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堂的氛围营造论文

2024-11-05

教学课堂的氛围营造论文(精选12篇)

教学课堂的氛围营造论文 篇1

在为学生减负的大背景下,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也是我们努力践行的目标。而善于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我认为,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尝试。

一、彩线串珠——激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导语设计就是激趣的过程, 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 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那“一发”就是那一次次精心设计的导语, 它就像色彩斑斓的颗颗珍珠, 教师用激趣这根彩线, 串起颗颗美丽的珍珠, 展现在课堂上, 学生学习的动机就会被激发出来, 学习的兴趣也就产生了。

导语的设计要讲究两个“联系”。其一是联系旧知识, 导入新课。如上《阿长与山海经》我们可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美女蛇的故事导入, 从而引出讲故事的长妈妈。长妈妈还有哪些故事?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这些疑问, 教师引导学生自然转入课文的解题环节。其二是联系生活实际。如《端午的鸭蛋》的导语:“端午节除了纪念诗人屈原外, 你们家乡还有什么风俗习惯?”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生共同营造出了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这样链接后, 学生就能以自己的独特经历和体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风、民俗的艺术魅力了。其三是联系媒体。从报纸、杂志、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中巧妙地引用时政要闻、焦点或热点问题。由于材料新, 关注度高, 这样的导语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好铺垫。

二、巧借东风——给力

实施新课程以来, 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 给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巨大的冲击和震撼力, 创建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因而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它能创设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使课堂丰富而多彩, 使学生爱学、乐学,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例如, 上《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时, 可借助多媒体, 用地图展示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用一张张图片展示它今日触目惊心的惨状, 用形象可感的色彩画面给学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这个曾经的仙湖消逝的种种原因。这样,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也就迎刃而解了。可以说, 多媒体这个“东风”, 真给力!它强烈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容, 为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 提高学习效率, 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手段。

三、投石问路——探究

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 不在于全盘授予, 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需“投石问路”, 巧妙地引导学生, 提出一个个问题, 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 进行有效地探究。

引导的艺术要讲究引而不发, 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 用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思考、理解和感悟。设置问题, 应注意它的层次性,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探究的欲望, 都能在探索之路上迈步。

例如, 上《月亮上的足迹》, 设计问题一:“宇航员为什么上到月球后先采集月壤?”有的说, 作科学研究用。有的说, 万一发生突发事件, 不至于空手而归。第二个答案说明学生理解的层次更深了一层。在探讨文章的主题时, 我还精心设计了问题二:“人类花费巨资登月, 有意义吗?有什么意义?”问题一抛出, 学生就像炸开了锅, 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两次发问, 问题有梯度, 难度有递增, 学生的探究欲望却更强烈了。教师的相机诱导正是“投石问路”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留足时间, 给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

四、含英咀华——品味

语文教学的课堂就是对语言含英咀华的过程, 是感悟文章的神韵, 探寻藏在字里行间的形象美、色彩美的过程。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说:“真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 像苹果饱含着汁。”因此, 我们要细细品味。

如我上朱自清的《春》时, 在赏析到春花图时, 抓住了“不让”、“赶趟儿”这两个词语, 从拟人修辞手法的角度让学生细细地品味、赏析。“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是一个怎样的状态?是一个争先恐后的状态, 是一个百花争相开放的艳丽图景。而“赶趟儿”也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桃树、杏树、梨树像是事先约定好了似的, 都在同一个时间里——春天, 竞相开放。如果让学生用一个动词来形容春花的开放状态, 学生们会想到“争”、“抢”。那么, 这几个词语, 哪一个更好呢?“抢”字写出了春花的不让步, 和赶时间, 但“抢”却略含贬义, 而“争”这个词, 既有百花争相开放, 不甘落后的意思, 同时也比“抢”更富有竞争的意识, 词语的感情色也体现着褒奖。同时, 拟人手法的运用, 也把花儿人格化了, 表现了春天到了, 繁花主动接迎的热烈情景。所以, 用百花“争”艳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通过这样细细地品味和愉悦地赏析, 学生含英咀华, 对文章的阅读和感悟的层次就更深了, 真真正正感受到了朱自清散文语言的无穷魅力。

教学课堂的氛围营造论文 篇2

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氛围的前提

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人文特征,教学中,教师不能违背语文的学科特性。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来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以形成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良好势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乃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石、师生沟通心灵的桥梁。曾记得《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一段话:“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学生对此感到疑惑不解。此时此刻,我便想到了《西游记》中各位大仙的兵器,并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我说道:“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学生齐声否定后,我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去。所谓‘吸进去’就是指将知识记入脑海中。”我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教师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方法,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只有教师彻底放开学生的手脚,为他们搭建自由表达、自由活动的舞台,让他们尽情的想象,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课堂氛围才能良好。

二、动手操作是调动课堂气氛的抓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教育家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实践操作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很有必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意识。如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学生通过想象、查阅资料、合作、动手操作,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我们的教师变得书香四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的动手能力,而且锻炼了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活灵活现地再现故事人物,这样,扮演角色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眼前就成了演员,其他学生就成为了观众,全体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会很自然地进入到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在这种情境中,扮演角色的学生会感觉自己成为了课文中的人物,会将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现出来,使其他学生深受感染。此时,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成了真正的主角。由传统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内心体验。例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后,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要求学生选择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进行角色扮演,并且将此人物的说话语气想象出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演:机智勇敢的晏子、傲慢自大的楚王、其他士兵。小学生本来就很喜欢表演,于是为了将角色扮演好,就一定会对课文内容进行仔细阅读,进而对人物心理和说话的语气及其神态等进行揣摩,这在无形中也会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可见,故事情境的有效创设不仅可以使全体学生从喜闻乐见中更直接地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才能。

三、多媒体技术是营造课堂氛围的助手

多媒体技术融声形于一体,在辅助教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给学生以生动形象之感觉,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教师切忌泛滥使用多媒体,也就是说多媒体的使用要适时、适事。如在教学《芦花荡》一课时,首先,我播放了《小兵张嘎》的片尾曲,并加上旁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插曲出自哪部电视剧?(学生回答)故事中小主人公主要活动的地点是哪里?(学生回答)同时,我适当配以旁白:白洋淀里淀水浩渺,苇田无边,水道纵横,足有两三千条,极为壮观,是旅游爱好者观光游玩的一大景点。可就在60年前,这里曾是抗战大舞台,演绎过无数个英雄传奇,今天我们就顺着孙犁的《芦花荡》去结识一位老当益壮、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然后,我板书课题:《芦花荡》,并紧接着播放配乐配、范读课文等,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

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兴趣的保障

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才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氛围才能积极活跃。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教学《芦花荡》一课时,我结合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出示了两个问题:老头子最后与两个女孩儿告别时说了些什么话?老头子会因为这次失误而改变性格吗?学生看到问题兴趣便油然而生。紧接着,我让学生在事先分好的小组里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讨论得有声有色。这种活动给了学生自由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小组内尽情想象、尽情表达,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语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篇3

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疏远与冷漠的现象,主要指师生之间实际交往的时间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缺乏相互了解,彼此漠不关心。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师生之间非常有限的交往主要发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中,除此就没有更多的接触。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仅是钻研教材搞好教学工作,还得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教师才能得以快速成长。

首先从关爱学生做起。现代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或是留守儿童,自尊心很强,一声粗暴的呵斥、一句不当的责备,往往会给学生的心灵留下创伤。教育的职责是培养和塑造人,而不是制裁和打击。在对待学生的错误时,我们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不给他们批评,而是给他们更多的宽容。在暗示中,学生会主动地重新认识自己,既使得学生愉快地接受了批评,又会让学生另眼看老师。关爱学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会有所收获,不是所有时候都能达到教育目的。面对家庭特殊、心理自卑的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当着众多人的面去关注他。他们虽然在班级中不会引起别人的重视,但是他们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同学们面前的形象,就是对他们特别的关爱。

在现代的课堂上,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热爱学生,对学生给予恰当的感情投入,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教师的预期要求容易被学生接受。

第二是尊重学生。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爱幼不仅包含着对疼爱、呵护幼者,也包含着对幼者生命的尊重。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不仅仅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尊重了学生,反过来也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这样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才能建立,最终得以牢固。尊重学生也是一种恩泽,学生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尊重父母以及周围的人。是的,尊重是门学问,学会了尊重别人,就学会了尊重自己。尊重不是方法,也不是态度,而是一种教育理念,让孩子从他人的尊重中获得自尊,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

第三,用真诚打开学生的心扉。真诚就是教师用真实的自我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开诚布公地与之交谈,直截了当地表达想法,不装腔作势,不带假面具,不搞角色扮演,不虚情假意,而是表里如一,真诚可信。当然真诚是得讲表达的方式、时机和程度。真诚是对学生无私的爱心和高度责任感的流露,就是将学生当成朋友,真诚地希望能为学生提供帮助。教师真诚的态度,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因而容易对教师产生信任感,缩短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的真诚对学生是种榜样,激励师生的沟通,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教师只有用真诚的心,才能叩开学生小小的心灵之门。

最后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对待学生。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再存在教师居高临下的局面。教师说了算这一传统模式已经被改变,平等是课堂和谐的基础。这样的气氛是学生自主发挥的前提,也是一种宽松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关系,师生在共享中相互促进发展,保持共识,容忍差异,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民主式的师生关系,才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

美国著名作家詹姆士说过:“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经常赞美学生,那么教师必然会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应承认班级中每一名学生的存在,应坚信可教育性是每一名学生都具有的,应通过后进生懒惰、不求上进的现象,去发现另一个渴求进步、需要肯定的自我,不能总用挑剔的眼光看着他做的每一件事,从而伤及他的自尊和自信,使他放弃每一次进步的机会。相反,由于后进生的优点和长处往往易被掩盖和忽视,而给人以不求上进、与老师对立、同集体隔离的假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去发现和挖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去理解那些被自卑所压抑的自尊。

作为教师,我们对待不同后进生要分析他们不同的心理特征——有些后进生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而有些是防备教师的关注。针对后进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喜欢他们所喜欢的,关注他们所关注的,使他们获得身心的满足,意识到自己存在之后,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告别不良行为,好好学习。

俗话说:“四两拨千斤,用的是巧劲”,只有适时抓住契机,深入学生心灵,使学生心悦诚服,学生的心灵之窗才会向我们打开,让孩子们感受到对他们的严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这样我们才能与孩子们一起携手,共同成长!

营造教学氛围,共建高效课堂 篇4

一、共创师生和谐课堂

管建刚老师在《一线教师》这本书中写到“课堂,有节制的笑” 时,让我与之产生共鸣,管老师说“:课堂可以有笑声,应该有笑声, 但,这笑声,跟‘取笑’无关,跟‘嬉笑’无关,笑,应该是会心的笑,节制地笑,不是没完没了的笑,恨不得一堂课笑完拉倒的笑。”我希望课堂是有声音的课堂,鸦雀无声的以教师为独角戏的课堂已经过时了,课堂上发出的这些声音是学生心声的真实表达,会心一笑会让课堂学习气氛更加融洽,共创师生和谐课堂,从而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记得我在上《幸福在哪里》这一篇课文时,当我在采用疑问导入时,问道:“孩子们,你们觉得幸福是什么?”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其中几个经常上网的孩子一下子就想到那句:“幸福是猫吃鱼, 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我说:“这句话真有意思,你们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看法吗?”这时候,孩子的积极性更高了,有一个孩子是这么说的,他说:“幸福很简单,猫每天能吃鱼,狗每天能吃到喜欢的肉,是一件既简单又幸福的事,而奥特曼打大怪兽太吃力太累了,打小怪兽比较简单容易,所以幸福是简单而又快乐的。”这样的回答展现了孩子独特的活跃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回答也让学生会心一笑,这是一种赞美的语言,也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本堂课开了一个好头。

二、善于激励点燃学生

正如管老师所说的:“善于激励的老师,能够焕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于干枯中找到一汪清澈的泉涌;能够点燃起学生内在的精神火种,于困境中获得超越的勇气和力量;能够给学生心中镌刻入奔腾的蓝图,于失败中想见成功的喜悦和美好。”可见,激励在教学当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运用得好的话,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线老师,激励学生是一种教育成效更显著的方式,当然要看学生是什么类型的,对于学困生,鼓励要多于批评。在本学期的学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之际,我看到在复习阶段,这些学困生吃力的学习复习时,会出现头晕肚子痛等现象。我反思自己,平时对他们是否太苛刻严厉了点,对他们的要求是否过高了点,让这几个学困生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于是,我转变了方式,化批评为鼓励, 在考试前一天,我来到了班级那几个学困生旁边,一一对他们吩咐考试要注意的事项,同时鼓励他们如果能考到及格线上来,我就把网上买的奖品奖励给他们,这几个学困生是钉子户,但是老师的鼓励加上奖品的诱惑,学生立马打起精神来继续复习,我也期待能有奇迹的发生。到了考试成绩出来后,学生倪××竟然考了64分,这让我意想不到,学生接到成绩单的时候,眼眶也红了。于此也让我坚信,讲究教育策略,给点鼓励,学生也能更有信心地学习。

三、“玩”中求解,激发兴趣

教学课堂的氛围营造论文 篇5

浅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

柳江县拉堡二小 何丽珍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快乐的学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让自己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营造出一份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好学乐学呢?对这个问题我有几点粗浅体会:

一、把爱心带入课堂,使教学成为情感交流活动。

1、尊重和宽容学生,做学生的朋友。

课堂教学要提高质量,就要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让儿童真正成为主人投入学习,健康地进行语言、思维、情感的交流。老师要自觉地和学生进行心理换位,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想想。只有教师的真诚和宽容,才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当充当多种角色,既是师长,又是朋友,有时还是学生的学生。对学生少一些强迫,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禁锢,多一些宽容,凡事以人为本,创设一种融洽、宽松的教育氛围,这对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将是有好处的。

我鼓励学生的创见和批评,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上《桂林山水》时,有学生认为课文中描写漓江水的一节,前后有两处讲到水的静,可以调整句序,合在一起写,先写水的清和绿,再写水静,这样更好。我没有指责学生的狂妄无知,而是衷心地赞扬儿童的创见和自主意识。当我在公开课时,由于疏忽出现了拼音错误,学生当着众多听课老师提出批评时,我公开及时地给予肯定,为学生不迷信教师的正确情感而高兴。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问题,哪怕它在成人的眼里是那么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

2、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

每一个儿童都有一种交际的需要。他们想把自己的见闻和想法说出来,跟同学老师交流。为了给每个孩子平等交流的机会,在质疑问难、全班交流中,学生哪怕有一词、一个短句说得好,有自己的见解,都可以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在独立阅读课文的阅读竞赛型课中,采用抢答的方式鼓励学生交流。我上《夜莺的歌声》一课,既重视安排充分的个体学习时间,让每个人去读读想想划划写写,也重视安排四人小组交流的形式,让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儿童说说课文中哪些写出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谈谈小夜莺的机智勇敢靠的是什么?这四人小组的交流,儿童不是一味地听,更不是盲从,而是平等的合作的伙伴,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思想碰撞,情感交融,学习完善。这种交流不仅增大了教学的密度,提高了教学的训练交际性,而且互相启发,活跃思想,满足了学生精神需求,增强了学生的自尊自信,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二、以教师的真情实感唤起学生的情感。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学生情感的产生,是在认识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教材中的形象,教师的情感都成为学生的认识对象。因此,表达作品的情感,一定要包含着教师自己的情感,从这一角度讲,教师首先是一个受教育者。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对事物所持的态度,往往是学生感知的标尺。教师对学生感知的客体,不以为美,无所谓爱,学生怎么会感到美呢?“没有情感的思想是冷冰冰的”,是毫无感染力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特别要有纯真的情感,爱伟大的祖国,爱社会主义,爱我们的党,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要想让学生动情,教师要先进入课文,进入角色,进行富有情感的教学。中国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喜讯传来,我激动不已,心中充满民族自豪感。我感到这件大喜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题材。于是,语文课上,我郑重地报告了这一喜讯。我告诉他们,我国以前被称为东亚病夫,如何受尽屈辱;我告诉他们,这些年的奥运赛场上,如何响彻我们雄壮的国歌;我告诉他们,我们的运动健儿们如何苦练基本功„„我越讲越兴奋,学生们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他们写了字,画了画,作了诗,写了信„„来表达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我想,如果老师自己无动于衷,学生是决不会如此心潮澎湃的。

三、锤炼课堂用语,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总对孩子说“这不行”、“那不能”,是对孩子独立思考、自主行事权利的剥夺;那么,总对孩子说“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想”,不也同样是一种剥夺?教师的语言要有吸引力,使学生喜欢上你的课。从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希望老师讲课要有情趣的,占调查总数的86.4﹪。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应该从“裁决者”转变为“促进者”,教师不能也不应该代替学生的思维,把答案灌输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给学生或暗示给学生,而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努力做到生动、形象、有趣,深入浅出,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深入地讨论交流,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

“这位同学的发言非常好。我在备课时也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这位同学帮助了我,谢谢他!”

这是一位老师在一节公开课上对一名学生发言的评价。教育是一门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就在于它能激励受教育者,它能唤醒他们的智慧。这位老师热情洋溢的话告诉学生:你成功了,你的成功超过了老师!还有什么比强烈的成功感更能激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呢?

“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了吗?”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公开课上对一名学生发言的评价。于老师以鼓励与表扬代替批评,先用“真了不起”夸奖这名有些害羞的学生,接着借“如果„„不就„„”巧妙地提醒孩子不应放弃锻炼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怕挫折,体现了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重视。

四、多一点微笑,让学生产生亲近你的欲望。

从调查中可见,学生希望教师常有笑容,“我们最不喜欢老师一天到晚板着脸孔上课。”这是92﹪的学生的反映。教师的面部表情、体态、手势、步态等非言词性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手段,称为教师的“第二语言”或“体态语言”。心理学家艾特莫勒比斯列举了这样一个公式:感情的全部表达=7﹪的言词+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的面部表情,温和诚恳的声调,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愉快的气氛。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会做教师。”当然教师的表情应该是真实和教育性的统一。一方面教师不能随意地、不加节制地流露自己的感情,教师不随便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忧伤、冲动、暴怒、嘻嘻哈哈等肤浅有害的表情。另一方面,教师也不应该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哗众取宠,因为这对学生更有害。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表情应该是积极健康,自然真挚的。教师对学生的表情应该多微笑、多甜蜜、多爱抚、多温柔。当然必要时也可以是严峻、坚毅甚至愤慨,其目的是产生积极有益的教学效果。

五、从不同角度,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读读、写写、算算、画画、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唱唱、做做、演演„„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学习了《卢沟桥的狮子》,让学生算一算:卢沟桥建于1189年,距今多少年了?通过计算,他们就了解卢沟桥的年代之久。学习了《三棵银杏树》,让学生画画这三棵银杏树各自生长的位置和他们大致的样子。一棵临水,“影子投到河里”,“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通过画画,学生可以知道空地中间的两棵树高矮相当,距离较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两面临水的空地,长着这样的三棵银杏树,就仿佛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或肯定,或“激将”,或引导学生感受„„例如,小学生大多好胜心强,不服输,有时,“请将不如激将”,这对他们还真管用。《凡卡》一课生字多,且字型结构不容易掌握。预习时,我故意说:“本课生字很难掌握,你们会弄错的,还是让老师来教你们吧。”“不,我们自己能学会!”同学们都竞赛似的忙开了,又是读读写写,又是查字典,真是全力以赴。当检查预习效果时,学生们如数家珍地讲起来,哪些字型易错,应该怎样记,都讲得清清楚楚,默写时的正确率大大提高。

如何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学生;新课改

G623.2

当新课改走进我们身边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于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我认为教师如果是想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取得一种真正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顺应课改要求,在综合素质,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进提高。

一、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

作为教师,应该随时从各方面关注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特别是对那些情绪不高的学生,积极性受到今天的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转变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换的角色,树立发展的教学观念,正确的学生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1.在教学语言上,要具有艺术性和幽默性,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富有哲理的幽默,教师的语言要能深深地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去传授知识,感染学生。事实证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敬佩,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真正浓厚的学习兴趣。

2.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去感染学生,教师肩负着对学生的培养、教育的任务。在课堂上如果挫伤了学生,要分析原因及时酌情解决。试想,作为一名教师,上课时板着面孔,酒醉醒醒的走进课堂,无形中就跟学生产生了距离,学生看了就不由得望而生畏。相反,教师上课时和蔼可亲,衣着整洁,仪表端庄,学生就会倍感尊重,课堂气氛自然也就会很融洽。

3.以丰富的知识引导学生,我们都经历过学生时代,回想当年那些知识渊博的老师,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渊博的知识已经在无意识中散发出了魅力,从而对学生产生了影响。大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当看到自己的学生个个睁着大大的眼睛认真听讲,肯定感觉心里很欣慰,这样的气氛,教学效果一定很好。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争取在教学中取得双赢。

4.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服务于教学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关心学生,学生尊重教师,就会形成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相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酿成消极、沉闷,甚至一触即发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在欢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进行。

二、把握教学各个环节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关键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主动参与,合作探讨”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堂教学进入一种良好的氛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有条件时,制作合适的课件,力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另外还要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

2.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要使课堂气氛好,还要注意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所教的内容太浅,没讲几句,学生早已一目了然,学生就会精力涣散,无心去听讲;相反,如果所教的内容难度太大,学生听不懂,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下降。所以,对于知识的讲解与拓展,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哪个知识点需要拓展、如何拓展。当然,如果在设计时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面、兴趣、爱好等特点,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听着能让他们更加想知道为什么的?这样学生就会毫不费力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3.课堂要注重师生双边活动,课堂上学生提出疑问或见解。教师最好只做个牵线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必要时老师给予评价、总结。首先,老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讨论的机会。我们都知道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记忆是最牢固的,而独立探索知识的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老师可以通过耐心的引导,使學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新课改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自我评价、总结,相当一部分老师总是忽略这个环节,我经常在下课前利用很短的时间,引导学生做自我评价,“你觉得自己在参与交流,主动探索方面做得还可以的请举手”、“你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还有哪些问题掌握的不够好?请举手”,这些问题不仅是对学生一节课参与状态的总结,更能让学生体验到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乐趣。

总之,教师是教学环节的总设计师,课堂气氛的好坏必然与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要统筹规划,全面引导,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自己一手执导的课堂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娜娜.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课堂学习氛围[J]. 学周刊. 2016(36) .

[2]王素静.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J]. 学周刊. 2015(26).

[3]马静.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J]. 才智. 2015(20).

教学课堂的氛围营造论文 篇7

一、构建良好教学氛围的原则

随着最近几年中专生源越发的紧张, 大部分招收的学生都是分数较低且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 在加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使用传统教学模式, 没有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使得中专化学教学效果和质量长时间得不到提升。因此想要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就要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 教学民主原则。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就要始终贯彻和实施教学民主原则, 而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其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民主、平等的关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进而有效引导学生对相关难点进行解决和学习[1]。

(二)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以及对于知识的掌握, 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 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到主导作用, 因此, 想要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氛围良好的构建。

(三) 发挥中专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众所周知, 兴趣不仅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 也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因此, 保证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是促进学生思维提升、具有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而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地完善教学方式, 进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 激励原则。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虽然部分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较为感兴趣, 但是却不敢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发问回答问题, 这一现象的存在制约了良好教学氛围的构建。因此, 教师举要使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 鼓励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鼓励, 为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奠定基础。

二、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有效途径

(一) 紧密联系教学, 实施绿色化教学。绿色化学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兴起的一个领域, 其核心是在化学生产过程中, 尽可能的减少或者是消除其产生的有害物质, 而绿色化学的注重于将污染消除在在生产源头, 进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以及能源的消耗, 同时也是现代化化学教学的主要方向。因此, 在构建良好课堂氛围中, 要不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注重讲解绿色化学对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等方面的作用, 同时也突出其在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 从而激发中专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 工业生产中氨的合成、使用接触法制硫酸等[2]。并且还要对其循环过程操作进行相应的介绍, 进而引导学生对酸雨的形成进行探讨。

(二)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中专化学教学过程中, 化学演示实验是其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 同时化学实验还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因此, 教师就可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安排相关的实验演示, 在结合中专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物质变化规律进行教学, 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 同时也有利于化学课堂氛围的形成。除此之外, 化学演示实验还能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造作能力、思维能力等, 培养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严谨态度。而中专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 会对演示实验非常感兴趣, 教学就可以合理利用这一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进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 构建合理情景, 为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奠定基础。在中专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式是采用在课堂上构建适合的情景, 进而引入所要学习的问题,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 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及创造能力, 还能有效提升学生探索精神, 由于中专化学作为以实验为前提的基础性学科, 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使用这种方式是非常适合的。因此, 化学教师就要根据中专教学纲要中的相关标准, 适当的引入相关的化学知识、原理等真实问题, 然后通过建立适合的情景, 让学生对相应问题进行解答和处理, 保证学生在教授与学习的有效沟通交流中, 有效学习化学知识, 进而构建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四) 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拓展化学课堂教学的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 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使得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中专化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进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不仅构建起轻松、宽泛、愉悦的学习氛围, 还给化学课堂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升级, 促使学生愿意、主动的参与到化学教学中去, 有效提升中专化学教学成效。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元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进而向学生进行良好的展示, 其不仅具有一定的真实感,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3]。

结论

总而言之, 想要构建其良好的中专化学课堂氛围, 还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而教师在不断完善相应的教学策略,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而保证中专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玲燕.浅析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J].华人时刊 (下旬刊) , 2014 (8) :234-234.

[2]张桂芝.浅谈如何提高中专化学教学质量[J].学周刊B版, 2010 (4) :86-86.

语文教学中课堂氛围的营造研究 篇8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营造,人才成长

一、使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革新, 多媒体技术已经不断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成为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中, 教师使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们展示一些视频、音频、图片等, 使得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 从而改变以往语文课堂中单调死板的教学课堂方式。同时, 在语文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教师可以充分将多媒体技术和教学环节融合在一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语文情景中。比如, 在学习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课文《小小竹排画中游》时,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一些竹排在水中游的图片, 并让学生们观看一些江南鱼米乡的图片, 让他们欣赏一些江南水乡“小竹排, 顺水流, 鸟儿唱, 鱼儿游, 两岸树木密, 禾苗绿油油, 江南鱼米乡, 小小竹排画中游”的场景, 并为他们播放一些小小竹排画中游的视频……在这种情况下, 能让学生们更加容易感受小小竹排画中游的意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如, 在讲《小马过河》时,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一些关于小马过河的视频,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再让学生们观看完视频之后为他们引出哲理———“他人说深浅都不准, 要自己亲自去试水”。或者, 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们播放一些歌曲, 让学生们在上课之前能够清醒一下头脑, 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清醒,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课堂中能够集中注意力, 提高课堂效率。

二、开展师生互动,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是课堂中的灵魂。教师和学生们生动灵活地互动, 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提问学生们一些问题, 让他们在课堂中积极回答问题, 从而使他们顺着老师的课堂思路仔细听讲。或者教师组织学生们一起做游戏, 活跃课堂气氛, 让他们在课堂中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比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们进行“成语大赛”或者“诗歌大赛”的比赛, 把全班的同学分成两队, 然后组织两个小队进行比赛, 最后输的小组让他们表演节目。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充分调动课堂氛围, 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一些文学常识。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分角色表演, 教师在课下为学生们安排一些指导, 让他们体会一些对于课文朗读的技巧, 包括情感的投入, 或者重音、重读以及抑扬顿挫等,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感受一种文学的氛围。另外, 教师要鼓励学生们提问更多的问题, 并及时反映自己的问题, 可以是学生们对于某些语句的理解问题, 也可以是学生们对于一些写作背景的理解问题等。这样, 就可以让学生们在师生互动中学到更多的文学知识,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短板, 让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及时补充自己的短板。

三、采用新颖教法,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中应该始终起主导作用, 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用游戏教学, 如成语大赛或者诗歌朗诵大赛等, 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这样的游戏,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另外, 教师也可以采用户外教学方法, 如选择一个天气比较好的时间, 让学生们一起赏花或者赏雪, 同时在学生们欣赏完之后让他们一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感受等, 既能活跃课堂氛围, 又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同时, 教师在教学时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 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比如, 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课堂中为学生们大面积灌输知识而忽略让他们自己探索的教学方法, 让他们在课堂中自己多多进行实践。如让学生们在课下自己搜集资料, 然后在课堂中一起交流讨论,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另外,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中把文章改编成剧本, 然后在课堂中表演,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进而增强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

四、结束语

总之,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这既是教育改革对于现代小学教师的要求, 也是学生们的期盼。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中积极表现自己, 充分融入到课堂氛围中。同时, 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习更多的多媒体技术, 在课堂中融入更多的多媒体技术,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另外,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多多引入新鲜的教学方法, 如采用户外教学等, 或者让学生们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 让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张力秦.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3) .

中职课堂教学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篇9

由于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多数是中考成绩较差的, 甚至还有的初中没读完在社会上游荡了一段时间, 他们普遍学习能力差, 知识比较浅薄, 思想比较消极。厌学情绪严重, 特别是他们的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差, 不能应用教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教学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上好中职教学,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应是教师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景, 以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同时, 也让学生明白, 教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学生是个学习者,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 要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所需要的“资源”。比如, 为学生提供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交流, 教师应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等等。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灵活使用中职教学教材, 针对不同专业实行分类导学, 因材施教, 即教学内容应具有针对性。

现行教材的文化课与专业课在知识的衔接上存在两方面的矛盾:一是教学课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与专业课对教学知识的需求在时间上的脱节;二是有些专业必须用的教学知识恰好是中职教育教学教材的删减内容。针对这些特点, 本人对教学课程教学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主体内容保持不变, 不影响教学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 根据不同专业作必要的顺序调整及内容增补或删减, 使调整后的教学内容能与专业课很好地衔接。不同专业对相同的知识侧重点不同, 如机械专业, 对立体几何、平面向量、解析几何有所侧重;而财会专业则对排列、组合、统计初步应用较多;计算机专业, 对集合、数列、一元二次方程、计算方法等经常用到。对于这个层次的要求虽然比基础要求高一些, 但与学生的专业有关, 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较高的。

三.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即淡化教学知识的系统性, 注重教学知识的应用性

作为教学教师, 由于自身的经历与教学学科自身的特点, 要在教学知识的系统性与教学知识的应用性之间选择关注点, 会有更多的理由来选择关注教学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我们常常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或倾向于教学知识的系统性, 生怕某一章节或某一知识点的缺失影响系统的完整性, 而常常轻视教学知识的应用性。其实对中职教学教育而言, 我们更需要注重应用性。由于中职的培养目标是直接从事某一专业、某一工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其特点是直接面向社会, 因此要弱化教学材料的逻辑组织, 注重教学知识的应用, 特别是围绕专业的相关应用。

四.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 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 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 既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 又提高讲解效率。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 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的应用题, 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

总之,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是一个参与者, 更要有服务意识,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所学专业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做到分类导学, 因材施教。同时, 作为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做好教学应用教育的研究和探索,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这样才有助于中职教学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为学生学好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摘要:近年来, 国家对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 而中职学校招收的多数是学习成绩较差, 厌学情绪严重的学生, 而教学作为文化课更引不起他们的重视, 因此如何上好中职教学,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应是教师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教学课堂的氛围营造论文 篇10

新标准要求教师创造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乐于学习, 愿意, 笔者在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以下五个方面:

1 宽松和谐的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言教室应该反映人文主义的特点。创建一个宽松和谐波民主平等的氛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教师和学生应该平等的伙伴, 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 只有在教室里的气氛, 可以形成互动,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对话的平台, 学生可以放松和快乐, 生活的热情, 兴趣的想象力, 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语言学习, 焕发出课堂语言独特的生命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并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列夫·托尔斯泰分钱, 教学的学生在纸上写了托尔的眼睛“是魔法的珠宝、磁性、可以吸在世界之间的事, 然后发出我们的次元, 频率波”的本质不能真正理解, 笔者引用了的同学都看《西游记》好奇:“托尔斯泰的眼睛不太老绅士葫芦, 像金角银角是世界上可以通过材料吸吗?“在得到合唱后, 消极, 笔者又问:“笔者的眼睛会吸通过中国书吗?”学生:“不能。“笔者郑重地说:“我说笔者可以!笔者可以写这本书的内容的眼睛涌进我的脑海。抓住“看”到“姿态, 学生们会心一笑。然后重生好两个评价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发出准确的频率波”, 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概括的学生的想法, 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服于老师, 不迷信权威, 不盲目地追随教科书敢说“我想”。无限制的自由在空房间, 学生完全免费参与自由表达, 往往能产生一种松散, 小说, 快乐的心理体验, 学习兴趣, 以吸引潜在的创建智能, 创造的火花, 显示出无限活力的语言教室。

2 赞扬欣赏激趣法

人性是最热心的需求是渴望被欣赏。老教师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 帮助学生找到自己, 肯定自己, ”“好孩子是表扬。清代学者颜元还说:“经过几个孩子, 不是很长。“这都是关于赞美欣赏激励效果。崇拜是便宜的, 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 老老师表扬, 小奖品, 是学生走向成功之路的力量来源。在课堂上, 笔者用赞美的多种模式:或使用赞美的语气———“你说!“你”的想法是伟大的!”“你想喜欢强迫富裕!”;或者使用一种行动———拍, 光线光点头, 每堂课笔者表扬了学生们尽可能不仅赞赏一个两个, 但欣赏一组一组, 和全班同学, 不是虚伪, 而是真的真的真的真的。欣赏“添加剂”, 学生的学习往往感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的乐趣, 课堂气氛激烈, 学习效果好。可以说, 赞美的创造力, 欣赏学习兴趣, 赞赏学生的进步, 赞赏学生的特点。通过欣赏和谐的师生关系,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创造热情, 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培养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欣赏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 欣赏学生的良好行为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而且还欣赏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积极表现。

3 认真倾听激趣法

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手中的“话语权利欺负”, 学生只能作为一个容器, 等着老师填写, 但作为一个结果, 园丁的辛勤, 往往会扼杀学生的性质, “人类灵魂工程师”使我们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统一的模式铸造标准部件。新标准提出老师想听学生讲更多。笔者认为, 学生教师“听”“说”。有三个好处:一个是通过“倾听”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老师。笔者通过“听”往往是学生的想象力形象力, 独特的见解, 幽默, 智慧的言语。二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意识到“所以”的真正含义。第三是学生“听”、“说”老师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说, 越说越说, 越说越自信, 类成为他们的游戏的舞台, 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焕发出的活力教室。如鲁迅“雪”的教学, 作者在研究小组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句子先沟通, 然后支付流类, 一个学生说:“哦, 我喜欢的孩子们冻得通红, 像紫芽姜的手, 七、八海洋的塑料雷在一起, ”写这孩子天真活泼, 充满活力的场景, 尤其是的形象“啊”字非常生动和有趣。

4 平等评学激趣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最高的统治权力, 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 固体也忽视了学生主动性能, 特别是语言课堂教学气氛, 当学生自我意识高度提高, 内部进取热情被激发了, 教师可以给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正确回他们, 激发他们积极的主体意识, 感觉类集自由平等的氛围, 和谐、信任。笔者平时在教学过程中, 常给背诵目标如抄作业的学生自查花很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 感觉是当一位老师的乐趣, 同时又把知识和审查, 作品。作文是一个过程语言教师的负担, 但往往老师的辛苦, 学生看一看真正的高消费低效率。组成校正, 作者常常“放纵”, 具体做法是:将这篇文章评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 由学生独立作文, 首先需要一个草图的过程与下一批的整体点数量和签名, 然后添加到组通信, 其目的是学到很多别人的论文写作和评价方法, 最后推荐的每个一个或两个好文章, 或者powerpoint的帮助下住在一起复习, 选择最好的成分或评估。当温暖真诚的掌声与笑声回荡在教室里, 所有的学生都陶醉在严肃而活泼的氛围, 平等和信任, 眼睛闪亮与积极参与的过程的骄傲。

5 教师魅力激趣法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是创建一个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即有吸引力的老师。既然然而非正式本身非常简单, 时尚优雅的礼服搭配得当, 在一方面刚柔相济书法, 一个单词是圆形腔普通话的节奏, 音乐慷慨激昂的背诵, 美丽的委婉说法最好在彼此的轻唱, 会注意学生无形的控制功能上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审美情趣的指导作用,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生活。语文老师将人精彩的学生文学大厅, 其中最重要的是使用语言来感染学生, 真正的学习知识的熏陶, 老师, 聪明, 类, 或一切流, 巧妙的, 或稍微好点, 佛法大师, 让学生喜欢喝甘醇, 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生动, 表达的准确性表示, 言辞简洁的意义, 和谐的音乐性, 严格准确的逻辑, 跟踪现场, 教师用语言组织学生了解和分析事物, 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调动学生学习的极性。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 例如杰作记忆背诵, 但应该开发自己的钻研教材的真功夫, 常教常新, 可以给学生持续的接触艺术与美的享受, 真正成为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语文教师色彩艺术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 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因为学生在教学中的感悟, 慢慢转化成一种能力, 从而使得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桂生, 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 (修订版)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教学课堂的氛围营造论文 篇11

一、教育背景与设计理念

为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教学理念,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突破传统教学中“知识本位”的惯性,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以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为载体,尝试对高一学生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学习“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为此,在设计和实施中力图体现以下教学理念: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是比结论更重要的是过程;三是把思考还给学生。

二、教材内容分析与学情简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高中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有关金属的第一节课,学好本课时的内容对整个必修1的学习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金属钠的性质教学,并由其相关性质让学生明白“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观点。

2.学生情况简单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释现象);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具有较好的思考与质疑、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案例描述与分析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金属钠的物理性质,理解钠的化学性质。

②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了解钠的生产原理。

③获得实验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运用实验科学探究物质性质的意义和一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②在实验探究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质疑,增强团队精神。

③运用观察、实验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探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②通过化学实验发展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③能与同学互相协作、友好相处。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2.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探究学习。

(三)教具:

1.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的药品与仪器。

2.学生用具:(4人一组)小烧杯、表面皿、玻璃片、小刀、绿豆、滤纸、水、酚酞。

(四)教学过程:

1.场景激趣,引入新课

化学魔术1:吹气生火

在一团脱脂棉中包入一定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取一支吸管,向脱脂棉吹气,脱脂棉马上着火燃烧。

化学魔术2:滴水生火

在酒精灯的灯焰上预埋一小块金属钠(绿豆大小),用胶头滴管向酒精灯焰上滴一滴水,酒精灯立刻点燃。

设问:吹出的气体中含有CO2,而CO2和H2O通常是用来灭火的,这两个魔术的奥妙究竟在何处?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解开大家的疑问。

2.回顾先人,感悟历史

金属钠的发现者是英国化学家戴维,他在1807年利用电解氢氧化钠制得了金属钠。目前,世界上钠的工业生产多数是盐法电解,少数仍沿用碱法电解。

3.温故知新,学习新课

你还知道有关钠的哪些知识?

生答:略

根据钠的结构,学生预测:钠原子很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金属钠较活泼,有较强的还原性。

4.预测性质,学生探究

提问:常见的哪些物质能够将钠氧化?

生答:氧气、氯气、水等。

学生展开探究性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做实验前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加以描述。

〖实验1〗(苏教版高一化学)P49 实验1

〖实验2〗 将一小块表面煤油已吸干的金属钠放入一支硬质玻璃管中加热,观察现象。(教师演示)

〖实验3〗(苏教版高一化学)P49 实验3

讨论:刚才三个实验中的实验现象及产生原因。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归纳出金属钠性质,并将性质整理归类。

学生交流:

实验1:钠可以用小刀切割,说明钠质地很软,刚切开的切面是银白色,后在空气中逐渐变暗,说明钠在常温下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实验2:在加热条件下,钠在空气中可以燃烧,火焰呈黄色,同时生成淡黄色固体,说明钠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发生反应时生成的产物与常温下不一样。

实验3:钠浮在水面上,迅速熔成一个闪亮的金属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声响,同时溶液变红。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反应过程中放热且钠的熔点较低,反应过程中有气体放出,同时有碱性物质(NaOH)生成,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产生的气体可能是H2。

教师: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可以提炼为几个关键字:“浮、熔、游、响、红”,谐音为“芙蓉又想红”。请将刚才所描述的钠的性质归类。

学生归纳出钠的重要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刚才对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只是一种判断,如何检验H2?

生答:一般用点燃的方法。

教师:点燃要注意什么?

生答:验纯。

教师:关键要能收集到纯净的H2,请思考,并画出实验装置图。

将学生讨论后得出的装置,分析不足并不断加以优化后得出如下的装置图。

演示实验,证明生成的气体确实是H2。

教师:现在你能解开课前的化学魔术之谜了吗?

学生阅读课本资料,讨论后回答:主要利用了2个反应,Na与H2O的反应引发酒精灯的点燃,Na2O2与CO2的反应引发了脱脂棉的燃烧。

展示图片:2006年7月30日上午安徽来安某化工厂一堆放金属钠的仓库失火。火势很大,如果你在现场,将如何进行扑救?

学生讨论后回答,应用沙土盖灭。

教师:由于当时来不及挖沙土,所以直接调用了一部水泥罐装车。展示现场救援的图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于金属钠的性质已有所了解,这样的性质又决定了钠有怎样的用途呢?

课堂小结钠的用途。

课后思考:在试管中加入水和苯各5ml,取绿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将其投入试管中。可能会产生哪些实验现象?

四、教后反思

教学课堂的氛围营造论文 篇12

一、采用充满殷切期待的提问方式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之一。如果我们总是用命令式的语气进行生硬的提问(如“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或对学生的提问做出生硬、粗暴的回答(如“不,你错了,正确的答案究竟是什么?”),教师就显得缺乏亲和力,学生在情感上就会与教师拉开距离,表现出一味地从众与退缩的状态,他们多半会以模式化或机械化的方式来服从与迎合教师的“指令”或“命令”。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学生的交际能力、语文素养是无法形成的,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

因此,教师提出问题时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待。例如,教师问“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你有什么看法?”时,其声调、表情都要像日常问话,而不应像审问。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适时运用鼓励性语言(如“你的回答很漂亮。”“你的答案很有启发性。”或适时地插话,进行圆场和启发(例如,“你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可不可以从这个方面去理解?”)。教师这样的插话是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减轻被问学生的紧张感。教师提问的技巧在于保证学生能够回答(尽情讲出自己心中所想)并乐于回答。当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时,教师的应答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并具有交际表率作用。另外,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或坐或站,教师大可不必统一要求,一切以能让学生放松心情、消除紧张感为好。

二、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使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得到完美结合。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游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1)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2)逛超市。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学生分组去柜台逛,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3)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

三、巧设悬念,激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制约,教师的身上背着各种考核指标,很多教师不愿在活跃课堂气氛上下功夫,甚至觉得是瞎耽误工夫,也不去想办法活跃课堂气氛,唯恐一发而不可收,而影响了进度和知识的传授。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都是“灌输式”教育,学生在下面呆板地听,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唯恐讲得不全、不细,强调得不够。但学生心里在想什么,有没有认真听,教师就管不了了。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一塌糊涂。这样的课堂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从而自觉地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上一篇:计算探究下一篇:对策建议增强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