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术后护理

2024-05-15

小针刀术后护理(通用10篇)

小针刀术后护理 篇1

小针刀闭合性手术治疗和护理

小针刀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灸用具。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是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并为世人所重视。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所形成的。

小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等不同开工的刺激,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小针刀疗法的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治疗时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

小针刀多为自行制作,现有专门制作的厂家。其形状和长短略有不同,一般为10-15厘米左右,直径为0.4-1.2毫米不等。分手持柄、针身、针刀三部分。针刀宽度一般与针体直径相等,刃口锋利。也有的是用外科小号刀片改制,有的是用牙科探针改制而成。小针刀在应用前必须高压灭菌、或经酒精浸泡消毒。

1、操作方法

(1)、体位的选择以医生操作时方便、患者被治疗时自我感觉体位舒适为原则。如在颈部治疗,多采用坐位;头部可根据病位选择仰头位或低头位;

(2)、在选好体位及选好治疗点后,作局部无菌消毒,即先用酒精消毒,再用碘酒消毒,酒精脱碘。

医生戴无菌手套,最后确认进针部位,并做以标记。对于身体大关节部位或操作较复杂的部位可敷无菌洞巾,以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污染。

为减轻局部操作时引起的疼痛,可作局部麻醉,阻断神经痛觉传导

2、临床常应用于以下疾病:

颈椎病、肱骨外上踝炎、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足跟骨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脱出症等。

3、注意事项:

(1)、由于小针刀疗法是在非直视下进行操作治疗,如果对人体解剖特别是局部解剖不熟悉,手法不当,容易造成损伤,因此医生必须做到熟悉欲刺激穴位深部的解剖知识,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提高疗效。(2)、选穴一定要准确,即选择阿是穴作为治疗点的一定要找准痛点的中心进针,进针时保持垂直(非痛点取穴可以灵活选择进针方式),如偏斜进针易在深部错离病变部位,易损伤非病变组织。

(3)、注意无菌操作,特别是做深部治疗,重要关节如膝、髋、肘、颈等部位的关节深处切割时尤当注意。必要时可在局部盖无菌洞巾,或在无菌手术室内进行。对于身体的其它部位只要注意无菌操作便可。

(4)、小针刀进针法要速而捷,这样可以减轻进针带来的疼痛。在深部进行铲剥、横剥、纵剥等法剥离操作时,手法宜轻,不然会加重疼痛,甚或损伤周围的组织。在关节处做纵向切剥时,注意不要损伤或切断韧带、肌腱等。

(5)、术后对某些创伤不太重的治疗点可以做局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防止术后出血粘连。

(6)、对于部分病例短期疗效很好,1-2个月后或更长一些时间,疼痛复发,又恢复原来疾病状态,尤其是负荷较大的部位如膝关节、肩肘关节、腰部等。应注意下述因素:病人的习惯性生活、走路姿势、工作姿势等造成复发;手术解除了局部粘连,但术后创面因缺乏局部运动而造成粘连;局部再次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所致。因此,生活起居尤当特别注意。

4、小针刀疗法的常见术后反应:

疼痛加剧:很多患者在针刀治疗以后会出现疼痛加剧的表现,不免疑问怎么会越治越疼呢?其实这是针刀疗法中的正常表现,一般疼痛持续三五天就会消失,术后疼痛的感觉和病疼是有区别的,术后疼痛消失后病疼也不存在了。所以患者不必为术后疼痛感到恐慌。

疼痛转移:很多患者在进行针刀疗法以后,原来疼的地方不疼了,而临近的原先不疼的部位反而开始疼了,患者不必紧张,可在新疼痛的部位继续治疗,一两次即可痊愈。

5、术后护理

针刀治疗属闭合性手术,损伤较小,无需特殊处理,一般情况下在针孔处覆以创可贴保护,24小时揭去创可贴即可。患者接受治疗后,应注意以下护理西安市第四医院骨科张峰

(1)、走出治疗室,应适当休息一会。若有乏力、恶心、头昏、胸闷等不适症状,半小时内不要离开候诊室,防止术后晕针的发生。(2)、治疗后24小时内,不宜局部热敷、理疗及按摩治疗,以防治疗部位有水肿或血肿的发生;

(3)、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治疗部位和创面大小,必要时可服用抗生素或活血止痛药物等配合治疗,以防感染和减轻术后不适感及疼痛;

(4)、治疗三日内,应避免多牵拉、活动患处以免再次撕裂损伤,使创面出血或渗液过多而影响疗效。三天后,开始适当活动或循序渐进地锻炼;(5)、三天内,针孔处勿沾水,保持针孔处清洁,以防感染;

(6)、凡属风寒湿痹的患者,治疗后应注意防寒保暖,凡属劳损性疾病,治疗后应注意患处勿负重。

小针刀术后护理 篇2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 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 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多发于中老年人,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通常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及交感型。小针刀是在中医针刺治疗和外科软组织松解术相结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疗法, 其作用机理集合和增强了两种疗法的长处。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 对颈型、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笔者总结了我院针灸科进行小针刀手术围术期的护理,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针灸科病房2011年6月—2012年5月采用小针刀共治疗颈椎病141例, 其中女63例, 年龄29岁~68岁;男78例, 年龄31岁~74岁;按病理分型:颈型颈椎病56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68例, 椎动脉型颈椎病17例。

1.2 治疗方法

局部浸润麻醉后, 以小针刀于局部病变部位的阳性疼痛点进行软组织松解, 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颈型颈椎病多取肩胛提肌、斜方肌、冈上肌、大圆肌、小圆肌的起止点;神经根型颈椎病以病变节段关节突为主, 配合局部痉挛肌肉的起止点;椎动脉型颈椎病以双侧乳突连线及上项线之间区域的阳性压痛点为主。

2 围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小针刀在临床上应用的时间仍不长, 病人普遍缺乏认识, 对治疗过程及预后缺乏了解, 有的甚至产生紧张及恐惧心理。护士在术前应耐心细致地向其介绍针刀治疗的意义及注意事项, 必要时介绍成功病例, 帮助病人解除思想顾虑及恐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2.1.2 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理化检查, 如血尿粪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肿瘤抗原、颈椎X线片及核磁共振成像 (MRI) 等, 排除感染、发热、肿瘤、高血糖、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病人避免空腹以防引起晕针。保持手术部位皮肤清洁无破损, 术前应用肥皂水清洗2次, 椎动脉型颈椎病应在枕部备皮。做好治疗室的空气消毒及手术器械消毒, 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

2.2 术中护理

2.2.1 体位摆放

以方便操作、病人舒适、易于暴露为原则。通常取俯卧位, 头部稍低呈屈曲位, 必要时下颌部放一枕头。在肩胛区行小针刀治疗时, 通常取对侧卧位, 患侧肘关节屈曲, 前臂尽可能紧贴床面, 使肩胛骨充分暴露, 便于阳性点的定位。

2.2.2 无菌操作

小针刀是深入肌腱、关节间隙、软组织深部所进行的切割、剥离、通透松解等操作, 如不严格无菌操作, 可造成深部组织感染的发生。医护人员进手术室前, 应戴好帽子及口罩并洗手。手术部位用碘伏消毒, 乙醇脱碘, 常规铺治疗巾。术者及助手戴无菌手套, 针刀每做一点换一枚, 不可一枚针刀做完一点再继续使用。

2.2.3 病情观察

在术中密切观察病人心率、呼吸、血压以及面、表情, 经常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如面色苍白、头晕、恶心、心悸、呼吸变浅变慢等, 应立即告知医生停止手术。晕针为小针刀术中主要不良反应, 一旦发生应立即让病人者取平卧位。注意保暖, 保持环境空气流通, 取头低脚高位, 点按人中、内关穴, 必要时予以吸氧、口服糖盐水或热茶水, 酌情予以补液及升压药、呼吸兴奋剂等对症处理。出血为小针刀术中常见现象, 应及时予无菌棉球压迫止血, 避免影响手术视野及引起局部血肿。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宣教

小针刀集中医针刺及软组织松解术两者所长, 术后局部针感强烈、酸胀明显, 通常1 d~2 d后逐步消退。术后应向病人做好宣教工作, 避免产生紧张情绪, 影响术后康复。

2.3.2 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嘱病人3 d内施术部位不可洗澡、污染, 创可贴每日更换, 如脱落应及时更换, 并查看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及胶布过敏现象。

2.3.3 功能锻炼

针感消退、疼痛缓解后可进行颈项部功能锻炼, 有助于增强局部肌力, 保持颈椎的稳定性。但应注意应当循序渐进, 切忌用力过猛。

3 小结

小针刀疗法把中医针刺疗法与西医手术疗法相结合, 既可达到切割、松解、剥离、清除病灶的目的, 又无需切开皮肤和相关组织, 避免了外科手术的后遗症和并发症的产生[2], 且简便、经济, 病人痛苦少, 成为目前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手段[3,4,5]。做好围术期的护理能够减少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进一步保证小针刀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葛宝丰, 胥少汀,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637-1663.

[2]朱汉章.针刀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1

[3]宋海云, 冯慧.小针刀加封闭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护理配合与康复指导[J].护理研究, 2011, 25 (7B) :1846-1847.

[4]张馨仁, 梁美玉, 曾晓英.1例颈椎病病人行小针刀治疗出现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急救护理[J].护理研究, 2011, 25 (6B) :1586.

腰椎间盘突出症小针刀术后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10~2012年采用小针刀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5~81岁,其中腰痛6例,腰痛、腿痛20例,腰痛、腿痛伴麻木4例;由于严格掌握了手术适应症,加之整个治疗过程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使术后近远期效果均佳,优良率82%,有效率93%。

2 术前术中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担心住院会增加家人精神和经济负担,普遍有焦虑、急躁、自卑等情绪,对疾病预后信心不足。并且由于对小针刀治疗这一新的治疗方法认识不足,有恐惧心理,对疾病的预后信心不足。因此,在护理上应做好情志护理。首先,要耐心、细致的安慰和鼓励患者,用爱心和关怀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和未来的生活、工作,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对前途充满希望。其次,要向患者介绍小针刀疗法的原理、注意事项和治疗本病所取得的效果,对每一位患者要耐心细致地讲明手术的目的和重要性,介绍以往康复的病例,同时可以请术后疗效好的患者讲述自身感受,说明本院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方面具有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效果,使患者解除顾虑和恐惧心理,建立起对医护人员和该疗法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2.2 认真做好术前准备

护士应协助医生做好术前的辅助检查,如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X线片、CT、MRI、出凝血时间等,如患者有严重内脏疾病或全身感染性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病、有出血倾向、肝炎、肺结核、肿瘤等疾病应为手术禁忌症。术前用紫外线消毒治疗室1小时,选择汉章VI刀, 保持室温18~20℃以防感冒,对过度紧张者,和患者交谈嘱其术前放松。指导患者取舒适的俯卧位,在患者胸、腹部铺垫高低适当的棉垫,使腰椎关节和腰脊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利于进针和进针后手法的操作,手术部位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

2.3 术中护理

医生施治时,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询问针感,观察面色及表情。如患者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脉博增快、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停止手术,并让患者取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口服高糖、热开水,指压人中穴或运用人中点压法(力量适中70~80次/min)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等对症处理。

3 术后护理

3.1 术后在针孔处消毒并按压3min,防止出血,勿污染针孔以防针孔感染,如手术结束后发现术区有深在的肿痛,渐进性加剧则疑有深部血肿形成,应立即局部冷敷,按压并在24h后行局部热敷、理疗等,以化瘀消肿。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下肢感觉异常及运动障碍,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及时处理。

3.2 患者术后应卧床休4-6小时,取仰卧位,3天内禁止负重,禁止剧烈活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忌食辛辣油腻、生冷甜粘之品,并鼓励患者多饮开水,以防便秘,同时,应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床铺干燥、平整。

3.3 病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温度20℃左右,湿度50%~60%,病室内禁止吸烟。

3.4 小针刀治疗虽然操作简单,局部创伤小,大部分患者无特殊不适,对于一次未愈患者嘱3d后再作一次,卧硬板床休息3d,侧卧时注意胸腰背部平直。下床时,先向健侧或较轻一侧侧卧,同时屈髋、膝關节,由他人扶起坐于床边,待适应后再下地行走,并佩戴腰围。在针刀治疗后,弹力腰围固定,限制弯腰活动和腰部扭转活动1~2周。注意观察贴药部位皮肤有无过敏、感染;卧床病人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积极进行下肢活动;恢复期指导鼓励病人进行腰背肌锻炼(飞雁式)。

3.5 出院时健康教育 饮食:多食含钙丰富的食品,如奶及奶制品、豆类、虾皮、海带、坚果等。必要时开含钙的药物。睡眠:回家必备硬板床,睡硬板床,每日起床时佩戴腰围。运动方面:每日可在平整、干净、无潮湿(防跌倒)的地面行退步锻炼30min。

参考文献:

[1] 朱汉章.小针刀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1.95~98.

[2] 周 苹.腰椎间盘突症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急症,2008,4(4):575.

小针刀术后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均为山西省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病例, 男10例, 女6例;年龄最小30岁, 最大70岁;病程最短2个月, 最长6年。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大多持续时间较长, 达10 min以上, 胸闷、气紧、心悸可同时伴有颈椎病的部分症状如头晕、手臂麻木、颈背疼痛不适等。查体:压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颈椎有无压痛等, 胸部X线片、CT、磁共振成像 (MRI) 可明确诊断。

1.2 治疗方法

在严格无菌操作下, 按针刀技术操作四步八法进行针刀操作。患者取俯卧位, 在颈前垫软枕, 颈椎前屈15°~20°, 颈椎压痛点剥离, 痉挛肌肉及肌腱松解。首先在颈椎棘突两侧横突周围寻找压痛点, 颈性心绞痛的颈椎病变多位于C5~6、C6~7部位, 以松解颈交感节。定点:确定病变部位, 再进行部位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定向:使刀口线与大血管、神经及肌肉纤维走向平行;加压分离:针刀柄加压使神经血管被分离在刀刃两侧;刺入:将针体和进针部位骨平面呈垂直进针, 使刀口线与颈椎棘旁顶线平行, 行横向和纵向剥离。治疗1次后休息1周进行下一次治疗, 一般治疗1次~3次。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1]拟定。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功能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 发作次数减少;未愈:主要临床症状无改变。

2 结 果

本组16例病人, 最多治疗4次, 最少治疗1次, 一般治疗2次, 治愈10例, 治愈率62.5%, 好转6例, 有效率100.0%。

3 讨 论

颈交感神经干位于颈血管鞘后方, 每侧颈交感干上有三个神经节, 2/3的人中有第四个神经节, 颈部神经节发出的心上神经、心中神经和心下神经, 下行进入胸腔, 加入心底部的心丛[2]。颈交感神经节与颈部组织关系密切, 颈部的一些病变可以通过这些解剖结构引发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当患颈椎病时, 由于椎间盘突出, 微小结节移位, 颈椎曲度改变, 骨质增生, 椎间管狭窄等病变, 颈肩部周围软组织损伤, 发生粘连、结疤挛缩的病理改变, 使颈部交感神经受到压迫和慢性刺激, 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的机械刺激, 加速了神经兴奋, 导致心血管调节中枢缺血, 出现心慌、胸闷、心前区疼痛。本组病例都是颈椎的病变而引起心脏病的症状, 故按单纯心脏病治疗效果不佳, 而针对颈椎病的针刀治疗, 通过针刀的切割松解剥离, 疏通颈肩部软组织的粘连、结疤、挛缩的病理改变, 心脏的临床症状很快好转, 提高对颈性心绞痛的认识是诊断该病的前提。认真分析胸痛的部位, 胸痛持续的时间, 胸痛的性质, 胸痛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 运动心电图的变化, 以除外冠心病, 确诊为颈性心绞痛, 还应有充分的颈椎病根据, 包括临床症状、体征、X线、CT等检查确诊颈性心绞痛。

参考文献

[1]杜元灏, 石学敏.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441.

微创小切口房缺封堵术后临床护理 篇5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微创封堵 护理

房间隔缺损(ASD)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修补,近年来导管介入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以其无需开胸、恢复快的优点逐渐应用于临床,但其有较严格的适应证,且费用较高,安全性不够。微创封堵术是由导管介入封堵法移植而来的新技术,有人称之为内、外科杂交术式,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无需体外循环、不用开胸器,无骨骼损伤,不破坏胸廓连续性,操作简单、创伤轻、切口小、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与介入封堵相比,无X线辐射、无需使用造影剂、手术路径更短、操作更简便,术中一旦发现封堵器放置失败或出现意外,则可以及时改为常规手术,更加安全可靠。现将2009年9月~2012年4月经胸微创小切口ASD封堵术术后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1~65岁,体重6~64kg,经超声心动图确诊,均为中央型。心电图检查;原发性Ⅰ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室上性心律失常2例,房性早搏2例,三尖瓣轻中度反流4例,轻中度肺动脉高压6例。

手术方法:全麻气管内插管,放置食管内心脏超声探头或胸壁超声探头,于右第4前肋间长2~3cm切口,开胸后切开心包,于右房壁缝合荷包,选择适宜型号的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回ICU行心、肺功能监测与封堵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观察,如封堵伞脱落、移位、血栓形成等的观察。

结 果

封堵成功36例,2例封堵不成功,术中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心脏彩超提示封堵器脱落,中转开胸体外循环下行房缺修补术,均顺利抢救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行3~12個月随访,未发现封堵器脱落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讨 论

术后护理:①监测生命体征ASD封堵术后,特别是术前有肺动脉高压患者,要监测与改善左心功能并减轻心脏后负荷,因为左心功能和排血量对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高压有重要影响,任何减轻心脏后负荷改善左心功能的药物(米力农、硝普钠、硝酸甘油等)均可直接或间接改善肺循环。患者术毕返回ICU后,常规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持续测量中心静脉压(CVP)或左房压(LAP),并观察尿量,在循环维持满意情况下,CVP<8mmHg,LAP<5mmHg,切忌输液量过多,严格控制单位时间内的液体入量。本组有1例患者术前中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发生心功能不全,经及时应用米力农、硝普钠后好转。另1例发生肾功能不全,经治疗痊愈。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术后,由于气管插管及麻醉用药,患者呼吸道分泌增加,清醒后应鼓励并协助患者咳嗽,行雾化吸入并作体疗,防止肺炎、肺不张发生;必要时可在无菌操作下行气管内吸痰,防治肺部并发症。本组3例术后第2天,痰液增多、咳嗽无力,出现低氧血症,经气管内吸痰后好转。③血气胸的观察:由于手术是在非直视下进行的,术中用力过大或器械使用不当及关胸时的疏忽,均可导致血气胸的出现,因此术后当天或第1天应拍摄床旁X线胸部正位片了解情况,术后应多听诊双侧呼吸音,进行对比,还要观察术口有无血肿出现,必要时行胸腔B超明确积液情况。④密切观察封堵器移位或脱落征象:患者术后若突然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或心律失常,应注意有无封堵伞脱落或移位,及时行彩超检查,及时报告医师,及时诊治,须行再手术的术前准备。本组有2例在术中发现封堵器脱落,分别脱落在左房、右房,立即改为体外循环下修补ASD,术后恢复良好。⑤防治封堵器血栓形成与溶血:本组2例术后出现浅昏迷及间断躁狂,考虑为术中气栓或微小血栓引起,关于封堵器血栓形成,是少见而严重并发症。血栓形成的机制,据报道,可能与封堵器的镍钛合金和聚酯纤维暴露于血液时,会诱导血小板活性和凝血系统活性增强有关,故术后应用阿司匹林3~5mg/kg,口服3个月,也有报道应用华法林口服,有推荐抗凝治疗应持续6个月。本组术后随访未见血栓形成病例,可能与病例少有关。本组另1例患者24小时内观察到肉眼血尿,经排查,为封堵器对红细胞的机械性损伤所致,应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第2天好转。

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许多患者适用于行胸部小切口ASD封堵术,尤其是中央型房缺,其具有微创、封堵完全可靠、可重置、回收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但也可出现封堵器脱落、移位,术后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在护理上重点监测护理心肺功能,密观血气胸等并发症出现,观察封堵器是否有移位、脱落的征象及观测术后有否血栓形成存在等,围术期周到细致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萧明第.房间隔缺损的微创外科封堵术[J].上海医学,2004,27(10):705-706.

2 徐恩多.局部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33:24.

3 朱鲜阳.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现状与未来[J].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2008,29(3):343-346.

4 马长生,盖鲁粤,张金俊,等.介入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00.

5 黄璐.中心静脉置管在危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临床护理,2009,1:12.

小针刀术后护理 篇6

方法:临床诊断61例慢性胃炎病人,依据慢性胃炎针刀医学原理,行小针刀治疗观察疗效。

结果:61例慢性胃炎患者疗效确切,并且见效快,未见并发症出现。

结论:慢性胃炎用小针刀治疗疗效明显。

关键词:慢性胃炎治疗新途径 小针刀治疗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93-01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多,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上腹隐痛,疼痛范围较大,可沿肋间神经行走方向逆向出现,伴胸背酸困沉重不适,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嗳气。我们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依据针刀学原理给患者行小針刀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于61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19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行胃镜检查46例,未行胃镜检查15例。

1.2 方法。慢性胃炎诊断除西医对患者行胃镜和实验室检查外,另外用针刀学原理寻求对慢性胃炎的根本病因进行诊断,要求拍摄上胸断的x光正侧片,看相应节段的胸椎有无位置移动的变化;触压相应胸椎上下左右的软组织有无压痛结节,其范围在相应棘突的两侧各旁开3寸之内,如以上两方面均找不出阳性体征,其即为单纯性的电生理线路的紊乱所引起的胃炎。治疗依据是针刀理论关于脊椎区带病因学的理论,二是根据电生理线路系统的理论,三是根据内脏的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来进行治疗。根据X线胸椎的正侧位片,如属相应椎体有位移者,如T5、 T6、 T7有任何一个方向微小移位(根据针刀学影像学原理读片),即在此椎体棘突上和下相邻棘突的中点定两点,两侧旁开1—1.5cm各定两点进针做松解治疗;如嘱脊柱区带的软组织损伤,其范围在T5、T6、T7上下左右,在触诊有阳性点(如有压痛、结节、条索等)处进针刀治疗;如属生理功能紊乱者,取脾俞、肾俞、三焦俞以0.6mm针刀穿刺调节。针刀松解治疗配合手法效果更好,一般治疗两至三次即可。

2 结果

显效 41例,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半年度上未见复发;好转10例,临床体征基本消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有时发作但程度轻;有效6例,症状与体征有所减轻,发作次数及程度较前好转;无效4例,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总有效率达93.3% 未见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针刀医学理论是朱汉章先生带领下研究形成的全新的治疗方法,是以中医理论体系的指导下[1],吸收现代医学及自然科学成果再加上创造而形成的医学新学科。早期研究用小针刀治疗脊柱周围软组织、四肢骨骼肌、筋膜、韧带、关节囊、滑囊、 骨膜、脂肪组织等运动系统软组织损害引起的各种疼痛和功能障碍性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适应证也不断扩大,现用于内科 、外科、妇科及五官科疾病的治疗。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痛苦小以及经济适用等特点。针刀医学研究认为慢性胃炎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软组织损伤和相应胸椎的位移,使控制胃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受到牵拉和卡压,使胃的生理活动功能下降所引起的;或者是由于胃得本身劳损造成胃的微循环障碍和有关组织的挛缩; 或者是由于控制胃的电生理线路的功能发生紊乱所引起的。所以针刀医学理论把慢性胃炎的病因分为脊椎区带病因学、电生理线路系统和内脏的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三病因理论。究其病因胃的功能是受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可以使胃本身的新陈代谢减慢,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补充,使胃的病理变化表现出慢性炎性的反应,这也是胃的应急反应。从以上可以分析,小针刀治疗原理和西医研究分析慢性胃炎受脊椎神经发出的交感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相吻合。当迷走神经受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迷走神经兴奋胃壁组织血管扩张充血肿胀,均可导致胃的病理变化[2]。所以,慢性胃炎用辨证分析方法采取小针刀治疗疗效好、无毒副作用。的确也是内科治疗慢性胃炎的一种新的治疗途径,同样用小针刀治疗胃肠功能紊乱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496—498

小针刀术后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设计方法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RCT)试验设计方法。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制定,并由我科工作年限为10年以上的3位主治医师负责独立诊断,其中2人诊断成立的才纳入。

12.2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腰痛,伴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CT或MRI提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2)年龄35~60岁,性别不限;(3)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1)伴有腰椎椎体骨折、严重骨质疏松症、腰椎结核、腰椎肿瘤、腰椎滑脱症等;(2)腰椎管狭窄者;(3)已患有严重的心、肺、脑及血液系统疾病,孕、产妇,精神病患者;(4)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5)曾接受腰椎手术治疗或腰椎畸形者。(6)不符合纳入标准,不能配合医生治疗或资料不全者。

1.3 分组

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者196例按照完全随机分为2组,每组98例。其中男113例,女83例,年龄35-60岁.病程6-18周。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处理方法

1.4.1 治疗组(小针刀松解术)

患者放松,俯卧于治疗床上,结合影像资料,找出有椎间盘突出的腰椎节段的棘突、横突、上下关节突以及棘突旁最敏感的压痛点,用龙胆紫作好标记,碘伏消毒3次,铺巾,采用HZ系列一次性无菌针刀,规格1.1×80mm(北京卓越华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品标准号:YJZ/京1801-2012)持针刀在标记处垂直刺入皮肤.刀刃直达突出位置的棘突及棘间韧带,横突和横突间韧带,施以灵活轻巧的剥离,疏通。(1)椎体间横向松解,使棘间韧带与横突间韧分离,下位棘突的上缘以及对应棘突的下缘松解,将其剥离。(2)关节突关节点松解,使刀口线与关节突点节面平行,纵横疏通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3)椎间孔松解,刀口向着横突根部和椎体交界的地方推进,紧贴骨面,达到椎间孔中央时停止。在操作时,一定要遵守操作规程,沿着骨面行进.防止损伤血管与神经。每3d治疗1次,5次1个疗程。

1.4.2 对照组:牵引配合电针

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病变部位等确定患者的牵引力、牵引距离、旋转度数。先给予牵引30 min,其牵引力逐渐加大为100-1200N,距离为55-65 mm,旋转角度为左右25°,每天进行1次牵引,在牵引完成后必须卧床休息5-10 min才能起身。针灸取穴:以腰部夹脊穴为主,辅以督脉穴及足太阳、足少阳经穴。常用穴位有:腰部夹脊、环跳、腰阳穴、秩边、委中、承山、附阳、昆仑、阳陵泉、悬钟等。方法:碘伏消毒,用1.5寸毫针快速进针,每两穴为一组,接电,采用疏密波,每次30 min,每日1次,以15 d为1个疗程进行。治疗期间停用所有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关的内服药物,同时告知患者治疗期间忌服辛辣、寒凉食物。

1.5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疼痛评定:采用目测类比定级法(VAS):为一条10cm长的直线,左端为0分,代表没有疼痛;右端为10分,代表最强的疼痛,疼痛评估时用直尺量出疼痛强度数值即为疼痛强度评分。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评分。

1.6 疗效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痊愈:腰腿痛消失,腰部功能正常,直腿抬高试验80°以上,能恢复正常工作;显效:腰腿痛明显减轻,腰部活动及功能明显改善,基本恢复工作;有效: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及功能改善,部分恢复工作,有一点不适感;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不能胜任工作。

1.7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两组VAS评分均明显下降;治疗后VAS评分比较显示,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的痊愈率、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无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了更好的治疗椎间盘疾病.我们需要从其病理机制入手,熟悉疾病的病因病机,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但目前腰腿痛发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外力则为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使腰部的动态平衡失调及力学平衡失调,而出现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以及相应的神经功能损害。针刀医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解剖,形成了以闭合性手术的理论、软组织损伤动态平衡失调及力学平衡失调等理论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小针刀镇痛的机理取决于针刀的切割、分离、铲剥三大功能,在病变局部的施治,上下、纵横刀法的运用,能达到合理的伤害性刺激,而达到最佳的镇痛作用。椎间产生疼痛关键因素是微循环的障碍引起了神经内水肿和脱髓鞘反应。针刀可以松解肌肉和各韧带间的粘连,消除高应力纤维,恢复关节间力平衡,改善局部循环,促进炎症物质的清除,松解继发性的神经卡压点,毁损纤维组织炎性压痛点的疼痛感受器,提高组织痛阈,改善动力平衡失调。通过针刀的良性刺激使腰部的动态平衡失调及力学平衡失调得到恢复,从而达到消除疼痛、改善腰椎生理功能的作用。因此,针刀医学把恢复人体脊柱的平衡作为治疗该病的根本目标。

在行针刀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熟悉局部解剖,避免造成神经、血管的损伤,选穴要准,在病变及痛点的中心进针,注意无菌操作,进针时手法要速而捷,在铲剥、横剥、纵剥时手法宜轻。总之,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间短、疗效好,对恐惧手术治疗,而又没有时间进行传统治疗的患者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高群兴,张盛强,朱干,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与腰椎生理曲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正骨,2006,18(5):13-14,16.

[2]赵忠辉,张巍巍.中西医结合治疗腰问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2):51-5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埘.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4]夏润福.小针刀治疗睽椎间盘突出症10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19:6-7.

[5]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690.

小针刀术后护理 篇8

关键词:颈椎病,小针刀,临床疗效

颈椎病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发病多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导致椎间盘本身或其继发性的改变压迫邻近组织, 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1,2]。在中医属于“痹证”范畴。目前临床上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目前常用的传统治疗手段有牵引、针灸、按摩、封闭及中药疗法。但是颈椎病病史较长, 临床上治疗疗程长, 好转后易复发[3,4]。近年来笔者所在科室通过小针刀治疗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通过使用小刀针治疗颈椎病使患者对颈椎病的发病和治疗也有了较好的认识, 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本文将以2015 年1-6 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80 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1-6 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80 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并采用随机、单盲法将其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40 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 男27 例, 女13 例, 年龄42~73 岁, 平均 (58.5±2.3) 岁, 病史1~6 年, 平均 (2.9±1.7) 年;观察组40 例给予小针刀治疗, 男29 例, 女11 例, 年龄41~74 岁, 平均 (59.6±2.1) 岁, 病史1~7 年, 平均 (3.1±1.8)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史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针刺治疗, 即选择颈夹脊、风池、百会、合谷、大椎等穴位, 采用常规毫针刺法, 留针30 min, 1 次/d, 治疗12 次为一个疗程, 共治疗两个疗程。观察组给予小针刀治疗:选取进针点, 小针刀治疗根据患者的病症表现选取进针点, 即椎枕肌止点、项韧带起止点、C2~6棘突顶点、C2~6双侧关节突关节。患者取俯卧位并充分暴露颈肩部, 对进针处皮肤行常规碘伏消毒及局部皮下麻醉[5]。操作者在实施过程中, 要仔细松解项韧带、椎枕肌止点, 确保进刀时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 且刀体与人体矢状轴呈45° 角、与枕骨垂直, 押手拇指贴在上项线进针刀点上并从背侧进针刀, 而针刀到达上项线骨面后, 调转刀口线90°, 行局部铲剥2~3 刀 ( 范围不超过0.5 cm) 。通过小切口松解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时, 应以棘突顶点进针刀, 且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 针刀到达骨面后提刀切割2~3 刀 ( 深度不可超过0.5 cm) 。松解双侧关节突关节时, 应使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 且与骨面呈45° 角斜刺, 先松解肌筋膜, 再达关节突骨面, 松解双侧关节囊, 提插切割2~3 刀。操作者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要求, 于各进针点操作完毕后再次消毒, 贴创可贴包扎。小针刀治疗每7 天1 次, 2 次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目前常用的疗效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差异。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的缓解情况,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症状进行评分, 评分等级为:无、轻、中、重, 分别计4、3、2、1 分[6]。主要的参考观察症状为: (1) 眩晕、头痛; (2) 视物不清; (3) 耳鸣耳聋; (4) 体位性摔倒; (5) 颈椎侧弯、后伸时不适。根据各临床症状评分分为痊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 痊愈例数+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颈椎病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目前临床上大量关于颈椎病的研究发现, 颈椎病的发病复杂, 主要由颈椎关节紊乱、钩椎关节增生或椎间盘突出等原因而导致颈部椎动脉、神经周围软组织以及神经组织等受压迫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眩晕、头痛以及颈部活动受限等表现[7,8]。在中医名著《灵枢·素问》中记载:“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 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 目为之目”。可见中医对于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的研究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9]。中医采用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的依据也就是中医中关于颈椎病的发病原理相关。本文研究选取椎枕肌止点、项韧带起止点、C2~6棘突顶点、C2~6双侧关节突关节为进针重点, 以探索临床治疗效果。而且针刀医学认为组织损伤最根本的病理机制是动态平衡失调, 而小针刀治疗可通过局部的切开、切割, 有效制止和修复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 并能改善局部微环境及损伤局部血流循环状态。小针刀治疗首先要发挥刀的作用, 切开松解局部粘连的肌肉韧带以解除神经卡压、去除颈部关节高张力, 从而恢复其动态平衡。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小针刀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病变部位的颈椎压迫症状得以明显缓解,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另外, 应用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的针灸治疗, 而且在治疗过程中, 小针刀治疗的患者愈合也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综上所述, 小针刀在治疗颈椎病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中, 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治疗安全性高, 治疗过程中患者恢复好,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施俊.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9.

[2]陈妹.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

[3]马林.激痛点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4]曾景钊.电针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5]赵宇.小针刀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学, 2009.

[6]林海瑞.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10, 20 (1) :50-54.

[7]范德辉, 王尚巍.“颈四针”针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11, 18 (2) :156-160.

[8]张锦平, 张惠忠, 肖年生.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现代医院, 2010, 20 (1) :50-54.

小针刀术后护理 篇9

【关键词】肩周炎;临床疗效;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42-02

肩周炎也被称为肩关节周围炎,其临床主要症状为肩关节初起周围疼痛,时间一长则关节僵凝、肌肉发生萎缩。主要发生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且女性高于男性,有单侧发病及双侧发病两类[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大,肩周炎的发病率也在日益增加。本研究以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收治的82例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常规针刺与小针刀治疗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2012年5月~2014年9月收治的肩周炎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1例,其中男18例,女23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47.6±2.5)岁,60岁以上患者15例;病程1周~12月,平均病程(5.3±0.6)月。观察组41例,其中男16例,女25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8.9±2.7)岁,60岁以上患者17例;病程2周~13月,平均病程(5.6±0.7)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选择常规针刺治疗,取肩前、肩髃、肩贞、中平穴、阳陵泉及阿是穴等穴位。加减:对于太阴证患者加上阴陵泉及尺泽穴;对于少阳经、阳明经症患者加上外关及手三里穴;对于太阳经证加上昆仑、后溪及大杼穴;对于在太阳经、阳明经等部位疼痛的患者加条口透承山[2]。1次/d,1个疗程为7d,共4个疗程。

观察组:给予小针刀治疗,通常在压痛最显著处选择2~5个治疗点,采用龙胆紫做标记,后给予碘酊、酒精等进行消毒。手术医生戴上无菌手套,并铺上无菌巾。后给予0.5%~1%的利多卡因在治疗点周围2~3ml进行局部麻醉,待5min后,将针刀从治疗点垂直刺入皮肤,然后针刀逐渐向深层刺入,针刀方向与深层內管,神经、肌纤维的走向平行,并在喙突处肱二头肌、冈上肌止端、冈下肌、喙肱肌附着点、小圆肌止端及肩峰下滑囊处,分别作纵向、横向剥离,对于粘连较重患者增加铲剥及切断少量纤维组织。若患者肩关节附近还有显著压痛点,需进行分期分批治疗。1次/周,1个疗程为4周。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进行跟踪调查,主要调查临床疗效及满意度。

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有效及无效,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等完全消失,肩关节的各项功能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肩部疼痛感显著减轻,肩关节活动有进步;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病情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患者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比较满意及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采用SPSS17.0软件来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用率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分别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组 别n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

对照组

x2

P41

41

-

-20(48.8)

16(39.0)

1.9498

0.162619(46.3)

18(43.9)

0.1163

0.73312(4.9)

7(17.1)

7.6016

0.005895.1

82.9

7.6061

0.0058

2.2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分别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11例,一般满意13例,比較满意14例,不满意3例,总满意度为92.7%;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8例,一般满意11例,比较满意13例,不满意9例,总满意度为7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肩周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关节活动受限及异常疼痛,病因主要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细胞和液体渗出、局部的炎性细胞浸润及通透性增等,引发局部组织代谢异常、水肿或坏死等,最终释放致痛物质及滑囊或关节囊的纤维组织增生、粘连。

采用小针刀治疗,主要原理是利用针刀将部分张力增高的肌腱、韧带、筋膜或肌膜切开,释放其内部压力,并使组织静水压有效降低,开放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使沉积的致痛性介质及代谢产物被带走,维持正常组织代谢循环,从而消除病变。若有形成瘢痕或粘连重的患者,需将部分纤维组织切断,以恢复肌力平衡,并将瘢痕刮除,有效解除疼痛[3]。整个操作过程关键处在于选择治疗点,必须注意避开周围重要的神经或血管,防止对患者造成意外损伤。医生必须非常熟悉局部解剖及微观解剖知识,以确保操作顺利完成。本研究以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82例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常规针刺与小针刀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采用小针刀治疗,有效的解除软组织痉挛情况,松解软组织的粘连,从而恢复软组织的弹性,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采用小针刀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显著,手法轻巧,安全方便,并发症少,能有效减轻患者压痛感,标本兼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故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力. 常规针刺与短针浅刺治疗肩周炎疗效比较[J]. 中国针灸,2006,09(11):647-648.

[2]黄佩花,郑景辉. 针刀治疗肩周炎疗效的系统性评价[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01(9):120-123.

小针刀术后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0例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骨科治疗的骨关节周围炎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骨关节周围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为72例, 女性患者为38例;年龄51~68岁, 平均 (54.6±4.9) 岁, 其中44例患者为肩关节周围炎, 34例患者为肘关节周围炎, 32例患者为膝关节周围炎。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于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血压、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肩关节周围炎的患者:首先通过检查确定肩关节周围的压痛点, 以确定小针刀的入刀部位和深度。若压痛点难以确定, 则通过观察患者关节的主动被动运动来确定压痛点的位置。针刀消毒后, 让患者保持适合的体位后, 首先确定患者的肌肉、血管以及神经的走向, 选择合适的刀口方向, 缓慢加压的情况下进针刀, 刀口的范围需要较广, 向上下方向分别剥离多次后慢慢出刀。出刀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好刀口。膝关节周围炎的患者:患者治疗时取仰卧位, 将患侧膝关节略微屈曲, 患膝垫起。于患膝的髌骨周围以及髂胫束的前下方检查以确定压痛点, 然后确定患者的肌肉、血管以及神经的走向, 选择合适的刀口方向, 缓慢加压的情况下进针刀, 刀口的范围需要较广, 向上下方向分别剥离多次后慢慢出刀。出刀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好刀口。双侧膝关节周围炎患者双膝交替进行治疗。肘关节周围炎的患者:患者治疗时取坐位, 患侧肘关节屈曲内旋, 在肘关节周围确定压痛点作为入刀点。首先确定患者的肌肉、血管以及神经的走向, 选择合适的刀口方向, 缓慢加压的情况下进针刀, 刀口的范围需要较广, 向上下方向分别剥离多次后慢慢出刀。出刀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好刀口。治疗时动作要比较肩关节和膝关节更加缓慢, 肘窝内走行的神经血管较多, 所以对刀法的要求更高。

推拿方法:肩膝肘关节周围炎的推拿手法基本相同, 以一指弹推法以及弹拨摇晃法结合使用, 一指弹推法以压痛点为中心, 推拿时要柔和有力持久, 弹拨摇晃法要与纤维方向相同, 推拿时要迅速有力。同时可以服用中草药治疗。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1.3 疗效判定

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分为四级。痊愈: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消失, 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基本消失或减轻, 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劳累后关节略感疼痛;有效: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略有减轻, 关节功能略有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采用t检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55例患者中, 痊愈8例, 占14.55%, 显效20例, 占36.36%, 有效22例, 占40.00%, 无效5例, 占9.10%, 总有效率90.90%;对照组55例患者中, 痊愈0例, 显效1例, 占1.82%, 有效5例, 占9.10%, 无效49例, 占89.09%, 总有效率10.91%;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1。

2.2 不同部位的疗效比较

治疗组55例患者中, 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肘关节周围炎患者、膝关节周围炎患者间的治疗效果两两组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骨关节是人体物理和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与了人体每日的基本所有的活动。骨关节周围炎主要是由于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粘连、挛缩以及堵塞等原因造成, 在中医上属骨痹范畴, 老年人气血不足, 筋骨不坚, 易造成风寒湿邪的侵入, 导致患者痹阻筋脉, 经络壅滞不通而痛。长期的炎症反应可以有效的损伤患者骨关节的功能, 最终会导致骨关节发生骨化、钙化[1]。小针刀配合按摩治疗可以有效的解除骨关节周围的炎症病变,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打通经络, 疏通筋骨, 改善骨关节功能;推拿可以加快患者关节的血液流动, 缓解肌肉压办, 从而消除骨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恢复关节的运动功能[2]。本组研究显示,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90.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91%。并且不同部位的骨关节炎患者间的临床疗效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小针刀配合推拿治疗骨关节周围炎具有操作简单, 疗效确切, 患者痛苦小等特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小针刀配合推拿治疗骨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骨科治疗的骨关节周围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 治疗组患者使用小针刀配合推拿治疗, 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抗感染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组55例患者的总有效率90.90%;对照组55例患者的总有效率10.91%;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肘关节周围炎患者、膝关节周围炎患者间的治疗效果两两组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针刀配合推拿治疗骨关节周围炎具有操作简单, 疗效确切, 患者痛苦小等特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骨关节周围炎,小针刀,推拿

参考文献

[1]周保军.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48例[J].河北中医, 2007, 29 (7) :601.

上一篇:会文中心小学办公室成员对我镇四所完小进行检查指导工作简讯下一篇:高一下册政治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