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整脊(精选3篇)
推拿整脊 篇1
哮喘按病因可分为变应源性哮喘、肺源性哮喘、心源性哮喘、月经性哮喘、运动性哮喘、职业性哮喘和脊源性哮喘。脊源性哮喘也称颈胸椎源性哮喘, 属脊柱相关疾病的范畴, 是指由于颈椎下段和胸椎上段脊柱变形、椎体移位、椎小关节错位和椎体周围软组织损伤, 刺激、压迫支配肺、气管和支气管的内脏神经而引起气管、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使管道普遍狭窄而致呼吸困难。发作持续时间长, 即可发生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大量增多等继发性病理改变。临床上常见气促、呼吸困难、肺部广泛性哮鸣音 (严重患者因支气管发生阻塞, 哮喘音反而不明显) 、发绀、胸闷、咳吐黏液痰[1]。本文主要讨论脊源性哮喘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推拿整脊治疗。
1病因
以往的病因学认为, 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宿主因素 (遗传因素) 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如哮喘 (反复咳嗽、喘息) 或其他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 家族史, 多数患者为过敏体质。但部分患者没有哮喘家族史或过敏史, 而是发现其颈椎、胸椎异常。有人对同期10多例哮喘患儿作脊椎检查, 发现颈胸交界处 (C7、T1) 有变形、移位等损害。对成人哮喘患者做诊治发现多数C7至T4之间关节错位并伴有周围软组织劳损[1]。宋振之等曾在某二甲医院呼吸内科观察26例患者, 发现23例有脊柱病或脊椎错位[2]。我们在临床上也发现, C5至T3有病变的脊柱病患者常伴有哮喘、肺气肿、一时性窒息等肺与气管病变[3]。
2病理
哮喘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各种刺激使气管、支气管的反应性增高, 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黏膜呈急性炎症、水肿和渗出, 分泌物大量增多所致。病理发现, 支气管黏膜早期有嗜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小支气管平滑肌轻度肥厚。随着病情发展, 上述变化逐渐明显, 并可有气管、小支气管黏液腺体的肥大增生, 基底膜增厚变性和纤毛上皮细胞的损伤、脱落等类似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晚期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持续状态可有黏稠的痰栓阻塞于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 造成局部肺不张、肺气肿和肺大泡等变化。剧烈的发作有时可并发气胸, 部分患者因肺循环障碍而发生肺源性心脏病 (肺心病) 。哮喘持续状态 (指超过24小时仍不能控制者) 时间过长, 可导致最大通气量和用力呼气量明显降低, 通气/血流比率失调, 氧的吸收减低, 动静脉分流加速, 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 患者可伴有严重缺氧甚至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 严重者可因此死亡。
随着脊柱医学的发展和对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 发现许多临床难以控制的哮喘患者多有颈、胸椎变形、椎小关节错位及局部椎周软组织损伤等脊柱病理变化。解剖生理学研究发现, 肺和支气管的功能活动由迷走神经和T1~5胸髓侧角发出的交感神经支配, 上述神经经椎间孔至星状神经节及上胸椎旁交感神经节, 交换神经元后经肺神经纤维支配肺、气管和支气管。因脊椎关节错位、椎间孔变形狭窄, 使支配肺和支气管的交感神经受刺激、压迫而遭到损害时, 交感神经受到抑制, 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应增强, 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分泌物增加, 膈肌运动减弱而出现哮喘症状。亦有研究认为, 上述病理变化造成支配肺和支气管的交感神经发生“去神经敏感性” (一个自主效应器被去除神经后将增加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 , 使交感神经β受体功能低下, 迷走神经M受体亢进而引起哮喘。异常移位椎体整复后, 支配肺和支气管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功能恢复, 保持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的相对平衡, 以维持支气管平滑肌的正常功能[3]。
3临床表现与诊断
①部分患者在起病前有急性支气管炎、流感或肺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史。②患者常在寒冷季节或气候异常变化或过度劳累, 尤其是伏案过久时发病, 出现气喘、咳嗽、咯痰, 以晨起为重。③痰呈白色黏液泡沫状, 黏稠不易咳出。伴有急性呼吸道感染时症状迅速加剧, 痰量增多, 秋冬加剧。④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继发感染时常有哮喘发作, 见气急不能平卧, 呼吸困难一般不明显, 但并发肺气肿后, 随着肺气肿程度增加呼吸困难逐渐加剧。⑤脊源性哮喘患者多伴有颈胸节段棘突, 尤其是C6~7、T1~4棘突偏歪、移位和椎间关节错位, 局部软组织增厚、硬化, 触诊可有条索状结节。⑥本病早期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在肺底部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喘息性支气管炎在咳嗽或深吸气后可听到哮鸣音, 发作时有广泛哮鸣音, 长期发作的病例可有肺并伴有哮鸣音。病程可分为三期:急性发作期:指在1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 痰量明显增加, 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 或1周内“咳”、“痰”、“喘”任何一项症状显著加剧, 或重症患者明显加重。慢性迁延期:指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 迁延1个月以上。临床缓解期: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和少量痰液, 保持2个月以上。⑧脊柱四步定位诊断法:颈、胸甚至腰椎侧弯;颈椎、胸椎棘突后突、旋转畸形, 棘突两侧压痛或见软组织痉挛僵硬或有结节和条索状物;患者常有颈、肩、背部疼痛、酸困感;颈椎正、侧、双斜位X片可见颈椎下段偏歪、曲度异常、椎间孔变小等病理改变;胸椎正、侧位片可显示胸椎韧带钙化, T1~3棘突偏歪, 胸肋关节半错位;胸片显示肺纹理增粗, 支气管呈树枝样改变[4]。
4推拿整脊治疗
4.1推拿整脊疗法①患者正坐, 术者立于其后, 左手托扶下颌或前额, 右手三指拿项部3~5遍, 再自风池至肩井按揉并捏拿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椎棘突之间的软组织6~8遍, 再依次在颈部、上背部及肩胛骨内上角等处按揉4~6遍, 以松解颈胸关节周围软组织。②患者坐位, 拔伸颈项 (术者两手托其两侧下颌及耳后部, 对称用力向上拔伸, 并缓缓作颈部前屈、后伸与左右旋转, 或屈曲肘关节托住下颌部, 手抵住颞枕部, 向上拔伸, 并同时作屈伸旋转, 拇、食指捏拿或点按颈部棘突。拔伸后, 一手扶住头部一侧, 另一手按于对侧颈部作为支点, 作颈部左右侧屈活动) 或枕颌带牵引颈椎以整复紊乱的颈胸椎椎间关节和椎小关节。③坐位斜扳颈部, 调整棘突偏歪和椎体错位。④点、按、揉、拿、叩击大椎、定喘、大抒、风门、肺俞、膏肓俞、膈俞、肾俞、肩井等脊柱及脊柱区腧穴各0.5分钟, 以改善和增强肺、气管和支气管功能。⑤轻拍、击、叩肩胛、上背部各3~5分钟, 最后作肩胛、上背部震颤法。⑥小儿哮喘在酌情选用上述疗法的基础上配合捏脊疗法, 以增强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提高肺、气管和支气管抵抗内、外源性刺激的能力[5]。
4.2其他推拿疗法
4.2.1中青年和老年脊源性哮喘的推拿疗法①患者仰卧, 医者坐或立于患者右侧, 一指禅缓慢、往返推天突至膻中2分钟, 两拇指由膻中向胸部两旁分推200~300次, 指按天突、膻中、中脘、天枢等穴各0.5分钟。②患者正坐, 依次点按揉脑户、风池、天鼎、缺盆、中府、云门、肩外俞、极泉、曲池、外关、合谷等穴及其邻近部位各0.5分钟, 按压锁骨上窝外1/3与内2/3交界外 (缺盆穴外上方) 0.5分钟, 重拿肩井5~8次, 并拿揉肩部、上背部、肩胛内侧及上肢10分钟。③患者坐位, 医者以手掌平推胸背、斜擦两胁, 均以透热为度。
4.2.2小儿脊源性哮喘的推拿疗法①清肺经, 按揉天突、定喘、肺俞以宽胸利膈、豁痰降气。②推揉膻中, 分推肩胛骨, 按弦走搓摩, 运内八卦, 揉五指节以理气平喘。③按揉丰隆, 掐揉精宁以行气破结、化痰止喘。④推四横纹, 揉板门、上马、小横纹、掌小横纹、乳根、乳旁, 清脾土、补肾经以健脾补肾、除湿涤痰、宽胸止咳、纳气定喘。⑤合阴阳、揉肾纹、清天河水以行痰散结、止咳平喘。⑥一指禅推双侧肺俞、心俞、膈俞[6]。
5脊源性哮喘的注意事项
①注意保暖, 卧具、卧姿利于保护脊柱, 枕头高低适中, 坐、卧、站立姿势要正确, 力争做到坐如钟、站如松, 防止脊柱变形。②避免颈部劳损, 必要时可配合使用颈托。③坚持适度锻炼。以颈椎活动的六个生理方向为主进行锻炼, 速度不要过快, 尤其不能做颈椎环旋运动, 以免损伤颈胸椎部位的神经、血管和组织。④忌食辛辣、油腻、偏甜、偏咸、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饮食宜少吃多餐, 不可过饱, 很多发作是因过饱引起, 禁烟忌酒。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时, 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佳, 调味宜清淡, 避免冷食冷饮。此外, 急性发作, 尤其是哮喘持续状态的患者, 因大量出汗, 丢失了很多水分, 易造成痰黏稠不易咳出, 阻塞气道, 加重喘息。因此, 应考虑水分的补充, 每日饮水应达2000ml, 甚至更多;有条件时参考血电解质变化给予补液。发作期内, 尽量不食鱼腥海味, 特别对已知引起哮喘的食物更应禁止食用。⑤发作期可适量应用扩张气管、支气管和祛痰平喘药及治疗哮喘中药 (党参10g、血丹参30g、桃仁10g、石膏30g、甘草6g、麻黄9g、陈皮10g、紫苑10g、五味子5g, 日一剂, 水煎服) 以控制病情[1]。严重发作或哮喘持续状态应予内科急诊治疗。
典型病例
申某男, 42岁。患者自17岁起, 常无规律的发生胸闷、气喘、呼吸困难, 颈部劳累后病情加重, 曾在多家医院按哮喘治疗, 效果不明显。近5年来常在颈部劳累 (如伏案过久、背扛重物、高枕仰卧、驾车稍久等) 后病情加重, 于1998年3月9日来我院求治。脊柱X线片示:颈椎及10胸椎以上严重右侧侧弯, C3~7、C7至T4之间的椎小关节错位。C3到T5棘突两侧有条索状结节, 压痛 (+++) , 左侧尤为明显。按脊源性哮喘推拿整脊治疗35分钟后, 患者胸闷、气喘明显减轻, 经1疗程 (15次) 连续治疗症状完全消失, 2年多未复发。2000年5月10日患者又复发就诊, 自述“五一”常假无事, 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多日, 初感肩背痛、颈项酸僵, 呼吸稍有不利, 就诊前两日开始出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 自服氨茶碱稍轻, 今早一起床又有所加重, 即来就诊。经查颈胸椎右向侧弯, 颈椎反曲, C6至T3棘突两侧有条索状结节, 压痛 (+++) , 结合既往史, 仍按脊源性哮喘推拿整脊治疗, 即刻缓解, 1周后诸症消失。持续巩固治疗2个疗程, 随访至今未复发。
参考文献
[1]吴汉卿.中医脊诊整脊与微创新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283.
[2]宋振之.完善现代中国脊柱健康诊、疗、养体系走中西医组合之路[J].中华脊柱健康医学, 2012, 1 (1) :3.
[3]董俊锋, 董瑞香.针刀治疗脊源性支气管哮喘10例体会[DB/OL].针刀杂志, 2008[2008-11-17].http://www.zhendao.net/2008zazhi/zazhi/zazhi8/200811/312.html
[4]吕选民, 权觉武.中国整脊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42.
[5]吕选民.推拿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225.
[6]季林香.穴位按摩合消喘膏敷贴治少儿哮喘247例护理[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30 (1) :89.
推拿整脊 篇2
一、推拿整脊的作用
推拿整脊不仅可以整复调理脊柱结构位置异常, 而且可以调整脊柱的营养循环结构, 影响脊髓、脊神经支配的全身各组织器官, 改善人体的机能状态, 达到治病防病、强身健体的目的。其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整复脊柱位置结构异常
推拿整脊法通过拔伸牵引、推按板摇、拿捏踩跷等手法, 能迅速使脊椎关节错缝、滑脱、突出等恢复原位, 使脊柱畸形得到矫正, 使神经根受压、椎动脉管腔狭窄和扭曲得以解除, 脊椎序列恢复正常, 从而达到消肿止痛、恢复功能的目的, 消除或减轻脊柱病变引起的肿胀、疼痛、姿势异常和功能障碍。
(二) 调整血管神经, 行气活血止痛
脊柱位置结构变化常刺激或压迫神经、血管, 产生局部疼痛及支配区的放射性疼痛。推拿整脊中通过较强的刺激手法, 如点、按、推、拿、搓、揉、拨、拔伸等, 在病变椎体或椎旁压痛点操作, 施力时可以使局部动脉血流暂时隔绝;去力时局部动脉血管迅速充盈, 流速加快, 并产生较大冲击力流向远端。研究证明, 推拿整脊时病变脊柱节段及其支配区域微循环改善, 神经根继发性炎症减轻或消除, 神经介质儿茶酚胺释放减少, 分解代谢加速, 代谢产物在尿中排出量增多, 使外周儿茶酚胺水平回降, 加强了镇痛效果。
(三) 宣通散结, 剥离粘连
脊柱及脊旁筋肉韧带损伤和病变, 往往造成局部气血凝滞, 软组织粘连、硬结、变性, 脊柱活动失灵, 引发神经症状。推拿整脊可以消瘀散结, 疏通狭窄, 松解剥离粘连, 恢复脊柱的灵活性, 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消除姿势异常和疼痛等神经症状。
(四) 解除嵌顿, 缓解痉挛
脊椎小关节间的滑膜嵌入是造成脊柱活动受限和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脊柱推板或旋转手法可使嵌入的滑膜或滑膜皱襞得到解除, 达到治疗的目的。受脊椎位置结构异常的影响, 椎周骨骼肌出现非协调性异常收缩, 肌张力异常升高以及肌肉痉挛, 局部僵硬无弹性。快速推板和旋转脊柱手法可突然松解肌肉的高张力, 使肌肉张力恢复正常。
(五) 促进消化吸收, 增强新陈代谢
推拿整脊通过调整脊椎位置结构, 刺激脊旁俞穴, 可直接加速血液和淋巴循环, 调节和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 尤其对胃肠运动、胃的分泌等消化器官功能具有双向调整作用, 加强小肠吸收功能, 增加组织器官的营养。所以, 整脊法常用于小儿疳积、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症等, 以及成人胃肠神经官能症、术后肠粘连、过敏性结肠炎、非特异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研究发现, 整脊中的捏脊法作用于腰骶段神经节, 直接刺激和调整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调节胃肠等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
(六) 健肾壮骨, 滑利关节
足少阴肾经通脊属肾络膀胱。肾为先天之本, 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腰为肾之府。整脊, 尤其是整理腰段脊柱, 可以增强肾脏功能, 使人髓充骨壮、关节滑利, 既延缓了腰腿关节的衰老, 又保证了髓海的充足。研究发现, 腰骶段脊髓 (荐髓) 与人的生殖、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对腰骶段脊柱的整理, 既可以增强生殖发育功能, 又可以延缓衰老。
(七) 调整内脏, 平衡阴阳
整脊调理内脏、平衡阴阳是通过经络、气血实现的, 经络沟通和联络人体所有的脏腑组织器官, 再通过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 组成了整体的联系。整脊在背俞穴的操作, 能通经络, 行气血, 濡筋骨, 间接影响到内脏组织器官, 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 使脏腑乃至人体阴阳得到平衡。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推拿整脊以脊髓神经区为施术中心, 通过躯体-内脏反射通路实现对整体的调节。临床观察发现, 整理胸椎1~5可调整心肺功能;胸5~8可调整胃、十二指肠功能;胸8~10可调整肝、胆、胰功能;胸椎10~12可调整胃肠功能, 胸12~腰1, 可调整肾、膀胱功能;骶椎可调整子宫及二阴功能。
(八) 振奋阳气, 健身延年
中医认为, 阳气在人体具有重要的作用:“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体背侧为阳, 腹侧为阴, 阳经经气的枢纽督脉循行脊里。所以, 整脊能调整和增强人体的阳气, 维持和促进阴阳平衡, 使人“阴平阳密”, 健康无疾, 而尽终其天年。临床上许多畏寒怕冷或肢体局部冰冷的患者, 通过整脊能很快改善和消除症状, 恢复健康, 正是整脊振奋阳气的作用。
人体的衰老是从脊柱开始的, 其柔韧性的减弱是人体衰老的最早征兆, 其退变引起许多疾病形成人体衰老的病理基础, “人老腿先老”正是脊柱退变引起下肢功能障碍的写照。整脊既能防治脊柱及其相关疾病, 又能增强脊柱功能, 因而具有健身延年的作用。
(九) 健脑醒神, 益智挖潜
脊柱的位置、结构正常与否, 直接影响脑供血, 进而影响大脑的功能活动。整脊理论认为, 大脑是人体的智能指挥中心, 脊柱是脑体的控制调节枢纽。脊柱位置结构正常, 灵活稳定, 不仅保证大脑的正常供血, 而且使脑-体间的神经传导通路畅通, 提高人体的智能, 增强人体的潜能;反之, 脊柱位置结构异常, 不仅使脑供血减少, 而且使脑-体间的神经传导障碍, 影响人的智力和体能。如颈椎病引起的头晕、记忆力下降、烦躁不宁、乏困无力、老年性痴呆等, 整脊纠正了脊柱位置结构异常, 改善了脑血流和脑-体协调功能, 产生健脑醒神, 益智挖潜的作用。研究证明, 颈部整脊手法可以改善椎动脉的通畅性, 增加脑部10%~20%的血流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致病因素和途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病由脑入”等心因性疾病越来越多。整脊健脑对心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二、推拿整脊的基本技术要求
推拿整脊常用的有松解、整复两类手法。
(一) 松解类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
松解类整脊手法是用一定的作用力施于软组织, 以缓解痉挛、松解粘连, 便于脊柱关节整复的一类手法。松解类手法种类较多, 除运动关节类手法以外的绝大部分手法, 皆属于松解类手法。其基本技术要求如下:
1. 持久
是指手法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 持续操作足够时间而不变形或变频、变力, 保持动作的连贯性。
2. 有力
是指手法必须具备一定力量、功力和技巧力。力量是基础, 功力和技巧力必须通过功法训练和手法练习才能获得。运力须因人、因病、因施治部位灵活掌握, 既保证治疗效果, 又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3. 均匀
一是指手法的操作必须具有节律性, 不可时快时慢;二是指手法的作用力在一般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 不可忽轻忽重。当然, 操作时根据治疗对象、部位、疾病性质的不同, 手法的轻重应有所不同, 手法操作也有先轻后重的, 如拿法。
4. 柔和
是指手法操作应做到轻而不浮, 重而不滞, 刚中有柔, 刚柔相济。动作轻柔灵活, 用力和缓, 讲究技巧性, 手法变换自然流畅, 毫无涩滞。
5. 深透
是指手法作用的最终效果不能局限于体表, 而要达到组织深处的筋脉、骨肉, 功力达于脏腑, 使手法的效应能传之于内。要做到深透, 必须保持上述4个方面技术要求的协调统一。首先, 手法操作应具有一定的力量、功力和技巧力, 不能失于柔和, 一般多采用逐渐加力的施力方式, 同时富于节律性的变化, 即符合均匀的要求。然后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 最终达到深透的效果。所以, 手法是一种技巧性高, 技术难度大的操作技能, 只有通过长期的刻苦训练, 细心体会, 才能逐步掌握, 娴熟运用。
(二) 整复类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
整复类手法是指以一定的技巧力作用于脊椎关节, 并起到矫正关节错缝 (位) 、扭转、畸形等作用的一类手法。它是推拿者徒手或借用机械装置, 或直接将力作用于骨性杠杆, 或通过骨性结构和软组织构成的体内固有杠杆的间接作用, 使患者脊柱关节的移动超过其正常活动。其基本技术要求如下:
1. 稳
是对整复类手法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强调在施行手法整复时, 首先要考虑到安全问题, 包括排除整复手法的禁忌证和手法的选择两个方面。就手法操作本身而言, 应做到平稳自然、因势利导, 避免生硬粗暴。一般来说, 某一个脊椎关节可以通过多种手法来实现整复目的, 可根据具体病情、患者适宜的体位以及手法的特异性作用而选择安全性相对高的手法, 不能过分单一的用板法。此外, 也不可一味追求整复时关节弹响声的出现。
2. 准
是对整复类手法准确性、有效性方面的要求, 即整复手法一定要有针对性。首先必须具有明确的手法应用指征, 即明确诊断, 做到“有是症用是法”;其次, 在手法操作过程中定位要准确。如拔伸时, 通过变换拔伸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可以使应力更好地集中于所要整复的关节部位;而在施行脊柱旋转板法时, 则可以通过改变脊椎屈伸和旋转的角度以及手指的支点位置, 使应力集中于需要整复的关节部位。
3. 巧
是对整复类手法施力方面的要求, 强调运用巧力, 以柔克刚, 以巧制胜, 不可使用蛮力、暴力。大多数整复类手法是运用了杠杆原理。因此, 在施行脊椎关节整复时, 力的支点选择和力的组合运用十分重要, 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体位下的灵活变化, 要尽可能地借患者自身之力来完成整复。
推拿整脊 篇3
1 一般资料
治疗组80例中男46例, 女34例;年龄36~77岁, 平均50.4岁;病程3天~2年。对照组40例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37~79岁, 平均51.2岁。病程1周~1.5年, 两组患者情况基本一致, 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全组病例的诊断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的“中医病症诊疗标准”[2]。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
3.1.1 牵引治疗:
采用广州市华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QY-1型全自动牵引床进行卧位间断牵引, 持续牵引3~6分钟, 间歇1分种, 牵引时间每次30分钟, 每天1次, 牵引重量50~150牛顿, 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耐受性调整牵引重量, 10次为1疗程。休息1~2天后再行第二疗程。牵引过程中如出现疼痛加重等不适, 应立即停止牵引。
3.1.2 点穴推拿整脊复位治疗:
颈椎牵引后进行,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对手法的耐受情况, 可取卧位或坐位, 以坐位为例, 患者端坐方凳上, 全身放松, 术者仔细触摸检查颈肩背部僵硬的肌肉、筋结、压痛点及棘突、关节突、横突的偏歪情况, 先用按揉等手法放松颈肩背部的肌肉和项韧带, 点按风府、大椎、身柱、天柱、肩内俞、肩外俞、曲垣、天宗、风池、肩井、缺盆、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合谷及青灵、少海、小海等穴位, 双手拇指用按揉弹拨等组合手法进一步放松颈棘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横突间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及上臂、前臂疼痛区的肌肉, 对僵硬的肌肉、筋结及压痛点则作为手法治疗的重点。
在颈项部肌肉放松后, 运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关键手法。患者端坐方凳上, 低头10~15°, 全身放松, 以棘突或关节突向左侧偏突为例, 术者站在患者左后方, 左肘屈肘托住其下颌部, 前臂和上臂夹住头部, 左手放在其后枕部, 右手拇指放在偏突的关节突或棘突的后外侧, 术者缓缓向上牵引颈椎并向左侧旋转至最大限度, 感觉旋转力到达患椎时, 左臂骤然做一个小幅度, 可控制的上提并向左侧扳动颈椎的动作, 同时右手拇指向相反方向推顶棘突或关节突, 常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响声。术者动作应轻巧、规范。
临床可根据患者颈椎的侧凸、后凸、椎间隙变窄等情况, 加用颈椎侧扳法、后伸扳法、拔伸法等复位手法以纠正颈椎及椎后小关节的错位。
最后以揉摩颈肩部, 拿肩井, 牵抖上肢作为结束手法。一般1~2天手法治疗1次。
3.1.3 中药内服治疗:
用四物汤加味并辨证加减:当归10g、赤芍12g、川芎6g、生地15g、甘草6g、僵蚕12g、地龙10g、威灵仙12g、白芍30g、木瓜20g, 每日1剂, 水煎服。随证加减:痛甚加乳香10g、没药10g;兼热加知母10g、银花藤20g;兼寒加麻黄10g、羌活10g;病程较久气虚加党参20g、黄芪20g;肝肾亏虚加杜仲12g、川断10g、枸杞子15g。
3.1.4 医疗练功:
颈椎疼痛明显减轻后, 指导患者做颈椎左右侧弯、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等保健体操, 并指导患者进行九鬼拨马刀势、青龙探爪势、打躬势、掉尾势等易筋经动作锻炼。
3.2 对照组
采用牵引、中药内服、医疗练功等方法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牵引结束后, 用按、揉、拔、滚等手法, 放松颈肩背部肌肉。
4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 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好转: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减轻;无效:疼痛无减轻。
5 结果
两组病例经2个疗程的治疗, 总结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72.5%, 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的治愈率为45%, 总有效率为87.5%,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6 讨论
6.1 关于颈椎病的发病
6.1.1 魏征等认为颈椎失稳而错位是颈椎病发作的主要原因[3]:
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脊柱失稳: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 其椎间隙逐渐变窄, 使椎周软组织相对松弛, 关节突的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松弛后, 椎间孔的纵径势必缩短, 如遭受外伤或椎周软组织劳损, 即可发生脊椎错位, 椎间孔横径 (前后径) 及椎管的矢状径均缩短。根据魏征等作尸体解剖发现:椎间孔横径缩小三分之一时, 神经根即受到刺激, 如缩小到二分之一时, 神经根则受到压迫[3]。
颈肩背部软组织慢性劳损异致的脊柱失稳:长期的低头工作, 姿势不良, 反复轻度扭挫伤, 可造成颈椎的软组织——包括韧带、关节囊、筋膜、椎间盘及肌肉的慢性劳损后造成局部组织松弛或呈纤维性变, 或机化粘连, 造成脊椎两侧肌力失衡。若脊椎已处于失稳状态, 则极易发生椎间关节错位、关节滑膜嵌顿而致病。
6.1.2 颈椎间盘突出及颈椎骨质增生: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软组织的慢性劳损导致脊柱失稳, 可因外伤、劳累、受凉等原因诱发颈椎间盘突出压迫或刺激颈神经根或椎窦神经, 或神经根发生无菌性炎症。但颈椎因有钩椎的保护作用, 较少发生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但不一定致病, 只有骨刺突入椎管、椎间孔时才可压迫神经根而出现症状。魏征等随机抽样100例颈椎病人进行神经定位诊断及X线照片对照, 发现有骨质增生者69例, 而骨刺突入椎管、椎间孔造成症状者只6例[3]。
综合上述说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 颈椎退变、劳损引起颈椎及椎后小关节失稳错位、平衡失调是其主要原因, 而劳累、外伤或受寒凉刺激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诱发因素。错位的小关节、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骨质可直接压迫、牵拉刺激神经根, 或使神经根发生无菌性炎症而引起颈痛、颈肌痉挛和相应的神经根症状。
6.2 牵引、推拿整脊复位治疗
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应当说是目前最重要、最常用、最安全、最易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之一。有学者认为牵引可解除颈椎部肌肉痉挛, 增宽椎间隙, 缓解神经根受压, 在此基础上使用推拿手法, 以松解筋膜, 疏通经络, 调整阴阳, 通利关节, 同时推拿对颈神经根有良性刺激作用, 能明显改善颈肩部, 患侧上肢和手指的麻木无力[4]。而本治疗组运用点穴推拿等手法能有效放松颈肩背部肌肉、疏通经络、镇静止痛;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颈椎侧扳法、后伸扳法、拔伸法等整脊复位手法能纠正颈椎及椎后小关节的错位, 恢复颈椎的内外平衡, 从而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和牵拉刺激而取得明显的疗效。
6.3 中药治疗和医疗练功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痿证”的范畴。中药治疗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 以四物汤加味并辨证加减, 能标本兼治, 提高颈椎病的疗效。颈椎病治疗的中后期指导患者进行针对性医疗练功, 能提高颈部肌肉韧带的质量, 促进血液循环, 巩固颈椎病的疗效, 减少其复发机会。
综合上述说明我们运用点穴推拿、整脊复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符合颈椎病的发病机理, 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配合牵引、中药内服、练功等综合治疗, 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且安全可靠, 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摘要:目的:观察推拿整脊复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按就诊的顺序, 收治120例患者, 按2:1的比例随机设治疗组和对照组, 观察两组的疗效,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推拿整脊复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关键词:颈椎病, ,神经根型,推拿治疗,整脊复位法
参考文献
[1]孙树.中医药治疗颈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3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8.
[3]魏征.脊椎病因治疗学[M].香港:商务印书馆 (香港) 有限公司.1995, 30~33, 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