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

2024-10-11

推拿手法(精选12篇)

推拿手法 篇1

落枕或称“失枕”, 是一种常见症状, 多出现在年轻人, 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冬春季节多见。落枕的发病经过是入睡前并无任何症状, 晨起后却感到项背部明显酸痛, 颈部活动受限。落枕是由于睡眠时姿势不当, 或因颈部扭伤, 或因风寒侵袭, 局部脉络受损等所致。落枕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众多不便。

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落枕的发病率呈不断地上升趋势。在落枕的治疗方法上一般采用中医的推拿手法, 这种方法, 起效快, 疗效显著。但是目前关于落枕的推拿手法研究上大多是关于推拿手法与其他疗法的配合实证性研究。该文从落枕病因的认识出发, 从而不同的落枕推拿手法进行评述,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找出不同治疗方法的适用病症, 为今后落枕的推拿手法治疗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对落枕的病因机制的认识

1.1 肌肉损伤

由于睡眠时的睡姿不良, 或者睡觉时所用的枕头过低、过高或过硬。使得头颈部处于过分伸张或过分屈曲的状态, 导致颈部肌肉 (尤其是胸锁乳突肌或者斜方肌) 因长时间被牵张而使得一侧肌肉紧张。较长时间的肌肉紧张使得颈部气血运行不畅、络强硬不和, 导致颈部静力性损伤, 动作受限等。

当颈部长时间处于某种状态时骤然转动, 颈椎小关节发生扭动, 关节间隙拉大, 关节囊滑入, 恢复到原来姿势时, 关节囊卡住, 发生疼痛。

1.2 风寒湿邪的侵袭

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写到:“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当颈部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时, 风、寒、湿病留在颈部的肌肉、筋骨、关节, 造成进步经络堵塞, 气血运行不畅。颈部寒凝血滞、筋络痹阻使得肌肉发生痉挛, 造成颈部活动受限等。

1.3 肌肉积累性疲劳

因长期进行低头的动作 (如伏案工作、游戏、低头族等) , 使得颈部的肌肉发生了积累性疲劳, 导致了颈部肌肉的保护性收缩, 局部肌肉僵硬, 疼痛不适。同时, 肌肉的积累性疲劳不仅仅出现在一侧, 有时两侧同时出现症状。

1.4 其他

患者患有其他疾病如颈部外伤、颈椎病、肾虚等, 也将导致落枕发生。

2 落枕的推拿手法评述

2.1 单纯性的推拿手法治疗

关于落枕的单纯性推拿手法治疗, 早在1964年就有了实证性研究。虽然现今关于落枕的推拿手法治疗大多都是推拿与其他方法相配合的治疗, 但是单纯性推拿手法的研究也没有就此而止步, 在临床治疗中也逐渐完善和细化。

早期的推拿手法所采取的体位是仰卧—俯卧—坐位, 现今的体位一般为坐位, 体位变换减少。刘建华 (2013年) 根据不同颈部肌肉的行走路线疼痛将落枕分为斜方肌型、胸锁乳突肌型和肩胛提肌型, 找出不同类型的最佳推拿手法。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关于落枕的新穴位如落枕穴 (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间的掌指关节后5分处) 、扭伤穴 (位于阳池至曲池连线上1/4处) 、闪腰穴 (位于桡骨茎突至肱骨外上髁连线上1/4处) 等, 王锡友 (2010年) 研究得出采用常规的推拿手法与点按新落枕穴治疗落枕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具体的推拿手法 (如寸劲推拿手法) 和按揉具体穴位 (如肩中俞穴) 对落枕的治疗, 且疗效明显。

单纯性的推拿治疗采用以多种手法对颈部肌肉按摩和点按颈部的相关穴位等舒筋通络的方式对颈部紧张痉挛的肌肉进行放松, 使颈部气血运行畅通, 经络舒畅, 疼痛减轻, 达到治疗的效果。单纯性推拿手法适合于落枕的初期以及症状较轻的患者。

2.2 推拿手法与针刺配合治疗

推拿手法与针刺配合治疗落枕的临床研究在2000年左右出现。在治疗中一般先采用单纯性的推拿手法, 然后进行针刺治疗。针刺所取的穴位大多为风池穴、后溪穴、昆仑穴、落枕穴、养老穴、大椎、悬钟等, 且针刺一般采用的是泻法进行强刺激。落枕病发的3~7天内, 应用针刺的配合疗法效果较好。

同时, 也有一些特殊的针刺配合疗法, 如, 腹针配合疗法。倪卫平 (2012年) 在研究腹针配合推拿治疗落枕时取腹部中脘穴、商曲穴、滑肉门穴、下脘穴等 (疼痛位置不同, 所取穴位略有不同) , 先腹针治疗后采用推拿手法治疗, 且疗效甚好。在倪卫平的研究中针刺与推拿的顺序与一般的疗法不同, 这有可能与在腹部取针的缘由相关。

2.3 推拿手法与经络配合治疗

在人体经络系统中手三阳经脉是从手走头的走向, 足三阳经脉是从头走足的走向, 督脉起于胞中, 上抵头面, 行走在腰背正中。因此, 颈部附近经络较多且联系密切。

落枕患者因颈部气血不足, 经络阻塞, 造成局部脉络受损。因此, 在落枕的推拿手法治疗中所取的穴位也大多在这七条经脉中, 采用推拿手法也大多按照经络的走向进行的。刘海涛等 (2012年) 就依循经络进行推拿治疗落枕进行了临床实证研究, 他认为“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通过治疗可疏通颈部气血循环, 缓解疼痛, 改善活动度, 且临床疗效较佳。但是目前关于推拿手法与经络配合治疗落枕的专门研究还较少, 需加强经络在推拿治疗中的应用。

2.4 推拿手法与药物配合治疗

现今, 关于推拿手法与药物配合治疗落枕的应用较多, 且药物的种类也较多。

王林华 (2007年) 在治疗落枕时将双氯芬酸二乙胺凝胶适量地涂抹在患侧后进行推拿手法治疗, 疗效满意。凝胶局部应用可穿过皮肤到达炎性反应区域发挥作用, 缓解急性炎性反应且起到了较强的镇痛作用。将推拿手法与双氯芬酸二乙胺凝胶配合使用, 进一步加强推拿手法的解痉镇痛作用。

苏赐明、雷龙鸣 (2008年) 运用云香精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及凡士林保护皮肤的功效, 在进行落枕的推拿治疗前在患侧颈部涂抹云香精, 等其略干后再涂抹少许医用凡士林, 再进行推拿手法的治疗, 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陈威、吴耀持等 (2009) 在对落枕的治疗中先采用理筋、拔伸整复的推拿手法, 最后再对患者颈部局部肌肉痉挛处进行中药熏蒸, 对患者颈部活动受限、颈部疼痛和上肢疼痛有明显的改善。

对于推拿手法配合药物治疗落枕的研究中应依据病因、病情的不同, 采用不同功效的药物配合, 如, 因风寒湿邪的侵袭而导致的落枕应采用祛风除湿的药物进行配合治疗。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多数临床研究没有对不同病因病情的患者进行区别治疗。

3 结语

落枕的病因机制分为肌肉损伤、风寒湿邪的侵袭、肌肉积累性疲劳以及其他如颈部外伤、颈椎病和肾虚等。落枕的单纯性推拿手法治疗能放松颈部紧张痉挛的肌肉, 能活血理筋, 适用于初期及病症较轻的患者;推拿与针刺的配合治疗适用于落枕病发的3~7天内;推拿与经络的配合治疗应得到加强;推拿与药物的配合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情来采用不同功效的药物。

参考文献

[1]唐巍东.落枕推拿辨治体会[J].按摩与导引, 2004, 18 (2) :37.

[2]刘建华.推拿治疗落枕32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4) :126.

[3]王锡友.推拿治疗落枕5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医临床版, 2010, 17 (5) :12-13.

[4]倪卫平.腹针配合推拿治疗落枕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2, 31 (5) :342-344.

[5]刘海涛, 邹来勇.循经推拿治疗落枕48例[J].河南中医, 2012, 32 (4) :483-484.

[6]王林华.42例落枕推拿配合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19) :98.

[7]苏赐明, 雷龙鸣.推拿治疗落枕52例临床体会[J].按摩与导引, 2008, 24 (2) :24.

[8]陈威, 吴耀持.推拿手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9, 17 (7) :16-17.

推拿手法 篇2

推拿手法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经络、推拿手法等中医传统疗法,以防治疾病为目标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与中医学的各门基础与临床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推拿手法有着鲜明的中医学特色,区别于中医外科学,具有鲜明的外治特色;区别于针灸学,具有鲜明的经络外治法特色;区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推拿手法产生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的曲折历程,要学好推拿手法,就一定要了解推拿的发展过程,了解前辈们所做的贡献,以此来激励我们的学习.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推拿手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各种推拿手法的操作技能;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学知识,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临床各类常见疾病。

本门课程的教学主要为:绪论部分包括推拿手法的形成与发展、推拿手法的特点、分类与推拿手法主要内容、推拿手法的理论基础、推拿手法的学习方法。《推拿手法学》的总学时安排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56学时、自学4学时、见习12学时。教学时除由教师讲授外,应充分运用CAI课件、录像、幻灯、图表等多种手段,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并安排临床见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按照本校教学计划,适当增减教学时数,但一定要达到本大纲规定的推拿手法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

推拿简史

[目的要求]

1、了解推拿手法的概念、形成及发展过程。

2、熟悉推拿手法的特点、临床应用范畴。

3、熟悉推拿手法的作用原理。

4、了解推拿手法的分类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二章

推拿手法学基本常识

[学习纲要]

推拿手法是学习推拿的前提,为此我们一定要熟悉推拿手法的基本常识,来指导我们推拿临床.学习要点和难点

1.掌握推拿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

2.熟悉推拿的注意事项和推拿介质以及热敷 3.了解推拿的命名与分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三章

推 拿 练 功

[学习纲要] 推拿练功是成为一名合格推拿医生的基础.推拿练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推拿医生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包括基本的指力、臂力和腰腿部力量,以及对力的体验、把握和运用。在方法上,尤其重视肌肉等长收缩的训练,因为这种肌肉运动形式所产生的力,更适宜于手法运用的需要,习惯上称之为“霸力”。同时,由于这些锻炼方法还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所以常常有选择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本章仅介绍“易筋经”和“少林内功”两种方法.[学习要点、难点内容]

(一)要掌握推拿练功的预备,动作,要领。

(二)要熟悉推拿练功的原文。

(三)要了解推拿练功的按语。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四章 成人推拿手法

[学习纲要] 成人推拿手法,是与小儿推拿手法相对而言,是历年医家总结出来的在临床中普遍常用的手法技巧。《医宗金鉴》中所言:“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反之亦然。其特点是手法种类多,治疗范围广。治疗时是通过手法的轻重缓急、作用深浅、作用时间的长短、作用的部位及作用的方向的运用,来达到补虚泻实、调节阴阳的治疗效果。根据手法的运动形态及其作用等分为摆动类、摩擦类、振颤类、挤压类、叩击类、运动关节类、复合类和其它类共8类手法节类、复合类和其它类共8类手法。

在学习中,我们特别要注意手法的操作、动作要领、作用。手法操作中,要做到轻灵柔缓和持久深透想结合,这就需要平时要刻苦练习,临床中要灵活运用,体会手法的动作要领。其实,手法就如同腧穴一样,它是实施推拿治疗的基本单位,怎样把这些基本单位组合在一起,形成治疗处方,就要求对手法的作用要铭记在心。手法的轻重缓急、作用深浅、作用时间的长短和作用的部位及作用的方向,来达到补虚泻实、调节阴阳的治疗效果。

(一)(二)要体会手法的力量是怎样实施的,深浅的不同,选择的手法类别和作用的时间也不同。

要注意手法的协调性,多练习是关键。熟练的程度如何,是看你的练

(三)(四)习时间是多少和练习的认真程度。

手法的正确应用,是手法价值的体现。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单个手法的作用,还要明白多个手法联合运用是的整体效果。

手法的注意事项,不仅体现出能否正确做出手法,还能知道实施对象能否承受手法的力量。

第一节 摆动类手法

[目的要求] 1掌握摆动类手法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对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揉法三种手法要体会其缠绵,具有可持续操作性,且治疗适应症广泛的特点。熟悉摆动类手法的注意事项和作用部位。在临床中能正确的运用摆动类手法来治疗疾病。了解摆动类手法的派别及其沿革,注意摆动类手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实际操作练习和门诊见习,充分利用图表、录像,尤其是实际操作示范为主。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二节 摩擦类手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摩擦类手法操作、动作要领、作用,注意摩擦类手法操作时的方向和特点。2 熟悉摩擦类手法的注意事项和作用部位,注意摩擦类手法的分类。3 了解摩擦类手法的派别及其沿革,注意摩擦类手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实际操作练习和门诊见习,充分利用图表、录像,尤其是实际操作示范为主。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三节振颤类手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振颤类手法操作、动作要领、作用,注意抖法、振法和颤法操作时的特点。2 熟悉振颤类手法的注意事项和作用部位,注意振法和颤法的区别。3 了解振颤类手法沿革。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实际操作练习和门诊见习,充分利用图表、录像,尤其是实际操作示范为主。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四节 挤压类手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挤压类手法操作、动作要领、作用,注意摩擦类手法操作时的方向和特点。2 熟悉挤压类手法的注意事项、作用部位和临床应用,注意挤压类手法的分类和鉴别。3 了解挤压类手法的派别及其沿革。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实际操作练习和门诊见习,充分利用图表、录像,尤其是实际操作示范为主。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五节 叩击类手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扣击类手法操作、动作要领、作用,注意扣击手法操作时的力量和特点。熟悉扣击类手法的注意事项、作用部位和临床应用,注意扣击类手法的分类和鉴别。3 了解扣击类手法的派别及其沿革。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实际操作练习和门诊见习,充分利用图表、录像,尤其是实际操作示范为主。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六节 运动关节类手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运动关节类手法操作、动作要领、作用,注意运动关节手法操作时的力量、方向和特点。熟悉运动关节类手法的注意事项、作用部位和临床应用,注意运动关节类手法的分类和鉴别。了解运动关节类手法的派别及其沿革。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实际操作练习和门诊见习,充分利用图表、录像,尤其是实际操作示范为主。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七节 复合类手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复合关节类手法操作、动作要领、作用,注意复合关节手法操作时各单一手法的协调性。2 熟悉复合关节类手法的注意事项、作用部位和临床应用,注意复合关节类手法的复杂性和难度。了解运动关节类手法的派别及其沿革。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实际操作练习和门诊见习,充分利用图表、录像,尤其是实际操作示范为主。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八节 其它类手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其它类手法操作、动作要领,注意其它手法操作时各自特点。熟悉其它类手法的注意事项、作用部位,注意临床应用时其它类手法的辅助性作用。3 了解运动关节类手法的沿革。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实际操作练习和门诊见习,充分利用图表、录像,尤其是实际操作示范为主。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九节 推拿手法练习

[目的要求] 1 掌握推拿手法练习操作的动作要领和练习顺序,注意各主要手法各部位练习时的相互配合。熟悉推拿手法练习时的注意事项、作用部位,注意临床应用时的灵活性。3 对不常用手法的操作也应该了解。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五章 常规操作手法

[学习纲要] 学习了成人推拿手法和推拿练功,那就应该来在患者身体上来操作,如何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以及人体各部位的操作手法应如何进行选择,那就应该学好本章的内容,来指导我们的临床常规操作,只有学好、熟练的掌握常规操作手法我们才能在临床上得心应手.[学习要点] 熟悉各部位的推拿常规操作手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实际操作练习和门诊见习,充分利用图表、录像,尤其是实际操作示范为主。[教学时数] 4学时。

第六章 小儿推拿手法

[学习纲要] 小儿推拿手法既有与成人推拿手法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立于成人推拿手法之外的特殊的操作方法,是推拿手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学习中要注意同成人推拿手法相互比较和参考。由于小儿的皮肤娇嫩、骨骼发育还未完全、易实易虚、病理转化较快的特点,决定了小儿推拿手法除要遵循成人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外,还必须做到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复式操作法是小儿推拿手法与成人推拿手法的最大区别,根据小儿穴位具有点、线、面三方面特点,在操作中要在小儿特定穴的基础上,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选用恰当的操作手法,形成一种组合式手法操作,为小儿推拿所特有。在本章的学习中,既要对单个常用手法要熟练把握,又要把复式操作法作为重点和难点进行练习。

(一)对于小儿推拿手法的操作,一定要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把握实施的剌激强度、节律和速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对于小儿推拿手法的适用部位,一定要明确小儿穴位的确切形态和位置,了解该位置的解剖生理特点,根据病理特点,作出正确的手法选择。

(三)对于小儿推拿手法的作用,应在临床中灵活把握,选择合适的手法配伍和操作顺序。二 学习要点、难点内容

在学习中,要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同成人推拿手法比较中体会小儿推拿手法的操作、作用和部位。

(一)要掌握小儿推拿手法的操作方法和动作要领。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要求体会该手法的特点、力量和操作顺序,明确该手法的实际用途。

(二)要熟悉小儿推拿手法的作用部位和注意事项,在临床中正确的选用手法。

(三)要了解小儿推拿手法作用位置的解剖生理特点、派别及其沿革,了解小儿推拿手法的发展方向。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一节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推、揉、按、摩、掐、捏、运、捣、拿、擦、搓、捻、刮、摇、拍打、按揉、揉捏等十七种常用手法的操作、动作要领。对推、揉、按、摩、掐、捏、运这七种要重点掌握。

熟悉小儿推拿常用手法的注意事项和作用部位。在临床中能正确的运用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来治疗疾病,注意不同手法间的鉴别和与成人推拿手法的比较。

了解小儿推拿常用手法的作用位置的解剖生理特点、派别及其沿革。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实际操作练习和门诊见习,充分利用图表、录像,尤其是实际操作示范为主。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节 复式操作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黄蜂入洞、双凤展翅等32种复式操作法的操作和作用。

熟悉小儿推拿常用复式操作法的注意事项和作用部位。在临床中能正确的运用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法来治疗疾病。

了解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法的作用位置的解剖生理特点、派别及其沿革。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实际操作练习和门诊见习,充分利用图表、录像,尤其是实际操作示范。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七章

[学习纲要] 小儿推拿特定穴不同于经络学说中的特定穴位,具有以下特点:不仅具有孔穴点状,还有从某点至另一点成为线状和部位(面)状;大多数分布在头面和四肢(特别是双手);小儿推拿穴位中有部分穴位属于十四经穴,但其作用受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影响而与成人经穴作用有所不同。其作用原理受经络学说指导。小儿推拿穴位呈面状分布为多,操作大部分是直接作用于皮肤,因此与十二皮部的关系密切。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取穴方法同经络学说中取穴方法一样,即按体表标志、折量分寸、指量法取穴。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着重掌握穴位的分布,熟悉穴位的作用,了解穴位的操作手法.[学习要点、难点内容]

在学习中,要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一)要掌握小儿推拿穴位的分布。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二)要熟悉小儿熟悉穴位的作用, 作用位置的解剖生理特点。

(三)要了解小儿推拿穴位的操作手法.了解穴位的操作手法,在临床中正确的选用手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八章 推拿手法的现代研究

[学习纲要] 熟悉有关推拿手法各种现代研究理论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九章 推拿手法文献选读

[学习纲要] 古代的推拿文献为我们对推拿手法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是前辈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研究和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我们的古老医学发扬光大.[学习要点] 了解推拿手法文献的内容和出处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时数] 2学时。

试述拳(扌衮)推拿手法 篇3

中医推拿是一门古老的疗法,又是一门年轻而有发展的科学,随着现人医学诊疗水平的不断深化提高,对古老中医推拿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在临床实在中常遇到一些腰、腿疼等病人,在对肩周、侧腰部、髋部及下肢外侧等(扌衮)法施治时,使用常规推拿中的(扌衮)法时,按照(扌衮)法动作要领,很难在该部位施治,存在着施术者手法难以施展,必须坐位或屈腰屈腿姿势才能较好的施展(扌衮)法,作者在多年的推拿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新的推拿手法——拳(扌衮)法。

所谓的“拳(扌衮)”推拿手法是一种摆动类手法,是有(扌衮)法衍化而来。我们在对腰腿疼、肩周炎等病症的治疗中加进拳(扌衮)法,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弥补了常规手法中的不足,使医患双方受益匪浅,特介绍如下。

1操作要领

(扌衮)法是由腕关节的伸屈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复合而成,伸屈腕关节是以第2到第4掌指关节背侧为轴来完成;前臂的旋转运动是以手背的尺侧为轴来完成,因此(扌衮)法的吸定点是上述两轴的交点,即小指掌指关节背侧,这点附着在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肩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伸屈和前臂的复合运动。而拳(扌衮)法是在(扌衮)法动作要领的基础上,首先把拇指屈曲,其余四指紧握在拇指上,形成一个拳头状,以食指的第一、二指关节背侧面为吸定点,这点附着在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

2动作要求

2.1手法吸定部们要紧贴体表,不能拖动,碾动或跳动。

2.2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做到刚柔相济。

2.3动作要灵活,手法频率每分钟120左右。

3临床应用

可用于病人俯卧位下的侧腰部、髋部、大腿外侧部,病人坐位下的背部、肩周等肌肉丰厚部位的(扌衮)法施治。具有舒筋活络,利润关节,缓解肌肉韧带痉挛,松解粘连、增强肌肉韧带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

4注意事项

消除无氧运动的推拿手法 篇4

无氧运动是指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无氧运动大部分是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的运动,所以很难持续长时间,而且疲劳消除的时间也慢。这种运动会在体内产生过多的乳酸,导致肌肉疲劳不能持久,运动后感到肌肉酸痛,呼吸急促。其实是酵解时产生大量丙酮酸、乳酸等中间代谢产物,不能通过呼吸排除。

1.1、机械损伤学说

早在1902年,Hough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提出了“组织撕裂”假说,他认为运动后发生的肌肉酸痛可能是由于肌肉和/或结缔组织撕裂所致。机械损伤包括细胞膜和细胞周围结缔组织的损伤,以及肌纤维的机械损伤。Hough认为未受训练的肌肉参加长时间的工作可能导致损伤,疼痛是由肌肉内结构的损伤引起,包括肌纤维损伤和结缔组织的损伤。

1.2、肌肉痉挛学说

Devries基于肌肉酸痛时EMG显著增加,提出“局部缺血一痉挛”假说,认为运动引起参与工作的肌肉局部缺血,缺血引起疼痛,疼痛导致肌纤维痉挛,而肌纤维的痉挛进一步加剧了局部缺血,形成恶性循环。Devrie S等指出,肌肉疼痛激发了1个正反馈的环路:缺血引起肌肉收缩,进而产生痉挛,引起某些致痛物质(如P物质等)产生,进一步反射性地引起肌肉的强直痉挛,从而致使更多的致痛物质产生,使局部疼痛加重。

1.3、乳酸

对于人的身体来说,乳酸是疲劳物质之一,是身体在保持体温和肌体运动而产生热量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我们身体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来自于糖分。血液按照需要把葡萄糖送至各个器官燃烧,产生热量。这一过程中会产生水、二氧化碳和丙酮酸,丙酮酸和氢结合后生成乳酸。如果身体的能量代谢能正常进行,不会产生堆积,将被血液带至肝脏,进一步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产生热量,疲劳就消除了。堆积乳酸的肌肉会发生收缩,从而挤压血管,使得血流不畅,结果造成肌肉酸痛、发冷、头痛、头重感等。

2、推拿的现代医学作用原理

2.1、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

推拿可以直接或间接的的促进肌肉的收缩,促进血液、淋巴的体液循环。使肌肉额外的营养物质和氧,同时也可以加快乳酸等有害物质的排除或吸收,可以改善肌肉的活性,比如肌肉的弹力、张力和耐受能力,充满活性的肌肉可以在更短时间内消除肌肉疲劳,能够延长肌肉做工时间。

2.2、解除肌肉的痉挛

肌肉痉挛是一种自然的生理保护机制,但持续的肌肉痉挛可挤压穿行其间的神经、血管而形成疼痛。推拿解除肌肉痉挛的机制有三种;一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是局部组织的温度升高,从而降低致痛物质含量;二是用适当的按摩手法刺激,使局部的痛阈增高,来降低疼痛;三是使用一般按摩手法解除痉挛和肌肉紧张,如拔伸、屈伸、弹拨等。

2.3、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推拿对损伤组织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在临床上对肌肉、肌腱、韧带等部分断裂者采用了适当的推拿手法进行理筋,将断裂的组织理顺复位,一是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二是可以促进短程免得修复复合。实验证明,家兔被切断跟腱缝合后约两周的时间里给以适当的按摩手法,能够明显的促进断裂层面的复合,其胶原纤维的排列方向接近正常值,结构强度也提高了。

2.4、促进水肿、血肿的吸收

推拿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过加快静脉血和淋巴液向心性回流,减轻局部胀痛,可以有效的降低组织之间的压力,消除神经末梢的刺激从而降低疼痛感,并且有利于水肿和血肿的吸收消散。

2.5、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在中枢作用方面,有人以较强的手法刺激健康人的合谷和足三里穴,发现脑电图中α波增强,说明强刺激经穴推拿引起大脑皮层抑制,因而有较好的镇静作用,可以解除大脑的紧张和疲劳状态;而在颈项部施用节律性轻柔手法也使受试者脑电图的α波增强,达到与经穴强刺激同样的效应。失眠患者接受推拿时,常常在推拿过程中入睡;而嗜睡者在推拿后却神清目明、精力充沛,说明推拿对中枢神经系统既可产生抑制,又可使之兴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2.6、在内脏植物神经的影响

人们发现在颈项部采用轻柔手法推拿后,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血管舒张,脑血流量显著增加;用肌电图测定颈椎病患者颈部两侧肌肉的放电情况,则发现推拿后,患者紧张性肌电活动消失或明显减少,这也可能是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实现的。按压缺盆穴处的交感神经星状结,能使瞳孔扩大,血管舒张,同侧肢体皮肤温度升高;而按压下腹部和捏拿大腿内侧,则可引起膀胱收缩、加速排尿与代谢产物如尿酸、尿素和尿素氮等的排出。

2.7、对呼吸系统的的影响

推拿对呼吸系统的调整和增强具有显而易见的效果,合适的推拿可以增加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增加肺泡的通气量。对胸部实施振法和拍法可以增加肺的末端潮气量。按揉缺盆、中府、云门、肺腧,擦膻中等穴位可以增加肺活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8、推拿手法促进乳酸分解

通过对无氧运动生理学机制分析,乳酸的堆积应该是造成无氧运动过后,感到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的主要原因,加快乳酸的分解是消除疲乏无力、肌肉酸痛主要手段,而利用物理手段引导,疏通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是消除乳酸推挤的最直接有效办法。

3、推拿手法的运用

3.1、理论意义

在四大类推拿手法中放松类手法具有缓解肌肉痉挛、放松止痛、活血化瘀、消除肿胀的作用,温通内手法则具有温通经络从理论上来说最为合适。放松类手法常用的有一指禅推法、扌衮法、揉法、缠法、拿法、拨法、搓法、击发、弹法、踩跷法、牵引法。温通类手法常用的有摩法、擦法、推法、抹法、捋法、点法、捏法、捻法、掐法、振法、拍法、扫散法、推桥法、鸣天鼓、刮法。

推拿的作用取决于三方面;一是推拿手法作用的性质和量;二是刺激穴位的特殊性和推拿部位;三是机体的功能状态。在认识患者机体功能状态的情况下,按照手法的性质和量,结合治疗的部位和穴位,可以将推拿治疗分为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种基本治疗方法。更具运动后出现的现象以及各手法的性质我个人认为“通法”、“和法”、“散法”能对消除运动后的疲劳症状具有一定的效果。“通法”、“和法”、“散法”与放松类手法和温通类手法有一定的重合部分,主要以推、揉、拿、按、拍、搓、捋等,所以我选取重合部分的手法来消除运动后的疲劳感。

3.2、实际操作

根据推拿手法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运动后先以掌推法开始,以掌着利于需要不为腕关节略伸,使掌部做单方向直线推动,每个部位3-5次,时间大约3-5分钟揉法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手指螺纹面等部位为着力点,定于体表需要的部位,发力比带动皮肤,皮下组织一起做轻柔缓和的旋转动作,每个部位6-10次,揉法大约5-8分钟,当患者全身放松的时候在进行下一步。

拿,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捏或者拿捏皮肤,该手法刺激较强作用时间不宜太长,每个部位3-5次,时间大约1-3分钟,接下来以一指禅推法加大刺激,一指禅推法这里选择一指禅螺纹面推法,主要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与需要部位通过小臂的摆动带动腕部的摆动,使产生的力通过拇指螺纹面传递到需要的部位,使用该手法时要注意紧推慢移,紧推是指摆动频率快一般120-160次每分,慢移是指拇指在皮肤上移动速度要慢,不要出现滑动的现象,由于刺激强所以作用时间短。一般1-2次就可以。

以拍法使刺激程度达到最大,拍法是以虚掌拍打体表,要求五指并拢,手掌关节微曲,掌心空出来,腕关节要放松,以小臂带动腕关节自由屈伸指先落,腕关节后落;腕关节先抬起,指关节后抬起。拍打次数时间以皮肤轻度充血泛红即可。按法,以手掌着力于需要部位,逐渐用力下压,虽然刺激强但是相对来说比较舒适,如需要可以与揉法相结合,成为按揉,每个需要部位以按一次揉3-5次为宜。

以搓法进入推拿尾声,以双手夹住肢体双手着力快速做交替或往返动作,双手用力要均匀快搓慢移,尽量将肢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过2-3次。最后以捋法和摩法结束,捋法以手指或手掌着力与需要部位沿着腱鞘,条索,脊柱两侧往返推动,每个部位2-3次,摩法用手掌在需要部位做环形有节律的轻抚动作,用力宜轻不宜重,速度宜慢不宜急。

4、结论

在运动结束后先以走动放松为主,使心率和体温慢慢降下来,在用按摩手法进行物理放松,使用推拿手法放松时应该积极配合,让身体处于最佳放松状态,推拿结束后不应该立即起身,而是静静平躺一小会,推拿后需要有充足的营养和足够的睡眠才能使身体尽快恢复到训练或运动前的状态。推拿只是辅助性放松方式,放松主要还是以自身积极放松为主。

参考文献

[1]王之虹,于天源.推拿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2]王建芳.运动对血清酶和肌红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8,7(l).

[3]肖明珠,郭庆芳.动物运动性疲劳方法学研究之———不同刺激方法对大鼠跑台运动疲劳及恢复期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8,27(4).

推拿手法按摩技术的商业价值 篇5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中医的大幅度认可,人们对健康的渴望也随之加强,科学的健康保健养生方式已成为21世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医推拿、中医足疗、刮痧拔罐、小儿推拿、艾灸火疗、保健按摩、中医康复理疗、催乳、膏药、王春亮推拿按摩疗法以其神奇的功效、绿色疗法,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中医推拿按摩将成为21世纪最有潜力的职业之一。近期,我们围绕着推拿按摩行业人才培训的几点问题,走访了山东省青州市王春亮推拿按摩研究所的王所长,并详细咨询了关于王春亮推拿按摩技术培训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很多人对推拿按摩养生保健、推拿按摩调病治病行业还不太了解,总感觉遥不可及,深不可测,只有老大夫才有资格做推拿,其实,推拿按摩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有人类就有了推拿按摩疗法,那是最原始的推拿按摩疗法,如今随着世世代代的名医名家不断研究发展,如今的推拿按摩疗法已经是能够治疗很多疾病的中医的一部分,推拿按摩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医的瑰宝。推拿又称按摩、按跷等,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用手或肢体的其它部分(也可借助器械,如点穴棒、点穴笔等),按照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操作于人体,它是除了药物之外的一个很好的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方法,无任何副作用,安全自然疗法,乐于被人们所接受。通过按摩可促使血液循环加快,平衡阴阳,调整内分泌和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他不仅对骨伤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种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排除毒素,祛病延年的作用。现代人们的衣、食、住、行虽不断改善,但随着竞争的加剧,人们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环境等各种污染也在不断加剧,国人的体制呈下滑趋势。中国目前70%-8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百分之30的人群长期处于慢性病的疼痛中,百分之四十的人生活质量下降,而推拿按摩能够很好的解决亚健康、慢性病的疼痛问题,21世纪最大的一个产业就是健康产业,健康产业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推拿按摩。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推拿按摩疗法的认可,人们更加注重保健和预防。中医推拿按摩被称作绿色疗法、自然疗法、幸福疗法、保守安全疗法,是我国中医的结晶,它不仅对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乳腺增生、高血压、糖尿病、颈肩腰腿痛各种疼痛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更具有放松身心、提高免疫力、排毒养颜、净化血液、保健强身的作用,随着全球中医推拿按摩热的不断扩大,尤其是以王春亮为代表的王春亮推拿按摩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接受、欢迎和追捧。详情网上搜王春亮推拿按摩,有大型网站,预约报名。

推拿手法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篇6

上海复旦大学(200433)

关键词推拿手法研究生物力学机理综述

中医推拿特有的摆动类手法中,由我国著名推拿医师丁季峰先生创造的滚法,以其科学的操作方法、广泛的适应性以及良好的临床疗效而为大多数推拿医师所采用。但对其生物力学研究方面的起步却比较晚。1993年,上海中医学院推拿系和复旦大学力学系合作,成功研制出FZⅠ型推拿手法测力分析仪。在此基础上,周信文等对滚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滚法的合力作用点轨迹有四种:"心"型、"葫芦"型、"8"字型和"棒槌"型。通过反复的实践发现,不同形状的合力轨迹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其中,"心"型和"葫芦"手法基本符合滚法的动作要领,可认为是正确的手法轨迹。理解了不同滚法操作方式产生的合力轨迹形式的不同,以及何种轨迹代表正确的手法操作,就能够在训练中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的纠正,使手法训练朝科学化方向发展。谢志勇等对滚法各方向的分力进行频率分析之后发现,所有分力的主要成分集中在2~15Hz上,说明在滚法施力过程中以低频作用力为主要成分,体现滚法"柔"的特点,使被推拿者不会感到过度冲击。在教师和著名医师的水平力模的频谱图形中还存在少量的20Hz~30Hz的高频成分。说明在正确的推拿施力过程中应有少量水平向高频力成分,即轻微的横向冲击,以配合完成疗效。在垂直力微分频谱图形中的低频成分代表力的慢变化,而高频成分代表力的快变化。教师和著名医师的垂直力微分频谱图形中除了低频成分外还普遍存在高频成分,而学生基本不存在,说明正确滚法垂直力应同时具有快变化和慢变化成分。许士雄等对教师和学生、医生和学生的滚法各方向作用力的时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垂直作用力的峰值离散度、峰值时间及总体均匀性,教师和学生对比、医生和学生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水平作用力的情况也大致相同。这些研究显示,滚法要求的均匀性和渗透性在推拿动力学上主要体现在节率性和作用力在强度和时空上的均匀性。以后,陈守吉等还创建了滚法的生物力学模型。

1998年,周信文等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和推拿手法动态信息测录系统,观察了丁氏滚法不同频率、力度和推拿时间对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频率为120次/分的滚法对遅窝局部血流量的影响大于频率为60次/分(P<0005)、180次/分的滚法(P<005),力度为7千克的滚法对遅窝局部血流量的影响大于力度为3千克(P<0005)、10千克的滚法(P<001),推拿时间为5分钟时对遅窝血流量的影响大于推拿时间为25分钟(P<0005),而与推拿时间为10分钟没有统计学差异。作者通过实验推论:滚法推拿最佳频率为120次左右;最佳力度为7千克左右;而最佳推拿时间为5分钟左右,推拿时间加长并不能增加治疗效果,浪费了推拿医师的体力。实验观察中还发现,滚法推拿还可以使对侧遅窝血流量有所增加,证实了推拿可以使机体整体血液循环得到改善,验证了推拿能"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的理论。

作为一种临床应用相当广泛的推拿手法,振法历来受到推拿医师的重视。但是由于手法动作本身比较微妙,要将振法的动作术式与要领确切、完整、科学地表达殊非易事,甚至一些论著或者教材中对振法的认识也一直存在着相互矛盾之处。王国才等应用推拿手法测定仪测定了众多推拿医师的振法动态力波形曲线。根据动态力波形曲线的不同,振法可分为平直型和起伏型两种。而振法动作中上肢肌肉的肌电图变化表明:振法运动中主要参与肌肉是前臂屈腕肌群和伸腕肌群以及三角肌的部分肌群,其中又以屈腕肌群占支配地位,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在动作中基本上是放松的;振法动作是在屈腕肌群和伸腕肌群的交替兴奋和抑制中完成的。这种手法施术者只需在动作的发起阶段用大脑来控制这种交替过程,发起振法动作。而动作一旦开始,则动作的速度、力量、幅度、方向的结束等精细调节的过程会通过建立在椎体外系统中的神经→肌肉传导通路自动地完成。这说明,能够产生正确"运动性定型"的、建立在规范动作结构上的技能训练,对振法动作的完成相当重要。比较正确的振法动作和应用强制性力"硬屏"出来的振法的肌电图可以看到,正确的振法动作由于肌肉有节律的收缩而能得到适当的休息、充足的血供和营养,不容易产生疲劳;而错误的手法则不仅费能、耗力,而且整个前臂肌肉神经不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血运与营养,不能及时得到休息,因而肌肉容易产生疲劳,动作不易持久。

扳法临床应用得当,可以起到理筋整复、纠正错位的作用,对骨关节错位的疗效满意。但是由于手法用力较猛,不易掌握,临床应用时产生医疗事故的报道时有所见。应用生物力学理论与方法对扳法进行研究,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和临床应用安全范围,对扳法的临床使用是相当重要的。侯筱魁等对屈曲和后伸推拿时腰椎小关节的运动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后伸手法时,后部小关节不仅在前后和上下方向上发生移动,还存在着侧向的少量位移;施行俯卧位后伸手法时可以造成关节突的重叠,无论上下方向上神经根管的容积均有所缩小,如果手法过猛、过重,会导致小关节等组织的损伤,而反复轻度后伸手法能松解小关节突之间的粘连,可以改善局部循环,对缓解症状有利;正确的推拿手法,即使使腰椎关节活动超出正常范围2°左右也还是安全的。

另一方面,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效的原因,近年一直存在"回纳"学说和"髓核与神经根相对位置改变"学说的争论。要为这个争论作出孰是孰非的判断,也只有通过生物力学研究途径进行。参与Nachemson的方法,章莹等在尸体上模拟腰椎旋转复位法,动态观察了手法过程中髓核内压的变化,发现在手法过程中,髓核内压是逐渐增大的,手法成功时达到最大值,与手法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果显示:手法过程不能使髓核内压呈负压改变,也因此不能使突出的髓核回纳。从而否认了"回纳"假说。

此后侯氏等以L1~5的完整腰椎为被试标本,设计了平行光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改进加载方法以更好模拟脊柱推拿手法,设置7个腰椎特定点,将观察图像动态变化输入计算机系统,应用工程系统力学中刚体转移计算理论进行计算,获得了腰椎及其后部结构在模拟推拿加载时的三维运动量。根据右旋时完整腰椎的三维运动结果,发现在左侧卧位斜扳时,右侧关节突等构成神经管壁的结构发生定向位移,在各个节段可以不同,但其主运动轴位移的结果可直接扩大神经根管,或牵拉、紧张小关节囊韧带和黄韧带而扩大神经根管。蒋位庄等观察了腰后关节紊乱症时模拟坐姿旋转复位法时各种状态中腰后关节的移动情况以及腰椎后关节内压力变化情况,发现正常脊柱运动时关节内的压力分布不均匀,压力主要分布在关节内的上端和下端,并以后伸时关节内下端的压力为最高。脊柱后伸时,在被测量的三个关节间隙下端的压力持续升高,后伸越大,压力越高,提示过度后伸会对后关节造成损害。在椎间关节失稳状态下,脊柱活动时后关节所承受的压力大大增加,以后伸为例,失稳的L4~5与正常的L3~4相比,压力增加约8倍。模拟脊柱旋转复位手法时,关节内压力呈先高后低的双向曲线,提示在手法的后半程关节内压力达到顶点,在脊柱回复原位后压力下降到手法前的压力。模拟施行旋转复位手法时关节突间移位以及压力的测量结果显示,在手法全过程中,后关节的活动度相当大,当后关节错缝时,受累关节的活动度受到限制。施行手法时,产生的全方位的关节被动活动使关节出现复位倾向。位移传感器测定表明,右侧旋转复位手法时,右侧下关节的位移程度比左侧大,说明旋转复位手法对同侧的后关节调整幅度比较大,马达等采用模拟手法对3具新鲜尸体的脊柱标本进行了L4~5、L5~S1椎间盘后外缘应力变化的测定和脊柱不同位置变化下腰椎小关节相互关系改变的观察。结果发现前屈侧弯旋转法对腰椎小关节的活动幅度最大,直立旋转法次之,向左侧旋转时小关节突作切面的旋转滑动,右侧小关节间隙增大;向右侧旋转时反之。做前屈侧弯旋转时,椎间盘左后外侧压力增高,同时右后外侧压力减低;向左旋转时反之。而当旋转动作结束复原时,出现负压的一侧均出现一个微小的正压。作者认为,这种正负压力的多次反复变化,可以使突出的髓核变位或变形,从而使受压的神经根减张。这些结果证实了"髓核和神经根相对位置改变"学说的正确性。

应用钾离子透入法测痛,观察轻、重不同手法按揉家兔"内关"穴对家兔痛阈的影响时发现,轻重手法均能提高家兔的痛阈,但轻手法的作用可以被纳洛酮翻转而重手法不能;轻重手法的效应均可以被普鲁卡因局封所阻断。这说明:轻重手法镇痛的机制不同。

对推拿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推拿手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充实了推拿手法的机理研究。尽管目前这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拿手法机理的研究肯定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周信文,赵毅,闻娟兰,等推拿手法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 周信文,金卫东,朱梁,等丁氏滚法推拿不同频率、力度和作用时间对血液动力学影响的实验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6):42

[3] 周信文,许世雄,谢志勇,等中医推拿手法测力分析仪FZⅠ型的研制及滚法合力作用点轨迹分析医用生物力学,1996;(3):179

[4] 李信安,许世雄,谢志勇,等中医推拿手法测力分析仪及初步应用第五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成都)1996,10

[5] 许世雄,谢志勇,李信安,等摆动类滚法推拿作用力时域分析医用生物力学,1997;(1):25

[6] 谢志勇,许世雄,李信安,等关于中医推拿手法摆动类滚法施力的频域分析医用生物力学,1996;(4):208

[7] 陈守吉,许世雄,史一蓬,等中医摆动类手法的动力学研究(Ⅰ)生物力学模型及方程医用生物力学,1996;(2):112

[8] 王国才,邹勋振法之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9;(3):50

[9]侯筱魁,董凡,戴克戎屈曲和后伸推拿时腰椎小关节的运动学研究中国骨伤,1992;(2):5

[10]侯筱魁,董凡,戴克戎斜扳时腰椎后部结构的动态观察和生物力学分析中华骨科杂志,1993;13:51

[11]侯筱魁,董凡,赵文成斜扳时完整腰椎三维立体运动的研究中国骨伤,1996;(4):5

[12]章莹,汪青春,张显崧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国骨伤,1992;(2):7

[13]蒋位庄,周卫,李星,等腰后关节紊乱症的病机和手法治疗生物力学研究中国骨伤,1994;(3):5

[14]马达,蒋位庄腰椎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实验研究中国骨伤,1994;(5):7

[15]李星,蒋位庄手法治疗脊柱滑脱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骨伤,1994;(6):5

推拿手法 篇7

保健推拿和治疗推拿, 二者虽然没有严格的界限, 但是各有侧重。保健推拿主要适用于亚健康人群, 而治疗推拿主要适用于病人。由于适用的对象不同, 那么要求达到的效果也就不一样, 保健推拿主要是为了放松身心, 缓解疲劳, 消除亚健康状态, 提高生命质量。而治疗推拿主要是为了治疗疾病。由于手法的目的不同, 所以, 在手法的要求上也有所不同。不管是保健推拿还是治疗推拿, 均要求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这是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是推拿手法的“心法”内涵, 没有这些“心法”, 那推拿手法仅仅是一些机械动作而已, 有其形而无其质, 只能做到“形似”, 而难以达到“神似”的境界, 当然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和保健效果。

对保健推拿来说, 手法的柔和性显得尤为重要。保健推拿, 由于面对的是顾客, 所以既要有较好的舒适感, 又要有较好的疗效, 要在轻松舒适中缓解疲劳, 消除症状, 而又没有任何治疗痛苦。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说:“法之所施, 使患者不知其苦, 方称为手法也。”笔者长期从事中医保健推拿的临床和教学工作, 深感保健推拿手法“柔和”的重要性。比如,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很多初学者, 由于没有重视和掌握这一要求, 往往做出来的手法比较生硬, 让人感到疼痛不适, 难以接受。另外, 在保健推拿这个行业里面, 还盛行一种错误的观念, 无论顾客还是推拿师, 都认为推拿力量越大效果越好。殊不知, 推拿手法的力量跟疗效不成正比, 并不是力量越大, 效果越好。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 容易导致手法损伤, 往往表现为局部肌肉僵硬呈硬结状, 不但没有缓解症状, 反而越来越来加重病情。这说明推拿手法具有双刃性, 既能“治病”, 也能“致病”。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今见按摩之流, 不知厉害, 专用刚强手法, 极力困人, 开人关节, 走人元气, 莫此为甚, 病者也以为法所当然, 即有不堪, 勉强忍受, 多见强者致弱, 弱者不起, 非惟不能去病, 而适以增害, 用若辈者, 不可不为知甚。”本文就推拿手法柔和性在保健推拿中的运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推拿手法“柔和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用力要轻柔和缓, 轻而不浮, 重而不滞, 刚中有柔, 刚柔相济。另一方面指推拿的效应, 能给顾客带来身体上的舒适感和心理上的愉悦感, 达到有效的放松身心、缓解疲劳的目的[2]。关于推拿手法柔和的重要性, 近代推拿名家朱春霆指出:“手法要因人而施, 因证而施, 因部位而施, 要柔和深透, 刚柔相济, 均匀有力, 以柔和为贵”[2]。他认为:“人虚证虚, 用柔和手法处理不待言, 人虚证实, 也应以柔和的手法为主, 即使人实证实, 也不能多用刚强的手法取快一时, 如果一味蛮用刚强的手法对付实证, 反而会造成气动而成的病证, 甚至无形中转为痼疾, 实证变为虚证”[3]。可见推拿手法柔和的重要性。

首先, 柔和的手法具有较好的舒适感, 顾客乐于接受。推拿疗法是一种自然物理疗法, 跟其它疗法相比, 具有操作方便, 舒适安全, 几乎没有任何治疗痛苦和毒副作用, 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 如果用力或操作不当, 手法生硬粗暴, 也会导致很多推拿的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就是疼痛不适, 严重者让顾客疼痛难忍, 难以接受。我们知道, 任何一种疗法, 要取得较好的疗效, 都需要一定治疗时间和一定治疗剂量的积累。推拿疗法也是一样, 根据“手法量学”的观点[4], 推拿手法要取得较好的疗效, 需要一定治疗时间和一定刺激量的积累, 这也是“持久”的基本要求, 即单一手法, 要求持续一定的时间, 整套手法, 要求持续一定的时间, 整个疗程, 也要求持续一定的时间。因此, 在具体操作上, 保健推拿往往都按疗程来治疗, 只有坚持做完整过疗程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试想, 如果我们给病人推拿一次以后, 病人疼痛难忍, 而我们事前又没有给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病人就不会再接受推拿治疗了, 导致疗程的中断, 我们能取得好的疗效吗?所以, 一种疗法, 病人能否接受和愿意配合很关键。要让病人接受并配合推拿治疗, 首先, 要消除病人对治疗的恐惧心理, 事先做好解释工作。其次, 要用比较柔和的手法, 增强手法的舒适感和可接受性。初次接受推拿治疗的病人, 对推拿手法往往都不太适应, 表现为怕痛、怕痒等, 这种情况下, 我们只能用比较柔和的手法, 让顾客逐渐适应并接受推拿疗法。

其次, 柔和的手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可以避免医源性损伤。跟其它很多疗法一样, 推拿手法也具有双面性, 即有效性和可能的副作用。只不过推拿的副作用跟其它很多疗法相比要小得多。但如果用力或操作不当, 也会产生推拿意外, 加重病情或造成新的损伤。如过重使用擦法, 就容易擦破皮肤, 造成皮损。过重过长时使用揉拨法, 容易导致皮下出血, 形成瘀斑和血肿。在胸背部使用较重的按压法, 容易导致胸椎的骨折等等。而柔和的手法就可以避免这些意外的发生。手法的“柔和性”要求手法用力要柔和, 要用技巧力, 切忌使用暴力和蛮力, 用力的大小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应在病人的生理承受范围之内由轻到重, 以免造成推拿意外和新的损伤。

再次, 柔和的手法具有较好的有效性。推拿疗效跟用力的大小不成正比, 并不是力量越大, 效果越好。早在1955年, 江静波就提出, 推拿手法的治疗效应是通过皮肤感受器, 借神经系统的应激作用, 引起大脑皮层对全身机能进行调整而起作用。推拿手法并不是通过本身直接用力改变人体的病理状态, 而是激发人体固有的调整与自愈机能, 防病治病。所以手法的轻重、力量的大小并不是重要的, 节律性才是关键[2]。在临床上, 软组织损伤, 也就是中医讲的伤筋的病证, 用柔和的手法往往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笔者曾经治疗一个女性病人, 平时缺乏运动锻炼, 自诉爬山以后, 双下肢酸痛难忍, 行走困难, 检查双下肢腓肠肌明显压痛。用轻柔的揉法、法及拿揉法进行治疗, 两次以后即明显缓解, 行走自如。这也是中医讲的“筋喜柔而不喜刚”的具体运用。

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手法“柔和”呢?首先, 在操作的过程中, 要始终贯穿“柔和”的心法内容, 并用以指导手法操作。在手法练习的过程中, 心里面始终要想着“柔和”两个字, 并细心体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 手法就会有很微妙的变化, 逐渐趋于柔和, 这种变化, 在受试者身上能够明显感觉出来。所以说, 学习推拿手法, 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做, 一方面自己做, 另一方面让别人给你做, 对比一下那种不同感觉, 让好的感觉深深地印入脑海, 只有你有这种感觉以后, 给别人做的时候,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相信别人也会是这种感觉, 做到“心中了了, 指下能明”。其次, 要掌握用力的技巧, 多用巧力, 忌用蛮力和暴力。推拿的学习, 是一个去拙取巧的过程, 刚开始学的时候, 用的大多都是拙劲, 是本力蛮力, 这种力量, 做出来的感觉比较生硬, 令人疼痛不适。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 逐渐掌握用力的技巧, 去掉这种拙劲, 手法就会变得柔和而深透。需要强调的是, 我们讲手法的柔和性, 并不是指手法轻而无力, 而是指手法轻而不浮, 重而不滞, 刚中有柔, 刚柔相济。重的手法, 我们同样可以做得比较柔和, 关键在于用力技巧。在去拙取巧的过程中, 腕关节放松是一个关键, 腕关节放松以后, 自己的本力通过腕关节的弹性缓冲作用, 就变成了一种柔和而深透的力, 做出来的感觉就比较舒适。再次, 通过推拿练功, 可以增强自己的体力及技巧力, 提高手法的柔和性。推拿练功, 历代推拿名家都比较推崇易筋经和八段锦, 通过易筋经和八段锦的锻炼, 可以增强体质及体力。另外, 根据笔者的体会, 太极拳的锻炼, 有助于体会和掌握推拿的用力技巧, 增强手法的柔和性和舒适性。太极拳的用劲及发劲技巧跟推拿手法有很多相似和相通之处。如太极拳讲的蚕丝劲和螺旋劲, 推拿手法也有要求, 如揉拨法, 就要求蕴含蚕丝劲和螺旋劲, 在操作的过程, 要求做螺旋状的揉动, 揉中带拨, 或三分揉七分拨, 或三分拨七分揉, 做到柔中带刚, 刚柔相济, 连绵不绝。最后, 要做到推拿手法柔和舒适, 需要勤学苦练, 用心体会, 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运用自如。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说:“一旦临证, 机触于外, 巧生于内, 手随心转, 法从手出”。

参考文献

[1]庞军, 雷龙鸣, 等.从人类亚健康看保健推拿市场蕴藏的无限商机.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 (2) :131

[2]胡炳麟.论“柔和”.按摩与导引.2000;16 (1) :2

[3]裴旭海.推拿手法柔和性的生物力学机理探讨.按摩与导引2004;17 (2) :2~4.

推拿手法技术教学中之WTA核心 篇8

1 推拿三步教学经验之谈

我校推拿教学团队总结出的“师承相授———三步教学法”成效卓著。其中, “初与师合”阶段, 学生按照教师所讲授的动作要领, 每一种手法操作起来外形与教师的相似, 这是学习推拿手法的起步阶段;“形神相似”阶段, 学生推拿手法操作在外形与“功力”上都能达到一定要求, 这是学习推拿手法的重要阶段;“终与师离”阶段是学生通过反复练习, 手法达到运用自如、灵活、协调、纯熟的境界, 也就是由技术上升到艺术, 这是学习推拿手法的升华阶段。

2 推拿教学之WTA新解

2.1“Watching”观察力, 是学习推拿手法的基础

观察是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 以此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诚然, 在推拿手法技术学习时观察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 对于视力缺失者同样适用, 他们只是以其他感官来完成他们的观察活动) 。对于推拿手法的学习, 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的观察是“初与师合”阶段的一块基石。在学习推拿手法技术过程中, 预备姿势、运动形式、用力方法、注意事项等都要求学生不但从理论上记住动作要领, 而且要仔细观察教师动作的形与神。例如, 教师示范掌背滚法时, 学生要怀着领略手法精髓的目的仔细观察, 可以发现掌背滚法的动作结构是由前臂旋转与腕关节屈伸复合而成, 很多学生观察时就忽略了手法的着力部位是掌背而非小鱼际, 所以仔细全面的观察是学习推拿手法技术的基础。

2.2“Thinking”思考力, 是产生推拿功力的源泉

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活动, 思考力则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作用力, 即有目的地、针对性地收集关于思考对象的信息, 深刻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在仔细、全面观察的基础上积极思考, 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 有助于积累更多的经验, 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推拿。只有观察而缺乏思考的行动将有很大程度的盲动性, 如在揉法手法学习过程中, 观察标准手法后, 要把握住其本质 (也可以认为是“神”的方面) :着力部位要吸定, 使受力部位的皮下组织随其而动。如果不思考只从外形上加以模仿就很容易做成摩法, 因为这与摩法操作的外形极其相似, 但摩法操作的着力部位不吸定。因此, 要在推拿手法技术学习中做到“形神相似”, 架起形与神之间的桥梁, 形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 就得靠思考力。只有把握手法的本质, 才能拥有产生手法功力的源泉, 才能将手法灵活应用到医疗实践中。

2.3“Acting”行动力, 是传承推拿手法的催化剂

行动力, 是指策划战略意图, 具备超强的自制力, 同时能够突破自己, 实现自己想做而不敢去做的, 或者是自己认为自己能力没有达到的事, 制订计划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去实现的能力。学习推拿手法, 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后, 就要下定决心攻克手法技术的难点, 由不会到会、由形似到神似, 最终将手法技术提升为一种艺术, 即自己做得得心应手, 给人一种赏心悦目、通体舒畅的感受。这一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蜕变过程、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积累, 这当中将会遇到很多问题、困难、挫折。比如, 在学习单个手法时, 从简单的模仿到思考深层次要领, 再加以表达, 不是一蹴而就的, 刚开始可能注意了动作形态但忽视了发力的技巧, 如滚法、一指禅推法等操作要求“沉肩、垂肘”, 而很多学生操作时会不经意将肩部耸起或将肘部抬起, 这会让一部分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 动摇信心。另外, 在学生基本掌握单个手法操作后过渡到实际运用时, 也将面临挑战, 诸如此类的突破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自制力、意志力, 以应对一次次蜕变的阵痛, 从而不断完善能力。掌握人体各个部位成套手法操作的程序, 注意手法在人体各部位的连接、变化, 理解并体会起手手法、主要手法、辅助手法、结束手法的选择和目的等, 真正掌握推拿手法技术, 并能够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力量大小和对推拿手法的理解, 通过“量”的积累, 产生“质”的变化, 扬长避短, 形成自己的特色, 将手法演绎成为一种艺术, 真正将手法传承并光大。

综上所述, 学生只有运用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思考力和强大的行动力, 在推拿手法学习过程中才能收效显著, 它不仅使学生在“筋骨皮”, 而且在“精气神” (也就是在身心) 上得到全面的磨练与发展。在推拿手法技术学习中由“生”到“熟”、到“巧”再到“变”, 不断突破, 不断升华, 从而把握推拿手法技术的精髓。这“三力”形成推拿教学“WTA”核心, 它符合思维规律, 相辅相成, 将为推拿事业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中医传统技艺推拿手法的传承是永恒的课题, 在我校三步教学 (即“初与师合、形神相似、终与师离”) 的基础上做些新的探索, 总结为推拿手法教学中的WTA核心, 以飨同道。

关键词:中医,推拿手法技术,WTA核心

参考文献

推拿手法 篇9

1 培训基本情况

1.1 课时安排

利用晚上和周末课余时间, 分理论讲解和实践练习两部分上课, 理论5周, 每周4学时, 实践12周, 每周教师授课2学时, 学生自己练习2学时, 总学时约70学时, 第13周考核。

1.2 教学内容安排及授课方式

理论授课采用大教室合班上课, 理论课中讲解推拿概念和特点、简史、流派、作用机理、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注意事项、异常情况处理和推拿介质等推拿学基础知识;然后讲解操作难度大的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推法、拿法、摇法、扳法等手法的基本概念、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和临床应用。推拿的诊断方法因新生无临床基础没有讲解。

实践课采用小班小组练习方式, 每小班40人左右, 分10组, 每组4人。讲授练习基本手法8周, 配合理论讲解和学生自己的练习 (有高年级学生在旁指导) ;讲授并随堂练习保健推拿操作套路4周。

1.3 考核方式

采用抽取答题卡方式, 每卡5题, 2题理论问答, 3题手法操作题, 每题20分, 总分100分, 考完后对学生提供正确答案, 以考促学。

2 考核结果及其分析

2.1 考试结果

考试结果如表1。

2.2 结果分析

缺考22人, 占13.84%, 这是给了最后补考机会后结果。原因分析:有部分同学报名时随大众, 不是真正来学推拿的;学习中发现推拿是体力劳动, 手法练习比较累, 逐渐放弃;有些同学有其它安排忘记或放弃了。

不及格为63人, 占39.62%, 及格96人, 及格率为60.38%, 若除去缺考的22人, 及格率为70.03%;低分段人多, 高分人少, 60~79段85人, 占53.45%, 90分以上仅2人。从教学及考核过程中分析如下:

结果显示, 理论学习效果较差。许多同学考核中不明题干意思, 答非所问, 有些同学一个临床应用都说不上。原因分析: (1) 对理论课不重视, 有些同学是奔着推拿实践课来的, 理论枯燥难理解, 兴趣缺失; (2) 新生无基本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知识, 理解内容较困难,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3) 上课时间为业余时间, 自己另有安排, 主观缺课。基于以上3点, 理论课逃课现象严重, 又是大合堂授课, 教学效果相对较差。

实践操作部分考核中出现问题: (1) 知道操作不知道名称; (2) 不知道操作要领; (3) 操作体位摆放不正确; (4) 操作不熟练、不柔和, 没有深透和持久, 力度把握不好; (5) 不同专业差异大, 高考体育生的运动人体专业学生操作上手最快, 临床、康复治疗和护理专业次之, 药学、公管、英语等专业最差。

就其原因分析: (1) 操作练习上课不认真。授课手法操作先讲解再示教, 讲解中部分学生听课不认真, 练习时依样练习, 出现会操作不知道名称、不明操作要领现象; (2) 练习强度不足。新生兴趣变动很大, 推拿练习是需要恒心和耐力, 真正练习是比较辛苦的, 部分新生在家未受过苦, 练习中一旦手腕酸痛就停止练习, 不能够按时按质完成训练任务; (3) 医学基础知识差。解剖课与推拿课在同时开课, 讲解到解剖位置和术语时, 学生听不懂, 出现在考试中有解剖术语理解不了和不知摆体位现象; (4) 身体素质个体差异大。体育生身体基础条件好, 对动作要领的把握快, 在相同的时间内教学效果更好; (5) 班组差异大。操作上手快和肯下苦功同学可以起到很好的先锋带头作用, 同组同班的同学相对手法就好, 练习时也愿意下苦功。

3 教学体会

通过对大一新生半年来授课, 为提高学生上课兴趣和教学效果, 笔者有如下教学体会:

(1) 兴趣引导把学生“留”在教室内。

注意结合新生的特点, 少讲解专业性强的专业术语, 多讲生活用语, 便于理解;举例要照顾学生的成长经历中见闻, 避免学生听后茫然;多穿插临床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临床的方方面面。

(2) 注意控制难度, 避免学生知难而退。

大一新生无中、西医的基础和临床知识, 讲解太浅专业性、系统性体现不了;讲解太深学生理解和掌握困难, 会放弃学习, 注意贯穿以前生物中人体解剖和生理内容讲解。

(3) 理论授课和实践授课注意交互穿插, 环环相扣。

在理论课中穿插实践操作, 实践课中贯穿理论学习, 理论和实践课时相对应, 不可脱节[2]。

(4) 注意模范带头作用。

发现上手快, 操作好学生注意多加鼓励, 积极正确利用学生“攀比”心理, 形成互帮互带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5) 考核方式调整。

本次考试5个题目中理论问答2个, 分值40分, 得分偶然性较大, 教学效果差异体现不明显, 今后改为笔答试卷, 分值仍占40%, 题量增加, 涵盖面广, 减少考核结果偶然误差;3个操作题目注意难度和体位摆放的调整, 尽可能均衡。

摘要:推拿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除了中医院校的部分专业开设有该课程外, 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很少单独开设推拿手法课程。针对其教学和考核过程, 撰写教学体会, 以期与同行交流, 促进推拿手法的教学和传播。

关键词:西医院校,推拿手法,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李义凯, 李世杰.综合性医科大学开设推拿学选修课的必要性[J].按摩与导引, 2002, 18 (6) :62-62.

推拿手法治疗产后缺乳的疗效观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5例患者均为该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后缺如患妇, 其中最大年龄为37岁, 最小年龄为24岁, 平均年龄为28.4岁。105例患妇均为产后无哺乳。

1.2 诊断标准

疾病诊断:临床上患妇在产后哺乳期内, 乳腺无乳汁分泌, 或是泌乳量少, 不能满足婴儿喂养。

证型诊断:产后乳少或无, 乳汁清稀, 乳房柔软, 无乳胀, 面色少华, 神疲乏力, 纳呆食少, 心悸头晕, 舌淡苔薄, 脉细弱[2]。105例患妇均符合以上诊断。

1.3 研究方法

将105例患妇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为对照组, 共52例患者, 给予口服中药古方通乳汤加减治疗 (具体药物包括党参15 g、生黄芪30 g、当归15 g、麦冬15 g、桔梗12 g、炙甘草10 g、白芍15 g、桂枝6 g、茯苓15 g、川芎12 g、通草15 g、白芷15 g、青皮15 g、陈皮15 g) ;另一组为观察组, 共53例患者, 在同对照组给予口服相同药物相同剂量的中药汤剂治疗外, 加上中医推拿手法 (具体包括:按揉中院、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合谷、外关、少泽、肺俞、脾俞、胃俞等穴位, 每穴按揉对称, 左右均需, 以达到健运脾胃、补益气血的作用;弹拨小腿胃经, 促进经络通畅, 促进气血生成, 补益气血;单掌按摩脘腹部, 以掌部着力, 沿着中脘、天枢、关元做环形摩动, 紧摩慢移, 调畅气血, 调畅气机;拿肩井, 拇指放于肩后部肩胛冈上方, 其余四指放于缺盆穴的上方, 做缓和连贯的捏揉动作, 通调周身的气血) 。两组患者分别治疗2周。

1.4 观察目标

对比两组患妇的临床疗效, 疗效标准定为:治愈 (乳汁充足) ;显效 (乳汁改善, 但哺乳量尚不足) ;无效 (乳汁无明显改善, 或仍无乳汁) 。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以频数及频率来表示病例数及所占构成比,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定检验标准a=0.05。

2 结果

两组患妇分别治疗2周后, 临床疗效比较显示, 观察组 (中药口服+推拿手法) 疗效与对照组 (中药口服) 疗效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中医古籍中认为产妇产乳需要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各方面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只有这些条件都协调才能保证乳汁的生成正常。《妇人大全良方》中曰:“妇人乳汁乃气血所化, 若元气虚弱, 则乳汁缺少。”中医认为产后缺乳的最主要原因是气血不足, 脾胃后天化生无力所致。该研究中在通乳汤加减的基础上, 加上推拿手法健运脾胃、补益气血治疗, 临床有效率达到100%, 治愈、显效、无效分级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药汤剂中以党参、黄芪补气, 当归、川芎养血活血, 桂枝、白芍配合甘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补乳, 桔梗、白芷、通草、青陈皮行气活络通乳, 麦冬养阴治疗。中医推拿所选穴位均具有益气健脾、养胃养血的作用。临床应用中, 推拿手法除以上全身调节之外, 还可以配合一些局部推拿的手法[3]。如乳房周边的按摩, 使用四指指腹或掌根环形按揉乳房周边的皮肤, 以五指指腹轻轻抓揉乳房, 然后以手掌托住乳房轻轻振抖, 自上而下直推胸骨, 分推擅中至乳头;还可以对乳头采取按摩压迫, 一手向上托住乳房, 另一手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抓住乳头、乳晕处向中心部分轻压纵向按摩, 再以相同的三个手指抓住乳头、乳晕处, 由乳晕上方朝下轻轻地边拉边揉横向按摩;取局部穴位按摩, 包括按揉缺盆、檀中、乳中、乳根、气户、库房、膺窗等。此外, 采用拔罐治疗, 选用小口径的玻璃瓶, 乙醇棉球点燃后放置在瓶内环绕几下, 迅速拿出, 迅速将瓶口倒扣住乳头, 使罐瓶吸住乳房, 这样也能促进乳汁排出。

母乳喂养有益于产妇的身心健康, 更是对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推拿手法能够辅助治疗妇女产后缺乳, 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使用推拿手法治疗产后缺如的疗效。方法 将105例产后缺乳患妇随机分成2组, 一组为对照组, 52例患者, 给予口服中药古方通乳汤加减治疗, 另一组为观察组, 53例患者, 在同对照组给予口服相同药物相同剂量的中药汤剂治疗外, 加上中医推拿手法治疗, 两组患妇分别治疗2周, 2周后对比临床疗效, 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治愈28例, 占52.83%, 显效25例, 占47.17%, 无效0例;对照组治愈15例, 占28.84%, 显效32例, 占61.54%, 无效5例, 占9.62%。结论两组患妇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中医推拿手法能够辅助治疗妇女产后缺乳, 疗效肯定。

关键词:产后缺乳,临床疗效,推拿手法

参考文献

[1]谢萍, 乔峰妮, 冯俭, 等.产后缺乳相关因素分析[J].中医药导报, 2008, 14 (8) :81.

[2]尤昭玲.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355-356.

推拿手法调理亚健康状态初探 篇11

推拿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博大而精深。在人们普遍重视健康的今天,正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因其易于操作,方便快捷,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不但能够治疗骨伤科、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的疾病,而且对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起到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本人通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探讨推拿手法对亚健康状态的调理,现综述如下,供各位前辈和同行指正。

1、关于亚健康状态的认识

西医认为亚健康状态是慢性疲劳综合征,内分泌失调,是指人的机体虽检查无明显疾病,却呈现出容易疲劳,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减退等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介于健康(第一状态)和疾病(第二状态)之间,又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或“病前状态”。

中医认为亚健康状态是身体出现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在古代又称为“未病”。《黄帝内经》中提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未病已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有了疾病除积极寻找除疾之法外,还认识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若继续发展,它可以成为疾病;若调理得当,亦可以趋向于健康。

2、亚健康状态的诱因

2.1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造成精力、体力透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加大,人们用心脑过度,五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如身体不能通过适当的放松,建立一个有效的恢复机制,则人们的主要器官在长期的紧张状态下会出现效率低下,功能减退或暂时的功能障碍。

2.2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在饮食结构上发生了变化,饮食热量过高,肉、蛋的过度使用及食物的过分精细,导致一些现代富贵病或某些特殊营养成分缺乏。还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偏食、生活不规律、睡眠不足、不吃早餐、缺乏锻炼等。

2.3环境污染的不良影响周围环境的污染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如工业噪音、电磁辐射、汽车尾气、房屋装修、厨房油烟等。

2.4心理失衡,人际关系紧张古人云:万事劳其行,百忧撼其心。高度激烈的竞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人们思虑过度,不仅会引起睡眠不良,甚至会引起人体的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紊乱,进而影响到人体的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

2.5过度的滥用药品 用药不当不仅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而且还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如稍有感冒就是用大量的抗生素,不仅会破坏大肠的菌群,而且还会产生耐药性,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另外,盲目地使用大量的保健品,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现代化的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是更多生活上的享受,衣食住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车代步,网上购物,电话预约,视频通讯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减少了运动的时间和兴趣。精细的美食也使人体的消化器官越来越娇嫩,电脑病、空调病应运而生。生活方式单一,业余生活贫乏,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着健康,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缺乏运动和滥用药品和保健品,使更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3、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一多三少,即疲劳多、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减退。具体而言就是出现一系列难以用某一种病种予以解释的证候群,如全身无力、颈肩背腰肌肉酸困、头晕头痛、眼睛疲劳、视力下降、胸闷不适、心烦意乱、容易生气、喉咙有异物感、胃闷不舒、食欲不振、便秘、入睡困难、面容憔悴、皮肤干燥、易脱发等等。

4、推拿手法的调理

4.1调理原则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养心安神、疏肝解郁、补脾益肾、强筋壮骨、提高免疫、促进代谢。

4.2主要穴位涌泉、足三里、中脘、关元、心俞、肝俞、脾俞、命门、肾俞、合谷、百会、太阳、风池。

4.3主要部位颈项部、肩部、腰骶部、足部、腹部和头部。

4.4具体手法操作

4.4.1俯卧位:被术者俯卧位,施术者站其一侧,先检查被术者颈椎、胸椎、腰椎的曲度、两侧的肌肉及小关节有无错位。施术者站其床头,双掌推、摩上背部脊柱及两侧;双掌由下向上揉上背部及肩胛背面至肩部;拇指按压膀胱经路线,点压肝俞、心俞、肺俞穴:双手滚肩胛区及肩胛背面;多指拿揉颈项部,双拇指重叠理揉颈项两侧;施术者坐其床头,双掌揉挤两肩部及颈两侧至枕骨下;双手多指揉、按压枕骨下缘(有酸胀感者佳),中指压风府、风池穴;多指揉拿后头部,拇指按压百会穴,双手侧指轻叩后头颈项部至肩部;多指揉挤两肩部,拇指压肩井,双手滚肩部;双手交替拍、空拳扣上背及肩部。 双掌由肩部沿脊柱两侧膀胱经路线向下经背部、腰骶部、下肢至足跟握拿一下;叠掌或肘揉、压脊柱两侧,双拇指按压脾俞、胃俞、命门、肾俞、大肠俞、穴。双手多指拿背腰部脊柱及两侧;侧掌或小鱼际滚背腰部;多指重叠晃拨腰部;侧掌、空拳叩以上部位。单掌或双掌同时推臀及下肢后侧;叠掌或前臂揉臀及下肢后侧;双手多指拿臀部及下肢后侧(在臀部呈扇形拿);双拇指重叠或前臂按压以上部位,点压环跳、殷门、委中、承山穴个半分钟;侧掌、小鱼际或前臂滚臀及下肢后侧;双手空拳、侧掌或合掌有节奏的叩击以上部位。 被术者踝部点枕,施术者立位。双手拇指自上而下捻揉跟腱;多指重叠捏拿跟腱多次;一手固定足踝部,另手掌指关节滚足底数十次,再用小鱼际滚、空拳叩足底数次;用肘反复揉、压足底数次;重压涌泉穴。一手托扶足部及踝部固定,另手拇指捻揉牵拉五指;将足部抬起,用双手由后向前握拿数遍,双手分别托扶足跟足背,协调动作向内外推扳一次,再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摇踝关节数次;大鱼际或掌根擦足心一分钟,有热感为佳。

4.4.2仰卧位:被术者仰卧,两下肢屈曲,施术者立其右侧。开三门,运三脘,斜推胃脘,双掌交替推腹部三条线(任脉及两胃经路线),沿结肠方向顺时针推腹部;单掌或双掌自上而下摩上、中、下腹部;双掌波形揉、扣脐轮状柔腹部;双手掌重叠按压腹部三条线或双掌沿结肠方向交替按压,点压中脘、梁门、天枢、关元穴各30秒;用双手多指缓稳柔和的捏拿、提抖腹部,若腹部肥胖者,可用双手从腹部两侧自上而下缓慢的向中间推挤。

单掌或双掌推下肢‘前外侧;叠掌揉大腿前外侧,双拇指重叠揉小腿胃经路线;掌压大腿前外侧,拇指压小腿,点梁丘、足三里穴各30秒;侧掌或小鱼际滚下肢前外侧;双手多指捏拿大腿前外侧及小腿;掌压气冲穴1分钟,有热感者佳。同样手法做另一侧。 单掌推上肢前外侧;单掌或双掌重叠揉上肢,多指拿揉以上部位;掌按压上肢前外侧,点压曲池、合谷穴;侧掌滚以上部位;双手大鱼际分推掌背,拇指捻揉牵拉五指,活动腕关节;牵拉抖动上肢。同样手法做另一侧。 施术者坐于床头,双拇指交替分摩前额,分推两

眉弓;单拇指或双拇指重叠揉头部五条线(督脉、两膀胱经及两胆经),双手大鱼际揉前额,多指反复揉颞部两侧;双拇指交替按压以上部位,压百会穴30秒;用双手小鱼际滚前额;多指抓拿头部两侧;侧指扣头部;单手多指揉拨、拿揉颈项(左手揉右侧,右手揉左侧);多指重叠揉理、牵拉颈部。

4.4.3坐位:单手多指揉拿颈项,双手滚叩肩背部,拿肩部及上臂部,结束。 通过推拿手法、点穴以刺激机体,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激活体内的抗病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改善亚健康状态的目的。

5、其他辅助方法

针对不同的诱因,我还对病人采取了具体的其他辅助方法,如,心理压力大者,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劳累或姿势不正确者,让其在工作时每一个小时休息十分钟,做一些可能的体操锻炼;生活过于安逸缺乏锻炼者,让其养成定时锻炼等好习惯;对于饮食不合理或生活不规律者,让他们养成饮食定时定量、营养全面,起居有节的好习惯。

6、预防

预防亚健康的十字方针:(1)平心:即心理平衡,心态平静,情绪平稳。(2)减压:适时缓解过度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3)顺钟:顺应人体的生物钟,调节好休息和睡眠。(4)增免:通过有氧运动和户外活动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5)改良:通过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从而达到在源头上阻断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7、讨论与体会

我们现在处于信息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随之带来的是人们在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中的多重压力。亚健康状态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都市病”、“文明病”,是处于非病非健康阶段,有可能趋向于疾病状态,是慢性疾病的潜伏期。这些人虽不像健康人那样精力充沛,生机蓬勃,也不像病人那样面容憔悴,萎靡不振,而是出现食欲不佳,疲劳无力,情绪不稳定、头晕、失眠等表现。他们常觉得今天这里难受,明天那里不舒服,上医院就诊,各项仪器和生化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推拿手法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病例均为清远市清新县人民医院住院或者门诊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5例。其中治疗组中男20例, 女15例;年龄35~70岁, 平均52.5岁;病程5d~3年;左侧18例, 右侧15例, 双侧2例。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9例;年龄37~72岁, 平均54.5岁;病程1周~3.3年;左侧13例, 右侧17例, 双侧5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病例纳入标准

本组所有病例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参考[1]: (1) 有过劳、外伤或受寒冷的病史; (2) 患者年龄在50岁左右; (3) 发病多为隐袭性, 无全身症状, 无局部红肿; (4) 肩部疼痛, 以肩关节外展及上举时加重, 肩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 (5) 后期疼痛缓解, 但关节功能仍受限, 日久可伴三角肌萎缩; (6) 压痛点常见于肩峰下滑膜囊、肱二头肌长头腱、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7) X线检查, 早期多为阴性, 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偶有肩袖钙化点。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1.3.1.1 针刺治疗取穴

(1) 选择阿是穴, 也就是痛点, 一般在肩关节周围找到较为明显的压痛点, 常规消毒后, 以痛点为中心, 用华佗牌一次性2寸毫针直刺, 然后围绕这个痛点, 用同样尺寸的针, 针尖方向与皮肤呈15°夹角斜刺1~1.5寸, 取加强疗效的作用, 得气后行捻转手法, 留针30min, 其间每10 min行针1次。 (2) 取局部取穴位, 以阳经为主, 肩髃、肩井、肩内陵、阳陵泉、曲池、外关、合谷、关元, 另外还可以根据经验选择针刺天宗透秉风, 条口透承山等。患者取仰卧位, 选择穴位后常规消毒, 选用华佗牌一次性1.5寸毫针, 针刺以上所选择的穴位, 直刺或斜刺, 深度1~1.5寸。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 得气后行捻转手法, 留针30min, 其间每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 10次1个疗程。

1.3.1.2 推拿手法治疗

(1) 患者端坐, 患肢放松下垂。施术者站在患侧, 用一手握住患者手臂使其微外展, 另一手用滚法或一指禅推推法施术, 重点在上臂内侧、三角肌部和肩前部。在肩前部及三角肌施滚法时, 另一手可配合让患肢的被动做外展和旋内、旋外的活动。如施术时患者感到疼痛, 肩臂肌肉紧张, 不能放松, 从而影响治疗者, 则医师可瞩患者采用仰卧位, 患肢微外展的同时屈肘90°, 术者一手握住其腕部, 另一手用滚法施于上臂内侧、三角肌部和肩前部。两手协调配合, 使肩关节不断做旋内、旋外的活动。 (2) 坐位, 接上势。施术者的一手在患侧肩的后外侧、腋后部施以滚法, 另一手协调性地让患肢做旋内后伸, 在操作过程中, 施术者的动作要轻柔、缓和, 幅度可以慢慢加大, 切忌动作粗暴, 以免引起患者疼痛, 发生躲避反应, 耽误了治疗。 (3) 术者站于患侧后方, 依次力量由小到大、由深到浅地揉按肩井、乘风、天宗、肩贞、肩内陵诸穴。夜间施者, 天宗穴可做重点按揉。 (4) 用搓法从肩部到前臂反复上下搓动, 以放松肩关节。拿肩内陵、曲池、合谷。

穴位和局部推拿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

1.3.2 对照组采用肩关节周围痛点封闭

患者采取坐位或者仰卧位, 常规消毒, 严格要求无菌操作, 选3~4个较为明显的压痛点, 用2%利多卡因3m L+强的松25mg+维生素B12 0.5mg+维生素B1 100mg, 再加入注射用水15m L, 在痛点注射, 每点3~4m L。疼痛解除后即行功能锻炼。根据病情每周1次, 4~6次为1个疗程。

2 结果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可知,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4.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 是肩关节以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行性变引起的, 该炎症有一组临床症候群, 表现为肩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以及肌肉萎缩。这一些症候群与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肩部外伤、慢性劳损或者感受风寒等有关。经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 肩关节功能障碍主要与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渗出、粘连等病理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 肩关节周围炎的病变部位在肩部的经脉和经筋。五旬之人, 由于正气逐渐亏虚, 最终不足, 营卫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渐虚, 若肩部保暖不够, 感受到风寒, 或者过于劳累, 也可能因为长期偏侧卧位, 使肩部的经脉长期受压迫, 导致气血不通畅, 不通则痛, 产生了肩痹。肩痛日久, 患者因为疼痛不敢活动, 这样进一步导致局部运行气血瘀滞, 加重患处肿胀粘连, 最终关节僵直, 如此恶性循环, 最终肩臂不能举。针刺可以达到输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肩部是手足三阳经交汇的地方, 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所以针刺时取肩关节附近三阳经的穴位。又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 调整阳明经, 可使机体气血运行通畅, 通则不痛。

推拿手法治疗是目前治疗肩周炎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运用手法逐步松解关节粘连, 增强肩关节局部的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物质及代谢产物的消散吸收, 促进新陈代谢增强, 使纤维化的软组织得到修复, 逐渐向弹性发展, 恢复筋脉和肌肉的活动。另外, 对于肩周炎患者还要注意肩部保暖, 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 避免过度疲劳, 减少愈后复发。还要鼓励患者多做鼓励患者做外展和内收、前屈和后伸以及旋转等自身功能锻炼。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 采用中医疗法 (针刺及推拿手法) 治疗;对照组35例, 采用单纯痛点周围西药封闭治疗。结果 痊愈23例 (65.7%) , 显效10例 (31.25%) , 好转2例 (3.05%) 。总有效率100%, 治疗时间最短5d, 最长1个月。治疗组结果, 痊愈15例 (46.9%) , 显效8例 (25%) , 好转5例 (15.6%) 。总有效率84.4%,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中医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肩周炎,针刺,推拿

参考文献

上一篇: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下一篇:银屑病的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