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战术

2024-06-27

实战战术(精选4篇)

实战战术 篇1

摘要:主要介绍了消防部队开展战术训练形式, 通过训练使人员与装备达到最佳结合, 在灭火中充分发挥装备效能, 缩短训练与实战差距, 取得最佳灭火效能。

关键词:消防,训练,灭火,救援

1 前言

开展战术训练的目的是解决火场灭火战斗中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防止火场混乱、顺利进行灭火战斗的一个综合性训练。是拉近实战与训练相脱节的一项重要措施。这项工作开展的好与不好, 将直接影响到灭火战斗的顺利进行和灭火战斗力的正常发挥。要想解决好战术训练, 应从实战与实际训练相一致着手, 方能彻底解决火场混乱现象, 保证部队灭火顺利进行。 目前, 全国性的各类人员岗位练兵已开展多年, 在这几年中各类人员对岗位练兵有了初步认识, 在训练中, 只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单个动作训练、人对器材装备的熟悉和掌握。但在人与人、人与装备、人与车辆的最佳结合训练等战术训练上还不够深入。现在, 我们开展战术训练应根据支队现有装备, 结合部队的实际情况, 制订一些战术训练课目, 从而达到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目的。

2 训练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2.1 消防单兵 (小组) 训练

该训练主要以单兵或小组为训练对象, 一般由战斗班组织实施。其训练内容主要是:①如何占领水源, 尽可能地向火场不间断供水。训练项目是掌握消火栓, 水池取水的各种方法。训练人员主要是驾驶员、供水员和指挥员;②各种铺设水带。训练项目有如何通过围墙、公路、铁路、沿梯、垂直铺带。训练人员以战斗员为主。这些项目是完成灭火战术课题的重要环节;③复杂情况下的架梯登高作业。其训练项目是在各种复杂情况下的架梯登高救人、灭火;④水枪阵地的设置训练。在设置时一定要按便于观察、便于进攻、便于转移三个原则进行设置;⑤断电灭火训练。断电时一定要有防护措施, 断电落地线一定没有电流, 防止跨步电压的形成。

2.2 战斗班训练 (单车训练)

战斗班灭火战术训练以战斗班为单位, 由中队指挥员组织实施。战斗班训练, 认为以三个号操训练为主体, 进行强化训练。这三个号操是一、二号操和供水操。一、二号操教给战斗班如何进行战斗展开, 充分发挥单车的作战性能, 收到了最大的灭火效益;供水操能教会战斗员如何向火场进行供水, 保证了火场供水不间断。这三个号操恰恰是灭火战斗过程中的关键, 若训练不好, 就会造成火场灭火力量的浪费。如:一部车可出3支水枪而出1-2支水枪, 供水时不是在120m外供水而是采用后车接前车的供水局面, 如果各中队强化了三个号操的训练, 战斗员熟悉自己的分工与任务、指挥员按各自的职责分工去指挥灭火和供水, 这样就能做到灭火现场有序进行, 也可把复杂的实战变为简单的训练。

2.3 战斗编程训练

是消防部队灭火作战的规范模式, 它能保证公安消防队在线上、面上、方向上的作战。在编程训练上要突出装备特点, 编程要分中队编程训练解决火场一条线作战问题;大队编程训练解决火场一个面作战问题;支队编程训练解决火场一个或几个方向作战问题。通过战斗编程训练, 使队与队之间相互配合, 解决火场混乱保障灭火顺利进行。

2.3.1 单车战斗编程

按一号操战斗展开战斗编程。训练目的:通过训练使执勤中队学会并掌握单车在火场上作战能力, 利用现有装备, 发挥灭火车辆最大潜能, 从而达到人与车的最佳结合, 教部队学会首车 (或战斗车) 率先出枪灭火的方法, 收到最佳灭火效益, 见图1。

按二号操战斗展开战斗编程。训练目的:通过训练使执勤中队学会并掌握单车在火场上作战能力, 利用现有装备, 发挥灭火车辆最大潜能;从而达到人与车的最佳结合, 教会部队学会首车 (或战斗车) 率先出枪灭火的方法, 收到最佳灭火效益, 见图2。

按供水操战斗展开战斗编程。训练目的:通过训练使执勤中队学会并掌握单车在火场上单车供水能力, 利用现有装备, 发挥灭火车辆最大供水潜能, 从而达到人、车的最佳结合, 收到最佳供水效益, 见图3。

2.3.2 两车战斗编程

1部车按供水操占领水源供水, 1部车按1、2号操战斗展开。训练目的:通过训练使执勤中队学会并掌握消防车在火场上供水、作战的最佳结合, 从而收到最佳灭火效益, 见图4。

2.3.3 多车战斗编程

大吨位 (重型) 车出6、8支水枪战斗编程 (200 m以内) 。训练目的:通过训练使指挥员、战斗员熟悉掌握大吨位 (重型) 车的灭火作战性能、长距离供水的方法。充分发挥大吨位车的灭火效益, 提高首车的作战能力和战斗员的协同配合能力, 力求做到动作准确、出水迅速, 有效地控制火灾, 见图5。

中型车出4支水枪战斗编程 (400 m以内) 。训练目的:通过训练使指挥员、战斗员熟悉掌握长距离供水的方法。训练战斗员的协同配合能力, 力求做到动作准确、出水迅速, 有效地控制火灾, 见图6。

2.2.4 高层供水灭火战斗编程

50~80 m单干线出2支水枪战斗编程, 包括①沿楼梯和垂直铺设水带编程, ②利用水泵结合器供水编程, ③利用低层室内消火栓代替结合器供水编程。训练目的:使战斗员掌握消防车高层单干线出水灭火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 提高战斗员高层内攻的灭火能力, 见图7。

80 m以上100 m以下单干线出1支水枪战斗编程 (主要用于沿楼梯垂直铺设水带供水) 。训练目的:使战斗员掌握消防车高层单干线出水灭火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 提高战斗员高层内攻的灭火能力, 见图8。

利用水泵接合器供水, 楼内出2支或多支水枪支战斗编程。训练目的:使战斗员熟练掌握利用消防车连接水泵结合器或室内消火栓, 向高层室内管网加压供水的灭火的方法, 见图9。

2.4 训练说明

第一, 以上战斗编程要作为执勤中队的灭火、训练模式, 要经常性地进行训练。要使每名指挥员、战斗员熟悉和掌握, 以便在灭火时运用自如。第二, 编程中的供水距离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减水带, 来确定供水水带条数, 不可死搬硬套。第三, 供水车的水源可利用消火栓 (地上式或地下式) 及水池、天然水源使用吸水管吸水时, 在不超过吸水高度时, 或在消火栓处在正压供水时可使用多节吸水管联结的方式, 具体操作可与火场实际相结合。

3 应用灭火战术训练

战术训练的目的就是如何将人员与装备最佳结合, 在灭火中充分发挥装备效能, 缩短训练与实战差距取得最佳灭火效能。在实际训练过程中, 我们所说的应用性项目训练是指灭火作战计划演练、演习以及特种类型火灾扑救训练, 如高层、油库、化工、商场、液化气泄漏、有毒物泄漏处置等训练都是灭火战术应用训练的范筹。这种训练的特点就是将训练与实际的火场拉得特别近, 换句话说火怎样灭, 兵就怎样练, 从而解决练与战相脱节, 练是一个样, 战又是一个样的不合理状况。为解决这个问题, 面向实战, 对训练项目进行改革, 在传统的训练项目的基础上加入火场实战的成份进行训练课目的革新, 使灭火战术应用训练更接近实际灭火的需要。

为发挥单车作战时的最大效能, 我们将传统的二十二项基本功中的一、二号操, 供水操作为改革项目的母项目, 把号操改革为占领各种水源直接出水灭火, 其它项目由此派生出许多类似项目来指导训练, 从训练结果看, 只是作战半径扩大、减小, 供水距离增大或减小的问题, 只要在训练中作得快, 出水快动作熟, 反应快, 在灭火时就能赢得时间, 抓着灭火战机更好地控制火势消灭火灾。为了更接近实战, 我们将这些战术应用项目用于重点单位灭火作战计划的制订与演练上。在力量布署时, 战斗车必须按一、二号操占领水源出2~3支水枪 (或直接按一、二号操出水枪) (重型车可出4~6支枪) 出水灭火, 供水车必须按供水操长距离双干线供水, 因供水形式相同, 只是在供水距离上增、减水带罢了。与此同时, 在火场上对参战部队时常检查督促, 看他们是否按照训练的模式进行战斗展开, 发现有误, 立即指证, 从而使部队养成操场训练、实地模拟演练, 灭火实战相一致;从根本上解决训与战不一样, 火场上各自为战的混乱状况, 充分发挥战斗车辆的最佳效能, 为扑灭大火赢得机会和时间。

参考文献

[1]朱吕通.火场供水[M].群众出版社.

[2]陈文贵.中国消防全书[M].吉林人民出版社.

实战战术 篇2

摘 要习主席提出“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院校教育要“面向部队、面向实战、面向未来”。战术互联网是面向战场的一体化信息系统的神经网络,对培养初级指挥员的信息素养、联合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实战化教学过程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战术互联网 实战化 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1实战化战术互联网教学面临的挑战

1.1战术互联网技术发展更新快

近年来,各国都非常重视战术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从国际上,从美军、法军和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军队来看,战术互联网建设有三个值得注意的变化:一个是网络更加突出智能化。美军于2012年升级了新版的网络规划管理系统,新系统更直观、更智能,作战人员可以在三维地形图上直观的对所有战术互联网设备进行规划、管理、监控,对网络可能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解决。第二个是“动中通”能力大大提高。之前骨干节点只能实现有限的动中通通信,开设速度慢。在美军新一代WIN-T的发展中,通过引入认知无线电、智能波束天线技术,大大提高了宽带电台和大容量节点的动中通能力。第三,通信系统越来越重视单兵末端发展。特战力量是陆军很重要新兴作战力量,为此各国都非常重视单兵通信系统的发展。

1.2教学方式需要更新

信息化战争取胜靠的是体系作战能力,战术互联网是整个作战体系中的神经中枢。本课程网系特征、装备特色明显,单纯理论讲授,学员很难掌握相关知识,需要合理安排基础理论、装备原理、装备训练等环节教学内容。既要让同学们熟悉了解战术互联网的主要装备,更要让同学们熟悉其发展脉络,新的技术、新的?b备是针对什么需求、解决存在的什么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既要让同学们熟悉主要装备的操作使用,更要让同学们知其所以然,掌握其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既要让同学们掌握单个主要装备的工作原理,更要让同学们了解装备之间的横向、纵向信息流程和互联关系,建立系统的网系的概念。

1.3考核方式需要更新

战术互联网组织运用灵活,课程考核单靠传统闭卷笔试的理论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员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只注重临近考试背知识点、背操作步骤等问题的出现,缺乏独立思考,难以认识到战术互联网在整个作战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战术互联网应用的流程,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2实战化战术互联网教学的对策

(1)“汉堡包”式教学突出重点。在装备体系和装备组成这“两片面包”中加入关键技术和原理这块“能量最高的肉”,借助面包片这种载体就能掌握核心原理和技术,就可以应对不断变化装备形态,快速形成战斗力;通过介绍人体的脊柱结构,将脊柱类比通信网的骨干网,将神经类比接入网,其他器官相当于战术电台子网。在讲述电台互联网的发展中,把跳频技术结合武便小说中的凌波微步进行类比,把凌波微步中的八八六十四卦类比成跳频图案,更加形象生动。在讲解战术互联网发展中,各军兵种都有各自电台和网络,如何发挥最大威力,通过武侠小说中的降龙十八掌最后一掌“亢龙有悔”类比网络互联设备,而如何把各种电台设备有机互联,形成最大威力。通过这些形象化的类比和内容设计,既突出了教学重点,让同学们熟悉了整个战术互联网的发展脉络和设备之间在关系,更激发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案例演讨更加贴近实战。在组织运用教学章节安排上是课程核心,突出案例演讨,作战形成良性互动。结合典型作战背景,不设定固定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同学主动思考,如何发挥战术互联网最大作战效能。通过组网实例,使学生熟悉了战术通信网络构建的流程,需要考虑的内容、要素,掌握如何根据作战任务、作战编成,快速组建覆盖作战地域的战术通信网络。结合营指挥网的实例,引导学生明确在个别骨干节点被摧毁和部分频段被干扰等复杂情况下,如何快速恢复重构网络,保证通信联络不间断。

(3)考核改革发挥能动性。为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从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改革,主要是加强过程考核,安排三个环节的考试。一是装备学习汇报。从第二次课开始,每次课的前8分钟安排为自主学习报告时间。内容是每次理论课后布置下一次课堂讨论题目,题目不仅包括已讲的内容复习,而且包括预习的部分内容。将学员分为5组,课前每组出一名代表抽签,抽到的组派代表主讲上次课的题目答案,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回答其他同学和教员的质疑。回答问题的情况占总成绩的50%。不仅体现了学员课下学习的效果和认真程度,更能考察学员对应知应会内容的掌握程度、有无自己的思想、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实践考核。在实践操作训练中,随机对学员进行提问,考察学员对装备的操作、工作原理、互联互通关系的掌握程度,给予学员一定的评分,督促每位学员都能够积极主动操作装备,提高动手能力。三是述学答辩和书面述学报告。安排在课程的最后一次课,每一位学员依据自己理解最深的一个知识点,提交一份述学报告,并上台进行阐述,接受其他同学和教员的质疑,主要考察课程重点知识点把握程度。综合三次成绩,给出课程最终成绩。

通过课程的学习,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拓宽了知识视野,学会了从实战需求出发,从体系、从大局的角度考虑问题,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实战战术 篇3

摘要:以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男子49 kg级决赛、半决赛为依据,应用专家访谈、视频分析等方法对邹市明技战术实战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邹市明在技术使用上立足自身灵活、快速的优势,表现出以中远距离进攻为主的技术风格。进攻拳法使用上摆拳的使用频率和得点可能性最高,直拳次之,勾拳最少,防守技术善于使用摇避、移动和后仰防守,进攻时以击打对手的头部侧面和头部正面为主;战术能力全面而特长突出,构建了一套“进攻反击”战术体系,实战中战术内容核心是突击强攻、抓机会打迎击和反击,并及时打吊摆脱;技战术效果较好,能够根据对手特点和场上局势合理应用技战术战胜对手;另外,技战术存在着进攻得分能力下降,近距离作战、重拳进攻、连续进攻能力有限,比赛后半程技战术相对保守的不足。

关键词:第16届拳击;邹市明;技战术;实战

中图分类号:G8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2-0075-05

Abstract:Based on the semifinal and final results of the 16th World Boxing Championship,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ZOU Shi-ming,the 49 kg champion,and found out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iques is focusing on 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attack based on flexibility and fast,and he mainly used swings and straight boxing technology, the efficiency of the swing and straight technology was higher than other techniques, and used sway, move and sway-back very often when defense. Moreover, his tactical ability was comprehensive and outstanding talented,and he even constructed a tactical system the“offensive counter attack”.His technical and tactical effect was great,he could apply different techniques and tactics to attack the opponent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game. In addition, there were a few defects of him in game, such as his scoring ability had declined;the abilities of short distance attack, vigorously attack and continuous attack was limited;and the attack after the half game was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Key words:16th World Boxing Championship;ZOU Shi-ming;technical and tactical characteristics;defects

1.Hubei Sports and Health Research Center, Wuhan Inst. of P.E.,Wuhan 430079,China;2.Wushu & Boxing Sports Management Center,Sport Bureau of Anhui Province,Hefei 230000,Anhui,China我国拳击运动于1986年3月正式恢复,由于恢复时间晚,20世纪我国拳击运动在国际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1]。进入21世纪,我国拳击运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以邹市明为代表的小级别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邹市明是我国拳击项目奥运金牌第一人,并蝉联了北京和伦敦奥运会两枚金牌,是2005年、2007年、2011年世锦赛三冠王的获得者,是我国拳击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冠军运动员,虽然已经转战职业拳坛,但其技战术风格和实战应用特征极为值得广大拳击教练员和运动员研究和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49 kg级决赛、半决赛邹市明技战术实战特征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收集、查阅拳击项目技战术相关研究资料,掌握拳击专项知识、了解技战术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广泛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一方面对邹市明进行专访,另一方面对中国拳击队总教练张传良,以及邹市明手靶教练、陪练、队医、科研指导,还有国家队其他教练进行了访谈与交流,深入了解邹市明技战术各个细节的特点。

1.2.3视频解析法采集了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49 kg级半决赛与决赛的比赛视频,由武汉体育学院拳击专选班队员对比赛双方的技战术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为研究邹市明技战术特征提供客观数据支撑。

1.2.4数理统计法利用数据处理软件EXCEL及数学统计软件SPSS对技战术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做图等,保证数据处理的科学、严谨性。endprint

2结果与分析

2.1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邹市明技术特征分析

2.1.1每局出拳数统计分析

邹市明半决赛与决赛的出拳数差别较大。半决赛邹市明局均出拳数为30.7拳,全场比赛出拳总数为92拳;三局比赛中第二局的出拳数最少(27拳);与对手相比,每局平均比对手5.4拳,总数比对手多16拳。决赛阶段,邹市明局均出拳数上升为50拳,比半决赛多近20拳,全场比赛出拳总数为150拳,比半决赛多58拳;三局比赛中出拳数最少的为第三局(44拳),最多的为第二局(57拳),最大、小出拳局恰恰与半决赛相反;不论是单局出拳数还是总出拳数均少于对手,局均出拳数少24.7拳,全场比赛少77拳(见图1)。

邹市明在实战中能够根据对手的不同风格以及不同的赛程阶段调整自己的比赛打法和技战术攻防策略。半决赛时,由于要为决赛保存实力,当自己比分领先时则有意识地控制出拳节奏,节省体力,将胜利保持到比赛结束;另外,由于对手出拳较少,对自己的威胁相对减少,并且打反击、迎击的机会相对下降,所以半决赛时每局的出拳数仅为30拳左右。决赛时,由于对手采用一种主动进攻、压迫式进攻的战术策略,并且出拳密集,出拳总数高达224拳,邹市明则很好地抓住对手的特点,发挥自己的技战术特长加全面的能力,采用打调结合的方式,既能与对手拼进攻,又能发挥灵活优势,打反击、打游击、抓迎击;并且由于是世锦赛最后一场,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发挥,所以决赛出拳数明显高于半决赛,并且全场比赛比分一直处于优势,尽管对手出拳数占优,但最终的得点数仅为邹市明的一半多点(20:11)。

2.1.2进攻拳法使用统计分析

邹市明较为习惯使用的拳法是摆拳,其中前手摆拳最多,共达71次,后手摆拳为48次,是所有拳法中使用最多的两种;其次是直拳,前手直拳共使用40次,后手直拳为29次;勾拳的使用次数最少,前手勾拳共26次,后手勾拳共28次。在多拳进攻上,连击拳(连续两次出拳)使用明显高于组合拳,连击拳共使用42次,组合拳共使用27次(见图2)。

从拳法的使用上可以反映出邹市明的技术风格为中远距离打法性风格,实战比赛中对于中远距离进攻拳法——摆拳、直拳使用相对较多,而近距离进攻拳法——勾拳使用相对较少。这种技术风格与其整体技战术体系密不可分:一方面,邹市明使用防守反击和迎击的频率较高,并且在防守反击和迎击的同时为了避开对手的攻击,经常会采用摇避或后撤步、后仰的同时反击和迎击,特别是摇避的同时做摆拳要比直拳更容易协调发力;另一方面,当对手进攻时离自己的距离相对缩短,使用摆拳反击比较符合发力距离;再者,这也与邹市明的个人习惯相关。

2.1.3有效拳统计分析

邹市明得点可能性较高的拳是摆拳,其次是直拳,可能性最低的是勾拳,与其拳法使用的频度特征基本相同(见图3)。

具体而言,摆拳中后手摆拳的“有效拳”高于前手摆拳,主要原因在于后手摆拳相对容易发力,并且做功距离长,击打力量明显,再者邹市明经常先用前手拳做出击打动作,以对对手形成干扰、迷惑、诱导等,就更利于后手摆拳寻找空当形成有效击打,故虽然其前手摆拳的使用频率高于后手摆拳,但后手摆拳的得点可能性高于前者。

在直拳的使用上前手直拳的“有效拳”高于后手直拳,与两者的使用频率特点相同。通过教练员访谈发现,一般情况下运动员前手直拳的使用频率往往高于后手直拳,但得点可能性却要低于后手直拳,这是因为前手直拳往往更主要“扮演”试探、干扰、破坏、引诱的角色[2],以便为后手拳创造机会;而后手拳往往是运动员的“习惯手”,发力更加协调,且后手拳做功距离长,爆发力更大,往往更能形成得分,所以一般认为“前手拳开路、后手拳得分”[3]。从比赛来看,决赛半决赛的两名对手均是这种情况,后手直拳的得点可能性高于前手直拳。而邹市明却打破这种常规,前手直拳不仅出拳多,而且得点可能性也高于后手直拳。这与邹市明的实战技术特点直接相关,邹市明在做前手直拳时不仅单单为后手直拳寻找机会,而是经常突然启动,给对手出其不意的打击,并且他能结合前冲步做前手直拳动作,增加进攻距离,甚至是在后退移动时也能够迅速变向做出前手直拳,更加增大了动作的突然性,往往使对手措手不及。这也反映出邹市明技术上的独特之处。

2.1.4防守技术统计分析

拳击的防守技术动作主要包括移动防守、下潜防守、摇避防守、后仰防守、格挡防守和拍击防守[4]。从世锦赛决赛和半决赛统计数据来看,邹市明明显侧重于摇避防守与移动防守;其次是后仰防守和格挡防守;下潜防守和拍击防守使用较少(见图4)。

邹市明的这种防守习惯或者策略是充分考虑了自身的优势特点和不足,在实战中充分发挥了自己优势,并针对对手特点灵活应用。首先,邹市明自身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灵活、快速,所以在防守技术的选择上,一方面充分利用左、右摇避技术、移动、后仰等,快速躲闪对手的攻击,同时摇避、后仰等动作幅度小,经济省力,并且摇避技术可以很好地和出拳技术衔接进行(特别是摆拳、勾拳),利于借机打反击、迎击;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发挥自己步伐移动的快速灵活优势,防避对手的进攻,甚至牵着对手的“鼻子”走,让对手根本抓不住自己的行踪,破坏对手的进攻节奏。所以邹市明使用摇避防守、移动防守、后仰防守的频率较高。

其次,格挡防守虽然是拳击必比赛最基本的防守方式,特别是欧美拳手应用非常广泛[5],邹市明在半决赛、决赛中的两名对手均擅长采用格挡防守,但是邹市明却并未将其作为自己的防守首选。究其原因主要为:一方面,邹市明的优势之一是灵活快速,可以很好地通过摇避、移动等化解对手的进攻;另一方面,格挡防守需要较好的上肢力量以保证格挡的坚固性,但邹市明的力量(格挡力量)并不突出,当遇到爆发力好、力量足、破坏力及穿透性强的对手时,可能无法挡住对手的拳头;再者,这也是邹市明的战术策略体系的构成之一,邹市明与对手对位时,经常将双拳放下,而不是传统的护于面部前方,这样可以诱使对手盲目进攻,便于自己打反击、迎击[6]。当然,当对手密集进攻,并且移动受到限制时,必须利用格挡防守对手的进攻,例如决赛时对手进攻密集度明显高于半决赛,所以邹市明在决赛时加大了格挡防守的使用。endprint

2.1.5击打部位统计分析

邹市明比赛时击打对手的有效部位主要以头部侧面和头部正面为主,肋部、腹部和胸口的击打频率相对较低,其中胸口的击打选择最低。这和两名对手的击打部位选择基本相同,但两名对手击打头部正面比侧面略高(见图5)。

击打部位的选择和拳法类型有很大关系:直拳击打时往往选择对手的正面部位,即头部正面、胸口、上腹,但在实战中时,由于对手的头部距离自己较近、且抗击打能力相对差、受重创可能性高等,故直拳首选击打部位是对手头部正面[7];胸口部位由于有双臂保护,空当较小,难以穿透或有效击中,所以直拳击打胸口选择相对较少;用直拳击打腹部往往需要做出下潜动作后出拳,主要用于对手高位保护较严密,需要迫使对方降低手臂格挡位置时,或腹部有明显空当时使用,所以直拳击腹的比例也相对要小一些[8]。摆拳和勾拳在击打时通常选择对手的侧向有效部位(头部侧面、左右肋部等)。但实际比赛中,摆拳多用于中距离作战、勾拳用于近距离作战,所以往往用摆拳击打对手的头部侧面,而用勾拳(上勾、平勾)击打对手的肋部。另外,腹部也往往成为勾拳的击打部位,但必须在近距离作战时才能实现。比赛时当运动员双方正面对立位置发生偏移时,拳法和对应的位置就会发生改变,比如当运动员向左或向右转动一定的角度(相对于对手)时,就可以使用摆拳、勾拳击打对手的正面有效部位,而用直拳击打对手的侧面有效部位。

从邹市明的击打部位选择同样可以看出其属于中远距离型进攻选手,击打对手头部侧面和正面较多;而胸口、腹部、肋部击打较少,明显反映出近距离进攻的次数和能力有限。

2.2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邹市明战术实战特征分析

邹市明最为擅长的是突击进攻战术,场均达19.5次;其次是迎击战术(场均13次)、防守反击战术(11.5次);打吊战术、消极战术和假动作战术也会根据形势灵活采用,场均使用也达到6.5~8.5次;使用较少的是重拳进攻战术、紧逼压迫战术,场均不足3次(见图6)。

同时邹市明的战术体系不仅更加全面,而且其特长也更加突出、有效。从比赛分析可以看出邹市明战术体系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突击强攻、抓机会打迎击和反击,并及时打吊摆脱。并且邹市明将这一系列技战术合理组合,形成了一种“进攻反击”式的有效打法策略:先出其不意、突然出拳,占据主动,为了增加进攻的突然性,邹市明不仅会在原地防守时突然出拳,还经常在左右移动摆脱、甚至向后退防时突然变向出拳,使对手难以捉摸;打完后立即利用灵活的脚步拉开与对手的距离,使对手不能形成有效反击;接着,借助对手回追分、回击的机会伺机打反击和迎击;拳法主要采用单拳和连击拳为主,避免与对手过多纠缠,较少使用强攻和重拳。邹市明的这套战术体系同样是建立在其灵活、多变、经验丰富的优势基础之上,立足于“扬长避短”的战术思想。

2.3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邹市明技战术实战效果

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邹市明通过合理的技战术应用,5场比赛保持全胜,获得49 kg级别的冠军,也是其获得的第三个世锦赛冠军。综观这5场比赛,每场比赛均是大比分领先对手,最大分差为10分,最小分差也高达6分,场均分差为7.8分;5场比赛平均得分14.6分,是对手的2.15倍;全部15局比赛除1局与对手战平(1/4决赛第三局)外,每局比分均高于对手,表现出邹市明在技战术实力上的明显优势(见表1)。

邹市明及对手每局及场均得点对比从每局比赛的得分情况来看,邹市明呈现“中高两低”的比分走势,而对手则呈现“逐局上升”的比分趋势(见图7)。根据每场比赛的实际进程分析,原因主要在于:邹市明由于第一局、第二局比分明显领先,第三局为了保存体力,为后继比赛储备实力,则在进攻上有所保留,因此多采用控制比赛、减少消耗的战术策略,故其第三局比分略有下降,即使如此也同样保持在第三局的单局比赛领先对手;而对手由于从比赛一开始就陷于被动,并且比分落后,比赛后半程急于追分,则进攻主动性极强,出拳较多,比分呈略上升趋势,但由于邹市明利用合理技战术始终控制住全场比赛,因而对手没有人在第三局实现逆转。

2.4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邹市明技战术在实战中的不足

从比赛过程来看,邹市明技术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首先,进攻得分能力有所下降,场均得分虽然高于北京奥运会,但与雅典奥运会、参加的前两届世锦赛相比,场均得分处于下降趋势(见图8);其次,第三局的控制不如前两局,导致对手在第三局能够发动反击,比分明显反弹(见图7),本次5场比赛前两局共只让对手得6分和11分,第三局对手总得分上升为17分;再次,近距离作战能力不足,比赛时主要与对手拉开距离以直拳、摆拳进攻,勾拳应用极少,一旦对手逼近则进攻较难延续;另外,重拳进攻能力不足,对对手的摧毁、重创、打击力度不够,主要靠得分、点数获取优胜;最后,组合拳连续进攻能力明显下降,半决赛、决赛的组合拳使用次数不多。当然,其中的一些问题是受邹市明的自身条件,以及技战术的需求而导致的。

在战术使用方面,运动员战术布置、战术使用的最根本目的是通过合理的技术应用获取比赛的胜利,因此从比赛结果来看,邹市明在战术应用上是成功的,不仅战术全面而且自身特长优势突出,并战胜全部对手获得冠军。但从比赛的过程的细节来看,战术使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受年龄和体能所限,后半程的比赛战术相对保守,进攻相对被动。特别是比赛后半程主动进攻的次数有所下降,搂抱、贴靠等消极战术有所增加。

3结论

3.1邹市明在技术使用上立足自身灵活、快速、变化的优势,表现出以中远距离进攻为主的技术风格;拳法使用上摆拳最多,直拳次之,勾拳最少,连击拳要明显高于组合拳;且后手摆拳、前手摆拳、前手直拳的得点可能性较高;在多拳使用上连击拳的使用率和得点几率高于连击拳;防守时善于使用摇避、移动和后仰防守;进攻时以击打对手的头部侧面和头部正面为主。

3.2邹市明的战术能力全面而特长突出,构建了一套“进攻反击”战术体系,实战中战术核心内容主要是突击强攻、抓机会打迎击和反击,并及时打吊摆脱。

3.3邹市明在第16届世锦赛的技战术效果较好,能够根据对手特点和场上局势合理应用技战术控制住对手,每场比赛均大比分战胜对手。

3.4技战术主要存在的不足是进攻得分能力较北京奥运会和前两届世锦赛有所下降;第三局的控制不如前两局,导致对手比分明显反弹;近距离作战能力、重拳进攻能力有限;连续进攻能力下降;受年龄和体能所限,后半程的比赛战术相对保守,进攻相对被动。

参考文献:

[1]张传良.中国拳击项目的创新与实践[J].体育科研,2011,32(4):30-33.

[2]王德新.现代男子拳击技战术特征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3]王德新,樊庆敏,等.世界优秀拳击运动员普列布道尔吉·塞尔丹巴进攻技术特征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125-127.

[4]罗文.我国与国外中小级别优秀拳击运动员在比赛中基本技术运用的比较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2007(4):45-47.

[5]王海峰. 北京奥运会拳击比赛迎击拳功效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8):121-123.

[6]余银.第30届奥运会邹市明竞技实力与技战术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3):106-112.

[7] 夏俊彪.拳击比赛中最佳进攻时机的操控及训练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6):116-118.

实战战术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第29届奥运会乒乓球单打冠军马琳在比赛中的前三板技战术。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1.2.2录像观察法。对马琳在北京奥运会与本研究有关的四场乒乓球比赛进行录像。通过录像观察对马琳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技战术有了一定的直观了解, 并进行技战术统计, 获得原始数据进行分析。1.2.3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球分析

表1发球统计表

从表1中发现马琳的所有发球都是站在侧身位采用正手发球, 以高抛发球为主, 配合低抛, 从录像上观察高抛和低抛成阶段性转换, 变化的频率并不快, 大都一种发球失分在两分左右时马琳更换发球方式, 表明马琳的变化是被动的;从发球线路方面看, 马琳主要是以中路为主, 其次是斜线也就是对方反手位, 直线最少, 而且随着比赛的推进马琳的线路变化逐渐增多。这一点从决赛对阵王皓时也可以看出, 马林发球直、斜线非常接近, 变化非常频繁, 给王皓的接发球造成很大威胁;从发球落点上看, 主要是短球, 其次是半出台球, 长球使用很少, 主要是起到变化和调动的作用。从录像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半出台球都是试图发短球而未成功形成半出台球的;从发球的位置、落点、手段、线路这四方面分析, 马琳

的发球总体上过于单一, 变化不多。四场比赛直接得失分率为23%, 得分率为17%, 这主要由于马琳的发球旋转的变化比较多, 但因为录像的角度、距离等原因无法准确的判断各种旋转, 因此无法对旋转做定量统计分析。

2.2 发球抢攻分析。

发球抢攻, 顾名思义, 就是发完球之后的第一板就抢先进攻。作为直板选手, 发球抢攻是重要得分手段。

表2发球抢攻统计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马琳的发抢多采用侧身正手冲弧圈球, 力量大速度快, 位置不好时采用拉弧圈球主动进入相持段, 在反手位直拍横打技术也使用频繁, 但直拍横打拉弧圈球力量不大, 因此直接得分少。目前看直拍横打还不是马琳的一项得分技术,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提高直拍横打冲弧圈球能力, 从过渡技术发展为得分技术。抢攻的线路多以斜线为主, 因为斜线更有利于发挥全身的力量, 直线比斜线短, 拉冲难度较大, 但相同的力量情况下直线速度更快, 给对方形成的威胁更大, 效果更好, 因此增加直线的使用率, 势必会提高抢攻的得分率。

2.3 接发球分析。

从表3中,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马琳的接发球有一半以上都在中间位置, 而且以短球为主, 对阵双方都是想尽可能控制对方, 为自己创造抢攻进攻机会。马琳的接发球回球也都是以中路短球为主, 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对方抢先上手, 以短球控制给自己制造进攻的机会。马琳的接发球手段多样, 但使用最频繁的是正手摆短技术, 其次是反手摆短, 其它技术都只起到调动和变化的作用, 对于中路球马琳多采用正手进行摆短, 正手接发球会给对方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因为正手接发球手段较多, 出手隐蔽, 对方不好判断。从对接发球的分析统计我们也可以得出, 现代接发球抢攻机会越来越少, 无论是中国运动员还是外国运动员都越来越重视发球的质量, 前三板的控制与反控制也凸显重要。

3 结论

3.1 马琳的发球主要采用正手高抛配合低

抛, 高低抛成阶段性交替使用, 以中路短球为主配

表3接发球统计合长球;发球位置、手段、落点、线路都比较单一, 应加强发球的创新, 不断建立新的发球战术体系, 这不仅是马琳目前的问题, 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过发球过于单一的问题, 发球创新不够, 但到目前为止这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2 接发球段是马琳主要得分段, 接发球

的严密控制为第4板的抢攻创造了条件, 马琳正手接发球意识非常强, 短球以正手或侧身回摆为主配合挑、撇、劈长等多种接发球手段, 出台球或半出台球积极抢冲上手争取主动。

3.3 发球抢攻多采用侧身正手冲、拉斜线弧圈球为主。

正手是马琳的主要进攻得分技术, 马琳频频侧身使得正手位成为很大空档, 对方经常给马琳正手位以牵制马琳侧身进攻, 马琳应进一步加强步法练习提高步法移动速度, 在步法移动不到位的情况下, 出手拉、冲斜线较容易, 因此也暴露出马琳的进攻线路比较单一, 要适当加强直线的使用率, 直线比斜线短, 所以速度更快, 拉冲直线, 往往使对方有措手不及之感, 战术效果会更好。

3.4 马琳的直拍横打在发球抢攻使用率仅次

于正手冲, 对方用变正手牵制马琳, 使马琳侧身抢攻得到控制, 马琳采用直拍横打以拉弧圈球的方式积极上手, 但抢攻质量并不高, 只是起到了抢先上手, 目的是为下一板正手进攻得分创造有利条件, 目前看马琳的直拍横打发挥作用很有限, 要进一步加强直拍横打进攻技术的训练, 使其由现在的过渡技术到得分技术, 真正解决好直拍反手弱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程虹, 讲师, 硕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

白洁, 讲师, 硕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

李俊, 讲师, 硕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苏丕仁.乒乓球技术前三板新论[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 1997, 6:1-6.

[2]苏丕仁.论直拍快攻打法-待续[J].北京体育大学, 1996, 19 (1) :76-81.

[3]张晓鹏.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体育大学, 2004, 5:44-45.

[4]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参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下一篇: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