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推拿(共4篇)
电针推拿 篇1
面神经麻痹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20~60岁人群,男性发生率略高于女性[1],若治疗不当极易遗留后遗症,对患者的容貌及生存质量均有严重影响。该病可能与病毒感染、局部受凉、肌肉神经血管痉挛、免疫缺陷等因素相关,激素、维生素等药物治疗效果尚可,而中医针灸、推拿治疗的历史悠久,且疗效确切、方便操作、副作用较小,亦有独到之处;同时随着电生理学的研究深入,已证实穴位电针具有促进面神经再生的作用[2]。本文特联合电针与推拿治疗面神经麻痹,旨在分析其临床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面神经麻痹患者84例,均符合《中医诊疗常规》[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研究组男27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47.1±5.2岁,平均病程为13.3±5.2天;对照组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45.7±4.9岁,平均病程为13.3±5.2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4]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病程在7~30天内;③病变部位于茎乳突孔之下;④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治疗方式,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排除镫骨肌支、内耳道、鼓索支之上及膝状神经节处病变者;②自发性出血、损伤后出血不止;③特殊人群,如孕妇、精神病等;④排除心脑肾等严重病变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电针治疗,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推拿治疗,均以10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1 推拿治疗
患侧穴取四白、阳白、攒竹、睛明、下关、地仓、太阳、水沟、翳风、承浆、迎香、颧髎;两侧穴取合谷、颊肌、额肌、咀嚼肌及眼轮匝肌。操作者采用拇指揉法、一指禅推拿法作用于相关穴位,行往返治疗2min/次,待患者出现酸胀感后以拿法作用于面部肌肉,操作手法应轻柔且维持酸胀感,然后用拇指抹法沿鼻唇沟反复治疗约3min,最后双手于合谷穴施拿法治疗1min,总时间约30min,每天治疗1次。
1.3.2 电针治疗
穴取患侧阳白、地仓、鱼腰、承浆、颊车、牵正、下关、太阳、风池、翳风、合谷等,常规皮肤消毒后采用1.5~2.5寸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刺入上述穴位,采用G6805-2型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接通太阳与阳白、地仓与牵正,选疏密波,电流由小变大,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治疗30min,每天1次。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标准[5]
临床治愈:患者治疗后面部表情自然,眼裂可闭合,鼻唇沟两侧对称,无口角歪斜等症状,额纹正常;显效:治疗后患者面部表情基本自然,眼裂不可完全闭合,鼻唇沟不对称、但明显变浅,口角、额纹基本正常;进步:治疗后,眼裂可闭合一半、面部表情不自然、鼻唇沟不对称,口角微歪斜,额纹并未完全恢复;无效:体征、症状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1.4.2 症状改善情况
观察额纹、皱眉、瞤目、鼓腮、吹口哨、降下唇、紧闭眼、静止时肌张力、搐鼻等10项症状,并对其进行评分[5],各项均为0~2分,0分表示该功能消失,2分表示功能正常,计算总得分评价其症状改善情况。
1.4.3 面神经功能
采用House Brackman面神经标准并赋值进行评分[6],共分为1~6级,1级表示肌功能正常,6级表示无运动。
1.5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15.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病情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面神经等级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面神经等级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研究组治疗后的症状评分、面神经等级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3 讨论
祖国医学对于面神经麻痹的记载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纳为“口僻”、“口”等范畴,随后渐渐出现如“歪嘴风”、“面瘫”等病名。既往医家提出了该症的病因,如《金匮要略》中提到的“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李枢在《医学入门》中有言:“风邪出入反缓,正气反急,导致口眼斜。”因该症发病急,且常与风邪入侵有关,患者多有口眼歪斜等临床表现,故众多医家将其归入风门。治疗方面,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云:“口眼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因而提出了面部经气组织、筋肉失养的病机,治疗则以活血通络并疏调经筋为主[2]。
本研究采用推拿结合电针进行治疗,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治疗对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理想。治疗时取穴患侧阳白、地仓、承浆、颊车、下关、太阳、风池、翳风、合谷、四白等,两侧选合谷、颊肌、额肌、咀嚼肌及眼轮匝肌,其中颊车、四白为足阳明胃经穴,前者对口、颊肿、齿痛、口噤不语之症有效,后者主治目痛、口僻、戾目不明;阳白对眼睑下垂、面瘫有改善作用;下关是少阳、足阳明的交会穴,主偏风、口目[3];远端取合谷等穴,对头面部诸疾如面瘫等有特效。上穴合用能改善面神经麻痹症状。同时,推拿与行针治疗具有祛风化痰、通络活血、补虚益气等功效,能改善失去濡养的面部组织营养,促使病灶内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快速改善组织微循环,滋养面神经;且推拿、电针均能促进病理产物的排除,保证经筋纵缓自如,面神经麻痹症状则快速改善[4,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面神经等级、症状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推拿联合电针治疗在改善面神经等级、症状评分方面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综上所述,推拿联合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可靠,对面神经症状的改善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推拿配合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84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研究组则给予推拿配合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结果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6%(P<0.05);研究组症状评分、面神经等级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配合推拿治疗面神经麻痹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症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推拿,电针,疗效
参考文献
[1]吴蒙,刘牧军,王建莉,等.自我围剿推拿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上海护理,2014,(6):54-56.
[2]贾先红,任玉乐.穴位透刺配合电针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及预后测评的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14,(10):1655-1657.
[3]罗玲,李洪清.针灸推拿中药结合TDP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9):393-394.
[4]谢辉,刘兆平,张文彩,等.急性期浅刺结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361-362.364.
[5]蒋名平,王晓涛,邓明卓,等.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78例临床观察☆.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7):3486-3486.
[6]Vrabec JT,Backous DD,Djalilian HR,et al.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 2.0[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9,140(4):445-450.
电针推拿 篇2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病变。近年来,笔者运用电针加推拿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该病,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00例病人中,男128例,女172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36岁,以45~55岁者居多;病程最长者2年,最短者2周;其中左肩112例,右肩178例,双肩10例;因受凉而发作者106例,因劳累而发作者148例,其他原因46例。本组300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肩部酸胀疼痛,夜间及活动加剧,肩周有压痛,上肢上举、外展、旋转等功能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
2、治疗方法
2.1 电针治疗患者侧卧位,选取患侧天宗、肩髑、肩髎、肩贞、为主穴,手指发麻常配曲池、外关、合谷等穴。每次4穴,取穴局部常规消毒,以毫针刺入穴位1.5`2寸,得气后,连接G-6805型电针治疗仪,频率120次,/min,采用连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rain。
2.2推拿手法患者取坐位,以患侧肩关节为中心作推法和手掌揉法,沿肱二头肌腱和三角肌作拇指揉法、拨法、按压法;揉点巨骨、肩髑、肩髎、肩贞、臑俞、臂臑、天宗等穴位;在肩关节周围作滚法、手掌搓法、和指端敲击法;然后,对肩关节施以摇、拨、伸、扳等被动手法;最后以轻缓的揉拿法结束。
2.3穴位注射注射药物:取地塞米松5mg、维生素B121mL、祖师麻注射液2ml、利多卡因2ml;取穴:肩髑、臂臑、臑俞、阿是穴(痛点),每次选用1~2穴注射,隔日注射1次。
3、疗效评定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痊愈,肩关节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正常;显效,肩关节疼痛消失,活动功能稍受限;好转,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功能较治疗前有部分改善;无效,肩关节疼痛与活动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3.2结果痊愈255例,占85%;显效30例,占10%;好转15例,占5%;总有效率达100%。
4、体会
电针推拿 篇3
关键词:卒中后睡眠障碍,电针,推拿,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中国卒中量表
睡眠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约95% 卒中患者发病后数日或数周内出现睡眠障碍[1]。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不利于神经功能康复,降低生活质量,加重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增加脑血管事件风险,增高致残率与致死率,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2]。常规服用镇静药物或可出现戒断综合征、药物依赖、甚至中毒反应及中枢性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相较之下,应用传统中医技术,在避免不良反应的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神经功能康复。2012年2月—2014年2月,笔者采用电针结合推拿方法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我院神经内科收治卒中睡眠障碍患者315例,其中住院患者238例,门诊患者77例,采用分层随机、对照、盲法、单中心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法,针刺治疗者知道治疗分组情况,患者、录入者、评估者不知道分组情况。随机数字由SAS8. 1软件产生,分为电针推拿合并西医基础治疗组( 治疗组) 和单纯西医基础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160例,男71例,女89例; 年龄62. 28岁 ± 5. 84岁; 病程12 d ± 2 d; 脑出血55例,脑梗死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病情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评定: 重度( 17分~ 21分) 38例,中度( 12分~ 16分) 69例,轻度( 7分~ 11分) 53例。对照组155例,男70例,女85例; 年龄65. 98岁 ± 6. 01岁; 病程13 d ± 2 d; 脑出血54例,脑梗死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 病情以PSQI评定: 重度32例,中度67例,轻度5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病例选择
1. 2. 1入选标准符合卒中后睡眠障碍诊断标准及不寐诊断标准; 既往无睡眠障碍、意识障碍及言语障碍; 无明显智能、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 能基本独立完成各种量表测评; 发病前无睡眠障碍,排除其他神经精神疾病、药物影响或特定睡眠疾病引发者; 年龄< 75岁; 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病情较为稳定。
1. 2. 2排除标准严重意识障碍者; 房颤病史或者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 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肾衰竭、癌症等,以及其他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超过中风的疾病或状态; 有精神病史、 痴呆病史,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感觉性失语,不能表述意见者; 哺乳期、妊娠期或有可能在试验期间怀孕的妇女; 不能完成基本疗程,依从性不好者。
1. 3治疗方法
1. 3. 1对照组仅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方法。脑梗死予以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控血压、控制血糖、清除自由基、神经保护剂、改善循环及对症处理等; 脑出血予以降颅压、控制血压、亚低温治疗、防治并发症及对症处理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予以降颅压、控制血压、 抗纤溶、钙通道阻滞剂、抗癫痫及对症处理等,每日夜间予艾司唑仑1 mg口服,不采用其他的治疗。共治疗30 d。
1. 3. 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不应用镇静类药物,采用电针联合推拿治疗。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毫针,长1. 0寸~ 2. 0寸,直径0. 30 mm( 30号) 。穴位的定位按照《经穴部位》( GB12346- 90) 进行定位。主穴: 百会、三阴交( 双侧) 、内关( 双侧) 、神门( 双侧) ,先刺百会,斜刺0. 5寸,至帽状腱膜下层,施以捻转补法1 min; 继刺双侧内关,直刺0. 5寸~ 1寸,施以捻转提插泻法1 min; 再刺双侧神门,直刺0. 5寸~ 1寸,施以捻转补法1 min; 最后刺双侧三阴交, 直刺进针1寸~ 1. 5寸,施以捻转提插补法1 min。然后选取主穴百会、三阴交( 双侧) 、内关( 双侧) 、神门( 双侧) 连接电针,采用G6805-2多功能治疗仪,选用连续密波,同频50次/s ~ 100次/s,以降低神经应激功能。配穴: 心火亢盛者加少冲、少府; 肝郁化火证加行间、太冲; 痰热内扰证加丰隆、曲池; 胃气失和加中脘、 内庭; 心脾两虚证加足三里、阴陵泉; 阴虚火旺证加太溪、复溜; 心虚胆怯证加膻中、气海,按照不同穴位进针的深度、方向等进针,得气后,均施以提插捻转补泻手法,不连接电针。配合循经推按,选取涌泉到太溪,循肾经进行推按法操作,手法以补法为主,每日酉时( 17∶ 00 ~ 19∶ 00) ,双足单向推按100遍,局部微热为度,每日1次,连续30 d。
1. 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中国卒中量表( Chinese stroke scale,CSS) 评分、睡眠率及睡眠时间变化。
1. 5评定标准应用PSQI评分评定睡眠质量,PSQI量表由19个项目7个部分构成: 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的应用和日间功能,每个部分按0分~ 3分等级记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PSQI总分范围0分~ 21分,其中7分~ 11分为轻度睡眠障碍,12分~ 16分为中度睡眠障碍,17分~ 21分为重度睡眠障碍[2]。应用C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0分~ 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分~ 30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31分~ 45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3]。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不寐”评定标准,并结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制订的睡眠效率评定标准,睡眠治疗分为5级。Ⅰ级: 睡眠率70% ~ 80% 为正常睡眠; Ⅱ级: 睡眠率60% ~ 70% 为睡眠困难; Ⅲ级: 睡眠率50% ~ 60% 为轻度睡眠障碍; Ⅳ 级: 睡眠率40% ~ 50% 为中度睡眠障碍; Ⅴ 级: 睡眠率30% ~ 40% 为严重睡眠障碍。痊愈: 症状消失,睡眠率> 75% ,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可停服安眠药; 显效: 症状缓解,睡眠率> 65% ,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可停服安眠药; 有效: 症状改善,睡眠率> 55% ,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基本停服安眠药或药量减少; 无效: 治疗后失眠无改善或反而加重者,睡眠时间减少者,睡眠率< 40% ,不能停药[4]。
1. 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 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 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Ridit检验。
2结果
2. 1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CSS评分比较( 见表1 )两组治疗后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P < 0. 05) ,治疗组治疗后PSQI评分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 < 0. 05) ,对照组PSQI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
分
2. 2两组治疗后睡眠率( 睡眠时间) 疗效比较( 见表2)
例
3讨论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常见如下几种: 1脑卒中后失眠; 2脑卒中后日间过度睡眠; 3脑卒中后病态睡眠呼吸异常; 4脑卒中后抑郁或焦虑性睡眠紊乱; 5脑卒中后疼痛性睡眠障碍; 6脑卒中后二便失禁性睡眠失调; 7脑卒中后排汗异常性睡眠异常。中医学将其归于 “中风”之“不寐”范畴[5]。《难经》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大病后不得眠候》 曰: “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卒中引起阴阳失调是不寐发病的病机所在,其发生机制是由于年老体弱,气血亏损,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行不畅,脑脉瘀滞而不通; 阴亏于下,阴不制阳,内风旋动,挟痰浊、瘀血上扰清窍,突发中风,中风后营卫不和,阴阳失调,阴不敛阳而致不寐。
电针推拿 篇4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8例患者中, 男17例, 女31例, 年龄27~59岁, 病程2h~7年, 一侧肢体压迫者32例, 双侧肢体压迫者11例, 均为根性病变, 多数患者有重体力劳动及腰部扭伤史。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 有腰部外伤, 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常发于青壮年。 (2) 腰痛伴坐骨神经痛, 疼痛沿着臀外侧大腿后侧小腿后侧向下放射至脚跟足底, 咳嗽喷嚏时加重。 (3) 直腿抬高及拾物试验均为阳性, 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4) 脊柱腰3至骶1双侧按压疼痛, 腰部活动受限。下肢神经分布区域皮肤感觉异常, 麻木。 (5) X线片示脊柱弯曲。 (6) CT检查示腰椎间盘突出。
1.2 治疗方法
1.2.1 电针治疗:
皮肤常规消毒, 取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膀胱俞、秩边、委中、承山穴, 以28号1.5~3.0寸不锈钢针根据穴位直刺或斜刺, 得气后接G6805电针治疗仪以疏密波留针30min。根据耐受力调节电流大少。
1.2.2 手法治疗:
(1) 腰部斜板法:①患者俯卧床上, 两上肢放于躯干两侧, 轻拍患者背部肌肉, 使其放松。②患者侧卧, 根据腰椎棘突偏移方向决定侧卧方向。以棘突右侧偏移为例。患者右侧卧位, 右下肢伸直在下, 左上肢伸直在上, 术者面向患者, 左手按在患者左肩, 右手按在患者左臀部。左手固定, 右手向前下内侧推落听到或听不到响声均可。连续扳2~3次。③令患者双手钩住床头, 一助手握住患者双踝部做对抗牵引同时, 术者双手用力下按腰与椎体3~4次, 术后做常规按摩。并用双手拇指点压环跳、委中、承山穴。 (2) 腰椎旋转复位法:患者坐于板凳上, 两脚与肩宽, 术者坐于患者之后, (以棘突向右偏为例) , 术者右手自患者右腋下向前伸, 手掌压于颈后, 拇指放于患者颈右侧, 其余四指放于患者颈右侧。扶住颈部, 患者头略低, 助手固定患者双膝, 左手拇指按住偏向右侧之棘突, 右手按住患者颈部使身体前曲90°。并持续向右弯曲, 左手拇指顺向向左上顶推棘突。感觉手下椎体微动或听到响声后, 表示已复位, 双手拇指从上至下将脊上韧带理顺一遍, 看棘突是否已复位, 确定已复位, 进行常规按摩。 (3) 单肢后伸扳腰法:患者俯卧, 以一手按压腰部, 另一手托住患者膝上方缓缓上提。使腰后伸呈最大限度, 两手同时用力做相反方向的搬动, (按压腰部手向下用力, 托膝关节手向上有力) 术后做常规按摩。在治疗过程中, 对于急性腰损伤患者, 在按摩过程中避免采用重手法, 以免加重腰部肌肉损失程度。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疼痛程度因病医治, 病程较长者可采用一定的力度, 使肌肉彻底放松。做到因人施治, 因病施治, 刚柔结合, 轻重结合。
2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优: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生活中能自由活动, 不耽误日常工作。良: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仅有腰部不适感或麻木感, 能恢复工作。可: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改善, 能从事部分辅助工作。差:经治疗, 症状、体征无改善。
2.2 结果
优31例, 最长3个疗程恢复 (1疗程10d, 间隔3d做下1疗程) 最短者4d恢复;良9例, 可5例, 差3例。
3讨论
3.1 针灸治疗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以“肾虚”为本, 经筋失养, 气血运行不畅, 经络闭阻而出现疼痛为标的本虚标实病因。利用电针采用疏密波, 对气血运行能产生强烈影响, 对穴位所在区域肌纤维的牵拉及对神经、体液的影响更加明显。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 各类镇痛性神经递质分泌增多, 其止痛效果显著。从而使壅滞之气血容易畅道, 紊乱之气机易于调理。
3.2 手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