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探究(精选10篇)
点滴探究 篇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 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探究精神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那么, 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教材, 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呢? 下面是我对探究式学习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探究式学习体现的基本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 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考性为前提, 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问题性. 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去探究问题, 而非简单地让学生理解记忆现成的结论. 即使是一个不太确定的问题也需要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来加深理解. 因此, 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
二是生活性. 探究式学习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特点, 需要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 学生的学习应该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 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 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知识.
三是参与性.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式学习最主要的特征.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式教学主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 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 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策略
1. 联 系生活实际 ,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一是充分挖掘教材,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培养知识迁移类推能力. 二是在教学中结合自身和学生实际, 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 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 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三是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 提倡多样性算法, 渗透优化思想. 四是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 设计质疑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亲身体验探究过程
一是质疑问难, 激活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情境插图、语言提示、说明和拓展性问题, 这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材料, 同时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有利于培养学生敢问善思的自主学习意识,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是独立探究, 讨论交流.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去创造. 因此要强化学生的探究活动. 教学中要让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探究, 去发现, 重新创造有关的知识. 独立探究后再讨论交流, 说出各自的心得或疑惑, 互相启发, 互相补充, 双向、多向交流, 产生效应, 共同进步.
三是实践应用, 注重评价. 探究式学习应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 把数学的学习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亲身实践、探究、应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要让学生既动手做又动口说, 既用眼看又用脑想, 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同时要注重评价.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评价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 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和表现, 重视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获得的情感体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及科学协作的精神. 不能以单纯的分数或单一的模式对待每一名学生.
3. 遵 循原则 , 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一定具有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这样的问题会成为学生感知思维的对象, 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因此, 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 但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注意:一是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 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 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二是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 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 加 强指导 , 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指导者、帮助者.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个性差异等来组织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 必要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而指导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尤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形成良好的数感是必不可少的. 小学常见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包括分类、符号化、集合对应、数形结合、数学模型、化归、等价变换、统计等思想, 解题常用顺推、倒推、枚举、归纳、类比、试探变更问题、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等思考方法. 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 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教师决不暗示. 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 及时鼓励, 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创造有趣乐学的问题情境,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万龙.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0 (4) .
[2]杨永欣.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的最佳模式[J].教育探索, 2002 (3) .
[3]王丹.试论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及教师的作用[J].学科教育, 1998 (10) .
点滴探究 篇2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我们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数学新课程理念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有效性是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我担任的是小学中段的数学教学工作作了很多的思考和尝试。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就会是被动的学习在这种状况下学习的效率很差。我觉得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资源、直观教具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创设情境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校教导处组织的送村下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在设计数学《可能性》教学内容中我以游戏设计为载体设计了大量的猜一猜、抽签等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就是要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课堂教学效果好深受同仁的好评。
二、教学目标的准确做到全面化。教师应下工夫、花力气研究教材认真制定好教学目标在目标的确定上做到准确性和合理性。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首先在认真分析学生的现状况和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决定教学质量成败。 课堂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一堂好课是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学过程中的粗放或精细正是导致教学质量差异的关键因素所在。
1、教学准备工作不充分、不完善导致教学效率差。听了不少的课也看了不少的教学资料不少的教师在教学准备这一环节做得不到位对学生和教材分析不足致使教学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拖堂的、重点和难点没解决好的等等例子很多。
2、课堂教学需精细化而和谐。在新课程理念下有些老师进入一个误区认为一堂好课就是看闹不闹热是否忠实教材。我认为这样也难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加强合作、交流、探究有效地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在数学新课改理念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是相当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要给学生合作、交流、探讨的机会使他们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置疑解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真正的学习主体。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数学《可能性》中的学生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生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满怀激情的参与学习体验学习中乐趣真正快乐有效的学习中获取知识。
三、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1、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阅历、家庭环境等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尤其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在复习时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以鼓励评价为主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鼓励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要鼓励其更上一层楼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对于不同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进行分层指导分层练习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转化和帮扶工作。
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点滴探究 篇3
关键词:兴趣;设疑激趣;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35
比尔·盖茨(Bill Gates)的兴趣缔造了他的微软公司(Microsoft),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皮亚杰所说,“所有智力方面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把兴趣因素引入初中教学无疑给教学改革带来勃勃生机,最成功的学习者是那些既有天赋,又有极大学习动机的人。”
首先,要“以美引趣”。即用美的语言、美的表情、美的动作、美的板书去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展开双臂,做飞翔状,学生们就意会是bird;笔者问学生们是否看过《西游记》,最喜欢哪个角色,学生们异口同声道:“孙悟空”。笔者趁势教给他们monkey这一单词。
其次,要“以奇诱趣”。即用新奇的内容和新颖的方法,诱发学生兴趣。如:笔者在教学人体部位的生词时,在黑板上画起了简笔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边画边说边写,并且把单词中特殊字母的读音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让学生边看边听边学。学生一直被笔者边画边说的情景吸引着。当笔者把整个人体画完,学生们也已基本能够看着图画直接说出名称,再通过短时记忆,他们也就基本记住了单词。接着,笔者让一个学生做活“教具”,点着自己身体的各种部位,学生已能流畅地说出其名称了。就这样,用视、听、说、写相结合的方法,强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们自始至终都保持亢奋的情绪参与到教学中来,轻松地完成了对“eye,ear,nose,head,hand,leg,foot”等单词学习的任务,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再次,要“设疑激趣”。即抓住知识的关键处设疑引思,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递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习英语,首先要学习字母,学习字母,必须要学习国际音标。国际音标侧重于读,是单词记忆的基础;英语字母,侧重于写,可以适时地组织英语字母书法比赛。
1. 从单词入手,做好学习英语“词汇量项目”
如:归纳法:i[ai] five,bike,knife,life,wife;
对比法:oo[u] book,look,good,foot,cook;
oo[u:] food,soon,moon,pool,foolish;词根构词法:happy-
happily-happiness;
different-differently-difference;词缀构词法:-ful:beautiful,wonderful,colorful,careful,-er:worker,teacher,learner,writer;情景法:笔者假意匆忙地走进教室,说:“Sorry.”学生们马上回答:“Not at all.”或“You are welcome.”
针对英语教育的多元性原则,笔者把“3S”课堂教学法,即“创造情景、语言交际、激发兴趣”引入教学中。首先,优化学习氛围,创设会话环境,使英语学习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如:在课堂上设置寻宝物游戏,即要两名学生参加活动,一名学生用英语讲,另一名学生按照听到的路线去寻宝,通过此项练习,学生们已熟悉掌握了“Walk along this road.Take the first(second) turning on the? right(left).Turn right(left).It is about 15 meters along. Come back to your seat.”等句型,在此基础上,笔者讲授新词汇“go upstair(downstair),the third floor”,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课堂效果很好。
2. 大力发展英语课外活动
如:增加英语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培养语感,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设立“英语角”,鼓励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用英语进行交流;办“英语报”,让学生们交流英语学习的心得,分享英语学习的快乐。最后,通过会话值日、表演短剧、速写比赛等活动,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可以融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于一炉,追求表达效果的最佳化。
要想真正实现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必须认真备课和总结。要让学生学得轻松,课堂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尤其是在上完一节课以后再总结,特别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课堂提问的有效方式、生动的活动形式等进行总结。这样,教师不仅更深刻地认识了自身的教情,同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情。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逐步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最终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
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种个体差异性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思想面貌、个性特点及认知能力等方面。比如学生座位的安排,则可以为在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空间上的便利。传统教学中插秧式地编排学生座位,每个孩子被动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死记硬背学习内容和材料,这种学习经常被视为孤立、个体化的活动。假如我们把孩子们编排成一些特定的小组,从空间上给予一定的调整,进行更多的小组活动,训练团队精神,养成交流、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的好习惯,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总之,效益是课堂的永恒追求,初中的英语教学课堂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了解学生的价值观,注重开发教学的趣味和多样性,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高效课堂。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点滴思考 篇4
一、探究性学习背后的教学理念
1. 探究性学习必须面向结果未知的内容
只有未知的才是可探究的, 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经常看到与此不一致的情形, 很多时候我们都看到教师让学生在预习之后再去探究的情形.比如说, 我们看到有教师在学生已经知道勾股定理表达式的情况下, 还跟学生说“我们来探究勾股定理是什么内容”, 既然学生已经知道了结果, 还让学生假装不知道, 还去探究, 这有什么意义呢?还有, 在数学题目解答中也经常有这样的情形, 学生明明已经掌握了某些知识, 可题目依然提出所谓“探究”的要求.凡是类似于这样的现象, 我们都认为其有伪探究的嫌疑, 是不恰当的.
那合理的探究应当是怎样的呢?以新授知识为例, “勾股定理”让学生探究的基础是学生不知道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 且在学生未知的基础上设计出的问题应当成为探究的推动力之一.事实证明, 只有当学生通过探究———这一过程往往有着猜想的奇思、探究的紧张、证实的喜悦和证伪的遗憾等, 得到a2+b2=c2之后, 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一个完整的探究及在其中生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一句话, 已知结果则基本谈不上探究.
2. 探究学习是一个系统过程, 是一种完整状态
作出这一判断, 是因为在这些年的探究学习观摩中, 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按固定程式进行探究的情形.事实上, 数学发展史上任何一个规律、定理的得出都不是简单的程式化探究得出来的, 因此数学课堂上的探究在剔除干扰因素之后, 更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 在探究“三角形”知识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时, 学生有可能出现根据第一方案探究未果, 需要回头进行二次探究的情形———根据我们的经验, 这样的情形其实还是很多的.比如说我们就经常遇到有学生提出猜想“只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构建出三角形”之后, 被其他学生反驳, 然后他就需要重新思考并探究.在这种螺旋、往复的探究中最终当然能够得到正确结论, 看起来多花了时间, 但这样的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而是更为真实的探究.更重要的是, 在这样的真实探究过程中, 学生形成的探究能力能够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方法基础, 事实也证明, 学生在后续的探究中能够事半功倍, 而传统教学方式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
3. 数学探究离不开数学思维的参与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另一个不太好的现象, 即教学中我们过多地注意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忽略了初中数学课堂应有的“数学味”.数学课之所以成为数学课, 是因为其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思维, 也就是常说的数学味道.因此,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其应该服务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服务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例如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究得出配方法、分解因式法和公式法等, 在这些方法探究得出的过程中, 我们就必须要给学生渗透“转换”思想, 让学生领略到一个现实问题往往都可以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 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都可以转化为方程, 而一个方程的求解往往又要转化为不同解法对应的形式等.只有探究的全程具有这样的思想渗透, 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具有数学味道的课堂, 否则只能沦为知识的灌输.
二、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实践与前瞻
数学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探索性.由于我们在实践中缺少前瞻性, 总是跟在课标后面亦步亦趋, 或者说凭着对课程标准的浅显理解去实施, 这样就出现了很多低级问题, 从而引起了对课程改革本身的误解.因此, 在课程改革迎来新的十年之际, 包括探究性学习在内的数学课堂实践还应该走在前面.
例如, “探究最短路程”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其常常以多种不同的具有现实意味的情形出现, 如“甲、乙两人住在河的同一边, 现在甲要从河里提一桶水送到乙家去, 则应该走怎样的路径是最短的”, 或变式“甲、乙两小区住在公路的同一边, 现在公路边哪个地方建一商场, 可使其到两区距离之和最短”这样的实际问题如果以探究式教学来实施可以是怎样的呢?笔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曾经观摩到这样的情境设置———教师让甲、乙两个学生分别站在讲台前的两个不同位置, 在讲台上一线排开二十几个瓶子, 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甲拿哪个瓶子送给乙走的距离是最短的?
我们认为, 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其积极的一面, 比如能让情境更为真实, 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参与程度;同时也有其需要注意的一面, 就是甲学生的具体行为会影响到其他所有学生的感受, 而这种感受又未必全属于数学, 如果其余学生的关注点不在数学上, 而在这位学生身上, 那这样的情境就会起到消极的作用.因此在笔者看来, 本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境要凸显出数学味道, 要能让学生用数学眼光来看待这一情境, 要能顺利让学生由实际情形 (包括上面所说的两个由问题产生的情境及实际情境) 建立起数学模型———这是这一探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与步骤.事实上, 在笔者将此情境引入到自己的课堂上时, 预先说了这样一句话:“请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来看待我们下面的一个小小的活动.”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话就能消除后面的很多意外情形.
点滴的点滴优秀作文 篇5
记得在南方的时候,雪是很难见到的,换句话说就是百年难得一见,而如今在北国,却看见拉那纷纷扬扬的雪!
我喜欢雪,因为它很美,很纯洁,没有一丝杂质,有人说雪是生活的反义词,因为生活太多杂志,太多邪恶,太多歪念拉,而雪,却恰恰相反!也许他说的是对的,也许这就是我喜欢雪的原因吧!
曾经想过要自己一个人出走,没有目的的奔跑,逃离这个邪恶的世界,逃到那如雪般的天堂,可现实证明我没有去做,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我爱的.人!
记得七七和我说过:我们不是朋友,只是两具紧挨着的尸体罢拉我微笑的点头,对她说我们不是两具紧挨的尸体,而是两具常在一起出没的僵尸罢拉!之后便是一阵沉没,再之后就是七七追着我打!
我常常在窗前回忆那些已经过去的点点滴滴,记得与七七去买东西,我拿她买,这似乎成拉传统,但是每次,我都会高声反抗,而往往只会吸引我周围的人民群众,而每次都会听见周围的谈论声:都当别人男朋友拉还不愿帮拿东西,小气啊,是我就甩了他!我每次都是无言以对,而七七总是哈哈大笑,我望这七七这张孩子似的面孔,也只有暗想:看我回去怎么收拾你这七七小丫头片子!
往往只是在行走中,发现了自己的弱点,
就是害怕孤单!
几年后,我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大城市,没有七七,没有亲人,我踏着坚实的水泥地板,忽然觉得很迷糊,似乎是一个在雨林中迷路的人,在树与树之见徘徊,直到最后找不到一丝希望,呆坐在那里!
往往却因为害怕孤单,
才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那是一种无任何杂质的自我!
后来,我找到了一间小屋子,房东是一个老人,很和蔼,他有一个女儿,叫姗姗,她很好动,很会玩的,而且每次都会象七七一样拉我出去买东西,我拿,她买,而且买得很疯狂,讲价的本领那叫一厉害!而且为了讲价什么事都做出来,一下说自己的了绝症,几个月后就挂了,以下又说自己的母亲那个了(就是挂了),说要给她化化装,本来呢,这和我是完全没有关系,可是有一回,她很严肃的对我说:你帮我一个忙哦,做我滴未婚夫,就说明天结婚,这样说不定买化装品可以便宜点呢~就牺牲一下我拉!我听了差点没倒下,于是,我就莫名其妙的当拉她一周的未婚夫,那个晕啊,我都不想说拉!
有些东西,
你现在不去珍惜,
到失去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点滴探究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智力发展 走进文本 师生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于阅读教学,我们要让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感受精妙的语言,学习多种写作的技巧,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
历年来,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大多数师生头疼的问题。于是,出现的现象是:教师觉得语文阅读头绪多,不好教;学生觉得语文阅读无从下手,不好学;师生忙忙碌碌辛苦三年,阅读的成绩却难有提高,真可谓“费力不讨好”。
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我在这里谈几点肤浅的个人看法与尝试。
一、确立现代语文阅读新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实现三个转变:变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变深入分析为整体感知,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传统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灌输而进行的。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抽背学生,久而久之,学生成了应试的机器,他们主动安排阅读的凤毛麟角,学生越学越乏味,甚至厌学、辍学。这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症结。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必须让学生对科任老师产生心理的认可.为此,我从下面几方面加大情感投入。
1、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说话的语气。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你的口气强硬,他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跟你对着干,那就达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这门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样,课外也应该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2、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課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如可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语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要广泛选择合适的内容,做到博览群书
武打书、言情书,少看乃至不看。荒涎离奇、色情淫秽的书刊坚决不看。其他知识类、工具类、文艺类、传记类、文史类、专集类、评析类的文章,要利用一切时间多看。叶老说:“基础打得越坚实,房子才能盖得越高大。读就是打基础,因此读书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一定要多读。
苏教版主编洪宗礼先生说过:“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意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白,这样读书才能读出书中之味。”要知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文章不悟不明其美。在阅读精典之作,范文美文时,指导学生不能停留在浅层基础上,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进去,多问几个为什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文章要仔细体味、品评、鉴赏,也就是要象佛家那样善“悟”。
1、悟篇章结构技巧。结构技巧的作用在于把写作内容巧妙排列,使中心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读时要看它的行文顺序、自然段起讫,层次间衔接、过渡、照应等,体会其精妙之处。
2、悟开头、结尾技巧。开头看其选用开门见山、宕开一笔、环境切入、巧妙铺陈、抒发情感、恰切比兴、设疑吸引等方法中的哪一项。结尾看其运用了呼应篇首、启发联想、卒章显志、意外结局等方法中的哪一种。
四、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走进文本
1、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作品流露出情感,蕴含哲理、直抒胸臆。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老师必须先动情。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允许他们性格的差异,以不同的方式体验和感受作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去再现文本。
2、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走进直观形象,音形俱全的动画世界。
学校每班都有网络电视、班班通的多媒体。用课件进行阅读教学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尽快地捕捉到需要的信息。激起同学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3、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堵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学生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不要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
结语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物理探究教学的点滴尝试 篇7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 认识它.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中可以创设各种情境。
例如: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教学中, 一步一步地创设问题情境, 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玩过放大镜吗?都是怎样玩放大镜的? (学生1:把它放在书上, 看到的字变大了。学生2:地上放一张纸, 对准太阳, 不一会儿, 纸就着了。学生3:照相机里就有放大镜。) 你们知道放大镜在距离书本什么范围, 可以看到放大的字?照相机里为什么有了放大镜就能照相, 也就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吗?以上层层提问把学生玩的神经吊了起来, 对思维产生刺激, 紧接着提出引导性设想,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放大镜就是凸透镜, 这说明凸透镜也能成像, 但是, 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 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凸透镜还能不能成其他的像?是不是所有的像都与凸透镜在同一侧?有没有倒立的?
二、小组合作, 自主探索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能顶一个诸葛亮。”在探究中, 一个人独立思考、独立操作, 会受到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完成的不好, 或者不能坚持下来。但是如果小组合作, 通过交流讨论、协商互助, 有助于就某个知识或概念建立广泛深入的理解, 有助于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现代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那么在探究式教学中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 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内容, 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究, 完全以学生自己的意愿来决定, 教师只是起一个参与者、服务者的作用, 切不可取而代之。
例如:在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中, 有3个实验报告:1.铅球是铅做的吗?2.测量砖的密度。3.课桌的体积有多大?
有一小组4名同学, 其中有两名爱好体育的, 所以选了“铅球是铅做的吗?”这样一组实验。怎样判断呢?4个人一致意见测出铅球的密度, 可是如何测铅球的密度呢?经过讨论, 用台秤测质量, 可是如何测铅球的体积, 各成员各有想法, 甲想用直尺和三角板测出直径, 然后算出体积:乙想把铅球放入一个撑满水的容器里, 水会溢出, 用量筒测出溢出水的体积就是铅球的体积:丙想用2个相同的容器, 一个装满水, 另一个装水和铅球, 两个容器水的体积差就是铅球的体积。该用哪种方式, 经过协商, 3种方法都是一遍, 看哪一种方法误差小。
因为是自己决定的事, 所以探究起来积极性非常高。对密度知识学的不太好的同学, 通过本次探究讨论, 加深了理解, 提高了学习兴趣。小组成员间加深了合作, 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三、总结反思, 评价方式多样化
为了能更好的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 每一节课都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反思自己是否又回到传统教学方式中, 是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是否注重了科学探究。每一节课中什么地方更应该开放一些。
通过反思, 不断检查和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的价值, 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使教师的教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明显, 探究意识更强烈, 探究的自主性更积极, 最终达到学生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完成探究主题, 无探究主题的情况下自己有意识寻求主题探究。
考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很难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行为作出准确的全方位的评价, 也不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索乐趣。因此, 有必要建立一套全新的评价方式。在每一次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态度、设计方案、操作过程等对于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表扬和鼓励;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 让表现突出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以便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把自己的探究发现、探究过程、探究心情回家和父母交流, 得到家长的赏识。学生在老师、学生、家长心中树立“我能行”的形象。
点滴探究 篇8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探究教学提出了具体目标: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探究式教学的几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教师作为探究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设置探究的情境,创建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公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成果。探究式教学倡导: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建构知识体系、选择学习方式,教师只是学生探究的指引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例如“加速度”的教学中对照下表给出问题:“火车、卡车的运动情况有何特点?”
学生不难看出,他们都做变速运动,且速度变化均匀,故为匀变速运动。同时很容易看出它们的速度变化快慢也是不相同的,于是自然提出“如何来描述物体速度的变化的快慢?”这样的思考。学生既感到自然,又在情理之中,而且很快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结合高中物理新教材思考探究教学
1. 新教材重视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去解决问题
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是高中物理新教材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必修1第一章的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课本以正文的形式专门介绍打点计时器的原理、使用方法以及纸带问题分析,这在老教材中是没有的。可见,新教材对打点计时器这一工具和纸带分析方法的重视,这是编者有意识地为学生下一步探究问题作出的铺垫。
接下来,用它来研究和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就很方便了。打点计时器和纸带分析的应用在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中更是比比皆是。
教师要善于利用新教材给出的工具,教会学生利用工具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内外,大胆利用身边的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去探究新知识、新问题。
另外,新教材还大量引入了传感器和计算机软件辅助工具来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元化,这些工具都为探究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途径。
2. 新教材注重学习的层层推进,知识的前后呼应
在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一速度”后面,用纸带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除了专门安排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还在第四节的问题与练习第二题中巧妙地呼应了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原题希望学生体会用极限的思想理解瞬时速度。
这样的例子很多,对比老教材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这一章中,新教材更是细化了知识点,搭设阶梯使学生能很好地从初中向高中过渡,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层层推进,步步为营。
3. 新教材讲求知识的科学性,突出了探究学习的精髓
老教材往往关注某个知识点的完整性,新教材则更关注知识体系以及学习知识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就是说,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学法以及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新教材除了编排和内容上可读性增强、便于学生理解,在章节的编排上也有匠心之作,值得教学中认真挖掘。
例如:在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中,囊括了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超重和失重、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三个内容,其中,前两个内容老教材中分别在不同的两章,而且都是重难点内容,它们的新课和巩固教学都是重头戏。为什么会把这样重要的两节内容缩减后放在一节内容中呢?第三个内容“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更是物理知识学习后,升华到物理思维和物理方法的高度,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理情景,找出情景中包含的物理本质。那么,又为什么在前两个内容后面,还要再加上一个具有较高思维层次的第三个内容呢?
第四章的第七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是必修1这本教材的最后一节,可以说,它是开启高中动力学问题的钥匙,对动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本节第一个内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其实是牛顿运动定律在合力为0时的特例;第二个内容“超重和失重”是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综合应用到分析竖直方向的运动,解决接触力的大小的问题。第三个内容“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显然是要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弄清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这样梳理了第四章第七节的知识内容后,以上提到的两个疑问得到回答,新教材编者的意图也跃然纸上。将这三个内容放在本节,凸显了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整合呼应了已学知识,联系实际回答了科技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编者这样的安排无疑是要彰显新教材重视物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表明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以及科学精神。
点滴探究 篇9
一、结合生活实际, 创设互动探究情境
生活实际, 是学生学习的最为鲜活生动的源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 都是重要的探究资源, 而且这笔资源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重视并善于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资源, 将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探究欲望。
如, 在《酶的特性》一课中, 我和学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教师:“酶”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 比如, 吃饭时, 慢慢咬嚼时, 会有一种淡淡的甜味, 是因为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同学们能否再举些例子?
学生1:“加酶”洗衣粉能够很好地除去衣物上的奶渍和血渍。
学生2:胃消化不好时, 医生会给病人开些“多酶片”。
学生3:体检肝功能时, 要检测血液中的“转氨酶”。
教师进一步提问:“加酶”的洗衣粉加的是什么酶?为什么能除去奶渍和血渍?可以用热水洗吗?从而引出了“酶的特性”的探究性学习课题。
二、整合学习资源, 促进互动探究学习
整合各种可用的学习资源, 开阔学生视野, 增强师生互动, 促进探究,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生物学素养。
1. 整合媒体, 开阔视野, 促进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 最好的感悟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 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的介绍和讲解。因此, 借助媒体呈现教材, 就是最简单又有效的办法。
如, 教学《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观看“科学家尝试建立生物圈II号失败过程”的录像, “理论上应该能成功的生物圈II号实验为什么会失败?怎样才能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这些问题使学生感到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经过一番读、想、议, 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的行为对各种环境问题的影响”时, 我顺势引出设计实验“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使探究更为具体, 也更具可操作性。
2. 整合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生物教材中的许多章节中设计了相应的研究性课题。这些研究性课堂与课文基础知识联系密切, 同时也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课题进行研究, 学生经历一系列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后, 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交流分享, 建立互动探究学习平台
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由学生、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是每个学生主动活动的外部环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认知的能动作用, 鼓励“有主见”的探究, 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路径解决问题。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课中, 我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显示自己知识面广的欲望强等特点, 以及他们日常生物中通过电视、网络、书籍等媒体掌握了一定环境知识, 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小组讨论交流的环节, 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与他人分享, 为学生的学习交往与合作提供了和谐开放的互动探究平台。在讨论中同学们谈到了许多连教师都不是很清楚的事情, 如, 有位同学讲到目前香港重申禁止花旗参、兰花等动植物入境的新闻。我马上又把握这个契机,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香港要禁止兰花入境?外来物种对本地生物可能的影响有哪些?”……
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展现自我、互相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交流分享, 在互动活动中分享自己已有的知识, 最终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总之,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设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参考文献
[1]刘春华.对互动探究性教学方式的一点探讨.新课程:上, 2011 (6) .
点滴探究 篇10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道德、法律意识的整合。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 促进各项教学活动走进学生心灵的理念已经成为共识。 道德教育让大家理性地看待问题, 让人们知道怎样做是对的, 让人们心甘情愿地乐意这么做,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创设适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情境, 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探寻的动力, 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强化教学效果。 以八年级《保护环境》的教学为例, 其出发点是为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树立环保观念。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 学生也许知道环境正受到严重污染, 但并没有切肤之痛, 对于环境污染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长远影响没有深切的认识。因此, 在导入时我用多媒体播放:“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 河水变质, 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 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及其可怕的后果, 保护环境的意识自然就得以树立, 开始思考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 从而实现教学与道德、法律意识的整合。
二、引进时代活水, 巧用新闻素材与国情意识的整合。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今天信息社会所发生的一切都可能成为思品课堂教学最好的素材。 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仅靠划划读读背背是不行的。 学习范围必须扩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 这样课堂内容才会丰富, 学生才会爱听。 当然, 开展时事政治教育, 不是教师或学生单纯地进行新闻发布, 而是要结合“新闻评说”之类的活动, 通过让学生评论的方式, 培养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平时, 我坚持收看电视新闻, 并订阅《时事》等报纸杂志, 并把资料摘录下来用于教学。 课上我把社会热点和教材有机结合, 运用理论分析材料或通过分析材料归纳出理论观点。 如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刚过, 我就把那一段段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真情故事讲给学生听, 并将其与所学的一些观点联系起来, 如党的性质、宗旨、践行科学发展观、承担责任等, 使学生懂得要自立自强, 要有责任感, 要把祖国、人民装在心中, 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国情的整合。
三、建立正确的学生观, 唤醒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学生作为思想品德课堂的主体, 这一特殊地位的树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强化。 然而, 教师对此较多地停留在经验层面的理解上, 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 从而影响实现效果。 因此, 我们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的条件下,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 如果你按着鸡脖子给它喂米, 它乱挣乱叫也不会吃, 那只能“灌”。 如果你松开鸡, 它就会自己主动吃米。 课堂教学如同喂鸡, 方式不同, 效果也不一样。 学生应该自主认识、理解, 而不应该由教师越俎代庖。 尽管有些教师在45分钟内分秒必争, 力图把课讲足讲透, 深入浅出, 但效果总不理想。 人们说:“施教之功, 贵在引导, 妙在开窍。”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改变“满堂灌”现象, 把学生的潜能尽可能地挖掘出来, 让学生主动介入学习, 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促进知识能力的发展, 达到教育的目的。 如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将收集的素材编辑成融汇在图文等诸多因素的课件, 让学生在适宜的情境中, 去感受, 去收获,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以《学会调控情绪》这节课为例, 教学难点是“情绪表达需考虑他人感受”, 对于才从小学毕业而进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 年龄和生活经验的不足, 使他们根本无法深刻认识这一问题。 于是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情绪发泄的动画, 在这一动画中, 主人公发泄情绪的方式是不合适的, 对旁人产生不好的影响。动画的生动、有趣性, 使学生在一片快乐的气氛中懂得道理, 加深印象, 取得不错的效果。动画的运用很好地使教学难点突破变得容易, 也合理实现了教学的整合。
四、借助情境体验, 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整合。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 面对真实的事例, 获得切实的感受, 从而激起他们思想上的认同, 引发情感需求, 实现自我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借助情境体验, 让学生借助对比等途径, 得到道德情感上的认同, 并以此为基础, 形成思想的提升。 如在八年级《磨砺坚强的意志品质》一课中, 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了春晚上的“千手观音”这个节目, 让学生了解残疾人, 认识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引起学生的尊敬之情。 之后我用三个场景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的生活。 第一个情景是蒙住眼睛, 从座位走到指定的地方;第二个情景是让学生用聋哑人的方式表达我写在黑板上的一件事;第三个情景让学生用一只手穿衣服, 体验断肢者的生活。 最后, 让学生说说经过这些场景体验后, 自己的感受。 学生纷纷表示, 体验到残疾人的痛苦和种种的艰辛, 认识到残疾人顽强生活的不易和坚持下来的可贵。 这样学生就产生道德情感上的提升, 不但学会同情残疾人, 而且从心里开始尊重他们, 理解他们, 并愿意帮助他们。 残疾人的苦痛, 作为正常人的我们是没有切实体会的, 甚至有些人还会去嘲弄、去挖苦。 所以, 我又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在课桌上放支笔, 再放些其他的杂物, 让学生蒙上眼睛, 从教室外面独自进来取笔, 一路上当然还设置了许多阻碍, 然后这个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成功取回笔。 接着, 我让蒙眼取笔的学生谈谈取笔过程中的感受。 这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也体会到他们在遇到困难时, 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 当学生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 教师要引导他们抒发心中的情感, 让学生通过情感的抒发, 将其内在的情感因素、自我发展的需要被充分调动起来, 从而实现学校、社会生活与自我教育的整合。