入正常运动模式, 阻断脑卒中早期存在的痉挛模式, 改善肢体功能, 同时可减轻病灶区神经功能损伤, 促进脑细胞结构及神经系统重组[3]。目前, 研究认为康复介入时间越早, 越有利于脑卒中患者功能的恢复, 尤其尽早进行站立、步行等主动康复训练, 可明显缩短患者病程, 但康复水平仍有待提高, 康复方案亦需完善, 且脑卒中患者常伴有疼痛、痉挛等临床症状, 因此单纯康复治疗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中医认为, 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 多因内风妄动、挟瘀、痰而上扰清窍、阻遏脑络等致神匿窍闭, 神不导气而发病, 故治疗应以醒脑开窍为主, 滋养肝肾、疏通经络。石学敏院士根据该理论, 提出与“治痿独取阳明”截然不同的“醒脑开窍针刺法”[4]。醒脑开窍针刺法取人中穴, 调督脉、醒元神、调脏腑、开窍启闭, 取内关泻之, 理气活血、镇静安神, 并以三阴交之穴补之, 补肾养肝、益气填髓, 再取极泉、尺泽、委中平补平泻, 则可疏经通络、行气复神、醒脑开窍[5]。胡光强等[6]研究发现, 醒脑开窍针刺法可促进脑缺血模型大鼠细胞核抗原增殖, 提高神经细胞修复, 抑制神经损伤。中医认为, 头为“清阳之腑”, 诸阳脉交汇之所, 为机体气血聚集之处, 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等头穴, 可调节机体气血津液代谢, 促进脑部血液循环, 改善脑部血液流变性, 促进脑细胞再生[7]。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8.11%、87.84%, 均高于对照组的37.84%、64.7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Fugl-Meyer、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针刺康复疗法可减轻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 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改善生活质量,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48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 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对症治疗, 对照组给予早期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 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8.11%、87.84%, 均高于对照组的37.84%、64.7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FuglMeyer、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刺康复疗法可减轻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 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改善生活质量,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针刺,康复,神经功能,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 18 (4) :301-317.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3]陈秀芳, 王朝军, 罗国英, 等.早期康复训练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华全科医学, 2015, 23 (1) :109-111.

[4]任颖.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塞合并高血脂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 2014, 32 (10) :159-161.

[5]赵艳香, 路明.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头针治疗中风后丘脑痛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14, 30 (9) :13-16.

[6]胡光强, 余录, 张丰正, 等.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PCNA表达的影响[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4, 37 (5) :488-490.

运动康复疗法:脑卒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岁以上脑卒中抑郁症患者8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检查证实, 抑郁症符合CCMD-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关于抑郁症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 女42例, 年龄62~89岁, 平均 (69.3±5.6) 岁, 病程15 d~24个月。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4例, 出血性脑卒中46例。按入选顺序分为治疗组 (奇数组) 和对照组 (偶数组) , 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给予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基本康复训练及一般性心理安慰、劝导。对照组口服黛力新片, 2片/d (早、中餐前各1片) ;而治疗组则对患者进行综合性心理干预, 并加服中药方自拟“活血疏郁汤”化裁。两组病例均以4周为一疗程, 患者出院后转门诊继续跟踪治疗, 共治疗两个疗程。

1.2.1 综合性心理干预

(1) 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指导: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配合治疗。 (2) 集体心理治疗:采用集中式的心理指导, 并且鼓励患者间进行正向沟通、鼓励,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 家庭及社会支持治疗:最大程度的联系患者家属、朋友、同事参与患者康复治疗的过程, 使患者得到最大范围的社会支持, 使其感受到家人对他的关爱, 激发其对家人的眷恋和生活的向往。

1.2.2 中药治疗

自拟“活血疏郁汤”方药组成:赤芍、川芎、归尾、柴胡、郁金、远志、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临证加减:瘀血甚者加桃仁、红花;痰热内盛加黄芩、竹茹、石菖蒲;心神不宁加煅龙骨、牡蛎;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纳呆便溏加炒白术、茯苓。日一剂, 水煎服。剂量随证加减。

1.3 疗效评定

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17项版本, 对所有PSD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末进行评定, 临床疗效评价以HAMD的减分率为依据[2]。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及治疗后4、8周末采用HAMD量表进行评分, 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4、8周后, 两组患者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30%~70%, PSD的发生率为50%~89%[3,4,5], 且以轻、中度抑郁居多。目前国内外治疗该病的方法主要是以西医为主, 但往往副作用大, 不能长期使用, 而近些年中医针对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逐步开展, 并有学者结合中西医治疗PSD[6,7]。中医认为PSD属于“郁证”一类, 与“癫证”“善忘”等亦有一定关系, 中医对抑郁症辨病为郁症, 辨证多为痰火郁结、阻闭清窍型, 与痰邪有关。患者常因情志不舒则气郁, 思虑太过则气结。气机郁结则水谷运化失调, 致使痰邪产生。痰邪内蕴日久尤如湿物堆积而产热化火, 火被痰包裹则越不易散, 痰得火助则愈加肆意横行。痰火交结则病程缠绵。火为阳邪, 痰属阴邪, 阴阳胜则病态多端。痰火上扰故心烦易怒, 顽固失眠, 焦虑不安, 痰迷真窍故悲观厌世, 敏感多疑, 甚则发呆痴想, 自卑欲死。舌红胎黄为火之象, 脉滑为痰之征[8,9]。脑卒中抑郁症虽然相对比较少见, 但是人们一定不能忽略, 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避免造成严重后果。抑郁症状随躯体症状的变化而波动, 治疗和护理对病情的稳定相关。本研究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老年脑卒中抑郁症患者, 结果显示两组病例在入院时及治疗后4、8周末采用HAMD量表进行评分, 治疗前, 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4、8周后, 两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采用综合心理干预结合中医药治疗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症, 是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红, 王春毅, 赵文莉.初发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针灸, 2007, 27 (1) :9-10.

[2]Huff W, Ruhmmnn S, Sitzer M.Post-stroke depression:diagnosis and therapy[J].Fortschr Neurol Psychiatr, 2001, 69 (12) :581-591.

[3]Katayama Y, Usuda K, Nishiyama Y, et al.Post stroke depression[J].Nippon Ronen lgakkai Zashi, 2003, 40 (2) :127-129.

[4]Carod Artal F J, Gonzale Gutierrez J L, Egido Herrero J A, et al.Post stroke depression:predictive factors at one year follow up[J].Rev Neurol, 2002, 16 (3) :31-35.

[5]金普放.中风后抑郁症中医证治概况[J].中国中医急症, 2005, 14 (2) :60-61.

[6]梁浩荣, 谌剑飞, 宋颖.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28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 19 (3) :178-179.

[7]王萍, 李曦, 娄涛, 等.疏肝解郁汤合氯丙米嗪治疗卒中后抑郁30例[J].陕西中医, 2007, 28 (6) :666-667.

[8]张振伟, 丁敏, 李梅.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对照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8) :1003-1004.

运动康复疗法:脑卒中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8月在华北石油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0例, 平均年龄 (64.0±10.8) 岁;其中男52例, 女28例;病变位置:脑叶 (皮质及皮质下) 37例, 基底节区33例, 脑干8例, 小脑2例, 其中大面积脑梗死7例, 多发梗死6例。 按照住院尾号奇数、偶数的不同分组, 奇数号入对照组, 偶数号入干预组, 再根据“不平衡指数最小化”的原则进行匹配, 最终每组各有40例。 诊断标准: 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诊断要点[5], 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 纳入标准: 年龄≥50岁患者;影像学检查未见中度以上的脑萎缩或脑白质疏松, 无视野缺损与视空间忽视;下肢轻偏瘫即在不借助辅任何辅助设施的情况下能够独立行走≥3 m;MMSE评分>24分, 无认知功能障碍;病情稳定, 无意识障碍;愿意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视听力严重减退;严重的言语障碍;药物滥用, 酒精依赖;既往精神疾病或有精神性疾病家族史;严重心、肺、肾等功能不全;既往有颅脑外伤﹑其他颅内疾病等。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 mg/d) , 洛伐他胶囊 (20 mg/d) , 尤瑞克林 (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国药准字H200520 64) 0.15 PNA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中静脉滴注1 h, 监测血压, 每日1次, 疗程为14~21 d。 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运动锻炼和娱乐作业疗法。 运动锻炼包括伸展运动、平衡锻炼、特定任务的练习 (慢走、快走、重复坐站) , 整个过程由康复治疗师参与并指导。 每周2次, 每次1 h。 娱乐作业疗法分为编织、刺绣类活动, 包括织围巾、十字绣、绳编等。 棋牌类: 象棋、军旗、跳棋、五子棋、扑克牌。 书报、写作类: 读书看报、成语接龙、练习书法、绘画。 游戏类:智力拼图、智力游戏、电脑游戏、猜字游戏;文体活动:如打台球、保龄球、做工艺品、烹饪、唱歌。 以上所有活动均以舒缓、温和的音乐为背景。 每周2次, 每次1 h。

1.3评价工具

分别于干预0个月和3个月运用执行缺陷综合征的行为学评价 (BADS) 进行测试。 BADS整套测试包括6个子项目, 分别为规则转换卡片测验、动作计划测验、找钥匙测验、时间判断测验、动物园分布测验, 修订的六元素测验, 分别对应测试受试者的规则转换能力、计划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判断能力、组织监督行为能力以及记忆能力等。 每项测试都经由初步积分换算成标准分, 单项标准分0~4分, 总标准分范围0~24分, 分值越低说明执行功能越差[6]。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整个干预过程中由于患者突发其他疾病转院、出院后失去联系、不愿意配合治疗等原因, 最终进入对照组32例, 平均年龄 (64.50±8.25) 岁, 男18例, 女14例; 干预组35例, 平均年龄 (63.64±8.87) 岁, 男23例, 女12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 受损部位、是否首次患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BADS得分的组内、组间比较

两组在干预前BADS的单项评分及总分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显示:除时间判断测验 (t = 2.609, P = 0.026) 和总标准分 (t = 2.589, P = 0.027) 外, 其余单项分值干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干预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显示:干预后规则转换卡测验 (t = 2.449, P = 0.037) 、动作计划测验 (t=2.753, P=0.022) 、找钥匙测验 (t=3.007, P=0.011) 、时间判断测验 (t=3.973, P=0.003) 、动物园分布图测验 (t=2.689, P=0.025) 、修订六元素测验 (t=3.354, P=0.008) 及总分 (t=7.426, P=0.000) 均高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干预组在动作计划测验 (t=2.739, P=0.013) 、时间判断测验 (t=2.929, P=0.009) 、修订六元素测验 (t=2.629, P=0.017) 三方面的单项分及总分 (t=4.545, P=0.000) 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1P < 0.05;与 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2P < 0.05

3讨论

执行功能是一组以调节人的行为和认知为目标导向的高级心理过程, 包括工作记忆能力、抑制能力、规划和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认知灵活性。执行功能障碍常常导致注意力分散, 缺乏主动性、社交障碍、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等[7],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研究显示执行功能障碍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执行功能障碍程度越重的脑卒中患者, 病死率越高[8]。

运动锻炼持续时间及锻炼强度均会不同程度地提高人们的执行功能。研究发现20 min的跑步机训练能够改善正常人群的执行功能[9];8周的有氧训练能改善与自主学习及执行功能有关的认知领域[10]。本研究显示干预组在系统干预后BADS单项得分及总分的分值均高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前后两组BADS评分差值比较显示:干预组在动作计划测验、时间判断测验、修订六元素测验三方面的单项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系统的运动锻炼 (伸展运动、平衡锻炼、特定任务的练习:慢走、快走、重复坐站) 联合娱乐作业疗法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执行功能, 可能的原因是运动锻炼有益于提高脑卒中患者身体的灵活性, 放松肌肉紧张度, 改善局部麻痹肌肉的力量, 缓解关节僵硬, 激发患者的运动渴望;运动过程中配以有节奏的动感的听觉刺激可以通过神经-肌肉冲动的传导使人体骨骼肌在运动时间、运动节奏及频率上发生同步[11], 在提高运动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 增加运动输出量, 提高锻炼功效的同时提高参与者的兴趣, 减少感知的运用, 另外愉快的音乐可以刺激额下回和右侧脑岛的记忆功能, 不同的音乐旋律可以激活海马旁回、杏仁核和腹侧纹状体来有效改善人体的注意力、记忆力、表达能力、互动的能力[12,13,14];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娱乐训练通过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环境刺激来增加海马处树突、轴突等突触的密度和数量, 增强学习记忆能力, 也可以激活胆碱能神经系统, 刺激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 使受损的功能逐渐恢复[15]。

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联合娱乐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8月在华北石油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各40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 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1 h/次、2次/周的运动锻炼和1 h/次、2次/周的娱乐作业疗法, 共干预3个月, 分别于0、3个月运用执行缺陷综合征的行为学评价 (BADS) (规则转换卡片测验、动作计划测验、找钥匙测验、时间判断测验、动物园分布测验、修订的六元素测验) 对所有受试者执行功能 (规则转换能力、计划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判断能力、组织监督行为能力以及记忆能力) 进行测试。结果 最终进入对照组32例, 干预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受损部位、是否首次患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干预前BADS的单项评分及总分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显示:除时间判断测验 (t=2.609, P=0.026) 和总标准分 (t=2.589, P=0.027) 外, 其余单项分值干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显示:干预后规则转换卡测验 (t=2.449, P=0.037) 、动作计划测验 (t=2.753, P=0.022) 、找钥匙测验 (t=3.007, P=0.011) 、时间判断测验 (t=3.973, P=0.003) 、动物园分布图测验 (t=2.689, P=0.025) , 修订六元素测验 (t=3.354, P=0.008) 及总分 (t=7.426, P=0.000) 均高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干预组在动作计划测验 (t=2.739, P=0.013) 、时间判断测验 (t=2.929, P=0.009) 、修订六元素测验 (t=2.629, P=0.017) 三方面的单项分及总分 (t=4.545, P=0.000) 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运动锻炼联合娱乐疗法可以增强慢性脑卒中患者的执行功能, 改善其认知能力, 提高生存质量。

运动康复疗法:脑卒中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9例患者均选自我科2008年1月~2010年3月期间的住院患者。纳入标准:1.原发病为脑卒中,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经CT或MRI证实;2.偏瘫;3.偏瘫侧足下垂,踝关节跖屈不能背屈或背屈功能减弱,有踝阵挛;4.无糖尿病史;5.无四肢关节畸形;6.脑血管急性发作期患者出外;7.意识恢复清醒且无精神疾病史,能配合治疗[2]。分组:治疗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80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6个月.对照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14天,最长6个月。所有患者按入院时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电针疗法治疗。

2.1.1 取穴选患侧肢体穴位:

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太冲、申脉、太溪、昆仑、照海、承山。

2.1.2 电针疗法

常规消毒皮肤,用28mm~2.5寸毫针。足三里穴直刺(1~20)寸,阳陵泉穴直刺(1~1.5)寸,解溪穴直刺(0.5~1)寸,太冲穴直刺(0.3~0.5)寸,申脉穴直刺(0.3~0.5)寸,太溪穴、昆仑穴、照海穴直刺(0.5~1)寸,承山穴直刺(1~2)寸。针刺得气时即刻可使足明显的背屈外翻,否则应重刺。以上针刺均施以小幅度提插捻转,行针1min.然后按通G6805-1型电麻治疗仪,频率(20~30)Hz,采用连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刺激30min,每日一次,共治疗2个月。

2.2 治疗组

治疗组的电针疗法、时间及疗程同对照组,同时应用康复治疗技术。主要采用抗痉挛体位,Bobath促通技术,关节被动活动及手法牵伸技术.具体方法如下:

①患者采取对抗痉挛体位[3]防止髋内外旋,当患者进入BrunstromⅢ期后,采用抑制性体位[4]。将患足放进鞋底于下托垂直的丁字鞋,将丁字鞋固定在患侧床尾,帮助患肢用力蹬丁字鞋底,使足根与丁字鞋底密切接触,保持足背与小腿垂直,促使跟腱拉直保持足部功能位,同时要注意重物或棉被压迫,足根部垫海绵垫以防止足根部压疮发生。仰卧位时,患髋和膝关节下各垫一软枕,使之处于内收、内旋位,每天至少坚持4小时,变换体位前做足背的伸、屈运动5min;患侧卧位时,将上侧腿的膝部屈曲放在下侧腿膝前的床上,患膝屈曲,足外侧着床;健侧卧位时,患肢髋、膝关节屈曲放在健膝前,使患肢始终保持内收、内旋位[5]。穿鞋至病人可下床活动锻炼。

②患肢被动运动,从患足腕关节至趾间各关节,每个关节均辅以各个方向充分活动,使关节囊、关节周围肌腱充分伸展,手法要轻柔,用力由小渐大,对于肌张力高的肌群用安抚性质的按摩,使其放松。[6]在足趾将发生挛缩的前期施以柔和的外力,使关节被充分牵拉、挤压,刺激感觉和运动神经,促进功能恢复康复治疗师站于病人患侧,一手固定小腿,一手掌托住患侧足根,前臂抵住患侧足跖底前部足掌,利用前臂力量向前上方压足底腓侧,用力大于胫侧,致踝关节充分背屈仍不松手,保持踝关节背屈(3~5)min,休息3min再进行第2轮,共4轮。按照螺旋对角线运动法活动患肢(5~10)min。

③各种刺激方法:按摩拍打患侧跖底屈肌及其他下肢痉挛肌群;由下至上快速刷擦或用手掌大鱼际快速摩擦患肢腓侧肌肤,有利于胫前肌的兴奋以诱发背屈反应。利用冰块迅速擦刷足背屈肌以及用足趾夹住冰块,可抑制小腿三头肌痉挛,并诱发足背屈。利用Bechterev屈曲反射:是远端屈肌的协同收缩,表现为刺激伸趾、踝背伸肌、屈膝肌以及髋的屈肌.外展肌和外旋肌出现协同收缩[7]。被动屈曲足趾引起包括踝背屈在内的下肢屈曲反应以激活足背屈肌.通过下肢髋膝踝及全身各部联合动作协调训练,髋屈肌的收缩激活踝背屈.站立及平衡功能训练,采用站斜坡板等方式联系下蹲动作,诱发足背屈[8]。

④主动训练:患肢肌力Ⅲ级以下时坐位练习,达到Ⅲ级或Ⅲ级以上时可进行立位练习。床上桥式运动,依据循序渐进原则,先从双桥运动训练起,逐步过度到单桥及反桥式运动。坐立位转移训练,患者足根着地且各动作应控制平稳,此方法是纠正足下垂内翻等错误运动模式中最主要的训练方法.站立训练:足下放置坡度适中的楔形板使足呈背屈位,重心向患侧转移。每天坚持1h以上为宜.平衡功能及步态摆动的训练时尽量使脚跟着地。胫前肌力量性训练,嘱患者尽量放松全身肌肉,通过患者的意念感觉和信心,主动保持足背屈和外翻。

⑤踝足关节肿胀或天气较冷时,取验方衫皮3份,艾1份煎适量水,先熏,待到温度降至30℃~40℃时浸泡双脚10min~15min,每天早晚各1次,可促进血液循环,消肿,增加局部血管神经的营养,消除肌痉挛,增加病人的舒适感。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踝关节主动背伸角度提高5°以上;有效:治疗后踝关节主动背伸角度提高2°~4°以上;无效:治疗后踝关节主动背伸角度提高不足2°或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经行X列表资料的χ2检验,χ2=8.177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脑卒中后引起的足下垂是肢体瘫痪的表现之一,是瘫痪的下肢痉挛期伸肌张力增高,形成痉挛模式的组成部分。足下垂是由于脑卒中病人长期卧床,肌肉、肌腱和结缔组织性状的改变,如神经肌肉接头离子改变,神经营养缺失,肌肉纤维类型及交叉结缔组织的改变,肌小节的丧失,水份的丧失、胶原沉积和粘滞性的改变,而使肌肉肌张力僵硬,张力增高;小腿三头肌持续痉挛则会造成跟腱挛缩,小腿前外侧肌群激活不足,废用性萎缩,导致背伸肌群肌力不足,从而导致患肢足下垂,足跟不能正常着地[9]。

本研究对照组经过电针治疗,使受病经络之阴阳气血重新达到平衡,当电针刺激传递到胫前肌感受器时,其神经冲动经传入纤维传至脊髓中枢,通过交互抑制原理,抑制了小腿三头肌的痉挛,并使皮质下中枢代偿大脑皮质原有功能调节反射,使前后肌群达到相对平衡,再加上具有强烈刺激的连续波,充分发挥了经络的双向调节作用[10]。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治疗组除电针治疗以外采用的抗痉挛体位,关节被动活动,Bobath促通技术,手法牵引技术及主动训练等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均属于现代康复理论。现代康复理论认为脑卒中后大脑神经系统在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的能力或可塑性.针对性康复训练,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经传入、传出冲动的反复刺激,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路,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促使大脑功能的重组,加强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调控作用,从而促进功能的改善[11]。配合康复治疗技术治疗卒中后足下垂畸形疗效更显著,表明,对脑卒中后足下垂进行电针疗法配合康复治疗技术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康复治疗技术结合电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9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予常规电针疗法,治疗组予康复治疗技术结合电针疗法。结果:治疗组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症状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治疗技术结合电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治疗有显著临床疗效,更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

关键词:脑卒中,电针疗法,康复治疗技术,足下垂

参考文献

[1] 王学峰,何小花,范永春.针刺配合AM800神经网络仪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2008;36(6) :50~51

[2] 张千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5) :461~462

[3] 范振华,周士坊.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498

[4] 南登昆.康复医学[M].第2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8~249

[5] 何其英.丁字鞋配合康复锻炼预防脑卒中后足下垂[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 :141

[6] 牛静,于学结,李亚静.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足下垂的预防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4) :98~99

[7] 吴运景,刘世文,蔺勇.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治疗方法[J].吉林医学,2007;28(2) :159~161

[8] 石学慧,谭涛,吴清明,等.经筋刺激法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39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9;15(5) :58~59

[9] 张亚琼,刘续磊,徐丽娟,等.网球鞋在长期卧床病人防止足下垂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4) :41~42

[10] 张宁,高敏.电体针与传统针刺对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对比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 :29~30

脑卒中康复期训练 篇10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让患者的语言障碍、吞咽功能、肢体功能和心理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仅靠住院期间短暂的康复治疗护理和训练较难达到最终效果,因此,患者和家人应学习掌握相关的康复知识与训练方法。以便出院后继续坚持这些训练,使之得到更好的康复。

语言障碍 康复训练

脑卒中患者出现失语症的比率占20%~30%。语言障碍使患者产生与周围人的交际困难,带来种种不便及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行为与病体康复。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康复训,应根据其临床症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其具体方法:

训练与发音有关的肌肉引导患者练习舌的伸缩及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先做简单的张口、伸舌、龇牙、鼓腮动作,再进行软腭提高训练,指导患者将嘴张大,教其发“a”音。再做舌部训练,让患者尽量向外伸舌,反复做伸缩舌运动,由慢到快,逐步提高运动速度,反复练习卷舌及舌的左右运动,舌尖舔上下唇、左右唇角,再做顺向及逆向舔唇周动作。还有唇部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撅嘴、磕瓜子、嚼口香糖等动作。这些都是训练发音肌肉的锻炼,能防止舌、咽、喉部肌肉萎缩,对已有语言肌肉萎缩者也有明显康复效果。

利用口形及声音训练对不能随意支配唇舌发出声音的患者,训练者先做好口形、发音示范,教患者通过口形来支配控制自己的唇舌运动,练习发音。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时的口形,纠正发音错误,还可通过复读机将个人发音与正确发音对照纠正,从易到难进行。如字母训练发“a”声,然后学喉音“h、ha”音,唇音“b、p”音,舌齿音“d、t”音。

进行字词句阅读书写训练从简单的单词开始,如“我”、“你”、 “在” 、“饭”、 “吃饭”等。训练中适当给予提示,如说“上班”,训练者可先说“上”给患者以口型示意,提示其接着说“班”,最后说出完整单词“上班”,然后再说短句 “我在上班”。如模仿写字动作,诱导患者主动说出“写字”,“你在写字”。患者掌握一般词组、短句后,再进行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应选择感兴趣的故事进行练习。练习时在字、词之间要有停顿,让患者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训练最好安排在上午进行,开始每次30分钟,以后可延长至1~2小时。要持之以恒,直到语言障碍的症状改善。

吞咽功能 康复训练

据国外文献报道,51%~73%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这不仅影响营养的摄入,而且易造成误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导致窒息而危及生命。如果及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绝大多数患者三、四周左右就能恢复正常吞咽功能,个别恢复差的也会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训练方法是:

器官功能训练一是先让患者空咀嚼、鼓腮、吹气、张颌、闭颌、磕牙,以上动作反复10次为一组,每日进行三组以上;二是用冰冻棉棒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其做空吞咽动作,这种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使之易于诱发有力的吞咽,反复训练可提高吞咽发生的敏感性和速度;三是清洁口腔,刷牙和按摩齿龈每天3次;还应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摄食训练一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吞咽困难程度选取食物形态。糜烂食物最易吞咽,固体食物最难吞咽,糊状食物不易误吸,液状食物易误吸。合适的食物应有适当黏性而不易松散,最适合的是泥状食物。液状食物应谨慎食用,温度应控制在40~60℃为宜。对中重度吞咽困难患者须经过一段与摄食和吞咽有关的器官功能训练时间,使其产生一定的吞咽能力后,方可进行摄食训练。

二是应注意患者摄食时的体位。能坐起的患者,可取坐位进食,这样易引起吞咽反射;不能坐起者采取半卧位,躯干抬高30~40度,仰卧,头部前屈位,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这可防止食物向鼻腔逆流和误吸;进食结束后体位应保持半小时,以防诱发返流性食管炎。

三是应注意采用适宜的喂食窍门,要用薄且凹陷小匙勺,掌握最适宜吞咽的一口量;每次喂食时用匙压一下舌面以刺激知觉,促进舌的运动;在患者进食时应保持环境安静,少说话,避免患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引起呛咳;同时,应引导患者再次识记进食、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动作,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运动传导通路的重建;指导患者进食后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喂食;亦可每次吞咽后饮少量水,以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除去咽部残留食物。

对重度吞咽困难者,如果经口摄食量太少,不足以补充体内所需营养时,家属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学会实施鼻饲饮食。

肢体功能 康复训练

据报导,8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以偏瘫较多见。如何最大程度地减轻脑卒中带来的后遗症,促进其功能恢复,是医学界长期研究的课题。近年,康复医学专家的临床研究认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必须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不宜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机;康复训练要根据病情分阶段进行,综合多数专家意见,粗略归纳如下:

病情早期对患者肢体功能应采取综合康复疗法。陪护人员要在康复专业者的指导和帮助下对病人进行被动运动,防止并发症和“废用综合征”。这包括肩、肘、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如前臂的外旋,腕及手部关节的外展与对掌;采用健侧卧位,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1次,预防或减轻上肢的肩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曲、手指屈曲及下肢的外旋、内翻、足下垂、挛缩、髋关节伸直等异常模式的出现和加重。被动活动每日2~3次。

病情稳定期只要不妨碍治疗就应对患者进行肢体的训练活动。对偏瘫肢体关节做无痛范围的曲、伸、内旋、外展被动活动,主动辅助活动。还可借助滚筒、沙磨板等器具进行上肢分离运动及控制能力训练及下肢的床上桥式运动,并训练健侧肢体。协助患者向健侧和患侧做翻身训练,逐步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

病情恢复期对患者进行四肢训练。指导患者做伸腕旋后,拇指与其他指的对掌,手的抓握放松和手的精细动作训练;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坐起时,双上肢前伸,在无靠背而能自行支撑坐稳后,由两侧交替推动患者,保持平衡而不倒下,让其具有躯体平衡能力;协助患者坐在床边或椅上,双脚平放地面,头颈保持直立,膝盖稍分开;做头颈转动及耸肩运动,再做双上肢屈曲、交叉抱肩做躯旋转,再双手交叉握举过头,肘关节伸直,前臂左、右移动,然后患手放在患腿上,掌心向上,以健手慢慢拉直并分开患手手指,再合扰,反复数次。

在训练行走时,先进行离床站立、踏步、抬腿、侧移、迈步练习,迈步时不要硬拉,可用绳子套于患侧脚中部,用手协助抬脚起步,同时训练患者正确使用手仗、步行器、轮椅、支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充分训练健侧的代偿功能。尽可能改善病人周围环境,如门槛台阶改成坡道,蹲式便器改成坐式便器,厕所及浴室加扶手等。

反复进行维持功能的各种训练要持之以恒,直到争取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理。

心理 康复训练

许多脑卒中患者有语言、吞咽、肢体功能等方面的障碍,发病后突然生活不能自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常常出现焦虑、悲观、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这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因此,进行有效的心理康复训练应贯穿所有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始终。

首先,从语言、行动、表情上都要给患者同情、关怀和亲切感。坚持对其耐心和细心地做好方方面面的护理和生活照料工作,让患者充分体会到病后获得的温暖与别样的幸福;鼓励患者正确对待当前的疾病,消除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二,留心发现和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千方百计让患者得到心理康复。对患者所关心的问题,应想方设法给予正确地解答,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病人有体验的道理进行讲解和说服。要善于利用具体事物,让患者振奋精神,提高情绪。如对老年患者,一谈起自己的孙子时就有超乎平常的精神,所以,针对其喜欢的人物、事情,诱导其振奋精神,增强康复训练欲望。再如,协助患者从事能激发思考及保持活力的嗜好,如下棋、打扑克或麻将,可故意让其赢。不管大小事情,只要是他应该做或想做,就应给予鼓励、支持和积极评价。

第三,必要时送患者到康复室参与集体康复训练。这样病人之间可以相互鼓励、模仿、竞赛,产生连带感、集体感、回归社会感;也有利于患者产生对其疾病的客观正确认同,消除孤独自卑感。

运动康复疗法:脑卒中 篇11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据统计,我国脑血管病患者有70%~75%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1]。失语症可能导致听、说、读、写及计算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另外,失语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人际交往、就业和重返社会[2]。临床上根据不同表现将卒中后失语分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传导性失语以及混合性失语等。其中以运动性失语最为常见,表现为言语缺乏、语法缺失、电报样言语,这使患者与外界的交流产生严重的障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针对近年来临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现状,从其发病、恢复机制,康复时机及以传统康复为主的综合性康复方法进行了概述。

1 运动性失语的发病机制、恢复机制及康复时机

1.1 运动性失语的发病机制

目前多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为病变直接破坏语言功能区或是由于远隔效应[3],即病变间接影响语言功能区,或由于两者同时作用引起。远隔效应是指与局部脑损伤相隔较远但存在神经联系的区域,发生了功能缺失与神经元活动降低,又称为神经机能联系不能(diaschisis),表现为局部血流量降低或低代谢。失语症的发生与语言功能区功能改变有关。张玉梅等[4]研究发现,出现失语症状的患者,即使梗死区不在经典的语言功能区,亦可观察到语言区域功能的改变如灌注降低、代谢降低,认为低灌注、低代谢是失语发生的基础之一。周筠等[5]通过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区(即Broca区)的代谢及血流量变化的观察发现失语症患者语言中枢存在低灌注、低代谢的现象。孙学进[6]等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观察Broca失语症时语言功能区及其纤维结构的变化,得出脑Broca区皮质及其纤维环路结构的损伤均可导致Broca失语症的发生。庄严[7]等运用DTI可观察语言功能区的白质纤维,部分患者梗死区并不位于经典的Broca区域,而是远离或邻近Broca区,或着并没有较大面积的梗死灶,认为是与整个大脑整合协调功能异常有关,即远隔效应,而语言功能区的弥散改变可能为失语症的发病机制之一。

1.2 运动性失语的恢复机制

大多数失语症患者无论是否接受过治疗(包括语言治疗),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李铁山等[8]对脑卒中后Broca失语的患者进行观察,利用双通道TCD(经颅多普勒超声)分别测定休息期和语言作业期的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FV)的变化,认为左侧大脑半球参与了早期的语言恢复过程,对语言功能恢复起重要作用。王红等[9]对脑损伤后已有恢复的汉语失语症患者进行言语激活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血流显像研究,发现左脑损伤后,言语功能的恢复可能主要依靠左半球受损言语网络的结构修补和重建;当左侧言语网络完全损伤而无法重新激活时,右脑的某些部位将参与代偿,而这种代偿不能达到较好的恢复程度。

1.3 运动性失语的康复时机

国内学者认为,失语的自然恢复一般不超过6个月[10]。脑血管疾病所致失语的恢复主要在发病后第(1~3)个月,失语恢复最明显的时间为发病后2周内。大约40%的急性失语患者可在12个月内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轻度失语在2周内、中度失语在6周内、重度失语在10周内分别达到语言恢复的稳定状态。因此,适宜的康复训练时机越早越好,只要病人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即可开始。黄丽君等[11]通过对52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早期语言康复训练,其有效率达到100%,且训练组与对照组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结果说明,语言训练开始越早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恢复越有利,多种方式的综合训练比单一刺激效果好。

2 传统康复方法为主治疗运动性失语

2.1 针刺为主治疗

孙正军等[12]根据中风失语的类型,选取相应的头针治疗区(头针语言一、二、三区),其中运动性失语主穴取语言一区(位于运动区下2/5)取得较好的疗效。李韬等[13]运用头针针刺言语一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49例,痊愈22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治疗率90.2%。于洪梅等[14]以针刺结合语言康复训练为方法,头针选取语言一区与语言二区,体针廉泉、通里、前顶穴为主穴,同时配合语言训练,与对照组单纯用神经内科治疗和语言康复训练相比较疗效更显著。郭大江等[15]采用“三结合”疗法,即头针与体针相结合,手法捻转与电针相结合,针刺与语言康复训练相结合。头针、体针同时应用,头针采用山西运城头针研究所焦顺发头针穴名体系[16]。针刺与语言康复训练相结合,在针刺同时或前后,根据患者言语障碍的类型、语言水平、文化程度等制定具体的语言康复训练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85.7%,明显优于对照组。罗卫平等[17]采用调神复音针刺法配合语言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调神复音针刺法,对照组仅采用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常规处理和语言训练配合,得出调神复音针刺法配合语言训练优于对照组。

2.2 刺络放血疗法

郑晓斌等[18]治疗组主穴取金津、玉液。上肢偏瘫配肩髑、曲池、合谷,下肢偏瘫配髀关、足三里、三阴交。取5号注射长针头,点刺金津、玉液,以出血为度。每星期3次,配用毫针针剌。对照组采用传统体针疗法,主穴取哑门、廉泉、通里。配穴同治疗组。主穴与配穴均以毫针针剌。发现治疗组有效率达93.75%,对照组80%,舌底刺络放血治疗失语疗效明显优于传统体针。宋慧锋[19]等用刺络放血疗法点刺金津、玉液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总有效率达95%,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语言康复训练。

2.3 针药结合配合语言训练

钱仁义[20]在常规治疗和语言训练基础上配合针药治疗。采用解语开窍疗法针刺治疗结合中药治疗,中药以熄风通络、化痰开窍为法。治疗后发现针药结合配合语言训练疗效较显著。李种泰[21]采用针药结合,中药方选解语丹,针刺以哑门、风府、廉泉、通里为主穴。对照组取哑门、廉泉、风池、通里、上廉泉。针刺后嘱患者活动舌体,并练习发音10 min,结果发现针药组优于单纯针刺组的疗效。邢丹智[22]等观察针药并用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失语症5例,针刺:以头部为主,采用微针疗法,选取言语形成“线”:说话线、记忆线、信号线,配以廉泉、风池,药物治疗:解郁汤加减:白附子10g,胆南星10g,石菖蒲10g,天麻30g,木香15g,远志30g。有脑出血加茯苓10g;有脑梗死加半夏10g。每日1剂,共10天,水煎服。胞二磷酸胆碱,常规用量,静脉滴注,共20天。经(20~35)天治疗,5例患者中3例治愈,2例显效。说明针药并用及语言功能训练综合治疗脑卒中失语症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2.4 中药治疗

郭昧明[23]等认为中风患者出现的舌謇语涩、肢体偏瘫、舌质紫暗等症状均属于中医学之“瘀血”的范畴,方由黄芪、葛根、石菖蒲、郁金、地龙、赤芍、红花、桃仁等组成。方中黄芪、地龙、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取补阳还五汤之意,益气与活血配伍诸药合用,共起开窍活血复语之功能,疗效显著。邱锡采[24]等的温阳化痰法,选择痰湿蒙神型中风为观察对象,以苏丹解语汤为主方,依据肥人多湿多痰和痰瘀阻络的理论立法处方,旨在温阳化痰,芳香开窍,祛瘀通络,与西药治疗组相比,有效率达87.5%,而西药对照组仅55.26%。此外,中药注射液对治疗运动性失语也有很好的疗效。据报道,丹参粉针剂能使低灌注组织的缺血缺氧得到纠正,减轻水肿,减轻代谢物对神经组织的进一步损伤[25]。李霞等[26]采用丹参粉针剂配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丹参粉针剂800 mg加入0.9%盐水250 ml,每日1次静点,共用15天,发现静点丹参粉针剂配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急性期效果良好,且明显优于单纯常规药物治疗、单纯丹参粉针剂组、单纯言语训练组。

3 评述与展望

上一篇:数字图像水印技术综述下一篇:中职物理实验教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