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效果

2024-09-28

多媒体教学效果(共12篇)

多媒体教学效果 篇1

1 研究目的

了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差异。

2 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云南省昆明市卫生学校二年级9个班共564名学生, 分别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其中多媒体教学组3个班共195人, 传统教学组6个班共369人。2组所用教材版本相同 (均为卫生部规划教材、朱念琼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供护理专业用的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传染病护理学》) , 教学内容一致, 考试难易程度相当。学期结束后收集学生考试成绩 (百分制) , 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对学生成绩进行录入, 并进行统计学u检验。

3 结果

经SPSS 11.5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 得出结果, 见表1。

注:u=9.666 2, P<0.01

4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计算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也在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不仅能节省板书时间, 增加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能图文并茂, 必要时可进行回放, 以巩固知识要点, 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起来。此外, 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还能变换底板颜色, 以不同方式切换幻灯片, 学生不易产生视觉疲劳, 能紧紧围绕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学习。而传统教学法采用的是粉笔加黑板, 有条件的学校配有一些固定的图片及模型, 无条件的学校只能靠一块黑板加粉笔来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相比之下, 多媒体教学优势显著。

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 昆明市卫生学校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医学护理专业人才, 为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 以鼓励教师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笔者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对2种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并对学生成绩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显示, 多媒体教学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 (P<0.01) 。多媒体教学组学生成绩间的变异程度 (s=9.721 0) 小于传统教学组学生成绩间的变异程度 (s=12.085 7) , 表明多媒体教学组学生成绩较为集中, 而传统教学组学生成绩则比较分散。多媒体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笔者随机询问过学生对2种教学方法的主观感受, 大部分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兴趣浓厚, 喜欢多媒体教学方法。因此, 笔者认为, 应在教学中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高效地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 为他们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目的了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差异。方法随机抽取昆明市卫生学校二年级9个班共564人, 分别应用多媒体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传染病护理学教学。结果多媒体教学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 (P<0.01) 。结论多媒体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值得推广。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效果 篇2

首先,多媒体电脑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成为医治中国学生“哑巴英语”这一通病的良药。利用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学生们不仅可以和多媒体电脑设置的虚拟人物对话,还能依据电脑的评判(包括语音、词法、句法甚至习惯用语)修正自身的错误。这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多媒体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将教材中平面的内容动感化,黑色的字体音像化,试图提高学生学习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认为,激发学习兴趣是创造一种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以GO FOR IT 八年级unit4 sectionB为例,这一堂课的主题是Surfing the Internet,首先打开新闻网页,让学生浏览当天的新闻,有一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感觉,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然后打开百度或谷歌这种搜索引擎网页,让学生随便说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搜素,提高他们的乐趣,导入新课,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将那些不愿听课的学生拉回课堂,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提供丰富的表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动性和自觉性。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聪明。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鼓励学生多问多说,甚至和老师就某一问题进行争辩,充分发挥民主精神。以初中学校英语课本第二册中第一单元为例,向学生展示计算机演变的历史,从第一台世界上计算机开始,到现在的便携轻便的笔记本电脑,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好奇。本单元的最后一课Extra Reading讲述的是OICQ,用任何一个学生的QQ号码登录,现场和别人进行聊天,甚至视频聊天,让学生感觉到网络的神奇。并由此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上网聊天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对这一敏感的话题会展开激烈的讨论,刚开始可能许多学生会使用汉语,这时老师可以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在语法上出现错误,也不用急于纠正他们,只要能大体听懂他们的意思,就应当给予表扬和肯定,增强他们以后说英语的信心,培养学生口语运用能力和运用已学课文内容的能力,使学生在愉快和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边听边想边说,充分发挥眼耳口脑的作用。

再次,多媒体教学会减少教师上课书写板书的时间,从而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和密度。在教学中,合理正确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将枯燥乏味的文字变得更为直观和形象,同时更好地突出重难点。它将板书、照片、图表、录音和录像资料融于一体,放在一个软件中,便于教学,也便于保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需点击鼠标,学生就能看到文字,听到录音,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这样,教师就能把更多的时间运用到指导学生比较薄弱的口语表达和听力训练上,从而提高课堂时效性。

最后,多媒体教学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以此来规划教学进度。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无论什么科目,一堂课的内容可能是一些相关知识的集合,因此必须注重课堂中知识传授的整体性、连续性,这一点必须在课件中体现出来。一般来说,课件中应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素材、练习三大部分,课堂教学内容是课件中的主干部分,相关素材用来丰富、补充说明教学内容中难以理解的部分,练习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部分。在上完教学内容、相关素材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来巩固和检验学生刚刚学到的内容是否有充分的理解,可以设计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句子正误、用本单元所学的单词和词组填入句子中、口头总结文章大意等。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有助于他们更直接、更有效地理解自己的优点及不足,同时,教师也能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掌握学生这一单元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安排下节课的内容。

多媒体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古诗教学

灵活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既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古诗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的审美也将得到有效地锻炼与培养。

一、积极创设情境,引导感知诗意

古代诗歌的遣词造句规范,合理,诗意浓郁。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静止不动的画面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并添加动听悦耳的音乐,给学生呈现一种优美的生活场景,即古诗的诗境,能迅速地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到诗中所内含的那份情感。

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诗中有美丽的春色,浩荡的长江水,古色韵味的亭台楼阁,随风飘逸的小舟,还有情意浓浓的诗人。这些内容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表象材料,学生能较为轻松地步入古诗的意境之中。

二、品析诗句,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语言

古诗的语句极为工整,讲究对仗,都是作者千思百虑之后的结晶。为此,抓住古诗中重点字词去分析理解诗句的意思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冲破时空限制,付之形、声、色等形成,将单调的、抽象的语言文字,都变成形象、直观的视觉文字,让学生能抓住古诗中的诗眼及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古诗中语言文字之美。

三、感情朗读到位,深刻体会作者情感

古诗的朗读是朗朗入口,极易进行吟诵。教学中若采用直观、生动、形象的课件,辅之优美动听的旋律,就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亲身感悟到作者的那份情感,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先给学生呈现瀑布带给大家的壮丽美景,从瀑布坠入深谷发出的隆隆巨响,感受瀑布的“直下三千尺”的雄壮气势。接着再辅之古诗的朗读,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深入感悟到古诗的那份独有的韵味,突出那古诗句中的抑扬顿挫,受到古诗句那美的感染。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效利用,不仅提高了小学生古诗的朗读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小学生经过朗读去展开想象思维,感悟作者埋藏在古诗里面的深厚情感,感受到古诗的那份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张光仪.古诗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新课程,2009(10).

多媒体教学效果 篇4

一、运用现代电教媒体, 创设问题情境, 使“数学”主题更有趣

导入新课,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 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激发联想, 激励探究, 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例如有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 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 (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 , 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 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 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 沿对角线对折, 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 不仅令人耳目一新, 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 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 参与之乐, 成功之悦。

导入新课时, 必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而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 有利于创设各种情境, 如:图像情境、现实生活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悬念情境等, 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二、精心设计, 展示过程, 优化教法学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充分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 化难为易, 化无形为有形, 化无声为有声, 变抽象为形象的优势, 精心设计教法, 充分展示认知过程, 使学生从直观中理解知识是怎样形成的, 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 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1) 运用电教手段, 分析事物的特征, 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和完整的概念在教学中, 许多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事物, 或者对学生来说是高度抽象的知识, 就可以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 直观显示出来, 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 首先教师提问:“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接着, 屏幕上出现一个闪一闪的小圆点, 之后又出现相应的一个圆……几次重复后同学们活跃起来, 举着手说:“圆的位置是由圆心的位置决定的。”而后, 教师又问:“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屏幕上显示以圆心为端点出现一条较短半径, 随之对应出现一个小圆, 接着一条较长的半径出现, 又对应出现一个较大的圆。这样重复几次后, 就从而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 突出图形的本质属性。

(2) 运用电教手段, 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教学的机会, 培养和始学生的思维能力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电媒体。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 几何图形的变换过程直观地显示在学生的眼前, 为学生提供操作示范的机会, 使全体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 在操作实践中去感知、发现、创造;让全体学生动口表述算理,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数学教学, 应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 生动演示, 有助于公式的推导。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 公式的推导更是抽象, 难以理解。好多学生对于公式的掌握仅靠死记硬背, 这样, 容易出现张冠李戴, 生搬硬套的现象。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静则滞, 动则活。数学教学要从偏重结论的静态教学向动态过程转轨。教师不仅要把学生教会, 更重要的是要展示知识发展的脉络, 让学生参与并领悟知识由来的动态过程。而多媒体的演示功能正好能实现这一目标。

(4) 化难为易, 有助于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对于那些学生感到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 或用传统的教学媒体难于讲清的, 可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将复杂的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显示出来,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 为了突破学生难以准确理解的“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这个难点, 我们通过多媒体彩色、动画的效果, 模拟了这一运动过程。让学生理解了运动的地点是同地还是异地;运动的方向是同向还是反向;运动的时刻是同时还是不同时;运动的结果是相遇还是相距。这种图像、文字、声音同步综合运用,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轻松地感知了两个物体运动时需考虑的四要素:运动地点、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协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训练思维, 促进学生解决问题

训练学生的思维力度是数学课的主要任务之一, 而在具体的训练时, 并不是所有的情况学生都能理解题意, 画示意图或线段图是协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主要方法之一, 而传统的在黑板上画, 受静止状态制约, 有时也不易被学生接受。这时如果引进多媒体课件, 则效果完全不同。

运用多媒体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果 篇5

我校的教学班一般人数在50人左右,每个实验小组的学生人数为两人,尽管实验条件有很大的改善,但由于一些学生实验时对老师板书在黑板上的实验步骤不能很好理解,再加上一些学生的自控能力欠缺。实验课通常表现为:杂(嘈杂)、乱(纪律混乱)、差(实验效果差)。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实验课的课堂设计,仍旧沿用传统的讲授方式,也就是抽象强调的多,具体指导的少;说教多,具体示范的少。传统实验课的一般程序是:板书实验的目的要求,所用药品、工具以及方法步骤→讲述实验方法和步骤以及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学生分组实施,依据所讲内容自行操作、教师巡回检查指导,解答学生的提问→评讲小结

这种程序的优点是:实验目的一目了然,抽象的方法步骤清楚,学生可以及时对照板书内容,一步步完成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到培养。不足的是:口头实验教学,教师的示范只有离老师较近的学生能够看清楚,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具体做法不祥,无法分析和解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组后,教师人数少,学生提问多,教师往往应接不暇。同样的问题重复回答率很高,在有限的时间内各实验组按质完成实验的少。就学生实验心理而言,学生只满足于怎样完成实验,验证所学的理论,只看现象,不求更深,因而实验整体效果较差。

五年一贯制中职学校《生物教学大纲》设有实验较多。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对实验教学进行重组设计。我们运用多媒体进行生物实验辅助教学的课堂设计。依据现代教学工艺学的基本原理,在继承原设计优点的基础上注重在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上给予改进。即在呈现教材、学生准备、强化目标、规范操作和矫正性反馈中做尝试,将实验课教学程序重新设计如下:板书本实验的目的要求,所用物品工具、方法步骤→播放为本实验制做或下载的本节实验课具体操作步骤的多媒体课件→分组实验、教师巡回辅导→重放多媒体课件,进行小结,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性矫正。

在这个程序中没有现成的实验多媒体课件,在我校信息中心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我们从零起步,边学习边实践,初步掌握了制作的方法。我们所用的多媒体课件来自于两个方面:(1)在网络上下载符合我们教学要求的生物实验教学课件直接供我们教学使用。(2)有些实验内容在网络上找不到合适的现成的课件,我们自制或找学校计算机老师寻求帮助。

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经过精心设计和剪裁,做到了概念准确,过程清晰、操作规范,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好的直观性,这对学生加深概念的理解、操作技能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使学生做实验的规范程序大大提高。运用此程序后,实验中教学目标的达标率比过去提高近30%,一直保持在90%左右,观察的成功率也在95%以上。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结果有以下原因:

1.运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整体连贯、直观清晰、节奏快、容量大和效率高。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时候,常常需要老师进行实际示范操作。学生在生物实验教学,所能使用的器材有时是比较小的,教师即使在学生都能看见的地方进行示范演示,坐在后面的学生往往也不能看清楚。如过去我们教学“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植物细胞的观察”实验时,在实验前教师虽进行了示范和讲解,后面的学生仍不能看清实验过程和方法,实验中教师还需要到各实验小组分别示范或作具体指导。而现在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将这一实验在实验展示台上操作并投影到大屏幕上,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的看到该实验操作步骤、方法;或者将该实验的过程拍摄下来,制作成教学软件,实验前在学生预习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多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观看,教学实践证明:仅几分钟,就能使大部分学生掌握,这样就大大缩短了训练时间,而且实验正确率大大提高。体现出了传统实验课无可比拟的长处,这样基本改变了过去的杂、乱、差,并且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

2.心理学研究证明,在人的感官对知识的吸收比率中,视觉和听觉手段的应用,所取得的效果最好,分别达到83%和11%;而在有记忆的调查中表明:学生只听记住15%,只看可以记住25%,而视听的结合可达65%;从电教媒介与教学需要的模糊分析统计中,也能得出相似的结论。尤其是在媒介的感受能力、表现事物空间特性能力、表现事物运动特性能力、表现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综合性,多媒体都得到最佳统计比率。因此从理论上讲,将多媒体引入生物实验课堂,将对学生接受知识和理解记忆知识,提高生物实验技能起到巨大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3.实验课是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为出发点,依据目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有示范的前提下,比较圆满地达到教学目标,并在课堂小结时,给予及时的反馈性矫正。从培养学生自身的.技能方面,开发学生智力,运用多媒体的课型为我们创造了时间和空间的条件。运用多媒体进行生物实验操作演示直观、清晰,效率高。既可为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进一步钻研,又可使教师更深一步辅导,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实验的效果。

4.由于计算机具有快速的信息处理和图象传输的特点,运用多媒体使教学信息的传递更为方便而快捷,采用教师台上示范讲解,学生台下动手的传统方法,有些步骤不能重复示范,学生往往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很好的完成实验。而将操作步骤制成课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还可适时地重复演示,既便于教师指导,又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实验效果和效率明显得以提高。

总之,运用多媒体辅助生物实验教学,能明显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从而相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组织教学的难度;生物实验教学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了我们的教学结构,使我们的生物实验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为我们培养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

[2] 黄荣怀。《协作学习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培训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效果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多媒体;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于一体,能给学生更好的视觉和听觉效果,能激发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也能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教学知识容量很大,这就需要教师有更高的综合整理能力,需要教师对素材进行适度的筛选,合理的整合,同时也必须投入情感因素。

一、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大信息量,更好地实现历史课的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扩大信息量,完成教学目的,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改的主要目标之一。运用多媒体手段于历史教学,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他们对历史学习充满求知欲,更好地学习新的历史知识。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航行经过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又如讲述《宋辽、宋金和战》内容时,通过电脑动态显示出进军路线、地点以及宋辽、宋金对峙形势示意图,同时还伴有声音,既吸引学生注意,又加强时空概念理解,化难为易,突出重点,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通过多种信息载体,化平面的视觉感觉为立体的视觉感觉,激发了学生兴趣,实现了教学目标。因此多媒体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高层次人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二、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教育的艺术之一,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求知欲。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爱好是指人们力求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事物与某次活动的积极倾向,爱好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爱好具有选择性、趋向性的特征。历史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刺激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产生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情境感染,情绪体验,内心产生共鸣,产生情趣、理趣,情理交融。如讲授《九一八事变》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松花江上》,这首歌表达了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景离乡的悲痛之情。学生被这首歌震撼了,他们非常痛恨日本侵略者,并对使东三省沦亡的不抵抗政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如讲《鸦片战争》一课时,先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画面及林则徐采取措施的片段,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虎门销烟是一项正义的行动?有人说没有禁烟运动就没有鸦片战争,对不对?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的参与。

三、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记忆效果

历史思维是指在掌握一定的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等,以认知人类历史活动的过程。历史教学必须突出对历史现象的认知能力、考察能力的培养,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而学生在认识历史的学习活动中,虽说其全部心理过程都起作用,但感知是认识历史现象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它通过剪辑了的电影电视画面和电脑等信息,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例如讲述《洋务运动》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有人说“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反动统治的自救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这两种观点谁对谁错?一部分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利用现代化的资源共享找到了比较权威的观点和新的研究动态,学生们在相互争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加强思想教育,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

历史学科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历史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历史教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来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其作用一定优于教师的口述。由于电影剪辑、电视录像、历史革命歌曲录音带(碟)等有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加上教师的解说,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林则徐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林则徐的诗句,以感染学生,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达了他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爱国情操;“偶有风雨惊落花,再起楼台待明月”,又表达了他处变不惊,积极进取,重新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估研究 篇7

1 多媒体教学现状

1.1 多媒体教学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浙教办高教[2002]22 号文件《浙江省高等学校新专业建设基本要求 (试行) 的通知》中的6.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明确A级标准为“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和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师能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主要课程实行考教分离;远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数≥ 30%”。到了2009 年, 浙教办高教[2009]143 号文件中《浙江省高等学校新专业建设基本要求 (本科) 》4.4 教学方法与手段调整为“注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并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比较而言, 体现了多媒体教学从量到质的转变。

1.2 多媒体教学仍有改进空间

随着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多媒体教学在不断完善, 但仍有改进空间。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的, 其质量制约着多媒体教学的开展, 直接影响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就教学过程而言, 主要表现在, 有的教师彻底抛开传统教学手段, 过分依赖媒体手段, 由课件包办一切, 也有的将屏幕上的文字一字一句念下来, 过去的照本宣科变成了“照屏宣科”。有的多媒体授课信息量过大、传递速度快, 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忽视了科学的认知过程, 把讲课变成了演示, 学生难以接受,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授课主体地位, 造成学生较少注意到教师生动的形体语言, 而将注意力集中于投影屏幕, 忽视了思想的交流、思维的启迪和引导。同时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 与互联网相关的现代化教学方式, 广泛使用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仪器。教学中出现了过度依赖演示文稿的现象, 一旦遇到计算机或投影设备中的某一环节出问题, 有的教师就束手无策, 无法正常上课。因此, 在计算机网络时代, 要合理利用网络。

就课件本身而言, 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只能算是教案的电子版, 在使用时仅仅是把多媒体当作黑板的替代品, 根本没起到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甚至“一次制作, 长期使用”, 造成不注意更新、补充和完善课件内容等不良现象。另外, 课件的布局、色彩等视觉效应不理想, 内容组织的严密性不够, 这些因素都极大影响了多媒体教学效果。

1.3 重视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但系统性研究较少

从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来看, 有大量针对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评价信息, 关于高校的占大部分, 说明多媒体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已广泛开展并引起普遍重视。在这些信息中, 以多媒体效果为主, 向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情况及效果的调查较多, 向教师调查的相对较少。另外, 在众多信息中, 就效果本身关注的居多, 对环境设施保障关注的较少, 反映出多媒体教学体系建设未引起足够关注。在向学生进行课程多媒体教学效果调查的信息中, 没有体现出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多媒体的教学效果进行分类评估。从中国知网中的相关论文信息也反映出,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和成果为数不多, 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寥寥无几。

1.4 文理班学生对多媒体效果反应不一

一些新建本科院校, 更加关注多媒体教学效果。从学生反馈的信息表明, 由于课程性质的差异, 文科班与理科班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关注点不同。实施分类评估, 更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媒体教学。

2 多媒体教学评估体系构建

为了改变多媒体教学现状, 首先学校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力措施,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确保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投入多媒体教学中。其次, 学校应构建有效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保证多媒体教学的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2.1 保障体系是基础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运行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多媒体教学质量的管理应有相应内容和环节, 而保障体系是保障多媒体教学质量的基础。

多媒体教学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 在多媒体环境平台上进行。多媒体课件不是文本的堆砌, 也不是多种媒体的排列组合。多媒体教学不是课件的简单播放, 多媒体教学应是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体现, 需要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开展多媒体教学应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因此, 多媒体体教学需要管理制度保障、硬件设施保障、软件资源保障。要利用准入制度、教学规范、激励制度、约束制度明确要求, 全面推进;要采取得力措施, 提高课件质量, 不断优化和丰富多媒体教学资源;要引导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理念, 加强教学组织与设计, 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2.2 课件资源是源头

多次调查表明, 无论是文科班学生, 还是理科班学生, 普遍认为课件质量和水平是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多媒体课件集技术与艺术于一体, 是跨学科的作品, 既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 又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组织、剖析与展示水平。

高校的大部分课程专业性强, 机理复杂, 尤其是理工科专业, 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支持, 课件制作者要既能深刻理解专业课程的知识机理, 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制作技术, 这需要两个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另外, 还需要色彩、布局等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知识。虽然这与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结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但必须明确教师在课件制作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让教师树立课件的主人翁意识, 自我提高, 自我完善。

采取多种保障措施, 全面提高课件质量。如责成网络中心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职能部门, 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对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和咨询指导;发挥课程组的团队作用, 将多媒体课件制作作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注重课件的传承与创新;发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作用, 让学生参与多媒体课件制作;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专业、艺术专业进行合作开发等。

2.3 分类评估促建设

一方面, 在众多学生日常多媒体教学的反馈信息中和多媒体教学效果及开展情况的调查统计中都反映出, 文科与工 (理) 科专业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关注点不同, 如文科学生更关注板书与课件的结合, 而工 (理) 科学生则关注课件穿插分析讲解;文科学生更关注课件美观, 而工 (理) 科学生更关注突出重点;文科学生总体上希望多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而工 (理) 科学生则希望少用。因此, 针对学科特点, 分别制定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实施分类评估, 体现了分类指导的原则。

另一方面, 综合多媒体教学的整体效果, 成因方面, 既包括学校的保障, 又包括教师的实施, 因此, 多媒体教学的效果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这两部分。另外, 由于文科课程与理工科课程内容性质存在差异, 他们对多媒体课件及设施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因此, 指标体系中保障部分的权重应有所区别。

就评估主体而言, 应从以学生评价为主向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转变。教师主要评价保障, 学生主要评价效果。

3 结语

学校各专业应按课程性质组织评价多媒体教学效果, 任课教师及时分析自己所授课程多媒体教学效果,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多媒体教学的过程离不开课件, 因此, 受课件设计的隐性影响, 可以说课件内容的组织、质量水平是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 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 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 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系统思考。一方面加强多媒体课件资源的共建共享, 使其不断丰富和优化。另一方面, 多媒体教学不论数量还是质量, 开展有效的多媒体教学, 摆脱依赖PPT授课的局面, 是每门课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宗旨。

摘要: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分析了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 从专业性、发展性视角构建了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估体系。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黄振菊.专业性视角下高教多媒体课件的现状与制作开发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10 (33) :167-168.

多媒体教学效果 篇8

“寓教于乐”是数学教学中一直在倡导的教学理念,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和运用能力。如何突破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限制、将数学趣味化、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为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首要难题。以讲解分数的概念为例, 书本中简单的文字和数字讲解很难让学生对分数的认知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是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辅助素材, 运用多媒体结合文字、图片和动画等多种元素,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解, 抽象的分数概念可以形象具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降低了数学的理解难度,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进而产生了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借助多媒体情景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成年人所编写的数学教材很难满足小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无法满足学生对数学世界的探索, 数学教学效果受到制约。面对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灵活性和信息的广泛性进行情景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开拓思路, 帮助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学会自己思考和解决, 并能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 在进行长方体面积计算教学时, 可以以“如何计算教室面积”为题, 运用多媒体画出教室的平面图, 提供必要的长、宽等基础数据, 组织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平面图进行绘画和分割, 运用多媒体将教室拆分成若干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在教师的引导下求出分块数据再合并出教室的面积, 最后将分割出的各种图形和相应算法一并展示在屏幕中, 让学生自己对比思考哪一种计算方法更简单准确。经过这样的讲解, 学生不但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遇到其他复杂的求面积的问题时, 也会运用面积拆分、求和等方式来解决难题。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来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结构

学习并不仅仅是学习新知识那样简单,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温故而知新”, 在加深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来获得新的知识。如果借助于多媒体, 将课堂内容提前输入多媒体课件, 就很容易把握复习和学习的分配, 多媒体的灵活性又减少了教师书写板书和新旧知识之间转换的时间, 有效调整了课堂结构, 优化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 有效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比如, 在小学数学“数与计算”的学习中, 首先要掌握的是一位数的乘法与除法, 在学习这一部分前, 教师需要巩固加减法知识后进行教学, 运用多媒体快速的回忆基础的加减法, 并引申到基础乘法上, 在学习一位数乘法之后及时进入乘法计算练习, 在学生掌握基本乘法计算后用同样的办法进行除法学习。而在下一堂课中, 教师在进行二位数乘除法之前, 利用多媒体高效地进行前情回顾, 在基础知识回顾之后让学生进行一位数的乘法练习, 练习后根据练习内容直接引入二位数乘法讲解和练习。在学生掌握好二位数乘法后再运用多媒体及时跳回到前情回顾, 进行一位数除法复习和后续二位数讲解……学生通过这种连接新旧知识的教学方式, 不但能加深数学基础学习, 也能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新内容。不仅如此, 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在新旧知识之间灵活转换, 不但节省了时间也令教学过程更加清晰明朗, 提高教学效果。

四、借助多媒体情景教学来优化师生精力分配、保障教学效果

首先, 在课堂秩序方面, 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玩心较重, 教师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维护课堂纪律, 严重影响了教学计划的实施, 也很难在严厉的管教下营造活跃的氛围, 而多媒体可以运用其优势, 将娱乐因素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 灵活调动, 通过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方式来营造和谐的课堂纪律, 节省了教师维护课堂秩序的时间和精力, 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其次, 从课堂教学内容来看,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教师可能需要针对同一内容多次讲解、画图和演示, 重复的内容不但占用了课堂时间和教师精力,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出现的微小误差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面对这一问题, 如果将教学内容保存在多媒体中, 教师和学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调动, 而教师可以用重复讲解的时间和精力来传授更广泛、更深入的数学知识。

结束语: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来辅助教学, 对于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优化课堂结构和教师精力分配等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 多媒体的潜力是无穷的, 它还有很多隐藏的优势有待开发, 而如何将多媒体的功效发挥到最大、探索更先进的教学模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科目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 也合理地调节了课堂内容和教学节奏的分配。

关键词:多媒体,优势,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祥.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 (02)

提高中学课堂多媒体教学效果初探 篇9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 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 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态度。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是比较好的手段。

一、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在80年代已经开始出现, 但当时是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 又简称为电化教学。90年代起,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 借助声、光、图等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 加深印象, 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的现状

中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在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开展, 也可以在普通教室 (配备多媒体演示设备) 进行。一般来说, 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可实现复杂的功能, 人机会话功能较强, 但造价较高, 适合特定的课程学习和培训。普通教室的多媒体教学则是中学教学的主战场。

1. 多媒体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

中学多媒体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 在认识与实践两方面都还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误区一:公开课的多媒体教学质量较高, 随堂课的多媒体教学马马虎虎。

学校为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会不定期的组织上公开课。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 执教教师会费尽脑汁, 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制作出一个质量较好的课件。有些学校投了大笔的资金, 也花了大量的精力, 搞了很多的多媒体课件, 到处参加比赛,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又使用的很少, 搞成了面子工程。又因为制作较高质量的课件需要时间、精力和较高的计算机水平, 很多的老师就把日常的多媒体教学就放松了标准, 导致随堂课效果的较差。

误区二:多媒体设备变成了放映机或者黑板, 没有针对性地发挥作用。

由于课件制作的基础知识薄弱, 或知之甚少, 许多老师就把多媒体设备变成了小黑板、挂图, 特别是历史、政治等老师, 多媒体课就是放映历史战争片, 没有针对性地说明教学课题。

误区三:大量的信息堆积, 无交互的沟通, 成了填鸭式教学。

多媒体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许多教师也花了大量的精力搜集了相关的教学资源, 但大量的信息堆积让学生有点目不暇接, 消化不良。由于担心上课时不好操作, 课件是一键搞定, 顺序播放, 缺乏交互性, 结果变成了填鸭式教学。

2. 原因分析

(1) 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

多媒体是教学的手段, 不是教学的目的。就像之前的电化设备一样, 多媒体设备是辅助教学的工具, 是对传统教学设施的补充和发展。比如物理、化学中的一些实验, 无法在实验室中演示, 只有借助多媒体可以形象地表示出来;比如语文中的关于课文的背景等可以用多媒体直观地表示出来;历史科目中的内容有时用电影来演示一下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并不是一定要用很好的界面和结构来表达教学的内容, 需要用多媒体参与教学时就使用多媒体, 杜绝把多媒体变成了教学目的的做法, 避免把多媒体做得过于花哨而脱离了课程教学本来的目的。

(2) 基础知识薄弱, 课件制作水平较低

制作一个较高水平的课件, 需要很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打字、文档的处理、视频的剪辑和图形图像的处理等, 都是需要掌握的基本操作。正因为基础知识的薄弱, 许多老师怕制作课件, 担心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要不然就简单地把多媒体当做一个输出设备。

(3) 多媒体课件素材的不足

搞设计, 需要素材。做课件也一样需要相关的素材。相关素材的匮乏也是课件制作困难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 许多热心的作者在网络上传了许多的材料, 供需要的人免费下载。当然现成的课件不一定适合教者的教学意图, 这时可利用抓图、抓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 重新组合与加工。另一方面, 我们也可以制作一些素材, 并和同事交流, 共同丰富学科的教学素材, 做好素材和课件的积累工作。

三、结语

多媒体教学效果 篇10

一、《电工技术》课程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 多媒体的可见性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电工技术》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教学难点过于抽象, 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讲解清楚, 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接受。应用多媒体技术后, 教学中遇到抽象及难以理解的问题, 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以生动形象的动画或影像将其演示出来, 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并加深印象。比如, 在讲解电压时, 其教学难点是“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正电荷运动的过程, 将电流转换成电荷的定向运动, 将课本中不动的图形变为电荷不断运动的动画, 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 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2. 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良好的人际交互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学习效率。如在讲解短路时, 应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用户电路的两根电线短路, 这时电线发热、冒烟, 建筑物燃烧, 出现一个火灾场面, 在此画面播出的同时, 伴随画外音及电流声。这时图、声、光并出, 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产生强烈要求进入学习状态的欲望, 思考怎样短路的, 短路有什么危害, 如何防止短路等。可见, 使用适合的多媒体课件, 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进行有效整合,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增大课时容量

随着高职教育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各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学时相对减少,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高效。而传统的课堂教学速度慢、范围窄, 限制了教学信息量的扩充。以前50分钟的教学时间有20分钟用于板书, 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 节约了教师板书时间, 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得到充分利用,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

《电工技术》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 在学生实验前, 教师要反复讲解, 强调实验时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 并反复示范操作要领, 特别是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 教师的讲解、示范的时间几乎要占用三分之一以上的课时。引入多媒体技术后, 把每个实验内容及实验操作过程以动画和录像的形式进行教学, 效果极佳, 同学反映良好。

部分电工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如果操作不当, 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同时, 电工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 只能靠教师讲解其错误的原因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 不能加深学生印象。例如, 人的触电事故、短路事故引起火灾及家庭电路中使用大功率用电器引起火灾等。这些事故不容易再现, 也不能出现, 而又必须讲解, 以便学生掌握, 防止这些事故发生。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模拟这些错误操作, 将步骤分解, 放慢动作, 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 而且可以喧染气氛, 学生看后印象深刻。

二、《电工技术》课程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

通过近几年我校在《电工技术》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表明, 一门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效果并非十分理想。相对于传统板书形式, 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如下不足:

1. 课堂信息量过大, 授课内容太多, 容易给人“满堂灌”的感觉

使用多媒体教学后, 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埋头于讲解课件内容, 学生的目光则紧跟屏幕内容的变换, 这种教学方式和以往教师对着教材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事实上,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采用, 加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学生普遍反映跟不上教师的讲解速度, 上课有时像走马观花, 一个知识点刚讲完, 还没来得及仔细思考, 屏幕已经翻到下一页, 开始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述了。因此, 课件制作时, 文字应该言简意赅, 多使用概括性和总结性的语言, 使学生一目了然。教师的任务则是对概括性的语句加以展开和说明。这样, 学生既可以快速地浏览课件上的内容, 又不会错过教师的讲解。

2. 教师容易忽略与学生的交流, 使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容易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对课件中复杂动画和变化过程的分析与解释上, 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容易产生疲惫感, 从而影响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因此, 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 如课堂提问、自问自答等形式,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3. 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完全使用多媒体进行讲解, 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课件制作的过于花哨等, 都将影响教学效果。所以, 制作课件要把握重点, 选取与重点内容有关的素材、声音、图像等, 内容要得当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同时,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应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适当使用板书可以使讲课节奏变缓, 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记忆。特别是在讲解一些理论知识时, 由于其逻辑严密, 推理性强, 使用板书便于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时, 还可以结合实物进行教学或结合教师科研经历讲授一些成功的案例, 注意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 使得学生感觉到所学的内容能够“看得见, 摸得着”, 这样可以很好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通过近年在《电工技术》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定要求,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主导全部教学进程,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多媒体设备不能全部替代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能用丰富的语言、表情与学生交流, 言传身教, 而这些是计算机多媒体无法做到的。

摘要:《电工技术》是高职教育中各工科类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其内容概念多, 原理抽象, 难懂难学。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 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和设计课堂练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 多媒体教学也存在某些不足, 应灵活使用。

关键词:电工技术,多媒体技术,课程,课件,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书文, 杨雪萍.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6) .

[2]林晓阳.高校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5) .

[3]曾文瑜, 董先明等.多媒体教学常见误区分析及矫治策略[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

[4]赵玉英.多媒体技术在电工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 .

运用多媒体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篇11

多媒体的特点

1. 整体性

多媒体能使声音、图像和文字融为一体,这对发挥思维的整体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类接收信息依赖听觉、视觉,人类思维的方式也须依赖这些感知系统。例如,我们在熟记和回忆数学公式时,脑海中就会出现数学公式的视觉形象。人脑思维或学习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输入到大脑,进行整理组织,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运用多媒体可以达到这种认识的整体性要求。

2. 交互性

运用多媒体可为学生和计算机提供一个极为有效的沟通渠道,形成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境。学生通过视、听、触、动等方式将全部知觉系统调动起来,形成教学双向互动、互促互补,通过大小互补、快慢互补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思维,有效地调节、选取、组织、传递、反馈各种信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3. 集成性

运用多媒体可把多种媒体结合起来,集光盘存储、电视机、录像机、游戏机、个人电脑的功能。在多媒体教学中,信息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图像和动作、背景传输,而且可以对信息进行判断、选择、整理。它可按人的联想思维把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学生能自由选择各种不同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进度,使教学更具有灵活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多媒体能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实现友好的人机对话。由于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人的认知过程接近于自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传输多媒体资源,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共享教师机上的信息,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把握和认知能力。感知形象是儿童学习科学概念的重要环节。感知形象主要依靠直观教学,采用演示法和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在操作与观察中去认识事物。例如,我在上《荧屏乐声》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的电影片段,使学生加深了对故事背景和剧情的理解,对人物情感和音乐情境有了切身体验,学生通过感官认识及课件中的生动情境比较容易掌握信息并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自主学习,体现学生主体

运用多媒体,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并举的局面。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能及时接收来自教师和计算机的信息,能使用计算机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教师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反馈情况决定下一步的教学目标。学生能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可做的练习,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发挥引导作用,体现教师主导

利用多媒体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篇12

一、运用多媒体强化对实物实景的视听感受, 增强感知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 可以借助其图文并茂, 直观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 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 更容易接受信息和知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再现真实的场景, 更加强化了对实物实景的视听感受,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刻。如教学《黄果树听瀑》时,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果树瀑布的真实场景, 再现人喧马啸、响遏行云、如雷轰鸣、訇然作响的气势, 教师更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 使学生耳醉其声, 心醉其情。用真实感悟来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声”壮和“形”美, 以及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赞美之情。课件演示后, 学生谈起自己的感受:我很陶醉!看到这气势磅礴的瀑布, 听到那奔泻的水声, 真是陶醉了。学生在这一幕幕优美的画面中同时也敏感地触摸到语言文学的旋律美, 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如“远处飘来”“渐近渐响”“潮水般涌漫过来”“人喧马啸”“那‘哗哗’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响遏行云。”) “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 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学生在这一节课上, 无论是朗读还是背诵片段, 学生都读得非常陶醉, 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 增大课堂密度

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将需要板书在黑板上的生字、生词、课堂练习、图片或音像资料等教学内容, 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事先做成课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音像材料充实教学内容, 通过运用多媒体将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 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 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 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 缩短了时空距离, 从而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 增大了教学内容的容量, 扩展了认知空间, 缩短了认知过程, 优化了课堂结构, 增强了教学吸引力, 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 用多媒体播放乐曲《月光曲》, 创设课文描写的意境;运用多媒体展示课后练习;把兄妹二人仿佛看到的场景和句子展示出来。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练习, 播放兄妹二人的神态、动作, 增大课堂练习的密度。由此可见,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协同运用, 有利于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上一篇:博客营销下一篇:控制要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