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体系

2024-07-20

营造体系(精选6篇)

营造体系 篇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品质。在师生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为更好地阐述师生关系的内涵和意义,本刊通过选择刊登一些鲜活的案例予以具体说明。

“让教育成为一段幸福的旅程”是我校一贯坚持的教育理念,为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国际化素养,我校从2008年起与美国语言组织International Language Program合作,开办了ILP英语班,主要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让学生更加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拓宽国际视野,真正成为一个世界的公民。我们致力于创新评价体系,实施多元评价,让学生获得成长的乐趣。我们为学生设置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师生关系在活动中得以融洽发展。

一、多元的评价体系

1. TOKEN及时激趣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我校在实施ILP课程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并将形成性评价落实到每一堂课上。我们为每一个ILP班的学生准备了一个token bag,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发放token。教师注重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形成性评价,实施这些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 成长档案记录成长

成长档案袋记录了每个ILP班学生每学期的学习情况,存放了学生的手工课作品、美术课的绘画作品、词汇课的拼写作业、绘本课的续编本等。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的记录,也给学生及外教留下了美好回忆。

3. 汇报演出综合评价

汇报演出是ILP班学生每学期向家长展示所学的综合汇报形式。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演出,和外教一起准备演出道具、服装。外教选择的剧本和角色也尽量符合每个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有最自然、自信的表现,展现自我。

二、为学生搭建展示舞台

我校特有的艺术课程是体现个体差异性、多元相融性、动态性等特性的课程,我们把选择和开发艺术类校本课程的权利交给了学校师生,并且通过组织各种社团活动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在每个学期,我们都会根据学生需要,开设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棋类、车模、机器人、小小主持人等二十余门选修课程。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申报,既可以是所教学科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是跨学科或和其他教师联合授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走班式学习。通过这样一种自由而灵动的课程,我们培养了一大批艺术特长生,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展现风采,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崭露头角。

艺术课程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此外,我校成立许多学生社团,并且在原有社团的基础上于2012年又开设了话剧表演社团。本着让学生“人人走上舞台当演员”的原则,我们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话剧表演社团也一改往日由教师担任辅导员的形式,由学生自主担任各个话剧表演中的总导演。从剧本的选择到角色的选定再到话剧的排演,学生是主角,教师参与话剧排练,师生关系在排练、表演、讨论中更加亲密了。话剧表演社团的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首先,社团成员招募。每学期开学初期,我校按计划由各个班级的一些较有特长的学生考察同伴的特长,确定好话剧表演的角色。学生们在班级中即兴表演,锻炼自己的胆量,增强自信心。

其次,组织观看话剧。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话剧录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话剧以及话剧与电影、电视表演的区别。同时,学生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阅读话剧剧本。

再次,学生自主排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学生就开始了实际的排练和表演。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人人都是话剧的主角,充分融入到团队中,配合默契,展现了出色的表演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尊重他们,让他们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的风采。

最后,话剧社团展演。我校采用年级展演的形式进行话剧表演,每个年级依次走上学校音乐厅的舞台进行表演,同时还邀请了学生家长来校观看。展演所涉及的服装、道具、演员化装等工作,也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自主解决。在工作中,学生学会了选择和自己角色相匹配的服饰,或亲手制作,或请教师和家长提供建议。通过展演,学生不仅展现了艺术风采,还锻炼了自己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艺术课程和社团活动将趣味性、教育性和实践性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主动参与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增强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师通过艺术课程的授课、社团活动的参与等,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活动中消除了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的畏惧心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推进“玩全手册”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打造学生的快乐童年,我校从校本课程的高度出发,全力推进“玩全手册”,让学生爱玩、会玩,更能在玩中创造花样,玩出新意。学生每天都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游戏带给他们的快乐,“秀”出了自己独特的阳光魅力。

1. 自主创编游戏,让师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玩全手册”构建之初,我校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向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征集他们喜欢的游戏项目,大量征集游戏种类,以此来打造我校独特的游戏活动集锦——“玩全手册”。我们在号召全校学生家长和学生一起开展传统游戏活动的基础上,鼓励大家观察生活、动脑思考、体验实践并进行游戏创编。活动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响应,他们提供了一百多个各式各样的游戏,不仅有记忆中的经典游戏,如丢沙包、滚铁环、跳房子等,还有紧跟时代潮流的轮滑等游戏,更有新颖有趣的创编游戏。在“玩全手册”上,我们列出了详尽的游戏方案,制作有趣的游戏插图,学生们各尽所能地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属于自己心中的游戏天堂。在课间活动时,教师们也被邀请进来参加游戏,师生一起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2. 寓教于乐,让师生关系更融洽

我们在初步了解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后,结合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体育课程教学计划,把学生喜欢的内容按一定比例进行压缩,分段和集中穿插在体育课中进行教学。我们还经常听取学生和非体育教师的意见,鼓励他们一起对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不断地进行创新,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融入到教学中来,师生共同参与体育活动,建立了更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此外,我们经常利用课间时间,组织一些班级体育比赛。每隔两周,我校少先大队联合体育组教师组织一次班级友谊赛,如足球比赛或趣味接力赛等。比赛的时候,赛场上观众欢呼不断,气氛紧张热烈。比赛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加强了团结合作,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还增加了不同班级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

3. 丰富多彩的大课间,让学生享受运动的魅力

为了把“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变为学生自身的需求,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大课间时间,学生们伴随着《阳光体育之歌》,迈着整齐的步伐,来到操场上做自编操。在自编操做完后,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就开始了。这里有充满少数民族风味的竹竿舞,优美的旋律加上活泼的动作,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这里有学生喜爱的足球运动,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运球、传球、射门,欢笑随着球儿一起飞;简单的跳绳也被玩出了花样,双跳、单跳,一条条绳子在学生手中飞舞。在校园里,四处都能看到学生灿烂的笑脸,听到悦耳的笑声,学生在游戏中展现着自己的风采。

营造体系 篇2

http://.cn2010年12月15日19:28新华网

李长春在看望江汉刚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时强调

深入开展向江汉刚同志学习活动

努力营造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氛围

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徐壮志、陈辉)江汉刚同志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开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看望了江汉刚同志和报告团成员,代表胡锦涛总书记向江汉刚同志表示亲切问候。他强调,胡锦涛总书记对江汉刚同志非常关心,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北京军区领导转达对江汉刚同志的亲切问候并安排精心治疗。我们要深入宣传江汉刚同志忠诚使命、为国争光、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氛围。

江汉刚同志是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团长。在参加中国第7批维和部队赴利比里亚维和期间,他虽身患胃癌,仍以顽强毅力带领部队官兵在艰苦条件下出色完成了各项维和任务,受到联合国官员以及利比里亚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评价。

李长春指出,今年是我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0周年,江汉刚同志是我国维和部队的优秀楷模,他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国维和部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博大胸怀,展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坚强决心,赢得了非洲人民的由衷钦佩和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尊重。江汉刚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反映了当代革命军人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李长春强调,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饱满的热情为实现“十一五”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在这样的形势下,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向江汉刚同志学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要大力宣传江汉刚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他爱党报国、忠诚使命的坚定信念,胸怀大局、为国争光的崇高追求,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埋头苦干,全面实现“十一五”的目标任务,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参加会见。

报告会由中央宣传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代表、部分高校师生代表、驻京部队官兵代表等700多人参加报告会。报告会上,江汉刚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过程,报告团其他4名成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江汉刚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深深感染了现场听众,会场不时响起阵阵热烈掌声。

营造体系 篇3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均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扬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国务院专门发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这次印发的《指导意见》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的具体举措。

《指导意见》制订出台的目的,是有效治理失信行为高发问题,使失信者付出足够的代价,并通过实施正面激励让守信者受益,做到让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从而形成引导社会成员诚实守信的正确导向。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机制,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提高社会治理能力,都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一,这是第一部关于信用联合奖惩的规范性文件。国内外实践表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信用体系的支撑。而信用体系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就是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对守信者予以激励,对失信者进行惩戒。在许多发达国家,人们一般不愿失信、不敢失信。因为一旦失信,读书、就业、创业、信贷、保险、租房、租车、出入境等都会受到影响,可以说是“处处受限”,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形成了使人们自觉守信的倒逼机制。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十分管用和有效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指导意见》充分总结借鉴了国内开展的试点探索和国外行之有效的经验,对激励惩戒对象、可采用的激励惩戒措施、协同运行机制等做出了规范。

第二,《指导意见》体现了激励与惩戒并重的原则。《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要求,在加大对严重失信主体惩戒力度的同时,充分运用多种措施对诚实守信主体进行激励。对诚实守信者进行联合激励,重在褒扬,重在提供优先机会,重在减轻社会负担,比如,优先办理行政审批,优先享受优惠政策,优先提供公共服务,减少审批环节,减少监管频次,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使守信者在市场中获得更多机会和实惠,让信用成为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考量因素。

对违法失信者进行联合惩戒,《指导意见》提出的措施包括行政性、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四大类,重在约束,重在限制,重在提高失信成本,包括降低信用等级,在行业内公开,面向社会公开,依法依规限制行政许可,限制市场准入,限制新增项目审批核准,限制担任法定代表人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限制股票上市,限制发行债券,限制银行信贷,限制发起设立或参股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限制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限制申请财政性资金项目,限制参与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限制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限制评先评优,限制出境,限制购买不动产,限制乘坐飞机和高等级列车,限制旅游度假,限制入住星级以上宾馆等。可以说是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一时失信、长期受限,失信将付出巨大代价。

第三,《指导意见》既明确了联合惩戒的重点,也明确了必须将惩戒措施落实到人。受到联合惩戒的严重失信行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严重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包括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强制性产品认证等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二是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包括逃税骗税、恶意逃废债务、恶意拖欠货款或服务费、恶意欠薪、非法集资、合同欺诈、传销、无证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故意侵犯知识产权、出借和借用资质投标、围标串标、虚假广告、侵害消费者或证券期货投资者合法权益、破坏网络空间传播秩序、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等严重失信行为。三是拒不履行法定义务,严重影响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公信力的行为,包括当事人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作出判决或决定后,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逃避执行等严重失信行为。四是拒不履行国防义务、危害国防利益的行为,包括拒绝、逃避兵役,拒绝、拖延民用资源征用或者阻碍对被征用的民用资源进行改造,破坏国防设施等行为。

在联合惩戒的对象上,《指导意见》还明确,要完善个人信用记录,推动联合惩戒措施落实到人。对企事业单位严重失信行为,在记入企事业单位信用记录的同时,记入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负有直接责任人员的个人信用记录。在对失信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惩戒的同时,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员采取相应的联合惩戒措施。

第四,《指导意见》既明确了奖惩的落实机制,又明确了协同联动的要求。为了将奖惩措施落到实处,《指导意见》明确了建立健全九个方面的落实机制,包括触发反馈机制、部省协同和跨区域联动机制、信用信息公示机制、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使用机制、信用红黑名单制度、激励惩戒措施清单制度、信用修复机制、信用主体权益保护机制以及跟踪问效机制等。

联合奖惩的核心在“联合”二字,没有协同联动,仅在某一个方面受到激励或者惩戒,享受的利益或者付出的代价就不够大,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激励约束作用。因此,《指导意见》特别强调,要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形成政府部门协同联动、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社会共同治理格局。

第五,《指导意见》既体现了激励约束,又体现了权益保护。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信用修复机制和信用主体权益保护机制的具体任务。要建立信用纠错修复、自新修复、主动修复的机制。要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异议、投诉制度,有效避免信息失实和“误伤”等情况发生。一旦因错误采取联合惩戒措施损害有关主体合法权益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其信誉、消除不良影响。

信用体系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惩戒不是目的,目的是营造更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让守信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成为每一个法人和自然人的行为自觉。在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的同时,要大力培育诚信理念,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大力加强诚信教育,通过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的方式,潜移默化,将诚信理念深植人心,真正以守信为荣、以失信为耻。

为了做好《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更详细的分领域具体措施。在此之前,有关部门和一些地区积极探索,已经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比如,税务总局与有关金融机构合作,开发“税易贷”产品,对诚信的纳税人提供融资便利,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共青团中央与保险机构合作,对优秀青年志愿者提供更加便利的保险服务。发改委、人民银行会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最高人民法院、安监总局,先后与40多个部门联合签署了针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失信企业、违法失信上市公司、失信被执行人、安全生产领域严重失信生产经营单位的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据不完全统计,有关部门对失信主体,限制乘坐飞机411.5万人次,限制乘坐列车101.6万人次,阻止出境边控443人次,限制申报政府性投资上百亿元,限制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等职务2.7万多人次,一些失信企业及其法人代表被取消“劳模”等评先评优资格,一批失信案例被媒体曝光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这些惩戒措施对违法失信主体形成了强大威慑,大量失信纳税人补缴了税款,约40万失信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义务或者与申请执行人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营造体系 篇4

平台打造行业公信力

根据《2011~2015年中国物流金融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我国物流金融市场约有7万亿元的发展空间,潜力巨大。然而业内人士都知道,2012年 ~2014年在大宗生产资料领域出现了大量同一批货物重复质押、重复买卖、重复担保的风险事件,这些风险事件在行业内迅速传导,集中爆发了以上海钢贸危机、青岛港铜危机、广州纸业危机为代表的重大危机,令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损失惨重,损失金额数以千亿计,直接导致大量银行和物流企业大幅缩减或暂停相关的物流金融业务,使得目前物流金融行业处于发展20年以来的最低谷。

在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总策划者、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金融专业委员首任会长刘景福看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由于行业内整体公信力缺失、诚信不足造成的。如何打造物流金融行业的诚信体系,如何进行诚信体系相关商业模式的创新,引发了他深刻的思考“,单纯的协会与政府推动,不如通过合适的商业模式来推动”,“要尽快搭建开放、公信、权威、第三方的物流金融平台。”在此形势下,经商务部、银监会、北京市商务委等政府部门的指导,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支持推出的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于2012年年底启动研发。

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自启动研发以来,经过多次组织银行业集中研讨,积极吸取相关意见和建议,在业内达成了共识———该平台是国内首创的物流金融平台,是防控物流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对促进物流金融业务的规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刘景福认为,建设这样的平台,通过银企信息的融合与公开,降低物流金融的运作风险,规范和完善物流金融行业秩序,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解决当前突出的公信力缺失问题,而且还可以提升政府行业监管的能力与手段,服务政府相关决策,提供更为丰富及多样化的物流金融行业社会化服务。

独具优势的公信力平台

相比较国内目前现存的一些平台,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自诞生起就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从其几方面的创新也可以看出在业内无可取代的地位。

第一,从运营构架上做创新。从国际经验来看,由行业协会主导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有效地形成公平、公正、公信力的市场化运作,而且在《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也提出了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原则。由此,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采用了新型的运营构架: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仓储协会联合支持并参股,由中物动产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运营。从而实现了多协会参与、企业化运作的重要目标。

第二,由三大行业协会主导建立存货权属的统一公示系统,所有的金融机构、第三方担保品管理企业、存货所有权人,可以把存货相关权属 (质权、所有权)在平台上进行统一公示,由此打造一个契约性、自律性、非法律强制性的独立第三方平台,通过第三方证明的形式,证明已经实现交付并占有质物的客观性———这就是风险事前控制的措施。

第三,仅有初始的存货权属公示远远不足,因为存货在仓储管理中是动态变化的,需要通过对接仓储管理系统、现货交易系统、结算支付系统等来动态跟踪相应的业务数据,并自动进行数据提取,自动在平台上进行公示,无需用户再手工登记,从而实现动态的存货状态跟踪———这就是风险事中控制的措施。

第四,如果存货相关的业务及融资发生违约或逾期,相关的仓库管理方、存货交易方、担保融资方都会按照严格的法律途径进行公示,而且通过与各个现货交易市场对接,对不良质物进行快速处置———这就是风险事后控制的措施。

可以看出,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正是通过运营构架、事前风控、事中风控、事后风控等四个方面,建立一个适合物流金融行业的诚信体系。那么有了适合的诚信体系,如何营造与诚信相关的多赢互利的商业模式呢?

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定位为一个覆盖全行业、全国范围的数据共享平台,其商业模式是通过存货担保权的登记公示服务,把物流金融的两大主体———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聚集过来,再通过整合了包括货权公示、物联网监管、仓储管理、仓单流转、现货交易、存货质检、价格预警、价格保险、征信融资、不良处置等全过程的物流金融产品链条,为物流金融的所有市场参与方提供云服务,并为各市场参与方提供一个开放型的业务合作平台。

在收费模式上看,平台通过向中小企业以租赁云服务的方式开放所有的物流金融产品,并对接金融机构的在线融资服务,这样平台每月向中小企业只收取低廉的云服务使用费用,从而帮助中小企业低成本地开拓物流金融业务。而且平台前期的产品投入主要是政府项目支持,目前已经投入并完成上线运营。

营造体系 篇5

1 主题博物馆环境景观营造的重要性

1. 1 主题博物馆环境景观营造的重要性

1) 点出主题, 将室内延伸到室外。现代主题博物馆根据公众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发展, 除了以教育为主的展示功能以外还额外增添了许多功能, 例如: 休闲娱乐, 观赏传播等, 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文化交流平台。这使得博物馆由室内走向室外, 由单独的展厅延伸至包括建筑在内的整体空间, 这样做无形中增添了艺术氛围, 强化了熏陶、品味、感受、体验主题的心境感受, 同时也将场地融为一个整体, 更具有统一性。

2) 烘托主题, 营造气氛。主题博物馆的外部空间是城市喧闹与历史记忆的过渡空间, 同时也是给参观者的第一印象。作为隔离城市喧闹的场所, 环境空间成为了公众进入展览空间的心理铺垫, 它以环境景观来丰富场地的含义, 使整个区域富有感染力, 弥补因空间条件有限而功能不足的展厅区域, 让公众在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同时, 与博物馆主题文化产生心灵上的碰撞, 并且形成一个舒适、便捷的休憩空间。

1. 2 主题博物馆环境景观营造的特点

主题博物馆的景观肩负着其独特的使命, 即: 突出博物馆的主题、表达主题博物馆的特性、博物馆环境空间与城市环境的衔接以及地域性文化的表达。由此, 主题博物馆环境景观空间形成了一个不独立存在的, 不割裂内外环境, 相辅相成的信息传递与精神表达空间, 它成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联系与调和的产物。在设计中不断的通过空间、时间、文化、色彩、机理等若干个意向的叠加, 丰富饱满整个场地, 当人们进入其中, 所蕴含的文化寓意便跃然于心间。

2 主题博物馆环境景观体系的构建

2.1主题博物馆景观体系分项规划

1) 自然构成要素规划。从生态角度上看, 自然要素规模越大, 物种越丰富, 生态就越佳。自然要素成为场地构建的基底, 既要发挥自身美化和生态效能, 更要与人工构成要素耦合。对自然要素的系统规划是主题博物馆景观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设计中应注重生态、美观等原则。2) 人工构成要素规划。人工构成要素对于整体景观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主题博物馆的人造景物是串联起整体景观架构的重要因子, 它不但起着组织的功能, 同时还兼具与自然要素之间的融合。人工要素作为构成整体架构中的重要元素, 通过对要素整体规划, 协调布置, 创造出系统化的景观格局。

2. 2 主题博物馆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技术路线

主题博物馆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总体上大致可以分为要素分析、体系规划、设计指导三大步骤。要素分析是塑造主题博物馆的特色及构建体系的前提。而体系的建立就是在要素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 布置与规划各个要素, 形成完善的空间环境景观。最后, 通过设计指导对各要素进行控制与指导, 以保证环境景观健康有序的实施。

3 主题博物馆环境景观的特色营造

3.1文化主题表达———借景自然

1) 巧于因借, 重组空间。淡化“参观”的概念, 营造“休闲”空间, 让公众在休闲娱乐中轻松融入核心主题。位于苏州的丝绸博物馆, 就是一座集教育、生产、购物、餐饮和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博物馆。寓教于乐, 观者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对主题的认识, 同时也产生了更深刻的印象。2) 巧用自然, 衬托核心。利用场地天然元素, 打造出独特地域特色, 烘托主题。位于广西的古陶博物馆有一条自然的河流穿行而过, 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风貌, 一个古旧的陶窑遗址沉静的置身于此, 观者不能置身其中, 只能围绕建筑欣赏别致的景色。设计师利用这种空间变换把观者的情绪推向高潮, 完美的衬托出主题核心。

3. 2 文化融入环境———心与物齐

1) 主题雕塑, 渲染核心。主题雕塑在进入眼帘的瞬间即能唤起观者对场所的感知, 是场所中最为直接、明朗的景观元素。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一进门首先进入眼帘的即为“字”形主题雕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将观者的情绪在入口处就带入高潮。2) 巧设路线, 书香满园。路径的设计不仅仅是交通的通道, 更是活动的空间。良好的路径设计能够引导人们经过潜在的交往与观景区域。在主题博物馆景观空间中, 不仅作为景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成为体验主题文化的重要载体,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3 体验主题文化———彰显人文关怀

1) 寓教于乐, 体验文化。目前, 在大部的博物馆资源整合问题上, 文化不能充分体现出来的深层次原因往往失之于定位太过于“专业”, 从而很容易造成公众的视觉疲劳。位于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整体环境的设计中巧妙的打破了这种尴尬, 开发休闲市场、建造民俗茶馆、开设茶艺教室, 形成了村落, 巧妙的把文化资源整合成多样的形式, 通过多渠道向公众推出, 让人们在参观、休闲中轻松领略主题文化的魅力。2) 基础设施, 保障出行。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 充实完整的园林设施, 是营造一个富有特色的环境空间的基本前提。在设计的前期就应该充分结合人的行为心理, 完善基础设施配备, 彰显整个主题博物馆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现今大多数新建主题博物馆的外部空间基础设施配备都相对比较健全, 但仍需改善。

4 问题与建议

4. 1 目前主题博物馆景观空间存在的问题

1) 在建筑与景观环境之间, 缺乏统筹考虑。建筑作为展示的主体为人们所重视, 而景观环境常被忽略。往往出现将建筑与景观视作两个单体独立存在, 甚至在初期的规划设计中片面的只考虑某一元素以至于整体空间环境相互分裂, 缺乏统一性。正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主体建筑像一艘扬帆起航的帆船, 而景观缺乏统筹考虑, 并无出彩的地方,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效果。2) 空间布局不合理, 缺乏系统的规划。空间布局缺乏统一的规划, 各功能片区缺乏协调统一, 导致游览路线的不合理, 活动交往不便等问题, 极大程度的限制了主题博物馆的发展。例如酒泉丝绸之路博物馆等。

4. 2 对主题博物馆环境空间景观设计的建议

1) 建筑与景观统筹考虑, 和谐统一。建筑与景观应在设计前期统筹规划, 在设计的过程中统一考虑, 相互协调, 充分考虑两者既相互独立又互相统一, 营造出完整的, 和谐的整体环境。就像古陶博物馆的设计手法, 建筑与景观相辅相成, 构成“起、承、转、合”的空间节奏。2) 宏观空间规划, 各元素协调统一。在设计前期充分考虑各功能片区的定位, 明确各组团之间的关系, 进行系统的、合理的规划, 避免布局不合理带来的不便。中国农业博物馆在空间的划分与各元素的协调统一上就值得借鉴与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喜娥.博物馆社会化进程中的博物馆定义与演变[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 22 (11) :135-137.

营造体系 篇6

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湘江之滨、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 直属国家教育部, 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湖南大学是国内较早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院校之一。1929年, 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在湖南大学土木系中创办建筑组。1934年, 柳士英先生来湖南大学主持建筑学专业。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 湖南大学合并了中南地区各院校的土木、建筑方面的学科专业, 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 柳士英先生担任院长, 1960年设立五年制建筑学专业, 1962年成为国务院授权的第一批建筑学研究生招生院校之一。1966年“文革”开始, 建筑学专业被迫停办, 教师队伍保留在土木系中。1978年在土木系中恢复建筑学专业, 1984年独立为建筑系, 2005年建筑系改为建筑学院。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目前有建筑学、城乡规划、环境设计和风景园林4个专业, 其中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专业为五年制, 环境设计专业为四年制。现有教职工80人, 在校本科生729人, 硕士研究生382人, 博士研究生50人, 外国留学生7人。拥有建筑学、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2年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中, 湖南大学建筑学科排名第九。1996年至今, 已四次通过建设部组织的建筑学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评估, 其中2008年为优秀通过。

二、办学理念和特色

1. 办学理念

体现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点, 依托湖南大学土木、环境、人文社科学科群所形成的综合办学平台, 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为特征, 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论, 结合地域文化, 突出地方特色, 培养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基础扎实、设计创作和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工作能力的建筑学专业人才。

2. 办学特色

依托学科群平台,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建立专业通识平台, 强化基础能力训练;建构多维开放教学体系,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国际合作培养机制, 营造多元学习环境;结合地域特质, 强化环境的适应性引导;实施多级教学质量监控, 确保教学计划实施。

三、教学大纲的特色

1. 实施设计类课程为主线的课程组建设, 串联知识模块

建筑学专业教育按照“2+2+1”模式划分教学阶段;各年级以“建筑设计”为核心建设课程组, 构建知识模块, 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相关联;年级之间以“建筑设计”课程系列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体到城市渐进式推进, 串联知识模块 (图1) 。一至二年级为建筑基础教育阶段, 以“形式与认知”为主题建设统一的学门基础课平台;三至四年级为建筑专业教育阶段, 以“空间与环境 (三年级) ”“建构与营造 (四年级) ”为主题, 组织专业核心课与专业选修课;五年级以“创作与实践”为主题, 以毕业设计为核心, 培养多专业综合协调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 强化建筑适应性研究, 培养环境意识

成立城市建筑研究所、南方村落文化研究所、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三个校级研究机构, 开展地域建筑创作、近现代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南方村落保护与利用、村镇建筑适宜技术、夏热冬冷地区可持续建筑技术、丘陵地区城市设计六个方向的特色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在“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和“城市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的设计命题、规范讲述、成果评价中, 综合考虑地方自然、人文、技术因素, 强调可持续发展意识, 注重适宜技术应用。此外, 开设湖南传统民居、村寨、书院建筑研究等特色课程, 讲述地方性建筑知识, 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发展, 在强调建筑教学设计类课程的同时, 传承地方文化, 完善地方性建造知识体系。

3. 融合联合设计和工作营环节, 开展国际合作和联合培养

学院已经与香港、台湾以及日本、欧美等地24所大学开展合作, 通过联合办学、暑期工作营、联合课程设计等形式开展教学与科研交流, 形成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平台。在教学安排中, 结合学校设置的暑假小学期, 开展国际交流与联合工作营;在课程组织中, 部分“建筑设计”课程与国外高校之间实施联合设计命题, 此外, 设置“开放课程”开展自由探索, 对接海外工作营计划;组织学生参与U I A、威卢克斯等国际设计竞赛, 在高水准竞争平台上历练、提高专业能力。

4. 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 融贯技术、历史、设计课程内容与训练

注重引入建筑技术发展前沿动向, 形成“一轴两翼”课程组织模式, 以设计类课程为主轴, 增加建筑技术、建筑设备、建筑绘图软件、建筑模拟软件等技术类课程的课时与学分比重, 同时增设“可持续建筑技术”等技术类课程;注重建筑历史教学的系统性, 以选修课形式补充中国近现代建筑、地区地域建筑教学内容, 以课程组形式融贯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整体应用知识模块, 提高学生对建筑工程复杂因素的认知与预判能力,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设计能力, 掌握相应的技术分析手段。

5. 建设专业基础课程平台, 强化材料、构造、空间思维方法训练

重视空间思维、造型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设计基本功训练, 设计基础课程持续探索多年, 形成了以大比例木构景观建筑为主题的特色课程系列;建筑材料课程由设计教师讲授, 在介绍材料理化性能的基础上强调材料的表达能力与空间塑造能力;开展图解思维与设计创新能力研究, 并出版相关教材, 对建筑草图思维方法与技巧做系统性研究。

四、设计教学组织特色

1. 数字建筑与设计课程结合

2008年,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设立D A L (数字建筑实验室) , 暑期开设“D A L数字建筑设计工作营” (每次学生20~40人) , 2012年申请“基于学科交叉的数字建筑设计教学方法与实践研究”省级教改课题, 并与四年级大跨建筑教学整合, 形成特色教学项目。

利用该教学平台, 学院广泛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2009年至今, 开展了数字建筑W o r k s h o p (2009年, 湖南大学+台湾交通大学) 、V B W o r ks h o p (2010年) 、K o m o r e b i W o r k s h o p (2010年, D A L+Z H A C O D E) 、联合数字建筑W o r k s h o p (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Aggregated Porosity Workshop (DAL+ZHA CODE) 、Landscape Urbanism Workshop (AL+Re MIX) 、Articulated Surface Workshop (2012年) 、折纸与榫卯Workshop (2013年) 、Encoding Formation Workshop (DAL+WAX) 等一系列设计工作坊。

2. 数字技术的大跨度建筑设计教学应用

2012年开始, 学院将数字技术与“建筑设计V I (大跨建筑) ”教学相结合。设计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学生应用特定大跨结构, 设计无标度的大跨建筑空间, 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认知特定结构形式, 对特定结构要素进行变化, 探索大跨空间形态可能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对大跨建筑的结构类型予以分类 (膜、拉索、壳、网架、折板等) , 对其结构要素及其力学特征予以分析, 指导学生认知其形态、构造、力学特征, 应用相关软件及数字化技术开展形态探索与计算机模拟, 选定实际场地并赋予结构空间特定功能, 应用数字技术对形态及结构进行分解, 完成模型制作。第二阶段中, 在学生对结构形式的认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上, 按照特定任务书要求, 掌握消防疏散、厅堂音质控制、视线分析等知识点, 完成一栋观演建筑或体育建筑设计。

3. 建筑学基础课特色课程建设

建筑学低年级的基础课程中“微空间”设计, 要求学生完成大比例木构景观模型, 介入校园环境建设;“立方空间”单元训练学生分隔、限定与组织空间, 使其掌握空间生成、表达和转换方法。在“立方空间”课题训练中, 通过场所、功能、材料等概念的引入, 重点研究材料与建构, 在原有空间认知教学主线上拓展出“场所、功能、空间、材料、建构”的综合基础设计题目, 课程时长6周, 含模型制作实践课程实践周。

五、特色教学案例

1. 参数化大比例模型教学实践下的大跨度建筑设计

在湖南大学建筑教学体系四年级第二学期建筑设计课的教学计划中, 以大跨度建筑设计基本理论及知识为教学目标, 从结构选型、大空间平面选型、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复杂流线、建筑物理声学技术条件等教学环节来向学生讲授该类建筑的功能构成、空间构成、技术构成等问题。建筑设计课程跨度为16周, 大跨度模型建构设计占8周, 观演建筑设计占8周。

教学组将课程划分为4个阶段, 10个环节 (表1) 。[1]

课程授课内容是一个逐步发展和丰富的过程, 教学团队希望把单一的结构类型和模型制作向整个年级课程横向打通的多学科、多课程教学平台融合方向发展, 除建筑设计外, 还有建筑物理、室内设计、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国木建筑文化研究、园林景观绿地等课程 (图2) 。

本文选取了2012年某个学生小组作品, 从其概念构思和建构体系的角度, 对作品进行分析, 反映前文所述的教学思路。

该设计选用悬索结构, 发挥其轻盈与精细的特性, 尽量给场地带来最小的介入感。充分围绕悬索结构的材料与力学特性进行结构设计, 最大限度利用其抗拉性, 结合中心的稳定环与边缘压杆构件, 将屋顶荷载转化为各个单元索杆上的均质拉力并最终导入地下, 形成符合力学逻辑的稳定结构整体。作品在结构设计时便充分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与最终需要表达的艺术效果, 使结构服务于功能与艺术, 而非仅仅是一座充满形式感的雕塑。

该作品的结构体系首先构建主体支柱并搭建外圈屋顶及雨棚框架, 使用Y形拉索与菱形拉索进行加压, 再以中央稳定环来固定屋面拉索, 并搭建承重索承受主体屋面荷载, 最后利用稳定索来平衡中央环和承重索受力 (图3, 图4) 。

2. 校园微X空间设计

建筑学专业一年级设计基础课程最后一个设计课题, 要求学生设计并实体建造一批具有景观小品性质的构筑物 (如休息亭、室外装置等) , , “X”表示其性质和功能是开放性的, 可为校园内师生或游客提供某种服务功能 (如停留、遮蔽、休憩、展示、陈设、售卖、问询等) 。基地选址不限, 旨在改善校园内某特定区域或场所的环境氛围, 激发场所活力。。“微”则指建造的空间实体尺寸不大, 三维向度控制在2.1 m之内, 要求3人以上能够进入和停留, 亦是考虑到一年级同学对于人体尺度的把握和建造的可实施性。

每个小组重点选择一种材料深入研究, 熟悉材料物理力学等方面性能, 探讨其适合的结构形态。课程将材料主要分为块材 (石膏、砌块、砖等) 、板材 (木板、密度板、纸板、金属板等) 、线材 (木条、竹条、p v c管、角钢、绳子等) , 分别对应“受压体的固体砌筑术”“箱体和折板的建构”以及“框架的建构学”主题。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连接方式和构造方法, 建构亦被视为连接的艺术。精美的构造细部使得空间实体有着丰富的肌理和形式表达。建构应是对结构 (力的传递关系) 与建造 (构件的相应布置) 逻辑的一种回应。因此, 对真实材料的认知、研究和体验成为建构实验的教学重点。

具体的教学过程把控需要把教学目标细化, 根据教学时序将建构实验分解为“调研—概念—试做—建造”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问题切入, 分设了该阶段需完成的训练内容。调研阶段的主题是思考和解题, 概念阶段的主题是抽象和比选, 试做阶段的主题是材料和节点, 而建造阶段的主题是装配和搭建。教学过程因循设计思维逻辑来梳理和组织, 教学环节的细化可使学生将较复杂的设计问题分解转化为阶段性逐步解决的简单问题, 与此同时, 不同阶段逐步增加的信息量也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利于培养设计性思维。

六、毕业设计的量化评分方法与反馈评价机制

毕业设计选题的建筑规模在1万m2左右 (高层建筑可放宽要求) , 不宜过小导致难度降低、复杂性不足, 也不宜过大以免增加学生工作量, 影响设计成果深度。毕业设计均选择实际用地, 结合实际工程要求适当调整经济技术指标, 使“课题接近实际工程条件”。毕业设计成果要求建筑设计部分达到初步设计深度, 另需提交设计前期研究文案、设计论文、主要楼层结构构造详图等图纸, 并在2014年开始要求制作模型。

毕业设计既是本科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也是检验建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阶段。自2012年开始, 根据教学计划中的课程组成, 确定各个知识模块的权重, 实施毕业设计量化评分尝试。进而依据各个知识模块的得分情况, 对本科教学计划实施中的薄弱环节予以判定, 形成设计教学的反馈机制, 推动教学改革有目的的实施 (图5) 。

结语

通过近几年不断地调整和更新, 湖南大学建筑学科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体系清晰的办学思路, 也形成了以建筑设计课为主要脉络、横向打通相关课程和专业知识的课程体系, 依托研究所等科研平台, 积极参与国际教学工作营及联合设计, 以开放、交流、地域特色为办学理念, 不断进行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

摘要:本文对湖南大学建筑学专业背景、历史沿革进行简述, 并介绍了近年来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教学大纲中实施设计类课程为主线的课程组建设, 强化建筑适应性研究, 融合联合设计和工作营环节, 融贯技术、历史、设计课程内容与训练, 强化材料、构造、空间思维方法训练等特点, 以教学实例表达在建筑设计教学上形成“形式与认知”“空间与环境”“建构与营造”的各个年级教学核心点, 以及毕业设计的量化评分方法与反馈评价机制。

关键词:形式与认知,空间与环境,建构与营造

参考文献

[1]胡滨.“天空之下”—空间叙事模型表述空间[J].建筑学报, 2012 (3) :84-88.

上一篇:课题良好习惯下一篇:静脉麻醉联合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