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和实战能力论文

2024-06-21

训练和实战能力论文(共3篇)

训练和实战能力论文 篇1

警察教育训练是警察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警务实战训练是提升警察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推进警察队伍职业化发展,提高警务工作绩效。警务实战训练作为警察教育训练的重要部分,在提高警察执法能力、执法安全及执法规范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面对警察工作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警务实战训练在警察教育训练中面临新挑战。民警的警务实战训练往往与预期的训练目标相差甚远,警务技能学习效率不高,民警在执行实战任务中明显地表现出自我防护意识不强、规范执法能力下降,甚至行为上表现出反应迟钝,心理上紧张恐惧等问题。情况严重的完全忘记训练过的动作,头脑一片空白,甚至导致致命的袭击。由于心理训练的缺失,致使参训民警无法形成所期望的心理特质,心理控制能力不强,民警实战能力的提升受到制约。因此,警务实战训练必须适应新需求和期待,和心理训练融合起来,符合警务实战心理要求,提高民警实战心理水平。

一、警务实战训练心理分析

警务实战内容包括徒手控制、警械使用、武器使用等警务技能使用和战术运用。在警务实战训练过程中,心理因素对实战技能和战术有深刻影响。警务实战心理是指民警在警务实战行动中呈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

(一)运动感知觉对警务技能训练影响

警务技能训练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反复模仿练习,熟练掌握动作要领。练习模仿实际上就是肌肉和大脑建立警务技能运动感知觉的过程,最后形成肌肉运动觉的动力定型。运动感知觉直接影响着警务技能的训练效果。正常的情况下,当技术动作训练达到25次,机体就会自动建立起技术动作的运动感知觉。除了反复练习,语言提示、适当的训练强度、动作纠错以及训练引导都有助于运动感知觉的有效建立。动作运动感知觉的建立还受情绪状态影响。

(二)感觉适应性对警务技能训练影响

民警首次使用警械武器,在心理上会出现一定的恐惧感和紧张感,为了克服民警对警械武器的恐惧感,在警务技能训练之前,就要让民警建立对警械武器的感觉适应性,以适应对警械武器的感觉,使民警能与警械武器融为一体,从而保证民警在任何紧张的警情状态下都能够对警械武器的使用运用自如,以达到警务实战的标准要求。对警械武器的感觉适应性受情绪影响很大,可以通过调控警务技能训练中的情绪状态,来训练民警在紧张状态下、高心跳率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完成精细的动作,以适应警务实战的特殊需要。

(三)认知能力对警务战术训练影响

在盘查实战中,民警在查找通缉犯罪嫌疑人过程中需要记住犯罪嫌疑人特征、体态等,在进行盘问检查过程中,需要比对犯罪嫌疑人的相关信息,以准确甄别犯罪嫌疑人。当民警检查物品和人身时,要能够把注意力扩散到被检查人的全身,以及配合盘问检查的其他民警身上,以确保安全。如果民警的注意力不能顾及到嫌疑人的变化,仅停留在物品或身体的某个部位,就容易被袭击。民警在盘查实战过程中,要克服知觉的定势,做到对盘问检查信息的统一知觉,防止判断错误。

(四)沟通能力对警务战术训练影响

沟通能力在战术配合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在战术分工上让不同个性心理的民警担任适合的战术角色,增强战术配合的默契度。在警务战术训练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语言以外的非语言方式进行,诸如手语、眼神及微表情等。要把自我观察、分析、评价等自我意识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战友,紧密结合战术需要,甚至也要一并传递包括在警务行动中的自我体验、自我感受、情感及态度给自己的战友。

(五)情绪状态对警务实战训练影响

在警务实战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影响警务实战效果的负性情绪。例如,由于不能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一些民警表现出紧张、恐惧、担心,生理上出现心跳加快,双腿无力等,表现为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分散等现象,严重影响训练效果。部分民警由于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信心缺乏,以致训练效果不佳。还有一些民警在训练中对训练的复杂性和困难估计不足,盲目自信,出现知觉与思维迟缓,过度兴奋也会导致思维混乱、动作变形,训练效果下降。

(六)心理应激对警务实战训练影响

正在进行警务实战训练的民警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应激事件,而应激事件会引起民警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多种变化。心理应激的情绪紧张状态往往伴有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的激变。心理应激对警务实战训练有两方面的影响,适度的心理应激能够使民警情急智生,使民警的正常身心功能处于警觉状态,提高机体的活动效率和适应效能;另一方面当民警的应激状态长期处于高强度水平或者超出个体承受能力,其结果就会导致民警个体的内分泌、神经系统的紊乱,引起机体的免疫力减弱,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

二、心理训练融入警务实战训练的作用分析

心理训练能够训练民警充分发挥自主性,促进民警自我发展,通过心理训练,民警能够了解在实战环境下自己的真实表现,从而在今后的警务实战中能够更主动恰当地引导自己和调控自己,减少环境压力的影响,克服以往经验习惯的控制。心理训练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提高民警在警务实战状态下的心理活动的强度

心理训练植入警务实战训练中,能够提高民警在警务实战中的注意力和专注度,提高民警对警务实战中危险的精确认知和敏感性,提高民警警务处置的创造力和自信心,有助于增强民警警务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实战、高效率地完成警务,有助于民警缓解疲劳、减少倦怠和无能为力的不良精神状态,激发正性情绪。

(二)提高民警在警务实战状态下的心理自我调控能力

如果民警在警务实战状态下能够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反应,保持适当的动机水平和清晰有序的思维过程,以及有效地控制行动的指向等,就能有效地完成实战任务,取得良好的成绩。当民警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处于较高水平时,在警务实战中就会产生诸如思维敏捷、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动作准确、动机水平恰当、自我意识良好、成就感和满足感明显等。

(三)增强民警对警务实战环境的适应能力

经常开展针对性的警务实战心理训练,能够使民警对警务实战的自然环境、执法氛围、社会舆论压力以及自身条件等方面达到良好的适应。当面临突发重大事件或者实战环境中的一些因素出现变化时,能够快速采取措施,改变应对方式,及时调整自己,避免由于缺少适应性和灵活性而出现行动障碍或身心不良反应。

(四)增强民警对警务实战环境的耐受能力

当警务实战环境中出现持久强烈的刺激源或压力时,民警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和抵抗力。例如,遭遇强烈攻击、警械武器装备时刻出现故障等突发的刺激时,经过有意识提高耐受力心理训练的民警往往能够坚强地承受并能正确面对,理智地处理发生的事情,选择积极有效的行为方式去应对,把阻力转变成动力。

(五)培养民警良好的警务实战心理战术意识

开展警务实战心理训练能够变换民警在警务实战训练中的地位,突破传统警务实战训练中民警处于刻板角色的局限性。传统警务实战教育训练往往采取团体作战形式,警务实战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课堂安排以及将来要发生什么都已按照教学实施计划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出现其他变数不大,民警只需旁观或按计划进行即可。而实战状态中民警基本处于被动状态,环境如何变化、面临什么样的人和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等等这些重要的安全因素存在很大变数。

三、警务实战训练中辅助心理训练方法

警务实战心理训练就是把技能动作与实战中的感知觉、思维、想象力等心理因素有机结合,促成多种技能战术的组合,更加完善警务实战训练,提高警务实战效果,培养民警良好的警务实战心理战术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警务实战中的心理训练:

(一)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利用头脑中呈现的动作过程的方法,使民警能够有效巩固并改进技术动作。表象训练关键是在受训民警脑海里形成完整表象,通过影像演示让民警观察正确示范动作,教官简单做重点引导,民警闭目想象动作,实地动作躯体模仿练习,教官集体纠正动作,模仿影像演示练习。民警训练时应注意力集中,头脑中呈现的表象必须是准确清晰的,并且是结合视觉和动感的综合表象,从而达到巩固、改进动作的训练目标。

(二)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指民警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自我松弛,以达到能够自主控制身体和缓解紧张思维的方法。放松因人而异,方法很多,在警务实战训练中,应选择符合民警实战要求的放松方法。研究表明,当人在高度压力状态下会出现换气不足和过度的情况,这时胸部与肩膀就会有明显压力感,就会表现体内缺氧,呼吸急促,这些情况不利于警务实战。通过腹式呼吸等放松法,能减轻民警在实战对抗中产生的压力,缓解紧张,提升耐受能力。

(三)自信心训练

警务实战是一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行为活动,民警在警务实战过程中要树立必胜信心,充满力量,进行警务实战时能够敢打敢拼,勇往直前。信心也是一种智慧,能够在处于困境时不惊慌,积极主动创造条件,灵活机动运用警务技战术。在警务实战训练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可以通过自己或战友的语言鼓励,通过民警自我积极的心理暗示等方法来提高自信心,反复练习和强化后,就会使情绪振奋起来,训练会获得好效果。

(四)情绪调整训练

突发危险警情或遇到穷凶极恶的歹徒时,如果民警心理负担加重会影响警务技战术的正常发挥。在警务实战中保持情绪稳定,既能给对手造成心理压力,又能从心理上战胜对手。通过在脑海中浮现思维想象实战现场可能发生的任何细节的闭目冥想方法能够使民警提前谋划,进行警情分析判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方法,做到战时心中有数、有备而战,从而避免因情绪紧张而引起的感知觉的失缺,促进情绪保持稳定以及根据情境能够灵活调整。

摘要:警务实战训练在提高警察执法能力、执法安全及执法规范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升警察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面对警察工作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警务实战训练在警察教育训练中面临新挑战,通过对警务实战训练中心理需求、心理训练作用分析以及辅助心理训练方法的阐述,以期促进警务实战训练和心理训练融合起来,符合警务实战心理要求,提高警察警务实战心理水平和实战效果。

关键词:警务实战,心理分析,心理训练

参考文献

[1]明秀峰.实战模拟训练前的想象模拟训练[J].公安教育,2001,(05).

[2]黄希庭.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3]宋万年.警察体育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郑晓琴.论警察体育教材选项与教学训练[J].政法学刊,2002,(04).

训练和实战能力论文 篇2

摘 要:警务实战训练在提高警察执法能力、执法安全及执法规范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升警察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面对警察工作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警务实战训练在警察教育训练中面临新挑战,通过对警务实战训练中心理需求、心理训练作用分析以及辅助心理训练方法的阐述,以期促进警务实战训练和心理训练融合起来,符合警务实战心理要求,提高警察警务实战心理水平和实战效果。

关键词:警务实战;心理分析;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7-118-03

警察教育训练是警察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警务实战训练是提升警察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推进警察队伍职业化发展,提高警务工作绩效。警务实战训练作为警察教育训练的重要部分,在提高警察执法能力、执法安全及执法规范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面对警察工作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警务实战训练在警察教育训练中面临新挑战。民警的警务实战训练往往与预期的训练目标相差甚远,警务技能学习效率不高,民警在执行实战任务中明显地表现出自我防护意识不强、规范执法能力下降,甚至行为上表现出反应迟钝,心理上紧张恐惧等问题。情况严重的完全忘记训练过的动作,头脑一片空白,甚至导致致命的袭击。由于心理训练的缺失,致使参训民警无法形成所期望的心理特质,心理控制能力不强,民警实战能力的提升受到制约。因此,警务实战训练必须适应新需求和期待,和心理训练融合起来,符合警务实战心理要求,提高民警实战心理水平。

一、警务实战训练心理分析

警务实战内容包括徒手控制、警械使用、武器使用等警务技能使用和战术运用。在警务实战训练过程中,心理因素对实战技能和战术有深刻影响。警务实战心理是指民警在警务实战行动中呈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

(一)运动感知觉对警务技能训练影响

警务技能训练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反复模仿练习,熟练掌握动作要领。练习模仿实际上就是肌肉和大脑建立警务技能运动感知觉的过程,最后形成肌肉运动觉的动力定型。运动感知觉直接影响着警务技能的训练效果。正常的情况下,当技术动作训练达到25次,机体就会自动建立起技术动作的运动感知觉。除了反复练习,语言提示、适当的训练强度、动作纠错以及训练引导都有助于运动感知觉的有效建立。动作运动感知觉的建立还受情绪状态影响。

(二)感觉适应性对警务技能训练影响

民警首次使用警械武器,在心理上会出现一定的恐惧感和紧张感,为了克服民警对警械武器的恐惧感,在警务技能训练之前,就要让民警建立对警械武器的感觉适应性,以适应对警械武器的感觉,使民警能与警械武器融为一体,从而保证民警在任何紧张的警情状态下都能够对警械武器的使用运用自如,以达到警务实战的标准要求。对警械武器的感觉适应性受情绪影响很大,可以通过调控警务技能训练中的情绪状态,来训练民警在紧张状态下、高心跳率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完成精细的动作,以适应警务实战的特殊需要。

(三)认知能力对警务战术训练影响

在盘查实战中,民警在查找通缉犯罪嫌疑人过程中需要记住犯罪嫌疑人特征、体态等,在进行盘问检查过程中,需要比对犯罪嫌疑人的相关信息,以准确甄别犯罪嫌疑人。当民警检查物品和人身时,要能够把注意力扩散到被检查人的全身,以及配合盘问检查的其他民警身上,以确保安全。如果民警的注意力不能顾及到嫌疑人的变化,仅停留在物品或身体的某个部位,就容易被袭击。民警在盘查实战过程中,要克服知觉的定势,做到对盘问检查信息的统一知觉,防止判断错误。

(四)沟通能力对警务战术训练影响

沟通能力在战术配合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在战术分工上让不同个性心理的民警担任适合的战术角色,增强战术配合的默契度。在警务战术训练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语言以外的非语言方式进行,诸如手语、眼神及微表情等。要把自我观察、分析、评价等自我意识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战友,紧密结合战术需要,甚至也要一并传递包括在警务行动中的自我体验、自我感受、情感及态度给自己的战友。

(五)情绪状态对警务实战训练影响

在警务实战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影响警务实战效果的负性情绪。例如,由于不能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一些民警表现出紧张、恐惧、担心,生理上出现心跳加快,双腿无力等,表现为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分散等现象,严重影响训练效果。部分民警由于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信心缺乏,以致训练效果不佳。还有一些民警在训练中对训练的复杂性和困难估计不足,盲目自信,出现知觉与思维迟缓,过度兴奋也会导致思维混乱、动作变形,训练效果下降。

(六)心理应激对警务实战训练影响

正在进行警务实战训练的民警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应激事件,而应激事件会引起民警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多种变化。心理应激的情绪紧张状态往往伴有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的激变。心理应激对警务实战训练有两方面的影响,适度的心理应激能够使民警情急智生,使民警的正常身心功能处于警觉状态,提高机体的活动效率和适应效能;另一方面当民警的应激状态长期处于高强度水平或者超出个体承受能力,其结果就会导致民警个体的内分泌、神经系统的紊乱,引起机体的免疫力减弱,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

二、心理训练融入警务实战训练的作用分析

心理训练能够训练民警充分发挥自主性,促进民警自我发展,通过心理训练,民警能够了解在实战环境下自己的真实表现,从而在今后的警务实战中能够更主动恰当地引导自己和调控自己,减少环境压力的影响,克服以往经验习惯的控制。心理训练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提高民警在警务实战状态下的心理活动的强度

训练和实战能力论文 篇3

一、关于田径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分析

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表明, 人的心理因素一般分为积极性心理和消极性两大类, 对人的言行活动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的主观能功作用。那么, 影响田径运动员比赛发挥的消极因素主要有哪些呢?本文经过梳理, 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自我调控能力不强。田径项目一般要历经预赛甚而复赛才能最终进入决赛, 如跳远项目必须要通过前三跳才能通向后三次的决赛, 如果前三次试跳发生助跑步点不准或者自己明显低于其他队友时, 运动员的心理就会显得紧张、急躁甚而失去信心和产生莫名的恐惧感, 从而无法控制自己, 大脑思维呈现出无比混乱的状态。二是把比赛结果看得太重。因为当前比赛客观上还是“唯成绩论英雄”, 人们始终“不看过程, 只重结果”, 再加上人总是有种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 所以田径运动员也不免得压力过重, 在比赛前和比赛过程中的思想负担往往较重, 很多时候会担心自己如果不能取得好的成绩, 那么以前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都将得不到外界的肯定与理解。三是历史上的阴影挥之难去。人们不可能“随随便便取得成功的”, 田径运动更是如此。因此, 曾经的失败在再次获胜之前要想完全忘却是不很现实的, 这种阴影往往就成为后来比赛中的心理障碍。四是来自非自身性因素的影响。有些运动员由于多种原因, 对外适应性不是很强, 也是影响他们比赛正常发挥的难以克服的障碍。

二、关于田径运动员的心理调控方法

本文所说的心理调控主要指赛前和赛中两个阶段, 至于比赛以后的调控尚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后定。

1. 对田径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训练和有效调控。

眼看实战在即, 心里有些紧张在所难免。但是过于患得患失, 势必会削弱运动员的参战实力。因此, 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其进行最大限度地调整和稳定, 以激发比赛前的最佳心理状态。一是要通过心理“减压”进行多鼓励。二是要制定好赛前方案和应对措施。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制定赛前方案时, 要力求全面、详细和周密, 充分考虑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并作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尤其要尽可能熟知对手情况, 只有知彼知己才能镇定自若。盲目行事和仓促应对显然是险中求败。三是对于运动员在赛前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作为教练要给予积极性引导和疏通, 帮助他们努力做好自我调节工作。

2. 对田径运动员赛中的心理训练和有效调控。

即使赛前各种准备工作做得再好, 由于赛场上的变数较大和赛事的不可预估性, 所以做好运动员在此赛中心理训练和调控是必需性工作。一是要始终能够保持清晰的思维和清楚的头脑。这是一个重在养成的问题, 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凑效的。因此, 平时要特别注重对田径运动员进行思维自我调控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不断提升他们的随机应对能力。只有这样, 在比赛中一旦遇到突发情况, 他们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有效地应变和稳定自己。二是要教会田径运动员自我暗示的方法。自我暗示其实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鼓励和自我包装”行为, 可以帮助运动员纠正认知偏差, 克服不良的情绪甚至恐惧心理。三是来自如教练、队友等外力的鼓励能够帮助田径运动员在赛中进行有效的心理调控。如当田径运动员在比赛期间发生苗头性心理失常时, 作为熟知其秉性的教练和队友, 只要及时地发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次微笑和一句鼓励性话语等, 都能有效发挥提振士气、催促精神的作用, 让运动员雄心再起、豪情勃发、再接再厉。

3. 对田径运动员赛后的心理训练和有效调控。

无论比赛的结果是喜是悲, 帮助运动员进行赛后的心理训练和调节总是有利无害的。着重是对其进行“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 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获胜的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 有心训练和培养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理素质, 为今后的更好训练和更多比赛做准备。

摘要:理论和实践证明, 在激烈的田径比赛过程中, 决定赛事最后结果的不仅是体能与技能之间的强烈比拼, 同时还是运动员心理素质的一番上下较量;尤其是竞技硬实力介于伯仲之间的田径运动之争, 心态之类的心理因素则是左右局势的最大平衡砝码。因此, 造就一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 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坚持软硬实力“两手抓”, 就是说在对运动员强化体能和技能同时训练的过程中, 还要注重加强其心理素质的有效培养。本文主要针对影响田径运动员比赛时的不良心理因素开展简要研析, 并根据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 粗浅提出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措施, 以期赢得抛砖引玉式的商榷和指正。

上一篇:股权结构与绩效下一篇:中医推拿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