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路径(通用6篇)
特殊路径 篇1
特殊的功能往往不被人们重视, 因为特殊的功能往往需要特殊的环境支持, 更因为特殊的功能往往像“月明星稀”一样被其一般功能所遮蔽。美育作为我国德、智、体、美、劳“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重要性和一般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但美育具有极强的差异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其功能的发挥对环境、主、客体以及主、客体的心理关系要求很高。有的学者就曾在他有关“美育功能研究”的论文中引入“场”概念, 认为“我们可以把整个社会看成是一个物质场和文化场的有机组合。……在社会文化场中, 由于审美因素的不断增加, 而使得社会成为一个庞大的审美文化场。……社会审美文化场和社会物质场息息相关”[1]。美育的这种场依存关系表明, 美育的作用与其环境以及影响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也表明了研究这种特殊关系的重要性。“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认识个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 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2]高职院校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类型, 而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更是特殊的维度和视角, 研究和探索美育的特殊功能及其发挥路径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和创新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1 美育及其一般功能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 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3]。人既是自然存在物, 又是社会存在物, 因此, 人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 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 其中包括审美的需要。人们对美的这种需要与追求, 成为了社会进步和人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 而这种动力也促使人们开垦并世代耕耘着美育这块沃土。人不是为了改造而改造自然, 人也不是为了创造历史而创造历史。不断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这才是人们改造自然、创造历史的不竭动力, 而美蕴藏其中。人们穿衣不只是为了御寒、护体, 还要讲究款式、色彩;吃饭不只是为了果腹, 还要讲究色、香、味;住房不只是为了栖息, 还要讲究造型与结构的别致与美观。人在按照审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的同时, 也按照审美的规律塑造自身, 使自身的个性更加和谐与完美。人们在创造灿烂的物质文明的同时, 也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并从而“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美育的价值不只是个体的, 也是社会的;美育的功能既有个体的属性, 也有社会的属性。因此, 美育的功能就在于增进人们的审美知识, 引导人们的审美活动, 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 从而为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作出不懈努力。具体为:第一, 个体性功能, 即美育能增进知识, 开发智力, 陶冶性情, 培养意志, 健身美形, 对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起积极作用;第二, 社会性功能, 即美育能提高国民素质, 培养社会情感, 塑造民族精神, 推动科技进步, 促进经济发展, 对构建和谐社会起重要作用;第三, 环境性功能, 即美育能提高美的创造能力,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美化生存环境, 对建设美丽中国起促进作用。
2 高职院校美育的路径及其特殊功能
2.1 在“两课”教学中渗透, 彰显理性美, 发挥美育的导向功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渗透美育, 旨在提高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基础、思想道德素质、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使学生辩真伪、明是非、识大体、顾大局, 坚持以美育德、以美促德、以美陶情、以美益智, 展示美育的理性美, 从而使“两课”真正成为学生放飞思想的原野, 展示美丽的舞台, 欣赏艺术的天堂, 感悟人生的殿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当代中国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最新理论成果, 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凝心聚力的思想武器, 是充满理性美的智慧结晶, 闪耀思想智慧的光芒。在“两课”中渗透美育, 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审美观点, 学会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中去感受美、鉴赏美和发现美, 提高大学生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 为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完善人格奠定基础。
2.2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展现知性美, 发挥美育的启示功能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 旨在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学生认识世界, 可以用科学的方法, 也可以采用艺术的方法。而美育通过可感的艺术形象再现现实生活的情景, 从而帮助学生生动鲜明地认识世界, 增强学生认识过程的形象性、感染力和实效性。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 既可以受到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性的训练, 又可以得到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感知和情感体验, 从而充分调动了感官的参与和身心愉悦。所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儿童思维的天性本身要求一定有诗意的创造。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 有机地联系在一起。”[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 首先, 要把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目的融入学科教学的全过程, 克服主知主义、工具主义、机械主义等无视学生成长需要和心理健康的知识灌输, 使学科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符合审美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个性特点;其次, 要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和充满美感的视听、感触、律动等教学内容全方位训练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情感等心理机能, 努力促进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和谐发展。最后, 要把美育自由探索、生动活泼和全身心调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融入学科教学, 促进学生人文化、生活化和多样化的全面和谐发展。
2.3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 彰显感性美, 发挥美育的创造功能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延伸, 是学校为培养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而设计出来的重要隐性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通过课外活动使“青少年迈上科学思维的道路”。[5]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美育, 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创办各种专业协会和社团, 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发展学生特长, 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学校美育的重要渠道, 如电子协会、汽车协会、英语协会、科技协会、体育协会、文学社、书画协会、象棋协会、摄影协会、戏剧协会, 等等;其次是举办丰富多彩的各类文娱、体育及社会活动。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 学生可以不受教学计划和学校围墙的限制, 广泛而深入接触社会、融入生活, 极大地开阔了学生视野和生活空间。这对于学生融入社会, 跟上潮流, 了解科学技术活动, 拓宽文化视野,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形成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生活化美育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中蕴含着巨大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探索生活化美育的主旨、必然性及策略, 为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中有效开展美育, 也为充分发挥生活化美育的巨大价值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活化美育,工学结合,意蕴
参考文献
[1]郭声健.我国美育功能研究的现状及新视野[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3, (2) :37.
[2]毛泽东选集 (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310.
[3]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414.
[4]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161.
[5]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13.
特殊路径 篇2
一、高校贫困生的基本状况
高校贫困生一般是指普通高校中由于家庭经济贫困, 其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政府规定的最底生活保障线、没有能力交纳学费、日常生活没有保障的一类大学生。贫困大学生问题在建国后就一直存在, 只是基于当时的现状, 学校经费基本上可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拮据问题。而今, 据有关信息表明, 全国高校贫困生约有300万人, 约占高校学生总人数的30%, 特别困难的学生约为5%~10%, 有的高校几乎一半都是贫困生, 每个月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特困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为15%, 这是相当高的比例。
(一)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障碍及因素分析
通过对学生调查和分析, 我们认为贫困大学生通常有以下突出的特点:自卑心理较重。当同学聚餐、郊游等活动时, 贫困生因囊中羞涩而退避一旁;与同学交往中, 很少向别人敞开心扉, 担心因为贫困而被看不起。他们除想方设法解决经济困难外, 运用了内在心理防御机制, 如掩饰、替代等, 来减轻精神上的困扰。敏感、忧虑的贫困生的自尊心比一般大学生强。调查中发现, 很多贫困生在接受解困过程中, 宁愿贷款、勤工俭学, 也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 认为人情债很难还。贫困生独立性较强,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贫困生在贫穷的环境中成长, 很早就替父母分担忧愁, 来自农村的贫困生上中学后就寄宿学校, 早已习惯集体生活, 因此他们的独立性、适应性较强。
(二) 高校贫困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1. 责任激励, 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改变现实。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是现代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 而目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普遍淡薄。责任意识是学生社会化的标志, 是学生个体行为和学习动力的来源。有的贫困生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简单地认为, 贫困是由于社会上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或者是父母无能造成的, 自己束手无策, 因而一味地悲叹自身命苦, 得过且过。针对这些表现, 高校应加强对他们进行责任教育, 使其明白自身的社会责任, 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 发奋图强, 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 自力更生, 将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经济生活状况。
2. 自信激励, 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无论是做一件事还是成就一番事业, 自信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激励起大学生自信心, 无异于开发人永恒性的进取精神和奋斗意志。对于贫困生, 应想方设法激励他们增强自信心来面对眼前的困难。为此, 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明确未来的方向, 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起来。其次, 要使他们充分认识自己, 相信自己完全能够与其他人一样, 成功克服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同时, 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物质上的贫困是暂时的、是能够战胜的, 精神上的贫困才是可怕的。
3. 情感激励, 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
据贫困生情况调查显示, 89%的学生的学习动力直接来源于含辛茹苦的父母的期望。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社会、个人的资助, 既不能看成是理所当然, 也不要把它当成施舍, 视此为动力, 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高等学校激励贫困生奋发进取, 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各级党团组织的作用, 运用身边的人、事, 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组织有坎坷经历的教授、社会成功人士, 分享他们的成长历程, 使之受到鼓励启发。另一方面, 要发挥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 深入细致地了解贫困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助。对于积极要求上进的贫困生, 为他们创造条件, 提供锻炼的机会, 使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努力向党组织靠拢。
二、高校富裕生的基本状况
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了各方的普遍关注, 但较少关注到富裕生所特有的心理问题。据有关研究机构通过U PI测量发现, 富裕生群体有心理疾病或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的比率比贫困生群体要高出2%左右, 而可能存在一般心理问题或患有轻微心理障碍的富裕生比率竟比贫困生高出将近5%。因此, 以富裕生群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 来探讨他们所面临的一些心理问题, 进而寻找解决措施,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当前高校富裕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当前的大学生, 除了具备“80后”群体所共有的心理问题外, 经济基础相对雄厚的高校富裕生还存在着一些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而产生的特有的群体性心理问题, 其具体表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依赖性强、适应性差、抗挫折能力弱。当前高校的富裕生群体, 相当比例是独生子女, 由于家庭条件优越,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在独立生活时常出现实际生活技能差, 对大学生活、学习方面的变化准备不足等问题。另外, 这个群体中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 因此在困难面前, 往往经受不了打击, 容易泄气, 采取消极的行为方式, 表现出抗挫能力弱的特点。 (2) 自负、自傲、人际关系不和谐, 高校富裕生家庭经济环境比较优越, 他们当中的部分人常流露出一种目空一切的自负心理, 认为有钱就可以解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强等诸多因素造成他们人际关系不够和谐。 (3) 恋爱及性心理障碍。大学生恋爱已非常正常和普遍, 由恋爱所衍生的问题也不少, 高校富裕生本身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 在恋爱过程中常处于强势地位, 部分学生甚至利用物质基础雄厚这个条件玩弄异性, 同时和多个异性保持恋爱关系, 甚至是保持性关系, 这种状况造成了大量的感情纠纷, 近年来时常见因感情纠葛而造成学生自杀的新闻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 (4) 空虚、彷徨、缺乏人生目标。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日趋困难, 就业压力较大, 但高校富裕生由于父辈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 在这个方面所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 这让部分富裕生不思进取, 整天沉溺于网络和玩乐之中, 空虚、无聊、彷徨、缺乏长远规划和具体目标。
2.高校在解决富裕生心理问题上的对策。高校富裕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它的解决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人等多方面共同来完成。单从高校方面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努力: (1) 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近年来, 绝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的专业机构, 普及必要的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 (2) 加强“三观”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财富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需要全面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而高素质的人才则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当前社会道德水平整体滑坡的大环境下, 切实加强“三观”的教育刻不容缓。 (3) 加强和学生家庭及社会各界的互动与合作。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除了学校这个主战场外, 我们还应该将眼光投向社会, 加强学校和社会、学生和社会、学校和学生家庭等方面的互动和合作。针对富裕生, 学校、家庭可以联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创造机会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大学生活,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制定自我发展的目标等。
三、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往往在心灵上存在某些缺陷。家长时常在孩子面前争吵, 暴露了自身的缺点或不良习气, 使得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 或是不愿接受家长的教育。他们有的人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言行偏激;有的自称看破红尘, 凡事无所谓。对这些学生, 辅导员要加强引导, 平时要多与他们接触,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理解家长, 用自己良好的行为感化家长, 缓和家庭矛盾。同时, 也要积极地做好家长的工作, 用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亲情以及积极的教育方式感化学生, 以便最大程度上弥补学生心灵的缺陷。
四、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总之, 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高校就是建设和谐校园。而构建和谐校园解决特殊学生的特殊问题则是当务之急。从实际来看, 几类特殊学生主体中, 虽然造成其人格缺陷的成因有一些共同或相似之处, 但每类特殊主体人格缺陷发生的原因还是各不一样的。心理上有疾病而致使其人格观念扭曲的学生, 对他们要进行专门的、系统的心理引导和治疗。沉溺在虚拟世界而致使人发生缺陷的学生, 对他们要引导其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统一起来, 做到善于独处、感受完美人生, 等等。只有分类进行教育, 才能够使他们各自正确理解人格的含义, 正确理解人格与人生、与成才的辨证关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跨越造成自身人格缺陷的障碍, 并进而为其正确地完善自我人格指明方向。
摘要:何为特殊学生?一类是处于贫富两端的大学生, 另一类则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子女或再婚家庭的子女。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切实维护学校稳定团结的局面, 是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而加强和改进特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词:贫困生,富裕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栾海艳.对“特殊学生”要有特别的教育方法[J].黑龙江教育, 2004, (30) .
[2]张岩“.和谐”与“贫困”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学理论, 2010, (15) .
[3]许浩.大学生贫富分化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J].中州学刊, 2006, (2) .
[4]张建国.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 .
特殊路径 篇3
一、凉山特殊困难儿童概况
特殊困难儿童, 根据《凉山州特殊困难儿童救助管理实施办法 (试行) 》第六条界定为:具有我州户籍的、非父母双亡, 但事实无父母抚养的18周岁以下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未成年人。其确定标准为:父亲死亡, 母亲改嫁或失踪无人抚养的。母亲死亡, 父亲失踪无人抚养的;父母一方死亡, 另一方服刑或劳动教养的;父母双方服刑或劳动教养的;父母一方死亡, 另一方重残或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双方重残、重病丧失劳动能力的;经当地县市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特殊情况。
截止2011年底, 凉山州共有特殊困难儿童和孤儿26665名, 其中特殊困难儿童20499名, 占76.88%, 孤儿6166名, 占23.12%。9个彝族聚居县, 共有特殊困难儿童19377名, 占总数的94.53%, 其他8市县共1122名、占总数的5.47%。凉山特殊困难儿童的形成除与其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和毒品艾滋病蔓延有很大关系, 还与彝族习惯法的负面影响有关。
二、救助特殊困难儿童在法律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 彝族习惯法与现行法律的冲突问题
1、监护冲突问题
按照彝族习惯法规定, 对父母双亡或丧失监护能力的情况, 由爷爷奶奶监护, 不允许外公外婆监护, 更不能让政府或外人收养;对父亲死亡, 母亲如要改嫁, 须经男方家族同意, 同时不得带走小孩, 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 如果爷爷奶奶过世, 由叔叔供养, 没有叔叔的, 由家族供养。加之彝族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可以生育3个子女, 而计划生育政策在山区推行较为困难, 超生现象并不少见, 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同时被监护人财产的保管也有问题。国家对父母双亡的孤儿每月有600元的政策补贴, 对特殊困难儿童也有一定补贴。而据课题组的调研, 这些救济补贴大多是用于对整个家庭的救济, 甚至有个别监护人将这些补贴挪作他用或吸毒。
2、继承冲突问题
依彝族习惯法, 妇女和儿童的继承权相对被剥夺, 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彝族家庭中女儿出嫁时, 以嫁妆 (牛羊、服装、金钱的形式) 一次性分给女儿部分财产, 小儿子之外的成年兄弟之间则在分家时将财产 (牛羊、土地、金钱) 分给他们, 最小的儿子跟随父母生活, 剩下的部分财产连同不动产都归其所有, 老人的养老送终也就成了他的主要义务, 死者留下的小孩自然也由家族照顾。
3、离婚冲突
彝族习惯法强调离婚的过错责任而非感情破裂。在彝区, 被离异的妇女不仅自身再婚难, 同时其家人也会为此蒙羞, 喜新厌旧者, 将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沉重的经济赔偿责任。因此彝族夫妻如感情破裂一般不会选择到法院诉讼, 更多的是选择放弃子女外出务工或离家出走后多年不回。在其离家期间, 如果另一方由于死亡、伤残、服刑而无力照顾子女, 这些孩子也就成了特殊困难儿童。
4、纠纷解决途径冲突
特殊困难儿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 依常理可以到法院起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彝族千百年来解决纠纷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民间司法官“德古”进行调解, 认为“打官司”是丢脸的事情。而法院又受诉权自由的限制, 不能主动干预纠纷, 强制诉讼。这造成法院在解决特殊困难儿童时的最大审判职能障碍。
(二) 特殊困难儿童的人身伤害问题
一是特殊困难儿童遭受他人人身伤害, 在彝区生活贫困的地区, 侵权责任人因无能力赔偿导致特殊困难儿童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人民法院也因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而陷入执行不能的困境。二是特殊困难儿童造成他人人身伤害, 自己的家庭及监护人无力承担赔偿费用, 导致特殊困难儿童从贫困走向极度贫困。三是学校为解决特殊困难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采取多种形式让特殊困难儿童吃住在学校。当特殊困难儿童在学校发生意外伤害事件时, 学校又要承担高额的赔偿费用, 学校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对此苦不堪言。
(三) 社会捐赠问题
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及慈善机构最担心捐赠不能真正用于特殊困难儿童的学习生活, 他们一般要找一个中间机构 (学校或村社组织) 作为保障, 让其保管善款。而中间机构又担心捐赠人反悔或特殊困难儿童监护人无理支取善款, 或遭受公众质疑善款的使用, 怕将来发生纠纷祸及自身, 他们需要在法律上寻找一个支点。
(四) 特殊困难儿童心理及犯罪问题
特殊困难儿童由于父母之爱的缺失、家庭教育的滞后, 心理负担沉重。有的沉默寡言, 有的自卑, 有的性格暴躁。在贫困的压力和金钱的诱惑下, 最让人担心的是他们可能重蹈上一辈的覆辙——吸毒、贩毒、运毒。另外, 还有私人企业违反劳动管理法规, 雇佣未满16周岁的特殊困难儿童从事超强体力劳动, 或者让其在危险环境下从事劳动, 使特殊困难儿童的身心受到伤害, 影响其健康成长。
三、特殊困难儿童法律救助路径
(一) 找准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融合点, 有效维护特殊困难儿童合法权益
1、指定或更换监护人, 加大政府及村社组织对监护人的监督力度
特殊困难儿童父母双亡或丧失监护能力的情况, 应当严格按照法律确保外祖父母的法定监护职责;对父亲死亡, 母亲改嫁的情况。如果母亲有条件履行监护职责而又不履行且情节恶劣的, 应按照《刑法》261条遗弃罪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如果改嫁的母亲有能力且愿意履行监护职责, 而受到男方家族阻拦的, 法院应按照法律规定将孩子交由母亲监护;对发生争当或推脱担任监护人的情形且协商不成的, 可以由特殊困难儿童父母生前所在单位或特殊困难儿童住所地的居委员会、村委员会指定, 对指定仍有异议的, 由人民法院指定;对被监护人的财产保管的问题。对“救助家庭”的情况, 法律监管较难, 但对私自挪用和用于吸毒的, 学校、村民委员会和相关组织应主动干预, 对劝说无效的, 应积极协调公安机关进行干预, 对吸毒人员, 不能再让其承担监护职责, 可以重新指定监护人, 同时强制戒毒。
2、切实保护特殊困难儿童合法继承权
在司法实践中, 对有损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习惯法, 我们必须按照《继承法》中法定继承、遗嘱继承等相关规定进行分配。同时从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 可以在份额上向妇女儿童倾斜, 适当多分。对其得到的遗产可以指定最为有益的监护人代为保管, 以确保这些财产真正用于改善特殊困难儿童的营养、生活、学习、卫生、医疗等条件, 让其享有更好的生活和接受更好的教育。
3、倡导婚姻自由, 解决彝区小孩只能随父亲生活的习惯问题
必须在彝区大力进行法制宣传, 倡导婚姻自由, 消除感情破裂夫妻离婚的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审理此类案件, 解决彝区小孩只能随父亲生活的习惯问题。对一方父或母死亡, 另一方失踪 (达到宣告死亡条件) 的, 法院可以宣告死亡, 使特殊困难儿童的身份转变为“孤儿”, 从而享有国家对孤儿的相关福利政策, 减少弃养现象的发生。
4、以推行“德古”为法院特邀陪审员的方式, 完善“大调解”机制
在纠纷途径的冲突问题上, 选聘彝族中有威望的民间司法官“德古”为法院的特邀陪审员的做法值得提倡, 这是把习惯法融入现行法律调处纠纷的较好方式。一是可以通过“德古”宣讲法律, 普及法律知识;二是通过“德古”调解, 能够解决一些彝族习惯与现行法律相冲突而引发的矛盾, 尽可能减少群体事件。凉山两级法院选聘彝族中有威望的“德古”为法院特邀人民陪审员的做法, 已经取得很好社会效果, 受到党委、政府及群众的赞同和认可。这样通过“诉调对接”的机制完善, 将特殊困难儿童监护、继承、财产、人身损害赔偿等各种民事纠纷置于法院的监管下, 并充分发挥特邀人民陪审员优势, 较好保护特殊困难儿童合法权益。
(二) 加大对特殊困难儿童人身伤害案件的审理, 建议由政府为特殊困难儿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一是特殊困难儿童属未成年人, 他们的人身受到伤害或造成他人伤害的责任划分在相关民事法律上都有明确规定。但要解决侵权责任人无力承担赔偿费用的问题, 短期只能通过社会救助来解决, 长远则要通过发展彝区经济,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解决。二是特殊困难儿童在学校等教育机构发生意外伤害事件的, 依照《侵权责任法》之规定, 学校应当对没有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承担责任。关于学校增大的风险, 我们建议可以由政府出钱, 学校为特殊困难儿童购买意外伤害险, 以此减轻学校负担, 同时对特殊困难儿童来说也是一种人身保障。
(三) 第三方、捐赠方、特殊困难儿童监护人三方共同签订捐赠协议, 减少纠纷的发生
对爱心人士、社会团体等捐赠的款项的确应该由第三方 (学校、民政组织) 进行管理, 同时第三方、捐赠方、特殊困难儿童监护人可以共同签订捐赠协议, 并且在协议上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职责。这样, 既可以避免监护人滥用善款的情况, 也可以减少纠纷的发生, 保证专款专用, 维护特殊困难儿童的合法权益。
(四) 严厉打击毒品犯罪, 加强法制宣传, 引导特殊困难儿童走上健康人生轨道
全州各级司法机关应努力消除毒品犯罪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从源头上遏制特殊困难儿童的产生。对由法院判处刑罚而服刑的特殊困难儿童父母, 法院应定期对这些特殊困难儿童进行回访, 及时掌握和解决他们的生活学习等问题。对在审理特殊困难儿童案件中发现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和解决的问题, 应本着保护特殊困难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 向相关部门和所在地的党委、政府提出司法建议;对私人企业对特殊困难儿童违法用工的情况, 如果构成犯罪, 应按照《刑法》244条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定罪处罚, 绝不手软;针对特殊困难儿童心理矫正问题, 司法机关应派出精干力量兼任学校的法制教师或者出任法制副校长, 加大法律宣传和矫治力度, 重点关注有犯罪苗头的特殊困难儿童, 及时纠正其不良习惯, 帮助其走上正常的人身轨道, 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呵护特殊困难儿童的健康成长。
(五) 、对涉及特殊困难儿童的案件.人民法院开辟快速通道, 加大对特殊困难儿童的司法救助力度
司法文明是人民法院的宗旨, 在受理涉及维护特殊困难儿童合法权益的案件时, 可以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减、免诉讼费, 同时做到快立、快审、快结、快执;对其申请宣告死亡的案件, 申请人交付公告费有困难的, 公告费由法院垫付。通过这些措施从司法角度最大化维护特殊困难儿童的合法权益。
总之, 从法律的层面上探讨保护和救助特殊困难儿童的合法权益必将为构建和谐凉山、创新社会管理发挥重要的司法保障作用, 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摘要:凉山彝族聚居区特殊困难儿童的权益保护是一个相当突出的社会问题。目前国家和社会团体多是从民政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以及项目救助等方面采取了多方帮扶措施, 但从法律层面上如何救助还是一块短板。基于此, 文章在对凉山彝族聚居区特殊困难儿童概况做出介绍的基础上, 从救助特殊困难儿童在法律层面存在的问题和路径两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 以切实保障特殊困难儿童合法权益, 促进和谐凉山建设。
关键词:凉山彝族,特殊困难儿童,法律,问题
参考文献
[1]凉山州统计局.凉山州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凉山州统计局.凉山州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EB/OL].http://www.ma1a.cn/thread-2620486-1-1.htm1, 2011-06-02。[2][EB/OL].http://www.ma1a.cn/thread-2620486-1-1.htm1, 2011-06-02。
[3]凉山州人民政府.凉山州特殊困难儿童救助管理实施办法 (试行) [EB/OL].http://1smz.1sz.gov.cn/Artic1e/ShowArtic1e.asp?Artic1eID=1370, 2012-08-03。[3]凉山州人民政府.凉山州特殊困难儿童救助管理实施办法 (试行) [EB/OL].http://1smz.1sz.gov.cn/Artic1e/ShowArtic1e.asp?Artic1eID=1370, 2012-08-03。
特殊路径 篇4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驾驶汽车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成为了推动现代汽车工业技术发展的新动力。无人驾驶汽车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对于智能小车的研究。智能小车可以为真实汽车驾驶提供模拟实验,其优秀的控制算法可以直接应用在无人驾驶汽车上。本文以计算机视觉技术为核心,通过摄像头获取道路环境数据,探讨了特殊路径下的图像处理以及控制算法,从而实现了路径的识别以及自主调整行驶速度和方向,保证小车能够快速稳定的行驶。
对于不同路径的图像处理,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已经提出了各自的算法,如文献[1]中提出的寻赛道中线算法,文献[2]中提出的边线及中线的提取算法以及文献[3]中提出的路径提取算法等,为路径的图像处理算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均没有对一些特殊路径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处理方法。本文详细叙述了对特殊路径的处理控制算法,如在处理单双线切换时,采用将中心线进行偏移后分别向两侧扫描的方法,并在扫描过程中使用了边沿跟踪检测的算法。同时,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验证了该算法快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1 图像采集及处理
1.1 数据采集
采用低功耗的CMOS型OV620摄像头进行图像的采集,内置10位双通道A/D转换器,输出8位图像数据数据,输出帧频率为30HZ,有效像素单元为664(水平方向)×492(垂直方向)像素,每个帧的画面又分为奇场和偶场[4]。另外在图像的平滑性和准确性基础上,通过大量实验对图形进行抽取处理,这样一方面加快了单片机的处理速度,另一方面也有效避免了图形呈阶梯形失真的不准确性。
1.2 特殊路径的识别
1.2.1 单双线切换
通过观察二值化图像,根据图像近大远小的特点,选取靠近摄像头的前两行作为基准行。向前进行扫描,具体采取算法如图1所示。
图1单双线切换流程图(参见下页)
(1)基准行中线的判定:根据黑白像素点的像素值相差较大的特点[5],前两行从第90列开始扫描(共100列),根据找到的跳边沿确定左边沿,记为left_edge。而右边沿则则通过扫描10列以后的跳变沿来确定,记为right_edge,如图2所示,中线middle_line=(left_edge+right_edge)/2。
(2)后38行中线判定:基于基准行的中线,利用类似于边沿跟踪检测的方法,将基准行中线分别向左右偏移15列再往两边扫描,如图3所示,来寻找左右的跳变沿确定中线的位置。
这样的扫描方法既可以根据赛道的走势大体确定中心线的范围,避免整行逐点扫描的时间浪费,又可以很好的避开单独处理的繁琐,为单片机减轻额外处理单线的负担,节约了处理大量数据的时间,提高车子整体的速度。
1.2.2 直角
对于直角的处理,基于第十届飞思卡尔智能车的赛道特点,采取先检测直角前一米黑线,车子稍微减速,到直角弯处,再根据斜率变化进行边沿补线的处理算法,如图4所示。
(1)在直角前后一米处各有一条黑线,在第一条黑线处,通过判断摄像头视野范围中连续几行两边都丢线,并且丢线区域内的点均为黑色(少数杂点除外)。摄像头远端为正常双线图像区,来判定进入第一个黑色区域,设置的黑线标志位自增一。
(2)车子通过直角时判断左侧还是右侧丢线(判定为左直角或右直角),并根据斜率[6]的变化,对其进行补线处理成较陡的弯道,让车子较贴近内边沿行驶,避免小车速度过快驶出赛道。
(3)在第二条黑线处,设置的黑线标志位再自增一,此时把第二个黑线区域当作普通双线赛道通过,不再减速。
采取这样的检测方法,提高了小车的提前预判性,减少了车子驶出赛道的风险性,提高了整体的快速性和安全性。
1.2.3 障碍
障碍物一般是放置在赛道左右一侧,这使得放置障碍物的赛道宽度要比正常的赛道宽度窄,根据这个特点,设计如下算法,如图5所示:
(1)在不同的赛道元素“直道”,“大小s弯”,“直角”,“单引导”,“坡道”,“十字”处采集赛道宽度,通过数据比较确定判断障碍物存在的合适赛道宽度。
(2)通过判断障碍物处的中线的数值来确定是左障碍还是右障碍。
(3)根据不同的车速,选用不同的定时时间,让小车平稳地通过障碍物。
这样的识别障碍物的方法,可以适应障碍物在不同赛道,不同位置的复杂变化条件,提高了小车的自适应能力,减少了误判的概率。
图5障碍流程图(参见下页)
1.2.4 十字
当识别到赛道的左边都丢线,一侧边沿出现一个或两个拐角,并且赛道颜色为白色时,则可判断为进入十字区域,当识别后,再根据赛道走势进行补线处理,如图6所示,
但是当小车斜入十字时,容易出现补线错误。所以在这里采取了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进行补线的方法[7]。其中最小二乘法通过最小化误差的平方和来寻找数据的最好函数匹配,可以简便地求出位置的数据,并使求得的数据和实际数据之间误差的平方和最小,从而较好的拟合赛道的路径走势,减少车子斜入十字时跑出赛道的几率。
2 控制算法
2.1 舵机控制
对于舵机的控制,采取分段PID控制的方法:
(1)相对平稳的直道,设定较小Kp,Kd减小小车在直道上因较小误差而引起的晃动,从而提高整体的速度及其平稳性。
(2)平缓过渡的小弯,设定稍大的Kp和适中的Kd,使车子在过弯时更加流畅。
(3)斜率较大的陡弯或连续变化的大弯,设定稍大的Kp和Kd,使车子在过弯时能够有明显的提前性和适应性。
进行舵机PID控制基本策略[8]是:积分项系数置零;微分项系数是上次偏差与此次偏差的差值;比例系数Kp是二次函数曲线,是车身实际中心位置与舵机中心值的偏差呈二次函数关系,具体如下式所示:
其中Error是舵机中心值与车身实际中心位置的偏差”,STEER_Kp是比例系数。
舵机输出量的赋值公式为:
其中i E r r o r=E rr o r,dError是本次误差与上次误差之差,STEER_Kd是微分系数。
对于单引导的处理同双线赛道处理一致。
对于直角,因为前面的补线处理已经将它转化为一个斜率相对较大的弯道,所以在穿过直角时设置相对较大的Kp,Kd即可。
对于障碍物的处理,经过大量的实验比较,分别设置在不同速度下对应的不同的Kp,Kd以及舵机延时打脚的角度和时间即可。
2.2 电机控制
位置式PID控制算法是全量输出,每次的输出都于过去的状态有关系,无疑这增加了单片机的运算量以及整体瘫痪的风险性。而增量式的PID输出只是控制量的增∆u(k),于是系统选用增量式PID和Bang-bang算法结合的方式进行速度的控制[9]。
其中第一项是积分项,第二项是比例项,第三项是微分项,因为车子速度本身是一个大的积分环节,一般就将第一项省略,直接采取PD控制。Bang-bang算法的控制思想就是设置误差门限,在误差较大时采用大输出控制电机,将误差在最短的时间内减小到所需要的范围。
对于基本的路径,基本思想是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基础上,采取直道加速,弯道减速的控制策略。在反复的调试过程中,通过设定合适的PD参数,调节车子达到响应的快速和平稳性。本系统是对速度进行闭环控制,因此整体上提高了车子的稳定性和快速性。
3 实验结果分析
采用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进行依次进行扫描处理单线时,小车在直道行驶时相对稳定,但在弯道单引导时容易跑出赛道,如图7(a)所示,而采用本文设计的通过中线偏移,扫描跳边沿处理单双线切换算法时,小车可以在弯曲程度不同的弯道平稳快速的通过,如图7(b)所示。因此,这样的处理算法在为单片机减负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小车整体的稳定性和自适应能力。
在不能稳定处理直角时,小车容易受外界不定因素的影响,如相邻较近的赛道等,导致从一侧冲出赛道,如图8(a)所示(红线为小车运动轨迹),而通过本文中一方面判定赛道斜率变化进而将其补线成较陡弯道,另一方面在黑线处减速的算法,使得小车即使高速行驶的情况下,也可以准确稳定的通过直角,如图8(b)所示。
在障碍物识别不稳定时,小车易撞到障碍物上导致车子掀翻,如图9(a)所示。而通过判断障碍物处赛道宽度,并让舵机延时打脚的方法,简化了小车的控制,增强了小车路径识别的灵活性,如图9(b)所示。
斜入十字或处理不稳定时,容易出现小车围绕十字弯道转圈的现象,如图10(a)所示。而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路径并进行路径的补线处理后,有效地避免了路径识别错误的概率[10],使其在任何角度进入赛道的小车都能按照正确的路径行驶,如图10(b所示。
4 结论
本系统基于OV7620摄像头进行路径信息的采集,通过将摄像头采集的数据及时传送给单片机进行处理,通过类似边沿跟踪检测的方法识别单引导,最小二乘法拟合路径过十字,根据斜率变化过直角,根据中心线偏移延时打脚过障碍的识别控制方法,配合以分段舵机PID和闭环电机控制的控制算法,使得车子在智能准确的识别路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小车在各种路径行驶整体的稳定性,快速性。
摘要:为实现智能车特殊路径快速稳定自主识别,本文提出了一种特殊路径快速识别算法。采用MK60DN512为核心控制模块,选用CMOS摄像头OV7620为主要传感器,通过中心线跟踪检测和最小二乘法拟合路径轨迹实现特殊路径的识别,其中特殊路径包括单双线切换、直角、障碍和十字叉路。所提控制算法能够使得智能车快速有效地实现任意路径的准确识别与平稳行驶,实验结果验证了控制算法有效可行。
关键词:智能车,特殊路径,中心线跟踪检测,bang-bang,最小二乘法
参考文献
[1]杨太任,刘海刚,项华珍,等.图像采集与处理在摄像头寻迹小车上的应用[J].电子科技,2014,12期(12):52-57.
[2]陶俊杰,梅航,谭振湘,等.基于摄像头ov7620图像的处理[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06).
[3]王立玲,王建成,白跃.基于OV7620智能车的路径识别及控制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06):668-672.
[4]朱凤武,于丰华,韩雨,等.基于摄像头循迹的智能汽车路径识别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第5期(5):256-259.
[5]滕彦飞.基于K60系统板的智能小车控制系统设计[D].青岛理工大学,2014.
[6]温阳东,王祥好.基于线阵CCD的智能小车路径识别系统[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09):1348-1350.
[7]程亚龙,周怡君.基于CMOS传感器的智能车路径识别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7,36(5):13-15.
[8]雷永刚,吴文静.基于图像的智能循迹小车设计[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5,05期(5):30-32.
[9]李旭东,廖中浩,孟娇.基于CMOS摄像头的智能车控制系统设计及实现[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31(4):414-418.
特殊路径 篇5
一、构建完整、完善的残疾人教育法制体系
我国早在很多年前就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那么针对残疾人的教育, 当然也应该构建完整的教育法制体系, 以保证每一个残疾人都能享受到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为其提供平等、健全的教育机会。这就要求我国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残疾人教育法制系统, 做到有据可查、有法可依。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很多关于残疾人享受教育的法律规定, 但是由于法律内容的笼统性, 诸多法律术语的模糊化与弹性化, 以及随着时代发展, 很多法律内容已经不适应当进社会发展现状等因素, 我国应集中精力加快对现有法律条文的修改, 或制定新的、符合社会发展现状的新规定, 以保证残疾人教育体制更加完善和具体, 将残疾人受教育权利落到实处。目前, 我国很多地方已经对现有《残疾人保障法》提出了修改意见, 例如:
(1) 明确人口在30万人以上的市级、县级政府应在当地建立至少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促使原有法律规定得到具体化和操作化;
(2) 《残疾人保障法》中的第二十条“残疾人教育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 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级中等以上教育”不够完善, 还应加上“发展高等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等内容。因此, 地方人民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 应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残疾人教育行政法规, 切实落实残疾人教育保障制度, 此外, 要求有关人员严格遵守和执行残疾人教育法制内容, 由司法部门进行监督管理, 确实做到违法必究。
二、合理投入与配置残疾人教育资源
教育得到有效保证的重要前提就是资源投入, 增强教育投入是办好教育的基本保障。政府部门作为教育事业的主体单位, 理所当然应增加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在残疾人教育方面加大了投入, 但是这种投入从总体上来看并不明显, 尚不能满足所有残疾人的教育需求。现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国家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残疾人教育的重要意义, 才能有效增加残疾人教育的资源投入, 例如:对特殊教育学校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对不在特殊学校中就学的残疾人的教育投入。此外, 要积极拓宽残疾人教育投入资金的来源渠道, 鼓励吸收社会各级力量, 共同构建残疾人教育的良好环境。目前, 我国政府在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实现残疾人教育这一方面做的不够好, 因此, 应大力宣传、募捐, 以积累大量残疾人教育资金, 组织“扶残助学”“彩票公益金助学”等项目来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社会各级残联应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支持, 通过物资募捐、手拉手、送温暖等多种方式来开展残疾人助学活动。同时, 要坚持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化、合理化、均衡化, 确立全新的资源配置理念:缩小残疾人教育差距, 增强公正性。即在均衡各地实际差距时, 应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 切忌人为的拉大这种差距。
三、扩充残疾人教育师资队伍
要想保证残疾人接受良好的教育, 就应建立一支数量充沛、专业技术高、综合素质强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但是, 从我国目前的残疾人教育师资力量上来看, 是远远不能满足所有残疾人的教育需求的;现有残疾人教育教师的素质也不够理想, 其专业化水平较低。以上因素必然会影响残疾人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效果, 为此, 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多数量、质量高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首先, 应针对残疾人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采用多元化方式扩充师资队伍;其次, 扩充队伍的同时, 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保证残疾人获得良好的教育。目前,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尚不完善, 离特殊教育的专业要求相差甚远,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 就需要多方努力, 不能单纯培养教师的专业水平, 还应综合考虑他们的教育理念、创新意识、教学能力、实践经验等, 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四、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有效残疾人教育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解决残疾人受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残疾人群所接受的知识大都集中在康复、生活尝试、职业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残疾人教育网站, 在其中设立相应的知识模块, 为残疾人提供相关知识。例如, 有些残疾人勇于挑战自己的命运, 主动寻找工作, 想通过一技之长获得收入, 减轻家人的经济负担, 稳定自身的社会地位。所以, 我们应在网站中创建“就业之窗”模块, 并提供一些适合残疾人参加的岗位培训, 如缝纫、编织、平面设计、化妆、插花等, 使残疾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 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用武之地, 实现自我价值。又如, 在网站中创设“家属助手”模块, 提供一些照顾残疾人的方法和技巧, 使人们学会观察, 并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发现残疾人在身体、心理、行为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努力为残疾人应用和谐、良好、健康、积极的生活环境。
总之, 残疾人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残疾人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作为成人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义务不断探寻这部分特殊群体的教育路径, 更好地服务于他们、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盛建国.试论残疾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消费导刊, 2008, (23) .
[2]周钧.保障残疾人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23) .
[3]曲学利, 莘锋.论网络对残疾人教育的促进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8) .
[4]傅伟.论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残疾人教育公平[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8, (5) .
特殊路径 篇6
被告人黄某和付某系同事关系,两人因工作上意见不合吵了一架。黄某女朋友也是黄、付二人的同事,为了搞好关系遂向黄某建议道: “明天反正是周末,干脆明天下午请付某到我们家,你( 黄某) 要态度好点,主动给别人道歉。”征得黄某同意后,黄某女朋友遂通过电话邀约付某于第二天下午4 点半左右到黄家做客。第二天下午付某如约到黄家,还一同带上蔡某、被害人董某,但黄某并不认识蔡、董二人。黄某和其女朋友看到付、蔡、董三人一路气势汹汹,心理有些害怕,不敢给他人开门。付某等三人合力撞开黄家大门,一进来就满屋追着黄某打。黄某没处躲藏,被逼进厨房后索性拿起一把菜刀比划起来,董某脸上被划两刀( 后经法医鉴定为重伤) 。黄某利用董某被砍后的一个间歇迅速逃出家,但付、蔡、董三人仍继续追打黄某。警方介入后,黄某和付、蔡、董三人均被抓获。当地检察院经审理后认为黄某应构成故意伤害( 致人重伤) 罪,同时成立防卫过当,并向当地法院起诉。一审法院支持检方公诉意见,认定黄某构成故意伤害罪,但同时成立防卫过当,遂判处黄某拘役3 个月,附带民事赔偿5000 元。黄某不服上诉后,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二、案件析理: 两种出罪思路
“黄某被控故意伤害案”的背景是: 本案发生于1997 年现行刑法实施后不久,由于当时刑法刚设立第20 条第3 款规定特殊正当防卫制度,当时各方面对特殊正当防卫的理解和把握还不成熟,对于该案在二审中是否需要认定为正当防卫而宣告无罪,曾在司法机关内部引起过较大争论,但论证过程中始终存在正当防卫无罪说和防卫过当有罪说两种观点,最终没有形成定论。但在案件已经发生过十年之后的2008 年,《刑法纵横谈( 总则部分) 》一书的四位编者( 都是我国刑事司法实务界和理论界的权威专家) 均无争议地认为本案中黄某的行为如果发生在现在应属正当防卫。[1]
本文将从刑法规范学角度确定出被告人黄某对抗付某等三人侵害并致其中一人重伤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不构成犯罪) 的两种论证思路:
1. 第一种思路: 被告人黄某的反抗行为符合特殊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这一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付某、蔡某和董某三人强闯民宅施暴在行为类型上本身就具有严重侵犯房屋主人( 被告人黄某) 人身安全的高度危险性。住宅主人在必要时对擅闯民宅者( 特别是夜闯民宅者) 采用杀、伤等方式实施防卫无须承担刑事责任,不仅是现代各国刑法的通例,就是在我国古代的法律条文中都有明确规定。例如唐律规定: “诸夜无故入人家,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若知非侵犯而杀伤者,减斗杀伤二等。其已就拘执而杀伤者,各以斗杀伤论,至死者加役流。”[2]明律规定: “凡夜无故入人家,杖八十。主家登时杀死者,勿论。其已就拘执而擅杀伤者,减斗杀伤罪二等。至死者,杖一百,徒三年。”[3]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习惯法中也有类似条文,如傣族习惯法规定: “犯死罪的人,得用银抵死罪”,但是夜里闯进人家屋子被户主杀死,无罪。[4]在1997 年现行刑法修订过程中,最高立法机关曾公布的修订草案曾在第20 条第3 款之后规定了第20 条第4 款,即住宅主人对私闯民宅者实施的正当防卫可按照特殊正当防卫处理( 不构成犯罪) ,但是在草案征求意见过程中,有人提出社会上邻里纠纷升级后打架吵上门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允许公民可以随意对非法闯入者实施不计后果的特殊正当防卫则可能造成正当防卫制度的滥用,所以在最后通过的现行刑法正式文本中取消了上述规定。但本案中付某等三人闯进黄家施暴的行为已经明显突破了邻里纠纷的正常范围。将被告人黄某的行为认定为特殊正当防卫并宣告无罪,不仅符合近年来历次刑事修正案中不断强化保护住宅安全的做法,也应当是未来刑法修正和完善的一个趋势。第二,付某等三人的施暴行为确属可能造成黄某重伤、死亡的严重暴力,符合刑法第20 条第3 款的“行凶”。应当按照行为时标准设身处地对付某等三人的暴行程度做出准确评估: 付某等三人强行闯入黄宅后,直接竞相追打毫无准备的被告人,虽然付某等人在殴打过程中没有使用凶器,但考虑到双方在攻与守之间的不平衡性十分显著,而且黄家本来就空间有限,家里也安放了许多家具和设备,假设黄某如不果断采取自卫,很可能被逼入墙角、厕所等处遭三人合围暴打,造成黄某重伤、死亡的概率非常高。所以,在付某等人的行为已经构成“行凶”的情形下,被告人黄某实施反击将不法侵害人中的其中一人( 董某) 打成重伤符合刑法第20 条第3 款规定的特殊正当防卫,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 第二种思路: 被告人黄某的反抗行为也符合一般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如果暂时撇开刑法第20 条第3 款的规定,直接根据刑法第20 条第1 款的规定,退一步将付、蔡、董三人的行为认定为一般不法侵害,也应当认为被告人黄某的反击行为符合一般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应宣告为无罪。其中涉及的核心问题乃是一般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问题。我们认为,本案被告人黄某的行为符合一般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条件: 其一,在防卫样态上,黄某在防卫过程中使用菜刀是属于在正当防卫必要限度之内的行为( 即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黄某孤身一人与三名悍匪在小屋内周璇,倘若不使用防身利器只是赤手空拳是难以有效抗拒不法侵害; 其二,在防卫结局上,黄某使用菜刀将不法侵害人之一的董某砍成重伤属于正当防卫的合法结果。事实上,董某受重伤后付某一方没有停止不法侵害,仍然对被告人黄某穷追猛打,董某受伤后也跟着打,直到警方的介入才最终平息了付、蔡、董三人的暴行。这可理解为,从防卫必要性上进行评估,董某在砍伤黄某之外,再砍伤或砍死一名侵害者直至最终制止住不法侵害,均系为制止不法侵害而制造的合法结果,都不属于刑法第20 条第2 款规定的“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防卫过当问题。
三、“三步骤”判断规则适用前提
上文涉及到一般正当防卫和特殊正当防卫,就“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而言,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竞合关系。相对于一般正当防卫,特殊正当防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不法侵害人正在实施“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严重暴力犯罪,这一“严重暴力犯罪”不仅要符合成立一般正当防卫所需要的违法或犯罪行为的违法性本质属性,在此之外还必须对防卫人或第三人的人身权益造成了更为强烈而紧迫的法益侵害性( 或危险) 。正是有鉴于此,刑法放开了防卫人在实施特殊正当防卫时的程度性要求。在防卫人面临“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时,如果按照一般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条件来考量,防卫人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如果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其防卫行为便可能存在一般正当防卫和特殊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内存在竞合关系。如前所述,黄某的反击行为既符合刑法第20 条第1 款规定的一般正当防卫,也符合第3 款规定的特殊正当防卫,当竞合发生时,法条的优先适用便成为问题。
当然,从司法实践中行为的符合性上进行评价,“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概念内涵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确需斟酌。如对于“行凶”而言,有学者认为“行凶”应当限制为使用凶器、对被害人进行暴力攻击,使被害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5]也有学者认为,“行凶”并不限于使用凶器,在不法侵害人与防卫人在人数、攻防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时,也可能存在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性质。[6]在“行凶”和“杀人”的区分上讲,有学者认为法条对“行凶”和“杀人”进行了分别列举,故“行凶”包含“伤害”而不包含“杀人”。[7]也有学者指出,“行凶”具有或杀或伤的择一故意或兼有故意,“行凶”应包含“杀人”。[8]正是概念符合性层面上的不确定性,造成适用刑法第20 条第1 款还是第3 款难以抉择。同时,尽管从实质意义上讲,不法侵害人的行为是否具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性质是区分一般正当防卫和特殊正当防卫的分水岭,但“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含义确实需要进行规范的价值判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抽象出“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性”的价值本质并在下文所述的“三步骤”判断规则中得以体现,应当是本文承载的主要研究任务。
四、案件引申: 出罪思路的层次性———“三步骤”判断规则
正当防卫作为违法阻却事由,在承认构成要件是违法行为类型的前提下,正当防卫被认为是消极的违法事由而予以看待的。根据结果无价值法益衡量说的观点,行为人能否被评价为正当防卫而得以出罪,主要应取决于侵害人是否具有利益阙如、防卫人是否具有利益优越等情节,侵害人自身的法益也应当受到法律保护,这就涉及到一般正当防卫和特别正当防卫在司法适用中的位阶关系问题,即一般正当防卫和特殊正当防卫“谁先谁后”的适用问题。
原则上某种行为疑似具有防卫情节时,司法者判断该行为是否符合正当防卫条件应优先根据刑法第20 条第1 款的规定判断其是否成立一般正当防卫,只能得出否定结论才能根据刑法第20 条第3 款的规定判断其否成立特殊正当防卫,所以本案中黄某的行为应以一般正当防卫的规定( 刑法第20 条第1 款) 宣告无罪。具体来说,在被告人提出正当防卫抗辩的故意伤害案件中,司法人员应当分三个步骤判断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成立正当防卫: 第一个步骤是,以刑法20 条第1 款为根据判断被害人的行为是否属于针对被告人实施的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如果得出否定回答,则被告人的行为不是正当防卫; 如果得出肯定回答,则进行第二个步骤的判断) ; 第二个步骤是,在第一个步骤已经得到肯定回答基础上,继续以刑法第20 条第1 款为根据判断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成立一般正当防卫,特别是否符合防卫限度条件( 若得出否定回答,则被告人的行为暂时成立防卫过当( 刑法第20 条第2 款) ,并继续进行第三个步骤的判断; 如果得出肯定回答,则被告人的行为最终成立一般正当防卫( 刑法第20 条第1款) ) ; 第三个步骤是,在第二个步骤已得出否定回答基础上,以刑法第20 条第3 款为根据判断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成立特殊正当防卫,特别是被害人的不法侵害是否属于严重不法侵害,即刑法第20 条第3款规定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若得出肯定回答,则被告人的行为最终成立特殊正当防卫( 刑法第20条第3 款) 。若得出否定回答,则被告人的行为最终成立防卫过当( 刑法第20 条第2 款) ) 。
本案是有被告人以正当防卫抗辩的故意伤害案件,故本案完全可以适用以上“三步骤”进行处理。在第一步的判断中,根据刑法20 条第1 款规定的指引,可以认定本案被害人一方已对被告人黄某实施了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于是进入下一步判断。在第二步的判断中,仍然根据刑法20 条第1 款规定的指引,可以认定被告人黄某的行为完全符合一般正当防卫的全部成立条件,所以黄某的行为最终成立一般正当防卫。至此,本案的判断即已结束,不可能再推进到第三步(再来判断其行为是否符合特殊正当防卫)。
在此笔者对本案案情做一个大胆的改编: 假设黄某如果要有效制止付某、蔡某和董某三人联合的不法侵害,充其量将其中一人砍死即可,可黄某过于惊恐,将其中二人砍死,那么,如何对黄某在防卫限度之外额外又砍死一人的行为做出适当的刑法评价呢? 应将这一案件按照以上“三步骤”判断处理。在第一步的判断中,同样根据刑法20 条第1 款的规定,认定付、蔡、某三人对被告人黄某实施了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在第二步的判断中,仍然根据刑法20 条第1 款的规定,应认定被告人黄某的行为符合一般正当防卫的大部分成立条件,但不符合防卫限度条件,故被告人的行为暂时成立防卫过当,这样就有必要推进到更下一步判断。在第三步的判断中,根据刑法第20 条第3 款的规定,可以确认被害人实施的不法侵害属于这里的“行凶”,因此被告人黄某的行为最终成立特殊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军,姜伟,郎胜,陈兴良.刑法纵横谈(总则部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88—189.
[2]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18):436.
[3]怀效锋,李鸣点校.大明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8):146.
[4]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三)[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125.
[5]陈兴良.论无过当防卫[J].法学,1998(6):75.
[6]赵秉志.刑法学总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会,2000:145.
[7]高洪宾.论无限防卫[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164.
【特殊路径】推荐阅读:
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路径研究论文11-20
特殊部位特殊养护08-17
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07-27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导学案05-20
特殊能力10-20
特殊个性07-18
特殊使命07-18
特殊学校07-19
特殊方式07-20
特殊权利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