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护理

2024-06-17

运动疗法护理(共10篇)

运动疗法护理 篇1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 大量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和运动力度的降低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 从而使糖尿病成为了21世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代谢病之一。在USA糖尿病协会上,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运动疗法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最佳药物”[1]。持久的科学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比传统的药物治疗更有效而经济。故笔者对近几年关于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的相关文献做以系统性综述如下。

1 糖尿病运动疗法

糖尿病通常又被叫做“运动不足病”, 每周运动在1次以上者, 患Ⅱ型糖尿病的几率要比运动在1次以下者降低35%。故长期合理有计划的科学运动能有效预防糖尿病发生发展。故从维特提出运动疗法以来, 糖尿病运动疗法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与应用。运动疗法主要指糖尿病患者进行长期而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其主要针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目前运动疗法中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其中运动方式主要分为两种, 急性运动和长期运动。急性运动只能产生即时的改善效果, 长期运动才能有效治疗和控制糖尿病。有研究报道, 轻、中等强度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疗效显著。且运动疗法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尤其是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且血糖在16.7mmol/L以下者较适用。对于老年糖尿病病人, 由于其通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微循环障碍等, 在运动疗法中必须严格把握治疗指征、正确进行运动疗法和加强护理。戴筱英[2]通过餐后不同时间段运动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作用研究发现, 餐后90min开始运动疗法能获得最佳降糖效果。对于Ⅰ型糖尿病患者而言, 运动时间在胰岛素使用前最佳, 可明显降低低血糖发生率。运动频率方面则以每次20~60min、每周3~5d为宜。

2 运动疗法对血糖、血脂的影响

运动疗法对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作用主要体现在运动疗法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高脂血症。王萍等[3]研究结果显示Ⅱ型糖尿病患者在6个月运动疗法后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出现了明显下降。这可能与运动疗法能有效促进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 从而降低血糖有关。此外, 持续运动能不断消耗糖原, 能有效缓解高血糖状态, 运动后糖原合成, 进一步降低血糖水平。国外还有文献报道[9], 运动能使胰岛素转运葡萄糖的活性增强, 能使肌糖原合成增加, 还能使骨骼肌内葡萄糖转运子等含量增加, 从而促进肌肉利用葡萄糖增多。运动疗法还能提高胰岛素与受体之间亲和力, 从而使受体敏感性增加, 胰岛素使用量减少。运动疗法在大量消耗脂肪的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高脂血症。杨晓峰[4]等研究认为, 运动能使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水平显著下降。同时运动还能促进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这可能与长期轻中等强度的运动使机体发生脂肪动员, 从而调整了血浆中脂蛋白构成比有关。

3 糖尿病运动疗法的护理

由于糖尿病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而在运动疗法中必须注重和加强护理工作。有文献报道[5], 糖尿病患者有无恰当运动和医务人员有无进行正确指导是目前运动疗法护理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与由于护理人员对运动疗法护理知识不足、人员配置不足、重要性认识不足、患者不遵医嘱等有关。因而在运动疗法中, 主要要加强以下几点护理: (1) 做好运动疗法护理业务知识培训。运动疗法中要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病情、爱好等选择有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护理人员要注重运动过程中患者脉率、运动后表现等, 以正确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运动过度或不足, 从而有效降低或增加运动强度。同时, 患者空腹或服药后无进餐等时间运动, 往往可导致低血糖发生, 因而必须有效劝阻患者运动。运动结束后, 要向患者强调及时擦汗更衣的重要性, 以防感冒及发生皮肤感染。 (2) 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对运动疗法的重视程度。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解运动疗法的重要意义、开展方式、运动强度和时间及运动注意事项等, 以提高其认识深度, 从思想上提供其重视程度, 从而有效控制糖尿病。 (3)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运动疗法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明显疗效, 患者通常对治疗抱有过高的期望或急于求成心理, 当取得的疗效与预期效果不一致或落差很大时, 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怀疑心理, 从而影响到运动疗法的依从性, 故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向患者强调运动疗法的长期性、持久性, 及时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 从而保持平和心境坚持运动, 最终取得良好疗效。

摘要:本研究对糖尿病运动疗法及护理进行综述。通过对运动疗法的相关临床资料总结和分析, 笔者认为在糖尿病患者饮食、药物、运动等治疗中, 运动疗法能有效降低血糖和改善患者高脂血症。有效开展科学运动疗法及积极护理, 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稳定病情和延缓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运动疗法,护理

参考文献

[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Diabetes mellitus and exercise[J].Dia-betes Care, 1999, 22 (Suppl1) :49~53.

[2]戴筱英.餐后不同时间运动对糖尿病病人的降糖作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1, 5 (7) :104~106.

[3]王萍, 梁仁瑞, 韩俏英, 等.运动处方护理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血脂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9, 23 (5) :1404~1405.

[4]杨晓峰, 戴珂.运动对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 2007, 15 (1) :35~36.

[5]付楠, 张长美, 张红, 等.糖尿病病人运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折[J].护理研究, 2003, l7 (12) :l375~1376.

低血压运动疗法 篇2

老年低血压患者常常感到头痛、健忘、怕冷、心慌,严重者会有肌肉痛,有时出现突发性晕厥。目前对低血压尚缺少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自我按摩和一些身体练习,有助于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从而有利于血压回升。

自我按摩

床上仰卧,双臂自然放于体侧,闭目,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吸气时默念“安静”,呼气时默念“放松”,反复2-5分钟。然后进行如下自我按摩。

1.双手十指微屈稍分开,放在头顶,按摩整个头部约2-3分钟。

2.先用兩手掌从前额中间向两鬓角各按摩30秒钟;再以两手的中指在左右鬓角按摩6-8次。

3.轻闭双眼,用手指从鼻梁根部经过上眼睑按摩到眼外角。重复4-5次。

4.微抬起下巴,左手掌放在右侧颈部,由下颌角经颈部至锁骨推摩8-10次。右手同上法推摩左侧。

5.拇指放在同侧颈动脉搏动处,轻轻按压5-6秒钟,休息10-15秒,重复做3-4次,然后做另一侧。

6.吸气,同时两手掌用力按压胸廓下部(两胁),然后缓缓从半闭的嘴呼气。重复。4-5次。

床上运动

1.仰卧,双臂上举,双手十指交叉相握,牵拉对抗,拉时吸气,恢复时呼气。重复3-4次。

2.双臂从身体两侧向头上方举起,双手相握,再慢慢伸直手指,随后吸气,同时双臂从两侧放下还原,重复3-4次。

3.仰卧,双臂放于体侧。吸气,双膝弯曲并拢上举,尽量触及胸部,恢复时呼气。重复5-6次。也可两腿轮流屈膝上举。

4.仰卧,先吸气,颈部向前弯曲,使下巴触及胸部,然后呼气。重复5-6次。

5.坐在床上,头先向左侧旋转,再向右侧旋转。然后做腰部的左右扭转,重复5-6次。

6.两腿伸直坐在床上,上体前倾,双臂向前平伸,尽量用双手触及双脚。重复5-6次。

运动疗法护理 篇3

1 脑卒中基本症状

脑卒中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包括颅内和颅外动脉、静脉及静脉窦的疾病,但以动脉疾病为多见。

1.1 常见症状:

偏瘫和面部肌肉无力,麻木,感官不灵敏或振动感觉下降。在大多数情况下,症状只影响身体一侧。大脑缺陷通常影响身体的对侧(取决于哪一部分的脑受影响)。不过,仅有这些症状其中一项不一定表明卒中,因为脊髓中任何病变也能产生这些症状。

1.2 除了上述的中枢神经系统,脑干还有12对颅神经。

影响脑干的卒中也可以产生这些症状:嗅觉、味觉、听觉或视觉(全部或部分)改变,眼睑下垂(上睑下垂)和眼部肌肉无力,反射下降,吞咽、瞳孔对光反应差,感觉下降和肌肉无力,平衡不好及眼球震颤,呼吸和心率改变,胸锁乳突肌功能减弱,无法转头,舌功能减弱(无法伸出和/或平移)。

1.3 如果卒中涉及小脑,患者可能有以下症状:

行走困难,运动不协,眩晕。出血性卒中,因为出血压缩大脑,颅内压增高,通常发生意识丧失,头痛,呕吐。如果发病时症状最严重,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动脉瘤破裂。

2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1 脑卒中的可干预危险因素。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其他心脏疾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不合理饮食和营养过剩、饮酒过量、缺乏体力活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绝经后激素疗法、口服避孕药、肥胖等。

2.2 脑卒中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低出生体重、种族、遗传因素(家族史)等。

3 脑卒中瘫痪患者的护理

偏瘫是很多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之一。偏瘫患者生活自理有困难,为了促使患者更快康复,对其肢体的护理十分有必要,但也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对偏瘫患者家庭护理除注意防止并发症外,还要注意语言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以及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从而逐步达到生活自理以至全身心的康复[3]。

3.1 保持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位置.

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为达到效果,患者手中可放一块海绵团;肘关节微曲,上肢肩关节稍外展,避免关节内收,伸髋、伸膝关节;为防止足部下垂,使踝关节,稍背曲;为防止下肢外旋,在外侧部可放沙袋或其他自制支撑物,并加强瘫痪肢体活动,包括肢体按摩、被动活动及坐起、站立、步行锻炼,以防止肢体畸形、挛缩[4]。

3.2 防止并发症的产生。

由于瘫痪肢体的运动和感觉神经发生障碍,局部血管神经营养差,若压迫时间较长,易发生压疮。通常每两个小时翻身一次,并用50%酒精或跌打油进行按摩。床铺应保持干燥、松软,并保持患者身体卫生,擦浴过程中要注意保暖、水温适当,既防止受凉,又要防止被烫伤。患者翻身时,应扣击其背部,鼓励咳痰,以防止坠积性肺炎。

3.3偏瘫患者的饮食和排便的护理;

多吃水果、蔬菜,以保证足够营养摄入量,尤其是水、维生素和纤维素。养成排便习惯,防止便秘。早餐前先给一杯热饮料(如热开水、茶水、牛奶等),以促进肠胃蠕动。为促进排便,还可以按摩腹部,由右下向右上,转向左上,再转向左下,每次按摩5~10次,便秘时可遵医嘱用药[5]。

4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偏瘫非常常见,为此,我们从康复治理上一定要认真对待。

4.1 迈步训练。

脑卒中偏瘫后积极进行迈步训练直接关系到日后生活自理水平和步行能力的提高。对于不同程度的瘫痪,进行步行训练时可采取不同的方式。中、轻度瘫痪者如站立功能已经基本恢复,可依靠手杖练习迈步,方法:先将手杖向前挪一步,稳住后迈出患足,随后将健足跟上[6]。也可把手杖及患肢作为一支点,健足为另一支点,两者交替前进。患肢肌肉力量不足,移动及着地时应注意用手杖辅助支撑体重。对于重度瘫痪者,迈步练习时最好由家属协助,家属应撑住患者患侧上肢,一手扶腰,一手拉住患者的手,患者迈步时应先迈健足,待健足站稳后再通过家属的协助移动患足[7]。如患足向前迈步有困难时,开始可以先原地踏步,逐渐慢慢练习行走,然后再训练独立行走,家属下肢可拖抬患者患肢向前迈步,每次5~10m。脑梗塞康复锻炼是个长期过程,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训练强度要由小到大,使患者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逐渐恢复体力。如果患者经过训练休息一夜后仍感疲劳,脉搏数高于正常水平,则表示运动量过大,应适当减量。

4.2 恢复期的治疗。

治疗的主要目的为促进瘫痪肢体和语言障碍的功能恢复,改善脑功能,减少后遗症以及预防复发。(1)防止血压过高和情绪激动,生活要规律,饮食要适度,大便不宜干结。(2)功能锻炼。(3)药物治疗可选用促进神经代谢药物,如脑复康、胞二磷胆碱、脑活素、r-氨酪酸、辅酶Q10、维生素B类、维生素E及扩张血管药物等,也可选用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滋补肝肾、化痰开窍等中药方剂[8]。(4)理疗、体疗及针灸等。

5 偏瘫患者的饮食护理

食盐摄入量<6g/d,注意烹调用料。为了增加食欲,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番茄酱、芝麻酱。食醋可以调味外,还可加速脂肪的溶解,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食用可补充钙,对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9]。不饮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饮酒的方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饮酒者应适度,不要酗酒;限每天白酒<50ml,或葡萄酒<100ml,或啤酒<300ml。

6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6.1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强度要考虑到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情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训练强度[10]。

6.2 肌力训练。

对于卒中肌力差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针对相应的肌肉给予适当的渐进式抗阻训练进行肌力强化训练[11]。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功能电刺激治疗[12]。

6.3 痉挛的防治。

痉挛的治疗应该是阶梯式的,治疗痉挛首选无创的治疗方法,运动功能训练疗效不好,特别是全身性肌肉痉挛的患者,建议使用口服抗痉挛药物。对局部肌肉痉挛影响功能和护理的患者,建议使用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以缓解痉挛[13]。

6.4 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

建议根据卒中患者具体的功能障碍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来提高康复治疗效果;感觉障碍患者可采用特定感觉训练和感觉关联性训练以提高其触觉和肌肉运动知觉等感觉能力[14];对认知障碍和情绪障碍的康复设计针对性训练方法。

6.5 进行认知功能评定。

应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来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出现卒中后抑郁或情绪不稳的患者可以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抗抑郁治疗或心理治疗[15]。

7 小结

“运动疗法”不能治感冒等 篇4

马家平

常听有些人说,得了感冒不用吃药治疗,打打球或跑跑步。出一身汗,就会好转。其实,这是不对的,这种情况只见于少数体质较强、感冒初期、症状较轻的人,但对多数人来说,尤其是儿童、体弱者和老人,感冒时参加体育锻炼是有害无益的。

这里有一个例子。一男孩10多天前,因贪凉而患了感冒,并出现低热,但由于喜爱游泳,仍坚持天天下水锻炼。父母也以为游泳能强身健体,有助于治疗感冒。不料后来小男孩出现憋气、心慌、浑身乏力等症状,家人这才着了急,忙送去医院就诊,经医生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小男孩感冒后又去游泳,消耗了大量体力,直接导致免疫力下降,是诱发心肌炎的主因。

感冒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人体为了抵御入侵的病毒或细菌,体内会出现一些变化,如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细胞的吞噬作用、抗体的生成、肝脏的解毒功能等均增加。同时,体内的新陈代谢也加剧,并加速组织的物质交换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如果此时再进行打球、跑步等体育锻炼,就会使体内产热增加,代谢更旺盛,这样热上加热,势必造成体温过高,进而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体内的能量物质消耗过多,会削弱患者的抵抗力。并使氧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以致加重心、肺等系统的负担,甚至引起急性心、肺功能不全。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急性传染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等病的初期,均可出现类似感冒的上呼吸道症状,早期检查时与单纯的感冒较难区别。如果得了这些病,再用体育锻炼的方法“治疗”,其后果就更严重。

因此。感冒时不宜参加体育锻炼,而应在医生指导下服药、休息,待感冒痊愈后休息几天再参加活动为好。

老人对甲型H1N1流感有较强免疫力

关志强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专家近日公布的最新研究显示,尽管全球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患者不断增多,但患者中老年人比例却很低,老年人对这种新型流感病毒或许有较强的免疫力。

美國疾控中心的研究显示,目前美国所有患者中,约64%的患者年龄在5-24岁,而65岁及以上的患者只占1%。该中心负责科学和公众健康的官员安妮·舒哈特说:“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老年人可能在很久以前曾经接触过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类似的病毒。成年人,特别是超过60岁或65岁的老年人,可能体内已经存在针对这种病毒的抗体。”

该中心另一名专家丹尼尔·杰尼根介绍说,根据对各年龄段人群的血清采样分析。医学专家发现部分1957年前出生的人血清中出现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免疫反应。杰尼根猜测说,自1918年暴发“西班牙流感”至1957年间,季节性甲型流感均为“西班牙流感”病毒的变种,而“西班牙流感”和此次甲型H1N1流感病毒结构相似。这也许意味着。经历过“西班牙流感”及其变种考验的人群,体内可能存在对H1N1流感病毒的抗体。

目前,全球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患者人数已经超过1万,但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研究人员指出,这一现象应该与老年人此前多次经历过流感季节或接种过流感疫苗有关。

少吃的确有助于长寿

汪芳

日本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周刊上发表的研究表明,少吃是延长哺乳动物寿命的最有效方法,科学家得出上述结论的依据是一种名为RHEB-1的酶能够延长寿命,而且这种酶会根据生物个体消耗热量的多少而产生变化。

日本京都大学西田永介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一种蠕虫进行了实验,并且表示该理论也适用于哺乳动物,其研究结论是:“即便对于完全不同的物种而言,减少食物摄取也是延长寿命的最有效方法。”

研究人员发现,与随意进食的蠕虫相比,曾给予偶尔断食的蠕虫对氧化过程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而且出现的与衰老有关的身体表征更少。

运动疗法护理 篇5

关键词:心理护理,运动疗法,营养不良

维持性透析患者是指那些肾功能下降到需要长期透析或肾移植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 这类患者长期依靠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 他们由于受到疾病的折磨,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据报道维持性透析患者 (MHD) 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国外为10%~51%, 国内则高达60.1%~86.0%[1,2,3]。MHD患者营养不良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也是并发症增多和病死率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 我国血透患者心理障碍总患病率达85.11%[4], 并以抑郁和焦虑最为常见, 长期的心理问题会降低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本文在药物和饮食治疗的基础上, 联合心理护理和运动疗法治疗30例患者, 取得显著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0例, 年龄20~78岁, 透析年龄3个月以上。将9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和试验组, 每组各30例, 三组患者先进行营养的初步筛查和常规筛查, 各组在干预前各项营养指标, 包括血清白蛋白、体重指数、三角肌皮褶厚度、SG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全部病例排除严重心肺疾患和严重并发症, 血压控制较好, 病情相对稳定, 符合维持性透析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与运动疗法的适应证。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给予每周3次透析, 每次4小时。对照组仅采用饮食护理疗法, 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 试验组采用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和运动疗法。

1.2.1心理护理

维持性透析患者由于对知识的缺乏, 对临床诊断非常震惊、紧张、痛苦, 加之长期接受透析治疗, 对疾病和经济都非常担忧, 情绪低落, 不配合治疗,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终末期肾衰竭的基本知识, 发病机理, 治疗和护理措施, 以增加患者对该病的认识, 使其减轻心理和精神负担, 指导家属从生活上、心理上给予患者更多关心和支持, 减轻其负性情绪, 使其能正确认识疾病, 更好的配合治疗。护理人员要有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 热情接待患者, 取得患者信任, 切实了解患者需求, 并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 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饮食护理

向患者讲解饮食护理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鼓励患者自觉控制饮食, 因为科学的饮食营养配比也是延缓慢性肾脏病发展的重要措施。合理的营养评价是判断患者营养状况的有效途径, 护士可以根据营养评估的结果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合理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 有利于患者从营养支持中获益, 从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减少营养不良带来的各种危害[6]。研究表明, 合理的饮食调整有助于减少肾脏病的并发症[7]。如水和盐的摄入限制, 对于血压有很好调整作用, 低脂饮食, 可以改善血脂紊乱, 饮食的原则是低盐低脂, 热能充足, 限蛋白, 低磷高钙。优质蛋白质占总蛋白质总量的50%, 如奶类、蛋、鱼肉, 每天限盐2 g, 限制高脂肉类、全脂奶、饼干等, 多摄入橄榄油、花生油、坚果等, 限磷补钙, 防止肾性骨病的发生, 摄入磷不高于0.8 g, 摄入钙为1.2 g, 常见是低磷食品为奶、豆浆、蛋、白饭, 高钙食品包括猪肉, 牛奶、虾皮、豆腐、大米, 避免含钾高的食品, 如干果、菌类, 豆类香蕉、橘子、腌制食品。

1.2.3运动疗法

运动治疗作为康复医学中最基本的、最积极的治疗方法, 已成为临床慢性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不少学者研究发现运动治疗对于透析患者的身体功能、心理状态都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可以明显改善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主张将其纳入透析患者治疗的一部分[8]。通过运动训练, 按照科学性, 针对性、循序渐进和个体化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丧失或减弱的运动功能, 提高自身素质, 改善疲劳状态, 并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影响透析患者生活的局部或全身并发症, 采用的方式包括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每天1~2次, 每次20~30分钟, 以不出现心悸、喘息、下肢无力、疲乏为原则, 每周不得少于5次。局部运动包括握力器、健身球等, 可从5 kg级、10 kg级、15 kg级, 由最轻开始, 逐渐增加, 1 d锻炼5遍, 每次30~50次, 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地调整运动处方。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血清白蛋白、体重指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SGA等指标, 因为这些指标有局限性, 要求同时对几个指标进行监测, 可以提高对尿毒症患者营养状况评价的敏感性和准确性[5]。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SPS 13.0软件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 三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6个月后血清白蛋白、体重指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明显高于观察组和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中或重度营养不良的例数试验组明显少于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均无明显变化。试验组入院6个月后SGA评分与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注: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 (kg/m2) , 患者的标准体重以干体重来计算, 6个月后,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试验组与观察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营养不良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常见临床并发症之一, 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慢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有高发病率[9], 尽管伴有营养不良的患者80%以上能够存活5年以上, 但是, 这些患者仍有较高的并发症, 很多患者的生活质量不高, 活动能力低下, 因此, 判断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 并及时纠正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 进一步改善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营养不良除了有尿毒症本身的原因, 摄入营养物质减少, 透析不充分, 营养物质从透析液丢失, 感染、精神抑郁、经济问题造成的饮食减少都有关系, 所以, 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使患者能够正确看待疾病, 积极配合治疗, 同时, 为了达到健康的目的, 人们需要一个合理营养作为健康机体的物质基础, 而完善的营养又促进机体的健康发展, 对于患有疾病的人而言, 合理的营养尤为重要, 疾病导致机体营养素的摄入减少和丢失过多, 会形成恶性循环, 搞好营养支持与疾病康复互为良性循环[10], 因此, 饮食疗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通过健康宣教, 使患者掌握每天营养素的摄取量及比例, 经过研究, 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更有利于大手术后疾病的康复和胃肠功能的恢复[11], 按照热能充足, 优质低蛋白, 低盐、低脂、限磷补钙, 纠正电解质紊乱的原则。在了解了患者健康情况及营养状况, 分析存在问题, 进行营养干预, 为患者推荐合理膳食和健康生活方式, 树立平衡膳食观念。可通过设立电话回访小组, 对患者进行营养干预[12];医务人员主动学习公共营养师所必备的科学知识, 对患者在住院及出院后进行专业的营养指导, 提高患者对营养指导的依从性。另外, 透析患者达到充分透析也是改善尿毒症症状, 防治营养不良的关键, 充分透析可以彻底清除毒素, 减轻消化道症状, 改善食欲,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减少蛋白质分解[13], 国内孙延兵等[14]研究发现运动疗法能提高透析的充分性, 因此, 应鼓励患者多运动, 运动疗法是根据患者临床及功能状况, 依靠患者自身参与, 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多选择有氧运动, 有规律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维持性透析患者最大耗氧量和运动耐力, 可以控制血压, 改善心理状态, 缓解抑郁, 进而提高生活质量[15], 这与正常人的运动锻炼是相似的, 但透析患者的体质和耐力低于正常人, 应注意有氧运动的量和时机, 一旦出现不适, 要及时调整。因此, 对试验组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并联合运动疗法, 指导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疾病, 充分透析, 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及时监测和治疗各种并发症, 纠正营养不良, 能有效地提高生存质量, 降低死亡率, 为维持性透析患者能回归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糖尿病的运动疗法 篇6

1 运动的意义

增强心肺功能, 减少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疾病。保持正常体重。促进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 避免或延迟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松弛身心, 消除压力。

2 运动原则

因人而异, 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3 运动前准备

3.1 到医院做全面检查, 查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肾功能等。与医生商量制定适合个体的运动计划。

3.2 选择合适的鞋袜 (软底鞋, 纯棉袜) , 透气性要好。选

平整的运动场地和合适的伙伴, 避免单独运动。随身携带易吸收的糖类食品, 以备低血糖时用。随身携带糖尿病救护卡, 以备发生意外时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4 运动

4.1 运动的时间、频率

糖尿病患者不宜空腹运动, 运动宜在餐后30 min~1 h进行, 每次30 min~60 min, 时间固定, 每周至少3~5次。每日运动更好, 次数固定。

4.2 运动的方式、程度

运动的方式很多, 如散步、快走、慢跑等, 根据病情、年龄、生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便于坚持的运动, 注意日常家务不等同于体育锻炼。程度因人而异, 程度可根据患者心率而定, 患者运动时测心率应在“最好心率”上下10% (最好心率=220-年龄-静息心率) 。

5 运动效果的评价

运动量适宜:运动后微微出汗, 感轻松、愉快, 心率在最大安全范围。

运动量过大:大汗、胸闷、乏力休息后不缓解, 血糖反而升高。

小儿脑瘫康复运动疗法评价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诊的80例小儿脑瘫患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患儿进行相关检查, 均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标准, 并予以确诊。根据患儿的瘫痪部位不同, 其中四肢瘫的患儿有42例, 三肢瘫的患儿有20例, 双瘫的患儿有8例, 偏瘫的患儿有4例, 单瘫的患儿有3例, 截瘫的患儿有3例, 其中包括38例女患儿和42例男患儿, 将患者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包括40例患儿, 对照组患儿的年龄为2~8 (4.35±1.28) 岁, 对照组患儿的年龄为2~10 (5.21±1.27) 岁,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长均对本组研究的目的有全面的了解, 自愿参加本组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方法的治疗。观察组:观察组患儿接受运动疗法进行治疗。采用特殊的运动模式对患儿进行治疗, 并适当进行反射活动, 通过本体、皮肤的相应刺激, 对异常活动达到抑制的作用, 从而促进患儿能够正常活动[2]。对于高危因素存活、出现窒息现象的患儿而言, 需要对其进行特殊的注意, 可以运用七项姿势反射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测, 训练患儿逐渐进行反射性腹爬, 适当进行反射性翻身运动。对运动的控制点进行有效的控制, 逐步促进自律姿势的反应, 对本体感受器进行有效的刺激。另外, 要对关键点的姿势进行有效的调整[3]。

1.3 观察指标

3.1.1对瘫痪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

主要采用瘫痪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进行评定[4], 其中将评定分数为75~100分设置轻度障碍, 分数为50~74分属于中度障碍, 分数为0~49分属于重度障碍。

3.1.2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

显效:患儿在运动发育、协调功能、自动反应等方面与同龄儿童的的正常运动相近[5]。有效:患儿在运动发育、协调、自动反应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改善, 得到明显的进步。无效:患儿的各种指标没有得到改善, 甚至出现恶化的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s) ,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存在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1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情况

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和分析, 其中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77.5%, 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5.0%,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情况见表1。

2.2治疗后两组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对比情况

治疗前, 两组患儿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相关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及反射异常等情况。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障碍, 视觉及听觉障碍等, 小儿脑瘫痪是儿童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儿脑瘫早期的临床表现包括: (1) 精神症状:经常哭闹, 很难入睡, 对突然出现的声响及体位改变将反应剧烈、全身抖动。 (2) 喂养困难:表现为吸吮及吞咽出现不协调现象, 体重缓慢增长。 (3) 护理困难:穿衣时很难将手臂伸入袖内, 洗澡时脚刚触及浴盆边缘或水面时, 婴儿背部立即僵硬呈弓形, 并伴有哭闹。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 (1) 运动发育落后:一般表现出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迟缓, 主动运动将逐渐减少。 (2) 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张力亢进、肌张力低下、肌张力不协调等。 (3) 姿势异常:静止时姿势如紧张性颈反射姿势、四肢强直姿势、偏瘫姿势、痉挛性截瘫步态等[6]。

近年来我国小儿脑瘫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其对患儿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也给患儿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必须加强提高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效果, 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当前运动疗法在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本组研究选取我院接诊的80例小儿脑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患儿进行运动疗法, 对患儿的本体、皮肤进行有效刺激, 抑制异常活动, 逐步促进患儿能够正常活动, 让患儿进行适当的反射性腹爬, 对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有效的评定, 观察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 在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运动疗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有利于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值得广泛的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韩红芬, 王小玲.60例小儿脑瘫针刺配合运动疗法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16) :52-53.

[2]谭红香, 于礼建, 麦坚凝, 等.电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3岁以内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24 (2) :168-169.

[3]黄济炎, 章芬.捏脊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上旬刊) , 2011, 2 (9) :16-17.

[4]任秀云.头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35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11, 19 (3) :31-32.

[5]李晓霞.小儿脑瘫康复运动疗法评价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6 (1) :256-257.

运动想象疗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篇8

1 脑卒中患者上肢、下肢的康复治疗

Hamel等[2]认为个体中枢神经系统已储存进行运动的运动计划或“流程图”,在实际活动的“运动想象”时若所涉及的运动与相应的“流程图”相同,“运动想象”过程即有可能将“流程图”强化和完善,因此在康复治疗中应用想象来“运动”肢体是有益处的。

运动想象疗法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治疗的报道较多,如麦国钊等[3]对4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运动想象疗法治疗,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及STEF评分均显著提高,运动想象疗法能显著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iccio等[4]将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3周,治疗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3周,结果显示治疗组的肌力指数和手臂功能测试较对照组显著提高。朱士文等[5]也观察到:脑损伤偏瘫患者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4周,采用上肢功能检测(STEF)、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患侧上肢功能显著改善。也有报道表明运动想像疗法有利于患侧上肢手功能相应区域大脑皮层的激活[6]。王刚等[7]观察到Brunnstrom分级为Ⅳ~Ⅴ级的脑卒中患者,经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方法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显著改善。

运动想象疗法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治疗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Malouin等[8]研究发现,正常康复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的承重能力。刘桂荣[9]观察到运用运动想象和被动运动相结合的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能有效促进患侧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谢琳等[10]选取病程<6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运动想象训练,发现患者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和5m最快折返速度均增加,有效提高了偏瘫侧下肢的运动功能。也有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接受基础药物、常规康复联合运动想像疗法、偏瘫体操治疗20天,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均有明显好转[11]。闫彦宁等[12]选择20例病情稳定且病程>6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治疗,结果表明患者的10m最快步行速度和跨步长提高,提示该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提高步行能力。雷艳等[13]对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采用手法足背屈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6周,结果表明其能促进患者患侧下肢的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2 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的康复治疗

上肢瘫痪作为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其功能恢复情况将直接影响到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自理程度。青岛大学医学院康复科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运动想像疗法对脑卒中上肢瘫痪患者进行ADL功能训练,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MA)、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功能和ADL进行评定,结果显示患者的ADL明显改善[14]。

3 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不仅影响患者进食,导致患者机体营养代谢失衡,还能导致患者因进食不当而引发吸入性肺炎,危及患者生命。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基础训练、摄食训练进行吞咽功能康复锻炼,同时应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治疗6周,其吞咽功能明显改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降低,还能使患者尽早摆脱鼻饲,有利于康复[15]。也有研究发现,对40名脑卒中患者给予降颅压、稳定血压及改善脑循环等药物对症处理,同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及电针刺激,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及运动想象疗法治疗,结果显示治疗14天及21天后,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明显,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降低[16]。

4 心脏病患者的康复治疗

运动想象疗法能减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对运动的恐惧,可以提示患者重视和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和健康知识水平,从而有效防止和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17]。

5 小结

运动想像疗法在康复治疗中的运用越来越多,虽然运动想像疗法对患者的康复有益处,但目前还未有单纯利用运动想象疗法对患者进行康复的试验研究,运动想像疗法仅作为一种辅助方法,需要与常规康复训练相结合进行治疗[18]。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的优点在于其占用场地少,简便易操作,患者安全无痛苦,容易为患者及家属接受,但在患者适应症的选择、指导人员的言语规范、有效性的证据方面仍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考证。

摘要:运动想象疗法常与运动疗法联合应用于康复治疗,本文将介绍运动想象疗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治疗尿失禁运动疗法好 篇9

仰卧提臀

方法:

1.平躺,膝部屈曲成90°左右。

2.两手手肘支撑,抬起臀部,大腿和脊柱成一条直线,同时收紧会阴肌群,保持5秒钟。

运动量:5-10次为1组,每次练习5组。

注意:放慢速度。臀部抬起时吸气,放松时呼气。

仰卧起坐

方法:

1.仰卧,膝部屈曲成90°左右,脚平放。

2.把手放于身体两侧,或交叉贴于胸前,做上身挺起动作。

运动量:5-10次为1组,每次练习5组。

注意:最初进行时不妨尝试先做5次,然后每次练习多加1次,直至达到10次左右,这时便可尝试多做1组,直至达到5组为止。

伸缩双腿

方法:

1.仰卧,双手置于身体两侧。

2.抬起双腿,模拟蹬自行车动作,同时保持自然呼吸。

运动量:5-10次为1组,每次练习10组。

注意:蹬自行车动作要配合呼吸,不宜过急,切忌屏气。

提肛运动

方法:

1.站位、坐位或者平卧都可以,用力收紧肛门、尿道口、阴道口周围肌群,就像忍住大、小便一样。

2.每次收缩维持3-5秒,然后放松3-5秒,熟练以后每次可以延长到10秒以上。

运动量:每天至少做4次,分别在早上、中午、下午和睡前,每次做10-15分钟。

注意:避免腹部的肌肉收缩。可将手放在腹部感受是否肌肉紧张,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建议:

1.通常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2.见效后,仍坚持每天练习提肛运动8-10次,以维持效果。

3.若症状严重,可在医师的指导下增加物理治疗,效果更理想。

运动疗法护理 篇10

关键词:浮针疗法,关节松动技术,运动疗法,肩关节周围炎

肩周炎是由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退行性变、无菌性炎症等引起慢性渐进性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和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患者50岁左右较多见, 又有“五十肩”“冻结肩”的别称。是临床常见的引起肩痛、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的疾病。患者因为长期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 对工作、生活影响较大。临床上积极运用传统及现代康复疗法为患者减轻痛苦、缩短疗程, 最大程度恢复关节功能, 是肩周炎治疗的重点与难点。本院自2015年12月-2016年6月使用浮针疗法配合关节松动技术、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33例, 疗效良好,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6月收治肩周炎患者65例, 根据随机原则分两组。治疗组33例, 男14例, 女19例;年龄42~65岁。对照组32例, 男13例, 女19例;年龄41~66岁。两组病程均2~12周。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1) 症状、体征、肩关节MRI检查符合肩周炎诊断; (2) 肩关节主动活动明显受限:外展<120°, 后伸<45°, 前伸<150°, 内、外旋均<60°; (3) 病程2~12周, 之前未经过肩关节周围激素封闭注射治疗; (4) 同意浮针或封闭注射治疗。

排除标准: (1) 不同意浮针或封闭疗法, 不能配合治疗; (2) 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糖波动较大者; (3) 不能完成观察疗程。

治疗方法: (1) 治疗组:由物理治疗师和针灸师一起查体, 共同确定此次治疗的肌肉或筋膜的起止点。针灸师决定进针部位及方向。采用符氏研制的长32 mm、粗0.6 mm中号浮针。患者取坐位, 充分暴露患部, 找准进针点, 做好标记, 常规消毒, 针体与皮肤呈15°~25°, 尽量快速透皮, 达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后缓慢平行运针, 以进针点为圆心, 手握针座扇形摇摆, 均匀扫散, 同时配合局部松解动作, 避免患者软组织过于紧张。约3~5 min后取出钢针芯, 软套管置留皮下, 医用透明敷料外固定, 3~24 h后取出皮下针芯。浮针治疗后物理治疗师行关节松动训练。根据患者关节情况, 运用旋转、滚动、滑动、摆动等手法, 改善肩关节及关节附属运动功能, 再配合肩关节运动疗法, 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功能锻炼。其中浮针治疗2~3 d 1次, 关节松动及运动疗法1次/d, 10 d 1疗程。 (2) 对照组:使用2%利多卡因注射5 m L加入复方倍他米松1 m L, 常规消毒, 行肩关节及周围痛点注射封闭, 每个部位2~3 m L。5 d注射1次, 10 d 1疗程。

疗效判定: (1) 治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 VAS评分<2分, 肩关节活动正常, 能参加工作和体力劳动; (2) 显效:肩部疼痛及压痛明显减轻。VAS评分下降3~5分, 肩关节活动度轻度接近正常, 能参加较轻工作和活动; (3) 有效:肩部疼痛减轻治愈:VAS评分下降<2分, 肩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但仍有明显活动受限; (4)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

结果

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 见表1。

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针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 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医学, 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浮针疗法的主要特色在于进针后在皮下组织进行扫散动作[1], 减轻肌肉及软组织的痉挛、粘连,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减少炎症因子, 促进炎症修复, 从而快速减轻浅部筋膜组织的疼痛[2]。浮针治疗后留针, 即留置一段软性针管在组织内, 可以在患者的关节活动中继续发挥扫散作用。关节松动术和运动疗法可以松解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 促进血液循环, 针对性强化肩袖或其他肩关节肌群的力量, 从而逐渐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 减轻疼痛。浮针疗法后进行关节松动术和运动疗法, 三者配合, 可以借助浮针快速镇痛的效果和抗炎效果, 使患者配合更好, 并可缩短病程, 更快地解决患者痛苦、恢复肩关节功能。浮针疗法配合关节松动术、运动疗法均属物理治疗、设备要求简单, 不良反应少, 可操作性强, 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治疗技术。

注:经χ2检验, *P<0.05。

参考文献

[1]符中华.扫散动作, 浮针疗法的特色[J].江苏中医, 2001, (2) :13.

上一篇:畜产品市场下一篇: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