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手法

2024-05-14

康复手法(通用7篇)

康复手法 篇1

摘要:克雷氏骨折Pouteau1783年即论及此种骨折。1814年时Abraham Colles加以详细描述, 此后约定俗成即称此种骨折为克雷氏骨折 (Colles fracture) , 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克雷氏骨折系指发生于桡骨远端的松质骨骨折, 也是平常老百姓说的手腕骨折的一种, 由于骨折处距关节面较近, 即使切开复位内固定, 亦可能引起再度错位, 对于粉碎性骨折更是无能为力。本文研究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内服外洗 (敷) 方法治疗克雷氏骨折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该方法对腕关节功能影响小, 免除了切开复位对局部造成的损伤, 不影响手指的正常活动, 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克雷氏骨折,手法整复,康复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下端关节面2~3cm以内的骨折。这个部位是松质骨与密质骨的交界处, 为解剖薄弱处, 一旦受到外力, 容易骨折。临床常见, 约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6[1]。桡骨远端骨折处理不当常发生晚期功能障碍。治疗目的改善或恢复腕关节功能, 改善生活质量。目前康复治疗中多以中医康复治疗与现代康复治疗相结合, 现综述如下。

1 中医康复治疗

1.1 中药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内服采用三期分治疗。 (1) 初期治法: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采用复元通气散加减, 主要药物组成:木香15g、茴香15g、青12g、穿山甲 (炙酥) 3g、陈皮20g、白芷10g、甘草15g、贝母 (去心, 姜制) 3g等分, 共为细末。每服3~6g, 温酒调服, 2次/d, 1剂/d, 1周为1个疗程, 共2个疗程。 (2) 中期治法:以去瘀生新、接骨续筋, 采用续骨活血汤加减, 主要药物组成:当归尾15g、赤芍12g、白芍15g、生地12g、红花12g、地鳖虫3g、骨碎补3g、煅自然铜3g、川续断6g、乳香15g、没药15g。水煎服, 取汁300m L, 100m L/次, 2次/d, 1剂/d, 1周为1个疗程, 共3个疗程。 (3) 后期治法:以补气养血, 采用八珍汤, 主要药物组成为: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制, 各30g, 水煎服, 取汁300m L, 100m L/次, 2次/d, 1剂/d, 1周为1个疗程, 共4个疗程。

1.2 中药熏洗

李薇[2]采用中药熏洗以舒筋活络, 行气活血止痛, 且使药物直达病所发挥作用。用加味海桐皮汤熏洗, 方药组成:海桐皮20g, 苏木15g, 伸筋草20g, 透骨草20g, 桂枝10g, 桑枝12g, 乳香、没药各10g, 当归12g, 川芎12g, 甘草5g。上药加水3L, 熬开后再煎20min, 滤去药渣, 汁液置盆内, 将腕置于上方熏蒸, 待水温合适后将腕浸于药液中。在熏洗过程中可配合按摩腕部, 20min/次, 以后将药液熬开后重复应用, 2次/d, 1剂/d, 1周为1个疗程, 共4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

刘永辉[3]等在加强外固定结合中药熏洗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康复治疗当中, 中药熏药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取到了良好疗效。中药熏药方药组成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当归、莪术各20g, 桂枝、乳香、没药、红花各25g, 加水2000mL, 煎沸20min, 先熏后洗, 每次不少于30min。每日2~3次, 熏洗时主动活动患腕关节。

尹海建等[4]采用中药组方熏洗, 方药为:川乌12g, 草乌12g, 细辛18g, 红花24g, 丹参30g, 牛膝, 伸筋草、透骨草、路路通、威灵仙各40g, 鸡血藤35g, 海桐皮40g。治疗60例效果明显, 优秀率为93.7%。

桑志成[5]等拆除外固定器后, 给予中药药浴活血通络, 利水消肿, 每日2次。方药如下:川椒12g、川牛膝15g、红花10g、川芎15g、独活15g、羌活15g、路路通15g、伸筋草15g、海桐皮15g、桂枝15g、枳壳1g、防风15g、荆芥15g、透骨草15g、川萆ı15g。

1.3 中药内服外洗 (敷)

史坚鸣[6]在骨科康复的中医治疗中分为三期治疗。早期治宜活血化瘀, 清热消肿止痛为主。内服复元活血 (柴胡15g、当归尾10g、穿山甲10g、红花6g、天花粉10g、酒浸大黄30g、酒浸桃仁12g) 加减。外敷驳骨 (田七粉、白术各30g、煅自然铜、栀子、黄柏、红花、白芨、大龙骨18g、黄各15g、乳香、没药各21g、凡士林500g、麻油45g) 合双柏散 (侧柏叶2份、黄柏1份、大黄2份、薄荷1份、泽兰1份) 加减。中期治宜祛风除湿, 化瘀通络。内服健筋壮骨丹 (潞党参、灸黄芪、炒川断、全当归、炒白术、制狗脊、川独活、川芎、红花、骨碎补、五加皮、伸筋草、煅自然铜、灸甘草) 加减。外洗方:海桐皮汤 (海桐皮6g、乳香6g、透骨草6g、当归5g、没药6g、川椒10g、川芎3g、威灵仙3g、红花3g、甘草3g、防风3g、白芷2g) 加减。晚期治宜补益肝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内服活血舒筋丹 (独活、寄生、细辛、秦艽、川断、茯苓、川芎、防风、白芍、生地、当归、制川乌、灸甘草) 加减。外洗方:旧伤洗剂 (生草乌9g、独活15g、生川乌9g、三棱9g、羌活15g、莪术9g、泽兰9g、肉桂9g、当归尾9g、红花9g、桃仁9g、牛膝15g) 加减。

1.4 推拿手法

桑志成[7]等采用中药药浴配合手法治疗松解踝关节周围的粘连, 起到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分四部进行。 (1) 松法:用掌根部、大小鱼际、拇指采用按、揉、等手法松解前臂及手部肌肉、关节囊共5min。 (2) 理法:用拇指指腹顺着、或垂直于肌腱走行方向采用捋法、拨法理顺前臂伸屈肌腱等共5min。 (3) 点法:点按手三里、内外关、等穴, 每穴约0.5min。 (4) 揉法:用拇指掌桡侧对腕关节囊的背侧、掌侧、桡侧及尺侧进行按揉5min。 (5) 扳法:分别将腕关节置于背伸、掌屈、内收外展位, 并保持各1min。可同时背伸和屈曲手指、掌指及指间关节, 保持时配合采用手法按揉进一步松解关节囊。 (6) 摇法:一手握腕近端, 一手握手掌, 分别进行顺逆时针的摇法, 可同时施加牵引, 共2min。

1.5 针灸治疗

史坚鸣[8]在骨科康复的中医治疗中分为三期治疗。早期患处远端取穴。中期以辨证论治与局部取穴相结合。晚期辨证论治与局部取穴相结合。

2 现代临床治疗及康复治疗

2.1 骨折经皮穿针固定术后 (依据参照骨科康复学[9]) 。

(1) 术后:用上臂型石膏 (至肘上部) 固定, 将腕关节和前臂置于中立位。 (2) 术后6周:去除克氏针, 改用腕托保护固定。腕关节轻柔主动及主动-辅助伸曲活动练习。

2.2 牵引石膏术后

(1) 术后用上臂管型石膏 (至肘上部) 固定, 将2枚骨圆针包在石膏内, 石膏的掌面应修剪至掌横纹的近侧, 以便手指能完全主动活动。 (2) 钢针和石膏需保留8周, 鼓励患者主动手部和肩部的功能练习。 (3) 术后8周去除钢针和石膏, 改用腕托保护, 逐渐增加腕关节活动强度。

2.3 桡骨远端掌侧、背侧Barton骨折术后

(1) 背侧Barton骨折在腕关节背屈、前臂旋前位最稳定;而掌侧Barton骨折在腕关节掌屈、前臂旋后位时最稳定。 (2) 术后用石膏夹板固定腕关节和前臂2周。a.背侧Barton骨折术后维持在腕关节背屈、前臂旋前位。b.掌侧Barton骨折术后维持在腕关节掌屈、前臂旋后位。c.轻柔的主动功能练习, 4次/d, 25min/次。 (3) 术后4周, 去除外固定, 逐渐增加练习强度, 直至骨折愈合牢固。

2.4 石蜡疗法

(1) 石蜡的选择:治疗用石蜡应外观洁白, 无杂质, 熔点50~60℃, pH中性, 不含有水溶性酸碱, 含油量不大于0.9%, 黏稠性良好。每隔1~3个月加新蜡10%~20%。 (2) 石蜡的加温:间接加热法或机械搅拌加温法。 (3) 石蜡的处理:过滤法、水煮清洁法、白陶土清洁法、滑石粉清洁法和沉淀法。 (4) 具体操作:包括蜡浴法、蜡饼法、蜡袋法、刷蜡法、蜡纱布 (绷带) 法、喷雾法和浇法。 (5) 石蜡疗法每次治疗时间30~60min, 每日或隔日1次, 15~20次为1个疗程。

3 小结

克雷氏骨折多发生于中年及老年, 女性多于男性。由于骨折处距关节面较近, 即使切开复位内固定, 亦可能引起再度错位, 笔者研究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内服外洗 (敷) 方法治疗克雷氏骨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的效果。笔者认为采用此方法治疗克雷氏骨折对腕关节功能影响小, 免除了切开复位对局部造成的损伤, 不影响手指的正常活动, 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姜保国.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22 (2) :80-83.

[2]李薇.海桐皮汤.洗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后期愈合中的康复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0, 16 (11) :96.

[3]刘永辉.加强外固定结合中药.洗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 2009, 17 (2) :83.

[4]尹海建.中药.洗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作用[J].中医药导报, 2010, 16 (12) :53-54.

[5]桑志成.手法与外固定器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骨伤, 2010, 18 (4) :137.

[6]史坚鸣.骨折康复的中医治疗[J].同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1, 22 (1) :157.

[7]桑志成, 温建民.手法与外固定器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骨伤科, 2010, 18 (4) :162.

[8]陆延仁.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569-570.

康复手法 篇2

关键词:桡骨下端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运动康复

桡骨下端骨折极为常见, 多发生在桡骨远2 cm~3 cm范围内。该部位处于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 较为脆弱, 骨折发生的概率较大, 临床上桡骨下端骨折大约占骨科骨折患者的10%左右, 往往是由于不慎跌倒时手部着地, 外力向上传导所致。桡骨下端骨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工作、学习、生活上的负担。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 桡骨下端骨折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日渐成熟, 为有效提高桡骨下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科共收治306例桡骨下端骨折患者, 均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运动康复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306例, 其中男136例, 女170例;年龄8岁~92岁, 平均年龄48.6岁;左侧146例, 右侧154例, 双侧6例;Colles伸直型骨折176例, Simith骨折24, Barton骨折6例, 其中粉碎性骨折166例;伤后就诊时间1 h~20 d。

2 治疗方法

2.1 手法复位与石膏外固定

青壮年取坐位, 年老体弱或有基础病变、复合伤患者取卧位。复位手法较多, 本研究以Colles骨折为例进行介绍, Colles骨折 (伸直型骨折) : (1) 手掌向下一人整复: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患肢前臂旋前, 手掌向下, 亦可将前臂置于台上, 患腕垫以软枕, 骨折远端垂于台旁。术者一手握住腕部, 另外一手握住前臂下部分, 沿着之前移位的方向两手进行拔伸牵引, 至嵌插或重叠移位矫正后, 握前臂之拇指置于骨折远端背侧向下按压, 矫正背侧移位;握腕部之手将患腕曲向下牵引, 再然后向尺侧方向牵引, 与此同时将握住前臂的手移位到桡侧向尺侧用力按捺。牵抖复位法:患者肩外展, 取坐位或卧位, 肘关节保持屈曲90°, 前臂中立位, 将患肢前臂上部双手环握, 术者将患肢手掌紧握, 两拇指在骨折远端背侧并列, 将其余四指置于其腕部, 使大小鱼际肌扣紧。先进行2 min~3 min拔伸, 直到完全矫正患肢重叠移位后, 即患肢出现弹响或不见外观畸形时, 旋前前臂远端, 再根据牵引力, 顺纵轴方向骤然猛抖, 同时尺偏迅速掌屈, 使之复位。提按复位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肘关节保持屈曲90°, 前臂中立位, 一人将患手拇指及其余四指持握, 另一人将患肢前臂上段紧握, 两人拔伸牵引, 保持2 min~3 min, 矫正骨折断端的嵌入或重叠移位。术者在患肢外侧站立, 一只手将前臂下段骨折近端向桡侧推挤, 另一只手握掌腕部将骨折远端与尺侧推进, 同时握手部的一人将患腕向尺侧屈。然后术者重叠两手示, 中, 环三指, 向上端提置于近端的掌侧, 远端的背侧用两拇指并列顶住, 挤按至掌侧, 掌、背侧移位通过握手部的一人将患腕掌曲来进行矫正。待完全矫正骨折移位且腕部恢复正常外形后, 将肌腱理顺, 恢复其正常位置。以上三种手法, 经X线检查复位效果良好后, 用石膏条于桡骨前后侧行桡骨掌曲尺偏位进行固定。

2.2 固定后处理

石膏托固定后, 三角巾悬吊患肢90°位, 开具运动处方。术后第1周, 每日5~6次肩关节及肘关节的主被动训练;术后第2周, 每日10~15次各指主动及被动伸曲运动, 行肩及肘关节的主动训练;术后第3~4周, 可不行三角巾悬吊, 肩肘自由主动活动, 各指缓慢、充分伸展及握拳活动, 量每日逐渐增加, 以次日患肢无酸痛为适量;约4周~6周拆除石膏后除行肩肘主被动功能锻炼外, 可行腕关节及指间关节的各运动方向的全范围关节活动度训练, 每日3~4次, 每次10 min~15 min, 同时可行肌力训练, 肌耐力训练, 及手指的精细协调功能训练。中途更换石膏的经验:原则上石膏松动、失效要及时更换, 就诊越早, 肿胀越轻, 固定越稳, 年龄越大, 更换时间越晚。约整复术后2周~3周更换中立位石膏固定, 就诊晚 (伤后2 d~7 d) , 就诊时肿胀剧烈, 整复后肿胀消退明显, 石膏固定容易失效, 约1周即要更换石膏外固定。术后X线复查经验:术后立即, 术后1周, 术后2周, 术后4周~6周, 根据X线情况更换石膏以及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2.3 疗效评定标准[1]

根据Gartland和Werler腕关节评分评估疗效见表1。

3 结果

本组306例均获得随诊, 随诊时间3个月~1.5年, 平均3.1个月。按上述评定标准, 本组优282例, 良16例, 可6例, 差2例。

4 讨论

桡骨下端骨折是较常见骨折, 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 目前治疗多主张非手术治疗。手法复位方法简便, 患者易于接受, 只要掌握了方法, 基层医院即能开展。而复位后的固定, 目前有小夹板固定和石膏固定两种方法[2]。小夹板材料随处可取, 但不易塑形, 制作费时, 容易松脱;石膏固定, 价格低廉, 塑形容易。手术治疗费用较高, 并发症多, 需二次手术取内固定, 有时固定不牢, 仍需石膏外固定[3];而石膏固定不但能够长期塑形且便于护理。在进行石膏固定时, 屈肌腱因腕关节处于背伸位而处于紧张状态, 拇长伸肌腱则在拇指外展位维持固定下处于松弛状态, 从而防止已复位骨折片发生移位, 还能够最大程度使桡腕关节与腕掌关节的活动得到限制, 以达到稳定骨折端的目的, 同时改善了患者手部肿胀的情况有利于其功能恢复[4]。中老年女性桡骨下端骨折患者, 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 常合并有全身骨质疏松, 运动治疗时应考虑到此类患者骨折愈合速度较慢, 运动治疗计划应做相应调整;要注意患者的心理健康, 多鼓励患者, 将运动康复贯彻到患者完全康复, 预防肩手综合征[5]。本组306例桡骨下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运动康复治疗后进行随诊, 结果显示优282例, 良16例, 可6例, 差2例。提示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运动康复治疗桡骨下端骨折, 临床效果确切, 方法简单且患者痛苦较轻,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毅, 陈海云, 朱书敏, 等.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2, 4 (1) :18-22.

[2]宫福良, 李杰, 范钦波, 等.三种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功能对比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 (9) :842-843.

[3]夏羿凡, 吴青, 蔚芃.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与非手术疗效对比[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19) :9-11.

[4]张洪, 赵国梁, 杨徐松.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88例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 (3) :268-269.

康复手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来我社区进行康复护理的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32例, 女性21例, 年龄最大者85岁, 最小35岁, 平均年龄 (55±6.0) 岁。按证型分类:49例为中经络, 4例为中脏腑;52例为首次发病, 1例为复发, 平均病程为5.55天;偏瘫侧上肢肌力0级16例, Ⅰ级13例, Ⅱ级16例, Ⅲ级6例;下肢肌力0级12例, Ⅰ级13例, Ⅱ级15例, Ⅲ级14例。所有患者均经脑CT检查确诊为中风。将53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手法组33例, 对照组2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中医手法组:观察中经络者在发病后1周意识是否清醒, 待病情稳定后1~2周后开始进行中医手法康复, 每日2次。患者头及面部中医护理手法:患者仰卧, 必要时处于坐位。患者处于治疗者右侧, 治疗者运用拇指指腹左右交替顺时针由轻及重按压百会穴50~100次, 按压程度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宜。按摩太阳穴时患者处于仰卧位, 必要时处于坐位, 与治疗者同侧, 治疗者运用拇指指腹左右交替顺时针揉50~100次并以中指按压耳后高骨作为支点由轻及重按压太阳穴。耳后高按摩方法同太阳穴, 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以太阳穴为支点运用拇指指腹左右交替顺时针揉50~100次。患者瘫痪病灶处上肢穴位按摩方法:患者处于仰卧或坐位, 取其瘫痪病灶处上肢的曲池、少海、合谷及内关穴。患者坐于按摩者右侧, 两者虎口相交叉, 按摩者运用拇指指腹左右交替顺时针揉50~100次, 由轻及重按压合谷穴, 同时中指按压患者内关穴;另一手拇指按压患者的曲池穴, 中指按压患者少海穴。托住患者肘关节处, 行手法者两手将患者的上肢托起, 在手指压各个穴位的同时, 顺次使患者肩关节做出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及上举等动作, 每个动作各做50~100次。瘫痪下肢穴位按摩手法同上肢手法, 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取瘫痪下肢的内外膝眼、昆仑、照海、承山及涌泉穴进行按压[3]。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 患者进行肢体康复锻炼, 这对膝踝关节、下肢和足部等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疗效。护理时要注意交替选择运动按摩方式, 可单脚运动按摩, 或一只脚做运动按摩, 另一只脚做静止穴位刺激按摩, 或双腿脚同向运动, 或双腿脚反向运动。

1.3 MAS与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

上下肢肌力的评分分六级, 零级为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一级为有轻微收缩, 不能引起关节活动, 二级为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全范围的关节活动, 三级为能抗重力做全范围的关节活动, 但不能抗阻力, 四级为能进行抗重力和一定阻力的关节活动, 五级为能进行抗重力和充分阻力的关节活动。

MAS评分方法:分为仰卧位到健侧卧位、从仰卧位到坐在床边、坐位平衡、从坐位转移到站立位、步行、上肢功能、手部运动、手的精细功能和全身肌张力9项内容, 每项7分 (0~6) , 用以定量评定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根据积分将运动障碍分为轻 (33分以上) 、中 (17~32分) 、重 (0~16分) 三型。

Barthel指数评分分为四个水平, 第一水平为自理;第二水平为在器械帮助下自理, 如拐杖;第三水平为需要他人的帮助;第四水平为完全依赖别人。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上下肢肌力比较

经过治疗, 中医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上、下肢肌力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中医手法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果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MAS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 中医治疗组与对照组MAS评分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中医手法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果见表2。

2.3 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 中医治疗组与对照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中医手法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果见表3。

(n, %)

(n, %)

(n, %)

注:ADL为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为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功能康复速度及康复程度, 笔者对两组患者第4、8周MAS和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了组间比较。结果表明, 中医手法组第4周MAS积分平均为 (22.376±5.431) 分, 对照组为 (10.303±6.432) 分,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手法组第8周MAS积分平均为 (38.876±5.454) 分, 对照组为 (17.654±3.634) 分,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手法组第4周Barthel指数积分平均为 (37.766±4.231) 分, 对照组为 (9.874±4.432) 分,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手法组第8周MAS积分平均为 (74.325±11.324) 分, 对照组为 (10.851±9.417) 分,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上数据均表明中医手法组患者的功能康复速度及康复程度优于对照组, 中医手法康复护理的疗效优于常规护理。

3 讨论

通过比较中医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上下肢肌力、MA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可知, 中医手法康复护理可促进中风患者相关功能的快速恢复, 手法操作简单、易学, 无需医疗器械, 值得在社区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冬梅.手臂三阴经推拿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22) :2052-2053.

[2]徐道华, 殷立青, 衣永尚.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医学报, 2011, 26 (2) :214-215.

康复手法 篇4

关键词:产后康复仪,母婴分离,母乳喂养,改良手法按摩

第55 届世界卫生大会公布的《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提出:纯母乳喂养应至婴儿6 个月, 并在合理添加辅食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到儿童2 岁及2 岁以上。 母乳是人类早期的最佳营养品与免疫剂, 新生儿母乳喂养是公认的最佳喂养方式, 对母婴极为有益。 新生儿分娩后, 因产妇或婴儿自身的原因导致新生儿需进入新生儿监护病房 (NICU) 治疗, 由此发生母婴分离, 造成母亲角色缺乏, 加之产妇担心新生儿的健康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使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发生变化, 引起泌乳减少, 产后出血[1], 影响母乳喂养的实施, 研究中, 给予母婴分离产妇产后康复仪治疗联合改良手法按摩, 模拟婴儿吸吮, 可改善因母婴分离导致的产妇缺乏新生儿频繁有效的吸吮刺激, 维持泌乳, 有效提高母婴分离产妇母乳喂养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 年12 月~2015 年9 月在贵溪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单胎足月顺产初产妇、有母乳喂养意愿、语言交流正常、无母乳喂养禁忌证、新生儿转入新生儿病房的产妇50 例, 按分娩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25例, 试验组产妇年龄18~29 (平均22.8) 岁, 产妇妊娠37+3~40+4 (平均39+5) w, 对照组产妇年龄17~30 (平均22.4) 岁, 产妇妊娠37+4~40+2 (平均39+5) w, 产妇年龄与妊娠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在分娩后接受母乳喂养好处、母婴分离状态保持泌乳的重要性、挤奶手法及次数、夜间挤奶重要性的常规健康教育及护理, 试验组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给予普林格尔产后康复仪催乳治疗, 治疗频次1 次/d, 治疗时间20min/次, 治疗能量以产妇能耐受的最大值为上, 一般大于100, 常规挤奶护理前用改良手法按摩, 刺激射乳反射, 方法:热毛巾热敷乳房后, 轻轻抖动乳房, 螺旋式轻柔按摩乳房1w后, 点按膻中穴、乳根穴, 五指并拢, 握持乳头及乳晕部分, 模拟新生儿吸吮, 三个短快配合两个深慢组合动作, 5min/次, 然后常规挤奶, 每侧3~5min, 左右交替, 30min/次, 8 次/d。 产后第3d清晨空腹采集血标本, 检测血催乳素水平, 方法: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催乳素, 产妇催乳素值≥200ng/ml, 将其血清进行手工对倍稀释, 再次测定, 统计当日挤奶总量, 应用问诊结合触诊的方法, 统计乳房肿痛发生的例数标准按照疼痛影响面容量表, 用图画的形式将面部表情由高兴到极其痛苦分为6 个等级[2], 其中1~2 为阴性, 3~6 为阳性, 乳房局部触诊。

1.3 判断标准0: 无, 1 级触之如唇, 2 级触之如鼻尖, 3 级触之如额头, 其中0 级与1 级为阴性, 2、3 级为阳性, 产后第42d电话访问, 记录结果, 分人工喂养和母乳喂养, 混合喂养及纯母乳喂养均记录为母乳喂养。

1.4 观察指标产后第3d空腹血催乳素水平、产后第3d挤奶总量、产后第3d乳房肿痛发生例数, 产后第42d母乳喂养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 产后康复仪联合改良手法按摩对母婴分离母乳喂养的影响试验组清晨空腹血催乳素水平、日挤奶总量、乳房肿痛发生例数、产后第42d母乳喂养例数较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显著性。 见表1。

注:t=2.39, v=48, 0.01<P<0.05

2.2产后第3d乳房肿痛发生情况试验组发生3例, 对照组发生10例, 经χ2检验, χ2=5.09, 0.01<P<0.05, 差异有显著性。

2.3产后第42d母乳喂养例数试验组21例, 对照组13例, 经经χ2检验, χ2=5.88, 0.01<P<0.05, 差异有显著性。

注:t=1.71, v=48, 0.01<P<0.05

3 讨论

王慧珊等认为母乳喂养可减少成年后代谢性疾病。 母乳喂养对母亲、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对人类远期健康质量均有益。 国内外研究报道, 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母婴分离的发生率大约为10%[4], 母婴分离的产妇因缺乏新生儿频繁有效的吸吮, 缺乏引起射乳反射的刺激, 导致催乳素水平低, 下奶晚, 3d内乳房肿痛发生率升高, 母亲紧张焦虑, 母乳喂养信心不足, 从而导致母乳喂养率下降。

产后康复仪为低频脉冲仪, 通过对乳房局部进行低频脉冲刺激, 可以使乳房内部结缔组织产生机械震荡及旋转运动, 并能带动乳头部位像婴儿吸吮一样的效果, 其强度为婴儿吸吮的5~10 倍, 而且没有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人体没有危害[5]。改良手法按摩模拟新生儿吸吮动作, 加强产妇乳头刺激, 同时配合常规的挤奶手法, 使乳房处于空虚状态, 改善因母婴分离导致的产妇缺乏新生儿频繁有效的吸吮刺激, 缓解产妇紧张焦虑的心情, 从根本解决母婴分离产妇母乳喂养下降的原因, 为进一步靠近2011 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 年) 》提出的“0~6 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目标奠定基础”,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苏应宽.实用产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586-587.

[2]巩玉秀.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66.

[3]王慧珊, 曹斌.母乳喂养培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4.1:10-16.

[4]王利, 王利辉, 郭丽.疾患儿母婴分离产妇抑郁情绪对产后42天母乳喂养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2, 41 (34) :3599-3600.

康复手法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2-2013年收治脑卒中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均经颅脑CT确诊,符合诊断标准[2]。其中脑梗死37例,脑出血16例;左侧偏瘫34例,右侧偏瘫19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38~81岁,平均56.4岁。另选取53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脑梗死35例,脑出血18例;左侧偏瘫31例,右侧偏瘫22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37~82岁,平均55.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脑卒中并发症临床表现:(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口角歪斜;(2)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3)认知与情绪障碍。

护理方法:对照组:为传统的护理方法,即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介绍相应疾病知识,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指导其正常恢复训练。观察组:康复护理:(1)脑卒中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十分重要,早期康复护理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和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极大地发挥脑的可塑性[3],从目前医学护理资料并结合临床资料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而脑缺血、脑卒中的患者则在发病后当天即可进行康复训练。(2)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口角歪斜的护理:a.保持肢体良好的功能位:患肢保持正常的功能位,既可防止因躯体变形而影响呼吸道通畅,又可减少患肢因长时间受压影响血循环。采取健侧卧位与仰卧位交替,每1~2 h协助翻身1次,减少患侧卧位。卧位时应注意肢体的摆放,取仰卧位或健侧卧位时,应在下肢外侧置枕头或糜子袋,足下垫硬物,使足与小腿成直角,关节放置时间屈伸各半,仰卧位时,患肩垫枕,使肩胛处于伸位,同时患侧上肢也要垫枕,使肘腕伸直,掌心向上;患侧卧位时,肩部垫软枕,以60°~80°倾斜为主,不可过度侧卧位,两下肢间垫枕,以免压迫患肢。b.辅助被动运动:对患肢关节进行辅助被动运动,2次/d,30 min/次。由大关节到小关节进行活动,缓慢进行,从小幅度到大幅度,对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进行牵伸活动。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切忌粗暴。在训练的同时,对患肢进行按摩,动作轻柔,缓慢进行,2~3次/d,30 min/次。c.按摩、推拿: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有利于患肢的恢复。按摩时动作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对肌张力高的肌群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用半握拳手轻叩患肢,训练时要力度柔和、均匀,1次/d,30 min/次。捏拿头部、枕颈部以舒通脑部供血,改善局部组织营养。d.艾炙:通经活络,取肩井、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瘫痪加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口眼歪斜加地仓、下关,舌强语塞加廉泉、哑门。上下肢穴温针灸,头颈艾条温和炙,每次选3~5穴,20 min/次,每次艾炙以穴位局部皮肤微红为度,初病每天炙1次,恢复期或后遗症期隔日炙,15次1个疗程。艾炙时必须精力集中,严防烫伤。(3)语言功能的训练:a.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早期进行语言训练,具体方法:首先鼓励患者多说话,如有进步,给予表扬。如患者只能用“摇头”或“点头”回答问题时,给患者具体的指示。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给予患者充分的思考时间。病情稍微好转后,与患者经常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说的话,对错误的发音及时进行纠正,站在患者的正前方1 m左右,让患者能够看到你的口型。鼓励家属及患者周围的人们与患者进行交流,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并满足患者的愿望和需求,增进交流机会,以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b.非语言沟通技巧:通过神态、表情、手势、动作等方法,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态度和蔼,消除患者疑虑,鼓励患者用非语言沟通的方法,如点头、皱眉、摇头等动作表示自己的意愿,护士应尽力领悟,同时做出积极的应答反应。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应注重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的推敲能力,这样可使患者坚信自己有能力和别人取得沟通。(4)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如穿衣服、吃饭、如厕等。在训练中,以移动能力的训练最为主,还要注意教会患者如何利用工具的功能,能够借助工具进行翻身和起床等动作技巧和方法。指导患者早期利用健侧肢体进行日常活动,通过健肢的主动活动,从而带动患肢的被动活动,有利于其功能的恢复,提高自我保护能力。(5)心理康复护理:每天保持与患者沟通,从心理和生理上关心、安慰患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安心配合治疗,劳逸结合,保证睡眠,生活有规律,避免因为紧张而加重病情。和患者讲解功能恢复的成功病例,增强患者加强锻炼的动力,增强自信心。

疗效判定标准:按照文献的标准[4]:(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2)显著进步: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3)进步: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评分减少在17%以内或增加。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配对t检验,对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康复护理干预结束后判断疗效,与传统的护理方法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中风是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的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在病情平稳后及早开始康复训练。因人而异,体现患者个体特殊性、针对性以及实效性,决定优先治疗和重点改善的功能项目,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达到预期的目标。与此同时,家庭的支持和认同至关重要,向患者家属列举中风康复的实际病例,以增强治病的决心和意志。

提高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核心,通过患者→接诊→临床观察和评估→制定康复护理计划→治疗和护理措施落实→再次评估患者病情及康复效果→进一步修订完善康复训练计划→评估患者→出院(随访)。开展质量分析,总结每位患者的护理经验,进行质量监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鉴别与改进,不仅可使护理质量得到保障与提高[5],也可使中医护理技术及护理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与完善。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手法在促进脑卒中偏瘫和失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体会。方法:53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中医手法进行康复护理,另选取脑卒中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后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手法在促进脑卒中偏瘫和失语患者康复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中医手法,脑卒中,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彩霞.发挥中医护理物色之我见[J].甘肃中医,2005,18(8):35-36.

[2]李红玲,王尚臣,李玉敏,等.脑卒中患者吞咽、言语、运动功能障碍的近期恢复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6):18-21.

[3]辛露萍.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14(1):63-64.

[4]鲍三月.军队医院临床质量评价与监控研究[M].上海:第三军医大学,2007.

康复手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予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 1年当中接受产后康复干预的产后乳少产妇160例。纳入标准:符合产后乳少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气血虚弱的辨证标准;单胎足月妊娠;年龄20~45岁;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产前乳房还有严重疾病的产妇;乳房发育差;乳腺组织严重受损的产妇;乳腺解剖学上的缺陷和功能上的异常;合并身体原发恶性疾病。年龄最小22岁, 最大44岁, 平均体质量为 (65.33±4.12) kg;平均分娩孕周为 (39.44±7.82) 周;平均新生儿体质量为 (3.13±0.45) kg。将所有纳入研究的产妇按照数字表法, 随机分为两组, 即治疗组与对照组, 两组分别为80例, 产后, 两组产妇基础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对比无差异, P>0.05。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选择产后康复治疗仪进行干预, 要求患者保持安静, 腹部、腿部、臀部肌肉均需要放松, 每天1次, 每次20 min。治疗组:给予手法按摩干预, 每天乳房按摩1次, 让患者自我学习与干预, 每次20~30 min, 午休及夜间睡眠时暂停乳房按摩。一手固定置于乳房下方, 一手沿乳腺管方向由基底部向乳头方向按摩。同时对檀中、少泽、乳根、肩井等穴位进行穴位刺激。两组都干预7 d。所有产妇在产后都行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指导产妇饮食及休息。

1.3 观察指标。

显效:干预后泌乳量充足, 乳房充盈;有效:干预后泌乳量基本充足, 乳房基本充盈;无效:无达到上述标准。泌乳量:所有患者在干预期间观察两组的每天泌乳量。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中的计量数据选择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对比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干预后疗效对比:

两组分别经产后康复治疗仪干预和手法按摩干预后, 经过统计调查, 治疗组有效率为97.5%, 对照组有效率为88.8%, 经过统计学分析,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每日泌乳量对比:

干预期间治疗组的每日泌乳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明显 (P<0.05) 。见表2。

3 讨论

母乳是新生儿健康成长的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对新生儿免疫系统功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从而增加幼儿的机体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同时, 母乳喂养也可增进母亲与婴幼儿的亲密感, 通过喂养母乳, 母子之间可频繁接触, 长久建立婴幼儿对母亲的亲情[5]。不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产后乳少的产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直接影响乳母与婴儿健康情况, 为此需要尽早给予正确母乳喂养指导及医疗干预, 以降低乳少的发生率。调查发现, 我国部分地区的之前喂养婴儿的方式为混合喂养占67%, 其中母乳量不够喂婴儿吃占57.0%左右, 哺喂母乳过程中感到最烦恼是母乳数量不够占75%左右[6]。

在干预中, 当前多采用产后康复治疗仪, 其可以对人体乳房进行低频脉冲刺激, 而产生低频脉冲电流的生理和治疗作用, 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及镇痛作用, 从而达到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7]。当前我国中医认为通过以手或肢体的基本部位按摩产妇体表或穴位, 扶正祛邪, 调理脏腑, 调和气血, 平衡阴阳, 疏通经络, 活血祛瘀。同时乳房按摩可以保护乳腺组织, 维持乳房组织的弹性, 促进乳腺发育, 缓解乳房胀痛, 达到产妇哺乳期乳汁充足的目的[8]。本文经干预后过, 经过统计学分析,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产妇的健康状况、心理因素、日常营养饮食、乳腺发育都与乳汁的分泌量密切相关。饮食营养不良的产妇 (或哺乳方法不当的产妇) 乳汁的分泌就会收到影响, 一般表现为缺乳。乳汁分泌还与神经内分泌调节有关, 因为促进乳汁分泌的激素, 如泌乳素和缩宫素水平都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的。而手法按摩增强了产妇母乳喂养信心, 使乳腺管通畅, 有利产后泌乳和排乳[9]。本文干预期间治疗组的每日泌乳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明显 (P<0.05) 。

总之, 相对于产后康复治疗仪, 手法按摩干预用于产后乳少能促进乳汁分泌,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Barrera GJ, Sanchez G, Gonzalez JE.Trefoil factor 3 isolated from human breast milk downregulates cytokines (IL8 and IL6) and promotes human beta defensin (h BD2 and h BD4) expression i n i nt e s t i n a l e pit hel ia l c el l s H T-29[J].Bo s n J Ba sic Me d Sci, 2012, 12 (4) :256-264.

[2]徐亚平.辨证论治结合胸部按摩治疗产后缺乳67例[J].浙江中医杂志, 2009, 44 (3) :210-211.

[3]李丽, 赵海军, 徐瑾, 等.中医结合治疗急性乳腺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1) :69-71.

[4]陆叶青.分娩方式对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 23 (6) :40-42.

[5]郝俊乔, 杨鸿燕, 张焕芳.缩宫素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乳汁淤积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23) :3587-3589.

[6]孙荣生.分娩前挤奶对产后乳汁分泌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3 (3) :393-394.

[7]张妙芬.手法按摩配合频谱照射治疗哺乳期乳汁淤积[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5) :771-773.

[8]Ovayolu O, SeviğU, Ovayolu N, et al.The effect of aromatherapy and massage administered in different ways to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on their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J].Int J Nurs Pract, 2014, 20 (4) :408-417.

康复手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4例病例全部选自该院收治并给予手法整复与外固定治疗的Colles骨折患者, 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37例;年龄15~83岁, 平均年龄 (46.78±13.45) 岁;骨折原因为:29例患者为车祸伤, 28例患者为摔伤, 5例患者为重物砸伤;根据AO ASIF骨折分型:B2型骨折患者有11例, B3型骨折患者有7例, C1型骨折患者有21例, C2型骨折患者有13例, C3型骨折患者有10例。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36例;年龄16~81岁, 平均年龄 (47.34±12.38) 岁;骨折原因为:28例患者为车祸伤, 27例患者为摔伤, 7例患者为重物砸伤;根据AO/ASIF骨折分型:B2型骨折患者有12例, B3型骨折患者有9例, C1型骨折患者有20例, C2型患者骨折有12例, C3型骨折患者有10例。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的骨折部位均存在明显的血肿;患者的患肢下臂存在明显的叩击痛;患者骨折部位锐角角度显著;患者患肢体明显短于正常肢体;少数患者骨折部位存在明显畸形骨擦音症状;患者患肢运动能力失常, 有明显的患肢放于胸壁情况。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法整复与外固定治疗。手法复位, 麻醉时向患者的血肿内进行麻醉药的注射, 首先于患者的桡骨骨折端穿刺并吸净血肿, 然后从患者的骨折端注入0.5%利多卡因3~5 mL进行麻醉。待患者的患肢无疼痛感后, 在C臂X光机监视下, 给予患者中医手法整复治疗, 治疗时, 患者取平卧位或者取坐位, 让患者将患侧外展90°, 一个助手沿患者的前臂方向对患肢进行向桡骨远端的牵引;另一个助手沿患者的前臂方向对患肢进行向桡骨近端的牵引。牵引至患者的桡骨恢复正常高度, 如患者同时存在腕关节的脱位, 则对腕关节进行复位, 然后再对破碎的小块骨进行复位, 以恢复患者的桡骨的掌倾角。如果一次复位不理想, 可以多次反复重复以上步骤, 至患者的桡骨复位成功为止。

复位后, 患者均使用外固定, 病患桡骨复位成功后, 指导其进行力度合适的牵引治疗, 部分病例给予克氏针固定, 同时亦可配合石膏固定;而其中的伸直型骨折病例给予屈腕尺偏位方法固定;屈曲型骨折以及关节面骨折患者, 且伴有腕关节脱位的, 则给予骨折功能性固定。所有病患均给予4个疗程的固定时间 (每个疗程为1周) 。

观察组患者均给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及康复指导,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术后的常规康复护理。

1.4 健康教育

1.4.1 不同阶段的健康教育

1.4.1. 1 复位及固定阶段

耐心的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 消除患者恐惧、悲伤、忧虑、愤怒等不良情绪;指导患者复位后进行手指的屈伸练习[1]。

1.4.1. 2 骨折治疗早期 (术后1~2周)

向患者讲解术后患肢的康复要求, 以及方法;让患者和家属注意患肢的感觉、运动、肿胀、血运以及外固定情况, 如果发生异常要及时处理, 并且要定期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复查;根据制定的康复锻炼原则, 于术后早期开始进行功能康复锻炼, 以恢复手指以及手腕部软组织的功能。

1.4.1. 3 骨折治疗中期 (术后3~4周)

向患者讲解术后外固定的方法以及时间;并按照康复原则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鼓励患者使用小勺或者筷子进行吃饭、自己系扣子、自己扫床等日常生活动作练习。

1.4.1. 4 骨折治疗后期 (术后5周后)

当患者的外固定去除之后, 开始加强患者的患肢关节锻炼, 为患者制定作业疗法或者编制医疗体操, 对患者的腕关节活动, 包括背伸、掌屈、桡偏、尺偏、旋转等活动进行练习, 同时还要加强手指的活动度以及手指肌力的练习;如果患者伴有手部以及腕部的肿胀, 则需要指导患者使用中药洗剂进行浸泡, 宜可进行交替的冷热敷。

1.4.2 组织和实施

1.4.2. 1 责任人的落实

科室内由1名具有多年经验的高龄护师或者主管护师做为科室内的健康教育责任人, 在Colles骨折患者的不同恢复期, 由健康教育责任人与患者进行联络与随访, 对患者的恢复期进行全程的监督, 是否有效的执行术后治疗以及康复锻炼[2]。

1.4.2. 2 编制健康教育材料

由健康负责人制定科室的健康指导通知书, 并在患者就诊时发放, 同时进行仔细的讲解、演示以及咨询工作。如果患者对治疗护理提出特殊的要求, 则根据患者的情况以及要求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 并将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记录于患者的康复指导通知书中, 或者记录于患者的病历中。

1.4.2. 3 组织全体人员参与健康教育工作

科室内的所有医护人员都需要参与到健康教育工作之中, 利用早晨交班、业务学习以及学术活动等时间, 组织科室的所有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 统一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从而有效的提高科室内的健康教育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1.4.2. 4 组织患者成立康复交流小组

根据需要, 将适合的患者安排在同一时间进行复诊, 让患者们组织康复交流小组, 互相交流积极的治疗心态, 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鼓励, 争取早日康复。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1。

3 讨论

Colles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但是在经过手法整复以及外固定治疗后, 患者常常由于缺乏健康教育以及康复指导, 导致不同情况的并发症的发生, 包括:压迫症状、关节僵硬以及重新移位等。因此, 为了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 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以及康复指导[3]。该组研究中, 治疗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与目前国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5]。说明通过给予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 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综上所述, 全程健康教育以及康复指导可以有效的提高Colles骨折手法整复与外固定治疗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Colles骨折手法整复与外固定治疗的全程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方法 该院采用手法整复与外固定治疗的Colles骨折患者12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手法整复与外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均给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及康复指导,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术后的常规康复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 术后恢复情况40例为优, 18例为良, 4例为可, 0例为差;对照组患者中, 术后恢复情况21例为优, 13例为良, 11例为可, 17例为差;治疗组患者术后恢复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结论 全程健康教育以及康复指导可以有效的提高Colles骨折手法整复与外固定治疗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Colles骨折,手法整复,外固定,健康教育,康复指导

参考文献

[1]孟飞.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复杂型桡骨远端骨折12例小结[J].中药医导报, 2006, 12 (9) :50.

[2]薛俊茹, 党世民, 郭春梅.石膏固定并发症127例分析[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2011, 22 (3) :278.

[3]薛俊茹, 党世民.骨关节损伤石膏绷带固定技术失误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 2010, 29 (10) :76-77.

[4]薛俊茹, 党世民, 党省民, 等.Colles骨折患者手法整复治疗的健康教育[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10) :77-78.

上一篇:高效途径下一篇:节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