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语文课堂氛围(共12篇)
营造语文课堂氛围 篇1
灵动的语文课堂就像一首奇丽的诗, 一篇跃动的散文, 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 让人赏心悦目。营造有情趣、有灵气、有效率的语文课堂氛围, 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是每个语文教师所追求的,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语文教学的要求。
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趣味盎然、生机勃勃、充满灵动呢?笔者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现阐述如下, 求教于行家和广大教师。
常注“活水”, 使课堂灵动起来
一些学生、教师乃至个别语文教师认为, 语文课, 落几节或几天不上不碍事。这种观点或多或少表现出对语文课的轻视。究其原因, 可能是语文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连贯性有所区别;更主要的可能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笼统宽泛, 抽象模糊, 致使教学方法缺少变化,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过程缺乏生气, 几天的课, 乃至几月的课, 教学方法和形式都大同小异。
华东师大中文系郑桂华博士上的一节作文指导课——“描写的奥秘”, 给我们新的启示。郑老师出示一幅鸭子游水图, 让学生当堂描写, 然后从学生习作中归纳描写的奥秘:明确描写对象, 不能主观臆测, 不要无中生有。
郑老师不是笼统地提要求, 抽象地作指导, 而是通过具体的生活画面,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经验, 发挥联想和想象, 自由飞翔于写作的天空, 从而让学生逐步明确应该怎样描写。她这节课目标单一, 操作性很强, 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大, 有实在的收获。但她并不停留在此, 接下来, 她还有一系列的训练步骤: (1) 要求学生将描写具体起来, 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刻画、描摹, 力求做到清楚、细致; (2) 指导怎样生动描写, 如何灵活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运用第一次描写实践得来的经验, 进行第二次描写实践, 检验修正第一次学习效果; (4) 强调描写的原则方法, 强化学生的方法意识、归纳意识; (5) 指导学生进行第三次描写实践, 在熟练运用描写方法的基础上, 追求写得更好……
围绕“描写”这一中心, 她设计一条具体的教学路径, 这条教学路径是由一个又一个具有梯次性、又具有教学侧重点的步骤紧紧链接起来, 构成一个有机而完整的整体, 因而她在每个教学环节都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具体的感受, 每节课都给学生一个新的刺激, 新的信息, 极大地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训练, 学生对描写的认识和感受, 从不知到知, 不会到会, 不精彩到精彩。而对学生而言, 尽管面对的都是“描写”这一训练中心, 但每一节课都是新鲜的, 都有“源头活水”注入, 因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样的课堂焕发着教学的生命力, 显得灵动而趣味盎然!
让课堂常冒争锋的火花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见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 它是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多纬度动态过程, 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共同合作, 师生互动, 参与教学, 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也大有好处, 更使课堂灵动起来。
笔者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中, 学生在读“卿今当涂掌事, 不得不学”这一句子时, 出现了意见分歧。我就要求他们各人拿出自己的理由。有学生从句式入手, 觉得“不得不”这几字是双重否定, 应该强化处理。而有些同学不认同, 觉得应弱化处理, 语速比较慢。理由是:“强烈的语调, 显得急促、严厉, 没有回旋的余地, 而平时我们劝人, 都注意语气要稍柔和一点, 方能达到效果。”这两个学生, 一个从句式入手, 一个结合日常生活实际, 各有一番道理, 争执不下。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 他们搜罗了一系列依据。甲方列举的理由:孙权是君, 吕蒙是臣, 他们是上下级关系, 说话语气可以稍严厉点。乙方查阅了“卿”字的注解, 反驳:“卿”是古代君对臣或朋友的一种爱称, “卿”字也说明孙权既作为君王的身份来劝, 也作为朋友的身份来劝说。我们在电视剧中也经常听到“爱卿”这一称呼, 可见, 孙权由于爱护、关心来劝说吕蒙读书, 不可能用责备语气来说这番话了……一时间学生各持己见, 争论不休。一句句出自学生肺腑的语言在课堂中流泻, 一个个充满个性的思想火花在课堂中迸射, 双方争论非常激烈。这时, 我说:“双方的意见都说得有理, 那么我们怎么理解句子中的‘不得不’这个双重否定呢?”一个学生思考了一下, 说:“这个双重否定是孙权强调学习的重要, 并没有自己是君主, 对方是臣下的严厉口气, 是比较舒缓的劝勉口吻。”这时, 我说:“是吗?”“是的。”学生们点了点头说。
这时, 学生的参与率, 发言的积极性, 思维的积极性都很高,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 他们引经据典, 查阅资料, 自觉做他们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让学生参与争论, 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且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发言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更使课堂灵动起来。
这时,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 而是一个和学生站在同一起点, 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交流者;学生有多元思考, 教师应允许围绕主题的任何想法存在;学生对分歧点能够大胆质疑, 展开激烈争论, 在唇枪舌剑中磨砺思想, 在争锋相对中碰撞智慧火花。
我们教师只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争锋的积极性、主动性, 课堂就成为灵动的课堂。
要善于处理衍生意外, 化意外为精彩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 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而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课堂意外也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 但如果处理得当, 意外也能变成精彩, 教学中的一些“茅塞”会变成熠熠生辉的“金子”, 灵动的课堂就在“节外生枝”中演绎。
笔者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就遇到一个突发情况, 针对句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的解读, 有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孙权不想让吕蒙成为博学之士?”
马上有同学附和:“对啊, 成为博学之士不是对行军打仗更有益处吗?哪有皇帝不想让自己的臣子学识渊博的……”
我大感意外, 并没有直接回答, 说:“针对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 大家讨论一下, 好吗?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学生回答了:“对吕蒙来说, 一个大老粗, 起点低, 一下子要求他成为博学之士, 要求太高了。”
一个学生接着说:“古代的‘博士’是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他们的理解有误。”
同学们都点了点头。
话音刚落, 又一种意见产生了:“后来的‘鲁肃赞学’环节中不是证明了吕蒙能成为一个博学之士, 居然连饱读经书的鲁肃都刮目相看了吗?为什么说他不可以?”
一个学生接着说:“我认为孙权一开始对吕蒙要求低, 主要是为了不让吕蒙有畏难情绪, 就像我平时成绩不是很理想, 老师也不会让我跟班级里第一名的同学进行比赛一样。”
又一个学生说:“小时候我喜欢看漫画书, 现在喜欢看一些经典名著, 如果在小时候塞给我一本《红楼梦》, 我肯定逃之夭夭, 对于起点那么低的吕蒙来说, 先看看经书中一些涉及到战争描写的故事, 比如说《史记》《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之类的, 这些对于带兵打仗的吕蒙, 也许就会特别感兴趣。这些书既是兵书, 又是文学著作, 看多了, 自然也会学识大增, 所以令鲁肃惊叹也不奇怪”
……
课堂上, 意见纷纷, 发言踊跃。
听课老师对这一生成内容很是满意。
这一“节外的小枝”虽然偏离了教师的预设, 虽然出现一些问题, 却是一束绚丽的花朵, 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 虽然看上去局面有那么一点“乱”, 但学生有收获, 这种收获虽然不是教师预设中的成果, 却能充实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宝库, 他们学得主动, 学得积极, 学得活泼, 课堂也就真正灵动起来, 成为学生思想活动的乐园。
我们不是常见到一些文科状元, 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得益于课外学习吗?并非来源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不来源于教师的预设!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我也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教师不要惧怕这种意外, 随时具有应对这种意外的心理准备和能力, 妥善处理好这种意外, 只要使课堂灵动起来,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有所收获, 就是一堂成功的课, 意外就成为精彩。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 因而应更多的关注学生课堂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此时, 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 教师的设计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 应考虑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 采用一些富有弹性的教学预设, 为捕捉、利用和转化生成性资源留有余地。超出预设的意外生成不仅不是异类, 更是精彩中的精彩, 是精彩之中最绚丽的风景。
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 就是为学生构建一个灵动的思维场, 快乐的娱乐场, 施展才华的竞技场, 最有吸引力的电磁场。
总之, 只要我们不断探索, 不懈追求, 一定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学生就会在灵动的课堂上自主地学习, 愉快地学习, 自觉地学习, 语文教学质量不怕不会提高。
营造语文课堂氛围 篇2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教师的主导作用便在教学效果中占绝大部分比重。在上课之前,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地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教案,对自己接下来应该如何安排上课时间做到心中有数。本文认为,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是要从引入课堂内容做起的。在上正式内容之前,就要尽量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体会到这一堂课所讲内容的特别性,感受精致的语言文化,才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解正文知识。比如说,当老师采用“设置悬念”的手法开展教学内容时,就可以在刚上课的时候就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接下来讲的内容的推理和兴趣。
当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之后,他们就能很快地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也不再显得死气沉沉,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也能充分展现出来。其次,既然教师是作为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主要人物,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情感表达就必须得到扩充和培养。
如果一个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显得过于严肃,只要学生回答错误就给予严厉地批评的话,课堂氛围恐怕只能用紧张和压迫二词形容。本文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需要更多地给予他们赞美和鼓励,老师简单的一句赞美或者表扬都能对他们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为了回应老师的期待而更努力地学习,在课堂上更积极地配合老师。这样的良性循环会大大地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确保一定的教学质量。
二、采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利用图文并茂形式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如同音乐课需要各种音乐器材、体育课需要多种体育器材一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文课程的教学也需要一定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支撑。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初中、高中学校已经基本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部分地区却没有给小学学校安排良好的学习环境,基本还是按照传统的板书教学。
本文认为,小学教育作为所有儿童的基础教育,需要尽力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方法,争取采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利用图文并茂形式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小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重的,他们在青少年时期一直都保持着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之心,新鲜事物更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扩充书本上的知识,给学生带来更深度的理解,而且在语文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上,有着其他手法不可比拟的作用。比如说在上《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对于没有经历过、没有看过地震发生时惨状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文章中父亲与儿子深厚的感情的,更难理解儿子选择“让别的同学先出去”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因此,我们可以提前搜集一些关于地震的电影片段和资料,在上课前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场景。还可以收集一些预防地震的措施,然后在课后教授给学生,让他们得到超乎书本的、实际有用的知识。现代化设施与多媒体教学方式让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并且可以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设计情景小游戏,增加师生互动次数
我国在语文方面的传统教学是以“老师上课、学生听课”这样单方面的传授方式为主,并且几十年如一日地采用一样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即使有时会有一些“课堂提问”的师生互动方式,但对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来说,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因此,对于正处于比较爱玩的时期的小学生来说,综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情景小游戏,是最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应该再局限于课本,老师的教学重点也不应该再局限于单纯地讲解知识,当今的语文教育更注重于语文实际技能的应用。
因此,适当设计一些可以加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游戏,比如说在上《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课文的作业,然后在课堂上找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营造轻松课堂氛围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表演课文中某些片段、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学生抢答等方式达到目的。这些小游戏不仅可以增加师生互动次数,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可以更好地营造轻松的语言学习氛围,并且充分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更有利于课堂教学。
四、不再以考试作为单一的考察方法,建立科学的教学考核体系
现如今,由于传统的考核体系过于单一,小学学校的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只关注分数高低,而忽视了对语言能力的实际应用。因此,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逐渐地不再以考试作为单一的考核方式,增加一些语言实际应用方面的考核项目,以便能够更多地赋予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和活动的机会,也许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如何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氛围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修养 营造 健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140-01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如何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氛围 篇4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能有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也能在教学过程中, 开发学生的智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那么, 如何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营造课堂氛围的过程中, 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教师的教态影响着课堂氛围的营造
教师的教态,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的外在情绪等, 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的表情、体态等。一个面无表情或动作呆板的教师, 他所营造出的课堂氛围必定不会吸引学生。因此, 教师的教态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有效辅助工具。小学生处在对新鲜美好事物的好奇心极其强烈的年龄阶段, 在课堂上, 他们很容易被教师的动作、语音语调所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的教态无形中就能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氛围, 从而影响整个课堂, 形成课堂氛围。
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走进教室的一刹那, 教态就会开始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每一个动作、眼神、表情等, 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表情……只有这样, 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从而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 总结以下三点作为改进教师教态, 促进课堂氛围营造的基本要求。
1. 肯定的目光
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不仅表现在言语上, 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来实现。当学生做得出色时, 教师一个及时的肯定的目光, 往往能起到鼓励学生的效果, 省去了言语的冗杂, 更能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2. 微笑面对学生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微笑是人际交流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常常将微笑挂在脸上, 能有效消除学生内心对教师的距离感和些许惧怕感, 从而使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3. 多给予学生鼓励
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曾说:“今教童子, 必使其趋向鼓舞, 心中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也就是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做到欣赏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体验成功的喜悦。来自教师的鼓励, 往往是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最好的方式之一;同时, 教师的鼓励也能缓和课堂氛围, 使课堂氛围和谐。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营造课堂氛围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也就是说, 儿童多动手操作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智力的开发和发展。因此,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借鉴这一理论,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如邀请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情景等, 不仅能使学生充满学习兴趣, 同时能将语文课本上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 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再如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信息收集, 以简报的形式进行交流、互动, 不仅能使学生更牢固地记忆知识, 同时将学习过程变得丰富、有趣, 使学生爱上语文学习。
三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应试教育下的课堂往往只注重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成绩的获得。在应试教育下, 教师们的课堂往往是死板的, 不活跃, 教师生怕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影响了“灌输式”的教学效果。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快乐地成长, 因此教师必须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从而吸引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实现素质教育下学生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设置一些有趣并带有挑战性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其中, 从而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同时, 学生在情境中由于对问题产生了好奇心, 更能激发他们研究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从而能深入思考分析, 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因此课堂氛围营造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 爱上学习。
教师应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知识, 同时更需要学生能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从而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 使学生能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有启有发”, 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篇5
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处处关爱学生,帮助和引导他们的人生道路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尤其是对学习基础和知识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支持和帮助。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教师要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刻保持与学生的思想沟通,了解他们的遇到的问题和想法,并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既做良师,又是益友。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将再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带进教室,要时刻以轻松、愉悦的心情面对教与学的工作,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进入教学状态,让每一节课都拥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学生时刻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帮助他们加深对语文课的喜爱程度。
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数学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苗的成长需要适宜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影响。然而,热爱读书需要一种氛围,氛围要靠我们营造。因此,如果要培养孩子们的读书热情,首先就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呢?
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制约课堂气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实现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在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此外,我们还需要对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作出及时处理,要善于发挥我们教学机智,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同时,教师要提高对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最佳教学心态。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教师亲切的教态、爱抚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如在课堂作业的配置与处理上,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并通过当堂批改或讲评,及时满足学生急于知道作业正确与否的迫切心理需求,开阔学生思路,使那些解题中”别出心裁”的学生得到赞誉。
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三法 篇6
一、问题法
多年来,“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已成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其结果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无法使学生真正投入和参与到本应以他们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器具,被动地接受知识,被灌以各种理解或不理解的概念,既无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更无提问的欲望。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发生了不少变化。比如课堂里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表面上看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肯定,其实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也就是说,这“满堂问”极少是真正有价值的。改变现状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真正的提问意识,教师通过有价值的提问激活语文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如何提问和提什么样的问是亟需解决的两个问题。先说怎么问,一句话,在疑问处设疑。也就是说我们提问题的地方恰好就是学生容易产生疑问之处。打个比方,学习小说《孔乙己》,学生对这个人物都很好奇,包括对他这个稀奇古怪的名字。如果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本之后提出“孔乙己姓甚名何?”这样一个问题,必能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而在兴奋的答案追求过程中,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阅读深切体悟到孔乙己辛酸的命运而掬一把同情泪。再说问什么样的问题,也是一句话,问所当问。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起到激活课堂氛围的作用,只有恰到好处又确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奏此奇效。比如上《孔雀东南飞》,有位老师在引用了鲁迅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后发问:“本文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又是怎么被撕碎的?”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研读文本,思考问题,思维由此被激活,可谓是发一问而动全文。
但提问法最终是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愿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能把“问题法”这一源头活水引入语文教学之中,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引用法
课堂上活跃的气氛有助于知识的传授,也有助于审美情趣的培养,除了搞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外,其实恰如其分地引用也可以调动整个课堂气氛。引用分为两种:文句引用和音像资料的引用。在课文探讨过程中,引用熟悉的或更形象的资料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和思想感情。
1.文句引用。如《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要表达的是一种家园缺失的心痛和精神印迹的寻找。可用苏东坡的一句“此心安处是吾家”来加强理解,“证据”其实便是家的“印迹”。如《对一朵花微笑》,是告诉我们要宽容,要有一种以心换心的诗意人生,引一句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再贴切不过。如《江南的冬景》,讲述了郁达夫笔下的冬景,江南的冬景,温和明朗,惬意自得,文笔行云流水。讲到这里不妨引一句刘海粟的话,“青年画家不精读达夫散文,就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一语点出了郁达夫散文全部的境界,文如画,画如文。又如《赤壁赋》,可引苏轼本人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证之,若引杨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也未为不可。再如《我与地坛》,史铁生说他在最狂妄的年龄上突然瘫了双腿,这辈子便全部要推倒重来,一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便道出了其中滋味。《神的一滴》里,梭罗有首赞美瓦尔登湖的诗,可能是译文的缘故,学生在理解上会有难度,这时用徐志摩那首蜚名中西的《再别康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情,不是水到渠成吗?
2.音像资料的引用。因为现在大多数课用多媒体上,操作简便又可行。如《赤壁赋》,可以引进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是非成败转头空》,歌词完全表现了江山永在英雄须臾的感情,歌曲也是荡气回肠。《江南的冬景》可以引进林俊杰的《江南》和宋祖英的《问江南》,一首表现了江南情的缠绵,一首表现了江南物的温软,相得益彰。上作文课《感受母爱》,一曲《烛光里的妈妈》,会让学生体会到“头上泛起霜花,眼中失去光华,腰身不够挺拔”的母亲真的是伟大。再如《鸟啼》讲述了生命的冲力不可阻挡,放一首《年轻的战场》,可以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力量在于高贵;《像山那样思考》,可以截取电影《天下无贼》中傻根与高原狼告别的片断展示给学生,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言自明。
三、表演法
这种方法当然不适合所有的课堂教学,但如果在合适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时间运用此法,效果无疑是很好的。
从教学内容而言,剧本、诗歌、情节性较强的小说是最合适的对象。表演的方法通常是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甚至在课外排成小品的形式,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曾在上《雷雨》一课时采用此法,先是让学生学习文本,学习后觉得意犹未尽,就提出改写剧本。于是同学们组成小组进行改编,然后演出,兴趣十分之高,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从教学时间而言,表演法最好在学生对文本有相当程度的熟悉之后运用,而不是一开始就用此法。这样,熟悉文本可使表演有的放矢,而表演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而不虚浮于事。如小说《祝福》就是个很好的表演脚本,而且本身就有各种形式的影视版本,常见就有电影版、话剧版、越剧版和绍剧版的《祥林嫂》,如果我们在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中适时引入其中的片段,对学生的表演及文本学习定有裨益。
表演法是愉快教学法的一种具体操作方式,是形象化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运用恰当,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愉快的学习情趣,提高学习效果。它的应用价值,已经被许多老师的教学实践所证实。但也切忌乱用和滥用,否则便会徒有热闹,收效甚微乃至适得其反。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同样,课堂教学的目的也在于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问题法还是引用法或表演法,都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而只是我们激活语文课堂氛围、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手段,这些方法只是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目的是使课堂活起来。惟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融入课堂,学生的思维才会动起来,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营造情境氛围,激活语文课堂 篇7
一、讲述故事营造情境氛围
故事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 通过讲故事, 学生类比推理。教师讲的故事内容可以更好地引入课文中。如讲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先为学生讲述《梁祝》的故事,那哀怨曲折的爱情悲剧、双双化蝶的浪漫结局,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顺势指出浪漫的结局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声控诉,之后指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过程与浪漫结局同梁祝何其相似。这种一点就透的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整堂课气氛热烈。
二、再现生活营造情境氛围
生活是语文之道, 一切文章都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所描绘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连接起来, 从而打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库存, 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营造情境走向历史,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品味语言,鉴赏技艺,把握主旨。
比如在讲授鲁迅的《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看病吃药这一生活琐事进行情境创设。治好病的关键在于吃了医生开出的正确的处方药, 这是个人得了病的治疗原则。同样,一个民族“病”了,谁来开这个药方? 开什么样的药方?鲁迅先生的《药》将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准确把握这篇小说的主旨和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三、播放音乐营造情境氛围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音乐与语文有相同之处,都能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根据课文内容,播放恰当的乐曲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渲染气氛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把音乐与文学巧妙地融合,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讲《琵琶行》之前 ,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诗中描摹的音乐 ,先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文中描写的激越高亢、欢快娴雅、珠圆玉润的声音特点。又如教授《祭十二郎文》一文时,我配套播放了音乐《苏武牧羊》,为课堂营造了悲伤的气氛,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连失亲人的哀痛之情,这些音乐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四、展示图画营造情境氛围
这一方法尤其适用于古诗教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教师在讲授古典诗歌时,可以借助图画再现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象,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时,教师可以出示或在黑板上画出相关画面,秋日“雨后晚晴”的迷人风景和月下“浣女归家”、“渔船喧哗”组成的一幅恬静优美而又和谐的图画。 学生看到这样的图画怎能不神游其中、陶醉其中呢? 从而更好地分析诗人写此诗时的思想和情感。
五、分角色朗读营造情境氛围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分角色朗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从而张开想象的翅膀,让情感得到熏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角色朗读文本的词句篇章,从而领会文章的主旨、风格,受到情感熏陶。这样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展现的语言美感带给学生精神享受,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比如我在教学《雷雨》时,就让学生毛遂自荐地扮演剧本中的角色———周朴园、鲁侍萍、繁漪、鲁贵、周萍、周冲、鲁大海、四凤。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不管是参与表演的学生还是当观众的, 都对剧情理解得更透彻, 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欣赏剧本语言的魅力,使整课堂生动有趣。
营造情境氛围教学的方法是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有趣、主动;对学生有吸引力、感召力,引起心灵共鸣并感到学习中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有满足感;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拉近学生与教师、课本的距离,使教学始终处于愉快且和谐的氛围中。
摘要: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体现了语文,所以语文教学要时时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处处树立生活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生活情境,也就是要实施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
浅谈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 篇8
一、由教师的高高在上的关系变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中国几千年来“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 在社会、家长教师的思想意识领域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要改变这种关系, 教师是主体。教师要主动放下架子, 不要高高在上, 主动提高学生的地位, 解放学生的思想, 把学生从压抑的思想中解放出来, 学生年龄小看做是小朋友。教师年龄大自己看做是大朋友, 与小朋友平等对话、平等交流, 努力创设一团和气的气氛, 使学生产生活跃的思维。只要课堂有了活跃的氛围, 我们的语文课堂40分钟的质量才能提高, 我们教学任务才能顺利完成。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教师自身也减轻了工作的压力和工作难度, 达到了师生和谐的关系也就建立了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二、课堂的开端是活跃的教学气氛第一步
中国绝大部分学校传统的上课形式是:教师走进教室, 严肃地环视整个教室, 整个学生, 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后 (师生相互问好) 就走入正课, 这种固定化的问候形式, 时间长了显得机械, 对营造语文课堂教学气氛一点没有帮助, 不会使课堂气氛浓厚。
一堂课的开端就像两个人或很多人见面一样, 首先是通过相互对人的外貌、形感、语言、动作的感知来建立交流的关系, 来获得学生对老师信任、敬仰、佩服。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建立交际关系。如教师走进教室给学生讲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最好是与本课内容有关, 与学生实际有关, 与学生的思想进步有关, 这样对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很有帮助, 一下子就减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获得学生的信任。也可以在开课之前来一段演讲, 演讲的技能技巧必须要上档次, 一下子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这边来。还可以走下讲坛“闲聊”, 用摆“龙门阵”的方式营造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由闲聊内容逐步进入本节课教学内容。还可以讲讲与本课有关的时事政治、诗人、历史学家、风流人物, 歌喉比较好的教师唱一首歌等。
以上这样的方式开课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对活跃课堂气氛、会有大大的帮助。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戏剧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语文教学中, 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没有“兴趣”作动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全方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能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 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
首先, 教师的语感, 教师的形象, 教师的肢体语言, 都是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之火。会当演员的就会当教师, 这句话确实不假。让学生的一颗心和两只眼睛紧紧围绕着教师的一举一动展开思维, 教学中讲故事、读范文, 纵横全球趣事,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人文故事, 博古引今都是很好的演讲材料, 用这样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 就能把学生引入趣味的语文天地。一堂课, 教师表情、动作如果富有激情, 那就是一部微型电视剧, 给人情真意切, 学生相当于是在看电视。教师就是电视剧中的演员, 学生在趣味中学习, 教学质量就会大大提高。
其次, 运用“班班通”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在辅助教学的活动中, 以图像、声音、为主体, 创设情境, 能把抽象事物变直观形象, 鲜艳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对全体学生来说, 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并不仅限于用多媒体, 还有许多创设情境方法, 如教学挂图, 实物展示, 师生现场表演, 现场参观等等。通过创设情景,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习兴趣, 提高活跃的课堂气氛具有良好的帮助。
再次,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及内容也是营造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语文教学与数学不一样, 它有它自身的特点。它的趣味性比较浓, 在内容方面是无法选择, 但使用的方法, 学生要乐于接受。教学的过程要有逻辑性, 要有起伏, 要有戏剧性, 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和过程有了兴趣, 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只有学生参与到了学习活动来, 才能营造出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因此,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非常重要。例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充满殷切期待的方式, 向学生提问, 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果我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进行生硬的提问, 教师就显得缺乏亲和力, 师生之间就没有吸引力, 学生在情感方面就会与教师拉开距离, 在这种课堂氛围下,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无法完成的。因此, 教师提出问题时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信任。例如, 问:“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其语调情感都要像朋友间问话, 而不是法官的审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中, 教师可用简短的语言进行鼓励。 (如:“你说得好”、“很新颖”) 教师这样的插话是为了减轻被问学生的紧张感, 让学生积极思维, 没有顾虑。当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时,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灵活多样、方方面面进行肯定, 一切手段以能让学生放松心情、没有紧张感为目的, 即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是错误的或不完美的, 也不能讽刺打击, 要从正面进行引导。这样, 才能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
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 篇9
一、彩线串珠——激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导语设计就是激趣的过程, 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 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那“一发”就是那一次次精心设计的导语, 它就像色彩斑斓的颗颗珍珠, 教师用激趣这根彩线, 串起颗颗美丽的珍珠, 展现在课堂上, 学生学习的动机就会被激发出来, 学习的兴趣也就产生了。
导语的设计要讲究两个“联系”。其一是联系旧知识, 导入新课。如上《阿长与山海经》我们可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美女蛇的故事导入, 从而引出讲故事的长妈妈。长妈妈还有哪些故事?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这些疑问, 教师引导学生自然转入课文的解题环节。其二是联系生活实际。如《端午的鸭蛋》的导语:“端午节除了纪念诗人屈原外, 你们家乡还有什么风俗习惯?”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生共同营造出了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这样链接后, 学生就能以自己的独特经历和体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风、民俗的艺术魅力了。其三是联系媒体。从报纸、杂志、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中巧妙地引用时政要闻、焦点或热点问题。由于材料新, 关注度高, 这样的导语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好铺垫。
二、巧借东风——给力
实施新课程以来, 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 给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巨大的冲击和震撼力, 创建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因而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它能创设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使课堂丰富而多彩, 使学生爱学、乐学,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例如, 上《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时, 可借助多媒体, 用地图展示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用一张张图片展示它今日触目惊心的惨状, 用形象可感的色彩画面给学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这个曾经的仙湖消逝的种种原因。这样,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也就迎刃而解了。可以说, 多媒体这个“东风”, 真给力!它强烈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容, 为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 提高学习效率, 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手段。
三、投石问路——探究
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 不在于全盘授予, 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需“投石问路”, 巧妙地引导学生, 提出一个个问题, 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 进行有效地探究。
引导的艺术要讲究引而不发, 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 用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思考、理解和感悟。设置问题, 应注意它的层次性,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探究的欲望, 都能在探索之路上迈步。
例如, 上《月亮上的足迹》, 设计问题一:“宇航员为什么上到月球后先采集月壤?”有的说, 作科学研究用。有的说, 万一发生突发事件, 不至于空手而归。第二个答案说明学生理解的层次更深了一层。在探讨文章的主题时, 我还精心设计了问题二:“人类花费巨资登月, 有意义吗?有什么意义?”问题一抛出, 学生就像炸开了锅, 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两次发问, 问题有梯度, 难度有递增, 学生的探究欲望却更强烈了。教师的相机诱导正是“投石问路”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留足时间, 给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
四、含英咀华——品味
语文教学的课堂就是对语言含英咀华的过程, 是感悟文章的神韵, 探寻藏在字里行间的形象美、色彩美的过程。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说:“真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 像苹果饱含着汁。”因此, 我们要细细品味。
如我上朱自清的《春》时, 在赏析到春花图时, 抓住了“不让”、“赶趟儿”这两个词语, 从拟人修辞手法的角度让学生细细地品味、赏析。“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是一个怎样的状态?是一个争先恐后的状态, 是一个百花争相开放的艳丽图景。而“赶趟儿”也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桃树、杏树、梨树像是事先约定好了似的, 都在同一个时间里——春天, 竞相开放。如果让学生用一个动词来形容春花的开放状态, 学生们会想到“争”、“抢”。那么, 这几个词语, 哪一个更好呢?“抢”字写出了春花的不让步, 和赶时间, 但“抢”却略含贬义, 而“争”这个词, 既有百花争相开放, 不甘落后的意思, 同时也比“抢”更富有竞争的意识, 词语的感情色也体现着褒奖。同时, 拟人手法的运用, 也把花儿人格化了, 表现了春天到了, 繁花主动接迎的热烈情景。所以, 用百花“争”艳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篇10
1. 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鼓励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中,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情绪高涨,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2. 赞扬欣赏激趣法
人类最大的渴望是被赏识。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教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说:“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学生肩膀,轻轻点头,微微一笑,每节课教者尽量多地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但赞赏不应是虚伪的、应付的,而应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良好行为习惯,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3. 认真倾听激趣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做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结果,园丁的辛勤,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学生变成了同一模子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教者通过“听”可发现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二是通过“听”教师可以真正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活力。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的教育观,由传授知识向促进学生终生发展延伸。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这种学生多讲、老师多昕的教学模式正是“授之以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
4. 平等评学激趣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质上也是漠视学生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当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增强其主体意识,感受班集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自评,取长补短。学生在评改时,既感受到了老师的信任,又感受到了当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复习了一遍,一举三得。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的重荷,但往往教师批得辛辛苦苦,学生一看了之,真的是高耗低效。对于作文的评改,笔者经常“放纵”,具体的做法为:将本次作文评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目的是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及评法。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实物投影仪,师生一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当热烈真诚的掌声伴着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所有同学都陶醉在这既严肃又活泼、平等与信任的气氛中,眼神中闪烁着主动参与评改的自豪感。这样不仅让教师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脱了出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以往死气沉沉的作文评讲课变得活力四射,每周六的作文评讲课也成了同学们的周末礼物———开心一刻,收获无限。
5. 教师魅力激趣法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即有魅力的教师。自然大方亲切随和的教态,时尚端庄搭配得当的衣着,龙飞凤舞刚柔相济的书法,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朗诵,委婉动听相得益彰的轻唱,等等,都会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对学生的审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入美妙的文学殿堂,最重要的是用语文的美感染学生,使其受到熏陶。教师满腹经纶,才气横溢,授课时,或宏论滔滔,妙语连珠,或精点略评,字字珠玑,让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对典范的名篇佳作记忆成诵,而且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能常教常新,给学生以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真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语文教师出色的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朝气与生机,因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与点拨下,能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发现各种静态美、动态美、形态美、色泽美、韵律美,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灵感受教材横生的情趣。不仅如此,教师匠心独运的板书设计也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焕发语文课堂活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营造轻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
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如何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氛围 篇11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习效率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个困惑,就是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研究表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方式很多,如优化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等。
一、如何认识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是班级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气氛,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一般認为,课堂气氛是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我国学者将课堂气氛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良好课堂气氛,即是所谓的积极的课堂氛围,它的基本特征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几个方面的标准,一是课堂纪律良好;二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三是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课堂发言踊跃;四是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五是师生互动和谐,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紧张。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养成健康的学生人格,因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反,消极的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而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各行其是,教师有时不得不停止讲课来维持秩序。因而是教学失败的表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由于语文课时多。内容富有人文性和育人性。因此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不仅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的学科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在校学生的智力开发、品质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既是一项基本功,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课题。
二、如何营造开课氛围
开课之前要让学生进入一种活跃状态,这就是营造开课的氛围。开始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的思维逐渐离开课间活动,进入到课堂中来。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让学生的注意力渐渐集中起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也可以在课前找一些学生亲切地谈谈话,讲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课讲授做好情感铺垫。
三、如何塑造亲和形象
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应是教师的一种修养。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常常板着脸孔,总是想着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试问,学生对你还有亲切感吗?学生还愿意与你交流吗?其实,教师的威信不是建立在严厉的外表基础上,而是来自于教师本身的学问和修养。微笑地面对所有学生,这是一种自信,一种完全有能力驾驭和征服学生的自信。
同时,这种微笑要求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真正关爱的外化表现,是一种真正愿意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情感表露,而绝不是虚假、造作的表演。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就应该让自己有一种亲切感,用自己的这种情绪,去感染学生,去调动学生,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怎样营造情境氛围
营造情境氛围,可以让学生沉浸其中,充分调动多感官参与学习,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喜爱之情。作为辅助教学的多媒体,以其直观、生动的视听感受强烈地吸引着学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结合教学内容去创设合适的课文情景,一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能彻底改变过去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会涌现出更多的教学工具,只要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我们教师就应该取其精华,应用到教学中去。
五、如何营造课堂高潮氛围
课堂高潮氛围是师生双方激情的进发,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我们知道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
同时,教师要善于用积极的态度、巧妙的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其中赏识教育就是极其重要的一法。小学生天生渴望被赏识。这就要求老师要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从而帮助学生去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可以说,赏识教育能出学习兴趣,能出进步学生,能出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陈莹.营造中小学课堂气氛的有效策略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年6期
语文课堂如何营造良好的氛围 篇12
一、讲究师生互动的形式, 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
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教学, 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 使学生身心和谐展,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每个教师都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权利, 树立学生观, 因学行教, 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 以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 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 努力营造民主气氛, 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在和谐的气氛中, 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只有改善了师生关系, 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 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气氛, 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目标。
二、巧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激发学生兴趣, 营造积极主动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没有兴趣作保障, 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 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要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 以丰富的想象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运用多媒体,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尤其是语文课,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 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 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 还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抑扬顿挫的语调, 富有美感,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 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 声情并茂, “一石激起千重浪”, 波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学生的感性共鸣, 使学生与作者沟通感情, 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 使学生“感知”、“求知”, 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尤其是多媒体在辅助教学的活动中, 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 给予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 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 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能恰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就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 通过创设情境,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开启学生兴趣阀门, 诱发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多媒体在辅助教学的活动中, 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 给予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 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 有极强的吸引力。在语文教学中, 恰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的办法, 并不仅限于用多媒体, 还有许多成功方法。总之, 通过创设情境,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开启学生的兴趣阀门, 诱发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构建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评价模式, 讲究语言评价艺术。
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 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评价不是教学目的, 而是一种教育学生积极向上的手段。评价的结果应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我评价能力。
首先, 激励语言要具体化、细节化。对于学生的看法, 不能抽象地肯定“你答对了”、“你真行”、“好”之类。尤其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大胆的质疑, 要敢于肯定、鼓励, 一定要指出好在哪里。
其次, 鼓励张扬个性。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 评价的目的是教育、激励, 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既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又为教师、为学校提高教学效率服务;评价是为被评价者不断提供动力、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 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 尊重和体现个性的差异, 以促进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 实现自身价值。学生个性不同, 在口语表达、朗读、作文中也会体现出来。珍视学生个性的闪光, 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让学生挥洒自信, 在课堂上抬起头来, 勇敢地表现自我。
最后, 肯定要适度, 要指出努力的方向。也就是说, 不能盲目肯定、激励, 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科学的正确的估计, 进而明确不足, 找出努力方向。在课堂教学中, 常会遇到答非所问的情况, 老师可以说:“这位同学虽然回答错了, 但提醒了大家应注意读题, 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 让我们同样感谢他。”胆小的同学发言了, 老师赞扬:“你真棒! 能有这么大的进步, 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 下次声音能大点吗? 让所有的人分享你的精彩发言。”……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信心, 又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 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要巧妙地指出不足。只有这样, 才能既传授知识, 又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营造热烈而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 决定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是否和谐。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能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 能为教师顺利进行语文教学创造积极的条件, 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探究知识,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营造语文课堂氛围】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08-22
《营造良好语文课堂氛围》10-10
浅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07-05
营造语文学习氛围三招07-13
营造语文课堂气氛09-10
课堂氛围营造策略论文05-30
营造绿色的语文课堂05-14
营造高中英语课堂氛围09-21
教学课堂的氛围营造论文11-05
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氛围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