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手法

2024-06-21

中医推拿手法(精选12篇)

中医推拿手法 篇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门诊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1]。其发病主要是腰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 受到相应的损伤或应力作用, 造成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 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而引起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等症状。好发于20~50岁之间, 临床以L4-L5或L5-S1最为多见。一旦患上腰间盘突出症,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因此对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是极为重要的。本研究在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112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 采用中医推拿手法联合针灸治疗, 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之间腰间盘突出症患者112例做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49例, 女性63例, 年龄27~55岁之间, 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8年。将11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 均为5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均无统计学意义 (P>0.5) , 两组病例资料均衡,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2], 具有典型的症状、体征, 且CT或MRI影像与临床症状符合。

1.3 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三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

1.3.1对照组采用单独针灸治疗, 首先选择合适针具 (一般选用2.5~3寸毫针) , 检查有无质量问题及针器有无弯曲。然后对患者穴位进行常规消毒。最后取穴, 患者采取俯卧位, 腰部穴位均取双侧穴位, 肾俞、大肠俞、腰阳关、气海俞、小肠俞、八髎穴。下肢取患肢穴位, 环跳、承扶、秩边、殷门、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等。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忍耐程度对以上穴位进行针灸, 留针时间为20min, 1次/d, 10次为一个疗程, 每个疗程之间相隔2d,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治疗[3]。

1.3.2观察组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 治疗顺序是先推拿然后针灸, 针灸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相同。推拿治疗首先取俯卧位, 医者在患者腰部脊柱两侧沿膀胱经及臀部和患侧肢体后外侧施滚、按、揉、拿等手法10~15min, 放松肌肉缓解痉挛, 然后用指腹或肘尖点、按、揉双侧、肾俞、大肠俞、小肠俞及患侧环跳、居髎、承扶、委中、承山、阳陵泉及阿是穴以解痉止痛, 时间10~15min。最后整复手法, 根据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和部位来选用腰椎扳法 (斜扳法、后伸扳法、旋转复位法) 等, 以调节关节紊乱改变突出的髓核对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 减轻疼痛, 增加了椎间盘外周的压力, 从而促进患者的椎间盘复位或部分回纳。此法1次/d, 10次一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疗效标准中拟定, 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80˚, CT检查椎间盘突出回纳;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70˚, CT显示椎间盘大部分回纳;有效:症状、体征有一定改善, CT显示椎间盘小部分回纳或无改变;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变。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启用t检验, 计数资料启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96.41%,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疗效与病程关系

在对疗效进行统计分析发现, 患者病程越短, 疗效越好, 只要治疗及时, 大多数患者都能够取得满意疗效, 见表3。

3. 讨论

腰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好发于20~50岁之间, 在中医理论中属于“痹证”, “骨痹”, “腰腿疼”的范畴[4], 该病多发病机制主要是因正气受损, 风、寒、湿等邪气侵入体内或由于外伤导致腰腿部气血淤滞, 不通则痛[5]。

治疗方面针灸作为中医的一项治疗疾病的手段, 具有疏通经络, 调节气血, 调和阴阳等作用, 通过针灸治疗, 可以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疼痛, 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 其特点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 在临床上效果显著[6]。推拿手法在治疗上也具备了中医治疗的特色, 具有安全可靠、无创治疗、费用低等优点,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具有放松局部疼痛肌肉, 可改善神经根压迫、纠正关节错位、松懈粘连, 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痛阈等作用[7]。在腰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措施中, 中医推拿手法联合针灸的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其中针灸能疏通经络, 加速气血运行, 能加速机体止痛物质的释放, 降低炎性物质所带来的刺激。推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肌肉、韧带的紧张, 继而改善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综上所述, 通过本研究观察对比, 中医推拿手法联合针灸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针灸治疗。具有安全性高、疗效好、痛苦少、不易复发等特点, 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推拿手法联合针灸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选取112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用推拿联合针灸的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 治疗三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症状、体征变化上有明显差异, 经统计学处理分析, 两组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中医推拿手法与针灸联合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显著, 具有较大的临床医学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手法,针灸

参考文献

[1]李祖虹, 刘琦, 章志超, 等.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 29 (6) :458-45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M].199, 201.

[3]林娟菁, 周强英.针灸治疗腰间盘突出症88例临床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 2011, 33 (3) :105-106.

[4]杨红.针灸、推拿及康复护理干预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14) :2150-2151.

[5]李秀娥.三种非手术方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7 (2) :263-267.

[6]宋如意.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综合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5 (10) :142-143.

[7]刘红伟, 何琴.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杂志, 2013, 29 (7) :535-536.

中医推拿手法 篇2

推拿按摩病好一半,春亮推拿,天下无痛,春亮技术,出手成金,学一门切实可行的手艺是安生立命之根本,推拿按摩越干越吃香,年龄越大越吃香,永远不是也,不用投资压货,只需双收致富,是资金不多朋友们创业的首选,不会有任何风险,无本买卖,一天推拿8位病号,纯收入均在500元以上,房租一年才几千块,是短平快久的致富发家好项目,网上搜索王春亮,专业信息一大片,背上行囊学推拿,自助创业一片天。

当代年轻的民间中医推拿按摩疗法坚守者--王春亮推拿按摩疗法只为中医不灭

年轻人可以上网,玩游戏,做一些体面地工作,而王春亮老师年轻的80后,却承受着民间推拿按摩疗法传承、发扬,在枯燥乏味的诊室里,默默地研究、奉献,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春亮推拿按摩疗法注册了商标,得到了百姓的认可,王春亮中医推拿手法,已经走入世界推拿前列,为中国的推拿梦立了一大功,每年培养优秀推拿人才几百人,每天上下午学习两个小时的手法传授,平时看书看资料,看病号,直到把你带出来,能够独当一面,个个出类拔萃,人人爱戴夸奖,并且成功开店创业,致富发家,安生立命。

张氏气功推拿手法简介 篇3

南京教育学院(210005)

关键词手法气功推拿法张氏手法传

1张氏秘传常用手法

1.1张氏四指禅以食、中、无名、小指尖拢成一直线,在所治疗部位和经穴上,靠腕关节的带动做四指端的前后屈伸推动,并且边推边移,来回不断进行,也可用四指端吸定经穴上推动经络,单、双手均可。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1.2张氏握固禅

1.2.1拳式:拇指螺纹轻捏于食指第二关节上,余四指内收虚握,以腕关节为主动,取拇指第一节正峰、偏峰吸定于所治部位和经穴上,进行点、线、面的往返推动,单、双手均可。

1.2.2掌式:以拇指随意向内屈收近掌心,受正峰、偏峰吸定于所治部位和经穴上,其余四指也随意分开伸直,作有规律的直、纵、横、圆的往返推动,使以刚柔相济之"功、劲",推穴道、走经络与循环部位。单、双手均可。频率为每分钟90~144次。

1.3张氏八卦掌推法以小指并拢由外向内旋推(阳面),再转抹推,由内向外转推(阴面),往返进行。频率为每分钟60~90次。

1.4张氏太极推按法用两拇指在被治疗者脊椎两旁,作相对方向的推按,每推按1次,就显有太极式。频率为每分钟60~90次。

1.5五指拿法以拇指和其余四指作对称劲的轻微内收,把肌肉筋腱或经穴先提后拿,先拿后提,作一紧一松或在左右转的交替动作,循经取穴,通经接气,舒筋活络,还有二、三、四指拿法。频率为每分钟48~84次。

1.6全掌按法以全掌着实于,或附着于,或随呼吸补泻法起伏所选定的治疗部位和经穴上,单、双手均可,或两掌对附的按压,或两手掌交叉相叠按压,力不宜轻,不宜重,取中和之义。循经络,按穴道,通气穴,使之"得气"。还有拇指按、叠指按等法。频率为每分钟48~96次。

1.7全掌摩法以全掌心挨附在,或随呼吸起伏在有关部位和经穴上,作有规则的由小而大的盘旋回转的研摩,或演化为推摩法,边推边摩的复式手法(四指推、掌根摩)。还有指摩、拳摩等法。频率为每分钟72~120次。

1.8张氏三鼎滚法1.81三鼎拳滚法:以手握实拳,用拇、食、中三指为三鼎着实所须治部位,或经穴上,突出腕关节带动灵活地圆形旋转,力量均匀,功力深透,左右同之。频率为每分钟94~144次。

1.8.2虎掌背滚法:掌心朝上,五指内收形如虎爪,以掌背作滚,可直、纵、横线或弧形的滚动,以肢体近端滚向远端,往返进行,左右同之。频率为每分钟90~144次。

1.9五指散揉法以五指分开形成梅花状,吸定所治部位或经穴上,贯劲于腕关节带动手腕环转。还有2~4指揉、掌揉、拳揉、膝盖揉、脚跟揉、点穴揉法。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1.10点穴法四指梭法状点穴法以四指排成梭状形,在所治部位或经穴上运气点穴之。还有拇指点、中指点、五指点、拳峰点、肘点等法。

1.11张氏研法如五指撮研法以五指端撮拢在所治部位或经穴上往返研之。还有2~4指研法。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1.12推返法如扳肩推腰法。1.13拔伸法如挽肘推颈法。还有四肢、腰背拔伸法。

1.14挤捏法分五指挤、三指挤、2~5指捏、二法结合为挤捏法。用两手在治疗肢体指定的部位,作一前一后交替性的挤捏。

1.15掌捋法用两掌相对称的捋法,伏按在肢体上,由循经顺经或逆或作向心离心的掌捋法。

1.16全掌旋拧法用两手掌作相对称的所治肢体或部位旋转拧推动作。如:上肢旋拧法。

1.17掌佛法如手挥芭蕉。

1.18小指勾拨法以单或两小指在其耳孔为轻微勾拨施术之。

1.19提升法医者两手托患者颈部,作向上的轻微的边提边升的手法。

1.20两掌搓抖法用两掌在腹部或所治部位或经穴上,由上下、左右向中合拢的搓抖法边搓边晃之。还有搓抖四肢、腰背手足等法。

1.21五指抖晃法五指排成梅花状在所治部位或经穴上,作轻微的抖晃。频率为每分钟120~200次。

1.22肩掮上肢摇法如把所治的上肢放在医者肩上,医者用两手扶其肩,揉搓背部,并用劲按点之,边揉、边摇、边晃、边抬其肩部。还有摇髋、肘、膝、腕、腰等法。

1.23三指拨法以拇、食、中三指拨内关、小海等穴的经络和神经分布的传导,使其感到酸痛、麻木、触电状等效果。拨法既能治病,又能诊断,还能预后。频率为每分钟12~60次。

1.24掌眼叩击法两手握拳,用两拳眼为力点,在所治部位作对称性的叩击,可上下或左右前后相对拨叩击之。还1~5指叩法,常用于腹诊叩法。

1.25合掌打法两手十指分开合掌,或八指、六指、均以两掌边缘小指侧轻巧灵敏地拍打叩击要治之处和经穴上,娴熟手法,作一上一下的起伏,使之发出有清脆的呱呱之声。还有掌打、拳打、隔掌打等法。频率为每分钟120~240次。

1.26张氏扳法有四肢、腰背、颈肋等部位扳法,如:颈、胸、腰、骶侧扳、旋转扳、牵引扳。为我们常用手法之一。见效尤快。

1.27压法有拇指压法、掌压、拳压、肘压、膝压等法。

1.28张氏梳法3~5指散梳法、掌梳法、拳梳法。

1.29张氏振颤法有1~5指振颤法,还有掌、拳、足、身体振颤法。

1.30抚法有指抚法、掌抚法、足抚法、手抚法。

1.31托法有托肩摇腰法、托腰法、托抬腿法等。

1.32拧法有食中二指拧法:如钳形拧之。还有拇指拧法。

1.33张氏导法有上肢导法、下肢导法、腰部导法、腹部导法。凡是用手掌,在所治之部位作较长的滑行,则谓之导法。而分法距短而轻。动作由中向外,或由下经上,由上经下,均可导之。但较有力。

1.34张氏引法有引上肢法、引下肢法、引腰部法、引腹部法。凡是用手指或掌或拳或脚(足)或头或身体,在其所治之部位,作较长的滑行,唯方向是向中会合的,其动作较有力,与合法有异,因其距短,力弱。导法、引法在施术过程中,有时结合运气、发功,使手法更有特色。

1.35拍法有虚掌拍法、实掌拍法、器械弹拍法(如橡皮球类等拍法)。

1.36掐法有拇、食、中各指掐法。

1.37抹法有指抹、掌抹、拳抹法。

1.38啄法有2~5指啄法,还有散啄、撮啄等法。

1.39顶法

1.39.1头顶法如在患者腰背侧弯部位上,用头顶法矫正脊柱法。

1.39.2膝顶法如腰突症用膝顶复位法。

1.39.3拳顶法如压缩性脊椎骨折后遗症宜用拳顶法。

1.40三指弹跳法以食、中、环三指在所治部位或经穴上,作既有规律又有节奏的弹跳。还有弹拨法,又称弹筋法有效验。如鸣天鼓,治耳鸣好。频率为每分钟120~200次。

1.41背法有A、单背法;B、背晃法;C、侧背法。

1.42抱法有A、双手抱法;B、单手抱法,如抱胸、腹。

1.43举法有A、双举法;B、单举法。

1.44踩法有A、单脚踩;B、双脚踩。

1.45二指钳法医师以右食、中二指,将病人的一个手指关节放在食、中指中节钳住,然后用力钳挟拽向指端,拉滑回收时,听到清脆的响声。频率为每分钟:20~70次。

2气功推拿十八法

中医推拿手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骨痹的诊断标准, 且符合由美国风湿学会制定的KOA标准, 排除患有严重心肺疾患、精神病史、血液及内分泌系统疾病、过敏体质, 以及合并痛风、类风湿病、膝关节渗出性滑膜炎的患者[3,4]。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45例。对照组年龄45~76岁;病程3个月~9年;试验组年龄47~78岁;病程4个月~8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 (商品名:扶他林) 75 mg/d, 3次/d。外用骨友灵搽剂涂抹患处, 2~5 ml/次, 2~3次/d, 10 d为一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

1.2.2 试验组试验组采用中医推拿膝关节三步法, 主要以松体法、推按法和舒筋法为主, 具体操作手法如下。

1.2.2. 1 松体法

(1) 点穴:患者取仰卧位, 医者立于患者患肢侧方, 以拇指的指腹外侧缘适当用力点压鹤顶、足三里、内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等穴位。随后患者调整姿势, 呈俯卧位, 医者以同样的点按手法按压承山、委中、环跳及阿是穴, 以患者感觉酸胀为宜, 每穴点压2 min左右。 (2) 揉运法:医者先用按摩乳等介质涂于患者患处, 用右手掌部鱼际或掌根部对膝关节两侧从上到下揉运, 主要是膝关节周围的股四头肌等肌群及内外侧副韧带等部位, 着重揉运疼痛点, 以患者有轻微酸胀感为度[5]。医者手法应适度, 切忌用力过猛或力度不够, 每分钟频率为80~100次, 约进行10~15 min。

1.2.2. 2 推按法

患者取仰卧位, 患膝微屈, 膝下垫一软枕, 医者以手指拿捏住髌骨后从上至下按揉、推挤, 另外一手的鱼际处附于髌骨上、下缘, 施行1~2 min有节律的按揉[5]。然后双手分别置于髌骨的上方和下方, 双手拇指置于髌骨的外侧缘, 食指置于髌骨的内侧缘, 由外向内推挤髌骨1~2 min, 并用手指在髌股间隙进行按揉, 以透热为度。最后双手重叠向下掌心按于髌骨上, 适度用力按揉髌骨1~2 min。医者应根据患者耐受能力适度用力, 使受损的髌骨面与股骨髁间充分研磨。

1.2.2. 3 舒筋法

(1) 滚法:患者取仰卧位, 医者微微握拳于膝部穴位施以滚法, 滚动时间为2~3 min, 速度以60~80次/min为宜, 滚动时手腕应自然放松, 用力要均匀。 (2) 拿捏法:医者拿捏住某穴位的肌肉, 进行持续地揉捏, 逐渐用力内收, 切忌只拿捏皮下, 应拿到肌皮, 以患者感觉酸胀度为宜, 速度为60~100次/min, 约施行3 min。以上推拿治疗均隔天进行一次, 10次为一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双腿踩空法等膝关节功能锻炼, 以3~5 s为一次, 10~20次为一组, 每天进行3~5组。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的相关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具体疗效判定标准如下, 临床控制:膝关节疼痛症状消失, 关节活动正常;显效:膝关节疼痛基本消失, 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有效:膝关节疼痛基本减轻, 关节活动轻微受限;无效:膝关节疼痛与关节活动无明显改善[6]。总有效=临床控制+显效+有效。同时,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指数 (WOMAC) 的变化情况, 包括日常活动功能、疼痛、僵硬3个方面, 总分分别为70、20、10分, 且分数越高代表病情越重[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3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为75.6%,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4135, P=0.0200) , 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OMAC指标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僵硬及日常活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治疗后以上各指标均显著改善, 且试验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骨性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骨关节疾病, 多好发于膝关节。此病多发于中年以后, 以女性和肥胖患者多见, 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能会由软骨病变逐渐发展为关节畸形。有研究显示, 引发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常见因素主要为膝关节长期负重、承受暴力的创伤、不正确的形体姿势、肥胖及遗传等。目前, 临床上对于KOA的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患者由于恐慌手术及高昂的手术费用, 通常不采取手术治疗;西医治疗KOA的传统药物为非甾体抗炎药, 双氯芬酸钠肠溶片为最常见的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虽然能够解除关节疼痛, 改善患者关节活动情况, 但易引发胃肠道及心脑血管类疾病, 副作用较大, 因此无法长期服用此药[8]。而中医推拿手法因具有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和治疗多样化等优势, 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在中医领域中, KOA属于“骨痹”范畴, 多是由于机体肝肾亏虚、气血不足, 又因风寒湿邪和血瘀凝滞侵犯人体, 以致于病邪留于筋骨、关节, 致使气血不畅, 筋肉拘挛, 经络痹阻, 不通则痛。郭建华医师认为本病治疗原则应以舒筋通络、祛风散寒、滋养肝肾、解痉止痛为主[9]。因此, 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与探索的基础上结合本病的治疗机理, 主要采用推拿膝关节三步法进行治疗。本法主要特点是以松体、推按和舒筋为主, 其中所选腧穴多能起到疏通病变关节经络气血、缓解疼痛的作用。以点、指揉、拿捏等手法刺激患膝周围经穴, 配合推按髌骨, 可有效松解关节粘连, 改善关节活动度, 从而有效降低关节内压力, 改善下肢气血运行, 降低周围组织的血液黏稠度, 加强关节附近气血津液的转换, 以达到消肿止痛、改善关节功能的效果。此法相对于传统的手法更加适用于年老体弱及慢性病患者, 不仅能够刺激神经降低骨内压, 还可以避免被动摇、拉、拽膝关节而造成肌肉损伤及慢性病的急性发作。

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给予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内服, 外涂骨友灵搽剂。试验组则采用中医推拿膝关节三步法。治疗3个疗程后, 结果发现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为7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4135, P=0.0200) 。且试验组治疗后疼痛、僵硬及日常活动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以上表明, 推拿膝关节三步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效果显著, 能够缓解患者疼痛, 改善其预后, 这与连国锋[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确切, 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疼痛, 副作用较少, 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物理疗法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探究采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两组, 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内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 外涂骨友灵搽剂。试验组采用中医推拿膝关节三步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指数 (WOMAC) 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试验组治疗3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为93.3% (42/45) , 对照组为75.6% (34/45)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WOMAC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均显著改善, 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效果确切, 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疼痛, 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物理疗法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中医推拿手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兰靖杰, 戴七一.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9 (4) :73-75.

[2]通拉嘎.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眭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30-31.

[4]王旭凯, 侯伟清, 齐万里.“三步六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康复治疗的临床规范化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4, 30 (18) :98-99.

[5]张永民, 张立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法治疗[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 21 (3) :191.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7]连国锋.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9 (32) :4500-4501.

[8]张龙涛.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 2009, 25 (1) :27-28.

中医推拿手法 篇5

民间推拿按摩活跃,人才辈出,好的技术好的手法不断问世,在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最具代表新的当属王春亮推拿按摩术、青岛崂山派推拿、三字经推拿等。

王春亮推拿按摩快速致富法的优点,优势:

1、投资少,见效快,马上就赚钱,无本致富项目零风险创业,零成本开店;

2、永久性的行业,有人类就有推拿按摩,有人的地方就有推拿按摩,永不失业;

3、一生受益的手艺,既可以推拿赚钱,又可以自己保健,为家人保健;

4、干净卫生无职业病,是最文明干净的行业,不会产生任何职业病;

5、自由自在自己说了算,自己做老板,时间都是自己的;

6、和一家人快乐的在一起,不必有分别之痛,一家人其乐融融天天在一起;

7、高收入,文明人,按摩利润是惊人的,轻松的赚钱;

8、自己干尊严高,再也没有上司的压力、老板的嘴脸,天下我最大;

9、人人敬仰的白衣天使,最高尚的职业,治病救人,人人爱戴传名;

10、与名人、领导、老板、大人物接触的机会多,自己发展空间大,机会多;

11、不会赔本的买卖,只赚不赔的投资,按摩只靠双手致富,无需任何压货、进货,压

资金,每天都有现钱;

12、报答老人最好的礼物,还有什么比亲自为老人按摩更好的礼物呢,还有什么比送老

人健康更重要的呢;

13、为父母最应该做的事,强身健体可以强壮自己,一家人健康;

14、让自己的孩子强壮,不打针不吃药,将来为一个强壮的身体奠定基础;

15、是搞对象成功的法宝,通过按摩交际,成功把心爱的人拿下;

16、是让领导老板提拔晋升自己的利器,很多兼职按摩师通过给自己的上司、老板、领

导按摩,得到更好的赏识和提拔;

17、悬壶济世名声在外,为人看病,天下之大功,唯有医者最神圣;

18、兼职干,工作推拿两不误,每年多收入5万元;

19、开无本小店创业年收入20万元以上,只需一间房子就可创业;

20、出国按摩年薪30万元,外国按摩价格是中国的十倍,出国干三年,回来花十年;

21、开养生馆、按摩所年利50万以上,现代人富裕了、娇贵了、一点不好受就按摩,社区按摩所,大都生意火爆,人满为患,认真做,服务好,钱如流水得进;

开大型养生会所、保健中心、按摩院连锁公司年收入100万以上,规模发展,品牌经营,企业似的收入,自己完全退居二线,顺利转型,做个自在的投资人,只做管理、首脑、企业家。网上搜索王春亮推拿按摩,出来百万条信息,王老师的推拿按摩贡献太感人了;

22、王春亮推拿按摩术,王春亮推拿按摩思想,让每一个想学、想干、想做推拿按摩事

导引、按跷、按摩、推拿与手法 篇6

关键词导引按跷按摩推拿手法考证沿革定义中医的外治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然而二千多年的沧桑变化,许多早先的医疗方法已是面目全非,或被淡忘或历经岁月而逐渐演化。本文将对导引、按跷、按摩、推拿、手法的定义及它们的演变过程逐一论述。

1《黄帝内经》确立了导引、导引按跷、导引按摩在中医治疗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微的中国传统医学。从中医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医非常“早熟”,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体系。在黄帝内经《灵枢·病传》就有:“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火芮、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灵枢》这段文字清楚的表明在黄帝内经的体系里,外治法优于内治法,“导引行气”是中医治法中的主导,它单独使用或指导其它治疗方法:乔(按跷)、摩(按摩)、灸(艾灸)、熨(热敷)、刺(针刺)、火芮(火针)、饮药(服药)。按跷、按摩则是治疗方法中的优先选择。《黄帝内经》历代奉为“至道之宗”,黄帝内经为何如此重视导引?何以优先选择按跷、按摩呢?值得深思与研究。

早在秦汉时期,中医的治疗就可根据临床中所遇到不同的患者、病邪的性质、病邪所处的身体部位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病邪盛衰变化与出没传变,以导引行气为主导,依次有选择地采用乔、摩、灸、熨、刺、火芮、饮药等不同的治疗方法,有效地对各类疾病进行治疗,以减少痛苦和不良反应,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康复。

2导引的历史渊源、定义与特点

据考,导引在中国用于养生治病有五千年历史,华夏先祖,黄帝、神农、伏羲都精通导引。“导引”一词始见于《庄子·刻意》“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兽而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者也”。仅从表面上来看,导引具有以下两大特征:第一,调息活动,其中以“嘘”、“吹”、为主;第二,有许多酷似兽禽的形体动作。这两点与《山海经》“西王母善啸”,《吕氏春秋》中的“作舞”是相符的。70年代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就更形象、直观。

有调息活动和形体动作,就可等同于现代的医疗体操吗?其实不然。导引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养生术、治疗术,是中医学的灵魂。《庄子·刻意》就清楚的表明导引可以“养性练形”,后世的许多人往往多看重导引的“练形”,而忽略了导引的“养性”,养性的本质是“行气”,行气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潜意识高度入静的放松状态。实现它有三个基本条件:调心,调息,调身。正如古人所说要元神,而不要思神。

行气状态下,人充分放松入定后,元神被调节出来,脏腑气机发动,体内真气推动肢体关节做出各种与脏腑经络相对应酷似兽禽的形体动作,兼或口中发出各种声音,隐喻着习术者当时的生理状况和病理状况。在肢体运动和声音振动达不到调节要求时,有时甚至还会自我或借助他人徒手或者持械,进行各种点穴、按摩、拍打、撞击等外在刺激,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阴阳,驱除病邪。熟谙导引术的人都知道,在导引的练习过程中,各种肢体关节的屈伸、旋转运动和自我治疗活动全是天籁,隐含了相应的意义,而绝非事先的人为编排。这一点无论是《山海经》、《吕氏春秋》、《老子》、《庄子》还是《三国志·华佗传》,莫不如此,并且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东汉末年华佗的《五禽戏》是我国现今可见历史渊源最深厚、最有代表性的导引功法。

自古以来,导引又可分为“内导引”和“外导引”,内导引是一种主动式的自我修炼养生治病方法,而外导引则是由具有深厚导引练功基础的医生为因病暂时无能力进行导引训练的患者进行调节治疗的一种临床医疗活动。《内经》中的导引多属于外导引。

3导引按跷、导引按摩的定义与特点,古代医家用它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从现存的各种古代医学文献和考古发现来看,早期中医治法中的外治法优于内治法。直到黄帝内经时,《灵枢·病传》中除导引行气外,还有两种重要的临床医疗方法,按跷和按摩。现代许多人把按跷等同按摩,其实不然。《素问·异法方宜论》有:“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其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遈。”在《素问·血气形志》又有:“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这两者的定名不同,适应症也不一样,《内经》在不同的篇目中分别论述,这说明在当时,这两种方法是有区别的。另外,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还有:“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縓石、挢引、案杌、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这里的“挢引”就是导引按跷,“按杌”就是导引按摩。“挢”通乔、跷,即举手跷足。这说明按跷主要是着重于人的手足进行的。这里还有一点,上古名医俞跗,其名隐含按跷之意。俞即“五脏之俞”,指经络系统;“跗”指足背,有按跷之意,看来这位名医是因其擅长按跷而被冠名的。那么按跷和按摩是两种什么样的医疗方法,它们的区别何在?

按跷是一种以导引行气为内涵,以按跷为外在治疗形式的临床医疗活动。“从寸道声,以寸引也。”这句话就充分完整地把导引按跷的意思表达出来了,按跷主要着重于人的手腕和足踝(腕、踝有“上三寸、下三寸”之说);导引按跷在行气的“吹嘘呼吸”中,或捉腕持手,或捉踝持足,配合“聲、意、气、力”的贯注输布,对病人的脏腑、经络、筋骨、关节、皮肉进行多层次的调节刺激。

按摩与按跷相对应,主要着重于人的头面、腰背、胸腹,与现代通常看到的推拿按摩不同,古代的导引按摩是以导引行气为内涵,以按摩为外在治疗形式的临床医疗活动。

按跷与按摩虽然侧重不同,但都以导引为其内涵,充分地利用了经络系统中的经脉、经别、经筋、皮部这些多层次的立体网络的功能与主治。调节刺激,虚实结合,按跷用手式,按摩以手法,讲究内劲,动作幅度小,显效迅速。

古代的导引按跷和导引按摩以治疗各种内科疾病为主,甚至在危重险症的急救上也有神奇的功效,这些都可以从《黄帝内经》的有关篇目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韩诗外传》、《周礼注疏》中有关扁鹊治“孚虎太子尸厥”的史实中得到佐证。

4《黄帝外经》的亡佚,使导引按跷和导引按摩从汉代以后走向衰落

早期中医的优秀传统被后人淡忘,令人感叹,又令人反思。“黄帝医经”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的姐妹篇《黄帝杂子步引》和《黄帝歧伯按摩》是导引按跷和导引按摩的专著,它们的亡佚,是造成中医学“断层”的重要原因。虽然历经人世更迭,导引之学在严密的师徒相传中还小有一支,但导引学派师承关系的严格保守,就难免其从汉代以后走向衰落。

客观地来讲,按摩疗法在中国传播也有“内”、“外”两大源流,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早期中医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为建立中医理论基础和治疗体系作出重要贡献的导引学派,也就是“内家学派”。

5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药物疗法占据了中医治疗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外治法中,针灸继续流传,推广普及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问世,为中医药疗法的普遍推广和普及使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伤寒之学”从此逐渐占据了中医统治地位,内治法上升到首位。

《灵枢经》的传世,继而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都为后世针灸学的继续流传与推广作了了宝贵的贡献,但此时外治法在中医治疗中已下降到次要地位。

相比之下,导引之艰深难学,全凭师徒口传心授,长年磨练,不如中药、针灸有现成的各家范本,只要辨清证候,随症用药,只须化裁加减;针灸只须选穴施法,即可坐堂为医。

虽然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治病不用方药,只用导引、按跷、按摩,但此时已很难改变中医发展过程中这种不合理的格局。

6后世对导引、按跷、按摩的误解多由唐代而起

到了唐代,王冰和司马贞对导引、按跷、按摩的解释使人模糊难辨,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则生硬地把导引划分为主动式的自我按摩和肢体运动;把按摩划分为被动式的手法操作。这些结论都与《黄帝内经》的原旨相去甚远。后世对导引、按跷、按摩的误解多由此而起。

7手法治疗在唐宋兴盛,古代按摩外向化

(诚然,)中医骨伤科学在唐代兴盛,正骨手法的崛起和发展,使按摩更加流于只注重手法的变化和患者的外在感受,而忽略了古时按摩对医者“精、气、神”的调节要求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的一种互动式随机、随症、随病邪出没变化的双向交流的治疗法则。

至宋代《圣济总录》,虽然收有导引和按摩的内容,但由于受唐代之风的影响,对导引与按摩的传释都不免有失偏颓。

8明代按摩的主流异名为推拿;明清推拿、手法并行,发展出各种流派

宋代以后,按摩更加外向化、形式化,为了适应不同的要求,各种治疗手法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直接导致按摩到了明代异名为推拿。明代中医十三科中设推拿科,至此推拿名正言顺地占有了古按摩在中医治疗体系中的地位。

明清以后,推拿与手法并行。由于社会分工日细,推拿发展出各种各样的流派和方法,但无论其怎样名目繁多,总不外乎以下三类:第一是刺激经穴、调节脏腑、祛疾除病的经穴推拿;第二是刺激局部、正骨复位、镇痛放松的手法推拿;第三是治疗小儿疾患的小儿推拿。

9推拿、手法、按摩的现代定义及其现状

到了今天,通常把在病灶局部、身体有关经络路线和穴位上进行刺激的手法操作与被动运动称为推拿;把整复各种关节、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手法操作称为手法。而另一种蜕化了的主要用于保健的按摩———以手法放松为主配合被动运动的健身方法依然借按摩之名在民间流行。

现代的推拿和按摩除了在刺激方法与手法的变化上还保留有其特色外,它们的理论依据和治疗实践反过来都更多地借鉴了针灸学。

目前,无论是在一般百姓,甚至在医学界的许多人眼里,只要是身强力壮,懂得一些解剖、生理、病理知识,熟记几个常用穴位就可胜任推拿、按摩。这是由于现代人对中医的发展历史,对中医理论、治疗特点的了解不够全面所致,对于当前中医知识的普及与提高是十分不利的。

10总结

中医治疗的本质是“以人治人”,要取得好的疗效,十分强调医者个人的素养与能力。两千年岁月沧桑,中医的许多优秀传统被后人淡忘。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考证,难免“管中窥豹”。不如身体力行,从实践过程感悟其中的真谛。

目前,野生中草药材资源的逐渐枯竭,现有中医的治疗方法难有新的突破,21世纪中医学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都不足取。

今日论古并不是简单的为了好古,导引之学的培养与训练可以加深医者对中医学理论的全面理解,具备治疗过程中总揽全局的能力,增强药物治疗的时效,提高针灸的疗效。

导引、导引按跷和导引按摩是中医治法宝库中的“秘密武器”,它们在许多老年病、疑难病的治疗上显示出优异的治疗效果。应该努力发掘整理,使之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推拿、按摩、手法各有自己的风格与特点,已拥有相对稳定的需求人群,可相互促进、自由发展。

中医推拿手法 篇7

1 课时分配不合理与总课时量不足

我院医学类专业《推拿手法学》的课时总数基本都在40学时左右。以我院两个年级两个专业为例, 2010级针灸推拿学本科该课程的课时总数为40学时, 理论24学时, 实践16学时;2011级中医学本科的课时总数为36学时, 其中理论20学时, 实践16学时。医药类独立学院的学生, 因其自身基础所限, 想要在40个学时内将所有手法的理论与操作掌握, 难度很大;况且推拿手法中的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扳法对操作的技巧性要求极高, 而实践课时量的不足, 也使得这几种手法的学习困难重重。在课时分配上, 也不甚合理。其一, 按总课时量看, 实践课时所占比例太低。其次, 各类手法课时数进行平均分配, 却不依难易程度分配的做法, 缺乏合理性。例如, 摆动类手法中的一指禅推法、滚法, 这两个手法对操作的技巧性要求很高, 基本已成为评判一个推拿临床医师手法好坏的重要依据[1], 初学者难于掌握其动作要领时及发力方法, 如不能及时规范动作技巧会对后期的手法纠正带来麻烦, 甚或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放弃对手法的学习;至于扳法, 是临床常用的整骨手法[2], 对纠正关节错位以及关节紊乱症所致的各类软组织损伤, 都有重要作用, 对于推拿工作者而言, 要熟练掌握扳法, 除了传统的手法技术、发力技巧和转动角度外, 还要掌握解剖学、神经病学、生物力学等多门学科。因此, 这三个手法的课时数应较其它手法为多, 教师在推拿手法教学时, 亦应对其进行重点讲授。

2 实践操作教学模式不合理

我院现将《推拿手法学》的教学模式分为理论与实践教学两部分, 理论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 学时分配为3:2或5:4。理论教学在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多媒体教室完成, 实践教学在本院的实训基地通过教师现场进行手法操作及学生动手练习完成。粗略看来, 我院近五年来的这种教学模式较为合理, 但课程结束后学生推拿手法的实际操作能力仍然较差, 何故?究其原因在于上述教学模式存在以下三个方面不足:①《推拿手法学》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学科, 课程在开始进行少量的理论课后, 就应该尽快开展实践教学, 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理论教学课时数偏大的不足;②带教老师手法水平参差不齐, 手法具体操作各有不同, 未必能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学生模仿操作时无所适从, 进而逐渐缺乏学习兴趣;③学生在课堂学习手法操作理论后直接进入学院实训基地练习, 虽然相较于五年以前直接进入医院临床见习所取得的效果有较大改观, 但由于练习操作的学生数量多, 实训基地推拿治疗床位数较少, 学生仍缺乏练习, 而且受术者亦为学生, 本身没有什么病痛, 学生操作手法时, 得到对方的反馈信息可能没有太明确, 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应对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知, 针对我院《推拿手法学》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有必要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改革:①如条件允许, 对本课程总课时数进行适当增加。②课时数分配向实践教学倾斜, 合理分配以滚法、一指禅推法和扳法为主的手法, 以及与其它类手法的课时数。黄锦军[3]认为, 推拿手法学教学应加强实际操作, 以课堂教学可作为辅助, 这与我院以培养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初衷相契合, 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方法的改变;段安[4]在推拿教学的改革中, 首先定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课堂讲授为辅的方案, 将2/3学时进行实际操作, 而对理论的讲授则以剩余的1/3学时完成。③若条件允许, 可在现有的推拿手法实验室基础上尽可能完善设施与器材的配备, 制定规范化、标准化手法操作培训流程, 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操作之前接受更多的指导, 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推拿手法的相互操作, 如条件允许, 可以给有相关部位不适的同学进行手法施术, 在动手的同时进行语言交流, 使学生充分体会操作正确时手法的手感及受术者自身的感觉。

4 结论

《推拿手法学》是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针推、中医学本科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强调实践性的基础学科,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医药类本科层次独立院校来说, 其地位尤为重要。随着十余年来本科院校的不断扩招, 研究生的毕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多, 虽说针灸推拿专业在医疗就业市场上被较为看好, 但是随着大量毕业生就业, 越来越多的各级用人单位在招聘针灸推拿临床医生时, 皆倾向于录用医学硕士甚或博士等高学历人才;而我院针灸推拿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多定位于基层医疗机构, 从事临床推拿、康复或保健工作。实际上, 推拿手法的学习就是尽量提高推拿动手能力, 但经我院针推教研室数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 过往和当前培养出来的学生推拿动手能力较差;并且对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毕业后不能迅速进入临床角色, 对用人单位及其自身的发展都是一个滞绊。因此, 缩短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差距, 并提高学生对于推拿手法的兴趣与动手能力, 有必要改革本门课程现行的教学方法, 尤其是对实践教学加以创新, 最终达到提高《推拿手法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摘要:对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目前《推拿手法学》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分析思考。方法:选取我院2010级针灸推拿学本科专业和2011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为样本, 了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 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弱。结果:理论学时多于实践学时, 学生动手能力弱, 致使课程结束后学生推拿手法操作能力较差。结论:为提高《推拿手法学》的教学质量, 有必要对现行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教学诸环节加以改进或改革。

关键词:推拿手法学,实践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雷龙鸣, 等.对广西中医学院《推拿手法学》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 10 (4) :128-129.

[2]赵树军, 董福慧, 赵文海, 等.整骨手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70例[J].吉林中医药, 2011, 11 (30) :977-978.

[3]黄锦军, 粟胜勇, 雷龙鸣, 等.推拿学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12 (2) :220-221.

落枕的推拿手法评述 篇8

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落枕的发病率呈不断地上升趋势。在落枕的治疗方法上一般采用中医的推拿手法, 这种方法, 起效快, 疗效显著。但是目前关于落枕的推拿手法研究上大多是关于推拿手法与其他疗法的配合实证性研究。该文从落枕病因的认识出发, 从而不同的落枕推拿手法进行评述,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找出不同治疗方法的适用病症, 为今后落枕的推拿手法治疗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对落枕的病因机制的认识

1.1 肌肉损伤

由于睡眠时的睡姿不良, 或者睡觉时所用的枕头过低、过高或过硬。使得头颈部处于过分伸张或过分屈曲的状态, 导致颈部肌肉 (尤其是胸锁乳突肌或者斜方肌) 因长时间被牵张而使得一侧肌肉紧张。较长时间的肌肉紧张使得颈部气血运行不畅、络强硬不和, 导致颈部静力性损伤, 动作受限等。

当颈部长时间处于某种状态时骤然转动, 颈椎小关节发生扭动, 关节间隙拉大, 关节囊滑入, 恢复到原来姿势时, 关节囊卡住, 发生疼痛。

1.2 风寒湿邪的侵袭

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写到:“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当颈部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时, 风、寒、湿病留在颈部的肌肉、筋骨、关节, 造成进步经络堵塞, 气血运行不畅。颈部寒凝血滞、筋络痹阻使得肌肉发生痉挛, 造成颈部活动受限等。

1.3 肌肉积累性疲劳

因长期进行低头的动作 (如伏案工作、游戏、低头族等) , 使得颈部的肌肉发生了积累性疲劳, 导致了颈部肌肉的保护性收缩, 局部肌肉僵硬, 疼痛不适。同时, 肌肉的积累性疲劳不仅仅出现在一侧, 有时两侧同时出现症状。

1.4 其他

患者患有其他疾病如颈部外伤、颈椎病、肾虚等, 也将导致落枕发生。

2 落枕的推拿手法评述

2.1 单纯性的推拿手法治疗

关于落枕的单纯性推拿手法治疗, 早在1964年就有了实证性研究。虽然现今关于落枕的推拿手法治疗大多都是推拿与其他方法相配合的治疗, 但是单纯性推拿手法的研究也没有就此而止步, 在临床治疗中也逐渐完善和细化。

早期的推拿手法所采取的体位是仰卧—俯卧—坐位, 现今的体位一般为坐位, 体位变换减少。刘建华 (2013年) 根据不同颈部肌肉的行走路线疼痛将落枕分为斜方肌型、胸锁乳突肌型和肩胛提肌型, 找出不同类型的最佳推拿手法。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关于落枕的新穴位如落枕穴 (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间的掌指关节后5分处) 、扭伤穴 (位于阳池至曲池连线上1/4处) 、闪腰穴 (位于桡骨茎突至肱骨外上髁连线上1/4处) 等, 王锡友 (2010年) 研究得出采用常规的推拿手法与点按新落枕穴治疗落枕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具体的推拿手法 (如寸劲推拿手法) 和按揉具体穴位 (如肩中俞穴) 对落枕的治疗, 且疗效明显。

单纯性的推拿治疗采用以多种手法对颈部肌肉按摩和点按颈部的相关穴位等舒筋通络的方式对颈部紧张痉挛的肌肉进行放松, 使颈部气血运行畅通, 经络舒畅, 疼痛减轻, 达到治疗的效果。单纯性推拿手法适合于落枕的初期以及症状较轻的患者。

2.2 推拿手法与针刺配合治疗

推拿手法与针刺配合治疗落枕的临床研究在2000年左右出现。在治疗中一般先采用单纯性的推拿手法, 然后进行针刺治疗。针刺所取的穴位大多为风池穴、后溪穴、昆仑穴、落枕穴、养老穴、大椎、悬钟等, 且针刺一般采用的是泻法进行强刺激。落枕病发的3~7天内, 应用针刺的配合疗法效果较好。

同时, 也有一些特殊的针刺配合疗法, 如, 腹针配合疗法。倪卫平 (2012年) 在研究腹针配合推拿治疗落枕时取腹部中脘穴、商曲穴、滑肉门穴、下脘穴等 (疼痛位置不同, 所取穴位略有不同) , 先腹针治疗后采用推拿手法治疗, 且疗效甚好。在倪卫平的研究中针刺与推拿的顺序与一般的疗法不同, 这有可能与在腹部取针的缘由相关。

2.3 推拿手法与经络配合治疗

在人体经络系统中手三阳经脉是从手走头的走向, 足三阳经脉是从头走足的走向, 督脉起于胞中, 上抵头面, 行走在腰背正中。因此, 颈部附近经络较多且联系密切。

落枕患者因颈部气血不足, 经络阻塞, 造成局部脉络受损。因此, 在落枕的推拿手法治疗中所取的穴位也大多在这七条经脉中, 采用推拿手法也大多按照经络的走向进行的。刘海涛等 (2012年) 就依循经络进行推拿治疗落枕进行了临床实证研究, 他认为“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通过治疗可疏通颈部气血循环, 缓解疼痛, 改善活动度, 且临床疗效较佳。但是目前关于推拿手法与经络配合治疗落枕的专门研究还较少, 需加强经络在推拿治疗中的应用。

2.4 推拿手法与药物配合治疗

现今, 关于推拿手法与药物配合治疗落枕的应用较多, 且药物的种类也较多。

王林华 (2007年) 在治疗落枕时将双氯芬酸二乙胺凝胶适量地涂抹在患侧后进行推拿手法治疗, 疗效满意。凝胶局部应用可穿过皮肤到达炎性反应区域发挥作用, 缓解急性炎性反应且起到了较强的镇痛作用。将推拿手法与双氯芬酸二乙胺凝胶配合使用, 进一步加强推拿手法的解痉镇痛作用。

苏赐明、雷龙鸣 (2008年) 运用云香精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及凡士林保护皮肤的功效, 在进行落枕的推拿治疗前在患侧颈部涂抹云香精, 等其略干后再涂抹少许医用凡士林, 再进行推拿手法的治疗, 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陈威、吴耀持等 (2009) 在对落枕的治疗中先采用理筋、拔伸整复的推拿手法, 最后再对患者颈部局部肌肉痉挛处进行中药熏蒸, 对患者颈部活动受限、颈部疼痛和上肢疼痛有明显的改善。

对于推拿手法配合药物治疗落枕的研究中应依据病因、病情的不同, 采用不同功效的药物配合, 如, 因风寒湿邪的侵袭而导致的落枕应采用祛风除湿的药物进行配合治疗。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多数临床研究没有对不同病因病情的患者进行区别治疗。

3 结语

落枕的病因机制分为肌肉损伤、风寒湿邪的侵袭、肌肉积累性疲劳以及其他如颈部外伤、颈椎病和肾虚等。落枕的单纯性推拿手法治疗能放松颈部紧张痉挛的肌肉, 能活血理筋, 适用于初期及病症较轻的患者;推拿与针刺的配合治疗适用于落枕病发的3~7天内;推拿与经络的配合治疗应得到加强;推拿与药物的配合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情来采用不同功效的药物。

参考文献

[1]唐巍东.落枕推拿辨治体会[J].按摩与导引, 2004, 18 (2) :37.

[2]刘建华.推拿治疗落枕32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4) :126.

[3]王锡友.推拿治疗落枕5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医临床版, 2010, 17 (5) :12-13.

[4]倪卫平.腹针配合推拿治疗落枕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2, 31 (5) :342-344.

[5]刘海涛, 邹来勇.循经推拿治疗落枕48例[J].河南中医, 2012, 32 (4) :483-484.

[6]王林华.42例落枕推拿配合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19) :98.

[7]苏赐明, 雷龙鸣.推拿治疗落枕52例临床体会[J].按摩与导引, 2008, 24 (2) :24.

推拿手法的最佳效应力量思考 篇9

虽然推拿疗法作为少数几种同时具备舒适性和治疗性且无药物副作用的自然疗法之一而深受广大病患的喜爱,但由于推拿疗法主要依靠医者在患者体表作推、拿、提、捏、揉等以达到治病目的,故推拿疗法对医者的手法操作具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临床上因推拿手法运用或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各种医疗意外时有报道[1,2],轻者疗效不佳,严重时可加重病情,更有甚者则损伤脊髓神经而导致截瘫,甚至死亡。深究推拿意外的产生,除了对推拿适应症及禁忌症的诊断不够重视外,更多的是医者在推拿操作时操作方法不当所致[2,3,4,5],其中又以用力不当最为常见。关于推拿疗法的操作要领,有人总结为“意、气、力、形”四字[6]:“意”即集中意念,即“守神”、“守机”;“气”即呼吸与意念,是手法操作过程中保证用力协调统一的关键;“形”即各种推拿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患者操作时的体位摆放及医者操作时的动作要领;“力”是指推拿操作中用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其中“意”、“气”、“形”均具体可操作,唯独“力”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虽然有人把推拿的用力归纳为“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深透”十字要诀[7],但还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用力的标准不一导致推拿手法用力不当成为了推拿意外发生的重要因素。

笔者于临床一线运用推拿疗法治疗各种骨伤科疾病十余年,治疗了数以万计的病患,临床所见亦有因操作用力不当而发生的推拿意外;现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推拿手法最佳效应力量”的概念。

所谓推拿手法最佳效应力量,是指针对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疾病阶段,根据该疾病或疾病阶段的不同病理、生理基础而在推拿操作中使用不同力量,以达到减少推拿意外发生,提高推拿疗效的目的。在推拿过程中使用最佳效应力量,可使推拿手法力量的施用更具标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使手法传承中力量的使用不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推拿手法最佳效应力量具体可分为“基础松筋效应力量”、“重力分筋效应力量”及“正骨复位效应力量”,现分述如下。

1 基础松筋效应力量

所谓基础松筋效应力量,是指运用较轻的力度按、揉、推、拿患者浅层肌肉软组织,以达到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之效。该法主要用于经筋病早期,也可作为进一步重手法治疗的放松准备手法。一般推拿教学书籍强调手法的用力要依据患者的部位和体质应用,同时强调强而快的手法可使神经、肌肉兴奋,轻而缓慢的推拿手法可使神经、肌肉抑制,但这些原则标准在临床运用和教学中都过于笼统。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笔者发现此阶段用力当以患者自我感觉最舒适的用力最能达到松筋的效果和目的,因此提出本阶段手法用力以患者主观舒适感作为标准。操作期间时刻注意患者的表情或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总以患者自我感觉是否舒适为衡量用力是否得当的标准。操作时灵活运用各种手法,用力由小而大,由点及面,均匀渗透,适当逐步增加手法的力量,用力总以患者感觉舒适,不产生痛感为度。治疗结束以操作区肌肉紧张度下降,患者局部肌肉酸痛不适大大减轻为特征。

2 重力分筋效应力量

重力分筋效应力量主要针对分筋阶段的用力特点而提出,是指运用较大的力量,使用弹拨、顺推、重力点按等手法,以达到松解肌肉、筋膜、肌腱及关节韧带等粘连为目的的方法,适用于各种颈肩腰腿痛疾病,主要以肌肉、筋膜、肌腱及关节韧带等粘连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疾病,如肩周炎、膝关节炎及各型颈椎病、腰腿痛等存在肌肉、筋膜、肌腱及韧带等粘连时。此类疾病多症状较重,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或存在神经、血管受压症状;查体可见相应关节活动度下降或颈腰活动受限,局部可扪及条索状或结节状筋结;X片、CT或MR等多提示较明显的关节退变、增生,或可见相应节段的椎体退化增生,椎间盘轻中度突出退变,韧带增生变厚等表现。运用推拿疗法治疗此类疾病时,必须嘱咐患者充分放松,避免产生对抗力量;施力时注意保护患者皮肤,避免损伤表皮,弹拨用力必须足够大;用力要透达条索状物的深部,但不能一味追求力量大而忽视患者的病灶情况和承受能力,应以患者的最大耐受力为参考,接近患者的最大承受力即可。如此用力,既可保证疗效,又可避免因用力过当而引发的安全隐患。弹拨后,患者痉挛的肌肉和条索状物多可软化,然后可顺推数下及重力点按局部30s,既可明显缓解弹拨引起的局部反应,又可巩固疗效。整体用力可轻重交替、循序渐进,避免猝然过度用力而导致局部肿胀出血,甚至出现局部疼痛加重的情况。必须指出本类型患者病程多较长,局部病理改变也不可能因一次治疗而完全消失,故治疗时不可操之过急,按疗程治疗为主,方可有效避免因手法施力过度引起的医疗风险,又能保证手法的疗效最大化。

3 正骨复位效应力量

正骨复位效应力量主要针对运用扳法、提法、压法等手法以达到使错位关节恢复正常解剖结构或功能结构而提出。手法复位多运用较大力量,操作得当多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用力过猛也极易引起机体损伤,是推拿意外高发的操作手法。本法多用于各种由于小关节紊乱错位所致的颈肩腰腿痛疾病,如各型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病变,以及可通过调整小关节位置达到改善症状的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突出症等;其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可表现为单纯的局部肌肉关节疼痛,也可表现为各种神经、血管受压症状,但X线检查或仔细查体均可查见小关节紊乱错位,或CT、MR提示退变增生组织、突出椎间盘压迫神经及血管等。此类疾病的治疗仅仅通过轻手法松解局部肌肉或筋结或许可以暂时改善症状,但疾病多反复不愈,因而需通过扳法、提法、压法等手法恢复紊乱错位关节正常的解剖结构或功能结构,或通过调整小关节位置,减轻或解除神经、血管受压,以达到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目的。正骨复位的操作应当建立在放松局部肌肉、肌腱、韧带的前提上,根据小关节错位紊乱的方向,患者充分放松,避免产生对抗力量,医者轻柔活动病变关节至最大限度,再使用较大力量以“寸劲”或扳或提或压,以较大的力量作用于特定的错位关节,以使关节复位。操作时用力以“暗劲”、“寸劲”为点,避免暴力,一次复位不理想时可根据情况进行第二次复位,第二次复位可在第一次用力基础上稍加力量进行,用力方向应以具体错位关节的错位关系而选用相反方向力量,避免无目的的反复双方向扳、提、压。复位时多可出现因关节解剖位置改变而产生的“咔哒声”,但手法复位成功与否应以复位后紊乱错位之小关节恢复正常解剖关系,或解剖复位未完全正常但症状改善,即所谓功能复位为标志,并不以弹响作为硬性指标。这样可大大减少因盲目追求弹响,用力超出患者承受力而引起的医源性损伤。

4 小结

推拿手法最佳效应力量是笔者为改善手法用力的随意性、盲目性,根据伤科手法“松、顺、动”的步骤,针对推拿用力提出的一套应用于不同疾病及疾病不同阶段而使用大小不同的力量,以达到针对疾病病理基础治疗的方法。根据不同的病理基础阶梯用力,精准用力,可防止因用力不足而产生的疗效不佳或用力不当导致推拿意外的发生。将本法灵活应用于临床推拿治疗各种颈肩腰腿痛疾病,可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摘要:推拿疗法作为少数几种同时具备舒适性和治疗性且无药物副作用的自然疗法之一而深受人们喜爱。然而,临床上因推拿手法运用或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各种医疗意外时有报道,其中用力不当是导致推拿意外发生的主要原因。笔者结合多年临床推拿经验,提出“推拿手法最佳效应力量”的概念,以推拿手法最佳效应力量为基础,针对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根据该疾病或疾病阶段的不同病理、生理基础而使用不同的推拿力量,可显著减少推拿意外的发生,提高推拿疗效,也使推拿手法力量的施用更具标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使手法传承中力量的使用不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关键词:推拿,效应力量,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宁,王伟.发生在我身边的一次推拿意外[J].按摩与导引,2009,25(5):42-43.

[2]金喜宏.推拿误诊及意外3例[J].按摩与导引,2009,25(6):45-47.

[3]张振宇,温建民.颈部推拿导致意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J].中医正骨,2008,20(10):71-73.

[4]虎军.推拿手法意外的综述及其原因与对策分析[J].按摩与导引,2006,22(12):14-16.

[5]吴万坚.腰腿痛推拿意外原因的分析[J].颈腰痛杂志,2002,23(2):151-152.

[6]付国兵,戴晓晖.推拿练功与手法操作的结合与运用[J].按摩与导引,2009,25(1):1-2.

中医推拿手法 篇10

保健推拿和治疗推拿, 二者虽然没有严格的界限, 但是各有侧重。保健推拿主要适用于亚健康人群, 而治疗推拿主要适用于病人。由于适用的对象不同, 那么要求达到的效果也就不一样, 保健推拿主要是为了放松身心, 缓解疲劳, 消除亚健康状态, 提高生命质量。而治疗推拿主要是为了治疗疾病。由于手法的目的不同, 所以, 在手法的要求上也有所不同。不管是保健推拿还是治疗推拿, 均要求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这是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是推拿手法的“心法”内涵, 没有这些“心法”, 那推拿手法仅仅是一些机械动作而已, 有其形而无其质, 只能做到“形似”, 而难以达到“神似”的境界, 当然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和保健效果。

对保健推拿来说, 手法的柔和性显得尤为重要。保健推拿, 由于面对的是顾客, 所以既要有较好的舒适感, 又要有较好的疗效, 要在轻松舒适中缓解疲劳, 消除症状, 而又没有任何治疗痛苦。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说:“法之所施, 使患者不知其苦, 方称为手法也。”笔者长期从事中医保健推拿的临床和教学工作, 深感保健推拿手法“柔和”的重要性。比如,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很多初学者, 由于没有重视和掌握这一要求, 往往做出来的手法比较生硬, 让人感到疼痛不适, 难以接受。另外, 在保健推拿这个行业里面, 还盛行一种错误的观念, 无论顾客还是推拿师, 都认为推拿力量越大效果越好。殊不知, 推拿手法的力量跟疗效不成正比, 并不是力量越大, 效果越好。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 容易导致手法损伤, 往往表现为局部肌肉僵硬呈硬结状, 不但没有缓解症状, 反而越来越来加重病情。这说明推拿手法具有双刃性, 既能“治病”, 也能“致病”。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今见按摩之流, 不知厉害, 专用刚强手法, 极力困人, 开人关节, 走人元气, 莫此为甚, 病者也以为法所当然, 即有不堪, 勉强忍受, 多见强者致弱, 弱者不起, 非惟不能去病, 而适以增害, 用若辈者, 不可不为知甚。”本文就推拿手法柔和性在保健推拿中的运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推拿手法“柔和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用力要轻柔和缓, 轻而不浮, 重而不滞, 刚中有柔, 刚柔相济。另一方面指推拿的效应, 能给顾客带来身体上的舒适感和心理上的愉悦感, 达到有效的放松身心、缓解疲劳的目的[2]。关于推拿手法柔和的重要性, 近代推拿名家朱春霆指出:“手法要因人而施, 因证而施, 因部位而施, 要柔和深透, 刚柔相济, 均匀有力, 以柔和为贵”[2]。他认为:“人虚证虚, 用柔和手法处理不待言, 人虚证实, 也应以柔和的手法为主, 即使人实证实, 也不能多用刚强的手法取快一时, 如果一味蛮用刚强的手法对付实证, 反而会造成气动而成的病证, 甚至无形中转为痼疾, 实证变为虚证”[3]。可见推拿手法柔和的重要性。

首先, 柔和的手法具有较好的舒适感, 顾客乐于接受。推拿疗法是一种自然物理疗法, 跟其它疗法相比, 具有操作方便, 舒适安全, 几乎没有任何治疗痛苦和毒副作用, 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 如果用力或操作不当, 手法生硬粗暴, 也会导致很多推拿的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就是疼痛不适, 严重者让顾客疼痛难忍, 难以接受。我们知道, 任何一种疗法, 要取得较好的疗效, 都需要一定治疗时间和一定治疗剂量的积累。推拿疗法也是一样, 根据“手法量学”的观点[4], 推拿手法要取得较好的疗效, 需要一定治疗时间和一定刺激量的积累, 这也是“持久”的基本要求, 即单一手法, 要求持续一定的时间, 整套手法, 要求持续一定的时间, 整个疗程, 也要求持续一定的时间。因此, 在具体操作上, 保健推拿往往都按疗程来治疗, 只有坚持做完整过疗程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试想, 如果我们给病人推拿一次以后, 病人疼痛难忍, 而我们事前又没有给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病人就不会再接受推拿治疗了, 导致疗程的中断, 我们能取得好的疗效吗?所以, 一种疗法, 病人能否接受和愿意配合很关键。要让病人接受并配合推拿治疗, 首先, 要消除病人对治疗的恐惧心理, 事先做好解释工作。其次, 要用比较柔和的手法, 增强手法的舒适感和可接受性。初次接受推拿治疗的病人, 对推拿手法往往都不太适应, 表现为怕痛、怕痒等, 这种情况下, 我们只能用比较柔和的手法, 让顾客逐渐适应并接受推拿疗法。

其次, 柔和的手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可以避免医源性损伤。跟其它很多疗法一样, 推拿手法也具有双面性, 即有效性和可能的副作用。只不过推拿的副作用跟其它很多疗法相比要小得多。但如果用力或操作不当, 也会产生推拿意外, 加重病情或造成新的损伤。如过重使用擦法, 就容易擦破皮肤, 造成皮损。过重过长时使用揉拨法, 容易导致皮下出血, 形成瘀斑和血肿。在胸背部使用较重的按压法, 容易导致胸椎的骨折等等。而柔和的手法就可以避免这些意外的发生。手法的“柔和性”要求手法用力要柔和, 要用技巧力, 切忌使用暴力和蛮力, 用力的大小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应在病人的生理承受范围之内由轻到重, 以免造成推拿意外和新的损伤。

再次, 柔和的手法具有较好的有效性。推拿疗效跟用力的大小不成正比, 并不是力量越大, 效果越好。早在1955年, 江静波就提出, 推拿手法的治疗效应是通过皮肤感受器, 借神经系统的应激作用, 引起大脑皮层对全身机能进行调整而起作用。推拿手法并不是通过本身直接用力改变人体的病理状态, 而是激发人体固有的调整与自愈机能, 防病治病。所以手法的轻重、力量的大小并不是重要的, 节律性才是关键[2]。在临床上, 软组织损伤, 也就是中医讲的伤筋的病证, 用柔和的手法往往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笔者曾经治疗一个女性病人, 平时缺乏运动锻炼, 自诉爬山以后, 双下肢酸痛难忍, 行走困难, 检查双下肢腓肠肌明显压痛。用轻柔的揉法、法及拿揉法进行治疗, 两次以后即明显缓解, 行走自如。这也是中医讲的“筋喜柔而不喜刚”的具体运用。

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手法“柔和”呢?首先, 在操作的过程中, 要始终贯穿“柔和”的心法内容, 并用以指导手法操作。在手法练习的过程中, 心里面始终要想着“柔和”两个字, 并细心体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 手法就会有很微妙的变化, 逐渐趋于柔和, 这种变化, 在受试者身上能够明显感觉出来。所以说, 学习推拿手法, 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做, 一方面自己做, 另一方面让别人给你做, 对比一下那种不同感觉, 让好的感觉深深地印入脑海, 只有你有这种感觉以后, 给别人做的时候,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相信别人也会是这种感觉, 做到“心中了了, 指下能明”。其次, 要掌握用力的技巧, 多用巧力, 忌用蛮力和暴力。推拿的学习, 是一个去拙取巧的过程, 刚开始学的时候, 用的大多都是拙劲, 是本力蛮力, 这种力量, 做出来的感觉比较生硬, 令人疼痛不适。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 逐渐掌握用力的技巧, 去掉这种拙劲, 手法就会变得柔和而深透。需要强调的是, 我们讲手法的柔和性, 并不是指手法轻而无力, 而是指手法轻而不浮, 重而不滞, 刚中有柔, 刚柔相济。重的手法, 我们同样可以做得比较柔和, 关键在于用力技巧。在去拙取巧的过程中, 腕关节放松是一个关键, 腕关节放松以后, 自己的本力通过腕关节的弹性缓冲作用, 就变成了一种柔和而深透的力, 做出来的感觉就比较舒适。再次, 通过推拿练功, 可以增强自己的体力及技巧力, 提高手法的柔和性。推拿练功, 历代推拿名家都比较推崇易筋经和八段锦, 通过易筋经和八段锦的锻炼, 可以增强体质及体力。另外, 根据笔者的体会, 太极拳的锻炼, 有助于体会和掌握推拿的用力技巧, 增强手法的柔和性和舒适性。太极拳的用劲及发劲技巧跟推拿手法有很多相似和相通之处。如太极拳讲的蚕丝劲和螺旋劲, 推拿手法也有要求, 如揉拨法, 就要求蕴含蚕丝劲和螺旋劲, 在操作的过程, 要求做螺旋状的揉动, 揉中带拨, 或三分揉七分拨, 或三分拨七分揉, 做到柔中带刚, 刚柔相济, 连绵不绝。最后, 要做到推拿手法柔和舒适, 需要勤学苦练, 用心体会, 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运用自如。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说:“一旦临证, 机触于外, 巧生于内, 手随心转, 法从手出”。

参考文献

[1]庞军, 雷龙鸣, 等.从人类亚健康看保健推拿市场蕴藏的无限商机.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 (2) :131

[2]胡炳麟.论“柔和”.按摩与导引.2000;16 (1) :2

[3]裴旭海.推拿手法柔和性的生物力学机理探讨.按摩与导引2004;17 (2) :2~4.

推拿手法调理亚健康状态初探 篇11

推拿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博大而精深。在人们普遍重视健康的今天,正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因其易于操作,方便快捷,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不但能够治疗骨伤科、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的疾病,而且对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起到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本人通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探讨推拿手法对亚健康状态的调理,现综述如下,供各位前辈和同行指正。

1、关于亚健康状态的认识

西医认为亚健康状态是慢性疲劳综合征,内分泌失调,是指人的机体虽检查无明显疾病,却呈现出容易疲劳,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减退等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介于健康(第一状态)和疾病(第二状态)之间,又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或“病前状态”。

中医认为亚健康状态是身体出现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在古代又称为“未病”。《黄帝内经》中提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未病已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有了疾病除积极寻找除疾之法外,还认识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若继续发展,它可以成为疾病;若调理得当,亦可以趋向于健康。

2、亚健康状态的诱因

2.1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造成精力、体力透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加大,人们用心脑过度,五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如身体不能通过适当的放松,建立一个有效的恢复机制,则人们的主要器官在长期的紧张状态下会出现效率低下,功能减退或暂时的功能障碍。

2.2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在饮食结构上发生了变化,饮食热量过高,肉、蛋的过度使用及食物的过分精细,导致一些现代富贵病或某些特殊营养成分缺乏。还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偏食、生活不规律、睡眠不足、不吃早餐、缺乏锻炼等。

2.3环境污染的不良影响周围环境的污染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如工业噪音、电磁辐射、汽车尾气、房屋装修、厨房油烟等。

2.4心理失衡,人际关系紧张古人云:万事劳其行,百忧撼其心。高度激烈的竞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人们思虑过度,不仅会引起睡眠不良,甚至会引起人体的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紊乱,进而影响到人体的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

2.5过度的滥用药品 用药不当不仅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而且还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如稍有感冒就是用大量的抗生素,不仅会破坏大肠的菌群,而且还会产生耐药性,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另外,盲目地使用大量的保健品,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现代化的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是更多生活上的享受,衣食住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车代步,网上购物,电话预约,视频通讯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减少了运动的时间和兴趣。精细的美食也使人体的消化器官越来越娇嫩,电脑病、空调病应运而生。生活方式单一,业余生活贫乏,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着健康,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缺乏运动和滥用药品和保健品,使更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3、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一多三少,即疲劳多、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减退。具体而言就是出现一系列难以用某一种病种予以解释的证候群,如全身无力、颈肩背腰肌肉酸困、头晕头痛、眼睛疲劳、视力下降、胸闷不适、心烦意乱、容易生气、喉咙有异物感、胃闷不舒、食欲不振、便秘、入睡困难、面容憔悴、皮肤干燥、易脱发等等。

4、推拿手法的调理

4.1调理原则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养心安神、疏肝解郁、补脾益肾、强筋壮骨、提高免疫、促进代谢。

4.2主要穴位涌泉、足三里、中脘、关元、心俞、肝俞、脾俞、命门、肾俞、合谷、百会、太阳、风池。

4.3主要部位颈项部、肩部、腰骶部、足部、腹部和头部。

4.4具体手法操作

4.4.1俯卧位:被术者俯卧位,施术者站其一侧,先检查被术者颈椎、胸椎、腰椎的曲度、两侧的肌肉及小关节有无错位。施术者站其床头,双掌推、摩上背部脊柱及两侧;双掌由下向上揉上背部及肩胛背面至肩部;拇指按压膀胱经路线,点压肝俞、心俞、肺俞穴:双手滚肩胛区及肩胛背面;多指拿揉颈项部,双拇指重叠理揉颈项两侧;施术者坐其床头,双掌揉挤两肩部及颈两侧至枕骨下;双手多指揉、按压枕骨下缘(有酸胀感者佳),中指压风府、风池穴;多指揉拿后头部,拇指按压百会穴,双手侧指轻叩后头颈项部至肩部;多指揉挤两肩部,拇指压肩井,双手滚肩部;双手交替拍、空拳扣上背及肩部。 双掌由肩部沿脊柱两侧膀胱经路线向下经背部、腰骶部、下肢至足跟握拿一下;叠掌或肘揉、压脊柱两侧,双拇指按压脾俞、胃俞、命门、肾俞、大肠俞、穴。双手多指拿背腰部脊柱及两侧;侧掌或小鱼际滚背腰部;多指重叠晃拨腰部;侧掌、空拳叩以上部位。单掌或双掌同时推臀及下肢后侧;叠掌或前臂揉臀及下肢后侧;双手多指拿臀部及下肢后侧(在臀部呈扇形拿);双拇指重叠或前臂按压以上部位,点压环跳、殷门、委中、承山穴个半分钟;侧掌、小鱼际或前臂滚臀及下肢后侧;双手空拳、侧掌或合掌有节奏的叩击以上部位。 被术者踝部点枕,施术者立位。双手拇指自上而下捻揉跟腱;多指重叠捏拿跟腱多次;一手固定足踝部,另手掌指关节滚足底数十次,再用小鱼际滚、空拳叩足底数次;用肘反复揉、压足底数次;重压涌泉穴。一手托扶足部及踝部固定,另手拇指捻揉牵拉五指;将足部抬起,用双手由后向前握拿数遍,双手分别托扶足跟足背,协调动作向内外推扳一次,再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摇踝关节数次;大鱼际或掌根擦足心一分钟,有热感为佳。

4.4.2仰卧位:被术者仰卧,两下肢屈曲,施术者立其右侧。开三门,运三脘,斜推胃脘,双掌交替推腹部三条线(任脉及两胃经路线),沿结肠方向顺时针推腹部;单掌或双掌自上而下摩上、中、下腹部;双掌波形揉、扣脐轮状柔腹部;双手掌重叠按压腹部三条线或双掌沿结肠方向交替按压,点压中脘、梁门、天枢、关元穴各30秒;用双手多指缓稳柔和的捏拿、提抖腹部,若腹部肥胖者,可用双手从腹部两侧自上而下缓慢的向中间推挤。

单掌或双掌推下肢‘前外侧;叠掌揉大腿前外侧,双拇指重叠揉小腿胃经路线;掌压大腿前外侧,拇指压小腿,点梁丘、足三里穴各30秒;侧掌或小鱼际滚下肢前外侧;双手多指捏拿大腿前外侧及小腿;掌压气冲穴1分钟,有热感者佳。同样手法做另一侧。 单掌推上肢前外侧;单掌或双掌重叠揉上肢,多指拿揉以上部位;掌按压上肢前外侧,点压曲池、合谷穴;侧掌滚以上部位;双手大鱼际分推掌背,拇指捻揉牵拉五指,活动腕关节;牵拉抖动上肢。同样手法做另一侧。 施术者坐于床头,双拇指交替分摩前额,分推两

眉弓;单拇指或双拇指重叠揉头部五条线(督脉、两膀胱经及两胆经),双手大鱼际揉前额,多指反复揉颞部两侧;双拇指交替按压以上部位,压百会穴30秒;用双手小鱼际滚前额;多指抓拿头部两侧;侧指扣头部;单手多指揉拨、拿揉颈项(左手揉右侧,右手揉左侧);多指重叠揉理、牵拉颈部。

4.4.3坐位:单手多指揉拿颈项,双手滚叩肩背部,拿肩部及上臂部,结束。 通过推拿手法、点穴以刺激机体,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激活体内的抗病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改善亚健康状态的目的。

5、其他辅助方法

针对不同的诱因,我还对病人采取了具体的其他辅助方法,如,心理压力大者,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劳累或姿势不正确者,让其在工作时每一个小时休息十分钟,做一些可能的体操锻炼;生活过于安逸缺乏锻炼者,让其养成定时锻炼等好习惯;对于饮食不合理或生活不规律者,让他们养成饮食定时定量、营养全面,起居有节的好习惯。

6、预防

预防亚健康的十字方针:(1)平心:即心理平衡,心态平静,情绪平稳。(2)减压:适时缓解过度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3)顺钟:顺应人体的生物钟,调节好休息和睡眠。(4)增免:通过有氧运动和户外活动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5)改良:通过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从而达到在源头上阻断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7、讨论与体会

我们现在处于信息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随之带来的是人们在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中的多重压力。亚健康状态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都市病”、“文明病”,是处于非病非健康阶段,有可能趋向于疾病状态,是慢性疾病的潜伏期。这些人虽不像健康人那样精力充沛,生机蓬勃,也不像病人那样面容憔悴,萎靡不振,而是出现食欲不佳,疲劳无力,情绪不稳定、头晕、失眠等表现。他们常觉得今天这里难受,明天那里不舒服,上医院就诊,各项仪器和生化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中医推拿手法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至湖北省中医院推拿科门诊就诊的急性腰扭伤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试验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40.1±5.3岁,平均病程为1.8±1.1天;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42.9±5.4岁,平均病程为1.6±1.2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①有明显急性腰扭伤史;②常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下腰段为好发部位;③腰骶部有明显压痛点和肌痉挛,伴脊柱侧弯以减轻疼痛,有明显的放射性牵涉痛,咳嗽、小便时加重;④查体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肌痉挛、僵硬,脊柱侧弯畸形,活动受限:⑤X线平片检查常无明显阳性发现。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且≤60岁者;③治疗前未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④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2 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或>60岁;②急性损伤2小时内者;③合并椎骨及附件骨折、肋骨骨折、皮下血肿、皮肤破损、皮肤溃疡、后关节紊乱、棘上韧带损伤、棘间韧带损伤、髂腰韧带损伤等;④合并结核、肿瘤、骨质疏松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等;⑤3天内已接受任何相关药物的内服或外用者;⑥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治疗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⑦不愿参与本试验者;⑧研究中,疼痛持续加重者或伴有严重心、脑、肝、肾疾病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具体如下:(1)治疗床中段安装自制的压力测量装置,在床头安装压力显示装置,以便医者观察治疗时手法力量的大小;嘱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将压力测量装置归零。(2)医者开始实施推拿治疗,操作方法如下:①腰部按揉法。患者取仰卧位,自然放松;医者立于一侧,用按揉法在局部施术3~5min,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②腰部点压法。术者双手掌叠放于痛点部位,随患者深呼吸向下推至压振5~7次(呼气时点压,吸气时抬起)。③拍法。虚掌拍法作用于腰部两侧僵硬的肌肉处。(3)医者在治疗时注意观察压力显示装置,试验组在手法操作向下用力时,压力表显示不超过5kg;对照组则控制在5~10kg。治疗完毕后,嘱患者卧床休息。每次治疗20min,每日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1.5 观察指标

1.5.1 疼痛程度

采用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SF-MPQ)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其量表包括三个部分:①疼痛分级指数(PRI)包含11个感觉性词与4个情绪性词,程度分无、轻、中、重度,分别以0、1、2、3分表示,以及感觉评分和情绪评分的总分。②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为一条10cm长的直线,0表示无痛,10表示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疼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③现时疼痛强度(PPI)分为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疼痛、极为痛苦6级,分别以0、1、2、3、4、5分表示。

1.5.2 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相关疗效标准拟定。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正常;好转:腰部疼痛减轻,脊柱活动基本正常;未愈:症状无改善。

1.6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感觉、情感、总分等PRI评分及VAS评分、PP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感觉、情感、总分等PRI评分及VAS评分、P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急性腰扭伤属祖国医学“血瘀腰痛”、“腰部伤筋”范畴,多属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受损,腰部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而西医学认为,发生急性腰扭伤后,局部充血、水肿,肌肉痉挛,从而出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特别是滑膜嵌顿绞锁而引起的疼痛较为剧烈。

目前,虽然推拿治疗本病有不错疗效,但由于一些错误的观念,常采用重手法治疗本病,重手法推拿虽然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提高痛阈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加重局部水肿、出血,造成粘连,引起医源性损伤,因此部分患者治疗一次后,其疼痛可暂时缓解,但由于重手法加重了局部损伤,病情会出现反复甚至加重。而轻手法不仅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还可以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促进淤血吸收,加速致痛物质、酸性代谢产物消除,从而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局部组织的自我修复,达到缓解疼痛、恢复腰椎平衡稳定的目的。

综上所述,轻手法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优于重手法推拿治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轻手法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轻手法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重手法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SF-MPQ评分、VAS评分、PPI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轻手法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优于重手法推拿治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腰扭伤,轻手法推拿,SF-MPQ,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时疼痛程度(PPI),疗效

参考文献

[1]罗才贯.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0.

[2]李秀彬,王立新,李正祥,等.改良斜扳法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评价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1):2504-2505.

上一篇:训练和实战能力论文下一篇:有效性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