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疗法(精选8篇)
针刀疗法 篇1
摘要:目的 对针刀疗法治疗弹响指进行积极的研究与推广, 以提高其治疗效果, 并推动吉林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法 根据吉林省省内基层医院的需求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 对我省各农村医院和基层医院的骨科及康复科医师采取培训班, 专项技术培训, 结合病例讨论、查房、技术观摩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和指导, 同时针对弹响指针刀疗法的推广和应用并制定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案, 以保证推广工作有效的进行和顺利的完成。结果 通过弹响指针刀疗法的研究与推广, 所有经过培训的医师在诊断治疗的过程中都能够进行规范化操作, 且已经取得了非常满意的临床应用效果。结论 加强弹响指针刀疗法的研究与推广, 不仅可以显著提高了弹响指的治愈率, 还对减少弹响指的复发率和治疗后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针刀疗法,弹响指,研究,推广应用
弹响指又称为手指屈肌腱鞘炎, 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 由于长期过度的运动摩擦, 或者是在短期内频繁活动、过度用力以及受到剧烈的寒冷刺激, 致使手指部位发生损伤性的慢性炎症反应, 并引起肿胀的一种疾病, 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正常活动, 常多发于女性手工劳作者[1]。在发病时, 大多数的患者都会感觉到疼痛和酸胀无力, 一般却难以指出疼痛的具体部位, 只是感觉到手指关节内部的不适。目前国内外弹响指的治疗方法已经有多种, 如小针刀治疗、按摩治疗、中药外敷治疗、针灸治疗、局部封闭治疗、物理疗法治疗及手术治疗等。近些年来, 已有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 采用小针刀治疗手指屈肌腱鞘炎, 创伤性很小、无需缝合、恢复也比较快, 不仅可以克服手术松解创伤性大以及药物外用疗程长的缺点, 也可以避免局部封闭的复发率高的缺点。针刀疗法的主要原理就是通过调节腱鞘炎部位的动态平衡及力学平衡, 从而补充和释放能量、促进患者机体内微循环来发挥其治疗效果。另外针刀疗法操作比较简单且容易掌握, 不需要其他的特殊设施和器械, 手术之后患者就可以进行活动, 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不受影响, 效果可靠满意, 且并发症少, 因此是治疗指屈肌腱腱鞘炎首选的方法。然而如果医师没有深入地去了解针刀疗法的解剖学基础, 不科学的治疗及操作方式可能会造成手指屈肌腱的断裂、肌腱之间的粘连、周围组织血管和神经的损伤以及手指屈肌腱鞘炎的复发等严重并发症[2]。针刀疗法治疗弹响指已经在我院应用了多年, 作为弹响指的常规治疗手段, 取得了满意临床疗效, 并已经得到规范化临床验证。针刀疗法巧妙地将我国中医的古代九针基础理论和西医外科手术刀结合起来的, 同时由金属制成的针刀疗法针从外观来看也融聚了针和刀的特点, 其操作简便易行, 安全有效, 费用低, 尤其适用于广大农村以及基层医院的推广与应用。我院为了规范省内特别是基层医院弹响指的治疗操作方法和提高其整体治疗效果, 并降低其治疗费用, 对弹响指针刀疗法进行积极推广和应用, 现将本项目应用研究成果简单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相关的治疗设备及仪器器械, 只需要小针刀, 由于国家有相关的配套产品, 因此不需要购置其他的设备或者仪器, 即可保证本项目的顺利推广应用。根据研究需要, 小针刀不同型号的若干套, 不同型号的形状和长短略有不同, 但一般长度在10~18cm左右, 直径也在0.3~1.3mm范围内, 分为针刀、手持柄和针身共三部分, 其中针刀宽度一般与针体的直径相等, 并且刃口锋利。另外还应该注意小针刀在应用之前必须经过高压灭菌或者经过酒精的浸泡消毒。
另外还有对农村以及基层医院的骨科和康复科医师进行培训发放的学习资料以及其他的材料。
1.2 研究方法
依据吉林省《吉林省农村卫生适宜推广技术推广计划》 (吉卫【2007】162号) 文件的相关要求, 制定“针刀疗法治疗弹响指”推广应用计划和方法。再了解吉林省省内基层医院的需求情况的基础上, 对我省各农村医院和基层医院的骨科及康复科医师采取培训班, 专项技术培训, 并且还结合病例讨论、查房、技术观摩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和指导, 同时针对弹响指针刀疗法的推广和应用并制定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案, 其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
1.2.1 结合省内基层医院需求情况, 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
在本次的应用研究中, 采用的培训指导方式有培训班, 专项技术培训, 结核病例讨论、查房、技术观摩等。首先是召集吉林省各农村医院和基层医院的骨科及康复科医师采取集体培训班的方式进行培训, 再依据培训班的培训情况进行下一步的针对相关的诊疗方案进行专项技术的培训;然后再组织专家到各地进行培训, 并通过查房, 进行病例讨论和技术观摩等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和交流经验交流;另外还要组织专题讲座, 就推广应用中的遇到和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最终应对省内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应用情况进行实地的考察和跟踪, 对相关材料进行汇总, 并总结弹响指针刀疗法的应用研究情况。
弹响指针刀疗法的规范化操作方法: (1) 一般情况下, 针刀疗法在手术选择体位时以医师操作方便、患者感觉舒适为基本的原则, 由于手指屈肌腱鞘炎在手部, 其体位的选择并没有具体的要求, 采用坐位和卧位皆可; (2) 通常对手指屈肌腱鞘炎的患者可采用卧位, 治疗位点应该以局部的痛点 (或者是骨科医师触诊时可摸到的皮下片状、条索状、球状硬物及结节, 或者用指弹拨病变处有响声的) 为准, 并注意做好局部的无菌消毒, 先采用酒精消毒, 并依次进行碘酒消毒和酒精的脱碘[3]。骨科及康复科医师在操作时应注意戴好无菌的手套, 以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污染, 在确认好进针部位后做好相关的标记; (3) 手指屈肌腱鞘炎其具体操作在手部,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疼痛, 可以采用2%的利多卡因5mL左右或者是1%的普鲁卡因2~5mL左右做局部的麻醉, 以阻断痛觉的传导。同时小针刀在进针时要快速而又准确, 以减轻进针给弹响指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恐慌[4]; (4) 根据弹响指的解剖特征, 手指屈肌腱鞘炎针刀疗法在操作时应顺着手指肌纤维以及肌腱的分布方向进行纵向的铲剥, 另外在操作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令小针刀的尖端紧贴着手指的肌纤维以及肌腱组织做进退的推进动作, 使横向粘连的组织纤维逐步地松解和断离, 以防止手指屈肌腱的断裂、肌腱之间的粘连;另外还应当注意剥离动作的幅度要适当, 一定不要过大, 避免治疗位点周围组织的血管和神经的损伤[5]。通常情况下, 每次每穴切割剥离2~6次就可以拔出针, 一般治疗1~3次就可以完全的治愈, 并且两次治疗的相隔时间在一周左右, 可依据手指屈肌腱鞘炎患者的情况而确定。
1.2.2 制定质量控制方案
本研究小组的部分成员组成专家组, 在研究过程中应当对推广应用工作进行质量的控制以及总体的协调, 对本次研究的进度和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仔细的监督、指导、考察和及时的总结, 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做好计划的完善工作, 以保障推广应用工作有序、顺利的完成。
2 结果
针对本次弹响指针刀疗法的研究与推广, 对省内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应用情况进行实地的考察和跟踪, 对考察到的相关材料进行汇总, 所有经过培训的医师在诊断治疗的过程中都能够进行规范化操作, 且已经取得了非常满意的临床应用效果, 且最终整理的数据表明本省内经过培训的基层医院的弹响指治愈率高达96%以上, 并有效地减少了开放手术带来的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
3 结语
针刀疗法在治疗手指屈肌腱鞘炎的几十年发展过程中, 其手法日趋成熟, 疗效也愈加的显著[6]。在弹响指针刀疗法的研究和推广中, 达到了预期的研究成果, 经过培训的基层医院收治的弹响指患者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的痊愈, 且目前仍未复发过, 也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状, 恢复时间与外科开发性手术相比也短了很多。在我省进行弹响指针刀疗法的研究与推广, 可以显著地提高了弹响指的总体治疗效果, 还可以减少弹响指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加强弹响指针刀疗法的研究和推广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汪学松, 邱贵兴, 翁习生, 等.籽骨与拇长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相关解剖学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2 (20) :3959-3961.
[2]李玉琴, 汪学松, 陈丹, 等.骨性突起与狭窄性腱鞘炎相关解剖学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 2007, 7 (23) :3204-3205.
[3]张义, 权伍成, 尹萍, 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针刀疗法现状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 28 (6) :1189-1190.
[4]吴武军, 潘承恩, 宿芳, 等.改良针刀手术加腕管阻滞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9, 4 (1) :23-25.
[5]姚新苗, 万全庆, 周国庆, 等.弯形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9 (12) :730-732.
[6]张文生.注射式小针刀治疗指屈肌狭窄性腱鞘炎的研究及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 2007, 5 (4) :37-41.
针刀疗法 篇2
(P < 0.05)。结论:运用子午流注针法联合针刀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脊柱炎,强直性;子午流注;针刀疗法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6.002
On 40 Case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Treated with Ziwuliuzhu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Knife-needle Therapy
HU Jian-wei,MA Li,DONG Li-ping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Ziwuliuzhu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knife-needl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Methods:80 case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were randomly and equal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routinely with western medicine,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Ziwuliuzhu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knife-needle therapy based on the treatment of the control group.Results:In the treatment group,34 excellence cases,3 effective cases and 3 invalid cases,the effective rate being 92.50%;In the control group,29 excellence cases,4 effective cases and 7 invalid cases,the effective rate being 82.50%.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The curative effect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by Ziwuliuzhu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knife-needle therapy can be improved,worthy of being promoted.
【Keywords】 spondylitis,ankylosing;ziwuliuzhu acupuncture;knife-needle therapy
强直性脊柱炎(spondylitis ankylosans,A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为主要症状的慢性进行性风湿免疫性疾病。其病变特点是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的纤维化和骨化,以及受累关节的强直。中医学无此病名,根据其脊柱强直、驼背畸形,以及关节肿大、变形、僵硬、强直、骨质受损等临床症状,可归属于“痹证”范畴。子午流注针法是中医传统时间疗法的方法之一。针刀疗法是在中医针灸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生物力学的观点,用于疼痛性疾病治疗的一种方法。笔者运用子午流注针法联合针刀疗法治疗AS,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住院AS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15~36岁,平均(25.13±6.08)岁;病程0.6~27年,中位数5.4年。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1~40岁,平均(27.56±1.87)岁;
病程0.3~25年,中位数6.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按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中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1]。凡症见腰骶、胯疼痛,僵直不舒,继而沿脊柱由下而上渐及胸椎、颈椎(少数可见由上而下者);或见生理弯度消失、僵硬如柱,俯仰不能;或见腰弯、背突、颈重、肩随、形体羸;或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等临床表现者,均可诊断为痹证。
1.2.2西医诊断标准按照《现代风湿性疾病诊疗手册》中的诊断标准[2]。(1)临床标准:腰痛、僵3个月以上,活动改善,休息无改善。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 5 cm)。(2)放射学标准:双侧骶髂关节炎≥2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3~4级。(3)分级:①肯定AS,符合放射学标准和至少1项临床标准;②可能AS,符合3项临床标准或符合放射学标准而不具备任何临床标准(应除外其他原因所致骶髂关节炎)。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患者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①对治疗方法有抵触情绪,或晕针者;②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脏器疾病者;③近期接受其他治疗措施而影响疗效者;④临床资料收集不完整或中途失访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物(双氯芬酸钠每次0.1 g,每日2次,口服)、慢作用抗风湿药物(柳氮磺胺吡啶每次750 mg,每日2次,口服;来氟米特每次20 mg,每日2次,口服)、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10 mg,每周1次,静滴)、关节保护剂(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0.15 μg,每日1次,静脉滴注)。每周治疗1次,以半年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2.1.2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子午流注针法联合针刀疗法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首先从患者第1胸椎棘突间隙及其旁各开1.5 cm为1个治疗点,针刀先和人体纵轴平行进针刀,深度达横突骨面时,转动刀锋,使刀口线和横突平行,在横突上缘或下缘,横行切2~3刀,切开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棘间韧带其主要病变在棘突下方,因此在做针刀治疗时,对早期患者,垂直进针先纵行剥离,后进行横行切开剥离即可。对中晚期患者,因棘间韧带已钙化,就必须切断部分棘间韧带,做切开剥离。其余操作同前,直到针下有切开之松动感时出针。压迫针孔待不出血为止,贴创可贴。同样的方法再治疗第1胸椎下方2~4个椎体,每次治疗3~5个椎体。5~7 d后做第2次针刀手术,在第1次治疗的椎体下3~5个椎体的横突间隙及棘突间隙选择进针点,同样的方法将横突间肌、横突间韧带、棘突间韧带松解。如此,每隔1周松解1次,由上向下延展,每次治疗,直到所有的胸、腰椎都被松解为
止[3]。然后按子午流注针法,取此时相对应穴位,进针后按照病情虚实施补泻手法。
2.2疗效评定标准按照强直性脊柱炎国际评估工作组(ASAS)制订的ASAS 20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治疗后疼痛消失,无晨僵,关节活动自如。有效:治疗后疼痛显著减轻,偶有晨僵,关节活动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治疗组403433 92.501)
对照组40294782.50
注与对照组比较,1)P < 0.05
4讨论
AS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机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络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易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痹阻筋脉、肌肉、骨节,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肿胀、酸楚、麻木或肢体活动欠利[4]。《奇经八脉考》曰:“督脉起于肾下胞中……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说明足太阳经、督脉所行病位正好为AS病变部位。由以上背痛在骨则多由脊伤,在经则多由太阳经及督脉为病。现代医学认为,AS为附着点炎或肌腱端病,炎症主要集中在肌腱、韧带和筋膜与骨的连接处。脊柱周围韧带的慢性炎症使韧带硬化,骨赘形成并纵向延伸,在相邻的椎体间连接形成骨桥。椎间盘纤维环与骨连接处的骨化使椎体变方,脊柱呈“竹节状”。同时脊柱骨突关节与肋椎关节的慢性滑膜炎引起关节破坏,纤维化或骨化。上述病变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发展,最终使脊柱强直,活动受限。
“子午”是用以代表天地、水火、春秋、日月、昼夜的符号,用在针灸学上,具有时辰、方位、阴阳等含义。“流注”从狭义讲,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从广义讲,涉及宇宙万物的变化,古人将人体气血的运行比作水流,并且以五俞穴的“井、荥、输、经、合”来描述其运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征,以形容经脉气血的流注过程。这种气血运行与自然界周期同步运行不息的关系,说明各经气血的盛衰虚实有固定的时间。在生理上,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血糖、基础代谢率等都会发生节律性的变化;在病理上,患病后,患者多出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现象,《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解释云:“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在治疗上,患者疾病、药物、针灸的敏感性也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运用子午流注定时开穴、调和阴阳、补虚泻实,以纠正机体气血的偏盛偏衰、偏实偏虚,这种顺应自然、符合生物钟变化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可得到满意效果[5]。
针刀疗法是在中医针灸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有机融为一体的基础上,根据生物力学的观点,用于治疗因慢性软组织损伤等原因所引起的疼痛性、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形成的,具有疗效肯定、方法简单、经济实用等特点。针刀疗法可以松解组织粘连瘢痕,使病变局部组织结构恢复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和生理功能;可以在恢复正常解剖生理状态和消除物理、化学致痛因素基础上,调整关节功能紊乱,消除病理性应力状态,疼痛进一步减轻,软组织生理功能恢复[6]。其具有现代医学微创诊疗的特点,同时也是与针刺疗法的完美结合。
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按时选穴,同时选择足阳明经、督脉穴治疗AS,从理论上能取得很好疗效。根据针刀医学原理,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引起疼痛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粘连、挛缩、结疤等,可使肌肉、韧带、筋膜、腱鞘发生动态变化,静态与动态平衡破坏,卡压、牵拉血管、神经等产生疼痛。而AS的病理亦为附着点炎或肌腱端病,针刀疗法可对病灶行切割,松解粘连、瘢痕、挛缩组织,解除韧带硬化、改善微循环、调整生物力学平衡,消除无菌性炎症。子午流注针法与针刀疗法相结合治疗AS,既顺应自然、符合生物钟变化,又可解除局部附着点炎症,将中医传统时间针刺与针刀疗法相结合,在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经过不断丰富,定会为AS的中西医临证提供更多经验指导。
5参考文献
[1]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9-50.
[2]于孟学.现代风湿性疾病诊疗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18-220.
[3]崔秀芳.针刀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63.
[4]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63-464.
[5]刘世琼.掐指推算:“子午流注”简便开穴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177-178.
[6]赵海博,翟明玉,白玉,等.针刀结合中药熏蒸联合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5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3):27-29.
针刀疗法 篇3
有关KOA的中医疗法较多, 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等;现代医学治疗则包括口服药物、外用药物、手术治疗等。但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且不能长期服用, 手术治疗则具有一定的风险且费用相对较高。而研究表明, 针刀治疗KOA疗效确切, 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不易感染、疗效好、疗程短、适应范围广等优点[4], 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故近年来运用针刀治疗KOA的临床报道也逐年增多。但查阅相关针刀治疗KOA文献不难发现, 虽然治疗部位有一定规律, 主要集中在痛点, 总体上仍比较杂乱, 缺乏一致性;各个医家对针刀刺激量的运用也不尽相同。
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对文献进行预检索并予以数据分析, 发现与其他时段的文章数量相比较, 2000-2014年间针刀治疗KOA的文献数量为高峰期, 因此对2000-2014年间的文献进行分析, 具有较强说服力。故本文通过查询2000-2014年间万方数据知识服务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维普) 、清华同方知网数据库 (CNKI) 三大全文数据库中针刀治疗KOA的文献资料, 分析总结针刀临床治疗KOA的常用治疗部位、治疗疗程等影响因素, 为明确针刀治疗KOA方案奠定基础, 从而为KOA的康复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文献来源: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系统中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维普) ;清华同方知网数据库 (CNKI) 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检索年限:200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语言限定:中文;检索词:膝、针刀、关节炎、痛、痹、风;检索策略:主题/题名或关键词=膝and针刀and (关节炎or痛or痹or风) 。
1.2 纳入标准
1.2.1 研究对象
根据现代医学或中医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KOA, 包括使用相同含义的别名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骨性关节炎、退行性膝关节炎、增生性膝关节炎、骨性关节病、膝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骨性膝关节炎、痹症、骨痹、膝痹、痛痹”等;患者年龄、种族、性别、病程不限。
1.2.3 文献类型针刀治疗KOA的临床疗效观察类或经验介绍类文章。
1.2.4 文献试验设计至少有自身前后对照的疗效对比, 不考虑是否有随机、盲法的设定。
1.2.5 干预措施与比较措施以针刀为主要治疗方法, 单独使用或者结合其他相关方法治疗KOA的文献。
1.2.6 治疗部位的纳入主要录入治疗组中所取部位;取双侧的文献, 录入一侧即可。
1.3 排除标准
评论、评述、综述、新闻、指南、摘要;单纯动物实验研究的文献;同一作者在不同期刊重复发表的文献, 保留其发表年限最近的1篇。
1.4 数据处理
对文献进行检索和筛选后, 将纳入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 将所收集的文献的有效信息:篇名、治疗部位、疗程、治疗频率录入Microsoft Excel, 建立数据库。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检索文献2 382篇, 经过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限定, 最终得到404篇针刀治疗KOA的相关文献。
2.2 针刀治疗KOA常用治疗部位研究
在404篇文献中, 有390篇文献含有针刀治疗KOA的处方。在390条处方中, 共涉及33个阳性反应点, 共599频次, 其中髌下脂肪垫、膝内侧副韧带、膝外侧副韧带居多, 均为71频次, 其次为髌上囊、髌韧带、股四头肌附着点、髌外侧副韧带、髌内侧副韧带等, 详见表1。
2.3 针刀治疗KOA刺激量研究
404篇针刀治疗KOA的文献中, 明确说明疗程的文献有381条, 文献中以1个疗程为主, 有328条支持, 其次为2个疗程、3个疗程;3次为1个疗程居多, 有115条支持, 其次为4次、1次;总治疗次数以3次为主, 有113条支持, 其次为4次、2次, 详见表2、表3、表4。
3 讨论
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结合现代西医及自然科学成果, 再加以创造而成的医学新学科[5]。从西医来讲, 它属于局部组织解剖范畴, 是对局部肌肉筋膜进行松解;从中医来讲, 它属于九针中的铍针, 作用类似针刺, 不过刺激性更强。针刀疗法将针刺疗法和手术松解法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一方面利用针的作用, 疏通筋骨, 行气活血化瘀, “通则不痛”;另一方面利用刀的作用, 松解粘连, 改善循环, 达到“以松至通, 通则不痛”的目的。
针刀疗法认为KOA的发病根本是膝关节周围骨组织及软组织的动态平衡失调, 其中最主要的是软组织损伤[6]。当软组织损伤后, 在关节应力集中的地方, 易发生充血、水肿、纤维化、骨化等病理改变, 组织进一步粘连、挛缩, 机体为了避免损伤, 则加强了肌腱的附着强度, 最终在应力集中的地方形成骨刺, 引起关节疼痛[7]。针刀疗法治疗KOA, 主要针对病因病机, 通过松解膝关节周围软组织 (肌腱、韧带、关节囊等) 的瘢痕、粘连、挛缩, 从根本上打破KOA的病理构架, 改善关节局部血液供应, 减轻各关节面的异常应力, 恢复关节动力平衡, 增强稳定性, 从而减轻关节局部炎性反应, 缓解肿胀、疼痛, 恢复关节功能[8]。
由表1可知髌下脂肪垫、膝内侧副韧带、膝外侧副韧带为临床上针刀治疗KOA的常用部位。髌下脂肪垫内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血管, 当关节出现慢性劳损时, 髌下脂肪垫易出现无菌性炎症, 发生水肿、增生等改变, 刺激神经末梢从而引起疼痛, 长期慢性疼痛易继发软组织痉挛, 进一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加重脂肪垫的变性, 导致全膝关节疼痛[9], 严重者出现关节屈伸活动等功能障碍。针刀疗法通过对髌下脂肪垫进行提插切割, 可松解粘连, 解除末梢神经的刺激, 促进血液循环, 恢复关节的生物力学平衡, 改善KOA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提高关节活动功能[10]。李占标等[11]横向操作针刀, 松解髌下脂肪垫, 剥离粘连, 去除对末梢神经的刺激, 增加血液供应, 进而缓解疼痛。陈梅等[12]通过研究髌下脂肪垫的解剖结构及功能, 并结合大量的临床治疗, 认为针刀疗法可缩小脂肪垫的体积, 改善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膝内外侧副韧带是膝关节最重要的韧带之一, 也是维持膝关节内外侧的力学平衡和稳定的主要支柱, 具有限制膝关节外翻、内翻的作用[13]。KOA患者软骨退变, 胫骨平台的应力增大, 力学轴线出现偏移, 负重力线也相应转移, 膝关节两侧承受的负荷增加, 膝关节稳定性破坏。膝内外侧副韧带为防止关节变形承受负荷增大, 往往在应力点要承受较大的负荷, 筋膜和肌肉产生代偿性增生、肥大, 从而使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进而出现条索状结节、劳损点。针刀疗法通过对膝内外侧副韧带起止点进行切割、松解, 剥离粘连和挛缩, 调整张力, 可恢复膝关节的力学平衡[14]。陶林等[5]釆用针刀疗法治疗兔KOA, 发现该疗法可显著改善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 促进韧带的自我修复, 从而使膝关节的力学处于平衡稳定状态。故针刀治疗KOA是针对病因治疗, 从关节周围阳性反应点入手, 恢复膝关节的力学平衡。通过松解病变关键点, 可破坏疾病的整体病理构架, 达到改善患者疼痛症状, 提高功能活动度的目的[15]。故本研究结果佐证了治疗KOA时, 选取髌下脂肪垫和膝内、外侧副韧带这三个治疗部位的重要性。
由表2、表3、表4可以发现针刀治疗KOA的刺激量以1个疗程为主, 每疗程以3次居多, 治疗总次数以3次为主。综合以上结果, 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KOA患者在关节周围存在肌肉挛缩、软组织粘连和疤痕形成, 而这些粘连、钙化点、劳损点通常因长期退化产生, 普通针刺、推拿很难达到松解目的, 且KOA属慢性、退行性疾病, 其病情迁延不愈, 一次治疗难以取得一定的疗效。现代针刀学是朱汉章教授继传统针灸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具有针刺的基本特性, 即针刺疗效可能与刺激量存在一定关系[16], 但当刺激量达到某一极限后, 机体的反应性、敏感性降低, 针刺产生的效应不能产生明显改变[17]。同时, 针刀具有其自己的特性, 即主要是对KOA病变部位施术, 靶点明确, 因此见效快、疗程短。所以临床上针刀疗法一旦见效, 无需较多的疗程和次数。故掌握合理的针刀治疗的刺激量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针刀疗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7例病例均为2008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门诊收治的肩周炎患者, 其中男性39例, 女性68例;年龄38~69岁, 平均53.6岁;病程最长10年6个月, 最短4个月。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本组病例均诊断为单肩肩周炎[2], 其中左肩患者48例, 右肩患者59例。
1.2 治疗方法
小针刀治疗法[3]:采用朱氏法, 治疗时嘱咐患者采取坐位, 将患肢自然向下垂落, 医生面对患者站立于患者的患肢与躯干之间。用小针刀在以下部位———喙突处和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 冈上肌抵止端、肩峰下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抵止端分别作切开剥离法, 在肩峰下滑囊作通透剥离法, 当感觉针下有松动感时将针取出, 用无菌纱布压迫针孔, 待深部充分止血后, 将创可贴贴于穿刺部位。一般治疗周期为5~7日治疗1次, 4次为1疗程。
功能锻炼:患者在小针刀治疗后进行功能锻炼。常用的功能锻炼方法有: (1) 双手高举爬墙法; (2) 患肢摸对耳法; (3) 患肢搭对肩法; (4) 患肢划大圈法; (5) 患肢伸直外展上掌法; (6) 患肢后伸牵拉法。患者必须有选择性地选用3种或3种以上方法进行锻炼, 要求每天练习1~2次, 每次动作100~200下。锻炼时应注意活动的质量及活动强度, 必须在疼痛可以忍受的情况下进行, 以免强度过大拉伤肌肉而加重病情。一般遵循的原则为:程度由轻到重, 范围从小到大, 循序渐进, 持续进行。
1.3 疗效评定标准[2]
根据患者肩关节活动和疼痛程度制定。临床痊愈:肩部疼痛消失, 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恢复正常;显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 上举、后伸动作略受限制, 患者手指可触及对侧耳尖;好转:肩部疼痛减轻, 活动较治疗前减轻, 但仍有活动受限;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进行评定。
2 治疗结果
在107例肩周炎患者中, 小针刀治疗1个疗程, 疼痛症状消失、肩关节活动自如者61例 (57%) ;2个疗程后达到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自如者21例 (19.6%) 。两个疗程结束后临床痊愈合计82例 (76.6%) , 显效14例 (13.1%) , 好转7例 (6.5%) , 总有效率为96.3% (表1) 。
(例)
3 讨论
肩周炎起病慢, 病程长, 是一种累及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退行性无菌性炎性反应。多由于急性扭伤、慢性劳损、过度劳累、或局部感受风寒等原因, 导致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充血、水肿、渗出、粘连等无菌性炎性反应。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肩持续性隐隐作痛或尖锐刺痛, 有时疼痛可放射到上臂或颈部, 夜间疼痛常明显加剧, 可致患者夜间无法入睡, 甚至可出现局部肌肉萎缩、肩关节僵硬导致肩关节功能明显受限, 表现为在做外展、旋转等运动时疼痛加重, 因此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临床资料显示肩周炎疼痛压痛点常常位于肚骨大结节、大小圆肌或肩脚骨内侧缘等处, 而X线检查常无特殊改变。大量国内外研究报道[4], 肩周炎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患者由于疼痛不敢活动, 加上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病理改变, 组织液渗出、水肿, 尤其是老年人对纤维素吸收不良而使维生素沉着导致肩关节内、外粘连, 关节功能进一步受到限制。目前治疗肩周炎主要有两个目的:缓解疼痛和恢复关节活动度。
小针刀疗法是中西医结合产物。它遵循针刀医学的基础理论原理, 对肩周炎患者病变的关键点进行小针刀松解和调节, 与传统针灸相比缩短了疗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学者朱胜良, 周林宽等[5]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发现, 针刀治疗肩周炎不仅可以松解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粘连、纠正其动态平衡失调, 还可以毁损软组织炎性压痛点, 使陈旧性慢性无菌性炎症病灶转变成新鲜损伤而进一步痊愈。另有学者[6]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 针刀干预能有效抑制动物体内炎症因子IL-β、IL-6和TNF-α的水平, 改善局部损伤软组织的局部微循环。因此, 采用小针刀法松解肩周的肌肉、肌腱, 松解结疤粘连, 改善肩关节周围组织水肿、缺血、微循环障碍的症状, 纠正缺氧, 恢复组织营养, 达到消炎止痛, 肌肉解痉的作用, 再坚持康复功能锻炼, 可以有效地巩固治疗效果。
功能锻炼是本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通过肩臂部肌群及上肢肌肉运动, 改善肩臂部功能, 循序扩大肩关节活动范围, 逐步增强肩关节的适应能力。同时, 可起到缩短疗程、巩固疗效、防止再次粘连、预防复发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小针刀疗法配合功能锻炼能有效提高肩周炎的治愈率 (96.3%) , 缩短疗程, 减轻患者的痛苦, 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陆廷仁.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47-74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187.
[3]吴绪平.针刀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3.
[4]陈疾忤, 陈世益.肩周炎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 2005 (26) :94.
[5]朱胜良, 周林宽, 杨光雄.小针刀疗法[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5, 19 (6) :40-41.
针刀疗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120例, 排除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 其中男34例, 女86例, 平均年龄 (38.6±4.2) 岁, 以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心理行为疗法和阿米替林治疗, 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 并进行初步诊断, 对患者的发病时间、家庭情况、心理情况以及生活习惯等进行全面的了解, 对患者进行鼓励, 使患者放松, 能够与医护人员交谈, 倾诉心中苦闷, 同时帮助患者分析日常生活中不正确的生活习惯, 与病情联系在一起, 让患者对不良认知有着正确的理解, 改善不良行为, 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 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可以积极配合治疗;在给予心理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药物阿米替林进行治疗, 每日服用1次, 每次剂量为25~50 mg, 服用时间为睡前半小时, 1个月为1个疗程, 服用1个疗程之后停止服用药物。 (2)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者小针刀治疗, 对患者痛点进行定位并做好标记, 对标记部位进行常规消毒, 然后进行麻醉, 注意回抽无回血, 持小针刀与肌纤维走向平行, 垂直皮肤刺入皮下, 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局部刺激或者切割, 术后在创口处敷贴创口贴, 并按压两分钟, 每周进行1次, 3周为1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周身无疼痛症状, 无压痛点, 失眠、抑郁、焦虑等症状消失;显效治疗:周身疼痛明显减轻, 压痛点减少6个以上, 失眠、抑郁、焦虑等症状明显减轻;有效治疗:周身疼痛减轻, 压痛点减少3~5个, 失眠、抑郁、焦虑等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周身疼痛没有减轻, 压痛点减少3个以下, 失眠、抑郁、焦虑等症状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1个疗程治疗,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6.7%,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压痛点数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试验组压痛点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讨论
就目前医疗水平来说,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但是就相关资料表明, 患有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患者一生之中都具有比较高的情感障碍发生率, 患有该疾病的患者抑郁情绪要明显高于正常人[1,2]。同时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可能是受到主观应激恶化或者社会心理和生理相互作用过程等因素的影响, 也就是说, 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病情[3,4]。
本研究选取收治的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120例患者, 分为两组, 以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治疗时间为1个疗程,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压痛点数, 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压痛点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取小针刀治疗法对纤维肌痛综合征进行治疗均有疗效高、疗程短、痛苦少等优点, 使患者的身体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 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应用[5,6]。
摘要:目的 分析小针刀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120例, 以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阿米替林以及心理行为进行治疗, 试验组患者在给予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小针刀治疗, 经过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压痛点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小针刀对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 相比于采用阿米替林联合心理指导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纤维肌痛综合征,小针刀,疗效比较
参考文献
[1]槐洪波, 林建, 朱彤, 等.银质针骨骼肌附着点松解术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24 (6) :562-563.
[2]范德辉, 苏美意.针刀斜刺配合热敏化灸治疗背部纤维肌痛综合征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 (6) :983-985.
[3]孙静, 张春艳, 刘春平, 等.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治疗[J].中国医刊, 2014, 12:27-30.
[4]胡慧, 曹卉娟, 周丽, 等.药罐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医临床版) , 2007, 14 (6) :15-17.
[5]宋敏, 刘宗权, 宋志靖, 等.纤维肌痛综合征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3, 12:106-108.
针刀疗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14年1月—12月我院门诊治疗的脂肪瘤患者, 治疗组中脂肪瘤71处, 60例, 男38例、女22例;年龄最大77岁, 最小25岁, 平均年龄42岁;最多有1名患者同时治疗4处;位于四肢27处, 躯干44处。对照组手术治疗55例, 58处, 男41例、44处, 女14例、14处;年龄最大70岁, 最小20岁, 平均年龄45岁;位于四肢20处, 躯干38处。
1.2 纳入标准
(1) 未经手术治疗。 (2) 经B超确定, 脂肪瘤活动好, 生长缓慢, 边界清, 质地软, 位于皮下。 (3) 局部皮肤无溃疡、红肿、静脉迂曲、血管杂音。 (4) 排除恶性肿瘤可能;无凝血功能障碍。 (5) 患者同意并签署治疗同意书。
排除标准:怀疑恶性病变;局部皮肤破溃;瘤体位于头颈部;瘤体过大 (≥8 cm) [1];瘤体位于大血管旁或位于肌肉间隙;对局麻药物过敏;晚期衰竭患者及对本治疗方法不认同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标记瘤体大小, 局部消毒, 配制肿胀麻醉液 (注射用水与2%利多卡因比例为1∶1, 可加入肾上腺素, 以减少术后渗血) 。先将注射针刺入脂肪瘤中心回抽, 确认是否是脂肪瘤[1];再将肿胀液注射于瘤体正中, 注意回抽避免刺入血管, 应多方向注射, 局部肿胀张力明显增高。沿原针孔刺入小针刀, 做十字切削, 范围不宜过大, 略超过瘤体标记范围为宜, 控制深度, 可反复数次;随后局部拍打5 min~10 min, 20 m L注射器沿原孔再次刺入负压抽吸数次, 一般可见脂肪颗粒, 出针即刻加压包扎至少3 h。门诊观察30 min无不良反应即可返家, 24 h后去除敷料, 48 h后可水洗。一般无需服用抗生素、止痛剂或镇静剂。对照组行手术治疗, 尽量减少结扎, 并使用美容缝线。
1.4 疗效及评价
早期观察瘤体是否消失, 局部有无皮下瘀斑, 有无硬结形成, 有无疼痛。后期观察瘤体是否有复发, 有无瘢痕。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治疗组病例2周后复查, 瘤体完全消失, 局部无皮下瘀斑, 无局部硬结, 无感觉丧失, 无疼痛, 仅有1例术后2个月出现针孔处瘢痕。对照组手术后2周复查瘤体消失, 局部有硬结, 无疼痛, 无感觉丧失, 仅3例瘤体小且位于无张力皮肤松弛部位未见明显瘢痕, 1例瘤体巨大局部出现血肿, 给予抽吸后加压包扎, 痊愈。对照组随访2个月无复发, 硬结渐软化;治疗组部分患者有硬结出现, 怀疑瘤体未切除干净。
3 讨论
脂肪瘤好发于躯干、四肢等部位, 主要在皮下, 以肩、背、腹部为多见, 也可见于肢体深部, 患者年龄多较大, 多见于40岁~50岁的成年人, 儿童较少见。深部脂肪瘤多沿肌肉生长, 可深达骨膜, 但很少侵犯邻近骨骼。脂肪瘤和周围组织之间的境界很清楚, 其质地较软, 生长缓慢, 由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组成, 可被纤维条索将瘤组织分割成大小不等的脂肪小叶。其中, 纤维成分较多的又称纤维脂肪瘤, 血管丰富的又称血管脂肪瘤, 以年轻人较为多见, 好发于下肢, 可自觉疼痛, 触之亦有压痛。脂肪瘤极少癌变, 一般无需治疗;若瘤体较大, 影响活动, 或近期内突然增大或发生破溃, 则应手术治疗。脂肪瘤形成的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饮食因素:经常进食肥肉、动物内脏、无鳞鱼或蛋黄等人群, 因为进食过多肥腻之品、高胆固醇食物, 导致新生脂肪组织过多, 使体内过多的脂肪细胞异常聚集, 发生脂肪瘤。过度饮酒也是诱因之一。 (2) 压力因素:工作压力过大, 心情烦躁, 脂肪瘤发生率较常人高。 (3) 不良生活习惯:经常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脂肪瘤发生率。
治疗方法:之前只能手术, 目前有脂肪抽吸、超声吸脂、射频消融等多种新疗法。
单纯抽吸法治疗要求将液化的脂肪瘤组织完全抽吸, 使用肿胀麻醉法将瘤体及皮下注入肿胀液药后应用吸脂针将瘤体大部分吸出, 残余的瘤体及包膜用止血钳直接夹碎取出, 瘤区加压包扎[2]。对于瘤体较大的患者, 瘤体对周围组织压迫形成假性包膜, 破坏较多的皮下纤维, 抽吸后皮下形成较大空腔, 可出现皮下瘀斑、局部外观塌陷及术后色素沉着。而超声吸脂及射频消融都需要专用设备。
小针刀疗法是朱汉章教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发明的一种介于手术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 借鉴西医外科手术原理, 以小针刀为主要治疗手段而创立的一门医学新学科。本法通过借鉴美容手术中的抽脂术, 通过低渗性液体作用于瘤体内脂肪细胞, 促进其液化, 部分坏死, 经过针刀操作增加渗透范围, 松解瘤体外部假性包膜, 未完全抽出脂肪瘤组织, 可减少皮下空腔的形成, 以促进脂肪组织均匀生长为目的。低渗性液体同样可作用于正常组织, 引起组织肿胀, 血管扩张促进炎性递质释放而加重疼痛, 故本法使用注射用水与2%利多卡因比例为1∶1, 术后疼痛较轻。本文治疗组1例出现瘢痕, 仅2 mm较针孔略大, 考虑与体质相关。本法无外观塌陷, 原因可能有皮下仍存留丰富的纤维束维持了皮肤与皮下的联系, 不易形成死腔, 保证了良好的局部微循环[3]。因创伤小, 损失组织少, 局部炎症反应轻微, 减少了纤维组织增生的数量及程度, 故术后疼痛轻, 且很少有硬结形成。
本疗法治疗过程操作简单, 不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治疗时无切口, 不用缝合, 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小, 且不易引起感染, 不良反应未见, 患者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 术后无需休息, 治疗时间短, 疗程短, 总体费用较低, 患者易于接受。本法存在下列问题:病例较少, 观察时间短, 某些特殊部位未涉及, 较大的瘤体依旧采用手术切除, 部分患者针孔处有色素沉着。
摘要:目的 探讨小针刀疗法结合注射器抽吸治疗脂肪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治疗组小针刀疗法结合注射器抽吸治疗脂肪瘤60例, 对照组手术治疗55例, 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恢复快, 疼痛轻, 瘢痕少, 与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针刀疗法结合注射器抽吸治疗脂肪瘤操作简单, 无切口, 不用缝合, 恢复满意, 值得推广。
关键词:脂肪瘤,小针刀,注射器抽吸,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1]关志江, 杨向东, 李占斌.注射器法脂肪抽吸术治疗脂肪瘤12例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10, 19 (3) :438.
[2]董晓红, 姜海山.脂肪抽吸术在体表脂肪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2) :181.
针刀疗法 篇7
关键词:跟痛症,针刀松解,中药熏洗浸泡
跟痛症又称足跟痛, 即足跟底部局限性疼痛, 临床上以中老年人多见, 体形肥胖的妇女易患此症[1]。引起跟痛症的病因较为复杂, 可见于跖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止点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垫炎等多种疾病[2]。2008—2012年, 笔者采用针刀松解术后中药熏洗浸泡疗法治疗跟痛症160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跟骨痛患者160例, 其中男73例, 女87例, 年龄30~75岁, 平均年龄44岁。疼痛部位:单侧痛143例 (左73例, 右70例) , 双侧痛17例, 其中18例同时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其病程长短不一, 最长3年余, 最短为1个月, 平均6个月左右。全组病例均经过跟骨X线照片检查。发现跟骨骨刺93例。本组跟骨痛类型:跖筋膜炎96例, 跟骨类风湿关节炎8例, 鞋源性跟骨痛16例, 肥胖症15例, 平足症20例, 跟骨骨折3例及跟骨骨髓炎2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小针刀松解术:
患者取俯卧位, 定点于跟骨结节前下缘和内侧压痛点, 常规消毒, 注射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使用汉章牌Ⅰ型针刀, 第1支针刀松解跟骨结节前下缘压痛点 (跖筋膜的中央部) 。从跟骨结节前下缘进针刀, 刀口线与跖腱膜方向一致, 针刀体与皮肤呈90°角, 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垫, 到达跟骨结节前下缘骨面, 调转刀口线90°, 在骨面上向前铲剥2刀, 范围不超过0.5cm。第2支针刀松解跟骨结节内缘压痛点, 刀口线与跖腱膜方向一致, 针刀与皮肤呈90°角, 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垫, 到达跟结节内缘骨面, 调转刀口线90°, 在骨面上向前下铲2刀, 范围不超过0.5cm, 压迫针眼片刻, 用创可贴外敷伤口。一般一次即愈, 效果不显者, 1周后再治疗1次, 最多治疗3次[3]。
1.2.2 中药熏洗浸泡:
小针刀松解术后3d, 以止痛熏洗方熏洗浸泡足跟部。药物组成:伸筋草25g、透骨草25g、三棱10g、莪术10g、威灵仙30g、川芎20g、生川草乌各10g、川牛膝30g、川断15g、木瓜30g、鸡血藤30g、海桐皮20g、五加皮20g、当归15g等为基本方[4]。随症加减, 灵活运用, 不必拘泥。水煎取液, 先熏洗后浸泡, 2次/d, 每次熏洗浸泡不少于30min, 冬、春、秋季每剂药洗3d, 夏季每剂药洗2d。15d为1疗程, 共用2个疗程。
1.3 结果
病例160例, 痊愈88例, 显效32例, 有效24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90%。
2讨论
足跟痛患者站立或行走时跟骨下出现疼痛, 行走困难, 甚至生活起居受影响。本病多发于45岁以上中老年人, 女性多于男性。现代医学认为, 引起跟痛症的主要因素有:跖腱膜起点劳损、足跟脂肪垫炎症、跟骨内压增高等。采用小针刀闭合松解术, 利用直达病变部位的带刃松解针将局部粘连的肌腱、筋膜及滑囊剥离、切开、松解, 以消除肌、筋膜紧张痉挛, 降低局部软组织的张力;又人为造成局部出血或充血, 改善局部的血供, 促进其新陈代谢, 加速炎症吸收;同时针刀直接在病灶部位施术, 破坏了局部丰富的感受器, 切断了卡压的微小血管神经束, 从而阻断了疼痛的传导[5]。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外用可使患部皮肤扩张, 促进药物吸收, 令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 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 增加局部血运及营养, 加快新陈代谢, 促进炎症物质的吸收及水肿的消除, 以达到减轻或消除疼痛的目的。综上所述, 小针刀松解术后中药止痛熏洗方治疗跟痛症能明显提高本病的疗效, 减少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赵俊.疼痛诊断治疗学 (M)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78.
[2]周秉文, 潘达德.简明骨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640.
[3]梁家深.小针刀治疗跟痛症396例临床疗效观察 (J) .广西医学, 2006, 28 (7) :1024-1026.
[4]许巩固.陈根火, 蔡燕雄, 等.中药.洗治疗跟痛症56例 (J) .中国骨伤, 2000, 2 (2) :107-108.
针刀疗法 篇8
1 临床资料
78例顽固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均系门诊病人。其中女48例, 男30例;年龄最大71岁, 最小29岁;病程最长6年3个月, 最短3个月;单侧发病71例, 双侧7例;有明显外伤史者16例, 伴有颈椎病者13例, 有明显感受风寒史者11例, 原因不明者38例。78例中32例有肩部肌肉萎缩;74例后伸、内收、内旋功能受限, 在肩前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处有压痛点;58例肩关节前屈上举功能受限, 在肩后侧小圆肌肌腱处与冈下肌肌腱处有压痛点;35例外展上举功能受限, 在肩外侧肩峰下有压痛点。X线检查68例正常。
2 治疗方法
2.1 肩关节腔内注液扩张术
病人仰卧, 肩前方常规消毒铺巾, 0.5%普鲁卡因 (过敏者用0.25%利多卡因) 备用。作肩关节前方穿刺, 成功后徐徐注入药液, 以局部有明显酸胀感为度, 注射量一般为8~20ml。
2.2 经皮肱二头肌长头腱鞘松解术
病人体位同前, 患肩稍外展, 仔细触摸肱骨大小结节, 准确行结节沟穿刺, 注入上述局麻药5ml。用4号汉章牌针刀刺破皮肤, 在左手拇指帮助下, 深入达结节间沟底, 分别沿两侧沟壁对肱二头肌长腱行上下纵向摆动松解及横向撬拨松解, 松解范围可长达2cm。去除针刀, 再在鞘管内注入局麻药5~10cm液压扩张用。
2.3 经皮肩峰下滑囊松解术
病人体位同前, 作肩峰下浸润麻醉, 经上述肱二头腱松解术皮孔, 插入针刀, 达坚韧结构 (肱骨上端肩肌腱袖) 后, 紧贴该坚韧组织, 向肩峰方向, 分数次行横向扇形摆动式松解, 并逐渐深入, 并随时注入局麻药作液压分离。每次摆动松解面积可达2cm×3cm, 数次松解面可达5cm×3cm。去除针刀, 创可贴复盖创口。
2.4 经皮肩关节囊后方周围松解术
病人俯卧, 患肢下垂于床边, 以肩峰与腋后皮缘连线中点作进针点。局部麻醉, 将针刀达坚韧组织 (关节囊) 后, 紧贴该坚韧结构作两侧推剥分离术。
2.5 手法松解术
病人仰卧, 作肩关节周围按揉手法5分钟。然后作以下手法治疗。 (1) 拉肩:医者足蹬病人腋下, 两手握前臂作一松一紧牵拉手法, 并配合作收、展、屈、伸、内外旋转手法, 幅度由小至大, 5~10分钟。 (2) 摇肩:患肢屈肘90°, 医者一手托肘一手扶肩作患肩各方向的被动活动, 幅度由小至大, 5分钟。经上述两手法后, 患肩活动幅度均可有明显改善。 (3) 扳肩:病人仰卧, 主动前屈上举超过90°, 由助手固定病人肩胛骨, 医者一手扶肩, 一手握上臂上段, 作被动上举, 可闻及细小的撕裂声。尽量上举至180°, 疼痛较重的至少要达160°, 稍休息后, 让病人改健侧卧位, 作患肩被动后伸内旋摸腰动作。
2.6 术后处理
各经皮松解部位注射稀释后确炎舒松A, 共30~50mg。术后口服头孢类抗生素, 连用3天, 以防感染。术后24~48小时, 静止痛缓解后, 进行疗效评定。嘱病人作爬墙、后伸摸腰、抬肩等主动活动。术后3、7、14天复查。
2.7 中药治疗
予自拟肩周炎1号方加减内服。方由黄芪20g、当归30g、桂枝6g、羌活10g、全蝎4g、蜈蚣2条、地龙10g、细辛3g、骨碎补10g、补骨脂10g、赤芍10g、生薏苡仁30g。上药加水1500ml, 水煎口服, 每日1剂, 10剂为1疗程。
2.8 前屈上举度与后伸摸腰度测定方法
(1) 前屈上举度:面对墙立正, 双上肢伸直, 手掌贴墙, 作主动抓墙动作, 至最高点。测量躯干与上肢之夹角为肩前曲上举角度。 (2) 后伸摸腰度:立正, 患肩后伸内旋, 屈肘, 手背贴腰背, 尽量主动上移至最高点, 测上臂与前臂的夹角。180°减去该角为肩后伸摸腰角度。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肩关节活动无障碍, 前屈上举度160°以上和 (或) 后伸摸腰度80°以上。显效:肩关节活动在某一位置稍有障碍, 前屈上举度140°~160°和 (或) 后伸摸腰度70°~80°。有效:肩关节活动有一定障碍, 前屈上举度100°~140°和 (或) 后伸摸腰度40°~70°。无效:肩关节活动障碍, 前屈上举度100°以下, 后伸摸腰度40°以下。
3.2 治疗结果
本组78例85肩中治愈61肩 (71.8%) , 显效7肩 (8.2%) , 有效8肩 (9.4%) , 无效9肩 (10.6%) , 总有效率为89.4%。其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见表1。
t检验;与术前比较*P<0.05
上述成功病例 (69例) 中未出现并发症及再粘连。9例无效者均为肩部较严重外伤后, 术前前屈上举度在60°以下。
4 体会
肩关节周围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和广泛粘连。肩关节在下垂至上举过程中, 肱骨头与关节盂之间产生角度运动和位移。要完成这些运动, 必须保证关节囊皱襞有足够的伸展度。肩周围滑液囊及结构有足够的滑移区域。一旦肩关节囊皱襞及肩周滑液囊两壁间 (袋壁) 有些许粘连, 完成滑移即相当困难。肩关节腔内注射扩张术通过“袋”内液体的揉挤力, 使“袋壁”间粘连解除, 其效率大大增强。液体在“袋”内的揉挤运动是一种动态的挤, 而不是静止的扩张, 故不必太多的液体, 但必须有“袋”外的推按。我们体会肩关节腔内注液以病人感到明显的酸胀感即可, 不必加高压。
肩关节周围的滑液囊是一种潜在的腔隙, 肩周炎时, 肩峰下滑囊广泛粘连, 潜在腔隙消失, 要想准确地把液体注入该滑囊内是困难的, 但在坚韧致密的肩袖和喙肩弓之间穿刺注液是可以做到的。液体的“揉挤”虽或不能使囊壁间粘连解除, 但可在囊外疏松间隙中挤出一片可供滑移的区域。如果经皮用器械在该生理滑移区域进行松解分离后再配合“揉挤”, 则相得益彰。我们设计的分离器头部扁平、钝口, 带纵形槽, 进皮孔后, 达坚韧结构 (肩肌腱袖和肱骨上端) , 紧贴该坚韧结构作横向扇形摆动分离。各次分离区域可能不完全连续, 但可使成片的粘连区变成狭细的粘连带, 使手法松解变得容易, 并且损伤小, 并发症少。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 起自盂上结节, 在关节腔中向外下行, 经肱骨结节间沟处的骨纤维管内通过。在肩上举过程中, 肱骨头由关节盂上方向下方滑移。肱二头肌长腱与结节间沟纤维管构成了滑轨和滑槽, 它受力较大而复杂, 易损伤, 伤后易粘连, 炎症时疼痛明显。临床上不少肩周炎是由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发展而来。经肩关节造影发现, 70%肩周炎病人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充盈不良, 变短不规则。解除肱二头肌长头腱粘连有重要意义。当肩关节主动上举时, 肱骨头除绕上举轴作角度运动外, 肱骨头还在肩肌腱袖的牵拉下, 在喙肩弓下方作从关节盂顶滑向盂底的运动。在被动上举时, 虽肌腱袖未主动收缩, 但上述两种运动还是存在的。当发生肩关节周围炎时, 由于肱骨头与喙肩弓之间粘连, 肩被动上举时, 肱骨头从盂顶向盂底的滑移运动消失, 肩峰与肱骨大小结节间形成一固定支点。只有角度运动, 关节囊下方的伸长度大大增加, 肱骨头离开关节盂, 容易引起关节囊下方严重撕裂, 甚至造成肩关节脱位。为了防止上述并发症的产生, 在施行扳肩手法前, 应充分进行足蹬拉肩和摇肩手法, 除发挥液体的“揉挤”分离作用外, 尽可能充分恢复肱骨头与关节盂之间的滑移空间。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志为: (1) 被动肩上举时, 手能触感到肱骨大结节滑移靠近并缩入肩峰下。 (2) 仰卧位, 主动上举或不用力被动上举超过90°。 (3) 行使扳肩手法时出现细小“吱吱”撕裂声, 不需用大力即可完成被动上举。
在肩周炎的病理改变中, 除了粘连外, 还可能存在着关节周围结构的挛缩。随着肩上举, 肩下方结构必须随之伸展。自肩下垂至直举180°大圆肌长度要增加1倍左右。长时间的肩下垂位, 加之肩周炎性改变, 可使大小圆肌的肌纤维及肌膜挛缩和相互粘连, 是顽固性肩周炎的关键性病理改变。常见于肩部较严重外伤, 如骨折、脱位长时间肩下垂位固定后。检查可见, 腋后肌群触之僵硬, 试以外展或上举时, 坚强对抗呈“绷紧”状, 但疼痛轻。在改善该部分结构挛缩前, 其它工作都是徒劳的。本组5例失败病例均因于此。通过手法, 针对挛缩结构反复推揉牵拉, 活动度可望逐渐改善。本疗法注射液体总量达30.50ml, 应注意麻醉药物总量, 防止毒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