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手法

2024-08-25

营造手法(精选8篇)

营造手法 篇1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庚岭)以南的概称,包括湖南、江西的南部和广西、广东的北部[1]。北有五岭为屏障,南濒南海,山地多,平地少,水资源丰富,有珠江和韩江两大水系,气候条件优良,以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为主。

岭南园林是中国三大园林体系(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之一,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思想,但由于岭南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开放兼容的文化性,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岭南园林。

1 岭南园林概况

岭南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公共园林等,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闽南和台湾等地。其园林建筑形式的主要特征是缓顶宽檐、碉楼冷巷、三雕三塑配植四季花果,山、水、石、建筑、植物等是其构园要素。与北方园林的庄重与华贵、江南园林的曲折幽邃不同,岭南园林的平面布局大多呈几何形图案,形状规整,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1,2]。其代表作多为私家园林,如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和佛山梁园(清代四大名园)。同时,岭南地区地处沿海,与西方交流更为密切,因而造园手法上受西方影响较大。

2 岭南园林的选址与布局

岭南园林最重视选址,因为园址最能表现建园者的审美取向和生活意趣。岭南园林大多远离闹市,提倡宅院要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清晖园、梁园建在郊区,可园、余荫山房则建在乡村[1]。

受当地气候条件(炎热多雨、台风肆虐)的影响,岭南园林多采用庭园式布局,建筑包围着园林,宅居和园林融为一体,以减弱强风暴对园林的侵袭,也可减少热辐射,起到较好的降温效果,实用性很强[3]。岭南宅园面积较小,园林空间组织较为简单,用“连房广厦”的方式围成内庭园林空间,使庭园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紧密结合起来,或通过借助园外景色,把园外景色组织到园内,园内空间层次丰富。因此,造园用地虽然不多,但园内石沼桥廊、古木花藤,布置得幽深别致,形成独特的造园风格。

3 岭南园林的营造手法

3.1 山

在岭南园林中,假山是庭园的主要景观。如清晖园的九狮山和凤来峰。假山常利用当地的山石和海石构成不同的景观效果,或叠石造景,或布点散石,或立石成峰,摹仿自然和追求山林野趣。岭南庭园的假山一般规模较小,因而十分注重与周围环境及空间的比例关系。在较为宽敞的庭园空间放置相对大型的假山石景,成为庭园的主景,还能起到划分园内景区的作用,使原来平坦的庭园形成高低起伏、层次变化的丰富空间。而在狭窄的建筑围合空间中,则用壁型假山的形式紧靠庭园围墙,有效地利用空间,使假山石状类似于山岩峭壁。岭南假山石景主要材料是英石,以小块英石叠砌而成。在余荫山房庭院一角,英石假山依附园墙而叠,水从假山上流下,山水相依,营造了岭南园林中常见的崖潭局形式(图1)。

3.2 水

水是园林景观构成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的传统园林中,无水不成园,岭南园林同样也是如此。“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园林用水,以静止为主”,这些作为园林理水的基本法则,深刻描述了水在园林造园中的重要作用[1]。水庭造园是岭南理水的主要艺术手法,但传统的岭南园林规模较小,在西方造园思想的影响下,岭南园林的理水手法不同于江南园林用自然的池形水面,其理水方式是以聚为主,池岸和水池形式较为规整,一般为人工造池,形状有方形、矩形、曲尺形、半月形、多边形等,也有将池岸做成规则几何形式与自然山水形式的结合体,这种几何形的池形成了岭南造园的一大特色。例如,余荫山房是由2个规整形状的水池并列组成水庭,面积约200m2,水池的规整几何形状显然是受到西方园林水池布置的影响。岭南庭园选用规则的几何形水庭,也与其庭园的空间形态有关。岭南庭园空间是由建筑围合而成的空间。因此,庭园采用几何形水池容易与建筑的界面环境协调,尺度可大可小。为取得开阔、通透的庭园空间效果,岭南园林中用水面来分割空间和组织空间,避免采用堆山或密植的方式而造成庭园的臃肿和压抑。

3.3 石

岭南地区多丘陵,盛产各种优良的石材,由于取材方便,石景就成为庭园的主要观赏景色。岭南传统园林多采用英石、湖石、腊石、钟乳石、龙江石、松皮石等,其中又以英石的选用最多。岭南理石不向上堆叠,而向水平展开,分为置石法、堆石法、挂壁法、塑石法。置石法主要用于黄腊石、湖石和花岗石;堆石法多为用于湖石或珊瑚石;叠石法主要用于英石的壁山做法,最富岭南风韵。在石景的应用上,充分利用庭园空间,石景小品置于庭园死角,使空间有限的庭园富有生机和变化。

3.4 建筑

岭南园林的建筑以生活性为主,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其“点睛”作用相对较弱,更多的是作为造园的背景要素。建筑体形一般较为轻快,通透开敞,构造简易,体量也较小,建筑的外形轮廓、柔和稳定,大方朴实[4]。园林建筑的类型有碉楼、舫、船厅、亭、廊桥等。碉楼是岭南园林中最有特色的建筑,可园、清晖园和立园中均有碉楼这种形式。受南方潮湿和炎热气候的影响,船厅和舫都有避暑纳凉和通风透气的功能,同时也体现了岭南地区的海洋文化。廊桥设计将不同标高、不同尺度、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曲径回廊相联系,建筑高低错落有致,大小空间组织有序的建筑群体。亭的做法不拘一格,风格多样,余荫山房中依墙而建的圆形半亭十分别致(图2)。岭南庭园中的建筑单体平面形式灵活,如可园的双清室为亚字形,余荫山房的玲珑水榭平面为八角形。建筑装饰以“三雕三塑”最为典型,即木雕、砖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其中以灰塑和砖雕最具岭南味[5]。

岭南园林开创了中西文化糅合,艺术与实用兼顾,园林与建筑互融的新境界,反映了广东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构成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生动画面。岭南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孕育出开放的岭南文化,而正是这种文化个性,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将西方造园手法与中国自然山水园布局艺术创作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岭南园林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杨翼飞,陆琦.论广东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J].广东园林,2008,30(1):20-23.

[2]李敏.论岭南造园艺术[J].广东园林,1993(3):2-8.

[3]陆琦.岭南传统园林造园特色[J].华中建筑,1999,17(4):119-123.

[4]陈程飞,杨润东.岭南园林的营造手法和艺术特色[J].四川建材,2008(4):221,224

[5]肖河章.岭南传统园林的营造手法与艺术特色[J].惠州学院学报,2007(6):81-84.

营造手法 篇2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景观设计;武汉万科朗苑小区

中图分类号:S7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3-0051-0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的生活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使得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城市居住区景观中,水景设计往往给观赏者带来最直接的感官冲击,人们在接触到水景设计的瞬间,视线就会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1]。在武汉万科朗苑小区的景观生态建设中,水景设计在整个园林景观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的。

1武汉万科朗苑小区项目概述

万科朗苑小区,位居武汉内环线,徐东商圈核心地段,坐拥国际级生活配套的同时,与武汉首席隐贵居所万科润园比邻而居。该小区由4栋34层“L”型建筑构成,总建筑面积约5.7万m2。在该小区的景观设计中,水景设计别具特色。

2小区景观设计中水景的作用

在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水景是必不可少的小区造景亮点元素。在万科朗苑小区园林景观设计项目中水景亦成为小区景观的灵魂和亮点。项目景观设计时,利用小区的地势特点,仿照天然景观设计出了溪流、瀑布、养鱼池、泉涌以及跌水等水景,与整个小区的风景浑然一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1构成开朗的空间

万科朗苑小区内的水景在运用上和布置上与周围的景物布置紧密相连,旨在突出水中倒影的独特魅力,因此水景四周都种植了不同的花草树木及设计了不同的标志性景物的点缀。在万科朗苑小区内,水被大面积的运用,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反射出万科朗园苑小区,给人亮丽开阔的视野效果。

2.2形成布局的焦点

水景是万科朗苑小区内景观设计的重要布局元素,是吸引视线的印象焦点。一片景色之中,美丽的湖面和广阔的江面风景会立即吸引到附近居民的眼光,使得万科朗苑小区因为水景的合理运用,在城市核心闹市地段,闹中取静,繁中得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3小区水景设计原则

3.1因地制宜,体现地方区域特色

万科朗苑小区以武汉市发展史和长江地域文化为基础,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了内部中心绿化景观和外围城市景观相结合的的水景规划设计,同时该小区的北面与长江相望,利用长江的浩瀚烟波,实现了景观的最大开阔,打造出心旷神怡的水上美景与舒缓优雅的宜居生活,有利于提升小区居民的存在感和满足感。

3.2参与性原则

居住区管理不单纯是物业的工作,如何带动居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水景景观建设的日常的维护、管理中来,才是创建和谐社区的核心内容。而万科朗苑小区里健全的设施,人性化的设计是关键。说到底,提高居民参与性的本质离不开以人为本的基础原则,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打造新的和谐万科朗苑小区。

3.3植物配置与建筑景观相结合

不管是水景营造、地形处理或是小区内园林小品的配套建设等,都离不开园林植物的作用。根据万科朗苑小区的建筑,构建水景,与植物结合,一起设计,使植物景观与水景景观相得益彰,改善小区环境,提高生态效益,从而打造健康绿色的新型生态园林小区。

3.4生态宜居原则

人类一直在追求生态效益的更高水平,从欣欣层次的植物到潺潺涓流的水,从循环更新的自然环境到人类的低碳生活,都离不开生态型适应原则[2]。万科朗苑小区水景设计运用生态宜居原则,采用优质的水源和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在不破坏原有的生态湖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湖,不仅创造了优美的水景景观,同时维护了生态平衡。

4小区水景设计的指导思想

(1)水景景观设计考虑万科朗苑在武汉市中的地位、性质,其风格与城市整体景观设计相和谐,并与小区周边环境构成借景、对景、障景、漏景、框景等景观效果。

(2)水景设计与园林景观小品,例如清水平台、水榭、中心亭、汀步、小桥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优美的小区景观环境。

(3)设计中力求体现武汉市文化城市特色及历史文脉。

(4)突出“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设计要求。小区有着大片的水域,随着水域的延伸,中心广场、运动区域、开放区域、私密空间、主题休闲空间分布其中,与开阔水景融合,营造“依水而居”的园林小院氛围。

5小区景观中的水景设计理念

5.1文化理念

水景的设计可以融入现代的设计概念,动态水景以广场喷泉、水幕、水墙、水钵的形式表现出来,静态水景主要以人工湖和水池来表现出来。

如万科朗苑小区水景设计采用中式岭南园林的设计风格,提炼了传统民居的特色,如天井、趟栊门、水磨青砖石墙等特色,以武汉市本地乡土植物为主的绿化特色。

住宅区的环境设计是体现整个住宅区的品味与自身档次的重要表现,而万科朗苑小区在室外水景设计中一般会以喷泉、小瀑布、流水墙为主进行设计。设计师将其设计为具有亲水性的特质,而且在考虑到会有小孩玩耍的情况下,住宅区里的室外水景设计不会有深水设计。水不深,且以喷泉为主,并且将树木和周围环境结合的相当自然,增强了统一感。

5.2生态理念

在万科朗苑小区水景规划上,将建筑、景观材料和城市水网紧密结合,从屋顶到地面铺置隐形排水管,将雨水带到地上和地面上雨水经过碎石砂土的沉淀过滤,渗入地下;一部分则用于植物浇灌和景观水体营造;降雨量大的时期还能通过城市管道排走。如武汉市内虽然有长江与汉水等河流流经,属于北亚热带气候的武汉市年降雨量1000mL,然而和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一样,武汉市依然面临着地下水位下降的困扰,水景生态排水系统有利于城市生态建设。

6小区水景设计局部景观

6.1小桥流水

在水桥景观中用鱼虾、莲藕、花草、长廊等等,都是水景设计表现其魅力的元素。当花草树木和水景完全融为一体,小区水景体现了静逸悠然的氛围,给人以平缓、松弛的感官享受。

小桥流水景观位于万科朗苑小区西南角,利用湖上架桥的方式来营造水景文化。800m的湖水水岸几乎横跨万科朗苑西南区位,万科朗苑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长江二桥水岸收纳入怀,用桥体将两岸居住用户联系起来。

在万科朗苑水景设计中,长江二桥水岸边的小桥使水面景色锦上添花,并增加水面空间层次,这时桥的作用就是引导方向的指向标,也是联系交通、沟通风景,组织游人浏览风景的路线的指向标。

6.2广场音乐喷泉

位于万科朗苑小区的东南位置的水景喷泉就是水景设计的基础表现,万科朗苑小区内的广场喷泉采用圆形的四周分散形式的喷嘴,可以使水体循环利用,达到生态环保的作用。音乐更是采用高保真远射程专业音响系统,尤其是当它展现自我风采的时候,它的气势尤为的强大,当水在高空喷发而出时,更加增添了整个喷泉的夺人气魄[3]。

7结论

“居住区水景景观设计”是设计师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据具体环境并通过作品表达他们设计理念和构思的艺术形式,而小区内的水景设计不仅注重美学感受的营造,而且运用水景的表现方式,体现它的各种特性,在遵守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建立更为优美的环境艺术,营造诗、情、画、意多方面共同的情感体验[4]。同时探讨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更具特色与个性的水景设计,使得环境更有灵气,使人们和环境更加亲近。

参考文献

[1]王俊岩.武汉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2]张雯.现代城市居住小区水景意境营造[D].湖南大学,2010.

[3]张苹芳.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4]程婧婧.武汉市居住区休憩环境夏季热舒适调查研究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2.

浅析园林空间营造手法 篇3

空间是人类营建活动的出发点与归结点, 人类改造环境营造园林, 最根本的目的是为表现自己客观的、现实的生存状态而创造空间。园林空间是一种相对于建筑的外部空间, 意指人的视线范围内由植物、建筑、山石、水体、道路广场等组成要素所组成的景观区域, 既包括平面的布局, 又包括立面的构图, 是一个综合平、立面艺术处理的立体概念。简言之, 人观赏事物的视野范围, 园林之中, 围合是形成空间的最直接手段, 一个围合的空间、是视觉的重点, 给人以场所感、归属感。

2 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

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包括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 物质要素是组成园林空间的物质环境元素, 是人们可以感知的客观存在的东西, 它包括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和道路等, 这些要素是营造园林空间的物质基础, 因此, 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便相应成为造园的4项重要内容。地形、水、植物和建筑这4个要素经过人们有意识地构配而组合成有机的整体, 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空间, 给予人们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非物质要素是指无形的、靠知觉把握的物质要素的组织方式与内在的构成规律, 以及对空间的体验、审美及精神文化意义等。

3 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

无论是西方园林还是中国园林, 都不可避免的通过地面形式、铺装与墙面肌理来区别或分隔空间, 这种分隔取决于物质形式、材质、色彩等。有的界面可能是墙;有的界面可能是铺地;有的可能是一方不可进入的水域;有的界面可能是一排树;也有的界面可能是意象上的分隔, 比如一座牌坊。中国园林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围合, 形成内聚的空间特征。其空间的特性是内向、幽闭。但一般围合的直接手段是围墙, 各种形式墙面的处理是取得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因索。作为限定空间的要素, 它的处理手法灵活多样, 它们适应于各种环境及地形条件。园林围墙有两种类型:一是作为园林周边、生活区的分隔围墙;一是园内划分空间、组织景色、安排导游而布置的围墙。

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 中国家园林采用了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 组织空间, 创造空间。最常用的空间处理手法有:

3.1 对比处理

空间组织方面, 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最为广泛, 例如, 大小空间相连, 通过小空间的对比、衬托, 给人一种大空间更大的幻觉。如苏州的留园, 它在处理入口空间时也用到类似的手法, 当游人走进入口时, 会感到异常的曲折、狭长、封闭, 游人的视线也被压缩, 甚至有一种压抑的感觉, 但当走进了主空间的时候, 便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通过对比可突出主题, 强化立意, 也可使相互对比的景物相得益彰, 相互衬托。造园家所用的动静、曲直、大小、藏露、隐显、开合、聚散等艺术手法, 皆为对比手法的运用。

3.2 对景与借景

对景所谓“对”, 就是相对之意。我把你作为景, 你也把我作为景。借景则只借不对,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可以扩大造园空间, 突破自身基地范围的局限, 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美景, 因地借景, 选择合适的观赏位置, 延伸与扩大景观视野的深度与广度, 使园内外的风景成为一体, 是园林布局结构的关键之一。使人工创造的园林融在自然景色中, 增添园林的自然野趣, 借景对景, 相辅而相成。

3.3 引导与示意

园艺专家认为:“一座园林创作, 关键在于引导的处理。引导是个抽象的概念, 它与具体景象要素融汇一气而体现园林思想与实用的全部内容。”因此, 引导决定诸景象空间关系, 组织景观的更替变化, 规定景观展示的程序、显现的方位、隐显的久暂以及观赏距离……引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材质有水体、铺地等很多元素。

3.4 尺度与比例

和谐的比例与尺度是园林形态美的必要条件。园林设计实际上是空间尺度、比例, 布局的设计与空间渲染问题, 了解人与空间、空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对与合理设计空间是非常必要的, 否则设计出的空间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和不便。在园林空间中, 应该遵循空间的比例与尺度的控制, 空间的界面的处理。园林空间尺度主要依据人们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行为, 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无论是广场、花园或绿地, 都应该依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确定其尺度和比例。合适的尺度和比例会给人以美的感受, 不合适的尺度和比例则会让人感觉不协调, 特别的别扭。以人的活动为目的, 确定尺度和比例才能让人感到舒适、亲切。

4 结语

创造空间是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每个空间都有其特定的形状、大小、构成材料、色彩、质感等构成要素, 它们综合地表达了空间的质量和空间的功能作用。设计中既要考虑空间本身的这些质量和特征, 又要注意整体环境中诸空间之间的关系。

摘要:园林最终传达给人的综合感受和复杂意境受多种因素影响:文化、审美、空间、要素、主题……而作为抽象的、神秘的、变幻的存在, 空间是一个百谈不厌的话题。中国园林空间的组成要素包括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和道路等, 这些要素是营造园林空间的物质基础, 其装饰作用在园林景观中具有重要意义。空间的本质在于其可用性, 即空间的功能作用。

关键词:园林,空间,处理手法

参考文献

[1]伍端.空间句法相关理论导读[J].世界建筑, 2005 (11)

建筑物周边小环境营造手法初探 篇4

1 环境景观与建筑物的认识与定位

1.1 景观为建筑的附属

陈从周先生在《续说园》中谈到“我国古代造园,大都以建筑物为开始。私家园林,必先造花厅,然后布置树石……盖园以建筑为主,树石为建筑物的联缀物也”。廖廖数语道出了建筑物与环境景观之间主体与附属的关系。

1.2 建筑为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建筑巨匠莱特极力主张:“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当代建筑形体倡导的新美学观,强调建筑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群体的一部分,而这种‘生命’体现在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场所。在形体形成过程中,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单体和群体的概念而进入了景观的范畴。建筑成为景观中连续统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无论是哪种观点,环境景观与建筑的关系密切、相互影响是无可争议的。历史表明,许多有魅力的城市不仅因为它们有许多优美的建筑,还因为它们拥有许多吸引人的外部空间景观。人们在评价建筑的时候,不会只着眼于某一单个的建筑,这是因为单体建筑只有与环境及其他建筑组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时才完整,充分表现出它的价值。

2 小环境景观与建筑物的结合

一些小地块、小工程,布置了体量庞大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以后,剩下的用地往往是一些边角余料。有的只有“局促的用地”和“已有的建筑物”。“在设计的初期阶段能否圆满解决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建筑环境的实现[2]”。设计时加深两者的紧密结合是使两者成为有机整体的有效途径,也是成功营造一个理想的小环境景观的关键。“要想使建筑物与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必须从各个方面来考虑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3]”。

2.1 结合建筑物的形态特征

“小环境多是为了衬托主体的建筑形象,其空间特征是由建筑物的形态特征决定的[4]”。在锯齿形的建筑物形体周边可以运用一些直线条的景观材质分界线(或称之为建筑化的景观设计手法),以突出建筑物的空间扩张感。配合每一建筑物独特的“表情”,仔细分析建筑物的形态,尤其是底部空间的构成及设计手法,对建筑空间与场地环境相结合的设计有着重要意义。借助景观空间与建筑空间形态整合设计的概念,使建筑底部空间形态与地块小环境在职能上表现为景观功能与建筑功能相互接纳和紧密联系,达到环境形态的整体和谐。

2.2 结合建筑物的功能定位

建筑都有着特定的功能定位,其对景观的风格基调、总体布局以及内部的交通组织均有一定的影响。小项目、小工程建筑物的功能定位相对来讲较为单一,环境的目的性也比较明确。如居住建筑的景观目的就是营造一个尺度宜人、亲切宁静的居住环境,而机关办公楼周边的景观一般会采取对称布局,追求庄严稳重的效果;商业建筑外部的景观则会以营造舒适性、识别性和观赏性为目标……针对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方寸之印自成天下”,无论景观工程的大小均可因用心而求得佳境。

2.3 结合建筑物的主要使用者的审美要求

小环境范围较小、构成较简单,但却是与人们最为接近的环境。小环境景观设计如果只是注重实体的创造,而忽视环境的主体——人的存在,那么这个设计是没有生气的,是有缺陷的。满足建筑使用者的多元化的行为与活动要求,营造人性化、生态化、具有较高的审美体验的建筑外部环境空间,是小环境景观设计的职能要求和最终目标。不同年龄层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对景观空间的需求和感受是不同的。

2.4 与建筑物室内空间的相互渗透

利用各种设计手法和植物素材尽量消除建筑基座的生硬感,如利用“片”与“面”的交错和“藏”与“遮”的手法,借用景观元素的轻盈来削弱建筑物基座的厚重感。最后两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景观中有建筑,建筑生在景观中,两者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达到“室内外景观形态连续性”。这是从整体角度出发,缓和建筑与景观的边界,使两者有机结合的一种途径。“室内外景观形态将景观与建筑理解为同一系统,两者具有共同属性,是从艺术设计学出发对景观与建筑关系的重新界定[5]”。

3 小环境景观的内部设计

3.1 理性的要素整合——构成具有一定逻辑和空间次序的景观序列

每个小景观里包含或涉及到许多的要素。如何在一个局促的小地块里安排好如此多的要素,使之能较好地达成各种功能,同时成为一个协调有机的整体,这需要设计者运用整合原理平衡综合考虑。在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以及采取各种构造技术以后,初步形成一个大概的构思布局,使每一要素在精神、功能、材料和形式上和谐统一,形成一定的景观序列。“要以保护和建成令人愉快的场地特征、使各种要素处于和谐之中作为我们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6]”。

3.2 巧用中国传统园林手法——营造浪漫的艺术意境

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是小中见大。在小环境景观设计里,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有很多值得借鉴,特别是在环境的艺术意境营造方面。如材质上可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景观的柔美与建筑的力度互为对比,相得益彰;在自然空间处理方面可以运用主景、衬景、障景、框景、借景来增加空间层次,丰富空间景观特色,还可借用山石、小品等媒介来表达一定情感和趣味的景观营造方式,通过比拟和联想的手法拓展意境空间;利用园林植物的光、影、色、香、声及四季变化使环境的空间更富有层次和深度……

3.3 适宜的细节处理

在经过理性的要素整合和各种设计手法的运用后,最后一个关键就是:小环境景观设计还必须深入细致、考虑周全。“成功设计的完成依赖于良好的细部和督导[7]”。在细节设计中,恰当的比例、色彩与质感的处理、材料与所建部位彼此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是一个设计成败的关键所在。缺少良好的细节处理,可能会使一个完好的设计变成表面上看来很劣质的作品。别致的铺装图案、完美的雕塑形态、错落有致的小品布置、细腻的构造处理都将给人带来精致感和愉悦感。

4 结语

小环境景观设计,“如果只是满足功能要求,内部构成美观,也是可以交代的。但如果能使其凝聚些文化内涵,使人能超越‘小东西’自身功能而得到更多的精神感受,那就有了‘大意思’,大效果[8]”。因场地所限,小环境景观在“量”上既然已无法改变,那么何不在景观的“质”上大做文章。洋洋大观、辉煌大作,固然了不起,但体量不大的小景观“小东西”也有让设计者们思想不尽、探索不完的天地。尽量设计出小而闪光的景观精品,是我们景观设计师永不懈怠的追求。 “景观建筑师的终身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6]”。大师的精神在前方指引着我们。

摘要:从分析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入手,阐述小环境设计要结合建筑物的本身特性,科学合理地整合建筑物周边的各个要素以及运用各种艺术处理手法营造理想的小环境景观,试图追求技术科学和艺术境界两者的平衡和协调,努力探索在“小环境”设计里表达出“大意思”的景观设计思路。

关键词:建筑物,小环境景观,要素组合,意境设计

参考文献

[1]李默.建筑与景观新秩序的建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5):10.

[2]孙力扬,周静敏.建筑与景观的融合[J].世界建筑,2005(3):9-11.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4]刘文军,韩寂.建筑小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5]魏一菁.室内外景观形态的连续性[D].无锡:江南大学,2005.

[6]约翰.O.西蒙兹.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美]哈维.M.鲁本斯坦.建筑场地规划与景观建设指南[M].李家坤,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31.

营造手法 篇5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 中国传统文化走入人们的视野,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凸显已然成为一种时尚, 遍及时装、建筑、以及工业产品等各个领域。同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也已经从“宜居”发展到“宜情”。独特性、美观性以及对设计的文化内涵的不断追求与功能性一样成为高品质室内设计的必备条件。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提到的“历史向前一步的进展, 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当代中国的室内设计也开始越来越多的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 以期走出一条既充满本国文化特色又充满时代精神的设计之路。当前, 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室内空间越来越多得受到人们的拥趸, 但更多的却是肤浅的模仿与简单的元素堆叠。对传统意境的追求, 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 学习传统空间营造的精神而不囿于形式, 才能突破现有得意识局限。

二、中国传统空间意境的特点

“意境”在《辞海》中得解释:“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 如身入其境, 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 意与境交融在一起, 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可见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具象为基础的, 通过对具象的把握与经营, 触发观者的想象达到“情与景汇, 意与象通”的艺术境界。当代室内空间设计中, 只有充分把握住传统空间意境的特点, 才能唤起使用者的情感, 使各感觉相通, 从而使空间使用者产生情感认同。也使空间中的人更容易通过对形的捕捉, 感受到形式背后对空间意境的高远追求。

1. 虚实相生、空间雅致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 凿户牗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道德经》中的这段话形象的阐述了中国人对有与无, 虚与实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实与虚的对比和共融体现着整个室内空间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追求。中国传统的空间布局, 多是利用“框、显、遮、借”等手法, 使空间曲折掩映, 隔而不断, 尽显“山穷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层次之美。

借景, 在传统空间中的营造与布置中有着重要的位置。计成在《园冶》中提到“轩槛高爽, 窗户邻虚, 纳千顷之汪洋, 收四时之烂漫”, 由此便知, 窗已经超越了“通风、采光”的本义, 成为了取景框, 引远处的风景入眼帘。古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既是对这种意境的写照。除此之外, 漏窗也着意于保护墙内的私密性, 同时漏窗使墙面产生了虚与实的对比, 更由于隔窗看景, 景物若隐若现, 光影斑驳, 增强空间通透感的同时, 也能随着观者的脚步, 步移景异, 增添空间的层次感与趣味性。不只是室外, 室内空间中, 以帷幕、屏风等组成的隔断, 都是利用空间中的虚实对比产生雅致共通, 隔而不断的空间意境。

2. 材美工巧、陈设经典

成于春秋末年的《考工记》中有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良。”深刻反应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 巧法造化的思想。“材”因合“天时、地气”而美, 而美材更需要巧工来外化材之美, 这是造物是否美观的先决条件;其次, 因物选材, 选择最能表达器物气质的材料, 如:竹的清秀雅致, 如玉的温润谦和, 如陶土的古朴淳厚等等, 把握材料的特质, 使功能与美感达到完美的契合。在材美的基础上, 意匠之巧亦为重要。在《荀子》中提到:“农以力尽田, 贾以察尽财, 百工以巧尽器械。”强调了“工巧”的重要性。

“材美工巧”深刻反映了“利兼万物”这一哲学思想。而提到“材美工巧”不得不提到以明式家具为代表的经典家具和陈设。明式家具结构合理、造型美观、展示了明快、质朴的艺术风貌, 且在美学、力学与使用功能上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仿佛山水画般的肌理效果与精密巧妙的榫卯结合, 精美而不繁缛的装饰, 都体现着古人不凡的审美意境和卓越的人文追求。

三、传统空间意境的营造手法

将当代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 使当代室内设计充满传统韵味。那么, 如何把握这种“大象无形”的感觉?如何提炼和运用传统的元素?这就成为了目前最值得探讨的问题。现代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过:“艺术意境之表现于作品, 就是透过秩序的网幕, 使鸿蒙之理闪闪发光, 这秩序的网幕, 是由各个艺术家的意匠组织线、点、光、色、形体、声音或文字成为有机谐和的艺术形式, 以表现出意境”。

1. 色彩的重构

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往往先从色彩开始, 透过视觉触及知觉, 引起人们从感情到记忆以及思想的变化。人们对色彩的感受来自于日常的生活经验, 因此, 拥有相同生活经验的人通常对色彩有着相似情感共鸣, 而且不同的色彩组成的调子所表达的情感通常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 我们可以说室内设计中固定的色彩搭配所表达的意象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色彩的重构便是利用这种明确的指向性将原有物象标志性的色彩元素注入新的结构体和新的环境中, 通过色彩的表达唤起观者对原有物象特征的认同感。

色彩在中国古代建筑与造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南北园林建筑的设色也有明显差别, 北方华丽, 多以黄、绿两色琉璃瓦为屋顶。柱、隔扇等木作则为朱红色, 加之自然山水的映衬, 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南方淡雅, 以灰色的青瓦为顶, 木作等是纯度极低的深棕色或栗皮色, 墙垣涂以粉白色, 从色彩上关系看, 强调明暗差别, 纯度的对比很弱。这些色彩搭配和谐而巧妙, 将之赋予当代的室内空间设计中, 很容易唤起人们对传统空间或富丽堂皇或清雅古朴的记忆, 从而达到烘托传统空间意境的作用。如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 在现代的外形下运用粉墙黛瓦的灰白调子即与整个苏州古城区融为一体。

2. 结构的变异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传统建筑与造园文化都形成了完整的形制和空间结构。并且建筑结构的构造系统是按照严密的组织层次建立起来的, 所有构件都有相应的“模数”关系。伴随着当代建筑结构的改变, 建筑平面自由度也随之扩展。在当今的室内设计中, 完全照搬古制, 将古建筑中的建筑与装饰元素, 不假思索的移入室内, 并不能体现传统意蕴的所在。这个时候, 原有空间与建筑结构的变异就成为必然。在传统建筑与空间组织形式的基础上, 简化、分解、抽象、重构其形式, 使富于传统韵味的设计更符合当今时代的审美。同时, 结构的变异也要考虑与当代室内空间的尺度相适宜。这种异化原始形态, 通过简化、叠和、穿插、等手段改变其原本结构形式的方法, 通常强调的是象征性和符号性, 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能指”与“所指”中达到高度统一, 以营造出颇具现代感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传统空间意境。

中国古代家具发展成因及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影响

罗坤明史培行 (江西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98)

摘要: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从商周时期到晚清, 中国家具的形制经历了由矮型到高型的转变, 从最原始的祭器到简单的早期家具再到装饰奢繁的清代家具, 其发展历经了一直漫长的过程。古人的起居方式也因为家具的发展经历了由“席地坐”到“垂足坐”的转变。其转变的成因与各个时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意识是分不开的。现代家具的设计已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其在继承古代家具设计精华的同时融入现代的设计元素使现代家具设计百花争放。本文从各个时期家具的形制入手, 试分析其衍变成因及对现在家具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家具;发展;成因;现代家具设计

一、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逐步形成和成熟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也是中国家具的初始时期, 在这一时期主要以石制和青铜制抬盆和案俎家具为主, 并且其家具的主要职能是一种祭器, 所以在造型上运用对称, 规整的格式和庄严的直线来体现威严、庄重之感。另一重要的家具就是早期床的雏形——席子, 在这一时期人类的起居主要在席子上, 席子是坐具也是卧具。

2.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起居方式仍是席地而坐, 但是家具出现更多的形制, 如:凭几、衣箱、席子。并且木构梁柱结构已初步完善。但在造型上仍以矮型样式为主, 装饰纹样上多以龙凤云等为主题。

3.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组合形式的家具系列, 床在这一时期成为人们室内起居的最主要依托, 基本所有的室内活动都在床上。在家具造型及工艺上仍以矮型家具为主, 并同时出现了玉制家具, 陶制家具, 竹制家具和漆木家具。

4. 三国两晋时期

三国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也是中国家具发展史上一个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期各民族的文化和经济的交融产生高型家具, 这也使得人们早期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发生了变化, 逐渐垂足坐, 并与之相配套的桌椅也开始出现, 但从整体上讲, 这一时期的矮型家具仍占主导地位。

5.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高型家具的一个发展期, 在这一时期高型家具被广泛使用, 椅、凳、桌、案成为室内起居的主要依托, 床也慢

3.材料的重组

材料是实现设计方案和构思的物质基础, 在室内空间各种构成要素中, 质感与色彩构成了具体材料的表情。不同的材料体现不同的肌理效果, 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 形成不同的空间气质。材质的重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在一个充满现代质感的空间中, 传统材料仿若点睛之笔一般的惊鸿一现, 就可以打破原有现代的空间感受, 从而形成对比、矛盾又和谐共融的冲突之美, 赋予整体空间新的生命;另一方面,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 新材料层出不穷。历史上, 每一次新材料的出现, 如玻璃、塑料以及各种膜类材料等, 都将设计带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在当代室内空间中, 不改变传统构件功能与空间组织形式的情况下, 改变材料的运用, 可以使设计既保持人们对传统结构的视觉认可, 同时由于新材料的重组, 使原本熟悉的空间变得耳目一新。

四、总结

慢由多功能的家具逐渐变成功能性单一的卧具, 在工艺制作上和装饰意匠上开始追求清新自由的格调, 摆脱了在这之前的古拙特色, 取而代之的是华丽、圆润、端庄的美感。

6. 五代时期

五代时期高低家具并存, 高型家具普及的时期, 椅、凳、桌、案的日渐成熟, 其家具的工艺风格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各种家具的功能性分工明确, 在装饰和形制上追求一种简朴的韵味, 抛弃了唐代的圆润和富丽, 在家具的陈设方面已出现比较稳定的陈设格局。

7. 宋辽金时期

到了宋代“垂足坐”已成为人们的起居方式, 在这一时期高型家具基本定型, 并慢慢普及到一般家庭, 而且出现多种典型的形制, 如:太师椅, 抽屉厨等。总体来讲, 这一时期家具在装饰和工艺方面, 多以朴质的造型为主, 少有过多的装饰, 多为局部点睛刻画, 加以点缀, 给人以温雅之感, 庄严之味较多。

8. 元代

元代是一个尚武的时代, 这与蒙古族的生活方式有关, 其社会环境反映在家具的设计中, 多表现为形体厚重粗大, 雕饰较多, 追求一种豪放, 华美的艺术风格。

9. 明清时期

明代时中国古典家具的鼎盛时期, 其中硬木家具最为人们推崇, 在这一时期家具的种类繁多, 各种家具分类精细, 在用材方面比较讲究, 一般多选用坚硬细腻、强度高、色泽纹理美得硬质木材, 并且装饰较少, 多以简洁精巧的工艺取胜。清代家具的工艺将家具的设计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在吸收前人家具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 使其在装饰手法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工艺中注重雕刻和装饰, 以过多的装饰为美, 其家具的陈设而已已基本定形。

二、中国家具的文化内涵

中国为什么在早期和日本、韩国一样是一个传统的“席地坐”的民族呢?为什么到后来却变成了“垂足坐”呢?为什么家具到了宋代才基本定型?为什么明清家具对现代家具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早期的人类文明大多出现在黄河流域, 和韩国、日本一样地处亚洲地区, 环境比较干燥, 气候环境允许当时人们席地而坐, 再有当时生产力水平有限, 人们也只能“席地坐”。席的概念也在这一时期就产生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席”的概念就更加明确了, 并出现了“主席”一词, “席”字概念也一直被人们所继承, 如现代词汇中“出席”“席位”。因为起居方式的原

千百年来, 文人墨客对艺术意境的追求孜孜不悔, 传统园林营造的“空灵”与“充实”共生, “自然”与“匠气”同存的和谐美感, 是研究当代室内设计现代性与民族性关系所必然存在的话题。中国传统意境的传承可以具体到色彩、形式、与空间结构上, 同时也应该体现在古代文人物以载道, 以物言志的人文情怀中。不但要追求形的传承, 更应该体现“神”的延续。“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意境相结合, 设计出民族感与时代感同现共赢的优秀的室内空间设计。

摘要:如何继承和汲取传统空间设计的精华并能充分体现当代室内空间设计的时代精神, 是探讨、表现当代室内设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当代室内设计的现状出发, 分析了传统空间意境的特点, 并从色彩、形式、材料以及当代科技的支持四个方面对当代室内空间中传统意境的营造进行分析。最后, 提出对传统空间意境的传承和表现, 应通过对意境的追求表达对空间使用者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室内空间,传统,空间意境,营造手法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营造手法 篇6

一、无背景与有背景

传统人物画是在绘画中最早形成的画科。中国的人物画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算成熟, 脱离了前期的稚拙风格, 并开始注重系统的绘画技法及理论研究。传统的中国人物画受到绘画理论、哲学思想等的指导, 以自己的绘画形式体现着自身的审美意境与空间关系。

我们在欣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步辇图》以及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这些中国早期的人物画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特征, 无论这些画卷中表现多么复杂的故事情节或是描绘多少人物形象, 画面却很少描绘背景, 甚至是空无一物的。这就与我们先前所对比的中国戏剧又联系到了一起。传统戏剧没有舞台布景, 却通过演员的表演给观众一个发挥想象的自由空间。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传统中国人物画同样采用了这种别具一格的表现空间的方式, 通过画中人物的动态、神情以及故事情节来与欣赏者心中的联想进行沟通, 达到相互交融的目的。

中国画还讲求“虚实藏露”。在山水画中有以虚衬实之说, 空白为虚、落墨为实。画家用云烟的空白来遮挡山体, 使其有藏有露, 藏得妙时不知山前山后有多深远;藏得好时能使画面产生无尽之感。人物画同样讲求这“虚实藏露”。背景虽空但却隐藏着无尽的意蕴, 这便使画中的人物更显突出。盛唐时期的著名人物画家张萱所作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一幅最具代表性的画卷。该画的妙处就在于虽题为“游春”却不画春天的景象, 画家用“绣罗衣裳照暮春”的手法来突出主题。画中人物所穿的都是轻薄艳丽的春衫, 在颜色处理上用桃红嫩绿来相互映衬, 人物动态轻松自然, 马匹的步伐轻柔矫健, 使人们能够很自然的联想到春天的万物复苏、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整幅画卷背景虽空无一物但却将春的气息传递给每一个欣赏它的人, 使人仿佛已经置身于春光和煦的自然空间中。这种表现手法足可见其耐人寻味之处。

传统中国人物画不设背景的名作还有很多, 这种绘画形式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常用的程式, 以其独特的构图方式、审美趋向, 体现着中国人物画的空间处理模式。

相比之下, 西洋人物画必不可少的背景描绘则更显出它所描绘人物的逼真。那些尊崇严谨的科学与理性的西洋画家总是以对人和物描绘得真实程度为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他们通过对人物细致入微地研究以及在画面中的合理安排, 再配以符合情节的环境描写, 一个虚拟的空间就凸显于画面中了。西方早期人物画的背景大多是画家虚构出来的, 缺乏对空间的表现, 所以看上去如同舞台布景。

我们拿波提切利的《春》来和中国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做个对比。同样是表现春天, 但是单从画面来看, 两者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一个有着丰富的背景作衬托, 一个背景则空无一物;一幅是描绘着诗一般的神话意境, 而一幅则是对现实生活的场景描写。在《春》这幅画中, 画家通过对花草树木的描写来表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作为该画主题的几个人物又给人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感觉, 仿佛他们是在通过舞蹈表达心中对这充满勃勃生机的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西洋画家总是热衷于将画面描绘得更真实、更贴近自然, 或许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是再现自然、再现生活。

二、连续性构图与瞬间表现

有这么一个故事:南唐的统治逐渐衰落,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社会动荡不安。后主李煜想任用原为北方人的韩熙载为相, 但又对他放心不下, 韩熙载深知官场的险恶, 不愿出任此职位, 便整日在家中以声色饮宴避之, 李煜便派画家顾闳中潜入其家中观察。为了让李煜看起来方便明了, 画家通过目识心记将看到的情形分段画在长335.5厘米、宽28.7厘米的长卷上, 随后呈给李煜。此图便是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

画家为了反映出韩熙载复杂的心理状态, 便采用多场景描绘的方式, 为了表现得更加具体、充分, 画家用屏风等道具来分割画面, 巧妙的表达了空间与时间变化的连续性。

全卷根据情节的变化共分为:听乐、观舞、休息、轻吹、送别五段。虽然每段都是一个独立的情节表现, 但每个情节又都是相互连贯一体的。从韩熙载在五段中反复出现, 我们可以看出这五个情节是在共同描写一个“夜宴”的场景, 但又是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情节的表现。这种构图方式在整体的时间上突破了空间, 但同时又在每个具体的情节上保留了特定的空间。画家为了在空间中使时间继续, 而舍弃室内的四面墙壁, 使我们感到故事情节在不同空间, 不同时间的发生和流动。画中的空间与时间又是互为辩证关系的, 画家将空间的突破是为了使时间继续, 而时间的突破又是为了将空间统一。这种空间结构的处理办法, 解决了二维平面中时间与空间的矛盾, 使传统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形式更加成熟。

由于透视规则的限制, 传统西方人物画, 不可能同中国人物画那样选择用长卷的形式表现故事情节的连续性, 而只能选择表现处在特定空间中某一时间点的情节瞬间。

传统西方人物画的题材多选择有积极意义的历史故事, 这与传统中国人物画有着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在具体表现时, 西方人物画不会像《韩熙载夜宴图》那样打破时空限制, 连续交待故事的几个不同空间, 而是只选择一个瞬间空间中的人物情节, 将其人物形象、表情、动作、服装、道具、特定环境、气氛等等, 进行真实深入地刻画。作品逼真再现历史故事的瞬间空间效果, 以达到表现某个预先设定的主题。

法国新古典主义代表画家达维特在1784年创作了一幅油画《荷加斯兄弟的宣誓》。画家在这幅画中表现了荷加斯正送自己的三个儿子奔赴战场, 为祖国而战的那一刻。他左手握着三把剑, 正准备分给他们, 在分发之前, 三兄弟伸出右手向宝剑宣誓, 年迈的荷加斯也举起右手祝愿他的儿子们旗开得胜。画面右

关于卡通绘画的讨论

程练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400053)

摘要:每一种艺术风格, 或取得成功或美术界在引起巨大反响, 一定是由于其填补了美术史上的某个空缺。然而, 每一种艺术风格都有它辉煌的成就也会有随之而来的淡出人们视线的一天。卡通绘画亦是如此, 它以其截然不同于前人的创作手法从上个世纪末至今, 一路走来, 取得不小的成功。

一、卡通绘画的起源

卡通绘画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 跟其他很多艺术流派不大相同的是, 虽然卡通绘画受国外某些主流艺术流派影响, 但其一定不是由哪一种特定流派延伸而来, 换一种方式说, 它不是某种国外流派的“中国化”。卡通绘画最初被提出, 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广州,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环境, 那时的广州跟全国其他城市相比, 经济发展相对发达。代表艺术家黄一瀚, 也被称为“卡通教父”, 代表着那时卡通绘画的发展, 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老卡通”。他认为, 当时新一代的年轻人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创造着不同的价值, 这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他希望用“卡通艺术”这种在中国美术史上还未曾出现过的艺术, 来认同一代人, 并且把中国新一代年轻人推销到中国历史的前台。有人说, 卡通绘画是浅薄的, 没有深刻意义可推敲的, 他们反对这种艺术, 他们认为把廉价的大众形象融入作品中的艺术是一种廉价的艺术。2003年的川美, 举办了一次名为“转向”的展览, 此次展览展出的当时川美新一代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而这些年轻艺术家也就成为之后乃至如今被大家常常谈到的“卡通一代”。在这些艺术家的绘画中, 一方面, 他们延续了之前“老卡通”的绘画风格:色彩明亮而绚丽, 画面人物形态夸张、整个画面充满幻想和怪异的成分……

二、“卡通绘画”是否属于“艳俗绘画”

在吕澎所著《中国当代艺术史》一书中, 卡通绘画被归入“艳俗艺术”这一章节内, 他认为“以广州艺术家黄一瀚等人为主的“卡通一代”, 也被认为是艳俗艺术家的组成部分。” (《中国当代艺术史》吕澎P841) 。卡通绘画是否属于艳俗绘画?卡通绘画和艳俗绘画所产生的背景和其所包含的意义是否是一致的呢?这些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艺术批评家普遍讨论的重点。首先, 必须了解的是艳俗艺术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艳俗艺术产生于二十世纪末的中国, 由于国家政策的转变, 社会商业化的速度加快, 思想开化人们开始接受并热衷于一些外来的新鲜事物, 而这些新鲜事物与中国刚刚发展起来的文化既冲突又融合, 艳俗艺术就产生于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另一方面, 艳俗艺术的产生不能不与当时流行于世的波普艺术联系在一起, 无

边正在为此而哀痛不已的几位女性只是作为陪衬。该作品是一幅典型的描写历史故事的传统西方油画, 画家以透视法、明暗法等来表现瞬间的真实的空间。画家之所以选择故事中这一典型瞬间的空间, 是因为这一瞬间情节最能突出该画的主题。

三、结语

传统中国人物画的意象空间要求画家和欣赏者来共同营造。因为画家只提供他本人对空间所表现的有限的“象”和无限的“意”, 只有欣赏者理解了这个“意”, 才能产生联想, 意象空间才能形成。而传统西方人物画再现的空间是直观的, 欣赏者不需要联想就能感受到画面空间带来的真实性, 这正是传统中西绘画空间意识的重要区别。

从中西方画家对人物及背景的处理方式来看, 传统的中西论是从以“符号”来“讽刺”的表达手法上, 还是在创作意图及背景上, 艳俗艺术都被看作是波普样式的一种延续或者直接被称为“中国式波普”。“有的批评家将艳俗艺术视为“后波普”, 甚至把它看作是“中国波普走向衰落的标志”的标志……因此, 我们不妨这样说, 艳俗艺术是玩世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在急速变化的商业化社会温床中培育出的“私生子”, 它是从“新生代”艺术家开始的由形而上精神向形而下状态下降的一个最为彻底的表现形态。” (《中国当代艺术史》吕澎P841) 如拿吕澎所定义的艳俗艺术相比, 分析卡通绘画究竟是否符合这个标准也就可以得出卡通绘画究竟该不该被纳入“艳俗艺术”一类中。而卡通绘画与艳俗艺术的产生背景以及表达思想真的是一致的吗?首先, 艳俗艺术产生于一种相当矛盾的社会背景下, 而卡通绘画的产生仿佛与这种矛盾并无太大关系, 笔者个人认为, 卡通绘画的产生是随着七、八十年代出身的青年艺术家成长起来而产生的。另一方面, 艳俗艺术作为艺术家讽刺, 批判中国社会的快速商业化, 中国传统被国际化的工具;而卡通绘画艺术家则是试图利用这种风格的绘画来表达自己以及与自己同代人的意识形态。再从创作手法上来看两中绘画风格也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在艳俗艺术风格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元素, 艺术家力求运用代表不同文化和国籍的视觉符号, 来表现其所想表达的冲突与尴尬。而在卡通绘画的画面中, 具有深刻意义的视觉符号要单纯得多, 我们看不到更多与“社会”“商业”有关的符号,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青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元素, 如:玩具、宠物以及快速消费品等。

三、卡通绘画的未来

每一种艺术风格, 或取得成功或美术界在引起巨大反响, 一定是由于其填补了美术史上的某个空缺。然而, 每一种艺术风格都有它辉煌的成就也会有随之而来的淡出人们视线的一天。卡通绘画亦是如此, 它以其截然不同于前人的创作手法从上个世纪末至今, 一路走来, 取得不小的成功。近几年来国内架上绘画的成交数据便可以证明这一点, 拿近几年来作品成交价一路飙升的年轻艺术家、“新卡通”几位代表人物来说, 从2005年之前成交价保持于万位数到今年创下的新高七十万大关就可看出近几年卡通绘画的一个“热卖”趋势。而卡通绘画是否可以保持这个良好的趋势, 继续停留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活跃地带呢?

参考文献

营造手法 篇7

关键词:园林,校园,景观

0 引言

江南园林造园历史弥久, 由皇家园囿发展而来。明代中期以沈周、唐伯虎、董其昌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也纷纷参与到园林的设计和建设中, 形成了有别于宋元时期的“住宅园林”的艺术风格。清代初年, 随着盐商和徽商的兴起, 江南地区造园之风盛起, 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场面。利用有限的空间通过特有的营造手法, 再现真实山水、移步换景、以小显大、乐蕴无穷。因此江南园林具有以下几种特质。

1 江南园林的特质

1) 江南园林的人文特征和造园者的目的———以人为核心。

江南园林以“善于用因”为建造原则, 园林大都与外界隔绝, 实现“置闹市而不嚣、于市郊而不矫”的雅洁品质。园林规模可大可小、因地制宜, 通过精细的景观塑造和精巧的园林布局彰显独特的文人气质。富豪权贵造园自然会炫财耀势, 一石一泉, 一棂一榱, 无不精美工巧;囊中羞涩的寒士在造园中侧重于环境的静谧雅致, 景观不求在多, 怡人即可。不管是富豪还是寒士, 他们在造园的总体风格上并无太大的差异, 均为当时文人士大夫所遵从的文化情趣和道德理念。对于大多数造园者而言, 其目的是创造一个有观游之趣, 愉悦身心的场所。

江南园林是适合造园者父母家人理想生活的休憩场所, 体现了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园林养亲性;江南园林让造园者得到自我安逸和自我享受, 体现了以人的享乐为核心的园林自娱性;造园者以江南园林的华轩美榭为雅集场所, 体现了以人的交往为核心的园林聚会性。江南园林的营造, 无不显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2) 江南园林的艺术特点和造园者的追求———以自然为美。

江南园林的造法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 且无固定程式, 造就了“园因景成, 景因园异”的妙处。江南园林大都身处于城里宅内, 为了能体现出园内的山水性情, 造园者将“叠山理水”的艺术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取假山之姿容、借水景之意境, 辅以盆栽、树木来表现出自然的万千气象。江南园林建筑均为木框架结构单体建筑, 运用连廊、桥梁的连接, 形成一种可实可虚、可通可隔的空间布局, 将个体组合的可变性发挥到了极致, 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揉。在江南园林中运用了大量的匾额提名、楹联篆刻等文学手段, 将文字所富含的意境对园景进行了点介。既是对空间的划分, 同时也避免了“纯游观”景点带来的靡靡之气。用人文自然弥补了非原始自然的缺失。

3) 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和造园者的情趣———以适用为原则。

江南园林所具有的古典艺术和传统文化是任何建筑形式无法替代。利用空间的组织、平面的布局、意境的创造形成一个造园设计体系。一切安排似若偶然, 却又突出了园林的适用性。受封建法统和文人价值观的影响, 江南园林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四面高墙合围, 显露出造园者内扬型的个性特点。在江南园林中, 造园者引入了农桑元素, 以追求隐逸的效果;引进了西洋元素, 以追求对新兴的认识。隐逸和新兴两种迥异的风格, 相互映衬。通过园林来表达造园者自身的情感和立意, 突破了单靠视觉传达信息的途径, 而是综合利用人的感官因素来获得感知。庭院空间以水为中心, 建筑物、亭榭等均布置在水的周边, 体现出强烈的向心和内聚的感觉。江南园林的引人之处是充分利用了空间序列, 假山、池水、植物和建筑的有机融合, 丰富了场地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按照功能划分的区域, 同时也能包含主要景物和数个空间层次。以山石、水面、光影、声线、植物和气味充分的对空间进行了延伸和渗透, 让人有了咫尺山林、合璧奇异、多方胜境的感受。

2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在借鉴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基础上, 以高校性质为依托, 以高校文化内涵为内容, 为广大师生服务, 为教学科研活动服务。充分尊重校园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 构建“校在园中、园在校中”的绿色生态境界, 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不仅要着眼水面、绿化面积的扩大, 更可以吸纳江南园林的特质, 促进教学环境的和谐统一, 推进高校景观环境的永续发展。

1) 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身心与校园环境的融合。

当代的高校早已不是象牙塔, 而是一个鲜活充满张力的社会, 大学生作为这个社会的重要成员, 有其鲜明的特点。他们常年围绕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的生活轨迹, 显示出独特的规律性。大学生的求变意识又使得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 高校为他们安排了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文娱活动和社团活动, 这样也要求校园景观具备丰富性和集体性。在开展多种样式的同时, 倘若校园景观能提供个性化的私密空间, 无疑在稳定大学生情绪上起到极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江南园林的“因”, 利用园林的建造手法因境制宜、因地制宜, 围绕着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活动区域和生活轨迹, 通过江南园林小品的点缀、曲径通幽的婉约、一池碧水的舒缓, 让他们有一种宁和、安全、庇佑或回归的心理感受, 减轻他们的压力, 消除主观情绪的影响。

2) 以自然为美, 注重人文景观与校园建筑的融合。

在高校校园的人文景观中既有得天所赐的自然景观, 也有为了突显文脉特征的人工景观。纵观校园建筑, 大都是庄重、严谨的构造外形;突出使用功能而略呆板的内部空间;因建筑年代的远近、设计风格的变化而形成的忽抑忽扬的建筑风格。因此人文景观必须以自然为美, 兼顾静态设施和动态活动, 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运用植物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形成空间意境;运用植物生长经历承载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假山、池水、亭榭、连廊、桥梁等江南园林小品, 在丰富了校园景观的同时, 也表现出高校在文化内涵建设上的成就。文字是表达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 因此校园景观中楹联匾额、碑记题刻等更容易解读出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飘逸的书法、精致的话语也将自然美、人文美和景观内涵一并呈现出来。

3) 以适用为原则, 注重景观情趣与校园风格的融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海外景观设计公司参与了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工作, 高校校园景观的风格也呈现出西方园林的特色。我们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更不能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环境营造特色。每一所高校所在的城市都有着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不同时代的城市风貌, 高校所承载的地方性和历史性不容质疑, 因此校园景观就是最好的载体, 由此衍生出的景观文化要能够表现出特定场所的主题, 其来源和依据可以是多样性的, 但不能离开适用性的原则。利用江南园林的营造手法来表现出景观的立意, 这个是西方园林那种对称排列、欧式装修所不能取代的。在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中, 可通过对施工工艺的改良、材料的选用以及对节点的掌控来实现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熔铸。体现出校园景观的适用功能和传统审美情趣的有机交融, 能够更好的诠释和彰显校园的建筑风格。

3 结语

江南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物质和精神遗产。高校校园景观是高校文化底蕴、内涵建设的突出载体, 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生活的场所。因此二者的有效融合, 还需要校园建设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使高校校园景观更具有生命力和时代感。

参考文献

营造手法 篇8

关键词:古典私家园林,禅文化,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1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与文人的禅宗思想

弥漫着浓浓书卷气息的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书写着文人内心平淡、幽远的宁静生活。文人们将自己的种种情感、志向、意趣投射在园林景观的塑造之中, 并融入山水画理论中的三大社会哲学思想。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 儒家思想是一种“乐以忘忧”的积极入世精神, 而道家思想主张的内心的超脱与宁静更像是补儒家之不足。就此看来,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更像是满足观赏者的愉悦之情。在佛教与道、儒思想相互融合的过程中, 计成早将“刹宇隐环窗”一景写进书中, 将世俗园林景观设计与佛寺园景观结合, 在园林设计中加入有关佛教文化的元素, 由此相得益彰, 体现出佛教精神和美学价值, 营造出新的园林艺术氛围。

而禅文化本身已不是单纯的宗教文化, 甚至可以说, 禅文化来源于佛教文化, 如今已发展为一种有着完善体系的哲学。禅宗思想使人们怀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去体会世间万物, 文人士大夫们将它融入园林创作中, 倾向于在有限的空间形态中求得一己性情的自然, 构建出内心精神的无限天地。在现代园林中引入禅文化着重表现自由、豁达的心境, 弱化了其肃穆的宗教氛围, 打造出一个以禅文化为核心的环境, 可以为观赏者提供一个可观、可游、可感悟的园林。

2 从园林景观的构造品禅文化

受禅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形式主要有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的布置严格遵守着伽蓝布局, 在氛围渲染上强调威严、肃穆的气息, 宗教意味浓厚;私家园林则采用自然布局的方式, 园林中没有很多宗教建筑, 而是把禅的精神隐喻于山水之中。自秦汉私家园林造园之风兴起, 文人士大夫们也开始崇尚自然, 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来寄情于山水, 通过叠山、理水的手法, 在园林有限的布景中体现无限深远的空间, 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 造园者不再刻意去模拟和简单地复制园林景观, 而是追求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禅境。

可以看出, 中国园林在布局、色彩和造型方面都力求与环境相地合宜, 同时还要考量与叠山、引水、植物配置等各要素互相协调, 融为一体, 通过对空间的营造来体现园林空灵的禅意。造园者依靠对自然的感悟创造虽有人作, 宛如天开的意境。周维权曾提到, 中国古典园林绝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状态, 而是通过不同的手法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 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营造出无限的心灵感受。

3 禅文化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禅意所营造的以静谧、素雅为代名词的公共空间让景观不只是空间的平面构成。禅意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善于利用我们身边很多的自然要素, 其目的就是达到景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古人在禅意思想的影响下, 将自然山水与建筑有机组合在一起, 在其禅意的营造上推崇“空”中顿悟的思想, 十分注重通过空间来烘托空灵的禅意, 并利用园林中的山水和植物比拟园中无限的空间, 使游园者产生无限的遐想, 从而产生共鸣。园子的限定性越小, 游园者的内心灵动性就越大, 往往越简单的设计, 越能够有更大限度的发展空间。

在现代遗留的古典园林中, 使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围墙, 被雨水冲刷过的浓淡不一的墙面, 日积月累, 变幻出最富深意而又浑然天成的立体山水画。可以看出, 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 园林强调运用简朴的材料, 通过简洁的方式去营造宁静与顿悟的意境。这种意境在其构造上表现的简单而抽象, 更加注重使用现代感的线条, 结合观赏者的心境和诗情画意进行布置。如今, 层出不穷的新材料、新工艺让园林景观逐渐走入了一个误区, 变幻丰富的园林失去了其原本的生命力。只有真正朴素、淡雅的材料透出的气韵才能让我们静心于自然之中, 例如青石、青砖、青瓦、原木、白灰墙面、清水混泥土、砖雕、石雕、花岗岩、文化石等, 我们运用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气息, 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 能够让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禅意空间本生的古朴、宁静就是通过这些材质体现出来, 身处自然材质之中, 我们仿佛也能够得到心灵的平静。

4 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

如今, 景观设计的发展越来越缺乏对人文的关怀, 景观创作日益表现出对形式的过分强调。过多地运用技术、手段, 导致整个设计华而不实, 降低了景观设计的价值。现代园林的发展不能只是简单地去模仿古典园林的精美, 也不能单纯地拼凑、混搭各个时期的建园特色, 而应该从新的社会生活中寻求灵感, 学习古典园林中对景致、对建筑、对人文关怀的艺术手法。现代园林在其功能上, 除了要继承与发扬传统禅意园林典雅的意境, 还需要更为细致地考虑人性化的设计和生态设计。随着生态化意识的提出, 传统园林中的“师法自然”原则重新被重视, 特别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对光、风和水的巧妙运用。日本枯山水就是典型的以隐喻的手法将水的某些特质提炼出来, 用白沙配以石头, 然后用植物点缀, 对自然景观进行缩化, 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营造出一种静寂与永恒的禅宗之境。

营造禅意空间的目的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休闲、思考、静养的环境, 禅意空间既不像古典园林那样古香古色, 也不像寺庙园林那样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 它存在于现代景观设计之中, 就必须要符合现代景观的审美需求。现代园林以禅宗理念为指导, 借鉴其反映出来的设计思想、生态观和价值观, 运用现代主义的外在形式和构成手法, 从古典园林的理念中找到适合当前发展的精华要素, 不拘泥于古法, 又能从中吸取更多精髓, 来更好地推动现代园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2]周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J].中国园林, 2005 (4) .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商务印务馆, 1994.

上一篇:活动灵活性下一篇:科学探究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