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路径(精选12篇)
探究路径 篇1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书写对于汉语言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写好汉字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种实际行动。
规范汉字书写需从教学入手, 从学生抓起。新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提高书写能力。”但当前中小学阶段写字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学生书写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书写不规范, 坐姿不当, 执笔有误, 笔顺颠倒, 结构欠妥, 字迹潦草, 甚至“缺胳膊少腿”。如何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培养学生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呢?笔者在汉字教学实践之中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尝试反思。
一、提高认识
(一) 教师的认识需提高
由于现行中高考制度和学校对教师考核体制的种种束缚, 使得多数教师只重学生“分数”, 忽视学生习惯培养;只想多留作业, 轻视学生书写质量。长此以往, 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定然无从提高, 良好书写习惯定然无法形成。全体教师, 尤其是书法课教师和语文教师,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从思想上重视写字教学, 充分认识到写字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精神状态和严谨治学态度以及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可小视的重要价值, 切实把写字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若在认识上没有提到应有高度, 在执行上必然打折扣, 在效果上自然要缩水。这一点看起来很普通, 听起来很耳熟, 似乎不用提及, 但, 这第一点最关键。认识不到位, 写字教学必然低效甚至无效。
(二) 学生的认识需提高
很多学生为了完成枯燥无味的甚至是堆积如山的作业, 常常马不停蹄地草草应付, 对于坐姿、握笔姿势、书写笔顺、书写结构等无暇顾及。规范的汉字书写习惯尚未养成, 不良的习惯却日渐增多。当然, 这需要教师减少作业量和增加作业的趣味性, 同时更需要学生充分认识不良的书写习惯的严重危害。古代大书法家“唐驼”酷爱书法, 经过勤奋练习, 终于成为一名知名的大书法家, 但也因为其自小不注意写字姿势, 成了一个驼背。可见不良的书写习惯不仅影响书写质量, 更会危及身体的正常发育。
二、激发兴趣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 而是点燃一把火。”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 而在于激发兴趣。写字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浓厚兴趣, 对规范书写的心灵需要, 让其主动积极地约束自我、正确书写、规范书写, 写出汉字的美感, 写出汉字的神韵。只是枯燥地让学生正襟危坐地、一笔一笔地、规规矩矩地练习笔画, 是很难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为此, 教师需竭尽心思, 探索激发学生汉字书写兴趣的方法。
在写字教学中, 教师可以穿插大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打动学生, 如岳飞“沙上练字”, 张芝临池学书, 虞世南夜卧划破被, 欧阳询观碑宿夜, 王羲之迷书吃墨等, 让名人学习书法的精神触动学生求知的心弦, 爱上书法艺术;可以讲解笔的演变, 圆珠笔的简史, 钢笔的来历,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等, 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心生憧憬与向往之情;可以与学生共同欣赏动人心魂、精美绝伦的书法作品, 让学生感受书法之美、书法之魅, 心生期待与追求;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播放有关书法的艺术片或汉字的书写结构、笔顺等, 尤其是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将用语言不能清晰表达的汉字笔画书写细节清楚而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更易于掌握书写要领, 提升学习积极性。
三、时时激励
每个个体心理上都有渴望被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求, 希望得到赞美是每个人的愿望。人类行为学家约翰·杜威认为:“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希望被赞美。”这种精神需求一旦得以满足, 人就会充满自信与动力。在写字教学中, 教师应该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等手段, 不失时机地给予不同层次学生充分的肯定、赞美和激励, 使其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他们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句表扬的话, 往往给学生带来新的希望, 产生神奇的力量;一个赞许的手势, 常常使学生倍感鼓舞, 再接再厉;一个鼓励的微笑, 便能让学生化挫折为动力, 迎头追赶。作业批改中, 教师含情脉脉的批语, 会让学生如沐浴春风, 精神大振;一朵红花、一颗五星、一个优字, 便让学生懂得付出必有回报。丰富多彩的书法竞赛活动中, 一个个小脸满面笑容地站在领奖台, 备受瞩目;校园的板报、橱窗、走廊中, 一幅幅优美的书作展示出作者的才华, 光彩夺目。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写好字的愿望, 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多元化的激励措施, 能不断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火花, 使其时时感受自信的力量, 体味成功的快乐, 进而使其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 圆满地完成学习目标。
四、齐抓共管
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学生拥有持之以恒的耐力, 需要教师与家长的通力合作。首先, 各科教师需要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共同把关。单靠几节写字课或语文教师, 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写字水平, 并巩固为习惯。只有各科教师共同参与, 严把学生书写姿势和书写质量关, 看好课堂和作业两道卡, 不失时机地渗透写字教育, 形成各学科齐抓共管的写字教育系列, 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学生中形成规范汉字书写的良好氛围。其次, 家长需要和学校步调一致, 齐抓共管。良好写字习惯的形成不容许有片刻放松, 学生在校期间有教师的严格要求, 学生在家期间也需要家长时时关注。鉴于此, 学校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通报学生在写字方面的成绩与不足, 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并要求家长对孩子的写字情况进行及时指导和反馈。这样, 就会形成时时有指导, 处处有监督的习惯养成环境, 让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稳步形成。
听!“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 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这首歌响彻校园, 回荡在每个人心间!
探究路径 篇2
关键词:职业培养;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已经完全进入到信息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对教育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体育教育在内的高校教育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新的变化。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需求的深刻变化,大学体育教学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已经显得十分具有现实必要性。一方面,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已经难以适应是形式下的大学生体育教学的需要,影响了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大量体育专业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和社会对体育类人才素质需求的提高也使得大学体育教学面临中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此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培养为基础对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是适应时代需求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体育人才,突破体育专业就业瓶颈的关键路径。
1职业培养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专业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对其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教育,让学生成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具的应用型人才。一方面,基于职业培养视域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能够很好地满足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的需求。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和体育教学需求,加以改革和创新已是必然选择。从学生的视角来看,他们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要在体育学习中能够具备适应社会所需的更加全面的素养,能够拥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能够在体育学习中找到更多的快乐。因此,基于职业培养的体育教学改革能够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体育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基于职业培养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实现大学体育专业教学的目标。大学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和培养,根本目标在于将学生打造成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加以改革创新,以职业培养为基本导向开展体育教学,能够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发展学生从事体育专业相关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进而实现大学体育专业教学的目标。
2基于职业培养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学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时代大学就业国家统一安排的就业模式的影响,包括大学体育教学在内的大学各专业教学都养成了僵化、落后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上就是传授学生基本的体育专业知识、开展基本的体育训练以应付专业教学考察为主,总体上采取根据大纲施教,能简化就简化,能应付就应付的思想去对待。这种教学观念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就业压力严峻的当下更是难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意识和能力,是造成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与社会发展不能较好适应的关键原因之一。二是专业教学目标不明确。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给出了宏观的规定,但是具体到各个专业教学中,根据专业的特性和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素养的需求情况,人才培养和教学的目标又应该具有一定的差异。现代大学培养的应该是具有精深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从业技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然而许多大学的体育教学目标显然并未适应这一变化,没有从体育专业特性和市场对体育人才素养需求的角度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只是简单的对一般专业的教学目标加以照搬,换个名头就成为本专业的教学目标,这种专业教学目标的不明确给体育专业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造成了很大的限制,成为体育专业教学改革需要特别关注的现实问题之一。三是体育教学没有凸显职业特性。当前,我国高校虽然都在大力倡导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在实践中,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多数大学的教学改革仍然难以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创新不够,只知道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认为体育就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专业知识技能,没有结合就业市场对体育专业人才的素质需求,对教学加以改革创新,这造成大学体育专业教学课程与实践的联系严重缺乏,体育的职业特色在专业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体育教学对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四是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不科学。完整的教学应该是包括教学评价这一必须环节的。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发现教学问题、促进教学提升和发展的推动力。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汇总,教学评价存在着评价标准模糊,评价内容不确定,没有定向运动项目指标,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不重视学生体育爱好、特长和体育素养养成状况,是大学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中,要对教学评价体制的完善和改进予以足够的关注,从实践层面构建科学完备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体制,助推大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3职业培养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究
3.1突出教学的实用性
大学立足于培养能够在不同行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不同行业对从业者的身体素养和职业能力有着不同的需求。具体到体育专业来说,相关岗位工作不仅对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对职业能力、社会适应性等都有相应的要求,所以体育教学本身要立足于就业市场的这一需求,在教学改革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职业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针对学生从事的体育岗位工作特色,设置相关的教学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培养其职业所需要的身体素养和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相应职业从业需要的人才。
3.2职业特点为出发点
在社会发展进步和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教育越来越趋向于综合性教育,趋向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素质,大学的专业设置也越来越多样化。为确保大学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为学生能够顺利走入社会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顺利就业,高校的专业教育在突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要请到职业导向,一职业特点为教学出发点,围绕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为中心展开教学改革创新。也就是说,体育教学要突破原有为教学而教学的束缚,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设置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为学生实现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提高教师队伍素养
教师是开展大学体育专业教学的第一实践者,是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队伍的素养应该成为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职业培养视域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更要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一方面,要提高教师队伍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消极对待、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以积极、负责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去,以对学生高度负责任的精神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去,严格执行各项教学规定和任务,不打折扣、不偷工减料,将各项教学内容认真贯彻实施。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专业知识能力,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提高自身对体育专业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对职业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中自自觉落实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3.4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是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阵地。结合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时,要针对性地现有课程结构特点和就业需求,开设一些新的体育项目,如体育拓展训练等,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起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品质。同时,对体育教学中的一些传统项目淡化其规范性和竞技色彩,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为不同条件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兴趣。为更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还应该要重视教材改革,完善体育课程选修课和教学安排。如,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体育教材,结合地方性特色开发体育教学校本课程资源。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和兴趣爱好开设一些体育选修课,如社会体育方向的学生可以开设诸如健美操、瑜伽等课程,对体育教学专业方向的学生开设一些诸如室外体育拓展训练、体育教学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为学生以后走入相关工作岗位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尽可能地奠定专业基础。
3.5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对个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素质的强健作用,同时还有个人品格的完善。在大学教育中,无论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的体育教学工作,还是一般性的工作,能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对于其个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的。然而,学生这种体育意识的培养需要我们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大学体育教学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在促进学生身体锻炼以保证其能完成在学校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以及独立自主完成体育锻炼的体育能力,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强化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和自我完善,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使终身体育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4结语
大学体育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的体育教育,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个人品质的养成,以及进入社会后的体育习惯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全民健身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因此,大学体育教学中,针对体育专业人才职业特点对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终身体育意识又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同时有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未来社会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大学体育教学工作者要根据这一思想理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提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沈艳.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路径探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4):92-95.
[2]陈青.张翠玲,李金龙.就业导向与职业发展: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106-111.
公共权力的约束路径探究 篇3
腐败问题说到底是公共权力滥用造成的,是公共权力失去有效监督制约的必然结果,而掌握公共权力的主体恰恰是各级领导干部。所以,改革创新公共权力约束机制,强化对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防止各级领导干部滥用其所掌握的公共权力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关键之一。
一、我国公共权力运行的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封建时代的中国在国家政治层面实行高度集中的皇权体制,公共权力集中在皇帝个人和朝廷官员手中,因此,“特权”思想对人们政治心理的影响较为显著,主要体现为“人治”现象的泛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民主制度在我国得以确立,民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但几千年来的封建专治制度还是给我国政治生态留下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官本位”的思维倾向以及权力寻租行为。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上下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法治实践活动。政治环境的新变化,使得公共权力的运行受到较大程度的规范。虽然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监察工作得到加强,党的反腐败工作也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要构建一个公共权力监督约束的长效机制仍然需要全国、全党上下的长期共同努力。
(二)经济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力角度看,现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也不同于近代中国落后的工业生产能力,现今的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要素也产生了由镰刀锄头等普通铁质农具向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的大型规模的生产线变化。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再加上从新中国初期的计划经济向现今的市场经济体制变轨,因此,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由于公共权力约束制度的建设不能及时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因此出现了许多体制和制度上的漏洞,使得这一时期处于腐败现象的多发、高发时期。
(三)文化环境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古代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传统的道德礼仪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崇高道德的追求是绵延不息的,例如在华夏文明中,儒家思想影响巨大,儒家强调“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与此同时,儒家在政治上主张“仁治”,其精髓就是“德治主义”,即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换言之,“德治”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治理办法,它能弥补某些法律制裁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现今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道德滑坡”,虽然我国党和政府一直积极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但是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仍有部分官员摒弃了职业道德甚至丧失了基本道德做出了一些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二、公共权力的约束路径
(—)建立健全公共权力运行的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公共权力运行的约束机制,应该主要关注公共权力主体的产生、公共权力主体的权力运用以及公共权力运转反馈三大环节。首先,在公共权力主体的产生环节中,要坚持任人唯贤、职能统一等原则,严格选拔任用条件、能力符合职务要求的官员,并针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等问题开展广泛研究,力争查明制度缺陷,修补制度漏洞,进而完善公共权力主体产生机制;其次,在公共权力主体的权力运用环节中,要坚持公开透明、权责统一等原则,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健全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最后,在公共权力运转的反馈环节,要坚持公正公平、规范有序、相互融通等原则,加强政府与社会、与民众、与市场的信息交流,增强政务公开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民众参与的监督约束机制,使公共权力运转在由社会公众的监督体系中,提高对公共权力运行的约束效率。
(二)发挥社会大众的监督作用
社会大众监督是约束公权力的终极力量,也是其他反腐机制赖以生效的前提。离开社会大众的监督,再好的制度设计最终也会变样走形;离开社会大众的监督,再惊人的腐败案件最终也会不了了之。但是目前,由于民众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以及法制建设的滞后等因素,社会大众对于公共权力主体以及公共权力运行的约束不足,这是导致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传统监督条件不足时,各级政府应该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完善民众参与公共权力监督的平台,保障广大民众有能力、有条件进行针对公共权力监督的实践行动。此外,我们应该将新型媒体作为公共权力监督的一部分,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广泛的社会监督,积极挖掘和发挥新型媒体的社会监督功能,扩大社会监督的范围并提升舆论监督效率,使公共权力的监督体系更为完善、更具活力。
(三)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法律与道德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维护、实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法律保障,而社会主义德治是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以期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同样,公共权力的约束需要法治的刚性约束,也需要道德的柔性指引作用。
在法律建设方面,首先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努力做到广泛覆盖、与时俱进,使公共权力时刻处于法律法规的监督范围内;其次要完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制度,拓宽普法渠道,努力做到广为人知、易于接受,使公共权力执行主体更为明确其法定职责及法定义务。在道德建设方面,要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推进,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各级政府和官员要持续宣传弘扬、积极践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形成政府推动、官员带头、民众参与、全社会进步的形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三、小结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进入平稳缓增时期,这给各级政府及其官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艰巨的挑战,与此同时,新一轮公共权力运行环境的变迁给公共权力监督带来了新的契机,公共权力的约束必然越来越严格,各级政府和官员应从实际出发,适时作出调整,以公开、公正、公平、有质、有量、有效地施行公共权力以迎接新形势、新环境下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系2014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打造战略支点与区域创新发展”(YCLT20144009)的阶段性成果】
小学阅读教学路径探究 篇4
一、提升教学有效性
开展小学阅读教育最主要的是培养或激发出学生对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前应先根据阅读内容布置相关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可使其阅读更加主动、积极, 就能够加强学生的注意力,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阅读学习的好习惯, 从而使阅读质量得以提升。学校还应当为加强小学生阅读能力, 营建一个融洽的、和谐的阅读环境, 并能够让学生根据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通过图片、音乐以及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展开情景教学, 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 并融入到阅读教材之中, 更容易体会阅读教材的中心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意义。同时, 在这种融洽的、和谐的阅读教学环境中,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态度, 提升阅读教学效率。小学教师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核心, 其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和重要地位。所以,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地位, 了解并掌握小学阅读教学教材重点, 并将教材内容与多媒体情景教学相结合, 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理解。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相关知识, 根据自身教学习惯寻求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打造特色阅读教学特色课堂。小学阅读教育是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的重点, 通过多学、多看、多听、多思考等方法, 突破传统小学阅读教学模式, 根据新课程教育体制现状, 营造了一个更加自由、自主的小学阅读教学课堂。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目前, 我国中小学生阅读教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重视小学阅读课堂学习, 忽视课外阅读和学习;另一方面是重点关注课外阅读和学习, 对课内阅读学习较为忽略。然而, 这两种阅读教学的表现都不正确。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学校和家长应当充分利用这段时间, 让学生不但学习好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内容, 还应当适当阅读课外读物, 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拓宽语文知识面, 为学好语文打下基础。对小学生而言, 课堂学习是学好语文的首要出发点, 而课外阅读则应在课后进行。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延伸。虽然小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绝大多数都在课堂上进行并完成, 但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时间毕竟有限, 不能让学生知识面得到更好的拓展。因此, 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现阅读知识世界的更多内容, 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积极性, 提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开展课外读物阅读角, 让学生主动爱上阅读。教师还要把课内课外阅读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实现彼此之间互相补充与促进。通过提高阅读兴趣, 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了解并掌握读物中作用所要表达的意义和中心思想,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知欲。
三、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当前教学材料的内容, 为学生选择适当的课内和课外读物。教师要全面掌握小学阅读材料内容和结构, 分析和探讨小学教材的整个知识体系构造。因为, 只有教师全面掌握教材编写主要意图, 才能更好地将教材内容传递给学生, 也才能更适当地为学生选择与课堂材料相作用的课外读物, 并且丰富小学阅读教学内容, 让阅读教材更加具备实效性和合理性, 从而在新课程教育体制环境下, 构建出完整的阅读教学体系和优化阅读教学方法。与此同时, 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并不可同语, 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教材只是教学一部分, 是教学资源, 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教育体制情况下, 教师被当做课程教学中的核心部分, 而对教学内容的升华, 应当重点来对教材进行改革。教师应当根据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 将实际教学经验与教学标准、教材等多方面内容相结合, 切合实际教学需要, 充分发挥教师自身教学优势, 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将教材与学生进行重整, 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掌握和学习相关内容,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 在教学《桂花雨》一文时, 教师可提问:为什么“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请将文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说出你的想法。然而, 对于当前小学生而言, 他们都年纪尚小, 并没有离开过家乡和亲人, 不能将课文中的话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因此无法受到感触和得到体会, 无法给予问题答案。这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以文中“乐”字展开, 启发学生体会桂花在生活中的样子和留给他们的快乐印象, 进而使这种情感转变成思念之情, 让教学得到升华。
四、结语
经济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社会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各方面能力等要求逐渐提高, 培养小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对他们未来成长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 注重小学阅读教学, 丰富小学阅读教学方式, 提高小学教师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 在当前新课程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建设的不断改革和完善, 小学阅读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范式上都得到了较好的转变和加强。小学阅读内容逐渐切合当前社会和小学生成长教育方面, 教学方法也逐渐多元化、多样化, 阅读教学范式更是合理化、科学化。这三个方面的加强, 使得我国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成果有了明显的提升, 教学行业更加合理有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范式
参考文献
[1]曹晓丽.浅议小学教学阅读困境及其突破途径[J].语文方向, 2014 (21) :44-46.
[2]王晓平.小学阅读教学情况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 2009 (2) :54-56.
[3]龙宝新.论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核心语文知识意识[J].教育科学论坛, 2014 (9) :29-31.
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究 篇5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江苏苏州 215000)摘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积极的投入与研究,在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培养、符合物理教师的PCK构建,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科学的高效实现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关键词: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现场学习力
PCK 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表现为一种隐性增长与累积沉淀,它是教师不断感知专业生活、体验专业实践、内化专业价值、获得专业技能、逐步认同自身从事的专业活动并积极投入的过程。在专业发展多轨道并进的过程中,多数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徘徊于发展“高原期”,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职业倦怠感。如何在传统的物理教师专业发展上突破“高原期”,并科学有效的实现专业的快速发展,值得深思和探究。
一、现场学习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欲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此水”不是固步自封的“死水”,而是“活水”。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活水”源于自身的“充电学习”,教师自主“充电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正式学习,即教师自发进行的、非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自下而上的自主学习活动。非正式学习拓展了教师终身学习的内涵,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把学习从有限的课堂延伸到无限的生活之中,这是最符合教师职业特性的学习方式。[1]针对非正式学习的特点,教师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现场学习力,即教师要有在各种教学实践现场中学习的能力,而良好的现场学习力表现为具有“钉子”般的“专注力”和“钩子”般的“捕捉力”以及“珠子”般的转化力。[2] 促进教师现场学习力发展的常见“学习现场”有:(1)教师每天的教学现场,如课堂观察、学生指导等;(2)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如江苏省举办的“用物理学的思想启迪学生的智慧”名师课堂观摩活动,市、区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研讨观摩课等活动;(3)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如主题沙龙、课例研讨等;(4)各种培训、讲座现场:如学术报告、专家讲座等;(5)网络论坛、网络教研群等:如“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研讨”“物理测量与评价”“物理竞赛”等网络主题论坛,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论坛》杂志创建的教师网络研修群,给广大一线教师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的平台。
针对上述不同的学习现场,教师需要具备的、良好的现场学习力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能够提高课堂研究含金量,提升现场研究的深度;能够积极投身教研活动,强化教师现场学习的力度;能够善于吸收培训和讲座的“精华元素”,积聚现场反思的厚度;能够挖掘各种现场的“学习资源”,拓展现场学习的广度;能够对这些现场学习的“成果”进行辨证式思考,筛选并吸纳学习现场中的有用资源,使其有效转化为专业成长所需的宝贵财富。
二、基于PCK的修炼: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范式 针对高中169位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表明,物理教师专业知识状况不均衡,倾向于物理专业学科本位知识,这将不利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3]美国Shulman教授提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下文简称PCK)是指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所教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等有机融合的、益于有效教学的“特殊合金知识”。后来,国外学者Grossman、Cochran和Magnusson等人对PCK提出了不同内容划分的观点,并进行了补充和修正。综合以上学者的PCK研究成果,并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及我国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将物理教师的PCK分为四个基本构成:物理课程知识、关于学生物理学习的知识、物理教学策略知识、物理学习评价知识。
(一)物理课程知识
物理课程知识是从物理学科知识中挑选出来的,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的接受水平而构建起来的一套体系化的知识。[4]物理课程知识是PCK结构的首要核心成分。教师的物理课程知识主要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三个层面。本体性知识是物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物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是物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物理教师在面临实际的课程实施和开发过程中所获得的实践性智慧。[5] 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几乎不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并非部分教师所认为的本体性知识越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越好。譬如,目前高中物理教师的学历状况以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为主,但从理论和实践上看,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虽然本体性知识掌握程度较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高,但前者在教学业务水平方面并不比后者突出。物理教材内容知识对教师本体性知识的要求是有限的,但对教师理解物理内容知识的深刻性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教材蕴含着物理教学知识的合理表征和教育学形态的分析与讲解,研磨教材对物理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层次至关重要。教师基于科学理解的“吃透教材”才能有效实现物理内容知识向学生学习角度的转化。[6]相对而言,条件性知识是目前很多物理教师不太重视且普遍缺乏的,平时获得的途径主要是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讲座等,由于自身的条件性知识不足,导致听讲座的普遍感觉是枯燥无味,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结合物理学科的讲座,甚至有抵触情绪,认为这是纸张谈兵,教学实战效果欠佳。教师易于接受的还是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大部分属于“默会知识”,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能通过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表达的知识。通过教师亲身教学体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和训练,把初级形态的教学经验升华为高级形态的实践性知识。
教学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三者之间紧密相连,本体性知识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条件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教学具有理论性支撑作用,实践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教学具有实践性指导作用。
(二)关于学生物理学习的知识
关于学生物理学习的知识是PCK的重要基础和来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的准备条件、学习心理、认知发展和学习策略等。PCK的核心内涵在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形式,实现有效转化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高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但对于相当部分学生而言,仍未达到这一水平,或是在某些领域才能达到这一水平,因此,在遇到比如电场强度等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时,部分学生显得束手无策,而部分学生则能迅速的理解此类抽象概念。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其原有认知结构便不同,从而导致学生物理学习的认知结构差异较大。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进行切入以实现有效教学。例如,教师针对物理概念教学时,应以学生的物理概念内涵和外延模糊形成的认知障碍为教学起点。又如,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或讲解习题时,应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心理换位思考”,并“还原(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稚化(回归学生的认知起点)自身思维”,避免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过分提纯、过度包装,导致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启迪学生的思维。另外,除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差异,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认知发展的快慢差异也需关注。
(三)物理教学策略知识
教学策略知识主要是指教学目标意识、教学策略认知、教学价值取向、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知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策略的认知,对于物理教师而言,重点是物理教学策略的认知和有效运用。物理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把物理知识从理性的学术形态转变为便于教授知识的教学形态和易于学生理解的表达方式,而对物理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物理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以物理学科特征和学生学习策略为基础的动态过程,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其构建和使用需要经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以及对教学活动的调节和监控过程。教师一般需要掌握物理有关概念、规律、方法、实验等的教学策略。例如,常见的物理概念教学策略之一是基于学生错误前概念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其一般实施过程中包含测查学生前概念、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鼓励认知顺应、矫正错误概念等具体教学方法;[7]基于学生已有物理科学概念的类比教学策略,如库仑力类比万有引力、电场力类比重力等具体教学方法。
(四)物理学习评价知识
物理学习评价是评估学生物理学业成就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了解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与标准、评价过程、评价方法等,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对于物理教师而言,需要掌握常见的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知识,这不仅有助于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和能力发展的状况等;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有效监控自身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使教师所认识和探讨的教学理论从经验性提升到科学性。
从当前我国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物理教师对物理学习评价知识了解甚少,且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仍然主要依据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评价“唯分数论”。针对教学中最常见学习评价方式之一的考试,部分教师没有相关科学命题和编制试卷的知识,仍将命题和编制试卷两个不同概念混为一谈。形象地说,命题是精雕细琢一枚棋子,编制试卷是运筹帷幄一盘棋。在命题与编制试卷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是随意性较强,对现成的试题实行“拿来主义”,试卷是“东拼西凑”的试题“大杂烩”,很难符合学情。其次,多数教师并不关注命题与编制测试卷的效度和信度等问题,主要依靠自己的直观感觉或教学经验来进行。事实上,影响测试卷信度的因素有很多,如考虑试卷的长度、分数分布、试题难度、评分者、命题过程、测验实施过程、考生本身等,教师仅凭直观感觉或教学经验是不能科学地编制测试卷的。一般原创命题较难,教师可考虑从改编试题做起,例如通过改变现成优秀物理试题内容的结构形式(变形、增加或减少物理器材等)、改变研究对象的物理环境(研究对象周围的物体或场)、改变提问或题给物理量(增加或减少物理量、限定物理量的数值范围等)等。对于编制测试卷,物理教师可参考有关科学编制测试卷的流程,即确定测验的目的、制定命题计划、拟定试题形式、编制试题、集合成测验试卷、试做、编制标准答案和规定评分标准等。[8]流程虽看似繁杂,实则科学的反馈效果能对物理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物理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亟待提升,多数物理教师的教研水平仍停留在低层次,致使他们无法实现由感性层面深入到理性层面、由随机零散的“碎片化”的经验层面上升为具有前瞻性的自成体系的个人教学实践理论。如对苏、粤、鲁、闽等省份的初高中765名物理教师进行调查后得出的实践悖论:多数物理教师认为“教学与教学研究相冲突”[9],这表明物理教师对“教学研究”“教学与教学研究之间的关系”缺乏清晰化的理解,仍停留在应付职称的“泡沫研究”、给学校“装门面、镶金边”的认识层面。
物理教师在教学研究的初期阶段,不仅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教学业务水平亟待提高,而且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复杂的教学问题,由此,他们体会到的是教学与教学研究的“违和感”。随着教学经验的逐步积累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物理教师能更多地体会到教学与教学研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10]实际上,物理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并不随教龄和经验的增加、职称的提高而得到相应的提升,因此,他们需通过践行“专业阅读+实践反思+感悟写作”的螺旋式提升过程,以走出教学研究的“低效困境”,突破教学研究水平提升的“瓶颈”限制。第一,专业阅读夯实教研基础。物理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丰厚的知识积累。知识积累的厚度与深度,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宽度与广度,而专业阅读是教师较为迅速地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教学任务重、压力大等原因,静心读书已成为很多物理教师的奢侈行为。鉴于阅读与教师外界环境的冲突,可采取较为高效的“链接式专业阅读”,即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链接”相关专业资料及参考文献等,通过阅读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点”。在这些专业资料及参考文献中,物理学科专业杂志是“专业阅读”的关注重点之一,对杂志中的文章可进行选择性的精读,在部分文章精读之余,采用浏览方式力求了解中学物理教研发展动态。
第二,教学反思内化实践经验。“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教师专业发展初期,由于自身个人化教学实践知识功底不深,其教学呈现粗放型状态,教师的教学反思主要源于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和教学兴趣点,属于不具有问题性的一般性感知,故反思多是点状的、零散的、浅层次的。教师通过反思教学实践中的散在问题,与教学理论进行印证与磨合,重构教学实践与理论之间的适恰平衡,同时调节自身教学行为,使教学反思由散状层面上升到系统思维的高度。当外在教学理论被教师理解和内化,结合教学实践转化为“自我的概念”时,便逐渐内化形成了教师的个人化教学实践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和教学风格,并逐步向哲学思考靠拢:什么是物理?(本体论问题)为何教物理?(价值论问题)怎样教物理?(方法论问题)[11],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第三,感悟写作显化教研思想。“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研写作是专业阅读的延续,是使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与缄默知识显性化、教学实践操作上升到个人化教学实践理论的重要路径。教师可以从对物理教学行为客观描述的“教学日志”“教学叙事”等作为起始练笔,并逐步尝试做出理性的分析与评价,撰写诸如“教学案例研究”、“课例点评”、“教学课后反思”等,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并提炼理性观点及相关教学成熟思想,物化成形为“教学论文”或实践持续性研究的具有独到观点体系的“教学论著”。“灵魂之深处,自掘才可能”,物理教师应自主更新“目标驱动程序”,在专业发展中过程中不被外部力量裹挟,使自身专业发展回归教师本位,在专业发展道路上充满正能量,走得更快、更远、更好!参考文献
探究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 篇6
【摘 要】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焦点问题,它不仅关系着国计民生,而且与民族的繁荣发展密切相关。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我国教育改革角度出发,先分析了现状,然后探讨了主要改革路径,旨在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教育改革 现状 路径
教育改革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步伐从未停歇,至今已有30多年。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我们需分析教育改革的现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探索新的教育改革路径,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良好发展。
一、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
(一)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就
我国教育改革实施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包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建立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对教育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均进行了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的管理教育职能;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级、初中级专门人才等。
(二)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教育制度不够完善;素质教育的执行力较低,应试教育依然存在;育人模式、教育方法等深层次的内容无法触及等。
二、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探讨
针对我国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需以系统整体的思想为指导。在选择教育改革路径和策略时,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坚持整体思想,提高教育改革的系统性
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需采取整体设计,即将教育改革看成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改革[1]:一方面,教育改革需囊括教育系统内部,包括不同范畴、不同层次、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还要涉及教育系统外部,比如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与我国的社会背景与环境相适应。鉴于此,在我国的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从整体的、长远的视觉出发,进行顶层设计,将各类繁杂的关系囊括在教育改革的大视野中,避免随意或出现缺漏。一旦教育改革中出现缺漏,就会影响教育改革的均衡性、整体性,影响效果。
(二)统筹安排,确保教育改革的有序进行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制度机制、教育文化、育人模式未能形成整体配套推进之势[2]。因此,在教育改革中,做好整体设计后,还需要进行统筹安排,即将教育系统内、外部的各种关系进行梳理,然后放置到教育改革的整体结构中,使其得到良好的贯彻落实。
在统筹推进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制度机制、教育文化、育人模式三个方面,加强分析,明确重难点,并且分清轻重缓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确定深化教育改革的实施路线。如果采用单向突进的方式,则会降低教育改革的科学性。
除此之外,在统筹处理教育改革中的各个关系时,还要注重改革创新,确保改革的结果可以促进教育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共同进步、提升,实现我国教育改革的转型。
(三)抓住重点,实现重点突破
教育改革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中,需要分清重点,找准教育改革中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突破。
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可以总结出一个经验,即影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因素有两个:其一,理念冲突,包括教学理念、育人理念等;其二,利益冲突,包括改革所涉及到的各方利益[3]。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中,上述两个冲突一直存在。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需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冲突。
在实际的教育改革中,理念转变和利益整合都绝非易事。要想祛除落后的理念,还需要开展一场深刻的教育文化改革,解放全民族、全社会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理念创新,同时积极吸取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教育领域的成果。在利益整合中,则需要从创新教育制度、体制、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具体来讲,主要包括:赋予学校应有的办学自主权,实现教育家办学,改变现阶段的“教育局办学”;在用人制度方面,改变以学历为中心的制度,实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制度;在薪酬制度方面,实施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制度;在教育评价制度方面,实行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等。
在理念冲突和利益冲突中,后者更为尖锐、鲜明[4]。基于此,在教育改革中,需要适当加大对利益整合的改革力度,注重教育体制、机制、制度的创新,以此来带领、促进教育文化改革,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
(四)坚持循序渐进,实现教育改革的稳定发展
我国的“教育之病”由来已久,改革过程中会遭受重重阻碍。换言之,教育改革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推进,是一场“持久战”。因此,在教育改革中,一方面,需要从现实出发,考量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另一方面,教育改革也有一个理想的目标,不可过分屈从当下的需求,否则就会显得市侩。要想实现教育改革的良好推进,需要在上述两个方面中找一个平衡点,合理结合功利性和纯粹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改革历经30多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鉴于此,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需要坚持整体思想,提高教育改革的系统性;统筹安排,确保教育改革的有序进行;抓住重点,实现重点突破;坚持循序渐进,实现教育改革的稳定发展,推动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鲁林岳.中国教育改革:现状分析与路径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5,10(Z1):54-58.
[2]杨银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4,12(01):4-19.
[3]王建华.重启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05):1-10.
中国“独立音乐”传播路径探究 篇7
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变,城市化进程、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带来的变化催生了一批有别于流行音乐唱片工业、极具思想性和批判性、带有强烈人文精神的独立音乐作品。受到渠道和资金的限制,独立音乐长期处于小群体的传播状态。直到现今,随着独立音乐厂牌、户外音乐节、社交媒体、智能终端等软硬件的成熟与发展,独立音乐有了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传播渠道,逐渐开始被主流文化收编并进入大众视野。
一、中国“独立音乐”发展背景与现状
人们一般把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不同于当时主流音乐的某种风格的摇滚乐追认为独立音乐的鼻祖。“独立音乐的发展受到所处环境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经济条件影响和制约,这是独立音乐在世界每个地方呈现不同发展程度的主要原因。”(1)中国的独立音乐发展起步时间较晚,直到近十几年,小众、独立音乐厂牌的出现,以及各种音乐节的风起云涌,中国“独立音乐”的说法才被提出。
中国“独立音乐”发展的背景与20世纪中期的美国颇为相似,2000年到2010年间,独立音乐的批判和创新精神与主流流行音乐当中泛滥的情歌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长期萧条相比,近年来独立音乐开始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2014、2015年《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线上销售唱片模式兴起,实体唱片市场零售价逐步提高,独立唱片成为实体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报告首次将独立音乐相关演出纳入了音乐产业报告的统计体系,Live House票房总收入4 954万,“互联网+音乐演出”催生付费直播模式、视频流媒体加入抢占演出市场份额阵营等现象成为音乐演出行业的新亮点;网络音乐版权整顿及MORP数字音乐版权注册平台的运营,为独立音乐人的创作提供了版权上的保障。
在音乐作品版权逐步得到保护和规范、新媒体打通线上线下传播、数字音乐大大降低复制传播成本的前提下,以小成本、小制作生存的独立音乐厂牌和独立音乐人得到了与主流唱片公司竞争的权利,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内地独立音乐厂牌正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嚎叫唱片”、“摩登天空”、“十三月唱片”、“口袋音乐”等。“摩登天空”旗下的陈珊妮、牛奶咖啡、新裤子,“十三月”厂牌旗下的万晓利、谢笑天、苏阳,树音乐旗下的张楚、窦唯、废墟乐队等音乐人/组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欣赏。
二、中国“独立音乐”的传播方式
在国内,独立音乐主要通过室内音乐展演空间(惯称为Live House)、户外音乐节和数字音乐等几种方式传播。
(一)室内音乐展演空间(Live House)
室内音乐展演空间,即“Live House”,全称为“Live music house”。它起源于欧洲,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欧洲独立音乐潮流而兴起的Rock Pub,即现场摇滚乐的展演地。著名的甲壳虫乐队(The Beatles)、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爱尔兰U2乐队等都曾以本地的Rock Pub作为根据地。而20世纪70至90年代,“Live House”先后在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兴起与发展,并融入了地区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之中,促进了两地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
在内地,Live House出现得较晚,从“育音堂”(上海)、“愚公移山”(北京)、“VOX”(武汉)、“小酒馆”(成都)、“坚果俱乐部”(重庆沙坪坝),到后来的“MAO”、“星光现场”等,到了2014年,已发展出大大小小几百家。很多乐队和歌手通过各地区的Live House完成自己的巡演,催生了一大批喜欢原创音乐的粉丝。各大Live House在经营中形成了自己的擅长的音乐风格,以专业的定位吸引有特定音乐风格偏好的受众。
从演出方式来看,不同于传统演出场馆按座位确定价格的做法,在独立音乐中,音乐人与观众近距离面对面的交流打破了流行音乐偶像高高在上的地位,使得整场演出更像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传达;Live House站立式观看演出的形式可以让观众释放出心底的那一份激情。以北京“星光现场”音乐厅为例,其现场最多能够容纳1500人,歌迷与歌手的最近距离达到1米,最远也不过15米,台上演唱者的一颦一笑,歌迷都尽收眼底,可以近距离清晰地体会到真正完美的现场音乐,并可以与歌手近距离地交流。观众还可以随着音乐的节奏扭动自己的身体,可以高举双手为台上的歌手欢呼助威,歌迷与歌手达成完美的互动。演出实行的统一票价,让大家彼此平等,不再有大型场馆演出中的观众等级差别。
(二)户外音乐节
户外音乐节作为西方的舶来品,最初的演出内容并非摇滚乐而是民乐、爵士乐、古典音乐等中产阶级所推崇的音乐。直到20世纪60年代,摇滚乐以批判和思考的精神参与各种社会议题并成为年轻人标榜的对象。80年代的“红楔”、“四海一家”等运动为音乐与政治的结合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样板;90年代至今,面对全球化、环境污染、种族主义、霸权主义等更加复杂的社会议题,摇滚乐在丰富自身形态的同时,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的反抗姿态。(1)户外音乐节成了音乐人表达这些积极态度的重要平台。
户外音乐节最典型与知名的两个鼻祖是美国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与英国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前者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因“和平与音乐”的反战主题而带上了浓重的历史文化意义,后者规模宏大并在音乐与各式多元文化的交融上堪称典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对于消费文化产品的趣味和审美倾向也逐渐产生了变化。伴随着摇滚乐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不断流行,年轻人对非主流价值观以及另类的生活品味的认同,以及对更加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的追求等,共同促成了中国内地户外音乐节的诞生与不断发展。对于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以及社会压力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而言,户外音乐节所带给他们的是自由的感觉、自我释放的体验和对存在感的追寻等,这使得近几年,中国内地的户外音乐节的消费群体逐渐庞大,也助长了中国内地户外音乐节市场的繁荣。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摇滚乐曾被看作意识形态的对立物而被相关部门极力回避甚至压制,现在则成了音乐产业链中新的增长点,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地方政府也鼓励开展音乐节并对其进行场地支持,以拉动旅游消费、聚集人气、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宣传文化部门对摇滚乐态度的转变,一方面源自近几年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鼓励,另一方面则由于逐步认识到摇滚乐迷并非“暴力分子”,而摇滚音乐节也远非充斥反叛和暴力的集会活动。十年间,政府相关部门对户外音乐节的态度已经有了质的转变,推动了户外音乐节在中国内地的快速发展。
国内音乐节从开端到现在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从2000年北京迷笛音乐学校的一场摇滚乐队演出发展到今天,在音乐的风格多元化,以及相关的艺术与文化创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音乐节的举办数量从2007年的24个增长到2012年的89个,顶峰时期的2013年达到了150个,增长速度飞快。近年发展趋势有所放缓——2014年为148个,2015年减少到了110个。(1)其主要原因在于音乐节背后的支撑是音乐作品本身,虽然独立音乐在十多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作为一种年轻人追捧的亚文化,其优秀作品相对有限。而独立音乐的受众有着狂热性高、黏性大等特点,演出阵容、地点、音乐风格等都会对受众的选择产生影响。因此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两年之后,出现了数量下降是市场的理性反应。与此同时,举办时间较长的音乐节已经有效地形成了其品牌优势和固定的受众群体,也成了举办地一年一度的文化地标。随着音乐节数量的连年增长,音乐节举办地也出现了从原先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城市扩展的趋势。
(三)数字音乐
在新媒体尚未发展成熟之前,实体唱片是受众可以获得音乐内容来源的主要渠道,也只有具有强大资产背景的唱片公司才能完成整套出版发行流程,独立音乐人通常承担不起制作和发行过程中的高昂费用。
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以光盘为传播介质的局面,为独立音乐人和小成本音乐厂牌提供了大量复制传播音乐作品的渠道,有效地降低了音乐出版发行的门槛,也将主流唱片公司和独立音乐厂牌拉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尤其是长期制约着中国内地音乐产业发展的网络音乐版权问题,其相关工作在2015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7月,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的通知》,随后三个月内大量侵权内容被下架,国内音乐服务商们纷纷出手向唱片公司购买版权。这一举措有效地重新构建了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2016年IFPI《全球音乐市场报告》指出,“中国正走向真正的交易型音乐市场。2015年,随着几大音乐平台的建立和扩大,交易型音乐市场在中国首现。与此同时,相关主管部门加大了删除侵权内容、打击盗版的力度,国际唱片公司加强了对当地艺人和曲目的挖掘和投资”。(2)
三、中国“独立音乐”传播路径
我国“独立音乐”的传播路径,可归纳为以下三种:地下形态的封闭循环、独立音乐厂牌与新媒体支持下的开放循环,以及主流流行音乐的“收编”与大众媒体的开放传播。
(一)地下形态的封闭循环
独立音乐之所以有“地下音乐”或者“非主流音乐”的别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发源于缺乏文化监管的“地下”。在欧美,对地下音乐的监管相对较为宽松,尺度较大的音乐作品同样可以在备案后在音像唱片市场上公开传播。但在中国,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能触碰到政治、色情、暴力这三条底线,所以传播内容在中国其实是受到很多限制的。因此,文化部在2015年8月开展了对内容违规的网络音乐产品的集中排查工作,共排查出120首内容存在严重问题的网络音乐产品。这些网络音乐产品含有宣扬淫秽、暴力、教唆犯罪或者危害社会公德的内容,违反了《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的规定,已被列入网络音乐管理“黑名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提供。名单中不乏一些知名独立音乐人的作品。与此同时,对没有下架但带有明显的颓废、暴力、色情等负面倾向的已上架音乐作品也进行了从音乐服务商自检到文化部门定时抽查等层层审核。
文化部门对公开发行的音乐作品的监管很大程度上是对大众传播、网络以及公开的经营性演出的监管。大批独立音乐人最初和最主要的演出场所是带有浓厚地下色彩的Live House、现场酒吧等小型演出现场。这些演出场所受到的监管较为宽松,以多元、开放和小众的状态为独立音乐人提供了表演其作品的舞台。这也给了音乐人更多的音乐表达空间,带有消极、焦虑、情欲、性爱色彩的信息得以在地下状态完整展现。正如弗洛伊德所认为的,这些在现实生活中被超我压抑的“力比多”——即性欲内驱力——是人的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本我”总是遵循快乐原则,迫使人们满足它追求快感的种种要求。从整个社会的观点看来,这些要求往往是违背道德习俗的。于是,在“本我”与社会现实环境之间出现了一个调节者“自我”。“自我”的任务是尊重现实原则,在这个基础上帮助“本我”实现要求。“自我”既要防止过度的压抑给人造成伤害,又要避免和社会道德公开冲突。这些被“自我”压抑的心理能量通过独立音乐找到合适的场所宣泄。虽然这些内容无法在大众媒体中传播,却在地下获得了众多受众的支持。
独立音乐的地下传播形式构成的封闭循环可以作为积累受众的原始方法,但可以预见的是,一旦进入网络或者大众传播渠道等公开传播环境,地下状态的音乐内容会需要再次受到相关审核。
(二)独立音乐厂牌与新媒体支持下的开放循环
在独立音乐从地下状态进入公众视野的过程中,独立音乐厂牌和新媒体起到了传播渠道的作用。
独立音乐其本身的主要特点在于音乐人对自身音乐作品的控制权,不受主流商业化音乐的左右,以工匠的姿态打磨和创新音乐作品。在没有专业音乐团队的帮助下,自己发行传播唱片会耗费极大的精力,因此大多数独立音乐人会选择签约一些独立音乐厂牌。这些厂牌有一整套发掘、协助、召集独立音乐人(乐队)完成唱片制作、发行、宣传等一系列事宜的团队,并且提供法务、版权等多方面的专业支持。这些团队有的已正式注册为公司,有的则以尚未经审批的个人或民间组织形式存在,前者目前已经发展初具规模并且形成了明显的品牌效应和厂牌特色,如独立厂牌标杆“摩登天空”、小作坊式运营小众音乐人的“十三月”、专攻摇滚的“飞行者唱片”和“嚎叫唱片”、实验色彩浓厚的“兵马司”等等。各独立厂牌各有特色,也挖掘和发展着能突显厂牌特色的音乐人。后者能够得以存活也与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完善的相关管理制度有关,如民间民谣组织“麻油叶”。
在独立厂牌的运作下,不少独立音乐人从Live House起步成了场馆演出级别的独立音乐人。在小型演唱会领域,越来越多的独立音乐人将首次尝试全国剧场巡演,如2014年,宋冬野、好妹妹乐队、野孩子乐队等独立音乐人剧场巡演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受其带动,越来越多的独立音乐人将尝试大规模全国剧场巡演。例如,程璧启动5场全国剧场音乐会;李志、谢天笑等从小众膜拜逐步“攻陷”千人剧场、万人场馆,寻找更大的空间。和偶像歌手演出迅速出票不同,独立音乐人的粉丝大多是文艺青年,他们买票不是为一时炫耀或者跟风,而是趋于理智。由于独立音乐人的粉丝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他们进万人规模的体育场开唱有一定难度,但是市场的稳定性很强,在万人体育馆演出票房有一定的保证。
独立音乐开放传播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是新媒体。根据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手机、电脑、智能电视、平板电脑等终端的普及,带来的是更多的对接受众的渠道,这也同样降低了受众获得独立音乐作品的难度。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手机、电脑、智能电视均出现了独立音乐类的应用程序(APP)而且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笔者将这些独立音乐类的产品分为了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发展完善的社交平台的新整合和延伸,如“豆瓣”、“微博”等。前者作为一个带有群组产品概念的网站,其主要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一种服务——这种服务不针对特定对象,而是帮助用户找到符合他们口味的东西。其主要受众为18至25岁的年轻群体,他们喜爱发表评论、观后感,文学素养及鉴赏能力相对较高。针对年轻人的口味,豆瓣推出了“豆瓣音乐人”频道,为所有音乐人、厂牌和播客提供数字音乐服务,协助音乐内容生产者分享好音乐、与乐迷沟通交流。豆瓣音乐人小站分为三种,分别是“音乐人小站”、“厂牌小站”和“播客小站”,将音乐人、独立音乐厂牌、乐评人、Live House与希望进入群组的受众对接。
第二类是面向独立音乐人建立专业传播平台的音乐APP。如“虾米音乐”和“网易云音乐”。与众多音乐类APP不同的是它们将目光聚焦在了音乐人身上,以直接与音乐人签订协议的方式,邀请音乐人加入其平台。它们从理清歌曲版权入手,进而建立可持续的收费下载模式。“虾米音乐”于2013年7月上线了“虾米音乐人”,对音乐人完全免费,从平台上产生的下载收益将100%属于版权所有者。“虾米”的专业性在于其在面向市场初期就以其专业的音乐分类、完善的曲库将众多小众音乐收入其中,吸引了大量小众音乐爱好者。“虾米音乐人”为独立音乐人提供了音乐人标签、专属域名、Demo区和小组,让音乐人可以制作上传Demo和专辑。更关键的是,“虾米音乐人”用户可以对音乐下载进行自主定价。从而实现了小众音乐受众与音乐人的对接,而且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音乐人的版权问题。
与主打小众的“虾米音乐”不同,用户群庞大的“网易云音乐”也随后推出了“网易音乐人”,以用户为资源,以其大数据云计算为技术,根据用户偏好,精确向用户推送定制歌单,并且有一套专业的团队制作PGC(User-generated Content,意为“用户生产内容”)平台,使用户可以从音视频、文字等多角度介绍独立音乐人及其作品。对独立音乐人而言,“网易云音乐”为他们提供了高度曝光和接触受众的机会。如“云音乐”独家发布独立音乐人陈粒的单曲数字专辑《爱若》,以1元的价格在线售卖,短短一个月,销量突破10万张。独立音乐以平台优势证明了其音乐的价值,也有效培养了付费音乐市场。
第三类是各大互联网媒体联手线下音乐节进行的网络直播。从2003年国内出现第一个音乐节至今的十多年里,户外音乐节的盈利主要靠门票、赞助商、周边延伸商品以及各地政府赞助。户外音乐节的规模和数量在不断壮大,但举办地相对集中于中东部城市且独立音乐作品相对稀缺,导致受众很难完全按照自身喜好参加偏好的音乐节。互联网直播打破了地域和距离限制,使乐迷可以足不出户欣赏各地音乐盛宴。音乐节主办方通过出售直播权的方式在扩大受众的同时增加了音乐节盈利的新渠道,同时还可以对音乐节音视频进行二次开发。目前音乐节网络直播分散在传统视频门户网站(如“腾讯视频”)、智能终端平台(如“乐视网”)、在线直播平台(如“虎牙”)。三类网站中独立音乐特色最突出的是打通“三屏”并拥有智能终端优势的“乐视网”,其直播内容囊获多数国内外知名主流音乐节,并且开设专门的音乐节和“LIVE生活”频道,是众多独立音乐爱好者的选择。
第四类是独立音乐的互联网众筹。“互联网+”的概念向独立音乐延伸之后产生了独立音乐的众筹模式。众筹从表面上看是一种集资出版的手段,其本质是音乐人从音乐项目出发与乐迷之间的情感沟通。支持音乐项目的人本身就是艺人的歌迷、粉丝,该人群本身就是带着情感去支持项目。音乐人一方面可以了解市场,了解乐迷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音乐等等,另一方面则真实地知道了自身受众的情况。目前我们可以看到众多众筹网站包含着独立音乐人项目的开发。但专门开展音乐产品众筹业务的并不多,“乐童网”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脱离单纯的预售模式和固定筹资模式,“乐童网”更像是一个专注于音乐行业的项目发起和支持平台,涉及内容从帮助艺人发唱片、做演出到音乐周边、版权维权等等,并且发起了校园原创音乐“种子计划”和发展基金,从根源开始挖掘内地原创音乐,形成了一整套独立音乐项目的开发模式。
(三)主流流行音乐的“收编”与大众媒体的开放传播
内地的独立音乐的发展可以从起步较早的我国台湾省的同类型音乐中获得参考。在台湾流行音乐圈内,不少歌手曾是从Live House里走出来的独立音乐人,其中包括陈绮贞、苏打绿乐队、张悬等后来在内地也获得很高知晓度的音乐人。与被唱片公司直接发掘和培养的艺人不同,这些签约主流唱片公司的音乐人,在被主流流行音乐“收编”后,仍保持着音乐创作上的相对独立性。唱片公司更多的是对其进行商业包装、市场宣传及版权法务上的支持。从目前的趋势上来看,不少独立音乐人在唱片公司无法满足其创作要求时选择离开,自行建立音乐工作室或者重回地下状态。可见独立音乐所代表的亚文化对支配文化天生的对抗性。与台湾地区的音乐人不同的是,内地的音乐人偏向于自行建立工作室,或者签约独立音乐厂牌、民间音乐组织。
近年来,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将独立音乐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带入了公众视野。由于独立音乐本身具有可能流行的内在属性,当小众的独立音乐作品被大范围传播后,流行音乐受众很容易将这些作品视为新鲜事物而接受和传播。学者曾遂今教授就曾从音乐的流行心理出发提出了“求同”、“求异”转换模式,(1)认为音乐的流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趋群的人类共性会使受众选择从众,使个体适应某个群体的心态和行为方式以使心理获得平衡感和归属感。而个体因其自我情感实现的需要,也会产生试图脱离群体的一种“求异”心理。个体在满足求同心理后选择求异,导致被孤立和异化,并出于群体的压力,会再次选择求同从众,使音乐的流行达到高潮,并迅速在群落中进入饱和状态,完成一个循环。正因如此,当符合大众偏好的独立音乐被主流流行音乐收编之后,很容易出现独立音乐的流行现象。
中国内地主流流行音乐对独立音乐的收编是从音乐真人秀类节目开始的。若干年前,歌手左立在《快乐男声》里翻唱民谣音乐人宋冬野的作品《董小姐》,一时间“董小姐”、“一支兰州”成了年轻人中的流行符号。后来,一批独立音乐作品借助《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马頔、贰佰、赵雷、杭盖乐队等先前大众比较陌生的独立音乐人(乐队)开始被认知和挖掘。彼得·约翰·马丁在其著作(2)中指出精英主义控制下的主流文化,是以流行音乐为介质对社会阶层进行划分,流行音乐的基本功能在于“确认”大众社会的价值观和标准化模式,使芸芸众生得以服从于他们作为劳动者及消费者的存在方式。通过简单的旋律和脱离现实的幻想,流行音乐教导人们去接受他们的社会现状。独立音乐的批判和创新精神与主流流行音乐泛滥的情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根据我国目前的广播电视审核制度来看,能够进入大众媒体传播的独立音乐作品都必须是通过严格审查和筛选的。这意味着带有亚文化特质的独立音乐中的“雷鬼”、“朋克”、“硬核”、“迷噪”等强调自身风格独特性、在年轻群体中带有强大身份认同感的小众音乐类型很难被普罗大众所接受。从摇滚发展成为一种音乐形态的独立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除了音乐形式不断更迭,也继承了反叛和激进的摇滚精神。在地下状态时,音乐人的表演可以不受拘束,但在广播电视渠道上,受到把关人的程序化审核后,不符合播出标准的音乐内容将会被删减。在2016年播出的《中国之星》(第一季)中,在崔健推荐的三支独立摇滚乐队里,只有说唱乐队“子曰秋野”的《乖乖的》被如期播出,另两支硬核乐队——“舌头”乐队和“痛仰”乐队的作品在重新编曲填词后也没有通过审核。可见大众媒体对独立音乐保持着谨慎开放的态度。借助大众传播渠道进行独立音乐传播,既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接受程度,也要能符合广电部门的审查标准。
结语
以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流行文化产品,虽然能够使大量普通受众获得日常文化形态的感性愉悦的音乐体验,但其实质正如阿多诺所言,文化工业在大众传媒和日益精巧的技术效应的配合下,大肆张扬带有虚假光环的整体化观念,将情感纳入统一的模式,纳入包装巧妙的意识形态,使人的个性无条件地淹没在平面化的生活方式、时尚化的消费行为和肤浅化的审美趣味之中。音乐流行的本质是音乐行为的连锁性感染以及模仿,是个体迫于外界群体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强制。从众可以使个体适应群体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在心理上获得平衡和归属感。而这种平衡感和归属感却是通过放弃自我核心的方式取得的。
长久以来,受到资金和传播渠道的限制,那些优秀的独立音乐作品无法有效地到达受众。而且,独立音乐在传播上有着天生的“劣势”,因为独立音乐创作更多地以音乐作者自身的态度为取向,为保持其艺术价值,不刻意迎合流行音乐市场的需要。甚至从某些方面来说,独立音乐具有一定的反市场特性——很多独立音乐人较为明显地表现出了对面向大众而创作的厌恶,形成了独立音乐的多样性与小众性。可喜的是,随着户外音乐节、独立音乐厂牌运营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独立音乐有了快速、低成本到达受众的渠道。
从目前来看,独立音乐已经形成三条完整的传播路径。其一是地下形态的封闭循环。这类音乐的传播路径相对比较封闭,无法通过其他传播方式吸引大量受众,主要以“雷鬼”、“迷幻”、“后摇”、“死摇”等不能被大众审美所接受,但能符合小部分受众发泄和调整情绪需求的音乐形态为主,如“葬尸湖”、“颠覆M”等重金属乐队的创作。通常这类带有偏激态度和实验色彩的音乐在国内受众较少,但这些受众普遍带有强烈的群体身份认同感。强烈的现场演出效果和观众台下互动方式,使其适合在Live House以及户外音乐节等音乐现场中进行。其二是独立音乐厂牌与新媒体支持下的开放循环。独立音乐厂牌通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营模式:线下帮助旗下独立音乐人制作、发行、宣传唱片,通过户外音乐节、Live House巡演的方式给独立音乐人提供演出机会来传播其作品;线上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发布唱片、演出信息吸引受众。独立音乐人也能自行通过“微博”、“豆瓣”等独立音乐爱好者聚集的平台与受众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起居、演出创作进展。“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人”等独立音乐人平台,在帮助独立音乐人推广作品的同时也对作品版权进行保护,既让更多人接触到独立音乐作品,也通过付费下载的方式使独立音乐人获得了版权收益。这种开放循环使独立音乐人不依靠大众传播渠道的帮助依然能够形成传播的良性循环。其三是主流流行音乐的“收编”与大众媒体的开放传播。主流唱片公司的萧条,带来的是中国内地流行音乐长期的青黄不接,受众急需符合精神文化需求的音乐作品,与此同时,大量带有流行属性的独立音乐无法有效地到达大众,而这类音乐作品一旦被主流流行音乐捕获,很容易获得流行。《董小姐》、《南山南》等独立民谣作品通过电视真人秀节目走红,独立流行乐队“逃跑计划”登上央视中秋晚会舞台,都证明了独立音乐融入主流文化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独立音乐的传播可以根据独立音乐人不同风格类型和传播需要来合理选择传播路径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文化审查部门也能够以此合理引导独立音乐,取其中佳品传播弘扬正能量。
摘要:本文从近年来国内“独立音乐”发展背景与现状、传播方式及传播路径三方面,结合国外“独立音乐”发展历史,分析概括出我国的“独立音乐”的地下形态的封闭循环、独立音乐厂牌与新媒体支持下的开放循环以及主流流行音乐的“收编”与大众媒体的开放传播这三条传播路径,旨在为中国的“独立音乐”传播提供理论支持,也为文化审查部门合理引导独立音乐发展提供参考方向。
关键词:独立音乐,音乐传播,传播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国音数协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2015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项目组2015年编撰。
[2]陈长华《中国大陆户外音乐节发展现状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3]周丹《Live house——中国内地流行音乐产业的新救赎》,载《大众文艺》2014年第23期。
[4]葛云璐《国内Live House的分析和发展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
[6][美]罗洛·梅著《人的自我寻求》,郭本禹、方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胡乐野《独立的声音》,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8]段似膺《上海的独立音乐及其文化价值》,载《上海文化》2011年第6期。
国内私人银行发展路径探究 篇8
关键词:私人银行,高净值客群,产品创新
一、私人银行的战略意义
自金融危机后全球财富规模逐渐回升, 亚太地区超越欧美成为私人财富增长最强劲的地区, 中国更是成为私人财富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国家。私人财富高净值群体的快速增长, 私人银行业务成为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一方面, 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金融市场环境的改变, 高净值人群对财富管理需求日益提升, 给私人银行业带来宝贵机遇;另一方面, 银行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 传统的利差收入利润增长点已经逐渐放缓, 而佣金和手续费的收入增长成为各家银行的主要增加效益方式, 私人银行业务以中间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 对资本需求较少, 是未来银业行最具增长潜力的业务板块之一。
二、国内私人银行发展现状
2016年上市银行中报统计, 与去年底相比, 大多数银行的客户数量增长率和资产规模增长率都超过10%, 其中, 尤以工行和招行的数据最为给力 (表1) , 截至今年上半年, 工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7.62万户, 资产规模1.23万亿, 人均资产1614万元;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5.40万户, 资产规模1.42万亿, 人均资产2639万元,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迅猛, 已经超越工商银行, 占据国内首位。
(注:数据摘自各家银行半年报)
三、当前国内私人银行面临的困境
(一) 私人银行规模快速扩张, 利润贡献率较低。
中国私人银行业历经八年高速发展已取得了长足进步, 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分别管理着过万亿的资产, 其他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规模年均增幅保持在二位数的增长速度, 但是利润贡献率难以令人满意, 而且这部分利润主要来源于高收益产品的销售, 而不是成熟私人银行提供综合化服务的费用。以美国银行为例, 近三年其财富管理贡献率逐年上升已超过20%;以服务高净值客户出众的瑞士信贷集团, 近6年中私人银行业务贡献了约50%的净收益, 成为其最为重要的业务板块。从风险角度来看, 2014年汇丰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加权资产占比为1.7%, 而风险加权资产回报率为2.9%, 居四大业务板块之首。
(二) 私人银行产品缺乏创新性, 同质性很高
目前国内私人银行目前提供的服务大多数是本外币存款、股票投资、房地产投资、信托计划和增值服务, 尚位于私人银行服务浅层次阶段, 极少涉及到债券、黄金、衍生产品、艺术品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财产继承、咨询顾问、企业投融资、现金管理类等更高端的深层次的私人银行业务, 这些服务与财富管理中心提供的服务并无太大的差别, 无法满足高净值客户的个性化、差异化和综合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三) 我国私人银行面临着政策和金融市场限制
我国现有的金融管制和监管政策使得私人银行全球资产配置困难较大, 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使得高净值客户资金转移和海外投资运作受到限制。同时, 国内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环境和金融市场风险保障体系尚需完善, 投资范围有限, 多样化和创新型产品的局限也增加了私人银行业务的运作难度。
四、根据客群特征, 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
(一) 高净值客群分类
国内高净值客群主要由财富创造型客户和财富增值型客户组成, 财富创造型客户群主要由企业主组成, 相对于增值型理财产品, 他们更关心的是银行能否为其提供融资平台, 为其提供投融资解决方案以帮助企业发展, 因此了解这类客群的关键在于了解他们的企业;财富增值型客户包括职业投资者、高收入群体 (如律师、文化界人士等) 、全职太太等, 他们希望通过资产配置实现存量财富的保值增值, 对收益率比较敏感。
(二) 高净值客群目标
巴曙松认为, 私人银行客群目标主要分为财富增值、财富保值、财富传承三类。面向财富增值需求的客户, 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投资领域、投资视野, 充分发挥自身投资能力, 提高客户资产收益率;面向企业融资需求的客户, 努力为其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渠道;面向财富保值需求的客户, 要注重资产管理功能下的产品研发, 提供多样化稳健型产品, 满足客户资产保值需求;面向财富传承需求的客户, 应侧重提供子女教育、法律税收、财产继承等服务。
(三) 具体措施
1. 培养精耕细作能力, 借助互联网推进私人银行创新。
众多海外领先私人银行已经在传统业务模式的薄弱环节进行互联网式的改良, 借助云计算、搜索引擎和大数据处理技术, 对客户信息、浏览记录和交易数据进行深度挖掘, 解析研判客户的金融需求、行为模式、兴趣爱好和风险偏好, 对客户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 构建高效运行的客户资源管理体系, 按需制定个性化投资建议、投资组合分析与模拟、实时互动等;同时, 以“金融科技”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正在通过解构私人银行业务价值链进入细分领域, 用卓越的体验和高性价比赢得客户。用技术降低成本、用技术支撑个性定制, 这样的思路将成为私人银行未来探索业务模式创新的大方向。
2. 根据客户多元化投资需求, 形成服务客户的资源平台。
私人银行不等同于高端财富管理, 是集银行业务、投资业务、投行业务、财富规划以及各类增值服务为一体的, 私人银行客户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和对财富传承目标的日趋重视, 私人银行必须寻求更多的外部资源, 可以与境外私人银行合作, 满足本行私人银行客户的境外个人金融业务和企业金融业务需求, 打造有特色的私人银行规划与投资服务体系, 强化客户对私人银行的服务依赖。同时, 利用境外私人银行的开放式产品平台投资世界顶级基金, 满足本行私人银行客户多元化的高端投资需求, 同时通过其提供顶级的私人银行规划与投资服务, 让客户享有移民、教育、健康、收藏、游艇等最高端的传统私人银行规划与投资服务, 逐步建立起全球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从客户财富管理目标看私人银行的功能定位[J].农村金融研究, 2013 (7) :4-7
[2]叶菲, 私人银行的价值主张[J].新金融, 2010 (1) :30-33
[3]桂詠评, 刘彦, 中国私人银行行业定位研究[J].商, 2016 (10) :194-194
有效阅读教学的路径改变探究 篇9
一、改变单一方式, 调动学生阅读热情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并未深入了解学情, 倾向于照本宣科, 介绍作者, 讲解课文, 学生被动听讲, 机械练习, 死记硬背。在这样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无法彰显个性, 课堂实效不高。相反的, 如果教学形式多样, 富有变化, 或故事呈现, 或者多媒体展示, 或讨论交流, 或表演评价, 或幽默讲述, 或趣味游戏, 学生又怎会“无动于衷”、沉默旁观。所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基于学生兴趣爱好、原有认知结构以及教学内容上, 灵活选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改变单一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阅读热情。
首先, 多样教学手段, 由“组织教学”转变为“动机激发”。在学习过程中, 当学生产生强烈学习动机时, 才会更热情地投入活动, 主动思索。所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漫画、插图、故事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情境设置, 引发学生探求动力。
如教学《柳叶儿》时, 引出《咏柳》等古代诗词, 提问学生对柳的感受, 说说柳的用途。 (柳是春之使者, 柳枝可以编织……) 师:但作家宋学孟对柳的感受却和我们的有所不同, 他说“柳是我的救命恩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就跟着老师一起走进《柳叶儿》, 看看宋学孟与柳叶儿的情怀。这样, 以诗词与悬念, 激活学生经验, 引发学生好奇心, 促使其主动阅读。如教学《蓝蓝的威尼斯》时, 多媒体呈现六幅图片, 引导学生结合作者行踪, 给屏幕上的画面正确排序, 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也使其初步认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其次, 多样教学方式, 由“讲授知识”转变成“主动求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生浇硬灌”的做法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 选取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 如“主题研究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给学生更充足的参与空间, 让课堂教学在师生相互质疑、相互交流、协助合作中展开与深化。另外, 在教学评价环节, 可运用成果汇报、表演展示等方式, 将“知识检查”转变成“相互交流”, 提高教学效率。
二、转变教学观念, 强化学生自主行为
在语文教学中, 知识的真谛、文本的主旨并非教师“独演”出的, 而需要学生自主理解与感悟。所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坚持“尊重、赏识、引导、帮助学生”的教学理念, 坚持生本意识, 给学生更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 强化学生自主行为,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 体验与感悟, 而不是灌输讲义, 而需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融入学生活动, 带领学生深入探索文本。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 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多样活动, 搭建学生自学、师生对话桥梁。1) 走近童话。根据学生原有阅读积累, 带领他们自主发现, 总结概括童话作品特点。再引出作家张晓风对安徒生童话的评价, 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安徒生童话, 促使他们带着诉求与追思主动阅读, 这既可以引发阅读热情, 还促使学生和作者、文本体裁对话。2) 我“看”我发现。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探寻“皇帝心里的新装”以及“大家眼中、口中的新装”等有关内容, 看看会有怎样的发现。这样, 突显了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与文本内容进行对话, 自主体验, 自我发现, 呈现不同感受与理解。3) 我“读”我精彩。引导学生自选人物, 细细品读相关语言。再给人物配音, 感受语言奥秘、构思之巧妙, 试着读出不同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 深化认识。而后合作探究, 比较分析, 感受不同人物特点。这样, 可让学生由动作、语言等方面与人物进行对话, 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提高阅读与分析能力, 这是教师单纯讲授所不能获得效果。
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探究 篇10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 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由此可见在当下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体系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分析如何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不断创新以适应当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一、转变对社会管理的认知
近几年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 稳定成了一时的热词, 基层政府更是将维稳作为首要任务来执行, 上级也将维稳作为一票否决的重要指标, 所以基层政府经常会将社会治理狭义化为维稳工作, 由此带来的是对于其他社会公共管理活动的忽略, 所以要转变对于社会管理概念的认知, 从广义上来理解社会管理, 要知道社会管理不仅是指维稳工作, 更是涵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管理或者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由此可见所有的公共管理部门都是社会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都要考虑自身对社会管理的责任, 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目的,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将社会组织纳入到社会管理的主体当中
虽然我国已经进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三十多年, 但是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仍然影响着我们, 现代群众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 但是过去“有困难找政府”的观念仍旧根深蒂固, 故而政府在面对各种利益诉求时的社会管理工作的压力很大。所以要找到为政府分担压力的主体。
俞可平教授曾讲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 是一个社会整体性变迁的过程。其中的一项重大变化, 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迅速崛起, 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1而社会组织就是公民和政府之间的纽带, 所以社会组织要纳入到社会管理的主体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将它作为消解矛盾的第一道屏障。社会组织更接近群众更能了解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群众的利益需求是什么, 能够从源头很好的化解矛盾, 解决利益冲突。所以在社会工作中要将政府与社会组织很好的结合起来, 政府给予社会组织很好的引导和完善的监督, 而社会组织要积极同民众沟通以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三、实现由管理型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社会一百年的路程, 成绩是可喜可贺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是很多管理机制的与社会发展形势的不配套, 过去政府工作多数是以管控为主但现在矛盾的复杂化, 利益的多元化等都不是仅仅通过政府调控就能解决的事情, 要充分的利用市场机制, 和各方力量才能很好地协调矛盾和利益, 所以政府在今后的经济社会生活中要做好由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角色转变, 政府要弱化经济主导和控制行为, 转而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由此便可以较少权利寻租行为, 减少社会腐败和官民利益冲突, 有利于社会的长久稳定。
四、正确对待社会问题, 完善民意表达机制
1. 正确对待社会问题
由于现阶段正是我国矛盾的多发期, 所以社会稳定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各级政府往往将维稳工作纳入到政绩考核的目标的当中, 作为一票否决制的标准, 在这种压力型的管理机制下, 致使许多基层政府将群众的利益诉求当做影响维稳工作的因素, 故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是压制问题, 并且工作手段有欠妥当, 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其实在社会发展进程中, 很难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 故而一些社会矛盾的出现时不可避免的, 要正确的对待这些矛盾, 其实大部分都是群众的利益诉求, 只要协商就可以解决, 不会影响到社会稳定。但是一味的“堵、压”可能就会造成矛盾的升级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矛盾, 所以要正确的认识矛盾, 对于群众利益要进行有效疏导, 不能一味的压制, 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
2. 完善民意表达机制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 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 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 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
由此可见我们的社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解决群众问题, 了解群众需求, 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民意表达机制, 这样政府才能更好地了解群众疾苦, 更好地服务群众。
民意表达的不顺畅是许多公民走向体制外维权的原因, 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所以为公民提供一个参与公共事务, 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是十分迫切的一项任务, 长久以来公民表达意愿的方式往往是通过信访或者上访的方式, 现在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 公民表达利益诉求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 但是多表现为体制外的方式, 如何让群众在体制内完成民意的通常表达并得到解决是现今政府面临的一大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正确对待群众问题, 要本着解决的态度和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及时解决问题, 其次要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技术来拓宽民意表达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让民意表达和维权行为回到体制内来解决。
参考文献
[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 (6) .
[2]孙彩红.试论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民参与的作用及实现[J].兰州学刊.2011 (06)
[3]陈发桂.基层维稳运行的路径选择——基于运行机制的制度性缺陷[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 (04)
[4]黎程.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创新[J].创新科技.2011 (08)
[5]谢松保.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J].政策.2011 (03)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路径探究 篇11
关键字: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探究
G633.3
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它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有着独特的作用。又因为初中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堂内教学在语文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进行初中语文课堂内教学创新路径的探究意义重大。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
1.强调形式,忽视实质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的时候,为了响应新课标的指示,也会有活动探究环节,然而,很多探究活动并没有真正让他们的学生学到有效知识,一些教师并没有以身作则的亲自给学生们示范,没有加入到学生们和他们深入交流,也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结果就可能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也达不到相应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兴趣消失殆尽,这样的环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教师的做法,只注重形式,却忽略了探究的实质和作用。
2.重视结果,忽视过程
课堂实践中,教师大多会比较重视最后的结果,但是对于探究过程的重视度不够,这样的引导就造成了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的态度不够端正。比如:在学习“精卫填海”一课时,同学们肯定对于精卫这只小鸟为什么填海充满了好奇,但是,教师通常只是直接进入文章的学习,很少对其中的典故进行描述,只是让学生记住文章所传达的感情。这就体现出了教师在探究环节的不专业,探究环节的不深入只会让学生对结果的印象深刻,却不明白结果的来源。教师更加注重的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
3.以优代全,忽视差异
课堂实践中,教师大多会比较重视最后的结果,但是对于在探究过程的重视度不够,这样的引导就造成了学生对探究过程的态度不够端正。当学生用各自的方式和路径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不能做到信赖、接纳每一个学生,而只是把更多的赞赏送给“优等生”。这样的探究活动显然缺少教学民主精神。
二、初中语文创新路径探究
为了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必须先克服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弊端,使教学更能体现语文的精髓和特点。
1.锻炼学生的语言功能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都需要借助老师和学生的语言来实现,而语言是否能运用自如与语文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关系。知识性学科的内容需要用文字进行记载,需要用语言进行传播,但是文字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而语言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所以,提高语文技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语言的训练。因此,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审美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在以讲解为主的语文课堂内,就能够出现出更为多样化的参与式的强化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和表述能力。
2合理安排合作学习时间
为了使合作学习取得应有的效果,应该规定一个恰当的讨论时间,这个时间不宜太短,否则学生讨论的不够充分,得出的结论不够全面,这个时間也不宜过长,不然效率就会低下,而且也应留给老师点播的时间。小组讨论就是大家发挥想象力,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是关于一个课时,或者一个单元进行总结。作为新时代的老师,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发表见解的时间,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另外,当学生的探究思路有问题或者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并找出他们错误的原因。做学生学习上的导师。
3分层定标,满足不同欲望
探究的意义在于每个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收获和体验。由于每个人的领悟能力、思考方式、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们常常会得出不同的探究结果,他们的收获和体验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探究目标也应该有层次性,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比如在学习“春”这篇文章时,可以制定三个层次的探究标准:①体会作者所描述的春的几个特点;②体会作者对于春天的热爱之情;③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写一篇自己眼中的春的模样。这种层次感的设计,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目标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需求。在课堂实践中,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而不同的学习标准的制定,更能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
4构建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以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成绩不好的学生一般不会被老师看好,而成绩不好的罪魁祸首被认为是脑子不够聪明亦或是虽然聪明但是不够勤奋,事实上,很多人学习不好只是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亦或是对于学科缺乏足够兴趣,但是只要老师多加引导,每个人都可以取得进步。新课改要求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综合的,而不仅仅是看成绩,初中生对于老师的评价是比较看重的,如果长时间得到负面的或者不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降低。新课改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构建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应该包含语文的各个方面,应综合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理解能力等等来多方面评价,对于教师评价也应多样化,包括课前准备工作是否充分、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师教学时对学生语文思想的建立情况等。对于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教师要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为了团队的荣誉感,组内成员一定会团结互助,共争荣誉。
三 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路径探究的重点是教师对课程的优化设计,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习的乐趣,并能结合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郭莲英.学生语文创造性学习兴趣的培养[J].当代生态农业,2007(4).
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路径探究 篇12
一、欢快的游戏中激发团队合作意识
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享受到合作的成果, 才有可能萌发团队合作意识。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内在兴趣, 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 引领他们在欢快的游戏中经历合作, 体验成功, 感受团队合作的魅力, 从而激发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学生的童年时期, 游戏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利用游戏有意识地鼓励和培养学生合作是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 游戏的愉悦性与体验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愿, 促使他们乐于合作, 萌生主动合作的意识。例如, 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小马运粮”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两人, 把玉米棒装在塑料布上, 两人合作, 用手抓住塑料布的四个角, 每次运送一个玉米棒, 中途不能让玉米棒掉在地上, 最先到达终点的小组获胜。这个有趣的游戏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鼓舞了学生合作的意愿, 在运送玉米棒的过程中, 学生生怕玉米棒掉下来, 两人都小心翼翼地移动脚步, 并且互相提醒对方手不能抬高, 同时还主动迎合对方的举动, 以免玉米棒滑落地上。为了团队的胜利, 他们积极协作, 互相配合, 合作激情油然而生, 合作意识悄然萌生。在课间游戏中, 我还经常鼓励学生主动和他人友好相处, 在游戏时积极交流、共同商讨, 合作完成游戏任务。游戏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 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 还潜移默化地孕育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二、手工操作中锻炼团队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是团队合作精神的精髓, 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合作的方法和能力,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水平。手工操作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活动, 它给学生搭建了实践的平台,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合作的机遇。在平时,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手工活动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互相协作, 通过丰富的锻炼提高合作能力。例如, 在一节手工课上, 我首先带领学生进行环保手工制作, 给学生提供了废旧挂历纸、彩带、彩纸、小剪刀和胶水;然后耐心地给学生讲解演示, 分解制作步骤, 并且将制作完成的精美手提袋展示给他们欣赏;接着把学生分成每四人一个小组, 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这时, 缺乏合作意识的学生开始时会各做各的, 不知如何合作。于是, 教师就引导他们进行组内分工, 明确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逐渐开始相互配合, 有的用胶水粘合纸袋, 有的用小剪刀将彩纸剪出一些图案装饰手提袋, 有的把彩带粘在纸袋上当提包的带子……在制作中, 学生各司其职, 分工合作, 最终齐心协力地制作出了精美的手提袋。合作能力不是天生的, 需要经历后天的磨炼, 像这种合作性的手工操作活动, 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历练了他们的合作技能, 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区域活动中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与服务的精神, 具有较强的向心力是其最高境界, 彰显的是一种内心动力。团队合作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在长期的活动中锤炼与积淀。区域活动是学生的经常性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区域性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毅力, 润泽学生心灵, 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区域活动是在教室内开辟一些区角, 在其中投放一些互动器材, 为学生创设一种活动环境, 让他们在里面自主活动。区域活动已成为多数幼儿园推崇的一种常规性活动, 它丰富了学生们的娱乐途径, 拓展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根据学生的喜好开设了美工区、益智区、科学区、音乐区四个区域活动角:美工区为喜欢绘画和手工的学生提供了施展美术才华的机会, 他们在这里自由地涂鸦、折纸、玩泥巴;益智区为学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他们尽情想象、创造, 将图形分类、排序、组合;科学区里面的磁铁、潜水艇等材料为学生插上了遨游科学王国的翅膀;音乐区中的点读机和各种打击乐器激活了学生的音乐细胞。每个学生都在这些区域角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区域角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与他人交往互动、合作交流的舞台, 他们在区域活动中学会关心别人,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懂得了协作互助, 在一次次的活动中磨炼了合作毅力, 沉淀了合作精神。
四、结束语
总之, 区域活动这种融参与性、操作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是学生合作交往的最佳平台。因此, 教师要关注区域活动, 使之成为学生的乐园, 合作的庄园, 成长的家园。团队合作是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要抓住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期, 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 使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发挥个人特长, 相互取长补短, 获得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小琴.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特点的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8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