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发展

2024-07-11

战术发展(精选12篇)

战术发展 篇1

一、技、战术从单一转变为多变型

1. 高举高打的单一形式

排球运动起源于美国,最初只有3号位快球,4号位快球,2号位高球的进攻方式。发球以站立式飘球和勾手飘球,站立式大力发球为主。发球只作为比赛的开始,攻击力比较差,战术单一、粗糙。一传到位打快球,不到位高举高打,枯燥无味。

2. 各项技术向全面型、多变型发展,全攻、全守为指导理念

(1)发球技术从飘球向大力跳发、跳飘、找人、发点、发线演变。从发球是比赛的开始进入发球是第一进攻的开始。

(2)高举4号、2号位强攻进入以速度取胜的“平拉开”战术变化;单一的强攻手段向平快夹三、平快重叠、快球交叉、快球背溜、夹三平快二点五背二等的变化组合转化。

(3)立体进攻融入后三、后二、后四,形成了以往的三点进攻、两点进攻到场上的五点进攻的转变,进攻点增加。

(4)快球由单一的近体快转为平快。近体分为前飞、背快、背溜、平快、长平、短平、背长、时间差、错为差,令人眼花缭乱,变化多、速度快。

以上技、战术丰富、变化多,造成对方拦网的判断困难,使排球比赛变幻莫测,精彩纷呈,更具观赏性。

3. 拦网技术成为进攻型

拦网以防御的手段在当今排球比赛中已成为凶狠的得分手段,在每球得分制的比赛中拦网在每局25分和第5局15分的比赛中拦得4分以上占有取胜的绝对优势。

4. 防、传、垫、扣、发、拦的结合战术

(1)第一进攻发球找人、发点、拦网的布阵组合。

(2)拦网:拦直防斜、拦斜防直线的战术组合。

(3)拦直防直线吊球,拦斜防斜线吊球,使“心眼球”和“边跟球”的布防阵式不断转换。

(4)防守从低重心转化为半高位运用身体面迎球防守。从单一的双手防守转变到单手、双手、脚踢球、双手挡球。肩、头、膝有效的全身部位起球。自由人的运用大大增加了起球的有效率。

(5)接应二传的进攻比例加大。接应二传成为重要的进攻点,平拉开、夹三、重叠、背夹、前二、后二、后三、后四、单脚背溜战术全面掌握,成为当今排球比赛各队的重要核心进攻人物。例如,江苏女排接应陆倩,她是全面手,她一人的进攻在比赛中能达到两个主攻手的扣球次数总和。

二、技、战术的发展以全面、快速、高度、灵活、准确、全攻全守的趋势迅速发展

技术全面、进攻速度快、攻防转换快、发球速度快、大型化高度、弹跳高度,队员的灵活性、技战术的灵活运用,二传手传球的隐蔽性、准确性、一传的准确性、防守取位等的技术要求和战术变化对当今排球的体能训练提出了新的高度。

三、体能的训练演变

从单一的力量、杠铃进入了新的理念,专项爆发力、小肌肉群、核心部位的训练、肌肉深层的力量、协调能力、速度等专项体能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排球技、战术特征是队员进入大型化、发球成为第一进攻,网上竞争更激烈,大力跳发、跳飘和多变的战术融入立体进攻,形成五点进攻的特点,平拉开的快速运用,体能的专项素质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摘要:现代排球技、战术多变,竞争激烈,“立体攻”和“平拉开”战术被广泛采用,本文对排球技、战术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排球,多变的战术,速度“,平拉开”技术

参考文献

[1]张然.排球纵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战术发展 篇2

一、高校学生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内涵

篮球的进攻战术意识指的是指在篮球运动中或比赛中,运动员根据教练的布置和现场的状况,对对手进行进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技术或才能,战术意识基于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渴望获胜的欲望。可以说,篮球赛场上,运动员的每一个进攻、每一个防守甚至是一次的传球和上篮

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战术活动,应该具有明显的特征。因此,可以这样理解,篮球进攻战术意识是篮球运动员在长期的篮球运动实践活动的认识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种个人技术与全队战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正确有效的运用战术意识往往能决定比赛的胜负走向。

二、高校学生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核心因子

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形成过程主要有三个步骤,如下所示:

图1 高校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过程

刘爱伦老师主编的《思维心理学》一书中曾经说:“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它能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应用;程序性知识是潜在于行动背后的知识,是技能或操作的具体应用”。在高校篮球比赛中,进攻战术意识和技术动作是决定进攻战术成败的关键。进攻战术意识和技术动作彼此联系且相辅相成,如果两者能有效的衔接则篮球比赛的战术目标就能得以实现,反之则不能。因此,在实施篮球进攻战术时,不能仅仅依靠进攻战术意识或技术动作。而应该明确两者的关系,即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在篮球进攻战术中,技术动作的应用属于被进攻意识支配的,即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越娴熟,质量越高超,那么教练在布置战术时,所发挥的空间就越大,就越能实现既定的战术目标。进攻战术意识属于支配地位,运动员的进攻战术意识越强,其所能具备的技术动作的质量和效率就越高,从而达到两者完美结合,则就能表现出较高的进攻战术水平。从比赛的实践中可以证明,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明显。也可以说,篮球进攻战术意识是整个篮球进攻过程的“中枢神经”。

三、高校学生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发展路径

(一)在技战术训练中渗透篮球进攻战术意识

高校篮球运动员的技术训练是日常训练的基础和核心,而如果在技术训练中渗透篮球意识的培养,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篮球进攻战术意识不是短期内加强训练就能具备的,而需要运动员在整个技术训练中有计划、长期性的坚持才能最终形成。赛场中,运动员能随心所欲的运用与应变技、战术,其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最初的动作技术训练。从技术的基础训练到技术对抗性练习阶段,训练的重点会发生变化,运动员的技术个性特征是这个阶段训练的重点。此时,须重点培养篮球运动员的观察能力。这是因为,观察能力是篮球对抗意识中的基础能力,在运动员篮球进行战术意识中排在首要位置。无论是天赋如何高的运动员,无论其技术水平和动作是否高超,没有优秀的观察能力也发挥不出完全的效果。所以在运动员技术训练中,必须针对观察能力的训练制定计划,计划要具有针对性,具体到每个人、每个时间段,同时,观察能力的训练内容也要全面,不仅包括快速反应的训练,还应该包括视野等方面的训练。

在战术训练中渗透篮球进攻的战术意识,就要注意训练是详细的讲解有关知识。比如要让运动员了解战术的内涵、战术的结构,要了解战术变化的原因以及清楚自身属于战术的哪一部分。战术训练的任务之一就是训练运动员的配合能力、协调合作能力。虽然运动员的篮球进攻战术意识决定赛场上的得分多少,但是纯粹的进攻战术意识毫无意义,必须将进攻战术意识融入到运动员的配合上,融入到他们的`协调合作上去。特别是赛场上,战略决定战术,战术决定行动,每一次的行动都必须以执行既定的战术为条件,战略战术执行成功了,篮球进行意识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这就是临场战术思维能力。

(二)在心理训练中渗透篮球进攻战术意识

篮球进攻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在战术学习、基本的技能和技术训练以及篮球比赛中,通过判断、分析和推理所形成的能反应篮球运动规律的一种思维能力。所以,篮球运动员进攻战术意识的成功必须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技术、战术的学习逐渐形成篮球进攻战术意识,加强认知训练和心理调整训练等一般心理辅助训练,可使篮球运动员的进攻战术意识结构要素的心智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为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感 知觉能力的反应速度,可以实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比如,为了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就可以缩短这一时间可以提高意识活动的效率,从心理认知上来解决。提高运动员自我调节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为比赛中的正确意识活动做好积极地心理准备,从而创造临场时的良好心理环境。

(三)在拓宽知识结构中渗透篮球进攻战术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包括篮球运动在内的体育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前往往靠艰苦的训练就能取得好成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科学技术和知识水平对一个球队、对一个运动员的影响甚至大于了身体素质。一个球队整体的知识水平结构的合理性,以及运动员知识层次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到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形成,影响到战略战术的制定和合理的运用。因此,必须加以重视。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技术和知识结构,比如美国的NBA,作为世界篮球殿堂,美国篮球运动员很多都是大学的学士,有的甚至是博士和硕士。正是因为有了专业的知识结构,才能形成现在美国篮球的世界地位。

总之,篮球进攻战术意识对运动员的成功必不可少,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脱离其它的技术训练,单纯就篮球进攻战术意识的训练和培养是无效的。因此,必须在运动员日常的训练和比赛中将篮球进攻战术意识融入进行,才能做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滕朝阳,论篮球比赛中个人进攻战术行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3)

2、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排球技战术发展趋势探略 篇3

摘要当代体育运动的竞争日趋激烈,而要在竞争中领先,关键取决于其运动本身的革命与创新。排球运动的创新,归根结底是技术战术的创新。因此认清排球技战术的代谢趋势,把握时机,遵循其超前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基本原则,提前进行思维设计,实验及运用。这样,创造的排球新技、战术才会更合理、有效。

关键词排球技战术发展趋势

一、排球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技术动作更趋于模糊化

现代排球比赛攻防转换的节奏加快,攻防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发球不但是比赛开始的技术,也是极强的进攻技术,发球的攻击性不仅体现在发球的力量、旋转、飘晃等性能上,更体现在运动员身上。队员在发球时要有更好的灵活性,要在发球时采用的路线、区域、找人、“凶”和“稳”上进行变化,这就使得发球成为强有力的技术,拦球也不再是单纯的防守,而成为最前沿的进攻技术。

(二)技术动作模式更趋于合理化

现代排球的高水平比赛中,由于球速增快和战术变化莫测,防守技术动作由原来的准备姿势—判断—移动取位—击球的模式,发展到边判断、边取位—反应动作—控制球的模式。判断与取位同时进行,反应动作则以身体的适当部位去拦球,如肩、臂、手、脚等。在这些部位与身体接触的瞬间,控制球的反弹方向和力量成为现代防守技术动作的要领。

(三)跳发球技术的多样化

由于发球是排球中唯一不受制约的技术,所以它的发展很快,由原地发球到跳发球,现在又出现了跳发球技术的多样化,平飘、轻飘、测飘、下旋、轻发落点等日见盛行,助跑勾手大力跳发球,单脚起跳发球等新技术也已初见成效。

(四)新技术出现的科学化

从现代排球运动技战术发展趋势看,在防守战术上提倡有预判的“出击防守”,低重心、取位靠后的防守动作,被取位靠前、重心升高,以身体面积封堵扣球角度的后防技术所代替。击球技术动作,由用手击球这一单一的技术动作发展为以身体任何部位去拦截球,如肩、臂、手、脚等,此外还有跳踢球技术、垫二传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增大了可扣球空间和适应能力,对二传的落点要求降低,从而诞生了边二传和心二传阵势。

(五)单手拦网技术是拦球技术发展的前沿

随着排球技战术的日新月异,有意识的使用单手曲腕拦网,增加了拦网高度和伸过球网的距离,提高拦网的攻击性,这是拦网发展的前沿技术。

二、当今排球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全面型”战术发展的整体趋势

“立体化”成为进攻战术的主导,排球战术经历了从“高—快—高”到“点—线—面—立体”的演变过程。目前,世界排球界均重视“全面型”战术系统的构建和发展,在一个队伍中,每个队员既要掌握强攻、快攻、后排攻等个人进攻能力,又要能掌握快攻掩护下的多种战术配合,并且掌握“立体化”的全场战术组合。

(二)贯彻“快速化”的战术思想

在“快速化”的排球战术思想中,强调的是建立在整体配合基础上的快,具有强大力量的快,队员行动随场地情况变化而变化的快。比赛中影响“快速化”战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的反应:队员从精神上和身体上进入比赛状态快场上判断、移动、取位快;根据比赛中瞬间形势应变速度快。

2.队员间配合的默契性和熟练性:队友间的信号联系完善,各种战术配合驾轻就熟;了解同伴的技术特点和在场区的不同位置的优势及不足之处;能够协助其发挥优势并主动弥补不足,减少因配合不好而出现速度上的延搁,使战术配合流畅、快捷。

3.身体力量:力量是速度的基础、强大的腿部力量、腰部力量、上肢力量构建了移动、起跳、击球的整体速度框架,是运用“快速化”技术的物质前提。

(三)采用“多变型”的战术行动

多种战术方式的有效组合、创新及临场发挥,使排球运动充满无限生机和无穷魅力。具体表现为:发球战术的多变,进攻战术的多变,防守战术的多变。多变的战术行动要求队员具有良好的排球战术意识和整体的协调配合,能够根据比赛的进展情况,做出正确判断和快速反应,既能完成预定的战术构想,又能随机应变,巧妙地运用各种战术手段。

(四)提倡“前高位”防守战术,注重“自由人”的合理使用

规则的不断变化,使排球比赛攻防力量趋于平衡。允许身体任何部位击球,发球得分制改成每球得分制,“自由人”的出现等,使防守成为掌握场上主动的重要方面。目前,“前高位”防守成为防守战术发展的新趋势,“前高位”防守战术指防守中加强网上、网前的高防,在前排网上争防第一点,并和后防一起,加快拦防反击的速度,同时,“自由人”防守形式的出现,获得积极的防守效果。

(五)战术运用趋于合理、简练和实效

“合理、简练、实效”的战术运用是现代排球战术发展之一。“合理”是指能够根据场上本方和对方的情况,正确采用相应的战术手段;“简练”是战术配合的节省化和快捷化所谓战术配合节省化和快捷化是指在组织和运用战术时,选择最佳进攻点或防守型,以迅速的战术动作完成有针对性的战术配合;“实效”是指临场比赛战术运用的强制胜目的性的实现。比赛的目的是获取胜利,强烈的获胜目的应贯穿于战术的使用中,每一次战术配合都是以获胜为目的,获胜目的的实现就是战术成功的体现。战术运用中的“合理、简练、实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合理”是“简练”和“实效”的基础,“简练”是在“合理”基础上结合临场变化的运用和“实效”的具体体现,“实效”是“合理”基础上和“简练”使用中所追求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张玲玲.现代排球技战术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S1).

[2] 黄振豪.对现代排球教学训练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01).

[3] 王建,洪志华,赵俊.现代排球技战术创新发展特征与探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4] 董立,胡刚.浅谈我国未来排球发展策略[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

浅析美军中型战术车辆的发展 篇4

关键词:驾驶室防护,中型战术车辆,独立悬架

前言

美军在现役中型战术车辆的发展上呈现两条发展路线,一条为采用平头驾驶室布置方案的中型战术车辆FMTV (Family of Medium Tactical Vehicles)路线,另一条为采用短头驾驶室布置型式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中型战术车辆MTVR (Medium Tactical Vehicle Replacement)。以下将通过对FMTV、MTVR中型战术车辆系列车型参数及总成配置的统计分析,浅析美军中型战术车辆的发展路线,以探寻我军中型战术车辆的发展。

1、车型参数统计

1.1 FMTV系列车型

FMTV系列中型战术车辆美军于1991年10月开始研制,系列车型最高车速94 km/h,涉水深度914mm (无准备状态)/1524mm (有准备状态)。该系列车型整车分为2.5吨级LMTV 4×4、5吨级MTV6×6两个吨级14个车型,挂车有2.5吨(单轴)、5吨(双轴)两种挂车,其中2.5吨级为3个车型,5吨级为11个车型。2.5吨级各车型参数见表1,5吨级各车型参数见表2。

1.2 MTVR系列车型

MTVR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利用现有的越野车辆技术,开发用于替换M939的中型战术车辆,最高车速1 05km/h,涉水深度1524mm,平均技术速度48~56km/h。其系列车型参数见表3。

2、技术发展路线统计

2.1 车型总体升级路线

2.2 动力总成配置情况(见表4)

2.3 悬架系统运用情况(见表5)

表5美军中型战术车辆系列车型悬架系统配置表

2.4 驾驶室防护路线

2.5 信息化水平

现役FMTV、MTVR系列车型采用J1939数据总线,装备有嵌入式自动检测、诊断及维护预测系统、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能够实时监测发动机、传动装置和制动系统的工作状况。

3、技术发展路线解析

3.1 车辆环境适应能力分析

从美军现役中型战术车辆的配置发展情况来看,在车辆的前期论证及设计阶段,主要考虑车辆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并未考虑车辆的诱发环境及平台环境对车辆的使用要求。很明显的证明便是联合轻型战术车辆(JLTV)替代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HMWWV),FTTS最终替换FMTV、MTVR系列车型。这里所说的替换,并非是简单的总成技术的提升,而是针对美军车辆的实际使用自然环境、诱发环境、平台环境而进行的全新基型平台的开发。对于美军现役的中型战术车辆,设计之初主要考虑的是车辆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并未充分考虑车辆的诱发环境及平台环境生存能力。这里所说的诱发环境是指任何人为活动、平台、其他设备或设备自身产生的局部环境。美军的中型战术车辆,部署及使用地域不是局限于美国本土,更多的是海外及有军事冲突的地域;车辆所面临的环境不是单纯的去适应车辆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更多的是面对由人员冲突、路边炸弹及车辆所形成的局部环境,或者可能面对核生化环境威胁。为使车辆在局部环境中能够更好的生存,具有特殊需求的车辆需要对车辆进行改装,这里就要求车辆应有良好的平台环境适应能力,即车辆的改装承载能力、改装适应性及车辆改装后相对于基型平台车辆机动性提高或降低的百分比。在美军未来的FTTS战术车辆的研发过程中,便充分考虑了车辆系统的诱发环境及平台环境对车辆生存能力的影响。

3.2 美军现役中型战术车辆为何提前退役

美军的中型战术车辆FMTV研发始于1991年,1996年装备,计划服役于2022年,用于替代M35(4×4) 2.5吨级及M939 (6×6) 5吨级;MTVR研发始于1993年,2000年装备,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研发用于替代M939系列的军用越野汽车。美国海军陆战队不选FMTV,而专门研发MTVR,因为他们认为FMTV的战术地面机动能力满足不了其使用要求。美军的MTVR虽然其战术地面机动能力高于FMTV,但并没有替代FMTV,其同样与FMTV有着同样的命运,均未完成其预期的服役期限。这里面我们不去考虑美军装备统型及其它战略方面的原因,单从技术角度出发,FMTV及MTVR终被FTTS所替代,不是其车辆的整体或总成技术水平已经落后,而是现代战争形态(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转变,让防护及信息化能力不足的FMTV、MTVR水土不服。美军期望建立的是一支“平时能慑服,战时必取胜”的具有全谱作战能力的未来部队,其未来战术轮式车辆也必须适应并满足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求。美军选择车辆系统升级换型,显然现役的中型战术车辆满足不了美军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求。

美军现役中型战术车辆从整体技术水平及可靠性来看,应该高于我军现役或者正在研发的军用越野汽车。这里不是否定我军的军用越野汽车,而是因为我军对军用越野汽车的实际使用需求还未达到美军的水平。换句话来说,把美军的FTTS的发展理念现在移植到我军的中型战术车辆上,未必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毕竟我军中型战术车辆的使用区域为我国全境,车辆可能遇到的局部环境优于美军,应用FTTS系统可能会比现役军用越野汽车带来更多的使用、保障及维护方面的问题。而且我军的中型战术车辆的部分总成技术水平还落后于美军现役车辆总成技术水平,某些总成技术的开发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当我军对中型战术车辆的使用条件扩展后,FTTS系统的发展应该也会成为必然。无论我军在中型战术车辆的发展上采用何种路线,中型战术车辆的完善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3.3技术发展路线及特点

纵观美军中型战术车辆的技术发展情况,基本呈现如下趋势:发动机功率不断提高,并趋于采用混合动力,始终采用液力自动变速器,逐步采用双横臂螺旋弹簧独立悬架,分动器由双速全时全驱型式逐步转换为单速全时全驱型式,驱动桥采用双级轮边行星减速型式;现役驾驶室趋于整体防护驾驶室与披挂装甲驾驶室同时并存状态,后续为全装甲驾驶室(基本防护)+附加装甲的型式。

发展特点如下:第一、战场适应生存性能高(采用全装甲驾驶室,车体运用V字形设计,车身装有模块化装甲);第二、后勤运输设计模块化;第三、车载网络一体化(车辆能够从预警、部署和运动中为所有人控系统提供与联合安全网络系统连接的能力,并能够在机动过程中通过空中、地面和海上接入C4ISR构架);第四、车辆动力技术高新化(普遍采用混合电动方式驱动,发电机产生的电能直接传输给轮胎内置的电动机);第五、维修配件达到通用化(便于战时维修)。

3.4上装平台系统标准化

现役美军中型战术车辆发展主要为以车族化为依托,系列化发展,在总成技术的选用上立足于通用化,其车载上装系统基本实现托盘及模块化,底盘及其上装系统同步发展。而未来FTTS系统需具有直接装载/卸载货物的能力,同步开发与FTTS系统相匹配的模块化联合运输平台。从美军现役及未来车辆系统总成配置及其车型种类来看,各车型间高通用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上装平台系统的标准化、模块化,也就是在车型的系列化、通用化发展上,需要依托上装平台系统的标准化、模块化发展,底盘与上装系统间的发展是一种相互适应与支撑关系。

3.5未来预测

现美军的轮式装甲车辆未再推出新的车型,这里我们也许可以做一个大胆的预测,美军的轮式装甲车辆最终将隶属于FTTS或JLTV,成为FTTS或JLTV系统中的一个增强防御型单元,因为FTTS、JLTV的信息化、机动及防御能力已涉足轮式装甲车辆领域。或者JLTV将进一步扩展为JMTV (联合中型战术车辆)、JHTV (联合重型战术车辆),从而囊括轮式装甲车辆。

现美军未来战术卡车系统的开发仍然定格为有人驾驶的运输车辆,当未来战术车辆所面临的威胁进一步升级时,未来战术车辆无人驾驶将会成为必然。

4、小结

美军中型战术车辆发展的种种举措清楚表明,未来战争需要兼备打击力、防护力、突击力和信息力为一体的战术车辆平台,其发展趋势趋向于基于现有汽车总成部件基础,同时运用高技术动力总成,全新开发有一定防护及打击力的轮式战术卡车系统。美军JLTV及FTTS的出现,让我们模糊了轮式战术车辆与轮式装甲车辆的界限,同时FTTS也弱化了FMTV及FHTV之间的差异。

战术发展 篇5

刘启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第一篇 现代警察战术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 警察战术概述

第二章 警察战术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警察战术情报要素及作战目标

第二篇 树立新观念,避免盲目搏斗战术

第一章 摒弃旧时观念,树立现代警察战术理念

第二章 不必要的肉搏战斗

第三章 盲目肉搏的心理分析

第四章 务必谨慎肉搏战斗

第五章 依法使用武器控制战斗

第六章 “盲目硬拼”释义

第七章 执法战斗是否仅靠勇气

第八章 “盲目硬拼”的心理分析

第三篇 戒除轻敌心态,巧妙利用优势战术

第一章 麻痹轻敌的表现

第二章 麻痹轻敌的心理分析

第三章 最易麻痹轻敌的时机段

第四章 保持高度戒备心的时机段

第五章 “个人之勇”释义

第六章 “个人之勇”的表现

第七章 “个人之勇”的心理分析

第八章 培养遇案即报告的意识及报告后的作为

第九章 谨防增援警力未到之前遭袭击

第十章 避免飞车追逐,巧妙实施拦截战术擒敌

第四篇 以稳求胜,坚持生命为本原则

第一章 不要盲目强攻,择机围困逼降稳于求胜

第二章 对警察“打不还手”现象的评说

第三章 警察被殴打情况分析

第四章 殴打警察现象的反思

第五章 切实维护警察的执法权益

第六章 坚持生命为本,树立人质案新思维定式

第五篇 掌握战斗规律和战术原则及谋略,避免战术错误

第一章 警察执法战斗规律

第二章 警察战术原则

第三章 警察战斗力的含义及原理

第四章 警察战斗力的组织与协调

第五章 警察战术谋略概述

第六章 警察战术谋略与战术对抗形式的特征与关系

第七章 常用警察战术谋略

第六篇 科学警察战术的应用技巧

第一章 警察执法战斗的组织

第二章 警察执法战斗的指挥

第三章 警察执法战斗的实施

第四章 攻缉战斗

第五章 防控战斗

第六章 警察战斗机动

第七章 特殊条件下的警察战术

第七篇 做好现代警察战术保障工作的要点

第一章 战斗保障

第二章 后勤保障

第三章 装备保障

第四章 战斗政治工作

第八篇 现代警察战术训练规范与要点

第一章 警察战术基础动作的意义及运用原则

第二章 单警战术基础动作

第三章 小组战术基础动作

第四章 想定作业的战术训练原则及基本方法

第五章 攻缉型执法战斗想定作业

第六章 防控型执法战斗想定作业

第九篇 现代警察战术失误案例评析

第一章 缉捕类战术失误案例评析

第二章 盘查类战术失误案例评析

第三章 其他类战术失误案例评析

第十篇 警察执法、执勤经验与教训案例评析

第一章 警务指挥与决策

第二章 侦查措施与策略

第三章 科技手段与案侦

第四章 程序公正与执法

第五章 证据收集与运用

第六章 警察战术与处置

第七章 舆论控制与引导

第十一篇 警察刑警执法的教训与反思

1.龙海湾杀人劫车案

2.民警张某被杀案

3.出租车司机被劫案

4.乡村命案

5.彭祥永涉嫌奸杀幼女案

6.曲某涉嫌报复杀人案

7.刘某涉嫌盗窃案

8.潘某涉嫌杀人案

9.A市公安局经侦大队违法违纪案

10.陈某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

11.曹某涉嫌金融诈骗案

12.董某涉嫌合同诈骗案

13.经侦民警王某受贿案

14.任某、刘某涉嫌挪用资金案

15.王某行政诉讼案

16。陈某涉嫌合同诈骗案

17。特大私放罪犯案

18.看守所长李某玩忽职守案

19.戒毒人员胡某家属冲击并控告戒毒所案

20.C县公安局治安拘留所涉嫌非法拘禁张某案

21.在押人员曹某自杀未遂事件

22.在押人员刘某回家探视脱逃案

第十二篇警察安全战术相关法律法规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详细介绍了现代警察战术的基础知识、避免盲目搏斗战术的新观念、“戒除轻敌心态”的巧妙利用优势战术,与“以稳求胜”坚持生命为本原则、掌握战斗规律和战术原则及谋略、科学警察战术的应用技巧,以及做好现代警察战术保障工作的要点、现代警察战术训练规范与要点、现代警察战术失误案例评析、警察执法、执勤经验与教训案例评析、警察刑警执法的教训与反思。

本书特点:

知识新颖——本书介绍的警察战术错误避免方法为国际公认的最新、可操作性强,对于

公安执法技术开发和利用也均代表了目前先进水平。

指导性强——针对警察战术、战略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本书就其避免过程中的具体细节、环节,本书都做了细致的介绍,做到回答“怎样做”的问题。

权威编著——本书由长期从事警察战术工作研究及其指导的资深专家、教授结合典型案

例经验与实践成果精心编写。

便捷性——本书作为工具书,体现了内容全面、查阅方便、通俗易懂、容易掌握、知识

新颖与针对性强的特点。

读者对象:

各省市公安厅、局

警察局、检察院

刑警大队

派出所

公安机关刑侦部门刑侦大队刑侦处

派出所交巡警队

各公安局(交)巡警大队

公安机关各处、科、室、中心教导员(指导员)

巡警队、刑警队、交警队、治安队等教导员(指导员)

各派出所、看守所、拘留所等教导员(指导员)

各地治安综合管理办公室

战术发展 篇6

关键词:地方高校;发展;战术

地方高校发展中要处理好多种关系,例如:定位与发展的关系、资源与发展的关系、模式与发展的关系、特色与发展的关系、实力与发展的关系、学科与专业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以及学校与院系的关系等。其中,前五种是高校发展中战略层面的关系,后五种是战术层面的关系。本文主要针对后五种关系做一探讨,前五种关系已另文论述。

一、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什么是学科?什么是专业?二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这是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学科与专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这两个概念又有着很密切的关系。高校设置的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专业类别,它可理解为:以就业为指向,以行业为背景的课程体系。高校设置的学科,是根据学问性质而制定的学术类别,它可理解为:以研究为指向,以学术为背景的知识体系。二者都可理解为知识的集合,但前者更加注重知识的“继承”,而后者更加注重知识的“创造”。

专业与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构成上,专业的要素主要有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主体(教师、学生)等;学科的要素主要有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等。在设置上,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不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设置的,这些专门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专业就组织相关学科来满足这种需要,专业是变化较快、相对活跃的科目体系;学科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设立的,学科及其分支是不断发展但又相对稳定的科目体系,即使是在一些学科分化与综合的演变中形成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这些学科也都有自身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在目标上,专业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科是以学术成果为目标,为社会提供科学与技术的支撑。学科与专业的联系在于:学科能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如提供高水平的师资、先进的教学设施、学科前沿的知识等;专业能成为学科发展的基地,如研究生等人才资源、活跃的学术思想等。

根据上述专业与学科的关系,可将专业大致分为两类:单科型专业与多科型专业。单科型专业由一个学科为支撑,学科与专业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专业范围与学科领域直接相关;多科型专业由多种学科支撑,学科与专业没有具体的对应关系,专业范围与学科领域不直接关系。对于单科型专业,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可统筹考虑,依据学科建设专业的优势凸现;对于多科型专业,专业建设不应过分强调学科的依托性,要充分发挥专业的综合优势,避免由于依托某一学科而使专业陷于“弃长就短”的境地。一个专业的优势,不能简单地看其是否有强势学科作依托,重要的不是要有“重点学科”做依托,而是是否有高水平的教学资源作支撑。

正确把握“专业”与“学科”的内涵以及二者的关系,对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工程类专业来说,大多是多科型专业。即一个专业涉及多种学科,需要多个学科支撑。这样的多科型专业在现行的专业建设理念下,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由于没有一个“直接”的重点学科支撑,就建不成“优势专业”;由于分属于多个学科,学科建设投入总是沾不上边。这种多科型专业往往是国民经济传统行业的传统专业。一方面,社会需要大批高素质这种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在高等学校里这种专业的位置往往被依托重点学科建设起来的“优势专业”所挤掉,专业建设不断弱化。

地方高校如何开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首先,要明确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点。学科建设的重点是:学科方向、研究团队和科研平台;专业建设的重点是:课程体系、主讲教师和实践平台。学科与专业发展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科牵动专业的发展模式,即所谓 “以学科为龙头”的模式;另一种是专业牵动学科的发展模式,即所谓“以专业为龙头”的模式。以学科为龙头的发展模式的必要条件是,学科建设的要素要能够完全支撑专业建设的要素。也就是说,学科方向能够完全支撑课程体系,研究团队能够完全支撑主讲教师队伍,科研平台能够完全支撑实践平台。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由于资源有限,除了重点建设的学科外,学科建设的要素很难完全支撑专业建设的要素。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以专业为龙头”的发展模式。对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心也不同。学科建设的重心在学校,由学校凝练学科方向、组建研究团队、搭建科研平台;专业建设的重心在院系,由院系确定课程体系、组建主讲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对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采用的策略也不同。学科建设采取“扶优”策略,因为学科的影响力具有“马太效应”,人们常常关注的是那些强势学科;专业建设采取“扶贫”策略,因为专业的影响力具有“短板效应”,人们常常关注的是那些劣势专业。从另一个角度讲,有一个劣势学科可能会影响办学水平,但有一个劣势专业就会培养出一批质量低劣的人才,这是有悖于办学宗旨的,是绝对不允许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规划也不同。学科建设规划要回答“做什么研究、谁来做研究、如何做研究”三个问题,专业建设规划要回答“培养什么人、谁来培养人、如何培养人”三个问题。尽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目标、要素和策略等不尽相同,但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科资源可以促进专业建设,专业资源可以促进学科发展。

需要明确的是,学科与科研究竟是什么关系?学科与科研的关系,犹如专业与教学的关系。前已述及,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人,而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也就是说,专业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其培养人的目标的。学科的目标是形成学术成果,而科研是形成学术成果的活动。也就是说,学科是通过科研活动来实现其形成学术成果的目标的。

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前已述及,学科与专业是相辅相成、互动互进的关系。因此,科研和教学作为学科与专业实现各自目标的活动,本该也是相辅相成、互动互进的关系。但在实践层面上,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却成了当今高校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无论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还是地方高校,无一例外地要面对这对矛盾。重点高校科研是“常态”,为没人重视教学发愁,于是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教学的政策;地方高校教学是“常态”,为没人重视科研犯难,于是出台了一系列激励科研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效果到底如何?重点高校依然在喊“要重视教学”,地方高校依然在喊“要重视科研”。对重点高校来说,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就像皇后与妃子的关系。教学是皇后,地位高但不受宠;科研是妃子,地位低但备受宠爱。对地方高校来说,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就像婚后与婚前的关系。教学是婚后的妻子,无论做多少都不被看在眼里;科研是婚前的女朋友,即使做一点也会走进心里。

为什么重点高校要千方百计地把教师向教学上拉,而地方高校要千方百计地把教师向科研上拉?因为科研的诱惑力太大了,以至于重点高校和地方高校都难以抗拒。为什么科研会有如此大的诱惑力?为什么教学与科研会有这样的矛盾?其实,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质上是大学与社会矛盾的反映,是大学理念与社会需要的冲突。这得从大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说起。

第一个里程碑是博洛尼亚传说。1088年,作为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诞生,开创了大学以培养人为宗旨的大学传统。第二个里程碑是洪堡理念。1809年,德国柏林大学引入了科学研究。其创始人洪堡认为:大学“立身的根本原则是,在最深入、最广泛的意义上培植科学,并使之服务于全民族的精神和道德教育。”洪堡所说的科学是“纯科学”,是建立在深邃的观念之上,不追求任何身外的目标,进行纯知识、纯学理研究的科学。洪堡提出了“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教育原则,认为科学研究是培养人的手段,不通过科学研究,大学就培养不出“完人”。第三个里程碑是威斯康星思想。1862年,美国《莫雷尔法案》的颁布,崛起了一批现代大学,创办于1848年,后得到赠地而发展起来的威斯康星大学,把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推向了顶峰,时任校长范·海斯一句名言“州的边界就是大学校园的边界”,对威斯康星思想做了精辟的概括。

经过上述三个里程碑,大学已经从过去的“象牙塔”,步入了当今社会的“服务站”,成为“轴心机构”。如今的大学面临的不是“两难”而是“多难”境地,面前的不是“十字路口”而是“环岛路口”。大学承担着太多的责任,面对着太多的需要,承受着太多的责难。有人说大学应该坚守大学精神,守护好民族文化自觉的最后阵地;有人说大学应该走下“神坛”,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有人说大学是最后一个保守主义据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有人说大学已成为市场经济的婢女,宁可为“三斗米”而折腰。有人说大学应该走出“象牙塔”,成为社会的“服务站”;有人说大学应该重返“象牙塔”,守护住大学的本质。有人说大学应该保持自己的精神气质,扮演起反思社会,引领社会的角色;有人说大学应该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成为社会机体上的一个器官。种种大学的“应该”和“不应该”,似乎意味着大学在人们心目中已经迷失了方向。事实上,大学并不是完全不清楚自己应该如何做,而是不得不这样做,这就是市场经济驱动下的功利主义的力量。

黑格尔曾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注定没有未来。”试问,如果我们的大学、我们大学培养的人不能仰望天空,那么我们民族的未来何在?因此,大学要回归,要回归到她的本然;大学要坚挺,要挺直自己的脊梁。只有这样,大学培养的人才能挺直自己的脊梁;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挺直自己的脊梁。

过去,高校教学曾一度处于很尴尬的境地。学校层面职能失当:强调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实际上教学成了“几何”中心,而科研成了“物理”(质量)中心。教师层面职责错位,教学成了“副业”,从事教学的成了“弱群体”。学生层面途径缺失,教学在课堂,科研在实验室,教学进不了实验室,科研进不了教室。

诚然,教学与科研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动和互相促进的关系。由于教学与科研的目标和过程毕竟不完全一致(除非研究生培养),高校一方面要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要出科研成果,二者如何取舍,这是一个永恒的矛盾。此外,教学是让对象搞懂,科研是搞懂对象,二者需要不同的方式和能力倾向,教师的兴趣点也会因此而发生转移。

要真正解决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除了教师要热爱教学、潜心教学外,学校要给教师“松绑”,让教师能够沉下心来教书育人,履行好他们的“基本职责”;国家要给高等学校“松绑”,让高等学校能够沉下心来培养人才,承担好他们的“根本任务”。对于地方高校,更应该高高举起教学的旗帜,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当然,地方高校也要发展学科,但一定要解决好发展什么学科、怎样发展学科和怎样带动专业建设的问题;地方高校也要开展科学研究,但一定要解决好开展什么科研,怎样开展科研和怎样促进人才培养的问题。为此,学校一定要定位准确,政策到位;老师一定要认识明确,行动到位。

三、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职能,广义讲,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四方面,狭义讲,专指人才培养。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广义讲,包括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狭义讲,专指学生工作。绕这一圈子的目的,只是要说明本部分所说的“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和狭义的人才培养工作下的“学生工作”的范畴。当下,我们会经常看见并且也在不自觉地使用像“教育教学”、“教书育人”和“学科专业”这样一些词,的确让人费解。让人更加费解的是:教育教学两条线,教书育人两渠道,学科专业两张皮。学生系统负责“教育”,学校、地方和国家主管部门有一条专线;教学系统负责“教学”,学校、地方和国家主管部门也有一条专线。这种人为地割裂,对人才培养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实效问题一直是备受关切的问题,似乎始终没有找到“良方”。当然,这一问题很复杂,关系到方方面面。但从高校内部来说,德育教育的“三化”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德育教育简单化。将德育教育简单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化为“两课”教育。这反映了我们德育教育急于求成的心态。二是德育教育知识化。我们强调“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但进了教材、进了课堂,就能进头脑吗?德靠养成,焉能教会?三是德育教育孤立化。为了加强德育教育,我们不断强化“德育教育体系”建设:专职队伍、专门机构、专用载体等。形式上这是一种强化,其实是一种弱化,这使德育从教育的主渠道孤立出来了。因为有专职队伍、专门机构,所以广大的非专职人员和非专门机构,可以心安理得地“只教书、不育人”了。无论你如何强化,在学生心目中“专职人员”的地位,无论如何不能高于专业教授的地位,德育教育的课程总量也无法与专业课程相比拟。不克服“三化”倾向,德育教育的现状的确很难改变。

人才培养,德育为先。德育不只是学生系统和学生辅导员的责任,每位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人员都有责任。特别是一线教师,更应该扮演好教书育人的角色。学校要打破教育与教学的壁垒,教学系统和学生系统要主动融合,形成合力,在人才培养这一共同事业中一起发力。

四、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我们熟知,科学(这里指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世界的,是主客分离的。它关注的是“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即“果真如此”。人文是关于精神世界的,是主客一体的。它关注的是“该是什么”、“该为什么”和“该如何做”,即“果该如此”。科学是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人文不仅如此,还是伦理体系和价值体系。

谈到教育,就得谈文化,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文化活动。科学文化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四方面。同样,人文文化也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思维和人文精神四方面。相应地,科学教育应包括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思维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等四方面;同样,人文教育也应包括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方法教育、人文思维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四方面。然而我们的现状是,无论科学教育还是人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维、方法和精神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缺失是显然的。有知识、有能力(方法),才能做成事;有知识、有能力(方法)、有思想(思维),才能做大事;有知识,有能力(方法)、有思想(思维)、有境界(精神),才能做大好事。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视“知”、“行”、“思”、“德”教育的原因。

人文教育是“修身”,是关于“人性”的教育;科学教育是“悟道”,是关于“灵性”的教育。只有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能够“修身悟道,引领未来”的人才。

科学与人文交融的必然性在于:科学与人文本是同根生,其根是人的大脑;科学与人文本是同源水,其源是实践;科学与人文本是同天尽,其天是至善;科学与人文本是水中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在于: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相结合,才能有完备的知识基础;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相结合,才能有正确的工作方法;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相结合,才能有优秀的思维品质;科学精神(天道)与人文精神(人道)相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天人合一。

显然,缺乏人文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缺乏人文教育的科学教育是不完善的科学教育。然而,一个值得认真反思的问题是,人文教育在我们目前的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如何,这样的大学教育还称得上完整的教育吗?

可见,加强人文教育是事关教育质量的大事。地方高校在理工科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至少要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第一,要加强人文知识的教育。培养方案中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要占一定比例,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要精选,要考虑到现代化社会中一个高素质的人应具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和人文修养的需要,重点应放在使学生通过学习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培养其人文修养与人文精神。政治理论课是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但这还不够,还需要从情感上、意志上培养和陶冶学生,使他们有丰富的情感、充实的精神生活。这就需要设置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课程。

第二,要加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1]。专业教师要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人文教育。例如,在专业教学中,要注重启迪精神,让学生反观自身,在自省中提高。要注重渗透美育,要挖掘科学中美的元素,让学生体验美。要注重行为互动,要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将自己的言行作为教育、影响学生的特殊教材,注重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习惯,让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要注重营造氛围,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容、向上、不惟专业的氛围,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要注重以悟导悟,要以自己的体验、感悟去引导学生感悟,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灵魂的碰撞、心灵的沟通。要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尊重人、相信人、关心人,把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兴趣和要求,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作为教育的目的,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

第三,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这一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隐性课程,学校师生的学术活动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环境的设计和气氛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潜在课程。优良的校风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要着力继承和培养优良的校风,开展各种文明、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等。这些隐性课程与载体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往往会起到显性课程不能所及的良好效果。

第四,要着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前提。人文精神广大而深邃,无所不在,它和教师的经历和学识融为一体。本立而道生,加强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五、学校与院系的关系

学术性是高校组织的根本属性。这是因为,高校是围绕知识运转的组织,也是智力活动最为密集的组织。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保存和传播知识。高校组织绩效和高校的价值,相当程度上就是指高校在知识创造和传递上的价值。高校组织的属性,决定了高校的治理结构要体现“底部沉重”和“分散决策”的精神,学术事务必须“由下而上”地进行工作。高校组织的设计和运行,需围绕知识的加工者,即教师和学生来展开。关于教和学的决策权力,应该交给第一线的教师和学生。教师要研究什么,学生要学什么,主要由教师和学生自己决定。学术权力应该主要掌握在处于组织底部的学术人员的手中,众多事务需要由基层学术组织(院系)自己做出,而不是由组织顶层(学校)掌控。

高校管理要符合和遵循上述规律。在制度设计方面,要促进学校的管理重心的下移。在高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学校在加强规划、统筹、协调、组织等工作的同时,要着重协调好学校与院系的关系。要从“功能定位、职能分工、利益分配”的角度,理顺学校与院系之间的关系,给院系更多的权力和发展空间。

高校的行政权力运行描述如下:书记、校长与副书记、副校长之间是上下级关系,副校长与分管的职能部处以及院(系)主要负责人之间是上下级关系。严格这种上下级关系,是保证学校行政权力有效运行的关键。要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有执行力,懂得规矩,遵守纪律。如何才能政令畅通?例如:书记、校长出“想法”,分管副书记、副校长出“办法”,职能部处长出“做法”,院系一把手出“结果”,从而形成“谋划—策划—落实”以及“战略—战术—战场”行政通道。如何才能令行禁止?例如:要做到“四有”:有请示,不该做主的不做主;有汇报,不该拍板的不拍板;有反馈,不自以为是、石沉大海;有结果,不随意“扳道岔”、自己“划句号”。如何才能有执行力?例如:要想事,做事,做成事。上级要保证做正确的事,下级要保证正确做事。上级的要求就是下级的追求,上级的想法就是下级的做法。不要做“二传手”:将上级要做的传达给下级,将下级做好的汇报给上级。要有“两感两心”:危机感、使命感,进取心、责任心。对自己分管的事,要做到“三有”:有见解,有见解才有话语权;有影响,有影响才有地位;有朋友,有朋友才有资源。如何才能懂得规矩?例如:下不越权,上不越位,垂直管理。当上级有主意的时候下级要没注意,否则要上级干什么;当上级没主意的时候下级要有注意,否则要下级干什么。如何才能遵守纪律?例如:要谋事,不谋人、不谋权、不谋利;要做事,不“做”人(拉关系)、不“做”官(摆架子)、不“做”为(图政绩)。

学校的上下级关系只有上述三种,职能部处与院系之间不是上下级关系,上述任何一级与教师和学生也不是上下级关系,所有行政权力的目的是为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活动提供保障。

六、结束语

如何处理地方高校发展中定位与发展、资源与发展、模式与发展、特色与发展以及实力与发展的关系等,是学校发展战略层面的问题,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方向、目标、途径、策略和后劲。而如何处理发展中学科与专业、教学与科研、教育与教学、科学与人文以及学校与院系的关系等,是学校发展战术层面的问题,决定了学校能否坚持发展方向、达到发展目标、遵循发展途径、落实发展策略和形成发展后劲。地方高校要处理好专业与学科的关系,科学选择专业与学科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切忌盲目效仿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的做法;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坚守教育本质,承担好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让老师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要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打破教育与教学的壁垒,充分调动一线教师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避免德育教育简单化、知识化和孤立化;要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充分认识在理工科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加强人文知识的教育,强调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重视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要处理好学校与院系的关系,充分认识高校组织学术性的根本属性,促进学校的管理重心的下移,确保学术权力掌握在学术人员的手中,在行政权力运行中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有执行力、懂得规矩、遵守纪律。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 科学与人文相融——论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2002,23(5):1-6.

外军战术数据链发展趋势分析 篇7

战术数据链是数据链中重要的一种,在美国称为战术数据信息链(Tactical Data Information Link,TADIL),在北约称为Link[1],是作战指挥和武器控制系统使用的主要数据链,主要用于机载、陆基和舰载作战平台之间的战术信息实时交换,其是信息化战争中的粘合剂,也是战斗力提升的倍增器。

1 外军战术数据链现状

美军及北约成员国从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开始研制使用战术数据链,主要包括Link-4(TADIL-C)、Link-11(TADIL-A、TADIL-B)、Link-16(TADIL-J)、Link-22[2],并经过伊拉克、南联盟、利比亚等战争的实战检验,发挥了较大的作战效能。其中,Link-4(美国称为TADIL-C)数据链是一种非保密数据链,用以向战斗机提供无线电引导指令,由于Link-4只能单向传输,后来又发展出Link-4A与Link-4C两种双向传输的数据链。Link-11是美海军用于在舰船之间、舰船与飞机之间、舰队与海军陆战队之间、舰队与陆地之间双向交换空中航迹、指挥控制等数据的战术数据链。Link-16是被美国海军、空军、陆军、联合部队和北约部队广泛采用的一种大容量、保密、抗干扰的战术数据链。Link-16支持Link-11和Link-4A的功能,并增加了话音、相对导航、电子战等功能。Link-16既支持固定信息格式,又支持可变信息格式[3]。Link-22主要是北约组织研制的数据链,是Link-11升级版,主要用于海军岸舰、舰舰和舰空之间的作战指挥和战术协同。Link-22采用F或F/J系列消息标准[4],可与Link-16兼容工作。因此,Link-22属于广域的Link-16家族。

美军及北约这几种战术数据链的主要性能对比如表1所示。

2 外军战术数据链发展趋势

美军及北约的战术数据链主要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以Link-4、Link-11为代表,主要是一些专用数据链或功能较为简单的数据链,其技术特点是点对点、轮询,传输速率为每秒几百bit到几千bit,抗干扰和保密性能较差,自动化程度较低,数据链之间的信息也无法互联互通。第二阶段主要以Link-16为代表,功能和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其技术特点是网状,支持点对点、点对多点和多点对多点,传输速率提升到几百kbit·s-1,具备较强的抗干扰和保密能力,基本实现信息分发与共享,采用自动处理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操作模式,数据链间也基本实现了信息的互连互通,有力支撑了陆、海、空军各作战平台间的联合作战能力。

从美军及北约的战术数据链发展来看,总体发展趋势是在兼容现有装备的基础上,系统特征向高速率、大容量、灵活组网、动态网络管理、无中心、抗干扰、抗截获等方向发展,系统功能由单一通信向通信、导航、识别综合化转变,消息格式由专用消息标准向统一消息标准转变,平台集成由专用链路集成向通用化统一链路集成转变,系统应用由支持兵种独立作战向支持三军联合作战转变,系统体系由专用链向通用链转变,从而实现了以数据链为核心的网络化作战信息系统。

2.1 统一消息标准

美军及北约的J系列消息标准基于Link-11的M系列消息标准和Link-4的V/R系列消息标准而制订,M系列和V/R系列被逐渐代替[5]。为解决Link-16和Link-22间的兼容互通,Link-22在体系结构、报文构造、发送/接收规则和数据元素等方面均借用或直接使用Link-16消息标准中的定义。Link-22的FJ系列消息与Link-16消息标准完全通用。

从美军及北约战术数据链消息标准的发展历程来看,逐步将战术数据链的消息标准统一到J系列消息标准上,并以J系列消息格式和数据元素库为基础,构建战术数据链消息标准体系,并成为C4I系统互操作的关键。

2.2 增强动态网络管理能力

为适应战场环境瞬息万变的使用需求,战术数据链逐渐增加动态网络管理能力。

Link-16在J系列消息标准就规定了动态网络管理的工作流程、组网协议、处理规则。美军和北约并进行了时隙再分配(TSR)[6]、随机统一多址接入(SHU-MA)[7]、动态多网、空间复用等动态网络管理技术研究。TSR技术主要用于提高系统时隙资源的使用灵活性,SHUMA技术主要用于解决系统用户动态入网问题,动态多网和空间复用技术主要用于提升系统时隙资源利用率。

Link-22在系统设计时采用动态时分多址协议,在系统网络运行中,允许在入网用户之间进行时隙资源的调整,保证用户的数据交换资源需求。这一处理过程自动完成,无需网络管理单元干预。

2.3 通用链路集成处理

美军为解决多个战术数据链的通用集成问题,开发了一种通用的数据链集成处理设备(CLIP),为作战平台的多个战术数据链以及其他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链路集成处理能力。CLIP能为各种平台提供所需战术数据链能力的通用软件方案,将平台的任务计算机/战斗系统与战术数据链能力相隔离,从而使得战术数据链系统和能力的改变不会对平台任务系统造成影响,主要用于作战飞机、舰艇、岸基指控站和地面战术单元等多种作战平台。

CLIP的实现如图1所示,采用统一的平台集成框架,功能实现通用化,任务系统交链松耦合,功能使用可配置,促进以平台为中心集成向以网络化功能集成转变,保证各平台加装数据链的正确性、一致性和互操作性。由于CLIP采用了开发式设计思路,未来还能将JTRS、IBS、SATCOM、TTNT等通信或信息系统的信息与资源进行统一处理及管理。图中JTRS表示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IBS表示综合广播服务,SATCOM表示卫星通信,VMF表示可变消息格式数据链,WNW表示宽带网络波形,EPLRS表示增强型位置报告系统,TTNT表示战术瞄准网络技术。

2.4 战术数据链向通用化方向发展

从外军战术数据链发展历程来看,战术数据链实际上是走了从分立烟囱到体系的道路,从开始的Link-4、Link-11独立发展,再到逐渐淘汰老旧数据链,向Link-16通用链演进,同时为解决阶段性的多个战术数据链在部队并存使用的情况,实现了多链互操作能力。未来美军和北约战术数据链的发展将逐步形成以Link-16为核心的J系列家族数据链,如图2所示。

3 结束语

新军事变革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现代战争呈现出技术形态信息化、组织形态体系化等鲜明特征,陆海空天网电多维战场融为一体,制信息权成为夺取战场综合控制权的核心,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打击方式更加注重立体、远程、快速、精确和非线性,数据链在提升体系作战能力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外军战术数据链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对我军战术数据链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我军战术数据链应避免重走美军从“烟囱式”建设到通用化、体系化发展的弯路,需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发展通用型战术数据链,以满足体系化联合作战的需求。

摘要:战术数据链是提升体系化联合作战能力的关键,文中在介绍了美军及北约战术数据链Link-4、Link-11、Link-16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对统一消息标准、动态网络管理、通用链路集成处理、通用化方向演进等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我军战术数据链发展提出了良好的建议。

关键词:战术数据链,消息标准,动态网络管理,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兰汉平,丁锋.战术数据链技术现状及发展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04(5):37-39,60.

[2]李颖,赵洪利.美军数据链的装备及发展[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5,16(5):69-71.

[3]梅文华,蔡善法.JTIDS/Link 16数据链[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4]董占奇,胡捍英.解读22号数据链[J].军事通信技术,2004,24(4):65-69.

[5]牛英滔,尹浩,陈强.美军战术数据链格式化消息标准的发展[J].电讯技术,2006(5):7-8.

[6]秦博.时隙再分配算法研究[J].现代导航,2010(4):30-32.

浅析现代排球技战术发展趋势 篇8

排球是不断与时俱进的体育项目,创新就是它的灵魂。从世界排球运动发展历程来看, 一个队的崛起往往伴随着新的技战术的出现, 排球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对技战术的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而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也会更好地促进排球运动的发展。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和多媒体 查阅有关 中国排球 发展的学 术研究及硕、博士论文,并对其进行梳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3、排球技战术运用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为应对力量派,我国提出了“积极、主动、快速“,坚持快速打法的指导思想。后来过渡到“技术全面,战术多样的指导思想。20世纪60年代提出“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以攻为主,以快、狠、准、变的打法为辅”的指导思想。20世纪70年代提出“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 ,以攻为主 ,积极防守 ,发展高度 ,加强配合实现快、狠、准、活”的指导思想及“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发挥各队特长,向全攻全守型发展。坚持快速,发展高度。狠抓扣、拦、发三项得分技术,力争网上优势。以全面、快速、高度、灵活、准确的打法争取主动,夺取胜利”的指导思想。

4、当今排球技、战术的发展趋势

4.1、排球技术发展的趋势

(1)技术动作分类趋于模糊化。

当今排球比赛的攻防转换迅速,攻防的概念也发生了改变。发球不但是比赛的开始,更是一种具有可以直接得分的进攻的技术据有关调查发现现在排球的发球速度可以达到30-32m/s。拦网技术也不再单单的作为防守技术, 而更被认为成了一种前沿的进攻技术。

(2)技术动作模式更趋于合理化。

在当今高水平的排球比赛当中, 由于球速增快和战术的多样化发展,防守技术动作由原来的先准备再判断发展到边判断、边取位的模式。判断与取位同时进行,同时可以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去击球,如胸、腿等。在球与身体上的各个部位接触的瞬间,控制球的飞行轨迹和飞行距离将成为现代防守技术动作的关键。

4.2、排球战术的发展趋势

(1)两种风格 ,相互为用。

在排球运动发展的进程中, 国际排联对排球规则进行了了多次重大的修改,使之日臻完善,同时也促进了排球技战术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东欧的一些国家男、女排队员均以体型高大、扣球凶狠而成为当时的力量派的代表, 并多次获得世界冠军、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的率领下发明了滚翻救球、垫球及勾手发飘球等技术动作, 其防守加配合的打法有效的制止了力量派的称霸。20世纪70年代以亚洲的速度派开始形成, 繁荣了排球的技战术打法。进入80年代,竞技排球已逐渐走向成熟,攻守平衡已成为现实。当初那种只要在技战术的某一方面能够突出的队伍就有机会夺冠的时代已经不再存在了。

(2)防守战术 ,灵活多样。

防守是反攻的基础,反攻是防守的继续。没有严密的防守,反攻就无从发挥。世界排球强队在突出扣、拦技术的前提下,十分注重防守的训练与提高。随着进攻技术战术的不断发展,在防守战术上,各个队伍都会采用一些比较灵活多变的形式,而不再是单纯的采用“边跟进”的防守模式。其原则是:依据彼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并从有利于本队进行反攻来合理的安排防守阵型。我们国家的防守形式,则根据来球的不同情况而使用不同的防守形式,大“M”和小“M”型等。这种根据彼我双方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防守部署是比较切合实际、灵活机动的,应当是今后防守战术的发展趋向。

(3)更加注重自由人的合理使用。

如今欧美运动员在身体素质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对比赛有一定的主动权,相反的,亚洲型的球队则因为其身材不如欧洲人在进攻和防守方面都没有什么优势。因此,国际排联为了改善这种局面,于1996年第l次试行了自由人的方案。并在两年后的东京大会上正式通过了自防守人规则。并且在今后的比赛当中“自由人”的表现也得到了世界排坛和球迷们的肯定。

当今, 世界强队在“自由人”的使用上都会根据本队的具体情况和战术打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身体素质突出,反应灵敏、不怕吃苦的队员对其进行专门的“自由人”训练和培养。有的队伍会选择接发球较好的队员来当“自由人”,以期能够担任全队的的接发球重任。有的队伍会选择防守能力较好的队员来当“自由人”,以期能够把后场的球保护好。当然自由人在场上的作用除了能够有效遏制对方的强攻以外还有以下几点作用:(1)替换场上那些进攻强守弱的队员;(2)替换因多次强攻、防守而体力消耗大的主力队员;(3)因为自由人没有换人限制,所以当一支队伍出现问题时,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自由人”替换上场后,能够适时传达教练的临场指挥意图, 并及时将新战术指导思想传达给场上的每名队员,以期能够及时调整队伍的状态,纠正出现的问题,改变被压制的局面。因此,自由人的合理使用将在未来的比赛当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4)战术的“全面型”、进攻的“立体化 ”、比赛的“快速化”。

排球战术经历了“点、线、面、立体化”“和高度、快速、高度”的演变过程。在当今排球界,各个队伍都以开始注重“全面型”战术系统的构建和发展, 这就要求队伍里的每名队员不仅要能够掌握主攻的强攻能力和副攻的快攻能力, 还要掌握立体攻的战术组合和在快攻掩护下的多种战术配合。只有这样,一个队伍在具备了在进攻能力“全面型”的基础上,才能够在实战中更加灵活随意的运用好各种战术。“立体化”进攻,是指进攻战术既有前、后排进攻点的多层次和进攻面的多方位的变化, 还有调整球线路在整个场区里的延伸和扩展。这是一种占据三维空间的进攻战术形式,使得现代排球战术系统日益充实和完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将来的排球比赛中,哪支队伍战术空间越大,哪支队伍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队伍的特点。并且随着“全面型”进攻战术体系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立体化”进攻战术也逐渐体现出整体性全方位攻击的强大威力因此,在今后“立体化”进攻战术将被受到更多的重视。

(5)战术运用更加趋于合理化、简练化、时效化。

“合理”是指在场上根据敌我双方的不同情况 , 能够合理地采用相应的技战术手段:如扣球进攻战术,扣球队员可以根据场上的局势,选择扣重球、扣轻球或吊球的形式,或在扣球时运用转腰或者转腕。再如:根据对方网前的攻击特点采用相应的单人拦网、双人拦网或多人拦网战术及各种形式的保护战术等等。“简练”就是将战术配合简单化,时效化。即在组织和运用战术时,能够选择最佳的进攻阵型或者防守阵型,快速的完成有针对性的战术配合,其要求是要做到能快不慢,避强攻弱,选择突破。与战术配合相呼应。“实效”是指能够将比赛战术完全的发挥出来 , 以到达运用战术的效果。获得比赛的胜利是是比赛的最终目的。我们在使用每一种战术的时候都应要将此目的作为我们要达到的效果。“合理、简练、实效”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运用战术时,要做到将三者合理运用,不能为了突出某一效果而忽略了其他两项。要做到在制定没一战术时都要考虑到三者之间的关系。

5、小结

当前“快速多变”的打法成为技战术的主导思想,“全面型”“立体化”已成为进攻战术的主流。同时 ,“自由人”的合理利用以及体型高大运动员的防守,使排球比赛攻防转换节奏变的越来越快战术创新,变化多端,排球竞争性日趋激烈。因此,“合理、简练、实效”是将是今后排球运动技战术发展的趋势。

摘要:当今世界排球运动正以竞争激烈、战术变化多样,呈现出新的格局和发展趋势。为了能够能够更好的提升我国排球竞技水平应对世界强队的能力。本文就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访谈相关排球专家。对当今排球技、战术的发展趋势做一简要分析,探讨其发展规律,为我国排球运动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

浅谈武术散打战术发展的影响因素 篇9

从散打运动的兴起到发展至今,武术散打比赛的战术安排和战术特点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总体来讲,主要受到运动学因素、社会学因素和方法学因素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动学因素主要包括了散打运动本身的运动技术特点、散打运动规则的改变、进攻与防守之间的对抗关系以及比赛条件的变化等方 面因子;社会学因素主要包括武术散打运动的职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大众化发展,国家官方对于中国武术散打运动的关注和重视等方面因子;方法学因素主要包括散打的创新性思维的开拓以及中国武术散打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的进步等因子。总之,在这些因素的积极影响下,中国武术散打的战术也在不断进步,向更加完善、更加合理、更加实用的方向发展(如表1)。

1从运动学因素来审视中国武术散打战术的发展

1 . 1中国武术散打运动本身的技术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武术散打比赛战术的发展

中国武术散打项目从开发出来那天起,就充满了竞技性和对抗性的特点,其技击价值和运动价值都在不断的发展改革中进步, 随着散打技术本身的发展进步,各种战术安排也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武术散打运动员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 除了完善自身的技术以外,都在不断吸收世界上其它对抗性项目的优秀技术特点和战术特点,而这一运动的前沿性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必然也促进了中国武术散打战术的进步。

1 . 2中国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的改变也是促进中国武术散打战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武术散打的竞技化、商业化、市场化和职业化发展,必然引起散打竞赛规则的不断完善,中国武术散打要想立足于世界竞技比赛的舞台,就必须进行改革,而改革的重点也必然是武术散打的竞赛规则,竞赛规则的改变直接制约了比赛技术的运用和各种攻防方式的改变,而这一切,最终归结到武术散打战术的变化上。所以,中国武术散打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竞赛规则也是在不断调整和发展的,规则的不断修改和完善,必然促进了战术布置的不断创新化和实用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的每一次更改,都会引起散打战术发展一个巨大的飞跃。事实证明,中国武术散打战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同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的不断完善修改是互为因果的。

1 . 3中国散打竞赛条件的改善和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武术散打战术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材料、新科技的应用,中国武术散打竞赛条件也得到改善,比赛的地点、比赛的器材、比赛的场地、比赛的天气、比赛的光线等等条件都得到改善,最早的武术散打比赛场地比较简单,地面铺设也比较坚硬,比赛的选手容易受到环境、灯光、比赛器材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得不到较好的发挥,各种技术也发展缓慢,所以战术的发展必然处于迟缓状态。而今天的中国武术散打竞技比赛都在标准化的擂台上举行,各种护具、拳套、灯光、场地地面材料,甚至比赛场地的温度等等都得到科学合理地控制,散打运动员可以无所顾忌全心投入到散打竞技比赛中,把各种技术运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这种环境下,各种新技术必然会大量涌现,从而战术的布置和战术的思维也被拓宽发展,中国武术散打的战术发展必然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2从社会学因素来审视中国武术散打战术的发展

2 . 1中国武术散打运动的市场化、商业化、职业化和竞技化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武术散打运动战术的进步

中国武术散打从20世纪末的商业化尝试到21世纪初期的商业化大发展,中国武术散打的职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也不断加快,这些运作模式的最突出趋势就是职业化的高额奖金使得中国武术散打比赛的激烈程度和刺激程度大大增加,可观赏性提高,中国武术散打进入了俱乐部化的商业运作,吸引了大量的高水平武术散打运动员投入到商业化竞技比赛当中,运动员们在高额奖金和收入的吸引下,为了取得较好的比赛成绩,就加强了本身武术散打技术的训练,通过不断强化的刻苦训练和大胆的技术创新来成就自己的职业化散打明星梦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武术散打运动战术的进步,反过来中国武术散打运动战术的大发展,也同时提高了散打运动的可观赏性,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加之各种大众化新媒体的介入,使得商业化的中国武术散打比赛进入普及化、推广化和全球化大发展时代,而这一切都会从根本上激励和促进中国武术散打战术的飞跃。

2 . 2国家特别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对于武术散打运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极大的促进了中国武术散打运动战术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同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泰国的泰拳等等一样,属于民族性运动,在世界化大发展中,不仅具有观赏性, 更承载着维护国家尊严和中国武术荣誉的作用,各个国家对于自己民族化的运动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这种体育运动项目的未来发展,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和各个相关的组织机构,对于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做了巨大的投入和相关的工作, 使得中国武术散打能够有较好的发展支持空间,散打战术也在武术散打发展的大潮中日新月异。

3从从方法学因素来审视中国武术散打战术的发展

3 . 1中国武术散打在发展过程中, 不断吸收和继承前人的散打技术、战术和各种比赛经验等等, 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发展创新,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武术散打的战术发展

中国武术散打必须继承学习先人的优秀战术和技术,不断向对手和前人学习,吸收别人的散打技术优势,并适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用来改善自己的进攻和防守,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发展, 使得自己在比赛中的技术和战术应用更加灵活和顺畅。大胆创新也是中国武术散打运动项目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原动力。目前中国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已经趋于完善,其战术的发展空间已经相当有限,但充分开发新的进攻和防守技术,并适时大刀阔斧的改革技术动作风格和特点,充分利用好每位运动员自身的特点和身体优势,不断吸收借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学习进取、大胆创新、开阔思维,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3 . 2中国武术散打运动的技术动作分析、相关的科学研究、先进的训练方法和评估手段等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武术散打运动的战术进步

进入21世纪,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呈现出一日千里的大发展, 各种现代化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不断涌现,大量的高科技产品和方法被应用于中国武术散打的训练、教学和比赛当中,例如电子计算机、高科技传感器、数码高清录像机、各种先进的无线电通讯设备等等,各种对运动员训练的测试以及评估设备越来越精密,越来越先进,测试方法和手段也更加合理而科学,现代的教育技术方法也不断被应用于中国武术散打的科学研究,使得中国武术散打比赛更加具有视觉效果,激烈程度也大幅度提高。同时,其他领域的相关科研成果也不断被引进中国武术散打当中,并广泛应用于散打的训练计划制定、训练负荷测量、训练效果评估等等,各种分析仪器和软件也大大提高了运动员在比赛中问题查找效率,使得比赛的战术布置更加科学而完备。

4结语

世界排球技战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篇10

1 发球

1.1 发球站位距离

世界范围内, 排球发球站位距离正在经历由远及近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期, 日本发明了排球飘球的发球方式, 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风潮, 各个国家争相效仿。与此同时, 不同距离的发飘球技术也随之产生。20世纪70、80年代, 世界范围内的排球发球距离以中远距离为主, 但是随着发球技术不断地探索与发展, 排球发球距离也开始由远及近发展。究其原因, 同种发球方式, 近距离的发球效果明显优于中远距离, 这是多次世界排球比赛中, 不断地积累的经验之谈。例如:我国的八运会中, 排球比赛成绩前3的队伍有9成是采用近距离的发球方式的。时至今日, 当年的中远距离发球技术已经无迹可寻。从专业的角度对这种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近距离发球能够增加球的出手速度, 球的落地点相对更加分散, 进而增加了对手接发球的难度, 造成威胁, 获得分数。我国的男排队伍中, 近距离发球选手的数量不断地增加, 并且在各种比赛当中不断地取得好的成绩。

1.2 发球速度

上文中已经提及了发球速度的增加有利于比赛中得分, 近距离的发球技术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排球的出手速度。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男女排的平均发球速度在16 m/s左右, 其中女排飘球发球的平均速度为15~16 m/s, 男排发飘球的速度平均为14.7~16 m/s。跳发球的发球速度整体高于飘球, 女排在19 m/s左右, 男排在21 m/s左右。这是我国排球发球速度的一个基本情况。世界范围内, 我国的女排在发球速度方面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男排与国际领先还有一定的差距。之所以说国际排球中发球速度正在经历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 是通过快速发球的效果以及各类国际大赛中的发球数据分析得来的。一些国际队伍已经通过加快发球速度的训练, 在比赛的得分率以及破攻率方面有所突破。因此, 世界各队都在力争加快发球速度。

1.3 发球的落点

排球发球的落点趋向于直线区和后场端线附近发展。近年来, 排球赛场上的接发球往往由专人负责, 这就意味着发向中场的一般落点球很难打破发接平衡。为此, 世界各国的排球队伍不断地进行研究摸索, 开始尝试发直线区和后场端。这种新型的发球技术很快就获得了业界的认可, 对手方在接此类发球时, 首先要判断发球的落地点, 并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取位动作, 才会有接到的可能。这种新的发球方式需要更好地团队配合, 并要采取调整角度、弧度等一些专业参数的控制。这样的难度对打破排球比赛双方发接平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实践表明, 该种发球方式同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得分率以及破功率, 优势明显。

2 接发球

2.1 个人接发球精细化

随着发球技术不断地发展, 注定会给接发球带来更大地挑战。就目前的发球发展趋势看来, 接发球运动员的个人素质必须要不断地提高以适应发球方式的不断丰富。一个与时俱进的接发球选手能够一定程度的提高所在队伍的比赛成绩, 这就要求专业的接发球选手要具备接跳发球、飘球以及砍式飘球的各项技术, 并且具备优秀的反应能力。除此之外, 接发球选手在排球比赛场上的细节处理也很重要。总而言之, 排球选手的接发球正在朝着不断地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2.2 个人接发球的趋势更加明显

在接发球人选的选择上看, 个人接发球的优势正在扩大。20世纪80年代, 美国对开创了二人包干的接发球战术, 但是随着发球技术不断地发展以及对接发球选手要求不断地提高, 这种接发球技术开始显现出其自身的不足。应运而生的单人接发球技术得到发展。但是需要提出的是, 个人接发球能力的精细化是专人接发球的前提条件, 只有接发球选手具备过硬的技术以及能力, 才能够很好的承担该角色, 并配合队伍中的其他人, 组织接球直接进攻等一系列的战术。

3 二传

二传在排球比赛队伍中的地位一直受到重视, 一个优秀的二传选手应该是经过严格的训练, 具备组织快速战术的能力。直至今日, 二传仍然是排球赛场上组织进攻的核心。他必须要具有灵活运用自身高点、出手快的传球技术, 组织现场前排的进攻战术。身为一个优秀的二传, 必须能够与队伍中的其他位置选手默契配合, 并且具备一定的进攻能力。这是排球发展对二传选手的重视变现以及对二传选手的挑战。

4 进攻技战术

4.1 强攻是进攻战术永恒的主旋律

强攻是排球赛场上最精彩的部分, 也是比赛战术上所占比重最大的一个部分。据资料记载证明。强攻战术在排球赛场上的应用要大于一系列组织快攻的总和。数据显示, 战术进攻中, 强攻的比例已经超过50%, 反攻中的比例为60%~70%左右。近几年来, 后排进攻战术开始应用于各种排球比赛, 使得强攻战术的应用次数再次增加。强攻是体现选手个人能力以及团队配合能力的一种方式, 一次优秀的强攻需要由一只素质过硬的球队来进行支持。因此, 要注重对这些内容的训练。

4.2 快速多变仍将是进攻战术中的制胜因素

排球的发展让我们明白, 没有一种战术或者排球技术能够永远处于不败之地。在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下, 应该意识到, 排球赛场上应该采取快速多变地进攻战术来达到致胜的目的。多种战术的灵活转变, 以及对对手的战术的快速反应等也应该被重视起来。这也是排球技战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5 结语

世界范围的排球技战术发展趋势是一个非常广的命题, 该文中的几个方面只是简单的涉及。当然促进我国排球事业的发展仅仅停留在分析的层面是不够的, 我国相关的管理人员以及运动员应该结合发展趋势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才能确保我国排球事业稳定、更好地发展。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排球运动的发展, 排球技战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基于作者多年的学习工作经验, 分别就竞技排球中的发球、接发球、二传、进攻技战术等方面对世界排球技战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其中发球方面, 又从发球站位距离、发球速度、发球落点三个方面进行展开;接发球又从个人接发球及其优势进行展开;进攻技战术主要对强攻以及灵活多变的战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该文的研究成果将对我国排球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意义。

关键词:排球技,战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孙丽琴.现代排球运动的社会学特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6 (3) :27-29.

[2]李明伟.谈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09 (11) :116-117.

[3]潘迎旭, 高秋平.对中国排球运动训练实践中若干理念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 (6) :863-864.

[4]刘艳, 试论加快我国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 :40-41.

战术发展 篇11

关键词:乒乓球;战术训练;战术运用;对策探求

乒乓球战术是乒乓球运动员为战胜对手而采取计谋并且付诸行动的过程。在乒乓球比赛中战术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教练员对学员战术的训练甚至要从基础抓起。所以,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对学院的的战术指导就显得异常重要。在日常战术训练时教练要严格而具体的落实训练工作,推动战术运用在比赛中重要作用的发挥。

一、乒乓球战术训练

乒乓球战术的训练主要从:战术行为训练和战术意识训练。

(一)战术行为训练

战术行为训练是一项有很强目的性的训练,对技术和心理的要求十分严格。战术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为达成特定的计划所采取的多种具体行为。战术行为训练又分为单个战术训练和群体战术训练;在单个战术训练时,主要针对各人不同的能力和自身特点结合对手情况来有目的的训练相克制的打球方式,群体战术训练则不仅需要考虑自身情况和对对手的克制方法,更需要根据搭档的特点来适应并且改良自己的技术。在对学员进行良好的战术行为训练之后,其他方面的具体训练标准才有存在的实际意义[1]。

(二)战术意识训练

战术意识训练不同于其他方面的训练,战术意识的训练更加依赖教练人员的教授,所以,在意识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主导的作用发挥水准直接决定着学员的水平能够提高多少 。在平时训练时,教练员要通过语言提示、行为示范、理论讲解等方法来培养学员的战术意识和和对战术意识的运用能力。比如,当一轮比赛进入赛点的时候,如果此时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如果优于对手,就应该稳扎稳打加大对手的体力消耗,从而拖垮对手;如果体能不及对手,运动员就要懂得一鼓作气在保证不出现明显失误的情况下主动进攻,争取一鼓作气压制对手,逼迫对手手慢脚乱出现失误从而赢得比赛[2]。纵观国内各种乒乓球赛事,依靠战术赢得比赛的不在少数,由此可见,战术运用是一个选手最不可或缺的能力。

例如:在比赛的过程中,某同学因为一时疏忽输了一球,对方领先一步。在此后的过程中,该同学进行了有目的、有准备反击,最后成功的扳回了局面,反败为胜。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战术意识非常强烈,懂得怎样与别人周旋,最终运用自己特有的战术扳回残局,可见战术在一场比赛中的重要性。

二、乒乓球战术运用对策

(一)比分领先时

大多数比赛的比分都不会出现太大差距,但是比赛中略微的情况却比较常见。除非双方实力差距过大,否则在领先对手的时候通常都会面临对方的拼命搏杀,在落后的情况下对手为了扳回比分通常会“破釜沉舟”疯狂发力,在此过程中,领先的一方其实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过大的压力意味着失误的概率成倍增加,这时候作为领先的一方,在保持心态平和的前提下,适当的运用“拖延”的战术不仅减少了自己的失误概率,更可以让对方久攻不下压力过而失误百出。这种时候胜利就不再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事[3]。

(二)比分持平时

在乒乓球比赛中球员通常都会面临“以求定胜负”的情况,这就是人们平常说的赛点,这种时候,双方除了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之外,还面临战术的选择。这种时候,采取激进的战术可以加大对手压力,但同时也增加了自己出现失误的概率。如果一味的防守,可能会被对手气势压制,永无翻身之时。甚至双方都会采取拖延战术击垮对方的意志。于是,这种时候谁能结合自身的特点采用更加适合自己的战术,谁就能取得比赛的主动权,甚至直接赢下比赛。如果对方能力与己方相差过大,我们不妨稳扎稳打,耗死对方。而对方如果能力强于己方,我们就绝对不能拖,必须要在双方教练的过程中或快或慢,或重或轻让对方摸不准我们的打法,是对方陷入焦虑状态,然后突然发力让地方疲于应付我们的战术而被动挨打,这种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掌握了胜利的主动权,只需要沿用多变的打法 势必让对手止步于当下处境,成为我们夺取胜利的垫脚石[4]。

(三)比分落后时

事有无常,赛场的状况千变万化,遇到强悍对手被压制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时候看似我们劣势,其实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希望来挤垮对手。这种比赛中,劣势方明知在被对方牵制比赛的时候,内心压力以及对比赛胜利的期盼都小于对方,如果此时劣势方失去理智,就一定会输的彻头彻尾,所以一定要克制急于追回比分而出现的焦虑情绪,一定要保持冷静、敢于拼搏,要时刻保持清晰的思路,以准确的掌握对方的一举一动,并且针对对方的举动及时修正自己的战术,寻找制胜的时机[5]。

例如:在某年英国的公开赛中,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刚开始与对方较量时,非常困难并处于下风。最后,我国运动员找到突破点并猛追不放,很快扭转了战场的局面。所以,遇到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解决矛盾的时候没有思路、没有目的的进行疯狂的追分,这样不但不会扳回局面,反而会被对方下套,以至于无法脱身。

结束语:

乒乓球运动中,正确的战术意识培养需要学员经过不断的努力,日积月累,逐渐培养,最终强化之后形成。在培养学员的战术时,教练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注重学员基本技术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乒乓球专业知识的传授,将授课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加强学员战术思维以及战术风格的形成,以此来提高乒乓球教学的进度与质量,努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乒乓球队伍。

参考文献:

[1]秦华.乒乓球战术意识的培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2:63-64-95.

[2]唐建军,曹海波,邓艳香.乒乓球比赛中战术组合模式的构成及其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108-110.

[3]刘欣华,刘旭华.对乒乓球战术训练和战术运用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2:47-48.

[4]吴飞,刘国兵,华承健,吴敬平.关于改进乒乓球3段技、战术统计方法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01:71-74.

战术发展 篇12

1 进攻战术的变化

1.1 快攻、抢攻和移动进攻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快攻主要是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击得分, 它取决于队员强烈的意识、良好的个人技术和顽强的作风。实践证明, 篮板球是发动快攻的重要来源之一, 但我们不能忽视枪断球的发动快攻。从批界大赛上看, 世界强队控制球以后都力争快攻。快攻得分约占总得分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快攻战术好的队伍, 其主要特点是:快攻意识强.发动快, 参加人数多, 一传接应点多。另外, 快攻—巳受阻, 多利用跟进队员快速进行二三人的配合, 抢时间进行攻击, 打对方立足未稳, 是扩大胜利成果或反败为胜的有效手段。

由于“移动进攻”的特点, 所以场上内、外线, 左、右两侧, 穿插迂回很多, 战术配合机动灵活, 连续进攻和应变能力特点强, 易使全队发挥很强的攻击性。

1.2 进攻速度加快、节奏分明、进攻成功率与速度成正相关

进攻的速度是争取胜利的重要条件, 而成功率的高低又是衡量现代篮球进攻速度的—个标推。现代篮球运动发展表明:在进攻速度不断提高、加快的同时, 其成功率也在明显提高, 随着进攻速度由快到慢, 进攻成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 即成功率偏低往往也与进攻速度偏慢有关, 说明进攻成功率与速度成正相关关系。篮球运动的规律表明, 速度的提高是促进篮球运动发展的首要条件, 在进攻速度不断提高的同时, 其成功率也明显提高。

2 防守战术的变化

2.1 防守朝着综合多变的方向发展

防守战术形式多样、变化莫测, 使进攻队难以适应。现代篮球运动防守战术的运用表明:综合多变的防守体系更具有攻击性。所谓综合多变的防守, 就是在—场比赛甚至一个防守回合中, 几变防守战术, 其实质和目的就是始终使对手处于不适应的状态。从阵型的变化到区域的变化或区域和跨型同时变化, 表明现代篮球运动防守形式变化之多, 运用之普及。在贴身紧退防守中充分体现了“以球为文, 球、人、区三位—体”的防守原则, 形成局部地区以多防少, 同时对持球者采用夹击防守, 其他队员立即错仿, 抢占有利的防守位置, 大胆进行枪断而发动快速反击, 给对手以强大的压力, 迫使进攻者惊慌失措而出现失误, 力争掌握比赛的主动权:同时防守队员还能充分利用边线、端线和中线, 通过采用放边堵中, 前场近球区以多防少, 远球区以少防多和防强手放弱手的原则, 迫使对方运球到中场附近、场角停球, 创造夹击机会。在进攻发端线球时, 放弃发球人的防守, 加强夹堵接应人, 从发球开始就以多防少。在积极的夹击围堵中, 防守不急于从对手手中抢球, 而是封堵传球路线, 迫使对手传球失误, 从而达到控制球权的目的。

2.2 防守战术更具攻击性

守意识的提高表现为防守队员能根据篮球场上的情况, 及时采用全场盯人或半场盯人等各种防守战术, 形成多种战术频繁交替使用所带来的突变性, 造成对手不适应。在个人防守技术中, 防守队员能利用身体接触制造持球队员犯规或大声呼喊制造犯规气氛。防守中不是消极等待对手犯错误, 而是主动把对手遏人“陷阶”, 以夺取球权为目的。防守质量有较大提高, 包括个人的攻击件和全队集体的攻击性。尽管进攻质量不断提高, 但防守队员能始终贯彻以球为主、抢占有利位置、人球兼顾的防守原则。根据对手的情况, 审势制约对手的进攻, 同时也能及时了解对手暴露出的弱点, 采用避实击虚的防守动作, 以夺取球权。对对方内线队员的贴身防守, 抢、打、断、盖广泛运用, 在最短时间内运用各种手段主动出击, 从对手手中夺取球权, 而不仅仅是防住对手, 抑制攻势。从现代篮球运动防守战术的发展来看, 随着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术、战术从灵活性的不断提高, 随着规则的不断完善, 防守经历了原始防守、消极防守、积极防守三个阶段, 现已进入攻击性防守阶段。

2.3 防守战术向更注重整体性发展

近年来, 随着进攻技战术的发展, 整体的、综合的、多变的防守战术已成为对付任何进攻的有效打法。这种防守战术是建立在盯人、联防、区域夹击和混合防守等防守战术基础上的, 其最大优点在于集中了这些防守战术之长, 形成了战术在结构上具会的综合多变件。因此, 在一次防守过程中可以根据对方的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 可使防守产生很强的破坏性和攻击性。例如, 防守接球队促时, 要求积极上去紧逼, 力争木给对方转身的机会, 这样易使对于传球失误, 有利于抢断球。又如, 防守掩护配合时, 采用假换枪前、及时复位;防守突破时采用关门复位等策略以瓦解进攻队员的掩护、突破配合。防守无球队员时, 要求抢位堵截, 不让对手到有利的进攻区域接球或与向伴配合。另外, 还要求全队集体协防, 保持纵深队形, 重点保护篮下。当—侧被对方突破时, 内线队员及时补位, 其他队员轮转补防, 表现为全队防守的整体性。显然, 全队防守战术的整体性能力是防守圳练水平高低的一种表现, 全队防守整体能力强可以给对方出其不意的搞击, 扩大战果, 从而达到遏制对方进攻的目的。这是当今世界篮球比赛取胜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上一篇:板式换热器下一篇:TiO2纳米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