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营造氛围

2024-10-02

多媒体教学营造氛围(精选12篇)

多媒体教学营造氛围 篇1

笔者根据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认为要进入有效的、高品位的欣赏程序,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强烈的艺术欣赏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敞开心扉,从而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扩充知识、产生审美的愉悦、实现情感共鸣的目标。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营造良好的艺术欣赏外部环境。

苏轼的“静故了群动,空故了纳万境”是一种欣赏的心境状态。试想,在类似集贸市场上的那种叫卖喧哗、人声嘈杂的场合,是难以很好地欣赏艺术作品的。这就是说,欣赏教学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多媒体在这里可担当重要角色。作为固定的音乐教室,在室内外的布置上应有别其他,如室外可设置一些造型别致的橱窗,橱窗中可展出一些乐器或名人名作,让学生一走近音乐教室就感受到一股迎面而来艺术气息。室内的陈设,可选择与教室主色调和谐、素雅的窗帘;墙壁上也可精选一些世界名画(挂图)装裱悬挂;教室的四周错落有致地陈列工艺音乐作品。橱窗、挂图、工艺音乐品在适度的灯光照射下,再辅以情调和谐、音量适中的乐曲,让学生感觉是进入了一个艺术殿堂。在无讲台、茶馆式的教室里学生分桌自仅此是不够的,还需要他们通过表达感情来加深体验。也就是说,要通过他们的歌声来实现。

在这方面,适用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一些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很多近现代创作的歌曲、大量好的民歌及供学生演奏者欣赏用的器乐曲。这些优秀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音乐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同时进行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训练的基本条件。有的歌曲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需要教师去正面进行教育,用列宁的话说;“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进去。”因此,音乐教师应充分根据和利用这些歌曲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音乐的美感教育之中。

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既不是空洞的说教,又不是有组织有约束的灌输。音乐进行教育的形式却是具体的,而且是非常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要体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于音乐艺术的美感之中,使学生既能动之以情又能晓之以理,从而达到感情的愉悦,得到理智的满足。

例如:让同学们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它是我国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中的名曲之一,是民族传统乐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室,这首乐曲在国内外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会使我们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月光透过层层白云,映入江面,远处渔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那优美、深沉的旋律描绘出大自然迷人的景色。加之教师生动地描述,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地进入到“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的静谧、清澈的月夜意由就座,感受到的是一种学习之余的放松。在这种环境中,有老师对艺术作品绘声绘色的解读、适时的点拨,使学生置身其间,主动地搜集处理、获取反馈信息,放飞诗情,充分感悟。在这浓郁的艺术氛围中,灵感得以迸发,悟性得以唤醒,审美情趣得以飞扬,给予学生的是超凡脱俗的精神升华。

二、教学语言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使之成为诱发情感碰撞的“红娘”。

古人写作讲究“起句如爆竹,骤然易彻;结句处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艺术欣赏教学中的课堂语言不但应具有一般学科所共有的语言特点,更应具有艺术品位和艺术灵气,此外再配上必要的背景音乐,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听艺术效果,使之不仅学之有益,而且咀嚼有味,使听者、看者心情愉悦。当然要想达到理想的艺术欣赏效果,全依靠多媒体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语言自身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学语言必须以情感人。艺术作品的特点就是以情感人,教学语言必须由情而发;要想做到以情感人,其语言必须用“情”去表达;要想达到用情表达,教师首先必须对作品有深层次的理解、体验、领悟,其教学语言才有可能做到用情去抒发,这样作品的内涵、教师的情感同时刺激,才能与学生的情感发生强烈撞击。其次,课堂语言要讲究节奏。一堂课犹如一场戏,有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即既有平心静气轻松舒缓,又有紧张激奋的高潮,正是这两者交替出现和逐步推进,才能扣人心弦。在讲境中,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的文化历史、民族音乐的伟大。中华民族不愧为是历史文明古国,并且在同学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爱我中华的种子,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从以上简单罗列的事例中,不难看出,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而且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

三、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加深爱国主义的内心感受。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式要多样化,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收到好的效果。例如:(1)在校园里举行革命歌曲大合唱、知识问答、小品表演、革命诗歌朗诵、抒情散文、讲故事或举行爱国主义歌曲卡拉OK个人独唱比赛,等等;(2)结合乡土风情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结合我们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十分丰富,只要我们认真细致地挖掘、探索和实践,就可以加以利用。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不是说教而是感染,不是光靠讲理而是重熏陶,不是靠灌输而是靠潜移默化,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把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开拓精神无私地贯注于平凡的工作岗位之中,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邓文千主编.苏教版初中音乐教学参考资料.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孙继南主编.中外名曲欣赏.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3]尹红主编.音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让课堂教学成为“后进生”转化的阵地

符文浩

(内乡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河南内乡

就读职高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但“后进生”也有成才的欲望、有做人的自尊,关键看教师是否能化腐朽为神奇。“后进生”转化工作不只是班主任的事,各科任老师必须形成教育合力,把课堂当做“后进生”转化的阵地,用我们的真心和爱心,为“后进生”撑起飞翔的天空。

一、了解“后进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通过多年与“后进生”的接触,了解他们的一些心理状况,我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混日子型。这类学生要么因家庭境况较好而无紧迫感,要么家长早已对孩子失去信心,对他们不抱任何学习上的希望,只要求孩子在学校平安度过三年。他们热衷于交朋友,追明星、玩电脑,看到别人学习艰苦认为不值得,主张只要寻得“欢乐”、“开心”混到个毕业文凭就行。

灰心型。这也是“后进生”中一种较普遍的一类,他们有过拼搏与奋斗,却一次次尝到失败的“苦果”,于是动摇了,退却了,丧失了自信而自暴自弃。他们在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心理中度日如年。

毁坏型。他们往往是因为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恼怒,或受到误解而形成一种扭曲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想毁掉自己或毁掉别人的念头。这类学生好找事,想靠制造些新闻来引人注意,甚至认为“我学不好也不让别人学好”。

师生关系决定教学质量,而教师和“后进生”的关系尤为重要。一位耐心体贴、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师,肯定为“后进生”所尊敬,而尊敬老师的学生往往又会顺应老师的期望,重要内容时,要靠声音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时要有意把音调压低,有时用强而重的音调进行强刺激;有时又轻声细语地吸引学生侧耳倾听;设疑时语调缓漫,表明思索受阻,等等。这样有强弱、轻重、缓急、开合有度,才能富有感染力并为学生们所接受。

三、让现代教学技术引领学生进入艺术欣赏的深层次。

多媒体技术为欣赏教学开辟了广阔空间。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让知识冲破时空限制,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可将艺术作品中的蕴涵的意境美和音乐中的节奏、旋律美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通过运用多媒体演示,配上旁白或老师的精要点拨与启发,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优美与壮美》一课,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结合多媒体展示一些与音乐主题相关的画面及诗歌散文等来营造特定的艺术氛围,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的美的初步印象,再结合学生的详细观察质疑和讨论,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大大提升对作品的欣赏品位,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境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学生带进深层次的欣赏境界。

四、品味艺术,品味人生,利用网络建立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有效的、高品位的艺术作品的欣赏,是在轻松、闲暇、愉悦的心境中进行的。所以,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营造轻松的环境和思维上的“留空”。巧妙、适时的留空,是唤醒生命的有效手段,是达到主动学习、探究的有效途径。没有想象的空间,就没有思维的自由驰骋,就难以对作品有深刻、独到的感悟,就不可能去发现知识的价值。因此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闲暇,适当

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习。

1. 爱心是融化“坚冰”的暖流和春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于漪说得更为动情明理:“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过亲子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主要体现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消除学习心理障碍、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上。

在学业成败论英雄的初中阶段,“后进生”是“靠边站”被冷落的对象,他们需要老师的爱。爱的前提是尊重,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看待每个学生。但实践中只要是“听话的良民”,或者是学习成绩好就安排在教室的中间位置,成绩差的学生安排在边缘地带。这就要求科任老师课堂提问时不要总是习惯性地提问几个优秀生,几乎不提问“后进生”。俗话说:庄稼佳,偏的小,农民种地总是对那些弱苗多施肥,老师对待“后进生”,也应该有这种偏爱思想。

2. 重视课内课外的情感交流。

师生之间既是知识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应用心去点燃另一个心灵之光。中职学校的“后进生”大多不愿和老师交流。老师要在课下与学生密切联系,了解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平易近人的。教师可利用课前10分钟提前到教室了解学生的情绪,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可讲小幽默故事、笑话。如学生刚举行了篮球比赛,老师要关心比赛结果,一起回味球场的事。教师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要尽可能地设置悬念、设置空白,学生才有可能去思考、去感悟、去畅想,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如:欣赏舞剧《白毛女》音乐“十里风雪”到“扎红头绳”时,随着音乐节奏的由缓慢沉痛到喜悦欢快,我这样设计留白:用叙事般的音调说:“哪一个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当贫穷的父亲在过年时连一件新衣服都不能为孩子买来时,这时父亲的心是痛苦的,为了还那个一辈子都还不完的债,父亲只能给喜儿买二尺红头绳作为新年的礼物,虽然礼物是轻微的,但它是父亲对女儿的一片心意,女儿也因为这件礼物而分外高兴。”同时,我利用大屏幕展示德国画家珂勒惠支的石版画作品《面包》,以此向学生传递一种情怀,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此后的两三分钟,教室寂静,学生都默默地注视着银幕,表情沉重,眼睛湿润……最后我说:“感兴趣的同学写一篇读后感,课后放在我信箱里。”结果,全班共有52名学生,其中有48人主动查阅资料,从不同的层面创造性地写了自己的感受,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以图文形式畅谈人生,抒发自己的情感,并通过互联网发到我的信箱里,及时与我交流心得体会。可见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又提供了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为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插上了自由的翅膀,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还可以利用它与老师及时进行艺术感受的交流,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多媒体的应用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结果,我们应把这项技术恰当地应用到现代教学中,利用它营造特定的艺术欣赏氛围,开凿一池滋养心灵的文化深潭,挽来一米沐浴身心的艺术春光,让学生沉醉其间,使学生神清气爽,让学生去咀嚼生活,品味人生,发奋图强,乐而忘忧。

摘要:文章着重阐述了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强调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关键词:音乐欣赏,多媒体,课堂氛围

多媒体教学营造氛围 篇2

要营造出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幸福的课堂,到底要怎么做?是不是一定要对现有课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呢?在思考中我的答案是“否”。幸福课堂并不一定要求有游戏、情景剧、辩论赛等活动,哪怕是在一个常规的教学模式中,也可以营造出幸福的氛围。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是一门教学艺术。高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调节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增加其幸福指数。

第一,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我们总是看到有的教师在课堂中为了表面上的课堂氛围而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如:“请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这一内容反映了什么?”这一类问题看上去非常开放,学生似乎很是容易回答。但实际上由于问题过于宽泛,降低了问题的针对性,这种时候学生往往很茫然,不知从何答起。课堂提问设计的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材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易错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使每一次提问都有意义。在提问只前教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对所提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如讲“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框,设问“买了假冒商品怎么办?”“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该怎么办?”,组织学生讨论,并请代表发言。作为教师的我适时疏导,澄清模糊认识,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只有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才能有力打击不法生产者和经营者,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最后渗透新知识,“消费者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指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依法办事。

第二,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如果我们在课堂中总是重复的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等等问题,那么学生会因为缺乏足够的思考空间而失去对于政治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提问中,问题太难,学生用已知的知识解决不了,学生望而生畏;问题太易,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使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思考之后,能回答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对重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和掌握结论。我在讲经济生活的时候时,设问:

(1)说说你知道的经济生活?

(2)你看到的经济生活有没有变化?有的话说说经济生活产生变化的原因?

(3)说说你的经济生活,你遇到过哪些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些答案都包含在过程的叙述之中。学生把答案找到后,整堂课的知识要点就非常的清晰了,使其能轻松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同时,课堂提问的层次性要求老师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如提问经常局限在成绩好的学生中间,那么,大多数学生则在受冷落心理的驱使下,容易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丧失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严重一点,还会诱发课堂纪律问题。所以,教师要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问不同水平的学生,既给优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又给一般学生创造进取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并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得到发展。

第三、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如果变换以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学生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别出心裁的求新意识,注重提问的趣味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越贴近,越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学生的兴趣就越高,注意力就特别集中,也更容易领会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广泛收集一些既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又能唤起学生关注、感兴趣的生活环境材料作为问题情境的载体,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课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关爱集体,关爱社会,保护环境等等内容,教师都可以就地取材,来个现身说法。再者学生当前的一些时事新闻也非常的感兴趣,学生自己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随时了解瞬息万变的经济政治资讯。教师可以让课堂提问更具时代性,如前年丰富多彩的北京奥运会、“嫦娥奔月”工程、“5.12”汶川大地震、上海世博会等,学生对这些现实问题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上引进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容易吸引学生去认真思考、分析,产生想说的强烈愿望。当学生的兴奋点被激发时,就能积极思考教师提的问题。

最后,提问后需要恰当的评价。

恰当的提问评价是营造幸福课堂的一个重要部分,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体验,品味到成功和被老师赏识的喜悦,从而焕发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步入青春地带》教学中,当学生回答了中学生生理的变化后,教师可以说“你的观察非常细致,看到了我们身体外在的变化,那你们能否想到其他我们看不见的变化?”这样的评价一方面可以体现出赞赏的力量,激励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同时也自然地衔接到了下一环节。当前新课标强调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一味地、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作为教师,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就要通过明确、有针对性的评价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情感走上正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同时,课堂提问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适时的评价,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都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反馈,尤其是对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错了受到冷落,或者问题答对了教师不予及时肯定,都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而,有时当学生的发言不正确,或不完善,或一时答不上来时,就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应运用延时评价,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

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探究氛围 篇3

如何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落实《课标》精神,上好科学探究课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探究氛围。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探究氛围”,谈谈个人的看法。

1 展现明显的物理现象 营造提出问题的氛围

要上好科学探究课,首先要解决好“提出问题”这一关,因为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而提不出问题也就不会有探究。探究源于问题,如何提出问题,从什么角度提出问题,提出什么层次的问题等决定了科学探究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如何来设置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探究。

现阶段的中学教学基本还是大班制的课堂教学,所以物理探究课应从学生亲临的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容易引起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探究的问题应着眼于课堂。探究课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猜想、通过自己的思维、动手实验等,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目前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普遍不适应,所以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提供必要的问题背景、创设合理的、具体的物理情境,展示出明显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想有所想、思有所思、说有所说、做有所做,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

例如,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这部分内容时,老师提出:“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由于缺乏具体的物理情境,问题的提出显得很突然,学生在这一问题情境下的探究显然会比较盲目。为使探究更有针对性,我们可以创设如下情境来组织教学。

(1)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用激光手电筒将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光线从什么方向射出。

(2)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光路大致地在纸上画出(如图1中的①)。

(3)教师在这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同一束入射光线来说,出射光线可以是图1中的②、③或其它方向吗?光在反射时有没有规律可循?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创设这样一个并不难的物理情境,使得问题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的提出也顺其自然,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探究兴趣。

2 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 营造经历探究的氛围

建构主义概括为:学习是主体主动的探究过程。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应是单纯的输入和接收,而应是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先对新知识发生质疑,进而产生猜测、思考、观察、测量、分析等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然后到理解和认同。这个过程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改变,是新旧知识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能使学生获得能力和方法。由此可知,提供学生自主活动空间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会充分调用他的原有知识来认识新知识,学生会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真正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在愉快而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

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节时,考虑到学生已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已积累了研究光的一些经验,于是我提供了一个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在上课前每两同学发一杯热水(热水的水雾可用于显示光在空气中的光路),一只激光手电筒,一张硬白纸片,一只空塑料杯,一只长吸管等。让学生自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的探究活动异常的活跃,学生在探究实验后的总结交流中,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究结论:

1.光线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改变了,且偏向法线;

3.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增大;

4.光线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时,不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5.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且偏离法线;

6.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时,没有光线进入空气;

7.光线斜射到空杯底某点,慢慢加水后,光斑的位置发生了偏移;

8.斜射入水中的吸管看上去向上弯折了;竖直放的吸管从上面看上去在水中的部分好像变短了,而从旁边看过去,好像变粗了……

实践证明,经过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的规律,公式,无论从思想感情上,还是在学习兴趣上,都比教材上直接给出公式,然后证明印象要深、效果要好。因此,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应用物理学中假说、实验、理论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观察和探究,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是非常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3 创设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探究情境 营造经历完整科学探究的氛围

科学探究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物理课程中虽然大多数探究活动需要用实验进行,但也有不少探究活动属于理论探究,这种探究活动与数学课中的大多数探究活动十分相似。理论探究在物理课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应予以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充分拓展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创设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探究情境。例如,在学习压强时,我们通过如图3所示的实验研究了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并得到了压强的计算公式:P=FS,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拓展教材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探究活动。

(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如图4材料相同的均匀实心柱体,对地面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建立假说。

教师:同学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进进行假设。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自己建立假说。

学生A:与柱体的质量有关。因为一个铅球比一个同体积的橡皮球对地面的作用效果要明显(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B:与柱体的底面积有关。因为图钉钉尖的面积小,对墙的作用效果明显(学生原有经验)

学生C:与重量和底面积都有关。因为火车重,所以要在枕木上的铁轨上行走,而铁轨铺在枕木上是为了增大接触的面积(学生的已有知识)

学生D:……

(3)检验假说。

教师对学生的猜测进行评价,并对学生的探究方向进行引导。

①实验检验

教师:大家的猜测都有一定的道理,能否用你学过的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用如图3所示的实验方法进行验证。(点评: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培养)

学生修改假说:学生经过实验检验发现假说要修改,即材料相同的均匀实心柱体,对地面的作用效果只与高度有关。

②理论检验

教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你们能发现开始的假说不正确,并及时给予了修正。那么你们能否推导出材料相同的均匀实心柱体,对地面的压强与其高度的定量关系呢?

推导:设柱体的密度为p,底面积为S、高为h

柱体的体积为:V=Sh

柱体的重量为:G=ρVg=ρShg

柱体对地面的压强为:

P=GS=ρShgS=ρhg

(4)得到结论。材料相同的均匀实心柱体,对地面的压强与其高度成正比。

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创设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探究情境。可以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领略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的魅力,从而深化了科学探究的内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培养。

新的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体现在物理探究课中,就是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物理情境,使每位学生都有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进行科学探究。由于教师设置的物理情境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猜想也就不一样,制定的计划与探究的内容就相应的发生变化,对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方面可以真正体现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这一课程基本理念的精神;另一方面可以从不同层次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课应重点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通过简单的实验等收集数据、解释数据、做出结论等综合性的探究技能,使学生认识探究的基本内涵。因此,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设置合理的、尽可能与学生原有知识发生作用的物理情境显得尤其重要。探究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创设的物理情境也要与之相适应。

参考书目:

[1]廖伯琴, 张大昌.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2002(6)

[2]彭前程,杜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八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3]彭前程,杜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九年级全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基于社交媒体的知识共享氛围营造 篇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以web2.0为基础的社交媒体正在逐渐成为普及性的网络工具。作为能够“互动”的社区, 社交媒体不仅允许用户自己生产内容, 而且能够通过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 为信息传播和交流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平台。正是因为社交媒体这一优势, 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个人开始致力于依托这种新媒体建立知识共享社区, 以促进人际间的知识共享。然而, 尽管现实中不乏成功的案例, 但更多以社交媒体为平台的知识共享社区却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 知识共享者和知识共享行为都只是零星地出现, 不能形成持续稳定的知识共享氛围。

稳定的知识共享氛围来源于社区政策与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共同作用。[1]一般而言, 选择分享知识的成员越多, 社区政策对知识共享越是支持, 人们越是能够感知到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因此, 选择合理的政策并促使群体成员自觉地进行知识共享就成为营造知识共享氛围的关键所在。但是, 由于社会联结方式的不同, 社区政策对社交媒体和对现实社会的知识共享行为却表现出相当不同的影响。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社交媒体中的知识共享行为单独加以研究。本文通过对社交媒体中知识共享的动机形成进行分析, 总结出影响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 进而提出促进知识共享氛围形成的策略。

二、社交媒体的界定与主要特征

1. 社交媒体的界定

尽管社交媒体的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是对它的界定学者们却并未能达成一致意见。Kaplan和Haenlain将自发地生产和传播内容视为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键区别, 因此, 他们对社交媒体的定义是:建立在web2.0基础上, 允许用户自己生产和交流内容的网络应用。[2]维基百科中的定义与此相似, 人数众多和自发传播被认为是构成社交媒体的两大要素。而Levinson则认为“社交”二字不能体现这种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他使用新新媒体 (New new media) 这一名称加以代替。按照他的定义, 留言板和聊天室等网络应用被排除在新新媒体之外, 而博客、维基、论坛、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软件等则被认为是此类媒体的典型代表。在本文中, 考虑到“社交媒体”的名称已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因此继续沿用这一术语, 而对其范围的界定则采用Levinson的观点。

2. 社交媒体的主要特征

虽然社交媒体由许多种类的应用所构成, 但是就社会层面而言, 它们却具有大致相似的基本特征。Mayfield重视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互动, 提出将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和连通性作为社交媒体的六个基本特征。郭淑娟则注意到大多数社交媒体匿名和涌现的特点, 她将社交媒体的特征归纳为, 平民性、对话性、匿名性、社交性和涌现性。[3]曹博林认同匿名是社交媒体内的常见现象, 但他反对将匿名性作为社交媒体的基本特征, 因为现实中有大量实名社区的存在。尽管对于社交媒体特征的研究还存在争议, 但是如下的几个特征却得到了较为普遍地承认:

(1) 参与性。平民参与是社交媒体的最根本特征。传统媒体是“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 突出特征是自上而下的控制和专业人士的生产”, 其核心是控制内容的专业人土;而社交媒体的内容由用户创作、用户编辑、用户传播、用户消费和用户评论, 其核心是参与其中的平民用户。

(2) 对话性。传统媒体的对话模式主要是媒体机构与普通大众之间的纵向联系, 其特点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而社交媒体是双向的、多对多的交流对话型模式。在这一模式下, 不仅媒体机构能够对用户发布信息, 每一个参与的用户都能够借助社会性软件编辑、发布和传播信息, 从而实现普通大众之间的横向联系。

(3) 社区化。在社交媒体中, 横向的用户联系构成了一个个的虚拟社区。这些社区既可以由纯粹虚拟的网络关系联结而成, 也可以由用户的现实社会关系联结而成。用户在社区中进行知识共享, 其表象是为了自我传播以及维护和拓展人际关系网络, 但从根本上说, 是经过利益评估之后做出的有利于自身的选择。但是, 由于社交媒体的特点, 用户的知识共享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与现实社会具有相当大的区别。一方面, 因为社交媒体的成员通常数量众多并且相互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 因此就人际互动而言, 社交媒体表现出大规模生人社区的特点;另一方面, 由于社交媒体内的控制机制较少, 信息流动自由, 媒体生态处于有序和无序之间的混沌状态, 知识共享氛围呈现出自组织的涌现状态。

三、社交媒体中知识共享氛围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1. 知识共享氛围的内涵

知识共享氛围是组织氛围研究的自然延伸, 因此, 知识共享氛围的定义也是在组织氛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Ashforth将组织氛围定义为组织成员的共同感知。[4]由此, 杨静认为, 知识共享氛围即是组织成员对于组织内知识共享情况的共同感知。[5]

Pritchard和Karasick研究了组织氛围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提出了组织氛围的四个重要特性:产生于政策和组织成员的行为、反映组织成员对于组织的感知、可以作为解释状况的基础、可以作为直接行为的动因来源。[6]按照这一观点, 社区政策和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均会影响知识共享氛围。一方面, 知识共享氛围体现了社区成员对待知识共享的整体态度。社区中愿意进行知识分享的成员越多, 他们所感知到的知识共享氛围就越好。另一方面, 由于氛围的感知过程受到社区成员主观因素的影响, 而社区成员对彼此间社会关系和社区环境的感知均会影响其主观判断, 因此他们对知识共享的信任, 以及社区的政策和价值观也是知识共享氛围的组成部分。在本文中, 考虑到动态研究中社区成员间的信任从长期看将与社区的整体态度趋于一致, 而在社交媒体中社区政策和价值观的影响有所削弱, 因此本文所提到的知识共享氛围主要以社区整体的知识共享行为为核心, 而对社区政策和价值观则只考虑它们对知识共享行为的间接影响。

2. 影响社交媒体知识共享氛围形成的主要因素

知识共享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合作的特殊形式, 因此, 社区的知识共享氛围形成可以视为是社区内部知识合作过程的动态演化, 形成稳定的知识共享氛围即是需要知识共享行为成为社会合作的演化稳定策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就需要使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者比不共享者稳定地获得更多地收益。

与现实社会相比, 平民参与的社交媒体通常具有较大的群体规模和更多的横向对话联系, 这是导致其知识共享氛围形成与前者不同的根本原因。Nowak经典的研究发现, 大规模群体与小规模群体的社会合作机制具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合作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间接互惠, 而后者的合作动力则主要来自于直接互惠。Nowak将影响间接互惠自发演化的主要因素总结为:群体内部的声誉机制、成本收益比、演化的轮数以及出现执行偏差的概率。[7]在此基础上, 本文认为影响社交媒体的知识共享氛围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

(1) 社会距离。所谓知识共享声誉评价是指知识共享社区内部如何判定其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 从而赋予他相应的声誉。它反映了群体对待知识共享的价值观, 是影响知识共享群体演化的关键因素。如果社区成员不考虑知识共享对方的声誉状况, 仅仅依据他是否共享知识来判定其声誉, 即采用“印象计分”策略, 知识共享不能成为演化稳定策略;如果社区成员不仅观察知识共享对方的行为本身, 同时关注其声誉, 即采用“名声”策略, 知识共享能够成为社区的演化稳定选择,

但是, 名声策略并不会必然地成为社区成员的自发选择, 它受制于群体内部的认知资源。当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 社会距离较短时, 对知识共享对方的声誉判断是容易而低成本的, 因此采用名声策略成为合理的选择, 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得以形成;而当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疏远, 社会距离较长时, 判断声誉的高成本将迫使社区采用印象计分策略, 知识共享因此难以实现。

(2) 知识共享的成本收益比。知识共享的成本和收益是社区成员实施知识共享行为所付出的成本和由此而得到的收益。知识共享成本来自于知识共享行为本身, 而知识共享收益既可以来自于其他社区成员未来给予的知识回报, 也可以来自于社区政策给予的额外补偿。研究表明, 仅仅依靠社区成员未来的知识回报不足以支持知识共享成为演化稳定策略, 而当有额外收益出现时, 如果知识共享的成本收益比超过一个阀值, 知识共享能够成为社区的演化稳定选择。

(3) 知识合作行为发生的频度。知识合作的频度从两个方面影响到知识共享氛围的形成:一方面, 频繁的合作有利于甄别出社区成员的真实声誉;另一方面, 频繁的合作能够使得好声誉者通过互惠获得更多的长期收益, 从而有利于共享行为的发生。因此社区中的知识合作行为发生越是频繁, 知识共享就越是容易成为演化稳定选择。

(4) 知识的复杂程度。复杂的知识不仅会直接增加知识共享的成本, 而且可能使得知识共享出现执行偏差。执行偏差是指由于人类行为的不完全理性, 当个体主观意欲分享知识时, 却可能因为某种原因不能达到客观的知识共享效果。执行偏差将导致声誉评定的错误, 从而减少知识共享者应得的收益, 增加知识共享氛围形成的难度。显然, 知识越是复杂, 知识共享就越是困难, 知识共享过程中出现执行偏差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四、社交媒体中知识共享氛围的营造策略

营造知识共享氛围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定合理的社区政策, 使知识共享者获得更多的收益。由前一部分分析得知, 在社交媒体中, 提高知识共享者收益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直接给予知识共享者额外补偿以提高他们的即期收益;二是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等软性因素的塑造改变社区内部的声誉评价机制, 从而提高知识共享者的远期收益。根据这一思路, 本文认为, 为了在社交媒体中营造良好的知识氛围, 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1) 加强社区内部的知识交流。由于社交媒体上的知识共享社区大多建立在生人社区的基础上, 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距离普遍较为疏离, 因此难以自发地形成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社区的管理人员有意识地组织线上或线下的知识交流活动, 不仅可以增进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而且有助于对成员的声誉甄别, 增加知识共享者的收益, 从而促进知识共享氛围的形成。

(2) 制定知识共享的奖励政策。对知识共享行为给予奖励是提高知识共享收益最直接的方法。知识共享收益不仅包括例如奖品和权限等直接的经济收益, 也包括社区地位和互惠等社会收益, 因此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奖励也应当同时从经济与社会两个方面入手。社区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成员分级、权限设置、优秀成员评定等方式对不同层次的知识共享行为给予相应的奖励, 鼓励社区成员进行知识共享。

(3) 塑造适度宽容的社区文化。由于执行偏差的存在, 偶尔犯错的知识共享者可能被错误地给予“坏”的声誉, 从而影响其知识共享收益, 因此, 为了形成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社区内部需要能够有效甄别出偶尔的执行偏差与长期的不共享行为。适度宽容的社区文化鼓励社区成员通过更多次地合作来判定知识共享对方的声誉, 从而为知识共享中的执行偏差提供了容错的空间。

(4) 降低知识共享的难度。过高的成本是将阻碍知识共享氛围形成的关键原因之一。在社交媒体中, 由于沟通手段的限制, 对于复杂知识的共享成本通常高于面对面的沟通。对此, 社区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利用技术手段, 或者为知识共享者提供基础知识库和标准的知识共享模板以简化知识共享的流程, 或者进行任务分解, 鼓励多人合作共享知识, 从而达到降低知识共享成本的目的。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社交媒体正在成为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 因此, 如何在社交媒体背景下营造知识共享氛围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然而, 社交媒体中的成员间的社会关系却表现出与现实社会不同的特征, 这也是导致其知识共享氛围难以形成的关键原因, 而当前的研究却对此关注甚少。本文从社交媒体的基本特征入手, 分析了影响社交媒体中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 并由此提出了营造知识共享氛围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社交媒体,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氛围

参考文献

[1]Pritchard, R.D., Karasick, B.W.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climate on managerial job performance and job satisfaction[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973, (9) :126-146.

[2]Kaplan, Andreas M., Michael Haenlein.“Users of the world, unite!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J].Business Horizons, 2010, 53 (1) :59-68.

[3]郭淑娟.论社会性媒体的概念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J].新闻界, 2011, (3) :40-44.

[4]杨静, 季晓芬, 柳小芳等.国外知识共享氛围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4) :112-115.

[5]Ashforth, B.Climate formation:Issues and extens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 (10) :837-847.

[6]Pritchard, R.D., Karasick, B.W.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climate on managerial job performance and job satisfaction[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973 (9) :126-146.

英语课教学活动设计和氛围营造 篇5

首先教师围绕着教学内容精选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应该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它们应该来源于生活又将使用于生活,它们不仅应该具有趣味性、交际性,而且应该具有时代感和思想性。有了鲜活的真实的语言材料为基础,就有了开展实用的语言活动的可能。要想使一堂英语课上得生动活泼,就应该为学生设计实际交际意义的活动,使课堂活动围绕着学生实际生活中活生生的问题展开,把听、说、读、写的教学活动围绕着一个有实用价值的主题展开。

例如在学Britainand Ireland(SEFCBookIB)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设计了如下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现一些从网上下载的有关英国地理概况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和搭配。学生从课文中了解了英国的地理概况后再看实景图片,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视觉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改进了学生的学习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承接上述活动教师接着设计了四人一组编对话的活动。教师让其中一人扮演导游,另外三人扮演游客(小红旗和旅游帽为道具),让学生从Scotland、England、Wales或Northernlreland中任选一个地方为旅游地。每位游客至少要向导游提一个有关该地方的问题。这种形式的活动设计紧扣教学内容,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兴趣为出发点,贴近学生实际,同时将所学的课文内容以对话形式输出,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语言学习变成真正有意义的语言交流。这样的教学活动确实使学生用语言做事,从做中学,从学中用。

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是为了在学生身上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作为有一定生活经验、心理体验和独特个性的人,要想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调动他们的潜能,教师应该时刻记住以人为本的思想,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应该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各种差异。其中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最优化的师生关系,二是让学生有积极的情绪体验。所谓最优化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民主、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信任,尊重和关怀。学生有安全感,这种放松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思维潜能的发挥。例如在引入Britainand Ireland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说出所了解的有关英国的情况。教师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求知的宽松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用英语表达时遇到的障碍应采取宽容的态度,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把脱口而出的中文译成英文。这样给每位学生学习、思考、参与、表现、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的积极性得以保护,个性得以发挥。

营造教学氛围,共建高效课堂 篇6

一、共创师生和谐课堂

管建刚老师在《一线教师》这本书中写到“课堂,有节制的笑”时,让我与之产生共鸣,管老师说:“课堂可以有笑声,应该有笑声,但,这笑声,跟‘取笑无关,跟‘嬉笑无关,笑,应该是会心的笑,节制地笑,不是没完没了的笑,恨不得一堂课笑完拉倒的笑。”我希望课堂是有声音的课堂,鸦雀无声的以教师为独角戏的课堂已经过时了,课堂上发出的这些声音是学生心声的真实表达,会心一笑会让课堂学习气氛更加融洽,共创师生和谐课堂,从而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记得我在上《幸福在哪里》这一篇课文时,当我在采用疑问导入时,问道:“孩子们,你们觉得幸福是什么?”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其中几个经常上网的孩子一下子就想到那句:“幸福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我说:“这句话真有意思,你们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看法吗?”这时候,孩子的积极性更高了,有一个孩子是这么说的,他说:“幸福很简单,猫每天能吃鱼,狗每天能吃到喜欢的肉,是一件既简单又幸福的事,而奥特曼打大怪兽太吃力太累了,打小怪兽比较简单容易,所以幸福是简单而又快乐的。”这样的回答展现了孩子独特的活跃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回答也让学生会心一笑,这是一种赞美的语言,也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本堂课开了一个好头。

二、善于激励点燃学生

正如管老师所说的:“善于激励的老师,能够焕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于干枯中找到一汪清澈的泉涌;能够点燃起学生内在的精神火种,于困境中获得超越的勇气和力量;能够给学生心中镌刻入奔腾的蓝图,于失败中想见成功的喜悦和美好。”可见,激励在教学当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运用得好的话,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线老师,激励学生是一种教育成效更显著的方式,当然要看学生是什么类型的,对于学困生,鼓励要多于批评。在本学期的学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之际,我看到在复习阶段,这些学困生吃力的学习复习时,会出现头晕肚子痛等现象。我反思自己,平时对他们是否太苛刻严厉了点,对他们的要求是否过高了点,让这几个学困生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于是,我转变了方式,化批评为鼓励,在考试前一天,我来到了班级那几个学困生旁边,一一对他们吩咐考试要注意的事项,同时鼓励他们如果能考到及格线上来,我就把网上买的奖品奖励给他们,这几个学困生是钉子户,但是老师的鼓励加上奖品的诱惑,学生立马打起精神来继续复习,我也期待能有奇迹的发生。到了考试成绩出来后,学生倪××竟然考了64分,这让我意想不到,学生接到成绩单的时候,眼眶也红了。于此也让我坚信,讲究教育策略,给点鼓励,学生也能更有信心地学习。

三、“玩”中求解,激发兴趣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里,“玩”一直被排除在学生的学习之外,许多家长和教师都认为“玩”是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主要元凶,“玩物”的最后结果似乎只能是“丧志”。但是坚持“生活即教育”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却认为,“玩”既是学生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玩”中可以吸取大量的知识营养。对各方面能力还比较低的小学生来说,“玩”的教学方法是最适合不过了。

营造愉快氛围, 提升有效教学 篇7

一、用故事充实课堂, 让童趣吸引孩子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 这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主张教师要善于讲故事, 学生才能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 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独有的活力。

例如, 在讲授《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北师大版第三册) 一文时, 先将故事叙述给孩子们听, 然后让他们齐声朗读课文。在讲完故事、揭示故事的启发时, 笔者并没有急着直接告诉孩子故事所讲的道理, 而是紧接着介绍一系列的关于“诚实”的故事, 例如华盛顿小时候误砍樱桃树但勇于向父亲承认错误的故事, 再如“曾子杀猪”、“商鞅徙木立信”等古人的故事。“现在老师要跟你们讲一个古人的故事, 你们猜猜他们那样做好在哪里。”整堂课下来, 孩子们都被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吸引住了, 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直至铃声响起时, 学生还意犹未尽。实践证明, 教师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 相比于灌输式的传授道理, 孩子们更容易接受这种在故事中接受教诲的方式。

二、用赞美激励孩子, 让爱心成就明天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赞赏是廉价的, 也是无价的。赞美的方式也有很多, 诸如掌声、口头赞美、小奖品等, 都是吸引孩子积极配合、提升兴趣的正面力量。课堂上教师要善用各种表扬方式:用亲切的动作———轻拍肩膀、颔首微笑, 甚至给学生一个拥抱, 或用赞许的口吻———“你做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有趣!”“你进步好大啊, 老师为你感到高兴”等, 但绝不是虚伪地应付, 要让表扬升值, 而不是张口闭口说出违心的、廉价的话。要根据实际情况, 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抓住学生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变化和进步, 哪怕是一小个细节, 一小个进步。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 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 课堂自然就气氛活跃了, 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

记得有一次, 笔者在上《丑小鸭》 (北师大版第五册) 时, 问道:“丑小鸭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笔者注意到在孩子们争着抢着高扬起小手要回答时, 一个平时上课很羞涩胆怯的男生轻轻地抬了抬小手, 又慌张地放了下去, 于是笔者亲切地点了他的名字要他起来回答。当他回答完时, 尽管答案不是十分完美, 笔者还是抓住其中可取的部分加以重复和肯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我发现他胆子逐渐大了起来, 上课也比以前积极了。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由此可见, 要善于夸孩子, 乐于夸孩子, 这样的师生互动会让语文的学习更有乐趣。

三、用活动活化语文, 让游戏润色课堂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 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 就会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所以, 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 获得亲身体验, 寓教于乐, 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因此, 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 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 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 让学生能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 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 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

当然, 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 用生动活泼的形式, 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 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生识字时, 笔者鼓励他们去逛超市, 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 学生分组去柜台逛, 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 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 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又如, 在增加语文积累方面, 我们可采用动手操作制作摘抄、简报等方式, 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 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 增加了记忆, 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课。师生一起把知识内容生动化, 融会贯通, 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 习惯化, 语文学习不再只是讲和听的形式, 而是成为生活的一个常态。

还有, 在检测学习成果的日常测验时, 教师甚至可采用“免监考”方式。平时, 笔者让学生进行“听写、默写”检查或“写作能力”考核时, 让学生间互相批改打分, 只是在学生评价后, 有目的地抽查几本了解情况。诚然, 教师的充分信任, 必然会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配合。这种民主的评价方式更会增进师生间的信任感, 并能够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充分地展现自己, 发挥出应有水平。

营造学习氛围, 提高教学效率 篇8

一、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出发

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 正确评价学生, 正视学生的基础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们要有不同的要求和处理方法, 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 比如早自习默写单词, 如果规定优等生默写20个, 中等生可默15个, 后进生可默10个, 这样分层次要求学生, 会使学生分层达到目标,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我们不能在没搞清楚状况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有不少教师总是埋怨工作的辛苦, 埋怨学生水平低、素质差、难教好。其实, 埋怨不但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首先, 埋怨体现了我们没有信心;其次, 埋怨会削弱我们工作的积极性;再者, 如果我们的埋怨传到学生耳朵里, 那对学生性格、情感及自信心的影响更是影响不好。

因此, 首先我们要做到少埋怨, 多动脑。要坚信, 方法总比困难多。"与其诅咒黑暗, 不如点燃蜡烛"。使学生在平等、宽松、活泼的情形之下, 在教师的关怀与鼓励中, 不断获得人格上的尊重, 体验到学习的进步, 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自信, 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这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与手段, 当然也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所不可或缺的。

二、教师要精心布置教室, 使学生感受英语文字美

在教室的四周, 有一些小黑板, 在上英语课之前, 我总会拿出一些彩色粉笔, 要学生自己布置一些温馨的标语或是用英汉互译形式写的鼓励口号, 如:Welcome to our class. (欢迎来到我们班。)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 事竟成。) There is no end in learning… (学海无涯) 等等, 让学生在教室里, 感到一种与英语对话、交流的亲切感。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自己动手, 动脑。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又加强了他们对英语的热爱。

三、教师可指导学生组织开展英语活动, 活跃教学气氛

在英语课上, 我时常会不定期的跟学生们做一些活动, 列如, 我会把学生的座位摆成马蹄型, 让学生到教室中间来进行课前热身活动, 让他们做动作问答英语句子, What ishe/she ding?She is watching TV.等等, 来活跃他们的大脑, 以便于使他们更好地投入英语学习中, 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然, 除了课堂上的活动, 教师还可以组织其他活动, 比如布置学期中旬要进行英语单词默写竞赛, 并在班上评出名次, 给予获胜者以文具等物质方面的小奖励等等。此类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抽出更多时间来巩固、背记单词, 学生们热情很高。

通过开展这些活动,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气氛活跃了, 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了健康发展。

四、教师要多鼓励, 少批评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能够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中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许多教师和班主任都非常重视这种关系的建立, 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 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 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路的引路人。”师生彼此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共同促进, 是一种朋友式的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中, 我们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 任何时候都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 与他们同欢乐, 共忧愁, 用他们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用他们的思维去考虑问题, 用他们的感情去理解周围的事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 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 而不要因为学生所犯的一些小的错误而去恶意地批评, 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性情来要求学生, 而是时刻要为学生考虑,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詹姆士曾说过, “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中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 渴求得到赞扬。而激励会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之产生快乐的内心体验, 从而增强自信心, 推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教育实践证明, 运用激励的方式, 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可以为实现既定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都渴望得到赞扬, 尤其是正在进步的学习困难生。得到赞扬后, 学生会心情愉快, 对学习、生活信心倍增, 从而奋发向上, 取得更大的成绩。因此, 教师要经常赞美学生, 要用放大镜去找他们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要大张旗鼓地表扬他们, 让他们信心百倍地鼓起前进的风帆, 朝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目标前进。

营造猜想氛围 提高教学效果 篇9

一、新课之前猜想,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我们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课堂气氛和学习紧张氛围,那么运用猜想教学手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及探索欲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首先在新课前要设置好有效的猜想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更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中,笔者首先出示一个透过老花镜看紧靠镜子的物体,显得比原来怎么样?透过老花镜看远处物体,物体又会怎样呢?这样,将感性学习材料提供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习材料的直接反应,很有预见性地作出了大胆的设想———与光的折射有关。我没有明确地作出肯定,而是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点拨:透过圆形金鱼缸看缸里的鱼发现鱼会有什么变化?透过装满水的杯子看插入的筷子发现筷子会在分界处折弯,这又是为什么?最后布置验证要求,学生通过摆放、填表、观察等方法对发现进行验证,通过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有了猜想,并且已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这样使学生对解决问题充满了自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供猜想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猜想,为有效学习活动做充分的准备。

二、在过程中猜想,激发学习动机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活用猜想思想,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规律,巧妙设计猜想,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逐步设计猜想,不断演绎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循环,从而使学生从对物理认识的模糊到清晰,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的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小车木块推动等演示实验然后,用多媒体再演示各种情况,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看能发现些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猜一猜,学生猜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重力大小有关,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等。我首先肯定他们的猜想,然后组织他们进行分组,再分别进行验证,通过验证,从而得出结论。笔者巧妙地设计这种方法,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活跃状态,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潜能。

三、在延伸处猜想,培养学习动机

所谓延伸处猜想是对新知识的探索结束之后,根据知识结构再把知识升华,拓展知识,设计猜想问题,让学生朝着预定的设想去探究知识的应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地在知识延伸处设计猜想,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有效学习动机,当然学生的猜想可能是经过周密思考的,颇像一个大物理家,符合逻辑性,但更可能是稚嫩无据的,只是顽童小技,可能是积极主动的,但也可能是消极被动的,这都是正常的,教师要予以肯定并正确引导学生去猜想,引导他们去合理甚至求异地猜想,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光的传播”之后,让学生猜想:医生用数字胃镜检查病人的胃时,运用了什么物理原理?这样的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其次,猜想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猜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放飞学生的思维,为教学活动的成功,营造了有效的氛围。

四、在开放中猜想,激发学习潜能

在物理知识的发展过程中,物理家们常要先猜测问题的结论,在作出详细演示实验或证明之前,先得猜测实验方案(步骤)或证明的思路。可见,猜想在物理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猜想,物理学家将寸步难行;如果没有猜想,如今这座雄伟瑰丽的物理宫殿就不会存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抓住不同的时机,在开放中设计猜想的情景,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方法(方案),让学生去大胆猜想,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过程,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

拓宽教学思路 营造学习氛围 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复合课程,创造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新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深化, 为迎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 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也不断形成, 这样就突破了以前的统规统划教材, 办学模式也出现了多样化。有许多中小学校结合自己实际也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思路, 作为中师中专的教师, 更应该在教学中大胆革新, 勇于突破, 根据学生实际, 适应社会需要, 探索出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分块分段的模块法教学手段, 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寻找一个新的思路。事实上, 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在中职教育中势在必行, 是因为:

1社会需求挑战传统教学

由于近几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 高校很多专业扩招加大, 部分地区对中小学教师的需求量趋于饱和, 中职中专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 加之有些课程知识陈旧, 已不能适宜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学生对前途无望, 对枯燥乏味的书本失去兴趣。我们应结合自身实际,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突出专业技能, 迎合社会需求。比如说针对幼儿师范专业学生以幼儿舞蹈和弹唱等技能课为主, 其它专业课降低难度, 让学生充分体现幼儿专业特点。

2新型知识结构打破传统课程设置

以往开设的课程存在着知识陈旧, 运用繁锁, 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为让学生能有一技之长, 又能有基本文化知识, 把课程分成必修、限定选修和专业核心选修三大模块。这一部分是保证中等适用人才基本规格和质量, 从事不同职业特别是小学教育职业所应该具备的共性基础;限定选修模块是学生根据社会和个人需求, 在学校提供的专业课程基础上, 选择学习深度。选修部分一般放在毕业当年, 为满足个人兴趣爱好, 发挥个人特长的拓展课程。学生对这样的课程设置很感兴趣, 既能学到文化知识, 又能发挥个人特长。

3求知若渴的学生挑战专职教师

传统教学以讲为主, 学生听练, 现在是以学生为主, 教师起引导辅助学生, 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极大, 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一些多媒体软件了解一些新知识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教师作为个体也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丰富自身知识, 才能满足学生群体的需要。比如现在学生通过上网或自己中学在读大学的同学了解更新的知识, 有些问题很前沿, 教师有时很难一下搞懂, 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要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充实自己, 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搞熟练, 同时想法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4课堂讲义、自选自编教材挑战统编统选教材

传统的专业课本知识陈旧, 往往存在滞后情况。基于这种情况, 传统的教材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 这就促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选优选一些新的内容来填充课本的不足。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经济转型——由“计划”转向“市场”, 我国的教育模式也随着它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模块法教学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实用性的优点, 越来越受教育界、理论界的教育精英们特别受到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关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出现、应用和推广, 必然涉及教材、师资、教学设备等多方面的更新和建设。模块化教学的具体方式:

(1) 划分小组。小组人数以课题类型为依据一般5人左右, 有组长。组与组之间大体均衡, 控制小组成员变量的因素很多, 如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学习成绩、认知能力、知识结构等。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 对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大多采用互补方式, 通常的做法是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分配在一起, 这样不但有利于差生的转化, 也有利于促进优等生的灵活变通;也可以让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相搭配, 相互借鉴;还可以让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在各自发挥其优势的情况下, 使认知风格“相互强化”。

(2) 确定内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通常融合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引出教学目标,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好的教学任务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认真研究“新课标”、分析教材, 从而确定教学的目标, 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 以便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3) 布置任务。任务确定后, 教师应向学生详细地讲清任务, 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认清了要完成的任务后, 如果觉得力所能及, 就自然愿意去完成。

(4) 学生实施。向学生讲明做什么后, 教师不能不管、不问, 毕竟教学的指挥、进度仍掌握在教师手中,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 特别是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以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5) 评价结果。任务完成之后, 教师要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讨论、评比、总结, 使教材内容进一步的升华。各个小组都要对最后结果进行评价, 老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老师做最后评价。

对于新形势下的教学手段更具有挑战性, 面对挑战, 我们不能避让, 更不能退缩, 要鼓起勇气, 勇敢地迎 (下转第53页) (上接第37页) 上去, 把我们的模块法教学在改革中不断锤炼, 更加突出其特色:

(1) 教学环节的相长性。乏味的灌输式教学已经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普及。面对新课程标准, 面对不同的知识模块, 重实践是一大特色, 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是大势所趋, 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革新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教师由重知识传授向重技能培训转变, 师生互相激励, 这样在教学实践中就由教师一人的思维扩展到师生共同的多人思维, 相互促进, 取长补短, 提高了教学质量, 加强了学生的技能的培养, 同时也促使教师的教学不断改进, 知识不断充实更新。

(2) 课程设置的复合性。作为中职教育学校, 要从以前的师范教育中挣脱出来, 把单一的课程设置转化“模块迭加式”的复合课程设置, 即是“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三大块复合模式。其中基础知识为必修课程, 主要包括德育在内的基本文化素质教育, 这样就保证了师范教育的特点, 适宜从事未来教育行业的需要。专业知识为中职学生适宜不同行业从事的工作所应具备的本专业的基础知识, 技能是为突出个人专长, 选出自己喜爱的课程, 以在社会中有特长, 这种复合课程模式, 形成了特色性师范的教学模式。

(3) 教育教学的延展性。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育资源的共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会在多种媒体中获取更多的信息量和更多新知识, 同时他们在本专业或个人特长上遇到的问题更多, 要能适宜这种新教学方法, 继续教学是势在必行。这也是近年来提倡的学习终身制,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特色中职教育走的更远。

如何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篇11

关键词: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学生;新课改

G623.2

当新课改走进我们身边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于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我认为教师如果是想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取得一种真正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顺应课改要求,在综合素质,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进提高。

一、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

作为教师,应该随时从各方面关注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特别是对那些情绪不高的学生,积极性受到今天的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转变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换的角色,树立发展的教学观念,正确的学生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1.在教学语言上,要具有艺术性和幽默性,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富有哲理的幽默,教师的语言要能深深地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去传授知识,感染学生。事实证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敬佩,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真正浓厚的学习兴趣。

2.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去感染学生,教师肩负着对学生的培养、教育的任务。在课堂上如果挫伤了学生,要分析原因及时酌情解决。试想,作为一名教师,上课时板着面孔,酒醉醒醒的走进课堂,无形中就跟学生产生了距离,学生看了就不由得望而生畏。相反,教师上课时和蔼可亲,衣着整洁,仪表端庄,学生就会倍感尊重,课堂气氛自然也就会很融洽。

3.以丰富的知识引导学生,我们都经历过学生时代,回想当年那些知识渊博的老师,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渊博的知识已经在无意识中散发出了魅力,从而对学生产生了影响。大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当看到自己的学生个个睁着大大的眼睛认真听讲,肯定感觉心里很欣慰,这样的气氛,教学效果一定很好。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争取在教学中取得双赢。

4.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服务于教学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关心学生,学生尊重教师,就会形成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相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酿成消极、沉闷,甚至一触即发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在欢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进行。

二、把握教学各个环节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关键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主动参与,合作探讨”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堂教学进入一种良好的氛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有条件时,制作合适的课件,力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另外还要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

2.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要使课堂气氛好,还要注意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所教的内容太浅,没讲几句,学生早已一目了然,学生就会精力涣散,无心去听讲;相反,如果所教的内容难度太大,学生听不懂,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下降。所以,对于知识的讲解与拓展,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哪个知识点需要拓展、如何拓展。当然,如果在设计时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面、兴趣、爱好等特点,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听着能让他们更加想知道为什么的?这样学生就会毫不费力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3.课堂要注重师生双边活动,课堂上学生提出疑问或见解。教师最好只做个牵线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必要时老师给予评价、总结。首先,老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讨论的机会。我们都知道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记忆是最牢固的,而独立探索知识的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老师可以通过耐心的引导,使學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新课改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自我评价、总结,相当一部分老师总是忽略这个环节,我经常在下课前利用很短的时间,引导学生做自我评价,“你觉得自己在参与交流,主动探索方面做得还可以的请举手”、“你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还有哪些问题掌握的不够好?请举手”,这些问题不仅是对学生一节课参与状态的总结,更能让学生体验到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乐趣。

总之,教师是教学环节的总设计师,课堂气氛的好坏必然与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要统筹规划,全面引导,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自己一手执导的课堂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娜娜.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课堂学习氛围[J]. 学周刊. 2016(36) .

[2]王素静.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J]. 学周刊. 2015(26).

[3]马静.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J]. 才智. 2015(20).

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篇12

一、精心设计导语,营造课堂气氛

导语就像一场戏剧的序幕,关系到能否创造出符合主体内容的良好情境。恰当的导语,能很快拨动学生的心弦,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氛围中,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开辟道路。而不当的导语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将学生引入旁枝末节的问题,浪费时间,以至无法在限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进行语文课开课导语的技巧探讨,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很有意义的。

二、充分利用教具,刺激学习氛围

兴趣与氛围相依相存,要保持学生兴趣的相对稳定,教师必须不时给学生新的刺激。如采用音乐手段渲染气氛。初中语文教材《故宫博物院》是一篇解说词类的说明文。教学中,可将宫廷弹拨乐同朗读结合起来,学生边听朗读边闭目暇思,随着典雅的乐声和轻松的解说,学生仿佛置身于故宫博物院宏伟的建筑群中,三大殿及御花园等建筑在学生的大脑中一一显现出来。这种教学手段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对学生理解课文起了“催化”的作用。

三、巧妙点拨提问,活跃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许多问题单靠平铺直叙或一味说教,是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但一经提问,促使学生讨论,课堂气氛便活跃起来了。教师提问也有技巧,一般而言,问题要提得不宽不窄、不大不小、不深不浅,使学生运用70%的已知,经过认真思考或热烈争论获得30%的新知,这才是最佳效果。

例如,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进行引导:1.本文的关键句在哪里?2.这句话对人物有什么作用?3.这句话对篇章有什么作用?4.这句话对主题有什么作用?5.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四、引进时代活水,强化教学氛围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揭示了书本中的思想内容与生活源头的关系,我们的课堂教学同样需要引进活水。教师在注重课本的同时,要适当增加时文的比例,为语文课堂教学引入时代活水。为使语文教学常教常新,教师一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时文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二要站在时代的至高点上,将大量社会信息引入课堂教学,强化课堂氛围;三要力争做个“杂家”,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良好的氛围中获得各种知识。

五、主张课外延伸,拓宽氛围空间

教师要学会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

第一,把生活引进课堂。语文教学要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让语文更贴近学生生活。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开展演讲、辩论、朗诵、故事会等,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

第三,组织课外阅读、写作等群体,通过这些群体对其他学生施加影响,营造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第四,为学生的广泛学习提供阅读场所。目前,学校都有阅览室,在“书籍世界”中学生可以汲取更多的养料。而条件有限的学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家里有教育意义的书收集起来,建立起班级“图书角”,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上一篇:乡村旅游目的地下一篇:脊柱转移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