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推拿(共4篇)
针刀推拿 篇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多见腰部肌肉、韧带劳损,髓核向后外侧突出,导致腰腿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笔者采用针刀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18~66岁,病程1个月~3年,均单侧腿痛,所有患者曾采取牵引、推拿、针灸、局封、输液等治疗,均无明显疗效。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1]:腰部有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常发于青壮年;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感觉过敏或感觉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跟膝反射试验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X线片见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示椎间盘突出部位及程度。
1.3 治疗方法
1.3.1 针刀
腰椎棘突旁开1.5寸,臀中肌、髂胫束、臀上皮神经压痛和硬结粘连条索状明显处行针刀治疗,椎间盘突出上位椎体患侧横突进针,刀锋到达骨面后(此时退出针刀,换刀锋磨过的钝针刀,以免锋利的刀锋损伤神经和血管)向下转移刀锋,到达横突下侧边缘深入,病人下肢坐骨神经分散区有酸胀感时沿坐骨神经方向切开2~3刀[2],松解有压痛及硬结条索状的臀中肌、髂胫束、臀上皮神经时针刀要到达骨面,出现酸胀麻木等向下肢放射感后固定针刀,纵横向摆动针刀以加强触激。
1.3.2 推拿手法
患者俯卧位,腰骶部及腰肌肌肉紧张压痛点及条索状处行分筋理筋等放松手法,重点在患椎横突处。患侧在上,健侧在下,患者曲膝,医生立于其腹侧,一手置于髂嵴处,另一手放于肩部,当患者躯干扭转到极限程度轻轻晃动,感觉患者肌肉放松时双手相反方向同时交叉用力,感觉腰部有弹响声;须注意轻巧用力及双手发力时机[3]。
1.4 疗效标准[4]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或是接近消失,直腿抬高试验85°,能恢复原工作;好转:症状大部分消失,直腿抬高实验超过70°,可基本恢复工作;有效:症状部分消失,直腿抬高实验较前改善,可担任较轻松的工作;无效:症状无改善,不能担任工作。
2 结果
痊愈38例,占76%;显效8例,占16%;无效4例,占8%;总有效率为92%。
3 典型案例
包某,男,42岁,广西合浦沙岗镇农民,腰骶部疼痛3年余,3年前有外伤史,近一个月加重,并出现左侧腰腿痛沿下肢外侧及腘窝处放射痛,疼痛剧烈时喜曲髋曲膝,截石位可缓解,不能平卧,行走时不能挺直腰,不能直腰坐,24小时未眠已一周。检查见腰脊柱左(痛)侧凸和后凸,直腿抬高试验左30°,右80°,无征象,双侧L3、L4、L5横突间髂后上棘臀中肌处、髂胫束、臀上皮神经处有压痛或(和)硬结粘连条索状。X线常规片示:L3、L4、L5椎体前脚骨赘形成。CT片示:L3~4、L4~5、L5~S1腰椎间盘突出。采取上述针刀及推拿手法治疗,每周1次;治疗1次后,当晚病人可平躺睡觉5小时,治疗5次后腰臀痛全消失,双腿直腿抬高试验85°,双L3~5后关节、L3~5横突尖和臀中肌、髂胫束压痛点基本消失,条索状硬结变软,基本治愈。
4 体会
外科手术切除突出椎间盘时找不到完整的髓核,找到纤维环和髓核混杂在一起的瘢痕组织,可见逸出的不是髓核,而是瘢痕组织[5]。许多患者手术后症状未能缓解,或缓解一段时间又疼痛如初。由于结缔组织粘连,神经受阻或结缔组织卡压阻碍神经的正常活动,针刀切割和触激产生的反射可松解粘连,解除卡压[6]。
摘要:目的:探讨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针刀及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疗效。结果:痊愈38例,占76%;显效8例,占16%;无效4例,占8%;总有效率为92%。结论: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良好。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疗法,推拿手法,疗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42.
[3]杨双喜,薛晋玉,脊柱病和软组织损伤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3-164.
[4]吴少祯,吴敏.常见病的诊断与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53.
[5]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41.
[6]任月林,任旭飞.实用针刀医学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5.
针刀推拿 篇2
关键词肩周炎针刀治疗推拿治疗药物治疗正清风痛宁
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朱氏针刀配合推拿正清风痛宁(白云山正清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注射液治疗肩周炎8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6例中,男性36例,女性50例;年龄最小为38岁,最大为75岁;病程最短为1月,最长为10年;左侧为60例,右侧为26例,左>右。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以体力劳动发病率高。病例符合本病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
2.1针刀疗法:患者正坐于靠背椅上,暴露患肩,用龙胆紫定点,常规消毒,按无菌操作要求,分别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长短头附着点,冈上肌抵止端、肩峰下、冈下肌和小圆肌抵止端作纵行切开剥离,或横行疏通剥离术,每次1~3点,以最痛点为首选,5~7天治疗1次,3~5次可治愈。
2.2水针疗法:正清风痛宁注射液50~100mg分别注入原针刀孔内,每针刀孔约05~1ml,最后贴创可贴覆盖针孔,3天内治疗部位不沾水,预防感染。
2.3手法推拿:运用朱氏肌肉疏导松解手法,将肩周各肌肉逐块疏导松解,接着再做内旋、外旋、前屈、后伸、外展、拍背等被动运动,术毕嘱患者做大小划圈及爬墙主动功能锻炼。
3疗效标准及结果
3.1标准痊愈为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为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活动幅度必须在正常范围的4/5以上;③有效为疼痛及功能活动较治疗前明显好转;④无效为疼痛及功能无改变。
3.2结果86例患者中痊愈61例,占709%;显效12例,占14%;有效8例,占93%;无效5例,占58%。总有效率达942%。一般治疗1~3次痊愈,最多5次。随访52例1年3个月无复发。
4典型病例
吴某某,女,50岁,于1996年3月10日来诊。主诉右肩关节疼痛4年,反复发作,近1个月疼痛加重,功能活动明显受限,经草药外敷、拔罐等治疗无效,来我院诊治。以夜间疼痛明显,影响睡眠及正常生活。查体:右喙肱韧带、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肱骨大结节有压痛,肩关节上举后伸、内收、外展等活动严重障碍,X线片示:右肱骨骨密度减低。诊断:右肩关节周围炎。采用针刀按摩配合正清风痛宁注射治疗。嘱其定时作功能锻炼。2次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
5讨论
肩周炎以中年患者居多,尤以女性患者较多,其病因多与人的年龄、性激素改变有一定关系,在中老年时激素水平紊乱期间受风寒湿邪侵袭,外伤劳损而引起肩部软组织充血、水肿,进而结疤、粘连,使之失于动态平衡,致使肩疼和功能障碍。我们从临床实践上认为肩周炎主要病理改变之一是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炎[2],故采用朱氏针刀直接深入肱二头肌长头腱沟、喙肱韧带、肱骨大结节等病灶部位,剥离粘连,配合手法能进一步祛除粘连,流畅气血,疏通阻滞,镇痉止痛,恢复肌肉的动态平衡;针刀又可激发和调整局部经气,疏通经络,并可加速血流速度,改善组织营养,增强组织代谢,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正清风痛宁是中药青风藤主要有效成分提取物,它既保留了青风藤主治风湿的药理作用,又免除了青风藤对肝肾等损害的副作用。该药具有抗炎镇痛、消肿除湿、改善微循环、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等功效。用正清风痛宁病灶注射,直捣病所,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针对性强,对周围组织刺激性小等特点。三者综合应用于临床从而疗效显著可靠。
本治疗是无损伤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不可损伤血管、神经;②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③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④防止晕针、针体折断等。
参考文献
[1]朱汉章小针刀疗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44~145
针刀推拿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0例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骨科治疗的骨关节周围炎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骨关节周围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为72例, 女性患者为38例;年龄51~68岁, 平均 (54.6±4.9) 岁, 其中44例患者为肩关节周围炎, 34例患者为肘关节周围炎, 32例患者为膝关节周围炎。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于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血压、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肩关节周围炎的患者:首先通过检查确定肩关节周围的压痛点, 以确定小针刀的入刀部位和深度。若压痛点难以确定, 则通过观察患者关节的主动被动运动来确定压痛点的位置。针刀消毒后, 让患者保持适合的体位后, 首先确定患者的肌肉、血管以及神经的走向, 选择合适的刀口方向, 缓慢加压的情况下进针刀, 刀口的范围需要较广, 向上下方向分别剥离多次后慢慢出刀。出刀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好刀口。膝关节周围炎的患者:患者治疗时取仰卧位, 将患侧膝关节略微屈曲, 患膝垫起。于患膝的髌骨周围以及髂胫束的前下方检查以确定压痛点, 然后确定患者的肌肉、血管以及神经的走向, 选择合适的刀口方向, 缓慢加压的情况下进针刀, 刀口的范围需要较广, 向上下方向分别剥离多次后慢慢出刀。出刀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好刀口。双侧膝关节周围炎患者双膝交替进行治疗。肘关节周围炎的患者:患者治疗时取坐位, 患侧肘关节屈曲内旋, 在肘关节周围确定压痛点作为入刀点。首先确定患者的肌肉、血管以及神经的走向, 选择合适的刀口方向, 缓慢加压的情况下进针刀, 刀口的范围需要较广, 向上下方向分别剥离多次后慢慢出刀。出刀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好刀口。治疗时动作要比较肩关节和膝关节更加缓慢, 肘窝内走行的神经血管较多, 所以对刀法的要求更高。
推拿方法:肩膝肘关节周围炎的推拿手法基本相同, 以一指弹推法以及弹拨摇晃法结合使用, 一指弹推法以压痛点为中心, 推拿时要柔和有力持久, 弹拨摇晃法要与纤维方向相同, 推拿时要迅速有力。同时可以服用中草药治疗。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1.3 疗效判定
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分为四级。痊愈: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消失, 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基本消失或减轻, 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劳累后关节略感疼痛;有效: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略有减轻, 关节功能略有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采用t检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55例患者中, 痊愈8例, 占14.55%, 显效20例, 占36.36%, 有效22例, 占40.00%, 无效5例, 占9.10%, 总有效率90.90%;对照组55例患者中, 痊愈0例, 显效1例, 占1.82%, 有效5例, 占9.10%, 无效49例, 占89.09%, 总有效率10.91%;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1。
2.2 不同部位的疗效比较
治疗组55例患者中, 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肘关节周围炎患者、膝关节周围炎患者间的治疗效果两两组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骨关节是人体物理和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与了人体每日的基本所有的活动。骨关节周围炎主要是由于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粘连、挛缩以及堵塞等原因造成, 在中医上属骨痹范畴, 老年人气血不足, 筋骨不坚, 易造成风寒湿邪的侵入, 导致患者痹阻筋脉, 经络壅滞不通而痛。长期的炎症反应可以有效的损伤患者骨关节的功能, 最终会导致骨关节发生骨化、钙化[1]。小针刀配合按摩治疗可以有效的解除骨关节周围的炎症病变,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打通经络, 疏通筋骨, 改善骨关节功能;推拿可以加快患者关节的血液流动, 缓解肌肉压办, 从而消除骨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恢复关节的运动功能[2]。本组研究显示,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90.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91%。并且不同部位的骨关节炎患者间的临床疗效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小针刀配合推拿治疗骨关节周围炎具有操作简单, 疗效确切, 患者痛苦小等特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小针刀配合推拿治疗骨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骨科治疗的骨关节周围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 治疗组患者使用小针刀配合推拿治疗, 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抗感染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组55例患者的总有效率90.90%;对照组55例患者的总有效率10.91%;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肘关节周围炎患者、膝关节周围炎患者间的治疗效果两两组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针刀配合推拿治疗骨关节周围炎具有操作简单, 疗效确切, 患者痛苦小等特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骨关节周围炎,小针刀,推拿
参考文献
[1]周保军.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48例[J].河北中医, 2007, 29 (7) :601.
针刀推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82例骨关节周围炎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X线检查确诊为骨关节周围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硬化、骨质增生、骨赘形成或存在骨囊性变、关节腔内游离体等,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合并有急性关节损伤、骨关节结核、肿瘤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患者。男45例, 女37例, 年龄45~76 (55.89±7.87) 岁, 病程3个月~9 (4.65±2.36) 年;发病部位:肩关节炎30例, 肘关节炎37例, 膝关节炎15例。按照入院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部位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取小针刀配合推拿进行治疗。小针刀治疗方法: (1) 肩关节周围炎。明确其肩关节压痛点后进行标记, 对小针刀进入的部位和深度进行准确评估, 将小针刀充分消毒并让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 确定压痛点部位的血管、肌肉和神经的分布及走向以确定进刀的方向和部位, 进刀后缓慢加大压力, 尽量将刀口范围放大, 以上、下方向进行反复剥离后出刀消毒, 使用无菌纱布包裹切口。 (2) 肘关节周围炎。取坐位, 让患者肘关节保持屈曲并向内旋以方便确定压痛点部位, 其余操作同肩关节周围炎, 注意操作时动作和速度一定要轻柔缓慢, 主要是因为腋窝内分布的神经和血管更多, 需要医师操作更加精准。 (3) 膝关节周围炎。患者取仰卧位, 患侧膝关节保持略屈曲并使用工具如枕垫将患处垫起, 而后操作同肩关节周围炎, 若患者两膝均有关节周围炎, 则交替进行小针刀治疗。推拿治疗为联合应用一指弹推法和弹拨摇晃法, 以患者压痛点为推拿中心进行一指弹推, 注意保持推拿时的力度、柔和与持久, 弹拨摇晃法推拿时与纤维方向保持一致, 确保推拿有力和快速。对照组仅采取推拿法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8d为1个疗程, 每天2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X线检查显示正常;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阳性体征减少;有效:临床症状有明显减轻, 体征有所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变化, 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 (AIMS2-SF) 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分, 该量表中包括5个项目, 满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0.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09,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 *P<0.05
2.2 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 (91.02±4.23) 和 (73.59±7.36) 分。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147, P<0.01) 。
3 讨论
骨关节周围炎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关节软骨发生继发性退变和结构紊乱, 进而使软骨发生骨质增生, 更严重情况为软骨剥脱, 关节逐渐被破坏, 最终导致关节正常功能受损[2]。骨关节周围炎患者一般会伴有关节疼痛或僵硬、关节正常活动功能障碍及肌肉萎缩等临床症状和表现, 传统保守治疗方案疗效不甚理想, 且治疗周期长、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3]。相比于传统治疗方案, 小针刀配合推拿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骨关节周围炎的新型方案, 具有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等优点。骨关节周围炎在中医学中属“痹症”“骨痛”范畴, 其主要病机为风湿胶结, 小针刀和推拿均为中医治疗骨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方法[4]。小针刀针灸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能起到通经络、疏通筋骨的作用, 能有效改善患者骨关节功能;推拿通过对外部的穴位刺激能加速其关节的血液流动, 缓解肌肉压力, 进而有效缓解骨关节的疼痛, 改善功能障碍, 有助于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充分证实了小针刀配合推拿治疗骨关节周围炎疗效确切, 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帮助其恢复关节功能, 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小针刀联合推拿治疗骨关节周围炎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骨关节周围炎患者82例, 按照入院单双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 观察组采取小针刀联合推拿治疗, 对照组仅单纯使用推拿手法治疗, 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 高于对照组的70.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小针刀联合推拿治疗骨关节周围炎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关键词:骨关节周围炎,小针刀,推拿
参考文献
[1]全东军.小针刀配合推拿治疗骨关节周围炎70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8) :276-277.
[2]胡雪峰, 李兰波.小针刀配合推拿治疗骨关节周围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3) :301-302.
[3]黄振宇.小针刀配合推拿治疗骨关节周围炎的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12) :47, 49.
【针刀推拿】推荐阅读:
针刀结合05-23
针刀疗法08-10
自制小针刀07-17
小针刀术后护理05-15
颈椎病的针刀治疗08-30
小针刀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方法探讨11-16
针灸推拿学专业《推拿学》考试题12-05
推拿牵引06-03
推拿教学06-21
推拿护理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