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探究(精选12篇)
计算探究 篇1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基本内容。而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当中计算思维的运用又是其中的关键。当前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当中, 部分老师对计算思维了解不够, 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导致学生没有充分的理解实际的教学内容, 因此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思维的运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当前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思维形式, 在目前的研究过程当中, 刘冬梅《计算思维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指出计算思维具有形式化、程序化和机械化特征, 有限性、确定性和机械性标志使计算思维区别于实证思维和逻辑思维。李萍《计算思维与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探究》研究指出计算思维纠正了计算机科学等同于计算机编程, 但是, 我们不能狭义地认为计算思维等于计算机科学。许多人特别关注计算思维驱动下能否深层次地解决问题, 特别在数学基础不强的领域。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当中计算思维运用存在的问题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当中计算思维运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对计算机思维的理解不到位。在当前很多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当中计算思维运用过程当中, 很多老师不了解什么是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怎样将计算思维运用到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当中。其次对计算思维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日常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当中, 部分高职计算机老师对计算思维重视程度不够, 一味的强调重点教学, 没有将计算思维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最后方法不对。部分高职计算机老师, 认为计算思维只要把计算方法及模式告知学生即可, 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认识到计算思维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课程中的很多概念、命令、人机交互的内容, 在课堂上教师很难讲解, 讲授知识局限在讲、写, 表达形式单一, 学生感到抽象、枯燥无味, 得不到感性的认识, 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加强计算思维运用的具体措施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首先必须是充分的认识到计算思维的重要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 高职计算机老师必须对计算思维有个充分的认识, 对计算思维的内涵、计算思维的特点和具体运用进行了解。计算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研究可计算性 (computability) 理论, 即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计算的, 哪些问题是不可以计算的;另一方面是研究计算复杂性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 计算复杂性理论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本身固有的计算能力和计算范围的局限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知态度, 消除一些错误的观念。本部分对冯·诺依曼结构和图灵机模型进行简明扼要地阐述, 展示计算之美。让学生了解以“合理抽象、高效实现”为特征的构造过程。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将计算思维运用到实际的基础
教育过程当中。要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中, 如何提炼共性问题, 使用计算思维思想加以解决;分析创新思维和计算思维的辩证关系, 探讨如何利用计算思维加速科学技术的创新;计算思维不能仅限于理论概念的阐述, 而是真正应用到实践中, 衍生出新技术和新方法。
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思维与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密切相关, 在当前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过程当中,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充分的理解计算思维的含义和重要作用, 将计算思维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 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冬梅.计算思维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 16:159.
[2]李萍.计算思维与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探究[J].通讯世界, 2015, 12:248-249.
[3]杨松涛, 杨旭华, 王斌.计算思维驱动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探究[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4, 03:39-41.
[4]汤松萍, 丁新昶.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的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探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14, 09:11-13+17.
[5]高林.论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 2012, 11:98-103.
[6]刘夏, 陈明锐.引入计算思维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3, 05:39-43.
计算探究 篇2
关键词:虚拟技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应用价值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的支撑平台,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教学,不仅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然而,许多高职院校由于办学资金和场地有限,导致计算机教学设备、设施严重不足,使计算机实践需求与现实设备不相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实践表明,虚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解决计算机教学矛盾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着重探讨了虚拟技术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对于推进虚拟技术应用、提升高职院校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2虚拟技术概述
虚拟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种通过组合或分区现有的CPU、内存、磁盘空间等计算机资源,使其能够支撑一个或多个操作环境,从而实现原有资源优化配置的信息技术。虚拟化就是打破现有计算机物理结构之间的壁垒,把计算机本身的物理资源转化为逻辑上可供管理和支配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的综合效益。随着虚拟技术的成熟与进步,在可以预期的将来,虚拟技术必将得到广泛应用,将深刻的影响着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所有的资源将变得更加透明,且都将按照逻辑方式进行管理,使资源的自动化分配得以实现。虚拟环境具有与实体环境一致的应用环境,并需要多种技术的有效支撑,比如计算机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储的虚拟化等。因此,虚拟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不仅能充分发挥现有信息资源的作用,还使虚拟现实成为可能,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和深刻变革。虚拟技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发明以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虚拟计算机就是通过虚拟机软件来实现,而无需另外再配置计算机硬件,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计算机操作,而无需担心硬件如何配置。因此,虚拟技术不仅能有效模拟计算机,还能充分发挥现有计算机教学资源的效能,较好地解决计算机设备、设施不足的问题,对于条件有限的高职院校无疑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1]
3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计算机型号不统一
由于教学需要,高职院校计算机室需要适量购置一些新设备,但限于资金困难等原因,一般只是进行部分更替,形成新旧计算机共同使用的局面,导致计算机型号不统一。同时,由于计算机更新换代较快,使新旧计算机在配置上存在代差。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对计算机难以实现统一管理,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容易出现操作失误,从而破坏了计算机实训教学的一致性,直接影响了计算机教学效果。
3.2计算机数量相对较少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招生人数持续增加,对计算机教学形成了较大的压力。一方面,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有限,不可能另行建立多个计算机室;另一方面,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课之一,现有计算机数量难以满足教学需要。计算机数量相对较少,使计算机实训课只能压缩课时,计算机网络实验也难以有效实施,直接制约了计算机教学质量和效果。
3.3部分科目难以展开
由于担心学生进行计算机实训时损坏计算机,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室管理员对计算机设置了硬盘保护卡、BIOS密码等,甚至屏蔽了控制面板,导致学生无法进行相应的安装和设置训练。在进行计算机系统维护教学时,为避免格式化、操作系统安装等对硬件设备造成损坏,教师一般只进行课堂理论讲解,而不安排试验教学。由于实验环境限制,使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和网络安全实验难以实施,学生只能学习一般的入门知识,缺乏直观的感受,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2]
4虚拟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4.1优化了计算机实验教学环境
虚拟技术具有硬件容量扩大、软件配置简化、设备维护方便等特点,教师可根据计算机实验教学需要,利用虚拟技术来建立相应数量的虚拟机和虚拟网络环境,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虚拟技术在一台计算机上虚拟出多台计算机或者多种不同的计算机环境,使这台计算机可同时供多名学生进行系统操作实验,或者兼具服务器和终端机的职能,使学生能在服务器与终端机之间进行转换。
4.2更新了计算机实验教学手段
一是可实现维护实验教学。原来不允许在实体机上进行的格式化、磁盘分区、操作系统安装等实验,现在可以通过虚拟多台计算机进行虚拟维护实验,而不会对实体机硬件产生任何伤害。二是可实现操作系统实验。虚拟技术通过对实体机硬盘、内存等进行虚拟,可虚拟出多台相互独立的计算机,每台都拥有完整的CMOS、硬盘和操作系统等,学生可以进行操作系统的相关实验,而不用担心系统崩溃。三是可实现网络实验。原来受设备和场地限制,难以开展计算机网络实验,但虚拟技术可以虚拟网络环境,让学生在一台计算机上就可完成大部分网络实验任务。四是可实现网络安全实验。在实体网络环境中,进行网络安全实验容易受到网络设备性能和网络环境的影响。而虚拟网络环境,则可以方便的虚拟网络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数据加密系统应用、hacker工具使用等网络安全实验。
4.3提高了计算机实验教学效率
一是挖掘了实体设备潜力。虚拟技术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完全代替实体机,但可以有效提升计算机实体设备的使用效率,使计算机教学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极大地缓解原来存在的计算机老化、型号不统一、硬件配置低等问题,最大限度的挖掘实体设备潜力,降低实验教学成本。二是拓展了实验教学方式。原来实体机实验时,受设备数量和配置等问题限制,很多实验无法开展。而虚拟技术可以在虚拟机上完成各种上机实验,使教学方式得以有效拓展,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2]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率。而虚拟技术的成功应用,对于解决问题、改善计算机教学环境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在虚拟实验环境中,院校、教师和学生能够各取所需,使计算机教学向着虚拟化、体系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瑞杰.虚拟技术在高职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19):135-140
中职计算机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兴趣;技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9-0000-01
Vocational Computer Teaching Research
Liu Yinbo
(Liaoning Civil Affairs School,Shenyang110163,China)
Abstract:A good secondary computer teachers should study the actual needs of societ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teaching programs,select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so that after graduation students can quickly integrate into the community to find suitable jobs.
Keywords:Vocational;Computer teaching;Interest;Skills;Innovation
中等职业计算机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掌握一定计算机知识,又能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型、应用型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计算机教师一定要考察好社会实际需求和专业的发展特点,制定切实有效地教学计划,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迅速地融入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一、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实。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要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尽能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巧妙設计教学形式。例如,在教专业排版教程时,可以先在大屏幕上演示了一份制作精美的杂志封面,封面布局合理、美观大方,上面既有形象各异的文字图像,又有各种不同的徽标,学生们看后会很惊叹并能够展开充分的想象空间,思考着如何来完成这个设计,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立即给学生概括讲解专业排版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个个跃跃欲试,这就为后面授课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讲授Excel电子表格数据筛选处理课前,可以要求学生将学科统计表中不及格名单筛选出来,借机引入Excel电子表格数据筛选法,让学生有目的带着问题去听课,必然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运用语言技巧也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比如:在讲述计算机病毒知识时,用“人生病”来引人病毒的概念,用“病从口入”来阐述“病毒”传染的途径,使抽象概念简单化,既会引起学生注意又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其次,可以组织兴趣小组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计算机教学中,既可以课上分组合作竞争,也可以课下组织小组活动。例如每周抽出三次课后时间安排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又能扩大视野,增强学习兴趣。兴趣小组活动的内容既要丰富又要实用,如计算机的组装,用计算机编辑打印校报,设计学校网站,参加省市的比赛,或者进行指法练习,编辑排版,网页设计等操作竞赛,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改善。
二、注重实践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为实现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从实践性教学环节入手,一方面应加大“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建设,增加实验、实训设备,建立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确保操作实习顺利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性要求较强并且具有大量的操作练习,单纯的课堂理论学习或是大屏幕投影仪的教学方式,都是一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实际的动手参与,是被动地接受,已经无法满足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际工作中能力培养的要求。而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室,网络设置及维护方面的专用设施等设备帮助教师和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解脱出来,边讲解边操作,极大地激发同学们学习操作的兴趣和对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并且锻炼了动手能力,也更加贴近了社会企业的工作环境,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锻炼空间。尤其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计算机教学,教通过操作计算机,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过程及效果,学生同时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使教学内容更真实、形象、易教易懂,充分体现了双主的教学思想,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是发展的灵魂。我们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他们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并要注意到思维的求同性与求真性,防止思维绝对化和僵化。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多的环境和机会。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性,才能去独立思考,才会有所创新。首先要设疑启思。对疑难问题要教会学生解决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简单步骤。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强的问题,激学生求异思维。如在《VFP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些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要联系实际。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线索指导即为学生提供知识体系的线索。例如:在Photoshop中教师讲授完绘制西瓜后,告诉学生在Freehand中的操作也基本一致,并鼓励学生到没有学过的Freehand中去试一试绘制西瓜,让学生自己去发觉它们内在的联系,感觉探索的乐趣。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自由讨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如指导学生用Pagemalcer软件编辑文稿制作小报,用Freehand软件制作板报、卡片、广告等。让学生能更快地适应杜会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总而言之,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胜任将来的工作,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姚文军.职业中专计算机教学现状及思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13
[2]贾慧莲.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5:11
计算教学怎一味“探究”了得 篇4
新课程标准的愿景是美好的, 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一线教师的教学在一种教学盲区中徘徊, 为了努力实现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营造自主探究的空间, 课堂上把一些约定俗成的知识、概念也让学生去合作探究, 一味地认为课堂上讲得越少越好, 学生的自主探究越多越好, 课堂越热闹越好。这种表面上的轰轰烈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是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可以适合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呢?我们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淡出讲台, 走到幕后, 一味放手吗?“接受学习”就那么危言耸听?新课程、新理念支撑的课堂真的要“谈讲色变”?我们不妨来看两个真实案例。
案例一:一位老师在教学乘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后, 在教学竖式除法时, 她要求学生自主探究除法6÷3的竖式计算方法。学生自主探究一段时间后, 各自列出了自认为正确的竖式。在多数学生完成好后, 老师指定的4名学生板演。板演结果却出乎这位老师的意料。几位学生不约而同写成的形式, 再看看座位上的学生, 大多数学生也不约而同出现这样的书写形式。其实, 局外人一看就明白, 出现这种写法错误纯属正常。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乘法竖式的基础上去探究除法竖式的书写形式, 这本身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学生对除法竖式的书写形式的知识储备就是乘法竖式的书写形式, 知识的迁移在这里产生了严重的负效应, 擦出了错误的火花。在出现问题后, 教师赶紧亡羊补牢, 可惜为时已晚, 学生先入为主的错误印象已非常深刻。因而之后的练习错误百出, 这让老师大伤脑筋。这样的探究活动需要老师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善后啊?!
案例二:一位老师在进行《含有括号的式子计算》教学时, 上课伊始就开门见山出示:18÷【2× (3+6) 】“这道算式是我们没有学过的含有括号的式子, 如何计算这类算式?这堂课就和小组伙伴一起探究探究。”老师大胆放手, 要求学生小组探究学习这个陌生的算式。接下来的展示可谓花样百出。第一种:18÷【2× (3+6) 】=12+6=18×5=360÷90=4;第二种:18÷【2× (3+6) 】=18÷2×9=9×9=81;第三种:18÷【2× (3+6) 】=9×3+6=27+6=33;第四种:18÷【2× (3+6) 】=18÷ (2×9) =18÷18=1。各小组展示时均有代表发言, 课堂上各执一词, 你争我抢好不热闹。老师虚汗直冒, 重新“启发”,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当遇到两种括号时,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大家用这种方法再试一试。”于是又有几组出现这类做法:18÷【2× (3+6) 】=2×9=18÷18=1, 这时课已经进行近25分钟。老师发现不妙, 无奈之下, 再重头开始在黑板上进行板演讲解。第一步, 第二步……大家再规范地学老师的方法把例题好好地清楚地做一遍。部分学生终于明白含有括号的算式该如何规范地计算并正确书写。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沉迷于小组刚刚探究出的“好方法”, 对老师的讲解听得云里雾里, 接近下课还没能完整地完成例题。一堂课宝贵的教学时间就这样浪费在毫无价值的探究中。新的课程标准再次强调:不要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集中讲授是必不可少的。“让学”也是有尺度的, 教师要有适时“亮剑”的大智慧, 用在学生知识的关键处、模糊处;思维困惑处、肤浅处;意见分歧处、偏离处。教师精当的讲解与点拨是必要的, 该出手时绝不含糊。不要为了追求课堂的“假热闹”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作用。为探究而探究, 正如案例中的这位教师真是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得不偿失啊!
其实, 数学上有很多知识点都是约定俗成的。如一些计算法则、运算顺序、运算符号、数学名词等, 老师完全可以通过介绍直接告诉学生, 既节省时间又能提高教学效率。数学知识怎一味探究了得, 当讲则讲, 该出口时就出口, 何必谈讲色变!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尤其在小学, 失去教师的作用是很可怕的事情……令人欣喜的是, 长期被我们忽视的“认真听讲”在新课程标准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被提出, 正是在旧版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师只是引导者, 合作者”, 一线领导及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对这样的导向性语言进行正确理解, 反而扭曲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有些学校甚至强制规定教师讲课不允许超过多少分钟的“限时讲授制度”, 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后遗症。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究 篇5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目标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职业学校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应该是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
作 者:朱军领 作者单位:中牟县职业中专 刊 名:河南农业 英文刊名:HENAN NONGYE 年,卷(期):20xx “”(6) 分类号:G71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教学探究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教学改革 优势分析
宽带网的出现、光纤的接入将计算机网络的速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档次,校园网的大量应用使得部分课程提前进入了网络教学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共享各种资源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协作,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
计算机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在教学中,开始学生都对计算机充满着神秘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难度增大,而学习的内容与社会上的计算机应用又有一定距离,学生的兴趣就会降低。为此计算机教师要多动脑筋,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充分利用現有资源,不断进行教学研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特点
1.网络教学的多样化。计算机在学习其他学科过程中所占有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而不熟练计算机或者说不精通计算机。这门学科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多媒体技术利用文字、声音、图形等多种途径充分刺激学生的眼、耳、手等各个器官,大大改善了人脑获取信息的感官功能,促进了学生的记忆、思考、探讨等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多种直观生动的形式。虚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使得学习者可以利用它进入原子、基因等微观世界甚或海洋、宇宙等宏观世界,使教学内容的直观展示更为逼真。因此网络中的学习资源可以是文本、文字的电子教案形式,也可以是教学录音方式,甚至还可以是拍摄下来的视频录像等。
2.网络教学的交互性。网络教学真正体现出了教学过程的实时交互性,教师在主机端提出问题,学生在各个终端设备上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使学生获得适时的指导,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加强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学习。这种双向的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等手段获取教学信息,还可以使学生快速地接受新知识和产生极高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式的先进性。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发展的必然,将这种先进的设备应用到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绝对,教学也不再是趋于形式,还可以避免理论和实践脱节,使教学过程不再枯燥,学生接受知识更理性、更轻松、更形象,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与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基本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各种作业与练习,使学生可以放手操作,如有疑难问题,可用电子举手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教师通过监视管理功能,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4.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等学校发挥大学的功能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互联网是一种新的、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载体,它可以使学校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比以往大得多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互联网的交流,各种教学资源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可以不受时间、地理空间和人力的限制。
二、如何进行计算机教学
现今我们对各门课程的教学都提介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避免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对于实践性特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更是如此。理论课并不代表一定要讲满一节课的理论知识。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图文并茂,大部分学生都能看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故我们提倡教师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从而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例如我们在FrontPage 2000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只讲一些难懂的如超链接、报表、表单的制作。而那些文本的编辑、动画字幕及互动式的设计由于学生有Word 2000的基础,且书上写得很详细、易懂。所以可以一概不讲,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学并上机实际操作。在授课时不必要讲满一节课,总是留下一些时间回答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问题。而上机课只是在一些难懂的地方演示一遍给学生看,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去摸索创造,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安排、监视下好得多。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始自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我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的是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提问式教学。上课时,我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如:在教Word 2000文字处理时,我先给每人一份跟教学内容有关的稿子,然后让学生想办法实现稿中的格式。我让他们考虑:如果想改动稿子中的某种格式,又该如何操作?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述稿子的实现方法和步骤,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
2.比喻式教学。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在教学中,如果有方法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效果就比较理想。于是,我就想到了一个比喻法,但首先必须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中适宜用比喻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设法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也可从学生学过的知识中找到实例。形象的比喻方法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如:我在讲解系统软件(Windows 98)与应用软件(Word 2000、Excel 2000等)之间的关系时,就把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Windows 98)比喻为一个舞台,而把应用软件比作一个个演员,它们是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又如:用外国人的名字来比喻文件名与扩展名。这样,学生会感到所学的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这种方法我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
3.多实践性教学。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则是“百看不如一练”。当教师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演示而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了一定初步了解的时候,能不能让学生将这一还比较模糊的概念转变成自己思维体系中固有的、较清晰的认识,能不能使学生对这一比较陌生的知识逐渐熟悉起来,关键的一步就是能否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实践,从实践中把握真知、在实践中创造成果。有的学生在老师讲解时像雾里看花,怎么想也不清楚,但是自己一上机一操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鉴于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尽量概括得简明、精要,再把上机要掌握的内容列在讲义上,尽量多花一些时间让学生上机,而我在学生上机时起引导作用,在学生上机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自己去探索、去交流,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归纳和掌握各个知识点,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进而认识规律反过来指导今后的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挥,学生的素质才能得以全面提高,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总之,计算机学科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它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赵国栋.论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与高等教育现代化[J].北京电化教育研究,2000(8).
计算探究 篇7
一、计算机网络在新时期新背景下的特点
1、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融合越来越紧密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融合,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进了相关的新技术和新业务的丰富。尤其是2009年以来,新技术、新业务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面对这种新形势,有必要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补充更新这方面的知识,这也是学生在以后从事诸如市场营销、企事业管理等工作中所要用到的。
2、物联网方兴未艾
随着传感技术的成熟,互联网的发达,设备信息处理能力的增强,再加上经济危机驱动,物联网应运而生。物联网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将体现物联网的发展目标和思路。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形成初步框架,生产出如物联网空调、物联网洗衣机等产品。虽然物联网不只涉及了计算机网络,但与之关系密切,而且作是一个新兴的信息技术,所以把它作为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是合适的。
3、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化的商业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的一个新领域已经真正地走向传统的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电子商务与计算机网络联系紧密,它的许多安全技术有赖于网络协议。电子商务将在以后的社会与我们生活越来越密切,学生很有必要对它了解。
4、流媒体技术应用广泛
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的融合,下一代多媒体融合业务已成为通信市场的发展趋势。在网络上传输实时的多媒体信息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语音、视频、在线游戏、可视电话等应用,也出现了如RTCP、RTP等流媒体传输协议。
二、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主要是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大专层次的实用型人才。由于实行非学科教育,课时等方面的限制,课程内容不仅应强调“够用”,而且应更贴近时代,体现新时期背景下的特点,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也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如我校的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等专业。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很可能接触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业务,而我们现阶段的计算机网络的教材内容不能体现在新时期新背景下的计算网络的特点,应做一些改革。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相对来说课时比较少,那么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将现阶段不太用的、过时的知识不应介绍。比如令牌环网、面向连接X.25技术等。对于信道的分析,数据通信中差错检测、校验、拥塞控制的内容进行概念性介绍就可以。在介绍OSI七层参考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时,可对OSI七层参考模型进行简单介绍,着重介绍TCP/IP四层模型,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TCP/IP协议已经演变成一个工业标准,也是企业进行产品设计标准。
经过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容整合后,多出来的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在新时期新背景下的一些特点。
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融合方面,可向学生介绍国家现阶段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即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相关内容及意义。具体内容方面,可包括以3G技术为代表移动互联网、PSTN固网向NGN软交换/IP网络的转换、ADSL宽带接入技术、P2P协议及电信网与互联网融合后的一些业务,如手机上网,手机聊天、微博等。在物联网方面,可介绍物联网的概念及现实与未来,还有涉及到的技术如RFID射频识别技术、Wi Fi技术、GPS、云计算等。电子商务在以后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应对电子商务形态、应用,相关的各类支付方式予以了解,还要对它涉及到的网络技术、安全技术予以了解。比如说,Web技术、认证技术、SET协议、SSL协议等。一些具体的应用操作如网上银行、电子钱包、U盾(密码管理器)等也应掌握。流媒体应用方面,学生应应了解到流媒体的概念、RTP协议、RTCP协议、VOD技术,视频会议等方面内容。
三、总结
自2009年起,我们逐步把计算机网络在新时期新背景的一些特点向学生介绍。以前,学生总感觉计算机网络概念繁多,枯燥乏味,与实际,尤其是一些新事物联系少。自从把一些新时期特点,加入网络教学后,学生乐于接受,取得满意的效果。
计算机网络是以一种不断发展和拓展的技术,我们只能把我们的教学内容保持常新的状态,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适应学生。
摘要:文章针对计算机网络在新时期新背景下的,高职非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贺思德.计算机安全网络与应用第1版[M].科学出版社.2008.7.
[2]王志良.物联网现在与未来第1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6.
计算探究 篇8
云计算近年来, 在我国已经被广泛的应用。是网络计算的新标志, 能使用共享的计算机资源并包含有用计算。云计算的广泛应用, 给企业带来了诸多机遇。个人设备或者本地服务器可以选择使用云计算来处理用户应用程序。然而, 所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也将随之而来, 风险很高。解决云计算所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 不仅是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所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也是决定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的发展前景关键性的因素。
二 云计算的概述
云计算的概念是由google公司提出, 是网络计算和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的发展产物, 也可以说是云计算实现了计算机这些科学概念。云计算即使用非本地或者使用远程的服务者分布式计算, 来提供存储、硬软件、计算等一些服务提供给云计算的用户。很多人将云计算定义进行了狭义云计算和广义云计算的划分, 狭义云计算指的是IT基础设施的使用模式和交付, 广义云计算指的是服务的使用模式和交付。它的核心思想, 是将网络连接的计算机资源进行的统一管理与调度, 构成一个计算机资源池向用户按需要服务。
三 云计算的特点
总体来说云计算总共有四个方面重要特点:
1.云计算都基于很多的协议与标准之上;
2.云计算中有很多的服务与软件;
3.云计算的获得可以通过很多种设备;
4.云计算上的存储数据可达到海量;
5.云计算资源的集成提高设备的计算能力;
6.云计算分布式数据安全保证系统的容灾能力;
7.云计算按需求付费降低了使用成本。
云计算的优点是:具有非常良好的实用性;很容易进行全面部署与配置;有可以扩展特性;可以减少用户所需要的资金;能实现资源的共享。
云计算的缺点:包含可用性、性能等服务质量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传统的分布式业务是否能够很好的过渡;云计算非常容易造成垄断;得不到安全保障。
四 云计算的安全
虽然云计算拥有全世界专业的队伍对它进行管理, 看起来是非常安全的, 但是认真的分析开来云计算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2010年, 中国的云计算联盟陈列出了云计算在安全方面的七种隐患, 七种安全隐患虽然不是很全面, 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了“云时代”信息的安全研究现状:
(1) 云背景下储存的安全
在云背景下储存安全方面, 没有几家云计算服务的提供商处理敏感数据的方面被证明向来可靠。云计算存储就是在共享存储与虚拟存储。在共享的存储中面临着最大的风险, 是数据的丢失以及泄漏, 在虚拟化存储的背景下面临着最大的风险是存取权限、数据的备份与销毁。如果把用户数据储存在共享的存储系统上, 要料到将会面临的诸多风险。其实, 就算放在自己计算机内部数据也会面临诸多的风险。
(2) 云背景下虚拟机的安全
云计算的虚拟化分类有很多种, 随着虚拟机的高速增长, 虚拟机安全级别的混杂和大规的模虚拟机之间的攻击, 都将会成为云计算虚拟化最大的威胁。同时, 在云端虚拟化, 还面临着例如用虚拟化的技术来隐藏的病毒、特洛伊木马以及其他各类恶意性软件等方面安全问题。
(3) 云背景下的用户的权限及访问控制的管理
在云计算背景下, 用户访问的权限的控制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用户权限必须是合法用户才可以进行的操作。用户需正确的登录到云背景下的应用程序后, 才可进行浏览、下载、检索、创建、更新 (删除与修改) 等操作。但是不是每一个用户都能对其进行所有的操作, 不同的用户在云背景下有不用的权限。云计算背景对于网络黑客来说, 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因为云计算本身集中存储的各类资源, 对于恶意的软件隐藏也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 云背景下的数据的安全
很多人非常关心的是数据存储, 是否在云端的用户数据和隐私安全性, 例如在云计算背景下很有可能存在云端的信息资源及数据, 在传输和存储的过程中被恶意篡改或者非法下载的情况。
(5) 云背景下获得安全云计算服务
像其他普通的应用一样, 云计算应用也是由各种协议和应用程序所组成应用的系统, 只是在其服务的模式与运营的模式上存在着差异。云计算应用的最为主要的安全的隐患, 体现在其不安全应用程序接口及没有正确的运用上。
(6) 云背景下网络取证的问题
法律界早已经注意到信息安全问题, 是计算机信息能否被接受, 作为其证据很关键的因素。这些都是传统IT的架构早就存在的问题, 对其非常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目前法律界对云计算没有相应的经验。
(7) 云背景下的安全审计
很多企业信息, 平常在进行监测安全漏洞的邮件列表、改写代码、给系统进行打补丁以解决缺陷。在云计算中, 尽管云计算服务的用户并不能控制实际打补丁与漏洞监测等工作, 但是仍然有的管理自己风险的责任。
五 云计算安全问题对策探究
目前, 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的安全问题对策探究已成为很多人讨论的话题, 针对以上七种安全隐患, 网络上已有了众多看法。但是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的安全隐患能否得到解决, 还需要可行性的探究与实践。
(一) 云背景下储存的安全
解决云背景下的储存安全问题, 可以从数据的隔离、数据的加密、第三方实名认证、安全备份、外围防护、安全清除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二) 云背景下虚拟机的安全
(1) 使用在虚拟机的基础设施之中运行的虚拟网关安全;
(2) 定义以虚拟机的安全策略;
(3) 加强针对非法以及恶意的虚拟机进行流量监视。
(三) 云背景下的用户的权限及访问控制的管理
加强云计算的用户权限及访问控制管理, 避免给黑客留下机会。加强云背景下的系统安全, 采取有效访问控制策略予以防范, 防止其窃取用户的资料及破坏其所存储的数据信息, 包括其中的各种数据。
(四) 云背景下数据的安全
采用加密技术PGP或相应的开源产品TrueCrypt等程序进行文件加密.那样只有使用密码才能读取其文件。在把文件保存到网络上之前先进行加密。
(五) 云背景下获得安全云计算服务
用户应详细了解服务水平协议 (SLA) 、合同需求, 准确的评估其云计算的供应商。并且可以根据用户自身的能力, 来补偿其存在的风险差距。
(六) 云背景下网络取证的问题
在计算机网络取证方面, 用户与云计算的提供商必须对对方所具有责任与义务有共同认识, 其中包括诉讼的保留、证词的提供方等。建议云计算的提供商必须提供真实并且可靠的数据, 保证云计算提供商的信息安全系统能够达到客户的要求。
(七) 云背景下的安全审计
在安全审计方面, 用户必须准确的评估出哪些资产是需要进行保护的、如何才能保护这些资产。云计算服务客户必须要求保证可监测自己的数据, 谁在访问自己的数据。
六 结束语
在云计算的背景下, 无论是云计算服务的提供商.还是云计算服务的用户。安全问题是第一大问题。清醒透彻地调查其存在的安全威胁、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应的安全控制和方案, 是云计算时代重要举措。
云计算已经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涉及了计算机服务与信息管理的很多领域。随着云计算相关技术的成熟以及发展, 相信其也会像互联网上其他应用环境一样, 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摘要:云计算是基于Internet的新兴应用计算机技术, 将使计算机在软件背景、硬件存储、应用平台与服务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 同时也会使计算机信息资源方面面临很多安全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云计算的概述以及特点, 其次, 较为深入的阐述了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问题;最后, 主要从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对策探究。
关键词:云计算,安全问题,对策探究
参考文献
[1]孙天明.解决云计算安全问题的思考.中国教育网络, 发表时间:2011-12-19
[2]赵粮.云计算面临的七大安全威胁.中国教育网络, 发表时间:2011-09-01
[3]王左利.云计算面临三重门啊.中国教育网络, 2008-12
[4]倪红彪.云计算背景下的信息安全探析.吉林警察学院, 文章编号:1003-9767 (2011) 10-0063-02
[5]杨怡, 赖迎春.云计算背景下的安全问题浅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16)
计算探究 篇9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的要求:不仅要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强化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计算思维首次被作为概念提出的还是在2006年,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教授[1]认为:“计算思维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 它涵盖了计算机科学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在我国, 将计算思维所开展的领域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 2010年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研讨会通过了《九校联盟 (C9) 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这一文件, 声明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把培养计算思维的能力作为今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一项重要的、长期和复杂的核心任务”。
计算思维的应用在生活无处不在, 主要就是把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重新阐释成一个有可行性步骤的解决方案。例如:走在马路上发现遗失了物品, 通常的做法是按原路返回去寻找, 这就是计算思维中回推的过程;手机欠费了, 仍然可以享受一段时间接电话的权利, 这就体现了计算思维设计的冗余性。通常在实验和理论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存在困难的情况下, 可以使用计算思维来理解大规模序列。计算思维不仅仅为了解决问题效率, 甚至可以延伸到经济问题, 社会问题[2]。事实上, 我们已经见证了计算思维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计算思维正在或已经渗透到各学科、各领域, 并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推动着各领域的发展, 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计算思维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神经学、经济学、工程学等各个领域已经大放异彩, 大量复杂问题求解, 宏大系统建立, 大型工程组织都可应用计算思维借助现代计算机进行模拟。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系统的讲解计算思维知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加强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利用计算思维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和理论思维的理解。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内容: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大学计算机实验 (计算机操作, 程序设计等) 。大学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中包含有大量计算思维的案例,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 大学计算机实验是把学习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 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让学生能够满足日常的学习所需, 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这些学习, 希望能够逐渐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但是在现今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计算思维教学发展还比较缓慢, 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首先, 忽视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 在讲授计算思维案例的时候, 很少关注计算思维, 一般只关注问题的结果, 忽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具体过程。计算思维学科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发展相对较慢, 这也直接导致大部分教学人员缺乏对计算思维系统的认识, 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只能照本宣科, 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轰炸, 而忽视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计算思维理论的逐渐完善, 一部分教学人员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只有逐渐完善自己的计算思维的体系结构才能更好地传授学生知识。
其次,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一般都是以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的形式, 但很多高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衔接不紧密的情况, 实验内容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的教学问题, 导致学生很难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深入理解、掌握和验证所学理论[3]。这些问题在计算思维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 甚至更加严重。学生没有系统的学习计算思维的理论知识, 而且实验教学还存在与理论直接脱节的情况, 这些原因直接导致计算思维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
最后部分学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认识不够, 计算机基础课程特别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很多学校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很多非计算机教师都认为计算机基础用处不大, 学生不用学习也可以很快使用计算机, 因此, 在政策制定上及课程安排上或多或少缺乏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有的重视。这种态度也直接影响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人员对计算思维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使系统的计算思维教学变得更加困难。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思维的培养
3.1 加强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包含着很多计算思维的知识点和案例, 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首先要按照教学内容归纳出单元的知识点, 然后根据知识点总结出涉及计算思维的思考点, 以具体案例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在课堂上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 通过学生讲述、教师引导、归纳和总结出一条思维的主线。整个课堂教学由学生分析案例、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针对所提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以及教师总结归纳几个环节构成。因为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引导学生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掌握所涉及的计算思维知识, 形成问题求解的思路。
3.2 加强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计算机实验教学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包括计算机操作和程序设计两部分, 它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思维的培养上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 实验课常常沦为理论课的重复, 上机时学生只是在做课堂讲过的练习或者课后的习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就必须破除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思想, 树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统筹协调的现代教学理念。
计算机操作的学习有利于学生验证课堂上所讲授的基础知识点;利用一些参与性比较强实验,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的学习中, 强调互动性和协作性,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学生在试验中的接受程度, 可适当增加一些综合性的大作业, 通过学生间的配合, 以达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程序设计的学习应该注重以算法为核心, 培养学生利用抽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发散式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算法的积极性, 可通过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多学多思, 了解为什么采用这种算法, 算法是否存在局限性, 这种算法是否可用于其他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只有这样, 当学生真正面对一个综合案例时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在实际教学中, 不应照本宣科, 要激发学生的思考, 多用形象的案例来说明解题思路, 找出解决问题的形象化方法,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算法在计算机中实现的机制, 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4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一门课程,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教学程。在实际的教学中, 以基础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相辅相成的方式, 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以达到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思维的方式将问题转化成可行的步骤或者任务,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007 (11) :83-85.
[2]唐培和, 徐奕奕.计算思维—计算学科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计算探究 篇10
1导致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的因素
1.1计算机网络自身缺陷
计算机网络实现的是全球无时差无地域的连接,其本质特点就是共享性和开放性,网络用户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便捷地获取网络数据。网络本质特点虽然满足了用户便捷获取信息、随时随地查阅资料的需求,但是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同时也将自己暴露给了别有用心的人。恶意攻击、病毒式植入不仅加剧计算机网络传输路线的超载,同时网络协议、用户数据有被肆意破坏、修改、盗取的威胁。特别对于国家安全部门、金融部门的大量机密数据,一旦被肆意破坏、修改、盗取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1]。
1.2黑客攻击和破会
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使任何人都能轻而易举的接触到网络,同时计算机网络对使用人无差别对待决定了别有用心的人攻击计算机网络时,计算机网络只能被动的防御。黑客恶意攻击和破坏是网络安全最严重的问题。 黑客利用计算机网络漏洞,通过非法入侵穿透计算机的防御系统,有意的盗取用于数据,恶意的对用户计算机加以破坏。黑客恶意攻击严重威胁着智能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
1.3软件漏洞
由于在软件的编写过程中,编写依赖的计算机语言本身存在着缺陷或软件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问题,导致应用软件本身存在漏洞。这就无形给了黑客可乘之机。 黑客程序源代码上下文细微错误就能篡改管理员权限, 远程控制计算机[2]。程序开发者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忽视了有效位检查的编写,黑客就可以利用这个漏洞修改源代码的数据,窃取管理员权限,远程控制网络系统。
1.4使用者安全意识
使用者缺乏网络安全意识给了黑客可乘之机。虽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很多人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但是一大部分人对网络安全掉以轻心。在上网过程中,不重视自我信息的保护、缺乏网络安全意识,这样很容易导致使用者将计算机数据毫无防护的暴露在非法分子的攻击之下[3]。
2智能计算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2.1防火墙措施
防火墙给用户信息增加了一层保护。在系统的内、 外网之间,设置防火墙能有效隔离黑客的恶意攻击。防火墙技术是保护用户信息安全最主要的措施之一。防火墙的设置可以实现内、外网之间的隔离、控制访问手段和对用户的读写方式。防火墙应该可以控制对档案信息的读写方式、过滤流过网络的数据、禁止非法请求、记录信息内容和进程动态、检测网络攻击。传统网络系统存在着巨大的不足,拦截能力较差。智能防火墙基于大数据下的筛选自动的配制过滤技术,不仅能有效实现内、 外网的隔离和防护,还可以完成自我学习、自我更新拦截函数,也就是说智能防火墙可以自我完成技术的进化从而达到技术的更新换代。
2.2防病毒技术
反病毒技术不仅可以检测网络非法行为还可以主动防御网络病毒的攻击。防毒技术具有查毒功能,可以对客户文件进行扫描,检查潜伏的病毒。同时防毒技术的在线功能可以及时监控网络病毒入侵并报警,网络管理人员将根据报警信息及时作出相应的措施[4]。
2.3加密技术
为了用户数据在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传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数据在传输之前要进行电子密码加密。采用加密技术可以确保用户机密数据在数字化储存或传输过程中不被解密以保证用户数据的非公开性。在采用加密技术是尽量采用常规加密手段和公式密码算法相结合的加密技术。加密使用的密钥基本决定了加密强度。密钥分为对称密钥与非对称密钥。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具有两个密钥,一个是公钥一个是私钥,公钥是公开的,私钥是非公开的用户发送数据时使用公钥对数据进行加密。接收者接受到数据时,只有使用密钥才能解密数据。 秘钥只有接受方才有,因此互联网非法分子很难从截获的加密了的报文中解出完整用户机密数据,这在用户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可以有效防止网络爬虫、黑客恶意窃取、 篡改和破坏。
2.4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信息技术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立法却严重滞后,相关互联网立法不健全,互联网犯罪行为得不到科学合理的鉴定,造成目前有些方面之能参照传统法律。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使非法分子得不到惩治,黑客作案成本低,从而作案更加猖獗。因此,制定有效的互联网安全法规显得尤为重要。立法部门应该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安全法,保障网络信息流通的安全,维护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安全[3]。
2.5提高智能计算机网络人员的安全意识
互联网属于新兴行业,我国互联网使用者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在上网过程中,不重视自我信息的保护和网络安全防护措施,这样很容易导致使用者将计算机数据毫无防护的暴露在非法分子的攻击之下[5]。因此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的宣传,使使用者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增强网络使用者安全意识。
3结论
智能计算机系统能够处理图像识别、智能思考、自动控制等人工智能才能处理的问题。作为人工智能体系的一个分支,智能计算机是为了网络系统发展的趋势和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智能计算系统的出现有效降低了传统网络安全漏洞。随着智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新型黑客攻击、木马病毒扩散、网络跟踪等网络安全问题呈现多样化深层化发展趋势。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这企业、个人私密数据的安全。因此,必须加强智能计算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和网络运行的安全平稳规范。
参考文献
[1]郭曼.基于智能计算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解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1):111-112.
[2]刘光金.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1):181,183.
[3]唐正伟.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及其防范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15.
[4]赵武.云计算与信息安全法律的思考[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计算机基础实验改革探究 篇11
目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例如,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学生对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只是按部就班不能举一反三;教学中忽略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不适合目前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现状;更有甚者跌入了应试教学的泥潭,抓考试的合格率,大量地进行与考试有关的操作练习,而忽视了学生多方面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质量,我们对实验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从实验教材的编写,到实验教学方法的转变,再到CAI课件的制作,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一套较好的实验教学体系。
一、设计有特色的实验教材
实验教材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验教学内容、目标和资源的重要载体,它决定了每次实验课的内容,它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和质量。选择一本好的实验教材对实验教学尤为重要。目前,很多教材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的内容过于陈旧,很多实用的操作没有涉及,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有的教材虽然有一定数目的实验,但缺少特色;有的教材中实验的设计单一,不系统,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再根据我院学生的特点我们编写了自己的实验教材。
1. 教材围绕同一个课题设计实验任务
在学生学习office课程的时候,实验基本上是围绕同一个题目展开的,将一个大项目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利用建构主义理论,采用任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感受到小任务完成后的喜悦的同时获得了应用技巧,到课程的最后又体会到了一个项目是如何生成与发布的。比如,Word部分通过几个实验完成“计算机等级考试分析报告.doc”的设计排版,Excel部分的各任务是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数据进行分析,Powerpoint和Frontpage是针对等级考试相关问题所做的演讲报告及网页。这样,学生在完成各个实验掌握了相关的操作之后,也体会到如何去进行一项课题的设计、演讲与发布。
2.每个实验内容分层次设计
在教材的每个实验中,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基本实验题目、补充实验题目、提高实验题目。这三个题目要求中,基本实验题目是每个同学必做的部分,然后根据实验完成进度选做补充实验题目和提高实验题目。这样的设计,对课堂上的分层次教学起了很重要的引导作用。
另外,对于基本的实验题目,我们在教材中给出了具本的操作步骤,侧重对基本能力的培养。其他两个实验题目没有给出具体步骤,以避免有些学生总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不去思考,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创造意识。
3. 各章对于常用的操作给出相关知识点
在各章的开始,给出了本章各实验所涉及操作的相关知识,便于学生课前对知识点的预习,以及在实验课上遇到问题后进行参考。
4. 总结出上机操作时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对于上机实验过程中,学生总是反复出的错误操作和疑难问题,我们在教材的最后,以问与答的形式列出,这样便于学生上机时的操作,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同学也解放了辅导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制作实验CAI课件,构建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由于教学面广、内容多,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基本的实验学时不足,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网构建现代化的教学环境,让教学资源共享,减轻辅导教师的重复性劳动,更好的实现教学的互动与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协作能力。
我们的实验课分两部分,一部分通过有限的学时由老师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利用实验教材与CAI课件由辅导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另一部分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
1. 开发CAI课件
CAI课件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完成实验内容,更有效的掌握应用技巧,同时得教学的效果
的反馈。课件的使用使实验有了便捷有效的引导及核查方式。图1为我们课件的主要设计界面:
学生模块的功能包括实验、实验的评析、浏览视频演示、测试、查看作业、查看实验或测试成绩单、留言提问等。学生通过使用课件,更加明确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自主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若遇到问题,可以快速的通过课件“查看帮助”,找到相关操作的解决方法。“相关视频的演示”帮助学生解决重点与难点问题。这些都大大的解放了辅导教师的重复性工作,从点对点的辅导转换到了点对面的交互,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生的意识。
另外,课件中“评析本实验”的实验自动评分功能,使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同时得到错误原因的相关提示。学生还可以随时进行自我测试,了解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模块的功能包括上传作业要求、查看并评价实验成绩、统计分析实验(考试)结果、查看回答留言提问等。学生模块与教师模块的功能相结合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得到交流,使得教学得到更有效的反馈,也有效地使教师及时掌握信息,调整教学方针,因人因材施教。
CAI课件的评分子系统通过一年的实践应用,已显见效果,一方面学生摆脱了“上机无可为,下机无所得”的情况,另一方面又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手段。每个同学通过人机互动能得到成绩的评价、与教师的交流,弥补了普通教学时实验老师不到一一指导的不足,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更有了激情,在本年的等级考试中,我院学生考试取得了较好成绩。整体通过率为96.61%,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5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机械工程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和经济管理系电子商务专业一次通过达100%。
2.开发网络资源
网络具有跨时空、信息量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优势,要跟上时代教育的步伐就要充分的利用它,实现网络与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紧密结合。
我们本着以教材为主,扩充教学资源,通过建立一个以“计算机文化基础”为专题的学习网站来创设一个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我学习的环境。这样的学习网站通过网络学习环境,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让学生自己选择信息资料,自己收集、分析并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专题网站按一定的教学策略收集与计算机基础相关的多媒体学习内容,提供与其相关的本地资源和相关链接上传下载和信息检索功能。并在网站上上传了教师的备课教案、练习题、作业题、及相关答案等。网站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式增多,知识来源趋向多元化,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也更强,这一切都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充实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将CAI课件与计算机基础专题网站相结合,也是课堂教学课余学习的相结合,以此我们达到了网络教学的目的,这是我们正探索的网络时代下的全新教与学的模式,它不仅仅是借助网络硬件手段进行教学,更强调通过有效的支持软件如教学的CAI课件实现有效人机互动,信息互联,及时反馈的自主教学模式,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三、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实验课时有限,不能满足那些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通过课外时间在开放机房利用课件及网站学习,赶上其他同学的水平。而对于基础好,对计算机有着特殊爱好的学生来说,需要引导、培养,使其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所以,应该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比如电子报刊、网页制作、辅导小助手等活动。还可以将其和即将学习的高年级的技术基础结合起来,组织小项目开发,从需求分析到设计最后到论文编写,让学生获得一系列的知识。或者和一些活动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在很多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与研究。目前我们正在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课外实践的实施,同时努力提高全体实验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学评价效果。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计算基础文化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继电保护原理及计算探究 篇12
1 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1.1 继电保护基本要求
继电保护具有4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分别是动作的选择性、灵敏性、速动性和可靠性。在实际的工作中, 继电保护技术就是动作于跳闸线圈上的, 这里选择性表现为, 在继电保护装置动作时, 能够将故障元件部分从个整个电力系统中分离断开。而其他正常的零部件继续正常工作, 这就很好的实现了故障影响的最小化, 最大化的减小了停电的范围。
继电保护还需要保持电磁继电器的灵敏性, 即对保护范围内发生的故障或者非正常运行的设备能够迅速反应, 尽快做出动作。
基于上述特征, 继电保护装置的速动性是指快速的切除故障, 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确保用户的额定电压稳定, 并将故障元件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最后, 可靠性是只继电保护装置在规定的保护范围内, 电力系统一旦发生了故障, 保护装置就应启动保护动作, 而不是拒绝动作和错误动作。这些动作仅仅应是保护范围内的动作, 而该保护, 但不应动作的情况下, 也不应进行错误动作 (见图1) 。
1.2 继电保护的原理
继电保护的原理主要是根据电压和电流的变化, 进而导致电气元件物理特性的变化而来的。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后, 相关设备上的电流和电压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是电流增大, 接着电压降低, 此时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相位角发生了变化;再接着, 阻抗也会发生变化, 出现负序和零序分量, 电气元件里电流的流入与流出量发生变化;利用这些变化特征, 便可通过装置反应仪表来对电力系统进行保护。
2 继电保护相关计算
2.1 过电流整定值计算
在计算变压器的过电流整定值 (Iop) 时, 应明确如下参数:保护装置的可靠系数 (Krel) 、接线系数 (Kw) 、电流互感器电流比 (Ki) 、线路最大负载电流 (IL, max) 和继电器返回系数 (Kre) ;
其中继电器返回系数为继电器返回电流 (Ire) 与继电器启动电流 (Iop) 的比值, 前者为电流互感器开始释放的最大电流, 后者为电流继电器开始吸合的最小电流。
在计算继电保护动作整定值时, 使用如下公式:
以DL型继电器的继电返回系数为例, 其要求的返回系数一般为0.85-0.9之间, 当返回系数小于0.85时, 表示继电器的传动部分可能需要清洗, 减少油污以减少动作过程中的摩擦阻力。若是在清洗加油后, 返回系数仍然小于0.85, 则表示电流互感器不再灵敏, 需要更换。
下面, 继续以常用变压器为例进行计算和论述。SCB9-1000/10的变压器, 是较为常用的变压器, 其参数为10KV/0.4KV, 57.7A/1443A, 为干式变压器, 其中电流互感器电流比为Ki=75/5, 过电流为15, 此时计算的电流整定值为:
Iop=1.2*1/0.85*15=5.4A, 取值为5.5A。
这里, 可选用DL-11/11型的过电流保护继电器, 工作中, 过电流动作保护时限为0.5S。在校验灵敏度时, 变压器的过电流保护灵敏度为Sp, 变压器的低压侧的母线在系统最小运行方式下运行时, 将发生两相短路, 此时便可检验, 若是灵敏度与线路过电流保护要求相同, Sp大于等于1.5。此时, 允许个别情形下, 该值大于等于1.25。
2.2速断电流保护整定值计算
速断电流保护实在小型的变压器中使用的, 为变压器上装上电流速断保护和气体保护装置, 一起构成变压器的主保护装置。与输电线路的工作原理相同, 速断保护只是将保护设备变成了变压器保护。电流速断保护的原理电路如图1所示。变压器电流速断保护具有显著的优势, 其接线较为简单, 且反应动作迅速, 但是只能用于局部保护, 且范围是不固定的, 故多用于次级保护与气体保护一起构成变压器的主保护装置。
在实际运用中, 保护动作电流的整定值有两个原则, 首先是躲过变压器二次测母线上K1故障时流过的最大短路电流, 在计算时, 可靠系数在1.2到1.3之间。还有一种是躲过变压器空载合闸时的涌流, 这里保护动作电流要取两者中的最大值。
电流速断保护原理接线图的展开模式如图2所示。
3电流速断保护的相关措施
在计算整定值的时候, 一般都是为了保护电流速断的最末级, 此时就较为偏重灵敏性, 为了不改变用户变电站的线路, 将需要进行重新合闸。但在实际中, 我们还需要对保护装置附近的线路进行整定, 即需要对电路速断定值和主变过流值进行相符性对比。有以下4种措施。
首先是线路很短, 在无人保护区, 而下一级为重要的用户变电站时, 需要将速断保护变化为限时速断保护。动作电路与下级保护速断配合, 实际操作中建议全面使用微机, 能够较为容易的实现。
其次, 当保护装置处于主变压器的过流保护或者低压闭锁过流保护时, 是无法与主变压器的过流保护配合的。
再次, 在相对规则且较长的线路上, 若用户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可以采用躲过线路末端的最大短路电流进行整定, 此时可靠系数的参考值为1.5-1.8之间, 实际操作上可以保证较好的选择性和灵敏性。
最后, 在速断整定值较小或者负荷电流变化不大时, 可以先验证速断定值躲过励磁涌流的能力, 然后再根据实际的情形采取速断保护措施。
摘要:在电力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 继电保护装置在变电站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 其在保护变电设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也是保障整个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部分, 因此, 做好继电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将主要探讨继电保护的原理, 并计算过电流和速断电流整定值, 最后提出继电保护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继电保护,原理,整定值,计算
参考文献
[1]余莉.配电线路继电保护整定计算问题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4 (9) .
[2]何梓田.配电线路故障定位技术及其在10k V电网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4 (1) .
【计算探究】推荐阅读:
信计算机系统设计探究07-04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探究05-08
对探究题的探究09-27
应用探究07-18
探究路径10-18
分析探究10-19
探究本源10-19
电学探究05-18
直观探究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